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自学园地:杂文译馆 [主题管理员:foxpix]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再前言:

改了下标题,因为发现原文其实有很多人已经翻译过了,再翻的意义不大,其实翻译这个是自己感觉学到很多,干脆就自译自乐了,也不局限于翻译这一篇了。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就翻翻。就当为了不把英语都还给老师而锻炼吧。
有乐于此道的兄弟欢迎来一起翻着玩。同时非常欢迎大家来指正错误!

前言:

闲着无聊,最近拍片也没啥动力,等待新镜头中(),干脆把自己偶然看到的这个写尼康镜头的系列文章翻译下,供不想花时间看E文的同学们参考下,自己也在翻译的过程中提高下认识和英语水平。

不过自己的英语水平也很有限,尤其是光学知识基本不懂,原文似乎是尼康公司的设计或工作人员写的,很多专业词汇和解释恐怕翻译得不准确或完全错误,希望大家帮忙指出探讨。

目前原文共有37篇内容,因为文字太多,不可能一下翻译完,另外也是业余时间翻译着玩,可能没法保证翻译速度,请大家谅解。

原文和图片的版权归属尼康公司和作者本人。注意事项请参考原文。本译文只翻译文字内容并引用部分图片,非商业用途,转帖请注明出处和原文地址。

原文地址:
http://imaging_nikon_com/products/imaging/technology/nikkor/index.htm

-----------------------------------------------------------------------

原文引言:

尼康相机的※※总是和尼克尔镜头的※※伴随在一起。本文将由 Haruo Sato 和 Kouichi Ohshita 交替更新章节。内容将涵盖一些独特的尼康镜头的设计和制造故事。

-----------------------------------------------------------------------

【目录】(建议使用正序浏览)

第一章:传承至今的对称结构广角镜头——Nikkor-O 2.1cm f/4
见42和44帖

第二章:普普通通,但却力量中坚——AI Nikkor 50mm f/2
见51、52和54帖

第三章:对称结构的高速广角镜头——W-NIKKOR 3.5cm f/1.8
见58、59和61帖

第四章:日本第一支实用型的轻型廉价标准变焦——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
见64、65、66帖

第五章:最畅销的中焦望远镜头——AI Nikkor 105 mm f/2.5
见67、68、69帖

第六章:世界上第一支非球面单反镜头和正射投影鱼眼镜头——OP Fisheye-NIKKOR 10mm f/5.6
见71、72、73帖

第七章:Noct-NIKKOR的源头:高斯结构的超大光圈镜头——NIKKOR-N 5cm f/1.1
见74、76和78帖

第八章:水陆两栖——W Nikkor 35 mm f/2.5
见81、82、83帖

第九章:世界上视角最广的镜头——Nikkor 13 mm f/5.6
见84、85、86帖

第十章:平易近人的ED镜头——AI(s) Nikkor 180 mm f/2.8 ED
见87、88、91和92帖

-------------------------

术语表:
01、象差 Aberration:见1帖
02、AI(自动最大光圈指示)系统:见2帖
03、模拟相机 Analog Camera:见3帖
04、象散 Astigmatism:见4帖
05、后焦距 Back focus:见7帖
06、树脂胶 Balsam:见8帖
07、标刚结构 Biogon-type:见12帖
08、色差 Chromatic Aberration:见16帖
09、近距离象差变化 Close-range aberration fluctuation:见20帖
10、慧型象差 Coma:见21帖
11、像场弯曲 Curvature of field:见25帖
12、畸变 Distortion:见26帖
13、尼克尔鱼眼镜头 Fisheye-NIKKOR:见28、29帖
14、浮动镜组设计 Floating adjustment:见30帖
15、高斯式镜头Gaussian (Gauss-type) lens:见31帖
16、图像平整 Image flatness:见32帖
17、新型光学玻璃 New types of optical glass:见33帖
18、光线追踪测算 Ray Tracing Calculation:见34帖
19、反远摄型(广角)镜头 Retrofocus-type (wideangle) lens:见35帖
20、赛德尔五种象差 SEIDEL's five aberrations:见36帖
21、松纳结构镜头 Sonnar-type lens:见37帖
22、球面象差 Spherical Aberration:见38帖
23、渐晕/边角失光 Vignetting:见39帖
24、Xenotar式镜头 Xenotar-type lens:见40帖

[foxpix 编辑于 2009-03-31 13:55]
相关标签: Fisheye FOCUS 尼康 兄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6486 回帖:9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qqying23 在2010-01-06 22:45发表

這篇非常好,我竟然在台灣的01看到fox兄的譯文並引用喔

http://www_mobile01_com/topicdetail.php?f=248&t=1368020&last=16834546#16745007


真的啊,荣幸啊。。。回头我继续翻译,最近的事太多太杂,老是累得不行,灌水都没时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396
主题: 8
帖子: 2742
注册: 2008年5月
原文由 foxpix 在2008-11-25 23:00发表
再前言:

改了下标题,因为发现原文其实有很多人已经翻译过了,再翻的意义不大,其实翻译这个是自己感觉学到很多,干脆就自译自乐了,也不局限于翻译这一篇了。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就翻翻。就当为了不把英语都还给老师而锻炼吧。
有乐于此道的兄弟欢迎来一起翻着玩。同时非常欢迎大家来指正错误!

前言:

闲着无聊 ......


這篇非常好,我竟然在台灣的01看到fox兄的譯文並引用喔

http://www_mobile01_com/topicdetail.php?f=248&t=1368020&last=16834546#1674500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十一章:梦幻328——媒体摄影师的夙愿
NIKKOR-H 300 mm f/2.8

在第十一章里,我来介绍下一般摄影师很少使用,而倍收新闻摄影师喜爱的大光圈超长焦镜头NIKKOR-H 300 mm f/2.8。

从很早以前尼康的镜头研发工作就是建立在众多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的建议基础上的。和其他的类似,体育和新闻摄影师的建议在尼康长焦和超长焦镜头的设计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和※※事件和运动相关的尼康镜头。

比如需要使用聚焦模块工作的尼康AUTO400、600、800和1200毫米镜头就和东京奥运会有很大联系。而300/2.8则在札幌冬奥会面世。

虽然现在300/2.8的镜头在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手里都很常见,但在当时这绝对是不折不扣的专业工具。在日本器材迷中,300/2.8的镜头被亲切的称作“328”。而328的出现是因为人们想要在札幌冬奥会上在尽量提高快门速度的情况下获得锐利的成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4,几个180/2.8版本间的成像差异

我想你们都很关心这么多不同版本的180/2.8的成像差异。虽然我没有自己比较过,但我还是要说说我自己的一些体会。

我印象里,最早的AUTO版本不如后来的ED镜头锐利。由于残余色差和慧差的影响,AUTO的画面会有一种柔和的调子,会使物体有种轻微的迷蒙感。不过这个缺点有时会因为拍摄物而似的画面突出一种潮湿宁静的效果。这总是提醒我,其实那些锐利而又像差少的镜头并不总是最好的。

另一方面,带有ED玻璃的180镜头提供的是一种锐利均衡的画面。即使在画面边缘也感觉不到画质的下降。AF180ed因为使用了尼康最新的内对焦技术,可以得到从无穷远到最近距离上都很锐利且均衡的画面效果。AIS180ed能够在无限远到中等对焦距离上得到很好的结果,尤其是色彩的纯净度非常棒。

三只头的焦外都很棒,当然也都有鸽子的特点。
AUTO版的会使背景焦外的物体边缘有种黄绿色,而前景焦外有种紫红色。这都是残余色差造成的。残余色差不但会影响焦平面,还会影响焦外。
AIS版的焦外则很少有这种现象,焦外表现十分柔顺。AF版的和AIS的特点很类似,有时很难区分两者的照片。
如果非要说两者焦外有什么不同,那可能是,AIS版的前景焦外与焦点相过度的部分稍显生硬,而AF版的则是紧挨焦点的焦外部分会稍显生硬。

当然了,镜头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你完全可能因不同条件得到和我不同的体会。如果你同时有这几只镜头,那最好自己做个比较来亲自体会下。
其实了解自己的镜头,根据不同条件和拍摄物来选择镜头也是摄影的一大乐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3、镜头表现

虽然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不过“干净”这个此对于描述这个头的表现是非常合适的。
不论物体是什么,它都能不损失细节和没有缺陷的真是还原。
这张照片是拍得早春时梅花刚要开放。梅花是很难拍的,因为树枝弯曲且花直接开在枝杈上,这需要对背景的控制水平。而这只镜头恰恰最适合拍这样的场景,因为它同时具有2.8的大光圈和180这样的长焦距。可以得到虚化强烈的背景,和压缩的前景,好像主体被切割出来。这只镜头著名的特点就是柔美的虚化和锐利的焦内。
这张照片是Orion星座的中心部分。这样的物体是非常难拍的,因为星星可以被认为是一个点光源,一点点的慧差或者色散就会让星星的周围产生眩影。而这只180镜头表现非常出色,即使是全开来用,也完全可以胜任这样苦难的工作。使用它,即使是因为色差引起的明亮星星周围的蓝色眩影也很难出现,即使在画面的边缘也可以得到锐利一致的星象。
当收小一到两档光圈后,图像将更加锐利均衡。这张图就是在f4的光圈拍的。

这只镜头在我使用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发现有眩光问题,所以这是你可以在逆光时放心使用的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冰镜 发表
支持,foxpix好人。


谢谢兄弟支持,最近比较忙,没什么时间净下心翻译,暂时先停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416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8年4月
支持,foxpix好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结构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是个5片5组的典型的望远结构镜头。

望远结构一般是具有前面凸透镜组和后部的凹透镜组。

具体到这只镜头,前组部分包含着凸凹凸3片镜片,后组部分包含这凹凸两个镜片。ED玻璃是第一片镜片,同时第二片镜片使用的玻璃材质可以和ED玻璃结合来起到非常好的色差校正作用。

这样望远镜头里常见的横向色差问题就被很好的校正了。
望远结构设计的一个好处是通过后足的凹透镜可以实现镜筒比实际焦距短。不过另一方面,会容易产生枕型畸变。
所以在这只镜头里,在后部的镜组里,有一片凹透镜和一片凸透镜。这样枕型畸变就被这片凸透镜给校正了。

通过使用更薄的镜片,这个镜头对于象差的校正还更有效果。而且镜头的体积和重量都比之前的NIKKOR Auto 180 mm f/2.8有所减少。
镜筒的改进也对镜头重量的减轻也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只镜头对于包括色差和慧差的出色校正让它几乎没有任何缺陷。这时一只大光圈完全可用的高素质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十章:平易近人的ED镜头——AI(s) Nikkor 180 mm f/2.8 ED

1、平价ED镜头

180mm f/2.8这样的镜头规格,起源于为札幌冬季奥运会设计的NIKKOR Auto 180 mm f/2.8。这个镜头于1970面向媒体销售,1971年才开始面向普通用户。

单说180毫米焦距镜头,则可以追溯到1953年为NIKON S开发的NIKKOR-H 18 cm f/2.5镜头。这只镜头是PRESET式光圈,对于手持拍摄来说,这个镜头太大太沉了。
所以NIKKOR Auto版的180就是朝着轻巧的方向来设计的。AUTO180的滤镜口径是72,同时最大光圈也缩小到了2.8,并且采用了Ernostar结构,来减小整体体积。

镜头设计者是MATSUI, Sei先生。他在F卡口的可换镜头、NIKON F2的取景棱镜和NIKONOS的配套镜头方面都有很多贡献。
NIKKOR Auto 180 mm f/2.8是他为F口可换镜头设计的第一支镜头。
这只镜头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大光圈镜头,被广泛应用于室内运动和舞台摄影。

NIKKOR Auto 180 mm f/2.8后来在1976年还发展出了多层镀膜版本。并在随后的1977年进行了AI化。这只高素质的大光圈镜头一直延续着非常好的销售业绩。
作为AI Nikkor 180 mm f/2.8的继任者,AI Nikkor 180 mm f/2.8 ED镜头于1981年上市。光学设计还是MATSUI先生。
为了在不改变镜头体积重量的前提下改善AUTO镜头的成像质量,MATSUI先生采用了新的5片5组的设计,并加如了低色散玻璃。

某种程度上,这只镜头的素质通过使用ED玻璃得到提高,是一件创造※※的事。那时,使用ED玻璃的镜头全都是比如300/2.8这样的又大又沉的大光圈长焦镜头,一般的爱好者是接受不起的。而通过这个镜头,ED镜头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了。

这只镜头上市的时候,我还是个学生。每次我去尼康的服务站的时候,都会羡慕的看着这个被加上了灿灿金圈的镜头。
虽然看起来价格可以接受了,但却一直没能拥有。于是这只镜头因为可以放大后依然锐利的星云和星群的照片,成为了当时主要拍摄天文照片的我的最渴望的镜头。
这也是我加入尼康后买的第一支镜头。充满了往事的怀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的表现和成像特点

全开时,除了最边缘的部分,画面都非常清晰和富于对比。
但是,暗角在这么广的镜头上,也是没法避免的。不过在边角的亮度还是很不错的,比对称结构的镜头要好很多。
上图是夜晚的樱花。可以很容易看出照片的锐度很高。而且没有光源的变形,这证****差引起的径向慧差眩光很少。

f/8到11时,暗角现象和边缘成像都得到了改善,图像锐度进一步提高。
上图是f/8时照的。可以看到边缘亮度是很充足的。

f/16到22,画面的锐度更加统一,但是整体解像力因为衍射影像而有所下降。

总体上,即使在全开这个镜头也能提供最够的锐度,而且因为最大光圈并不大,暗角状况也不严重。所以,镜头随光圈缩小而对锐度产生的影响相对很小。
基本上收放光圈主要考虑实际亮度和景深就可以了。

鬼影现象比同类型的其他镜头要少很多,不过一些光圈叶片型的鬼影有时会出现。超广角镜头画面中形成的鬼影往往是致命的。不过,当没有光源的时候,通过左右轻微移动像场和使用眩光遮挡,这种眩光相对容易消除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1、镜头结构特点
首先,我们看看上面的镜头结构图。你会惊讶于那巨大的前组镜片(最大直径115毫米)和整体12片6组的复杂结构。
不过,整个设计还是基于单反广角常见的反望远结构。
再看看结构图,我们会发现在光圈叶片前面(图上的箭头标志处)的镜片整个形成了一个凹透镜效果,而后面的部分形成了一个凸透镜的作用。
光圈后面的镜组是从所谓的三片式和天塞式的的结构上发展出来的主镜组。
前面的部分,其实可以简单的看成是个压缩画面的广角附加镜。
那为什么要用到这么多的镜片?
事实上,光圈前面的镜组对于在不增加静距离象差的前提下下校正主镜的畸变是很必要的。如果和对角线鱼眼Fisheye Nikkor 16 mm f/2.8比较着看,就会发现,其实超广角镜头的设计就是在和畸变战斗。
那么13 mm f/5.6的象差特点是什么呢?
这只镜头通过这种极端的反望远结构,实现了后焦距大于镜头焦距三倍以上。一般来说,对于超广角镜头畸变、横向色差和近距离象差控制都很难。但Nikkor 13 mm f/5.6却具有低畸变、低横向色散(除了在画面的最边缘)的出众特点。不过它也是一种及其不堆成的折射能力设计。
象散和场曲都控制得很好。就算是近距离象差增加这种反望远设计的弱点在这里也被CRC设计很好的控制住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九章:世界上视角最广的镜头——Nikkor 13 mm f/5.6

本章里,我将介绍Nikkor 13 mm f/5.6这只为尼康F卡口单反相机开发的超广角镜头。这只镜头因其118度的视角范围,而成为35毫米系统里正常设计的超广角里视角最广的镜头。
即使到了现在的21世纪,这个记录还没被打破(文章写作时)。

那么先让我们看看13 mm f/5.6的演变。
Nikkor 13 mm f/5.6从1976年3月开始接受订单生茶。它属于新尼克尔镜头的K系列,有了新的外观、多层镀膜和自动光圈。

因为这个镜头可以使用了CRC设计,可以在其所有的对焦距离上实现非常锐利的影像,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赞誉“超广的视角,超棒的表现”。
1977年,Nikkor 13 mm f/5.6进行了AI设计优化。重新命名为AI Nikkor 13 mm f/5.6上市。见下图。
在1982年3月,又因AIS改进而变为了AI Nikkor 13 mm f/5.6S。自此到停产的20多年间,这个镜头的基本设计就没再改变过。

这个镜头的设计者是当时尼康光学设计部第一光学分部的MORI, Ikuo先生。他是第一章里提到的胁本善司的得力助手。MORI先生设计过诸如F口镜头、移轴镜头、Bronica适配镜头、大画幅镜头和EL放大头等众多尼克尔镜头。
我直到最近还一直和他一起工作。他是个直率和蔼的人。我们经常惊讶于他的见识和对镜头设计的理解。我来举举流传到现在的几个他的轶事吧。
其中一个就是他对EL Nikkor 50 mm f/2.8放大头的再设计。这个放大头最初是由镜头设计魔术师胁本善司做的。当MORI完美的完成了再设计后,胁本曾说:”我的桂冠已经是MORI的了。“

EL-NIKKOR 50mm f/2.8 ............. EL-NIKKOR 50mm f/2.8N

当然了,老款的EL-NIKKOR 50mm f/2.8也是个非常出色的镜头。胁本善司先生也通过辛苦的工作发明了这种新型镜头。
但当胁本看到MORI的新设计后只是发出了”上帝啊,真是太棒了“这样的赞美,而没有一点心理不平衡的意思。即使这种新设计是在后来的新技术环境下才出现的。
还有个故事。AUTO尼克尔镜头的创始人SHIMIZU先生曾经说过:”我曾经认为做出13毫米的超广角是完全不可能的。MORI真是个超级设计师。“
带着这么的传奇故事,MORI先生在到达退休年龄的几年后正式退休了。

虽然日本设计大师往往不为世界所知。但通过他们留下的大量报告、研究日志、笔记和专利,我们一样能过追溯他们的成就。
或许人们会认为13毫米的镜头是为了扩展已有的Auto NIKKOR 15 mm f/5.6(1973)或NIKKOR 18 mm f/4(1975)的视角。不过并不是这样。
在1970年之前MORI先生就已经分别开始了一系列针对13毫米、15毫米和18毫米的最大光圈在3.5到8之间的不同规格的超广角镜头的研究。在当时他的报告里,这些镜头的原型设计都被列出了。而且令人惊讶的是,他甚至还研究了使用非球面镜片的镜头。
从他给出的原型镜头里,经过几次试制后,15 mm f/5.6、18 mm f/4和13 mm f/5.6这几个规格被选出来进行生产。

从左往右:AI 20mm f/3.5;AI 18mm f/3.5和Nikon F3;AI 15mm f/3.5;AI 13mm f/5.6
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他对13毫米镜头的研究。
他先是研究了13mm f/8这个规格。并在1971年完成了设计并发表了结构图。不过就没有更多的记录了。总之这个规格并没有实际生产。
后来这个设计被提升为了13 mm f/5.6,并于1973年生产了原型品,于1976年3月上市。
MORI先生在1973年获得了这个镜头的美国专利。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新型镜头。
当时虽然已经有了大体积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但和现在个人电脑比,性能还相差巨大。这种电脑很慢,而且仿真能力不高。
MORI先生对于尼克尔镜头的贡献是无法估量的。

[foxpix 编辑于 2008-12-02 15:4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3、镜头表现
这个镜头外观的特点就是光圈控制环和对焦环分别被放在了镜筒的两侧,而且光圈标示和距离标示都放在了镜头前面。
光圈控制钮在从前面看的镜筒左边。操作光圈钮,光圈刻度也在光圈收放的同时会随之转动。并且会带动景深指示器(图中红色的部分)运动,并把距离标尺上的距离指示标志(图中的白色三角)包括在其中。这样,在对应光圈下的景深范围就一目了然了。

距离设置钮在镜头正面的右边,操作时,距离标尺上的黑色字(以米为单位)或红色字(以英尺为单位)会随之转动。人们需要通过估焦来自己设定这个数字。

这样的设计不但看起来很有意思,而且对于估焦拍摄是非常有利的。

估焦拍摄或许对于自动对焦时代的人们听起来很困难。但一但你习惯了,就会非常容易。因为从上面的图我们也能看到,把光圈收倒f/8,从3米到无穷远就在景深范围里了。
想要掌握估焦的诀窍,你就要在平时建立起距离的概念。比如了解自己的步幅或室内的空间。你也可以通过取景器里看到的物体大小来估算距离。比如作为参考,我们一般认为水平构图时,全身像的拍摄要距离3米,而在竖直构图时,拍全身距离2米就可以了。

最后,我将通过样片来讲讲这个镜头的成像特点。不过很抱歉,因为我没什么水下摄影的经历,只好用陆地上的照片来做阐述了。

全开时眩光会很明显,不过,收到5.6后画面中间就非常锐利且没有眩光了。

在f/11时,整个画面就非常锐利且一致了。
上图是个城市街景。这样的照片需要高清晰度和统一的画面表现,所以这里用的f/11的光圈。
但是,这只镜头即使在f/8到11这样光圈时,还会在锐利中带有某种若软感。这和前面提到的AI Nikkor 50 mm f/2收光圈到5.6时那种通透高对比的画面很不一样。
这样特别设计的效果并不能从我们的个人电脑上看出来,但是我们会有种这个镜头成像很顺滑的感觉。
因为当时这个镜头是结合了多层镀膜的新型镜头,即使在玻璃反射了直射阳光的场景里,画面中也基本没有明显的鬼影和眩光。
这张照片上的花大概距离相机1.2米,使用的5.6的光圈。背景的虚化柔和富有层次。在常用的5.6到8的光圈,这个镜头能够提供很好的虚化效果。
不过因为即使在这么近的时候,使用35毫米镜头估焦还是有一定的误差的。那么焦点偏移覆盖法拍摄是个很有效的办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特性
如上图所示,W Nikkor 35 mm f/2.5是在一个典型的6片4组的高斯结构镜组前加了一片平行的平光镜片。这个镜片是个保护镜。在陆地上可以当做滤镜,在水中可以起到防水和抗压的作用。
高斯式镜头构造上的特点是,光圈叶片在对称镜片中间,外观上直径小,就好像在光圈叶片那里突然收紧似的。这样相比同样焦距的4片3组的天塞结构,就可以吧光圈部分缩小。这样,一直高速的2.5光圈的高斯式镜头就能够装进NIKONOS相机的防水镜筒里了。

高斯镜头的光学特点前面所述,具有对球差和色彩的绝佳校正作用。这只镜头都具有这些特点。另外因为多层镀膜的使用,照片上可以得到非常棒的色彩表现。

如果有色差的话,由于物体边缘和线条会被染色,色彩表现就不一定会如何了。好的色彩还原并不总是仅仅来自玻璃材质的特点和多层镀膜。
还有,这只镜头因为没有后焦距的限制,畸变几乎不存在,象散这种常出现在广角镜头里的问题也很小。
与小的象散相反,像场弯曲却还有点。不过如果参考NIKONOS是个没有测距仪的相机,那么这样的象差平很还是很合适的。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测距仪的相机使用时都会收小光圈,这时像场弯曲就会被隐藏在很大的景深内。然而象散就则会相对更不讨好。即使镜头可以在标版测试中有很高的分辨率,但象散会景深两端的画面造成干扰。

既然我们说了这是只两栖镜头,那么我来说说它在水下的表现吧。
几乎每本有关水下摄影的教材或手册里都会提到,由于水的折射率(1.33),水下的物体会看起来被放大了1.33倍。而对焦需要通过水下肉眼对距离的估计进行。但同时,不要忽视了象差的改变。
如果玻璃是平面的(正如这只镜头的前片),那么大家都会知道虽然球差和象散不会改变,但画面边缘将会产生色差和枕型畸变。这种畸变是由前片的平面所引起的,并会随着镜头角度的扩大而成比例变大。如果想验证这个说法,那么最简单的就是去看水族箱。如果你透过水族箱的平面玻璃看里面的话,你就会发现里面的镜像是有变形的,而且在水箱的边缘有本不存在的色彩。
正因为如此,NIKONOS上使用的广于35毫米的镜头都会分别生产水下用和陆地用的两个。比如,用于水下的UW NIKKOR 28 mm f/3.5和用于陆上的LW NIKKOR 28 mm f/2.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八章:水陆两栖——W Nikkor 35 mm f/2.5

尼克尔镜头并不单指单反镜头或者配合NIKON S/L口的旁轴镜头,它涉及了众多领域的应用。比如大画幅镜头、放大头、刻板头和底片扫描仪用镜头。
在这章里,我想来说说为NIKONOS全天候照相机开发的水陆两栖可换镜头W Nikkor 35 mm f/2.5。

1、W Nikkor 35 mm f/2.5的诞生

和最早的NIKONOS相机一起诞生于1963年的W Nikkor 35 mm f/2.5镜头到现在还在配合NIKONOS V销售。这可能是尼康在产镜头里销售时间最长的镜头了。

NIKONOS (I型)和W Nikkor 35 mm f/2.5
NIKONOS (V型)和W Nikkor 35 mm f/2.5
那么,我们先来看看它的诞生和※※

NIKONOS是基于La Spirotechnique的Calypso相机开发而来的。
当时日光公司就是想把NIKONOS做成具有Calypso的功能的相机。当然镜头上,也要从SOM BERTHOIT, FLOR 35 mm f/3.5(FLOR是法国镜头厂SOM BERTHOIT对TESSAR设计的叫法)换到尼克尔镜头。而第一个生产的就是这只W Nikkor 35 mm f/2.5。

当听到W Nikkor 35 mm f/2.5的名字和规格时,你可能马上会想起尼康S/L口的3.5 cm f/2.5镜头。确实是这样的,W Nikkor 35 mm f/2.5正是基于W-Nikkor 3.5 cm f/2.5的光学设计来的。
为什么是这只镜头来装配到NIKONOS上呢?在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后,现在只能用猜测来找原因了。我想,大概是因为在“使用更快速更好的镜头”的要求下,这只镜头的大小恰好能够放进基于Calypso相机的NIKONOS的镜头筒内。
W-Nikkor 3.5 cm f/2.5是在NIKON S发布的两年后,1952年,上市的。它的光学结构和W-Nikkor 3.5 cm f/1.8一样,都是由东秀夫先生设计的。
在当时,这是最快速的35毫米镜头。虽然它的成像水平很高,但也不得不承认,规格上也确实不合潮流了。所以,这只配合NIKONOS的镜头,曲率和玻璃材质都经过了重新审定。

经过一些改进后,W Nikkor 35 mm f/2.5终于上市。这些改变诸如:景深标示、镜筒颜色和对焦环颜色,还有多层镀膜的使用。
如果从作为此镜光学基础的W-Nikkor 3.5 cm f/2.5算起,这只镜头已经有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了。

[foxpix 编辑于 2008-12-02 13:4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真像 发表

不客气,你这项工作做的漂亮。

AZUMA, Hideo--东秀夫。


谢谢兄弟,新的翻译中已经改过来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的表现和成像特点

因为使用了对称设计,这只镜头具有低畸变、低横向色差和高解像力的特点。
因为球面象差的弯曲几乎没有。这对于这么大光圈的镜头很不平常。
但有少量的像场弯曲还是存在。
这个镜头的象散也很小。

但是,一定数量的慧差还存在于画面边缘,并且眩光也会造成一定的对比度和解像力的下降。

所以,如果从残余象差的角度看,中心成像因为没什么球差而有非常不错的解像力。但边缘由于有大量慧差,会很大程度上降低成像水平。

对称结构种的暗角现象在这个镜头上也有体现。全开时的这种橄榄球状暗角和慧差会形成一种很有弧形的漩涡散景。见下图。
然而这其实很不幸的来自镜头内缺乏很好的虚化控制要件,比如球差和合适的光圈叶片形状。

NIKKOR-N 5cm f/1.1是40多年前设计的镜头了,虽然当时是一种新型镜头,但以现在的标准去评价它,还是很不合适的。

在众多的要求下,我不得不指出,1977年出现的AI Noct-Nikkor 58mm f/1.2这类镜头的源头这早了20多年出现的NIKKOR-N 5cm f/1.1上。
我得结论?NIKKOR-N 5cm f/1.1是在这类镜头里十分出众的,真是是唯一的。

让我来通过样片来试着解释下我的说法。

从f/1.1到1.4,在正中心有一点对比偏低,但解像力还是不错。但从※※到边缘因为慧差的逐渐增大,对比也不断降低,会使照片似乎蒙了层纱。

远景的像场弯曲很严重,这导致了解像力在中间下降,但在边缘却反而提高。可以看下面样片里画面中心拿包的女士和边缘楼梯上的女人的清晰度差异。
上面提到了在婴儿的那个照片里可以看到,有椭圆的弧形虚化,并不好看。

从f/2到2.8,画面※※的对比和解像力就有了显著提高。
在2.8时,除了边缘,画面整体是非锐利,还可以有很好的虚化效果。

从4到5.6,整个画面都很锐利,虚化也非常出色。
从2.8到4,都很适合拍人像。

从8到16,画面非常锐利,但也可能会对比过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43
注册: 2008年11月
原文由 foxpix 发表

感谢兄弟的帮助,我对日本人名实在是不会翻译,对本来可能应该比较被认所知的这些相关人物也知之甚少,实在是惭愧,希望兄弟多来指正


不客气,你这项工作做的漂亮。

AZUMA, Hideo--东秀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1、镜头结构和特点

这部分可能又像第五章那里有点太技术性了,不过情尽量跟着我的文字走吧。

首先,我们来看看5cm f/1.1的结构图。
很显然,这是一个基于高斯结构的设计。

就像之前的尼克尔镜头那样,ZUNOW 5cm f/1.1是用的松纳改进型结构。而NIKKOR 5cm f/1.1则不同于它们。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个正确的设计。

一个非常关键的特点就是NIKKOR 5cm f/1.1使用了3片带有镧系稀土元素的新型玻璃制作的凸透镜。因此显著提高了对于球面象差、像场弯曲的控制,和对锐度和图像平整的改善。

前面新增加的凸透镜,和后面多出的凸透胶合镜,都是为了降低传统高斯结构里单个镜片的折射率的。(使用低折射率的玻璃可以较少象差,这对超大光圈镜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比松纳设计要更容易制造。松纳设计的问题在于为了校正象差而使用的高折射玻璃带来了更多的象差,而且难于制造和组装。

如果你仔细看5cm f/1.1的结构图,就会发现它和AZUMA设计的3.5cm f/1.8很像(如下图)。
似乎这些在同一时期研究出来的镜头,是有两个有着相似见解的设计师相互启发而创造的。

然而设计结果却又是很不相同的,这正式摄影镜头的设计难处和乐趣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339
主题: 0
帖子: 2241
注册: 2005年10月
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必须要支持,必须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七章:Noct-NIKKOR的源头:高斯结构的超大光圈镜头——NIKKOR-N 5cm f/1.1

第七章里,我想来说说尼康S/L口的这只可换镜头NIKKOR-N 5cm f/1.1。
于1956年2月发布的这只镜头,是世界上第二只光圈大于1.2的高速镜头。第一支是1953年由帝国光学工业公司发布的ZUNOW 5cm f/1.1,既后来的祖诺光学工业公司。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超大光圈镜头的研发竞争越发激烈,以至于最终出现了超过1.0光圈的镜头。
也正是在这个研发的火热时期,“比人眼更明亮的镜头”才进入到世界各地摄影师的观念里。

NIKKOR-N 5cm f/1.1的光学设计是由当时尼康设计部第三数学部的MURAKAMI, Saburo设计的。他是前文提到的设计了W-NIKKOR 3.5cm f/1.8的AZUMA, Hideo的左右手。
虽然只有很少的日本光学设计师被世界所知。但那些它们留下的专利报告等等文献资料,无处不显示着它们的成就。
比如,MURAKAMI为NIKKOR-N 5cm f/1.1在1957年递交了专利申请,并于翌年在美国获得专利。
他的设计被认为是新的发明,一种完全新型的超大光圈镜头。
MURAKAMI辛苦工作了两年,制造了这只镜头的原型品。
当时,设计人员只能使用算盘和对数表来完成光线追踪测算。
单是想想拿难以置信的计算工作量和时间,就让人头晕目眩。
确实,那是想要成功,设计师必须要有决心、信心和最重要的压倒一切的去设计更好镜头的欲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3、镜头表现

这只镜头的后镜组伸出很长,这就要求你的相机必须具有反光板锁定功能,比如大F和F2。
既然反光板被锁定了,我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单反目镜来取景,可以通过使用DF-1外置取景器来取景。这个取景器是和7.5mm f/5.6鱼眼通用的。所以,你从取景器是看不到那种奇特的正射投影效果的。当你第一次使用时,可能会因为取景和结果的不同而迷惑。这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

此镜头的最大光圈是5.6。并不大。但是成像即使再画面边缘都及其锐利。这个镜头并没有对焦机构。镜头本身只有10毫米的焦距,即使是在近距离物体上,也没有焦外影像的。在全开的时候这只镜头可以让从50厘米倒无穷远的景物都有充足的清晰度。

然而,这也表示,前镜片上的灰尘和痕迹都会同样出现在照片上。这对镜头的保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你没法安装前置护镜的情况下)。当然了,这个问题对于所有有大口径前镜片的广角镜头都是存在的。那么就随时在不用它时都盖好镜头,最好随身带上清洁工具。
鱼眼镜头因为有很广的角度,往往很难避免画面中的直射强光源。不过这对于虽然只有单层镀膜的OP Fisheye都不是问题,因为就算你直接那它正冲太阳,也不会有严重的鬼影。
因为这个镜头的制造年代已经比较久远,镜片有些变黄。不过从上面的样片也能看出,并不严重。应该说即使是反转片也没有什么使用上的实际影响。

OP Fisheye镜头从1968年上市,到1980年F3上市时下架。可能因为它的设计用途太特别了,在这10年中,只生产了很少的数目。据我了解,不会多于1000只。

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这样的镜头是怎么被创造出来的。但我相信在这只镜头的独特设计和非球面的大规模生产的秘密都是研究人员拓展摄影潜力和法阵新的摄影方式的探索精神的体现。

虽然这只镜头最初是被设计用于科研和测量的。但实际上再抓怕中它一样可以让你得到独特有趣的照片。

那前组非球面镜片的光滑线条仍然高速人们这些前辈们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结构
如上图所示,OP Fisheye镜头是9片6组的设计。
这个镜头的设计是由当时在第一设计部的MATSUKI, Keiji主持的。他本人还参与了Fisheye-Nikkor 6mm f/5.6的设计,为日光公司的鱼眼镜头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OP Fisheye镜头的基本镜头结构和7.5mm f/5.6的基本一样,只不过具有一个口径巨大的非球面镜片来实现正射投影。

简单来说,这只镜头通过前面的两个凹透镜来获得180度的视角,接着一组胶合透镜来校正象差,然后是跨越可旋转内置滤镜和光圈的5片凸透镜组,以及最后的凹透镜组来最终成像。
即使以现在的标准看,这样的设计依然是非常合理的。后来的尼康鱼眼镜头也都使用了这样的基本设计。
从OP Fisheye镜头的的结构图和照片中,我们都能直接看前片是非球面的。这是此镜头的最重要的外观特点。
现代技术使得制作非球面镜头更加容易了,但当时,直接塑形技术使得大规模生产小口径非球面镜片各家简单,但研磨后的精细的修整是很复杂的。数控机床现在可以很容易的制造出非球面镜片了,但当时每只镜头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
当时的镜头设计也必须能够保证成像质量不会因为非球表面的缺陷而下降。虽然当时的生产力和现在比很低,但仍然有非球面镜片的大规模生产技术。
通过这些设计和生产程序,世界上第一支非球面单反镜头诞生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六章:世界上第一支非球面单反镜头和正射投影鱼眼镜头——OP Fisheye-NIKKOR 10mm f/5.6

1、世界上第一支正射投影鱼眼镜头和第一支非球面单反镜头

从1938年的16mm f/8鱼眼镜头开始,尼康的鱼眼镜头生产※※是非常久远的。
再尼康大F发布前两年(1957),16mm f/8被升级成了Fish-eye-NIKKOR 16.3mm f/8,并被用于使用120黑白胶卷的气象摄影系统中。

这个摄影系统可以只拍一张照片就把地平线上的整个天空容纳在内。于是它就被气象机构、国防学院和国家广播公司广泛的应用于气象观察。
1960年9月开始,这个照相系统出现在了我们在日本的产品目录里,取名为“使用鱼眼尼克尔镜头的照相系统”。

从那时开始(到文章结束时),尼康的鱼眼镜头序列已经有13只一般性产品发布了。如:1962年发布的为尼康大F配套的可换镜头8mm f/8;1966年发布更明亮的Fisheye-Nikkor 7.5mm f/5.6;1994年发布世界上第一支水下自动对焦鱼眼R-UW AF 13mm f/2.8配合NIKONOS RS AF相机;1995年仅在日本销售的鱼眼型20mm f/8镜头;还有1998年推出的配合COOLPIX数码相机的FC-E8鱼眼转换镜。
其中,1968年的OP Fisheye-Nikkor 10mm f/5.6(见面简称OP Fisheye)是继7.5mm f/5.6后尼康发布的第四只鱼眼镜头。

OP Fisheye镜头的最独特之处就是它的正射投影设计。这时世界上第一支此类型的可换镜头。
如上图所示,先前的鱼眼镜头诸如8mm f/8和7.5mm f/5.6都是使用的等距式投影设计。这样的设计成像时,会使光线的入射偏振角度和图像高度成均衡比例(到图像中心的距离成均衡比例)。
然而正射投影的设计,会像上图所示那样把整个天体穹顶的图像投射再胶片上。

等距鱼眼样片:实际角度大于180度
正射投影鱼眼样片:成像视角等于180度
正如上面的例图所表现的,正射投影鱼眼的成像会比其他鱼眼的中心显得更大,但边缘显得更小。
如果和普通镜头比较,那么正射投影鱼眼的变形效果会比一般鱼眼更明显。
正射投影鱼眼成像的范围是和实际物体亮度成比例的。
这只镜头最初是为了科研时的亮度测量和建筑照明计算设计的。
正射投影的鱼眼镜头如果使用球面镜片是很难制造的,所以这只OP Fisheye在前片使用了非球面镜片来获得精确的投影。
OP Fisheye本身不但是世界上第一只正射投影的鱼眼镜头,而且还是单反镜头里第一个使用非球面设计的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279
主题: 119
帖子: 15440
注册: 2006年1月
支持,鼓掌,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表现和成像特点

那么AI Nikkor 105mm f/2.5的成像水平到底如何呢?
就像我前面说过的,评价总是主观的,所以,请把我的评论看作我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如上面所说,这个镜头是对称结构的,特别在畸变控制上非常出色。画面一直到边缘都非常平整,并且象散很小。这只镜头也有球差和慧差。基本上,近距离象差变动很小,但在拍人像的常用距离上象差校正就不那么有效。不过,这种不足的象差校正,尤其是球差,也是形成这个镜头美丽焦外的因素。这只镜头特别针对人像摄影来进行了象差平衡计算。全开时可以得到对比适中,画面柔美的效果。

下面的样片都是在全开时拍摄的。
这两张样片里,人物离背景都很近。上面那张里,背景上有穿过树林的光线,这时本来会很容易产生焦外二线性、鬼影和眩光的。照片上焦内锐度很棒。而且没有明显的眩光和鬼影。而且,焦外的虚化非常棒。即使是这种容易出问题的背景也依然看不出什么二线性。而且背景的色调层次还很出色。

下面两张都是在较近对焦距离上拍的
上面的那张有阳光射进镜头,在这几乎是最恶劣的条件下,因为镜头的眩光控制出色,拍出的照片几乎没有质量下降。色调出彩,背景虚化也很美丽。在锐利的叫内还有中特别设计的柔和调子。这张照片清楚的展示了这只镜头的象差控制特点和镀膜工艺的高超水平。
现在出售的AI Nikkor 105mm f/2.5S因为使用了新研发出的NSIC(尼康超级综合镀膜),将会有更加出色的色彩平衡。

下面我简单的说说其他档光圈的表现。f/2.5到4的整体特点上面我都说了。还要加上几乎没有暗角这个优点。同时成像特点在整个画面中都很统一。大多数的人像照都正好是在f/2.8到4之间拍摄的。

在f/5.6到8之间,锐度进一步增加,整个画面都有非常强的刻画能力。我认为这段光圈非常适合室外抓怕和风景照。同样的表现延续到了f/11到22,不过这是的对比会加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1、光学结构和特点
让我们看看AI Nikkor 105mm f/2.5镜头的结构图。这个设计是基于5片4组的Xenotar设计的,具有很后的凸透镜。而不是像之前的松纳设计那样带有很多非对称的结构。从左开始先是一片凸透镜,然后是一个很厚的凸透镜与一片凹透镜的胶合镜组;在光圈环的另一侧,是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

相比之前的松纳设计,现在的设计对于近距离象差变化、暗角、球差和慧差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别的,这样的设计带来了美丽的焦内焦外平衡,解像力更高,层次更自然。Xenotar式镜头对象差的完美控制让它成为了一只完美的人像镜头。

在尼康的AUTO镜头时代的有些镜头虽然有非常锐利的叫内影像,但焦外虚化却非常难看。这样的镜头让人们,尤其在日本,错误的认为尼克尔镜头全是焦外难看的镜头。
然而,Nikkor 105mm f/2.5则高速人们,日光公司同样生产着焦外、色调和层次都完美结合的镜头。
令人惊奇的是,虽然新旧两种设计的前后镜片直径不同,但这两只镜头的总产和体积却基本一样。如果不看外表的标志,事实上,是很难一下区分新旧款105镜头的。那时,还有一些尼康镜头也重新进行了光学设计。但外表和手感还被要求保持和原来基本一致。光学设计的改进本身就很难了,还要在不怎么改变原有镜头长度体积的严格限制下进行新的光学设计,当时的设计师一定面临了很多挑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五章:最畅销的中焦望远镜头——AI Nikkor 105 mm f/2.5

第五章是关于AI Nikkor 105 mm f/2.5的。

尼克尔105毫米镜头的※※可以一致追溯到S口的相机和徕卡螺口时代。第一支NIKKOR-P 10.5cm f/2.5是由胁本善司在1949年设计的,并于1954年开始销售。在当时这只镜头是100毫米左右焦段里最快速度的。

这只镜头得益于了NIKKOR-P 8.5cm f/2的流行,自己也后来成为了一只畅销镜头。这只镜头因为从最初设计就具有了非常优秀的光学品质,所以一致延续到了尼康F卡口。最初的设计是一个5片3组的松纳型镜头。
从这张图可以看出,中间有一组很厚的由三片镜片胶合在一起的镜组。可以使成像锐利扎实。这个设计因为精确的设计理念和高超的设计水平,一直延续生产到了20世纪70年代。

1971年出品的Nikkor Auto 105mm f/2.5改变了整个设计。设计者是胁本善司的学生之一SHIMIZU, Yoshiyuki。他设计了从AUTO到AI时代的大量尼克尔镜头,同时还活跃在诸如显微镜镜头的诸多设计领域。直到最近他还活跃在镜头设计领域,即使现在它还会来尼康公司教授设计经验。当我第一次进入尼康公司时,也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事实上,它可能是公司里最有经验的设计师了。

新的105mm f/2.5的设计于1966年冬完成。而这个设计一直延续了从AUTO,到AI及后来的AIS三代。令人惊讶的即使是现在还在销售的AI Nikkor 105mm f/2.5S依然使用的是延续了34年的相同基本设计。即使现在还有半年就到21世纪了,但这只镜头的光学质量被证明是无需改变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3、镜头表现

让我们来看看镜头的表现吧。
变焦镜头的特点就是成像会随着光圈、焦距和物距的变化而不同。所以对于变焦头的描述就比定焦要复杂多了,这里的文字有限,估计更难充分说明它的表现。
不过,如果非要有个平价,我想最合适的词就是:实用。

如果你明白这只镜头的设计目的是轻巧和廉价,那镜头表现上的一些牺牲就不难理解了。
全开的暗角和边缘清晰度下降在拍摄远距离物体和标版时是很明显的。不过如果是扫街,同时稍微收小点光圈,这种现象就几乎不可见了,还可能被认为是某种象差校正设计的效果。
这张照片是使用50/5.6段拍摄的。可以看到焦点处的荷叶是非常锐利的,同时远处的荷叶被虚化,但依然保持了轮廓线条。
焦外虚化的顺滑感是得益于慧差的校正不完全。所以,其实象差并不总是起不好的作用的。
不过这只镜头畸变控制就不大好了。包括广角的桶形畸变和长焦的枕型畸变都有,尤其在拍摄带有直萧条的物体时比较明显。其实,上图我只所以用了50的焦段也是为了让变形的效果不那么明显。
这张图用了86/5.6的焦段拍摄。
这只镜头设计时的最佳范围是50到70段拍摄大概3米左右的物体时。但同时,色散、慧差和象散的程度都会随焦段变化而不同。
这张照片是使用最长端在最近对焦距离上拍摄的,如果仔细看,应该可以发现画面边缘有因为象散和慧差引起的溢出。
更重要的是,焦点即使在其最锐的部分也还是有点软。不过在这种照片里,这样的缺陷不容易被发现。
这张照片使用了微距反接环BR-2A。
使用这样的接环是为了通过反接镜头创造出放大比更大的影像效果。
这个镜头当然本来不是设计来这么坐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拿它来和微距镜头的效果比较了。不过因为它能够变焦,进而调整放大比,倒确实是个很方便的组合。

如上图所示,虽然43-86已经很老了,但色彩平衡依然很出色。
但是因为这个镜头发布时并没有多层镀膜技术,所以如果是拍摄背景明亮的照片时,鬼影就很难避免。所以基本上是必须使用遮光罩的。现在在产的能够适配的遮光罩是HN-3。

这只镜头在当时是唯一的轻型廉价镜头,所以销售成绩非常好。
11年后的1974年,多层镀膜的版本上市了。然后在1976年,一种新能够提高边缘成像和改善暗角的11片8组的设计替代了原来的产品。并因此获得了更多的认可。1977年,它还出了AI版本,并一直生产到F3和EM上市。

确实的,这只镜头的表现是没法和同时代类似焦段的定焦和现代变焦相比,但它显然促进了标准变焦类镜头的发展。它让人们能够普遍享受扫街时变焦摄影的便利和乐趣,单就这一点,它就应该获得对标变普及化作用最大的镜头的荣誉。
就算在今天,这只镜头依然还是完全可用的,尤其如果你运用得当,就可以得到很多现代镜头无法达到的独特的怀旧的影像效果。
它这标志性的彩色雕刻景深标示,就代表着它是一直伟大的尼克尔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自学园地:杂文译馆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