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归整贴: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 [主题管理员:我很认真]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7.117
主题: 63
帖子: 8782
注册: 2002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多谢版主及各位支持。。。

经过十一个月的逐渐积累,“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兼谈徕卡/蔡司/福伦达镜头选择”一帖整理出来的文字已超过两万八千字,访问次数接近四十四万,但由于越来越长的首贴内容,影响了大家对新增内容的关注与参与,而且,整理的内容还在继续。故,特建此楼,把原贴首帖内容整理至此,方便大家查看。

原帖因回帖数量超过 6000,已被管理员关闭,并帮忙建立了第二期帖,链接分别如下:
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兼谈徕卡/蔡司/福伦达镜头选择(第一期)
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兼谈徕卡/蔡司/福伦达镜头选择(第二期)

目前已涉及到的内容包括:
NEX-5N 的系统优势
机器的设置
转接旁轴手动镜头的拍摄技巧
NEX-5N 上转接旁轴镜头的操作体验
NEX-5N、NEX-7、X-Pro1 比较
M 口镜头转接环
镜头的选择
片子的调整与润饰
品味帖中有特色的镜头
NEX-5N 和 NEX-7 的动态范围
新老镜头成像风格之差异
NEX-5N 的更多玩儿法
对徕卡镜头发展的一些设想
NEX-7 固件升级后的红移

正在讨论“NEX-7 固件升级后的红移”话题,间或上片交流以及放毒吸毒,并仍将陆续归整到此。。。

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

NEX-5N 的系统优势

至今为止,SONY 的 NEX 系列是非常成功的,NEX-5N 对老的旁轴用家来说,是安慰,也算进步,与 4/3 系统以及之前的 EVIL 系统不同,并非一味追求方便小巧,除了在系统均衡性方面的努力外,NEX-5N 利用 EVIL 的特性对手动镜头的创新支持也很有诚意,期待这样的系统能继续发展下去,成为新的主流。

NEX 对手动头的良好支持,使之在原厂镜头群尚不完备之时,足以得到传统旁轴玩家的追捧。NEX 和传统旁轴镜头之间形成互相支持,不仅带来了 NEX 的高可玩性和高可用性,也为传统玩家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就我本人而言,因 NEX-5,重新启用 Leica M50/1.0、上了 Leica 的 Summicron-M75/2 和 福伦达的 VM35/1.2,再因 NEX-5N 上了 Leica 的 Noctilux-M50/0.95、Super Elmar-M21/3.4、Zeiss 的 C Biogon ZM21/4.5 和福伦达的 VM35/1.2 第二代,重新启用福伦达的 VM15/4.5,目前打算上第二台 NEX-5N,只等 NEX-7 上市、定论之后下手。

NEX-5N 针对转接而言,最有优势也最有价值的就是峰值对焦,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对焦方式,是至今使用过的最快捷最直观的手动对焦方式,稍加习惯,对于手动对焦,比之前出现过的任何一种对焦方式都要快捷和准确,甚至景深也一目了然,特别需要检查确认焦点位置时可以很方便点击触摸屏,放大局部位置观察。

峰值对焦属于 EVIL 所特有的对焦方式,利用合焦处边缘最清晰、反差最大为原理,在实时取景屏幕上,以特殊颜色(白、红、黄三色之一)直接标记合焦边缘,全屏有效,在取景构图的同时,直观判断合焦的位置以及区域,非常方便。EVIL 的峰值对焦把合焦指示、景深预览、构图、曝光检查等操作要素整合在实时取景屏上,比之前的旁轴体系和单反体系都更优越,单凭此点,就能使 EVIL 有机会发展成为最适合手动镜头使用的主流机身体系

NEX-5 的可翻转取景屏幕是其第二个操控优势,不仅使拍摄机位更加灵活方便,特别适合街头贴近抓拍,我经常在行进间完成包括构图、焦点控制、曝光控制在内的所有调整,在不经意的情况下贴近被摄主体,在到达最佳位置或出现最佳时机时按下快门。如果使用广角手动镜头,利用超焦距,上述过程更加简便。使用这种拍摄方式时,手动镜头要比自动镜头好用很多。单凭这一点,我不会选择理光的 GXR。

比如这张片子,预先选择被摄主体及构图、行进中调整、至一米内按下快门(NEX-5N + VM15mm/F4.5 @ F8,ISO800,华尔街):
对于大光圈镜头,峰值对焦同样有效,快捷、准确,只在焦点处的被摄主体反差较小的时候需要局部放大精细对焦,放大对焦时峰值显示仍然有效,两者相辅相成,直观、准确。再加上触摸屏的便捷特点,构图期间直接点选主体位置检视焦点,回按快门键确认构图或等待合适时机拍摄,连贯、高效。

这张片子是在等待人行道红绿灯时拍的,当时发现身边老人很有特点,于是侧身构图、对焦、快门(NEX-5N + VM35mm/F1.2 II @ F1.2,ISO800,第五大道):
峰值对焦、腰平取景、高品质显示屏、小巧的机身、轻巧的快门、极短的快门时滞、合理的价格,再加上非常出色的白平衡、高感、每秒10张的连拍性能,配合高品质手动旁轴镜头,使之成为街头抓拍、人文摄影的最佳体系。对我来说,以前用徕卡的感受全部回来了,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比峰值对焦和手动操作的便利性,NEX-5N 的 AF 性能并无过人之处,虽强于 DC 却离 DSLR 尚有不小差距,加之 E 口镜头选择余地不大,而其它诸多特性非常有利于手动镜头的使用和操作,所以说,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

从 NEX-5C 到 NEX-5N 再到 NEX-7,对我的拍摄题材及方式而言,手动比自动更方便更实用,而且奶昔玩儿转接,其实用性和方便性超越 M9,只可惜不是全幅。

我认为以下几类人合适玩儿转接:
1、手里有存货的手动玩家。
2、题材及拍摄方式已相对固定的拍摄者。
3、风光、街拍爱好者。
4、希望比较深入学习和掌握拍摄技能的人。


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时,使用峰值对焦的体验有所不同,需要在理解峰值对焦原理的基础上做一定的适应,方能得心应手,这恐怕也是手动摄影的乐趣所在了:
1、在 35mm 以上的镜头上使用峰值对焦很顺畅,特别是使用大光圈拍摄,由于景深较小,由黄色标记出来的边缘部分较少,合焦位置很明确。
2、比 35mm 更广的镜头需要适应一下,特别是收小光圈拍摄,因为景深较大的缘故,在景深范围之内的景物边缘均有较高的反差,被黄色标记出来的边缘部分很多,此时需要边转动调焦环边注意观察需要对焦的位置何时出现的黄色标记最“密”最“多”,此时才是该位置的合焦。
3、我在使用 21mm 镜头时,通常是通过镜头距离标尺与峰值对焦相配合来完成对焦的,拍顺手以后,反而更喜欢目测对象距离、直接使用镜头标尺、以峰值信号为辅助确认的对焦过程,这种拍摄方式特别适合街头抓拍。
4、15mm 的镜头不需要使用峰值对焦,直接使用超焦距。

各种焦段中我最喜欢 21mm,之前使用 15mm 的超焦距时,一律缩小光圈至 F8 或者 F5.6,省事,无需对焦,远近通吃。21mm 则不同,更喜欢用 F3.4 抓拍,目测对象距离辅以峰值拍摄,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命中率,获得更多的愉悦。这种拍摄方式类似当年用旁轴盲拍,但用 NEX-5N 时比盲拍好用不少,机身更小,变换机位时很方便持握,翻转屏可始终观察构图,腰平取景不易引起注意,峰值对焦直接显示合焦情况随时可做参考。通过一些练习,当目测距离比较准确时,使用超广角大光圈拍摄,既能获得相对大的景深,又能保持较高的快门速度,抓拍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这张片子就是在行进中使用 21mm 镜头全开光圈抓拍的,事先根据镜头距离标尺设定焦点距离为 1m,光圈设为 F3.4,此时的景深约为 50cm(0.8m 至 1.3m),然后在行进中寻找机会,构图、目测到达合适距离,拍摄。(NEX-5N + Leica Super Elmar-M21/3.4 @ F3.4,ISO1600,1/500秒,乌镇):
关于机器的设置,我一般用 光圈先决 + 自动 ISO,在这个设置下使用手动镜头,光圈实际上在镜头上调整,系统会尽量保持快门速度大于 1/60 秒,光线不够时自动提升 ISO 直至 3200,之后才开始降低快门速度。这样的模式在 NEX-5N 上很实用,首先因为 ISO3200 对 NEX-5N 来说完全可用,其次只要标头以下的镜头,基本能保证手持拍摄的安全快门速度。在少数情况下,我会用到 快门先决档 + 自动 ISO,在这个设置下使用手动镜头,光圈在镜头上调整,快门速度用机身拨轮调整,相当于具有自动 ISO 功能的手动档,当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时,屏幕上的曝光补偿值会以闪动显示方式提示你目前的光圈/快门配合有问题,半按快门时会显示当前的 ISO 值。在这种模式下,在相同进光量时,设定一个光圈值可以有若干个快门值与之配合,系统靠自动调整 ISO 来保证正确曝光。系统的 手动曝光 模式则是光圈、快门、ISO 均需手动设置,屏幕上会直接显示与正确曝光量所差的 EV 值。

数字感光的特性类似于反转片,拍摄时可根据自己喜欢稍做负向曝光补偿,一意孤行兄建议 -0.3EV 或 -0.7EV,不仅有利于高光部分的细节保护,色彩也会更浓郁。

关于转接旁轴手动镜头的拍摄技巧,我对转接玩儿法的推崇,源自 M6 的使用习惯。基于此,大致总结一下有以下技巧:

1、先构图后举相机。这实际是使用定焦与使用变焦最大的区别。选择自己喜欢的焦段反复练习使用,首先熟悉镜头的视角,其次习惯拍摄的距离,需要做到对基本角度和基本距离的预估准确,由此,不需要举起相机取景,用眼即可基本完成构图,并能迅速达到正确的拍摄位置。这一点是使用变焦无法形成的,变焦总是举起相机后才开始从取景器里构图,不合适的话拧一拧,对形成视角、距离感实在不利。只要是熟悉镜头性能特点,就能预先设置好镜头的焦距和光圈值(景深)。

2、拍摄前测光。习惯使用手动相机的人,一定习惯在拍摄前就对环境光线心中有数,并据此事先设置好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即便是有光圈先决功能的机器,也需要如此。比如行进中迎面拍摄,需要根据手里镜头预估拍摄距离,然后考虑需要多大的景深,以确定光圈值,再根据行进的速度预估拍摄所需快门速度,根据现场光线预设,利用 NEX-5N 高感能力强的特点选择合适的 ISO 值,以满足光圈/速度搭配。

3、使用超焦距。之所以街拍喜欢使用广角,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超焦距的使用,广角更易获得较大的景深。如果前两点熟练到位,再加超焦距,只要光线允许的情况下,基本不需对焦,拿起就拍的成功率会很高。

4、是等不是抢。绝大多数好片子是等来的不是抢来的:在合适的环境和光线里等待合适的人出现、选择好主角在合适的位置等待合适的表情出现、在事件过程中等待合适的场景出现。。。

如果不习惯以上拍摄方法,用 MF 镜头抓拍抢拍,难免手忙脚乱。反之,MF 一定比 AF 更快,因为,在拿起相机之前,构图有把握了、距离有把握了、光圈有把握了、速度有把握了、景深有把握了。。。拿起就拍、拔枪就射的前提,不是枪准备好了,是你准备好了。多说一句,以前 M6 就是这样用的,现在的 NEX-5N 其实要方便很多。我喜欢这种玩儿法,是你在玩儿相机。。。

依据上述经验,再具体总结一下 NEX-5N 上转接旁轴镜头的操作体验

1、NEX-5N 的高感表现在 APS 幅面中是最好的了,ISO3200 可用,这对使用超焦距拍摄很有利,感光度白天可设定于 ISO800、傍晚可设定于 ISO1600,以便获得较小光圈时的较高快门速度。以行走中抓拍为例,快门速度达到 1/500 秒时拍摄不受行走速度的影响。具体光圈设置多大,取决于使用的镜头焦距和所需要的景深范围,也取决于自己对距离目测的习惯和能力,这方面需要稍微适应及训练一下,我最近用 21mm 的镜头,一般设置在 F3.4,保守的话设置在 F5.6 或 F8。对镜头越熟悉、镜头感越好、估焦越准确,超焦距拍摄的成功率就越高。如果能在熟悉的镜头上熟练的使用超焦距,甚至可以不再依赖峰值对焦检视确认焦点,靠镜头的景深标尺即可快速完成对焦调整。

2、峰值对焦实际上是边缘反差峰值对焦,利用实时取景图像信息识别画面中边缘反差最强的部分予以标识,非常准确,我一般设置峰值水平为低。使用峰值对焦需要选择有明确反差的边缘部位进行焦点确认,以拍人的特写为例,需要选择衣服上明显的图案纹理、眼睛、睫毛、或者头发等部位做峰值对焦识别,这一点和旁轴联动测距或单反对焦类似,峰值对焦更直观便捷、全画面、不需要联动测距机构、绝不存在跑焦、并可同时观察景深范围。峰值对焦的准确性和方便性优于单反的裂像和旁轴的黄斑,是我用过的最优的手动对焦方式,如果后续机型通过增大取景屏及分辨率来增强峰值对焦的可视性将更好。峰值对焦的缺点在于,光线好的时候用广角拍摄时,峰值显示会干扰取景观察,此时可关闭峰值对焦,用目测距离和超焦距拍摄,或者局部放大确认焦点后再构图拍摄。就这一点对 NEX 体系的改进建议是可设置快捷方式开启或关闭峰值对焦

3、局部放大对焦用于有条件时对焦点的精细调整及确认,此时峰值对焦仍然有效,相当于目测检查 + 峰值信号辅助,这是目前最精准的手动对焦方式,利用大光圈拍摄小品时相当好用。

4、关于取景及持握方式,属于比较个性化的体验,我偏爱腰平取景,抓拍时比眼平更隐蔽更从容,如果用超焦距,完全可用单手持握,由于 NEX-5N 小巧,再加上无需眼平取景,使用起来非常灵活。

喜欢街拍的话,这里有个贴子不错,建议参考一下。
英文原贴:“10 Simple Ways to Become a Better Street Photographer”
无忌 murphyai 翻译:“10个简单的方法成为更好的街头摄影师”

NEX-5N、NEX-7、X-Pro1 比较
上手 NEX-5N 不足百天,X-Pro1 来了,亮点是新的影像传感器,生命力也在于此,不是单纯的色彩表现如何,主要是边角质量、以及对旁轴超广角的良好支持,如果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对未来做全幅会有积极的影响。我认为富士此举,有向徕卡展现图像传感器设计实力的用意,在柯达日益没落的情况下,M9 后续机型的图像传感器另选别家看来已成顺理成章。如果 M9 的后续机型采用了富士的新型传感器,富士则可借机发展自己的全幅 EVIL,在市场定位上将高出 SONY 一筹。

我希望 X-Pro1 能具备三个特性:
1、出色的图像传感器,完美的解决边角问题和伪色问题。
2、快捷易用的手动对焦策略,最好能超越 SONY 的峰值对焦,也许是原理相同,呈现方式不同,快捷、准确、方便。
3、原厂的 M 口转接环可以支持读取 6 位码,或者可通过菜单设定所使用的镜头,如此,机身可识别所用镜头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机内优化算法支持。


如果能做到以上三点,富士一定能吸引不少高端用家,这个比弄个造型复古操作复古有效很多。复古设计显得刻意造作,反而局限了创新的空间,也限制了其购买群体。

与 X-Pro1 的复古设计相比,NEX-5N 的操作创新更具想象力:峰值对焦,尝试全新的手动对焦方式,实践证明非常成功;翻转屏幕,带来灵活的拍摄机位和拍摄方式;轻巧机身,外拍携带非常方便,多机多镜不显累赘;诚意价格,在数码产品快速更替的时代尤为重要,可以紧跟发展常换常新,或者把更多资金投向高品质的镜头。

NEX-5N 的设计不受传统约束,却得到诸多的对立统一:经典镜头与时尚设计的统一;大底和小巧机身的统一;高质与低价的统一;传统手动操作与时尚自动模式的统一,等等。

与 NEX-5N 相比,X-Pro1 的复古设计可以说是个败笔,复古外观虽能得到一些痴迷传统情节的用家的亲睐,庞大的机身、复古的造型和设置形式、并非亲民的价格,会使其失去更多的用户群体。

从 X-Pro1 上市一段时间的表现看,对于不喜欢做后期且胶片情结较重的人来说,X-Pro1 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机内有丰富的胶片模式供选择。

不过,我一直有个困惑,究竟有多少人能熟知那么多胶片的特性?X-Pro1 中的胶片模式设置,这些设置无非是不同机内算法的代称,如果不是熟知不同胶片的不同特性,这样的命名方式究竟有多少实用价值?

对于重视 RAW 和后期的人来说,X-Pro1 还需观望,希望能看到更好的 RAW 处理方案,目前的情况,X-Pro1 的 RAW 格式后期解析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易得到如愿的色彩。

数码摄影中,RAW 实际上就是未显影的底片,记录着所有原始信息,对 RAW 的解析就是显影过程,不同的软件不同的算法等同于不同的显影配方,JPEG 则相当于洗出来的相片。

我猜不喜欢 RAW 的人,如果以前也玩儿胶片,应该是不怎么玩儿黑白,也不怎么用扫瞄,当然,也不怎么出大尺寸的片子。

我的观点是,RAW 是数码摄影最有价值的东东,也是完全超越传统胶片体系的东东,加上后期处理软件,等于把所有后期处理的主动权交到你手上。

因此,不同的需求导出不同的选择,以其纠结如何选机器,不如讨论如何玩儿摄影。玩儿法不同,选择自然不同。

再看 NEX-5N,如前所述,对其操作性我是极为推崇,触摸屏放大加峰值对焦对于手动对焦非常方便,加上很好的动态范围(dpreview 实测曲线约 9 EV),出色的高光保护特性,使得 RAW 格式后期处理余地很大,而且,索尼的背屏显示效果极佳,多数情况可直观判断曝光量是否合适,我平时使用 M 档手动控制曝光,如不是大光比场景,很少需要使用直方图确认曝光。NEX-7 的操作性除没有触摸屏以外,多个转轮、合理的键位、灵活的设置,使其比 NEX-5N 操作性更佳,可惜广角红移,不小的遗憾。

我从传统 M6 开始上手徕卡,传统的旁轴体系有不少系统性缺陷,比如受视差限的最近对焦距离较长、比如大光圈精细对焦辛苦、比如旁轴平视取景不利于广角使用及控制透视形变,再加上 M9 已失传统布帘快门的低调安静、背屏极为吝啬的分辨率,这些方面在 NEX-5N 上均得到合理的解决,故此非常看好 EVIL 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富士虽在取景、成像方面做出积极尝试,但尚未成熟,特别是取景的策略有些尴尬,却又造型上刻意复古,机背按键位置不尽合理,在操作合理性方面尚未形成体系,我认为 NEX-5N 的操作性超越 M9,但 X-Pro1 的操作性不及 M9,皆因定位所致,就转接操作而言,孰优孰劣立判

对于 NEX-7,因其红移以及边角校正不如 NEX-5N 是为极大遗憾,按我的需要来说,如果其后续机型得以下述改进极为理想:
1、完美解决红移问题,并保证边角质量,至少做到 NEX-5N 的水准。
2、提升取景屏品质,增强对比度,以利于日光下取景。
3、操作上增加触摸屏。
4、机内菜单设置增加摄像按钮选择开关,可关闭该按钮功能,避免误触发,并可通过 功能键+摄像按钮 双健方式直接启动摄像功能,再次按双健快捷关闭摄像功能。
5、增加丰富黑白影调模式的用户设置功能,可由用户自行设定 HDR 的 EV 值、以及控制合成影像的反差,使黑白影调得以更好的控制,并在 RAW 格式拍摄时支持选择此模式,三次拍摄后存储一张合成的 JPEG 以及一张正常曝光的 RAW。
6、增加转接镜头的焦距及型号定义描述,并可根据此描述进行机内校正,如能向用户开放校正参数的调整功能则更理想。
7、全幅 3600 万像素挑战 D800 分辨率,或全幅 2400 万像素增强高感实用性。

前 3 项应以 NEX-7N 的型号提供给大家,4、5、6 项输于软件升级,要是能在 NEX-7 上以固件升级方式提供给大家最好,特别是第 5 项,使之成为 EVIL 中黑白影调的最强机型,第 7 项可以 NEX-9 的型号提供。

在说镜头选择之前先说转接环 ,我手里有 Kipon、福伦达、Novoflex、Hawk's 四种转接环。

福伦达和 Novoflex 的设计最佳,全金属材质,工艺非常好,推为首选,就是价格比较高,要两百多美金。两者相比较,在使用上几乎无差别,无论是近对焦还是远对焦都是一致的,看来工艺精度是一样的。外观上看,福轮达的要更精细些,面向更换镜头的操作考虑更周到,分黑、银两种颜色,比较亮骚,特别是银色的,对 NEX-5 来说属于百搭,而我自己偏爱黑机身、银环、黑镜头或银镜头。选择黑机身黑环配黑镜头则比较低调,看上去也不错。Novoflex 的环只有黑色,外径细一些,显得更低调、更轻巧。Novoflex 显然更注重光学特性,在环的内侧设计制作了精细的消光环,用以消除可能产生的光线反射(虽然光路一般不会到达转接环的内壁),而且 Novoflex 的内径更大,有可能是针对可能出现的全幅而设计。

Kipon 则最便宜,做工粗糙些,正常使用没问题。

最令我失望的是 Hawk’s 环,我买的是第二代,两百美金,台湾制造,与前三种不同的地方是多出一个可调整最近对焦距离的功能。Hawk's 的做工比起福伦达和 Novoflex 来说,实在是有点寒碜,设计的不错,但调节最近对焦距离的环是塑料做的,有一个月牙扳手方便操作,但其完全无手感可言,而且比较松旷,不利于定位。

简单测试,将最近对焦距离设置到最远端,镜头的最近对焦和最远对焦刻度与福伦达和 Novoflex 一致;将最近对焦距离设置到最近端,近摄效果非常明显,我的 21/3.4 快成微距头了,最近对焦距离仅 0.1m 左右,喜欢近摄局部描写细节的人应该会很喜欢。常规拍摄时,转接环镜筒最短,转接环的月牙扳手在下方靠右手侧,不影响其它操作;当需要近摄时,用左手指拉动转接环的月牙扳手,使之转至下方靠左手侧,此时转接环镜筒最长。

总评,设计不错,近摄非常实用,但材质不是全金属,这算不小的遗憾,制造工艺不够精密,公差配合不好,最近对焦距离调节环显得松旷。

建议,如果能将最近对焦距离调节环改变为金属结构,设置成为类似光圈环的刻度形式,操作会更理想。

关于镜头的选择,我自己是偏好大光圈。说到大光圈避不开大光圈是否可用的争论,问题由此产生,首先,何谓大?按我的标准,大于 1.4 的才叫大,可通常标准大于等于 2 甚至 2.8 的就该算大了吧(大小之别还与焦段有关);其次,何谓可用?我用过的旁轴镜头不算多,多为徕卡,我认为个个可用。质疑大光圈是否可用者,我猜是基于现代镜头设计思路而言,主要考虑全开时镜头的解像度及边角质量,可大多数老镜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完全校正,恰是不完全校正形成了每支镜头的独特之处,所谓风格。有些老镜头又有自全开逐档收缩时风格表现各异,所谓秉性。风格加秉性,以前有人称之为描写力,我称味道,比如徕卡的 Noctilux-M50/1.0,虽然全开锐度不算高,但从焦外到色彩都是独特,似油画的厚重,似水粉的涂抹,凝聚了设计者的诉求和心力,而非计算机辅助设计得到的千篇一律的"完美"。

关于"味道"之论,请参考另一个贴子:论味道。

现代设计作品中比较典型的就是福伦达的 VM-35/1.2 II,全开既有不错的解像度,且保持了一定的风格,秉性很顺从,易用,独特性方面差不少,徕卡新出的镜头也大多如此。

如果从现代设计角度考虑,应尽量选择最近两年设计或升级的镜头,其中光圈为 2 的镜头通常全开都有不错表现,1.4 甚至更大光圈可用的也不少,比如福伦达的 VM-50/1.1,价钱也算公道,一定在万元以内。

我手里与 NEX-5N 配合常用的几支镜头分别是:福伦达的 VM15mm/F4.5,福伦达的 VM35mm/F1.2 II,徕卡的 M21mm/F3.4、M50mm/F0.95、M70mm/F2.0。其中可称得上与 NEX-5N 绝配的是前三支,福轮达的 VM15mm/F4.5、VM35mm/F1.2 II 以及徕卡的 Super-Elmar-M21mm/F3.4,视角等效于全幅的 22.5mm、52.5mm、31.5mm,一二搭配或二三搭配使用,已能应付大部分场景。这三支镜头的全开光圈的成像质量都非常高,再加上 NEX-5N 优异的高感,晚上拍摄也毫无问题。而且,前两支镜头的最近拍摄距离分别是 30cm 和 50cm,优于普通旁轴镜头的 70cm。

两代 VM35/1.2 在其中的表现属上佳,且焦外甚至比徕卡更佳(徕卡镜头的焦外多有所谓的“二线性”,其中优劣另有争执,不在此赘述),特别二代,因全开表现及最近对焦距离两个因素,非常均衡,使其成为非常值得拥有的一支镜头。

与之相比,VM15/4.5 和 VM12/5.6 两支广角镜头,显得更加“干涩”些,特别顺光场景,若是逆光,此两支镜头反而有上佳表现,不仅抗眩光能力一流,反差表现也非常得当,这算是镜头的秉性脾气了,善用则易出彩。

徕卡镜头多为吃光严重,但是弱光时表现出色,与福伦达刚好相反,我用过的福伦达遇逆光、强烈点光源时表现出色,但弱光时表现显得平常。这似乎与整体反差与微反差的策略不同有关,徕卡镜头往往整体反差寻常但微反差细腻出色,福伦达与之相反。

而微反差又影响着细节描述能力,老的徕卡镜头并不是一味强调整体锐度表现,微反差却极其均衡出色,色彩厚重、层次丰富,细腻、油润。现代镜头的设计则更多侧重于锐度、反差,包括徕卡自己的新镜头亦是如此,镜头表现的均衡感由此下降,细节、表现力及独特性等方面皆有损失,少的是韵味,多的是千篇一律。

VM15mm/F4.5 当光圈全开时,如果把焦点设定在 2 米,景深大约从 0.7 米至 无穷远,如果把光圈收到 F8,焦点设定在 1 米,景深大约从 0.5 米至 无穷远,大多数情况已经等同于全景深,如果把光圈收到 F16,则是真正的全景深了。无论用 VM15 拍风光或街头抓拍都非常好用。

如果是白天街拍,我通常设置 ISO800,VM15/4.5 的光圈设为 5.6 或 8,焦点设置为 1 米左右,并使速度尽量大于 1/200 秒,以方便抓拍行走中的路人。如果对速度要求不高,则设置 ISO 自动,用尽量低的感光度保证画面细腻。

VM15mm/F4.5 是我六七年前买的,一代,最近对焦距离 0.3m,没有联动测距,在 M6 上使用时需要估焦+超焦距拍摄,在 NEX-5 上则除了与 M6 相同的方式外,还可精细对焦,再加上腰平取景,街拍时非常好用,是那种发现目标后贴上去行刺的感受。

VM15mm/F4.5 与 SONY 的 E16/2.8 相比,最大的区别在操作性上,E16 就是个 DC 上普通 AF 镜头的操作感受,而 VM15 的超焦距非常好用,多数场景根本不需要对焦,比任何 AF 都要便捷都要快。当然,其它方面的区别也很大,比如成像,比如眩光,比如光圈叶片。在 NEX-5N 出色的高感表现配合下,VM15 的实用性很高。

NEX-5N + VM15/4.5:
VM35mm/F1.2 II 在 NEX-5 上相当于 F1.2 的标头。与上一代相比,最大的变化有三:最大光圈解像度提升至少一档、最近拍摄距离缩小 20cm 为 0.5m、抗眩光能力明显加强,最大光圈时迎着阳光拍摄已毫无惧色,缩小光圈后,VM35/1.2 II 的十二片光圈叶所形成的十二星芒很好看。

VM35/1.2 II 的整体风格有点儿类似新的 Leica Noctilux-M50/0.95,全开时解析度就有非常出色的表现,而且焦外相当的漂亮,属于现代与传统结合的非常好的作品,不过价格贵得多,在日本买要十三万日元,比老版本贵出 50% 以上。

VM35/1.2 II 的遮光罩我没买,贵是一方面,主要是用处不大,此镜头抗眩光力极强。但建议使用尽量好的 UV,做保护用,比如 B&W 的超薄多层镀膜。另有一不使用遮光罩的原因,我很喜欢 SONY 原厂的皮套,虽然质地稍欠佳,但紧凑实用,不带遮光罩的 VM35/1.2 II 使用皮套刚好,平时出门,不再需要其它包携带,一机一镜,轻便极致。

我曾经有三年的时间只用 M6+M50/1.0 一机一镜。用这样的配置进行拍摄,平实、从容、安静。Nikon 除了 58/1.2 以外没出过好标头,Canon 的 50/1.2 II 不及 VM35/1.2 II 的整体表现,如果你喜欢 50mm 的视角,NEX-5 和 VM35/1.2 II 的搭配在我看来是上上之选,决不该错过。

NEX-5N + VM35/1.2II:
Leica Super Elmar-M21/3.4 是我极为推崇的一支镜头,属于徕卡最新的超广角镜皇,从 MTF 图上看,全开时的曲线竟然与著名的 Summicron-M90/2 AA 的最佳光圈类似,是我在 NEX-5N 上最喜欢使用的一支镜头,关于对这支镜头的评价在后文中有详细描述。

关于片子的调整与润饰,本想重新开个新帖讨论,无奈最近事情多时间少,总是无法安心成文,决定还是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在这里逐步把调整片子的心得放上来,以便和大家一起探讨切磋。

Aperture 和 Lightroom 类似,不是单纯的图片调整软件,首先是面向摄影师的图片管理,这一点非常好用。我通常是把 RAW 文件做筛选后归类命名文件夹存储,然后把文件夹导入 Aperture 里做精选,在 Aperture 图库里只留下精选过的片子,然后再做调整。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命名和管理的文件夹相当于素材库,而 Aperture 的图库则相当于精选资料库,两者互为备份,且在 Aperture 中可以很方便的对片子进行多维分类管理:相簿、项目、地点、面孔、标签、关键字等。

Aperture 的另一个关键点是:所有调整项均为无损的,既可以任意的反复修改,也能够方便的建立副本,比较不同修改的差异。

Aperture 可以自由指定外部图像编辑器(比如 Photoshop),并且很方便的调用外部图像编辑器对照片做进一步的编辑处理,Aperture 会自动将传输给外部图像编辑器的中间文件(比如PSD)作为副本进行统一管理。

Aperture 的调整润饰功能非常全面,在使用上直接而且方便。。。

Aperture 对于 RAW 的调整直接而有效,通常的操作步骤大致如下:

1、设定合适的曝光
NEX-5N 的曝光准确度不错,需要调整曝光值的情况比较少,但仍将此步骤排在第一次序,合适的曝光量是后续调整的基础。

2、设定白平衡
首先从“预设”功能里尝试其它白平衡设置是否有更佳的色彩表现;其次在画面中寻找是否有正确的白点、黑点、灰点,如果有,利用白平衡调整栏中的吸管功能尝试色温的校正;第三是利用白平衡调整栏中的色温和色调的调整功能,对色温色调进行直接的调整。通常在这个步骤里完成对色彩的校正。

3、“高光和阴影”功能
在调整好合适的曝光值和色彩校正以后,开始利用“高光和阴影”功能对片子的整体氛围表现进行调整,通过简单的拖拽,能很方便的改变高光部分和阴影部分的局部亮度,降低整体对比度,以求在画面上展现更多的细节。这个功能常用于大光比场景中使用。

4、“增强”功能
通过“增强”功能直接调整片子的对比度、饱和度、鲜明度。这三项调整需要格外注意,对比度以不过多损失必要的细节为限;饱和度的调整是为了增强画面整体的色彩表现,调整不宜过大,调整数值一般在0.1到0.2之间,过多增强饱和度,会造成片子的色彩失真;鲜明度的调整也需谨慎,调整数值一般在0.05到0.1之间,
鲜明度调整过大,也容易造成片子的色彩失真。

5、“颜色”功能
如果需要针对不同颜色做细致调整,可选择“颜色”功能,分色彩通道调整其饱和度和亮度。

6、快速笔刷
快速笔刷是 Aperture 非常有特色的一组功能,用于简便快速的针对局部区域进行精细润饰,可局部调整的项目包括:减淡、变暗、相乘、叠层、色调、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鲜明度、磨皮、模糊、锐化、噪点消除、光晕消除。消除紫边即可利用局部光晕消除,方便的设定笔刷、笔触,用鼠标指点紫边处涂抹即可消除。

以上即为 Aperture 最常使用的几种调整润饰功能及推荐的使用顺序。其中最常用的功能只调整白平衡、高光和阴影、增强等三项,在 Aperture 中调整好的片子,可直接调用 Photoshop 作为外部照片编辑工具继续进行其它调整润饰。一般情况下,我都是在 Aperture 中做完所有调整,包括画面的调平与裁切,然后转到 Photoshop 中做最后的输出处理,最后一个步骤才根据图片尺寸及画面情况做适度锐化,然后输出。

后期调整,并非以准确的色彩还原为唯一策略,对色调的整体把握和控制,比色彩还原准确更加重要,直接影响片子内涵及表现力的因素,往往并不是色彩还原。

色调不是指颜色的性质,是对一幅绘画作品的整体评价。一幅绘画作品虽然用了多种颜色,但总体有一种色调,是偏蓝或偏红,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没有一个统一的色调,就会显得杂乱无章。 --- ※※※※

mocablue 老兄对色调的把握很有借鉴意义,以下是 mocablue 老兄 RAW 格式拍摄后期调整的片子:
mocablue 老兄后期调整的策略是:RAW 格式拍摄,大部分片子色温略有调整,不加整体饱和度,减曝,局部提亮,锐化,降噪。从片子上看,如此调整的色调控制很好,临场感很强。

摄影自其产生,即是由前期后期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数码化最可喜最有价值的一点是将后期的极大空间开释于每一个人。

而对数码摄影体系而言,RAW 格式是其核心。RAW 相当于未显影的数码底片,是无损的裸格式,JPEG 则是冲洗出来的相片,Lightroom 或者 Aperture 等等只是不同的冲洗设备以及引用不同的冲洗配方。

JPEG 存在的最大意义在于通行于所有浏览器,方便网上分享,JPEG 本就是源于 1992 年发布的一种有损压缩算法标准。除利于互联网上交流以外,并不适于图片的高品质存储。我非贬低 JPEG,如果只是满足于上网交流,拍片另无它用者,当以此标准为宜。

RAW 则取决于不同厂商的不同机型,RAW 图像格式的目的是尽可能的捕捉(即特定传感器的最好性能)现场的拍摄特性,也就是说,包含有关场景的光照强度和颜色的物理信息。把 RAW 格式类比为数码底片是最恰当不过,对 RAW 善加利用,能得到最精准的调整,以 RAW 作为存储格式,也将得到最完整的图像信息。如拍片不仅用于网上传播交流,还有后期精细调整、或者打印输出等需求者,当以此格式为宜。当然,RAW 格式不利于网上交流,故,两者皆有存在的道理。

另外,RAW 是以存储为目的,动态范围越大,涵盖光照信息越多,而 JPEG 是以网络传播及屏幕输出为目的,除有损压缩算法使数据损失外,为输出图像可视效果更佳,通常需要加大反差,直接损失原图中的亮部及暗部细节。故,若谈动态范围,对 RAW 是有意义的,而谈 JPEG 的动态范围,就难免有些未知其中含义。这也是为何负片的宽容度远大于反转片的原因所在,反转片用于直接观视,过大的宽容度只会使其变得不好看。

RAW 本身是非常有价值的格式,因其旨在记录影像传感器的原始信号,并不包含后期渲染成分,无损且体积并不算大,由 RAW 出发,无论调整彩色还是黑白,都是最佳方案,而 Lightroom 和 Aperture 都是针对 RAW 格式的图像管理及调整软件,除具有比 Photoshop 更直接的调整功能外,更有非常完善的图片管理体系,是非常值得选用的方案。

保存 RAW 格式文件,不仅可期待有关图像处理的技术演进,无论风光还是人文,五年、十年后再观,当有所不同,摄影作品出彩的诀窍之一就是时空的变换,试想,十年前的胡同是啥光景?十年前看着平常的一张片子,十年后却能带上※※的印记。。。

这是十年前拍的两张片子,M6-TTL + M24/2.8:
接下去开始品味帖中有特色的镜头,以徕卡、蔡司、福伦达为主:

NEX-5N 用了一段时间了,今天起,打算顺着自己对镜头的选择思路,盘点一下可以转接到奶昔上的 M 口的镜头。

关于现产的 M 口镜头,以徕卡、蔡司、福伦达为例:

徕卡共有 10 个焦段 21 支,包括 M16-18-21/4、M18/3.8、M21/1.4、M21/3.4、M24/1.4、M24/3.8、M28/2、M28/2.8、M35/1.4、M35/2、M35/2.5、M50/0.95、M50/1.4、M50/2、M50/2.5、M75/2、M75/2.5、M90/2、M90/2.5、M90/4、M135/3.4

蔡司共有 8 个焦段 11 支,包括 ZM15/2.8、ZM18/4、ZM21/2.8、ZM21/4.5、ZM25/2.8、ZM28/2.8、ZM35/2、ZM35/2.8、ZM50/1.5、ZM50/2、ZM85/4

福伦达共有 8 个焦段 13 支,包括 VM12/5.6、VM15/4,5、VM21/4、VM25/4、VM28/2、VM35/1.2、VM35/1.4、VM35/2.5、VM40/1.4、VM50/1.1、VM75/1.8

此三家 M 口镜头共计 15 个焦段 45 支。

徕卡现产的 M 口镜头中,21mm 两支、24mm 两支、28mm 两支、35mm 三支、50mm 四支、75mm 两支、90mm 两支 + 一支微距、其余焦段各一支,可见,徕卡对 35mm 和 50mm 的重视,特别是 50mm。

蔡司现产的 ZM 镜头中,21mm 两支、35mm 两支、50mm 两支、其余焦段各一支,可见,在同样重视 35mm 和 50mm 之外,对 21mm 的偏爱。

福伦达现产的镜头中,15mm 两支、21mm 两支、35mm 三支、其余焦段各一支,可见其对 35mm 的推崇,以及对超广角的自信。

如果概述徕卡、蔡司、福伦达的不同,徕卡和蔡司相比各有所长,色彩风格方面,徕卡沉稳蔡司亮丽,焦外表现,徕卡暧昧蔡司柔美,立体感通透性及暗部层次细节等方面的表现,则是徕卡略胜一筹,这些差异都是相对而言,差别是细微的,但在各自的爱好者眼里却是明确而不可动摇的。而在这几方面,则是福伦达的弱项,除 VM35/1.2 之外,福伦达的色彩表现有冷调和清淡的倾向,从胶片年代开始,福伦达镜头的表现即即是如此,层次不如徕卡和蔡司细腻,成像多显“干涩”, 后期处理余地较小。福伦达镜头的优势在于普遍拥有超强的抗眩光能力、制造工艺不错、以及很好的性价比。

操作性方面,徕卡的调焦环手感更为精巧顺滑,调焦环上的月牙扳手在 M 机身上单指调焦非常好用,但因奶昔机身较小左手持握手势不同,略感不适,需要一个习惯的过程才重感顺畅。蔡司因为调焦环更宽而显得更好用。徕卡的光圈环普遍显得较松旷,半档调节,最小光圈 16,蔡司 ZM 的光圈环更紧密手感更佳,三分之一档调节,最小光圈 22。对于福伦达,我用过的镜头调焦环和光圈环手感都很不错,特别是 VM35/1.2,不比徕卡差。

M 口的镜头中,最广的规格应属福伦达的 12mm/F5.6 UltraWide Heliar,转接到奶昔上等效 18mm/F5.6,如果喜好超广角,非此莫属了。在 NEX-5N 上使用超广角有两个好处,一是腰平取景很适合超广角的低角度拍摄,二是实景取景有利于避免因机位不平而产生的变形。难得这种规格的镜头被福伦达造的如此小巧和精致,非常有特色,此头锐度很高,抗眩光一流。但我最终并未选择此头,主要原因是自己对超广角的控制能力一般,18mm 视角拍摄的题材也比较有限,而且,此头的成像风格偏冷较干涩,比较典型的福伦达。

x1fans 对这支头的描述为:超广角镜头很考究个人的把握能力,用 NEX 比 Leica 旁轴更合适的原因是可以通过 LCD 实时显示来随时调整构图和视角,所以比旁轴的盲拍更容易得到自己满意的片子。而且,超广角很合适低机位构图,用翻转后的 LCD 直接腰间甚至更低角度的取景很是方便。这就是 NEX 的优势了,终于不用为了拍个低角度爬在地上使用旁轴了。。。

一意孤行兄所说也非常贴切:12/5.6是太广了点,没有点好的前景和好的题材,真是不好掌握。所以,这是一只备用的镜头,极端情况下用。但是1256的性能,有点出乎我意料的,以前觉得这种镜头眩光和畸变肯定都没法看,现在看效果还真是不错,科技还是进步了阿,这要搁20年前,这就是横空出世一只大牛广角啊!

khadgar959 用 M9 + VM12/5.6 拍的片子(全幅用超广角还是有红移啊):
接下去是 15mm 的三支镜头,分别是一代和二代的福伦达 15mm/F4.5 Super Wide Heliar 以及蔡司的 ZM15mm/F2.8。我手里的是第一代的福伦达 15mm/F4.5,L39 口配原厂 M 口转接环,在 NEX-5N 上等效于 22.5mm/F4.5。这支镜头同样是非常的小巧精致,抗眩光能力超强,全开就有非常好的锐度,实用性比 12mm/F5.6 UltraWide Heliar 更好,不仅适合风光,配合 NEX-5N 腰平取景和出色的高感表现,扫街亦是一流。此头的成像风格同样是偏冷偏清淡较干涩。坛子里都说一代和二代的 VM15/F4.5 光学结构完全一样,成像表现也一致。我一好朋友一代二代 VM15/F4.5 都有,据他说第二代在色彩表现方面好不少,不过,二代的最近对焦距离为 0.5m 一代的最近对焦距离为 0.3m,在这个方面,一代更好用。

超广角中最具传奇色彩的镜头要属 Hologon 15/8,可惜与我无缘,于是,在对福轮达 12mm、15mm 的色彩缺憾不甚满意的情况下,又开始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蔡司的 ZM15/2.8 是一个非常瞩目的选择,强悍的解像力、卓越的色彩表现、出色的全开效果,显示出蔡司顶级的光学成就。ZM15/2.8 是 ZM 系列中两支德国原产镜头之一,德国人做的东西,在卓越品质背后,一定是卓越的价格,这支镜头的价格在两万大洋以上,如果是徕卡制作的同规格镜头,价格恐怕得突破四万大洋。这里得多说一句,莫要责怪徕卡的质高价更高,正是因为徕卡变化了商业模式,才使我们得以继续见证极致的光学成就,而不被商业性价比所淹没。

说回 ZM15/2.8,这是一支非常值得拥有的镜头,把蔡司的色彩风格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非常完美,解像力超强,全开就有很好表现。可我最终没有选择下手,原因有三,一是体积大过徕卡的 Noctilux,二是畸变大过 3.5%,三是如果有一天会有全幅奶昔,15mm 对我来说太广了。

对于超广角镜头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包括解像力、色彩、层次、畸变。广角的视角决定了构图中可包含更多的细节元素,画面的立体感和纵深感是通过对空间的几何延展来获得,这时即需要考虑镜头对细节和质感的表现力,又需要考虑对画面整体的色彩和层次的描写力。这一点与中焦及长焦不同,中、长焦对主体的突出可以靠焦内与焦外的配合,以及明与暗的对比运用,而超广角拍摄往往会使用全景深。 再多说一句,蔡司与徕卡的风格不同,可理解为蔡司偏风光、徕卡偏人文,色彩上蔡司对冷调的表现出色、徕卡对暖调的表现更强,蔡司强于超广、徕卡强于标头,蔡司更重视解像力与整体反差、徕卡更强调焦外表现及微观反差。这些差异都是相对的,或许与出身有关,蔡司有很出色的中画幅镜头群,而徕卡着重于135体系。

又扯远了,再说回镜头的选择,由于对 15mm 的选择未能达到极致,开始重点考虑 21mm 的选择。其中被跳过的是 18mm,原因很简单,徕卡的 M18/3.8 和蔡司的 ZM18/4 都不能让我十分满意。

三个品牌当中,现产的 21mm 的 M 口镜头共有 5 支,其中受多数用家推崇的是蔡司的 C Biogon ZM21/4.5 和 Super Angulon-M21/3.4,前者据说是蔡司一代名镜 Biogon 38/4.5 的 135 版本,以超高解像力、超强抗眩光、畸变几乎为零而著称,后者由施耐德为徕卡设计,随边角松散、吃光严重,但仍以色彩出众、层次细腻而著称。与这两者相比,徕卡自己的 Elmarit-M21/2.8 反而略显平庸,推崇者不多。除以上几支 M 口的 21mm,另有一支由施耐德为徕卡设计的 R21/4 值得关注,因为 Super Angulon-M21/3.4(前代是 Super Angulon-M21/4)无法在奶昔上使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据说 R21/4 与其同宗。

applemaker 用 NEX-5 + R21/4 拍的片子色调非常舒服,根据他的评价:“R21/4 是施耐德的 Super-Angulon结构,此种结构色彩明亮,中心锐利,边角松散,很松散。和徕卡的厚重不同 R21 风格清澈淡雅,的确是所谓的"钴蓝"味儿,据说是代工方施耐德的风格。我用在5D上发现此头只适用于风景,不适于拍人文,原因有二:
1、R21最大光圈F4 机身高感不给力的话,拍动态物体会很费劲;
2、R21对焦行程很长,加上广角物体较小,从取景窗检查对焦很吃力,所以拿来拍人文的话,挺痛苦的。
在NEX上对焦不是问题了。”

applemaker 用 R21/4 拍的这张片子窗帘的质感很好:
R21/4 的讨论贴:
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870250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徕卡最近新出的一支 Super Elmar-M21/3.4 ASPH,由于上市时间不长,能查到的评价不多。Super Elmar-M21/3.4C Biogon 21/4.5 ZM 一样的小巧,滤镜尺寸也是 46mm,看 MTF 图非常的完美,全开就已是最佳表现。Super Elmar-M21/3.4 ASPH 把对画质表现的努力做到极致,7 组 8 片的结构中用上了 4 片低色散及 2 片非球面镜片,以务求尽量降低像差与色差,得到清晰及高反差的影像。跟一般日系镜头不同,每支 Leica Super Elmar-M21/3.4 ASPH 都以纯手工打造,以保证质素与性能的高质,尽显着徕卡精益求精的诉求:http://us_leica-camera_com/photography/m_system/lenses/8140.html

虽然手上已有 ZM21/4.5,心里却始终惦记着 M21/3.4(价格与 ZM15/2.8 相仿,两万大洋以上)。对比 ZM21/4.5 和 M21/3.4 的 MTF 图,后者的反差和解像力更强,细节描写出色,边角表现更好,色散校正出奇的好,但畸变较大,约 1.5%,前者的畸变约 0.2%。

实际比较蔡司 C Biogon ZM21/4.5 和 徕卡 Super Elmar-M21/3.4,徕卡最新出品的 M21/3.4 确实是一支极其出色的镜头,色彩、层次、反差、解像力都优于 ZM21/4.5,边角的优势则更为明显。C Biogon ZM21 的色彩偏沉闷,层次细腻程度不如 Super Elmar-M21,两者边角失光(暗角)接近,但 C Biongon ZM21 的边角处饱和度及解像力下降比较明显。

Leica Super Elmar-M21/3.4 的出色之处在于,各方面校正的都很完美,高光表现暗部细节俱佳,全开即已是最佳光圈,解像力超强,无色散,色彩浓郁,层次细腻,虽说是超广角,焦外表现却很完美,成像表现与 MTF 图一致,而且抗眩光也非常出色,可以说面对阳光毫无惧色,当属徕卡超广角的极品。Leica 传统的超广角镜头并不十分出色,21mm 以下多采用别家的设计甚至代工,M24/2.8 也比不上蔡司 ZM25/2.8的表现。进入数码时代,徕卡的设计理念明显转变,不拘泥于传统,重视像差色差校正,更强调均衡性,主张传统风格和现代设计的统一,Summilux-M21、Summilux-M24、Summilux-M35、Noctilux-M50/0.95、Summicron-M75 AA 都是新一代徕卡镜头的代表,支支都属杰作,成像表现出色,价格表现更出色。最新上市的 Super Elmar-M21/3.4 替代了原有的 Elmarit-M21/2.8,从 MTF 图上看即是出奇的完美,实际表现更加令人赞叹,当属徕卡光学成就的一次突破,称为新一代的超广角镜皇决不为过!我正在琢磨是否为它上一台 NEX-7,以便更好的发挥其超强的解像力,只是尚无单机出售,还需观望等待。

NEX-5N + Super Elmar-M21/3.4:
之前选择上了 ZM21/4.5,是因为 Biogon 的传奇以及 C Biogon 的名号,单独品味时并无丝毫不妥,与 Super-Elmar 对比却显出不尽人意之处。不过,两者价格相差三倍,若非追求完美,C Biogon 仍是超值之选。而 Super Elmar-M21/3.4 的价格虽高,就其品质而言,与其它徕卡镜头相比,也算得上超值,若与价格接近的 ZM15/2.8 相比,我认为 Super Elmar-M21/3.4 更值得拥有。

虽然 APS 幅面的 NEX-5N 在广角端的牵强让人无法尽享 21mm 的畅快,被迫憋屈在 31.5mm 的视角范围,但综合考虑,21mm 仍是上佳之选。在 APS 上虽失超广角的视角冲击,但如与 35mm 的镜头配合,等效为 31.5mm + 52.5mm,仍是很好的搭配。倘若有一天,上市全幅奶昔,21mm 无论与 35mm 搭配还是与 50mm 搭配,都算不错。

三个品牌当中,现产的 24mm(包括 25mm) 的 M 口镜头共有 4 支,其中最受用家推崇的是蔡司的 Biogon ZM25/2.8,这也是 ZM 系列镜头中被评价最高的一支镜头,无论分辨率、反差、畸变控制、还是价格,都比徕卡的 Elmarit-M24/2.8 更有优势。而 Elmarit-M24/2.8 在徕卡的镜头系列中类似 M21/2.8,属于比较平庸的产品,除了抗眩光能力一流以外,其余表现平平,目前已经停产,替代者是 Summilux-M24/1.4 以及 Elmar-M24/3.8,前者被称作徕卡的广角镜皇(评价高于 Summilux-M21/1.4),可惜价格超高,体积也偏大,后者类似 Elmar-M21/3.4 的定位,表现出色,却有着徕卡入门镜头的价格,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 APS 幅面上,24mm 镜头等效于 36mm,如果喜爱这个焦段,以上三支镜头均能算做极致之选,Zeiss Biogon ZM25/2.8 最为均衡并且超值,Leica Summilux-M24/1.4 质高价更高,如若在这个焦段里偏好大光圈则别无它选,Leica Elmar-M24/3.8,整体实力决不弱于 Zeiss Biogon ZM25/2.8,价格以徕卡品牌论也显公道,只是仍高过 Zeiss Biogon ZM25/2.8,最大光圈却小了近一档,排位要到第三了。

28mm 的镜头中,最让我钟爱的是尼康的 AF28/1.4D,精细研磨镜片和全手工装配,体现着从设计到制作对极致的追求,这是尼克尔镜头中的杰作,被称作超越徕卡的尼康镜头,似乎尼康也在借此证明自己的光学成就并不在徕卡之下,如果我只留一支尼康镜头,非它莫属。商业社会中,这种追求极致的作品越来越少,被成本更低、利润更高的商品所替代。AF28/1.4D 已经停产,它在十年里不足万支的总产量,在尼康数千万支镜头销量中所占的比重微乎其微,但它确属尼康光学的巅峰之作。不过要是论转接,我并不建议将其转接到奶昔上使用,单反镜头的转接环较长,再加上单反镜头的个头,转接在奶昔上有点比例失调,而且,AF 镜头的调焦环手感实在一般,找不到那种精密而且直接的操作体验。我手里有福轮达的尼康 F 口转 E 口的转接环,除了验证一下尼康镜头的转接效果以外,几乎没再用过。

以转接论,28mm 的极致选择要属 Leica Summicron-M28/2.0,这是徕卡传统与经典结合很好的一支头,Erwin Puts 对其极为推崇,除成像表现极佳以外,调焦环手感极好。我当年因喜爱尼康的 28/1.4,且热衷于在 M6 上挂机使用 M-50/1.0 而一直未上此头,直到最近才忍不住上了一支。隔壁旁轴论坛里一言兄有关于此头的专帖论述。徕卡镜头的优势,可说从 28mm 开始,至 50mm 达到巅峰,随后一直延续到 M135/3.4。

在 NEX-5N 之上的 28mm 视角虽遭阉割,却是非常好用,如同我当年在 D200 上长期挂机使用 28/1.4,等效为42mm,介于 35mm 和 50mm 之间,完全可以当作高品质大光圈的标头使用,即使是一机一镜的玩儿法,也算得上是上佳的选择。而且 Leica Summicron-M28/2.0 小巧精致,与 NEX-5N 配合十分协调。

NEX-5N + Summicron-M28/2.0:
28mm 另有一个超值选择,就是福伦达的 VM28/2,总体来说,福伦达的几支挑战规格的镜头(12/5.6、15/4.5、35/1.2、50/1.1、28/2)表现都不错,而且性价比很高,关于这支镜头,欧阳峰老兄的评价是:“这枚镜头是前代 L3 9口 28/1.9 的进化版,各方面都很完美,对于旁轴镜头来说,福伦达 VM28 是这个焦段最大光圈的作品(仅次于1.9 那个版本),且自带短型遮光罩,总体性价比进一步提升,全开光圈比35/1.4要好。” HWJ 老兄的评价是:“以前有过 VL28/1.9,现在手上是 VM28/2,前者体积稍大,色彩偏冷,最大光圈稍软,但稍收光圈锐度就提升,有 ASPH 结构。VM28/2 体积更小巧一点,色彩更艳丽,没有非球面结构,锐度与第一版比没有明显提升。”

28mm 还有一个非常好的选择,徕卡最新版的 Elmarit-M28/2.8A,在 Summicron-M28/2 的体型成功逼近老版 Elmarit-M28/2.8A 之后,徕卡并未坚持对上一代作品韵味的执着,继续着现代设计与传统韵味相互统一的努力,和 M8 一起推出了这支体型非常小巧的高品质镜头。老版的 M28/2.8A 体型与 M28/2A 非常的接近,重量只轻 10g,都是 E46 的前片口径,而新版的 Elmarit-M28/2.8A 身材则非常的小巧玲珑,同样全金属材质,重量比前一代足足轻了 80g,前片口径 E39,不带遮光罩的长度只有 30mm,转接在 NEX-5N 上等效 42mm,活脱一支超高品质的“饼干”标头(唉,说句闲话,不知怎么冒出好多饼干党),如果讲究 NEX-5N 的灵活小巧又需要高品质成像,这支镜头的选择是非常理想的。我认为 NEX-5N 的持握方式挺有特色,机身小巧+翻转屏,一方面很方便单手持握以活动更灵活的机位,利于抓拍;另一方面以左手托住镜头的腰平拍摄方式有利于稳定。机身本来就小,如果镜头也很小,那持握感觉真跟 DC 似的了,我用 15/4.5 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左手总没地方放。

抱石斋主人老兄对此镜头的评价:徕卡 M28/2.8 ASPH 镜头非常小巧,刚好与 NEX-5N 组成人文拍摄的好组合,色彩厚度、层次、明锐度和焦外都没有让我失望,个人认为徕卡现代头更胜任于数码,特别是 APSH 和 APO 技术设计或相结合的镜头,ASPH 非球面大大改善红移现象和边角失光。

mocablue 老兄则认为 M28/2.8 ASPH(E39) 的风格比 M28/2.0 更加偏向传统,相比之下,M28/2.8 ASPH(E39) 的色彩更浓郁厚重,而在细腻及大光圈等处则是 M28/2.0 胜出。这是 mocablue 拍摄的 M28/2.8 ASPH(E39)的片子:
35mm 的镜头,如果不嫌镜头体积大,我会推荐选择福伦达的 35mm/F1.2 Nokton,一代和二代的主要区别在于全开的解像度差一档,以及最近对焦距离差 0.2m(0.7m vs 0.5m),价格差 50%(7000 vs 10000),以成像表现而言,我认为超值,对我来说这个选择不亚于徕卡,解像度高,色彩层次丰富,焦外漂亮,抗眩光能力一流,这是福伦达里的极品了,特别是二代。

如果做经久使用的经典选择,我会推荐选择徕卡 Summicron-M35/2.0,除了价格,各方面都很均衡。M35/2.5 我没用过,概念中属于徕卡新设计的入门之作,用着难免心有不甘。

徕卡 Summilux-M35/1.4 的整体表现更为出色,只是现在想要拥有它的代价已经超高。我刚巧回顾过以前胶片出的片子,无论彩色黑白负片反转,出片最多的正是 Summilux-M35(而废片最多的是 Noctilux-M50/1.0,这是后话)。Summilux-M35/1.4 让我心存遗憾之处是吃光较严重,拍摄时需要小心避开强烈光源。

如果考虑性价比,我会选择蔡司 ZM35/2.0,我觉得除了心理因素,并不比徕卡差,反差解像度都很好,特别是变形控制非常好,畸变几乎为零,抗眩光能力也比徕卡好。

35mm 和 50mm 是旁轴镜头最重要的焦段,纪实、人文的经典,视角同属平实,全幅上的 35mm 在 APS 幅面上等效 52.5mm,无论进退都适合人文题材,所以,对有此题材有偏好的朋友在奶昔上转接 35mm 镜头是个两全的选择。如果喜欢一机一镜,最好的选择包括 Summicron-M28/2、VM35/1.2 II、Summilux-M35/1.4、Summicron-M35/2 以及 Biogon ZM35/2,大光圈、超高品质,除 VM35/1.2 II 之外,其余都算小巧。如果喜欢广角,也可以考虑选择 Biogon ZM25/2.8、Super Elmar-M21/3.4 或者 C Biogon ZM21/4.5,同样的超高品质,光圈不够大是个缺憾。Summilux-M24/1.4 是个更好的选择,除了体积和价格有些超标。

35mm 和 50mm,我更喜欢 50mm,用 35mm 拍摄时有个问题,由于不少傻瓜机和 DC 所配镜头都是 35mm,当你举起相机时,被摄者通常会立即意识到你在拍他,容易遭到拒绝或者干脆躲闪。50mm 则好不少,虽然仅仅是向后退出一两步,引起被摄者注意的情况会大大减小。或者,干脆使用小于 24mm 的镜头拍摄,贴得更近时拍摄反而更容易得逞。

50mm 是徕卡最为重视的焦段,也是徕卡光学成就的巅峰,“我的地盘我怕谁”,在此领域难出其右,虽然也曾出现过诸如 Nikkor Noct 58/1.2、柯尼卡 60/1.2 等一些极致精品,但终难与徕卡全面抗衡,早已退隐江湖,只能在坛子里找出一些尘封的帖子,管窥其昔日风采。

徕卡现产的镜头中,50mm 竟然有五支,分别为 Noctilux-M50/0.95、Summilux-M50/1.4、Summicron-M50/2、Summarit-M50/2.5、以及刚刚发布的天价苏米克隆 APO-Summicron-M50/2.0A,价格最高、价格最低和价格最夸张的现产镜头皆在于此。再加上封刀不久仍在江湖游历时有可见的 Noctilux-M50/1.0,可说有六支徕卡标头供选择,位列标头前三甲的也尽在其中。在这几支 50mm 镜头中,定位各不相同。两支 Noctilux 用于彰显徕卡在此间的霸主之位,.95 在新的设计理念和手段支持下,成功的超越前辈达至新的高度,却又不失传承,1.0 则充斥着浓烈的传统与个性气息。1.4 走的同是 .95 的路数,提供给用家更加小巧实用亲和的选择,2.0 却更多偏向传统,给怀旧者一份难得的安慰,2.5 不建议考虑,看似属于硬性压低价格门槛的妥协之作。

关于前三甲,请参考一言的帖子Leica 50mm(095/1.0/1.4A)三剑客(实用篇)---技术和运气

关于前后几代 Noctilux 的比较,请参考电分的帖子M50/0.95 asph与M50/1.0 E58 PK结果,特别是长乐那段文字写的非常传神。

如果经济上没有压力,建议直接上 Noctilux-M50/0.95,以 F0.95 的光圈论,60mm 的前片口径已是将身材控制的很好,实际使用并不觉臃肿。这支镜头唯一的问题是,拍不好只能怪自己 。细心用,决不会亏本,徕卡已列入奢侈品,每年都会涨个 10% 左右,高昂的价格只是让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台阶变高,却得以在这个小众市场上,有机会品味光学设计和工艺制作的极致、有机会感受为了品质决不吝惜成本的追求。

NEX-5N + Noctilux-M50/0.95 @ F0.95,ISO3200,极弱光线下的表现:
若以实用为主,Summilux-M50/1.4 则是最佳之选,与 Noctilux-M50/0.95 相比,除了 F0.95 的光圈、 胖大的身材、夸张的价格之外,什么都不缺。

Summilux-M50/1.4A 是一支风格很现代的镜头,全开即有很好的※※解像力和足够的反差,弱光时的影调表现很生动,又有完美的焦外,个头也适中,内置遮光罩很方便实用,只是色散仍在(相对比较轻微),如果是全幅,则属极佳的挂机镜头,在 APS 幅面上使用受限,不过,截幅影像,加上略长于 0.6m 的最近对焦距离,拍小品比较合适。收缩光圈后的解像力非常好,反差高,拍风光也不错。扫街使用则偏长了,归为偷拍一类。以目前情况,扫街最为合适的还是 M21/3.4,全开即接近最佳光圈,景深足够,各方面校正完美,截幅后的焦段也很合适。

NEX-7 + Summilux-M50/1.4A @ F1.4,ISO400:
APO-Summicron-M50/2.0A 是徕卡最新出品的一支天价镜头,以 50mm、F2.0 的规格,居然价格高达 $7,195,而 Summilux-M50/1.4A 的官方价格“仅为” $3,995,这应该是徕卡※※上价格最高的 Summicron,估计是专为 MM 的超高分辨率而特别设计,有极其完美的 MTF 曲线,滤镜口径 E39,身材小巧,内置遮光罩是旋转拉出,比 Noctilux-M50/0.95A 和 Summilux-M50/1.4A 更精致,调焦环手感阻尼均匀十分润滑,初步试用的感受是成像非常完美、焦外风格独特。如果钱不是问题,建议收一支,徕卡这种追求极致的产品产量不会很高,未来价格上涨的可能性较大。

Leica M Monochrom + APO-Summicron-M50/2.0A @ F2.0,ISO1000:
50mm 焦段我不推荐蔡司的 ZM50/1.5 和 ZM50/2,前者最近对焦距离 0.9m,对于这个规格的镜头来说偏长了,后者的影调“硬朗”,反差偏大,冷色调表现突出,缺少些细腻与柔和,我认为这与蔡司擅长和重视风光摄影的表现有关。

50mm 在 APS 幅面上等效 75mm,若平时用来扫街不太好用,偏长了,但如果常在地铁、车站、机场拍摄,却是个不错的选择,我一般都会随身带一支标头,在这些场合能有不少出片子的机会。

Leica APO-Summicron-M75/2.0A 与 Summilux-M75/1.4 对比,有明显的数码优化改进,徕卡的新镜头一律改善了全开的解像力。M75/2 优化的很成功,M75/2 与 M75/1.4 之间的比较,有点类似于 Noctilux-M50/0.95A 与 Noctilux-M50/1.0 之间的差异,全开光圈时,虽然少了 M75/1.4 独特的暧昧与柔美,成像却是非常的完美,焦点处的描写力细致入微,焦外十分迷人,色彩表现则保持了徕卡的浓郁厚重,收小光圈后的整体风格与 M90/2 接近。M75/2 的最近对焦距离缩短至 0.7 米,如果不算 M90/4 微距镜头,M75/2 在最近对焦距离全开光圈时的景深是徕卡镜头中最小的(仅 10mm),比 Noctilux-M50/0.95A 还要小(20mm),75mm 在 APS 幅面上等效 112.5mm,当距离 3m 拍摄人物时景深约为 21cm,刚好涵盖人物主体细节,对于拍摄人像,以及利用大光圈浅景深抽离背景突出主体的表现方式来说,M75/2 属于最佳利器。

75/2.0 的镜身与上述两位兄长相比小巧很多,挂在奶昔上十分匀称,在徕卡自己的 M 机身上反而显得有些“小器”

我自己对 75/2.0 有两点不满,一是调焦环阻尼过小,虽然有利于快速调焦,但挂在机身上镜头向下时,镜头会因重力原因主动伸长;二是抗眩光能力较差。徕卡镜头的抗眩光能力多数较差,我用过的镜头里,只有 M21/3.4 和 M24/2.8 面对点光源时毫无惧色,蔡司福伦达在这方面好不少。

NEX-5N + Summicron-M75/2.0:
与 Summilux-M75/1.4 相比,Summicron-M90/2.0 AA 更像是 Summicron-M75/2.0 AA 的兄长,类似的体型、大一号的身材、同样的双 A 设计、接近的风格表现等等。Summicron-M90/2.0 AA 属于各方面校正均十分完美的一支镜头,无论焦内焦外、色彩反差、影调细节,几乎无可挑剔,更为难得之处在于仅用 5 枚镜片实现如此完美的成像,令人不得不叹服徕卡设计师的功力。其实 M90/2AA 从上市之时已是徕卡向现代设计发展的代表,2000 年前后,徕卡有个镜头设计的小高峰,M90/2AA、M135/3.4、以及 M28/2 均是那个时期的产物,而且都是一直生产至今,当年这些镜头都带有一些反传统的色彩,转瞬至今,却成为见证徕卡光学传统发展的标杆,令人感慨。

M75/2AA 的成像风格与 M90/2AA 十分接近,多出两枚镜片组成浮动单元用于提升近摄表现(实际使用发现是非常有效的)。M75/2AA 与 M90/2AA 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更好的全开表现以及略好的细节描写力,色彩表现上则是后者略显沉稳,焦外表现也是后者更加出色,前者的成像风格则多出一分明快,画面略为通透些。如果是更在意徕卡传统的体会,建议选择后者。在这个焦段,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就是蔡司的 ZM85/2,这是 ZM 系列中两支德国原产镜头之一,成像表现不亚于徕卡,而且焦外更加柔美,只是造型略有些怪,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不知为何,在蔡司官网清单上已经不见这支镜头,有可能已经停产,如果喜欢,建议尽早下手。

徕卡近年来新作频出,算得上是积极和尽力,比尼康一类的厂商强多了,从 16/18/21mm 三焦镜头算起,几乎每个焦段都被更新,其中包括四支为数码重新设计的入门级 Summarit 镜头,而至今仍在徕卡官网清单上的 2000 年以前的作品,仅剩 Summicron-M35/2A、Summicron-M50/2、Summicron-M90AA、APO-TELYT-M135/3.4 四支。

徕卡的用家似乎与别的品牌用户不同,比较念旧,比较钟爱上一代产品,通常会认为新一代的产品失去了徕卡传统的韵味,如此说来,现产镜头中,Summicron-M90/2AAAPO-TELYT-M135/3.4 当算做难得的怀旧之选了。

另有一个传闻供参考,我的好朋友去过徕卡工厂参观,据他讲,徕卡现产的镜头除了 M50/0.95 等少数顶级镜头仍然使用肖特玻璃(Schott Glass)以外,大部分镜头已不再采用。如果有钟爱肖特玻璃的朋友可能会比较在意。

APO-TELYT-M135/3.4 是徕卡 M 镜头中最长的一支,我没有用过,因为在 M 机身上对应 135mm 的取景框只是※※的一小块,用起来比较辛苦,以前都是把取景器中的那一小块当作是※※测光区域来用的。有用家对此镜的评价极高,认为是徕卡光学的最顶尖之作,像差色差都得以完美的校正,对此我自己尚无体会。如果以后的索尼或者富士或者其它的 EVIL 不再出全幅,我倒是有可能会买一支,因为在 APS 片幅上,135mm 等效 202.5mm,在 EVIL 上没有取景的担忧,会比 M9 上更好用,如此小巧而高品质的 200mm 定焦,还是很有实用意义的。

镜头的选择基本告一段落,接着再谈转接和 MF 技巧,玩儿了十几年摄影,玩儿转接还是第一次。盘算一下,从 NEX-5C开始玩儿起,其间居然买过 3 台 NEX-5、6 个转接环、6 支镜头,把进入数码年代之后已经精简的徕卡体系又重新充实起来,不仅自己撂下了全套尼康,连儿子都跟着效仿,放下尼康玩儿起了 NEX-5N+C Biogon ZM21/4.5 一机一镜。虽说是转接,却是这么多年里投入最集中的一次,皆因 NEX-5,还有 5N。

从 NEX 上市以来,我认为 SONY 的策略还是可圈可点的,不仅机身有真正的突破,连镜头群也像模像样很有讲究,变焦既有 18-55、55-210 双套头,也有一镜走天涯的 18-200,而且品质都不错。定焦里的 16/2.8、24/1.8、50/1.8,实际是很好用的组合,而且还有支 30/3.5 微距。无论变焦定焦,对各类题材的覆盖很完整。有人认为 E 口的镜头群不行,在我看来只缺几支万元级别的牛头牛变,而这并非商业重点,以尼康、佳能这两个单反大家来看,每年各自数百万镜头销量,也都是集中在各自的套头、狗头上,所谓牛头的年销量,只以万计甚至千计,尼康著名的 AF28/1.4D,从上市到停产十年时间,总产量没有过万,当初也就八千一支,停产前涨到一万多。

奶昔上玩儿转接的人多,我认为是机身的功劳,而不是镜头的缺陷。

以前单反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旁轴体系的视差问题、长焦问题,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体积、广角镜头设计、跑焦、机震、MF 操作性等,EVIL 是有可能统一解决掉目前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NEX 体系对手动镜头的支持就是其中的一项超越,希望以后的发展所带来的超越更全面,使之成为完整的新体系。

有观点认为 MF 是一种怀旧玩味,甚至无奈之举,AF 终将取代 MF。其实认为 AF 一定优于 MF 本身就存在片面,在不少拍摄场景甚至一些拍摄题材,MF 要比 AF 更直接、快捷而且方便。这也是为什么在 SLR 最鼎盛的时期,仍有不少专业摄影师钟爱徕卡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AF 对于摄影的大众化功不可没。

对于创造过程,我们很难想像拍摄者把光圈、景深、焦点、曝光量的选择都交给机器去做,在整个过程中,机器只是附属工具,其最佳属性是尽可能的忠实和准确,因此只有在运动一类的题材需要追拍快速移动主体时,AF 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需要精细控制焦点和景深的场景,或者在一组拍摄过程中与主体之间的距离变化不大时,AF 反而增加了拍摄中的环节,不如提前设置好焦点和景深范围更直接快捷。就算针对普通玩家,可以细算算,究竟哪类场景情况更多?运动、打鸟、微距、小品、人像、婚礼、风光、人文。。。

稍做逆向思维,AF 有可能会干扰了拍摄者的多数拍摄场景,或使一部分人忽视了自主控制的重要性。

又有观点认为,MF 需要经验而大多数人缺乏经验和常识,这坛子里确实越来越多"没有经验"的人,得到经验虽并非难事,无奈,"没有经验"却是与生俱来:用惯变焦,难以形成视角感、距离感;依赖 AF,容易忽视景深的作用、距离的控制。便利,似乎与经验相克。如果只是普通使用者,拍照只为记录,当然越便利越好。当把摄影当作爱好,希望尝试创作的时候,便利有时会成阻碍。

对于厂商而言,这是不同的消费群体,对于消费者来说,恐怕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摄影的过程可分作取景、曝光、成像、处理四个步骤,前两步可视为前期,后两步则是后期,前期和后期的分隔点就是被记录的潜影,无论被记录在未显影的胶片上还是记录在未解析的 RAW 格式文件里,都是一样。这里多说一句,无论是希望尽享数码所带来的丰富的处理能力,还是希望通过数码体系更好的复现胶片魅力,都应该选择 RAW 格式拍摄。

前期起决定作用,后期起修饰作用。

与取景相关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镜头,以及围绕镜头属性的机身操作。镜头焦距、光圈、焦点,再加上拍摄视角与时机,决定着取景的过程与内容,并与曝光过程一起,完成作者的创作构图。焦距决定镜头的视角、光圈和焦点决定景深范围,并以此形成画面的透视关系、层次结构,凸显主体、体现立体感。

从这个意义上讲,镜头是摄影环节中最重要的物质因素,值得重点投资。

镜头的焦距根据所拍摄的题材而定,以人文题材或环境人像为例,用不同焦段的镜头都能拍摄类似场景,但是焦距越长,疏离感就越多,那是“偷拍”,反之焦距越短,置身其中的感受就越强,那是“抓拍”。

而当题材和镜头焦距都确定下来之后,我们的拍摄内容开始相对集中,这一点与刚开始玩儿摄影什么都想拍的阶段有很大不同,因为思考的方向不同。刚开始玩儿摄影,总会希望能用手里的镜头去拍摄所有的场景,如果能有一支 18-300/1.4 之类的饼干镜头是最理想的,那个阶段的状态,就如骑猎,就像玩儿枪,一切景物都是一闪而过,只有靠着大变焦、强悍的 AF、高速连拍才好应付,结果往往扫射一天出不了几张让自己满意的片子。而当拍摄进入选题阶段,逐渐不会再有如此的纠结,关心的是如何充分利用手里的镜头去拍好选题,不断尝试如何把类似的场景拍的更好,这个阶段开始理解飞刀,飞是小李飞刀的飞,刀是小李飞刀的刀。

生活其实这样,快活不如慢活。眼前的场景不再是一闪而过,静下心,把自己融入场景,让相机融入自己。

从这个角度再看 AF 和 MF。大部分爱好者的拍摄题材与自己的生活和游历相关,旅游、风光、民风民俗、街头抓拍、静物、小品、人像,如果在里面做选题,多半是 MF 更好用,会吗?

以街头抓拍为例,如果我想拍摄一组街头抽烟的片子,会事先寻找环境背景有特色、又比较容易出现烟客的地方,根据镜头视角,选择自己等待的位置、预估被摄者的位置,选择合适的光圈,把焦点位置预设好,开始等待预期的场景出现,然后,选择时机按下快门。。。或者我想拍一组假日街头游人漫步的惬意神态,则会事先选好路线和行走方向(主要考虑街景和阳光照射的方向),根据镜头视角,预估好合适的抓拍距离,选择合适的光圈以得到适中的景深和快门速度,把焦点距离预设好,开始以同样惬意的心态,漫步,选择时机按下快门。。。以类似的拍摄方式,AF 似乎有些多余——每次按下快门时,多出一次 AF 动作,而且还有可能因为 AF 时的犹豫不决错失良机。

其实某支特定焦距的镜头在使用过程中,光圈的选择和拍摄距离选择是有限的,特别是广角镜头。比如我最近一直使用的 Super Elmar-M21/3.4,常用的光圈只有:最大光圈(F3.4)、最佳光圈(F5.6)、最小光圈(F16),而最常用的只有 F3.4 和 F5.6;最常用的拍摄距离按照镜头标尺只有:1m、1.2m、2m、5m,其中 1m 的设置用于涵盖 0.8m~1.3m 的拍摄距离,1.2m 的设置用于涵盖 0.9m~1.7m 的拍摄距离,2m 的设置用于涵盖 1.3m~4m 的拍摄距离,而 5m 的设置时已是两米到无穷远都清晰了,用于稍大场景和风光拍摄。这样使用时,仍然是焦点处最清晰,因此拍摄时需要对实际距离进行尽量准确的估计(1m、1.2m、2m 位置),稍练习几次就能掌握,几次外拍,就能逐渐熟练。

在使用 NEX-5N 的翻转屏时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对距离的估计可直接在可翻转的取景屏上进行,反差不高的环境中根据峰值显示、预设环境中根据环境参照物、或者根据主体人物在画面构成中的位置和比例,三者可以结合使用。采用这种估焦方式的时候,比旁轴及单反体系使用 MF 时更直接更准确,而且无论预设场景还是行走拍摄,低头看取景屏时既不引入注意又不影响观察环境,非常好用。所以说,NEX 系统非常适于 MF 的玩儿法。

再以拍静物小品为例,特别是大光圈拍摄,利用局部放大加上峰值显示做参考进行手动对焦,即能保证精细对焦,又能随时看到实际景深情况,这也是 NEX 系统在操作方面超越原来旁轴体系和单反体系的地方。特别是单反的 AF,如果碰上跑焦会很头疼,我因此退掉了成像不错的适马 50/1.4。而单反的手动对焦,无论裂像、磨砂屏、还是合焦提示,均无法满足快速准确对焦的要求,这导致我的 Nikkor Noct58/1.2 自从买了就没好好实用过。以往旁轴的联动对焦无论快捷性还是准确性一直优于单反体系的 MF,却有所见非所得的旁轴取景视差问题,特别是看不到超广角镜头的实际透视效果,增加了超广角的控制难度。使用目前的 NEX 系统进行类似拍摄,在准确、快捷、直观三个方面整体超越原有系统。

拍摄风光时,AF 似乎更显尴尬。。。

以下讨论 NEX-5N 和 NEX-7 的动态范围:
刚研究了 dpreview,发现 NEX-5N 的设置还有深化的空间。

具体说,为了拍摄时获得更大的动态范围,以包含更多的暗部细节,可以尝试将 DRO 设置为 Lv3,或者设置为 D-R OFF,从上面链接页上可以比较 NEX-5N 在不同 DRO 设置时的动态范围曲线。

另外,由上面链接页确认了一个感受:NEX-5N 对亮部的表现非常出色,我试拍强烈点光源的时候发现,高光保护很好,围绕点光源的周边有很好的层次,而且在后期处理时,可以找回部分过曝的细节,这对喜欢逆光拍摄、侧逆光拍摄、弱光拍摄、或者大光比拍摄是非常好的。顺便看了一下,NEX-7 有类似的特性。如果再做上述的设置调整,还能得到更好的暗部细节,这些都是用徕卡的福音啊。

从 dpreview 的测试曲线图上看,DRO Lv3 的曲线最好,中段比较平直,线性度好,与 DOR Auto 相比,高光端延伸了 1/3 档,暗部端延伸了 2/3 档,相当于动态范围增加了近一档。DRO 功能为提升暗部段的亮度,把中值向暗部移动了近一档(暗部亮度被提升一档),使原来 S 形的曲线变得更平直,此时,高光段差不多有 5.33 EV,暗部段有将近 4.5 EV,动态范围超过 9.5 EV。

与此相比,DRO Off 的曲线成 S 形,中值不变,高光段差不多有 4.33 EV,暗部段差不多有 4.66 EV,动态范围约 9 EV。

从今天的实拍感觉也是如此,当设置 DRO Lv3 时,暗部被提升一档亮度,整体反差变小;当设置 DRO Off 时,反差较大,与设置 DRO Auto 类似。实际细节变化,尤其是高光/暗部两端的细节情况,有待进一步在软件中做分析。

据此,首先建议不要使用 DRO Auto 设置,如果喜欢直接出片,可以使用 DRO Off 设置,如果希望细节更多,后期处理余地大些,建议使用 DRO Lv3 设置。

另外,如果使用 DRO Lv3 设置,利用 RAW 格式在后期应该可以找回至少一档曝光(高光部分),这也说明了为什么 NEX-5N 的高光部分表现出色。当高光部分余地较大时,很合适弱光拍摄以及大光比拍摄:可适当增加曝光量,以增加暗部细节,又能保护高光处少过曝。数码相机的图像传感器特性类似于反转片,过曝后什么细节都没有了,暗部端通常能找回一些细节,高光表现出色的图像传感器实际使用效果更好。

NEX-7 的动态范围不如 NEX-5N,当设置 DRO Lv3 时,曲线类似 NEX-5N 的 DRO Lv3,高光段差不多有 4.66 EV,暗部段差不多也是 4.66 EV,动态范围约 9.33 EV,比 DRO Off 设置大 0.66 EV。如果希望有更多细节,也推荐使用 DRO Lv3 设置。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采用 DRO Lv3 设置时,只对 JPG 直出或者 RAW 格式文件使用索尼原厂软件解析有效,如果使用 Light Room 或者 Aperture 解析 RAW 格式,实际效果均是 DRO OFF。(多谢 hotdjy 兄的提醒)

继续讨论新老镜头成像风格之差异
我对徕卡前一代成像特点的理解是:相对低的整体反差以获得更柔和的影调与更细腻的层次,相对高的微反差以体现细节的质感并保证足够的清晰度,对影调层次的关注高于对解像力的关注,色彩沉稳饱和度高,重视焦外效果对氛围的烘托,抗眩光能力较弱。而新一代的徕卡在保持了色彩、焦外、微反差等风格以外,在整体反差表现、解像力、抗眩光几个方面都有较大提升。一方面,这比较符合现代审美标准,另一方面,借助后期软件可以更方便的对反差影调进行控制和调整,借助图像传感器的特性设置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整体反差(详情请参考“NEX-5N 和 NEX-7 的动态范围”)。

leica M21/3.4 正是这样一支现代的优化镜头,而且优化的非常完美(这一点在 MTF 图上也能看到),无眩光、无色散、超强解像力、很微弱的畸变,和老镜头相比,确实少了个性(完美的事物总是缺少个性),却仍然在色彩表现、微反差描写力、影调与层次的表现力方面彻底的延续着徕卡的传承。而与之相比,Zeiss ZM21/4.5 则显得风格更传统。

其实,在 2000年以前的 M90/2.0AA 和 APO-M135/3.4 上已经看到了这样的风格变化,这也致使 M90/2.0AA 在当时被不少老玩家诟病,这也可能是这两支镜头至今未做进一步优化的一个原因。

当年,Nikkor Noct58/1.2 和 Noctilux-M50/1.0 同属毒王,相比较 Noct58/1.2 更通透解像力更高,这应该与 Nikkor 的传统更重视整体反差和解像力有关。而 Konica KM50/1.2 一类的日制镜头,虽然在反差风格、影调细节描写等方面与徕卡比肩,却在色彩方面略输,显得更为淡雅,可理解为东方设计审美对徕卡传承的诠释。徕卡镜头的成像更像油画的涂抹,日制镜头则更像水粉的写意。多说一句,其实玩味徕卡的传统极致,Noctilux-M50/1.0 比 Noctilux-M50/0.95 更合适。

cui 兄灼见:“新老镜头成像风格之差异”话题有点大,先后玩过 M50/1(E60)、M35/2A、M24/2.8、福伦达 VM35/1.2 一代,相继出了,入手 M21/3.4。这几只头按理也不该算老头,总体感觉,Leica 在细节、色调、成像素质、体积等方面始终是精益求精的,随着数码化浪潮,Leica 这几年出的新款也相应在色彩、锐度、抗眩光、紫边等方面与时俱进了一把。但原本的老传统也并没有抛弃。例如以前 Leica 镜头成像结实,锐是锐在肉里的,现在这款 M21/3.4 成像依然扎实,锐利则更直观,色彩相对老头略显艳丽但并不艳俗。这都是新时代的进化,Leica 的东西是有沉淀的,不该放弃的他不会放弃。

刚玩儿徕卡那会儿,聊徕卡的比较多,对于徕卡的争执也比较多,自己只是多看多想不敢多讲,毕竟所尝有限难以全窥。用的多了,体会多了,琢磨的也多了,一点点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特别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探讨和指点,有机会将自己所感一一印证。

早期的徕卡更多重视反差与细节和层次之间的关系,那是在彩色胶片出现以前,还谈不上色彩还原色彩表现,徕卡老镜多有偏黄、反差较低等特点,我认为这对黑白影调的表现很有帮助,有如黄镜和低反差综合作用,得到柔和的影调、细腻的层次。这大概一直影响着徕卡的风格,一方面,徕卡需要始终坚持黑白影调的表现力;另一方面,以人文题材为主的徕卡更加重视暖色系的表现力。这一点我认为是徕卡和蔡司最大的区别所在,蔡司更加重视风光及冷色系的表现力,反差也偏大些。人在视觉习惯上,暖色系感觉贴近,冷色系感觉深远;反差高显得通透立体,反差低显得柔和细腻。(日系厂商的风格,福伦达、富士、尼康偏蔡司,柯尼卡、佳能、美能达偏徕卡)

由于对反差与细节及层次间关系的重视,徕卡在锐度表现方面始终是很谨慎的。我一般提到镜头时都说解像力,避免提锐度,因为锐度本身包含着反差(微反差)的含义,清晰度是由反差与分辨率共同作用的结果。人在视觉习惯上,高反差低分辨率看上去会显得比低反差高分辨率更清晰,这也形成了 PS 里锐化的算法基础,通过提升边缘的微反差得到更清晰的感受。徕卡的设计传统偏向较低的整体反差和较高的微反差,使得在得到丰富层次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清晰度。因此徕卡的锐是 cui 兄提到的锐在肉里的感觉,我认为是一种平衡的结果。

数码时代的徕卡镜头最大的变化在于,增强解像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体反差,因此原本沉稳饱和的色彩显得更鲜艳,锐度的感受也不再象从前那样含蓄。这些变化不是重生,而是在原有风格之上做演化,因此会觉得是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统一。这样做既能满足现代审美的需要,又保持了传承,但也使一部分老用家觉得不纯粹。

胶片(反转、黑白)虽然更纯粹,却难于分享,难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NEX 最大的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有机会用一个标准去品味与评判不同年代不同厂家光学设计的不同,去体会和揣测设计者的用意,选择自己喜欢的风格,结合自己喜爱的题材得到更好的表现。

接下去,刚好可以利用我手头的两支 21mm 镜头之间的比较,用实例说明新老镜头的风格差异对彩色及黑白成像的影响,顺带,这也是不同镜头味道之所在。

第一组,彩色成像对比,上,ZM21/4.5,下,M21/3.4:
两相比较,ZM21/4.5 可能由于 Biogon 结构的影响,边角表现较弱,整体反差略低,M21/3.4 则解像力更高,色彩更鲜艳。

第二组,黑白成像对比,上,ZM21/4.5,下,M21/3.4:
两相比较,成像区别大于彩色成像,区别较大的地方是:左侧石头的立体感、水潭倒影的细腻感、上半部分由反差构成的纵深感。
较高的反差构成的明暗“分离”效果更强,会形成更好的立体感和纵深感。细腻二字的重点是“腻”,描述一种过渡的“粘黏”和“连续”,恰好与“分离”相对。

这两组比较正好反应了不同反差对彩色及黑白影调产生的直接影响,也能从中理解新老镜头的“味道”之别,以及不同年代的审美倾向。再就是反差对彩色与黑白图片构成的影响不同,彩色片子反差的差别感受不那么明显,较高的反差使色彩更鲜艳,去除色彩因素以后,反差对黑白影调的影响更大,体现出更直观的调子柔与调子硬、层次细腻与层次丰富、以及通透感立体感纵深感的不同。整体反差好的镜头对彩色成像的正向作用更明显,更通透、色彩更鲜艳,但对黑白影像不同,黑白影像依赖合适的反差来表达与主题相符的氛围与细节。

另外,彩色影像不如黑白影调表现出的差异这么大,我认为这个现象与索尼的丰富黑白影调模式的算法有关。丰富黑白影调模式连续拍摄三张,实际上是黑白模式下固定某个 EV 值的 HDR,得到三张类似包围曝光的片子,然后采用类似叠底的算法合成为一张片子,以获得更丰富的细节。这样做的好处是确实能使细节更丰富,不好的地方是会放大不同镜头间反差的差异。

再看一下福伦达 VM35/1.2 II 和徕卡 Summicron-M28/2.0A 之间的比较。前面重点介绍过 VM35/1.2 II,福伦达最新出品的诚意之作,在 NEX-5N 上是一支非常出色的挂机镜头,而 M28/2.0A 则是徕卡镜头中的经典,历经十载仍身处巅峰,在 NEX-5N 上等效 42mm,挂机使用十分合适,如果二选其一,究竟以谁为佳?

第一组,日光,远景,第一张,NEX-5N + VM35/1.2 II @ F5.6,ISO100:
第一组,日光,远景,第二张,NEX-5N + M28/2.0A @ F5.6,ISO100:
两者在日光条件下较小光圈解像力接近,色彩风格接近,整体反差接近。VM35/1.2 II 的边角比 M28/2A 略显松散,M28/2A 的暗角略重。注:色彩平淡灰暗,皆因北京气候环境条件及城市建筑风格所致。

第二组,灯光,近景,第一张,NEX-5N + VM35/1.2 II @ F2.0,ISO1600:
第二组,灯光,近景,第二张,NEX-5N + M28/2A @ F2.0,ISO1600:
第三组,灯光,近景,丰富影调黑白模式,第一张,NEX-5N + VM35/1.2 II @ F2.0,ISO1600:
第三组,灯光,近景,丰富影调黑白模式,第二张,NEX-5N + M28/2A @ F2.0,ISO1600:
近景的区别比较明显,VM35/1.2 II 中心解像力明显好于 M28/2A,不过边角解像力下降较多,反而不如 M28/2A。成像区别最大的反差和影调,M28/2A 的整体反差及微反差均好于 VM35/1.2 II,层次丰富而且细腻、立体感更强、光泽油润。黑白影调的差异更突出些,因为丰富影调黑白模式会加大镜头间反差的区别。不过,M28/2A 的边角失光更明显。

VM35/1.2 II 的整体素质非常不错,无论大小光圈近景远景,表现可圈可点,不过,与之相较的是徕卡的经典之作,难以在影调层次细节等方面做得更出色,徕卡毕竟是徕卡,追求的就是极致。。。

NEX-5N 的更多玩儿法

之前一直关注在镜头转接以及 NEX-5N 的常规功能和设置上,直到受有孔兄及raze911老兄启发,尝试了一下 NEX-5N 上的“手持防抖”及“夜景防抖”两个功能,体会如下:

当使用手动镜头,设置手持夜景模式,系统优先满足快门速度上限 1/60s、以及感光度上限 ISO6400,若速度已达到 1/60s,则系统自动调低感光度,若感光度已达 ISO6400,则系统自动调低快门速度。

手持运动与此类似,不同点是优先满足快门速度上限 1/250s,感光度上限仍为 ISO6400,算法顺序相同。

按下快门后,系统会连拍六张,然后做机内算法合成,得到并存储一张影像。

实际拍摄夜景情况,锐度一定程度上降低,层次一定程度上损失。

这样的思路非常好,可惜不能通过手动设置快门速度的上限值和感光度的上限值,如果可以手动设置,有可能通过这样的功能,适当降低感光度,通过多张连拍合成,既避免了手持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又能得到质量高的低感光度片子。

丰富黑白影调模式和 HDR 模式的算法都以影调为优先,通过连拍获得更多细节以加强影调。
运动防抖模式和手持夜景模式的算法则以清晰度为优先,通过连拍获得更多细节并尽量减除差异部分以尽量获得清晰图像。

再由有孔兄指点:“我去年曾经买过一台索尼的三防卡片机 TX5,其功能中就有手持夜景模式,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这次进 5N,主要就是奔着手持夜景模式取得。”

无论手持夜景模式还是丰富黑白影调模式,都是很值得仔细研究认真使用的东西,特别后者,其实是一种创意曝光。

丰富影调黑白模式这种咔咔咔连响三声的拍摄方式很有意思,实际上是黑白模式下机内固定 EV 值的 HDR 模式,连续曝光三次,形成曝光量不同的三张影像(据我判断,上下分别多保护了一档 EV 的细节),然后利用类似叠底的算法合成为一张片子,这样做既能得到更大的动态范围,又能获得更丰富的影像信息,使合成后的片子细节更多、层次更丰富,机内合成算法偏向于得到反差较大的反差,比较符合现代审美,显得通透、立体。不过,如此会加大镜头之间反差的差别,反差较大的镜头显得调子更硬,后期处理有可能需要降低一点反差,使片子更柔和。

由于丰富黑白影调模式是三张合成,如果期间手持不稳或者主体晃动,有可能造成合成后的影像清晰度下降,因此,如果光线条件允许,建议尽量保证快门速度高于安全快门的 3.5 倍,以消除不稳定因素。也因为此,丰富黑白影调模式不太适合拍摄运动主体的片子(除非特意以主体的模糊叠影强调动感),一方面,拍摄三张以后的机内处理需要较长时间,另一方面,除非快门速度足够快(比如 1/1000 秒以上甚至更高),否则,运动中主体的影像清晰度下降难以避免。

丰富黑白影调,NEX-5N + Summicron-M28/2.0:
这是同场景的 RAW 格式后期转黑白(Aperture),镜头、参数相同,比较一下喜欢哪一个?不过,RAW 格式后期处理余地大很多:
丰富黑白影调作为创意曝光方式能不错,不过,丰富黑白影调模式加大了反差,只在特定场景合用,比如反差较低的场景。如果反差较大的场景并不适用,会损失中间灰阶,虽然立体感增强,但影调显得生硬。只要曝光准确,使用 RAW 格式后期转黑白的效果更自然,并能够更好反映镜头的特性。以下是 RAW 格式 Aperture 转黑白,NEX-5N + Super Elmar-M21/3.4:
对徕卡镜头发展的一些设想

以往的版本,徕卡的重点焦段是 50mm 和 35mm,特别是 50mm,可谓在不同规格上不遗余力,而 35mm 则一直是 Summilux、Summicron 并重。随着时代的发展,镜头有向广角偏重的趋势,真心希望在 28mm 上也出现 Summilux 和 Summicron 并重的局面。

关于大光圈顶级镜头和小光圈镜头,实际上是满足玩味与实用两种取向,以 50mm 为例,我认真比较过 Noctilux 和 Summilux,实用性方面 Summilux 要强很多,但是 Noctilux 的玩味性是无可替代的。要想兼顾实用与玩味又不想重复配置的,首选大光圈,实用主义者则尽可放心选择小光圈,而不在乎投入又有极致癖好的,最好一样一支

关于色散,随着影像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成像质量越来越挑剔,对于色散越来越不愿意忍受,APO 镜头有可能会成为更明确的系列,目前从 135mm、90mm、75mm 一直到最新的 50mm 都有 APO 规格,不知以后会不会继续发展到 35mm 甚至 28mm。在实际使用中,非 APO 镜头光圈收到 F2.8 的时候,眼见的色散已经很轻微,而类似 Super Elmar M21/3.4A 这样全新设计的镜头,全开 F3.4 时已没有色散,而现有 APO 镜头的最大光圈只到 F2.0,似乎 APO 重点攻克的只是 F2.0 和 F2.8 两档光圈,如果能把 APO 的设计延伸到 Summicron 35mm 甚至 28mm,将能大幅提高实用性,真心希望徕卡能极致至此。。。

以往的 APO 镜头在价格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别,新出的 APO-M50/2.0A 却是天价,竟然大幅超过了 M50/1.4A,这方面一直有些费解,不知真是因为设计难度和制作成本的原因,抑或徕卡在特殊规格上的特别价格策略。我试用过 APO-M50/2.0A,制作及成像方面确实无可挑剔,但和价格因素一起考虑的话,一定是个困难的抉择。

NEX-7 固件升级后的红移

NEX-7 在上市一年之后终于等到固件升级,因为主要以玩儿转接为主,未关心其余升级内容,只是看看对于红移是否能有改善。先看看日光情况下天空的表现,第一张,NEX-7 + M28/2.0A @ F5.8,自动白平衡,原效果,未作调整:
日光情况下天空的表现,第二张,NEX-7 + M28/2.0A @ F5.8,后期调整白平衡之后的效果(Aperture):
再看看室内灯光的红移情况,第一张,NEX-7 + M28/2.0A @ F2.0,自动白平衡,原效果,未作调整:
室内灯光的红移情况,第二张,NEX-7 + M28/2.0A @ F2.0,后期调整白平衡之后的效果(Aperture):
看起来,对于 35mm 以下的镜头,NEX-7 的新版固件仍未能完全解决红移,不过,对于 28mm 镜头,可利用后期处理予以改善,基本可用。;另外,除 28mm 之外,还简单测试了 M21/3.4A,情况与 28mm 类似。

[待续。。。交流上片请移步: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兼谈徕卡/蔡司/福伦达镜头选择(第二期)
本帖最后由 我很认真 于 2012-10-23 05:01 编辑

相关标签: NEX-5N 徕卡 蔡司 福伦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51597 回帖:35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2.138
主题: 5
帖子: 2853
注册: 2011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EX-5N
X-T2
★ NIKON D61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22.138
主题: 5
帖子: 2853
注册: 2011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EX-5N
X-T2
★ NIKON D610
柯尼卡38/2.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22.138
主题: 5
帖子: 2853
注册: 2011年6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EX-5N
X-T2
★ NIKON D610
还在用5N的路过,重访下经典。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1.846
主题: 59
帖子: 1638
注册: 2012年11月
牛片
5n确实干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212
主题: 71
帖子: 3051
注册: 2011年3月
我也弄个同门转接一下。现在的二手5N只要100美元就能弄到品相不错的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75
主题: 35
帖子: 6179
注册: 2011年2月
很有价值的帖子。楼主确实很认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97
主题: 7
帖子: 71
注册: 2015年9月
的确是很认真的有价值的帖子。真诚谢谢分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212
主题: 71
帖子: 3051
注册: 2011年3月
看着那些老红房子眼熟,这张是信息工程学院吗?
@我很认真 本帖最后由 saltshaker 于 2017-9-20 07:3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095
主题: 9
帖子: 4846
注册: 2005年12月
转接同门16-35za(2.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095
主题: 9
帖子: 4846
注册: 2005年12月
转接同门16-35za(2.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4.759
主题: 114
帖子: 23362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 HUAWEI Mate 60 RS | ULTIMATE DESIGN
★ L2D-20c
★ NIKON D5
认真兄好久没来了,想问个问题。

我的NEX送给我弟了,但VM35/1.2一直留着,一直还想把这个镜头用起来,想问个低级问题,这个头的卡口是不是可以直接套徕卡M10?

如果可以的话,就进个M10玩玩。

全画幅的小机器,手上的RX1RII和徕卡Q都是不能换镜头的,玩了一阵又有些失去了兴趣,还是想玩镜头,得买个全画幅的小机器、带复古感觉的,看来看去就M10不错。
(0)
(1)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4.759
主题: 114
帖子: 23362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 HUAWEI Mate 60 RS | ULTIMATE DESIGN
★ L2D-20c
★ NIKON D5
过来看看。

好久没用奶昔了,最近在玩富士XT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1.592
主题: 11
帖子: 468
注册: 2001年12月
时常要来看看。留个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9.541
主题: 102
帖子: 2795
注册: 2006年10月
超便宜的国产头 33 1.6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3
主题: 0
帖子: 2
注册: 2015年1月
谢谢分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46
主题: 2
帖子: 235
注册: 2014年12月
大光圈浅景深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4.759
主题: 114
帖子: 23362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 HUAWEI Mate 60 RS | ULTIMATE DESIGN
★ L2D-20c
★ NIKON D5
VM3512是只好头!最近在玩DF,手上有尼康的AIS3514,又进了一个蔡司的3514,感觉这三个35mm中,还是VM3512是最好的,无论是手感、出片素质等等,都排第一。

可惜这个头不知道怎么能套到DF上去玩。 本帖最后由 dongdong603 于 2015-1-9 16:4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46
主题: 2
帖子: 235
注册: 2014年12月
楼主写得很详细,受益匪浅。
看了楼主的贴才开始关注VM35mm/F1.2这支头,最终还是进了。上图支持一下。
街头随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1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14年11月
跟高手学习   我入手很早了   就是拍不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52
主题: 0
帖子: 117
注册: 2013年12月
好贴留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603
主题: 8
帖子: 2066
注册: 2004年3月
月赛优胜标识
重温精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64
主题: 0
帖子: 64
注册: 2014年6月
认真拜读完毕,谢谢楼主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归整!收藏此帖,随时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3
主题: 0
帖子: 2
注册: 2014年6月
学习
本帖由 V2.5.0 iPhone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22.096
主题: 189
帖子: 36901
注册: 2006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月内主力装备
★ HUAWEI Pura 70 Ultra
★ PGT-AN20
好贴不能沉,定期顶起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5
主题: 0
帖子: 5
注册: 2011年3月
回复:牛肉豆豆包
我未满未达到百日百贴条件,故此不能回复你的短消息。
如果想了解 21 4.5在A7上的表现可以留下联系方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9
主题: 30
帖子: 484
注册: 2011年9月
请问,zm21 4.5在a7上红移情况如何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802
主题: 10
帖子: 10120
注册: 2009年10月
nex5r+G9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475
主题: 38
帖子: 756
注册: 2001年11月
全是好头啊。按也凑个热闹:nex c3+180mm/f4 FD口定焦,佳能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归整贴:NEX-5N 不玩儿转接有点儿冤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