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7331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2
陶乐俑 北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1
弩机
出土于著名古战场,陕南勉县定军山。据其上铭文可知,这件弩机是曹魏正始三年造的,极有可能是当年魏蜀战争留下的遗物。当时的弩机较战国时期已有了很大进步,出现了可数簇并发的连弩,极大地提高了杀伤力和进攻的速度。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1100年才传入欧洲。 弩是用机械力射箭的弓,是由弓发展而成的一种远程射杀伤性武器。弩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  弩机
弩箭有方头的(方镞箭)、角锥头的、梯形的等,有的带倒钩。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复枪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0
踏锥舂米俑

1994年咸阳渭城区窑店出土,高13.5厘米。此俑头束髻,身穿交领宽袖红长袍,右手提袍裾,左腿抬起作踏椎状,右腿直立,站于陶椎上。

ZT
 舂米,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一口臼,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 70 ~ 80 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锣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玩杂技的“翘翘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便是舂米。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有的还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舂起来更有力。这样的舂法,用了巧力,加快了速度,也可能有利于提高加工质量,《太平御览》就曾有记载:“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太平御览》卷七六二引桓谭《新论》)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7 09:53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9
骑马武士俑  北魏(386-534年) 西安市西郊三桥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冲突与融合——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曹魏建立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结束,历时361年。这段时期战乱很多,政权更迭,是※※※※上最为动荡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文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军事色彩。

178
陶楼 西晋

陶望楼其实就是岗哨。望楼上面的两个陶俑都是豪强地主家的家兵,出则可作战,入则被使役,身份地位略比奴婢高,但也受士族豪强地主的剥削。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7

     人们不知它究竟是什么动物,所以称为“怪兽”。仔细观察,你会发现,怪兽的两只抵角是由两两身相连、背相对的16只小鸟组成的,而且蝎形的尾巴也是一只小鸟的样子。因此,这件小小的怪兽身上竟隐藏了十七只小鸟,体现出工匠们的睿智巧思和精湛做工。根据金怪兽底盘上的小孔,学者们推测可能是匈奴族首领帽上的冠饰。
    匈奴金银饰件以其独特的动物纹饰著称于世。在众多的动物饰件中,以这件金怪兽的造型最为独特,它显示了创造者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至今人们仍未辨清其究竟是一种什么动物。
    这件金怪兽具有明显的匈奴文化特征,研究认为,是匈奴人中“王”一级的高级贵族才能使用的,这表明了它的崇高地位。然而,它做成四不象的怪兽,又是什么含义呢?有研究认为,它可能就是匈奴族民间传说中救护了匈奴先祖的一只神兽,匈奴人为了纪念它,就将它的形象用黄金打造出来,置于至尊无上的地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6
从后面看金怪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5
汉代部分最后一件宝物,重量级精品

金怪兽  
1957年出土于神木县纳林高兔村,长11厘米,高11.5厘米,160克。采用了铸造、焊接、圆雕、透雕、浮雕兼施,具有明显的草原文化风格。鹰喙兽身头生双角如鹿,偶蹄,立于四瓣花形托座上。托座正中凸起呈覆斗形,周边花瓣上各有三个小圆孔。怪兽眼珠凸出,大耳竖立上双角内弯,角分四叉,叉端各有一个怪兽头象,也为立耳环眼鸟喙,脖颈屈曲虬结,前后相连构成兽角的主干。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4
鎏金怪兽纹铜带饰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馋宗法师 发表于 2012-8-6 21:23
流口水啊,陕西是周天子的祖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物可谓是富可敌国


呵呵,不算文物本身价值,光这些黄金按重量算,就得几百万元之巨阿。

173

黄金让人为之迷醉

ZT
西汉哪儿来这么多黄金?

  不可否认,西汉黄金之巨得益于前朝的积累:春秋以前黄金已成为人们宝藏的东西;到战国时各诸侯都视金为宝,无不尽力搜罗。当时秦楚两国势力最大,财富最多。楚国汝汉地区就盛产黄金,有方形的爰金流行于世。秦国盛时,“黄金万镒为用”;秦统一天下之后,各国的“子女玉帛”自然也包括黄金,都聚在秦王朝的宝库而这些历代积累的黄金最后又都被转移到了西汉。

  铁器时代的到来,带动了西汉采矿业的迅速发展,更多的黄金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也充实着原本就藏金颇多的西汉国库。西※※们通过不断的实践,除了继承前代的方法外,又发现了按矿脉分布关系寻找新矿和察看金光寻找黄金矿的方法,这在《史记·货殖列传》和《史记·天官书》中都有记载。黄金产地也比过去有所增加,由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扩展到两大流域的纵深地区。参与采金的人数之多也有个例子可以说明:汉元帝时的大臣贡禹,看到当时农业人口大量减少,曾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就有一条为:“罢采珠玉金银铸钱之官”,可见至少当时※※设立了开采珠玉金银的专门机构,而在这个机构下面从事采金的人员也一定不在少数,否则也不至于严重到要罢免。

  除此之外,罗马史学家的抱怨也值得一提。他们对西汉时期罗马与中国的外贸交易耿耿于怀,认为罗马花费了数量巨大的黄金来购买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比如一种名为“缣”的双经双纬的粗厚织物,可以用来制作衣服、口袋,国内时价是400到600多个铜钱一匹,但在罗马市场却与黄金同价,即一两黄金一两缣,一匹缣约25两重,即可换取25两黄金。据罗马史学家普林尼统计:西汉时,罗马帝国每年至少有一万万赛斯脱奇(sesterce,古罗马计量单位)的黄金流入中国(还包括印度和※※※),这个数字是惊人的,折合成现在的计量单位超过5吨。难怪罗马的史学家会抱怨,用黄金换取中国的丝绸,是后来罗马帝国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中间商安息人经由敦煌、新疆到小亚细亚以及叙利亚、埃及的丝绸之路带回来的大量黄金,不仅来自有着充实国库的罗马,还包括沿途的叙利亚和埃及等国。这些国家很早就使用黄金作为对外支付的货币,它们经济相对落后,对黄金的需求量很有限,因此也愿意用黄金来换取中国的货物。另一方面,由于西汉时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经济和文化都很发达的国家,商品输入相对较少,因此黄金几乎不外流,只有少量的黄金流到西域、南海各国购买奇珍异宝,如汉武帝时常向大宛购买良马、向海外购买珍珠、琉璃等,仅此而已。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083
主题: 3
帖子: 7733
注册: 2012年6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8-6 21:14
172

金饼 西汉

ZT
1999年11月2日清晨,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旁的新华砖厂推土机作业时,履带被出土的金饼卡住,遂发现一处堆满金饼的土坑(1号坑),出土的金饼被民工哄抢、私分。警方闻讯进行调查,追缴回金饼112枚。11月5日又发现-坑金饼(2号坑),警方现场清点,共107枚。无一散失。两坑出土金饼合计219枚。2000年9月。经陕西省文物局协调。2号坑出土的107枚和追回的3枚共110枚金饼移交陕西※※博物馆收藏;另外109枚金饼移交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无论什么颜色,都无法取代黄金那炫目的色彩;同样,无论什么人,大概也都无法抵挡黄金的诱惑。“我爱黄金”这四个字似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论古究今,“我爱黄金”的态度与方法还是有是非、有悲喜.
  中国※※上再没有一个像西汉那样金光灿灿的朝代—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黄金为何在西汉时那么丰富,而在随后的东汉及之后朝代却大量减少?是中国人对金子看法变了,还是金子的储藏量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去过陕西省※※博物馆,肯定见过这一大堆极具诱惑力的西汉金饼。这219枚金饼是1999年11月西安东北郊某砖厂在推土作业时发现的,每枚重量247克左右,约相当于汉 ...


流口水啊,陕西是周天子的祖地,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文物可谓是富可敌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2

金饼 西汉

ZT
1999年11月2日清晨,西安市未央区谭家乡东十里铺村旁的新华砖厂推土机作业时,履带被出土的金饼卡住,遂发现一处堆满金饼的土坑(1号坑),出土的金饼被民工哄抢、私分。警方闻讯进行调查,追缴回金饼112枚。11月5日又发现-坑金饼(2号坑),警方现场清点,共107枚。无一散失。两坑出土金饼合计219枚。2000年9月。经陕西省文物局协调。2号坑出土的107枚和追回的3枚共110枚金饼移交陕西※※博物馆收藏;另外109枚金饼移交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收藏。

  无论什么颜色,都无法取代黄金那炫目的色彩;同样,无论什么人,大概也都无法抵挡黄金的诱惑。“我爱黄金”这四个字似乎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论古究今,“我爱黄金”的态度与方法还是有是非、有悲喜.
  中国※※上再没有一个像西汉那样金光灿灿的朝代—那时,金子论斤赏赐,买卖用金子交易,甚至交罚款用的都是黄金。黄金为何在西汉时那么丰富,而在随后的东汉及之后朝代却大量减少?是中国人对金子看法变了,还是金子的储藏量发生了变化?
   如果你去过陕西省※※博物馆,肯定见过这一大堆极具诱惑力的西汉金饼。这219枚金饼是1999年11月西安东北郊某砖厂在推土作业时发现的,每枚重量247克左右,约相当于汉代的一斤。它们的出现,印证了史书上西汉“多金”的记载。
    西汉的“多金”,是历代史学家的定论。且不说那“开国”的4万斤黄金,已足以让人惊诧,来看看西汉的黄金库存,即现代所谓“黄金储备”,其数额之巨,在中国古代※※上也实属罕见,可以说为历朝之最。《魏晋南北朝史》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应用总数量在百万斤以上。”如果按照《中国历代度量衡考》中考据的西汉时1斤折合今日248克来计算,西汉的百万斤即今日的248吨。而2003年中国的黄金储备为600吨,也就是说西汉时期的黄金储备已经达到※※2003年黄金储备的41.3%。

  此外,翻开《汉书》,会发现西汉帝王赏赐黄金的例子数不胜数,数目动辄千斤万斤,仿佛说的是平常的萝卜白菜一般。比如:刘邦的长子刘盈,即位后便大肆用黄金打赏为父亲刘邦办理丧事的人员,尤其是亲自参与挖墓穴的人,将军一级的给40斤黄金,年俸2000石的官员给20斤黄金,年俸600石的给6斤,600石以下的给2斤。可以想象,巨大的帝陵必然要求满朝文武都投入工程,如此一算,赏赐的金额确实很大。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因众大臣杀吕后的亲属有功,又赐周勃5000斤黄金,赐陈平、灌婴各2000斤黄金,赐刘章、刘揭各千金。汉武帝刘彻仅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赏赐连年击败胡军的大将军卫青就花费了20余万斤黄金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巨量黄金出现在西汉王朝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1
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在古代军队中,大约开始于春秋战国之交。据史籍记载,中原地区最早组建骑兵,是在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率先以“胡服骑射”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杨家湾兵马俑坑中骑兵与步兵方阵被分置在不同的俑坑里,表明骑兵已作为一个独立兵种而存在。汉武帝讨伐匈奴,车骑将军卫青一次就率十数万骑兵出击。杨家湾出土的骑兵俑充分显示了西汉骑兵的强大。

匈奴是马背上的民族,要想击败他们,必须有强大的骑兵作后盾。西汉就是依靠这些骑兵才战胜了当时不可一世的游牧民族匈奴,这也是在世界※※舞台上,人类第一次以农业民族大规模战胜游牧民族。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国力大大削弱。汉初“天子不能俱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意思 是说,在汉朝初年马匹很少,以至于找不到四匹颜色相同的马为皇帝拉辇。而一般将相的车 辆只能用牛羊拉了。 但是汉王朝励精图治, 养马业得到了高度发展, 使汉代骑兵的马源充足, 所以汉代骑兵业得到了发展。杨家湾的汉三千彩绘兵马俑就是一个有力的印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70
兵俑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9
zt
杨家湾兵马俑再现了汉初军阵形式,在艺术上也是写实的,它承袭了秦俑坑的遗制,只是在军阵上以骑兵为主,战车已不见,人俑个体小于秦俑,手中所持已非秦俑所持的真正实用兵器,而多为象征性的兵器。在造型手法上,人俑显得头大,也缺乏细部与性格的刻画,这是难与秦俑相媲美的。但杨家湾汉俑面宽唇厚,多蓄胡须,刻划单纯洗练,神态威武,与秦俑健壮强劲的特征相一致。杨家湾俑的彩绘保存较好,这在汉俑中也是非常罕见的。兵俑、陶马周身彩绘,有红、白、黑、绿、黄等多种颜色。立式俑罩衣上多绘有甲片,袖口、领口、帽、靴等处也有彩绘。陶马形象昂首翘尾、胸体宽阔、额宽腰短,尤为挺拔神骏,威风凛凛,再配以磅礴的阵势,显示出汉初国力的强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8
彩绘兵马俑

ZT
杨家湾兵马俑西汉彩绘兵马俑群。陶质。1965年8月,咸阳市红旗※※(今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杨家湾村农民平整土地时发现,陕西省文管会和咸阳博物馆联合进行清理发掘。是※※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群。埋藏兵马俑的竖穴土洞式陪葬坑,7座一穴一洞,3座一穴二洞,形成13个方阵,东西相对,排成两列。共出土骑马俑583件,士兵俑1965件,盾牌模型 1000多件。此外还发现埋放车辆的砖坑1个。出土有铜镞、弩机、车马饰及蚌、骨、陶、铁等器具。土洞最大的面积为5×2米,最小的为1.3×1.65米。各洞埋放陶俑最多达300多件,最少100多件。北边6个为骑马俑方队。南边7个为士兵俑方队,士兵俑一般都手执长兵器和盾牌,骑马俑则手握缰绳和兵器,胯下坐骑双耳直竖,双目圆睁。骑马俑分大小两类,※※除自身组成4个方队外,还与小者合成1个方队。大骑马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高大(通高68厘米),骑士绝大多数身着铠甲,左手握缰,右手所持武器已朽;小骑马俑的骑士和马匹形体比较矮小(通高50厘米),不披铠甲,背负箭囊,手执弓弩。士兵俑的面部形态和服饰装备不尽相同,可分成3类:一类头戴武弁,面部扁平;一类头结椎髻,颧骨高大,吻部突出;一类身体矮小,头戴武弁,眉弓突出,面部瘦削。戴帽俑占大多数,一般都身着铠甲,方队前领队者,着下摆至腹部以下的长铠甲,或着长袍,有作记录姿势者,手舞足蹈者,有背负箭囊,左手执盾右手执戟或矛者等。结髻俑较少,不着铠甲,代之以数条斜飘带,多排在方队的前沿和外围。兵马俑坑在杨家湾4号汉墓以南70米处,从俑坑地望分析,应是20世纪70年代发掘的杨家湾4号或5号汉墓的陪葬品。现分藏咸阳博物馆、陕西※※博物馆和中国※※博物馆等。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6 19:47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7

绿釉人物柄烛台 东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6
铜矩尺
汉代,子长县桃园村出土

zt
矩尺,民间也叫拐尺、曲尺,是件测量工具。“矩”是古代的名称,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 是画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和测方的工具,“矩”上有刻度,就叫作“矩尺”。
  由于“矩尺”是测量工具,一般不作为随葬品,所以出土极少。安徽省曾出土过一件战国时的青铜矩尺,边长为一尺(战国一尺),国家博物馆也收藏有汉代的青铜矩尺,边长也是一尺(汉一尺)。史料《荀子·不苟》有“五寸之矩,尽天下之方”的记载,意思是说小小的五寸矩尺,可以测量各种大小不同器物的直角。这件五寸矩尺,不仅说明了史料记载的真实性,同时也说明了这件文物的珍贵。
   《史记·夏本纪》有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的记载,“准”是测水平的工具,“绳”是打直线的(墨线)工具(也有的学者提出是垂线)。可见祖先很早就使用这些延续了几千年的基本的工具了。汉代画像石中,常见有女娲、伏羲手举规矩的画像。女娲、伏羲都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画像表明,早在汉代,人们就已经认为规矩来自遥远的始祖,画像除了表达他们认为的规矩的起源之外,还表达了汉代人对祖先赐予的先进测量工具、劳动工具的一种崇拜。
   我们知道古人有崇拜神灵,信奉宗教的一面,同时,我们也知道,在那个畏天法祖的时代,古人同样存在对先进技术的崇拜,对创造精神崇拜的另一面,这两种崇拜是共存的。有时我们过多关注了古人对天、对神灵的崇拜,而忽略了古人对科学的崇拜。其实,正是有了古人对科学的崇拜,才有了人类文明早期对天象的观察与研究,并作出记录,以指导农作,减少灾害。才有了地动仪、浑天仪的发明创造,才有了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再细看一下这个“五寸之矩”,制作规范,我认真的测量过矩尺的内角90度和外角90度,都很准确,既可用尺的外侧测量内直角,也可用尺的内侧测量外直角,一尺两用,兼有刻度,既普通又简单。但是,这件矩尺告诉我们,那些汉代的高大建筑(遗址),汉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更古老的造车技术,还有像徐州龟山汉墓那样,两条长达56米的平行石凿甬道,沿中线最大偏差仅5毫米,精度达1/10000,两甬道相距19米,夹角为20秒,误差仅为1/16000。这样精确的测量技术,无不出自这些古老、原始而又准确的测量工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5
秋神蓐收图画像石(局部)

神木县大保当镇汉墓群第11号墓画像石的分析,请参见下面链接的文章:
http://paper_dic123_com/pdf_d9af98a0-29a9-4b03-b06a-b1779aba4966/lunwen.pdf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6 16:51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4
春神句芒图画像石(局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3
春神句芒图画像石 (左) 秋神蓐收图画像石(右)

1996年出土于神木县大保当镇汉墓群第11号墓。

ZT
     春神,是人们对人类自身繁衍,子孙兴旺发达,子子孙孙繁衍不断,祈求一年比一年旺盛的,愿望的表达。也是一个农业为主,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年年有丰收的希望的表达。也是每个人在新年伊始,祈求一年之内有新的理念、新的成果的祈盼与计划之始的祝愿。故人们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万象更新,一元复始”。
    我们在《五德·四方》一短文中讲到与春有关联的神、事物有:东方、木、青、句芒神、龙、日等等,凡是有这些神、物出现时,大多是表达春季,东方的意思。所以不论是画,还是画像石都如此。
      1996年陕西神木县出土了一块刻有句芒神的画像石,在墓门柱上。句芒神,也称为勾芒,是人面鸟身的神话人物,是民间信仰中保护春天的春神。《山海经·海外东经》说他“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礼记·月令》说“其帝大皞。其神句芒。”,他甚至还是东夷的祖先神,来历不凡。
       句芒神头戴三冠羽,人形方脸、鸟足、腹上画一圆,圆内有三足鸟,代表太阳,身旁还有一青龙,表明春神。这一些都与《尚书·洪范》、《淮南子》、《山海经·海外东经》记载相吻合,说明是东方之神,表达春、春神的含义。
      据说此墓内一男一女,二者年龄在35~40岁之间,从骨骼鉴定为匈奴人,可见匈奴人也接受了中原的传统文化。这幅画像石,表达了他们夫妻和好、子孙万福的愿望。我们在其他文章中也讲到了,春二月,以天子皇帝亲自祭春,皇后率后宫嫔妃也前往助兴,男男女女在春祭时,除参加祭祀外,唱歌、跳舞、野合这一些都是表达春社、春祭的意愿。
      句芒神还是管理农事的神,春季的祭祀,正是希望句芒神帮助人们,在一年内顺顺利利,了却人们一年之内的一切愿望,不仅农事。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6 14:39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2

补一张彩绘雁鱼铜灯另一侧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wingblade 发表于 2012-8-6 12:45
最好捎带把兵马俑,乾陵,法门寺地宫一块儿搂了。还有半坡。还有还有,,,


欢迎光临!
兵马俑博物馆文物在本帖正序第4-6页已经有大量片子展示。可以向前翻翻帖子参看。。
法门寺地宫博物馆文物将在介绍陕博唐代文物中插播,也有不少国宝级的文物片子。
乾陵还没有开挖,只有几张陵外石雕的片子,后面也会顺便带上,还有永泰公主墓的壁画。

161
伎乐俑

右侧乐俑放声歌唱,左侧坐俑侧耳倾听,造型十分生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22
主题: 41
帖子: 818
注册: 2011年4月
最好捎带把兵马俑,乾陵,法门寺地宫一块儿搂了。还有半坡。还有还有,,, 本帖最后由 wingblade 于 2012-8-6 12:4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22
主题: 41
帖子: 818
注册: 2011年4月
顶陕博,国宝级文物之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0
象牙算筹
zt
1983年在陕西旬阳县汉墓中出土了28枚通体磨光、长短相等、粗细均匀的象牙算筹。它可以表示任何正负数,能够进行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解方程等复杂的计算。以“算筹”进行的计算称作“筹算”,算式有横式和纵式两种。横着的一根代表一,竖起的一根代表五,遇“0”则空,严格遵从十进位制,和现在的计数法实质是一样的。中国古代十进位制的算筹记数法在世界数学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创造。算筹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并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15世纪算盘推广之后才逐渐被取代。

根据史书的记载和考古材料的发现,古代的算筹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放在一个布袋里,系在腰部随身携带。需要记数和计算的时候,就把它们取出来,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摆弄。别看这些都是一根根不起眼的小棍子,在中国数学史上它们却是立有大功的。而它们的发明,也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算筹计数法
  在算筹计数法中,以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的,  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这种计数法遵循一百进位制。据《孙子算经》记载,算筹记数法则是:凡算之法,先识其位,一纵十横,百立千僵,千十相望,万百相当。《夏阳侯算经》说:满六以上,五在上方.六不积算,※※单张。

发明
  算筹的发明就是在以上这些记数方法的※※发展中逐渐产生的。它最早出现在何时,现在已经不可查考了,但至迟到春秋战国;算筹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前面说过,算筹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那么怎样用这些小棍子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数目呢?

摆法
  那么为什么又要有纵式和横式两种不同的摆法呢?这就是因为十进位制的需要了。所谓十进位制,又称十进位值制,包含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十进制",即每满十  算筹
数进一个单位,十个一进为十,十个十进为百,十个百进为千……其二是"位值制,即每个数码所表示的数值,不仅取决于这个数码本身,而且取决于它在记数中所处的位置。如同样是一个数码"2",放在个位上表示2,放在十位上就表示20,放在百位上就表示200,放在千位上就表示2000……在※※商代的文字记数系统中,就已经有了十进位值制的荫芽,到了算筹记数和运算时,就更是标准的十进位值制了。

规则
  按照中国古代的筹算规则,算筹记数的表示方法为: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再用纵式,千位再用横式,万位再用纵式等等(到搜狗可以查)这样从右到左,纵横相间,以此类推,就可以用算筹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数了。由于它位与位之间的纵横变换,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摆法,所以既不会混淆,也不会错位。毫无疑问,这样一种算筹记数法和现代通行的十进位制记数法是完全一致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学游泳的鱼 发表于 2012-8-6 11:56
三五百年看北京,千年以上看西安


有道理。

159
透光镜 西汉

ZT
西汉的透光镜让古今中外很多人士都感到迷惑难解。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在日光或聚光灯照射镜面时,能将镜背的花纹和文字映现在墙上,就好像光线穿透了镜身而直接投影在墙上一样,所以称为“透光镜”。

其实,金属是不透光的,那么这种透光效应是怎么产生的呢?到本世纪70年代,科技工作者经多次模拟试验,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原来铜镜在浇铸后迅速冷却,镜背的花纹凹凸处不均匀地凝固收缩时,镜面就会产生与镜背相应的轻微起伏,物理上称为微观曲率,肉眼很难觉察。镜面研磨抛光时,又会产生新的弹性形变,更进一步增添了镜面的起伏。虽然目测和手感都很难察觉到这种起伏,但在光线照射下却产生了奇妙的影像效果。日光或灯光直接照射在轻微凹凸的镜面上会发生折射和漫反射,墙上的图像会有不同层次的亮度,呈现出与镜背相同的图像,从而产生所谓的“透光”现象。

西汉后,虽然铜镜铸造长盛不衰,但透光镜却绝响了,因此这枚透光镜十分珍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997
主题: 7
帖子: 276
注册: 2005年10月
三五百年看北京,千年以上看西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8
绿釉连枝灯
ZT
东汉,馆藏一级文物,1964年陕西省潼关县汉墓出土。通高89厘米,重10.395千克。此灯形体高大,结构复杂,通身施翠绿色釉,胎质红色。灯自下而上共分三层,第一层下端底座呈喇叭形,上托一折唇平沿大灯碗,碗沿上有对称的四个小孔,各插一支小灯盏,小灯盏外侧附柿蒂形花。第二层底座上大下小,其上灯碗口径略小于第一层,其于与第一层无异。第三层底座似钟形,上塑出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驮一灯盏,因通身有九个灯碗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灯是从食器中的豆转化而来的,直到汉代,灯的基本形制仍与豆差别不大,成为最常见的灯形。除豆形灯之外,还有一些像这款孔雀灯一样的装多枚灯盏的多枝灯,从三枝到十三枝不等。这种灯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到汉代则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高度一般在1米左右,灯盘分层错落安置,点燃之后,灯火交相辉映,火树银花,尽显豪华气派。当然,像这样豪华,贵重的多枝灯还是主要供皇宫贵族使用,贫民所用还是以豆形灯为主。

此灯造型大方气派,颇具想象力,制作精良,极具时代特色,为汉代灯的精品。

※※的两汉时期,陶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施釉陶灯。在汉代还有一些像这款孔雀灯—样的装多枚灯盏的多枝灯,从三枝到十三枝不等。《西京杂记》中提到的“青玉五枝灯”、“七枝灯”,都属此类。这种灯其实早在战国时就已出现,到汉代则朝着大型化方向发展,高度一般都在1米左右,灯盘分层错落安置,点燃之后,灯火交相辉映,火树银花,尽显豪华气派。至魏晋南北朝时,多枝灯发展的更加大型化,有“百枝灯”、“百二十枝灯”等品种。当然,像这样豪华、贵重的多枝灯还是主要供皇宫贵族使用,平民所用还是以豆形灯为主。这种九枝连枝釉陶灯在两汉时期是十分流行的,近几十年来在两汉墓中己相继出土了多种九枝连枝釉陶灯,它们形态各异,装饰简繁不一。此灯造型大方气派,颇具想象力,色泽亮丽,制作精良,极具时代特色,为汉代灯中的精品。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6 11:5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矿物晶体 发表于 2012-8-6 09:53
老弟必能成大器!凡事认真、执着,追求完美,赞一个!


矿资过奖,汗颜。

157
鎏金铜沐缶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西安市席王乡唐家寨出土

ZT
“缶”亦作“缻”,按《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次提到击缶。
2008年8月8日晚上8点,一首气势恢弘的“击缶而歌”,带着华夏礼乐的传承,带着炎黄子孙百年的梦想和期盼,奏响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序曲。尽管奥运会开幕式上出现的缶造型并非来源于真正的乐器缶(源于曾侯乙铜鉴缶,实为食物器皿),但是※※古代确实存在有缶这样一种陶制的乐器。   如李斯《谏逐客令》有“击瓮叩缶,弹筝博髀”句。其义为,秦国饮宴时,贵族士大夫们往往在喝到半醉时,以击瓦缶、拍大腿来打拍子而歌。所以,“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为说明秦人音乐古朴,没有中原音乐先进。   著名的“击缶”典故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从中可以看出秦人不善器乐,难为高雅正统之声,只会击缶为娱。   “缶”字还是汉字中的偏旁部首,代表陶质器皿。汉字的“磬”,也是一种打击乐器。   再说缶这种乐器。缶原本是古代一种陶器,类似瓦罐,形状很像一个小缸或钵。是古代盛水或酒的器皿。圆腹,有盖,肩上有环耳;也有方形的。盛行于春秋战国。器身铭文称为“缶”的,有春秋时期的“栾书缶”和安徽寿县、湖北宜城出土的"蔡侯缶"。这种酒器能够成为乐器是由于人们在盛大的宴会中,喝到兴致处便一边敲打着盛满酒的酒器,一边大声吟唱,颇像现代的卡拉OK,所以缶就演化成为土类乐器中的一种,另一种就是埙。※※古人很早就开始给乐器分类,读过《三字经》的人都应该知道“金、石、土、革、丝、竹、匏、木”,合称八音。说的是制作乐器的材质。按照这个划分,缶、埙是土类乐器。  鎏金铜缶(上海博物馆)
最原始的陶“缶”由于易碎,现在已经基本看不到完整的了,保存较多的都是青铜“缶”。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8-6 11:11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