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动态范围与画质, 你可能不知道的另一面......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3889 回帖:61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122
主题: 3
帖子: 100
注册: 2011年11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8 13:32
当年跑到无忌来玩,主要是喜欢在C谈交流讨论。因为当时感觉C坛除了交流C机的拍摄之外,讨论数码相机技术层面的东西比较多。 N坛也没少参与,而N坛的感觉是相机功能和相机使用的经验和技术探讨见长。当年的CN大战主要是相机画质的技术层面。在讨论中虽然经常不同意见者讨论激烈, 但是也通过讨论更加了解一些相关的事情。

本次提出一个大家近几年来听到的最多的叫的最响的声音--动态范围的,有关画质的讨论。动态范围大,好处大家都知道, 但是有没有什么不好呢? 可能很多人从来就没有问过这个问题。

从理论入手, 分析ADC采样深度,采样精细度与动态范围大小的关系, 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 同样是主流的14 bit RAW,11 EV 与12 EV动态范围的相机来比较画质, 后者动态范围的增加会提高记录图像的高光区或黑暗区的表现力,而前者也并非一定是劣势,可能在色阶表现方面更精细而细腻。

关于14 bit RAW。14 bit 采样深度意味着 2^14=16384 个状态, 代表CMOS或CCD图像感应器每个像素(R或G或B, 每个色通道)上ADC采样的亮度为16384 级。 可以理解为16384 级的亮度阶梯。 可以说1~16384或者0-16383, 总之都是16384级,这是14 bit采样所能得到的最多的色阶数。

ADC 采样深度的bit 数和 ...


我很认同动态范围和色阶挂钩的观点、但这也并不是不可以解决的,现在不少135画幅cmos在采样时能达到16位的采样率但最终记录的时候只有14位的采样率,这样其中高光和暗光的范围就能通过软件进行筛选实线了类似“动态”的采样方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mr1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107
主题: 138
帖子: 9378
注册: 2008年2月
尼康D3400 NEF (RAW):12位(压缩) 动态范围13.9EV,不科学啊,为什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128
主题: 47
帖子: 9558
注册: 2008年2月
仔细看了这个帖子。LZ系统学过图像处理吗?我觉得“好色无悔”是对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595
主题: 1
帖子: 607
注册: 2010年9月
楼主是否应该回应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8 22:10
回到基本上说, 噪声低可以让暗部更好高感更好, 但是并不一定就拓展动态范围。 例如D700就是一个例子,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8 22:36
可能仅仅是噪声改善而并不是动态范围实际上的提高(指正常曝光下对高光容忍能力)。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9 21:25
他说的主要是暗部噪声的改善提高暗部色阶的可辨度。严格地说不是动态范围的事情,因为信噪比提高不会增加CMOS采样的亮度范围,不会增大记录的光比。 比如A机CMOS可记录的是5000:1的光比的场景, 你只是改善了噪声, 能看到更多的暗部色阶,并不代表它同样曝光参数下可以记录10000:1的亮一倍的场景。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30 22:28
本质上这种定义是讨论暗部噪声而不是动态范围, 或者说是噪声对可用动态范围的影响。如果实际上相机其他什么都不变,而只是噪声降低到极致为1,你想的5000:1就实现了, 但是你对中灰区正常曝光的时候高光该饱和还是要饱和。换句话说,胶片A噪声比较大, 而胶片B噪声比较小,但是它们的高光宽容度一样,如某条件下超过1/8s的曝光天上白云都开始过曝, 两张胶片拍到的中灰区都是一样的亮度,你能说B胶片暗部更清晰就说B胶片的动态范围/宽容度比A大吗?不能简单这么说吧, 因为你只是考虑了暗区的一部分的延伸。你可以说暗区动态范围大,但这实际上只是噪声表现的事情。


我们经常遇到测动态范围的简单方法:欠曝然后拉高测暗处表现;过曝再拉回测亮处表现。
这样的测动态方法 意味着什么?

没错,基本上电子井(先天定死了)决定了能感应到(输出)的最大亮度,宽容度大也许并不改善高亮质量或提高饱和极限。但是如果暗部噪声减少了,你在拍摄时就可以放心 通过降低曝光 使实际的高亮度(原本会超出相机的饱和度)降低到低于相机的饱和极限(不过曝),虽然欠曝 使得暗处同时降到更低亮度 但却依然能被相机很好地感应到(因为暗光性能改善了)。
你说,这样情况下 动态范围是不是提高了?这就是动态范围 是一个相对值(相对于暗区极限) 而不是绝对值(单纯看高光饱和极限) 的道理所在。
至于你担心的 欠曝会降低中灰区亮度的问题,欠曝的确会这样,但在14bit、16bit下,后期调回去1、2档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这就是大家普遍采用的 对高亮物体采用欠曝 然后拉高的道理所在。

以上是假设相同的电子井容积(同样的高光饱和限)相对于低光性能改善而增加的宽容度。如果某个CMOS本身性能更好(比如电子井更大),能感应到更高亮光,也是提高宽容度的重要途径(这就是中画幅的一大魅力之所在)

这就是前面所说“动态范围增加 既可能 = 底噪减小,又可能最高可感应亮度增加一倍,还有可能两者皆有。好的传感器最好两者皆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8 22:10
回到基本上说, 噪声低可以让暗部更好高感更好, 但是并不一定就拓展动态范围。 例如D700就是一个例子,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8 22:36
可能仅仅是噪声改善而并不是动态范围实际上的提高(指正常曝光下对高光容忍能力)。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29 21:25
他说的主要是暗部噪声的改善提高暗部色阶的可辨度。严格地说不是动态范围的事情,因为信噪比提高不会增加CMOS采样的亮度范围,不会增大记录的光比。 比如A机CMOS可记录的是5000:1的光比的场景, 你只是改善了噪声, 能看到更多的暗部色阶,并不代表它同样曝光参数下可以记录10000:1的亮一倍的场景。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30 22:28
本质上这种定义是讨论暗部噪声而不是动态范围, 或者说是噪声对可用动态范围的影响。如果实际上相机其他什么都不变,而只是噪声降低到极致为1,你想的5000:1就实现了, 但是你对中灰区正常曝光的时候高光该饱和还是要饱和。换句话说,胶片A噪声比较大, 而胶片B噪声比较小,但是它们的高光宽容度一样,如某条件下超过1/8s的曝光天上白云都开始过曝, 两张胶片拍到的中灰区都是一样的亮度,你能说B胶片暗部更清晰就说B胶片的动态范围/宽容度比A大吗?不能简单这么说吧, 因为你只是考虑了暗区的一部分的延伸。你可以说暗区动态范围大,但这实际上只是噪声表现的事情。


我就引用 很多人喜欢快餐似的上网找的答案:
百度学术:“摘 要: 正用最简单的话说,摄影领域的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指的就是图像从"最暗"到"最亮"的亮度范围。”
“动态是相对值,是最亮与最暗的比值,而且是噪声在标准值以下时的最暗处(信噪比低于基准值)。噪声越低当然动态越大。”
我们经常遇到测动态范围的简单方法:欠曝然后拉高测暗处表现;过曝再拉回测亮处表现。
你对这样的论述以及测动态方法 有异议吗?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10-18 09:28
但是有的相机不说RAW就说jpg的处理有时候OK有时候发灰发蜡感,或肤色泛黄严重,这是图像处理技术不佳、出片色彩色阶不稳定的表现。

正是因为比特压缩,压缩方法很有学问,针对不同的场景(人物、风景、白天、黑夜、什么灯光......),不是简单线性或某个简单数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算法的优劣决定了直出的质量。
有些相机能机内调伽马线就是方法之一

楼主大谈14bit压缩到8bit是通过丢弃大部分色阶(原话我就懒得去找)。

不同比特位转换 是通过相互映射或者算法,还有更高级的抖动(依靠相邻像素的混合模拟出介于两个像素本身灰度值之间的灰度值,类似于三色像素混合成全彩),哪里是靠丢弃!你以为是隔行抽取像素啊!太想当然了。四个等级数1、2、3、4转换成两个等级就一定是取其中1,3或2,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595
主题: 1
帖子: 607
注册: 2010年9月
膜拜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数码本身就是离散信号,拿你们的话就是断裂的(不像模拟信号是连续的)。所谓看上去断裂不断裂,只是程度到不到一定值,比如广为流传的1/256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6-10-24 00:1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亦可赛艇 发表于 2016-3-28 13:55
m43还死撑12bit简直无法理解


不是说好的8bit以上人眼不可辨吗?多于12bit有卵用。哈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Node 发表于 2016-3-31 23:21
再说一遍:动态范围增加 = 底噪减小, 不是什么亮度范围增加一倍 !!!!


动态范围增加 既可能 = 底噪减小,又可能最高可感应亮度增加一倍,还有可能两者皆有。
好的传感器最好两者皆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4-2 22:06
Dynamic range = linear full-well (electrons)/read noise (electrons)
动态范围 = 线性最大阱容(满阱电子数量)/ 读出噪声(电子数量)
所以提高动态范围的方法理论上可能至少有三种:

2. 最大阱容不变,降低读出噪声


这不是跟你自己说的”降低底噪只是改善暗处色阶的表现,跟动态无关“自相矛盾(原话的意思,原文我就懒得再去翻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5-4 20:49
ADC的14 bit 色阶(每个通道灰阶)采样和这个没有直接关系, 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关系。总之有些别扭。


你少知当然感到别扭
每个像素不只是单独输出自己的单个颜色,而是要相互借用生成完整三色的。因此,bit数多少,不仅影响着每个像素自己颜色的明度,还影响着与临近像素的相对关系。而不同颜色之间的相对比例恰恰是色彩的三大要素之一:饱和度。所以这个bit数称作色阶更恰当而不是灰阶。只有在纯灰度图像时(或者只针对单一色通道时),色阶才等同于灰阶
动态越大(感高光能力越强)----这个被你不屑的指标,RAW的每个像素与临近像素的色阶总差就可以越大,合成后的颜色饱和度就越大,色域图里那个三角形顶点就越往外,同时混合色的饱和度也大,三角形的每边距离中心点也越远,总之色域扩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Node 发表于 2016-3-30 13:26
按照DXO动态范围定义,如果底噪量级为3,那动态范围就是5000:3,   而不是你想的5000:1。
动态范围下限就是底噪,这是DXO也是业界对数字感光器件的通用定义。

为啥这么定义,是因为如果底噪为3的情况下,你认为能记录信号1,那么你说不清楚为啥不能记录0.5,0.05,0.005, ........。


正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10-18 09:28
但是有的相机不说RAW就说jpg的处理有时候OK有时候发灰发蜡感,或肤色泛黄严重,这是图像处理技术不佳、出片色彩色阶不稳定的表现。


正是因为比特压缩,压缩方法很有学问,针对不同的场景(人物、风景、白天、黑夜、什么灯光......),不是线性或某个简单数学公式所能表达的。算法的优劣决定了直出的质量。
有些相机能机内调伽马线就是方法之一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6-10-23 23:3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X-View 发表于 2016-10-18 11:11
RAW 位数只要大于8位就不会损失层次(直出,不能调整,即调整宽容度为0),而无论RAW的bit数增加多少,无法改变动态范围增加带来的画面损失,增加RAW 的bit数是提高后期余地,即增加可调整宽容度。


可能是笔误,应该说“无法改变动态范围减小所带来的画面损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X-View 发表于 2016-10-15 16:06
精度高意味着层次细腻不会因为多次计算丢失精度
但是和动态范围没关系。动态范围大小直接决定出图层次,但是很小,影响不大。


+1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0Arise0 发表于 2016-10-14 12:34
而就人像来说, 有人反映的是某机某机片子发灰, 某些情况人像肤色显得发灰、蜡感。这些感受可能是大动态范围相关。动态范围太大的机子拍片放在显示器上看会反差降低而色调平淡发灰。确实有些时候有这种现象。是否是动态范围大所造成, 有这可能, 但没有看到明确的说法


你这个解释本身有道理,但是对楼主的臆测毫无关系
A相机1--14拍的风景压缩到了显示器的1--8,各个部位都反差减小,于是造成你说的现象。如果B相机1--12拍的人脸压缩到了1--8的显示器上,压缩没有那么厉害,当然显得反差大。可是这跟楼主硬靠的比特数有啥关联?
你们所谓的灰、平 等是由反差造成的,不是多少色阶造成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X-View 发表于 2016-9-7 14:22
4BIT的编码空间为0-16383(16384个编码),采样平均映射的话16384/14EV,则每EV可以分配1170.28个精度(层次),映射到8位空间时,每EV可以分配18.3(256/14),也就是说当相机采样编码为RAW时,每档EV的区间内可以有1170.28个层次,但是最终出片时每档只能拥有18.3个层次


不对!相机能感应14ev,显示器可不能显示14ev。这就是大多数显示器只需要256灰阶的根本原因。也许是(不完全是)相机的14ev对应于显示器的8ev(比喻)
简言之,相机到显示器,不仅是精度的压缩,也是动态的压缩
X-View 发表于 2016-9-7 14:22
我认为楼主觉得14EV用14BIT编码叫做满打满算刚刚好是对采样编码的误解,关键问题在于:1EV不对应1BI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阿墩 发表于 2016-8-21 23:15
关于动态范围和色阶的关系,下面的说法正确吗?
"1EV的宽容度对应1bit的色阶,也就是说一款宽容度为14EV的相机是没有必要使用16bit ADC的"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8-28 12:55
需要的ADC必须能至少提供16384个级别才能记录如上的灰阶。也就是14-bit的ADC。(否则如果用13-bit ADC则会丢失一半数量的色阶。)14-bit的ADC是基本要求,因为量化转化的时候会有误差,产生量化噪声而影响色阶精度。所以理论上说,增加ADC的量化位深比如用15-bit 或16-bit ADC 会降低量化噪声更好地转换那16384个灰阶。

以前佳能的相机的动态范围在 11 EV 左右用14-bit ADC 是很有余量而没有问题的, 我想如果现在12、13 EV动态范围的相机用14-bit ADC也没什么问题,仍然有1 bit (2倍采样)的余量。 如果某相机全分辨率下是14 EV 的动态范围用14-bit ADC, 那就属于满打满算将将够用了, 可能有比较大的量化噪声影响。影响有多大看人的标准了。有的人可能觉得无所谓无察觉, 有些人可能有察觉。 个人觉得最好用15或16-bit ADC。

类似音频ADC采样, 人听到的最高频率一般认为是22 kHz, 根据采样理论CD采样采用了至少2倍频的采样频率44 kHz才能采样后还原出22K的高音音频。这只是个低限,事实上有的人会发现CD的高音有失真的感觉,这是越接近 22 kHz 量化噪声和失真相对越明显。后来更高的音频标准采用更高的采样频率来进行更高保真度的音频采样。 比如DVD-Audio 采样频率可以用高达192 kHz 的采样频率。


完全在瞎套概念。
哪个科学论据说1ev必须对应1bit?根本没搞清楚!
给你打个比方吧。宽容度好比水瓶大小,它表示能装下多少水。实际往里装了多少水?只要比水瓶容积少就行。再多装水就溢出来----饱和。
色阶好比瓶上的刻度,刻度分得越小,量得越细,但刻度也越多(10升的瓶子用10个刻度,每个刻度代表1升,用20个刻度每个代表0.5升)
谁规定了每个刻度必须10个、必须1升一个刻度?这个刻度间隔就是你们提到的系数a

要是照你们的理解,评测就无需色深和宽容度两个指标了

还有CD的高音有失真的感觉,是因为:
1:按照傅里叶变换原理(此处省略上千字),更高的采样率在高频部分可以提供更多的采样点,让信号记录更加准确(如更准确表现方波、阶跃)
这个道理,即使是一个低频方波,照样也会因采样频率不足而导致失真

2:为解决频率混叠,在对模拟信号进行离散化采集前,要采用抗混叠低通滤波器 滤除高于1/2采样频率的频率成份。如果采样频率是44.1k,那么滤波器的截至频率必须在22.05k。可是人类很难做出频率特性那么陡的滤波器,做出了也要劣化其它指标如相位响应,要是频响曲线过早截至于20k又会损伤可听音频。所以要将采样频率远离44k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6-10-23 23:25 编辑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6-27 11:08
皮肤表现清晰鲜活而细腻的, 色阶肯定不会差一定是细腻的。肤色干/灰/缺少反差和层次的,说明色阶比较糙。注意我们看片的显示器,反差和每一级色阶显示的细腻/粗糙度是固定不变的,人脸的某部分皮肤如果用了20个色阶的亮度范围看起来反差正常的话, 另一个相机拍下的这部分如果只用了10个色阶的亮度区间会看起来如何?屏上看起来会发灰,反差不足而平面化。那么我们会拉曲线把这10个色阶的亮度范围拉到20个色阶一样的亮度范围。那么此时反差正常了,但是凭空多的10个色阶哪儿来,硬拉出来的。肤色就会显得干、硬而不细腻(本来少了一半的色阶嘛)。


每个显示器的对比度不一样,,所以每一级色阶显示的细腻/粗糙度肯定是不一样的。所谓256灰阶能使人看不出跳跃 是在最普通的、廉价的显示器上
你说的看起来会发灰,反差不足而平面化 是由于10个与20个色阶差,是指同一对比度(亮度差)之间分成10个/20个 还是指同样的色阶差 然后10/20个色阶后造成的总对比度差?别捣糨糊好吧
你说的把10个色阶差硬拉成20个 肤色就会显得干、硬而不细腻,在只有256个色阶的显示器上或许是这样,但是你自己说过从14bit压缩到8bit是64:1,那么请问如果两个14bit、动态范围差2倍的机器 压缩到8bit后,原来14bit下彼此有多少色阶差会导致最后有20与10差?
我要提请你注意:你自己说的“显示器,反差和每一级色阶显示的细腻/粗糙度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原来(不管是总的还是每个色阶差)有两倍亮度差的机器到了所有显示器上都是一样的,那么你算一下:在显示器上能造成两倍色阶差的亮度 对应到两台相机上各是多少色阶和比特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4-7 23:25
你错了, 没什么除非, 你就是拉起对比度, 你的32级的皮肤表现拉对比度也还是32个色阶, 只不过把它们的亮度值改变而已, 其结果是色阶间的间隔更大, 画面更粗硬。去看原照的直方图, 色阶分布两端可以有空白但中间是连续的。当你调图滑动滑块去掉两端的空白之后,可得到增加对比度照片, 但是你再看色阶分布直方图就会发现中间会出现一些空色“空当儿”, 这说明色阶被你拉得不连续了,空当越大,色调分离的斑块效应和均匀色调区的带状效应越加明显。调曲线来压低暗部和亮部两端的对比度提高中灰部的对比度也是类似, 同样的14bit相机,动态范围越高, 你就需要更大的力度去调整对比度, 对色阶的影响有可能越大。无论是机内处理还是你后期处理, 输出的jpg照片就是这样的情况。


真是胡言乱语、严重误导
对于一个8bit(256灰阶)的图像(包括24bit彩图)来说,假如原先中间挤满了、连续的色阶,左右一共占32阶。当你左右拉时,相互间拉开了距离,比如拉成左右64阶,使得原先相邻只有一个色阶差(1/256) 现在变成了两个色阶差(2/256=1/128),高于人眼可辨程度,于是你看出了断裂。
但是,在总宽16384色阶范围内,当你把原先占2048色阶宽拉成4096,数据上的确变得不连续、有空挡,但彼此之间的色阶差从原来的1/16384变成了2/16384=1/8192<<1/256,仍然远远低于人眼可辨度,在人眼看来仍然比8bit的连续图像 细腻得多!
按这样的观察,同样14bit,动态增加32倍(5档)都没卵影响。
这就是对 许多人质疑:动态大小对细腻度的影响 到了显示终端到底有多大 的最好回答
对了,别说到显示器,这样容易让人理解为仅仅是显示器不良 导致以上结论。事实是:不管你的显示器多么好,只要你用的是通用的JPG之类24比特图像文件,就逃不脱上述结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ayalxd 发表于 2016-3-29 10:01
我就一直纳闷,为什么尼康的片子总是感觉干涩,原来是色阶不行!!这也解释了暗部强行提亮带来的颜色裂化!!!

阿墩 发表于 2016-4-8 22:12
隔壁这个贴 http://m_fengniao_com/thread/8898090.html 中的人像异常发灰,个人认为就是因为脸部的色阶数量少,缺少色阶细节, 反差降低,从而导致发灰。


那么多人总用”发灰“来表达对色阶差拉大的感觉。一会说发灰是由于反差小,一会又说动态大导致每个色阶反差大。自己都没弄明白到底罪魁祸首是谁。
什么叫”发灰“?一个脸上抹过油、带有光泽(其实就是有大的亮度比)和另一个干巴巴的没光泽,到底谁发灰?谁光线反差大?金属跟塑料或木头比 谁干涩、谁发灰?

你自己在314楼的例子不正是说明了“拉曲线变灰 恰恰说明图片里更多的像素色阶差拉小了,变得没有层次感(反差小)”吗。
左右拉直方图或曲线,使得各色阶之间距离拉开,不就是加大反差吗!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4-15 18:01
RAW对暗部提亮一般不会丢失色阶, 但是会改变各像素色阶之间的相对关系。中间亮度区可能会降低反差, 同时会影响饱和度。小幅调整影响不大。调整幅度大的时候会感到片子变灰而平淡, 甚至色饱和度降低后不太好看,。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6-10-23 23:0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x夜游x 发表于 2016-4-2 11:13
这里“0和1”也很有意思,“0”不代表没有光,只代表传感器的底噪,记录值的下限;“1”也不代表最亮的光,只代表记录的上限。
动态范围主要是通过降低低噪拓展的,主要往“0”这里做文章,把“0”往下拓展,“1”的拓展意义性相对没那么大。

0和1分别代表什么?这可是数码知识之入学第一门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31 22:38
ADC 不懂什么噪声信号还是有用信号,二者是混合在一起的。 ADC它只看电压值, 读出到某值就输出某个对应的数码信息。 你信号逐渐减弱到低于噪声的时候ADC依然可以记录,但记录的主要是噪声电压和信号电压的混合成分, 信号近乎0的时候, 记录的就基本全是噪声信号了。


ADC确实不懂什么是噪声什么是有用信号。
但是可以设计时先测出噪声的电平,然后ADC的阀值(起始采样电平)设在这个噪声电平之上。你以为所有ADC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从0电平开始的?所有都是0V对应于采样后的数码值为000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3-31 22:31
暗部佳能机是噪声多,不耐拉亮, 但是你别的机把 暗部搞好了, 亮区和正常曝光区平淡发灰也不是什么好事儿吧?


又在胡言乱语。
假如4bit(1--16)用于暗部区域,另12bit(17--65536)用于中、高亮区域。你把暗部搞好没搞好,跟那后12bit的采样质量有毛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隐私保护,信息超过7天的手机号码不予显示**> 发表于 2016-3-29 14:06
一种是计算机图形学中通常使用的直接以场景最高亮度和最低亮度的亮度比表述的方法,如255:1。 在数字图像领域一般都采用这第二种比值的表述方式来评述场景的动态范围。 ...我们人类肉眼在同一时间所能分辨的动态范围大约只是10,000:1,而普通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普通数码照片的这个比值通常只有100:1。


按照人眼可辨程度,看来用16bit(65536:1)都不够,何谈255:1。
看来255灰度级不是人眼可辨的极限,而是普通计算机显示器或者普通数码照片所能达到的极限,让灰度图像在这些”普通...“上显示,人眼当然不可能分辨得更多。原来是机器限制了人眼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6-10-23 22:5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刘云飞 发表于 2016-4-9 10:10
你好像反驳不了。 这个问题之前就考虑过。

你8位(RGB三通道共24bit)显示屏是看不了14bit(三通道共42bit)照片的。 可以看14bit RAW转成的8bit照片。那么你需要考虑了, 如果A和B两个相机对人脸采样阶梯A小B大, 那么A采到的人脸皮肤色阶细腻而多。如果整个照片要转为8bit jpg, 那整张照片14bit到8bit就要“抽掉” 6bit的色阶也就是 原来的每64个相邻的色阶压缩为同1个色阶的亮度和色彩 。变得粗糙。如果原来采样细腻则变粗糙, 而原采样如果不细腻, 那压缩后变得更粗糙。

A机人脸如果有6400个色阶转成jpg后变成100个‘;B机人脸如果有3200个色阶, 转成jpg后只剩下50个色阶了, 所以你转成jpg也可能还是更容易看出原片色阶细腻/粗糙, 好坏。


不是大家都认同人眼只能分辨256灰阶吗?两个灰阶之差只有大于1/256才能看出区别。
你的A和B机都是14bit/16384色阶,平均每两个色阶差1/16384,都转成8bit/256色阶。A机6400转成100个后,每两个差变成1/256,B机3200转成50个后色阶差变成???

你肯定会狡辩”我说错了,应该说A机原来14bit,其中6400个色阶转成JPG的100,B机原来13bit,色阶从3200转成50“
拿你的色阶压缩算法,A机应该64:1压缩,B机应该32:1,那样最后才能都归一到8bit/256色阶上来。那么那时候B机到了JPG后色阶差多少呢?请你告诉我,不,告诉所有被你弄得七荤八素的人

这个问题之前你考虑过了没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横路特二 发表于 2016-4-8 23:43
你还得搞明白什么叫做色域,决定色彩多少的是色域,不是色深,色深指的是单一一个像素所能表达的颜色数,而单一像素的色深是由明度和彩度(色相和饱和度)共同决定的。


天呐!!!
决定颜色的三要素----明度和彩度(色相和饱和度)

按你的逻辑:
既然”单一像素的色深是由明度和彩度(色相和饱和度)共同决定的“,那么这个像素的色深就包含了颜色的全部信息,当然包含了”这个像素所能表达的颜色数“--色彩多少,也就是这个像素的色域。怎么 又把色域和色深隔绝开来了呢?”决定色彩多少的是色域,不是色深“这句话里”色彩多少“又是指的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emca 发表于 2016-6-25 19:08
不能机械地理解宽容度。
...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人类才追求不断提升的宽容度;才不会按照本帖子意思去反推会得出宽容度越低画质越好的谬论。


正解! +1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动态范围与画质, 你可能不知道的另一面......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