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主题管理员:photoman]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77
主题: 8
帖子: 1123
注册: 2000年5月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文/图:Photoman


《七剑》是香港导演徐克的电影作品,讲述古代七把宝剑和七位侠客的故事,这七把宝剑分别有各自的名字,它们是:莫问、由龙、青干、竞星、日月、天瀑、舍神,这七柄宝剑削铁如泥,精美绝伦,并且各自有着各自的性格与特点,令天下英雄无不为之景仰。今天借用这个标题说说1970年代相机生产大国日本曾经制造过的很有代表性的,值得收藏和拥有的七种135机械式旁轴照相机。


《七剑——序篇》

在数码时代的今天,拍摄的简单与便捷无疑已经令摄影成了方便的快餐,相机、手机,甚至电脑上的摄像头都可以用来拍照,这些拍摄方式固然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科技与效率,但却令到很多保守或者说传统的摄影人士唏嘘不已,特别是一部分喜欢手动旁轴相机的爱好者和收藏家,他们仍旧怀念胶片时代构图取景的过程、对焦时的镜头手感、快门释放时的声响。对他们来说,哪怕等待胶卷和照片冲印的过程都是种小小幸福。顺应这种怀旧的风潮,2005年德国蔡斯公司重新启用一个已经多年不用的相机品牌ZEISS IKON(蔡斯·伊康)用于重新制造旁轴平视取景135相机,而日本尼康公司2005年限量发售的复刻版旁轴相机NIKON SP以及由确善能制造的Voigtlander (福伦达)BESSA旁轴系列也在全世界范围受到了热烈的追捧。

按照快门类型的不同,135旁轴相机分为可换镜头的幕帘快门类型和不可换镜头的镜间快门类型,现今仍旧在生产和销售的135旁轴相机属于前者的都是名贵机种,例如LEICA M系列、ZEISS IKON、KONICA Hexar RF(巧思RF)、Voigtlander BESSA系列等等,而本文讨论的对象则属于后者,这一系列的七种135手动旁轴取景镜间快门相机可以说得上是日本曾经制造过的该类型相机的颠峰之作。它们分别是Canon Canonet GIII QL17、KONICA AUTO S3、MINOLTA HI-MATIC 7sII、OLYMPUS 35SP、OLYMPUS 35RC、OLYMPUS 35RD、PETRI Color 35。

1970年代是旁轴相机的全盛时期,那一时期的德国相机以及日产单反相机价格高昂,属于奢侈品,并非寻常百姓能够拥用,因此绝大多数的家庭消费以及普通摄影爱好者都使用价廉物美的、不可更换镜头的日本产旁轴相机。这些金属制造的光学仪器有着相似的特点,那就是做工优秀,用料扎实,而且有着不俗的光学性能。这些日系旁轴相机所具有的优异性能有着深刻的※※原因,在那个年代它们的原产国日本在经济上正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体现在工业产品上大都工艺精良,有着优秀的设计水准。比如OLYMPUS 35系列、MINOLTA HI-MATIC系列、Canon Canonet系列等等,它们当中的顶级产品共同的特点是全金属制造、全机械结构,有高级的大口径镜头,可以拍出非常好的照片,算得上是那个年代除了德国LEICA、Rollei之外世界上最好的旁轴相机。它们既是性能优良的机械,也是工业的艺术品,远不是今天注塑成型的一次性的数码产品所能比拟。由于同一时期亚洲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还很低下,因此这些优秀产品基本销往北美和欧洲,在亚洲地区除了日本国内有少量出售以外其它国家基本没有,即便在日本国内也不多,毕竟30年前的日本国民也还没那么富裕,消费得起的也是少数。这些相机在普通人眼里可能是过时的东西,而在摄影师和相机收藏家眼里,它们却是值得拥有和收藏的宝贝。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 剑》 之 佳能篇

文/图:Photoman

佳能篇:速度之美——Canon  Canonet GIII QL17

※※上佳能曾经有过漫长的旁轴相机生产记录,其中最著名的应该算是1960年代可换镜头的Canon 7系列,世界上最大光圈镜头纪录的保持者就是用于该系列相机的50mmF0.95标准镜头。1980年代以前的佳能旁轴相机有专门的商标Canonet,除去可换镜头的7系列之外,不可更换镜头的镜间快门Canonet QL系列是佳能最有人气的旁轴相机,其中的最高级产品QL17从60年代到80年代,历经三代,持续生产20年,算得上是旁轴相机中的常青树。GIII版本是QL17的第三代产品,1982年停产,是佳能最后一种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

    Canon Canonet GIII QL17前脸左边的金属牌清晰表明它的身份,红色GIII和黑色QL字样表示这是第三代QL相机,而机顶的Canonet  QL17则是相机型号。“QL17”这几个字母和数字本身有特殊的含义,其中字母QL是佳能独有的“快速装片”系统的英文缩写(Quick Loading),而数字17则代表相机使用镜头最大光圈为F1.7。

    Canonet GIII QL17外观相当漂亮,金属加工非常精细,所有铭文刻字均采用凹刻填漆,并以不同颜色区分不同功能和作用,光是镜头上用于区分光圈快门等功能的不同颜色就达到六种之多,虽然用色繁多,但并不让人感觉花哨。另外在机顶的闪灯热靴座、倒片摇柄、快门钮基座等处还采用了金属抛光工艺,光可鉴人,讨人喜欢。QL17机身有两种颜色,常见的是银白金属色版本,黑身版较少见,在国外二手市场上价格昂贵。


    佳能的“QL”快速装片系统是一个独特且非常具有实用性的设计,这一设计曾经广泛出现在佳能生产的单反相机和旁轴相机上,它大大缩短了摄影师装卸胶卷的过程,为抓拍宝贵瞬间赢得了先机。

与一般相机不同,QL17的卷片轴并没有插缝和齿孔挂钩,而是在卷片轴上分布有三个带橡胶块的弹簧棘爪,利用弹簧张力和橡胶摩擦力夹住胶片,只要将暗盒装进片仓,并将片头拉到指定位置,放下压片板,合上后盖,即可连续扳动卷片扳手过片,此时相机并不自动停片,而是可以连续卷片三次计数器显示“1”后自动停止,胶片已经过卷到了第一张,即胶片编号“1”。并且,在机背卷片扳手下设置有两个指示窗口,分别显示胶片是否正常过片以及快门是否已上弦,这种过卷到“1”的方式类似于后来自动相机的装片方式,只不过是由手动完成。

佳能这种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设计,在70年代无疑是装片方式的革命,对于经常抓拍的摄影师来说,节约了大量宝贵时间。就算到了21世纪的今天,这种革命性设计理念令到最顶尖的旁轴机LEICA M7在装片方便性和快捷性上也根本无法望其项背。


Canonet GIII QL17采用了CANON 40mmF1.7的大口径固定镜头,6片4组双高斯结构,镀有多层增透膜。快门系统采用COPAL镜间快门,速度1/4—1/500秒,另有B门。就一般拍摄而言,快门速度范围完全可以满足需要,毕竟旁轴相机基本用于手持拍摄,设置更慢的快门档位意义并不大,何况特殊拍摄时可使用B门。光圈设置范围从F1.7至F16,无级调节,另有“A”档(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档),采用5叶片光圈。镜头拍摄距离0.8米—∞,调焦环工作角度45度,手感良好并带有辅助手柄。QL17镜头成象锐利,层次丰富,就拍摄效果而言,并不亚于同时期单反相机标准镜头。不过稍微遗憾的是,QL17的滤镜口径是特殊的48mm,这种规格的滤镜在世面上已经彻底绝迹。

QL17取景器采用逆伽利略式,0.6倍放大率,黄斑式双像重合对焦,带有视差补偿。取景透镜经过良好矫正,基本没有变形。与一般旁轴相机的视差补偿不同,Canonet GIII QL17并不以大小不同的取景框表示视差,而是采用取景框整体移动的方式,即在调焦同时,视场内的取景框同步调整取景范围。另外,在取景目镜外框上还装有电力检测按钮和指示灯。

取景视场右侧有测光表显示标尺,相机进行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方式工作时由cds测光元件带动指针指示出光圈值。超出AE联动范围后测光表会锁住快门,但在进行全手动曝光时,测光表并不工作。测光电眼安装在镜头上方,测光范围为EV3.5—EV17(ISO100),感光度调整范围为ISO25—800。另外,QL17还带有AE曝光锁,半按快门即可锁住测光值。

测光及自动曝光所需电力由一枚1.35V水银电池提供,型号PX625,无电时QL17也可进行全手动曝光。由于水银污染环境,因此很多国家早已禁止生产,不过市面上可以找到该型号电池的替代品—1.5V电压的氧化银PX625A型电池。


1970年代的日本高档旁轴相机已经普遍拥有了自动闪光功能,不过这种自动闪光系统比较原始,和后来的外接自动闪光灯、TTL自动闪光灯完全不同,它是利用闪光指数与对应拍摄距离来控制光圈大小,原理类似于很多闪光灯背后都附有的曝光表,只是将其自动化并装入了相机。具体方法是,在有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功能的相机光圈环上一般另刻有几档闪光灯指数,如20、28、32等,进行闪光摄影时,只要将光圈环或闪光指数环对准对应的闪光灯指数,此时调整焦距,相机测光表将自动调整相机光圈大小,由此实现自动闪光摄影。

佳能的设计师将这种自动闪光方式进行了进一步发挥,配合Canonet GIII QL17相机发表了专用闪光灯CANOLITE D。这只闪光灯前端也使用金属外壳,外观风格与QL17保持一致,大方而且漂亮。QL17相机和CANOLITE D闪光灯都采用双触点热靴座,这在1970年代非常少见。进行闪光摄影时,这只专用灯的闪光指数等信息可以通过第二触点自动传递给相机测光系统,相机无需将光圈拨到对应闪光指数档,只需要停留在“A”档(自动档),即可进行自动闪光。


        Canonet GIII QL17不但具备完善的全机械手动曝光功能,并且提供了那个年代旁轴相机前所未有过的自动化性能,体现着佳能一贯追求的尽可能提高拍摄速度和拍摄成功率的设计思路。我们完全可以从Canonet GIII QL17上感受到佳能当年在相机自动化上所作出的种种尝试和努力,这也符合1970年代的摄影科技潮流,那就是不断向着电子化、自动化迈进。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 剑》 之 柯尼卡篇

                                              文/图:Photoman

柯尼卡篇:樱花胜雪——KONICA  AUTO S3

        柯尼卡是日本※※最为悠久的影象工业企业,产品涵盖感光材料、照相机械和办公设备等等多个领域。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873年的小西六兵卫店,早年从事照相设备和印刷设备经销,1882年研制出第一台自己的照相机,到1930年代开始以樱花为商标从事胶片和胶卷生产,1980年代初,樱花牌彩色胶卷曾经是中国市场上数量最多的进口彩色胶卷。柯尼卡作为小西六公司的照相机品牌,从1948年沿用至今。到1980年代中期,小西六的所有产品均改为KONICA商标,公司名称也更改为柯尼卡。

KONICA的旁轴相机一直享有盛名,并且在此领域从未放弃过探索和研发。上世纪60年代KONICA的的AUTO S、AUTO S2型在日本以外的市场上有着非常好的口碑,它们使用简便、结像锐利。到1992年,KONICA又因为Hexar(巧思)的成功开发,再一次将经典的旁轴式135相机推上了新高度。
    

其实说到AUTO S3首先应该追溯到1970年代柯尼卡最为成功和畅销的旁轴照相机系列——KONICA C35系列,这个系列数量庞大、型号众多,其中不乏在相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机型,例如KONICA C35 AF,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实用化的自动对焦照相机。从1968年开始首次发售的KONICA C35以及后来的C35 automatic、C35 V都属于小型135旁轴相机,机身小巧精致,简捷大方,都采用38mmF2.8的天塞型HEXANON镜头,程序式自动曝光,它们成象清晰,使用简便,问世后十分畅销。到1973年,柯尼卡推出C35系列的最高端型号—KONICA C35 FD。


KONICA C35 FD外形与先前的C35保持一致,但为了适应新的大口径镜头,机身做了适当放大,尺寸为112×71×61mm。即便如此,C35 FD仍然保持着同时代大口径旁轴相机中最为秀气纤细的体形。

为提升相机档次,C35 FD相对于C35进行了很大改动,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一架新相机。首先,镜头在焦距不变的情况下将光圈从F2.8提升到F1.8,光学结构也由4片3组天塞型更换为6片4组的双高斯型。这一改动并不意味仅仅只是将光圈简单放大,而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将38mm焦距镜头的孔径和成象素质提升到了极致。C35 FD的这只38mmF1.8 HEXANON镜头拥有高超的光学素质,从边缘到中心的分辨率分别达到惊人的每毫米64—82线对。在保持高分辨率的同时,它同样拥有出色的色彩传递性能,色彩还原真实饱和,具有非常好的平衡性。可以说,凭借这只出色的镜头,C35 FD一举跻身当时最顶级的旁轴相机之列。无法想象,如果当年的技术条件可以设计出35mm焦距的大口径镜头安装在C35 FD上,那么后来90年代初期才问世的KONICA Haxer是不是还会如此光彩夺目?


为提高曝光精确度,C35 FD将先前C35系列采用的程序式曝光更换为快门先决自动曝光。跟C35系列一样,也不提供手动曝光功能。C35 FD镜头从外到内分布的三个调节环分别是快门速度环、带手柄的调焦环,还有闪光指数设置环。C35 FD的快门速度范围为1/8—1/500秒加B门,COPAL机械式镜间快门。光圈为cds测光表控制的5叶片自动光圈,调整范围F1.8—F16,无级自动调节。测光表联动范围EV4.7—EV17(ISO100),感光度调节范围为ISO25—800。取景对焦为双象重合式黄斑对焦,对焦范围为0.9米—∞,取景框右侧有测光结果显示标尺,从F16至F1.8以及“过曝”、“不足”,由指针指示正确测光结果。这种显示方式其实也是1970年代使用cds测光表的旁轴相机普遍采用的方式,取景器里的游标指针不但显示测光结果,实际上还控制着相机的自动光圈。跟前述的Canonet GIII QL17不同,C35 FD虽然可以半按快门方式锁定测光值,但却没有设置过曝和欠曝快门锁,测光结果超出AE联动范围后仍能启动快门,由此可能造成曝光失误,这算是设计上的一个不足之处。


C35 FD的闪光系统跟Canonet GIII QL17类似,但又稍有区别。C35 FD热靴座上没有第二触点,但是却带有一个小拨杆,在热靴插上闪灯之后利用灯脚扳动此拨杆,此时取景框内会出现绿色指针,配合预先设定的闪光灯指数,绿色指针指向的就是闪灯摄影的实际拍摄光圈,此时光圈大小由拍摄距离与闪光灯指数共同决定,应用的原理与QL17完全一样。


KONICA C35 FD不提供手动曝光功能,这在今天看来令人感到遗憾,可是在当初却是相当前卫和新潮的设计,也许是因为柯尼卡那时已经预见到了电子化和自动化才是相机发展的未来方向吧。不过※※和社会的发展总是呈现螺旋上升的态势,柯尼卡没有预见到的是今日的复古和怀旧也是潮流的一种。好在C35FD的快门是纯机械结构,就算没有电力也可以继续工作,只不过光圈就只有最大一档可以提供了。


说了这么多C35 FD可能会让人不明白,它跟AUTO S3究竟有什么内在联系?其实C35 FD就是AUTO S3,也就是说其实是同一种产品使用了两个不同型号。在日本国内销售时型号为KONICA C35 FD,而在日本以外的海外市场上销售时使用的型号则是KONICA AUTO S3。这样的销售策略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为了续写AUTO S、AUTO S2在海外市场上的辉煌,尽管AUTO S3和另两者其实并无任何继承关系。

C35 FD机身分为黑白两种颜色,白的精致秀气,黑的沉稳典雅,都非常具有吸引力,而销往海外的AUTO S3只提供黑色一种版本。C35 FD 的黑色外观与众不同,并不是通常的黑漆工艺,而是金属阳极氧化发黑,坚固而耐磨。由于产量很少,C35 FD在今天显得弥足珍贵,受到全世界相机收藏爱好者的热烈追捧,在日本国内的中古相机店,成色标为“美品”的C35 FD开价都在4万日元左右。说到这里有一句题外的话,新中国的照相机生产史上也曾经有过一款非常经典的旁轴相机,它就是1979年作为中※※※※※建国三十周年※※作品而制造的“凤凰 JG301”相机。这同样是一款非常优秀的产品,可以说是中国曾经批量制造过的质量和性能最为优异的135相机。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它实际上就是KONICA C35 FD的完全中国拷贝。


    在所有的C35 FD相机后盖里面都贴有一枚标签,上面的图案是小西六生产的樱花牌彩色胶卷,其寓意大概就是只有C35 FD才能重现出樱花胶卷的全部色彩魅力。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 剑》 之 美能达篇

                                              文/图:Photoman

美能达:影子徕卡——MINOLTA  Hi-Matic 7sII


   进入数码时代的美能达有点令人沮丧,因为无法掌握CCD研发核心技术的缘故,所以在摄影器材厂家中的地位日益边缘化,不得已跟柯尼卡合并才得已勉强维系。作为上世纪8、90年代曾经的日本摄影器材三巨头之一如今却沦为二流厂家,美能达一定很郁闷。

  美能达摄影器材一直享有盛名,曾经制造过很多非常新潮和划时代的作品,往往一提到美能达的135单镜头反光相机,就会让人联想到著名的“欧洲相机大奖”。的确是这样,从1982年的第一界欧洲相机大奖评选开始,美能达的每一款带有“7”字的135单反相机无一例外都获得过这个摄影器材领域里的奥斯卡奖。7是美能达的幸运数字,因为※※上每一款带7的美能达相机都是一部流传的经典,比如单反的XD7,还有这里将要讲述的旁轴HI-MATIC 7sII。


  6、70年代的美能达早已跻身日本五大名厂(N、C、P、M、O)之列,它制造的135相机设计新颖、功能实用,深受消费者和摄影发烧友喜爱。为进一步提升光学设计和制造水平,美能达在1970年代开始了与德国徕兹的合作,这种顶尖厂家间的相互渗透结出了丰硕果实,LEICA相机在自动化和电子化上取得了长足进步,而MINOLTA相机则在光学设计和制造水品上有了很大飞跃。比如LEICA R4单反机完全借鉴MINOLTA XD7的设计,而旁轴的LEICA CL相机则是不折不扣的美能达代理制造。

  1973年问世的LEICA CL是一台可换镜头的全机械手控旁轴相机,使用LEICA M卡口,配套的镜头为SUMMICRON 40mmF2和ELMAR 90mm F4。这台相机有别于LEICA M系列,它机身小巧,便于携带,镜头保持徕卡一贯的光学素质,并且平价的市场策略大大降低了LEICA的进入门槛,问世以后大受欢迎,直接导致徕卡昂贵的嫡系LEICA M5销售受到很大影响。为了保住M系列的高贵血统,短短三年后徕卡便终止了LEICA CL相机的生产和销售,但是美能达却从这次合作中深得徕卡的设计精髓,并在1980年设计出使用徕卡M卡口的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旁轴相机MINOLTA CLE以及配套的包括28mmF2.8在内的三只非常出色的MINOLTA M-ROKKOR镜头,就相机性能和光学素质而言,MINOLTA CLE比起LEICA CL来说完全可以用青出于蓝胜于蓝来形容。


  HI-MATIC固定镜头旁轴相机系列是美能达产品中品种和数量庞大的一个族群,从上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先后共发表几十个品种。虽然HI-MATIC定位于普通消费和一般摄影爱好者,但其中却不乏非常优秀的设计,比如1972年问世的电子快门程序式自动曝光相机HI-MATIC E率先在全世界使镜间快门实现高达1/1000秒的自动曝光。由于性能超群,HI-MATIC E曾经被美国宇航局选中,这个有着传奇经历的HI-MATIC E旁轴相机采用的是一只40mmF1.7 ROKKOR QF镜头。

     MINOLTA HI-MATIC 7sII相机发售于1977年,它的问世引发了后来很多摄影爱好者和相机收藏家的猜想。1960年代,美能达先后发表过HI-MATIC 7和7s两款相机,从型号上看,7sII似乎应该是它们的直系后代,但是从相机性能和外观上说,7sII和它的两位前辈几乎没有任何联系,首先它的体积已经大幅度缩小,另外镜头焦距也从45mm缩短为40mm。全金属机身仅有区区450克重量,比起笨重的前辈来,已经轻盈了很多。

     HI-MATIC 7sII是带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功能的机械式旁轴相机,它线条柔和,做工细致,虽然没有花哨的装饰和功能,但它散发的简约之美却也深入人心。7sII机身上除了机顶的快门钮和底板上的倒片钮之外再无别的按钮,功能上它缺乏那个年代日系旁轴相机已经广泛具备的电力检测,也没有装备指数式自动闪光功能,甚至省略了美能达相机独创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装片指示针”,作为一台高端旁轴相机,7sII提供的功能如此之少,颇令人费解。

    HI-MATIC 7sII配备6片4组双高斯结构40mmF1.7 ROKKOR镜头。ROKKOR是美能达专用的镜头品牌,类似于尼康的NIKKOR、奥林巴斯的ZUIKO,但这个单独的镜头品牌从1980年代初开始已经基本不再使用。7sII的镜筒从外到里依次排列快门速度环、调焦环和光圈环。快门速度范围1/8—1/500秒加B门,调焦范围0.9米—∞,光圈调节从F1.7—F16,整挡定位。在光圈环上另设有“AUTO”档,将光圈环对准此挡位便是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模式。7sII快门速度环宽大,调节容易,调焦环带有手柄,手感舒适,但是光圈环却狭窄并紧靠机身,需要扳动镜头下方的拨杆才能拨动,非常不便。7sII镜头上的光圈、距离、速度等等刻度都是白色刻字,唯独AUTO档采用醒目的红色字样,联系到隐蔽的光圈环位置,可以看出美能达是将HI-MATIC 7sII设计成以快门先决自动曝光作为主要拍摄模式的旁轴相机。

     7sII装备有cds电眼测光表,测光联动范围EV4.5—EV17(ISO100),测光显示方式与其它几款旁轴基本一样,由指针指示正确光圈值,有“过曝”、“不足”显示。半按快门为曝光锁定。缺点是没有设置超出AE联动范围后的快门锁,可能造成误拍。整机电力由一枚1.35V PX675(可用SR44电池代替)电池提供。取景器带有视差调整,黄斑式双象重合对焦。令人遗憾的是7sII取景器的光学透镜加工明显不如另几款相机,存在较大变形。与Hi-Matic 7sII配套的专用闪光灯型号是MINOLTA Auto14。

        MINOLTA HI-MATIC 7sII相机机械结构上的出彩之处和设计上可圈可点的特点似乎并不多,但由于生产时间不长,产量也不大,世面上少见,以至于二手价格较高,尤其是黑机身版本。除数量因素之外,也还有一个重要的高价原因,那是因为收藏家和爱好者们普遍认为,HI-MATIC 7sII配备的40mmF1.7 ROKKOR镜头与LEICA CL的40mmF2 SUMMICRON镜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参照了LEICA镜头的设计和工艺所制造。对这个传说,美能达从没有提供过官方说法,留下很多悬念。笔者虽然没资格判断此传说的真伪,但也曾就美能达的两只同规格旁轴相机镜头进行过一番比较,发现确实有着显著差异,这两只镜头分别是HI-MATIC E的40mmF1.7和HI-MATIC 7sII的40mmF1.7。近距离观察,可以发现两只镜头镀膜上的反射影象明显不同,同一位置镜片的反射影象存在很大差异,这种不同所反馈的重要信息就是两者镜片的球面结构和曲率明显不一致。另外,7sII镜头镀膜的反光颜色也与其它同时期日本相机镀膜不同,不是呈现常见的蓝紫色,而是红、蓝、紫、绿都有,接近同时期德国镜头的镀膜颜色。从实际拍摄效果看,这只镜头拍摄的反转片温润厚实、色彩丰满,确有几分德国镜头的韵味。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 剑》 之 奥林巴斯篇.1

                                              文/图:Photoman


奥林巴斯篇:一门三杰

OLYMPUS作为品牌诞生于1921年,被当时的持有人——1919年成立的高千穗制作所首先用于制造显微镜、体温计等医疗用品。到1936年,高千穗的第一台6X4.5规格的折叠式120相机制作成功,意味着奥林巴斯照相机的正式诞生。到1949年,高千穗的公司名称更改为奥林巴斯光学工业公司并沿用至今。奥林巴斯不但生产照相机,并且也是国际著名的医疗及工业用显微镜、内窥镜、望远镜等光学产品的重要生产厂家。


奥林巴斯生产的135相机总是个性鲜明,每一款都有其独到之处。1980年代初OLYMPUS OM-4单反机的问世,曾经引起巨大轰动。在这台为职业摄影师设计的135单反相机上,奥林巴斯率先引入了多点点测光方式,并且第一次在135相机上设置了应付全黑或全白拍摄环境的 “高光摄影模式”和“低调摄影模式”,这实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创举,因为点测光被后来众多的单反相机普遍证明的确是卓有成效的人机系统,它大大提高了拍摄的成功率并可更有效实现摄影师的创作意图和理念。除了点测光之外,奥林巴斯首创的OTF测光、FP幕帘快门高速同步闪光等功能在135相机发展史上都具有技术里程碑意义。


其实形容奥林巴斯的旁轴相机仅仅只用一门三杰这个词似乎有点不公平,作为旁轴相机生产大户,奥林巴斯的经典作品实在太多,曾经创造过135旁轴相机※※上的很多第一,如日本第一台快门先决自动曝光镜间快门相机OLYMPUS Auto Eye,第一台135半幅旁轴相机OLYMPUS PEN,以及史上第一台装备有点测光表的旁轴镜间快门相机OLYMPUS 35SP等等,奥林巴斯一门三杰的故事就首先从OLYMPUS 35SP讲起。
强捍王者——OLYMPUS  35SP

        OLYMPUS 35SP问世于1969年,是当时日本制造的最高级旁轴镜间快门相机之一。上世纪60—70年代,奥林巴斯生产一系列旁轴镜间快门相机,它们大多以35命名,并以数字35加两位英文字母区别不同型号和品种。从外观来看,35SP机身和镜头的造型直接借鉴了它的前代产品,六十年代生产的OLYMPUS 35LC以及35LE的式样,而SP的型号则应该来自它所具有的点测光(SPOT)功能。


尽管相对前代产品来说,OLYMPUS  35SP的体积已经缩小了不少,但在七剑当中仍然是个头最大的一种,它的体积为129X75X61mm,跟国产凤凰205相机接近,但做工和质量比凤凰相机就要精密细致得多了。35SP造型简洁流畅,虽然体形不小但持握的手感却相当的好。奥林巴斯为这台当时顶尖的旁轴相机配备了G. ZUIKO 42mmF1.7镜头,快门为SEIKO FLA(精工FLA)全机械镜间快门,快门速度范围为1—1/500秒加B门。35SP曝光方式相当特殊,配备有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程序式自动曝光和手动曝光三种方式,cds控制的测光表提供视角为20度的区域测光和6度点测光,它是世界上第一款内置点测光方式的旁轴相机。


    奥林巴斯的ZUIKO镜头多年来享有盛名,它的成象风格既不如NIKKOR那样尖锐,也不象CANON的那么柔和,而是在锐利的同时仍然讲究细腻影调,色彩真实而不夸张,非常注重层次和细节的真实再现。80年代以前的ZUIKO镜头常常会在“ZUIKO”商标前加注单独的字母,比如35SP的G. ZUIKO,这个单独字母具有特殊含义,它代表镜头使用的镜片数目。G. ZUIKO采用7枚镜片,因为G在英文字母排序中的顺序是第7。其它的ZUIKO镜头也以此类推,如F. ZUIKO是6枚镜片,E. ZUIKO则是5镜片。OLYMPUS 35SP的7片5组双高斯镜头直接继承自1960年代的奥林巴斯名机OLYMPUS 35LC和OLYMPUS 35LE。这只42mm的7片5组镜头性能相当突出,分辨率接近每毫米100线对,远远超过很多单反相机镜头。稍微遗憾的是,由于当年彩色摄影并不普及,镜头镀膜技术也不如今天进步,因此该镜头的光学特性和设计着重为黑白摄影考虑,因此在色彩传递性能上不如当代相机,但在1970年代早期,它已经足可以傲视群雄。
    

OLYMPUS 35SP的精工FLA(SEIKO FLA)机械式镜间快门性能出众,除了速度档位齐全外,还能以快门先决自动和程序式自动方式工作。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35SP的机械控制程序式自动曝光不能象今天的电子相机那样大范围调整光圈和快门组合,而是只能以快门速度1/15秒——1/250秒配合自动光圈工作,此时的测光联动范围为EV 5.5—EV17(ISO100),全手动曝光时的测光联动范围为EV3—EV17(ISO100),以自动曝光方式工作时,测光结果超过联动范围将锁住快门。35SP镜头上分别设置有快门环、光圈环以及调焦环,将光圈环置于“A”,手动设定快门速度为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快门环和光圈环都置于“A”档则为程序式自动曝光;两者均手动设定为全手动曝光方式。另外,光圈环上还设有闪光指数档位。配合不同闪光指数的闪光灯,可进行指数式自动闪光。


35SP的点测光表可说是首开旁轴相机先河,也因为这个原因,它的取景系统以及分光棱镜变得很复杂。首先,由于测光组件的大型化,测光电眼就不能再设置在镜头上方,而是单独放在置于前脸取景窗右侧,并单独设有光孔,大小由机身侧面的感光度调节盘控制。另外,取景器内部的测光结果显示也不象别的机种那样以光圈值显示,而是以EV值显示,并以深浅不同的两段颜色来提示摄影者相机是否处于低速快门。测光显示标尺横置于取景视野上方,并且在测距窗左侧单独开设有采光窗为标尺提供照明。由于取景系统的复杂化,原本在35LC和35LE相机上采用的取景框移动校正视差功能不得不取消,只能采用在取景框内标示出不同取景范围的方式来表示视差。OLYMPUS 35SP默认测光方式为视角20度的中心区域测光,按下机背上的“SPOT”按钮则是视角为6度的点测光,测光角度刚好涵盖取景视场※※的对焦黄斑。与其它相机不同,在进行手动曝光方式拍摄时,35SP测光表仍然工作而不关闭,这种工作模式为职业摄影师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不过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点测光在提高35SP曝光精确度的同时,也带了一些小麻烦,因为测光电眼上移,那么在使用具有阻光系数的滤光镜时,就需要单独重新计算曝光量,不能依据相机测光表数值进行拍摄。总体而言,35SP的操作简单方便,充分考虑了专业应用,着眼点为高级摄影爱好者和职业摄影师,是一部1970年代非常优秀的旁轴相机。


1972年,35SP的改进型号OLYMPUS 35SPn问世,这部相机改进了35SP的外观,卷片扳手和倒片钮都更加大型化,手感和操控性有了很大改善,OLYMPUS商标也改用了新的设计,也就是今天我们见到的奥林巴斯的LOGO式样。并且,35SPn增加了电力检测功能,机背上分别增设电力检测按钮及指示灯。另外,35SPn还有一个重要变化是改进了镜头镀膜工艺,以便适应逐渐增多的彩色摄影要求。到1973年,OLYMPUS 35UC相机问世,它虽然是35SPn的改进型号,但仅仅只在35SPn基础上稍微改进了外观,功能上并没有新的增加和变动。整个OLYMPUS 35SP系列相机生产至1974年停止,其中35SP数量较多,而35SPn和35UC因为生产时间非常短暂(都只有一年左右),因此在二手市场难得一见。
《七 剑》 之 奥林巴斯篇.2

                                              文/图:Photoman


秀气美眉——OLYMPUS  35RC


在面向摄影师和爱好者的OLYMPUS 35SP之后,奥林巴斯在1970年设计了这部轻巧的旁轴机,它虽然秀气苗条但是诸多性能却并不输于很多同时期大型旁轴相机,因此问世以后广受欢迎,是设计最成功的奥林巴斯旁轴相机之一。

从这部35RC相机开始,OLYMPUS启用了新的LOGO样式,新标志更加美观且更富时代感。另外,从这部相机开始,OLYMPUS旁轴相机的自拍扳手全部从镜筒移到了相机左前脸上部、横置于快门按钮下的位置。自拍扳手设置在这个位置使得自拍操作方便了不少,并且,它也成为1970年代制造的奥林巴斯旁轴相机的重要标志性特征之一。35RC的外观尺寸是109×70×51mm,重量约为410克,比起35SP 129×75×61mm的体积和600克的重量来说小巧轻盈了相当大的幅度。并且,由于对外观进行了切角设计,视觉上还给人以特别轻薄之感。

为减小相机体积和提高便携性能,必然要牺牲一些相机性能,35RC的镜头就不得不改为一只口径稍小的镜头,它采用的是42mmF2.8 E. ZUIKO镜头,与35SP相比,虽然从通光量来看只减小了一级半光圈,可是镜头的外观和体积却得到大大缩减。不过,E. ZUIKO镜头虽然光圈稍小,但并不意味性能低下,这只5片4组“松纳”结构的镜头光学描写性能非常优秀,问世以来一直广受好评,从光圈F5.6开始,它的分辨率可以达到80线对/毫米以上。


    从外观看,35RC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位于机顶的快门速度调节盘。它将旁轴相机通常设置在镜头上的快门速度环改成了拨盘,并设置于相机顶部,用大拇指就可以很容易拨动,这一特点无疑是非常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35RC的快门速度调节范围为1/15—1/500秒加B门,省却了1/8—1秒等几档不常用的慢门。另外,它的卷片扳手也改成了内藏式,从机顶移到了机背上部的位置,使用上非常方便,手感良好。


OLYMPUS 35RC具有快门先决和手动曝光两种拍摄模式,由cds测光表控制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AE联动范围为EV7—EV18(ISO100),胶片感光度设置范围ISO25—800,超过AE联动范围将锁住快门。光圈调整范围F2.8—F22,四叶片菱形光圈,光圈环位于镜头根部。另外,35RC也拥有指数式自动闪光功能,对应闪光灯指数为GN10—40。最有意思的是,35RC相机设有一个旁轴相机非常罕见的功能——“相机开关”。只要将光圈环拨到“OFF”,相机不论处于自动曝光还是手动曝光状态,都将锁住快门停止工作,并且测光表电源也会随之切断。


35RC的取景器设计是一大亮点,它所具有的完善的信息显示为那一时期别的旁轴相机所不具备。35RC的取景透镜经过良好校正,明亮清晰没有畸变,并且在取景框上下两边分别有快门和光圈信息标尺,上部快门标尺显示快门档位,下部标尺指示光圈档位,分别由指针指示相机所处的快门和光圈状态,非常直观明了,并且不受相机工作状态限制,即在手动档和快门先决档都可以有效显示。取景视野※※为对焦黄斑,对焦距离为0.85米——∞。


跟其它奥林巴斯旁轴相机一样,35RC也设有单独的后背锁。打开后背,可以看出,为缩小相机体积35RC下了不少工夫,它的输片八牙轮也跟片框组合在了一起,相机的精密程度大大提高。由此联想到它的内藏式卷片扳手,手感和人体工学都做得非常好,但是时间长了进灰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由此造成的磨损增加对卷片齿轮机构应该有着不小的影响。


        OLYMPUS 35RC是135旁轴相机小型化的先驱之一,它的出现引领了135相机发展的一个潮流,并预示着相机复杂的曝光过程将不断简化,照相机这一复杂的光学仪器将日益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从35RC问世的1970年开始一直到数码时代的今天,奥林巴斯推出一系列小型时尚的旁轴相机和数码相机,如OLYMPUS XA系列、u系列、u- Digital系列等等,这些相机设计新潮,简便易用,深受消费者和爱好者欢迎,它们的不断推陈出新也不断确立着奥林巴斯在小型旁轴相机制造领域里的领导者地位。
七 剑 之 奥林巴斯篇.3

                                              文/图:Photoman

俊朗少年——OLYMPUS  35RD


1974年,随着OLYMPUS 35SP系列的停产,奥林巴斯旁轴相机的阵营里就缺少了尖端的领军人物。虽然奥林巴斯曾经在1971年生产过配备40mmF1.7 F. ZUIKO镜头的OLYMPUS 35DC相机,但这是一台仅仅提供程序式自动曝光的家用级相机,离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爱好者的性能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因此,面对市场需求,奥林巴斯在1975年发售了这部高性能的全机械手控加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的OLYMPUS 35RD旁轴相机。


OLYMPUS 35RD是奥林巴斯最后一款配备大口径镜头的高级旁轴手控相机,相对于前代的高档机35SP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瘦身,体积114×71×59mm,仅重500克。其实,35RD的机身和镜头设计更多来源于OLYMPUS 35DC,只是为了适应新的功能而作了相应调整。

从外观上看,OLYMPUS 35RD前脸带有1970年代奥林巴斯旁轴相机的典型特征,那就是在左侧LOGO附近横置的自拍扳手,同其它奥林巴斯旁轴相机一样,只要把扳手向下扳动90度,将扳手和机身上的红点对齐即可为自拍机上弦。这种独立的自拍机比起很多装在镜头上的自拍机工作起来要可靠得多,并且位置也更理想,操作起来很方便。除了自拍扳手之外,35RD外观设计跟同期旁轴相机基本一样,并没有花哨和标新立异的设计,反而显得比较朴素。

OLYMPUS 35RD配备40mmF1.7镜头,这只F. ZUIKO镜头继承自35DC相机,为6片4组双高斯结构,对焦距离0.85米——∞,它成象效果上乘,拍摄的黑白和彩色照片都能满足专业要求。从外观风格上看,35RD的镜头外形很象同时代的奥林巴斯单反相机镜头,都是整体黑色,有粗大的调焦环,并在最靠近机身的位置设置一个银白闪亮的调节环,在35RD相机上,这个位置设置的是光圈环。因为已经将调焦环设计得宽大易用,于是35RD省去了辅助的调焦手柄。快门速度环位于镜头最外端,调节范围为1/2—1/500秒加B门,采用SEIKO(精工)快门。光圈设置范围F1.7—F16,另有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档(A档)和指数式自动闪光档。


和35SP不同,35RD简化了测光系统,省去了点测光装置,并由于不再设置点测光装置,35RD的测光电眼回归到了常规的镜头上方,这样一来就方便了使用滤光镜,cds测光表测光联动范围为EV2.5—EV17(ISO100),感光度设定范围为ISO25——ISO800。


奥林巴斯旁轴相机的取景器设计始终保持着清晰明亮无畸变的特点,这在35RD上也得到了传承,只不过可惜的是,曾经在35RC上出现的开创未来的设计,即在取景器内设置快门速度标尺,直读快门速度的功能被取消。可能的原因不甚明了,因为从技术上说这并不应该存在难度,好在35RC上实现的手动档光圈实时指示功能在35RD上得到了保留。不同于35RC的光圈指示,35RD并不采用调整光圈环时显示指针同步连续显示的方式,而是半按快门时显示指针方才工作。因此,35RD不象35RC那样电源始终处于连通耗电状态,因此也就取消了35RC相机特有的“相机开关”装置。


35RD有独立的后盖锁,或许奥林巴斯的工程师认为旁轴相机误开后盖的机会远大于单反相机,所以防止误开后盖对旁轴相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同期的OLYMPUS单反相机并没有采用这种独立后盖锁装置,只采用跟其它日本相机一样的倒片钮兼作后背锁。35RD机身内部以及卷片和倒片装置与35DC完全一致,尤其是卷片操作极为轻盈。


        OLYMPUS 35RD造型小巧俊朗,在七剑当中如同翩翩的少年。外观造型体现了1970年代中后期的审美趋势,相机继承了奥林巴斯高端旁轴相机一贯坚持的自身特色和高性能光学表现,实在是1970年代旁轴相机的经典佳作之一。由于35RD从面市到停产仅仅两、三年时间,因此存世稀少,是最受推崇和最难寻觅的日制旁轴相机之一。并且,由于这款相机从未在日本本土发售,只在欧美的收藏市场偶尔露面,因此很多日本及亚洲收藏家举着大把美钞在欧美二手市场高价收购,造成今天35RD相机价格高昂的情况。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 剑》 之 百丽篇

                                              文/图:Photoman

百丽:浓缩精华——PETRI  Color 35


时至今日还知道PETRI这个相机品牌的普通百姓已经不多,不过它仍就留存在收藏家的记忆中和藏品柜里。PETRI牌照相机从未进入过中国大陆市场,而在港台地区,它的中文名字非常好听,叫做“百丽”。

上世纪6、70年代是135相机制造的黄金年代,那是※※上相机厂家、相机品牌、相机型号最为纷繁复杂的时期,完全可以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PETRI相机也是在那个时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高峰。百丽前身是1907年成立的Kuribayashi Seisakusho,曾经是日本※※最为久远的相机厂家之一,可惜的是由于经营管理以及市场竞争等诸多原因,最终于1980年代中期倒闭,有着相似经历的日本相机厂家还有TOPCON(托普康或东京光学)、MIRANDA(米兰达)、GAF、KOWA等等。七剑的最后一款是百丽遗作PETRI Color 35,之所以将它放在最后,并不以性能优劣区分或排列,而是根据相机品牌第一字母排序。


PETRI Color 35问世于1968年,是日本当时最为袖珍迷你的全机械135旁轴相机,仅比当时全世界最小巧的135旁轴相机Rollei 35晚一年上市,两年以后的1970年,奥林巴斯的口袋型相机35RC才诞生,不过同OLYMPUS 35RC相比较,PETRI Color 35的身材还是要纤小不少。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135相机的设计思路开始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相机控制高度自动化和性能专业化,这个发展方向必然导致相机结构复杂化和相机大型化,而另一个方向则是重视小型化和便携性,因而出现了110、135半格等等更加微型化的相机,这一时期诞生的禄来35和百丽Color 35则将全幅135相机小型化做到了极致。


PETRI Color 35跟传奇的德国Rollei 35有很多相似或相近之处,如大小接近的机身,同样的全机械手控曝光方式等等,因此具有很多可比性。跟Rollei 35一样,为实现相机小型化,PETRI Color 35机身结构进行了很多巧妙设计,比如都将镜头设计成了可缩回机身内部。限于当时技术条件,全机械相机要将镜头缩回机身,对于一部旁轴相机来说,必然丧失联动测距性能,也就是说将无法进行精确对焦,只能进行目测估焦。同样,Rollei 35也遇到相同问题,为将镜头缩回机身内部,也不得不取消精确调焦机构。不过好在那个年代的摄影者普遍摄影基本功扎实,这个问题似乎并不算很严重,要到了今天一部相机还这样设计估计就有点行不通了。

PETRI Color 35的镜头伸出缩回靠后背上的拨盘控制,这一拨盘同时还担负调焦任务,估计好拍摄距离后观看取景器,视野下方有横列的距离标尺,以数字和符号标注出不同拍摄距离,并以联动指针提示镜头焦点位置,此时眼睛不用离开取景器,即可边拨动拨盘边观看联动指针,将镜头焦点调整到目测出的适当距离。在同样问题上,Rollei 35的解决方式是先目测距离,然后转动镜头调焦环到相应刻度,最后重新取景构图拍摄。显然,PETRI Color 35在这一点上显得过程简练一些。


PETRI Color 35的镜头是4片3组天塞结构的C.C Petri 40mmF2.8镜头,这只镜头成象锐利,色彩还原也不错,不过比起Rollei 35的4片3组40mmF3.5 ZEISS Tessar(蔡斯·天塞)镜头还有些差距。在通常调焦环位置,PETRI Color 35设置的是可360度旋转的感光度调节环,调节范围ISO25—800,镜头上方有测光电眼。快门环和光圈环则被设计为大小适中的两个拨盘,一前一后设置在机顶右侧,这种拨盘方式非常象今天很多AF单反相机的拨盘调节,可分别用食指和大拇指操作,相当顺手。前面的是快门拨盘,速度范围从1/15—1/250秒加B门,快门钮位于拨盘※※。光圈调节从F2.8—F22,无极调节,光圈为四叶片,菱形光孔。

PETRI Color 35只提供手控曝光一种拍摄模式,测光表与光圈快门联动,取景器视野右侧指针显示测光结果,快门上弦后测光表开始工作,快门释放后测光表电源切断,非常省电,整机电力由一枚1.35V PX675水银电池提供(可用SR44或LR44代替),并在机顶右侧设有电力检测按钮。

使用PETRI Color 35的整个拍摄过程中,拍摄者眼睛可不离开取景器即可完成取景构图、调焦、测光、拍摄的整个过程,而Rollei 35则需要分别构图、估焦、测光到最后拍摄,每一步均是独立步骤需要单独完成,非常不便。

PETRI Color 35的卷片及倒片机构都设在常规位置,初次使用也不会有生疏感,卷片扳手是内藏式,工作角度不大,手感舒适,倒片摇柄设计精巧,半埋在机顶左侧闪光热靴前面,胶片计数器位于机背左侧取景目镜旁边,这几个设计都非常巧妙易用,为机器增色不少。胶片装卸跟Rollei 35一样,都需要扳动底板上的锁钮抽出后盖,翻开压片板,这应该也是出于减小体积的考虑。反观Rollei 35,为压缩体积,将卷片机构移到了左手位置,而倒片装置则移到了相机底部,同样,胶片计数器也移到了相机底板上,如果这两点尚可以理解的话,那么Rollei 35的闪灯热靴座也位于相机底板就让人想不通了。很难想象拍照的时候,相机下面怪怪地挂着一个闪光灯而且是闪灯越大挂得越低,打出来的光也有点犯忌的“脚光”意味,真不知道当年禄来的工程师是出于什么考虑。


       Rollei 35和PETRI Color 35这两部迷你135相机都令人爱不释手,都可以称为135相机中的艺术品,从人机界面和操控性能来说,PETRI Color 35胜出Rollei 35不少,而Rollei 35多年来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不光因为它有着德国精密机械的传统,还因为它所搭载的蔡斯镜头拥有卓越的光学性能。百丽相机如今已成※※概念,Color 35更是因为产量稀少而更加弥足珍贵,如今在国外二手市场,同样品相的PETRI Color 35价格远远高过Rollei 35。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七 剑》 之 后记

                                              文/图:Photoman

后记


七剑的故事就此讲完,它们的※※完全可以代表1970年代旁轴镜间快门相机的整个发展进程。由于同一时期感光材料工业尚无法提供品质稳定可靠的高感光度胶片,大量摄影师主要使用中速甚至ISO25这样的低速胶片进行拍摄,因此现实情况要求相机厂家不得不设计和研发配备大口径、高解像力镜头的旁轴相机以满足摄影师的拍摄要求。七剑的出现体现着那一时期135旁轴相机发展历程中的潮流趋势以及1970年代光学机械制造技术所能达到的空前高度。七剑是摄影师手中的七种利器,更是七部传世的经典。



                                                         Photoman

                                                       2005.11. 于成都



笔者注:
1. 本文已发表于2006年3月号《摄影之友》杂志
        2. 柯尼卡美能达公司已于2006年1月宣布退出摄影器材行业



Copyright(C)2006,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七剑》拾遗

佳能:黯然双生——Canon Canonet GIII QL19
《七剑》拾遗

佳能:黯然双生——Canon Canonet GIII QL19

佳能Canonet QL系列相机是固定镜头旁轴相机领域的一个神化,其生产销售前后历经二十多年,其中的著名品种QL17销量超过百万台,是旁轴相机生产史上的长青树品种,但是QL17的双生姊妹QL19的命运却远不如QL17来得辉煌灿烂,甚至显得有些落寞黯然。

1965年佳能先后发表第一代Canonet QL17和QL19,这是佳能在旁轴Canonet相机中加入QL(Quick Loading)快速装片系统的开始。QL17和QL19相机的外观款式和功能设置基本一样,区别仅在于所搭配镜头的不同,QL17搭载45mm F1.7镜头,而QL19则搭载45mm F1.9镜头,二者镜头除光圈大小的差别之外镜头光学结构也有所不同,QL17为6片4组,而QL19为5片4组。这两种相机尽管光学结构存在差异,但因为两者焦距相同,而不到0.3级的光圈大小的差别又显得微乎其微,其它光学性能又很难区分伯仲,所以销售价格的差别成为这两款相机取舍的唯一标准。

1969年新一代Canonet QL17问世,史称NEW Canonet QL17,这是Canonet系列相机的新篇章。新相机小型化的机身和崭新的短焦距镜头设计意味着崭新的1970年代的光学科技和审美取向,被佳能自己看作Canonet系列相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代。NEW Canonet QL17与前代差别明显,除大幅度缩小机身大小和重量之外,更采用全新设计的CANON 40mm F1.7镜头。40mm更接近人文摄影领域广泛采用的35mm广角焦距,可以看作是50mm标头和35mm广角的性能折中。佳能这种40mm F1.7的大口径准广角镜头设计在整个1970年代统领了日产高端旁轴相机的镜头设计,成为所有日本高级旁轴相机的标准配置。

从1970年代开始,科技进步的步伐越来越快,NEW Canonet QL17也开始不断进行渐进式改良,从1970年制造的产品中已经开始加入了新的功能,比如增加了早期NEW Canonet QL17不具备的电池电力检测功能和快门上弦指示功能。和后期 GIII版本QL17的电力检测不同,这一时期QL17电力检测并不以后期GIII版本QL17以点亮灯泡的方式显示电量,而是在取景器内的测光显示标尺上涂有一块绿区,按下电力检测按钮如指针指向绿区,则电力充沛,否则需要更换电池。这种功能增强型的QL17被收※※士称为NEW Canon Canonet QL17-L。

一年后的1971年,出于市场和完善产品线的需要,佳能恢复生产Canonet QL19相机。跟上一代一样,新一代的QL19相机的外观和功能设置和1969年问世的NEW Canonet QL17保持一致,但有所不同的是,为拉大产品差异化,新一代NEW Canonet QL19保持了上一代QL19相机5片4组结构的45mm F1.9镜头设计,同时也没有加入1970年出现在QL17相机中的电力检测和上弦指示两种功能,这样一来两台双生相机的差别被进一步加大了。

到1972年,佳能的NEW Canonet QL17已经进行了多次改进,比如为适应更多的彩色摄影而对镜头镀膜工艺进行了改良,采用反光率更低的蓝紫色镀膜代替原来的黄色镀膜,电力检测装置也由指针式改为更加直观的电力检测灯式。也许意识到这些改进使得QL17已经与1969年问世的第二代QL17初期产品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佳能从1972开始将其命名为Canonet GIII QL17,明确为佳能的第三代QL17。与此同时,生产时间并不长的NEW Canonet QL19也进行了改进,在初期产品基础上增加了电力检测功能。同样是为了保持产品的差异化,QL19增加的电力检测装置没有采用检测灯式,而是采用在曾经在早期版本GIII QL17上出现过的指针式。这样一来,经过这些改良的全新的Canon Canonet GIII QL19也就顺理成章地问市了。

尽管存在一些性能差异,但是GIII QL17和GIII QL19的差别依然很小,比如它们有大小造型都相同的机身外观,共用相同的闪灯、滤镜和附件,相同的快门性能和测光表性能,更不用说完全相同的使用方法。尽管光学结构和光圈大小并不一样,但是两者的光学性能却差别不大,都有很好的分辨率和色彩平衡能力。但是毫无疑问,GIII QL17更倾向于广角的镜头焦段左右着大多数人的选择,因此GIII QL17的销量远远大于GIII QL19,GIII QL17持续生产至1982年才宣告停止,而GIII QL19的生产仅仅维持了短短几年。相比QL17创造的辉煌※※,QL19这朵生不逢时的双生之花命运就显得平庸而黯淡。

1970年代中期,Canonet GIII QL17的生产转移至设在台湾的佳能分公司进行,而Canonet GIII QL19则一直保留在日本本土。从存世数量上说,GIII QL17远大于GIII QL19,因此从收藏的角度出发GIII QL19就显得比较稀罕,但从实用主义角度考虑,40mm准广角焦段和F1.7的大光圈更适合街头抓拍等人文摄影。

   
    

《七剑》拾遗

威达:混血美人——Vivitar 35ES
威达:混血美人——Vivitar 35ES

Vivitar(威达,另一译法为维维塔)是1938年在美国创立的Ponder & Best Inc公司的注册商标,公司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SANTA MONICA,据说两位创始人Ponder和Best都是来自德国的犹太人。Ponder & Best公司最初的业务主要是在北美市场经销各种摄影器材,并没有自己的光学工厂,但是这家公司采用别的光学厂家代工生产的方式创立了拥有自己独立品牌的摄影产品系列,1980年代初该公司名称更改为VIVITAR。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由一批来自Perkin Elmer公司的优秀光学设计师,采用计算机优化结构设计和当时非常新颖的浮动镜片技术设计了著名的Vivitar Series 1系列镜头(神镜系列)。这个镜头系列集合了当时别的光学厂家都还没有的浮动镜片、大光圈和微距性能一体的设计,使得 Vivitar由默默无闻的杂牌变成了售价高昂的高级产品。客观地说,Series 1系列镜头从研发技术以及光学性能上都把当时的几家大厂远远甩在了后面,即便到了今天在某些规格上仍然没有被超越,单是浮动镜片技术一项就领先了NIKON 公司20年。威达只从事光学设计,而制造则基本是由日本的光学企业完成,为它进行过的镜头OEM生产的日本光学工厂主要有Kiron(奇能)、Tokina(图丽)以及Tamron(腾龙),而悬挂Vivitar商标的照相机主要是由COSINA制造。

1970年代威达的旁轴镜间快门相机较为知名的分别有Vivitar 35ES和35EE,两款相机功能和造型基本相同,其中35ES属于配有大口径镜头的高级机种。关于Vivitar 35ES的传说相当多,收※※士多数认为这台相机系由美能达代理制造,他们的主要理由是这台相机的外观及部件跟MINOLTA Hi-Matic 7sII极其近似。的确,从造型风格和光学性能上看,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特别是MINOLTA Hi-Matic 7sII的40mmF1.7 ROKKOR镜头和Vivitar 35ES的Vivitar 40mmF1.7镜头在成像风格上非常相似,它结像锐利,色彩还原非常优异。

Vivitar 35ES采用的40mmF1.7 Vivitar镜头为6片4组双高斯结构,调焦范围0.9米至无限远。配合COPAL镜间快门系统,快门速度范围1/8—1/500秒、B门。采用5叶片光圈,装备有cds电眼测光表,测光联动范围EV4.5—EV17(ISO100),感光度设定范围为ISO25—800。取景对焦采用常规的黄斑亮框式,带视差校正框。

从技术指标上看,Vivitar 35ES的确接近MINOLTA Hi-Matic 7sII,但是与7sII相比,二者的功能设置上有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那就是MINOLTA Hi-Matic 7sII保留有全手动曝光功能,而Vivitar 35ES却只有快门先决自动曝光一种拍摄模式。虽然省略了一种曝光模式,但是35ES却比7sII多出指数式自动闪光拍摄模式。在镜头的相同位置,MINOLTA Hi-Matic 7sII相机是手动光圈挡位,而Vivitar 35ES则是闪光指数设置档,配合不同指数电子闪灯可进行自动闪光摄影。

类似于35ES和7sII的情况,1970年代还另有一台与前述二者非常相似的旁轴相机,这是一个更加少见的相机牌号,它的名字叫做REVUE 400SE。REVUE是一个德文拼写单词,持有这个品牌的是一家德国贸易公司,类似于VIVITAR公司,也从事摄影器材的经销,并且也采用OEM的方式由别的光学工厂代理制造REVUE品牌的摄影器材。如果说Vivitar 35ES和MINOLTA Hi-Matic 7sII这两种机器还只是相似的话,那么REVUE 400SE和Vivitar 35ES简直可以用完全一致来形容,二者外观造型、功能设置、大小尺寸乃至精确重量都完全一致。根据掌握的资料,REVUE 400SE这款德国品牌相机的制造厂家是日本的COSINA。联系到1970年代的Vivitar牌单镜头反光相机也是全部由COSINA制造这一事实,笔者认为可以认定Vivitar 35ES是由COSINA代理制造的MINOLTA Hi-Matic 7sII的仿制机种。
《七剑》拾遗

凤凰:拿来主义——PHENIX JG301
凤凰:拿来主义——PHENIX JG301

凤凰光学的前身是江西光学仪器总厂,一个纯粹的中国光学企业,似乎不应该跟“日系旁轴”扯上关系,可是追忆江光总厂的往昔,确实有一款非常著名的产品与日产旁轴相机有非常接近的血缘关系,那就是凤凰在1978年开始设计的,并且在后来的年月里令中国摄影爱好者和相机收藏家们倍加珍视的凤凰PHENIX JG301型旁轴相机。

1978年是被中国※※深深铭刻的一年,※※造成的动荡和混乱已经结束,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并设计和憧憬美好未来,整个国家一片欣欣向荣,而这一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在相机制造领域,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跟踪国外的先进产品和先进理念,全国的照相机生产制造由这一年成立的中国国家仪器仪表总局统一领导协调。根据资料,1978年国家仪器仪表总局组织杭州照相机研究所、江西光学仪器总厂、武汉照相机总厂、武汉照相机快门厂、厦门仪表厂、天津照相机厂等单位,以及上海、苏州、常州、长春、贵阳等地的相关照相机及光学仪器生产企业协作,成立联合设计组,参照1970年代中期日德相机产品设计开发了JG300系列的10种新型相机,作为向1979年中※※※※※成立30周年大庆的※※产品,产品字头的JG为“建国”之意,这一系列※※产品中由江西光学仪器总厂制造的首款产品——凤凰PHENIX JG301更成为中国制造的最优秀旁轴相机的代表作品。

虽然所有资料都称凤凰JG301仅是参照国外同类产品设计而自行研发的一款相机产品,但只要仔细对比就不难发现,PHENIX JG301实质上是1973年问世的著名日产旁轴相——小西六出品的KONICA C35 FD(KONICA AUTO S3)的完全仿制拷贝品种。仿制和拷贝在照相机制造领域内并不鲜见,比如LEICA III系列和LEICA M系列在很多国家都有仿制机种,而著名的NIKON S系列也拷贝自CONTAX。无可否认,复制仿制都可以大幅度提升自身设计水平和制造水平,拿来主义是缩短差距和节省时间的有效手段。

凤凰PHENIX JG301不论外观功能还是技术指标都与原型机基本相同,其中的快门组件部分直接采用与原型机KONICA C35 FD完全一致的同型号日本产COPAL镜间快门。JG301相机快门组件包含一部分外镜筒,从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由于不同的制造工艺以及刻字处理方式不同所形成的明显差异。之所以采用日本原装快门,是因为之前国产相机长期沿用的“勃朗特”型镜间快门无法达到相机所需1/500秒曝光速度,而当时国内企业并不具备批量制造更高级镜间快门的能力。

PHENIX JG301与KONICA C35 FD外观方面仅有一处显著差异,JG301测距窗外的线条是倾斜,而C35 FD是竖直。镜头方面,PHENIX JG301配备一只与KONICA C35 FD 所搭载的HEXANON 38mm F1.8同规格的PHENIX 38mm F1.8大口径镜头,这只凤凰镜头属于上述柯尼卡镜头的复制产品,镜组和镜片的具体制造工艺和技术指标系由反向测绘研制而来,是当时中国所能生产和装配的工艺要求最为复杂的相机镜头之一。这只凤凰镜头基本继承了KONICA镜头的特性,具有很高的光学分辨率,是为数不多的达到中国国家一级镜头标准的国产相机镜头之一。

凤凰JG301相机于1980年通过国家鉴定,同年正式上市销售,并参加过在联邦德国科隆举办的第16届世界摄影视听器材博览会,此后便开始接受来自海外的生产订单,并且在1987年和1992年两次获得国家照相机质量评比一等奖。对比日产原作,凤凰PHENIX JG301相机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卷片机构所采用的塑料组件材质不良,使用多年后容易出现老化断裂。测光表装配的国产硫化镉cds元件抗老化能力和稳定可靠性都不如日本原厂型号。另外,相机外观的处理和加工工艺也与日本产品存在显著差距。凤凰JG301的问世,对于几十年一贯制的国产相机工业来说无疑是带来了清新风气,虽然对比日产原作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但作为中国制造过的最高级固定镜头旁轴相机,它代表了一个时代,实在是相机收藏家不可或缺的中国产收藏精品。

(凤凰PHENIX JG301相机具体使用方法及性能特点请参见本人所著《七剑》之柯尼卡篇,本文不再敷述)

Copyright(C)2006-2007, Photoman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photoman 编辑于 2008-12-18 23:2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佳能 奥林巴斯 Olympus 美能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244280 回帖:54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9.154
主题: 1
帖子: 149
注册: 2011年1月
👍:tone_light:👍:tone_light:👍:tone_ligh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13.327
主题: 5
帖子: 4143
注册: 2014年1月
門外看 发表于 2023-03-23 16:20
OLYMPUS  PEN-F  OLYMPUS F. Zuiko  Auto-S  f1.8  38mm  
不知期Kodak  COLOR PRINT FILM  200    24exp
OLYMPUS 35RD

OLYMPUS  35 RD    F. Zuiko  f1.7  40mm   不知期Kodak  GOLD  200    24exp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泡菜
泡网分: 13.327
主题: 5
帖子: 4143
注册: 2014年1月
門外看 发表于 2023-03-23 16:28
KONICA  FT-1  TAMRON  24mm  f2,5  
2005年4月到期KONICA  VX100  36EXP
PETRI Color 35

PETRI Color 35    CC Petri f2.8  40mm  
2008年11月到期Kodak  MAX  Versatility  400    24exp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泡菜
泡网分: 13.327
主题: 5
帖子: 4143
注册: 2014年1月
KONICA  FT-1  TAMRON  24mm  f2,5  
2005年4月到期KONICA  VX100  36EXP

PETRI Color 35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泡菜
泡网分: 13.327
主题: 5
帖子: 4143
注册: 2014年1月
OLYMPUS  PEN-F  OLYMPUS F. Zuiko  Auto-S  f1.8  38mm  
不知期Kodak  COLOR PRINT FILM  200    24exp

OLYMPUS 35RD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泡菜
泡网分: 5.493
主题: 20
帖子: 2202
注册: 202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OH-AN00
X-Pro2
Q2 MONO
强帖留名 存下慢慢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北京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352
主题: 109
帖子: 9142
注册: 2003年12月
duoduobear 发表于 2023-03-17 15:34
这台相机前脸上的原子符号很眼熟,着标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雅西卡上也有:

应该是电子快门的意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江苏省
子版版主
泡网分: 92.183
主题: 936
帖子: 24403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罗罗细 发表于 2022-01-01 17:19
百丽的姐姐

这台相机前脸上的原子符号很眼熟,着标记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雅西卡上也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美国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352
主题: 109
帖子: 9142
注册: 2003年12月
百丽的姐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416
主题: 3
帖子: 887
注册: 2004年8月
十几年过去了,当年的梦还在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785
主题: 112
帖子: 1359
注册: 2003年3月
神贴之一
本帖由无忌论坛小程序编辑于:2020-05-25 19:51:4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0.902
主题: 22
帖子: 6198
注册: 2005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D3
NIKON D800E
★ NIKON D1X
当年被毒到不要不要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4.718
主题: 45
帖子: 4245
注册: 2001年5月
魔术脚 发表于 2018-5-27 21:43
35DC背面左面的B.C按钮是检查电池用的,右面的BLC按钮是干什么用的?


Back Light Compensation,逆光补偿按钮,35DC有些版本还在底部有一个灰色的F按钮,是减光补偿用的 本帖最后由 50mmf2 于 2020-5-18 01:3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77
主题: 8
帖子: 1123
注册: 2000年5月
汪大壮 发表于 2019-6-3 00:48
首贴的图,怎么全看不见了?


汪老师好!

我的几个重要帖子图片都是外链的网络相册,为毛呢,因为当时我的排版需要是把图片压在正文上面,而不是无忌默认的文在上图在下。

网络相册你懂的,如今已纷纷关张,最后的网易相册也关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5.877
主题: 90
帖子: 14640
注册: 2000年7月
内容贡献勋章
首贴的图,怎么全看不见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275
主题: 122
帖子: 5915
注册: 2002年7月
流传甚广的文章。

本帖由 无忌论坛V3.1.0 iPad iOS12.2 客户端编辑于:2019-05-29 20:17:2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4.718
主题: 45
帖子: 4245
注册: 2001年5月
润普 发表于 2019-1-19 23:04
怎么没有雅西卡系列的涅,


雅西卡脑子比较清醒,不淌机械电子混合自动光圈的混水,早早就推出了实用性非常强的Electro35系列,当其他厂搞七剑的时候,它已经攀上了康太师,人家都叫板徕卡了,直接用单反降维度打击中端市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4.718
主题: 45
帖子: 4245
注册: 2001年5月
过去一年里,我从闲鱼过手了80多个日系旁轴机,绝大部分都拆解过,7剑应该属于介乎工业1.0和2.0时代之间的产物,在采用了电子化控制的同时,保留了1.0时代纯机械控制的功能,我把它理解为1.5时代。

作为高级机种,自动和纯手动控制这样两全其美的设计无疑是符合消费者的预期的,但尴尬就在于这个工业1.5,采用机械模拟方式实现的自动化控制。具体如何实现就不描述了,主要是我没那水平写技术贴

实际情况是,1.5时代的半自动镜间快门,动能主要来自于按快门的那个动作,而不是过片时同时拉上快门的发条!也就是说,在半按快门准备拍照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给快门和自动光圈上发条!也就是说,如果把卷片部分那个保险装置去掉的话,不需要去拨卷片扳手,也可以无限次地开启快门的触发自动光圈~就好象一把在扣扳机时同时自动上膛的枪,扳机有多重,可想而知,工业1.5时代的七剑,只要有快门先决功能的,快门按钮都要比较使劲才能按得下去,而且触发快门的瞬间较难掌握。

因为有这个短板,带快门先决自动功能的小旁轴实际上已经丧失了镜间快门相机的主要优势:快门轻柔~我不知道是不是7剑全都这样,我只玩过佳能QL17 G3,和比较接近的美能达HimaticE,奥林巴斯35DC,但35DC比较靠谱一些,因为它有一个光圈指针,半按快门时指针会指向实际曝光时的光圈值,当看到指针锁定以后,就知道即将触发快门释放了,比较好掌握。

无可否认,七剑这一批产品,应该就是日系旁轴的巅峰之作了,其地位相当于胶片单反中的F6 Dynx9 EOS1V,七剑以后,旁轴就迅速为傻瓜机让路了,要么单反机,要么PS机,旁轴么?不好意思,只有徕卡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77
主题: 8
帖子: 1123
注册: 2000年5月
润普 发表于 2019-1-19 23:04
怎么没有雅西卡系列的涅,


大师您好,很久没上无忌了。

没有YASHICA是因为当年雅西卡做的旁轴都是电子机,程序快门或者光圈先决,无电不能使用。我写的这个系列都是全机械的,无电不影响使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041
主题: 10
帖子: 18858
注册: 2006年11月
年内主力装备
E-PL5
怎么没有雅西卡系列的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57
主题: 22
帖子: 6851
注册: 2008年7月
魔术脚 发表于 2018-5-27 21:43
35DC背面左面的B.C按钮是检查电池用的,右面的BLC按钮是干什么用的?


Back Light Compensation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7.994
主题: 19
帖子: 10354
注册: 2005年9月
凑凑热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638
主题: 304
帖子: 1035
注册: 2003年10月
湾岸高速 发表于 2017-3-26 12:42
我的美能达小旁轴400元,用着不错。回娘家贴哈哈。
请问啥型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041
主题: 20
帖子: 311
注册: 2005年6月
35DC背面左面的B.C按钮是检查电池用的,右面的BLC按钮是干什么用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041
主题: 20
帖子: 311
注册: 2005年6月
35DC背面左面的B.C按钮是检查电池用的,右面的BLC按钮是干什么用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7.994
主题: 19
帖子: 10354
注册: 2005年9月
QL17G不愧是一代经典旁轴!无论是功能、造型、操作性都是一流的,到现在都很时尚,一点都不过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7.854
主题: 67
帖子: 4393
注册: 2009年3月
年内主力装备
★ DSLR-A7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7.854
主题: 67
帖子: 4393
注册: 2009年3月
年内主力装备
★ DSLR-A70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1)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7.854
主题: 67
帖子: 4393
注册: 2009年3月
年内主力装备
★ DSLR-A700
我的美能达小旁轴400元,用着不错。回娘家贴哈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七 剑》——七种值得收藏的日系旁轴相机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