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何通过选择和使用装备避免失温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JYW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77
主题: 52
帖子: 780
注册: 2002年3月
如何避免失温系列之为什么会失温和冻伤?(一)

避免失温,首先必须了解失温的原理和产生的原因

       失温:一般来说,失温是指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从而造成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并产生一些列寒颤、迷茫、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的病症。这里所谓的人体核心区主要是指大脑和躯干内的心、肺等维持生命的主要器官,这一概念是相对于人体四肢和表层皮肤而言的。
       人体的理想温度是37度(摄氏,下同),在40.5 度以上时,身体中的生物酶会失效,导致人体的化学反应难以进行,会导致死亡。而在37度以下时,化学反应会减慢,进而抑制人体机能,当体温(指身体核心区温度)低于30度时,死亡几乎无可避免。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体温概念是指人体的核心区温度,而不是体表温度,往往存在体表温度低于30度甚至冻结而人却仍然存活的情况。
      冻伤:是指人体表面因接触寒冷空气、液体、物体而造成的肢体和表皮组织麻木、水疱和坏死的病症,也就是说当人体肢体和表皮温度低于或达到30度时,就可能会随时时间和温度的下降而出现冻伤。原理上而言,冻伤其实也算是局部迅速失温的一种体现。
失温:
轻度失温(Mild Hypothermia)
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 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Moderate Hypothermia)
核心温度在35~33.88度。
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
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
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为什么经常听到高山攀登者会出现四肢冻伤冻坏,甚至要截肢呢?
因为在失温到一定程度下,身体通过燃烧脂肪和糖原产生的热量勉强维持甚至不足够维持核心器官的温度,人体会自主保护人体核心区的器官而降低外围四肢和体表的血液循环速度及流量。因而导致对四肢及体表的供热不足,当四肢接触到低温时,就会因为供热不足而产生冻伤甚至组织坏死。
冻伤与失温有关系,但又不一而足。例如就算身体没有出现失温,但是如果体表皮肤接触到寒冷的空气、液体、易导热物体(金属)仍然会很容易出现冻伤状况,可称之为局部剧烈失温,原理也是一样。所以防止冻伤,不仅要预防失温,更加需要合理接触,预防第一。

失温的致命误解:
户外运动在夏季不会出现失温,只有寒冷的冬季才会出现失温?
这种理解是严重错误的,甚至是致命的!
1.环境温度的变化
由于户外运动的特殊性,会使这种运动经常出现在高海拔地区,就算是夏季(当你活动区域上升到高海拔3000米以上时)环境温度就会急剧下降,但在日照强烈时,强烈的紫外线又会使你的体表温度急剧上升,加上负重徒步的能量消耗相当大,使体表温度超过37度甚至于接近40度,从而导致身体通过大量排汗来降温。
内衣就会大量吸收身体排出的水份,而高海拔区域气候变化迅速,一旦在内衣湿透的情况下碰上恶劣天气,大风,雨雪,迷雾等,使环境气温又出现迅速下降。湿透的内衣,会大量带走你的热量,最终导致核心供给的热量不足,就可能造成你迅速出现失温。环境温度一热一冷的急剧变化,会轻易带带身体大量能量,人体疲劳过早到临,更快令失温症状产生,严重者迅速失去行动能力,出现恶性循环,迅速致命。

如刚刚轰动整个户外圈的2017年5月的鳌太事故,上面这张图片搜集自网络,里面列举了鳌太的多年来有记录的事故概况。失温事故和出事故最多居然恰恰是公认的穿越好季节,5-9月间。
原因有多种,其中穿越队伍多了,出事概率自然就高了。还有就是多数人会对夏季出现失温存在认知盲点,无论在装备上和思想准备上均对失温防范不足。
       当你完成了快速发热的攀爬后,可能在冰冻和大风的山顶或山脊上自然变为了慢步行走,如果装备不能保障身体保持核心体温,就会有一系列的事在你有意识或无意识时发生,而这取决于你有多冷,当核心体温刚开始下降时,你的意识告诉你感觉到寒冷,它会使你积极寻找办法改进对自已的保护,比方说四处走动以产生热量,或者是避开寒冷的环境,而当你正确合适根据身体警告及时扎营或添加更换衣物及吸收热量,从而保障身体核心温度,过度消耗的体力会慢慢恢复,一切会渐渐恢复正常。
      但是,当恶劣的天气降临,而你装备不足够保持核心温度或没有足够热量吸收,寒冷就会继续,身体核心温度进一步下降,这时就会出现一些相当奇怪的反应。特别是如果同时遇上漫天暴风雪,能见度极低,甚至于同伴已经无法去寻找,你的思想会开始停滞,失望绝望的情绪会降临,本来还有机会置换的装备,本来还可以扎下的营帐,都会视而不见。当核心体温在32度或33度左右时,受体温过低伤害的受害者开始行走不稳,踉踉跄跄,在复杂户外环境更加容易失足,扭伤拉伤甚至骨折,造成二次伤害,甚至昏迷。
      在30度左右,开始有昏迷的现象,这时就有可能导致产生某些引起死亡的温度,而当人失去知觉感到无力,保护机制也被关闭掉。用不了多久时间,就会发生死亡,当血液温度降到24度左右时,心脏就会停止跳动。
       每年都有人因为这样的原因死去,甚至是在某些并不会特别寒冷的地方。这种情况下首要是增加衣服加强绝缘效果,保护核心体温不会下降(防风保暖)。然后,你必须设法使受寒者在热量产生和热量损失之间保持平衡。你必须保证让他的热量继续增加,而同时又让他的热量减少至最低。
      如要停留或原地休息,则需保证每个人的热量损失小于他所将要产生的刚刚够保暖的热量。理想的办法是,一个人应该携带足够的保护装备来摆脱可能遇到的最坏的情况。在冬季,应选择一个挡风,挡水并防止雪崩和落石的露营地,而决不能只依靠那些轻薄,充满小小缝隙的生存睡袋或毛毯。由于这些分量较轻,打成背包很小,人们愿意带上它们,但到困难时,他们的作用比一个真正好用的塑料袋的效果要差得多。还有就是预先准备热饮,它们会重新振作你的新陈代谢,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将帮助你获得足够的燃料提供给肌肉,这样可以断续运动下去热饮也可以避免低血糖,为身体补充足够的能量。
2.夏季在平原或低海拔地区没有失温防范意识
      部分人大约了解高海拔的危险,明白就算在夏季到达高海拔地区进行户外活动也一样会有气温较低,从而导致失温可能。但在低海拔进行户外活动时,完全不曾对失温有任何防范意识!
其实在开篇的失温原理中已经提到过,理论上人体只要置于低于37度环境就可能会出现失温。平常人体是通过食物的吸收增加热量,保持机体运动所需的热量消耗。
      但当在户外环境中,就算处于舒适的25-30温度,一旦风力比较大,甚至有雨水或汗水湿身,较长时间处于这种状况的人体,因风力越大单位时间内带走身体热量就越多,所以当出现雨水时,这种身体热量支出大于热量补充的机会迅速加剧,热量消耗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很大可能出现失温状况。
      当然如果时间不太长,是可以通过热量的吸收和身体储存的糖原来保障身体热量的迅速消耗。所以,低海拔户外,仍然会有较大机率出现轻度或中度失温状况,影响身体机能从而造成二次伤害。
     重者会因身体协调失控出现滑坠,坠崖,轻者会较大机会出现扭伤等不一而足。如果一旦长时间处于这种状况无法恢复,就会出现重度失温,后果不言而喻!
    关于夏季日常失温,日常最常见就是夏季深受众人喜好的游泳,如果没有热身就下水,很容易由于体温过低容易出现抽筋现象,或者持续游泳时间过长,同样会出抽筋,发冷颤抖等现象,这些都是与身体核心温度过低出现失温症状有关。
      

关于如何防范失温以及在装备上如何使用才能防范失温,会在后面另一期后续的文章中专门探讨。
文章一共三期,如有错漏欢迎指正。
文章来源:阿伟
本帖最后由 JYW 于 2017-6-26 13:1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徒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32 回帖:4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JYW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77
主题: 52
帖子: 780
注册: 2002年3月
mohanwei 发表于 2017-6-26 14:35
1-不作死
2-找背风处躲避,避免直接面对寒风(几十年前,前辈们开发北大荒,平原挖个坑,上面盖点东西挡风都能过冬;爱摩斯基人甚至在北极用冰砖垒个房子隔开寒风就行)


可惜大多人从众心理为主,未必能对自己能力了解足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JYW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77
主题: 52
帖子: 780
注册: 2002年3月
如何避免户外失温系列之保暖透气层的选择和使用 (三)

第一期我们介绍了失温和冻伤的原理及相应范例,第二期介绍了户外外壳在防止失温中的相关应用与选择。并且特别阐述了风冷效应,暖空层,及平衡几个重要概念。
通过以上二期的介绍,相信大家如何防止失温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三层着装法中的外壳层亦有较深理解。
本期介绍的就是三层着装法中的中层和底层,保暖透气层和基础吸湿快干层。

户外服装穿着原则:
平衡---保持暖空层温度不变,热量收支平衡是完美的境界!

      我们户外着装中经常用到的三层着装法,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持暖空层在合适的温度变化范围内,不因温度过高而导致过热,不因温度过低而导致失温!
    中间保暖透气层最常用到的材料,有羽绒,化纤棉(如PRIMALOFT棉,3M新雪丽等)或抓绒(Polartec或摇颗绒等)
      既然涉及保暖,当然最好用一个合适标准才能比较好地进行比较和选择,在本文我们会用一克洛值!
     服装的保温能力是可以通过科学标准进行界定,即穿衣指数(克洛)CLO,是英语单词CLOTHS的简写。1个克洛是衣服表里温差为0.18度时,每1平方面积上1小时通过1000卡热量的保湿绝缘标准。相当于在室内气温为21度,风速3M/S以下,相对湿度50%情况下,※※的人体所需要衣服保暖值。
    克罗值CLO的标准为clo/oz/yd2(?/盎司/平方),既然保温指数可以通过标准来衡量,我们下面可以参考下某实验和某些材料提供的保温数据指标,再配合防风能力100%的外壳(风冷效应接近0),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估算出我们在保温透气层中所需要穿着的衣物,因为只需要知道我们衣服的有克洛值就可以了。
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保暖材料因为克洛值的指标相对处于劣势,所以大多没有官方标注CLO,唯此只有通过对比测试出相关的CLO值。下面表格来自某位台胞的测试数据:
根據 ISO 9920 : 1995 ( E )對各種衣物所做的 CLO 值測試如下:
  
首先为大家简单解释以上表格的COL值,首先以普通550蓬松的90鸭绒为例,毕竟这样的产品常见,而且价格也优惠,成品后性能损失较少。
0.7的CLO,意思是指每平方面积平均填充1OZ(盎司)约28.3克羽绒,它的保暖值就是0.7CLO。如果一件成人男款羽绒夹克填充0.7CLO标准的羽绒283克,哪么这件羽绒服的保暖值是多少?也许很多朋友立刻会计算说是7个CLO,但是很可惜,你计算错了~~因为一件成人羽绒夹克大约需要的填充面积接近1.5平方,所以它的COL值是计算公式是(283G/OZx0.7CLO)/1.5平方=4.67CLO。
      哪么其它材料也是这样计算吗?否。保暖纤维的成衣CLO值与羽绒不同,因为羽绒采用的填充量,而保暖纤维直接采用的是CLO标准填充。例如假设PRIMALOFTONE(GOLD) 200标准,P棉成衣采用它来填充时,它的COL值就可以很简单的对照计算得出为200G/OZx0.92/平方=6.50CLO。
至于最常用的PRIMALOFT ONE100保暖值=3.25,PRIMALOFT GOLD133保暖值=4.32CLO。
另外如我们常用的POLARTEC抓绒衣,它有100.200.300三个标准,其实也是跟P棉的计算方式是一样的。            POLARTEC100/OZX0.16=0.56CLO,POLARTEC200/OZx0.16=1.12CLO和300/OZX0.16=1.68CLO。至于其它的如新雪丽纤维如果找到COL值也只需要按上面这个方式就可以轻易计算得出。
以后我们只需要参考以上公式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购买什么指标的保暖层,但是请切记,所有服装成品都会比实验室数据在性能上有所损失,而其中特别以高蓬松的羽绒服性能损失最大,而且随着环境湿度以及保暖层使用时间加长这个性能损失会急剧增加。特别是蓬松度在700以上的羽绒,个人以为请大家把市场上800-900蓬松羽绒按700计算就好了~~
     既然大家晓得怎么计算自己要穿着的保暖层CLO值,相信也就知道如何根据CLO值来购买不同材料的保暖层。

在实际户外穿越攀登过程中如何选择保暖层呢?
最重要就是前面提到过很多次的----平衡!!!
所以装备的使用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要使用者自己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调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保证暖空层温度变化在合适范围,不会过热不会过低。过热就需要调整增加透气孔或减少替换衣物,或调整行进速度;过冷就要添加衣物,吸收更多热能食品和易转化的含葡萄糖液体。
       1.如果户外过程是时间较长的一周或以上,并且多数处于中高海拔地带,个人建议行进中保暖层选择PRIMALOFTONE或GOLD或者材质的棉服。因为它们保暖,透气,而且还有一定防风性。
1)在晴天行进中。因为大运动量加上日照,热量大量散发,在PRIMALOFT ONE 或GOLD本身带有防风性的情况下,二件着装法已经完全可以应付这种环境,硬壳处于备用位置则可。只有在身体感觉暖空层温度平衡即将下降时,我们才需要置换或添加衣物。甚至在感觉温度进一步下降时,我们仍然可以再额外添加保暖层来保证暖空层的温度平衡。
2)在雨雪天气中行进。遇上雨雪天气,最好还是就地选择避风,防雷,防洪和防泥石流位置扎营,呆在营地里,喝上热饮吃上热食是最靠谱的。但是长途穿越,因为物资有限,通常会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到达目的地,此时不少人可能继续冒险前进。冒险就冒险,但是装备的使用还是需要进一步考虑周全。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外壳是必不可少的,没有防水防风的外壳,所有内层装备都会因为雨雪而直接影响,导致装备性能下降。外壳选择在这种环境,外壳的材料越是考究,因为防风透气防水性能优秀的外壳,才能提高保障保护中内层装备性能不受损失。如果是行进中,中间保暖透气层仍然首选PRIMALOFT棉服,为什么不选择羽绒服?因为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暖空层调节基本只能通过行进速度来实现,外壳要密封来防止外界雨雪的侵入,行进中身体无法避免散发大量水汽,通过外壳调节大量散热已经变得不可能(唯一能依靠的是面料本身的透气性能)。此等条件下P棉所具有极奇优秀的抗水性,极低吸湿率只有其它纤维的1/3,与羽绒的高吸水性相比更加是天差地别。而P棉中ONE和GOLD的潮湿保暖不变特性,保证了P棉CLO值性能保持一致。就算因为气温突然急剧变化,保暖层性能不变,自然就能轻松应对更恶劣的环境。



上图是P棉ONE和GOLD与其它类似知名纤维的吸水率比较,看完这图,加上之前CLO保暖值的图表,大家应该知道我为什么继续忽悠大家选择P棉了吧。
因为P棉保暖性方面只有天然的高蓬松羽绒可以比美,但是羽绒的吸湿性远高于P棉,而且羽绒吸湿后CLO值急剧下跌,很快就会以类似550蓬松甚至更低一级别的羽绒存在,当身体无法提供额外热量时,无法达到之前预计标准值的羽绒保暖层就会成为三层着装中的短板,导致暖空层温度急剧下降,导致失温甚至致命。
大家应该留意到雨雪天继续行进的情况下,之前提倡的暖空层温度平衡被打破,才会出现装备性能受损。正是因为实际户外过程中,由于人或环境因素影响,无法控制暖空层温度平衡。而选择合适正确的户外装备,恰恰能弥补在这种情况的发生时,我们仍然可以避免失温而致伤甚至致命!
切记,户外意外无处不在。
2.短途的低温天气行进或中高海拔冲顶保暖层装备的选择
由于低温天气下短途和冲顶都是较短时间的行程,因此这种情况下,个人是建议可以考虑选择同等保温值下,重量更轻的高蓬松羽绒作为中间透气保暖层首选。
因为时间短,羽绒的吸湿效应导致的性能损失是有限的,作为中间保暖层它可以为你带来更轻保暖更好的感受。当然只要CLO值达到要求,任何材质的中间保暖透气层都可以选择~
3.营地宿营保暖透气层的选择
营地是体力恢复和热量储备的地方,在营地身体处于休息状态,血液流动速度比行进时大大降低,热量支出也大幅降低。此时要保持核心温度,保障暖空层平衡。就要选择含量更高的高保暖高蓬松的羽绒服,往往营地穿着的羽绒服羽绒含量更高,保暖性是首选。营地内不再需要外壳进行保护,高保暖的羽绒服可以轻松保证暖空层温度平衡,身体亦更舒缓放松,体力恢复也更快,为接下来的户外过程提供保障。

总结:长途中高海拔户外穿越或徒步登山,中间保暖透气层的选择是多样化的,但最佳的组合,应该是一件适合多日行进中穿着的P棉棉服和一件易于收纳和压缩性良好的高含量高保暖营地用羽绒服。两者单独或组合使用,就算在过程中出现意外恶劣气候,它们仍然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可靠保障,避免失温致命。

保暖透气层的CLO值的选择,可以根据环境温度来确定,保暖层的存在就是为我们保障暖空层温度平衡 而存在的。使我们失温的重要因素风冷效应,有我们的外壳层解决了(100%防风的硬壳或软壳),保证我们暖空层温度则由咱们的保暖层得到实现。
三层着装中的基础吸湿排汗层如何选择?
基础吸湿排汗层:
吸湿,透气,排汗
它与我们的肌肤直接接触,当身体核心温度过高时,就会通过排汗来降温,汗水就会由我们的基础层衣服直接吸收,并通过体温迅速蒸发向外挥散。从而确保暖空层温度平衡,三层着装无论如何搭配使用,其实它的最终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保证暖空层温度平衡!
基础吸湿排汗层,既然作用就是为了吸湿,透气,排汗为主要目的,哪么我们选择它就以材质为主要因素进行考虑!
涤纶--众所周知,无论是体育大牌还是户外大牌拥有无数五花八门各种各样名头的吸湿排汗材料,实际上它们的材质基本也就是涤纶。它们都是各厂商通过二次加工工艺使涤纶更附合自己的设计需求,如更佳的接触性,更高的吸湿效率等。
羊毛--如户外圈中很受欢迎的美丽奴羊毛等,因为羊毛相对涤纶来说具有更优秀的保暖性,使它在低温气候中颇受欢迎。很可惜,天然羊毛本身具有优秀的拒水性,它吸湿性能真的很一般。
棉质-毫无疑问,棉质肌肤触感是最优秀的,舒适性也最佳,而且它具有极为优秀的吸湿性,和透气性,可惜它排汗性能极差,体温很难将它烘干。如果穿着棉质内衣,在身体排汗时,所以它可以迅速吸湿,但是它无法短时间排出。会导致体温下降时,消耗大量热量,从而破坏暖空层的温度平衡,导致核心温度下降,甚至于失温。
总结:几种材质经过对比可以了解,最适合作为户外三层着装中基础层的就是涤纶,它具有优越的吸湿,透气和排汗性能,而且通过二次工艺,它可以实现比美羊毛的优异保暖性。
羊毛,同样具有不错的性能,可惜它的拒水性使它的吸湿性能低下,不适宜作为户外三层着装中的基础层,但它非常适合配合基础层作为保暖补充层~
棉质基础层,介于它的排汗蒸发性能实在太差,实实在在不适合作为户外三层着装中的基础层。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JYW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77
主题: 52
帖子: 780
注册: 2002年3月
如何避免失温系列之户外服装外壳的使用及选择!(二)

上期我们介绍了失温和冻伤的原理及相应范例,下面介绍会针对户外活动过程如何合适选择户外服装外壳来避免和防范失温,其中最重要的外壳也是大家投入最多的户外产品之一。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两个极其重要的词”风冷效应“和暖空层!
风冷效应和暖空层
    在多变的自然环境下,当冷风穿透我们的衣服时,会吹走我们身体皮肤附近的一层暖空气,这层暖空气大约一厘米厚,温度在34度-35度,湿度在40%-60%之间。即使这层暖空气发生一点点微小的变化,也会使我们感到发冷和不舒服。当冷风吹进衣服,破坏了这层暖空气,导致热量迅速流失,体温下降,我们就会立刻感到丝丝寒意,这就是所谓的风冷效应。
风速与体感温度的相互关系,下面列表采摘自某实验数据,风速从0-2.5M/S,体感温度的相应变化出现巨大差异,从风速为0到2.5M接近10度的差距。


2.5米/S风速只不过是相当我们日常比较易于理解的12级风中的2级风,而在户外6级风也是非常常见的:
风级 0 概况 无风 陆地 静,烟直上 海岸 0-0.2 相当风速(m/s) 0.3-1.5
风级 1 概况 软风 陆地 烟能表示方向,但风向标不能转动 海岸 渔船不动 相当风速(m/s) 0.3- 1.5
风级 2 概况 轻风 陆地 人面感觉有风,树叶微响,寻常的风向标转动 海岸 渔船张帆时,可随随风动 相当风速(m/s) 1.6-3.3
风级 3 概况 微风 陆地 树叶及微枝摇动不息,旌旗展开 海岸 渔船渐觉簸动 相当风速(m/s) 3.4-5.4
风级 4概况 和风 陆地 能吹起地面灰尘和纸张,树的小枝摇动 海岸 渔船满帆时,倾于一方 相当风速(m/s) 5.5-7.9
风级 5 概况 清风 陆地 小树摇摆 海岸 水面起波 相当风速(m/s) 8.0-10.7
风级 6 概况 强风 陆地 大树枝摇动,电线呼呼有声,举伞有困难 海岸 渔船加倍缩帆,捕鱼须注意危险 相当风速(m/s) 10.8-13.8
风级 7 概况 疾风 陆地 大树摇动,迎风步行感觉不便 海岸 渔船停息港中,去海外的下锚 相当风速(m/s) 13.9-17.1
风级 8 概况 大风 陆地 树枝折断,迎风行走感觉阻力很大 海岸 近港海船均停留不出 相当风速(m/s) 17.2-20.7
风级 9 概况 烈风 陆地 烟囱及平房屋顶受到损坏(烟囱顶部及平顶摇动)海岸 汽船航行困难 相当风速(m/s) 20.8-24.4
风级 10 概况 狂风 陆地 陆上少见,可拔树毁屋 海岸 汽船航行颇危险 相当风速(m/s) 24.5-28.4
风级 11 概况 暴风 陆地 陆上很少见,有则必受重大损毁 海岸 汽船遇之极危险 相当风速(m/s) 28.5-32.6
风级 12 概况 飓风 陆地 陆上绝少,其摧毁力极大 海岸 海浪滔天 相当风速(m/s) 32.6以上
风冷指数
    (wind chill index,WCI)评价风速与空气温度对人体综合影响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WCI=(10.45+10 -v)(33-ta)。式中WCI为风冷指数(kcal/m2•h),v为风速(米/秒),ta为空气温度(℃)。此式是通过测定不同风速与温度综合作用下一升33℃的圆柱形的水的散热率获得的经验方式,用以表示皮肤温度为33℃的人体体表散热率。在低于80公里/小时的风速下,WCI能可靠地表达风与温度对主管不舒适性的组合效应。WCI适用于室外冷环境的评价。风能增加人体对流散热量、降低衣服保暖量。
    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人体直面强风,身体热量的流失,体感温度的下降将会是极为剧烈和迅速,从而导致迅速失温致命。
   非常幸运的是,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懂得使用工具的生命!
    服装的出现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遮体,更重要的是通过穿脱不同的服装,我们可以在户外活动中非常好的保护体温平衡,避免失温保护我们人类弱小的生命!
户外服装穿着原则:
     平衡---保持暖空层温度不变,热量收支平衡是完美的境界!
要实现完美的境界,使用服装就要懂得穿着和调整。

户外服装搭配要达到热量收支平衡就应该要实现:
防风 保暖 透气 防水
实现上述几种情况,目前最佳搭配就是三层着装法
  首先讨论的是重要的外壳服装:
   前面罗列了一大堆,其实就是为了引出在户外服装中非常非常重要的防风概念,正是因为我们的服装具有了防风性,才能保护身体避免受风冷效应影响而导致失温受伤害。
      关于防风外套,是否我们户外的专用品牌服装才有防风性?当然不是,任何一件普通服装都具有一定防风性,只不过有的更着重透气性(如针织T恤),有的更着重防风性(如一些体育品牌成本极其低廉的带涂层的不透气风衣)。
      户外防风服装相对而言在设计和用料上更具有针对性,作用就是保护人体皮肤附近的暧空层不受风冷效应影响,人体只需要输出正常热量就可以维持身核心温度平衡。
     户外防风服装中比较多见的是软壳系列产品,而自从多年前相继推出了具有出色透气的超轻皮肤衣系列产品后,超轻风衣和皮肤衣概念在户外圈盛行。因为大家发现,一件轻薄到只有100克的外套,已经可以非常出色的调节到体温平衡的需要。
     最主要就是因为皮肤衣虽然很薄,但是它具有极致密度的设计,同时不需要涂层,自然可以提供良好的防风性和透气性。使身体轻松适应更大的环境风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避免失温情况出现。
     防风外壳,一般分硬壳和软壳两类产品,软壳都基本具有百分百完全防风或接近100%的防风性偏重透气,而硬壳类产品防风则基本都必须达到100%防风,偏重于防风防水兼顾透气。
      硬壳一般又称为冲锋衣也就是户外时只要我们穿着有一件硬壳外套,在理论上外套保护范围内的风速为0,风冷效应对人体的暖空层的削减为0。
       但事实上不论是头帽和下摆各个位置都会有出口会形成空气对流,所以硬壳服装设计中都会有收紧收束的设计,就是为了锁住上下出口,避免形成空气对流破坏身体内部暖空层,从而加剧热量流失。
       既然有锁住热量流失的措施,优秀的硬壳同样需要拥有减少热量过高保障平衡的必要,因此硬壳的透气性也就非常重要。当身体核心温度过高,透气性面料的存在就为热量的排放提供可能,而一些透气性能欠缺的硬壳就会积聚一定热量和湿度的气体导致暖空层温度渐渐升高,身体感觉会越来越闷热。而湿气积聚得越多,一旦遇上冷空气对流,严重的就会在外壳内层出现内衬结霜,进一步加剧散热不良状况。
      所以选择透气性能良好面料和具备透气调整结构设计(腋下拉链,口袋透气设计)是保证户外过程完美选择。
    软壳外套也是比较多见于日常户外穿越徒步的外套,它在透气性上通常有较佳性能,可以保证高运动量时热量的有效挥发,而防止核心温度过高。同时又具有优秀的防风性,这两方面与硬壳类似,但软壳防水性能上的缺少,在恶劣气候环境,必然导致它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万一雨水雪渗透内层,就会导致核心温度降低而导致失温,所以软壳更适合综合环境相对可控和比较了解的环境中使用。如果有可能遇上未知恶劣状况,软壳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户外雨衣-很多人喜爱户外雨衣
    优点:它覆盖面积大,可以同时解决背包的防水问题,而且款式简洁价格便宜,是很多户外爱好者的必备品。
    户外雨衣,其实也是一种不同款式的另类硬壳,可惜这种硬壳基本是依靠涂层和塑料来实现防水防风,基本上不具有透气性能,穿着它在一定强度行进进会导致身体的热量无法正常挥散,心跳加快,血液流量加速,核心温度就会迅速提高。核心温度一旦提高,身体保护机制就会通过汗液来降低身体温度,这时候身体内部热量流失反而进一步更快,身体能量利用效率大大降低!
      户外过程是否穿着一件不透气的户外雨衣,先不讨论它款式设计会影响攀登技术使用,如果仅是短时间应付恶劣天气是可行的,又或极恶劣天气下作为双层外壳加强防护都是可以考虑。但是如果正常情况下长时间穿着就绝对是得不偿失,当然如果你购买的户外雨衣使用了GTX之类的透气性出色的面料,又另当别论。
      户外雨衣缺点:一就是结构上对身体的灵活性和技术动作有较大影响;二就是散热性总体较差,容易导致高温而触及我们前面重点提示到的暖空层温度平衡,从而带来过高的能量损失,导致后期热量不足容易出现疲劳过度和进一步出现失温状况。
    以上三种外壳最关键一点还是一直维系于平衡二字,哪个在相应环境中做得更好更平衡,它的保护理论上才是最强,效率最高!
    综合性能而言,优秀的硬壳冲锋衣在平衡上做得最好!综合环境保护能力也最强,但装备最终还是需要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不断调整调节来保证平衡不被打破。当你温度过高时不懂得调节散热,温度过低时不晓得添加转换衣物,风力过大时不懂得使用多层外壳保护,天气不可行时不懂得扎营避难,最终户外过程的结果就难有好的结果。
    外壳选择建议:长途多日的高海拔户外环境活动,如果在可承受范围内的话,优秀的硬壳冲锋衣是必须的,加一件轻量的户外雨衣作为备用也许是不错的选择。软壳就不必考虑了,反而是一件超薄的皮肤风衣是可以作为软壳的代替品~
外壳结冰了咋办?
      有些人在使用过程会发现内部出现凝结冰霜现象,冰霜一出现凝结,就会降低暖空层温度,同时影响透气性。除了是因为冲锋衣本身面料透气性能不足,或二层结构的内衬透气性差之外,同时也是因为冲锋衣在使用时与保暖层间隙过大,上下没有收束调整好,导致冲锋衣与保暖层之间出现冷空气对流现象,当身体热量通过保暖透气层散发时遇上冲锋衣内衬侧对流的冷空气,就容易凝结。
解决办法:
    一.是选择面料透气性更好的冲锋衣;
    二.是调整收束好下摆和头部束绳避免出现冷空气对流;
    三.是在环境可能的情况下合理根据体温调节外壳,加强透气性或降低行进强度降低身体核心温度,保持暖空层温度平衡。
  外壳层的保养
    除了使用专用洗涤剂清洗外,每次行程开始前也应该检查外壳外层面料的抗水性是否降低,如果抗水性降低,请一定进进抗水性恢复处理。外壳抗水性是否良好虽然不会影响它的防水性,但是抗水性不佳会在雨雪天气大幅降低外壳的透气性,导致暖空层温度升高,破坏平衡,热量流失增大,体通消耗更快,从而最终加大了失温的可能。
   外壳层总结:
   防风是为了防止风冷效应,防水是为了保护内外服装性能不受外界影响出现损失,透气是为了保障核心温度平衡。
只要配合保暖透气排汗层,使用调节适当,暖空层温度保持平衡,体能利用效率就会更高,失温就不会降临。

三层服装搭配着装法是目前多数户外最合适的结构,外壳防风防水透气层,中间透气保暖层,内层吸湿排汗快干层。
    注意了,我在中层保暖层中特别注明透气,可能与一般简单的三层着装写法略有不同,因为如果中间保暖层不具备优秀的透气性,哪么它是不适合长时间在高消耗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中使用,因为它违反了我们前面设定的身体温度平衡机制。
    三层着装方法并不是简单的指穿着三件达到需要上述要求的服装 ,而是指三种结构,例如中间保暖层,也许在需要时你会穿着二件甚至三件来实现需要的保暖性,因为户外环境温度变化是比较大的。
特别提醒,极高海拔攀登并不适用本文,失温状态的紧急救援也不适合本文的作参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如何通过选择和使用装备避免失温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