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菜鸟冒泡:胶片与数码的异同! [主题管理员:阿西]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与内容有关的配图就不发了,只与玩胶片的DX探讨学习,纯属笨鸟的臆想 不妥之处还望各位DX手下留情
胶片的成像原理
每种胶片(包括彩色胶片)均由多个功能层组成,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单层或多层的感光乳剂层和涂布乳剂层的片基。在各层之间有结合层保护层。乳剂由悬浮在明胶中的对光敏感的微细颗粒混合组成(胶片上的明胶与某些食品果冻所用明胶类似)。胶片成像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胶片曝光生产潜影,第二阶段就是显影成像(有正像与负像之分)。
乳剂中的光敏物质是卤化银颗粒,以晶体形式排列,其微细程度只能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有关数据表明:颗粒小于千分之一毫米(有大有小与胶片的特性有关),非专业的胶片每平方英寸能够立体分布400亿个颗粒。当光线到达乳剂层上的卤化银晶体时,晶体发生结构性变化,银离子析出并与其它银离子相互聚结。不同强度的光照射到胶片上,乳剂层中就有不同数量的晶体发生结构变化并出现不同程度的银聚结,连续不断广泛分布的明暗变化就构成了我们不能立刻看出的影像——潜影。因此说胶片里的感光颗粒并不能完全与数码相机上的像素相对应,一般来说聚结的颗粒团块才是胶片成像的最基本单位,这些感光团块由数量不同的颗粒组成,具有很强的空间信息记录能力。
世界上首先出现的是黑白胶片,单层感光乳剂层对光发生反应经过显影而成单色的灰度影像。其原理是:黑白胶片曝光之后,晶体变化形成潜影,对胶片进行显影操作后,胶片上已经曝光的部分,由于银离子的聚结,表现为黑色,那些没有感光或者感光较少的部分,由于晶体不发生变化或变化较少而呈现为透明或浅灰。这样胶片上曝光较多的部分反而呈黑色,曝光较小的部分反而显得明亮,因此在胶片上产生的是与实际相反的影像——负像,我们称这样的胶片为负片。黑白胶片成像的原理同样适用于彩色胶片,彩色胶片在技术上都属于三底彩色片,主要依靠三层添加滤光染料的感光乳剂层,分别感应蓝、绿、红三原色,并通过不同的冲洗工艺形成彩色负像或正像。
不同设计的胶片,其成像特点有所不同(下面只分析人像胶片)。以人像胶片为例:在设计时一般对胶片高光部分的感光特性进行细微的调整,通过增强高光部分的感光表现,体现更多的影调.在色彩方面减少高光部分偏黄红色的倾向,这样就能获得自然的肤色。
胶片的优点:
胶片的记录能力强。与电子影像感应器相比,胶片的整个受光面可以完全接收光线成像,巨大的颗粒数量和多层立体感光保证了胶片具有很强的细节记录能力。卤化银颗粒覆满胶片,感光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不均,最大的在20-50μm,最小的直径仅有50nm,大部分颗粒在0.1-4μm之间,卤化银颗粒越小胶片的分辨率和质感也就越好。从目前CCD的发展情况来看,胶片的感光单元要比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感光单元小。胶片中每颗卤化银颗粒都对成像起作用,都能协助成像,而独特丰富的高光反应,更增强了胶片的影像记录能力。
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彩色胶片的感光颗粒辨色能力强,能够感应细微的色彩变化,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都有良好的表现。由于在色彩形成过程中,没有人过的干预,因此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胶片对各种色彩的表现平衡、自然,更接近于我们视觉的感受,因此说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
胶片的影像立体感强。对被摄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的表现是胶片颗粒结构、影调、色彩还原和色调层次多方面性能的综合结果。浓厚深重的暗部、没有杂色的阴影、细节存留的亮部,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层次和被摄体的质感,能够在平面上清晰地交待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彩色胶片将红蓝绿等感光滤色层重叠的物理结构,也是胶片能够有较强空间表现力的保证,一些专业摄影师至今还使用胶片拍摄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具立体感的影像。
胶片的色彩表现全面平衡
在获取高品质影像方面具有价格优势。相对于高像素高品质的数码相机(主要是数码后背),胶片在获得巨幅高品质影像方面具有价格优势,目前高像素高品质的数码相机价格还非常昂贵,非一般人所能接受。
胶片的不足
    立拍不立现,拍摄效率不高。在数码相机出现之后,胶片快捷方便的弱点开始显现出来。胶片曝光之后,并不能直接形成我们所能看见的影像,需要通过复杂的冲洗、制作程序才能为我们所见。在百年的摄影发展历程中,立拍立现是所有摄影人的追求。胶片成像的可控性与非立现性这一对矛盾,往往让拍摄者为了确保拍摄效果而多浪费一些时间与胶片。
    拍摄效果受到诸多因素制约。胶片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感光材料,尽管有着很强的影像记录能力,但其最终成像的效果并不仅仅取决于胶片本身的性能。首先是摄影技术对胶片成像的影响,正确的曝光和对色彩的控制都会影响拍摄效果。曝光后的胶片还要经过显影、制作等过程,因此最终的成像效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一个因素是镜头,胶片在成像方面的潜力要远远大于我们镜头的解像力。
    胶片后期影像处理手段有限。胶片显影成像后,在制作输出成照片时,面临调整的问题,而传统的暗房技术手段有限,制约了胶片影像品质的发挥。
    使用成本较高。胶片是一次性用品,不能反复使用。曾经有日本的企业研制出可重复性使用的胶片,由于影像品质有待提升,且受到数码相机的冲击未能商业化。长期使用胶片拍摄确实存在累积费用高的问题。
               胶片的数字化。
大家一般都是通过对照片的扫描来获得数字化的图像,也有少数摄影爱好者购买具有透射功能的扫描仪来扫描底片,仅有极个别的摄影爱好者选择底片扫描仪对胶片数字化。我们在《大众摄影》2006年第11期曾经对在不同的扫描仪上对同一底片进行扫描,结论是底片扫描仪在保持胶片的影像品质方面具有优势。对胶片进行数字化扫描,可以充分发挥胶片的潜力,拓展胶片的应用范围。不过我们也发现市场上的底片扫描仪具有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绝大多数品牌和型号的底片扫描仪细节描述能力强,但色彩的控制不够完美,甚至不如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
胶片与电子影像感应器成像的主要区别
1、成像的效率
胶片上密布连续无间隔的感光单元,对光的反应效率高,只要有光落在胶片上就会被表现出来。
电子影像感应器利用排列整齐的感光单元来接受光线,像素之间分布有信号线,并非有进入镜头的光线都能生成电子图像信号。
2、彩色生成原理不同
胶片利用染料和感光颗粒的化学和物理反应再现景物色彩,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
电子影像感应器色彩没有识别能力,其色彩还原完全是根据设计者的软件编制方法把原始景物的信息模拟出来。
3、影像的真实性。落在胶片上的每点光线都能影响该点感光颗粒的化学变化程度,并相应地生成对应的像点,是真实影像的记录。电子影像感应器是以通过软件处理的方式模拟现实,不论采用多么完美的图形算法,也是对原始影像的数字化模拟。电子影像感应器更严格地讲是在模拟影像细节而不是完整地记录细节;胶片却是利用化学物质以颗粒为单位完整地再现影像,而不是人为地模拟。这是二者工作的本质区别。
4、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感光特性与胶片不同。
我们可以看到胶片的线性区相对稍稍短一点,但是特性曲线的肩部趋缓,有个拖了个长长尾巴的非线性区,表明对高光有一定的抑制,也就是说可以表现高光部分的细节。而CCD的线性工作区稍微长一点,但是截止得很突然,也就是见到高光就会出现“溢出”现象,表现为死白——这是与胶片的最大不同。如果要精确测量光强,我们希望感光材料工作在线性区,从这个角度出发,CCD在暗部的表现要比胶片稍好,特别是数码相机的图形处理器往往大量采用提升暗部的算法。但从影像的品质来说,摄影使用胶片确实比CCD好,好就好在那个长长的非线性区能够保存大量亮部的细节,虽然这些细节反应出来的明暗其实是有误差的。
  数字相机一旦过曝,信号就立刻饱和,因此数码高光部表现比彩色负片还要差,非常容易过冲死白。而胶片过曝仍然能够保持一定的细节存在。这也是数码相机曝光“宁欠勿过”的原因,正好与胶片相反。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优点:
目前数码相机已经能够满足绝大多数拍摄的需求,也被更多的摄影爱好者所使用。实际上数码相机拍摄图像的优点,基本上就是数字影像的优点,比如传递传播手段多样而且快速简单。影像保存管理方便多样,影像品质不用担心褪色。影像可复制性强有助于摄影作品的广泛交流与传播。此外丰富方便的后期处理手段,拓展了影像的创作力,降低了制作成本。与传统影像处理手段相比,数字化的影像有利于后期处理。在色彩表现、影像表现手法等方面提高了摄影的创作能力。而可控制、多样化的制作手段,也能够降低后期制作成本。现在我们可以利用数字化的影像制作设备,将影像输出在几乎任何平面介质上,比如丝涓布、玻璃、金属板等等。数码相机的主要优点在于:
1、立拍立现,获取图像方便快捷。现在的数码相机不仅采用了电子影像感应器,而且配置了显示装置,具有立拍立现的优点。数码相机拍摄的快捷方便还在于直接成像,省略了中间环节,使用更加方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数码相机的立拍立现,并非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所见即所得。因此目前数码相机的发展,还是在初级阶段。
2、影像存储介质可重复使用,降低了拍摄成本。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就具有这样的优点。另外存储数字图像的存储卡可以重复使用,不满意的图像还可删除,长期使用可以降低拍摄成本。
3、拍摄的可控性强,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升。由于拍摄效果的可控制性强,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利于摄影技术的提升。但过于依赖,也容易养成不注重摄影技术的倾向。
降低了摄影的门槛,用利于摄影的普及。相对于胶片拍摄效果的不确定性,使用数码相机降低了摄影的难度,用利于摄影的普及。
4、能够获得色彩鲜艳干净平滑的图像。在色彩的表现方面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随着影像处理水平的提升,数码相机能够获得比胶片更干净连续的影像,更容易招人喜欢。在与影像真实无关的情况下,这是优点。
数码相机的不足:
  目前绝大多数面阵电子影像感应器都采用马赛克(Mosaic)技术,其存在:分辨率无法持续提高、辨色能力差以及高像素制作成本高的不足。由于色彩是依靠插值计算出来的,所以对于十分细微的色彩变化,容易出现丢失现象,这就是数码图像看起来层次不够细腻、色彩不够厚重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数码感光原件是规则排列的,这就存在一个空间频率问题,当像素的空间频率与影像中条纹的空间频率接近的时候,就会产生摩尔纹。目前缓解的办法是在感光元件的前面安装低通滤波器滤除影像中较高空间频率部分,但这样又会导致图像锐度的降低。而胶片则不会出现这种问题。(衣服的摩尔纹)
  细节的真实记录能力不足。电子影像感应器,不论采用多么完美的图形算法,也是在模拟影像细节而不是完整地记录细节。对某些特殊拍摄场景不能胜任。
影像的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像素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提高像素能够解决记录空间信息量的问题,而影像品质由空间信息的忠实有效记录的能力来衡量,并不是单纯依靠增加像素就能解决的。
  色彩忠实表现有待提升。许多数码相机使用同一厂家的同型号CCD芯片,但它们的影像表现却差异极大,这是因为通过CCD获得的电子信号要通过各自厂家的图形算法生成最终图像。数码相机厂商根据自己对影像的理解对最终的成像作出特定的调整。不少人喜欢色彩鲜艳的影像,相机厂家就会调整饱和度的设置。有些厂家认为忠实还原的色调能够为使用者在后期处理时提供更多的余地,因此其成像就较为平淡。像图像的锐化程度、白平衡等的设置选项都会对色彩的忠实表现有严重影响,一句话:数码相机获得的原始图像不经过调整是非常难看的……
  成像的立体感不足。这个问题取决于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成像原理,目前不少厂家都在努力改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取得突破。
   不可不提的图形处理器
  由胶片和数码成像的原理可以看出,胶片是通过光化学反应产生潜像,这个潜像的生成不存在人为的干扰因素,也就是说成像过程比较自然。而数码相机成像的过程中除了进一步改善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性能之外,像素的混合插值算法是关键的一环,这就需要使用内置优秀算法的图形处理器。所有得到的亮度信息和色彩信息都需要传送到图形处理器中通过内置的算法程序,对获得的原始信号进行精细的调整,从而得到受到好看的拍摄效果。对于数码相机来说,只要算法设计合理并不断取得进步,所生成的数码图像的的拟真度就会越来越高,当数码图像的生成精细到一定程度,超过人所能分辨的界限后,我们就认为数码相机的成像忠实还原了。
  目前在电子影像感应器技术取得突破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厂家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优化美化成像的算法上。提升暗部亮度的算法、提升色饱和度的算法、压低高光亮度避免溢出现象的算法以及降噪算法都被广泛使用,一些厂家在提高感光度之后,为了避免画质下降,甚至采用了多次降噪的算法。数码相机早期频繁出现的“紫边”现象,现在也因为在算法上通过“改紫为蓝”的修饰作法而不为人所注意。因此大家要看到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往往确实要比胶片的影像漂亮,但是这种图像是经过一系列调整与修饰的结果,我们对胶片扫描后的数字图像也可以进行同样的调整,因此要客观全面公正地看待数码相机和胶片相机。

附:引用索尼对多个品牌数码相机的拍摄效果和胶片相机的对比测试资料:胶片相机在2000万像素的情况下 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分辨能力,而且不存在色彩失真和图形失真问题!色彩失真问题大家都应该知道,什么叫图形失真,我就不说了,不过使用数码相机的DX也不必太过担心,只不过是在空间信息记录量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不过就算出现了我们一般人也发现不了,只在ISO12233标板的某个地方会很明显。。。
(各位如果想在网上引用上述资料,别忘记小的码字很辛苦,给留个网名“阿西”,这里先谢了)

    影像数字化是大势所趋,这一点胶片无疑也是要数字化生存的。胶片可以消亡,但是只要胶片的独特影像画质传承下来,胶片消亡了又会如何呢?有胶片味道的数字影像,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影像的存储介质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正视这个现实,只是一味地就胶片谈胶片,那么胶片只能是死路一条!所以我不害怕胶片的消亡,我担心的是胶片的独特的影像画质会消亡,只要有厂家能够推出能够接近胶片画质的数码相机,我都会热烈欢迎!百年的摄影※※,是一部技术不断进步,影像持久传承的文化发展过程,胶片将会消亡,而摄影还将存在,影像所蕴含的文化里面,将留存胶片的基因,胶片的数字化生存也是必然的,因为在百年的摄影发展※※中,人们也一直在追求不会褪色的相机与胶片,可以重复使用利用的胶片、可以千变万化具有多种成像风格的胶片,数码相机不就是这样一个电子胶卷吗?只不过现在它还面临着需要改进的方面!

    数码相机的教程里面,最大的错误就是 “宽容度数码较高”许多人都在参考引用刘宽新《数码影像专业教程》。这是最根本的错误。胶片才有宽容度这个概念,数码相机只要在确定了动态范围之后,才可以讲这项指标。如果离开了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那么就不能单独笼统地谈数码相机的宽容度
  恰恰正是因为数码相机没有宽容度,才成为我们数码相机的最大优点。我们才能定性定量地精确控制曝光。
  只有胶片才有宽容度这个概念,正是因为有这个宽容度,我们才可以在曝光不很精准的时代,可以得到变化差异不大的影像(在直线区可以得到一致的影像)。
  宽容度对于胶片使用者来说是一个优点。对于数码相机来说是一个缺点,如果数码相机有宽容度,那么我们在数码相机上调整1/6EV的曝光补偿时,为什么我们还能得到有差异的数字影像?(这个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衡量数码相机影像记录能力的最关键指标是动态密度,这个值胶片也有。
  胶片的宽容度,与数码相机的动态密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现在所谓的数码相机拍摄技法里面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那么又如何搞得明白摄影的成像规律?也难怪会不停止地出现胶片与数码的来回PK!只有统一在动态密度的表现之下,那么我们就会发现:
  胶片与数码其实源自一门,在技术理论方面也没有两种,现在流行的所谓数码相机拍摄技法,实际上完全是错误的,数码相机目前存在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在传统胶片理论里面找到答案!
  这是就我个人的体会。胶片与数码在拍摄技术方面是一脉相承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数码相机只不过是一些特殊型号的电子胶卷而已

[阿西 编辑于 2011-02-01 00:06]

问题提得非常到位。不过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与曝光宽容度并不是一回事。而二者在摄影拍摄方面的作用也不相同。理论上我就不讲了,现在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东西,都是坐而论道,就虚谈虚。
  我就从实际作用方面来谈一谈动态密度值,大家都知道数值越大影像记录能力越强。实际上为什么很多动态密度值不高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片子,我们会感觉到很明快锐利好看呢?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数码卡片机出来的片子要比我们数码单反出来的片子感觉到更爽呢?(网上许多人找出了N多理由,那是不成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需要大动态密度值来进行摄影创作。在小光比的场合,感应器动态密度值小,那么片子就会明快艳丽(当然从摄影创作层面上来讲,也有故意反着应用的时候,这个我就不讲了,留着大家去思考。这样的场景也太多了,只不过很多人一直得不到答案,并为此对数码相机的成像深恶痛绝)。而在大光比的场合,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就应该相应增加,以扩展从高光到暗部的记录能力。单纯地追求大,在技术上是对的,在摄影的创作方面不一定适合。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动态密度值大的电子影像感应器,且此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可调整。
  至于曝光宽容度来讲,从实际应用上看:在胶片时代我们一直追求一种胶卷,就算我们曝光有所失误,也不会对我们的实际拍摄效果产生明显影响,所以胶片就了一个曝光宽容度的指标。在传统胶片时代,摄影在技术层面上,追求的是:在相对模糊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相对准确的控制结果。在数码相机时代,追求的是定性定量的影像记录。
  很多人往往以数码相机直线区内的某一点,来说明数码相机是存在曝光宽容度的,这实在是一个误解,数码相机如果有曝光宽容度的话,我们还要它做什么?我们要考虑的是在整个人眼可见的曝光范围内。没有曝光宽容度恰恰是数码相机的优点,我们可以做到1/3EV级差的控制,这是胶片所难以实现的。
  有曝光宽容度恰恰是胶片的优点,在模糊控制之下,我们也可以接近原点。尽管胶片较难进行细小的曝光级差控制,但是胶片有较大的整体曝光级数(胶片的优势表现在亮部,数码相机的感应器表现在暗部)。
  也就是说:论整段分,胶片块数略微占优,如果切成有差别的细片,数码片出来的数量更多。我们不能以曝光时,胶片有差别的粗块数量多少,以及数码相机有差别的细片多少,来不加区别的谈优略。索尼公司的资料里面说了:数码相机不能与胶片这么对比。
  另外不要忘记一点:胶片也是数码影像的来源。我在前面已经把十年前柯达公司的胶片资料发上来了: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具有优异的扫描特性”,当初最好的数字影像并不是数码相机(在那个时候,数码相机还在这突破5百万像素而努力)拍摄出来的,而是胶片扫描出来的。由此可见:影像数字化并非是影像拍摄数码相机化。物尽其用,用尽其长。数码影像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如今更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胶片,数码相机的成像也会得益于此,离开了影像文化的传承,把胶片与数码相机对立成落后的与先进的,那么数码相机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影像数字化时代有害无益。相反如果数码相机能够借鉴与传承胶片的影像风格,那么摄影的技术性与创作性就会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摄影沦为后期制作的附庸时,摄影已经离灭亡不远了。幸好我们还能从传统的摄影理论中汲取营养,这也就是我常讲的:学习好传统摄影理论,用好数码相机进行摄影创作的主要原因。

胶片的成像特性决定了应该根据拍摄的画质预期,进行正确地曝光,如果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略微向右曝光,但是在以往那个年代,反转片主要在幻灯机下观看,确实是需要“宁欠勿过”,不然投影就不好看了。在底片扫描仪之下,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胶片才有向右曝光的※※,有化学成像反应总比没有强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绝大多数数码相机来讲,既不能“宁过勿欠”,也不能“宁欠勿过”,应该是高光与暗部同时正常曝光才对,只不过目前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感应器,其成像动态密度值较低,因此无法做到这一点,才有“宁欠勿过”的说法。这也是不客观全面的,面对不同的数码相机,其影像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不同,因此也有要不同的曝光控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目前的使用经验告诉我们,幻灯片在曝光控制拿不准的情况下,要向右曝光(在影像数字化时代,幻灯机这种工具已经淘汰了),已经形成了胶片要向右曝光的共识。而数码相机随着降噪技术的发展,在大光比的场景之下,“宁欠勿过”也是一种经验。不能一概而论。

最近又翻阅了这个老贴,又有了新的体会:
   其实胶片与数码相机都是数字化影像的来源,数字化影像的优点并不代表数码相机就天然具有高品质的画质,因此数码相机与胶片实际上并不是对手,而是伙伴。
    当数码相机的画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的胶片就可以灭亡了。因为在那个时候,数码相机传承了百年的摄影文化,而目前的数码相机还承载不了这样的重任,尽管数码相机的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其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
    胶片与数码相机都是影像文化发展特定阶段的代表,离开了影像文化的传承,摄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胶片必死,也可死,只不过不是现在,但胶片承载的百年影像文化会永生。。。。。
    看开了,就没有所谓的数码与胶片的PK了
几年之后,再回想胶片与数码的成像特性,我的新感悟就是
胶片成像的特性在于:具有时空、色彩、光影的统一性、整体性、逻辑性。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了解这一贴:
胶片成像的特性在于:具有时空、色彩、光影的统一性、整体性、逻辑性 本帖最后由 阿西 于 2013-11-29 10:57 编辑

相关标签: 索尼 颗粒 宽容度 胶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60263 回帖:66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71
主题: 148
帖子: 1966
注册: 2008年2月
这个帖子 值得花时间去好好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2
主题: 4
帖子: 1516
注册: 2009年1月
divino 发表于 2015-11-9 13:16
曝光,虚化程序都不同,完全不可比
不过右边胶片的暗部偏蓝。亮部偏黄很有特点


已经标注了,不是同一个镜头所拍,简单看到下数码和胶片色彩上有多少区别!

这张是EOS40D和EOS3,镜头同为17-40   F8  参数一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52
主题: 286
帖子: 4575
注册: 2010年12月
爱影光随 发表于 2013-11-22 15:52
支持这个帖子,正好我帖子首页更新,就是数码与胶片的对比!

40D 17-40  尼康FA 35 2 柯达XL


曝光,虚化程序都不同,完全不可比
不过右边胶片的暗部偏蓝。亮部偏黄很有特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4
主题: 37
帖子: 584
注册: 2008年12月
阿西 发表于 2013-11-29 11:51
感谢爱影光随兄的对比片。两张片子的影调明显不同,从整体看,左图的光影逻辑性更强,右图就明显差了很多,基本上就相当于大平片了


这两张拍摄角度稍有不同,背景虚化也是不一样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wayyt 发表于 2014-12-10 16:00
写的很好。
现在数码影像的发展真的是越来越没有逻辑性了,特别是手机摄像头的调节,完全针对各种场景和光线条件做人为数码化处理,而并不仅采用感光器的感光逻辑,目的是获得令人赏心悦目的影像。

目前的数码相机,美化出来的影像,在于讨好一部分人的视觉感受,是不是能够打动人心,关键不在于是否美化,而在于根据光影成像规律,不然要合理美化才是要点 。不然是无法拍摄同信令人令人赏心悦目的影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8.316
主题: 347
帖子: 7449
注册: 2002年3月
阿西 发表于 2014-12-8 16:56
胶片反应的光影并不是完全客观真实的, 也没有绝对的真,但是我们的胶片时代,一直有一个无形之手存在,不论什么类型的胶片,不论成像有什么倾向性,这种规律是不变,那就是光影的结像规律。
      数字技术只是影像的载体,载体只是手段,影像的感染力才是关键。昨天遇到一个数码专家,给我讲数码相机的色深多少位,远远超过胶片的表现能力,因此数码相机完胜胶片。关键问题在于:如果电子感应器对画面整体光影的表现缺乏逻辑性,也就是光影的成像关系是混乱的,在这种色彩混乱的基础上,您的色深再大,也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我们的胶片色彩表现再差,只要光影的成像关系不乱,那也是动人的好影像,另外胶片色彩表现的丰富性,根本就不是什么单色多少位色深所能表达的,这种只见一叶不见泰山的影像观,制约了很多人在摄影方面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讲的传承胶片影像文化,以及数码相机要拍摄出胶片的味道,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光影的成像规律,进行摄影创作,这样的影像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影像是给人看的,人的视觉系统是根据光影成像规律体验影像传达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应该是零乱的、混杂的,整体画面中的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局部是应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这种内在的、无形的、 ...


写的很好。
现在数码影像的发展真的是越来越没有逻辑性了,特别是手机摄像头的调节,完全针对各种场景和光线条件做人为数码化处理,而并不仅采用感光器的感光逻辑,目的是获得令人赏心悦目的影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bljwgd 发表于 2014-12-2 11:15
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彩色胶片的感光颗粒辨色能力强,能够感应细微的色彩变化,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都有良好的表现。由于在色彩形成过程中,没有人过的干预,因此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胶片对各种色彩的表现平衡、自然,更接近于我们视觉的感受,因此说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
胶片的影像立体感强。对被摄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的表现是胶片颗粒结构、影调、色彩还原和色调层次多方面性能的综合结果。浓厚深重的暗部、没有杂色的阴影、细节存留的亮部,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层次和被摄体的质感,能够在平面上清晰地交待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彩色胶片将红蓝绿等感光滤色层重叠的物理结构,也是胶片能够有较强空间表现力的保证,一些专业摄影师至今还使用胶片拍摄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具立体感的影像。。。。顶顶


      我之所以说胶片的色彩表现真实,是因为彩色胶片的感光颗粒辨色能力强,能够感应细微的色彩变化,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都有良好的表现。由于在色彩形成过程中,没有人为的干预,因此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胶片对各种色彩的表现平衡、自然,更接近于我们视觉的感受,因此说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
      这种真实是相对的,主要指的是胶片对色彩表现的平衡性,广泛性,如果单单指某一种色彩,可能数码相机切分得更多,更细,可能会更准确,但是现实中是不存在那种绝对的单色场景的。因此数码相机需要在这方面向胶片学习。实际上现在也有个别数码相机厂家在这方面努力,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再上一张我拍的数码原片,未加滤镜,未作后期,无需HDR。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数码相机取得的进步在什么地方。
本帖最后由 阿西 于 2014-12-9 17:02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喜欢玩相机 发表于 2014-12-3 15:55
对阿西兄的很多观点是很认同的。

但把胶片成像作为正确地表现出光影之间成像关系的绝对标准,去衡量数码的成像品质,不敢苟同。

        首先,玩过胶片的人都知道,胶片反映的光影之间成像关系也并不是完全客观真实的,也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有些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偏好,有些是受到显影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让数码成像去简单模仿胶片成像,难免东施效颦的结局。另一方面,数码成像同样必须面对成像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而数码成像碰到的成像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和胶片成像碰到的的显影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又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让数码成像去模仿胶片成像的缺陷,先不说能否做到,本身也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正如胶片摄影虽然大量地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和理论,但并没有传承绘画本身一样,数码摄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承胶片摄影的画质。胶片摄影成像和数码摄影成像的本质差别应该是很大的,有点相当于算盘和电子计算器的差别,让电子计算器模仿算盘的计算原理进行计算是没有必要的。
        俺更倾向于认为,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已经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影像体系了,尽管使用的镜头基本一样(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差别,比如专门为数码成像优化的镜头等),机身的机械原理基 ...

       老兄的观点,我予以尊重。实际上我并没有把胶片成像作为正确地表现出光影之间成像关系的绝对标准,只是胶片的成像背后存在着光影规律,这种规律以是人的视觉感受为基础的,数码相机之所以要传承胶片影像文化,就是尊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现在的数码相机绝大多数在成像方面由于缺乏光影逻辑关系,所以人的视觉感受才不佳,这也是我之所以呼吁要传承胶片影像文化的原因之一。实际上我并不排斥数码相机的使用,学习好了传统摄影理论,对于我们使用好数码相机有极大的帮助。我现在是双机并用,胶片仍然是我的选项之一。顺便发一张数码片,大家看看有没有一点像胶片的画质(原片直发,没有任何后期处理)。

本帖最后由 阿西 于 2014-12-9 16:5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喜欢玩相机 发表于 2014-12-3 15:55
对阿西兄的很多观点是很认同的。

但把胶片成像作为正确地表现出光影之间成像关系的绝对标准,去衡量数码的成像品质,不敢苟同。

        首先,玩过胶片的人都知道,胶片反映的光影之间成像关系也并不是完全客观真实的,也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有些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偏好,有些是受到显影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让数码成像去简单模仿胶片成像,难免东施效颦的结局。另一方面,数码成像同样必须面对成像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而数码成像碰到的成像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和胶片成像碰到的的显影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又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让数码成像去模仿胶片成像的缺陷,先不说能否做到,本身也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正如胶片摄影虽然大量地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和理论,但并没有传承绘画本身一样,数码摄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承胶片摄影的画质。胶片摄影成像和数码摄影成像的本质差别应该是很大的,有点相当于算盘和电子计算器的差别,让电子计算器模仿算盘的计算原理进行计算是没有必要的。
        俺更倾向于认为,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已经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影像体系了,尽管使用的镜头基本一样(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差别,比如专门为数码成像优化的镜头等),机身的机械原理基 ...

      胶片反应的光影并不是完全客观真实的, 也没有绝对的真,但是我们的胶片时代,一直有一个无形之手存在,不论什么类型的胶片,不论成像有什么倾向性,这种规律是不变,那就是光影的结像规律。
      数字技术只是影像的载体,载体只是手段,影像的感染力才是关键。昨天遇到一个数码专家,给我讲数码相机的色深多少位,远远超过胶片的表现能力,因此数码相机完胜胶片。关键问题在于:如果电子感应器对画面整体光影的表现缺乏逻辑性,也就是光影的成像关系是混乱的,在这种色彩混乱的基础上,您的色深再大,也是没有意义的。就算我们的胶片色彩表现再差,只要光影的成像关系不乱,那也是动人的好影像,另外胶片色彩表现的丰富性,根本就不是什么单色多少位色深所能表达的,这种只见一叶不见泰山的影像观,制约了很多人在摄影方面取得更多的进步。
      我讲的传承胶片影像文化,以及数码相机要拍摄出胶片的味道,就是要求我们根据光影的成像规律,进行摄影创作,这样的影像才是最能打动人的。影像是给人看的,人的视觉系统是根据光影成像规律体验影像传达的信息,这种信息不应该是零乱的、混杂的,整体画面中的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局部是应该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作用,这种内在的、无形的、无处不在的影像关系,就是光影成像的规律。这种规律贯穿于胶片时代,在未来的数字影像创作时代,也不会过时,更不会过气,我们尊重这种客观规律,就是在传承胶片影像文化,就算胶片消亡了,只要这种规律还在,胶片就是永生,目前的数码相机的成像,绝大多数厂家由于没有生产过胶片,因此对于光影之间的成像规律,是缺乏了解的,这也是数码味横行的主要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005
主题: 4
帖子: 2737
注册: 2006年4月
阿西 发表于 2014-12-1 21:59
只要数码相机能够像胶片一样,能够正确地表现出光影之间的成像关系,那么就是在传承胶片的画质了,目前来看,似乎只有生产过胶片的数码相机厂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对阿西兄的很多观点是很认同的。

但把胶片成像作为正确地表现出光影之间成像关系的绝对标准,去衡量数码的成像品质,不敢苟同。

        首先,玩过胶片的人都知道,胶片反映的光影之间成像关系也并不是完全客观真实的,也是有偏差的。这种偏差有些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偏好,有些是受到显影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让数码成像去简单模仿胶片成像,难免东施效颦的结局。另一方面,数码成像同样必须面对成像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而数码成像碰到的成像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和胶片成像碰到的的显影材料物理属性的限制又属于完全不同性质的问题,让数码成像去模仿胶片成像的缺陷,先不说能否做到,本身也是没有必要的。

        其次,正如胶片摄影虽然大量地借鉴了绘画的表现手法和理论,但并没有传承绘画本身一样,数码摄影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承胶片摄影的画质。胶片摄影成像和数码摄影成像的本质差别应该是很大的,有点相当于算盘和电子计算器的差别,让电子计算器模仿算盘的计算原理进行计算是没有必要的。
        俺更倾向于认为,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已经是两类完全不同的影像体系了,尽管使用的镜头基本一样(其实已经开始出现差别,比如专门为数码成像优化的镜头等),机身的机械原理基本一样(也已经开始出现变异,比如单镜头取景、却有着类似于旁轴机身结构特点的索尼微单等)。因此,胶片摄影和数码摄影完全可以各自按照自己的路走下去,当然前提是能够较好地再现真实的事物。数码摄影不是胶片摄影生命的直接延续,正如液晶显示器不是CRT显示器生命的直接延续一样,这是一种“改变三观”的改朝换代。

        只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是需要数码成像尽可能地传承(模仿)胶片的画质,那就是用数码方式扫描胶片。这时,尽可能完整地反映胶片的成像画质,是数码成像的终极目标。而这个时候之所以要求数码成像尽可能地传承(模仿)胶片的画质,不是因为胶片影像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而是这时的胶片就是“客观事物”本身(包括它的缺陷)。

    一点个人体会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67
主题: 52
帖子: 1522
注册: 2007年9月
文章写的很深刻有深度,辛苦。问一下阿西老老师,现在的电影频道放一些香港邵氏电影和武打片,首先感觉画面颜色漂亮真实浓郁又有立体感,真是一种享受,可是一旦换台看一些国产电视剧和※※※※,那个颜色真是恶心呀,偏色,暗淡,惨淡,惨不忍睹。目前看过的颜色最好的国产电影就是少林寺了。请问人家是怎么拍的。电视剧也是数码设备,怎么就颜色那么恶心那?也就是说,只要是电影频道放的电影我都爱看,电视剧都没法看,关键是颜色还有立体感。我用的是CRt电视,那种感觉强烈对比更明显。国产电视剧能不能拍出邵氏电影的味道? 本帖最后由 bljwgd 于 2014-12-2 15:31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67
主题: 52
帖子: 1522
注册: 2007年9月
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彩色胶片的感光颗粒辨色能力强,能够感应细微的色彩变化,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都有良好的表现。由于在色彩形成过程中,没有人过的干预,因此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胶片对各种色彩的表现平衡、自然,更接近于我们视觉的感受,因此说胶片的色彩表现更真实。
胶片的影像立体感强。对被摄体的质感和立体感的表现是胶片颗粒结构、影调、色彩还原和色调层次多方面性能的综合结果。浓厚深重的暗部、没有杂色的阴影、细节存留的亮部,决定了整体画面的层次和被摄体的质感,能够在平面上清晰地交待相互之间的空间关系。彩色胶片将红蓝绿等感光滤色层重叠的物理结构,也是胶片能够有较强空间表现力的保证,一些专业摄影师至今还使用胶片拍摄的主要原因就是能够获得更具立体感的影像。。。。顶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sunny07 发表于 2013-11-29 14:36
数码与胶片的成像原理就根本不同,数码怎样能够继承胶片的成像规律?这一点,不认同。

将来肯定应该能够实现,实际上数码相机的成像,只要遵循光影的成像规律,那么就与胶片殊途同归了!只不过一点似乎只有生产过胶片的数码相机厂家,才有发言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fdb2002 发表于 2014-8-14 23:01
数码机的CPU把图像算得跟胶片一样就行了

只要数码相机能够像胶片一样,能够正确地表现出光影之间的成像关系,那么就是在传承胶片的画质了,目前来看,似乎只有生产过胶片的数码相机厂家,才能做到这一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8.316
主题: 347
帖子: 7449
注册: 2002年3月
好长,收藏起来,慢慢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299
主题: 9
帖子: 4361
注册: 2006年2月
sunny07 发表于 2013-11-29 14:36
数码与胶片的成像原理就根本不同,数码怎样能够继承胶片的成像规律?这一点,不认同。


数码机的CPU把图像算得跟胶片一样就行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06
主题: 4
帖子: 102
注册: 2013年10月
争论无止境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82
主题: 0
帖子: 468
注册: 2009年3月
技术贴,收藏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sunny07 发表于 2013-11-29 14:36
数码与胶片的成像原理就根本不同,数码怎样能够继承胶片的成像规律?这一点,不认同。

不同的胶片有不同的成像风格,不同的数码相机也是如此,这种多变的影像风格只要在时空、色彩、光影方面具有统一性、整体性、逻辑性,就是传承了胶片的成像规律。现在的数码相机如果不深度控制,比较容易成怪像与乱像。
附数码相机图一张 本帖最后由 阿西 于 2013-11-29 17:27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052
主题: 17
帖子: 3572
注册: 2007年9月
阿西 发表于 2013-11-29 11:43
胶片与数码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数码相机传承了胶片的影像成像规律之后,胶片才是寿终正寝之时

数码与胶片的成像原理就根本不同,数码怎样能够继承胶片的成像规律?这一点,不认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爱影光随 发表于 2013-11-22 15:52
支持这个帖子,正好我帖子首页更新,就是数码与胶片的对比!

40D 17-40  尼康FA 35 2 柯达XL

感谢爱影光随兄的对比片。两张片子的影调明显不同,从整体看,左图的光影逻辑性更强,右图就明显差了很多,基本上就相当于大平片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vondevil666 发表于 2013-11-23 12:22
看了一半都觉得差别真不小。。
学习了

胶片与数码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数码相机传承了胶片的影像成像规律之后,胶片才是寿终正寝之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流风光影 发表于 2013-11-23 12:10
数码宁欠勿过????
在无法正确曝光的情况下,一般来讲,数码相机有宁欠勿过的用法,实际上这种倾向是值得商榷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02
主题: 0
帖子: 100
注册: 2012年7月
看了一半都觉得差别真不小。。
学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
主题: 0
帖子: 22
注册: 2011年11月
数码宁欠勿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2
主题: 4
帖子: 1516
注册: 2009年1月
支持这个帖子,正好我帖子首页更新,就是数码与胶片的对比!

40D 17-40  尼康FA 35 2 柯达X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11年11月
花了整整2天时间,把整个帖子从头到尾仔仔细细阅读了一遍,受益匪浅啊!总觉得阿西很像我在五棵松认识的某人,呵呵:)

我这有点挖坟了,哈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murodoch 发表于 2013-8-26 22:32
呵,别称我为兄。我的资历根本没法跟各位相提并论。

CCD的画质的确是好过CMOS。不过,很多东西,并不是效果好、技术强,就一定受欢迎。一味坚守自己的信念厂家,恐怕不会有个好结局。柯达坚守胶卷是如此,Sony坚守CRT也是如此,最后都没落得个好下场。谁让“掌握屌丝,就等于掌握世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呢?

胶卷,数码我也掺和两句好了。
     这张帖子里面有人说,胶卷的颜色,都是夸张,失真的颜色。--------------------

OK,那请问卡尔蔡司、徕卡、施耐德、福伦达、禄来、爱展能...等等,凡是那些以颜色被人称道的镜头,它们投射出来的,严格来讲,难道不是夸张、失真的颜色吗?尼康的AF-S金圈头,佳能EF的L头,难道就都是颜色的真实再现?

如果是,为何那么多人争先恐后买油润的德头,为何大把人花重金,一堆一堆的往家搬AF-S、EF L?各位数码狂热者,是否要去大肆声讨一番呢?

如果还有人,千辛万苦,买来N年前的老镜头,不辞辛劳的转接到数码及身上,那真不如买只套机,再买只色温表、测光表。每次拍照前,都仔仔细细,测量每个光源数值,仔细校正好机器的白平衡,再来拍好了嘛。何苦花这么多钱,浪费这么多时间。是不?

诺是有人拍了一堆数码,却要跑到电脑前,拉 ...

回归到摄影的基本属性,一切都迎刃而解:摄影具有技术与创作的双重属性。在技术属性上要求真,而在创作属性上则是追求内心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作用,也就是求不真。真与不真,完全在于我们的主观创作预期,如果摄影沦为单纯的记录行为,就会缺少发展的动力与灵性。而离开了客观现实的土壤,天马行空胡拍摄,又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深渊。胶片摄影与数码相机,只是记录工具的不成,必须导致画质的差异性,万物用其长才是硬道理。
    “掌握屌丝,就等于掌握世界”确定如老兄所言,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不过屌丝从来就没有掌握过真理,只不过是被真理利用了一回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726
主题: 21
帖子: 1307
注册: 2012年12月
阿西 发表于 2013-8-26 21:18
非常感谢murodoch兄的解答。从影像品质上来讲是,CCD是好于CMOS的,120数码后背中目前还主流,在高端底片扫描仪上采用的还是三线性CCD。不过民用135单反里面已经是CMOS的天下了,低成本低功耗,高像素看上去确实很吸引人,其实现在数码单反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像素多少的问题,而是画质表现的问题。CMOS像素越高,画质表现越难保持较高的水平


呵,别称我为兄。我的资历根本没法跟各位相提并论。

CCD的画质的确是好过CMOS。不过,很多东西,并不是效果好、技术强,就一定受欢迎。一味坚守自己的信念厂家,恐怕不会有个好结局。柯达坚守胶卷是如此,Sony坚守CRT也是如此,最后都没落得个好下场。谁让“掌握屌丝,就等于掌握世界”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呢?

胶卷,数码我也掺和两句好了。
     这张帖子里面有人说,胶卷的颜色,都是夸张,失真的颜色。--------------------

OK,那请问卡尔蔡司、徕卡、施耐德、福伦达、禄来、爱展能...等等,凡是那些以颜色被人称道的镜头,它们投射出来的,严格来讲,难道不是夸张、失真的颜色吗?尼康的AF-S金圈头,佳能EF的L头,难道就都是颜色的真实再现?

如果是,为何那么多人争先恐后买油润的德头,为何大把人花重金,一堆一堆的往家搬AF-S、EF L?各位数码狂热者,是否要去大肆声讨一番呢?

如果还有人,千辛万苦,买来N年前的老镜头,不辞辛劳的转接到数码及身上,那真不如买只套机,再买只色温表、测光表。每次拍照前,都仔仔细细,测量每个光源数值,仔细校正好机器的白平衡,再来拍好了嘛。何苦花这么多钱,浪费这么多时间。是不?

诺是有人拍了一堆数码,却要跑到电脑前,拉曲线、调饱和、改明暗,那岂不更是吃饱撑着?这还叫真实吗?

真实就是这样追求的?

说白了,胶卷就是胶卷,数码就是数码,两者都有自身的优点。一听到胶卷好,就跟踩了尾巴一样,一见到数码棒,就跟世仇一般。真是让人觉得难受。

废话颇多,各位见谅!关机睡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菜鸟冒泡:胶片与数码的异同!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