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Leica M口旁轴机身选购探讨 [主题管理员:DavidRiver]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12.587
主题: 4
帖子: 409
注册: 2004年1月
《版权所有,未经原作者书面许可请勿以任何方式转载》

Leica M口旁轴机身选购探讨  - 1 – 引言

作为半个世纪前如日中天的系统,旁轴相机在数码单反盛行的当世也慢慢的在形成一种潮流,简约低调的特质,却也是X人越货的利器。对于刚刚进入旁轴世界的摄影爱好者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机型是最头疼的问题。本文意在抛砖引玉,从拍摄习惯和体裁入手,开始一个对于旁轴机身的选择方法的探讨。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如有疏漏错误,还请不吝赐教。

经过一番考量,还是决定只写Leica M口的机身,主要是Leica机身,也会提到Voigtlander Bessa 系列。Zeiss Ikon我只玩过没用过,有谁了解的可以补充。其它也有很多优秀的旁轴系统,但是都属于剑走偏锋。Contax和 Nikon S都是很好的系统,我手中也有一套Nikon S2, 2.8cm/2.8和Zunow 5cm F1.1,机身转轮的对焦系统使用起来还是不够方便。Leica螺纹口有些老机器经过CLA也会是很可靠的工具,比如Leica IIIf red dial (with self timer),不过毕竟年代过于久远,而且操作上与M系相比还是过于繁复,尤其是上卷麻烦,不推荐。Canon 也有LTM口的机身,也是性价比不错的选择。其实我个人一直很喜欢Contax G系,并且是G系每一个镜头的坚实拥护者。Contax G走到今天,实在是很可惜。自动对焦大大提高了旁轴系统的反应速度,尤其是对于新手来说,但是Contax G最大的问题,不是它过小的viewfinder, 而是具体对焦点的不确定性。因为没有办法看到对焦的实际状况,所以使得它不能作为一个严谨的工具。不过,我有一些个人满意的照片许多都是Contax G拍摄,因为G2的对焦太快了,Leica M怎样手动熟练也赶不上。当然,上了Leica,就注定你要接受她的优点也包容她的缺点。以后会详细撰文介绍Leica系统的操作经验。

言归正传,Leica M。

Leica M口旁轴机身探讨 - 2– 拍摄媒介的问题

对于旁轴机身的选择来说,不但操作和设计是重要的,而且拍摄媒介也举足轻重。在购买机身之前,先问你自己下面的问题:

1. 我是要拍摄数码还是胶片?数码的主要优势在于即时性和便利性,后期的空间也大。胶片的拍摄则多和各种胶片的特质有关。这其实是后期处理的两种选择,如果我们把胶片特质也作为后期处理的一种,就像是Photoshop的一个模板一样。如果答案是数码,那么只有两种机身, Leica M8系列和Epson R-D1系列。如果是胶片,接着问

2. 我是要拍黑白,负片,还是反转片?这主要牵涉到胶片曝光宽容度和机身快门精度的问题。采用机械快门的Leica机身,包括M2一直到M6 TTL/MP,都有一定的快门误差。很多人会天真地认为,我这么大把的钱砸进去了,快门总是准得吧,Leica那!让您失望了。Leica出厂精度在不同的快门速度有不同的要求,在比较快的1/1000和1/500误差应该为+-20%。这是因为Leica的横走布帘快门比较沉重,不容易达到好的行走精度。多数Leica M机身经过比较多的使用或者长时间的闲置都会因为内部润滑或者磨损的原因出现快门速度的偏差,多的甚至可以达到好几倍。主要问题出在1s和1/1000s。Leica M机身下方有调节的螺丝,可以调节这两个速度。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并不可以完全分开调节。而且很多时候如果是润滑的问题,CLA一下然后调整比较合适。黑白胶卷和负片的宽容度一般都较高,比较能够耐受Leica机械快门的精度问题,但是拍反转就会比较麻烦,需要一台非常好的机身。还有一点,机身品相好并不意味着机械条件也好,一切皆有可能。如果喜欢拍反转的话,建议考虑Leica M7 / Zeiss Ikon / Konica Hexar RF 以及 Voigtlander Bessa R的电子快门系列。 Bessa R的金属快门应该也没有Leica机械快门的精度问题,但这点需要确认。人都宣传机械快门可以没有电池在恶劣条件下使用,但是我们有几个业余爱好者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况的呢?电子有其他的问题,等具体讲机身的时候再说。

Leica M口旁轴机身探讨 - 3 – 不带内测光的胶片机身

这一节我们来谈谈不带内测光的胶片旁轴机身。Leica M口最早的型号,也可以称得上是最经典的型号,是M3。在这里我们得先简单提一下旁轴相机的取景器。单反相机使用的是一部分的镜头入射光线来取景,所以理论上只要取景器范围足够(100%),可以做到所见即所得的取景。旁轴相机采用的是完全分开的一套取景光路,所以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尤其是在近摄端由于取景器和镜头的相对位置区别,会有一些误差。好一点的旁轴取景器里都会有相对的纠正线,但是还是不可能完全一样。 旁轴取景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取景范围之外的景物,对于控制拍摄过程非常有用。 取景器里一般有对应镜头焦距的取景框线。取景器放大倍率越大,可以达到的框线就越窄,焦距越长。M3是Leica M系里放大倍率最大的, 为0.92,她有的框线是50mm/90mm/135mm。对于喜欢大光圈中长焦的使用者来说,M3的取景器至今无人能及。弗伦达的R3A/R3M取景器放大倍率达到1.0,但是这个系列的有效测距基线比M3短很多,所以实际对焦精度并不高,90mm F2的镜头就已经比较难以使用。M3的做工也相当出众,被誉为最经典的Leica M机身毫不为过。在M3的选购中,由于年代久远,如果机器使用过多则容易出现零件磨损,从而影响稳定性和精度。早期的M3需要双次过片,操作起来并不方便,序列号919251以后改成单次过片。序列号高于1000000的M3一般被认为制造工艺比较成熟稳定而值得购买。对于这些年代比较久远的相机,包括其他本文介绍过的,强烈推荐购买成色相当好的然后CLA后自用。这从机器部件的角度来说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其实相机也有磨合期,有些使用频繁的机器反而运转得更稳定。比如说M6/M6TTL等机器,后面的2nd curtain快门布帘,如果经久不用就容易折出一道印子,容易破损。

在M3的巨大成功之后,Leica推出了据称为简化版M3的M2,主要的简化是计数器改成圈机械手动归零的圆盘。但是,M2比M3最为吸引人的地方是取景器放大倍率由0.91-0.92降为0.72,从而可以显示35mm的框线。此前M3在使用35mm镜头时必须用带有“眼镜”的镜头,使用和存放都非常不便。M2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使用的角度来说,基于35mm镜头在旁轴摄影中的重要地位,如果只选择一台机器,我会选M2而不是M3。从我个人的角度,Leica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的35mm和50mm镜头群,35mm尤为重要。这一点在以后写旁轴镜头系列的时候再具体讨论说明。当然这个观点是有点偏激的,呵呵。

M3或许可以称为是Leica 相机的经典,制造和使用的完美结合却当属M4。M4改进了卷片系统,上片系统,结合了M2/M3的优点,显示35/50/90/135框线,同时制作上也一丝不苟。从纯实用的角度来说,Leica M的非测光机器我毫无保留的推选M4,快门声音真是非常轻柔,我拥有过的几台M4快门速度都相当稳定,比任何一台其他的Leica 机械快门机器都好,包括M3和M6TTL。如果你是喜欢拍摄黑白照片,M4是非常之选!

后来带内测光的M5出现,M4让步。但是叛逆的M5的巨大失败加上单反体系的兴起狠狠地打击了Leica,经济状况举步维艰,1977年把工厂迁到加拿大开始生产成本更低的M4-2,也就是简化版M4。很遗憾的是,工艺水平也下降了许多,M4-2设计里有一些零件的塑料化也造成软肋,容易出故障。M4-2的唯一优点就是相对便宜,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值得推荐。后来出的M4-P在M4-2的基础上加上了28mm和75mm线框,M6在M4-P的基础上加了内测光并移回德国生产。M4-P可以认为是没有内测光并且工艺水平稍差的M6,也不值得推荐。

在Leica没有内测光的机器里,从实用的角度出发,如果预算可行,首推M4,第二台机器可以买M3。如果要便宜又好的第一台机器,推荐M2。任何一台机器,除非前主人明确说明不久前(3年内,没有过量使用)刚做了CLA,否则都推荐先送去check up一下,需要的话做个CLA, 使用不频繁的话可以坚持5-10年。

Leica M口旁轴机身探讨 –4 - 带内测光的胶片机身

对于大多数的旁轴用户来说,测光还是一个很必要的工具。携带外置测光表往往比较麻烦,机顶测光表又使机身显得比较臃肿。所以,这一节我们来讨论一下带内测光的Leica M口胶片机身。

早在1971年,Leica就推出了划时代的TTL测光的Leica M5。M5这部相机里包含了太多的变革和新技术,以至于机身设计不得不脱离传统M造型而变得相当臃肿。这样的设计使得传统M用户难以接受,加上TTL测光还没有完全推广, Leica几乎革了自己的命,最后不得不转向生产经济型M4-2的苟延残喘期。现在回过头去看,M5确实有许多过人之处。M5的摇臂式测光是Leica M里面积最小精度最高的,取景器中可以看到快门速度,快门速度拨盘很容易单手操作,有两种吊挂方式等等。M5也是最后一个手工精调制作而不是拼制的M机,作为拍摄工具,还算是不错的。但是,M5的样子,至少我本人实在是接受不了。。。 M5受了打击之后,Leica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M5的一部分革新技术下放,1973与美能达合作由美能达生产Leica/Minolta CL,最小的M口相机。后来1980年的CLE则加进了AE技术,在40/90线框的基础上加进了28mm线框,而且黄斑更亮对焦精度提高,但是手动曝光的时候没有测光。这几台相机共同的问题是测光系统容易老化,而CL/CLE的有效测距基线短,测距精度不高,机身也不太耐用,见过坏了的不少。如果可以挑到正常工作的,还是不错的选择。

1984年,Leica推出了M6,机身设计又恢复了原来的造型和尺寸, 放大倍率一开始只有0.72, 后来1998年才加上0.85 (取消28mm线框)。M6一共生产了15年之久,并一度成为了Leica的代名词,也是职业摄影师里保有量最高的旁轴相机。M6应该说是目前二手市场里Leica M最值得购买的相机了。价钱相对低迷,二手流通量大,维修保养方便。早期的M6机顶左下角有白色Wetzlar工厂刻字。这批M6据我一个在北美有名的Leica维修师朋友介绍,因为年代久远比较容易出现测光元件老化的问题,所以购买的时候要注意核对测光准确度。 有些商家吹嘘这批M6是早期有纪念意义的而哄抬价格,千万不要上当。所谓的熊猫版M6也是不同颜色的零件拼凑的,没有任何收藏价值。M6因为职业摄影师用得比较多,购买的时候要挑挑成色,太破旧的尽量避免。到1998年为止的M6,国内称小盘M6;98年推出的M6 TTL,增加了闪光灯TTL测光,国内称大盘M6。这个命名很让人迷惑,会以为M6TTL才有TTL测光,实际上M6也有。M6TTL确实有一系列的改进,比如说快门速度拨盘变大而容易单手操作,有三个LED灯来更精确地显示测光情况,加了off档来防止快门被误按, 快门速度拨盘的方向也和曝光变化方向一致了。这一点老M用户可能不适应,但是对新用户来说却是极大的方便。 大盘M6比小盘M6高2毫米,组装更紧密,拆卸维修更麻烦一些,价格也高一些,但是大盘M6年代较近而且多为爱好者使用,所以比较容易找到品相好的。大盘M6有一些有耗电奇快的问题。总的来说,小盘M6经典一些,大盘M6实用一些。大盘M6有0.58/0.72/0.85三种放大倍率可选,都在取景窗前方有标识。0.58的对拍广角的朋友来说很实用,不过福伦达的R4M/R4A放大倍率是0.52, 包括了21mm/25mm线框,无疑是另一个经济实用的选择。M6有无数的纪念版,其中最常见的是钛版鸵鸟皮小盘M6,价格也比普通M6贵不了多少,可以考虑把玩。最经典实用但又最贵的是M6J,是M6和M3的完美结合。我个人觉得最美观的是M6TTL钛版Hermes。关于银色还是黑色之争,我个人喜欢银色。银色机身配银头黑头都美观而且银色的机身相当耐磨,这一点也适用于M7/MP/M8。当然,黑色的机身更低调简约,露铜的黑机身更是性感的一塌糊涂。

终于说到M7了。其实M7除了加了光圈优先和使用电子快门,跟M6TTL操作上区别不大。 M7有DX识别胶卷感光度,取景器里显示快门速度,可以轻按快门锁定曝光,黄铜顶盖,2885XXX之后的机器使用了MP的抗眩光取景器。怎么辨别?如果序列号是289XXXX或更高,则基本上是抗眩光取景器。还有一个办法,如果有外包装盒的话,盒子上要是有一个黄色的区域写着升级了的取景器,那就没错。M7最大的优点是她的电子化,最大的缺点也是她的电子化。我见过几台M7的DX识别失灵,或是取景窗里红色小灯乱闪。Leica不是一个擅长电子元件的厂家,这也在之后的M8频出问题上得到很多体现。M7对我而言最大的优点就是她的快门通常如丝般柔滑,当然也有个体M7快门声音不小的。如果没米买M7, 柯尼卡的Hexar RF是不二的选择,如果你能找到一※※全正常运转的机身。Hexar RF基本上就是一台M7内置卷片器。RF的噪音主要来自于卷片,很可惜Hexar AF的静音功能由于专利原因没能进入RF,否则就相当不错了。Hexar RF的操作相当简便,是实拍利器。RF最多的问题是黄斑不合焦,有些Leica镜头在一部分机身上有对焦问题,还有一些潜在的电子问题。不过,如果找到一台好用的机身,真是相当值得,千万别卖掉!

另一台还在产的胶片机身就是MP了。说实话,我觉得除了内测光,MP没比M4好到哪里去,比较单纯是Leica迎合怀旧用户的产物。05年的MP3也类似。这类机器把玩成份多一些,不过如果有米,还是可以买的。现在二手价也慢慢下来了,随着数码旁轴的普及会跌的更多。现在Leica每个月M7和MP各生产100多台。

最后再提一下福伦达的Bessa 系列。福伦达的复辟直接推动了2000年以来旁轴的复兴。他们的廉价优质机身让许多很难负担Leica的爱好者有了尝试旁轴的机会。当然,很多福伦达的用户最后也会变成Leica的用户。福伦达目前的三个机型R2/R3/R4,各分为A/M两种,A是电子快门,M是机械快门。R2/R3/R4的放大倍率为0.7/1.0/0.52,跟Leica对应但拉的更广。福伦达的机身里已经运用了很多成熟的电子技术,最大的问题是金属快门的响声比较清脆,有效测距基线比Leica M机短。对于刚入旁轴又想买新机的爱好者来说,Bessa系列是非常好的选择。福伦达的镜头也非常好,这一点以后有机会写镜头篇的时候再慢慢聊。其实现在在产的胶片旁轴还有Zeiss Ikon,不过这个机器我没有实际使用过,就请熟悉的朋友来加以点评。

Leica M口胶片机身就说到这里,下一节会对比讲讲Epson R-D1和Leica M8。如果有机会有时间的话,希望同场景对比一下两者出的照片。

Leica M口旁轴机身探讨 - 5 - 数码旁轴 (M8 / R-D1)

从胶片到数码是一※※※。对于旁轴相机来说,革命的脚步却相当的迟缓。其一是旁轴相机总的来说已经被单反相机边缘化,现存厂商都是小打小闹研发实力不够也没有经费经验,所以数码化的优先度远低于单反;其二是旁轴相机的自身结构决定的。单反相机的镜头底座到胶片的距离(也就是法兰距),由于中间有反光镜的原因,要远大于旁轴相机。过长的法兰距不利的一面就是增加了光路行程和损失,通常在设计相同通光量的镜头时单反镜头的镜片尺寸要大得多,此外在设计广角镜时多需要采用反望远结构(retrofocus),相比许多旁轴广角头的对称结构在像场平整度等指标上要打折扣。扯远了,说回来数码化,这时候旁轴镜头的紧贴焦平面的设计就出现问题了。数码CCD/CMOS上的sensor不像胶片的片基那样对入社角度不敏感,入射角过小则记录的信号也大大降低。换句话说,同样的镜头,在数码机器上的暗角要重于胶片机。如果是在全幅上,那就更严重了,这就是Leica M9迟迟难产的原因。

现在市面上只有两个数码旁轴系列,或者说只有两台数码旁轴机身,那就是2004年的R-D1和2006年的M8。后面的变种机型都是换汤不换药,最后再说。下面就分几个方面来详细讨论一下我对这两台机器的使用感受。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 机身设计
5年过去了,我还是想说R-D1的机身设计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人性化设计的典范。且不说保留了过片扳手是多么的贴心,也不说赛车仪表盘式的显示方式是多么的有型,单是那个翻转的显示屏就足以让很多人心动。我认识的许多使用R-D1的朋友都把显示器藏起来,然后像使用一台胶片机身一样地去使用R-D1。反正所有的重要设置,包括ISO (在快门速度拨盘上),白平衡,画质等等都不需要进菜单,基本上都没有从胶片到数码的感觉,只有最后看到照片的时候才会意识到本质上的改变。R-D1机身的握持感也很好,虽然比M8高一些但是也瘦一些,后背也有个凸起的区域帮助大拇指定位,抓起来比M8舒服多了。M8的模式开关很容易被误碰,而R-D1的开关没有这个问题。M8的小LCD窗口显示电池电量和剩余张数,R-D1的仪表盘显示电池电量,剩余张数,白平衡和画质。R-D1从AE转到手动选择快门速度需要按着过片扳手旁边的那个按钮,M8不需要。我认为R-D1的这个设计是个败笔,在实际操作中会影响速度。M8可以半按快门锁定曝光,而R-D1需要再按一个键。总体来说,M8的机身比较简洁,但是导致许多功能得进入LCD菜单才能调整; R-D1在最大可能下用最干练的方式完成了所有重要操作的实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得不说R-D1在机身设计上胜出了。

2.电子系统
M8比R-D1要整整晚上市两年半的时间,所以在电子方面M8有许多优势。M8的原厂电池比较强劲,可以拍摄300-500张照片,而R-D1的只能坚持100-200张。R-D1可以放心大胆的使用许多廉价的副厂电池,但是M8最好只用原厂电池。听说过好几起因为使用副厂电池而烧坏M8的事故。这样的情况下Leica是不保修的,维修费用至少也得上千美刀。M8可以使用达到32G的SDHC卡,而R-D1只能用2G以内的SD卡。

前面说到R-D1不进菜单的好处,但是一用上LCD,M8的优势就很大了。M8的LCD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都远胜于R-D1的LCD,回放速度也快不少,菜单安排相对合理。R-D1的菜单操作比较繁琐,而且用到那个类似倒片旋钮的地方比较多,特别是局部放大非常麻烦。M8的机背转盘非常有效率,使得很少用R-D1的LCD的我在使用M8的时候却很频繁的使用LCD。如果说R-D1是只披着胶片皮的数码,那么M8则是彻头彻尾的数码相机。

3.取景对焦系统和快门声音
进入到取景对焦系统,R-D1就不是M8的对手了。M8的取景框线是自动根据接口情况选择24/35, 28/90, 50/75的,而R-D1是手动选择28/35/50框线。R-D1的手动选择虽然多了一个步骤,但是对于使用一些Zeiss ZM镜头和通过转接环的老镜头还是非常有用的。M8的曲径窗和对焦黄斑明显亮于R-D1。R-D1是基于Voigtlander Bessa R3A的机身设计,优点是1.0的放大倍率,但是也同时继承了Bessa系列的缺点。相当多的R-D1的黄斑在无穷远不合焦,这个在发售初期导致了大批用户返修。Epson对旁轴机器的售后支持显然不够强大,以至于许多简单问题都解决不好导致只能寄一台新机器了事。在我看来,这是R-D1之后没了下文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情况也是可以自己调整的,简单的拆闪光灯热靴就行,要是调不好的话就需要拆顶盖了,这又需要拆掉部分饰皮。只拆热靴的话没办法清洗和重上固定剂,所以复发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干脆就根本调节不了。R-D1的移动图像和静止图像的亮度也大部分都不是均匀分配的,也就是说光路里的分配比出了问题。我见过得多台机器都有其中的一个图像会比较亮另外一个淡一些,而且没有解决办法。有时候眼点在取景窗里偏移一下,看到的重合程度就会改变,还有时候在移动对焦时似乎图像不是在水平移动。M8在对焦系统上就没得说了,延续了Leica M的一贯的优良传统,黄斑清晰明亮对焦准确。如果喜欢用中长焦的头,还是M8相对好一点。但是也有不合焦的,这个就没办法只能送Leica调了。要是出了保修期,费用不菲。具体使用的话,R-D1在多数情况下也能胜任,我用CV 35mm F1.2在R-D1上也一点问题都没有。M8会舒服一些,但我想多是习惯问题吧。用习惯了的都是好机器。

关于R-D1和M8的快门声音,早期争议很多。我仔细作过些对比,发现R-D1主要是快门声比较清脆,但是很短。M8的噪音主要是快门上弦的声音,比较沉闷。现在有了新的固件2.004已经可以推迟上弦。这里有两个小窍门。一是只在使用单次拍摄模式时设定延时上弦。多次拍摄模式跟延时上弦有冲突,有时候会导致快门锁死而必须关机一下;而是如果在机器还在写图像到存储卡的过程中释放快门进行上弦,则不会额外消耗电池电量。实际拍摄中,M8使用延时上弦被注意的可能性要小一点,但是不使用的时候由于声音拖的久反而容易被发现。

4. 画质

Sean Reid在他的付费评论网站www_reidreviews_com 已经对M8/R-D1和Panasonic G1的画质作了详细具体的评测。大概的结论如下:分辨率:※※:M8与G1相当,好于R-D1;边缘,M8好于R-D1,G1一塌糊涂。M8对低通滤镜的取消大大加强了她的分辨率。我用M8加福伦达镜头拍出来的片子,分辨率明显好于我的5D加L头。M8在边缘芯片sensor的微镜片做的调整也使得她的边缘暗角要远小于R-D1。 感光度:M8在160非常好,但是从640开始躁点就比较明显,1250和2500一塌糊涂;G1在160和2500都比M8差,中间的差不多;R-D1的高感最好,1600大概相当于M8的640。这些结论都跟我的使用经验相吻合。M8的160是最惊艳的,320可以接受,640是我拍彩色的上限,1250/2500我只拍黑白,这时候的躁点反而加分了。对于R-D1,我会很放心的使用800,1600也没什么问题。

除了分辨率和噪音水平,我还想说一说画质的主观感受。R-D1在阴天的表现太让我满意了。我不知道Epson的工程师们对这块Nikon D70的芯片做了什么,但是结果就是在阴天下R-D1的胶片感很强,色彩浓郁但又不会溢出,恰到好处!R-D1的测光系统是按照-1/3档来测光,这个也有加分。M8在阴天也挺出彩,但是总的来讲数码味明显浓一些,“很佳能”。R-D1的室内白平衡就一塌糊涂了,M8要好不少,但是也会经常有问题。

说到magenta cast和UV/IR,也就是M8的黑色衣服变紫的问题,其实R-D1也有但是程度小很多。用R-D1不需要UV/IR滤镜,而在M8上都需要。可是使用UV/IR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对于28mm或更广的镜头,它会使得周边角落出现青色,这时候只有镜头有相应的6-bit触点,M8才会在DNG文件里直接修正。6-bit触点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山寨制作法,回头有机会细说。

5. 维修和后续服务
R-D1最近又有了R-D1X,可见Epson对这个机型的维护会延长一段时间,但是固件升级的机会就渺茫了。如果在美国,加州的Steve’s Camera维修很有经验,价格也相对便宜,黄斑调整大概是$170。Leica M8一直以来的固件升级表明了Leica持续服务的态度,但是M8没有山寨作坊可以修,所以如果出了保修的话,维修是个大问题。Leica的收费太离谱了!M8也是臭名昭著的容易挂掉。在rangefinderforum上甚至专门有个小论坛讨论M8出的问题。

6. 机型小结
这里说一下两个机器的变种。R-D1通过固件升级可以获得与后续机型R-D1s完全一样的功能,而R-D1s的垂直黄斑调整则更麻烦。所以说,除了新一点,R-D1s对R-D1没有任何优势。刚出来的R-D1x我看上去更像是处理堆积的零件的结果,虽然可以使用更大的SDHC卡了,但是LCD也不能翻转了,不推荐。好的一面是,至少Epson公司还没有忘掉这个系列。

M8与M8.2的区别,硬件上M8.2有蓝宝石LCD屏,改进的框线近处取景更准确,饰皮变了,快门声音变小很多但是由1/8000s缩减到1/4000s,黑色的M8.2是黄铜黑漆,磨出皮子来很好看,增加了专为摄影新手富人准备的snapshot模式,也可以通过快捷方式调整曝光补偿。但是,M8.2毕竟芯片没变处理器没变,所以生产的图像和M8没有区别。

7. 皮套
小说一下皮套。R-D1的原厂皮套(我图片里的),设计非常贴心合理,上海的Mr. Zhou之前也做过物美价廉的,意大利Luigi的很好但是贵。M8的原厂半皮套保护的太少,Artisan&Artist的保护得更少。韩国的Luxcase不错但是价格也不算便宜。Luigi和Mr Zhou的都有覆盖LCD上沿的问题。我在ebay上发现一个香港卖家的皮套,严丝合缝,相对来讲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我现在在使用的。

8. 购买建议

如果想要最高性价比,那么买R-D1肯定错不了;财大气粗的,直接上全新M8.2;处在中间的二手M8实际上现在价位相当合适,但是出于二手M8事故频频,最好能够买到还在保修期的。在北美的可以考虑购买dealer的样机(demo),会有一年的Leica保修,应该是相当均衡的选择。

我的一部分M8图片贴在了这里
怀揣M8,游走在异国他乡

匆匆写完这个系列,希望对于在选机挣扎中的朋友有些许的帮助。以后想到了还会再补充,也请大家不吝赐教!

我发现在本主题的讨论中也会写出点有意思的东西或者牵引出遗漏的部分。这些部分我以后会慢慢加进原文。

[DavidRiver 编辑于 2009-07-11 13:01]
相关标签: Leica M8 福伦达 快门 胶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36192 回帖:20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9.715
主题: 33
帖子: 9467
注册: 2005年10月
M机就是3、6、9和P,跟打麻将差不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935
主题: 8
帖子: 747
注册: 2006年3月
楼主有十年没来无忌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4
主题: 19
帖子: 909
注册: 2014年12月
正在纠结买M4/M4P/M6的路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28
主题: 11
帖子: 1846
注册: 2015年9月
学习了,感谢分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09
主题: 45
帖子: 1318
注册: 2010年9月
好文章 留着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wudu 发表于 2014-7-8 06:41
一直在纠结MP和ME的选择。看了之后更纠结了。因为选择又多了。

没有啥可纠结的,数码的不玩徕卡。玩徕卡不玩全机械的,有啥玩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285
主题: 8
帖子: 394
注册: 2005年12月
好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6
主题: 7
帖子: 7364
注册: 2007年3月
NeilWang 发表于 2014-7-11 22:35
借来的图片,我只能从外观上比较。因为我不会拆相机。
1、MP是小盘
2、MP的速度盘上没有off档
3、MP在闪灯热靴上只有一个触点,可见是没有闪光TTL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9.401
主题: 26
帖子: 2428
注册: 2003年12月
z37418 发表于 2014-7-10 23:10
能讲讲哪些不同吗?徕卡的维修的老师傅说基本和MP相同,有一个不同是M6的黑漆版计数涡轮是金属的,而MP是塑料的。

借来的图片,我只能从外观上比较。因为我不会拆相机。
1、MP是小盘
2、MP的速度盘上没有off档
3、MP在闪灯热靴上只有一个触点,可见是没有闪光TTL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6
主题: 7
帖子: 7364
注册: 2007年3月
NeilWang 发表于 2014-7-10 22:12
外形除了那个倒片把手,其它好像都不同与MP
能讲讲哪些不同吗?徕卡的维修的老师傅说基本和MP相同,有一个不同是M6的黑漆版计数涡轮是金属的,而MP是塑料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9.401
主题: 26
帖子: 2428
注册: 2003年12月
z37418 发表于 2014-7-10 16:42
我也喜欢这个倒片旋钮,M6一些机型也有。我先M9P再到胶片,选了M6千禧版,外型只比MP多了可乐标。

外形除了那个倒片把手,其它好像都不同与MP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1.784
主题: 12
帖子: 2304
注册: 2002年11月
z37418 发表于 2014-7-10 16:42
我也喜欢这个倒片旋钮,M6一些机型也有。我先M9P再到胶片,选了M6千禧版,外型只比MP多了可乐标。

恭喜入手千禧版,这个是黑漆机身,祝早日露铜。

PS:旁轴区有兄弟的千禧M6已经露铜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6
主题: 7
帖子: 7364
注册: 2007年3月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5-9 22:46
不是强大多少的问题,而是那个倒片旋钮更能代表徕卡,有M3的味道。
我也喜欢这个倒片旋钮,M6一些机型也有。我先M9P再到胶片,选了M6千禧版,外型只比MP多了可乐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75
主题: 2
帖子: 164
注册: 2010年6月
先玩数码,再MP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725
主题: 37
帖子: 1161
注册: 2013年5月
MARK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97
主题: 13
帖子: 960
注册: 2011年3月
马克。。
本帖由 iPad 2 (GSM)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9
主题: 0
帖子: 119
注册: 2005年1月
一直在纠结MP和ME的选择。看了之后更纠结了。因为选择又多了。
本帖由 iPad Air (wifi)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轰隆龍 发表于 2014-5-9 15:52
总要一步步来,mp也没比m6强大多少啊?就是为了好看点么

不是强大多少的问题,而是那个倒片旋钮更能代表徕卡,有M3的味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49
主题: 1
帖子: 148
注册: 2014年3月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5-9 14:31
用MP试试,才能真正体会徕卡啊
总要一步步来,mp也没比m6强大多少啊?就是为了好看点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XDS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3.873
主题: 55
帖子: 3806
注册: 2002年1月
不错的介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309
主题: 84
帖子: 6886
注册: 2002年7月
一篇比较详细的徕卡M机身介绍,对于徕卡M数码纠结的选购探讨,4年前看过本帖,时至今日,手上握着徕卡全画幅系列M9系列之ME,感概万千,135胶卷已将在※※舞台上谢幕,一台台精美的徕卡M胶卷被摆在二手器材店嗷嗷待哺而无人问津,价格也一落再落,如真有闲钱,买进一台MP或M7,放在家里慢慢抚摸相机工业的精品,无疑是一种享受。

现在选购徕卡M数码,我推荐ME M9P,不二之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轰隆龍 发表于 2014-5-9 13:25
好帖,徕卡旁轴机身是从m9起步的,一直想体会徕卡胶片机身,朋友的m6ttl把玩过就欲罢不能了。
看了楼主的帖子给我了很好的参考,决定先弄一台后期的m7试试手~

用MP试试,才能真正体会徕卡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49
主题: 1
帖子: 148
注册: 2014年3月
好帖,徕卡旁轴机身是从m9起步的,一直想体会徕卡胶片机身,朋友的m6ttl把玩过就欲罢不能了。
看了楼主的帖子给我了很好的参考,决定先弄一台后期的m7试试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103
主题: 22
帖子: 1632
注册: 2008年7月
原文由 cairninon 在2010-06-26 00:49发表

你最终还是卖了蔡司进了徕卡,所以徕卡最终还是无法绕过的,蔡司这个机子我也对比过,就如同你附的这个照片上所一样,一个金属外壳怎么看都像廉价塑料壳,取景器亮不假,最关键的是黄斑稍微一偏就看不到了,说明其取景测距光路设计还是有问题,或者精度有问题,这在关键的时候往往容易掉链子,看来徕卡要想超越还真不是容 ......


这种用棱镜的测距光路就这毛病,m3一样,只不过m3本身黄斑亮变暗了勉强还能看到点。

还是引用祖传徕粉的话:

The op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finder has its roots in the classical M3 finder and not the current M6 design. It shares with that classical design the problem that the rangefinder patch does disappear quickly when you do not position your eye squarely at the optical axis of the exit pupi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479
主题: 38
帖子: 1960
注册: 2006年7月
偶的两只哎姆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46
主题: 4
帖子: 351
注册: 2011年10月
留名慢慢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07
主题: 2
帖子: 401
注册: 2011年6月
原文由 色友老于 在2010-06-29 17:57发表
我用M6发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果取景器黄斑旁边有个光源,比如台灯之类的,就完全没不办法用黄斑对焦了,眩光太严重。后出的M7和MP貌似也只是用镀膜的方法减轻眩光,和M3在光路的设计上减轻眩光完全不同,而仔细观察,ZI的取景器光路和M3是很类似的,完全没有眩光的产生。另外,如果你看到很强的眩光,比如太阳的时候,用钢片 ......

M6眩光有那么严重吗,我的M2越是对着光黄斑越是清晰,当时选0。72倍数时M6还在选列之内,都联系卖家了,但死活找不到卖家所指的交易地方,只能作罢,可能也算是庆幸不会为眩光问题而头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269
主题: 37
帖子: 702
注册: 2008年5月
强帖留名。 以上每位的留言都研究过了, 不在于各位讨论的实质, 而在于各位的态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022
主题: 2
帖子: 1982
注册: 2007年12月
关于黄斑的问题,蔡司给我的解释是这样的,因为要做一个很大很明亮比较易用的取景器,相应的入瞳圈就会减小一点,造成偏离一些黄斑就会减淡,这也是一个不能面面俱到的结果。
在实际拍摄中,电子快门的精度要比机械的好一些,尤其在低速和高速的几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Leica M口旁轴机身选购探讨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