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7334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12
青瓷骑马俑
西晋永宁二年(公元302年)
高21.8-24厘米
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晋墓出土

ZT     
      左侧第三个骑马俑马体矮小,带辔[pèi](注: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头无缰,头顶安有供骑者扶手的长角,颈下配有挡牌,背上设有高桥鞍,鞍的左侧有马镫。一骑吏头戴高冠,身着长衫,左手持简册,右手握长角,神态肃穆端坐在马鞍上。马鞍和马镫是马具中继马嚼和缰绳之后最重要的发明。在发明鞍镫之前,人们用手抓缰绳或马鬃,腿夹紧马腹骑马,既不安全又易疲劳。这件青瓷骑马俑是研究西晋时※※南方地区马具形制的重要实物资料。
       青瓷骑马俑出土于长沙金盆岭永宁二年晋墓,共17件。该墓还出土了11件陶立俑,5件陶坐俑,1件陶车等。陶俑位于墓室四壁,陶车位于陶俑中间,可以看出这是以陶车为中心的出行仪仗组合。俑头戴高冠,着开襟长袍,或奏乐、或书写、或执牌、或持兵器,马皆胸前挂甲。这些陶俑都是墓主人生前的部曲(即家兵或食客),表现出浓厚的军事气息。有些俑额部正中有突出圆点,即“白毫相”,反映了早期佛教对湖南地区的影响。
      部曲,两汉时期的军队建制,将军领数部,部下设曲。两汉之际的农民起义时期,地主豪强曾以军事编制所属的宗族、宾客、子弟等组成私人武装,中国※※上开始出现宾客的部曲化。东汉后期,由于地主庄园经济和门阀制度的影响,私兵猛增。世族地主组织训练宗族乡人、宾客,屯坞自守,同时大量招募流民训练为私兵。“部曲”逐渐成了私兵的专称。
   国家分裂及战乱是部曲发展的催化剂。战乱时期,封建※※政权削弱,土地占有者的特权受到威胁,便组建私家武装保护封建庄园。和平时期,为减轻负担,地主豪强又将这些部曲转化为佃户,进行耕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达里湖人 发表于 2012-9-19 10:19
黎明兄详解,很强。


惭愧,都是网络摘抄的资料。

111
青瓷对坐奏乐俑 晋

1958年长沙市金盆岭9号墓出土
高16.5厘米,板长14.6厘米,宽6.8厘米

ZT
  俑头戴尖顶帽,身着交领长衫,相对而坐。一俑弹琴,一俑吹箫,中间置圆盘,盘内盛放什物。两俑似在表演曲目,又似在切磋技艺。同一墓葬还出土了一座青瓷对书俑,也是对坐在长方形的底板上,中间置物,在器物塑造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之妙。从衣冠看,对乐俑和对书俑的身份不高,可能都是为墓主人服务的。对书俑和对乐俑出土于有准确纪年的墓葬——西晋永宁二年墓,它们是研究西晋文化娱乐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232
主题: 29
帖子: 8175
注册: 2011年3月
月赛优胜标识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8 09:25
98
西周细线云雷纹甬钟,湖南湘乡县马龙乡出土

ZT
       甬钟,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甬钟主要分成以下几部分,舞部,篆部,钲部,鼓部,枚,铣.分别指甬钟最上端的平面,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钲部两侧,篆部下方,和钟面上的乳钉状突起.西周甬钟五音缺商,表现出周人对殷商的否定态度,甬钟按大小,从音乐性能上考虑,大钟发出的声音震荡时间长,因此不专设敲击点,而小钟则往往在鼓部设置敲击点,因此甬钟往往有音高准确的正鼓音和侧鼓音.其前身是商铙.甬钟※※已经发现多套,西周甬钟知名的有柞钟,晋侯苏钟,虢季钟,虢仲钟,尤其是晋侯苏钟,有铭文,证明此钟的确是代代相传,其铸造年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甬钟这一器形在西周灭亡以后并未随之消失,在春秋战国时期继续沿用发展,后来著名的秦公钟,曾侯乙钟里面还有还有甬钟。


黎明兄详解,很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10
彩绘陶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9
陶盘 新石器时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大树迎风 发表于 2012-9-19 07:10
白色部分是残缺部分吧?


没错,这个是表面剥落露胎了,下面这个也是。

10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077
主题: 119
帖子: 15440
注册: 2006年1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8 22:16
107
陶罐 新石器时代


白色部分是残缺部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7
陶罐 新石器时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6
玛瑙璜(右)

新石器时代 距今约5000年左右
长9-10厘米
澧县车溪乡城头山城址出土

ZT
     璜是一种弧形的玉器。一般都认为“半璧曰璜”,其实多数璜只是璧的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只是四分之一,只有少数接近二分之一。 璜虽为弧形,也呈现多种风貌,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璜,就有扇形、半环形、半月形、拱桥形等。 璜形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璧一分为二,因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璜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的。根据那志良先生的意见,“璜之形,是模仿“虹”的。古人对于天上各种形象,感觉兴趣。雨过天晴,彩虹又出来了,五光十色,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用玉或石,模仿彩虹之形,这便是“璜”。那先生还引用了古籍中的“虹饮”之说,认为“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也是与“虹饮”之说有关的”。这种说法现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 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器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璜的纹饰,一般两端各雕成兽头形,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一端为头、一端为尾的,有龙形、鱼形等。璜的表面则有雕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没有纹饰的璜也不少,从出土实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的璜较多没有纹饰,但也不是绝对的。。

延伸阅读:
是谁发现了城头山古城址?城头山城址是怎么发现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5
彩绘白陶盘  新石器时代

汤家岗文化遗址

ZT
     从非洲发现的最古老的打制石器算起,人类社会已经有260万年的※※。考古学家证实,中国人类文化的出现约在200多万年以前。
  湖南地区目前发现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地点有200多处,最早为距今50万年甚至更为久远的津市虎爪山。与世界※※一样,湖南的旧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人类童年时代,远古三湘先民依靠简单粗陋的打制石器进行生产,繁衍生息。
  约1.5万年前,湖南地区开始了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转化,出现最原始陶器、原始建筑和原始农业的萌芽。广泛分布在三湘大地千多处史前遗址的考古成就令世人瞩目。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水稻和陶器、临澧竹马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末期的台式房基、澧县八十垱上万粒稻米、黔阳高庙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陶器、安乡汤家岗最为精彩的白陶、澧县城头山中国最古老的城址及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遗迹、孙家岗极为精美的玉器等一系列重大发现,奠定了湖南史前文化在中国稻作农业、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地处长江中游的三湘大地原始先民在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延伸阅读:
再现7000年前新石器文明 探秘汤家岗文化遗址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18 21:0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ZT
   湖南名窑陶瓷陈列

  湖南陶瓷业源远流长,独放异彩。距今一万余年的道县玉蟾岩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约在东汉中期湖南开始烧造青瓷。湖南发现东汉至清瓷窑四百余处,窑烟袅袅,千年不绝。湘阴窑瓷釉色晶莹透明,雕塑栩栩如生,曾受官府青睐。尘封已久的唐代长沙窑是中国彩瓷的初盛,图案生动、趣意盎然的釉下彩绘是民间绘画艺术的缩影,饰以脍炙人口的诗歌、里巷皆知的俚谣警语,是商品经济下新兴市民情趣的表露,也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学。穿越千年时空,可遥感唐诗风靡一时的盛况。清末民初醴陵窑另辟蹊径,首创釉下五彩,产品屡获国际大奖,醴陵发展为驰名中外的瓷城。色彩斑谰的湘瓷艺术,为中国古陶瓷增添了一道亮丽风景。展厅陈列的三大窑瓷产品,仅是冰山一角,虽未能充分反映湖南古代制瓷的全貌,但借此彰显窑工之创意、湘瓷之神韵,才是湖南博物馆的初衷。

104
酱釉陶壶 战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大树迎风 发表于 2012-9-18 18:52
漂亮!


谢大树兄!

103
绿釉陶猪圈——汉代的一种积肥措施

东汉
高25.3厘米,圈宽24.5厘米

ZT
      绿釉陶猪圈是一种低温釉陶质的随葬模型器,猪圈与厕所合一,反映汉代人们的生活习俗。猪圈呈圆形,围栏镂空,栏内有一肥猪。围栏一边处建有一间方形厕所,歇山式顶,檐伸出墙外,屋顶与厕可分开。顶圈外有梯拾级而上,通向厕门,粪坑与猪圈相通。猪圈胎呈红色,烧成温度较低,通体施绿釉,釉色光亮,是同类模型器的精品。
      低温釉陶是流行于东汉为随葬而烧造的一种陶器。它以氧化铜或氧化铁为着色剂,以铅为助溶剂,烧成温度低,大约700℃左右,铜在窑内氧化气氛中使釉呈现美丽的翠绿色,铁呈黄褐色或棕红色。这件猪圈是由氧化铜为着色剂烧制的,釉面光亮,是同类器中的精美者。东汉提倡孝道,盛行厚葬,人们尽量为死者安排在阴间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筑,小到日常各种用具,只不过多用模型器代替。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项,但因各地养殖牲畜种类的差异,随葬圈舍也有不同,湖南地区多见猪圈,反映湖南地区自古以来养猪业兴旺。
      猪圈是现在考古学的命名,汉代对每种牲畜的圈舍各有其专名,如马圈称厩,牛圈称牢,羊圈为庠(xiáng),猪圈为溷(hùn ) 。与现代猪圈不同的是这种猪舍与厕所合一的建筑形式,而这恰恰是汉代的习俗,溷(hùn ) 本身含有厕所的意思,《汉书•五行志》记载猪如果跑出了猪圈(“豕(shǐ ) 出溷(hùn ) ”),是一种不好的征兆。同在东汉的许慎在注解“溷(hùn ) ”时说:“厕也,从口,象豕(shǐ ) 在口中也,会意。”唐代大注解家颜师古也指出“厕,养豕溷也。”可见当时就是圈圂与厕合一的。这主要是为积肥所需,※※最早的一部农书《氾胜之书》就提到“溷中熟粪”,是指“溷”中猪粪尿、人粪尿和垫圈物充分混合、腐熟了的肥料。不仅民间如此,官方也然。汉武帝之子燕王旦密谋推翻昭帝自立时,猪群从厕中跑出,弄坏了宫中厨灶(《汉书•燕刺王刘旦传》“厕中豕群出,坏大官灶”)。大官,即太官,主管宫廷饮食,意思是猪都从厕中跑出,弄坏了御厨。史※※载这一现象,表明有不祥之事发生,意即燕王旦的谋反,会注定失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077
主题: 119
帖子: 15440
注册: 2006年1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8 18:47
谢鼠兔一直以来的鼎立支持!

102
新石器时代陶器-陶双耳罐(左)、陶深腹钵(中)、陶八角敞口盘(右)


漂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原鼠兔 发表于 2012-9-18 17:17
黎明兄还记得鼠兔在屋脊的足迹,真是感动啊 对于这样的好人、好贴,只有一个字:顶


谢鼠兔一直以来的鼎立支持!

102
新石器时代陶器-陶双耳罐(左)、陶深腹钵(中)、陶八角敞口盘(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81
主题: 7
帖子: 5060
注册: 2010年4月
黎明兄还记得鼠兔在屋脊的足迹,真是感动啊 对于这样的好人、好贴,只有一个字: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1
湖南石门燕儿洞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智人化石
延伸阅读:
他们一直试图找到比“石门人”更古老的旧石器时代的湖南人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18 17:18 编辑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18 20:56 补充
ZT
    距今50万年甚至更为久远的津市虎爪山出土了打制石器,表明湖南这块土地上已经有了人类的活动,但目前没有发现这时期的人类化石。湖南的古人类化石,目前还只能追索到“石门人”。
   石门县皂市镇燕儿洞发现的“石门人”,是湖南目前惟一一处考古确认的人类化石遗址,发现了一根人的股骨化石,3颗古人类的牙齿化石和下颌骨的残片。考古学上正式认定为“石门人”,距今大约16000年,接近“山顶洞人”,属旧石器时代的晚期智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0
顺序从上往下:战国越王州勾剑(益阳市赫山庙出土)、战国双色剑(长沙市出土)、战国玉首龟足纹剑(长沙市出土)

ZT
      在人类技术发展的阶段中,使用青铜兵器和工具的时代就称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则以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大量使用青铜礼器为特征,两者颇有不同。中国进入青铜时代之前,有一个漫长的技术和经验积累过程。大约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中国进入初期的青铜时代。
  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曾大量地铸造,这也是青铜时代的重要特点之一,由于兵器是当时的国家机器,是军队必不可少的先进装备,对于铸造成在作战时能取胜的利器,奴隶主国家毫不吝啬珍贵的青铜,虽然历经了战争的大量消耗,但在遗存的青铜器中,青铜兵器仍然是一个大类。
  如果按照用途区分,青铜兵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攻击型的兵器,如矛、剑、刀、钺、戟等,另一类是防御型的兵器,如胄、甲等。
   剑是用以刺劈的直身尖锋两刃兵器,由于其功能以推刺为主,故称为“直兵”。剑一般由剑身和剑把两部分构成,每个部位各有其专业名称。剑柄的最顶上的地方叫“首”,首部大多是用玉作为装饰,湖南地区的兵器大多用玻璃器代替。剑身部分前端的尖突称作锋”,※※一条凸起的棱称作“脊”,“脊”两旁称为“从”,“从”两面的刃称为“锷”,“脊”与两“从”合称为“腊”。由于这把剑的“脊”与“腊”颜色不一而称其为“双色剑”,同时这把“双色剑”是分两次铸成故也称“插心剑”,即先铸首、茎和身,再铸中脊,合缝处极为严密,中脊部分采用了不同于剑身其他部位的合金成分,剑身黑亮,脊色浅绿。曾以同类铜剑取样作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剑脊含锡较少,含铅较多,这主要是为了取其柔韧不易折断;有的剑中脊部分锡的含量很低,铅的含量也很少或者不含铅,主要是为了降低金属的硬度,由于硬度的减弱,脆性也会相应的降低。而剑刃部位含锡量较多,这一含锡量正是青铜器中硬度最高时的含锡量。剑刃含锡较多,主要是为了取其坚利。这种嵌铸法的目的既保证了两锷的锋利,同时,又有效地增强了格斗中剑体中脊的抗震性能,从而使剑不易折断,达到刚柔相济的效果。
  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就已经知道了如何利用不同的金属配比来铸造青铜兵器。
  那么青铜剑到底始于何时呢?
  中国古代兵器萌芽于原始社会晚期,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为了适应对外进行战争和对内维护统治的需要,兵器制造一直是统治阶级高度重视的官营手工业部门,它大体经历了青铜兵器、钢铁兵器和火器三个发展阶段。而剑始于何时,尚无确切的发掘资料可以考证,不过商、周早期的剑,形式已相当成熟,这个时期,剑还没有在军队中普遍使用,只属少数贵族与军官阶层佩用,当时的青铜剑都比较短,而且是上部稍窄,下部较宽,后来因为战争方面的需要,加之铸剑工艺的不断进步,剑身才有所加长,在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了十七把青铜剑,剑身长达九十三厘米。
  古代名剑不仅是战时的格斗,闲时防身的利器,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佩剑还是等级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左传》中就记载了一个“履及剑及”的故事。说的是公元前595年,楚庄王因为徐国怂恿宋国杀了楚的使臣;盛怒之下,连鞋子都没有穿,剑也忘了挂在身上,光着脚板跑出宫去,准备亲自征讨徐国,他的侍从赶紧提了剑与鞋子追了上去。说明当时国君没有挂剑与没有穿鞋,都是有失身份与体面的。所以名剑也成为了达官贵族们的名贵装饰物与礼品。《史记•吴太泊世家》所记载:公元前544年,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途经徐国。徐国国君见到季札所佩之剑,非常想得到它。季札本来也想买一个人情,送给他,但因出使任务没有完成,身边没有名剑装饰是不行的,于是没有赠送。待季札出使完毕返国时又经过徐国,谁知徐君已经过世,于是季札便把剑挂在徐君墓边树枝上,悲叹而去。这段故事说明当时“爱剑”、“佩剑”、“送剑”已经成为当时贵族武士阶层的时髦风尚。
  春秋晚期与战国时期,是青铜剑铸造的鼎盛时期,在工艺上不断加以淬火,精炼,使剑的质量大大提高。当时还涌现出了一批铸剑高手,传说中的吴、越名剑“干将”、“莫邪”、“太阿”、“鱼肠”,皆为削玉断金之“利器”。《周礼•考工记》赞美说:“吴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至于利剑是否能削玉断金,那是溢美之词,不足为凭。当然,不能否认吴越地区在当时冶炼铸剑事业,的确发展到令人叹绝的地步。
  楚人素有好战之名,楚国男子以佩剑为时尚,考古发现中半数楚墓出土青铜兵器。楚兵器做工精致,并引进不少吴越等诸侯国铸有精美花纹的品种,楚人使用的兵器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实用与美观和谐统一的青铜艺术世界。
  青铜器是研究商周※※非常重要的题材之一,通过对青铜器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古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当时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祭祀和战争,从这些大量出土的青铜兵器和祭祀礼器中就可以得到证实。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18 13:17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河川依旧 发表于 2012-9-18 09:54
复原的辛追


谢河川资深!

99
商代兽面纹提梁卣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5.73
主题: 56
帖子: 38865
注册: 2007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6 16:49
82
     湖南省博物馆后来组织有关专家对女尸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参照相关※※资料复原了30多岁时的辛追塑像。年轻时的辛追面容清秀,瓜子脸、柳叶眉、杏核眼,薄唇微翘,显得娇人可爱。

延伸阅读:
遥远的辛追       破解马王堆女尸“复活”之谜


复原的辛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98
西周细线云雷纹甬钟,湖南湘乡县马龙乡出土

ZT
       甬钟,西周时期的青铜乐器,属打击乐器类,合瓦形结构,因最上面的平面"舞部"之上立有"甬柱"而区别于舞部上立有悬钮的钮钟而得名。
  甬钟主要分成以下几部分,舞部,篆部,钲部,鼓部,枚,铣.分别指甬钟最上端的平面,甬钟立面中部狭长条状区域,钲部两侧,篆部下方,和钟面上的乳钉状突起.西周甬钟五音缺商,表现出周人对殷商的否定态度,甬钟按大小,从音乐性能上考虑,大钟发出的声音震荡时间长,因此不专设敲击点,而小钟则往往在鼓部设置敲击点,因此甬钟往往有音高准确的正鼓音和侧鼓音.其前身是商铙.甬钟※※已经发现多套,西周甬钟知名的有柞钟,晋侯苏钟,虢季钟,虢仲钟,尤其是晋侯苏钟,有铭文,证明此钟的确是代代相传,其铸造年代从西周早期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甬钟这一器形在西周灭亡以后并未随之消失,在春秋战国时期继续沿用发展,后来著名的秦公钟,曾侯乙钟里面还有还有甬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原鼠兔 发表于 2012-9-17 21:51
感觉商代的物件都很厚重!(悄悄说一句,不需抱歉呀,许是我的照片拍得太糙,所以没人想到是雌兔啦)


无忌初识君,记得是798的帖子,是一些别致的构图
后来是游走印度
印象最深的西北行,苍莽大气的色彩与光影
沉寂多日后
直至现在给我们一个全新震撼的黄河旅程

97
西周鸟饰镈

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制接近于钟,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现在发现的镈有三件铭文上自名镈,即素命镈(春秋中期,齐国),叔夷镈(春秋晚期,齐国),邾公孙班镈(春秋晚期)。其他的镈形制像镈而铭文中称为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81
主题: 7
帖子: 5060
注册: 2010年4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7 21:10
96
商代晚期兽面纹分档鼎

感觉商代的物件都很厚重!(悄悄说一句,不需抱歉呀,许是我的照片拍得太糙,所以没人想到是雌兔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96
商代晚期兽面纹分档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czlaowang 发表于 2012-9-17 19:21
10年前去过,基本没啥印象了,好像还记得有个金缕玉衣。跟着情枭兄重游


欢迎老王兄!

9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0.096
主题: 10
帖子: 11760
注册: 2005年10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6 15:56
81

10年前去过,基本没啥印象了,好像还记得有个金缕玉衣。跟着情枭兄重游 本帖最后由 czlaowang 于 2012-9-17 19:2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94
卧虎兽面纹铜铙  商

宁乡县老粮仓出土
通高71.8厘米、铣间宽46.5厘米

ZT
  铜铙钲部作合瓦形,有甬,甬上有旋,甬中空与腹腔相通。钲部主纹为弧形粗线组成的兽面状,四周边沿和甬部饰云纹,鼓旁两侧各饰一立虎,隧部饰有一兽面。该器的形制、主纹与一般粗线条兽面没有不同,独特的地方是在于部内侧铸四卧虎,可能是为了调节音的频率而设。经过测音,得知此铙不同的部位能够发出不同的声音。该器在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同类器中体型最大,质量最重,在目前国内所有出土铜铙中重量、大小排第二。

  湖南地区出土铜铙数量较多,多为单个出土,但与此铙同出的却还有4件,其中有2件象纹铜铙、2件虎纹铜铙、1件兽面纹铜铙。后来在距离不远的同一山坡上又一窖出土10件,有的专家认为其中9件是编铙。但在9件铜铙中存在着型制大小和纹饰方面的差异。无论是否存在编铙,但从一窖出土5件和一窖出土10件来看,其拥有者应当是同一主人,也就不能排除当时多件铜铙同时使用的可能。此铙形体厚重,击之声音宏大,是※※南方商时期铸制的大型铜铙中的代表性作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93
兽面纹铜爵   商

20世纪50年代湘乡出土
腹径11.5厘米,口径12—27厘米

ZT
  浅绿色,圆深腹,圜底,※※状足。前有流,后有三角形尾,腹部一侧有弧形鋬,口上靠流处有两伞形柱,立柱上有圆涡状纹和云纹,腹部为变形兽面纹。该器器形高大,铸造精致,为江南地区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是研究湖南地区商代青铜文化的重要资料。
  爵是青铜器中不可缺的重要一簇奇葩,也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在《说文•鬯部》中有“爵,礼器也,象爵之形,中有鬯酒”的记载。商周时期的贵族饮酒有着十分严格的制度规定。《礼记•礼器》记载:“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尊者举觯,卑者举角。”贵族们使用酒杯,依身份高低贵贱而有严格的区别,只有身份最高贵的贵族才能使用铜爵。在当时,用铜爵饮酒,并非专为饮食,更是着重于“礼”。
  最早青铜器起源为科学发掘的“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礼器,而其间发现的仅限于饮酒器“爵”。基本的特点是流狭而较平,尾短、无柱,或有柱状的雏形,底平。体较扁,下承三足。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和短体束模式等数种。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些短足可能是使用损蚀所致。有的做成镂空状,是为二里头文化期的特点。
  二里头文化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状纹饰。有的腹有圆饼状突起,当是二里冈期上因纹的滥觞。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较早的器类比较简单,但是爵、觚、斝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现。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
  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爵尾虽然与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宽,出现的圆体爵是放所未见的。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又分为殷墟时期前段:值得注意的是,方器在这时大为发展,殷墟五号墓出土的有方爵、方斝、方尊、方罍、方壶、方缶等等,而传世器中还有方觚、方觯,几乎凡主要的酒器都有方形,从整体来看,虽然方器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是富有特征性的器物。爵、觚、斝仍是组合的酒器。扁体爵已大为减少,圆体爵盛行。五号墓圆体爵和平底扁体爵共出,但总的来看、扁体爵的数量很少。殷墟五号墓出土爵近五十器。
  殷墟时期后段:沿用的酒器中爵觚大致相似,只有小的变化,例如平底爵巳不再出现,爵柱的位置后移等,继续行用袋足斝,但体形都较为低而宽,柱饰粗壮。
  西周早期 武王至昭王:西周早期爵也有某些特点,形体高低各有不同,但流部两侧前端高于后端,是多数器的共同特点。具有刀形足的爵,也是此时的特点之一。
  西周中期穆王至夷王:饮酒器中爵的遗存甚少,痪爵和孟爵仍然保持西周早期式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原鼠兔 发表于 2012-9-17 12:04
追着看,期盼着最经典的一幕。但是真心地说,撇开考古价值不说,还是有点想看又怕看的感觉……


高原是MM吗?原来我一直搞错了,抱歉啊!

92
马纹铜簋 周

桃江县连河冲金泉村出土
通高30.6厘米,座长20厘米

ZT
  敞口,鼓腹下收,腹下有长方形座,座内有悬铃舌之纽,铃舌已失。肩部饰四匹昂首伏卧的小马,小马间饰卷曲的双身龙纹,腹部饰卷眉凸眼的大兽面,兽面间有垂长冠、长尾的凤鸟四只。器座较长两边铸立马,每两匹一组,头向相背,昂首竖耳,头较小,颈较长,身较短,蹄较粗,长尾下垂,尾毛根根可辨,座身两长边浮雕马身,马高马长均为16厘米。器座较短两边饰兽面纹。此簋的器形和座上的兽面纹,都可以在中原地区找到相同或相近的器形和纹饰,应当是受到了周文化的影响,但器身所饰卧马和器座的立马,在其他地方少见。还有铸造工艺上,马纹簋的胎壁较薄,器身凸出的马纹和兽面,器内也随着内凹,而同样的铸造工艺,在湖南地区商代青铜器上早已出现,表现出明显的地方特点。联系到桃江还出土有西周时期的夔龙纹铜鼎,器型高大,这些铜器都应当为湖南本地所铸造。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17 14:4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81
主题: 7
帖子: 5060
注册: 2010年4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16 13:38
ZT
35年后重现马王堆汉墓挖掘史(八)
       
  在发现喷火现象127天后,内棺被小心翼翼地运回博物馆。经过一天一夜的清理,4月29日下午,2100多年前的女尸赫然呈现在大家的眼前。人们被女尸栩栩如生的面目惊呆了。这具女尸外形完整,面容清晰可辨,头发光鲜,手指脚趾纹路清晰,皮肤湿润,肌肉有弹性,四肢关节可以活动,用手指在尸体腹部及胳膊等部位按下去,肌肉很快又弹起来,并恢复原状。出土后注射防腐剂时,脉管随即鼓起,并能逐渐扩散。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湿尸。
  在此前棺内文物的清理中,曾发现一枚“妾辛追”的骨质印章,由此知道了这具女尸名为辛追。后来从二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苍’3颗印章,这解决了马王堆汉墓的墓主人问题。经专家研究证实,二号墓为西汉第一代轪侯利苍之墓,一号墓主人是轪侯利苍的妻子辛追,死时54岁,晚于三号墓主人10年左右。三号墓主人应为利苍的儿子或其兄弟(至今为止学术界对三号墓主人的身份仍有争议)。
  轪侯利苍,是吴姓长沙国的丞相,有关他的身世,《史记》和《汉书》有一些记载,据多方研究,目前可以知道,轪侯利苍是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长沙哀王吴回元年以长沙丞相受封为轪侯,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 ...

追着看,期盼着最经典的一幕。但是真心地说,撇开考古价值不说,还是有点想看又怕看的感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91
青铜牛尊  商

1977年11月,湖南衡阳市包家台子出土 高14厘米,长19厘米,重776克

ZT
        其出土地点为衡阳包家台子,台子东西长约200,南北宽约100,地势较周围高约1.5米,器物埋藏深距现代地表1米,距蒸水河很近。从埋藏迹象分析,用途与象尊相同。
       该器的造型构思很巧妙。由器身和器盖两部分组成,形如水牛。盖前端为牛首,后端为牛背。牛的头部有扁平弯曲的双角,目字形眼,眼球上凸,双耳外展。盖部正中有一立虎形捉手,后部有脊棱突起。牛腹下部有四个粗短的蹄足,足后有突起的小趾。牛的臀部正中有下垂的短尾。流的上部,即牛颈两侧饰夔纹,下部及牛尾上部饰饕餮纹。腹部两侧各有一凤鸟纹,凤的躯体呈横长形,勾喙、圆眼、头上有向内弯卷的长冠。凤的足爪伸至牛的前足,凤尾伸至牛的臀部之后向上弯卷。盖钮两侧饰鱼形纹。全器以云雷纹为地纹,。上海博物馆有一件失盖的凤纹牺觥,在造型、纹饰、尺寸均与此器相似,有学者认为此器与衡阳之牺尊可能是一对。 关于衡阳出土的这件牺尊的命名,学术界意见不一。有的称之为牺尊、牛尊,也有的称它作觥。这两种命名,各有一定的道理。认为它是觥的学者,可能是强调此器有短流,以牛首和牛背为盖,盖较长。而称为尊之学者,则觉得觥之特征除前端有流外,后端还应有半环状鋬,但此器无鋬。我们认为,还是称它为尊较为合适。
      衡阳牛尊的时代,学术界亦有几种意见:有的笼统说它是商代晚期,有的认为属殷代晚期(指殷墟文化三、四期)或殷墟晚期至西周初,也有的将之订于殷墟文化二期。我们认为,尽管衡阳牛尊的纹饰配置与花东M54牛尊有所不同,但二器均有虎纹、饕餮纹、鸟纹、夔纹、鱼形纹、鳞状纹、云雷纹等,这些都是殷墟文化二、三期较常见的纹饰。其装饰风格都是以云雷纹衬地,在主纹上还阴刻云纹、鳞状纹的“三层花”,华丽繁缛。尤其是造型上,二器较相似,估计其时代应接近。大概相当于殷墟文化二期偏晚,考虑到衡阳尊上凤鸟纹的形式,或许可到殷墟文化三期早段。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牛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在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中,就发现有随葬的牛头,可见当时牛很可能被视作财富的象征。在商周时期常有以牛的形象塑造的青铜器,以及用牛头的图案作为装饰等。这件青铜牛尊正是典型的商周青铜器,出土于衡阳包家台子。
  “牛尊”,又名牺尊,也有的专家认为应该称之为牺觥。觥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由于出现的时间不长,数量也不多,所以非常珍贵。
  这件器物的外表碧绿如玉,异常漂亮。整体造型是一头形象非常逼真的水牛。从牛头至肩部为器盖,器盖上有一鱼纹。肩部上的捉手为一只站立的老虎,这样就很方便把器盖拿起。盖和器身合为一体,结合的非常巧妙。
  牛尊最大的特点,还是表面的纹饰。在牛身的两侧有一非常精美的凤鸟纹,它是从牛的颈部开始向后延伸,整个凤鸟布满了牛身的侧面,非常具有美感。凤鸟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种神鸟,它既是风神,又是天神的使者。牛尊颈部装饰有夔龙纹,这是一种变形的龙纹。龙是中国神话中的水神,被视为神秘的灵物,人们把它看作象征自然力量的形象而加以崇拜。牛尊的胸部装饰有兽面纹,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上最主要的纹饰之一,被大量运用于商人的祭祀重器上。
  牛尊的器身满饰动物纹。在商周时代的神话和美术中,动物或动物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青铜礼器在当时用于祭祀仪式,在主人死后跟随遗体一同埋葬。因此,各种动物或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成为青铜礼器的装饰母题。通过仔细分析,这些动物形花纹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识别的,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找到的动物,属于写实动物,如猪、羊、牛、鹿、鸟、鱼等,此类动物在祭祀中可作奉献的牺牲;另一类动物只存在于神话世界,而自然界中却无法找寻到。它们被艺术化,属于抽象动物,如饕餮、龙、夔、凤以及各种怪兽等,在祭祀中被视作神奇力量,扮演沟通天地的助手。
  由于这件牛尊的出土地距蒸水河很近。从埋藏迹象分析,它应该是先民用于祭祀山川和河流的一件礼器。
  在古代,牛被用作祭祀天地山川、社稷鬼神的牺牲,即所谓“太牢”。而太牢的使用,又是礼仪中最高等级的礼节。所以,牛尊的制作也应该是含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周礼》记载,古时有一种“裸祭”的仪式,是一项专门为死者进行的灌祭。祭时以酒献于死者,死者不能饮,便灌注于地。举行这种仪式时,酒具一般都为特制器。而特制器大多作鸟兽形,凿背纳酒,从口吐出,以灌于地。牛尊可能正是这种用途的器物。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17 10:34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