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通过Imaging-Resource的量化评测结果简要说明X3和传统传感器的区别 [主题管理员:spot]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5427 回帖:54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3-7-21 14:07
你没有理解楼主的思路。有两个人,一个叫x3一个叫msk,二人比赛一千五百米长跑。一千米以内二人速度一样,最后的500米msk的速度慢了,x3速度不变,结果当然是x3取胜。这是正常人的思路。
但楼主的思路是这样的:仅限于一千米以内,二者速度一样,且生活中很少需要一千米以上的长跑,所以x3一千米以外的优势很难“直观”体现出来。


你这个比方打得毫无道理,黑白线条分辨率和不同彩色线条分辨率,难道是前1000米和后500米的关系?

要是用速度来打比方,更合理的比方应该是,黑白线条相当于在柏油马路跑,绿色线条相当于在水泥路面,红色、蓝色线条相当于在不同的土路上跑......

(为什么这么定?因为照片是给人看的,而人眼对黑白线条的分辨率最敏感,对红、蓝线条的分辨率最不敏感,看看视力检查表就知道了

我这个帖子引用的量化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都证明,在APS-C达到1500万这个级别,马赛克和X3在柏油路面上跑速度是一样的,在水泥路面上跑也差不多,在不同的土路上跑,X3有明显优势

至于具体到每个人,更看重哪些路面的速度,很显然那只能由那个人的需求和偏好决定

我这个帖子只提供能够让每个人都有参考价值的客观事实,不涉及综合评价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642
主题: 45
帖子: 15111
注册: 2009年9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1 10:42
5d的黑白色分辨率是不是最高的?其他有色彩的(包括你说的神奇绿色)是不是下降了?
用你的绿色像素决定理论解释一下这个下降的原因?

说到底,我也不认为你给出的数据有错误,但是数据分析这种事情,挑选合适数据支持自己结论是每个会写论文会写评论的人都做的。甚至你自己也不在意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去做。我已经针对你的数据提出疑问了,你反而来扣我说话的字眼而不是回答我的问题,我要是peer reviewer或者编辑,直接就毙掉你的文章了好吧。

要是你的理论都正确,那msk排列不需要进步。富士瞎搞写xtrans排列就是浪费金钱浪费生命。莱卡搞个黑白简直是笨死了,直接用msk排列,不仅空间分辨率不会丢失,还会得到和黑白分辨率一样的无与伦比的彩色分辨率。

要是用msk拍出来大量伪色大量摩尔纹一定是自己使用方法不对。

要是我手里dp1出的照片比500d出图分辨率高很多,一定是我的错觉,一定是dp1的镜头比佳能红圈定焦更厉害,一定是500d的使用方法不对。
你没有理解楼主的思路。有两个人,一个叫x3一个叫msk,二人比赛一千五百米长跑。一千米以内二人速度一样,最后的500米msk的速度慢了,x3速度不变,结果当然是x3取胜。这是正常人的思路。
但楼主的思路是这样的:仅限于一千米以内,二者速度一样,且生活中很少需要一千米以上的长跑,所以x3一千米以外的优势很难“直观”体现出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1 10:42
5d的黑白色分辨率是不是最高的?其他有色彩的(包括你说的神奇绿色)是不是下降了?
用你的绿色像素决定理论解释一下这个下降的原因?

说到底,我也不认为你给出的数据有错误,但是数据分析这种事情,挑选合适数据支持自己结论是每个会写论文会写评论的人都做的。甚至你自己也不在意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去做。我已经针对你的数据提出疑问了,你反而来扣我说话的字眼而不是回答我的问题,我要是peer reviewer或者编辑,直接就毙掉你的文章了好吧。

要是你的理论都正确,那msk排列不需要进步。富士瞎搞写xtrans排列就是浪费金钱浪费生命。莱卡搞个黑白简直是笨死了,直接用msk排列,不仅空间分辨率不会丢失,还会得到和黑白分辨率一样的无与伦比的彩色分辨率。

要是用msk拍出来大量伪色大量摩尔纹一定是自己使用方法不对。

要是我手里dp1出的照片比500d出图分辨率高很多,一定是我的错觉,一定是dp1的镜头比佳能红圈定焦更厉害,一定是500d的使用方法不对。


又来混水摸鱼这一套,你们这些喷子就这点手段?

你前面不是挺气势汹汹说我篡改你的观点吗?先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到底哪个字篡改你的原话了?你胡喷乱咬,被戳穿了就开始装傻?

还有刚才问过你的问题,请问,马赛克拍黑白和青色线条场景,到底红、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你在7月19日的原话是"只要包含有红蓝色彩的像素,x3传感器的彩色分辨率具有明显优势",请问,你还坚持这个说法吗?我引用的数据里,5D的黑白是2100,绿色、青色是2000,你认为这个差异"明显"吗?事实上,看看测试用的标版就清楚了,人眼读图,100线的误差完全是在允许范围内,很多标板的读数都是200线一跳。

可能你发现这个"明显优势"占不住脚,在7月20日你的观点又改成了"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请问,我引用的数据,20D的黑白和青色线条数据,是不是都是一样的?

你不是质疑我首帖的说法吗?我的原话是"对于只有红蓝两色的物体,SD1的彩色分辨率有明显优势",也就是只要有足够绿色信息存在,X3的彩色线条分辨率并没有明显优势。经过这几天你搅这些数据,请问,你同意我的说法吗?

用不着东拉西扯别的东西,什么富士莱卡,个别厂家的市场行为,跟正在说的这些一点关系都没有,我这个帖子有明确的观点,有明确的可验证的测试结果,胡扯其它那些内容也根本救不了你,还是老老实实,把你自己喷出来这些处理干净,有个结论再说吧

我这个帖子,就是以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为基础,你搅不下去了,就又开始扯你的个人"感觉"?早这么说多好,自己去开帖宣传吧,这样的"个人感受"帖还少吗?

何必来我这个帖子,打肿脸装技术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635
主题: 2
帖子: 2323
注册: 2007年12月
spot 发表于 2013-7-21 03:11
请问,我下面引用的是不是你的原话?你的原帖在443楼,请你一定明确指出一下,我到底在哪个地方、哪个字篡改了你的原话

你发的帖子,我都是一字不差的原样引用,你自己都忘了吗?

请问,你从哪里得到结论,认为我前面的数据支持你这个观点?

还是那个问题,请一定要明确回答:

1、到底黑白线条测试,红、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2、到底青色线条测试,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5d的黑白色分辨率是不是最高的?其他有色彩的(包括你说的神奇绿色)是不是下降了?
用你的绿色像素决定理论解释一下这个下降的原因?

说到底,我也不认为你给出的数据有错误,但是数据分析这种事情,挑选合适数据支持自己结论是每个会写论文会写评论的人都做的。甚至你自己也不在意的时候,就会下意识的去做。我已经针对你的数据提出疑问了,你反而来扣我说话的字眼而不是回答我的问题,我要是peer reviewer或者编辑,直接就毙掉你的文章了好吧。

要是你的理论都正确,那msk排列不需要进步。富士瞎搞写xtrans排列就是浪费金钱浪费生命。莱卡搞个黑白简直是笨死了,直接用msk排列,不仅空间分辨率不会丢失,还会得到和黑白分辨率一样的无与伦比的彩色分辨率。

要是用msk拍出来大量伪色大量摩尔纹一定是自己使用方法不对。

要是我手里dp1出的照片比500d出图分辨率高很多,一定是我的错觉,一定是dp1的镜头比佳能红圈定焦更厉害,一定是500d的使用方法不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1 02:43
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不过估计你这么胡搅蛮缠,没人会来看你这帖子了。
别装理论家了,老老实实的拿相机拍片子上图对比吧。到楼下资深帖子里去认一下你认为早已落后时代的dp1出的图呗。看看相当先进的msk和老旧的x3哪个效果更好,再帮我们算算等效像素比吧。


请问,我下面引用的是不是你的原话?你的原帖在443楼,请你一定明确指出一下,我到底在哪个地方、哪个字篡改了你的原话

你发的帖子,我都是一字不差的原样引用,你自己都忘了吗?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0:31
...
2)第二个观点,你应该认识到,你的数据清晰的支持我的观点,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
...


请问,你从哪里得到结论,认为我前面的数据支持你这个观点?

还是那个问题,请一定要明确回答:

1、到底黑白线条测试,红、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2、到底青色线条测试,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635
主题: 2
帖子: 2323
注册: 2007年12月
大家随便看看就好
不过估计你这么胡搅蛮缠,没人会来看你这帖子了。
别装理论家了,老老实实的拿相机拍片子上图对比吧。到楼下资深帖子里去认一下你认为早已落后时代的dp1出的图呗。看看相当先进的msk和老旧的x3哪个效果更好,再帮我们算算等效像素比吧。
spot 发表于 2013-7-21 02:24
请问,我哪里篡改了你的观点?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19 22:12
对于楼主的结论,非常赞同3、4。但是1和2的描述都不准确。
我认为应改为如下:
1)1500W像素msk传感器在极限环境下的最大分辨率,与1500W像素的x3传感器相等。
2)只要包含有红蓝色彩的像素,x3传感器的彩色分辨率具有明显优势。

spot 发表于 2013-7-20 13:28
2、请你注意基本的客观事实,你的观点是“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1 02:03
算了,这个楼主一定要大家回帖满足他的观点,不然就抠你的字眼来反驳你。全然不承认x3在像素低于msk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远高于msk的实际分辨率的事实。
跟这种人扯谈实在是没意思


你也要玩逃避?

我这里从来都是摆事实,讲道理,你只要有一点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就可以发现这个事实。

请问,下面这些,是不是你的原话?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0:31
2)第二个观点,你应该认识到,你的数据清晰的支持我的观点,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5:56
2)这是你自己的帖子,但是我告诉你少在这里篡改我的观点!我的帖子就在楼下,大家都看得到我怎么说的。msk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情况下色彩分辨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请问,我哪里篡改了你的观点?

请问,黑白线条,以及青色线条,到底红、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请问,我首贴里的观点,只含红、蓝的彩色分辨率,X3才占有明显优势,哪里说的不合理?哪个地方与测试数据不符合?

这根本不是文字游戏,这是非常严谨的科学表述

最后请问,你看了我首贴的第十二部分吗?在只有4个像素的APS-C,X3分辨率能达到马赛克的2倍,但是,随着像素密度的提高,这种优势逐渐下降,在像素密度匹配镜头分辨能力时,X3的分辨率理论上也没有优势,这跟内容,你看明白了吗?

无低通的460万SD14,分辨率与有低通的820万20D基本一样(大致相当于无低通600万),但是无低通的1500万SD1,也就相当于无低通的1600万马赛克CA、GR(还要略低一点,但在测量误差范围内)。这正是因为APS-C超过1400万像素,就接近了大部分135镜头的分辨能力上限。

理论和实际测试结果,都能充分支持我的这个曲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20 20:10
贴图都不敢贴全图,只敢贴上半部分,足以证明MSK的蓝色端表现就是不行,此外我的DP1在理想日光下拍的色卡照你怎么不敢分析

IMATEST这种东西也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眼睛,那种你眼睛都无法分辨的误差,即使在数学上存在,也没有啥意义,有兴趣去看看盲猜帖子吧,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来做分析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63961-1-1-1.html


我已经贴出了IMATEST给出的全部数据,你自己不会看吗?在sRGB空间上的色彩误差,校正饱和之前和之后的数据都有,没有任何省略,哪个好,哪个差,根本就是一清二楚,一目了然,还用看图吗?

我贴出AB平面上的色彩误差,只是针对你说的,怀疑IR测试条件问题导致色彩不准,给你证明一下,450D、D90(与DP1同时代)以及650D都能做到最基本的白平衡,而你校正以后的DP1色卡图片,连中灰的白平衡都跑飞了,这不是IR测试条件的问题。

我早说了,我这个帖子就是以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为基础,一切以客观事实说话。

你愿意参与,那就在这个基础上,你可以用IR上或者其他可靠来源的RAW文件去做校正,随便你怎么校正,X3CHANGE也好,LUT也好,都可以,我来给你做量化分析,看看到底这个X3的偏色问题,是不是像你说的,很容易就能解决?

如果你不打算按这种方式作量化对比,那也没关系,请你明确一下就行,你前面那些没回答的问题,也就不用再找词辩解了

(其实悄悄说一句,我早猜到会是这个结果,来我这帖子跟我搅的,基本上最后都是扔下一句话,“我就是看着X3感觉好”

(附带说一句题外话,为什么我愿意写这个量化分析,就是因为,这种方式,客观事实的威力极大,看看我首贴的4个结论,尤其是分辨率方面的2个结论,铁一样的事实,可以让任何喷子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任何胡搅蛮缠,最后都是碰一鼻子灰

(再说一个题外的,适马公司在2007年的一篇※※※里,提到分辨率测试标准时,曾经信心满满的说,现行标准不合理,等分辨率量化测试的国际标准改了,X3就能体现出全面的量化分辨率优势,结果一直到6年后的现在,各国际标准组织,陆续推出的各种新的相关标准,虽然测试模型和标板内容都在不断发展,但基本框架还是一样,最终就是,适马公司到现在也拿不出任何一个符合标准的量化测试结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635
主题: 2
帖子: 2323
注册: 2007年12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20 20:10
贴图都不敢贴全图,只敢贴上半部分,足以证明MSK的蓝色端表现就是不行,此外我的DP1在理想日光下拍的色卡照你怎么不敢分析

IMATEST这种东西也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眼睛,那种你眼睛都无法分辨的误差,即使在数学上存在,也没有啥意义,有兴趣去看看盲猜帖子吧,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来做分析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63961-1-1-1.html
算了,这个楼主一定要大家回帖满足他的观点,不然就抠你的字眼来反驳你。全然不承认x3在像素低于msk的情况下能够提供远高于msk的实际分辨率的事实。
跟这种人扯谈实在是没意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5:56
请不要躲闪和玩文字游戏,告诉我你对我例子中问题的答案。
假设一个在黑白空间分辨率上和sd1完全一样的1500w无低通msk(比如都是2400,如你之前提供的数据),那么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场景下,你认为这个msk的分辨率是高于还是等于还是低于2400呢?


还是刚才问过你的问题,请问:

1、黑白线条场景中,红、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2、青色线条场景中,蓝色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3、我引用的数据中,20D的黑白、青色线条分辨率,是不是一样的?

请不要逃避,请明确、直接地回答。然后再看看根据你的回答(如果符合事实的话),你如何解释:

在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情况下20D的黑白、青色线条分辨率,为什么是完全一样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5:56
2)这是你自己的帖子,但是我告诉你少在这里篡改我的观点!我的帖子就在楼下,大家都看得到我怎么说的。msk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情况下色彩分辨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5d这块更先进cmos的测试数据也符合我的观点。
你拿470W像素的x3和820W像素的msk来比较,最终得到的结果是msk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超过。结果已经不言自明了。

请不要躲闪和玩文字游戏,告诉我你对我例子中问题的答案。
假设一个在黑白空间分辨率上和sd1完全一样的1500w无低通msk(比如都是2400,如你之前提供的数据),那么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场景下,你认为这个msk的分辨率是高于还是等于还是低于2400呢?


请问,我哪里篡改了你的观点?

请问,你的原话是不是“msk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情况下色彩分辨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

请问你几个最基本、最简单的客观事实:

1、黑白线条场景中,红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2、青色线条场景中,蓝像素是否参与成像?

3、根据我引用的数据,20D的黑白线条、青色线条分辨率是不是完全一样的?

请你根据我前面引用的Mike Chaney数据,明确回答这几个问题。

请问,根据这些基本事实,MSK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情况下,彩色分辨率是否一定下降?
另外,请你不要随便改变话题。我认为,在一个问题搞清楚之前,没必要乱扯其它问题。请务必明确回答我前面的问题。

你一直在跟我搅的问题,也就是我前面提出的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到底“马赛克彩色分辨率在什么情况下会下降”,而这个问题,只跟马赛克自己的测试结果对比有关,跟X3无关。

因此,无低通460万SD14和有低通(而且低通效果还很强)820万的20D如何比较分辨率,以及马赛克和X3分辨率对比关系,随像素密度的提升,差异越来越小,这完全是另一个方面的问题,都与现在的问题无关。

如果你确实想了解X3和马赛克分辨率关系随像素密度改变的问题,可以参考我首贴的这个部分:十二、对X3和马赛克空间分辨能力关系曲线的分析,里面有详细的分析。但是,没有搞清楚现在这个问题之前,我不会跟你再搅新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5:56
1)你要这么说空间分辨率就是极限分辨率,那我承认你说的两种感光元件在此条件下的数据接近。但这就是msk的极限理论值,在正常拍摄情况下无法达到。这个你是不是承认?而x3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这个分辨率,这个结论你是否承认?


按照国际标准和公认的概念,空间分辨率的定义就是指黑白线条识别能力,我引用的都是实际测试出来的结果,测试照片都是用实际的相机系统拍出来的,而且各型号相机的拍摄条件是在实验室中严格控制的,没有区别,公※※映了各相机系统的实际情况。这些网站的测试照片都能下载(IR甚至还提供RAW文件下载),你怀疑这些网站的结论,完全可以自己去下载验证。

再重复一遍,我这个帖子里,实际测试结果和理论分析都证明,SD1的空间分辨率,与1500万(或1600万)无低通马赛克基本相当。

请注意,这个测试结果,SD1、DP1M和马赛克的两个型号CA、GR,都是在相同测试条件,使用相同的标板,拍摄完全一样的画面得到的。因此,这些测试结果的含义完全一样,不存在哪个是极限,哪个不是极限的问题。

换句话说,如果你认为,在实际拍摄中,在适当的镜头、物体和拍摄条件下,SD1对黑白线条能达到相当于这个测试结果的分辨率,那么,同样条件下,1500万无低通的马赛克也一样可以达到。在实际拍摄中,这几个型号的黑白线条分辨率,就是基本一致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196
主题: 97
帖子: 1793
注册: 2009年8月
spot 发表于 2013-7-20 00:14
何必找这么多托词呢

你自己好好看看你都说了些什么,我总结的对吗?

按你的观点,IR上色卡测试照片DP1偏色,连你都校正不过来,是因为:

1、IR用的DP1版本不行,没有改进过镀膜
2、或者是IR的照明不行,不够标准
3、或者是饱和度影响IMATEST的计算结果
4、白平衡、中灰偏色根本不重要,因为人眼对暗部色彩偏差不敏感
5、你用RAW文件处理色彩,IR用直出JPG测试没有意义。

下面我附了一个IR上4个机型用同一个SLI模板的测试对比,左上是你校正后的DP1,右上是佳能450D,左下是尼康D90,这两个都是跟DP1同年发布的,右下是650D。

IMATEST的输出结果,明明白白同时提供了对饱和度进行标准化校正后以及未校正的两个结果

先不论IR的照明和标板是什么水平,450D、D90、650D,每个机型都能做到灰阶色块的白平衡,色彩误差经饱和度校正后,都小于你校正后的DP1。而你校正后的DP1,连灰阶中的21、22号两个中灰色块,都偏得一塌糊涂

人眼对中灰是最敏感的,不知道你接下去是不是要说,就算中灰偏色也无所谓了


贴图都不敢贴全图,只敢贴上半部分,足以证明MSK的蓝色端表现就是不行,此外我的DP1在理想日光下拍的色卡照你怎么不敢分析

IMATEST这种东西也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眼睛,那种你眼睛都无法分辨的误差,即使在数学上存在,也没有啥意义,有兴趣去看看盲猜帖子吧,不要带着先入为主的印象来做分析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63961-1-1-1.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635
主题: 2
帖子: 2323
注册: 2007年12月
spot 发表于 2013-7-20 13:28
1、空间分辨率本来就是定义成单位尺度内黑白线条的识别能力,含义就是能识别的最大线条密度,或者是能识别的线条最小宽度,其测试的方法、使用的标板,也都是ISO12233等国际标准规定的。

当然,这种识别条件确实含有某种可识别的线条密度“极限”的意思,但是,任何一个测试网站提供的数据,都是用“某个配置的分辨率是...”这样的说法,从来没有人说“极限分辨率是...”。

如果你对此有不同看法,我也只能说,我的说法符合现行国际标准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

2、请你注意基本的客观事实,你的观点是“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这个观点与我前面提供的Mike Chaney测试数据直接违背。

我前面提供的Mike Chaney的测试结果表格非常清楚,比如20D的青色(倒数第二行的Cyan,绿+蓝)也是1700,跟黑白、绿色是一样的,也跟用做对比的SD14是一样的。青色线条的测试中,蓝色像素必然参与成像,这一个数据就足以推翻你的论点。

另外一个更简单的事实,黑白线条中的白色,也包含足够的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白色=红+绿+蓝)。黑白线条是马赛克分辨率最高的情况。

这些事实都充分支持了我的观点,也就是说,是否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并不是 ...

1)你要这么说空间分辨率就是极限分辨率,那我承认你说的两种感光元件在此条件下的数据接近。但这就是msk的极限理论值,在正常拍摄情况下无法达到。这个你是不是承认?而x3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达到这个分辨率,这个结论你是否承认?

2)这是你自己的帖子,但是我告诉你少在这里篡改我的观点!我的帖子就在楼下,大家都看得到我怎么说的。msk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情况下色彩分辨率下降是不争的事实。5d这块更先进cmos的测试数据也符合我的观点。
你拿470W像素的x3和820W像素的msk来比较,最终得到的结果是msk在任何环境下都无法超过。结果已经不言自明了。

请不要躲闪和玩文字游戏,告诉我你对我例子中问题的答案。
假设一个在黑白空间分辨率上和sd1完全一样的1500w无低通msk(比如都是2400,如你之前提供的数据),那么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场景下,你认为这个msk的分辨率是高于还是等于还是低于2400呢?
本帖最后由 zhoutiger 于 2013-7-20 15:5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20 10:31
你的证据确实很详细,但是无法推导出你的1、2点结论。
1)标板上的渐进黑白色条纹本身就是检验一个感光元件极限分辨率的环境,特别是针对msk而言,这是最优的图案。
任何其他场景下(比如彩色,特别是缺少绿色的部分或者不规则形状等)都会降低其空间分辨率表现,一如你在第二点中列出的表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到“极限环境下”和“最大分辨率”。
但是x3的分辨率是不随场景变换而改变的,这点在你前面的讨论中以及数据表里已经承认并有数据支持的。

2)第二个观点,你应该认识到,你的数据清晰的支持我的观点,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5d的数据也表明,只要有红、蓝色参与成像,msk的分辨率表现就会下降。

举一个例子说明我的第2点观点:
假设一个在黑白空间分辨率上和sd1完全一样的1500w无低通msk(比如都是2400,如你之前提供的数据),那么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场景下,你认为这个msk的分辨率是高于还是等于还是低于2400呢?


1、空间分辨率本来就是定义成单位尺度内黑白线条的识别能力,含义就是能识别的最大线条密度,或者是能识别的线条最小宽度,其测试的方法、使用的标板,也都是ISO12233等国际标准规定的。

当然,这种识别条件确实含有某种可识别的线条密度“极限”的意思,但是,任何一个测试网站提供的数据,都是用“某个配置的分辨率是...”这样的说法,从来没有人说“极限分辨率是...”。

如果你对此有不同看法,我也只能说,我的说法符合现行国际标准和绝大多数人的理解。

2、请你注意基本的客观事实,你的观点是“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这个观点与我前面提供的Mike Chaney测试数据直接违背。

我前面提供的Mike Chaney的测试结果表格非常清楚,比如20D的青色(倒数第二行的Cyan,绿+蓝)也是1700,跟黑白、绿色是一样的,也跟用做对比的SD14是一样的。青色线条的测试中,蓝色像素必然参与成像,这一个数据就足以推翻你的论点。

另外一个更简单的事实,黑白线条中的白色,也包含足够的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白色=红+绿+蓝)。黑白线条是马赛克分辨率最高的情况。

这些事实都充分支持了我的观点,也就是说,是否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并不是影响马赛克分辨率的主要因素,而是否有足够的绿色信息,才是关键。

这也就是我首贴里的说法,只有在没有(或很少)绿色信息的情况下,即只有红、蓝(或红、蓝为主)的彩色线条,X3的分辨率有明显优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635
主题: 2
帖子: 2323
注册: 2007年12月
spot 发表于 2013-7-20 00:25
关于SD1的空间分辨率相当于1500万无低通马赛克,恰恰是通过不同测试网站提供的实际分辨率测试结果得到的结论,参考下表,详细结果以及原文连接参见首贴相应内容。
关于彩色分辨率的说法,下面这个表是从Mike Chaney的一个测试结果中引用的(这个测试曾经被多篇宣传X3优势的文章引用,本贴中前面也有人引用过,作为支持X3的证据),具体介绍和原文连接也在首贴中提供了。
从这个表中很明显可以看到,对于马赛克来说,绿色、黄色、青色,彩色线条的识别能力,都跟黑白线条相当接近,只有红色、蓝色、紫色(红+蓝)才有明显差异。

也就是说,马赛克只要有绿色,不管有多少红、蓝,比如黑白(中性色,红、绿、蓝等量)、黄色(红+绿)、青色(蓝+绿),都可以获得相当接近的细节识别能力。而只要没有绿色,识别能力就有明显下降。这跟我首贴里的理论分析,以及我引用的柯达公司论文给出的模型曲线,也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马赛克的细节识别能力,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红色、蓝色,重要的是有没有绿色。

我认为我首贴结 ...
你的证据确实很详细,但是无法推导出你的1、2点结论。
1)标板上的渐进黑白色条纹本身就是检验一个感光元件极限分辨率的环境,特别是针对msk而言,这是最优的图案。
任何其他场景下(比如彩色,特别是缺少绿色的部分或者不规则形状等)都会降低其空间分辨率表现,一如你在第二点中列出的表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到“极限环境下”和“最大分辨率”。
但是x3的分辨率是不随场景变换而改变的,这点在你前面的讨论中以及数据表里已经承认并有数据支持的。

2)第二个观点,你应该认识到,你的数据清晰的支持我的观点,即只要有红、蓝色像素参与成像,x3的分辨率均高于20d。5d的数据也表明,只要有红、蓝色参与成像,msk的分辨率表现就会下降。

举一个例子说明我的第2点观点:
假设一个在黑白空间分辨率上和sd1完全一样的1500w无低通msk(比如都是2400,如你之前提供的数据),那么在有红蓝像素参与成像的场景下,你认为这个msk的分辨率是高于还是等于还是低于2400呢? 本帖最后由 zhoutiger 于 2013-7-20 10:3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zhoutiger 发表于 2013-7-19 22:12
对于楼主的结论,非常赞同3、4。但是1和2的描述都不准确。
我认为应改为如下:
1)1500W像素msk传感器在极限环境下的最大分辨率,与1500W像素的x3传感器相等。
2)只要包含有红蓝色彩的像素,x3传感器的彩色分辨率具有明显优势。


关于SD1的空间分辨率相当于1500万无低通马赛克,恰恰是通过不同测试网站提供的实际分辨率测试结果得到的结论,参考下表,详细结果以及原文连接参见首贴相应内容。
关于彩色分辨率的说法,下面这个表是从Mike Chaney的一个测试结果中引用的(这个测试曾经被多篇宣传X3优势的文章引用,本贴中前面也有人引用过,作为支持X3的证据),具体介绍和原文连接也在首贴中提供了。
从这个表中很明显可以看到,对于马赛克来说,绿色、黄色、青色,彩色线条的识别能力,都跟黑白线条相当接近,只有红色、蓝色、紫色(红+蓝)才有明显差异。

也就是说,马赛克只要有绿色,不管有多少红、蓝,比如黑白(中性色,红、绿、蓝等量)、黄色(红+绿)、青色(蓝+绿),都可以获得相当接近的细节识别能力。而只要没有绿色,识别能力就有明显下降。这跟我首贴里的理论分析,以及我引用的柯达公司论文给出的模型曲线,也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马赛克的细节识别能力,重要的不是有没有红色、蓝色,重要的是有没有绿色。

我认为我首贴结论的说法是准确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19 20:00
这个对比图是几年前做的,忘了DP1的色卡图是哪里来的,可能是某张JPG的测试图截图,不是我校正过的DP1色卡图,就算如此,你用肉眼对比一下真实色卡和在蜘蛛较过色的显示器上的色卡照片,也能看出DP1的蓝色表现更接近色卡一些

我昨天校正那个IR的测试图,发现比我的DP1偏差大的多,尤其是在蓝色区域,这有两个可能,一是他们那台DP1是老的版本,后来的DP1镀膜有改进,二是他们用的照明有问题。我的经验是,别管卤素灯广告吹的多好,还是不可能完全达到太阳光的效果,因为没有他们那台机器在日光下照的色卡照,也就无从判断
http://www_luminous-landscape_com/forum/index.php?topic=79604.0

IMATEST的图上有偏差通常都是饱和度的问题,只需把饱和度提升0.1,测试图上靠中间的点就会往外走,而且白平衡和曲线调整也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我觉得那个测试的作用是对于机内直出JPG处理的最终颜色准确度做个粗略的对比分析,而实际使用中因为X3都是解RAW,解RAW的各种参数调整(尤其是白平衡)都会影响到色彩表现,IMATEST的结论意义不大

灰度色块完全重叠在※※的可能是不大的,这是X3的三层结构导致的,针对每个不同的亮度,X3的三层输出比例是有微小变化的,一般来说都以校 ...


何必找这么多托词呢

你自己好好看看你都说了些什么,我总结的对吗?

按你的观点,IR上色卡测试照片DP1偏色,连你都校正不过来,是因为:

1、IR用的DP1版本不行,没有改进过镀膜
2、或者是IR的照明不行,不够标准
3、或者是饱和度影响IMATEST的计算结果
4、白平衡、中灰偏色根本不重要,因为人眼对暗部色彩偏差不敏感
5、你用RAW文件处理色彩,IR用直出JPG测试没有意义。

下面我附了一个IR上4个机型用同一个SLI模板的测试对比,左上是你校正后的DP1,右上是佳能450D,左下是尼康D90,这两个都是跟DP1同年发布的,右下是650D。

IMATEST的输出结果,明明白白同时提供了对饱和度进行标准化校正后以及未校正的两个结果

先不论IR的照明和标板是什么水平,450D、D90、650D,每个机型都能做到灰阶色块的白平衡,色彩误差经饱和度校正后,都小于你校正后的DP1。而你校正后的DP1,连灰阶中的21、22号两个中灰色块,都偏得一塌糊涂

人眼对中灰是最敏感的,不知道你接下去是不是要说,就算中灰偏色也无所谓了

Imaging-Resource上也提供了DP1的测试照片RAW文件,你完全可以下载了自己处理去校正,我可以继续给你做量化测试,看看你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635
主题: 2
帖子: 2323
注册: 2007年12月
spot 发表于 2013-6-9 01:00
以下是主要结论:

1、SD1的空间分辨率大致就相当于一个1500万像素无低通马赛克传感器。

2、对于只有红蓝两色的物体,SD1的彩色分辨率有明显优势。

3、SD1的色调准确性明显落后于650D(并且落后于现有马赛克传感器的平均水平)。

4、SD1的高感性能极为落后。

对于楼主的结论,非常赞同3、4。但是1和2的描述都不准确。
我认为应改为如下:
1)1500W像素msk传感器在极限环境下的最大分辨率,与1500W像素的x3传感器相等。
2)只要包含有红蓝色彩的像素,x3传感器的彩色分辨率具有明显优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196
主题: 97
帖子: 1793
注册: 2009年8月
spot 发表于 2013-7-19 14:20
我认为,这里一直都是你在抬杠吧

我把前面说过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你可以提出来,如果你没有意见,我希望你能明确一下,这几个问题,你现在是否还持有原来的观点。

否则,你总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我跟不上你的思路啊

1、你拿出一个5D2和你校正过的DP1的色卡图片对比,并且说你看DP1的测试图片“更像真实的色卡”,我的测量结果是DP1的7、11、12、16号色块存在比你校正前还要更严重的偏色误差。

2、你认为进行色卡量化测试对比,用不着在稳定、一致的光源下进行,可以在自然光下随意拍摄。我认为只有稳定、一致的光照,才能得出有意义的、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3、你根本没有看过Imaging-Resource的测试光照条件说明,就认为这些实验室的光照条件存在光谱跳变,因此没有作量化测试的意义。我说明了IR用的Solux的D50灯泡,其光谱能量分布完全是平滑的。(如果需要,我还找到了几份第三方对这灯泡进行光谱测试的结果)


这个对比图是几年前做的,忘了DP1的色卡图是哪里来的,可能是某张JPG的测试图截图,不是我校正过的DP1色卡图,就算如此,你用肉眼对比一下真实色卡和在蜘蛛较过色的显示器上的色卡照片,也能看出DP1的蓝色表现更接近色卡一些

我昨天校正那个IR的测试图,发现比我的DP1偏差大的多,尤其是在蓝色区域,这有两个可能,一是他们那台DP1是老的版本,后来的DP1镀膜有改进,二是他们用的照明有问题。我的经验是,别管卤素灯广告吹的多好,还是不可能完全达到太阳光的效果,因为没有他们那台机器在日光下照的色卡照,也就无从判断
http://www_luminous-landscape_com/forum/index.php?topic=79604.0

IMATEST的图上有偏差通常都是饱和度的问题,只需把饱和度提升0.1,测试图上靠中间的点就会往外走,而且白平衡和曲线调整也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所以我觉得那个测试的作用是对于机内直出JPG处理的最终颜色准确度做个粗略的对比分析,而实际使用中因为X3都是解RAW,解RAW的各种参数调整(尤其是白平衡)都会影响到色彩表现,IMATEST的结论意义不大

灰度色块完全重叠在※※的可能是不大的,这是X3的三层结构导致的,针对每个不同的亮度,X3的三层输出比例是有微小变化的,一般来说都以校正亮区为主,暗区即使偏色人眼也不会察觉,因为人眼在暗区的色彩分辨能力也差一些

总之色彩误差就这么些东西,这部分无论是MSK还是X3实现上都没有什么不同,还是研究下为啥MSK在所有黑白交界处都会产生错误的颜色吧,这可比偏色的影响要严重的多

本帖最后由 johnyj 于 2013-7-19 20:1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19 09:44
这是一张用X3CHANGE校正过矩阵后的IR测试图,楼主可以拿去IMATEST分析分析,精度没有我的相机在日光下拍摄的高,但除了蓝绿色块其他应该在人眼误差许可范围内。严格来说我并不是很有把握他们这样拍摄的色卡是否可以用来评价,因为色卡不在图片的※※,会受到镜头边缘暗化和偏色的影响,此外他们用的照明灯光,就算是号称98%CRI,也很难保证不是厂商自己吹的,非太阳光下拍摄的色卡,可能本来就无法重现色卡的标称值


跟你眼睛看到的恰恰相反,你这次校正的结果,仍然在黄绿区域有较大的误差。不过比上次好多了,看来你并没有追求把个别色块的误差校正为0,还是有改善。但是,总的误差仍然比较大(超过5)。

而且你校正的图片白平衡乱了,看看※※的中性色就清楚了,那几个灰度色块应该完全集中在中心,你现在的已经偏了,还不如原来IR上直出的JPG准确。

下面这个是测试的结果。
另外,Imaging-Resource上用来做色卡测试的,是被称为“multi target”那组照片,参见下图。
本帖最后由 spot 于 2013-7-19 14:45 编辑

以下内容由 spot 于 2013-7-19 15:13 补充
上面那个是IR新的multi target,刚才看了一下,老DP1用的是以前的老版本multi target,样子是下面这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19 07:20
闲来无事继续跟楼主抬杠呵呵

光学的基础是光谱,光谱的基础是太阳光,所有人造光都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太阳光的理想状况,CIE的D标准都是在太阳光下测试定义的,而实验室最多只能模拟太阳光。用相机最多的场合是在室外拍摄,有几个人买了相机是用来在室内装几个摄影用灯拍的?卤素灯的发光类似白炽灯,但也只能达到98% CRI,连DPR自己都注明是"daylight simulation, >98% CRI"
http://en.※※※※※※※※※.org/wiki/Standard_illuminant#Illuminant_series_D

你在日光下拍过色卡你就知道,即使色温有不同,也仅仅只是一个白点选取的问题。实际正午日光加360度蓝天是5800K左右,阴天或多云是6500K,这两种常见的拍摄情况光照条件都不是实验室里的5000K照明,实验室里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相机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

你老是提IMATEST的对比图,那个图你为啥只贴一半,不贴5D2的蓝色区域表现?所谓肤色更接近黄色区域也没有根据,肤色就是※※1,2那两个色块,5D2的表现已经不如DP1。而且我都说了那幅DP1的图是IR自定义白平衡拍的,而不同的DP1因为出厂时校正的精度不足,矩阵的准确度有差异,颜色表现差异会很大,所以他们的测试仅仅只能作为参考,你看了他们的测试去买一台DP1来,实际效果肯 ...


我认为,这里一直都是你在抬杠吧

我把前面说过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不对,你可以提出来,如果你没有意见,我希望你能明确一下,这几个问题,你现在是否还持有原来的观点。

否则,你总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我跟不上你的思路啊

1、你拿出一个5D2和你校正过的DP1的色卡图片对比,并且说你看DP1的测试图片“更像真实的色卡”,我的测量结果是DP1的7、11、12、16号色块存在比你校正前还要更严重的偏色误差。

2、你认为进行色卡量化测试对比,用不着在稳定、一致的光源下进行,可以在自然光下随意拍摄。我认为只有稳定、一致的光照,才能得出有意义的、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3、你根本没有看过Imaging-Resource的测试光照条件说明,就认为这些实验室的光照条件存在光谱跳变,因此没有作量化测试的意义。我说明了IR用的Solux的D50灯泡,其光谱能量分布完全是平滑的。(如果需要,我还找到了几份第三方对这灯泡进行光谱测试的结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196
主题: 97
帖子: 1793
注册: 2009年8月
这是一张用X3CHANGE校正过矩阵后的IR测试图,楼主可以拿去IMATEST分析分析,精度没有我的相机在日光下拍摄的高,但除了蓝绿色块其他应该在人眼误差许可范围内。严格来说我并不是很有把握他们这样拍摄的色卡是否可以用来评价,因为色卡不在图片的※※,会受到镜头边缘暗化和偏色的影响,此外他们用的照明灯光,就算是号称98%CRI,也很难保证不是厂商自己吹的,非太阳光下拍摄的色卡,可能本来就无法重现色卡的标称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196
主题: 97
帖子: 1793
注册: 2009年8月
spot 发表于 2013-7-18 15:48
呵呵,按你的意思,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控制光照,不能进行量化对比测试,反而跑到自然光条件下,可以进行量化对比测试?反而你的方法能得出更准确的对比结论?

任何量化测量,都需要有一个稳定一致的标准。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专业的照明厂家,无论是单独的灯泡,还是一体化的灯箱,都提供了完整光谱数据,以及光照稳定性的条件。在实验室条件下,即使光源与标准的误差比较大,但只要是稳定、一致的,就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与D50、D65等标准光照的定量误差,获得与标准化的色卡数据的精确比较结果,从而得到有意义的对比结果。

请问,阳光的SPD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随纬度、季节、钟点、云量多少、云层高低、湿度、空气质量......等等,都不断在改变,这个现象你同意吗?再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用什么方法去比较你测量出来的不同相机数据?难道色卡厂家专门给你做了一套世界各地不同条件下的数据?

在你这种自然光测试方法下,如何能确定,测量的误差有多少是因为光线条件的变化,有多少是相机的原因?如何能比较哪个相机的色彩哪个更准确?

至于什么LAB空间,你好好看看就清楚了,IR和我前面对色卡图片的测量结果 ...


闲来无事继续跟楼主抬杠呵呵

光学的基础是光谱,光谱的基础是太阳光,所有人造光都只能接近而不能达到太阳光的理想状况,CIE的D标准都是在太阳光下测试定义的,而实验室最多只能模拟太阳光。用相机最多的场合是在室外拍摄,有几个人买了相机是用来在室内装几个摄影用灯拍的?卤素灯的发光类似白炽灯,但也只能达到98% CRI,连DPR自己都注明是"daylight simulation, >98% CRI"
http://en.※※※※※※※※※.org/wiki/Standard_illuminant#Illuminant_series_D

你在日光下拍过色卡你就知道,即使色温有不同,也仅仅只是一个白点选取的问题。实际正午日光加360度蓝天是5800K左右,阴天或多云是6500K,这两种常见的拍摄情况光照条件都不是实验室里的5000K照明,实验室里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相机在实际使用中的表现

你老是提IMATEST的对比图,那个图你为啥只贴一半,不贴5D2的蓝色区域表现?所谓肤色更接近黄色区域也没有根据,肤色就是※※1,2那两个色块,5D2的表现已经不如DP1。而且我都说了那幅DP1的图是IR自定义白平衡拍的,而不同的DP1因为出厂时校正的精度不足,矩阵的准确度有差异,颜色表现差异会很大,所以他们的测试仅仅只能作为参考,你看了他们的测试去买一台DP1来,实际效果肯定和他们测试的不同。我不是贴了我的DP1在日光下拍摄的色卡图么,就是让你知道某些DP1在真实拍摄环境下能达到的色彩精度。IR测出来不准,只能说明他们不会用X3 SIGMA不象大厂会给评测网站专门送样机(可能是事先专门挑选过的),所以通常评测网站也迟迟没有SIGMA相机的评测

总之大多数现在的相机通过校正以后颜色表现可以达标,如果加上LUT可以将18个点都对准,就没有必要再讨论了,MSK的色彩要想足够精确也得做相机配置文件,尤其是光谱蓝紫色端,MSK对光谱这端是很难精确定位的,很多人都有这个发现

我回头再用X3CHANGE处理一下IR的DP1 RAW文件,到时候你再来做"可验证的量化测试"

本帖最后由 johnyj 于 2013-7-19 07:2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泰勒德顿 发表于 2013-7-18 21:41
发个图,看两个概念。


讨论视觉锐度、分辨率、反差的关系,可以到我一个专门的老帖视觉锐度的概念和基本计算方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18 07:07
你一定不明白为啥日光下拍的色卡就很准而实验室里拍的就不准?因为实验室里用的灯不是理想的黑体,在光谱上各个区域的辐射强度是有跳变的。所以说,象DPR,Imaging-Resource这种一两个人搭起来的业余评测网站,其用的照明,软件,工具都是商业化的,评测结果只能做定性参考,不可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专业一点的可以看看DXOMARK,但即使是那里也有一些不靠谱的分析,真正专业的是没时间从用户层面测相机的


我不知道你去过的那个所谓“实验室”,用的是多么廉价的民用荧光灯,还光谱跳变?难道是民科用台灯搭的?

我估计你连Imaging-Resource的照明条件说明,都没看过吧?我说的对吗?

IR用了12个Solux的D50灯泡,排列在一个2.1米乘1.5米的框架内,隔着0.6米照亮1.5米乘0.9米的测试区域。

下面是Solux提供的D50灯泡的光谱能量分布曲线,这灯泡同时用在很多扫描仪、文物展示、鉴定等等场合,这个图上刚好有它与所谓“日光型荧光灯”的SPD曲线对比

好好看看,专业照明这光谱跳变,在哪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johnyj 发表于 2013-7-18 07:07
你一定不明白为啥日光下拍的色卡就很准而实验室里拍的就不准?因为实验室里用的灯不是理想的黑体,在光谱上各个区域的辐射强度是有跳变的。所以说,象DPR,Imaging-Resource这种一两个人搭起来的业余评测网站,其用的照明,软件,工具都是商业化的,评测结果只能做定性参考,不可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专业一点的可以看看DXOMARK,但即使是那里也有一些不靠谱的分析,真正专业的是没时间从用户层面测相机的

此外,要做定量数据分析,不应该在SRGB色彩空间,而是在PROPHOTO色彩空间,用的坐标应该是Lab而不是RGB,但就我在色彩管理论坛上的交流来看,有这种分析能力的人是凤毛麟角了,有这个本事的一般都能独自开发一套RAW处理软件

至于X3的颜色准确度,和运气有关,有些机内矩阵校正的好的,比如说我的第一台DP1,只要做个自定义白平衡,颜色就非常准,而我第二台DP1就怎么也调不好,只能用X3CHANGE换矩阵。我以前就IR的SD1RAW文件算过矩阵,结果已经公布在论坛上,回头我再找来看看


呵呵,按你的意思,在实验室条件下严格控制光照,不能进行量化对比测试,反而跑到自然光条件下,可以进行量化对比测试?反而你的方法能得出更准确的对比结论?

任何量化测量,都需要有一个稳定一致的标准。这是最简单的道理。

专业的照明厂家,无论是单独的灯泡,还是一体化的灯箱,都提供了完整光谱数据,以及光照稳定性的条件。在实验室条件下,即使光源与标准的误差比较大,但只要是稳定、一致的,就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与D50、D65等标准光照的定量误差,获得与标准化的色卡数据的精确比较结果,从而得到有意义的对比结果。

请问,阳光的SPD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随纬度、季节、钟点、云量多少、云层高低、湿度、空气质量......等等,都不断在改变,这个现象你同意吗?再请问,在这种情况下,你用什么方法去比较你测量出来的不同相机数据?难道色卡厂家专门给你做了一套世界各地不同条件下的数据?

在你这种自然光测试方法下,如何能确定,测量的误差有多少是因为光线条件的变化,有多少是相机的原因?如何能比较哪个相机的色彩哪个更准确?

至于什么LAB空间,你好好看看就清楚了,IR和我前面对色卡图片的测量结果,提供的数据里同样有LAB空间里的误差分析,每个色块的色彩错误图示,以及我最后给你作的黄绿偏色严重结论,本身就是在ab平面上的,你连这个结论都看不懂?

我这个贴里,客观事实就是,IR测量的各种相机,包括650D、5D2等等都能比较准确的显示色彩还原数据,而SD1、DP1M都带有比较大的误差。即使你做了所谓的校正,把R、G、B三个色块误差调成了0,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黄绿区域明显偏色。

下面这是你的原话:

johnyj 发表于 2013-7-8 12:27
色卡照对比,上面5D2,下面DP1,手头有色卡的对比一下就知道那张更像真实的色卡

DP1的很多色块三通道值比起5D2和标称值更加接近。就我用X3CHANGE纠正的结果看,将红绿蓝三个色块对准的情况下,黄色和青色块饱和度略有不足,其他各色块三通道误差都非常小,在5到7之间,而人眼能分辨的偏色通常在15以上

MSK通常可以通过一个很复杂的LUT来达到所需的色彩精度,但仅用一个矩阵就能将色卡全部色块纠正到位的,X3基本可以,SONY的芯片也行,但M43我试过不行,NC以前没便携大底机,没测试过


这就是你认为经过你校正后,看上去更准确、“更像真实的色卡”的DP1色卡图片,上5D2、下DP1:
这是我用IMATEST对这两个色卡图片进行测量的结果,同样上5D2,下DP1:
好好看看DP1测量数据里的7号、11号、12号、16号,色彩误差甚至远远大于IR上的原图,已经飞到天上去了。

请问,你是否还坚持认为,你校正以后的DP1色卡图片,“更像真实的色卡”,“其他各色块三通道误差都非常小”?

我再重复一遍,我这个帖子就是以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为基础的,IR上有大量的X3色卡测试照片可供你下载和校正,如果你认为IR的测试照片不公正,你也可以去找其它可靠的来源,我都可以配合你做量化分析。

但是,如果你对这种可验证的量化测试不感兴趣,请不要在这个帖子再重复你那些荒谬的论点,你可以自己去单独开贴发表自己的观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196
主题: 97
帖子: 1793
注册: 2009年8月
spot 发表于 2013-7-17 15:42
你想说什么呢?前面你用IR图片作的校正,那是在标准光源下的,可以进行量化对比。现在这个你根本就没有在标准光源下作测试,我怎么给你进行量化数据对比呢?

当然,作为使用者你完全可以满足于自己的视觉感受,看着好就行,用不着去考虑什么量化测试的问题。

然而,我这个帖子就是以可验证的量化测试结果为基础的,与此无关的问题请自己去单独开贴。

如果你确实想通过量化分析,检验你对X3校色的说法是否正确,Imaging-Resource上面有SD1和DP1M大量的RAW文件和机内直出JPG可以下载,你完全可以下载以后用你的方法去做校正,我可以用IMATEST给你做量化对比分析,以此来确定,到底X3的偏色问题,是因为X3本身的问题,还是因为适马转化矩阵的问题。


你一定不明白为啥日光下拍的色卡就很准而实验室里拍的就不准?因为实验室里用的灯不是理想的黑体,在光谱上各个区域的辐射强度是有跳变的。所以说,象DPR,Imaging-Resource这种一两个人搭起来的业余评测网站,其用的照明,软件,工具都是商业化的,评测结果只能做定性参考,不可作为定量分析的依据,专业一点的可以看看DXOMARK,但即使是那里也有一些不靠谱的分析,真正专业的是没时间从用户层面测相机的

此外,要做定量数据分析,不应该在SRGB色彩空间,而是在PROPHOTO色彩空间,用的坐标应该是Lab而不是RGB,但就我在色彩管理论坛上的交流来看,有这种分析能力的人是凤毛麟角了,有这个本事的一般都能独自开发一套RAW处理软件

至于X3的颜色准确度,和运气有关,有些机内矩阵校正的好的,比如说我的第一台DP1,只要做个自定义白平衡,颜色就非常准,而我第二台DP1就怎么也调不好,只能用X3CHANGE换矩阵。我以前就IR的SD1RAW文件算过矩阵,结果已经公布在论坛上,回头我再找来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295
主题: 11
帖子: 15178
注册: 2012年6月
spot 发表于 2013-7-17 15:51
分辨率的问题,当然是损失了,请问,你用三层的数据去计算,上面每2个像素,用的第二层数据都是一样的,每4个像素,用的第三层的数据都是一样的,这个分辨率应该怎么估算?恐怕出来的细节比直接三层都降低到1/4分辨率还要更加怪异。

而且,从人眼的反应特点来看,绿色是最重要的,人眼对绿色的细节也是最敏感的。看看夜视仪的画面就很清楚了。在理论上,计算人眼看到的明度时,绿色占了70%以上的分量,蓝色是最不重要的,还不到10%。

因此,即使只考虑绿色,你这个方案的分辨率也只有一半。


对啊 分辨率确实是损失了 这是必然了
但是 马赛克也证明了啊 等分辨率到达一定水平,这个时候实际图像的分辨率主要就由镜头决定了。设想的这种结构主要是改善二三层接受光子少的问题。
这种结构下,最多也就是分辨率降到与马赛克一个水平.而且我这个方案也不一定能下降到一半吧?您贴的马赛克的图也说明了,其实马赛克的红 蓝分辨率实际上也没能下降到原来的1/4...... 缩水是肯定的,只是多少问题

从马赛克的平面分布,上升到X3的立体分布。即使是第二层像素减半,也不过是与马赛克水平相当或者总体略低。这样对于绿色也是有所保证的.多了的可以减掉,少了的可就没法加上了。


至于计算的问题,其实马赛克也一样啊。四个像素中也只有1个红和一个蓝。他都能算出4个来,这个为什么就算不出呢?

而因为您前面说的其实每层都是吸收各种光,这么一来其实每层都保留了部分分辨率的分量,这么想来,它的实际分辨率应该不输马赛克吧,到不了1对1的X3,但是比竞手好就行啊

本帖最后由 闲聊状态 于 2013-7-17 16:2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闲聊状态 发表于 2013-7-17 13:46
不一定吧?这样做就有足够的第一层像素拉 而且第二层也只是减半 ,即便最后一层只有1/4,最终下来不比马赛克的实际像素少吧?

拍黑白标版 马赛克靠绿色,它靠第一层主要是蓝色就是了。反正剩下的都是差值,它与马赛克比也没有明显的劣势吧。最多大家旗鼓相当。

而且还保留了X3的风格,这种多层结构,在单个像素设计上还可以采用不一样形状,配合合适的算法,估计也能保持较高的各种分辨率并降低摩尔纹等问题。毕竟X3上两层也不是只吸收一种光。


分辨率的问题,当然是损失了,请问,你用三层的数据去计算,上面每2个像素,用的第二层数据都是一样的,每4个像素,用的第三层的数据都是一样的,这个分辨率应该怎么估算?恐怕出来的细节比直接三层都降低到1/4分辨率还要更加怪异。

而且,从人眼的反应特点来看,绿色是最重要的,人眼对绿色的细节也是最敏感的。看看夜视仪的画面就很清楚了。在理论上,计算人眼看到的明度时,绿色占了70%以上的分量,蓝色是最不重要的,还不到10%。

因此,即使只考虑绿色,你这个方案的分辨率也只有一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通过Imaging-Resource的量化评测结果简要说明X3和传统传感器的区别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