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通过Imaging-Resource的量化评测结果简要说明X3和传统传感器的区别 [主题管理员:spot]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5433 回帖:54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5.17
主题: 205
帖子: 4725
注册: 2012年10月
马赛克可以提高分辨率 如果x3提高面积的的话是不是就优势明显了 画幅足够大 透光足够的话就没问题了
本帖由 iPhone5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Imaging-Resource上70D和DP1M的分辨率测试结果对比。实际分辨率的差距很明显。

原文连接:

70D的测试结果http://www_imaging-resource_com/PRODS/canon-70d/canon-70dA5.HTM
DP1M的测试结果http://www_imaging-resource_com/PRODS/sigma-dp1m/sigma-dp1mA5.HTM
SD1的测试结果http://www_imaging-resource_com/PRODS/SD1/SD1A5.HTM

大量的测试结果证明,1500万的X3,即使没有低通,实际的空间分辨率上限,就是一个真正的物理上的限制,这些实验室的物体,线条之间的距离关系非常清楚、明确,这跟某些X3的所谓“实拍照片”完全不同,那些照片里,把远处的树上一万片叶子锐化成一百片,也没人看的出来,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能准确识别多少细节,完全明明白白,靠锐化等等图像处理,根本无法造假。
本帖最后由 spot 于 2013-10-29 22:4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逍遥仙2012 发表于 2013-9-23 20:34
      但是,楼主关于马赛克与X3分辨率的对比结果却令我等大为疑惑!因为有太多的对比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的是X3实实在在的、异常清楚的成像,就连高楼顶上的砖缝都历历在目,清晰无比!而楼主一句伪分辨率是万万不能令人信服的!那些最远端的排列有序的砖缝也能由感光器自己产生出来吗?...


如果只是拍砖缝的话,尤其是红色砖头,砖缝就是※※黑场景,X3确实有理论上的优势,这跟我前面的结论没有矛盾,※※蓝彩色分辨率是现有X3的主要优势。

请注意一个问题,我之所以强调要通过可验证的量化测试进行对比,原因就是一般所谓实拍对比,存在大量不严格的情况,你看到的差别,很可能存在镜头、对焦、振动影响、运动模糊、光线、物体、场景区别、后期处理差异等等大量因素的影响。

还是那句话,如果X3确实有空间分辨率整体上的优势,不可能只有拍砖缝才能体现,反而一进实验室就不行。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实验室拍得好,不一定真好,因为实验室确实存在局限性;但是实验室拍不好,肯定不会真好。

逍遥仙2012 发表于 2013-9-23 20:54
本人再次声明;楼主的专业知识是我等极为佩服的!楼主的四个结论本人一律拥护!但是这四个结论却印证不了楼主关于X3伪分辨率的结论,这个结论更是缺少数据支持,也就是证据不足,不予采信!另外,楼主并没有就空间分辨率与色彩分辨率对于人眼视觉影响的论证,至于X3  20%至30%的色彩优势也是缺乏证据,一个空间分辨率和色彩分辨率相同,另一个色彩分辨率只有空间分辨率的1/4,如何得出20%优势的结论呢?楼主似乎在借力打力,偷换概念。


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同样是一个概率的问题。我前面多次说明过这个问题了,马赛克的※※蓝像素确实密度只有一半,但这并不意味着实际分辨率也只有一半。这跟绿色的情况是类似的(当然比例不一样),参考我前面画的示意图。
有些人按照朴素的想象,马赛克的空洞会按照面积的比例丢失信息,但前提是,镜头传递过来的像点很小,面积相对于像素和空洞可以忽略不计,也就是上图中左边的情况,传感器分辨率远远低于镜头分辨能力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比例是成立的。因此,在像素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比如我举过的例子,APS-C上只有4个像素,X3相对马赛克那确实是一倍的分辨率优势。

然而,当像素密度不断提高,像素(以及空洞大小)不断变小,X3这个优势就会逐渐变小,从上图右边也可以看出来,像素大小与镜头传递的像点大小在同一个数量级时,像点刚好落入空洞的概率,已经很低很低。

当最终像素大小比镜头的像点还小时,这个概率就是0,也就是任何一个像点,都不会完全落入空洞中。

因此,X3相对马赛克的分辨率优势,随着像素密度的提高,呈现不断减少的趋势。早期300万像素时代,X3可以有很明显的优势,但到了1500万像素时代,这个优势已经无法识别。

※※蓝跟绿色,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因为空洞更大,因此红蓝彩色分辨率这个趋势,要滞后于总的空间分辨率(以绿色为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spot 发表于 2013-8-23 16:37
我这个帖子引用的不仅有数据,几个测试网站都提供实际测试照片的原图下载,Imaging-Resource还提供RAW文件下载,因此所有的数据对比结果,都是从真正的测试照片量化分析得来,具有充分的可验证性。

这里简单说明一个关于量化测试的最基本的逻辑。

某些相机在量化测试中数据不错,但是在某种实拍中表现不好,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我前面的帖子也说明过,存在量化测试方法不够全面和完善的可能性,量化测试的方法本身也是以大量人群的视觉感受统计进行检验,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我这个帖子引用的是按照现有国际标准进行测试的结果。

也就是说,量化测试的结果好,不能100%证明一个相机的所有实拍表现都是好的。这就好像任何质量检验方法,都不能保证生产出的产品100%合格一样。

另一方面,某些相机在实拍中表现很好,唯独在量化测试中表现不好,这是不可能的。

量化测试也是以实际物体,通过实际的相机和镜头,对实际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只不过拍摄条件更严格,对比分析方法更科学而已。量化测试环境下拍不好,这说明相机本身的性能存在缺陷,而实拍中可能使用某些方法进行了针对人眼视觉感受的调整和回避,在不严格的环境下,只靠人眼难以发现问题。

也就是说,量化测试作为 ...

本人再次声明;楼主的专业知识是我等极为佩服的!楼主的四个结论本人一律拥护!但是这四个结论却印证不了楼主关于X3伪分辨率的结论,这个结论更是缺少数据支持,也就是证据不足,不予采信!另外,楼主并没有就空间分辨率与色彩分辨率对于人眼视觉影响的论证,至于X3  20%至30%的色彩优势也是缺乏证据,一个空间分辨率和色彩分辨率相同,另一个色彩分辨率只有空间分辨率的1/4,如何得出20%优势的结论呢?楼主似乎在借力打力,偷换概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楼主的专业知识真是让我等长了知识了!我一直不明白X3的工作原理,不明白号称光线利用率接近100%的X3为什么反倒在弱光下那么差!不明白红、绿、蓝三原色单独吸收的、计算的X3反而会经常偏色!楼主的专业讲解与分析为我等一一解答了这些疑惑,让我们知道了X3未来并非一片坦途,需要克服的困难还很多很多......。
      但是,楼主关于马赛克与X3分辨率的对比结果却令我等大为疑惑!因为有太多的对比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看到的是X3实实在在的、异常清楚的成像,就连高楼顶上的砖缝都历历在目,清晰无比!而楼主一句伪分辨率是万万不能令人信服的!那些最远端的排列有序的砖缝也能由感光器自己产生出来吗?这个假的分辨率也太真了吧!而相同场景的号称3600万像素的马赛克却相差甚远,连最远端的砖缝都无法分辨了!这时候多希望它也产生所谓的伪分辨率啊!所以,我们认为X3的分辨率是实实在在的,我们看到的是真实的1500万像素的X3!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只能认为我们看到的3600万像素的马赛克实际成像像素连1500万都没达到!怎么可能呢!我们知道,3600万像素是真实的物理像素(楼主专业的叫法是空间像素),怎么连1500万都没达到呢?以我等普通爱好者的知识理解的话,我等只能从全色像素上找原因了。我们知道马赛克的一个全色像素是由相邻四个单色像素组成的,也就是说3600万单色像素所组成的全色像素只有900万!似乎找到原因了!一个是空间像素,一个是全色像素,一个是3600万,一个是900万。哪个对于人眼来说更敏感,更重要呢?我等不是专业人士,不可能给出专业的解释,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所谓的3600万像素的马赛克却真真的没有1500万像素的X3清楚!这其中原因各位自己去找吧!本人只是假想,实在不够专业,惭愧!惭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lzmail 发表于 2013-8-23 12:10
用过再评价吧,4k而已,纸上谈兵没有意义的


skmszm 发表于 2013-8-23 13:12
楼主你用过X3么?别到处搬一堆数据!用过再说吧


我这个帖子引用的不仅有数据,几个测试网站都提供实际测试照片的原图下载,Imaging-Resource还提供RAW文件下载,因此所有的数据对比结果,都是从真正的测试照片量化分析得来,具有充分的可验证性。

这里简单说明一个关于量化测试的最基本的逻辑。

某些相机在量化测试中数据不错,但是在某种实拍中表现不好,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我前面的帖子也说明过,存在量化测试方法不够全面和完善的可能性,量化测试的方法本身也是以大量人群的视觉感受统计进行检验,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我这个帖子引用的是按照现有国际标准进行测试的结果。

也就是说,量化测试的结果好,不能100%证明一个相机的所有实拍表现都是好的。这就好像任何质量检验方法,都不能保证生产出的产品100%合格一样。

另一方面,某些相机在实拍中表现很好,唯独在量化测试中表现不好,这是不可能的。

量化测试也是以实际物体,通过实际的相机和镜头,对实际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只不过拍摄条件更严格,对比分析方法更科学而已。量化测试环境下拍不好,这说明相机本身的性能存在缺陷,而实拍中可能使用某些方法进行了针对人眼视觉感受的调整和回避,在不严格的环境下,只靠人眼难以发现问题。

也就是说,量化测试作为一个标准化的检验工具,足以证伪,也就是揭示相机存在的缺陷。

比如分辨率标版的拍摄,足以戳穿所谓1500万X3分辨率相当于3000万甚至4500万马赛克的神话。再比如偏色问题,前面已经有人用IR上的测试照片进行调色,不论怎么改,最后的结果是X3相对马赛克,偏色更加严重,连最基本的白平衡也调整不过来。暗光下信噪比的测试也可以充分说明现有X3在信噪比方面的根本性问题。

当然,彩色分辨率的测试结果也可以证明在红蓝彩色分辨率方面马赛克存在的缺陷,X3确实具有20%到30%左右的明显优势。

总之,我这个帖子的四项结论,具有充分的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支持,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也符合理论上的分析结论。

我再重复一遍,要想推翻这些结论,请拿出同样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如果只有所谓"个人感受",请不要再重复这些对本帖主题毫无意义的内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524
主题: 10
帖子: 383
注册: 2006年8月
楼主你用过X3么?别到处搬一堆数据!用过再说吧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2.291
主题: 49
帖子: 1714
注册: 2008年12月
spot 发表于 2013-8-13 03:20
请问你是用DP2M和EOS M拍黑白照片对比的吗?还是彩色照片?

我这个帖子一共四项结论,请完整看清楚,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相同像素密度下,X3的红蓝彩色分辨率具有明显优势。


用过再评价吧,4k而已,纸上谈兵没有意义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2.291
主题: 49
帖子: 1714
注册: 2008年12月
sunny07 发表于 2013-8-13 09:22
是的,适马搞X3是有十多年了,可以说与canon、nikon基本同步发展的,可是看看人家。别说它久经考验,如果真那么牛逼为何连一点销量都没有,能说它好吗?全世界的摄影师都是傻子?优点是存在,但是缺点很大,而且适马根本就改进不了。我也有DP1m,但是看多了它的图片色彩真有点不喜欢,更不要说适应面之窄了。
评价相机的优劣,应该更全面一点客观一点。


看原图,看立体感
色彩这东西见仁见智,你不喜欢别人喜欢也一样,不是评价标准,马赛克同样也偏色,还有伪色 本帖最后由 lzmail 于 2013-8-23 12:1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版内禁言]
泡网分: 0.723
主题: 22
帖子: 715
注册: 2012年7月

这帖还在争论,

图像大鳄早就深入研究了,
这种3层结构由于非线性穿透损失,RGB的规定比例在全灰度段根本配不平,也就是解决不了白平衡,色调失真,
人眼最敏感,
根本不能用,
不信,等着看结果吧,

适马弄几张中间灰度的样张忽悠小白,故意拍摄土著,以丰富的服饰色彩赚眼球,稍微有点色彩常识的都能看出色域严重不足,高低亮度的色调失真,买了就上当,整体画质一塌糊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745
主题: 0
帖子: 1185
注册: 2007年4月
spot 发表于 2013-6-9 01:00
其实关于X3的特点早已经分析得很清楚了,我自己也在不同的帖子里零散的写过一些,但是好像还没有一个专门的帖子集中说明一下,隔一段时间总有些糊涂论点又冒出来。这个帖子主要引用了Imaging-Resource上适马SD1和佳能650D的量化评测结果,说明一下X3和传统传感器的主要区别。发帖之后,有一些原理性的争论,因此又补充了一些相关的内容。

新增加一个简单的概述,概括了这个帖子的主要内容。在一些结论的表述上,更加明确一些。

零、概述

本贴通过引用不同的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对比了SD1、DP1M、Coolpix A、GR、650D等画幅基本相同,像素密度也基本相同(650D考虑低通效果后也基本在同一水平)的机型,总结了SD1为代表的1500万像素X3相机的几个技术特点:

1、1500万像素的X3相机,其空间分辨率与1500万(或1600万)无低通马赛克相机基本相当。
空间分辨率的概念,就是指相机系统在单位尺度内对黑白线条的识别能力,可以用最小线条宽度或者线条的密度来表示。公认的测试方法由相关的国际标准如ISO12233等规定。

以下是对Imaging-Resource和TechRadar上SD1、DP1M、Coolpix A、GR四个型号相机空间分辨率实际测试结果的 ...


X3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不想追隨马赛克這種形式!

因為马赛克這種形式天生明顯殘缺!

所以幾大相機廠都默默在研究近似X3技術!

因為科技能改進的殘缺仍然是殘缺!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083
主题: 17
帖子: 3564
注册: 2007年9月
lzmail 发表于 2013-8-12 18:07
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估计楼主没用过x3

其实买个dp2m这类也就4k的样子,比一只微单带定焦头还便宜
楼主去买一个对比一下就可以了,花费也不多

用过之后你会发现你这些理论跟实际有很大的分别

x3毕竟出来也有十多年了,要是靠吹出来的也早就被戳破了,人家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不是这几个图表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是要实践才能出真知

tips:
我自已有eosm,就是楼主说的650d的缩小版,
按你的理论是650d的分辨率与sd1m是一致的
我也有x3的dp2m,我拿eosm的raw文件无论如何锐化或者去噪点,都是弄不出x3的空间感,立体感与原图的纯净感,
特别是风景类的树叶杂草类考验分辨率的场景,dp2m是完爆佳能eosm,
马赛克体现这种大分辨率的场景细节放大看原图都是涂抹的痕迹
就算我拿1800万像素的rize成1500万像素也是一样没有可比性,
缩图只是略降低点点涂抹感而已

是的,适马搞X3是有十多年了,可以说与canon、nikon基本同步发展的,可是看看人家。别说它久经考验,如果真那么牛逼为何连一点销量都没有,能说它好吗?全世界的摄影师都是傻子?优点是存在,但是缺点很大,而且适马根本就改进不了。我也有DP1m,但是看多了它的图片色彩真有点不喜欢,更不要说适应面之窄了。
评价相机的优劣,应该更全面一点客观一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lzmail 发表于 2013-8-12 18:07
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估计楼主没用过x3

其实买个dp2m这类也就4k的样子,比一只微单带定焦头还便宜
楼主去买一个对比一下就可以了,花费也不多

用过之后你会发现你这些理论跟实际有很大的分别

x3毕竟出来也有十多年了,要是靠吹出来的也早就被戳破了,人家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不是这几个图表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是要实践才能出真知

tips:
我自已有eosm,就是楼主说的650d的缩小版,
按你的理论是650d的分辨率与sd1m是一致的
我也有x3的dp2m,我拿eosm的raw文件无论如何锐化或者去噪点,都是弄不出x3的空间感,立体感与原图的纯净感,
特别是风景类的树叶杂草类考验分辨率的场景,dp2m是完爆佳能eosm,
马赛克体现这种大分辨率的场景细节放大看原图都是涂抹的痕迹
就算我拿1800万像素的rize成1500万像素也是一样没有可比性,
缩图只是略降低点点涂抹感而已


请问你是用DP2M和EOS M拍黑白照片对比的吗?还是彩色照片?

我这个帖子一共四项结论,请完整看清楚,我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相同像素密度下,X3的红蓝彩色分辨率具有明显优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2.291
主题: 49
帖子: 1714
注册: 2008年12月
看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估计楼主没用过x3

其实买个dp2m这类也就4k的样子,比一只微单带定焦头还便宜
楼主去买一个对比一下就可以了,花费也不多

用过之后你会发现你这些理论跟实际有很大的分别

x3毕竟出来也有十多年了,要是靠吹出来的也早就被戳破了,人家能持续这么长的时间肯定有它存在的道理
不是这几个图表能说明问题的,关键是要实践才能出真知

tips:
我自已有eosm,就是楼主说的650d的缩小版,
按你的理论是650d的分辨率与sd1m是一致的
我也有x3的dp2m,我拿eosm的raw文件无论如何锐化或者去噪点,都是弄不出x3的空间感,立体感与原图的纯净感,
特别是风景类的树叶杂草类考验分辨率的场景,dp2m是完爆佳能eosm,
马赛克体现这种大分辨率的场景细节放大看原图都是涂抹的痕迹
就算我拿1800万像素的rize成1500万像素也是一样没有可比性,
缩图只是略降低点点涂抹感而已

eosm的大部分时间就是被沦为高清摄像机加夜景高iso机,这个确实是x3办不了的事

本帖最后由 lzmail 于 2013-8-12 18:2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916
主题: 10
帖子: 2567
注册: 2008年3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7-27 14:56[/cool]
你先试试将马赛克的对比度加到X3的程度,看来皮肤人的纹路还是不是正常的人皮吧
继续锐化还是可以的,但要看你用什么锐化手段。加大边缘反差那种,不是那么合适。
另外,别看X3很锐。但这个和马赛克的锐化是不一样的,马赛克的锐化是白边为代价。X3的是突变,但没白边这个副产品

去看适马的官方样图吧,人像睫毛处的白边。马赛克锐化也可以没白边的,参数可以调,就看你怎么调而已。同样raw用dpp开和用ps开截然不同。操作手法引起的差异很大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0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27 17:04
索尼这个太复杂了,还没看懂。

佳能那个专利看懂了一部份。应该不是在像素表面打孔,大概的意思是,在某层像素表面,可以专门针对本层特定的波长范围,做一个有特定尺寸的凹凸表面,通过光的衍射和共振效应,实现对特定波长范围的高效率吸收。因此,每层都不需要做的很厚,就可以同时满足对本层相应波长范围的高吸收,以及对其它层相应波长范围的低损耗。专利中提到了可以在第二、三两层做这种结构(图上只画了第三层),理论上最终可以达到每层都是接近100%的吸收效率。

这个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每层的凹凸表面每个形状都必须符合特定的尺寸要求,否则吸收的波长范围就乱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专利,实际产品能达到什么效果,是另一回事。

不过,从索尼和佳能的专利都可以看到,如何提高单个像素的吸收效率(不是总的吸收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多层传感器的信噪比,是各厂家多层传感器的主要努力方向。

与这些新专利的设计相比,现有X3的结构,可以说是比较原始的。只靠一个红蓝分辨率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我没看canon的专利。 但听你的描述,似乎分光不是通过深度吸收, 而是单频率光栅。 就是粗糙表面对于某频率的选择性吸收?   这样,对于厚度造成的光吸收有改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27 09:15
那么有劳点评sony这个蜂窝煤x3。

这个我看起来好像比较奇葩的地方在于光电转换导致电子迁移是侧面的。

这个而且应该和打孔深度没关系,仅仅和填充的有机染料有关系。那么rgb谁在上下就有更多的灵活度。

那么其实一个像素可以水平方向上填料可以分步rgb, 不一定要垂直来。


索尼这个太复杂了,还没看懂。

佳能那个专利看懂了一部份。应该不是在像素表面打孔,大概的意思是,在某层像素表面,可以专门针对本层特定的波长范围,做一个有特定尺寸的凹凸表面,通过光的衍射和共振效应,实现对特定波长范围的高效率吸收。因此,每层都不需要做的很厚,就可以同时满足对本层相应波长范围的高吸收,以及对其它层相应波长范围的低损耗。专利中提到了可以在第二、三两层做这种结构(图上只画了第三层),理论上最终可以达到每层都是接近100%的吸收效率。

这个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因为每层的凹凸表面每个形状都必须符合特定的尺寸要求,否则吸收的波长范围就乱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专利,实际产品能达到什么效果,是另一回事。

不过,从索尼和佳能的专利都可以看到,如何提高单个像素的吸收效率(不是总的吸收效率),从根本上提高多层传感器的信噪比,是各厂家多层传感器的主要努力方向。

与这些新专利的设计相比,现有X3的结构,可以说是比较原始的。只靠一个红蓝分辨率优势,是远远不够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荒谬的城市 发表于 2013-7-27 13:11
X3的原图偶也看到过,相较同像素的马赛克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印刷后不清楚,至少在目前的中阶显示器甚至是高阶显示器上看并没有太大不同。马赛克的出图只需以明度为混合方式,叠一个强力锐化过的图层并调整到合适的透明度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越X3效果。而X3的反差相对比马赛克大,如果继续做锐化很容易造成损失,这却是个很纳闷的事情。。。

你先试试将马赛克的对比度加到X3的程度,看来皮肤人的纹路还是不是正常的人皮吧
继续锐化还是可以的,但要看你用什么锐化手段。加大边缘反差那种,不是那么合适。
另外,别看X3很锐。但这个和马赛克的锐化是不一样的,马赛克的锐化是白边为代价。X3的是突变,但没白边这个副产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916
主题: 10
帖子: 2567
注册: 2008年3月
stevenjdsr 发表于 2013-7-26 16:35
马帮js实在可怕,马帮x3全淘宝就那么两三家在卖,在无忌里忽悠可以利益最大化。不像cns,几千个经销商,忽悠死也不一定在自己家买啊。呵呵

canon sony都有这样的技术储备,只不过由于三层感光结构的失光和偏色、高感等问题暂时无解,不能贸然推出砸自己牌子。市场份额摆在那里呢。sigma就不同了,本来也没什么自己的机身,买来个x3专利凑合出个机器,能弄点市场份额就弄点,半成品也敢推出,毕竟是增量嘛,弄好了还能多卖点自家镜头。

看看flickr和kakaku就知道了,sigma市场份额不到八万分之一。

赞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916
主题: 10
帖子: 2567
注册: 2008年3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7-26 10:58
个人也有X3,也交流过。感觉,X3用户并不会神话X3.只会针对优势说,缺点懒得说,因为实在太明显,X3用户也不会不知道。

往往神话的,是没深入用过X3的,甚至是卖家。

X3的特点那么鲜明,不是马赛克可以替代的。但这只是特点,不见得是优点。选择并常用X3的,恐怕还是喜欢感性上的图片,远多于喜欢这个技术

X3的原图偶也看到过,相较同像素的马赛克优势并没有那么明显。印刷后不清楚,至少在目前的中阶显示器甚至是高阶显示器上看并没有太大不同。马赛克的出图只需以明度为混合方式,叠一个强力锐化过的图层并调整到合适的透明度就可以达到甚至超越X3效果。而X3的反差相对比马赛克大,如果继续做锐化很容易造成损失,这却是个很纳闷的事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0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27 03:36
你这个猜测没有依据。佳能这个专利只有纵剖面的图,不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看看下面Foven的X3专利图就知道,三层传感器,因为必须把下面各层的信号传递出来,因此每层的面积都需要比上一层略微增大一些,以容纳适当的读出电路,这是必须的,并不构成显著的性能变化。

像素的光电管是在微透镜的下面,从微透镜传递过来的光线必然是带有会聚性质的,因此,不存在增大下层受光面积改进高感性能的问题。
佳能的新专利说明原文是日文,看不懂,靠google翻译大概猜了一下,可能是采用了非规则的平面形状(在像素上按与波长有关的特定长度打孔或做成某种形状的光栅?),然后利用光线的“衍射和共振效应”减少各层无用的吸收,增加本层特定波长范围的吸收效率。

这个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但是,如果是类似的概念的话,这个传感器的工艺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现有的X3。

总之根据我这个帖子的分析,有一点是明确的,不从原理上取得突破,改进现有X3的信噪比问题,只靠一个红蓝彩色分辨率的优势(虽然确实在这方面相对马赛克有明显优势),弥补不了色彩准确性和高感性能的缺陷,多层传感器是没有成为主 ...


那么有劳点评sony这个蜂窝煤x3。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4-23 20:25
到特许厅看了看, 基本上国内转载的消息都是扯淡麻。

根本就不是什么三层有机传感器+无机结构的混合型传感器。

就是普通的拜耳rggb排列cmos.

创新的地方在于不用滤色片和微透镜了。 红色和绿色感光像素不用滤色片,直接在像素的硅沉积层上打好多孔, 类似于蜂窝煤一样。 这些圆柱状的洞里面注入有机物。

红色的,花青化合物,酞菁化合物,卟啉类化合物
绿色的,卟啉类化合物,例如,或喹吖啶酮化合物的有机材料
蓝色的,直接就是硅光电二极管

这个洞有几百个μm深, 最好这个洞的数量比较多, 这样比表面积大,光电转换效率高。

图7是制造过程, 蚀刻, 注入有机半导体, 抛光然后盖上遮光层。  图13是蓝色的普通硅像素和有机+无机混合像素原件r,g。  图2是有机/无机的pn节。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4-24 17:10
当然了, 这个初步的设计再扩展就成了3 层结构。

如下。

可见蜂窝煤分三层了, 但打的洞还可以很多, 蓝色在最上层, 然后是绿和红色。
但这个专利说这部分的不多。。。

而且大部分国内媒体(包括某些外面的博客)用的是单层的图来说三层的事,当然困惑多多了。
这个我看起来好像比较奇葩的地方在于光电转换导致电子迁移是侧面的。 本帖最后由 strawberry 于 2013-7-27 09:18 编辑

以下内容由 strawberry 于 2013-7-27 09:23 补充
这个而且应该和打孔深度没关系,仅仅和填充的有机染料有关系。那么rgb谁在上下就有更多的灵活度。

那么其实一个像素可以水平方向上填料可以分步rgb, 不一定要垂直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chantto 发表于 2013-7-26 16:44
从下面佳能的专利图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加大中层和下层像素点的受光面积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上面所说的光能量衰减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加工工艺相信是比适马的X3更加复杂,所以要从实验室走到商品化的时间比适马的X3更加长,也给了佳能足够的时间去改善高ISO性能低下的问题。5D3的高ISO成功经验,让这个专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越来越感觉到三层短期内没啥前途。
红光必须在最下面。而红光的吸收效能最差(对比蓝/绿)
那么这个专利图反过来,做背透,依然无法解决红光问题。

也许,短期最合理的做法是背透的X2?
一个是蓝/绿结构。一个是黄/红结构。这样实际4色,在人眼最敏感的黄上,可以做到14bit(实际输出,可以让红/绿补足16bit)。
分辨率也比原马赛克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chantto 发表于 2013-7-26 16:44
从下面佳能的专利图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加大中层和下层像素点的受光面积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上面所说的光能量衰减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加工工艺相信是比适马的X3更加复杂,所以要从实验室走到商品化的时间比适马的X3更加长,也给了佳能足够的时间去改善高ISO性能低下的问题。5D3的高ISO成功经验,让这个专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你这个猜测没有依据。佳能这个专利只有纵剖面的图,不能说明问题。

事实上,看看下面Foven的X3专利图就知道,三层传感器,因为必须把下面各层的信号传递出来,因此每层的面积都需要比上一层略微增大一些,以容纳适当的读出电路,这是必须的,并不构成显著的性能变化。

像素的光电管是在微透镜的下面,从微透镜传递过来的光线必然是带有会聚性质的,因此,不存在增大下层受光面积改进高感性能的问题。
佳能的新专利说明原文是日文,看不懂,靠google翻译大概猜了一下,可能是采用了非规则的平面形状(在像素上按与波长有关的特定长度打孔或做成某种形状的光栅?),然后利用光线的“衍射和共振效应”减少各层无用的吸收,增加本层特定波长范围的吸收效率。

这个具体内容还需要进一步了解,但是,如果是类似的概念的话,这个传感器的工艺复杂程度,远远超过现有的X3。

总之根据我这个帖子的分析,有一点是明确的,不从原理上取得突破,改进现有X3的信噪比问题,只靠一个红蓝彩色分辨率的优势(虽然确实在这方面相对马赛克有明显优势),弥补不了色彩准确性和高感性能的缺陷,多层传感器是没有成为主流产品的可能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295
主题: 11
帖子: 15178
注册: 2012年6月
我觉得佳能这个的特色其实是在于最下面那层的那些小齿。。。。

我觉得那个是激光烧蚀的结果,用于增大受光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295
主题: 11
帖子: 15178
注册: 2012年6月
chantto 发表于 2013-7-26 16:44
从下面佳能的专利图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加大中层和下层像素点的受光面积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上面所说的光能量衰减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加工工艺相信是比适马的X3更加复杂,所以要从实验室走到商品化的时间比适马的X3更加长,也给了佳能足够的时间去改善高ISO性能低下的问题。5D3的高ISO成功经验,让这个专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这个加工工艺感觉其实不复杂,兴许比死马那个还简单
只要把下面层的几个像素联起来在放大就行了

X3的开口率必然是损失的,这么连起来的话估计也只能是大体相当于第一层.

也就是 这三层的像素总数是递减的。。。。

佳能那个要是这么做 肯定也是差值插到7500W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655
主题: 3
帖子: 717
注册: 2012年7月
从下面佳能的专利图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加大中层和下层像素点的受光面积到一定的合理程度,上面所说的光能量衰减问题就基本可以解决。这个加工工艺相信是比适马的X3更加复杂,所以要从实验室走到商品化的时间比适马的X3更加长,也给了佳能足够的时间去改善高ISO性能低下的问题。5D3的高ISO成功经验,让这个专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771
主题: 12
帖子: 660
注册: 2013年6月
荒谬的城市 发表于 2013-7-25 18:38
好专业的文章,看不太懂。。。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LZ就要被马帮的口水淹S了。向LZ默哀三分钟。。。
其实X3确实被神化了


马帮js实在可怕,马帮x3全淘宝就那么两三家在卖,在无忌里忽悠可以利益最大化。不像cns,几千个经销商,忽悠死也不一定在自己家买啊。呵呵

canon sony都有这样的技术储备,只不过由于三层感光结构的失光和偏色、高感等问题暂时无解,不能贸然推出砸自己牌子。市场份额摆在那里呢。sigma就不同了,本来也没什么自己的机身,买来个x3专利凑合出个机器,能弄点市场份额就弄点,半成品也敢推出,毕竟是增量嘛,弄好了还能多卖点自家镜头。

看看flickr和kakaku就知道了,sigma市场份额不到八万分之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395
主题: 5
帖子: 399
注册: 2013年7月
看了半天一大堆测试图,没一张实拍对比,LZ快快上几张实拍对比来证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unnyjob 发表于 2013-7-26 09:52
http://www_imaging-resource_com/IMCOMP/COMPS01.HTM
JPG侧视图下载后截取,RAW差别更明显。
实际效果比什么长篇大论的理论强的多。

X3的分辨率超过佳能最顶级的全幅,这就是为什么C,N,S也要跟进搞X3。
LZ被打脸,还要死撑。


你这几句话只能体现你自己的无知,客观事实打的是你自己的脸

1、你用不同画幅去对比中心区域分辨率,像素密度差多少你算过吗?全幅1800万仅相当于APSC-C的800万左右。

2、你忽视马赛克低通的作用,尤其是老型号,比如7D的低通效果是相当强的。

3、你不懂应该怎么读分辨率测试图,只看到有条纹就以为是分辨率,其实DP1M在2400线附近就出现了伪分辨率的现象,Imaging-Resource对你引用的那张图判读的结果其实际分辨率仅仅2200线左右,只比7D的2000线略高,还低于6D的2400线。具体如何判断伪分辨率,可以参考我首帖里的专门部分。

关于1500万像素的X3,空间分辨率相当于同像素密度的无低通马赛克,我这个结论是有充分的理论和测试结果支持的。好好看看我前面总结的对比表吧。
至于其它厂家也搞多层传感器的专利,跟我这个帖子没有矛盾,甚至还支持了我的结论。

我的帖子分析很清楚,在像素密度超过APS-C画幅1400万后,现有X3由于信噪比尤其是红色信噪比的缺陷,只靠一个红蓝彩色分辨率优势,空间分辨率没有明显优势,色彩准确性低于平均水平,暗光性能落后2挡以上,不可能成为主流产品。

看看最近传闻的所谓佳能7500万三层传感器,假设是真的,那么刚好验证了我的分析:

1、7500万个光电管,如果是三层结构,相当于全幅平面空间上2500万,也就是APS-C画幅上1000万左右,相对同像素密度的马赛克,配置大多数135镜头,在空间分辨率上都要有一些优势。

2、佳能新发布的专利,重点宣称解决了第三层的红色信噪比问题。这正好说明了,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前,主流厂家是不会有实际产品推出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荒谬的城市 发表于 2013-7-25 18:38
好专业的文章,看不太懂。。。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LZ就要被马帮的口水淹S了。向LZ默哀三分钟。。。
其实X3确实被神化了

个人也有X3,也交流过。感觉,X3用户并不会神话X3.只会针对优势说,缺点懒得说,因为实在太明显,X3用户也不会不知道。

往往神话的,是没深入用过X3的,甚至是卖家。

X3的特点那么鲜明,不是马赛克可以替代的。但这只是特点,不见得是优点。选择并常用X3的,恐怕还是喜欢感性上的图片,远多于喜欢这个技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通过Imaging-Resource的量化评测结果简要说明X3和传统传感器的区别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