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贡献一篇译文,德国网站上关于85/1.4的测评报告摘译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在http://www_photozone_de/8Reviews/lenses/nikkor_85_14/index.htm

以下摘译:

07/09/2006 (c) by Klaus Schroiff
本分析利用了由Peter Poete和Volker Muehlhaus分别提供的两枚镜头

前言

尼科尔 AF85/1.4是尼康的超大光圈定焦镜,也是除了它的姐妹镜(af 85 /1.8)以外的一款经典的人像镜头。你为获得极大的光圈付出三倍的价格,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要获得大光圈的话那就别无选择。
我们利用现代APS-C DSLR(Nikon D200)测试此镜,相当于全幅的127焦段,而不是85的焦段。

此镜制作精良,主要由金属部件组成,对焦环上有作为尼康专业级镜头标志突起纹格装饰。镀有橡胶的对焦环操作流畅,阻尼轻巧。此镜是一枚真正的内对焦镜,所以镜长恒定,且镜头前端也不会随对焦过程而发生旋转。此镜没有内部自动对焦马达,自动对焦过程由相机驱动螺栓实现,所以自动对焦过程中会出现一点噪音。由于配备了后对焦系统,所以对焦过程相当迅速。
……
变形
此镜变形极其微小(0.15%),这点变形在实景拍摄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虚化
既然此镜是全幅镜头,所以可以利用D200的兴趣点功能。即使在光圈大开的时候,虽然有0.5ev左右的无足轻重的光损,虚化效果也控制得很好。从f/2起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被忽略。
MTF(分辨率)
由于在尼康的论坛上对于我的最初测试结果有大量的质疑,所以我又测了另一枚镜头样本。新的测试结果表明,画面画质的边缘表现稍有改进,但是总体上,第二个测试结果和第一个测试结果对照,还是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镜头的分辨率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在所有的光圈设置中,中心区域分辨率的表现都非常好,但是在大光圈的时候,画面的边缘部分的画质,由于存在色散,或者换言之,由于其分辨率在辐向和切向的差异分布,不能让人满意。在MTF图中我们提供了辐向和切向的平均值。在f/1.4的时候画面的对比度也有一些损失。随着光圈变小,边缘画质得到逐步改善,但是最佳效果直到f/5.6时才能具备。不过从f/2.8开始,边缘画质就很好了。这时候光圈值还是相当大的。
需要注意到的是,分辨率不是一切,测试样本也不是在实际的拍摄环境中摄取的。人们利用85/1.4往往就是想要达到浅景深和优异的(焦外)背景虚化效果,如果只需要这点,尼科尔很容易做到这点。
……
色差
水平色差(在颜色尖锐对比转变时的染色晕影)被控制的很好,并且与景深无关。
紫边
水平色差只是告诉我们关于色差的故事的一段——而紫边是另外一段故事。紫边可能是在焦外颜色尖锐对比转变时想要得到的某种热烈的效果。和水平色差不同,紫边无法被纠正,但是也不常出现,同时随光圈变小而迅速消失。在大光圈时你会在下面这张泉水的照片中看到明显的紫边,但是在f/8的时候紫边就已经基本消失了。同时你也要知道,紫边与相机传感器也有关系。
纵深色差
纵深色差(焦平面以外的色差)是另外一个问题。和一些其他的超大光圈镜头(例如佳能85/12)类似,尼科尔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以下两个焦外的样本分别是在f/1.4时候的焦前和焦后的图像,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晕边颜色的不同,焦前紫色,焦后绿色。
你也许会争议说,这个只是理论上的观察,而真正的效果是和实景相关的。那么可以,请参考一下我们提供的样片的焦外部分。
……
判决书
评价此镜不容易。在f/2.8以下的小光圈,这个镜头的表现超好,既没有变形、色差;也没有虚化值得担心。无论如何,在f/2的时候这个镜头出现些缺点,并且在f/1.4的时候这些缺点变得更明显——边缘的分辨率只是过得去,对比度降低,结果导致在色彩尖锐过渡处出现明显的紫边和纵深色差。
总体上看,此镜当然能够在大光圈性下拍出有极好虚化背景的,浅景深的美丽照片,镜头的机械性能令人着迷,使用这个镜头是一种享受。当然价格,是否觉得物有所值,那就是一种个人选择的事情。

补充:由于受到一些读者的质疑,所以这里对这个镜头做了些额外的测试。我们已经拍摄了成百张的MTF测试图。请注意分辨率测结果来自于大量的手动对焦而不是自动对焦。自动对焦很少能产生优化的数据,即便在D200上也不例外。这是标准测试程序的方法。
补充2:你会注意到测评包括了两章新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在一般的测试中是不做的,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这个镜头有什么缺点需要进行额外的分析来确认——这部分新加的内容只是对这个镜头的深度分析的副产品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07-06-02 08:39]

[2008-07-07 09:41 补充如下]

注意,本帖中除了85/1.4测评外,几乎摘译了photozone上所有关于主流的Nikkor镜头的测评,请诸位点阅、参考、指教、讨论

[2008-07-12 09:20 补充如下]

原创·关于闪光灯使用的概念澄清与特殊技巧

(主要针对尼康产品,尤其是SB-800和D80而言)

第一节、缘起

本文的思考最初来自于这样的困惑:自己在弱光条件下使用高ISO拍摄时,出来的片子,往往噪点一塌糊涂,而如果设为全自动拍摄,则高ISO下的片子效果也还可以。一直对此困惑不已。

忽然有一天发现,两种拍摄模式的重要区别是:一个自动弹出了闪光灯,一个没有弹出闪光灯。可是不管是不是弹出闪光灯,相机的测光数据没有变化,所以长期以来,遗憾地忽视了闪光灯对高ISO下正确出片的作用。

本文是本人对于尼康D80相机和SB800的创意闪光系统以及高ISO效果的一些功能关系的思考,试验和使用心得,其中有些内容也许有误,也许有些内容许多前辈已经洞悉,而我却由于无知,在这里可笑地重复,但是我想会有许多像我一样刚入门的朋友,仍然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所以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就正于方家,请益于摄友,一起努力,把照相机机器、附件玩好,玩对,并通过创意的组合,让闪光灯和相机配合得更好。

本文的思考得出的最关键最普适的结论是:D80相机的高ISO和SB800在其极端的工作情形下(对于D80是高ISO,对于SB800是闪光同步快门,最快闪光同步速度,单次闪光输出时延和高速闪光同步时的衰减,极端弱光环境和高光、逆光环境),其功能的发挥是相互影响的,如果不考虑对方的作用,难以拍出好的照片,只有在相互配合之下,才能达成最好的效果。所以在极端光环境下,孤立地使用高ISO或者SB800闪光灯都是不对的。

第二节、三个重要的概念的澄清

2.1、概念一:D80设置菜单项中的闪光同步快门概念

这个概念是指,在光圈优先或者程序自动拍摄模式下,以标准闪光同步闪光模式使用闪光灯时,快门变化所允许的下限值,即如果测光结果指出快门的速度低于该设置值(对于D80,可设范围为:1/60-30s),例如1/60s时,相机的快门速度将停止在1/60s上,此时相机可能显示曝光不足。当以慢速闪光同步闪光模式使用闪光灯时,这个下限将不起作用。但是此时闪光灯仍然有可能有正确的闪光输出,从而完成对拍摄主体的准确曝光,并且,如果不是极端的暗光环境,闪光灯不会在拍摄后显示曝光不足的信号。当然,也存在这种情形:当相机在光圈和快门限制下曝光严重不足时(注意,这里是人为限制,和上文所说的环境自然造成的极端暗光情形并不相同),拍摄后闪光灯显示会指出此时曝光严重不足(已经经过试验验证)。

2.2、概念二:相机最快的闪光同步速度(对于D80,似乎是1/200s)

这个速度是指一种完成一次非FP正常闪光所要求的对相机快门最快速度的限制,如果快门比这个限制速度快时,闪光灯的标准闪光同步模式将不能正常起作用。这个速度是这样定义的:当快门释放时,前帘幕已完全离开相机的感光面积,而后帘幕尚未进入相机的感光面积,并且能够在整个感光面积未受快门帘幕的任何遮挡的情形下,完成一次闪光输出。相机最快能完成这些步骤的快门速度,就是相机的最快闪光同步速度。当前,由于单次闪光周期比相机快门以最快闪光同步速度完成一次感光画幅全开的时间要小好几倍,所以,这个最快闪光同步速度当然越快越好,但是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这个速度主要受制于相机而不是闪光灯。

2.3、概念三:单次闪光输出时延,也就是完成一次闪光所需要的时间

是指闪光灯单次闪光输出持续的时间长度。闪光灯的闪光时延根据输出量的不同而不同,对于SB800而言,全光输出时延为1/1050s。对于SB800而言,全光输出时延最长,输出光量越少,输出时延越短。输出时延的快慢将主要影响FP高速闪光同步效果。输出时延越慢,越有利于FP高速闪光同步(因为此时完成全画面补光所需的频闪次数越少)。

第三节、关于几种闪光机制的图解说明

3.1、标准闪光同步

在闪光灯的标准闪光同步模式,一旦整个感光芯片框架对入射光全面曝光,闪光灯就被点亮(看下图)。依赖快门/帘幕机制,这个时间周期明显被限制到较高的快门速度上。这个最大的闪光同步速度会在照相机的规格书中指定。D80的最快同步速度是1/200s,SB-800的全光输出闪光持续时间为1/1050s,当中约有4ms的时间间隔,D80的最快同步速度是1/200s近似相当于4次SB800全光闪光输出。

如果有图片无法显示,请在图片位置点击鼠标右键,再在弹出菜单中点选显示图片的菜单项即可
3.2、高速闪光同步

和1/200s之类的最快闪光快门同步速度限制相比,它允许更快的快门速度。由于快门速度太快,前帘和后帘还没有完全打开得像感光芯片框架这样大,所以这时候感光芯片曝光过程是逐步部分曝光,而在整个曝光过程的任一时刻,都会有一部分的感光面积被帘幕遮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你得有一个长时恒定输出的闪光灯适应整个曝光时间。不幸的是,现代的闪光组件有一种尖峰发射特点,所以单次闪光在这时候是没有用的。当前大多数厂商利用形成一系列闪光发射的高频闪光(50KHz)(在理论上)模拟长时间的稳定闪光。
如下图:

如果有图片无法显示,请在图片位置点击鼠标右键,再在弹出菜单中点选显示图片的菜单项即可
显然利用这种闪光有缺点。比如,大多数闪光被前帘和后帘所阻挡,所有有效的GN数随着快门速度增加而减少。快门速度越快,两帘打开就越小,所以闪光灯到达感光框架的光量也就越少(当然可能SB800的自动计算机制会调整相应的单次闪光输出)。在进行快速曝光时的可能性上实际上是有些限制的。

第四节、关于D80相机和SB800闪光灯(D80内置闪光灯功能应弱于SB800)互动关系的试验研究(研究主要针对弱光情形进行,所以所有的快门速度都比1/200s慢,未激发D80的FP高速闪光同步机制)

4.1、试验一:闪光模式设为标准闪光同步,通过改变相机拍摄数据的设置观察SB800输出数据的变化。

在焦距,对焦点,相机位置和环境光不变的前提下,分别改变相机的ISO,光圈、快门设置(保持准确测光),在闪光灯上可以看到当相机的参数改变到一定程度时,闪光的有效距离将发生变化。

4.2、试验二:闪光模式设为慢速闪光同步,通过改变相机拍摄数据的设置观察SB800输出数据的变化。

结果如试验方式一。

4.3、试验三:闪光模式设为标准闪光同步,通过改变闪光灯的输出数据观察闪光灯和相机的相应数据变化。

在焦距,对焦点,相机位置和环境光不变的前提下,设闪光灯为手动模式和GN模式,改变闪光灯参数设置,在手动模式下发现有效闪光距离显示数据随着输出量设置的变化而变化,未发现相机的测光结果有任何变化。

4.4、试验四:闪光模式设为慢速闪光同步,通过改变闪光灯的输出数据观察闪光灯和相机的相应数据变化。

结果同试验三。

4.5、关于试验结果的总结

根据以上四项试验,得出结论,相机的设置数据、测光结果将影响到SB800的输出量和有效距离,而任何关于SB800的输出数据的修改,SB800将作自我调节消化,而不会反过来影响到D80相机的测光结果和曝光数据、过程。

所以SB800和D80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单向的,D80设置自动决定SB800的设置的变化,而SB800设置的变化不会影响到D80的设置的任何变化,sb800将自动消化这些变化。

考虑到测光结果主要对包围曝光起作用,因此即使相机测光结果显示曝光严重不足,则而此时如果通过确认SB800闪光显示表示闪光仍然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则如果仍然对在该距离范围内的主体进行拍摄,则主体仍然可以获得基本正确的曝光(在闪光灯为TTL模式下时),而和不使用闪光灯时的情形完全不同。

4.6、根据上述分析、试验可归纳出的拍摄建议

因此根据这些试验结论所给出的拍摄建议是:如果在暗光条件下,运用闪光灯拍摄,此时相机的测光数据不是唯一的和主要的关于拍摄是否成功的判据,此时的主要判据应该是闪光灯上的有效距离,此时如果拍摄主体在有效闪光距离内,应该仍然可以摄得比较清晰的主体影像。

第五节、SB800闪光灯与D80高ISO的可用性问题

经过试验,发现:
大家知道,高ISO的设置的作用之一,就是可以提高相机的安全快门速度。D80的高ISO,在通常情况下(没有闪光灯),在暗光并且曝光不足的时候,到了400以上,拍出来的照片就没法看了,传说中的800以下可用,在没有闪光灯帮助的情况下,如果是暗光的环境,曝光不足,效果基本上惨不忍睹。但是我现在要告诉大家在D80曝光不足的情形下有效使用高ISO的秘诀:设置ISO到800,手动设置你的理想光圈和快门,测光,不要介意相机曝光不足的警告,然后注意观察SB800的有效闪光距离,如果拍摄对象在该距离内,则拍摄,如果闪光之后闪光灯未指出曝光不足,则应该可以获得一张质量良好的照片——这个也是不使用后帘幕同步(当然运用后帘幕同步效果可能会更好)和角架成功拍摄夜景人像或者特写的有效技法之一。请看特写效果:):

如果有图片无法显示,请在图片位置点击鼠标右键,再在弹出菜单中点选显示图片的菜单项即可
不用说,人像摄影的效果更佳,我已经有试验,各位一试便知。

当然,此时多少需要一些环境光的存在,以均衡照片的光效应,以免主体过分突兀。无疑,如果想要利用闪光灯和高ISO拍摄全黑环境,效果就不一定好了,但是有时候仍然可以获得正确的曝光。

当D80高ISO高于800时,此时D80测光数据已不可信,如按照准确测光拍摄,再打闪光灯,则除了有一定程度的噪点以外,主要问题是非理性的、不均匀的和无法控制的过曝。

而如果此时将相机的设置数据设为欠曝,在闪光灯有效范围内拍摄,还可以拍摄出一定效果的照片,如下图

iso1600+1EV(D80内闪,嫌烦,没用SB800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SB800试试)
iso1600+0.3EV(D80内闪,嫌烦,没用SB800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SB800试试)
iso1250(D80内闪,嫌烦,没用SB800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用SB800试试)
当然,上面指得是由于种种限制不用闪光灯无法充分曝光的情形,而对那些在弱光环境小光圈设置下,用高ISO,长时曝光拍摄的效果如何,需要有空再作试验,才能有结论。

第六节、对于SB800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原因的猜想

1、用不用闪光灯,不会影响相机的测光结果和拍摄数据,也不会因此自动调节相机的ISO设置。如果此时设置D80的ISO变化模式为自动,则安装闪光灯后,将会屏蔽这种自动功能。

2、有网友发现如下的现象:

===========================================
D80
快门1/200、F9、ISO100、离主体2M、点测人面部然后锁定闪光灯曝光正常(闪光灯TTL)
如果快门调到1/250,其他参数都和上面一样,主体则明显曝光不足,请问是怎么回事?
如果再调到1/300 、1/400则曝光差别不大,就200和250曝光差别太大。
===========================================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试验,现在我们知道,由于快门超过1/200时,相机将启动高速闪光同步机制,因此问题的性质在D80的1/200快门处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快门速度高于1/200时,快门速度越慢,完成FP所需要的频闪次数就越多,所以闪光损失的可能就越大。

因此,对这个问题可能有两个答案:

第一,假设1/200s时D80仍然能进行标准同步闪光,而1/250时无疑启动了FP闪光,由于标准同步闪光效果无疑优于FP闪光,则自然两者的曝光差别将比都处在FP范围内的1/300和1/400的差异要大得多。

第二,假设1/200s时已经启动FP高速同步闪光,此时假设闪光输出量(当然快门的变化应该对闪光输出量和闪光有效作用距离有这样那样的影响)不变,则在1/200、1/250、1/300、1/400时,所需要的近似频闪次数(按照最大闪光输出计算)分别为

(1/200)/(1/1050)=5.25
(1/250)/(1/1050)=4.2
(1/300)/(1/1050)=3.5
(1/400)/(1/1050)=2.625

由上面可见1/200和1/250时大致频闪次数差别为1.05大于1/300时和1/400时大致频闪次数的差别0.875,这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自然1/200和1/250之间的曝光效果差别要大于1/300和1/400之间的曝光效果差别。

同时,如果假定单次频闪闪光输出量不变(可以通过设置SB800为手动模式做到这点)的话,则:

在1/200和1/250时,1/200-1/250=0.001=1/1000,两者的曝光输出量差别为单次频闪闪光输出量的1/1000。

在1/300和1/400时,1/300-1/400=0.00083=1/1200,两者的曝光输出量的差别为单次频闪闪光输出量的1/1200。

这时候,也是1/200和1/250间的差别比1/300和1/400之间的差别大。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禁止演绎 2.5 中国大陆许可协议http://creativecommons_org/licenses/by-nc-nd/2.5/cn/进行许可。

[2008-07-12 11:23 补充如下]



[2008-07-14 21:08 补充如下]

关于DSLR镜头的一些札记

一、有效焦距

对于摄影镜头,焦距的含义和薄透镜近似有着不同的意义。摄影镜头的焦距往往被称为有效焦距(effective focal length),并以此与其他一些研究镜头光学所常用的概念相区别,以便更好地说明问题。

另外定义了前焦距和后焦距的概念来描述摄影镜头的光学特点。

前焦距(Front focal length :FFL)或者前焦长(Front focal distance :FFD),是指镜头的前焦点到镜头前端第一光学表面的距离。

后焦距(Back focal length :BFL)或者后焦长(Back focal distance :BFD),是指镜头的后焦点到镜头后端第一光学表面的距离。

二、有效焦距对于摄影的含义及其对于APS-C画幅的影响

有效焦距的值通常用来表示镜头的聚光能力,也常用来计算镜头的放大倍率(从镜头焦距用来计算被拍摄对象的放大倍率这个意义上考虑,尼康声称在APS-C画幅上镜头焦距必须乘以1.5倍的参数虽然有可能对许多不了解镜头对焦机制的人士造成理解上的混乱,但是从原则上讲应该没有错,如果只考虑放大倍率而不考虑镜头因为焦距而导致的景深差异和其他除放大倍率以外的光学差异的话)

三、常规镜头(Rectilinear lens)

常规镜头(Rectilinear lens),摄影用语,指在设计上对枕形或者桶形变形尽量进行抑制的镜头。利用此类镜头拍摄墙线一类的平直对象,将可以产生相应的平直的画面。所以对此类镜头而言,对枕形或者桶形变形的抑制程度将是衡量其质量的标准之一。

与此相应的是鱼眼镜头,用于在极端广角端产生弯曲的但是广域的画面效应。

四、摄影系统的视角(angle of view)

摄影系统的视角(angle of view),摄影术语,用于描述照相机在拍摄给定的场景时,被摄场景透过镜头在成像芯片上合焦成像时,画面边缘成像射线所形成的夹角的角度的大小(一般通过长方形画面的对角线的两个端点上的射线的夹角予以度量)。视角有时候又被称为视场(angle of field)。

五、镜头的成像覆盖角

但是摄影系统的视角和镜头对摄影系统的覆盖角有着不同的意义。所有能透过镜头的实像范围在摄影系统的成像芯片所在平面上形成相应的虚像范围的大小往往大于图像感光芯片的大小,所以镜头对摄影系统的覆盖角由镜头成像画面上的距离最大的边缘点间的射线的夹角组成.通常,覆盖角大于视角.当有些镜头在摄影系统上的覆盖角小于视角时(如在FX画幅上使用DX镜头时),也就是说,镜头在该摄影系统上取景成像面积小于感光芯片的面积,无法完全覆盖整个感光芯片,此时所拍摄的照片,将会出现暗角。

镜头的覆盖角成像往往是圆形的。

六、摄影系统视角的计算方法

6.1、关于常规摄影时常规镜头视角的计算方法

对于在正常距离摄影的常规镜头而言,视角由其有效焦距和画幅决定。对于常规镜头的常规拍摄,有效焦距由该焦距下对无限远处合焦所得的结果定义,而此时,b为无穷大,结果有效焦距a就近似等于镜头的标定焦距,因此此时的视角就是

视角=2×arctan((画幅对角线长度/2)/有效焦距)

6.2、微距摄影时视角的计算方法

但是对于微距摄影,由于镜头距离被摄物体的距离往往接近焦距的长度,所以此时计算视角的时候,还需要考虑放大系数:

有效焦距=照相镜头标定焦距×(1+放大系数)

例如,当放大系数为1:2的时候,有效焦距=1.5×照相镜头标定焦距,所以这时候视角就降低了。

对于微距摄影,由于放大倍率大致为a/b,所以此时镜头的后节点到相机成像平面的距离为a=镜头的标定焦距×(1+a/b),因为此时的a大于镜头的标定焦距,所以在计算镜头的视角时,必须考虑放大倍率因素,视角将视镜头的放大倍率的不同而不同。对于放大倍率为m的镜头,视角为:

视角=2×arctan(画幅对角线长度/(2×镜头的标定焦距×(1+镜头的放大倍率)))

七、按照镜头视角对镜头分类

超广角,鱼眼镜头之类,视角几乎达到180度
广角,一般视角在100度到60度之间
标准镜,视角50-25度
远摄镜,一般在15-10度
超级远摄镜,一般在8度到1度以下

八、镜头的对焦细节

设镜头的后节点(nodal point)距离成像平面的距离为a(有效焦距),镜头的前节点距离实像的距离为b,则对于常规镜头的常态拍摄,对于各个距离的被摄实像聚焦时镜头后节点所需离开成像平面的垂直距离可由以下公式计算:

a=1/(1/镜头的标定焦距-1/b)

九、关于标准镜

如果某镜头之焦距近似等于传感器幅面的对角线尺寸者,我们称之为标准镜头。其视角类似于肉眼观察对象时的视角,此外,标准镜头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在看图的时候可以形成标准的透视效果,也就是说,其形成的透视效果(包括画幅)和我们平常肉眼看到的透视效果非常接近。从对角线测量,这个角度大约为53度。对于全幅相机,由于感光画幅对角线大约等于43mm,所以对于全幅机而言,标准镜头等于50mm,并以此为某种不精确的标准,称焦距小于50mm者为广角镜而大于500者为远摄镜。

所以,就标准镜的透视意义而言,在APS-C画幅上,全幅标准镜虽然将形成较小视角的图像,但是就标准镜所意味着的透视关系而言,不会因为画幅的改变而改变。

十、决定镜头在不同画幅上的透视效果(以及景深)的因素

对于目前的尼康镜头系列而言,可以推知,对于非DX镜头,不同焦段的镜头的透视效果(以及景深)主要是依据镜头的透视成像特点予以区别,而不是依据其在不同画幅上的不同的视角相区别。不管是FX相机还是DX相机,尼康摄影系统镜头在成像平面所形成的覆盖角不会因此改变。

[2008-07-14 22:22 补充如下]

视场(angle of field)->像场角(angle of field)。

[2008-07-15 07:48 补充如下]

称焦距小于50mm者为广角镜而大于500者为远摄镜->称焦距小于50mm者为广角镜而大于50mm者为远摄镜

[2008-07-15 14:10 补充如下]

所有能透过镜头的实像范围在摄影系统的成像芯片所在平面上形成相应的虚像范围的大小往往大于图像感光芯片的大小->所有能透过镜头的被摄场景范围在摄影系统的成像芯片所在平面上形成相应的实像范围的大小往往大于图像感光芯片的大小

[2008-07-15 16:15 补充如下]

十一、感光芯片感光和胶片感光之不同对镜头设计和成像的可能影响

感光芯片只对垂直入射的光线敏感,而胶片感光就没有这种挑剔性。感光芯片通过在像素上安装微镜头减轻对垂直入射光线的依赖。所以可能的推测就是:针对胶片设计的镜头,如果未考虑对于非垂直入射光进行限制的话,那么在感光芯片上成像和在胶片上成像将会有不同的成像效果。由于非垂直入射光线对影像的补充、渲染不足,在感光芯片上成像将不如在胶片上成像那样丰满浓郁。由于广角端摄影时会依赖更多的非垂直入射光线,所以这种效应在标准焦段和广角焦段上的影响比在远焦上的影响大。这种成像丰满浓郁程度上的差别通过对比数码时代研发的镜头和非数码时代研发的镜头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例如28-70和24-70相比,XGP和XZP相比,前者虽然细腻无比,但是有时候有些清淡,28-70的画面甚至总会让人错觉画面上似乎有一些炫光——当然这对于人像摄影倒是不失为优点。当光照强烈时,用较广的焦段摄影会有更多的非垂直入射光进入镜头,所以此时的28-70这种非数码效应应该更明显,结果就是画面虽然细腻,但是或许感觉上光影形象会有些失真(和肉眼感觉的不完全一样)。

十二、关于镜头的一些概念的示意图
[2008-07-15 18:36 补充如下]

关于镜头的一些概念的示意图(修正版)
[2008-07-15 23:52 补充如下]

上图中"平面的实像"改正为“平面的被摄对象”,以免和几何光学中实像和虚像的概念相混淆。

[2008-07-17 06:22 补充如下]

关于镜头的一些概念的示意图(再修正版)
[2008-07-21 18:18 补充如下]

广角大景深画面拍摄建议
(虽然我本人从来没有耐心和时间仔细地遵循)。
以D80为例。
1、尽量使用小光圈。
2、先对你需要比较清晰显示的最远点对焦,然后注意取景框中离你最远的开始模糊的物体。
3、对在对无穷远对焦时那个离你最远的开始模糊的物体对焦,并观察取景框,是否有近景过分模糊,如果有,再将对焦点向相机方向前移,直至近景清晰度适当。如果最远景过分模糊而又并不介意近景清晰与否,则将对焦点稍微远移,直至远景清晰为止。
4、锁定对焦。
5、然后对准你最希望拍摄清晰的部分测光,根据这部分的范围大小分别使用矩阵测光、※※重点测光、点测光。
6、如果测光结果需要重新调节光圈,则将对焦解锁,重复1到5步。
7、锁定曝光。
8、调整构图,拍摄。

[2008-07-21 18:25 补充如下]

5、然后对准你最希望拍摄清晰的部分测光,根据这部分的范围大小分别使用矩阵测光、※※重点测光、点测光。->
5、然后对准你最希望拍摄清晰的部分测光,根据这部分的范围大小和光线分布情况分别使用矩阵测光、※※重点测光、点测光。

[2008-07-22 07:24 补充如下]

关于超焦距离

超焦距离(hyperfocal distance),国内有许多翻译成超焦距。由于在摄影镜头方面焦距概念的敏感性,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汉语中使用超焦距这个概念,将会使本来比较微妙的超焦距离概念变得更加混淆,因此,在这里,我们将hyperfocal distance翻译成超焦距离。因为这个距离既不完全是镜头对焦时的前节点焦距,也不是镜头的标定焦距,更不是镜头后节点的焦距。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个超焦距离在某些情形下被用来当作对焦距离,因此我们认为,将该距离翻译成超对焦距离也是合适的,虽然这样可能并不反映超焦距离的本质。

一般,摄影界关于超焦距离有两种定义:

第一个定义:超焦距离是一个镜头能保持无限远对象处在可接受的锐度的前提下进行对焦所能达到的最近的对距离;也就是有着最大景深的对焦距离。当镜头对这个距离对焦,所有从超焦距离的1/2处起到无限远的对象的锐度都在可接受的范围以内。(超焦距离=(焦距×焦距)/(光圈档数×混淆圆限制尺度)+焦距)

第二个定义:超焦距离是指当一个镜头对无限远对焦时(镜头上对焦刻度的无限远处),在某段距离之后所有的对象都能有可接受的锐度。这个距离就是超焦距离。(超焦距离=(焦距×焦距)/(光圈档数×混淆圆限制尺度))

两个意义的不同是很少的,他们是可以互相代替的,而且其数值差别不大。用第一个定义计算的值只比用第二个定义计算的值多一个焦距。

超焦距离是一种奇妙的属性:当镜头对超焦距离H对焦,将拥有从H/2开始到无限远的景深。如果对H/2对焦,则镜头将有从H/3处到H处的景深;如果对H/3对焦,景深将从H/4到H/2,此规律持续对于所有后继的1/X超对焦距离的值都有效。

在实用上,将镜头的对焦环指针调整到镜头对焦距离标记∞处(大致相当于从当前光圈直径的1000倍处),即为对无限远对焦。

[2008-07-22 07:33 补充如下]

自然,如果不追求极限景深,对于所需景深的前1/3位置处对焦是对的,则此时景深之三分之一在对焦点之前,其余三分之二将在对焦点之后。景深的大小视你设定的光圈而定。
这里焦距,如果不特别指明,都是指镜头设置的标定焦距。


[2008-07-22 07:37 补充如下]

自然,从近似计算公式可知,超焦距离因你的镜头标定焦距的设置、光圈的不同而不同。

[2008-07-22 07:52 补充如下]

虽然这样可能并不反映超焦距离的本质->虽然这样可能并不完全反映超焦距离的本质。
超焦距离是一个镜头能保持无限远对象处在可接受的锐度的前提下进行对焦所能达到的最近的对距离-〉超焦距离是一个镜头能保持无限远对象处在可接受的锐度的前提下进行对焦所能达到的最近的对距离

[2008-07-22 08:13 补充如下]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汉语中使用超焦距这个概念
->因此我们认为如果在汉语中使用超焦距这个术语

[2008-08-20 06:42 补充如下]

厘清DX画幅的本质是成像画幅裁减而不是实际上的镜头焦距和透视关系的变化的重要实用意义可能在于:例如,当你以镜头的标定焦距200mm拍摄时,最小经验安全快门速度大致应该仍然是全画幅摄影时的1/200s而不是换算以后的1/300s。

[2008-08-26 12:14 补充如下]

尼康NEF文件快速预览应用下载地址:
http://nikonimglib_com/nefcodec/
可以显示对焦点位置——如果你在对焦以后没有重新构图的话

[2008-08-30 22:10 补充如下]

补充,便于理解
[2008-09-01 19:10 补充如下]

承蒙大家抬爱,再放出一弹,请各位指正

十二、关于35mm相机的安全快门

摄影界普遍传说的关于单反摄影的安全快门的一条经验规则,即,快门数取所设焦距数的倒数,但是关于这种经验规则的科学基础却甚少有人谈论,但是对于该项经验规则的质疑之声一直不少。典型的例子如Ansel Adams在其专著中认为对于一枚标准镜而言,任何比1/250s慢的快门都无法达成最大的锐度(The Camera,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0, p. 116)。而著名的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则建议安全快门设为设定焦距的2倍的倒数。

Doug Criner研究了这个问题,并推导出了一个度量快门与摄影画面锐利度的关系的公式。

http://www_enginova_com/Minimum%20Shutter%20Speed.htm

首先,锐度是和成像(芯片和镜头)的分辨率有关的,Doug认为,如果在快门开启时间内,由于抖动而发生的图像偏移距离如果能控制在一个像素宽以下(对于D80而言,考虑ccd芯片的感光尺寸为23.6×15.8mm,其上像素排列为3872×2592,可知其单位像素的直径约为0.006mm),即可认为达到当前设备所能提供的最大的锐度,相应的快门也就是理想安全快门,根据这种想法,可以导出关于理想安全快门的近似公式如下:

理想安全快门≈(180×像素宽度)/(镜头的后节点焦距×由于手持抖动引起的视角变化率(度/秒)×π)

由于对于一般的人,由于手持抖动引起的视角变化率基本是个常量,可知,安全快门和“像素宽度”成正比,和镜头的后节点焦距成反比。在这里这个近似计算公式里,有两个参数需要作进一步的说明,第一个是像素宽度。如果以成像芯片,例如D80的CCD来计算像素宽度,则其像素宽度约为0.006mm(按照Doug的计算,柯达Tri-X胶卷的分辨率为宽度为0.005mm左右,所以在这方面D80的CCD已经很接近了)左右,而如果最终输出文件将缩小为宽为1000个像素的话,则在输出时将发生像素合并的过程,式中相应的像素宽度将调整为0.006×3872/1000=0.023mm,也就是说,对于1000像素宽的输出,安全快门可以放慢4倍(这个大概也就是为什么经验法则把安全快门设在焦距倒数而不是理想锐度安全快门的原因,因为人们往往不需要100%放大的照片)。

第二个问题要谈一下DX画幅对于安全快门指标的影响。从Doug导出的度量公式可知,理想安全快门速度和(胶卷、芯片或者实际输出所需的)像素宽度、镜头的后节点焦距(近似等于镜头的全幅标定或者设定焦距)、由于手持抖动引起的视角变化率有关,对于全幅镜头在DX机身,例如D80的情况,由于其像素宽度接近于胶片机的线间距的1/2,因此在这个指标上相当,而其后节点焦距也就是全幅镜头的后节点焦距,并未改变,因此,结论就是,当传统的镜头在D80上运用时,其安全快门的指标应该和这些镜头运用于胶片机上时接近,如果认为焦距倒数法则在传统全幅胶片机上成立,则这些全幅镜头在D80机身上这个焦距倒数法则也应该有效。

而对于专门为DX画幅设计的镜头,由主贴中的第八条公式,可得:

a=1/(1/镜头的标定焦距-1/b)

由于b由拍摄时对焦距离决定。随拍摄场景之不同而不同,镜头的标定焦距现在因为是DX画幅,必须乘以1.5倍的因子,因此为了使镜头的成像圆的尺度缩小1.5倍,必须将镜头的后节点焦距相应设计为扩大1.5倍的数值,则此时在理想安全快门的计算公式中,f不再近似等于镜头的标定或者设定焦距,而是近似等于镜头的标定或者设定焦距的1.5倍,所以对于专门针对DX画幅设计的小成像圆镜头,安全快门速度要缩小1.5倍——而这在全幅镜头上从来不会发生。

这也就是说,如果认可安全快门的经验准则,就安全快门而言,18-135之18mm端和28-70的28端几乎有相同的值,那就是1/30s。

[2008-09-02 00:46 补充如下]

安全快门速度要缩小1.5倍->安全快门速度是非dx镜头情形的1.5倍

[2008-09-09 22:19 补充如下]

以下链接仅对登陆用户有效

本贴路线图,点击链接查阅相关内容


镜头测评部分

Nikkor AF-S 18-135mm f/3.5-5.6 G IF-ED DX p_18_135

Nikkor 85mm f/1.8 p_85_18

Nikkor AF-S 17-55mm f/2.8 G IF-ED DX p_17_55

Nikkor AF-S 17-35mm f/2.8 D IF-ED p_17_35

Nikkor AF-S 28-70mm f/2.8 D IF-ED p_28_70

Nikkor AF 180mm f/2.8 IF-ED p_180_28

Nikkor AF-S 70-200mm f/2.8 G IF-ED VR p_70_200

Nikkor AF 50mm f/1.4 D p_50_14

Nikkor AF-S 18-70mm f/3.5-4.5 G IF-ED DX p_18_70

Nikkor AF 20mm f/2.8 D p_20_28

Nikkor AF 24mm f/2.8D p_24_28

Nikkor AF 28mm f/2.8D p_28_28

Nikkor AF 35mm f/2 D p_35_2

Nikkor AF-S 24-70mm f/2.8G ED p_24_70

Micro-Nikkor AF 60mm f/2.8 D p_60_28

Micro-Nikkor AF-S 105mm f/2.8G IF-ED VR p_105_28

Nikkor AF 50mm f/1.8 D p_50_18

Micro-Nikkor AF 200mm f/4 D ED p_200_4

Nikkor AF 80-200mm f/2.8D ED p_80_200

Zeiss Planar ZF T* 85mm f/1.4 p_85_14z

Nikkor AF 135mm f/2 D DC p_135_2

Nikkor AF-S 14-24mm f/2.8 G ED N p_14_24

摄影技术和技巧部分

网友mickelt关于sweet spot effect
翻译的赐教


单反对旁轴,优缺点比较

关于D3的看法

关于DX画幅等价焦距和画幅裁减的概念混淆

关于画面的立体感

关于CCD和CMOS

网友水蓝刀影和shhggl关于镜头的评论

关于人像摄影的评论和一些镜头使用经验

kenrockewell关于D3,D700,5D的评论

关于像素,iso,动态范围

关于后期

网友kemmi的赐教

网友qqying23的赐教

关于35mm相机的安全快门

[2008-09-10 06:14 补充如下]

网友菠萝85/14的夜景作品

[2008-09-12 12:39 补充如下]

网友truman0162的评论以及提供的非常有用的photoshop插件

[2008-11-20 19:08 补充如下]

Micro-Nikkor AF-S 60mm f/2.8 G ED N/ Test Report

[2008-11-21 19:23 补充如下]

关于测光

[2008-11-28 15:10 补充如下]

关于D80和SB800闪光灯互动关系的补充

在几乎任何拍摄模式下,当快门速度慢于最快闪光快门同步速度时,此时调整快门速度的变化,将不会影响闪光灯的输出,而只有当相机设定的快门速度超过最快闪光快门同步速度时,快门速度的变化才对SB800的输出发生影响。

目前发现的闪光灯对D80拍摄设置的影响似乎只有屏蔽自动ISO功能一项。

[2008-12-11 01:05 补充如下]

感谢atomic 网友
更正
==========================================
(1/200)/(1/1050)=5.25
(1/250)/(1/1050)=4.2
(1/300)/(1/1050)=3.5
(1/400)/(1/1050)=2.625

由上面可见1/200和1/250时大致频闪次数差别为1.05大于1/300时和1/400时大致频闪次数的差别0.875,这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自然1/200和1/250之间的曝光效果差别要大于1/300和1/400之间的曝光效果差别。
=============================================
为:

(1/200)/(x/1050)=5.25x
(1/250)/(x/1050)=4.2x
(1/300)/(x/1050)=3.5x
(1/400)/(x/1050)=2.625x

由上面可见1/200和1/250时大致频闪次数差别为1.05x大于1/300时和1/400时大致频闪次数的差别0.875x,这如果这个推论成立的话,自然1/200和1/250之间的曝光效果差别要大于1/300和1/400之间的曝光效果差别。如果频闪一秒20000次的话,那X=0.00525。



[2008-12-11 01:12 补充如下]

再更正
haha

(1/200)/(x/1050)=5.25/x
(1/250)/(x/1050)=4.2/x
(1/300)/(x/1050)=3.5/x
(1/400)/(x/1050)=2.625/x
计算数据没有错,20000次x=0.00525

[2008-12-11 01:15 补充如下]

回帖显示补充
因为这个计算所针对的问题是拍摄对象曝光量不变的情形,所以假定闪光输出不变是合理的假设!

[2008-12-11 01:20 补充如下]

在几乎任何拍摄模式下,当快门速度慢于最快闪光快门同步速度时,此时调整快门速度的变化,将不会影响闪光灯的输出,而只有当相机设定的快门速度超过最快闪光快门同步速度时,快门速度的变化才对SB800的输出发生影响。
===============
关于这条再补充一下:这种变化非常有可能是由于高频模拟闪光的单次输出量和频率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里造成的。

[2008-12-11 07:56 补充如下]

更正,在“单次闪光输出时延,也就是完成一次闪光所需要的时间”概念的描述中,这句
输出时延越慢,越有利于FP高速闪光同步(因为此时完成全画面补光所需的频闪次数越少)。
撤销。
因为FP高频模拟闪光不同于频闪闪光,其高闪烁频率似乎基本不变,可以忽略单次高频闪光时延的影响。

[2008-12-11 07:59 补充如下]

但是我认为fp时快门越快高频模拟闪光越多的情形似乎没有充分的证据予以支持,而且有快门越快,衰减越厉害的可能的反证,所以我认为这种说法成立的可能性极小。

[2008-12-11 08:53 补充如下]

此外请注意在问题分析部分“通过上文的分析和试验,现在我们知道,由于快门超过1/200时,相机将启动高速闪光同步机制,因此问题的性质在D80的1/200快门处发生了质的变化,当快门速度高于1/200时,快门速度越慢,完成FP所需要的频闪次数就越多,所以闪光损失的可能就越大。”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此时闪光被锁定,而曝光对象的光条件不变。

所以完成“FP所需要的频闪次数就越多,所以闪光损失的可能就越大”仍然成立。如果闪光未被锁定,而且当快门变化或快门速度到达一定程度,导致高频模拟闪光的次数的减少的对光输出的影响超过了单次高频模拟闪光光损的影响时,则可能是高快门时高速模拟闪光的有效闪光次数减少起主要作用,此时快门越高越衰减。

所以运算公式更正为:
(1/200)/(x/1050)=5.25/x
(1/250)/(x/1050)=4.2/x
(1/300)/(x/1050)=3.5/x
(1/400)/(x/1050)=2.625/x

(高频闪光一次闪光量-一次高频模拟闪光导致的光损)*5.25/x  =(1/200)时输出

(高频闪光一次闪光量-一次高频模拟闪光导致的光损)*4.2/x  =(1/250)时输出

(高频闪光一次闪光量-一次高频模拟闪光导致的光损)*3.5/x  =(1/300)时输出

(高频闪光一次闪光量-一次高频模拟闪光导致的光损)*2.625/x  =(1/400)时输出

设x=(高频闪光一次闪光量-一次高频模拟闪光导致的光损)/x
但是原定性分析的理论基础仍然成立,有就是1/200和1/250时大致频闪次数差别为1.05x大于1/300时和1/400时大致频闪次数的差别0.875x,这个也是两者闪光输出量的差别

[2008-12-11 11:14 补充如下]

对于FP的高频模拟闪光,闪光机制和普通闪光机制是不同的,因此不能运用单次闪光的全光输出时延进行计算(当然在定性上和原理上运用这个数据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我们后来的式子使用了X,可以是任意常数)。

而我和你在这里的分歧应该是:FP的高速频闪的单次输出,以及它的全闪有效距离,可能不能使用标准闪光同步的单次时延,及其全光或者1/8光的方式来运算。既然是运用高频闪光来模拟闪光,那么这种模拟可能是有算法的,既然通行的高频模拟闪光频率达到50KHZ(也就数每妙50000次),则其单次闪光输出是根本达不到标准闪光同步全光闪光输出的光量的(因为除非在单次频闪时发出特别强烈的激光,否则其出光量还是受其发光时延的限制)。所以,此时的有效距离是高频模拟闪光综合功效的结果,而不是主要由其单次闪光的数据决定。

还有,我在这里愿意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频闪,一个是FP时的高频模拟闪光。我的看法是,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频闪作为闪光灯的运用技法之一,其出光量的原理还是基本按照常规闪光的路子走,而FP时的高频模拟闪光,闪烁频率达50000次/秒,又是“模拟闪光”,应该是和常规的闪光有不同的路子的。

所以我现在的基本立场是,不能用理解标准同步闪光和频闪的闪光出光量机制去理解FP高频模拟闪光的出光量机制,此外“快门超过1/200S以后,快门越快, 距离越短。”我觉得也可能是由于快门越快,导致有效频闪次数减少(在FP模拟闪光频率不变的前提下),以致综合闪光效果降低的结果。

以上是我们的区别。

而这个,“频闪,基本上不可能每次都全光输出”,我很认同你,并且我还要补充一句,我认为FP高频模拟闪光的单次闪光完全不会是全光输出。

注意哦,我这里“频闪”和“FP高频模拟闪光”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哦。频闪是玩灯的一种技巧,而“FP高频模拟闪光”则应该是闪光灯某种迫不得已的权宜

[2008-12-15 18:48 补充如下]

网友atomic有益的质疑和启发

关于焦平面(fp)高频模拟闪光的补正

[2008-12-16 18:46 补充如下]

网友水蓝刀影的赐教和佳作

[2008-12-26 17:48 补充如下]

网友一首好歌的佳作

[2008-12-29 10:16 补充如下]

网友新远的佳作

[2009-01-16 18:12 补充如下]

网友尼古拉斯·凯奇的佳评佳作

[2009-02-19 20:08 补充如下]

摄友三峰的作品

[2009-02-21 11:53 补充如下]

摄友sj00的作品

[2009-02-22 10:43 补充如下]

摄友有闲人的作品

[2009-02-22 10:48 补充如下]

ideaarchitect目前心目中的配置建议
对于旅游记录和兴高采烈对一切都会激动的女士们者,建议下列配置:
全幅:D700,金或银广角,24-85,70-300VR
DX:D90,16-85vr或18-70,70-300VR
对于追求画质的摄影爱好者:
D3或D300,17-35/28或14-24/28,35/2ZF,AF50/14或50/14ZF,85/14,(105/2DC,135 /2 DC,180/2.8 IF-ED)或80-200/2.8。1+SB800或SB900


[2009-02-24 07:02 补充如下]

关于镜头和相机分辨率相关问题的一些杂志[2009-02-24 07:03 补充如下]

关于镜头和相机分辨率相关问题的一些杂志

[2009-02-24 07:06 补充如下]

室内以及弱光环境人像的拍摄心得

[2009-02-24 07:09 补充如下]

Nikkor AF 24-85mm f/2.8-4 D IF – 测评

[2009-02-24 07:12 补充如下]

色域、显示和打印

[2009-02-24 07:14 补充如下]

Zeiss Planar ZF T* 50mm f/1.4 –测评报告

[2009-02-24 07:16 补充如下]

Zeiss Distagon ZF T* 35mm f/2 – 测评报告

[2009-02-24 07:18 补充如下]

Nikkor AF 80-400mm f/4.5-5.6 ED VR D –测评报告

[2009-02-24 07:20 补充如下]

Nikkor AF-S 70-300mm f/4.5-5.6 G IF-ED VR – 测评报告

[2009-02-24 07:22 补充如下]

Nikkor AF 75-300mm f/4.5-5.6 测评

[2009-02-24 07:24 补充如下]

Nikkor AF-S 300mm f/4D IF-ED 测评报告

[2009-02-24 07:26 补充如下]

关于佳能、尼康系列人像摄影适应性特点的感想

[2009-02-24 07:29 补充如下]

个人关于在标准变焦焦段心仪ZF35/2-zf50/14或af50/14-af84/14配置的理由

[2009-02-25 22:52 补充如下]

摄友有闲人对75-300和70-300vr的比较测试

[2009-02-25 23:28 补充如下]

本贴中凡是“横向色差(对比度剧烈变迁处的染色阴影)”处都应替换为“边际色差(对比度剧烈变迁处的染色阴影)”

[2009-03-02 15:05 补充如下]

感谢破镜兄的指正

摄友破镜兄的指正:

对于标准焦距为35mm的系统,不考虑像素密度的影响(即假设像素大小和35mm胶片的分辨率相当),和50mm的系统相比,大概要加快1.5倍。

[2010-01-27 18:52 补充如下]

★★★★★第307贴错误纠正★★★★★
本贴中,这里描述错了,于事实不符,现更正之!!!

下面的说法只针对通常情形,不能否认具体案例的情形会有出入

而CMOS技术家族由于其模转数过程在芯片的像素层次上完成,所以其算法无法全面考虑整幅画面的信息情况,然后再以数字信号的方式几乎无损地传到核心处理模块进行整幅处理(★★★★★此处细节表述错误,但是定型结论不变,正确的情形请看下文★★★★★)

成像芯片和机身电路对被摄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最初有三个转换步骤:

1、Photon-to-Electron Conversion:光电转换
2、Electron-to-Voltage Conversion 电子-电压转换
3、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模数转换

对于CCD在像素中完成光电转换,在成像芯片层完成电子电压转换,在机身电路层完成模数转换
对于CMOS,在像素中完成光电转换,在像素附近电子电压转换,在成像芯片层完成模数转换以及其他电子处理。

在CCD中,大部分功能发生在机身电路中,如果设计需求变了,只需对电路进行重新设计而无需对成像芯片进行重新设计。

在CMOS中,在像素层就把电荷变成了电压,而且大部分的功能都被集成到了成像芯片中,这使成像芯片的功能很不灵活。

由于模数转换通常是将一个输入电压信号转换为一个输出的数字信号。

由于
1、CCD的模数转换通常在机身电路中进行,而CMOS的模数转换通常集成在成像芯片中;
2、再考虑到CCD的电子(电子云)-电压转换是一列一列依次读出到机身电路中进行模数转换的,而CMOS中的电压是一个像素一个像素地送入计算能力相对较弱(计算能力强大意味着可以在更大的精度上模拟模拟信号。)的成像芯片集成的模数转换单元中(在此情形下是否可以进行数据拟合处理是可疑的)进行的;
3、同时考虑到单个像素CCD所采集的电荷要比CMOS单个像素所采集的信息电荷要多得多;
4、再考虑CMOS像素为了消除电子干扰所做的步骤;
5、CMOS芯片输出数字信号,CCD芯片输出模拟信号(用机身较强大的运算能力对模拟信号进行数据拟合)。
因此关于现代商用级CMOS成像比CCD成像具有更大的确定性(Definition)和更弱的细腻度(Precision)仍然可能成立

同时可能由于第5条,拥有CCD的成像系统可能以寄存器中的整体模拟信号为输入量进行模数转化处理而CMOS中非常可能只对单一像素的电压信号进行模数处理,所以CCD在这个过程上的计算处理可以更为复杂,在提供较好的画质的同时,却降低了出片速度,所以CCD的机子连拍速度不如CMOS快。
上述都是常轨设计,不否认有非常规的设计改变这种状况。同时,是否CMOS的问题还有无法有能力保留模拟信号(模拟信号较弱?)对模拟信号进行向机身的整体输出或者序列输出呢?http://image215.poco.cn/mypoco/myphoto/20100127/18/4202919420100127183849070.jpg[2010-01-27 19:09 补充如下]

CCD成像芯片和CMOS成像芯片最关键的区别之一

CCD输出模拟信号,供强大的机身电路处理,而CMOS输出由CMOS芯片自身处理的数字信号,到机身已经是数字信号了(之所以如此是不是可能是因为CMOS芯片无法保持模拟信号完成信号输出?)

[2010-01-27 19:39 补充如下]

显而易见,CCD由于光信号的采集更丰富,所以在常规ISO下,动态范围可能要比CMOS大。另一个问题是,在弱光情形下,由于可能CCD无法采集到足够的光亮形成稳定的输出,而CMOS的模数转换可能是逐项素进行的(即,只采用本像素的模拟信号进行模数转换而不是像CCD那样对整个成像芯片输出的模拟信号集进行整体基础上的模数转换,可能形成更高的确定性,但是画面如点彩派者,可能庚僵化。)对于CMOS,增大像素的感光面积也许可以识别弱光,但是,在像素密度降低的情形下,会降低像素间层次差别出现的范围,从这一点看,就CMOS而言,像素太大,动态范围反而可能降低。
四个像素可能只形成四个色彩层次,一万个像素,如果单个像素都在可感光的动态范围内的话,大概就可以形成一万个色彩层次。动态范围就大得多。
当然,对动态范围而言,单个像素的感光能力动态范围和像素间的层次差别永远是一对矛盾。单个像素的感光动态范围越大(也许增加像素尺寸就可以提高单个像素的感光动态范围),单个像素可以区别出更多的光层次,但是,就整个画面而言,像素越大,成像的信息越少,层次就自然少,像素越多,层次表述就越丰富(在单个像素的动态范围足够的情形下)。最好的设计是一个均衡,在像素感光面积的大小和像素密度的大小间达成一个平衡,一个最优点。CMOS,高像素密度的,应该更细腻,在一定范围内,动态范围应该更大。像素太大,就整个画面而言,即使单个像素的动态范围足够,也很难形成全画面有细腻区别的感光层次,动态范围即使大了(例如在光比极端的情形,例如D3和D700的某些夜景拍摄的情形),层次还是不够,出现明暗跨度虽然大,暗部噪点虽然少,但是过度很不自然,画面给人感觉上的动态范围还是比较小的情形(当然这是一种假象)。像素太大,单个像素感受到的光信息虽然丰富多彩此起彼伏,但是一积分一转换,这个大像素面积上的和那个大象素面积上的总电荷很可能彼此差别很可能不大,没区别了。

[2010-01-27 19:56 补充如下]

所以,关于CMOS针对每个象素进行模数转换这种说法可能理解成:在CMOS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时,只运用一个像素中的信息,无法使用整个芯片采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拟合。

因此,第307帖引用的“而CMOS技术家族由于其模转数过程在芯片的像素层次上完成”这种说法,原则上没有错。但是需要解释,以免形成每个象素后面都有一个模数转换元件那种想当然的象形文字般的理解。

CMOS成像芯片=CMOS元件!=CMOS像素。

CCD输出模拟信号,CMOS,输出数字信号。

[2010-01-27 20:16 补充如下]

不能否认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CMOS未来可能变得更强大,数模转换时可能采集更多的象素而不是一个像素进行计算,甚至可能使用全部电压信息进行拟合。
相关标签: 视角 光圈 CCD 快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15138 回帖:216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4.899
主题: 2
帖子: 245
注册: 2010年6月
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ndz
泡菜
泡网分: 10.801
主题: 5
帖子: 81
注册: 2005年2月
楼主:郑重的向您敬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1
主题: 0
帖子: 90
注册: 2010年6月
这歌帖太强大了,资料相当详细,收藏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109
主题: 20
帖子: 168
注册: 2008年12月
期待更多镜头的译文,楼主辛苦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29
主题: 28
帖子: 3584
注册: 2008年9月
LZ辛苦了,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3
注册: 2009年9月
收下了  好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另外一个情形可能是CCD成像需要足够的光亮刺激产生足够的电荷,才能比较稳定地整片输出信号,而CMOS本来为了满足商用要求就需要有比较敏感的弱光感应能力(受光面积较小),而且模数转换只需电荷在像素水平瞬间转换成电压即可,所以对弱光的感应能力相比CCD而言更确定——即有更好的ISO表现力。
——这个只是猜想。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1-27 20:5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回帖显示补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truman0162 发表
谢谢ideaarchitect,太感谢了......
过奖了,其实只是买的时候多看看资料,以免买了以后倒腾比较麻烦,比如如果我那天不着急买352的话,也许我现在就可能买18-200了,不过我周围有这个头的三个摄友,有一个要出手,一个不经常用了,还有一个估计这段时间有事情没怎么拍,看来我快要倒腾了,倒腾也是一种乐趣?嘿嘿.......
新年快乐,早晨忘记和你说了,这个插件不错,你下载了吗,我试过了很不错,在这里:

......

感谢truman0162朋友推介、惠赐的软件,真正的有用,帮了大忙,妙处不可言说。所以下面这篇译文专门奉献给您,表示感谢

全幅机身Nikkor AF-S 50mm f/1.4 G测评(译者按,这种测评文章本身有时候也是非常好的新知识的来源和摄影器材相关概念的学习材料)

作者Markus Stamm


此镜是尼康镜头家族的新成员之一。现在,尼康对一枚任何系统不能错过的镜头之一——标准定焦镜——添加了现代的声波驱动。这些镜头在摄影师社群中享有很高的声望,因为这类镜头一般质量极高,可是定价却十分节制。
所以,别罗嗦了,让我们看看古老的50mm定焦焦段在全画幅相机上的最新进化的情形吧。从这个测评起,我们开始使用D3x作全幅测试用机。
既然次镜的外镜桶是由高质量的塑料制作,所以此镜的制作质量算是非常得体的。橡胶处理的对焦环贴切而又流畅。

不管对焦距离如何,镜头的物理长度不变。虽然这不是一枚真正的内对焦镜头——其内部镜身会在外部镜桶内部移动(线性扩展对焦系统)。

此镜前端组件不会旋转,所以装偏振镜不成问题。但是滤镜接口的直径是58mm,这个就目前的尼康镜头系列而言,是与众不同的。当然,也许这意味着这是第一枚定义58mm滤镜接口直径的镜头,在不远的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多的这种滤镜接口直径规格的镜头。目前,一款刺刀卡口的镜头罩是这枚镜头的随镜配件。

这是一枚AFS镜头,有超声波驱动,和所有目前尼康的DSLR兼容(包括没有安装机身马达的入门级机型,如D60或者D5000)。其自动对焦速度不快,但是随时可以以手动对焦拦截自动对焦过程。就日常使用而言,非常便利,但是,在高端机身上(例如本次测试用机D3x),老的螺栓驱动的AF-D 50/1.4的自动对焦速度感觉上似乎更快。

变形
此镜有大约为1.4%的桶形变形。这个就定焦镜而言是令人失望的。可是,对于一些快速的标准定焦镜而言,这又是常见的现象。除非你的拍摄题材要求你在画面的边缘都表现出笔直的线条,否则没什么大碍。

暗角
快镜头在全幅机身上都会出现明显暗角,此镜也不例外。当广开光圈的时候,暗角光损达2EV,十分明显。到了f/2的时候,暗角减弱了一些,但是仍在存在,当光圈降到f/2.8以下之时,暗角问题就可以被忽略了。

MFT(分辨率)
标准定焦镜通常会有十分锐利的画质,在这方面这枚镜头并不令人失望。
只有在在光圈广开的时候,中心的分辨率是良,而在f/2.8的时候则成绩是优。在广开光圈的时候,极边和尖角处有点软(这时候镜头在这里也缺乏对比度),但是随着光圈的缩小,情况就被改善了,到了f/2.8以后就达到良的水准了(直到缩小到f/11处出现衍射效应为止)。
除了广开光圈的时候,极角处的分辨率数字要比边缘处高。
该镜头在缩小光圈的时候会出现一些焦点漂移现象(剩余球差)

色差
色差(在剧烈对比度变迁处的染色阴影)在所有的光圈设置上都在1到1.2的区间。考虑到测试用机的分辨率极大,这种色差可能只会在大幅面打印的情形或者放大裁切的情形下才会变得可见,无论如何,对于一般的拍摄题材,就一般的打印尺寸而言,这个问题应该是无关紧要的。此外,色差也可以通过机身自带的软件予以纠正。


散景
就这样一枚大光圈镜头而言,散景的质量应该是其主要特色。不幸,在光圈广开的时候,此镜的散景表现不佳,出现轮廓线,但是从f/2以后,这些轮廓线消失了,散景变得非常流畅,可是,其高光部分仍然会受到轴向色差的干扰(参考下一段)。
由于配置了9片圆形的光圈刀片,在整个光圈序列中,高光背景仍然保持圆形。

散景紫边/轴向色差
轴向色差(不同颜色焦平面间的差异)是一些相对快的镜头的共有的问题。就像你在下面的看到的那样,光环有不同的颜色:前焦点是品红色(红加蓝),后焦点是绿色。真正的高消色镜头(apochromatic)不会有轴向色差,但是这类镜头的焦段很少在100mm以下,不像边缘色差,轴向色差很难通过后期处理予以消除。

和大多数快速定焦镜头一样,此镜在大光圈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轴向色差。

另外,当光圈调小的时候,样片还出现焦点漂移的问题,此外,在光圈广开的时候还出现锐度和对比度降低的现象(当拍摄距离较短的时候,后者的情形尤其严重)


评判
长期以来,标准镜享有便宜而且优质的声望,此镜也不例外。这枚镜头可以拍出非常锐利的图像——只要把光圈稍微调小一点。
不过,这枚镜头也不是没有缺点。广开的时候,锐度就欠了点,而对比度则损失了大部分,此时暗角也很高,但是一枚价格温和的快速定焦镜在全幅机身上出现这类问题是不奇怪的。散景从f/2开始到f/2.8以后都是流畅的,但是在光圈广开时显得有些杂乱,此时也出现了明显的轴向色差。
对于大多数的拍摄情形,声波马达驱动AF是足够快了。虽然制作质量很好,镜头套装附件非常吸引人,但是对那些已经拥有尼科尔50 mm AF镜头的朋友,此镜可能还不够有吸引力,但是对于所有正想购买一枚快速标准定焦镜的朋友,此镜可能会有吸引力。

光学品质:     ★★★☆  
机械品质:  ★★★★
性价比:  ★★★★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09-07-25 05:3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偶尔来来 发表
链接无效了啊

不知这位朋友指的是哪些链接?如果是指主贴中我做的哪些搜索链接,刚才试过,都还是有效的。如果是指这里的一些贴图,那么由于相册的不稳定,或者多时不去登陆相册,有时候确实会不现实图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lhpgmbd9999 发表
AF 85/1.4 D

感谢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786
主题: 7
帖子: 629
注册: 2008年5月
链接无效了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695
主题: 35
帖子: 972
注册: 2005年2月
AF 85/1.4 D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五里堠 发表
非常好的学习帖子!

感谢点阅,感谢肯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949
主题: 5
帖子: 305
注册: 2005年9月
非常好的学习帖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菠蘿 发表
85/1.4

f2.0

.

[菠蘿 编辑于 2009-03-14 23:04]

欣赏,不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388
主题: 144
帖子: 10839
注册: 2005年12月
85/1.4

f2.0

.

[菠蘿 编辑于 2009-03-14 23:04]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388
主题: 144
帖子: 10839
注册: 2005年12月
AF 85/1.4..

f2.0..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388
主题: 144
帖子: 10839
注册: 2005年12月
AF 85/1.4

f2.0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388
主题: 144
帖子: 10839
注册: 2005年12月
AF 85/1.4

f1.4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718
主题: 1
帖子: 118
注册: 2008年10月
接着上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718
主题: 1
帖子: 118
注册: 2008年10月
是这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718
主题: 1
帖子: 118
注册: 2008年10月
图弄错了,请去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718
主题: 1
帖子: 118
注册: 2008年10月
有没有图丽12-24那款的测评,谢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sj00 发表
我想知道的是12-24/F4的测评和其他副厂的镜头的比较,你介绍的牛头太贵买不起.谢谢

哈哈,小case。
12-24是不是?,稍后请移步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605783再看。
不过我要提醒一点,这里翻译的photozone.de的一些测评,并非表示我推荐这些镜头,只是纯客观罗列。对这些镜头我没有倾向性,希望读者自己参考判断

我推荐的是方案:
对于旅游记录和兴高采烈对一切都会激动的女士们者,建议下列配置:
全幅:D700,金或银广角,24-85,70-300VR
DX:D90,16-85vr或18-70,70-300VR
对于追求画质的摄影爱好者:
D3或D300,17-35/28或14-24/28,35/2ZF,AF50/14或50/14ZF,85/14,(105/2DC,135 /2 DC,180/2.8 IF-ED)或80-200/2.8。1+SB800或SB900。
但是这个方案是和个人嗜好和身体条件权衡的结果,并不表示我推荐的这些镜头有最好的画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大俗大雅 发表
学习,谢谢!

客气,其实错误不少,仅供参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046
主题: 53
帖子: 1008
注册: 2004年3月
学习,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718
主题: 1
帖子: 118
注册: 2008年10月
我想知道的是12-24/F4的测评和其他副厂的镜头的比较,你介绍的牛头太贵买不起.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sj00 发表
请ideaarchitect帮我看看超广镜头的测评,考虑上一个.主要是照室内的装饰效果.不追求大光圈,要求中心锐度要高,解像力要好,谢谢!

不客气,尼康的全幅超广定焦已经翻译过了,现在把photozone评论中的最光的定焦的测评也翻译过来,在
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605783
那贴,请sj00兄移步阅读。经营两个帖子太累了,偶现在准备经营一个帖子,并把这里的有意思的内容逐步订正错误以后,汇集到那个帖子里,方便比较参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贡献一篇译文,德国网站上关于85/1.4的测评报告摘译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