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柯尼卡Konica Hexanon AR 镜头展示区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9912 回帖:42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lavira 发表于 2020-02-23 19:03
请问一下 EE-Matic Deluxe 这个系列的定位和评价如何??

哦,您好,您说的这款相机,属于旁轴相机,我用的很少,没有发言权,应该和柯尼卡S相机差不太多,镜间快门,我的几台基本都坏了,使用不当就卡住了,特别是自拍按钮,不好意思。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48
主题: 2
帖子: 34
注册: 2017年11月
请问一下 EE-Matic Deluxe 这个系列的定位和评价如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Minolta的手持式测光表

  最早的外用测光表技术,在SR系列相机上,发展得是最成熟的。那时的相机都没有内置式测光系统,独立的测光组件被加装相机上,测光系统受光体位于相机五棱镜取景器前面板左侧位置,受光体后面连接有快门速度拨盘与光圈系数刻度盘。使用时,先设定胶片速度,然后选定快门速度——同时也就选定了相机真实的快门速度;将受光体对准被测现场环境,测光系统会依据胶片速度及快门速度的设定,在光圈系数刻度盘上显示出适合的设定值,以使用户据此完成镜头光圈的设定,得到最终的正确曝光。

  1966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手持式外用测光表View Meter 9。这支测光表的服务人群更多是那些使用大幅相机的用户,因为在1966年以后,Minolta生产的35mm相机都已经开始采用内置式测光系统。

  这种平测式测光表,经过发展变成后来到Auto Meter系列。第一支Auto Meter系列测光表由1971年发表,这种测光表所以称为Auto,是因为它完全改变了以往需要不停拨动拨盘指针获得适度曝光值的测光方式,仅通过单手就能完成高自动化的测光过程。

  1966年View Meter 9——1971年Auto Meter Professional——1976年Auto Meter II——1980年Auto Meter III——1981年Auto Meter IIIf——1992年Auto Meter IVf——2002年Auto Meter Vf。

  与Auto Meter测光表并列存在的,是Spot Meter与Flash Meter。

  第一支Auto Spot测光表生产于1968年,能测试入射角度为1°的环境变化光线。而1°入射角相当于2000mm超长焦镜头的成像视角。

  1968年Auto Spot 1——1976年Auto Spot II &Auto Spot II Digital——1981年Spot Meter M &Spot Meter F。

  Flash Meter算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测光表,用于摄影棚内对闪光指数的测光。测光表通过更换不同的受光体,可以分别测试40° /10°甚至5°入射角度的环境光线变化。

  1969年Flash Meter——1975年Flash Meter II——1979年Flash Meter III——1985年Flash Meter IV——1995年Flash Meter V——2002年Flash Meter VI。

  除了上面三种测光表外,Minolta还生产过Color Meter,用来测试光线中的温度。这种专业性更强的测光表,量产低售价高,用户群体相对较窄。

  1970年Color Meter——1980年Color Meter II——1995年Color Meter IIIf。

  除此之外,Minolta还针对手持式测光表分别在1976与1982年生产过相关的支援附件——Booster。

  一些镜头资料连接Minolta手动镜头的一些数据https://forum.xitek.com/sorthread.php?threadid=352158


美能达的※※
1928年,日本人田鸠一雄在德国人比利·诺一曼和维利·哈依内曼的帮助下在日本开设了日德合营照相器材商店。次年,第一号机“NifcaLette”问世并开始销售。从该机开始,美能达登上了生产照相机的※※舞台。此后的发展过程中,美能达产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涉及许多领域,在技术上也处于领先地位。
美能达产品虽种类繁多,但主要产品是照相机。下面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美能达在正式销售单反机之前的一段※※

二战前

1929年:开始销售使用圆筒型胶卷的第一号机。美能达在二战前就将开发系列产品纳入了计划。1930年:开始开发使用干板底片的两种系列产品。1933年:开始研制折叠式皮腔照相机系列。1934年:开始研制pearLette照相机系列。1937年:开始研制6×6cm双镜头照相机系列。

第一号机

第一号机当时在欧洲是一款普及型折叠照相机,使用可拍8张、4×6.5cm画幅圆筒型127胶卷。美能达当时生产该机所用的镜头和快门都不是日本产品,需要进口。1930年之后,美能达自己生产出快门,实现了国产化。

干板式照相机

从1930年开始,美能达开始研制当时人们广泛使用的干板式照相机。有两个型号,都使用6.5×9cm大画幅干板。

一个型号是手提式,当时曾以多种名称销售。另一型号是可拍摄名片大小画面主要供新闻记者使用的机型,美能达在开发研制该型号上投入了很大力量。

1930年销售了普及型干板式照相机以后,1933年推出功能更加丰富、正式以“美能达”命名的首款照相机(1931年美能达合资公司正式成立)。

1935年,旁轴取景器照相机“自动美能达”(Auto Minolta)问世。1937年,又推出功能更高专供新闻记者使用的“自动新闻美能达”(Minolta Press)照相机。当时,该机功能算是比较先进的,是二战前日本高级照相机之一。

中小型折叠式照相机——中小型美能达系列

1932年,德国生产销售了使用127胶卷、6×4.5cm画幅的中小型折叠式照相机,受到用户好评。美能达于1933年也生产出这种机型。1937年开始对上一机型进行改进,打算将新机型作为美能达代表机型之一,但是,由于二战战况严峻,直到1943年才得以继续生产。

1937年,美能达中小型高级自动旁轴取景器照相机开始销售。具有独特结构的照相机

1934年,美能达“Vest”问世。当时,该机可谓美能达经典之作,凝聚了美能达全部技术精华。

机身和原来的皮腔都改为酚醛树脂(俗称“电木”)制造,这种酚醛树脂制造的滑动腔结构称为“刚体腔”。该机由于售价不贵,极受用户欢迎。1935年又销售了使用120胶卷6×6cm画幅的美能达“Six”。

美能达双镜头照相机“Minoltaflex”

日本最早国产化产品当属美能达1937年生产的6×6cm画幅的双镜头照相机“Minoltaflex”。该机受到用户一致好评之处在于质量稳定、镜头成像极佳,成为二战前美能达的形象产品。

另外,对美能达来说,1937年是个很重要的年度。美能达由于整顿了生产体制,前面提到的“中小型新闻美能达”、“中小型自动美能达”等机型以及其它各种高级机型,都是在这一年内同时上市的,是美能达有史以来产品最丰富的一年!这一年,公司在日本东京千代田改组正式成立“光学精工株式会社”。

此后,美能达又开发了高级双镜头照相机。1939年推出了在卷片同时快门上弦的美能达“flexautomat”高级双镜头照相机。

在开发生产上述一系列产品的过程中,二战进入最紧要的关头。日本一般的照相机生产厂家几乎都处于停产状态,这时,日本※※下令建设熔化玻璃的工厂。于是,美能达在1944年又重新开始生产。该生产虽和生产照相机没直接关系,但为美能达在战后开发生产镜头打下了技术基矗另外,美能达当时还为日本※※开发生产了军用照相机,这也为美能达日后生产照相机打下基矗而日本其它许多照相机生产厂家在二战后均告消失。二战后

美能达再度崛起

二战后,日本一部分照相机生产厂家重操旧业。美能达则从中小型照相机重新开始生产,但这种生产并非简单的再生产。

首先,美能达自己开始生产照相机镜头。日本生产的照相机中,最先采用镀膜技术的就是美能达生产的“ROKKOR”镜头。同时,美能达也生产出反应快速灵敏的快门元件,机身也具有自动卷退片机构。在当时来说,这些成绩已然相当不错了。1946年,美能达中小型机“Ⅲ”问世并开始销售。美能达在二战后的发迹即从该机开始。

二战后美能达产品系列

从美能达中小型机“Ⅲ”以后,美能达逐年生产了下述机型:

中小型折叠式皮腔照相机(1946-1956)

6×6cm画幅双镜头反光机(1950-1960年代后半期)

35mm照相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旁轴取景器型[Ⅰ](1948-1950年代末期)·单反机型(1958-现在)·旁轴取景器型[Ⅱ](1973-1980年代末期)·镜间快门照相机(1949-现在)·半幅照相机(1963年)(注:半幅照相机可用35mm胶卷拍摄两个各24×18mm的画面)

超小型16mm照相机(1950-1970年)

箱式照相机·126型(1966-1970年代前半期)·110型(1974-1980年代前半期)·盘式照相机(1983年)

其它·4×4cm双镜头反光相机(1959年)·35mm镜间快门单反机(1963年)·快速照相机(1965年)·8mm电影摄像机(1962-1970年代后半期)

近年,美能达又在APS照相机(注:据报道,美能达为集中开发生产数码相机,最近已决定中止APS照相机的开发生产)和数码相机领域积极地进行开发。
折叠式照相机(中小型美能达系列)

折叠式照相机是美能达中小型照相机“Ⅲ”的后继改进型。1951年,设计更加合理的美能达中小型“P”型问世。该机一直生产到折叠式照相机最兴盛时代结束的1956年。

6×6cm画幅双镜头照相机

根据用户强烈要求,美能达于1950年开发出“Minoltaflex Ⅱ”。该机基本沿袭了二战前的“Ⅱ B”型并进行了重新设计。1954年又生产出“Ⅲ”型。

1953年曾生产采用螺口镜头、伸缩调焦的“美能达标准”新型。此后的产品基本都采用这种新型调焦方式。1955年又生产出“Minolta AUTOCORD”新型机,该机后来成为美能达生产单反机的依据。

“Minolta AUTOCORD”的卷片方向是从上往下,胶片相当稳定,镜头性能出色,该机最大特点是成像品质优良。包括专业摄影家在内,受到世界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成为他们手中的爱机。从此,美能达照相机在全球树立了良好形象。

1965年年底,美能达销售了最后一款双镜头照相机,该机除有内测光以外,对其它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小改进。
向35mm照相机进军

从二战后美能达开始致力于35mm照相机的开发,1948年开发出焦平面快门照相机“美能达35”、1949年又生产了镜间快门照相机“Minolta MEMO”。此后,美能达在35mm照相机方面不断推出各种新产品。

美能达35系列

“美能达35”完全是运用美能达独自技术进行设计而生产的一款徕卡型镜间快门照相机,采用徕卡接口。世界上仿制徕卡各种机构的产品很多,但美能达将当时徕卡所存在的缺点予以改进,故该机当时十分引人注目。

此后,美能达不断对该机进行改进。1954年,徕卡“M3”问世,而此前美能达就针对徕卡倾心研究,特别在机能方面谋求有所突破,为此制订了一套周密计划,这些举措以针对徕卡“M3”的对抗产品展开。1957年终于制作出样机。

然而,正当人们期待该机形成正式产品大批量生产之时,美能达预测到60年代的主流产品将是单反机这一趋势,因此忍痛割爱。毅然中止了该机产品化而开始着手研制单反机。因此,“美能达35”系列最终以在1958年销售的“Ⅱ B”型而宣告结束。

35mm单反机系列

美能达首款35mm单反机是1958年销售的“美能达SR-2”。

美能达35mm单反机基本可分以下三个系列:

SR系列:从“SR-2”开始,内藏TTL测光,采用机械控制快门。

X系列:从1973年销售的“X-1”开始,采用电子控制快门,具有AE自动暴光功能。

α系列:从1985年销售的“α-7000”开始,主要特点是具有自动聚焦功能。

[Ⅰ]SR系列:如上所述,该系列最初产品是“SR-2”,是当时一款具有相当先进功能的产品。该系列设计的镜头接口旋转角度很小,不仅后来用于SR系列、而且用于至今仍在生产的X系列。

在镜头方面,美能达从1957年开始在生产工艺上采用新开发的双层消色差镀膜技术,品质大幅度提高。
初期美能达SR系列产品按生产先后次序不断改进,功能逐步丰富。1962年推出“SR-7”,采用内嵌Cds指示针。

1965年,美能达以机身更加小型化为重点对该系列进行改进,从而形成该系列第二代产品,其中以1966年销售装备有内藏TTL测光的“SR-T101”为代表。在美能达35mm单反机的生产※※上,该机是最重要的产品。

该机采用全开光圈测光,测光系统中运用了美能达当时新开发的“CLC”2分割测光(评价测光)方式,精度大大提高。这一测光方式后来成为开发多分割测光的基矗

[Ⅱ]X系列:1973年美能达生产了采用电子快门、具有AE功能的“X-1”,从该机开始美能达向X系列转型。

“X-1”是美能达最初采用可更换取景器的高级单反机。该机的AE功能(使用AE取景器)后来成为美能达开发光圈优先AE功能的基矗

1974年,美能达首款采用金属焦平面独立快门的“X-E”问世。1977年又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XD”。该机具有光圈优先AE和快门速度优先AE两种功能。

与此同时,美能达又生产以光圈优先AE为基储功能更加先进合理的“XG-E”。该机的机身后来成为美能达多种型号的“原型”。

1981年销售的“X-700”不仅具有程序AE、光圈优先AE等多种功能和方便的操作性,而且具有丰富的附件,因而受到高度评价。

[Ⅲ]CL、CLE(旁轴取景器相机复活):1972年发表的“徕卡E”是德国徕茨公司和日本美能达技术合作共同开发的产品。此后,徕茨公司决定和美能达在生产开发照相机和镜头方面进一步进行技术合作,该消息当时曾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特别是1973年发表的命名“徕茨美能达CL”(徕茨公司生产的照相机命名CL),更是引起轰动。

徕茨公司在开发M系列之中,虽然1971年生产销售了配备有TTL测光的“M5”,但是,双方合作所开发的“CL”,其设计工作是和美能达的合作完成的,其中体现了美能达新颖的设计思想,采用TTL自动调光的“CL”型机身也更加小型化,具体生产也由美能达担任。产品一经销售立刻受到广泛好评。

但是,徕茨公司没有在“CL”的基础上与美能达合作继续开发新机型的意向。美能达只好自己开发新品种。1981年美能达推出了“CL”的后继型“CLE”旁轴取景器照相机。该机采用电子快门TTL-AE,配备28mm广角镜头。在单反机全盛时代,该机的问世体现旁轴取景器照相机的存在价值。
35mm镜间快门照相机

1949年生产的“Minolta MEMO”拉开了美能达生产镜间快门照相机的序幕。该机设计先进,功能丰富,外观新颖。

美能达大规模生产镜间快门照相机是从1955年推出构造独特的“美能达A”开始的。以该机为基础,1957年又生产了性能更高、可更换镜头的“美能达superA”。

1958年,具有1/2000秒快门速度的“美能达V2”问世。

此后,美能达在上述快门机构的基础上研制成功程序快门。1960年,为满足市场需求,推出具有高性能的“美能达HI-MATIC”测光连动照相机。1963年又推出“美能达HI-MATIC 7”。该机的改进型“HI-MATIC 11”于1969年问世。上述均为美能达镜间快门照相机核心机型,十年间持续生产。

在这一生产过程中,美能达萌发了新的设计思想——机身小型化。

1964年,推出了配备35mm广角镜头、小型机身的“美能达琴那P”和“美能达琴那S”。在中小型照相机流行的当时,1966年推出的“禄来35”、1968年的徕卡“C35”以及美能达上述各款都成为小型机身照相机的先驱。

1970年,照相机进入电子快门时代。1971年配备F1.7广角镜头的“美能达HI-MATIC E”、1972年配备F2.8广角镜头的“美能达HI-MATIC F”,相继问世。

此后,美能达适应发展趋势于1978年又生产了内藏闪光灯的“HI-MATIC S”。1979年,又推出“HI-MATIC AF”单反机。至此该型号已形成系列产品。与此同时,虽然日本其它照相机生产厂家也推出不少同类产品,但美能达产品明显更具特色。

美能达“α-7000”的问世预示35mm照相机进入一个新阶段,美能达在前进道路上也迈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两个重要相关系列

16mm超小型照相机:16mm超小型照相机当时被美能达视为非常有价值的机种,因为它对以后照相机机身进一步小型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美能达以日本“甲南照相机研究所”生产的“Mica”牌自动照相机为原型,经过重新设计,于1950年生产了“科南16”自动照相机。1957年,又开发了后继型“美能达16”,该机所采用的胶卷盒成为后继机型的标准[1962年该胶卷盒规格成为日本JIS标准(日本工业规格)]。

70年代初由于出现使用110规格胶卷照相机,所以美能达又把使用16mm胶卷照相机向110规格胶卷照相机转型。使用这种胶卷的最后一款照相机是1972年生产的美能达“16QT”。使用110规格胶卷照相机之中,美能达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是1970年生产的“16MG-S”。

126-110dick系列:有史以来,美能达产品主要都是向海外出口,重点是美国市常美国柯达公司是开发生产使用126、110规格胶卷照相机的先驱,和美能达一样,经常推出具有特色的产品。

1966年,美国柯达公司生产了使用126规格胶卷的“AUTO PACK700”和“AUTO PACK500”。此后,又生产了使用110规格胶卷的照相机。美能达大规模生产使用110规格胶卷照相机是从1974年开始的。其中,1976年推出了“110变焦”、1980年生产了“110变焦SLR markⅡ”。上述各机型都是配备变焦镜头,使用110规格胶卷的单反机。

此后,美能达虽然继续开发生产了dick系列,但该系列很快寿终正寝。
α时代单反机的※※

美能达是AF单反机的先驱,在AF单反机领域里美能达所构筑的稳固地位是从“α-7000”登场开始的。此前,美能达开发生产了众多具有特色和划时代意义的照相机。国际摄影界和广大用户对美能达也予以高度评价。但是,这种评价达到顶峰主要体现在“α-7000”单反机上,换句话说,美能达单反机从“α-7000”开始已进入α时代。下面,让我们回顾一下α系列单反机及有关产品。

“α-7000”的登场及其影响

美能达于1985年突然宣布要销售“α-7000”。此前,作为世界首款的AF单反机已有宾得“ME-F”和供专业摄影家使用的尼康“F3 AF”。但这些单反机由于更换镜头少、AF性能落后,故尚未被用户所接受。

单反机的生命线是机能和功能方面的系统性。“α-7000”不仅系统性强,而且具有丰富的更换镜头,特别是该机的AF采用比较先进的相位差检测方式。因此,“α-7000”以无与伦比的先进性展视在人们面前,“α”这个型号名称也成为单反机发生重大变革的代名词。同时,美能达α牌号也誉满全球。

“α-7000”具有自动暴光系统,聚焦完全实现自动化。该机这些先进特点,即便是现在对单反机自动聚焦准确性仍怀有疑问的用户,一旦使用该机也立即打消了原来的疑问。该机问世后不仅受到专业摄影家的喜爱,而且也受到广大发烧友的青睐,用户基础非常广泛。“α-7000”对后来单反机的发展、对用户的影响之大,不可估量。

虽然当时佳能也推出“T80”单反机,但由于AF仍然采用落后的检测方式、更换镜头也少,因而受到美能达“α-7000”的极大冲击。

“α-7000”的测距方式优于宾得“ME-F”,但测距速度比尼康“F3 AF”稍慢。但从整体水平来看,特别是拥有丰富的镜头组,仍优于上述两款,可以说是当时完美的AF单反机。

“α-7000”最初配备35-70mm变焦镜头,后来又生产了28mmF2大口径广角镜头和100mmF2大口径定焦镜头,此后又增加了许多更换镜头,形成系列。

美能达α牌号当时给日本许多照相机生产厂家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但是,美能达为了开发既具有“α-7000”的系统性、测距性能又进一步提高的新型,整整用了二年的时间。同样,佳能为了开发使用“BASIS”传感器的“EOS650”AF单反机也整整用了二年时间!

其实,最早登场的AF单反机是尼康的“F3 AF”。该机的AF在当时来说还只是为日后发展AF单反机所做的一种尝试。真正的尼康AF单反机还是从“F-801”开始的,该机之后是“F4”。开发“F4”的宗旨是“以MF为中心的AF单反机”。严格地说,全面研制开发生产AF单反机是从尼康“F5”开始的,换句话说,货真价实的尼康AF单反机是“F5”。

宾得“ME-F”虽然也属于最早推出的AF单反机机型之一,但由于测距方式的不同、更换镜头少,尚不能与美能达“α-7000”相提并论。宾得为对抗美能达,又生产了配备闪光灯的“SFX”单反机,大有赶上美能达之势。此外,奥林巴斯和康泰时等厂家也相继推出自己的MF单反机。AF单反机在单反机系列中一度处于次要地位。

但是,不论怎么说,美能达“α-7000”给予日本各照相机生产厂家的影响出乎人们预料之外,构筑了AF单反机的时代基矗
美能达“α-7700i”再次刮起AF“旋风”

“α-7000”问世后又推出“α-9000”。对该机的看法因人而异,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该机是美能达α时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机型。该机虽具有马达驱动、转盘式操作和AF等功能,但作为专业级AF单反机来说,在AF功能等方面尚未达到最高水平,充其量只能说是“α-7000”的后继型。换句话说,该机是经过“α-9xi”、并为以后“α-9”打下基础的机型。

在回顾与展望AF单反机发展过程中,“α-7700i”的存在不可忽视。该机机身小型轻量、外观造型小巧、倾斜状的液晶显示屏容易观看,拥有丰富的更换镜头,可谓美能达α系列第二代代表机型。

该机的“AF动体预测”功能获得很高评价。此后,佳能“EOS630”也采用了“AF动体预测”功能予以抗衡。尼康、宾得产品相继也采用此功能,特别是尼康“F4”、佳能“EOS-1”都配备了“AF高速动体预测”功能,即便拍摄高速飞驰的摩托车也轻而易举。这些配备“AF高速动体预测”功能的单反机成为体育摄影记者手中的得力“武器”。

“α-7700i”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能使用反射镜头。日本各厂家生产的AF单反机对镜头最大光圈是F8,用于AF单反机时不能测距。然而,由于美能达在光学技术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对AF传感器进行了改进,所以500mmF8的反射镜头也能用于AF单反机。以前只有MF单反机能使用反射镜头,“α-7700i”由于能使用反射镜头而打破了这一界限。

配备超高速快门的“α-9xi”

美能达α系列第三代产品从“α-7xi”开始。该机内藏闪光灯具有无线遥控闪光和调光等丰富功能,AF动体预测的性能更加提高,能够追随以“S”曲线高速移动的动体。

旗舰机α-9xi快门时滞极小,快门释放之轻快令人赞叹,是一款面向专业摄影家的单反机。此外,该机防水防尘性能优良,持机手感沉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机最高快门速度达1/12000秒、闪光同步速度1/300秒,如此超高速快门令任何被摄体都“在所难逃”。

美能达xi系列也存在一些小小缺点,例如,该机操作显得稍难掌握。不过,“α-9xi”仍给人威力强大的良好印象。

做工精湛的“α-707si”

该机是第四代“si”,各项功能都居于首位。在功能等方面和“α-7xi”并无多大区别,但外观新颖,操作方便。美能达从MF单反机开始就对主要机型冠以“7”的数字,而该机的“707”代表“si”系列机型。

“α-707si”给人印象最深的是1/8000秒高速闪光同步速度,后来推出的“α-807si”也有同“α-707si”相同的特点。

配备闪光灯的旗舰机

提起美能达的旗舰机,应回溯到MF时代,当时有“X-1”和装备驱动马达的“X-1”等机型。那时专业摄影家使用具有AE功能的单反机,最早都是美能达生产的。

从当时条件来说,美能达生产这些旗舰机从技术角度来看具有一定冒险性。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五代“α-9”,机身内在功能已完全一新。不仅机身是铸模制造,而且机身表面也采用金属制造,具有防尘防水构造。从“α-7700i”开始,经过一些小改进,又增添了采用AF传感器、具有三点测距、最高快门速度1/12000秒、闪光同步速度1/300秒等先进功能。
美能达在技术上存在的风险还表现在这些旗舰机配备内藏闪光灯这一设计理念上。一般来说,如果取景器很大,对内藏闪光灯有一定妨碍,而美能达在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所以美能达内藏闪光灯的单反机并不存在这个问题。虽然内藏闪光灯的能力有一定限度,但配备内藏闪光灯的单反机在旅行摄影等方面能发挥很大作用。另外,美能达单反机使用外接闪光灯时,内藏闪光灯具有接受无线遥控信号同步闪光的功能,使闪光方面丰富多彩。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初美能达在旗舰机上配备内藏闪光灯,在技术上虽然有一定冒险性,但以现在的眼光回顾,不愧是具有远见的设计理念!

还有,美能达的这些旗舰机还设计有保存拍摄数据的新功能,这是具有方向性的新型设计。所保存的由于都是原始数据,能与电脑连接,通过有关软件读取,这样就使传统单反机在今天的电脑时代也能充分发挥作用。

用户亲密的伙伴——“α-7”

美能达第五代核心机种是“α-7”。该机机身后面配备有大型“导航显示屏”,能清楚地显示有关数据。该机最初是为发烧友和中老年摄影爱好者而开发的,但一经面市立刻引起专业摄影家的密切关注。专业摄影家安装三角架使用该机拍摄时,观看有关数据非常方便。

α系列的普及型

美能达各代α系列品种繁多,从高级机到一般机型应有尽有。最初的普及型机是“α-sweet”,该机和佳能的“EOS kiss”并驾齐驱。该机的后继型是“α-sweet Ⅱ”(即“α-5”),虽然是普及型机,但具有中级机7点测距、每秒连拍3张等丰富功能。在普及型机当中,该机可谓是佼佼者。普及型“sweet”系列可以说代表了美能达在今后发展单反机方面的某种倾向。

美能达“vectis”APS系列

APS(先进摄影系统)刚刚发表之时,美能达是最积极的厂家之一。美能达在开发生产APS照相机方面灵活运用了自己多年开发生产α系列所积累的技术底蕴,率先推出了APS小型照相机“VECTIS S-1”和“S-100”。这两款小型APS照相机独辟蹊径采用了V镜头接口,机身更加小型化。此外,美能达还利用自己成熟的光学技术,设计了独特的光学系统。在机身外观设计方面,造型新颖别致,与单反机完全不同。美能达在研制生产APS小型照相机中所积累的经验,为以后开发生产“α-7”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矗特别是镜头小型高性能化技术,后来运用于开发生产数码相机之中。

α系列今后是否数码化?

最近,数码单反机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在小型照相机领域,小型数码相机的销售量大有领先于普通传统小型照相机之势。在数码技术飞跃发展的形势下,人们不免想到:“美能达α系列今后将作如何发展?”如今,美能达正在积极地将使用小型存储卡改进为适合单反机使用的数码后背。另外,也正开发以α系列普及型机为原型的“RD175”数码相机和以“VECTIS”系列为基础的“RD3000”数码相机。

但是,以α系列主要机型为原型的数码相机开发工作似乎尚未提到议事日程。当然,也许美能达正在开发这一机种,但是,美能达可更换镜头数码单反机“庐山真面目”究竟如何?尚未可知。人们正以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美能达。从“α-7000”开始至今的15年间,单反机是美能达产品的“主角”,随着数码单反机的蓬勃发展,作为“主角”的传统单反机让位于数码单反机虽是必然趋势,但今后美能达传统单反机究竟做何发展、会生产出何种新型单反机,人们仍然予以密切关注、拭目以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美能达Minolt简史

  早在1928年,一个名叫Kazuo Tashima的日本人成立了一间公司,将来自德国的相机部件组装,加工成自己的产品。这就是最初的Minolta公司。1929年,公司的第一架相机Nicalette诞生了。

  在最初的产品中,Minolta主要是以120折叠式相机及127相机为主。这也是那个时代的主要产品。

  1931年,公司更名为Molta Goshi Kaisha,并且注册了Minolta商标。1934年,第一架由Minolta自行设计生产的双镜头反光相机Minoltaflex诞生。Minolta商标也开始正式使用在相机产品上。Minoltaflex在当时日本相机市场,并不具备更多的优势。只是其带有的防止二次曝光锁定装置,具有独创性。同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日本市场第一架6x4.5规格的Semi Minolta I。

  1937年,Minolta再次将公司名称更改为Chiyoda Kogaku Seiko。并且准备开始生产自己研发的相机镜头。在其之前,一直都是日本最大的镜头供应商Asahi为Minolta设计生产相机镜头。

  1940年,Minolta制造了第一支用于军事航拍的Rokkor镜头。Rokkor一词,是来源于一座从Minolta工厂望出去能看到的山峰,Rokko。这支Rokkor 200mm/4.5镜头采用了Zeiss-Tessar设计。1942年,来自军方的大额订单让Minolta在短时间内建立了第一间镜头工厂。随着二战结束,日本进入经济大萧条。

  战后的日本经济衰退似乎并没给Minolta带来更大的影响。1946年,Minolta生产了日本战后第一架相机,Minolta Semi IIIa。

  1947年,Minolta开始仿造Leica旁轴相机生产了自己的Minolta 35。这是Minolta第一次进入35mm相机市场。

  1950年,一间名为Konan的公司设计生产了一种体积小巧的16mm相机。之后因为公司财政困难,Konan被Minolta收购。1955年Minolta推出了旗下的第一架16mm相机Automat 16,两年后,富有传奇色彩的Minolta 16诞生。

  Minolta 16之所以富有传奇色彩,是因为这款体型细小便于隐藏的相机,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诸如中情局,克格勃,甚至联邦调查局特工在搜集情报时使用的。而实际上,这款带有亮丽的粉红色的相机是无论如何不会被那些男性情报员当做间谍工具使用的,除非他们有着与众不同的性取向。

  1958年是日本相机工业技术大爆发的一年。那一年,Minolta率先提出了一种能消色差的镀膜技术,利用两层不同厚度的氟化镁积淀镀膜从根本上减少镜头玻璃的眩光及耀斑现象——Minolta称其为多层镀膜技术。

  同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它的第一架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SR-2。这架在当时日本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相机,带有内置综合测光系统。这与那些使用外置式曝光表的相机相比,整个拍摄过程变得简单而富有乐趣,从而受到用户的欢迎。为了配合SR-2的上市,Minolta推出了一种全新的35mm镜头产品,Auto-Rokkor系列镜头。

  1962年,Minolta继续其SR系列产品,生产了SR-7型相机。

  1966年,一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相机,SRT101诞生。在这架相机上,应用了TTL测光技术,以及自动光圈技术。这些技术对于Minolta来说是至关重要,对于用户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SRT101在操作上已经属于现代相机的范畴。

  为了配合SRT101相机的自动光圈技术,Minolta继续向市场推出了一种全新的镜头技术规范,MC Rokkor镜头,这也使Minolta镜头开始进入自动镜头的时代。

  1970年,Minolta继续其16mm相机产品线,推出了16 MG-s型相机。

  1972年,Minolta生产了让人难以置信的XK型相机。这架相机终结了持续了近十年的SR相机系列,开始另一个系列产品X系列。有评论家认为,XK相机在当时的专业相机市场是具有革命性的。

  同样在1972年晚些时候,Minolta还推出了一架与德国Leica合作完成的相机产品,Leitz -Minolta CL相机。相机的设计由Leica在德国Wetzlar完成,之后由日本Minolta公司进行生产。

  Minolta与Leica的合作可以用爱恨交织来形容。合作期间,Minolta学到了Leica生产35mm旁轴相机的技艺,并模仿生产了一些产品。而这种惟妙惟肖的仿制过程一样会抢占Leica的市场份额。但是德国境内居高不下的生产成本,又让Leica难以舍弃Minolta。同时,与Minolta的合作也让Leica掌握了日本先进的相机电子化及自动化技术。

  CL相机更象是一架缩小尺寸的Leica M3,只是具有了更高的自动化功能。

  期间,Minolta还涉足110相机市场,并于1976年推出了110 Zoom单反相机。

  1977年,Minolta另一架有影响的35mm单反相机XD-11(即XD-7)问世,随同相机面世的还有XD Rokkor系列镜头。

  1981年,依据XD-11相机的研发经验,Minolta设计开发了最著名X-700相机。这架拥有程序式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为Minolta赢得了许多设计大奖,也为其赢得了为数众多的忠实用户。

  之后,Minolta推出了一架disc相机,ac101 courreges。这也是Minolta在整个disc相机市场中生产的为数不多的相机产品。

  到了1985年,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架自动聚焦相机,Maxxum诞生了。从此Minolta乃至整个相机工业进入了完全自动化的时代。那个充满了创作激情与乐趣的手动机时代,被彻底终结了。

  Minolta的35mmSLR

  1958年,Minolta设计生产了它的第一架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SR-2。

  虽然是SR-2是Minolta的第一架单反相机,但是凭借多年的120/122相机制造经验和技术积累,使得SR-2相机在当时日本相机市场上拥有许多其他品牌相机难以超越的优势。包括取景器及聚焦屏技术,机械式快门技术,全开光圈测光技术。而其中最令Minolta骄傲的,就是相机采用的即返式反光镜技术。这项技术在当时,也只有包括Minolta在内的两家厂商才拥有。

  SR-2功能强大,售价也高达25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0美元。1959年,Minolta推出了简化版的SR-1;之后1960年推出了功能更强大,价格更高的SR-3。直到1967年有分别推出过多款功能不同的升级版本。

  期间,1962年Minolta还生产了日本第一架内置CDS测光系统的单反相机SR-7。

  1966年,根据原型机SR777的设计,第一款应有TTL全开光圈测光技术SRT101诞生了。SRT101相机是Minolta缔造的第一个神话,这架诞生

  1960年代中后期的手动相机,将Minolta带入了现代相机的时代。

  1971年SRT101推出了第三个版本Model c,这个版本持续生产到1975年。期间,一款带有内置驱动马达和外接电源手柄的SR-M问世,这款主要准对记者群体设计生产的相机并未引起更大的市场轰动。1975年,采用新式热靴技术取代SRT101冷靴式闪灯接点的SRT201作为其替代产品问世了。

  作为一个市场神话,SRT101的演化版本极为庞杂,包括简化版本,增强版本及其各自的变种机型。构成了Minolta单反相机产品中系统最庞杂的SRT系列。

  1971年,随同SRT101 c型相机,一款按比例缩小的简化版SRT100型相机问世。而这款相机对比SRT101最大的不同在于,最高快门速度只有1/500s。

  1973年,作为SRT101相机的功能增强版本,SRT102问世。在这款相机上,加入了多重曝光功能,聚焦屏也开始采用称为后来标准聚焦屏样式的水平裂像微棱环聚焦屏。而也就在这一年,Minolta开始了划分市场区域的政策。

  没有人知道Minolta最初目的是什么。一个新上任的掌门人拥有的独特爱好?抑或是完全为了方便自身对市场的管理。这种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冠以不同名称的做法,在当时那个谈不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是行之有效的。而在今天,在我们回过头去看Minolta那些值得怀念的传奇产品时,无疑是一种灾难。

  同一架SRT102相机,其亚洲市场名称为SRT Super;欧洲市场名称为SRT303。

  1973年,简化版SRT100推出了两款变种机型:SRT MC与SRT SC。这两款机型更多是作为百货公司或商业中心的上架商品出现的,是Minolta新市场政策的一部分。

  1974年,增强型的SRT102推出了b款机型,新机型取消了相机的反光镜锁。

  1975年,SRT200型相机面世,用来取代简化版的SRT100。相机最高快门采用最初的1/1000s。而这款相机的欧洲市场名称为SRT100b,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名字。

  同年,SRT201面世,正式取代存在市场近十年的SRT101相机。与前者相比,新相机在外观上并没有更大变化,只是用新型的热靴式技术取代了SRT101使用的冷靴式闪灯接点。这款相机对应的亚洲市场名称SR101;欧洲市场名称SRT101b——这也是一个容易引起歧义的名称,因为SRT101相机本身存在着b型版本。唯一的差别在于,b版SRT101不会在相机铭文上加入这个小写的b。

  1975年,增强型SRT102被进一步升级为SRT202。新相机不再使用反光镜锁,但是增加了胶片送片窗口及机背资料夹。其亚洲市场名称SR505;欧洲市场名称SRT303b。

  1977年,一架曾在1973年公布过的,基于SRT100型机身设计,面向百货公司的相机SRT MC,出现了第二次改版,SRT MC-II。在这架相机上被认为加入了许多新的设计,比如反光镜锁,胶片载入安全信号提示,方便聚焦的圆心式微棱镜聚焦屏等。

  同年,另一款面向百货公司的相机产品SRT SC也出现了第二次改版,SRT SC-II。这款相机无论从外观上还是功能上,都更接近定位于低端市场的SRT200。

  同样是在这一年,SRT201与SRT202分别做出了版本升级。而这种改变更多只是相机外观设计上的改变——也许为了迎合时代审美的要求。

  1978年,SRT200与SRT201同时进行了第三次版本修订。

  1979年,SRT200与SRT201同时进行第四次版本修订。与前面更多只是做出外观改变不同,这次的修订取消了这两款相机的CLC测光系统。

  同年,面向百货公司推出的SRT MC-II与SRT SC-II进行了第二次版本修订。这也是※※上Minolta最后一次公布新的SRT产品。至此,Minolta缔造的这段神话被正式终结了。

  这套富有传奇色彩的系列产品,庞杂而纷乱。但从产品线上看,能够分成标准版,简化版及功能增强型几种不同类别相机。包括:

  标准版:1966年SRT101(a /b /c)——1975年SRT201(a /b /c /r /d)

  简化版:1971年SRT100——1975年SRT200(a /b /c /d)

  百货公司版:1973年SRT MC & SC——1977年SRT MC-II & SC-II(a /b)

  增强型:1973年SRT102(a /b)——1975年SRT202(a /b)

  早在1972年,为了争夺一直由Nikon及Canon所垄断的专业相机市场,Minolta设计生产了一款后来被评论家称为“革命性的”相机——XK。而对于这款相机,Minolta是准备将其设计成为世界上第一架具有TTL自动曝光模式的35mm专业级单反相机。

  这架拥有高高竖起的快门速度拨盘的相机,无论在外观上,功能上都已经属于现代相机的范畴。实际上,它也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唯一一部35mm专业级单反相机。相机的亚洲市场名称为X-1;欧洲市场名称为XM。

  1974年,XE-7面世。这架一度被认为35mm相机中最优秀的设计,曾被Leica仿效并生产了Leica R3。也是基于此次合作,Leica开始了与Minolta的技术交流,使得Leica在35mm单反相机市场能够继续存在,直到其具有颠覆性的新款相机Leica R8问世,才再一次重振了Leica的霸主地位。XE-7相机亚洲市场名称XE;欧洲市场名称XE-1。

  按照一贯的做法,1976年Minolta在XE-7基础上推出了简化版的XE-5型相机。

  同年,Minolta为其专业级相机XK推出了内置高速马达驱动器的XK Motor相机。这款相机的马达驱动器是无法拆卸下来的。为了配合相机快速过片

  曝光的需要,相机使用了一种新型的硅基测光元件。

  1977年,一款外形小巧,结合了最新的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XD-11问世。而伴随这款相机同时推向市场的,还有新的MD Rokkor系列镜头。

  实际上,这款XD-11是Minolta为了与Olympus OM-2及Pentax Me相机争夺市场而开发的。而这架相机在推出伊始就受到了市场的广泛欢迎。相机亚洲市场名称XD-7;欧洲市场名称XD。

  同年,XD-11的简化版机型XG-7面世。与XD-11相比,XG-7没有快门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相机的亚洲市场名称XG-E;欧洲市场名称XG-2。

  同年,另两款功能类似XG-7的简化版相机XG-1和XG-SE问世。这为低端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1979年,一架产品编号为XD-5的相机面世。这架相机拥有如同XD-11一样的光圈优先及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模式,只是在取景器信息显示上删减了部分内容。自然,其价格也略低于昂贵的XD-11。

  这一年,依据XG-SE推出改良版XG-9面世。

  1980年,面向亚洲市场Minola推出一款XD-s型相机,这款相机中加入了屈光度调节的功能。

  同年,为了与1979年Pentax推出的MV型相机竞争,Minolta设计推出了X-7。这是一款堪称“全自动”的相机,相机具有全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唯独没有手动光圈速度设定。

  1981年,在XG-9的基础上,采用新型机身设计的XG-M相机问世。相机的亚洲市场名称X-70。同时推出的还有XG系列的另一项产品XG-1n,及在其基础上减去手动曝光控制的简化版相机XG-A。

  在1981年发布的,Minolta最有影响的产品就是X-700。这架采用XG-M机身设计风格,首次应用了程序式曝光控制功能的相机,为Minolta赢得了多项国际大奖,也为其赢得无数忠实的用户。

  1983年,在X-700基础上减去了程序式自动曝光模式的简化版本X-570面世。其亚洲市场名称X-500。

  同年,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架也是唯一一架具有“焦点确认”功能的X-600型相机。在外观上,X-600更接近X-570。很快,这架相机及其拥有的技术就被于1985年公布的自动相机Maxxum 7000所取代。

  1984年,在X-570基础上减去光圈直读功能的X-370相机面世。其亚洲市场名称为X-300。

  1985年,一款在原有X-370相机上增加了触摸式开关的X-7A型相机面世。

  1990年,X-370n相机面世。这款相机被认为只是在X-370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外观上新设计而已。

  同年,被认为是Minolta最后一款全新设计的35mm手动单反相机X-9面世。从此,Minolta进入自动相机时代,手动相机产品序列被全面停止。

  Minolta的35mm镜头

  1958 ~1966年,Rokkor系列镜头。

  在时间上,Rokkor镜头与Auto-Rokkor系列镜头几乎是同时期存在的。作为Minolta第一代35mm镜头,Rokkor镜头的最大光圈系数并不大,且缺乏自动光圈功能。但14个镜头产品却包含了18mm/9.5鱼眼镜头到1000mm/6.3超长焦镜头。

  1960年前,几乎所有的单反相机都没有内置的测光系统,光圈工作方式也都采用手控方式。所以当时的条件下完成一次正常拍摄比现在要麻烦得多。

  单反相机的取景器照明完全来自于相机镜头的入射光,所以在使用当时相机拍摄时,都会先将镜头光圈设定在最大系数,以利于取景构图;之后放下相机测光,当时使用的测光系统是一种很特别的手持式测光表,通过设定上面的光圈与快门得到相应曝光参数;再将真实的光圈与快门设定到相机上,通过取景器聚焦——此时镜头光圈已经完成设定,叶片收缩,阻碍了光线进入到取景器内,所以取景视野会显得格外黑暗;最后按下快门完成曝光。

  也正是因为整个拍摄过程的繁琐,所以最初的35mm单反相机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

  Rokkor镜头同样是手控光圈,但是Minolta在其镜头上应用了一种联合预设机构,让整个控制过程变得相对简单起来。这个过程只是在镜头上加添了一个特殊的预设光圈环。每次拍摄前可以先通过手持式测光表获得正确曝光参数并设定相机的快门以及光圈系数,只是光圈系数是设定在预设光圈环上的,而实际光圈叶片依然保持全开以利于取景构图;直到按下快门前,转动真实的光圈环令其趋向预设光圈环的设定值即可获得正确曝光。而整个过程视线完全可以保持在取景器内,无需离开。

  Rokkor镜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款作品就是UW ROKKOR - PG 18mm/9.5鱼眼镜头。这支生产于1958年前后,具有180°成像视角的全画幅镜头,充分展现了Minolta在镜头设计方面的非凡才能。这支镜头采用固定焦距,后置滤镜,并带有一只特殊的,可抽取的遮光罩——180°成像视角的鱼眼镜头配备遮光罩,这的确有些耸人听闻。因为镜头光圈系数的原因,会导致取景器视野极其黑暗。但因为镜头无需聚焦,所以倒显得无足轻重了。因为其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支镜头的量产非常低,一直都是收藏家追逐的对象。

  期间,Minolta还生产了第一款超广角镜头W.ROKKOR - PI 21mm/4.5及拥有更大光圈的W.ROKKOR - QH 21mm/4。这两支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其优异的光学素质,就是因为镜头巨大的后座,导致使用中必须预先升起并锁定相机反光镜。为此Minolta为这两支镜头配送了独立的外置取景器,其中21mm/4.5是圆形取景器,而后一款镜头则配送了矩形取景器。

  MINOLTA ROKKOR - QF 1:3.5 f=50mm,Minolta的第一支微距镜头。因为这支镜头采用39mm Leica细纹螺旋接口,所以必须通过Leica - Minolta的镜头转接环才能使用。至于原因,没人知道。与这支镜头配售的有微距接环及连接皮腔用的反接环。镜身带有实际光圈环之外的预设光圈环,及双排光圈系数——其中f/4.8 ~32为加接微距接环后的实际光圈刻度。

  ZOOM ROKKOR 100-200mm/5.6,这是Rokkor镜头序列中唯一一款变焦镜头,据说也是Minolta设计生产的第一支单环变焦镜头。

  Rokkor镜头中另一支具有代表意义的产品,就是TELE ROKKOR - F 180mm/2.5。只是,关于这支镜头现在仅能找到一个产品编号,没有任何其它更详细的资料。

  1958 ~1966年,Auto-Rokkor系列镜头。

  最初的单反相机使用的手控光圈镜头,使得整个拍摄过程繁琐且容易出现错误曝光。为此各个厂商都在提出各自的解决方案。一种是所谓半自动光圈控制模式,即在镜身上加装控制杆,通过这只控制杆控制光圈叶片回复到最大开放状态。每次按下快门时,相机内部一只联动销钉会触发光圈叶片回缩至预先设定的刻度,以获得正确曝光。之后再压下镜身控制杆使光圈叶片开放。只是这种方法仍然显得有些笨拙,且耗费时间。

  另一个解决之道就是所谓的光圈预设控制模式。镜头除了标准光圈环外还有一只预设光圈环,通过预设光圈环与标准光圈环的相互配合,既能让整个拍摄过程获得足够明亮的取景视野,又能够在快门释放时得到准确的曝光。只是这种方式同样存在弊端,就是在按下快门前如果忘记调整实际光圈刻度,就会得到一张完全过曝的照片。

  1958年,Minolta同样在为这个难题寻求解决之道,直到其推出了革命性的SR-2。

  在《日本照相机演化史》一书中,SR-2相机被认为是改变了35mm单镜头反光相机未来道路的杰出产品。因为正是SR-2相机与Auto-Rokkor系列镜头,将以往的那个艰难的摄影过程变成了※※。而简单易用,所见所得的拍摄过程,开始令35mm单反相机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接受,成为最受欢迎的一类摄影器材。

  Auto-Rokkor镜头第一次实现了相机完全自动地控制镜头光圈叶片的工作状态。也就是说,无需在镜头上加添第二只预设光圈环,无需通过镜身的叶片状态控制杆,相机机身就能够完全自主地控制镜头光圈叶片再一次回复到开放状态。而摄影师要做的,仅仅是预先设定合适的光圈系数,取景构图,直至按下快门完成曝光。虽然光圈刻度被体现设定,但是因为相机能令镜头光圈叶片保持在开放状态,所以整个取景构图过程中都能保持明亮的视野;直至快门被释放的瞬间,通过机身内部联动销钉的触动,镜头光圈叶片被同时释放,回缩至预设刻度,完成整个曝光过程。

  新型的Auto-Rokkor镜头采用了Minolta新研制的三爪插刀式卡口技术,新型卡口采用45°旋转锁定在机身的镜头卡座上,方便快捷。这一优势是当时仍采用罗口的Pentax镜头与采用臀锁技术的Canon镜头无法比拟的。

  最初的Auto-Rokkor镜头,比如使用在SR-2及SR-1早期版本相机上的那些镜头,其工作过程更多属于半自动光圈控制模式。即相机快门释放,曝光完成,镜头光圈叶片并不是即刻回复到开放状态,而是随着相机卷片动作带动一只联动销钉触发镜头光圈叶片回复到开放状态。到了SR-3及SR-1 Model c时,Auto-Rokkor镜头已经具有了完全自动的光圈控制能力。Minolta在最初的Auto-Rokkor镜头上进行了改造,将一套横向联动装置封装在镜头后座盖板下面,从而完成了相机机身与镜头光圈的全自动控制过程。

  这一改造同样为相机装配超大型反光镜创造了条件,而超大型反光镜则是更明亮取景视野的前提。

  Auto-Rokkor镜头的这一次功能升级,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那些技术升级前的老版镜头被应用在新型机身上,有可能会出现光圈定位不准而出现的过曝现象。这是因为老版镜头的光圈联动销钉长度超过新版镜头,使用在新型机身上则会导致触发过程不完全,进而出现光圈叶片回缩不完全,致使出现过度曝光。

  与Rokkor系列镜头相比,Auto-Rokkor镜头增加了一些新的焦段定义,比如28mm和45mm镜头以及标准镜头55mm/1.8。

  AUTO W. ROKKOR - SG 1:3.5 f=28mm是Minolta设计的第一支28mm镜头。镜头本身并没有更值得关注的地方,除了那只罕见的矩形遮光罩。令其在风格上更象是一支德国的Leica镜头。作为一款中速广角镜头,其生产序列一直延续到1980年的Minolta MD时代。

  MINOLTA ROKKOR - TD 1:2.8 f=45mm,罕见难寻的“饼干头”。因为结构简单镜身小巧,重量仅有128g。而且过于狭窄的镜身无法安排全部两组距离标尺刻度,所以这支镜头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分别是标注了英制尺单位与公制米单位的镜头。而且因为46mm的镜头口径无法容纳全部镜头标识信息,所以省略了Auto-Rokkor中的Auto字样,仅保留了Rokkor标志。

  而生产于1958年开始生产的MINOLTA AUTO ROKKOR - PF 1:1.8 f=55mm镜头,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也属于高档镜头的范畴。镜头采用了Minolta很少使用的8枚光圈叶片,和当时Minolta最高级的镜头镀膜技术,使其能够拥有当时最好的成像效果。1960年,这支镜头做了全自动光圈控制功能升级。二版镜头保留着一版镜头完全一致的光学设计和制造工艺,直到1966年镜头被新设计的55mm/1.7所取代。之后,1972年镜头又被进一步修改为标准的50mm/1.7。

  MINOLTA AUTO TELE ROKKOR - PF 1:2 f=100mm,这支大光圈中距肖像镜头,因为成本的考虑只生产到1970年前后,就被100mm/2.5镜头取代了。

  1966 ~1972年,MC Rokkor系列镜头。

  1960年代中后期,相机开始内置测光系统。而具有自动光圈控制功能的镜头,却给相机的测光系统带来了新的难题。因为镜头光圈始终保持开放状态,测光系统无法得到镜头光圈的实际设定系数,也就无法给出适合的快门速度设定,无法完成正确曝光。

  为此,一些厂商如Nikon,Pentax,Canon都采取了收缩光圈测光技术,即通过相机上一只压杆触动镜头收缩光圈叶片至预先设定的刻度上,完成测光。然而,这个过程不仅是操作起来有些笨拙,也让整个镜头的自动光圈含义丧失殆尽。

  Minolta采取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来克服这一难题,这也得益于Minolta镜头设计上的先天优势。在设计上,Minolta镜头的光圈环被安排在镜头后座前沿,这个位置令光圈环紧靠相机机身。而当时许多其他厂商的镜头,光圈环都是在镜身※※,甚至被安排在镜头前端的位置。这就为镜头光圈与相机测光系统耦合带来了困难。

  因为Minolta镜头在设计上具有的先天优势,通过对光圈环做出小幅修改,增加了与相机测光系统的耦合连接,新的MC Rokkor系列镜头随同SRT101相机一同面世了。

  MC是meter – coupling联合测光的意思,而不是multi – coating多层镀膜的意思。为了配合SRT101相机具有的TTL测光技术,MC Rokkor镜头在光圈环上加装一个小接片用来连接新相机装备的触发式销钉。通过镜头与测光系统的耦合,在镜头选择光圈刻度而发生旋转时,每旋转4mm的距离,得到耦合信息的测光系统就会更改相应的快门速度,以匹配更合适的曝光选择。而这一变化是通过检测现场光照条件及匹配了所使用胶片速度之后得出的。

  伴随着MC Rokkor镜头的推出,Minolta镜头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比如一些镜头应用了改良的镜头镀膜技术;镜头滤镜口径开始采用标准的55mm与72mm;镜头盖使用新的塑料制细纹咬合式,废除了老版本镜头使用的金属制按压式镜头盖。

  MC Rokkor创造了许多Minolta镜头的神话。比如MC W. ROKKOR - SI 28mm/2.5;MC W. ROKKOR - HH 35mm/1.8;MC ROKKOR - PG 58mm/1.2;以及几十年来一直受到市场追捧的MC TELE ROKKOR - PF 85mm/1.7。

  1972 ~1977年,MC Rokkor-X系列镜头。

  1972年,Minolta公布了它唯一一款严格意义上的专业相机,XK(亦即XM)。伴随这款相机同时推出的,还有新的镜头系列,MC Rokkor-X。其中的X,来自于XK相机开始的,Minolta X系列相机中的产品编号。

  新镜头最大的变化,就是实现了在XK相机上的光圈直读功能。当然,这与Minolta镜头光圈环一直紧靠后座的设计是分不开的。而原本一些保留着中置光圈环的镜头设计,被彻底放弃了。

  随着新的镜头产品面世,Minolta对市场进行划分并区别对待的政策开始表现出来。作为新的镜头序列,MC Rokkor-X镜头在美洲市场上,镜头标识中会带有明显的Rokkor-X,用以区分新旧版本的镜头。但是在包括欧洲市场在内的其它市场,其新版镜头依然保持原有标识,一个简单的MC Rokkor。这让许多用户感到了迷惑。

  一些新的镜头品种出现在产品名单中,包括7.5mm/4鱼眼镜头,12.5mm/1.9皮腔镜头,17mm/4超广角镜头,有名的24mm/2.8天星镜头及Minolta第一支特殊镜头VFC曲场镜头。更远的包括25mm/2皮腔镜头,35mm移轴镜头,新的50mm标准镜头群等。

  伴随新镜头面世的另一项让人振奋的技术,就是Minolta新开发的多层镀膜技术。早在1958年,Minolta曾利用氟化镁积淀过程获得了镜头玻璃的双层镀膜技术,并将其成为多层镀膜技术。而新的消色差多层镀膜技术能够使镜头获得更好的抗眩光能力。新技术被率先使用在新的镜头产品上。之后,一些经过遴选的高端镜头才完成了镜头镀膜的工艺升级。

  更多的变化还包括:将原有铬合金制光圈环换成了黑色金属制备的光圈环;使用明亮的桔黄色字样在镜身上标注镜头实际焦距;镜头红色涂漆定位标志改为塑料制红色突起状原点;一些镜头开始采用新型覆盖有防滑橡胶的聚焦环,来取代老版镜头广泛采用的全金属制备聚焦环。

  在整个Rokkor-X产品序列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早期版本中带有镜头片组结构说明的字母组合,如MC W. ROKKOR-X SI 1:2.8 f=24mm;与后期版本中取消了镜头片组结构说明的字母组合,如MC W. ROKKOR-X 1:2.8 f=24mm。根据不完全的资料显示,两个版本的镜头除了生产时间上有所不同外,其它诸如光学设计工艺流程都是一样的。

  MC Rokkor-X让Minolta的镜头产品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不同焦段的镜头,或者是同焦段下不同光圈系数的镜头,让不同的用户有了更多的选择。

  1977 ~1981年,MD Rokkor-X系列镜头。

  1977年,Minolta向市场推出了其※※上极受欢迎的一款相机,XD-11(亦即XD-7)。配合这款相机一同面世的,就是新的MD Rokkor-X系列镜头。镜头标识中的D,就是为了对应由XD-11型相机开始的,Minolta XD系列相机产品。Minolta XD系列相机产品还包括后来到XD-5及著名的X-700。

  MD Rokkor-X镜头最主要的功能改变,就是在镜头光圈环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接片,来告知相机机身所使用的镜头具有的最小光圈系数。这为新型相机实现快门优先自动曝光控制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它的改变诸如:将新型镜头的最小光圈系数由原来的白色改为绿色涂漆,以对应相机快门速度拨盘上用来标识快门优先的绿色S档;一些镜头采用了新的设计方案,使得镜身尺寸上有所缩小;增加了新的49mm滤镜口径。

  制造工艺上,一些镜头开始采用塑料制备的光圈环,以取代一直沿用的金属光圈环。只是这种改变还未涉及到一些高端镜头。此外根据非官方资料显示,在整个MD Rokkor-X产品序列中,Minolta一直都在尝试新的镜头镀膜工艺。而的确有一些镜头在极端环境下的抗眩光能力,比老版本镜头有所增强。

  同样,MD Rokkor-X镜头也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典型的一代MD Rokkor-X镜头标识为:MINOLTA LENS MADE IN JAPAN MD W. ROKKOR-X 1:2.8 f=24mm,其中Rokkor-X为桔黄色涂漆;MINOLTA MD W. ROKKOR-X 24mm 1:2.8 LENS MADE IN JAPAN ø55mm则是二代MD Rokkor-X产品,一些产品的Rokkor-X标识已经开始采用白色涂漆。此外,两个版本的信息排列也截然不同,二代产品中会带有明显的滤镜口径信息。

  直到这个时候,Minolta的相机与镜头还保持着良好的兼容性,除了一些更新的MD镜头,因为带有一根稍长的最小光圈系数传递接片,在连接在一些老式的如SR系列相机上会出现不匹配的现象。

  在MD Rokkor-X产品序列中并没有更多新开发的镜头产品,而是对一些原有镜头进行了光学结构上的修改,如将21mm/2.8改为20mm/2.8,或将一度失传的45mm/2.8直接升级为45mm/2。尽管如此,MD Rokkor-X仍然是继MC Rokkor-X产品序列之后Minolta镜头的第二个辉煌时期。在随之而来的Minolta MD产品时代,虽然也曾生产了配置豪华的135mm/2长焦镜头,但是因为受到成本经济的制约,大量塑料零件被应用在镜头制造上, Minolta镜头在用户心中神圣的地位开始动摇了。

  1981之后,MD Minolta镜头。

  新的镜头与以往版本最大的不同在于,镜头标识中取消了Rokkor字样,采用更简单的Minolta商标加以注明。这也反映出那个时期Minolta整个产品序列所经受的成本经济的制约。

  最新版本的MD Minolta镜头在光圈环上增加了一个最小光圈锁定装置,用来防止光圈环在处于快门优先模式下的意外滑脱。

  而一项并不为大多数相机所认同的新功能,就是聚焦确认。这是通过镜头上一个新增的接杆,连接X-600型相机的镜头卡座内部,来传递聚焦确认信息。只是这项功能只能在一两款拥有这一功能的相机上才能实现。

  新的镜头开始应用更多的工程塑料部件,甚至用来加工整个镜身。这一改变的直接结果是,镜头自身重量大大减轻了。而许多用户却开始抱怨Minolta在使用廉价的塑料镜头骗取他们的信任了。

  其它的改变包括使用桔黄色英尺聚焦刻度来取代原来的绿色英尺聚焦刻度;橡胶防滑聚焦环比前期版本显得更小;甚至为了进一步节约成本,出现了委托加工的镜头。

  按照Minolta官方宣传资料的显示,MD Minolta镜头采用了更新的镜头镀膜技术。只是这种镀膜技术并没有进一步公布其技术细节。一些用户也在使用中发现了新型镀膜的差异,就是色彩上更浓郁的表现效果。而对于这种效果,很多人却认为其实并不如早期镜头所具有的淡雅平实的成像风格,更令人着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美能达35mm单反照相机发展年谱
豆沙 豆沙 2014-10-23 00:34:32
时间 照相机型号 特色简介

1958年 SR-2 第一部美能达35mm单反照相机诞生,快门速度1/1000~1秒,B 门。

1959年 SR-1 SR-2的普及型,快门速度1/500~1秒。

1961年 SR-3 SR-2的改进型,可连结可拆除式测光表。

1961年 SR-T 101 首部内置TTL测光(追针式)照相机,测光范围EV3~17,首创 CLC光差补偿系统。

1962年 SR-7 SR-2的又一改进型,首创内置Cds测光。

1965年 SR-7 是1962年推出SR-7的改进型,机身改小,重量减轻10%,启动快门时噪声减轻。

1965年 SR-1S SR-1的改进型,外置连动测光表。

1970年 SR-M 连体马达照相机。

1971年 SR-T 100 SR-T 101的简化型,快门速度1/500~1秒,无自拍。

1973年 SR-T SUPER SR-T 101的改进型,裂像聚焦,从取景器可看到光圈数值。

1973年 X-1(XK、XM) 首部专业及光圈优先AE照相机,可置换取景器和聚焦屏,电子 钛快门,速度1/2000~4秒。

1974年 XE(XE-7) X-1同系列产品,电子快门,快门速度1/1000~4秒。

1975年 XE-b XE的简化型,取景器无光圈显示。

1975年 SR-505 1965年推出的SR-7的全面改进型,有拍摄安全装置讯号,机背设胶片种类插卡框。

1976年 X-1Motor 在X-1的基础上加了马达卷片,卷片速度3.5fps(即每秒钟卷片的幅数),SPC测光。

1977年 XD-7(XD) 世界上首架既有光圈优先又有快门优先AE的照相机,加卷片器的拍摄速度为2fps。

1978年 XG-2 XD-7的改进型,无快门先决AE,加卷片器的拍摄速度为2fps。

1978年 XD-5(XD-S) XD-7的简化型。

1980年 X-7 全自动型,有电子声响警告手振。

1981年 X-700 首创程序式闪光AE和TTL闪光控制,有独特的高速程序,获1982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首款型号。

1982年 XG-1 XG-2的简化型。

1982年 XG-M(X-70) XG-2的改进型,可配专用马达,有光圈优先AE。

1983年 X-500 X-700普及型,减去了程序AE模式。

1983年 X-600 在X-500的基础上增加了TTL相位差检测AF功能,并用3个LED显示聚焦情况。

1983年 X-300 X-700的简化型,减少了程序AE、TTL闪光控制和暴光补偿等。

1985年 7000 AF(又称α7000) 世界首部成功的机身驱动AF单反照相机,开创了AF的新纪元,获1985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

1985年 9000 AF 首款美能达专业AF单反照相机,配MD-90自动卷片器,拍摄速度为5fps,最高快门速度1/4000秒。

1986年 5000 AF 7000 AF型的普及型,是当时操作最方便的单反照相机。

1988年 Dynax 7000i 首款用智能卡的照相机,首创多点感应AF和预测式AF,获

1988~1989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

1988年 Dynax 3000i Dynax 7000i的简化型,具有AF和AE功能,重量极轻。

1989年 Dynax 5000i 内置变焦闪光灯,档次介于Dynax 7000i和Dynax 3000i之间。

1990年 Dynax 8000i 最高快门速度1/8000秒,比Dynax 7000i多了※※重点测光、PC插孔、AF锁定钮和多重暴光等功能。

1991年 Dynax 7xi 首款美能达第三代AF单反照相机,首创蜂巢式测光、图形图示取景器、电动变焦控制、使用第二代智能卡,获1991~1992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

1992年 Dynax 9xi 专业机型,创1/12000秒快门速度和1/300秒闪光同步速度,获

1992~1993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

1992年 Dynax 5xi 装有强力变焦内置闪光灯。

1992年 Dynax 3xi xi系列照相机中的最简单机型,有AF及AE功能。

1993年 Dynax 700si 首款美能达第四代AF单反照相机,操作模式记忆,功能多,获

1994~1995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1994年日本格兰披治奖、

1994~1995年TIPA单反照相机大奖和1994~1995年澳大利亚照相机大奖。

1994年 Dynax 500si si系列中的普及型,暴光控制以图标式程序为主。

1995年 Dynax 300si si系列中的最简单机型,只有全自动操作模式。

1995年 Dynax 600si Classic 各功能分别用转盘或开关选择,古典外观设计,功能齐全。

1996年 Dynax 500si Super Dynax 500si的增强型,增加多重暴光等功能。

1997年 Dynax 800si(国内型号α-807si) si系列中最高档机型,3组记忆功能,装有当时最强劲的内置变焦闪光灯(GN20)。

1997年 Dynax 505si 高性能低价位的中档机,性能价格比高,获1998~1999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和TIPA单反照相机评比大奖。

1998年 α-9(国外名称为Dynax 9) 世纪之交美能达顶级35mm照相机,不锈钢机身,最高超高速同步速度1/12000秒,有资料记忆功能,性能好,获1999年日本照相机大奖。

1998年 α-360si 普及型35mm单反照相机。

1999年 αSweet 性能价格比高、银灰色与黑色搭配,是适合摄影爱好者使用的机型。

1999年 αSweet-S αSweet的简约机型。

2000年 α-7 创新的导航显示屏、分布合理的自动聚焦区、高速AF、直观的亮度分布显示、ADI闪光测光、STF、数字景深预测。获

2001~2002年欧洲照相机评比大奖。

2001年 α-5 高性能价格比、自动聚焦速度快、ADI闪光测光、小型轻便、后盖右开启。

美能达自动袖珍照相机发展年谱

1990年 Riva AF 35 35mm 自动聚焦,自动暴光,聚焦锁定,自拍。
1990年 Riva Panorama 24mm 全球首部全自动操作的全景式袖珍照相机。
1990年 Riva Zoom 105i 35~105mm 全球首部眼启功能照相机,自动程序变焦,预测聚焦。
1991年 Riva Twin 28 28mm/40mm 双焦距镜头。
1991年 Riva Zoom 70c 35~70mm 最轻巧的、有眼启功能的变焦袖珍照相机。
1991年 Riva Zoom 90c 38~90mm 眼启功能,自动预设变焦,遥控拍摄。
1992年 Riva AF 35c 35mm 在Riva AF 35基础上增设减弱红眼功能。
1992年 Riva Mini 34mm 机身仅重165克,具有精确自动暴光及AF。
1992年 Riva 35 35mm 固定聚焦点,自动识别感光度,有装卷正确指示。
1992年 Riva 35ST 35mm 固定聚焦点,全自动暴光,有自拍。
1993年 Memory Maker 35mm 固定聚焦点,有装卷正确指示。
1993年 Riva AF 35EX 30mm Riva AF 35c的替代型,最高快门速度1/700秒。
1993年 Riva Zoom Pico 38~60mm 采用非球面镜片,AF精度高,多功能闪光。
1993年 Riva Zoom 70EX 35~70mm 采用非球面镜片,AF精度高,多功能闪光,有微距及风景模式。
1993年 Riva Zoom 90EX 38~90mm 采用非球面镜片,多束AF,自动预设变焦,多重暴光及连拍。
1993年 Riva Zoom 105EX 38~105mm 被动式AF,TTF测光,红外遥控。
1994年 Riva Pano Zoom 28 28~70mm 双面多层镀膜非球面镜片,精确AF及多区测光,可中途转换全景。
1994年 Riva Zoom 135EX 38~135mm 被动AF,TTF测光,3组非球面镜片,图标式程序。
1994年 AF 101R 28mm 广角镜头,AF,减弱红眼功能。
1994年 F20R 28mm 广角镜头,AF,减弱红眼功能。
1994年 F10 35mm 固定聚焦点,自动闪光。
1995年 Zoom AF-5 35~60mm 主动AF,减弱红眼功能。
1995年 Riva Zoom 70w 28~70mm AF精度高,图标式程序,减弱红眼功能。
1995年 Riva Zoom 115EX 38~115mm 被动式AF,TTF测光,图标式程序,金属外壳。
1995年 Riva Zoom 140EX 38~140mm 大变焦比,被动式AF,TTF测光,图标式程序,金属外壳。
1995年 C10 34mm 固定聚焦点,自动暴光,内置闪光灯,自拍。
1995年 C20 34mm 区域聚焦,自动暴光,减弱红眼功能,自拍。
1996年 TC-1 28mm 钛金属外壳,AF及手动聚焦,光圈优先式自动暴光。
1996年 F10 BF 35mm F10的改进型,特大取景器。
1996年 Riva 100AF 34mm AF,自动暴光,自动和手动闪光控制,自拍。
1996年 Riva 77 34mm 区域聚焦,自动暴光,自动闪光,自拍。
1996年 Riva 55 34mm 固定聚焦点,自动暴光,自拍。
1996年 Capios 20 35~70mm 图标式程序,具有柔和闪光,可中途转换全景,遥控拍摄。
1997年 Riva Zoom 70 35~70mm AF及自动暴光,遥控拍摄。
1997年 AF-Big Finder 34mm 特大取景器,AF,程序自动暴光,自动闪光。
1997年 Capios 75(Capios 75w) 28~75mm 多束AF,图标程序,遥控拍摄,多种闪光功能。
1998年 Capios 125 39~125mm 功能多,被动AF,机身小巧、浑圆。
1999年 Capios 125S 37.5~125mm 美能达第一款以37.5mm焦距为变焦起端的新一代超薄型、超小型35mm袖珍照相机,重量少于200克,镜头采用超小型6片6组两片双面非球面镜片结构(该结构在以后的美能达照相机上广泛采用),采用5区大聚焦范围方式,后盖有安全锁定功能。
2000年 Capios 150S 37.5~150mm 首款有4倍变焦比的超薄型35mm照相机,除具有Capios 125S的所有特点外,新增暴光补偿和连续拍摄功能,获得2000~2001年欧洲袖珍照相机奖。
2001年 Capios 115S 37.5~115mm 除不采用被动AF而采用主动AF方式和变焦比较小外,其余与Capios 125S类似。
2002年 Capios 130S 37.5~130mm 与Capios 115S相似,但变焦比更大,主动AF光束增加为4束,聚焦段数高达2049段,具有暴光补偿功能。
2002年 Capios 140S 37.5~140mm 首款采用面AF功能、具有宽AF、点AF、陷阱AF和预测AF的照相机之一,有眼启功能,采用CCD多线性AF传感器125区测光,取景器内有准确聚焦区显示,与Capios 160S并称为聚焦速度最快的35mm袖珍照相机。
2002年 Capios 160S 37.5~160mm 具有Capios 140S的所有优点,此外还具有变焦比更大、有连续拍摄功能和暴光补偿功能的特点,是最孝最轻、最长焦距为160mm的袖珍照相机。

美能达数字照相机发展年谱

时间 数字照相机型号 特色简介
1995年 RD-175 惟一采用三块CCD芯片的单反数字相机,是首款具有内置闪光灯、具有无线离机闪光摄影功能,且首款机身和数字化部分都由一个公司独家研制的单反数字照相机。
1996年 Dimage V 第一款镜头与机身可相对旋转和分离拍摄使用的数字照相机。
1998年 Dimage EX 机身、镜头可分离拍摄,是首款镜头设计分辨率达到300线/mm、采用创新性结合数字技术的图标程序的轻便数字相机,是同一种机身设计有两款镜头的轻便数字照相机。
1999年 RD-3000 以APS机身为主体的单反数字照相机,是惟一采用两块CCD成像芯片的数字照相机。
1999年 3D1500 全球首款3D数字照相机。
2000年 Dimage 2300 美能达首款2M轻便数字照相机。
2000年 Dimage 2330 美能达首款具有3×变焦镜头的2M轻便数字照相机。
2001年 Dimage 7 首款具有5M像素量的准专业级数字照相机,创新功能多,镜头素质高,变焦范围大,专业功能多,提升了手动聚焦技术,测光暴光特别准确,有包围数字效果控制,电子取景器非常灵活。
2001年 Dimage 5 3M数字照相机,外观、功能、性能与Dimage 7几乎完全相同。
2001年 Dimage S304 小巧、轻便、镜头素质高的3M轻便数字照相机。
2001年 Dimage E201 美能达第三款2M轻便数字照相机。
2001年 Dimage E203 首款采用SD卡和MMC卡的2M轻便数字照相机。
2002年 Dimage X 最孝最轻、最薄的数字照相机,采用折转式内置镜头,便携性非常好。
2002年 Dimage S404 采用与Dimage S304相同的机身,功能相同,像素为4M。
上面全是到2002年的,转贴别处,后面的以后我自己写好会补上

minolta DC补

2002 DiMAGE 7i
2002 DiMAGE 7Hi
2002 DiMAGE F100
2002 DiMAGE Xi
2003 DiMAGE F200
2003 DiMAGE F300
2003 DiMAGE X20
2003 DiMAGE Xt
2003 DiMAGE E223
2003 DiMAGE S414
2003 DiMAGE G400
2003 DiMAGE Z1
2003 DiMAGE A1
2003 DiMAGE A2
2004 DiMAGE Z2
2004 DiMAGE G600
2004 DiMAGE G500
2004 DiMAGE E323
2004 DiMAGE X21
2004 DiMAGE Xg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绝品,收到一只柯尼卡 70mmF5.6镜头,M42口镜头,成色极好,淡淡的蓝色。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873
主题: 125
帖子: 13549
注册: 2013年7月
汪大壮 发表于 2019-10-06 23:47
我的个天呐!

大壮又心动了?把别人的库存变成自己的库存,哈哈。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被引用内容作者已注销


这效果,太漂亮了,物有所用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lqlsy 发表于 2019-10-7 10:38
我也有一个,一直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今天看了你的包装盒才知道是镜头反接用的,谢了。


嗯嗯,不客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没有收集到800/8镜头,找了只同门兄弟镜头,图丽的800/8,据说,结构基本一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5.877
主题: 90
帖子: 14640
注册: 2000年7月
内容贡献勋章
华山哥哥 发表于 2019-8-25 16:32
柯尼卡单反系列展示窗

我的个天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門外看 发表于 2019-10-4 23:10
柯尼卡菲林相機的最後榮耀--------KONICA  FT-1   KONICA Macro-HEXANON  AR  55mm  F3.5

Rollei  35B    Triotar  f3.5  40mm   
2005年9月到期Polaroid  WAL-MART  400  24EXP


点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328
主题: 5
帖子: 3980
注册: 2014年1月
柯尼卡菲林相機的最後榮耀--------KONICA  FT-1   KONICA Macro-HEXANON  AR  55mm  F3.5

Rollei  35B    Triotar  f3.5  40mm   
2005年9月到期Polaroid  WAL-MART  400  24EXP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还发一个,微距皮腔,还有胶片翻拍架,展示下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这个应该大多数人没有见过,这里就让大家猜下吧,是干什么的附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发一张柯尼卡自动遥控组件把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328
主题: 5
帖子: 3980
注册: 2014年1月
华山哥哥 发表于 2019-9-19 13:08
点赞


感謝華山哥哥的點讚

分享一張香港※※廉租屋的圖片
這款柯尼卡相機,剛陽味十足......2019.08拍攝

KONICA  AUTOREFLEX  T     KONICA  HEXANON AR   28mm  f3.5
2006年7月到期Kodak  MAX  Versatility  400    24exp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門外看 发表于 2019-9-19 12:23
柯尼卡相機最後的榮耀......

KONICA  FT-1    KONICA Macro-HEXANON  AR  55mm  F3.5   
2005年9月到期Polaroid  WAL-MART  400  24EXP

2019.09微距拍攝,沒有裁剪原圖!


点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328
主题: 5
帖子: 3980
注册: 2014年1月
柯尼卡相機最後的榮耀......

KONICA  FT-1    KONICA Macro-HEXANON  AR  55mm  F3.5   
2005年9月到期Polaroid  WAL-MART  400  24EXP

2019.09微距拍攝,沒有裁剪原圖! 本帖最后由 門外看 于 2019-9-19 12:2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How rare is that lens?
Only about a dozen Hexanon lenses are truly rare, if the frequency with which they appear in my Hexanon database is any indication. They tend to be lenses from the sixties and early seventies and, for the most part, they are not lenses the average buyer would ordinarily be looking for. They are:
- the 2000/11 mirror lens (available by special demand, supposedly only two were ever made)
- the 58-400/4 preset zoom (there are 2 in the database, and one is from a Japanese Hexanon brochure), and
- the 800/8 telephoto (2 in the database),
- the 1000/8 mirror lens (also 2).

The first two of the above lenses are only to be found in Konica literature. Both were available for 2-3 year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60's. The latter two can be seen on eBay once of twice a year.
There is also another category of rarity – that of lenses which are very rare in one version, but commonplace in another, with both versions being optically identical. This is the case above all for 4 of the Hybrid lenses – a type of lens made in 1970-71:
- the 35-100/2.8 Varifocal zoom (none in the database),
- the 80-200/3.5 zoom (none),
- the 55/3.5 macro (4), and
- the 300/4.5 (7).

Somewhat less, but still rare, are:
- the 70-230/4.5 preset zoom (6 in the database)
- the A-type 100/2.8 (8),
- the 300/6.3 FL from the early seventies (10),
- the 200/5.6 preset (11),
- the UC 400/4.5 (15),
- the 35/2.8 compact (20), and
- the 28/3.5 preset (21).

Most Hexanon lenses often considered to be rare are not rare at all, like (in order of decreasing rarity):
- the 105/4 macro (56 in the database),
- the 21/2.8 compact (65),
- the 15/2.8 UC fisheye (80),
- the 28/1.8 UC (133),
- the 100/2.8 (238),
- the 85/1.8 (398) and, especially,
- the 57/1.2 (510).
So, if you are in the market to buy one of the Hexanon 'cult' lenses – and, unless you are a collector, it is likely to be one of those mentioned in the last paragraph above  – don’t fall for the 'very rare' / 'shows up on Ebay only once a year' / 'don’t miss this unique opportunity' line, which would have you buy the lens for twice its value or more. Take your time – most of them show up on on Ebay quite frequently.
翻译:

这个镜头有多罕见?              只有大约十二个正己烷透镜是真正罕见的,如果他们出现在我的正己烷数据库的频率是任何迹象。他们往往是60年代和70年代初的镜片,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不是一般买家通常会寻找的镜片。他们是:              -2000/11镜面(根据特殊需求提供,据说只有两个)              -58-400/4预设变焦(数据库中有2个,其中一个来自日本的己烷手册),以及              -800/8长焦(数据库中有2个)              -1000/8后视镜(也有2个)。              前两个镜头只有在柯尼卡文献中才能找到。在20世纪60年代的下半年,这两款产品的上市时间都是2-3年。后两款产品每年在eBay上出现一次,每次两次。              还有另一类稀有的透镜,在一个版本中很少见,但在另一个版本中很常见,两个版本在光学上是相同的。最重要的是,对于4种混合透镜——一种1970-71年制造的透镜:              -35-100/2.8变焦变焦(数据库中无)。              -80-200/3.5变焦(无),              -55/3.5宏(4),和              -300/4.5(7)。              稍微少一点,但仍然很少:              -70-230/4.5预设缩放(数据库中6个)              -A型100/2.8(8),              -70年代初的300/6.3楼(10楼)              -200/5.6预设(11),              -UC 400/4.5(15),              -35/2.8紧凑型(20),以及              -28/3.5预设(21)。              大多数被认为是稀有的己烷透镜根本就不稀有,比如(为了减少稀有性):              -105/4宏(数据库中的56个宏),              -21/2.8紧凑型(65),              -15/2.8 UC鱼眼(80),              -28/1.8 UC(133),              -100/2.8(238),              -85/1.8(398),特别是,              -57/1.2(510)。              因此,如果你在市场上购买一个己烷“cult”镜片——而且,除非你是收藏家,否则很可能是上面最后一段提到的其中一个——不要落入“非常罕见的”/“一年只在易趣上出现一次”、“不要错过这个独特的机会”的行列,这会让你以两倍或更多的价格购买这个镜头。慢慢来-他们中的大多数经常出现在易趣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柯尼卡单反系列展示窗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1938-1988年50年柯尼卡相机年表:

- Rubikon (1938), pre-war prototype, Hexar 50mm f4.5 or 50mm f3.5, Compur or
Durax shutter
- Rubicon (1938) X-ray camera, version 1: pre-war/wartime `wingnut' film wind,
Luminon 50mm f1.6 lens
- Rubicon (1938) X-ray camera, version 2: post-war, pull-chain film wind,
Luminon 50mm f1.6 lens
- Rubikon (1946) Post-war prototype, Hexar 50mm f3.5 collapsible, Compur or
Durax shutter
- Konica "I" or "Standard" (1946) Post-war, pre-production, serial less than
#4000, Hexar 50mm f3.5, Konirapid shutter
- Konica "I" or "Standard" (1948) Hexar 50mm f3.5 lens, Konirapid or
Konirapid-S shutter
- Konica "I" or "Standard" (1950) Hexar 50mm f2.8
- Konica "I" or "Standard (1950) Hexanon 50/2.8
- Konica II (1950)
- Konilette "I" (1953) Blue-green plastic top cover
- Konica IIB (1955)
- Konica IIA (1956)
- Konica IIB-m (1956) 50mm f2.8 Hexar lens, meter?
- Konica IIB-m (1956) 50mm f3.5 Hexar lens, meter?
- Konilette "II" (1956) Metal top cover
- Konica III (1956) Konirapid-S MFX shutter
- Konica III "L1" (1957) Seikosha MXL shutter, LV scale on bottom, Hexanon 48mm
f2.0
- Konica III "L2" (1957) LV scale on top of shutter, Hexanon 48mm f2.0 lens
- Konica III "L2" (1957) LV scale on top of shutter, Hexanon 48mm f2.4 lens
- Konilette II-m (1957) built-in selenium cell meter
- Konica IIIA (1958) Hexanon 48mm f2.0
- Konica IIIA (1958) Hexanon 50mm f1.8
- Konica IIIM (1959) Seikosha SLV shutter
- Konica IIIM (1959) Copal MXV shutter
- Konica S (1959) Hexar 45mm f2.8
- Konica S (1959) Hexanon 48mm f2
- Konica S (1960?) Hexanon 48mm f1.8
- Konilette 35 (1959)
- Konica Snap (1959)
- Konica J (1960)
- Konica L (1961)
- Konica S II (1961)
- Konica EE-Matic (1963)
- Konica S III (1963)
- Konica Auto S (1963, world's 1st AE camera with CdS meter sensor)
- Konica EYE (1964, half frame)
- Konica Auto S2 (1964)
- Konica EE-Matic S (1965, parallax correction added)
- Konica EE-Matic Deluxe (1965)
- Konica EE-Matic "New" Deluxe (1965 or 1966)
- Konica Auto S2 EL (1966)
- Konica Auto SE Electronic (1966)
- Konica Auto S1.6 (1967)
- Konica EE-Matic Deluxe F (1967)
- Konica EE-Matic Deluxe 2 (1967)
- Konica EYE 2 (1967, half frame)
- Konica EYE 3 (1967, half frame)
- Konica C35, "Journey Konica" (1968, chrome)
- Konica Electron (1969)
- Konica C35 (1970, black)
- Konica C35 Flashmatic (1971,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C35 Automatic (1971,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C35 E&L (1971, chrome)
- Konica C35 V (1971, chrome)
- Konica C35 FD (1971,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 S3 (1971, black
- Konica C35 EF "ikkari" (1976)
- Konica C35 EF "N" or "New" (1977, self-timer)
- Konica C35 EFP (1977)
- Konica C35 AF "Jasupin" (1977)
- Konica C35 EF-D (1978)
- Konica C35 AF2 "Jasupin Super" (1980)
- Konica C35 EF3 (1981)
- Konica C35 MF (1982)
- Konica C35 MF-D (1982)
- Konica C35 AF2-D (1982)
- Konica C35 EFJ (1982)
- Konica POP (1982)
- Konica MG(1983)
- Konica MG-D (1983)
- Konica AF3 (1984)
- Konica AF3-D (1984)
- Konica EFP2(1984)
- Konica Recorder (1984, half frame, black, gold and red)
- Konica AA-35 (1984, half frame, black, gold and red)
- Konica Tomato (1985, red only)
- Konica MR-70 (1986)
- Konica "Multi" 7 (1986)
- Konica MT-7 (1986)
- Konica "Multi" 9 (1986)
- Konica MT-9 (1986)
- Konica "Multi" 11 (1986)
- Konica MT-11 (1986)
- Konica EFP3 (1986)
- Konica MR-70 LX (1987)
- Konica POP-10 (1987)
- Konica Genba Kantoku or Kenba Kantoku "Site Supervisor" or "Land Master"
(1988)
- Konica Off Road (1988)
- Konica Z-Up 80 (1988)

Bayonet I Mount SLRs:

- Koniflex 35 (1958 or 1959, prototype)
- Konica F (1960, chrome)
- Konica FS (1962, chrome & black)
- Konica FS-W (1962, special FS with timer back)
- Konica FP (1963, chrome & black)
- Konica Domirex (1963, prototype only, no known copies, non-interchangeable
lens)
- Konica FM (1965, chrome & black)

Bayonet Mount II SLRs:

- Konica Autorex (1965,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Reflex (1965,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rex P (1967,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P (1967,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FTA (1968,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reflex T (1968,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reflex-W (ca. 1968, Autoreflex T/FTA with special timing back)
- Konica Autoreflex A (1968,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FTA "II" or "New" FTA (1970,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reflex T"2" or "New" T (1970, chrome and black)
- Konica Autoreflex A"2" or "New" A (1970,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A1000 (1972,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T3 (1973, chrome, black)
- Konica Autoreflex A3 (1974,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T3"N" or T3"New" (1975, chrome, black, gold plate)
- Konica Autoreflex ACOM-1 (1976, black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TC (1976, black only, three variants)
- Konica Autoreflex ACOM-1 Auto Date (ca. 1976, black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T3 100th Anniversary (1976, limited edition of 1500, chrome
only)
- Konica Autoreflex T4 (1978, black only)
- Konica FS-1 (1979, black only)
- Konica FC-1 (1980, black only)
- Konica FP-1 (1981, black only)
- Konica FT-1 Motor (1982, chrome, black)
- Konica FT-1 Motor Pro Half (1982)
- Konica TC-X (1985-1987, black only, AA & AAA variants)

Notes:
1. Sources, Konica "virtual museum", various Konica documentation.
2. Designations in "quotes" do not appear on camera but are common usage, a
nickname, or translation from Japanese.
3. D suffix to model name indicates Date Back.
4. Not included: Wards and Revue variants.
5. Not included: cameras that just used Konishiroku parts, such as lense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3
主题: 0
帖子: 13
注册: 2018年9月
华山哥哥 发表于 2019-8-4 16:34
这个白色的很少,我问了下站长,好像他也不太清楚。


我问过卖家这个问题,卖家说"This is why you should buy the lens"。再没更多了。

我觉得白色UC和红色UC没什么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門外看 发表于 2019-8-8 12:21
再來貢獻兩張 KONICA  AUTO-REFLEX 不同版本的【日本版、德國版、國際版】


点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328
主题: 5
帖子: 3980
注册: 2014年1月
再來貢獻兩張 KONICA  AUTO-REFLEX 不同版本的【日本版、德國版、國際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328
主题: 5
帖子: 3980
注册: 2014年1月
再來貢獻兩張 KONICA  AUTO-REFLEX 不同版本的【日本版、德國版、國際版】 本帖最后由 門外看 于 2019-8-8 12:2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7
主题: 22
帖子: 655
注册: 2017年11月
xinxiliu 发表于 2019-8-2 09:23
请问一下UC是红色的和它还有哪些区别?谢谢


这个白色的很少,我问了下站长,好像他也不太清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6.298
主题: 119
帖子: 34791
注册: 2002年5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2
NEX-7
★ NIKON D800E
华山哥哥 发表于 2018-10-7 22:56
就是这只镜头,看起来下面细点,更漂亮,售价也更高,具体为什么,是什么年代,没有弄清楚

请问一下UC是红色的和它还有哪些区别?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柯尼卡Konica Hexanon AR 镜头展示区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