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四期) [主题管理员:jdai]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2756 回帖:185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续前)即便技术上足够胜任,不同的乐手演奏同一支曲子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女性主义可以作为一个衡量个体差异的KPI. 既然作曲家是男的,即便他的曲子有女性主义元素,也不意味着乐手可以额外滥用女性特质。通常这会适得其反,画蛇添足。朗诵一首诗,只要字正腔圆地把诗念出来就够,不需要长吁短叹七情上面。观众原本期待看到精彩的表演,但却对过于刻意的表演并不领情。
       现在话题终于从音乐的女性主义转移到音乐表演的掌控上来了。两个人演奏同一支曲子,各有不同的风格,但同样得到观众的喝彩。所以精彩完美的表演并不是唯一的。穆特和穆洛娃我都喜欢。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企及精彩的表演。会弹钢琴的中国孩子很多,但是郎朗和※※※却是唯一的。而这两个人原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城镇孩子,并不是天生的李斯特气质和肖邦气质。他们也是跟着别人学来的。所以气质和表演,是可以模仿和学习的东西。当然我们不妨假定,李斯特气质和肖邦气质,其实早就潜藏在郎朗和※※※身上,与其说是学习和模仿,也许说是开发和提炼更准确。无论怎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都必须有意识地对自己原先的气质和率性进行萃选和控制,最终从土孩子蜕变成了具有贵族气质的艺术家。这是真实自然的吗?还是纯粹表演出来的?作为吃瓜群众,我们又怎么知道何为真正的优雅风范呢?我们可以拿他们跟霍洛维茨和鲁宾斯坦相比。但如果我们此前并未听过霍洛维茨和鲁宾斯坦呢?
       最近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做《我就是演员》。章子怡一干人做裁判,评价台上两个话剧演员,谁演得比较好。他们争论的问题是,精彩的表演究竟是按照戏剧学院程式演出来的,还是演员进入剧本人物内心之后的自发流露。作为吃瓜群众,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烧脑。从表面结果看,似乎章子怡是对的,即演员应该彻底将自己置入人物的内心和情境,然后所有的情绪反应就顺利成章自然流露了。
      音乐家也应该进入角色,而不仅仅是按技术套路进行演绎?但即便进入角色,北方人南方人,男人女人,情绪反应和表观展现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表演套路也依然有存在价值。表演者不但要进入角色的情绪环境,也要谨记角色的身份设定。对具体同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会有相同的情绪反应,比如见到美食的欣喜,或者见到江湖仇敌的恐惧和愤怒。但是乡下大妞和皇室格格的具体表现是完全不一样的。
      《梁祝》的不同录音,需要小提琴家设身处地理解梁祝这一对男女,同时也需要了解这一对男女身处江南的婉约环境。我几乎在每个北方男小提琴家或者歪果仁小提琴家的录音中,都听到了对越剧音乐动机的刻意描摹,对女性元素的刻意强调。刻意强调意味着表演者对这些元素的陌生敬畏,意味着对套路和程式的依赖。
       这跟《我就是演员》舞台上那些年轻选手夸张的哭喊和激动别无二致。说到此,正确方案已经昭然若揭。面对这些陌生的越剧套路和女性元素,不妨冷静处理,一笔带过,既不省略,也不强调。波澜不惊,面无表情,以不变应万变,反而比呼天抢地大惊失色更像一个皇室成员。所以音乐演奏中的冷静和轻盈,即便不是最佳方案,至少是个稳妥保险的方式。(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罗德琴科 发表于 2018-10-5 16:36
穆特演奏男性化,拉琴荷尔蒙乱飞;但穆洛娃是女性化的,有甜蜜而压制的抒情。我是穆洛娃的粉丝。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几乎是化身为女人的感受,男的写不出来。真是神奇。


我们每个人好像各自手持一只筛子,对到手的音乐进行归类定性。各人手里的筛子,网眼孔径有所不同。只要认同女性主义的相对存在就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vic0561 发表于 2018-10-4 22:41
按照你的划分标准,怎么我好像是喜欢女性音乐呢, 马斯奈、拉威尔、弗雷,包括德彪西,他们的很多音乐我都挺喜欢,其实我认为主要是旋律比较动听,不要那么强调思想深度。我似乎还看到了一个共性,都是法国作曲家。是否法国作曲家多女性音乐不好直接定性,仔细看看我喜欢的法国作曲家确实不少,可能是喜欢他们的风格类型吧。
对于演奏家我觉得应该是全面,该柔的时候柔,该冲的时候冲,这才能称的上家。


我当然也喜欢听女性音乐。优美动听好消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183
主题: 70
帖子: 6709
注册: 2003年12月
穆特演奏男性化,拉琴荷尔蒙乱飞;但穆洛娃是女性化的,有甜蜜而压制的抒情。我是穆洛娃的粉丝。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几乎是化身为女人的感受,男的写不出来。真是神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936
主题: 66
帖子: 7289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 NIKON D5
NIKON D750
jdai 发表于 2018-10-4 20:58
音乐中的女性元素,乃至女性音乐,虽然是个有趣的话题,但如果想精确定义和划分,必将引起各种争议和分歧。这事儿没法说太细。只能各持己见。掌握基本原理就可以了。................


按照你的划分标准,怎么我好像是喜欢女性音乐呢, 马斯奈、拉威尔、弗雷,包括德彪西,他们的很多音乐我都挺喜欢,其实我认为主要是旋律比较动听,不要那么强调思想深度。我似乎还看到了一个共性,都是法国作曲家。是否法国作曲家多女性音乐不好直接定性,仔细看看我喜欢的法国作曲家确实不少,可能是喜欢他们的风格类型吧。
对于演奏家我觉得应该是全面,该柔的时候柔,该冲的时候冲,这才能称的上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音乐中的女性元素,乃至女性音乐,虽然是个有趣的话题,但如果想精确定义和划分,必将引起各种争议和分歧。这事儿没法说太细。只能各持己见。掌握基本原理就可以了。比才的《卡门》和《阿莱城姑娘》是女性主义的音乐吗?我不认为。尽管都是典型以女人为题材的。原因不解释。但是马斯涅《黛伊斯》一定是浓浓的女性主义。这也不需要解释。德彪西和拉威尔,前者不是。后者是。尽管德彪西写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德彪西音乐慵懒而颓废,但不是女性主义音乐。而拉威尔,则是女性主义音乐高手。《为死去的公主所做的帕凡舞曲》,《鹅妈妈组曲》是典型的例子。当然咯,福列更加是典型的女性主义音乐。说他是女性音乐也不为过。女性主义和女性音乐并不是贬义。只是特征。但是如果在演奏时额外加入女性主义,甚至变成女性音乐,则是明显减分的事情。任何艺术的再创作,都要遵循“少即是多”的原则,宁可做减法,不要做加法。让作曲家本人来指挥或演奏自己的作品,其情感的冷静和寡淡,会令普通吃瓜群众感到大为奇怪。让一位诗人朗诵自己的诗,抑或让话剧演员朗诵,可以肯定,后者会弄得抑扬顿挫,甚至热泪盈眶。而诗人自己,则是冷静地一个字一个字把诗读一遍。诗句本身已经包含和展现了全部文学信息,不需要演员做额外的戏剧表演。

所以女演奏家想要出人头地是一件额外困难的事。她们必须小心地避免在演奏时加入原本不存在的女性主义,或者夸大原有的女性主义。过犹不及。多余的女性主义意味着过度抒情。国际乐坛,所有功成名就的女演奏家,都是女汉子。哪怕她看上去是慈祥的老奶奶,弹起钢琴来,总是更像一个大学教授。穆特和郑京和以及穆洛娃,演奏小提琴时不让须眉汉子。惟其如此,我们才愿意买唱片。否则就买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或者格鲁米欧去了。演奏家的女性身份对她们的成功有额外帮助吗?在纯粹艺术上来说,木有任何优势。但是在商业包装和市场推广方面,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当听到郑京和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凌厉洒脱丝毫不亚于俄国抠脚大汉,无疑令听众激动不已。而女性演奏家天然的优雅细腻,只要不超出女性主义的上限,当然更令人舒坦和惊喜咯。(待续)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8-10-4 21:0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关于古典音乐中的女性主义,抑或女性音乐,这是一个艰深复杂的话题,也几乎没有现成的文章直接谈它。所以业界并不存在一个现成的分析结论和判定标准。以下观点纯属我本人杜撰,或者说原创。欢迎探讨,不喜勿喷。

马勒初看起来是个多愁善感唠叨琐碎的作曲家,但其实他的音乐既不女性主义,更不是女性音乐。所谓女性主义,就是站在男性的角度刻画描写歌颂女性。也就是男人对女人的理解和想象。音乐是第三人称的“某小姐“。所谓女性音乐,就是将自己彻底代入女性身份,以女性的方式写曲子。也就是纯粹女人的自我展现。音乐是第一人称的“本小姐”。以上这两个定义也是我自己的总结。接下来言归正传。

马勒音乐中多有独唱女高音,女声合唱。但是这些统统不是女性主义音乐,更不是女性音乐。女高音和女声合唱团,只是马勒音乐的乐器。不是音乐的角色。《大地之歌》只有两个唱段由男高音承担,其余段落,尤其最后一段长达十分钟,统统是女声独唱。但《大地之歌》完全不是女性音乐。连女性主义都谈不上。《亡儿悼歌》是全部由女声承担的套曲,但全然不是以女性身份进行叙述。理查施特劳斯也是同样。他的《最后四首歌》只能由独唱女高音担任。而且从来未有男歌手尝试。但它并不是女性主义音乐。它的情怀和表达方式都是男性的。

德奥作曲家中,真正的女性音乐,是门德尔松。他并不是所有曲子都是女性音乐,只有一部分。这是我的个人之见。舒伯特看起来比较阴柔,但是歌曲和音乐并不女性主义。只有他的《圣母颂》例外。

在民族乐派和非德奥作曲家中,女性主义和女性音乐的例子比较容易找。普契尼不但实现了女性主义,直接就是女性音乐。如果有人说他是女作曲家,我也不得不信。但普契尼并不是异装癖或者变性癖。他只是很匪夷所思地女文青附体。圣桑和格里格都写过一些很女性主义的曲子。典型如《天鹅》,《索尔维格之歌》。德沃夏克也能写。他的《母亲教我的歌》《月亮颂》是通俗的例子。另外,他的弦乐小夜曲,弦乐四重奏,小提琴协奏曲,都很有女性色彩。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很多有女性主义色彩,但并不是女性音乐。当然关于这一点,我自己也不是很有把握。因为他的《叶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中,有些女高音咏叹调写的相当生动逼真。

总而言之,女性主义和女性音乐,纯然是发生在19世纪浪漫主义期间的事。之前和之后的古典音乐,都没什么这方面现象。当然,在二十世纪,女性主义和女性音乐,找到了另外一片广大的用武之地。这就是流行音乐和电影配乐。话题变得这么通俗,就不用我继续啰嗦了吧。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8-9-27 22:4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0.771
主题: 64
帖子: 10875
注册: 2003年10月
vic0561 发表于 2018-8-27 21:25
有一张是阿卡尔多的XRCD,据说他有两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顺便想起来一个听过的故事(没工夫去证实),美国探索频道搞过一次盲听测试,当然不是听音响啦,是请来十位当代著名小提琴家,他们中有的人自己也拥有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测试内容是请这十位小提琴家分别听十把不同小提琴的演奏,这十把琴中包含五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另外五把是现代精工制作的小提琴。盲听的结果是大师们能听出意大利古典名琴的正确率是50%。


这就对了,说明当代精工制作的小提琴仍未超过古琴。
第二,这些拿来和古琴比的琴都是极力打造的,存世数量比古琴更少。
我曾看过一个类似的电视节目,几十个身怀绝技的当代小提琴制作大师聚在一起炮制出几把绝世好琴,果然是跟古琴难辨上下。这不正说明了古琴的了不起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续前)普罗科菲耶夫《灰姑娘》是可以跟《罗密欧与朱丽叶》媲美的另一部舞剧。它俩有一脉相承的理念和风格。灰姑娘的形象并不是落难公主,而王子的音乐形象,我甚至很难具体分辨。芭蕾音乐的重点终于不再是浅显的两性差异,不再是柔情和阳刚的对比展现,而是纯然进入真正的大戏剧氛围铺陈。它有自始至终的悲悯和调侃的基调,人间种种苦逼和磨难因为充分现实和无法逃避,于是变成了无所谓。

有次不期然买了一张20世纪英国芭蕾音乐的CD。开头曲目又是《灰姑娘》。这是英国作曲家的手笔。很自然地,我竖起耳朵期待灰姑娘主题出现。可是并没有。一开头便是一段充满劳工风格的欢庆音乐。豪迈奔放,这是在说灰姑娘故事吗?我以为自己看错了曲目顺序。可是没错,它就是灰姑娘的开头一段。这段音乐标题就叫做“庆祝苹果丰收”。好端端一个才子佳人戏,一开头就被带偏了。这就是二十世纪的腐国音乐。貌似作曲家们已经不再感兴趣做普契尼或者柴可夫斯基式的女性主义探索。这音乐既然不是女性的,当然也就不是男性的。它是性别特征模糊的产物。性冷淡,中性,男女通吃,模棱两可,或者说,更加隐晦。(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续前)然而人类任何被浪费的天才和光阴以及社会财富,最终都可以借助实用主义找到价值认同。如果按人均社会财富来看,人类社会从未有理由正当的闲钱可供浪费在古典音乐的发展和提高方面。但贫富悬殊的事实,总是让一部分人有足够的闲钱来推动这种奢侈的艺术。国家大剧院当年建造时,一方面它既怪诞又硕大的蛋壳外形引起保守人士的文化震惊,另一方面,演奏大厅每个座椅的平均造价堪比一辆奔驰轿车。在当年,农村扶贫和希望小学仍是尖锐挑战。这种假古典音乐之名的奢华项目最终竣工,实属不可思议。如今人们怡然自得地坐在昂贵堪比奔驰车的音乐厅座椅上听音乐会。古典音乐终于成了具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各种庆典需要它。它已经变成盈利工具。高端人士的形象,商业活动的点缀,统统需要古典音乐BGM。

即便没有政治和商业方面的实用价值,古典音乐其实可以在艺术领域里直接找到实用价值的自洽和反哺。这就是舞台戏剧。歌剧和芭蕾舞剧是古典音乐最直接的应用场合。尤其当进入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之后。有了浪漫主义音乐,才有了芭蕾舞的传世之作。

芭蕾是一种十分女性的艺术。所以音乐也必须是女性主义的。只有浪漫主义可以胜任这一项要求。只有当浪漫主义音乐横空出世之后,古典音乐中的两性差异和特征才得到完整的展现和发挥。虽然所有大师作曲家历来都是男人,他们所撰写的女性音乐,是否真能代表妇女形象?还是仅仅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女性音乐语汇进行臆想和揣测的结果?如果要得到最具说服力的结论,我们只能拿女作曲家的曲子进行对比。可惜历来并无一位可以跟男性抗衡的女作曲大师。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顺利得到前述结论。因为女性听众们从未对此提出异议。此外,可以拿文学家做类比。证明直男癌也能准确写出典型的女性主义小说,并不亚于女作家。

普契尼是真正能够在歌剧中代入女性角色的作曲家。没有人否定他的蝴蝶夫人,托斯卡,图兰朵特不是成功的女性主义音乐形象。至此,我们已经顺利认同,浪漫主义音乐能够产生纯女性的音乐。这一结论对芭蕾至关重要。在十九世纪的芭蕾舞台,所有留下来的传世之作都是以女性为中心。这一点有时候妨碍了芭蕾音乐占据古典音乐最高级最闪亮的巅峰。芭蕾音乐总是有着一耳朵的女性色彩,这是芭蕾音乐的标准,也是它的局限。直到二十世纪,现代音乐开始将重点从性别差异的戏剧性描述转移到抽象和中性的哲学表达。

终于又可以把话题具体到普罗科菲耶夫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了。以前初次听到这部剧的音乐时,我感到极度不习惯乃至排斥。跟《天鹅湖》以及《葛佩莉亚》相比,它的男主角并不是青年英雄宛如高贵王子,女主角也不是惹人爱怜的公主。罗密欧的形象油滑不羁,而朱丽叶也不像期待中亭亭玉立艳光四射。但是逐渐习惯之后,我发现这部剧的重点早已经不是才子佳人,而是更复杂深刻幽默荒诞的社会众生相。它用玩世和调侃的腔调面对人间悲剧和冲突。这让剧情推进变得不那么呼天抢地沉重压抑。为了获得验证,我弄了三套不同的CD回来听。

阿巴多这张,是该剧的剪辑版。虽然不是全本,连顺序都打乱了,但是剧中所有的精彩段落一个不拉。演奏干净利落,情绪饱满激烈,但始终维持管弦乐应有的均衡之美。这是最好的安利版本。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洛林马泽尔这套是全剧录音。它相当动听,演奏和录音制作都尽善尽美。在乐评人中口碑极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格吉耶夫这套也是全剧录音,而且是全套俄国演奏班底。飞利浦的录音异常精美。惜乎演奏口味过于炸裂,我不是俄国人,有点吃不消。但是它的音效实在好得没话说。每个木管段落都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这些还不过瘾。我又弄了至少三个DVD影碟来看。看看舞蹈怎么诠释音乐。这仍不算完。当某年某个俄罗斯芭蕾舞团来深圳演出全剧,并且带了全套管弦乐团进行现场演奏,我毅然买票去看了演出。这么棒的一出舞剧,是完全值得的。(待续)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8-9-16 02:4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古典音乐是一种奢侈的艺术。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时间金钱堆砌和挥霍。无数人的宝贵人生,大量社会财富,就这一样一代又一代浪费在一些对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毫无贡献的事情上。西洋乐器林林总总,发展到如今这样复杂和精致的构造,几乎可以媲美钟表工业。(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南瓜马车 发表于 2018-8-31 20:54
@jdai

这个你要看看啊

https://www_prestoclassical_co_uk/classical/promotions/pentatone-hires/browse

pentatone的瓦格纳SACD,卖白菜价了!


谢谢情报。看了链接,确实便宜,于是在淘宝买了。今天再看链接,好像价格又涨回去了?我在淘宝买了两套,《帕西法尔》和《纽伦堡名歌手》,每套180包邮。四张碟一套。以前普通CD都远不止这个价。2011年和2012年的录音,也算很新了。这十多年来,连四大厂牌都已基本停止发行新的歌剧录音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687
主题: 154
帖子: 7291
注册: 2006年5月
@jdai

这个你要看看啊

https://www_prestoclassical_co_uk/classical/promotions/pentatone-hires/browse

pentatone的瓦格纳SACD,卖白菜价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936
主题: 66
帖子: 7289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 NIKON D5
NIKON D750
有一张是阿卡尔多的XRCD,据说他有两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顺便想起来一个听过的故事(没工夫去证实),美国探索频道搞过一次盲听测试,当然不是听音响啦,是请来十位当代著名小提琴家,他们中有的人自己也拥有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测试内容是请这十位小提琴家分别听十把不同小提琴的演奏,这十把琴中包含五把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另外五把是现代精工制作的小提琴。盲听的结果是大师们能听出意大利古典名琴的正确率是5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936
主题: 66
帖子: 7289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 NIKON D5
NIKON D750
又进了几张XRCD,曲目没什么太新鲜的,但是细细听来,对XRCD更添好印象,音乐动态表现非常好,同时细节也非常的丰富,非常有助于提高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62
主题: 39
帖子: 2383
注册: 2011年9月
jdai 发表于 2018-08-07 18:33
这一阵没再发现什么星光耀眼的指挥家和唱片。是时候对我心目中的指挥排个座次了。目前排在第一席位的是马舒尔,哈农库特,巴伦博伊姆。当今如...

马苏尔的这套专辑确实不错,莱比锡格万豪斯乐团在他的指挥之下,厚而不滞。话说莱比锡也算是德国的音乐圣地了。既有格万豪斯和马苏尔这样著名的乐团和指挥,而从※※上说,舒曼、门德尔松等作曲家都在这里生活和工作过。当然最著名的当属巴赫了,巴赫在莱比锡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他在这里的圣托马斯大教堂担任管风琴演奏家和圣托马斯男童合唱团的指挥,而且还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作品。而圣托马斯男童合唱团创立于1212年,可谓※※悠久,比著名的维也纳男童合唱团还要早两百多年。
本帖由 无忌论坛V3.1.0 iPhone6 iOS11.4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4.052
主题: 139
帖子: 20000
注册: 2005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梦深蓝 发表于 2018-8-8 17:04
其实可以不听贝多芬的。

是的,当然可以,不过贝多芬是我最喜欢的作曲家之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738
主题: 121
帖子: 9274
注册: 2001年11月
artist 发表于 2018-8-8 03:23
刚刚听完几个版本的贝九,就有马舒尔和巴伦博伊姆的。

其实可以不听贝多芬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4.052
主题: 139
帖子: 20000
注册: 2005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色影者 发表于 2018-7-4 10:52
各位朋友,古典音乐的英语如何翻译?用翻译软件成了乱七八糟的。

其实没必要翻译。一部分是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乐团的名字,没法翻译,熟悉了一看就知道了;一部分是音乐术语和音响术语,也没几个,看多了就记住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4.052
主题: 139
帖子: 20000
注册: 2005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jdai 发表于 2018-7-18 04:30
我最近看了一部姜文电影。《一步之遥》。这完全是一个意外惊喜。在手机上看优酷。看完之后,“好感动”。跟姜文相比,冯小刚《芳华》算个球。姜文才是真正的大师,中国电影的翘楚。《一步之遥》没有完整地讲故事,但是比《芳华》高级得多。好吧不说电影。我写不好影评文章。

电影开头,银幕还在一片漆黑时,音乐就开始响起。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的《索尔维格之歌》。....

十多年没看国产片了(包括电视剧),哪天没事看看这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4.052
主题: 139
帖子: 20000
注册: 2005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jdai 发表于 2018-8-8 02:33
这一阵没再发现什么星光耀眼的指挥家和唱片。是时候对我心目中的指挥排个座次了。目前排在第一席位的是马舒尔,哈农库特,巴伦博伊姆。...

刚刚听完几个版本的贝九,就有马舒尔和巴伦博伊姆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这一阵没再发现什么星光耀眼的指挥家和唱片。是时候对我心目中的指挥排个座次了。目前排在第一席位的是马舒尔,哈农库特,巴伦博伊姆。当今如果有哪个指挥被冠上老德国风格的评语,那是相当高的评价。这三个人就是。他们在数码录音时代,留下了比较老式的演绎风格。浑厚,正统,矜持。但又并不是简单复制富特文格勒和克伦佩勒。他们仍有明快爽利的声音。CD的可听性相当好。

马舒尔的这个※※,演绎和选曲都很精到,舒曼交响乐全集,门德尔松交响乐全集,布鲁克纳交响乐全集。还有比这些更能代表德奥交响乐精华的吗。有。勃拉姆斯不在内。没关系。想听勃拉姆斯,别人早就有大把各种各样的录音。这个※※已经充分展现了马舒尔的功夫。乐团是格万德豪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想听勃拉姆斯,下面这个哈农库特就是个很不错的录音。除了勃拉姆斯四部交响乐,还有他的两部钢协,以及海顿主题变奏,悲剧序曲。这是最棒的勃拉姆斯吗?未必。关于勃拉姆斯,无论※※录音还是立体声录音,都有非常多精彩的版本。细说起来,我更喜欢克伦佩勒在爱乐乐团的老录音和阿巴多执掌柏林爱乐时的立体声录音。阿巴多并不是很传统的德国风格。他对柏林爱乐做了离经叛道的改良。但是他的勃拉姆斯听起来确实比哈农库特的更加潇洒和辉煌。尽管如此,哈农库特的勃拉姆斯仍旧是很棒的演绎。我们有时候不需要将一切美学因素发挥到极致。哈农库特棒下的乐团是荷兰音乐大会堂和柏林爱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说到正宗的德奥风格,怎么能不提贝多芬。那就听听巴伦博伊姆的贝多芬好了。这个※※里除了9部交响乐,还有三首莱奥诺拉序曲。溢美之词不必多说。尽管弄来听吧。巴伦博伊姆是个成就非凡的音乐家。我有他的两套布鲁克纳全集,还有他的瓦格纳歌剧全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我心目的另一个指挥家阵容,是现代风格的。布列兹,阿巴多,拉特尔,海汀克。他们既热衷演绎现代作品,更将现代管弦乐团的演奏理念成功带入传统的德奥曲目。布列兹是演绎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韦伯恩的权威,同时他的瓦格纳《指环》和马勒交响乐又是如此令人惊叹。阿巴多是个富于激情的指挥,他对乐团的调度和调教能产生非常丰富的音色和情绪变化。拉特尔是个犀利洒脱的指挥,曲目广泛,风格既类似布列兹的冷峻,又有阿巴多的激情和强悍。海汀克无论在交响乐还是在歌剧方面,都能产生清晰透明爽滑的音色,既严谨又唯美,他放弃了古朴的浑厚,但是用更透明的铜管和洗练的弦乐让人欲罢不能。

我的另一个心水之选,就轮到了老指挥家们。克伦佩勒,肯佩,这是两个无论怎样都不能不提的老人。

关于老人,还有更祖师爷级别的。那就是富特文格勒和克纳佩茨布什。

再接下去,就是纯欧洲,但不是那么纯德奥的指挥家。迪图瓦,普拉松,科林戴维斯,安塞美。他们是法国管弦乐的权威人物。

很棒的指挥当然远不止这些。有些高手录唱片不多。或者我听到的不够多,了解不全面。或者,我懒得全部逐个讲一遍。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8-8-8 02:3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jdai 发表于 2018-7-18 04:30
我最近看了一部姜文电影。《一步之遥》。这完全是一个意外惊喜。在手机上看优酷。看完之后,“好感动”。跟姜文相比,冯小刚《芳华》算个球。姜文才是真正的大师,中国电影的翘楚。《一步之遥》没有完整地讲故事,但是比《芳华》高级得多。好吧不说电影。我写不好影评文章。

电影开头,银幕还在一片漆黑时,音乐就开始响起。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的《索尔维格之歌》。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姜文电影是率先在国产片中完整引用古典音乐的。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港台两岸三地获奖无数,其中亮点之一,就是用了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审美档次立刻上了台阶。姜文是个懂古典音乐的人,还是他的创作班底里有音乐高手?与之相比,冯小刚和张艺谋都成了※※。贾樟柯电影也很棒,但是在配乐方面好像没给人留下印象。随后,姜文在《太阳照样升起》里用了久石让的音乐。这也很不错啦。《让子弹飞》我没什么印象。这片子本身不够一鸣惊人。自此我就忽略了姜文。好像他压根就退休了一样。

直到这次看了《一步之遥》。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我的审美品味历来远超出多数国人,尤其面对无忌一众油腻中老年。所以我不指望无忌有共鸣。好吧。这部《一步之遥》,在拍上海题材方面,远超出《罗曼蒂 ...


说错了。里面没有《卡门》,而是威尔第《茶花女》“饮酒歌”。都是法国题材,脑子弄混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21
主题: 7
帖子: 198
注册: 2017年8月
jdai 发表于 2018-7-18 04:30
我最近看了一部姜文电影。《一步之遥》。这完全是一个意外惊喜。在手机上看优酷。看完之后,“好感动”。跟姜文相比,冯小刚《芳华》算个球。姜文才是真正的大师,中国电影的翘楚。《一步之遥》没有完整地讲故事,但是比《芳华》高级得多。好吧不说电影。我写不好影评文章。

电影开头,银幕还在一片漆黑时,音乐就开始响起。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的《索尔维格之歌》。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姜文电影是率先在国产片中完整引用古典音乐的。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港台两岸三地获奖无数,其中亮点之一,就是用了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审美档次立刻上了台阶。姜文是个懂古典音乐的人,还是他的创作班底里有音乐高手?与之相比,冯小刚和张艺谋都成了※※。贾樟柯电影也很棒,但是在配乐方面好像没给人留下印象。随后,姜文在《太阳照样升起》里用了久石让的音乐。这也很不错啦。《让子弹飞》我没什么印象。这片子本身不够一鸣惊人。自此我就忽略了姜文。好像他压根就退休了一样。

直到这次看了《一步之遥》。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我的审美品味历来远超出多数国人,尤其面对无忌一众油腻中老年。所以我不指望无忌有共鸣。好吧。这部《一步之遥》,在拍上海题材方面,远超出《罗曼蒂 ...


《让子弹飞》是部情商极高的电影,最好的政治启蒙片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936
主题: 66
帖子: 7289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 NIKON D5
NIKON D750
jdai 发表于 2018-7-18 20:04
又用了索尔维格之歌?


所以两部片子不要连着看。估计是真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vic0561 发表于 2018-7-18 13:52
看样子姜文喜欢格里格,姜文最新电影《邪不压正》中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培尔金特组曲)也是频频响起。姜文的电影善于用西方古典音乐表现中国内容,当年的“乡村骑士”就极为打动观众,这部电影他还是继续发挥,几乎全部音乐都是古典、爵士和美国经典老歌,诸如老肖的“Jazz Suit No. 2”,帕瓦罗蒂的“偷洒一滴泪”,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等等。选曲毫不艰深,与剧情和镜头也协调,观众极易接受,还让电影的中国元素上档次。到好影院看2D IMAX,大声听听很是过瘾,配上老北京城市俯瞰很漂亮,推荐去看看。


又用了索尔维格之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936
主题: 66
帖子: 7289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 NIKON D5
NIKON D750
看样子姜文喜欢格里格,姜文最新电影《邪不压正》中格里格的《索尔维格之歌》(培尔金特组曲)也是频频响起。姜文的电影善于用西方古典音乐表现中国内容,当年的“乡村骑士”就极为打动观众,这部电影他还是继续发挥,几乎全部音乐都是古典、爵士和美国经典老歌,诸如老肖的“Jazz Suit No. 2”,帕瓦罗蒂的“偷洒一滴泪”,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莫扎特“单簧管协奏曲”等等。选曲毫不艰深,与剧情和镜头也协调,观众极易接受,还让电影的中国元素上档次。到好影院看2D IMAX,大声听听很是过瘾,配上老北京城市俯瞰很漂亮,推荐去看看。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我最近看了一部姜文电影。《一步之遥》。这完全是一个意外惊喜。在手机上看优酷。看完之后,“好感动”。跟姜文相比,冯小刚《芳华》算个球。姜文才是真正的大师,中国电影的翘楚。《一步之遥》没有完整地讲故事,但是比《芳华》高级得多。好吧不说电影。我写不好影评文章。

电影开头,银幕还在一片漆黑时,音乐就开始响起。格里格《皮尔金特组曲》的《索尔维格之歌》。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姜文电影是率先在国产片中完整引用古典音乐的。当年《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中港台两岸三地获奖无数,其中亮点之一,就是用了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审美档次立刻上了台阶。姜文是个懂古典音乐的人,还是他的创作班底里有音乐高手?与之相比,冯小刚和张艺谋都成了※※。贾樟柯电影也很棒,但是在配乐方面好像没给人留下印象。随后,姜文在《太阳照样升起》里用了久石让的音乐。这也很不错啦。《让子弹飞》我没什么印象。这片子本身不够一鸣惊人。自此我就忽略了姜文。好像他压根就退休了一样。

直到这次看了《一步之遥》。这真的是一部很棒的电影。我的审美品味历来远超出多数国人,尤其面对无忌一众油腻中老年。所以我不指望无忌有共鸣。好吧。这部《一步之遥》,在拍上海题材方面,远超出《罗曼蒂克消亡史》,在表现导演水准方面,远超出《芳华》。姜文的这部片子,画面都很美,镜头节奏流畅,演员和角色个个都很出彩,对白更是妙语连珠。开玩笑!王朔参与了编剧呢。不是盖的。如果是长期被香港电影洗了脑子的,比如徐克吴宇森周星星刘伟强,肯定会骂姜文电影装逼。但是如果你喜欢看好莱坞稍微文艺和深刻点的电影,比如《鸟人》和《飞越疯人院》,或者伍迪艾伦电影,你没有理由不喜欢姜文。

说回索尔维格之歌。这是一段举世闻名的古典音乐片段。它是典型的女性音乐。温婉优美。索尔维格是贤妻良母,等着皮尔金特在外头浪够了回家。这段曲子如此优美,以前黄安伦《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音乐也是模仿它。

格里格并不是我很重视的作曲家。但是他的《皮尔金特组曲》,至少有四段值得一听。《晨曦》,《索尔维格之歌》,《阿尼特拉舞曲》,《山王的大厅》。都是非常优美的段落。

姜文电影历来是典型的男性电影。用索尔维格之歌这样的女性音乐,合适吗?起初我也感到别扭。因为不知道这段曲子是象征哪一位剧中人,也不知道意味着那个情节。随后,剧情乱七八糟地推进,索尔维格之歌暂时隐退。取而代之的,又是另外几段古典音乐。这倒是令我更加吃惊。《鸟人》里曾经数次出现马勒交响乐。难道姜文也在学他吗?格什温《波吉与贝丝》,普契尼《贾尼斯基基》,比才《卡门》,三段完整的咏叹调。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另外还有理查施特劳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还有贝多芬《致爱丽丝》,用在杀人场景配乐。

但是索尔维格之歌才是主题配乐。影片进入后半部,逐渐展开悲情故事,这段音乐的反复出现,终于形成剧情带入感。它是一段女性音乐,但更确切地说,是一段母性音乐。温婉但是悲悯。剧终时,姜文从一个玩世不恭的社会大哥变成一个悲剧英雄,决绝地站在山顶上念一段台词,底下有人向他开枪,音乐响起,如泣如诉,可以理解为姜文心里的母性情结,也可以理解为她的单相思女友此刻心境。这部电影有大量旁白,都是姜文的声音,貌似叙事角度是他,其实,是她。一个女性的视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我们这一代吃瓜群众,借助互联网和数码录音,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从菜鸟变成发烧友,见多识广,见怪不怪,从十六世纪早期音乐到二十世纪无调性音乐照单全收。貌似接受能力强,审美水准高,其实,我们有时候连门德尔松都没弄明白。他的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曲子,《乘着歌声的翅膀》,《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芬加尔山洞序曲》(又称赫布里底岛序曲),《仲夏夜之梦序曲》,《意大利交响曲》,如此声情并茂,优美动人,通俗易懂,很自然就归类为浪漫主义音乐。只有浪漫主义音乐能不费吹灰之力俘获所有人心,让大家产生错觉,以为自己是喜欢古典音乐的。但其实,门德尔松当年并不觉得自己是浪漫主义作曲家,甚至从未想过成为浪漫主义作曲家。他表面上跟李斯特,肖邦,舒曼关系都不错,其实,他心里对这些人的浪漫主义音乐是排斥和抵触的。

门德尔松从小是个保守的乖孩子。循规蹈矩,勤奋用功。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已经崭露头角,门德尔松在孩童时期就对贝多芬9部交响乐倒背如流,但是,他的努力方向,始终是成为一个符合严格规范的古典主义作曲家。事实上,当时所有年轻作曲家,即便后来成了浪漫主义大师,在各自最初的职业训练中,都是以纯正的古典主义作为标杆。这是很容易理解的。李斯特,舒曼,柏辽兹,肖邦。后来各自独辟蹊径,在浪漫主义天地里大显身手,但是门德尔松,却始终恪守古典主义规范。只不过我们这些吃瓜群众,很难轻易发现其中微妙的区别。门德尔松16岁时写了降E大调八重奏,从此跻身当世大作曲家之列。事实上他这时已经写了四部歌剧,另外还有交响乐,协奏曲,康塔塔。他的八重奏预示着伟大的潜力,但他却止步不前,不肯在浪漫主义的新天地里继续探险。第二年,门德尔松17岁,写了《仲夏夜之梦序曲》,这部管弦乐是他的人生巅峰。从此他再也不曾写出比这更伟大的曲子。如果按浪漫主义标准而言。

但是对我来说,既然连巴赫莫扎特都听,何必还计较门德尔松的音乐过于保守和刻板呢。门德尔松在17岁以后就不再创新和进步,但是依然写了很多好听的东西出来。不可否认,我并不喜欢他的《伊利亚》。因为太沉闷古典了。他的第二交响乐,其中有些段落也过于接近巴洛克风味。但是巴洛克和古典主义本身也是人类精华。所以门德尔松依然功不可没。事实上他救活了巴赫音乐。在他20岁时,他率先组织演出了巴赫《马太受难曲》。打从巴赫去世之后,这部曲子一直被世人遗忘和冷落。门德尔松组织了一个400人的合唱团,外加一个规模大得引起争议的管弦乐团,让《马太受难曲》成功复活。这是一个讽刺。巴赫倘若地下有知,会感谢门德尔松吗?至少在活着的时候,巴赫是绝不会让一个犹太音乐家染指自己的这部曲子的。《马太受难曲》中有明确的反犹主义元素。

可见门德尔松是个心胸开阔的人。事实上他的循规蹈矩,保守,精英主义者举止,一切努力,都是要洗白自己的犹太身份,真正进入德国主流社会。他为此禅精竭力,过劳而死,在38岁一命呜呼。他并不喜欢李斯特和肖邦以及舒曼的浪漫主义风格,但是这几位浪漫主义大师却始终对他青眼有加。吃瓜群众其实听不出其间在技术上的微妙差别。但差别就是差别。好在门德尔松虽然风格保守,但创作严谨,是个完美主义者。他的古典主义风格听起来依然优美动人。而优美,常常被等同于浪漫。事实上,古典主义的曲子,因为恪守规范,反而比很多浪漫主义作品更清新完美,经得起反复咀嚼。浪漫主义最容易引人堕落,作曲家肆无忌惮,放任廉价情感,最后弄出一堆轻浮失控的东西。所以到了20世纪前期,浪漫主义很快被新一代前卫作曲家摒弃,李斯特和肖邦以及舒曼不再时髦,甚至被鄙视。

滑稽的是,门德尔松也连带着一同被鄙视了。他骨子里不是浪漫主义者,但是被定性为浪漫主义。他的优美和严谨被理解为浪漫,而他那些纯正的古典主义段落更是被当做毫无存在价值的陈词滥调。门德尔松的清高和坚守并没有给他带来额外的优势。他的音乐非常德国,比纯正的日耳曼作曲家更德国。然并卵。

风水轮流转,是金子迟早会发光。到了20世纪后期,门德尔松的时代逐渐又回来了。跟真正的古典主义相比,门德尔松足够清新;跟真正的浪漫主义相比,门德尔松的音乐又异常严谨和规范,绝不会让人揪心,不会那么累。

我们骨子里都是浪漫主义者,情绪丰富敏感,随时渴望抚慰和发泄。所以喜欢看电影。电影中有最直白的浪漫和激动。这是电影票房的赚钱利器。有时候他们直接把古典音乐用在电影里,产生廉价的煽情效果。而我们会觉得品位尤其高。尤其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当一耳朵听出电影配乐用了哪一段曲子,我们会暗自产生俯瞰苍生的优越感。(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世界杯真好看。我也大器晚成做了球迷。虽然基本只看重播。足球赛比音乐会带劲之处,在于赛果的巨大悬念。即便知道赛果,不看过程,也完全无法预知会发生什么,更连进球都是不期而至,毫无征兆就来了。进音乐厅,如果是熟悉的曲子,每一步都知道下一秒会听到什么。如果是陌生的曲子,只要有基本知识,也能在高潮和转折到来之前有所意识。听音乐是个自我核对的过程,这跟看球赛的悬念和押宝刺激完全不是一码事。姆巴佩才19岁,就把足球踢成了魔球。19岁完全可以是人生最辉煌的年纪。肖斯塔科维奇写出神奇的第一交响乐时,也是19岁。其实还可以更加提前。梅纽因在14岁录制的巴赫恰空,已经是很难超越的经典演奏。前一阵看一个小视频,9岁小菇凉参加英国达人秀,唱了普契尼歌剧咏叹调。完全是成熟的女高音,而不是以前所谓美声少女。

《The Lives of Great Composers》是一本很棒的书,它把罗西尼,唐尼采蒂,贝里尼合在一个章节里讲。这三个作曲家都不是我很看重的风格。唯有贝里尼《诺尔玛》例外。唐尼采蒂《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也不错。但是对罗西尼无爱。这三个人合在一起做比较,是很有趣的话题。然后再拿他们跟威尔第和普契尼做比较,再拿他们跟贝多芬和瓦格纳作比较。对作曲家来说,技术不是问题,态度才是。关于门德尔松,这本书有一个专门的章节。可见门德尔松有多伟大。19岁算什么。门德尔松的天才,比莫扎特更早熟。他的《仲夏夜之梦》是17岁写的。著名的八重奏是16岁写的。这个章节有个标题,《资产阶级天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四期)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