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7340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8
玉龙

ZT
       据说这条玉龙的发现颇为偶然。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的一位村民在平整树坑时发现了一个生了锈的“铁钩子”,村民把铁钩子拴上绳子送给4岁的弟弟拖着玩。几天以后,铁钩上的土锈渐渐脱落,露出墨绿色的晶莹质感,经考古部门鉴定,铁钩子竟然是从远古走来的一条玉龙!今天,红山玉龙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玉龙的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对龙的起源的热烈讨论。古时候科学不发达,人们常常会把一些形貌异常或行为独特的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当作神灵的化身或氏族的祖先来尊崇,外国叫图腾(totem),中国叫祖先崇拜(后来也引入了图腾的说法)。有意思的是大多数图腾都是现实中的生物,比如虎、蛇、鸟、鱼、蛙、古树等等,唯独龙和凤是糅合了多种动物的形状特点衍化而来的虚拟生物,抽象的意味更浓。据说在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对象越抽象,表现出来的神性就越强大,所以龙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被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几千年过去了,远古时期许多科学之谜早已解开,但我们中国人仍然保留着对龙的尊崇,仍然以“龙的传人”自居。当然,现在的人们喜欢龙,主要是取它勇敢、顽强、不屈、团结、融和等特性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听到此曲,全世界的※※都会热血沸腾,精神为之一振!
      上世纪末期,国内有一家民营银行,借鉴玉龙的造型设计出了自己的行标(logo)。这家银行就是华夏银行。玉龙VS华夏,这个设计构想还蛮巧妙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7
玉龙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 红山文化
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
高26厘米

ZT
       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完整无缺,  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
      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6
新石器时代遗物上常见有一些刻划符号,它们可能是文字萌芽阶段的产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5骨珠项链

新石器 仰韶文化
1972年陕西省临潼县姜寨出土

ZT
      骨珠项链出土于一座少女的墓中,由8577件骨珠组成。所谓骨珠,实际上是细骨管上锯下的小薄骨片。原始人一般用细石器切锯骨片,这是非常费时费工而又非常细致的工作。姜寨氏族为了一个少女,竟然不惜耗费大量的劳动为其割锯如此多的骨片,确实耐人寻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4
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梳妆用具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长16.2匣米,宽6.1-8厘米

ZT
         这件象牙梳略呈长方形,上端钻3个圆孔,边缘还刻有沟槽,似为镶嵌之用。主体部分镂雕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旋纹图案,并内填“T”形花纹。下端共有17个细密的梳齿。象牙梳造型美观,工艺精致,是迄今为止远古时期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此象牙梳是用象牙制成,背厚齿薄,共有16个细密的梳齿,梳身采用镂雕技术,雕出由3行条孔组成的“8”字形图案,是迄今为止原始社会保存最为完好的梳子。与此同时,还发现了象牙筒,可能是装梳子的用具。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过骨簪、玉簪、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
         大汶口文化后期,社会财富日益丰富,出现了财产及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分化在大汶口墓葬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在大汶口100余座墓葬中,有些墓空无所有,多数墓葬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或石器,而少数大墓的随葬品却多达100多件。这些大墓不仅拥有大量制作规整、器类繁多的陶器、石器、骨器等生活用品和工具,更有贵重的象牙器、玉器、镶嵌松绿石的骨雕工艺品。这件镂雕旋纹象牙梳即出自一座大墓,墓主人生前应该是一位社会地位显赫的人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3
牙雕凤鸟匕形器

新石器 河姆渡文化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
长15.8厘米

ZT
       这件匕形器用象牙圆雕成鸟形,圆眼勾喙,双翅收拢,腹背部钻一孔,并刻弦纹和斜线纹,尾部延展为扁舌形。质地细密、外表光润、形象生动,制作精巧,是河姆渡文化造型艺术中的精华。
       匕是古代的一种取食器具,长柄浅斗,形状像羹匙。考古发现匕常与鼎、鬲同出。青铜匕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传世很少见。牙雕凤鸟匕形器在外观上与匕很相似,却不是匕,扁舌形的鸟尾无论是盛汤还是盛饭都不大实用。从其腹背的钻孔看,它应该是穿系起来使用的,很可能是在原始信仰活动中使用的仪式用具或装饰品。
        鸟类凌空飞翔,能穿梭于天地之间,能发出各种悦耳的鸣叫声,有的还能啼鸣报晓,这些现象都很容易令古人意识到鸟类就是上天的使者,从而产生对神鸟的崇拜。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有各种艺术化的鸟形图案,表明这一传统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十分盛行。《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东夷先祖少昊继任为部族首领的时候,有凤鸟飞临的吉兆。于是,少昊便以不同的鸟作为纪年标志,并以鸟名设立官职。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鸟形饰物,除牙雕凤鸟匕形器外,还有牙雕双鸟朝阳蝶形器,器上刻画了两只神鸟对称地面向一轮火球,它所表现的或许就是神鸟负日飞行的形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2
陶排水管道

新石器时代后期 河南龙山文化
1980年河南淮阳平粮台出土
长35.4厘米,径23.6厘米

ZT
      这件陶水管为夹砂灰陶,直筒形,周饰绳纹,一端稍细,可环环相套。
      平粮台古城位于河南淮阳城东南,遗址面积5万多平方米。城垣呈正方形,有南、北两座城门。南城门位于南城墙正中,在平粮台古城南门门道下挖有一条北高南低、上宽下窄的沟渠,沟底铺设一条陶质排水管道,其上再并列铺两条陶排水管道、三条管道的断面呈倒“品”字形。管道每节长0.35~0.45米,直筒形,一端稍粗,一端稍细。每节管道的小口朝南,套入另一节的大口内,如此节节套扣。从整个管道看,北端稍高于南端,宜于向城外排水。从这种陶排水管道可以看出,当时整个古城内大概已经有了排水系统。
      中国的城堡建筑是古代聚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产生的,多集中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阶段,龙山时代更是大量涌现。城堡的兴建是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的象征,在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意义重大。平粮台古城面积不大,但功能完备,是龙山时代一处典型的军事化城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1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0
镂孔陶器座

新石器 王湾三期文化
1960年河南洛阳王湾出土
高33.5厘米,肩径41.8厘米, 内径23厘米,足径35.4厘米

ZT
      这件陶器座为泥质灰陶,由快轮制成,口沿内折,亚腰,肩部下方对穿二圆孔,器身中部饰凸环纹,上、下环刻碎格及方折镂空,以衬托圆点宽带纹。造型规整,镂饰美观。
       王湾三期文化是龙山时代黄河中游地区一支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主要分布于豫西地区的郑州、洛阳之间和伊、洛河流域。其陶器以泥质和夹砂深灰陶为主,褐陶、黑陶次之,基本不见红陶,多饰篮纹、方格纹、绳纹,主要采用轮制法。代表性器形有斜沿夹砂罐、柱状或乳状足罐形鼎、圆腹或折腹斝、深腹罐形甑、浅盘高柄豆、双腹盆、研磨盆、高领※※底瓮等。这件镂孔灰陶器座是王湾三期文化陶器中的精品。它脱胎于普通陶器,造型简约古朴,但器身上运用磨光、镂雕、分割、线刻等多种加工手法,使本来寻常的陶质器物凸显精致贵重。器座的图案风格和装饰效果与后代的青铜礼器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因而这样的陶器可能也用于远古时期的礼仪活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9
鹿纹陶尊(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8
鹿纹陶尊   

赵宝沟文化(约公元前5200年——前4500年)
1983年内蒙古敖汉旗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ZT
     夾砂灰陶質。斂口,高頸,圓肩,弧腹,假圈足。腹部飾鹿紋,花紋採用抽象和現實相結合的手法,將動物演化為怪獸狀,以表達當時人們一種文化心態。
   赵宝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内蒙古敖汉旗高家窝铺乡的赵宝沟村而得名,已知有数十遗址点,C14测定年代为公元前4270±85年,距今已有6000余年的※※。赵宝沟文化是略晚于兴隆洼文化的新石器时※※古文化,已发现的房址和灰坑有140 余处。遗物有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陶器中以筒形罐、椭圆形底罐、尊形器、钵和碗为多。
    赵宝沟文化的典型是陶器,敛口或直口,长粗颈,扁圆腹,底部略内凹。器表磨光后,在腹部多压划几何纹样。在各类陶器中,最为惹人注目的应属施有奇特的几何纹图案或动物纹图案的尊形器。动物图样的头部处理采用以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旨在突出该动物最具特点的器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kevin12300 发表于 2012-10-21 20:49
好帖子。出国旅游会经常逛逛博物馆,国内反倒很少去。


欢迎光临!
其实国内也有不少重要的博物馆非常值得一看,比如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令人惊叹,绝对是世界级的。不过因为※※原因和文化习惯,中国的博物馆一般很少收藏国外文物,要想一次性欣赏世界各地的文化收藏,我们还要飞到英、法、美.....不过现在国内博物馆也在努力改善这一点,上博这几年一直在引进国外重量级的文物展览,国博目前正在展出的两个特展,一个是“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展品来自意大利乌菲兹画廊等著名博物馆,囊括了文艺复兴三杰等巨匠的作品,还有一个由大英博物馆和皇家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提供馆藏中国瓷器的“瓷之韵”展览,展出了很多难得一见的瓷器珍品,都非常值得一看。

67
小口尖底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722
主题: 96
帖子: 1156
注册: 2009年8月
好帖子。出国旅游会经常逛逛博物馆,国内反倒很少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6
锯齿纹彩陶鼓    

马家窑文化(约公元前3200年——前2000年) 1982年青海民和阳山墓地出土

ZT
    这件形制独特的器物,可能就是古代文献所记载的“以瓦为框”的土鼓,是最古老的打击乐器之一。该器物主要由喇叭形的大头和呈罐口造形的小头以及长形圆筒状的中腔三部分组成,前后贯通。器表施有锯齿纹,在器物大头——近喇叭口外沿一圈,布有鹰爪状泥突。在器物两端的适当部位还有两个环形耳。单面陶鼓的大头,是蒙置革面受击发声的重要部位。其中腔与小头部分,除了具有共振与扩音作用外,在佩挂演奏时还起着平衡作用。它们所共有的两个环形耳,当是穿挂绳索用以背携演奏或置放的具体部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5
舞蹈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后期马家窑文化 水器  
1973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
高14.1厘米、口径28厘米  

ZT
    陶盆用细泥红陶制成。上腹部弧形,大口微敛,卷唇鼓腹,下腹内收成※※底,施黑彩。口沿及外壁以简单的黑线条作为装饰。内壁饰三组舞蹈图,图案上下均饰弦纹,组与组之间以平行竖线和叶纹作间隔。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步调一致,似踩着节拍在翩翩起舞。人物的头上都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斜向饰物,头饰与下部饰物分别向左右两边飘起,增添了舞蹈的动感。每一组中最外侧两人的外侧手臂均画出两根线条,好像是为了表现臂膀在不断频繁地摆动的样子。
  舞蹈者形象以单色平涂手法绘成,造型简练明快。三组舞人绕盆一周形成圆圈,脚下的平行弦纹,像是荡漾的水波,小小陶盆宛如平静的池塘。欢乐的人群簇拥在池边载歌载舞,情绪欢快热烈,场面也很壮阔。关于舞蹈内容说法较多,有认为是远古时期氏族成员在举行狩猎归来的庆功会,跳着狩猎舞;也有认为是氏族成员装扮成氏族的图腾兽在进行图腾舞蹈,舞蹈者头上及身下的饰物,是人们为象征某种动物而戴的头饰和尾饰;更有认为是在进行祈求人口生殖繁盛和作物丰收的仪礼舞等。一般认为舞蹈图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
  舞蹈纹彩陶盆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一个名叫上孙家寨的小村庄。这个村子位于桥头镇以南,海拔2300米。1973年的一天,为修建储物仓库,在开挖地基时无意中发现了很多彩陶残片,施工人员马上报告了青海省文物考古部门,考古工作者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并把陶器碎片清理妥当送往北京,经过北京专家的复原鉴定,才知道当中有一件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珍宝!这是首次发现的直接描绘原始先民生活场景的图画,具有极高的※※价值和艺术价值,于是彩陶盆便作为举世无双的国宝而被国家博物馆珍藏。

延伸阅读:
舞者心声-孙家寨舞蹈纹彩陶盆寓意之谜              《国宝档案》舞蹈纹彩陶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彩陶背壶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盛水器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墓地第10号墓出土
高16.9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6厘米

ZT
    此彩陶背壶呈红色,高领、圆腹、平底。壶的腹部很有特色,一面鼓腹,另一面扁平,两侧各有一个对称的环状耳,鼓腹中部与扁平面相对的部位还有一个带横向穿孔的鼻形小钮。壶面施彩,图案绚丽。先以黑彩描绘出基本的图案花纹,再用白彩在黑彩上勾勒轮廓或以圆点纹饰等进行点缀。图案由上至下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形成不同的纹饰带。最顶部位于口沿外侧,绘三个等距离的黑白彩同心圆。肩部由两条平行线构成一个图框,内填多个黑地白彩涡纹。腹部饰大块的三角纹,一正一反交错排列,构成连续的纹饰带。底部绘两道横向平行排列的联珠纹,均为在黑地上添加的白色亮点,对比非常鲜明,具有大汶口文化彩陶图案的特点。
    背壶是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水器,可以盛水或用来汲水,固定在背上,行走时不用担心壶内的水溅出或倾覆。背壶腹部的一侧面加工成扁平造型,扩大了壶身与人体接触的面积,既增加了稳定性,又避免了鼓腹对人体的压迫,在实用性与舒适度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大汶口文化的背壶多为红陶,一般素面不加修饰。这件彩陶背壶被发现于墓中,体积小巧,外观华丽,显然非实用器,可能是一件专门制作的明器。
    大汶口文化时期,虽然原始农业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要成份,但渔猎业也占相当一部分比重,人们无论从事哪种生产活动,随身携带水壶都是十分必要和可信的。然而,至大汶口文化晚期,陶背壶的器型越来越小,甚至失去了实用功能,而且均出自墓中,使人想到在各类器具纷纷随葬的风气之下,作为生命之源的水当然不会被人忽略,陶背壶成为明器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3
同样是是大汶口文化出土的白陶鬶,类型相同,但纹饰不如上一件精美复杂。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2
白陶鬶

新石器时代后期 大汶口文化 水器或酒器
1959年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出土
高14.8厘米

ZT
    此陶鬶呈灰白色。颈部粗短似漏斗状,顶部有斜向的流伸向器身前部。圆环形提梁,上联颈部,下接器身,表面按压成绞索状。腹部略呈球状,腰部有一周横向附加堆纹,表面压印成花边形的装饰。三个肥大的空袋足,呈鼎立形式均匀分布于腹部下方。
    陶鬶是远古时期人们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白陶鬶则是这类器形中的稀有物种。它们以高岭土制作,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造而成,胎壁轻薄,质地坚硬。白陶鬶并非实用器,它可能被置于比较重要的场合,具有礼器的功能。
    中国古代把中原以东的众部族统称为东夷,其活动范围大体在今天的山东、江苏一带。从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开始,这里的地域文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夷族以鸟为图腾,其文化中有不少鸟的形象。陶鬶被公认是由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演化而来,尤其是鬶颈、鬶口完全模仿鸟首的形神,灵活伸展、昂首向上,融写实与抽象于一体,艺术地彰显出理想中图腾的形象,从而将尚鸟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东达黄海之滨,北抵渤海南岸,西到鲁西平原东部边缘,南及江苏省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零星发现。据放射性碳素测定其年代约始自公元前4300年,公元前2500年左右发展为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特征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也有灰陶、黑陶,并有少量硬质白陶。这件白陶鬶是由高岭土经1200℃左右的窑温烧制而成的,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它的出现表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1
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局部特写)

精彩视频:
《国宝档案》青海柳湾人像彩陶壶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0-21 16:45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0
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后期 马家窑文化 酒器
1974年青海省乐都县柳湾出土
高33.4厘米,口径9.2厘米

ZT
       柳湾是青海乐都县一个偏远的小山村,这里依山傍水,柳树成荫,仿佛是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仙境。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被称为“彩陶的故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裸体双性浮雕彩陶壶便是出土于柳湾地区的稀世奇珍。
    这件彩陶壶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掘出土的原始彩陶中最早的浮雕人物彩陶壶,泥质红陶,高33.4厘米,口径19厘米。在壶腹的一面,以浮雕加彩绘的手法堆塑了一个正面全裸站立人像,头位于壶的颈部,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腹部。人像面部粗犷,五官俱备,眉作八字,小眼高鼻,硕耳,口微张,胸前乳房丰满,乳头用黑彩点绘,双手捧腹,身体魁梧,在小肢肘关节部位还以墨加以渲染,表示强健有力。两腿外侧,分别绘带爪指的折肢纹。人像两侧绘圆圈纹,背面绘蹲踞式蛙形人纹。尤为特别的是,彩陶壶上裸体人像的生殖器官既有男阳的特点,又有女阴的特征。也正是这个原因,学术界对该裸体人像的性别问题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是生殖崇拜,即女性;有学者认为是父权制确立的象征,即男性;还有学者认为是两性同体崇拜,即男女复合体,是母系同父系斗争的产物,象征着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期间,男性神和女性神同时被人们所崇拜。
   总之,学术争论不影响对其文化艺术价值的认同。这件彩陶精品将浮雕、绘画及工艺结合起来,成为集多种艺术手法于一身的综合艺术珍品。
    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一个沉寂几千年的文化瑰宝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的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还发现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在※※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而且它的内彩也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随着大量新出土材料的积累,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关注,逐渐形成为史前文化研究中的一大热点。
  中原地区仰韶文化的彩陶衰落以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又延续发展数百年,将彩陶文化推向前未有的高度。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是人类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它不仅是工业文明、农业文明的源头、同时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它神奇辉煌的艺术魅力至今还在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musph 发表于 2012-10-21 13:31
佩服,楼主的功课做得细致。拍摄也精美。


感谢支持!

59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局部特写)

ZT
    对于鹳鱼石斧图上表现的鹳、鱼、斧形象的释读,多年来也颇具争议。有人认为鸟形是鹭不是鹳,也有人认为斧是表现权力的石钺;有人认为全图是当时农耕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人结合考古学文化、古代神话传说以及商周青铜铭文进行考察,认为该图表现了当时仰韶文化中以鸟为图腾的部落和以鱼为图腾的部落的生死战争,进一步认为这就是传说中黄帝与炎帝之战的史实,而石斧则是黄帝部落联盟中所有部落共有的族徽和统一的标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995
主题: 3
帖子: 498
注册: 2003年10月
佩服,楼主的功课做得细致。拍摄也精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58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局部特写)

延伸阅读:
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发现始末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57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80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
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底径20.1厘米

ZT
    此彩绘陶缸外表呈红色,作直壁平底圆筒状。陶缸外壁有彩绘一幅。画面左侧为一只站立的白鹳,通身洁白,圆眼、长嘴、昂首挺立。鹳嘴上衔着一条大鱼,也全身涂白,并用黑线条清晰描绘出鱼身的轮廓。画面右侧竖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编织物缠绕并刻划符号等。白鹳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鹳身微微后仰,头颈高扬。鱼眼则画得很小,身体僵直,鱼鳍低垂,毫无挣扎反抗之势,与白鹳在神态上形成强烈的反差。
    陶缸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左绘有鹳鸟一只,昂首挺立,六趾抓地,二目圆睁,口含一条大鱼;右绘一把石斧,斧头捆绑在竖立的木棒上端。
    作者为表现鹤的轻柔白羽,把鹳身整个涂抹成白色,犹如后代中国画的“没骨”画法;石斧和鱼的外形则采用“勾线”画法,用简练、流畅的粗线勾勒出轮廓;斧、鱼身中填充色彩,犹如后代中国画的“填色”画法。由于这幅画具备了中国画的一些基本画法,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中国画的雏形。
    彩绘陶缸属于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较多,故又被称为“伊川缸”。它主要作为成人葬具来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简单,素朴无彩。鹳鱼石斧图彩绘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构图复杂,在题材选择与画面构思上都强调了图案自身的独立性。一般认为此陶缸应该是氏族首领的葬具。白鹳应是首领本人所属氏族的图腾,鱼则是敌对氏族的图腾。石斧是权力的标志,是首领所用实物的写真。首领生前曾经率领白鹳氏族同鱼氏族进行了殊死的战斗,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人们将这些事迹寓于图画当中,记录在首领本人的瓮棺上,通过图腾形象与御用武器的顶级组合来表现重大※※事件,以纪念首领的英雄业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56
鱼纹彩陶盆

      出土于西安半坡遗址的彩陶归属于仰韶文化,也是中国彩陶中富有特点的一支。这件陶盆口沿微卷,通体施以红色,盆的外壁描绘互相追逐的游鱼三尾。
  半坡遗址出土有鱼叉、鱼钓、网坠等渔具,说明捕鱼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彩陶上描绘的鱼应该是这种生活的反映。然而,对于史前艺术的理解不能以如此单向的方法。鱼在汉语中具有生殖繁衍的祈求,因为原始氏族十分重视的是人类自身的生产,血缘关系是当时最为重要的社会基础和结构。此外,半坡彩陶的其他大量几何纹。也包含有鱼的母题,由鱼形向几何形演变,头部愈发简单,鱼体愈发图案化,单一的记实变为复合的抽象。今天看到那些几何纹,似乎难以破译其中的母题,而当时的人们却能从中感知属于氏族共同的秘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55
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水器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口径28厘米

ZT
    此盆的外壁画有比较写实的鱼纹。在以半坡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鱼纹是母题花纹,由这种母题花纹又演化出一系列的子题花纹,演变过程是由完整向局部演化,由写实向抽象演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54
陶鹰鼎

ZT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懂得了利用骨刀、象牙、石质等工具开始了雕刻艺术的创作,尽管还只是为了实用器物的一些修饰,独立的雕塑作品并不多见,但是这种尝试对人类艺术的追求来说却具有着很深远的意义。从造型上来讲,此鼎最大的吸引人们目光的地方便是夸张的形体,不论是整体身体的向外扩张力,还是那粗壮富有力量感的双腿,以及向外圆睁的双目,无不透露着一种对于鹰形体夸张的细致描绘。另外一个难得的便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整体造型与鼎的实际需要异常和谐的统一在了一起。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件文物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和※※价值。
    陶鹰鼎作为首批坚决不许出国参展的六十四件国宝之一,最后一次出国,是在1993年瑞士洛桑,为了帮助※※申办2000年奥运会而举办的一次展览,回国之后,一直没有出过,中国共有国家一级文物五万余件,所以说陶鹰鼎可谓是国宝中的国宝。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53
陶鹰鼎(局部特写)

ZT
       1957年的一天,陕西华县太平庄农民殷思义正在田间用双轮双铧犁深翻土地,突然手头一震,犁头碰到了地里的硬物,他估摸着是地里的大石头,便准备把石头挖出来,以免碰断犁头,谁知翻开浮土,却是一件表面颇为光滑的陶器,待把这件陶器全部挖出来,才发现是一件鸟形模样的陶器,这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陶鹰鼎。可当时殷思义并不知道他挖到了宝贝,只是随手将同出的碎陶片埋回原处,而将陶鹰鼎带回家去做了鸡食盆。1958年,北京大学※※系考古专业59级的张万钟和他的同学为配合黄河水库工程,来到华县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同时宣传文物保※※,殷思义主动将陶鹰鼎上交给了考古队,陶鹰鼎这才曝光于世人面前。
    陶鹰鼎(又称陶鹰尊)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300~前3600年)的陶塑艺术精品,高35.8厘米,整体造型为一只敛翼伫立的苍鹰,鹰的形状与器物造型浑然一体,鼎腹塑为鹰强壮敦实的躯干,器口开在鹰的背部,器身上部前段加塑鹰首,其尖喙、勾啄和炯炯有神的一双巨目增添了威猛之感,双翅后收构成鼎之中后部,充满浑厚的体积感。尤为奇特的是,鹰尾下垂落地,与粗大的双腿做成陶鼎的三个支足,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不仅增加了器物的容量,还进一步加强了整体器形的稳定性,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其造型构思之奇巧,令人赞叹。陶鹰鼎整体造型简洁,古拙质朴,周身素面未加纹饰,虽体量不大,却仿佛蕴含着一种充盈的内在力量,令人感到桀骜猛厉的气势,显示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气质。
    在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中,以鸟类造型的陶器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原始制陶工艺的杰作。其设计巧妙,比例相宜,造型优美,形态逼真,制作精致,注重造型与实用的完美结合,至今仍是国内少见的珍品,是五千年前我们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同时,以陶鹰鼎为首的动物造型陶塑开启了商代鸟兽形青铜器造型之先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大树迎风 发表于 2012-10-20 15:09
这盆子漂亮,喜欢!


这个盆可能是国博乃至中国知名度最高的陶器了。

52
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后期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省华县太平庄出土
高35.8厘米,口径23.3厘米

ZT
    此陶鼎采用伫足站立的雄鹰造型。鹰体健硕,双腿粗壮,两翼贴于身体两侧,尾部下垂至地,与两只鹰腿构成三个稳定的支点。鹰眼圆睁,喙部有力呈钩状,结构简洁,威武雄壮,彰显出一种强大的张力。鼎口设置于背部与两翼之间,紧密结合似背抱状,将鼎形器物特征与鹰的动物美感巧妙地融为一体。
     鹰形陶鼎是原始艺术与实用功能完美结合的典范,是远古时期不可多得的雕塑艺术珍品。该鼎周身光洁不加纹饰,粗大鹰腿与尾羽巧妙地分为三个支点,成鼎足之势。既强化了雄鹰固有的形神特征,又与陶器的工艺造型取得了和谐统一。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鹰形陶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鹰形陶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陶鹰鼎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很强,鹰的双足和尾部为鼎足稳定地撑柱于地,后收的双翅围过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种前扑的动势,配上鹰头部的大眼、利喙,使这只鹰显得威风凛凛,桀骜雄猛的气势。
    中国最早的陶塑艺术品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和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至6000年。早期的陶塑制品题材广泛,有猪、猪头、羊和人像等,但一般均小而简单,制作也较粗糙,有些还可能是儿童的玩具,有些则或与祭祀活动有关。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如仰韶文化的这件陶鹰鼎、大汶口文化的陶鬶、梅堰遗址出土的海兽壶等,器形大,注重造型与实用相结合。
    仰韶文化以精美彩陶而著称,陶鹰鼎的问世表明此时的人们不但擅长彩绘图案的创作,在造型艺术方面也有很强的实力。陶鹰鼎出土于一座成年女性墓葬,与其共出的物品还有十多件骨匕、数件石圭、石斧及一批生活器皿等。石圭、骨匕等物品通常作为礼器来使用。鹰鼎与它们放置于同一墓内,形式与众不同,可能与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077
主题: 119
帖子: 15440
注册: 2006年1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10-19 20:00
47
人面鱼纹彩陶盆

ZT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人面鱼纹盆,纹饰神秘莫测最令人回味无穷。这种图案代表什么含义?目前学术界对于人面鱼纹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近30种观点说法,主要有图腾说、神话说、祖先形象说、原始信仰说、面具说、摸鱼图像、权力象征说、太阳崇拜说、原始历法说等等,还有的认为是水草鱼虫或婴儿出生图,甚至还有外星人形象之说。   有人认为,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生活方式与渔猎密不可分,他们喜爱鱼崇拜鱼,认为其氏族起源于鱼,故把鱼奉做自己氏族的图腾祖先加以崇拜,人与鱼组合画在一起,代表着人与鱼是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生共存,能力“互渗”。此外,古籍记有人鱼互变的神话,《山海经》说颛顼死后复苏化身为鱼,变形的鱼纹很可能是代表人格化的独立神灵———鱼神。有人以《诗经》《周易》中鱼有隐喻“男女相合”之义推之,这人面鱼纹也应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含义。   
    无论半坡人用这种图案表达什么思想意识,能够把如此丰富的社会内容凝聚于绘画艺术之中的这种创作动机,都是令人惊叹的。今天的人们无法知道它的真实含义,但它仍然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和美的 ...


这盆子漂亮,喜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