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四期) [主题管理员:jdai]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7381 回帖:187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6.765
主题: 50
帖子: 16475
注册: 2013年9月
jdai 发表于 2015-12-20 08:22
马舒尔去世了。刚刚。

12月19日,在纽约去世。现在依然是纽约的19日。


又一位过世了!真是让人伤感啊!
话说看着自己熟悉的指挥家音乐家一个个去了,感觉自己也老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765
主题: 50
帖子: 16475
注册: 2013年9月
jdai 发表于 2015-12-19 01:08
换期这么重要?至于吗。你付我钱,我帮你翻。

开个价咯。


换期当然不重要,只不过我本以准备了些素材准备第二期上(第一期内容已经太多了),结果都上不了,你说惨不惨!
付钱就算了,这个太没趣味了,而且我比你穷多了,你的器材至少是我的十来倍,更不说CD了。打劫都不带这么玩的,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8
主题: 159
帖子: 9959
注册: 2008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对他印象普通。不过有一本书,作者是美国某乐团的圆号手,说祖宾梅塔水平一般,乐手们不喜欢他,乐团死气沉沉,后来终于走了,来的新指挥不错,就是说的马祖尔。

本帖最后由 NIKOND700 于 2015-12-20 16:1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8
主题: 159
帖子: 9959
注册: 2008年6月
内容贡献勋章
嗯。
本帖由 [url="https://itunes.apple.com/cn/app/wu-ji-lun-tan/id516883320?mt=8"]无忌论坛V3.1.0[/url] iPhone6 iOS9.2 客户端发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库特·马舒尔刚刚去世了。88岁高龄。

今年又走了好几位大师。元旦快到了,还来这样的消息。马舒尔的录音我手头不多,能立刻想起来的就是楼下那张马勒第七交响乐。这是我听的头一张马勒七,也是我听的第一张马舒尔。马勒七交这么晦涩的曲子,我一开始听就觉得还挺顺,不是我逼格高,而是马舒尔的指挥很棒,把马勒处理得均衡可信。那是十几年前,我还基本是菜鸟吧。后来又陆续听了七八个马勒七,都是大牛录音,没觉得比马舒尔强,当然也没觉得比他差。总之马舒尔就是很厉害很主流。因为他的这个马勒七是1982年的录音。算是比较早吧。马舒尔是1927年出生的德国人,好像是东德。正宗的德国音乐传统继承人。随后指挥莱比锡格万德豪斯乐团。随后进入西方乐坛。他是很早并且长期在西方主流乐坛弘扬正宗德国古典音乐理念,一路畅通如鱼得水一直到今天的人,而且很难得地,他的个人※※跟纳粹以及战后东德政权没有任何暧昧瓜葛。他这个名字就是品牌。而他本人很低调。虽然我一时记不起手头还有哪些马舒尔的录音,但长期关注国际乐坛演出动向和新闻,马舒尔的一举一动都是乐坛新闻热点。

马舒尔的※※很快就会出来吧。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5-12-20 09:0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马舒尔去世了。刚刚。

12月19日,在纽约去世。现在依然是纽约的19日。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zjize 发表于 2015-12-18 23:29
你就算了吧,我要擅长这个我的电影音乐贴就不会到现在一期都翻不过去,眼看着你这一期又过去了眼红得不行的说!
不上当,不跟你开战!


换期这么重要?至于吗。你付我钱,我帮你翻。

开个价咯。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5-12-19 01:0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vic0561 发表于 2015-12-18 23:29
这几年参加很多破烂活动,神马论坛、年会、峰会之类的,每每当所谓嘉宾登台,就跟着放一通不和谐所谓震撼深沉的音乐,配上灯光乱闪,本来想上档次,最后还是掉价了。烦透这个啦,心里想,一堆※※


极度震撼、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气势磅礴、豪情万丈、雄浑有力、催人奋进、噔噔噔噔···,男女主持人精神焕发,目光如炬,声音洪亮,热情洋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大家晚、上、好。
“掌声在哪里”。散了会,喷子们各自回家,登时恢复高冷,做键盘党,纷纷议论说,郎朗弹琴太装逼。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5-12-19 01:0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765
主题: 50
帖子: 16475
注册: 2013年9月
jdai 发表于 2015-12-18 16:52
地球人都知道,这贴里就属你最喜欢撕逼。正经话题没看到你有什么独特见解,动不动就居心叵测煽风点火。“卤煮听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来这里发帖”,“卤煮更新这帖子就是为了跟隔壁大联奏较劲”,“卤煮说的都是毒药,营养都是对手贡献的”。

搞得我现在根本不想再长篇大论写东西。原本想把巴托克说透彻的。后来想算了。随你们最炫民族疯去。


你就算了吧,我要擅长这个我的电影音乐贴就不会到现在一期都翻不过去,眼看着你这一期又过去了眼红得不行的说!
不上当,不跟你开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3.395
主题: 67
帖子: 7936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NIKON D5
这几年参加很多破烂活动,神马论坛、年会、峰会之类的,每每当所谓嘉宾登台,就跟着放一通不和谐所谓震撼深沉的音乐,配上灯光乱闪,本来想上档次,最后还是掉价了。烦透这个啦,心里想,一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vic0561 发表于 2015-12-18 21:30
我相信潜水关注这帖的人还是不少的,毕竟传播的是正能量,所以我还是觉得你能写就多写点。你的表述我感觉比较通俗易懂贴地气,又有一定的专业含量。不管观点是否正确,终究是有内涵的交流。如果其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也尽可能出来表达,最好大伙都言之有物,通俗全面,形成交流,既不是仅有斗嘴,有不尽是嘻嘻哈哈,尽量保持这帖的水准。可以接着扯巴托克。


等缓过劲再写长篇咯。

这些年我一直避免把帖子搞得太文艺太学究。我自己一向不喜欢读音乐学院学报之类纯技术文章。在翻译歪果仁乐评和唱片说明书时,我尽量避免欧式白话文,多用中国成语俚语。这曾经引得有些网友争议,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异,歪果仁不可能那样说话,但也有好几个坚定的支持者,他们也经常翻译乐评,说如果能在译文里用中国成语,必须对原作含义和文笔风格理解得相当透彻准确,并非那么容易,如能做到就值得运用。说得我先是虚荣心极度胀大然后决定变本加厉。有时翻译完我禁不住把自己都感动了。其实写学究气和文艺腔容易得很。我赶脚新中国大陆同胞们一生下来血液里就被植入了这些革命浪漫主义基因。动不动用上“极度震撼”“泪流满面”煽情词儿谁不会吖。这也是我的审美定位很快叛变浪漫主义的原因。浪漫主义不是不好,而是在神州国用得太泛滥了。随便看看如今各种电视广告的创意,不是团结喜庆大团圆,就是老少两代人温情款款感动落泪,再就是一对小儿女深情对视,都是人生最高潮最刻骨铭心最天长地久直至天老地荒的意境。怎么做那么多大头梦都不腻吖。人生怎可能时时处处那么诗情画意。总之,在这片土地上,浪漫主义是不需要讲解和宣传的,已经太多太滥。我最喜欢也最心领神会的乐评文风,就是诺曼·勒布莱希特式的乐评。怎一个尖酸刻薄,能把当事人活活气死。以前我翻译他的文章毫不费力毫不疲倦,只恨他写得不够长。别人也说我的文笔跟他的原作相当贴近。那时我甚至暗暗认为《谁杀了古典音乐》中文版交给我翻译多好。还挺自恋呢哈哈哈。

这都是2001年左右的往事儿。回想这些年有点滴时间就找唱片店买唱片的经历,其实也蛮惶恐的。毕竟生命中显而易见的一部分就耗在这事儿上了。家里的CD已经成了很显眼甚至碍眼的一部分东西。男人有爱好究竟好不好呢。“这事儿就那么有意思吗”呵呵。好像是《非诚勿扰》里一个大龄剩女说的吧。不管怎么样,过去就过去了。忙完工作生活家庭,如果不听音乐,闲暇必定也是做别的活动消磨时间,打麻将打桥牌打网球保龄球之类,也都是纯粹浪费钱财生命的事。想想也就觉得不算亏了。生命就是用来浪费的。不是这事就是别的。人生的一万小时定律,意味着每个人都会累计浪费至少一万小时吧。集中浪费在一件事情上,总比分散浪费在几件上好点吧。这是挣不到钱也换不来社会地位的一万小时,但毕竟也算是有趣的浪费咯。更何况,最后以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衡量,听那么多古典音乐,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的三观,工作节拍,待人接物的分寸和态度,表达沟通的逻辑和均衡,处事结构上的严谨和细节。这些平时说起来都是很酸很学究的东西,既然已经悄悄地伴生在个性中,甩也甩不掉,平时也就没必要刻意张扬咯。这就是一点小感慨。听这些东西,暂且神游太虚,构筑另一个小宇宙,休息和逃避,换换心情,避免被现实的琐碎激怒和逼疯。

说白了,网上发帖就是刷人生的存在感。看到这一层就觉得它很荒谬。“这事儿就那么有意思吗”。确实没什么意思。撕逼大战往往纯粹是意气之争,赢了也是赢在虚荣,输了也是输在虚荣。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本人的价值何须他人的认同呢。当然,还有很多时候是出于“社会责任感”,觉得自己有必要出面纠错纠偏以正视听。可这事儿也是永远做不完的。总之,回到最初,返璞归真,其实我啥都不必做。所以写不写帖子,已经物是人非。说白了,我其实还是没有免俗。跟以前一样,喜欢听人夸,喜欢被拍马,害怕被拍砖。这是最要命的。

让你们见笑咯。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5-12-18 23:0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3.395
主题: 67
帖子: 7936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NIKON D5
jdai 发表于 2015-12-18 16:52
.....................
搞得我现在根本不想再长篇大论写东西。原本想把巴托克说透彻的。后来想算了。随你们最炫民族疯去。


我相信潜水关注这帖的人还是不少的,毕竟传播的是正能量,所以我还是觉得你能写就多写点。你的表述我感觉比较通俗易懂贴地气,又有一定的专业含量。不管观点是否正确,终究是有内涵的交流。如果其他人有不同的观点,也尽可能出来表达,最好大伙都言之有物,通俗全面,形成交流,既不是仅有斗嘴,有不尽是嘻嘻哈哈,尽量保持这帖的水准。可以接着扯巴托克。 本帖最后由 vic0561 于 2015-12-18 21:3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52
主题: 324
帖子: 4368
注册: 2006年12月
vic0561 发表于 2015-12-17 21:02
其实现在进正版CD正当时,又便宜,量又足。下载无损花的是时间,质量也不见得好,作为补充还凑合。
便宜的都是引进版,原版还是那个价,不过现在收入高了,也退烧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52
主题: 324
帖子: 4368
注册: 2006年12月
jdai 发表于 2015-12-18 16:58
我以前经常去北京出差。北京有几个店卖好唱片。只是特别贵。王府井外文书店买过一张CD,穆特演奏的潘德雷茨基小协,两百四十多。新街口买过一张《走出非洲》电影原声,两百多。西单时代广场的中图营业部买过吉塞金和富特文格勒老录音,每套都是四百多。每套也就四张碟。每回买碟都是内心交战。感觉割肉一样。现在北京碟市情况不知。估计连卖正版碟的地方都很难找了吧哈哈哈。当然,这些难不倒老烧友,我发现无忌大伙儿都在亚马逊买※※了。
嗯,现在买碟都上网店了,北京实体店还在卖碟的据我所知只有王府井外文书店的四楼了,也是两年多没去过了。
90年代是CD最红火的时候,那时北京除了王府井的外文书店,还有东华门馄饨候对面的音乐书店,东单音乐书店,工体中图大厦,西单时代广场是2000年以后了,还有王府井东方广场地下一层的西头店名忘了。2000年后新街口很多小店开始卖盗版碟和引进版,进口原版CD开始衰落。
那时经常去王府井和东单看碟,解解眼馋,买碟也是像割肉。个自己规定最多一月一张。有点小的意外奖金收入就买碟,不过我基本不买成套的。从有CD起貌似那些主流厂牌的单碟CD一直卖130+,一直到现在还是这个价。
嘿嘿,楼主这个帖子勾起了我年轻时的美好回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zhby9818 发表于 2015-12-17 20:56
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听古典音乐,那时刚刚开放没有更多可听的,工具也只是听收音机,音乐也只是有限的几首比如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天鹅湖序曲和第二幕、卡门序曲等(广播里也只有这几首),就是喜欢这些旋律。
后来有了磁带就听邓丽君了,真正广泛喜欢上古典音乐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从朋友那里转录了《古典音乐大连奏》,各种交响乐、协奏曲等的最美旋律联在一起演奏,这使我重新又喜欢上古典音乐。
而且不满足于某段优美的旋律,而是要去享受它的全部,从此开始《孟德尔颂小协》《贝多芬小协》《格里格钢协》《皮尔金特》《伏尔塔瓦河》《海顿“惊愕”交响曲》《莫扎特40交响曲》《贝多芬“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这些是我最早听的。后来越来越广。
八十年代末王府井东华门中图音乐书店开始买原版磁带,95年后开始CD,现在堕落到网站下载无损,PCHiFi有源桌面音箱了


我以前经常去北京出差。北京有几个店卖好唱片。只是特别贵。王府井外文书店买过一张CD,穆特演奏的潘德雷茨基小协,两百四十多。新街口买过一张《走出非洲》电影原声,两百多。西单时代广场的中图营业部买过吉塞金和富特文格勒老录音,每套都是四百多。每套也就四张碟。每回买碟都是内心交战。感觉割肉一样。现在北京碟市情况不知。估计连卖正版碟的地方都很难找了吧哈哈哈。当然,这些难不倒老烧友,我发现无忌大伙儿都在亚马逊买※※了。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5-12-18 16:5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zjize 发表于 2015-12-18 11:02
你要再在台上拳打脚踢,撕逼开骂,估计几个月一期没问题。你这里是高热,我那里是低冷,卤煮风格不同啊!


地球人都知道,这贴里就属你最喜欢撕逼。正经话题没看到你有什么独特见解,动不动就居心叵测煽风点火。“卤煮听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来这里发帖”,“卤煮更新这帖子就是为了跟隔壁大联奏较劲”,“卤煮说的都是毒药,营养都是对手贡献的”。

搞得我现在根本不想再长篇大论写东西。原本想把巴托克说透彻的。后来想算了。随你们最炫民族疯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765
主题: 50
帖子: 16475
注册: 2013年9月
jdai 发表于 2015-12-17 16:42
不觉得开新楼有什么高兴的。第三期只用了不到一年就灌满了。其间我还弃楼了好几个月。这很不正常。说明太水。没有干货。前两期,都是四年五年才满楼关闭。


你要再在台上拳打脚踢,撕逼开骂,估计几个月一期没问题。你这里是高热,我那里是低冷,卤煮风格不同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137
主题: 28
帖子: 4711
注册: 2009年4月
前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9.887
主题: 28
帖子: 10439
注册: 2001年12月
留个脚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3.395
主题: 67
帖子: 7936
注册: 2001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NIKON Z 9
NIKON D5
zhby9818 发表于 2015-12-17 20:56
.........
八十年代末王府井东华门中图音乐书店开始买原版磁带,95年后开始CD,现在堕落到网站下载无损,PCHiFi有源桌面音箱了

其实现在进正版CD正当时,又便宜,量又足。下载无损花的是时间,质量也不见得好,作为补充还凑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704
主题: 18
帖子: 2590
注册: 2002年11月
就坐一下。
本帖由 iPhone7,1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52
主题: 324
帖子: 4368
注册: 2006年12月
我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听古典音乐,那时刚刚开放没有更多可听的,工具也只是听收音机,音乐也只是有限的几首比如莫扎特弦乐小夜曲、天鹅湖序曲和第二幕、卡门序曲等(广播里也只有这几首),就是喜欢这些旋律。
后来有了磁带就听邓丽君了,真正广泛喜欢上古典音乐是八十年代中后期,从朋友那里转录了《古典音乐大连奏》,各种交响乐、协奏曲等的最美旋律联在一起演奏,这使我重新又喜欢上古典音乐。
而且不满足于某段优美的旋律,而是要去享受它的全部,从此开始《孟德尔颂小协》《贝多芬小协》《格里格钢协》《皮尔金特》《伏尔塔瓦河》《海顿“惊愕”交响曲》《莫扎特40交响曲》《贝多芬“命运”和“第九”交响曲》,这些是我最早听的。后来越来越广。
八十年代末王府井东华门中图音乐书店开始买原版磁带,95年后开始CD,现在堕落到网站下载无损,PCHiFi有源桌面音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285
主题: 8
帖子: 394
注册: 2005年12月
第一排还是水一下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738
主题: 120
帖子: 8720
注册: 2001年11月
板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2.598
主题: 4
帖子: 4182
注册: 2003年10月
恭喜楼主大水贴盖新楼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不觉得开新楼有什么高兴的。第三期只用了不到一年就灌满了。其间我还弃楼了好几个月。这很不正常。说明太水。没有干货。前两期,都是四年五年才满楼关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765
主题: 50
帖子: 16475
注册: 2013年9月
再次弄了卤煮的第一次,哈哈
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1 期 2 期
前三期链接如下。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一期)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二期)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三期)

受猪头唛兄委托,俺暂且来这里串场。
以下文章是猪兄原创,讲的都是大实话。大实话,各人有各人的说法,没有一定之规。也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普通人的实话比专业人士的宏论更有兴味,因为读者和写者是站在同一个视角和起点。

这个帖子的最吸引之处,其实全在于猪头唛兄起了一个平易的标题,——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这意味着:1)文章仅仅是个人之见,不是公论,不是职业评论;2)观点甚至可能是错的、幼稚的、片面的、狭隘的。
所以,此处之“我见”,其实是“他见”

以下主帖是猪兄原文。

----------------------------------------------------------------------

如何去选择,如何去感受古典音乐,是很个人化的,完全没有模式可言,更不会有“权威版本”的推荐。我只说说自己的感受。

首先,我就“古典音乐”的要素,或者基本“硬件”讲讲我的见解。
所谓古典,其实就是指西方自文艺复兴以降后至我们所在年代前五十年作品的总和。这个古典音乐里“古典时期”的古典二字完全不一样。古典音乐,已经是一个文化范畴的概念。是西方并逐步意味着全球的主流音乐的一部分。确实如此,时至今日,西方古典音乐如同摩天大厦,而它周边的是大片没有影响力的小房子。前后的差距使西方古典音乐已经可以用全球主流音乐,乃至为主流文化的代名词了。古典两字已经不代表时间或者※※性,而是一个文化概念。

但无论它如何强大,作为并非古典音乐原发地文化的我们,对古典音乐也不能盲目接纳。我个人认为,称之为音乐的东西,应该有这些特征:
具有优美或者奇特的旋律,具有崇高的情感力量或者神秘情感的隐藏能力,带来愉悦或者引发思考。能符合这些特征的,我才称它为音乐或者古典音乐(有别于流行或者现代音乐)。

所以,我喜欢上古典音乐,就是因为那些旋律和情感,最早给它打动的,是十几年前开始留意听古典时,被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进行曲》吸引,开始喜欢上古典。之后,阶段性断断续续地有去听,但都不系统,一直到现在。

不过,作为古典音乐,如果要了解其大致全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都是业余人士,非专业者那样用时间去欣赏。古典音乐是需要一定“训练”才能欣赏的音乐。这种训练包括对音乐原理,乐器,音乐发展的※※,对作家本人,甚至对演绎的艺术家指挥家都要了解一些。

古典音乐来源于早期宗教的需要,文艺复兴之前,音乐主要是教堂祢撒,比如圣格列高利咏叹。换言之,音乐最早的形式是“声乐”,为何是声乐?因为来自人的声音,才是这世界上最原始,也最能打动人的声音,所以也是最好的“音乐”。当然,那年代器乐确实还没有发展起来。
事实上,现在重新听文艺复兴时期的帕克斯特里纳的圣颂合唱,依然具有恒久的魅力,如果你听古典或者浪漫久了,不妨试试去听他的作品。宗教音乐来自这些当年虔诚的信徒之手,来的更简单纯朴又具有情感。他们对后人影响巨大,后世的伟大作品里都有他们的影子(比如亨德尔的祢赛亚,巴赫的B小调祢撒,贝多芬的庄重祢撒,百辽兹的以利亚到现代布列顿的战争安魂曲)
了解古典音乐的源头,就等于明白音乐最基本的特征(或者基本“硬件”)就是要有优美旋律和崇高情感。没有这些要素,再伟大的作品,也不是我需要的,当然没有一部伟大作品里没有旋律和情感。又或者说,旋律是一个广义,文艺复兴的音乐几乎“见不到旋律”,只有节奏。

从斯拉夫进行曲开始,到格里格的皮尔金特组曲,到斯美塔纳的伏瓦塔河,我充分感受到音乐的美。我尚且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何许人也,甚至不了解他们的作品的名字。我没有被那些比他们更“流行’的贝3,5,9打动多少前,就喜欢上这些优美旋律的作品。

所以,古典音乐第一要:听你喜欢的旋律,不管它是谁的,或者伟大与否。

你是怎样喜欢上巴赫的?!

关于巴赫,太多人喜欢和崇拜了。喜欢上他的人有各种理由。有些是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就喜欢,正如当所有人都喜欢他时,有些人就开始反对他一样。

我没有了解他多少前,就开始听一套钢琴CD,后来才知道是图蕾克的十二平均律,是我连续听了四年之后才知道的。那几年里,我每晚都在睡前播这套碟。大家都很熟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了,也了解各种版本。我是从无知的时候去听的。原因是我晚上失眠,发觉这套CD很合适失眠时听。有时,幸运的话,我会在第一张没有播完就睡着,有时,就要起床几次换碟(很多年后,才想起有多碟CD机早就问世,后悔那时为什么不知道,现在非常喜欢多盘CD就是这原因,一下子买了两台,一台五盘,一台七盘)。

听了一两年后,发觉哪天不听就觉得少了什么,才想起没有放那张CD。
又听了一段时间,发觉自己不为催眠也喜欢听。而且是用“宝贵的时间”专门听。
后来,知道它叫十二平均律,知道它可以称为音乐的《旧约》。。。。。。
现在我有它三种版本,但想要的里赫特版本没有。不过我已经不能接受图蕾克之外任何人的演绎了。

于是,我就这样喜欢巴赫。继而开始听他其他的作品。后来才清楚它的魅力之所以存在的原因,是那种复调的韵味加上巴赫世界里的特性。于是,我开始又接受其他的巴洛克音乐。发觉还有亨德饵,泰勒曼在他身边。

所以,听古典的第二要点:不靠指南,自己慢慢了解作品可能更真实地喜欢。

但是,我依然被旋律吸引,所以还是去听旋律华丽动听的古典,尽管我可能成为古典里的肤浅听众。我还是不爱留在巴洛克里面太久,也不很爱听古典时期的大师作品。所以我一口气听完全套卡拉杨的贝多芬和一些莫扎特后,就去了浪漫时期(他们,那些学者,是这样划分的)。

我至今,还是喜欢柴可夫斯基,格里格,斯美塔纳,比才,。。。甚至拉罗,或者后来印象派德彪西---我不怎么认同这种画分)。其实,又有谁不喜欢他们呢?

所以,古典音乐第三要点(还是第一要点那点),听你喜欢的旋律。

浪漫时期更懂音乐的人性面,不再是简单的主和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乐思乐性流动,不再是简单化的标题音乐。尽管标题不是浪漫首创。尽管我也不太喜欢实景化的标题音乐。浪漫音乐结合复调和主和结构及调性应用的能力,就象师傅手里的面油水的关系那样简单。他们更关注的不是形式,是音乐里应该有的特征:崇高情感或者神秘情感的能力,带来感受和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在不刻意的结构里展开的,栩栩如生的各种旋律自然再生。
在浪漫里,已经没有大师,因为不需要大师,不需要作曲大师,需要的是象文学作家那种人性,情感,这是“唯情论世界”---只要不太泛滥。

但是,大成者还不是德奥或者北欧小国里的情感大师,而是来自意大利的歌剧作曲家。因为,正如前面所说:人声才是最好的音乐。在歌剧里,我找到最好的旋律,也有最好听的声音,声乐和器乐在这里不仅结合再一起,还将“沙士比亚式”的舞台文学来了进来。将舞台表演艺术融进里面。

所以,古典音乐里最重要的是歌剧,听或者看,是一种情感最大效场。

音乐已经不存在“国界”,但我依然反对“音乐是国际语言”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客观,不现实。如果音乐是国际语言,那么外国人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的戏剧呢?难道我们的戏剧不是音乐?
我只能认为,接受了古典音乐,其实就是被西化,至于被西化是否可怕是另一回事(并不可怕)。因为接受古典,就意味着接受一连串的西方文化。没有这一连串的西方文化,你是不会真正接受或者喜欢古典音乐的。

在西方,各自还是有阵营的,他们之间也不那么“国际语言”,德奥歌剧的崛起,意味着中欧大陆有自己的情感场所。和来源于中世纪的威尼斯是不一样的情感,人们愿意被瓦格纳折磨四个晚上,也不愿意仅仅去听威尔第的悲壮。正如芬兰人只愿意为格里格的离去流泪一样。事实上,俄罗斯人更接受他们的穆索尔斯基,尽管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写曲出身的,不能完整写下总谱的人,但人们依然坚信他是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全世界都借“国际语言”在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感情(唯独偶国人们不那么冲动---至今还坚持在荒山野岭实验流水声的音效,又或者在黄土高坡上摇摆)。

不管音乐为何物,不管何为古典音乐,我就是这样,好听就听,听了有感情能量存储的就听。如果别人说《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经典,如果他是偶国人,我表示极大的怀疑,因为没有德奥文化背景,没有那种民族情绪,没有深厚的西方神话文化,没有接受※※的心理准备,怎能懂《指环》?我宁愿不虚妄地说实话,我听不懂指环,但我听得懂卡门,卡门是最伟大的歌剧,因为我也有剧情一样的感受,一样在追女孩子的时代有那种失落。一样喜欢那种女人,嘿嘿~

当我们要求作品,要求作曲家有真情实感的时候,为何不要求自己用真情实感去听音乐呢?在失去背景文化为支撑的中国,去听西方音乐,难道不是爱旋律以及里面那种情感吗。

当我们有了真情实感的态度后,一切美好的音乐就向我们展现,不管是芭洛克还是古典浪漫,不管是复调还是主和,不管是无题还是标题,不管是交响曲式还是协奏曲式,不管是声乐还是器乐,不管是光芒四射的作曲家还是穷困寥倒的不名之人,不管是北欧南美还是德奥。。。。。

于是,我们开始更关注版本。因为每个导演都不同手法处理同一剧本的。又或者不同的大牌明星出演同一剧本也不一样的表达。这就是不同演奏家和不同指挥,不同乐团的魅力所在。当你喜欢卡萨尔斯之后,还会喜欢马友友吗?难道杜普蕾不是最好的吗?于是音乐就有了话题,于是有很多个马勒,有很多巴赫,贝多芬,他们借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瓦尔特,卡拉杨,西蒙。。。。。等还魂,否则每个人只需要闭门造车就可以了。当然,我也喜欢西湖贝多芬,JBL。。。的马勒出现,于是音乐带来热闹,发展到极端,就是音响出现纯音响而音响派。我曾经惊讶于一个朋友耳朵的听力,问如何训练出来的,因为他可以对斯托夫斯基演绎的每个小节的音色准确无误地在器材里做出好坏的判断。一打听,原来他玩那么多年音响,其实就只听三张CD,其中包括斯托夫斯基RCA版的李斯特(俗称白头佬),他哪里是听音乐,他是借音乐来听音响!我很感叹。这极大的误区里却带来给他无穷的快乐,难道又是坏事吗?

于是,用旋律去选择音乐,然后去听喜欢的旋律,借旋律进入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音乐里,感受情感,然后又借音响带来新的乐趣,也许是一个非原古典音乐发源地的古典音乐迷对“国际语言”的欣赏方式。

[jdai 编辑于 2008-07-19 09:47]

前三期链接如下。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一期)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二期)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三期)



【主题管理员郑重声明】

在下几年前就反复说过,不喜欢这个帖子太热闹。特此重申解释如下。

首先,这个话题的门槛不低。不可能有很多人轻松胜任。其次,要保持话题的纯粹精炼严谨乃至唯美。通俗地说,就是干货。这是古典音乐基本的追求和标识,也是在下上网的宗旨和底线。如何定义?对不起,在下说了算。如果不认同,请另谋他就。世界这么大,不妨去看看。

1)此主题欢迎挑战,不欢迎挑衅;
2)请尽量贡献干货,减少灌水;
3)如果无法确认是否干货,不妨畅所欲言,征询他人意见,但请注意说话方式。简言之,保持谦虚务实。如有疑问,请再次参照条款1);
4)遇到分歧,请针对观点,勿针对他人。如有疑问,请再次参照条款1);
5)但凡有任何出言不逊,在下将适时作出明确反应,请自备钢盔防弹衣乃至速效救心丸。若没有尊严,不要奢望教养;
6)但凡有任何与主题无关之极端不友善甚或攻击性言论,在下将适时删帖,必要时封马甲;
7)但凡任何百度而来的资料,在本帖内一概不视为干货。本管理员随时可能删除;
8)本帖内任何文字,请各网友自负文责;
9)本帖历来推崇人类知识共享,反对知识私有。故本管理员一概不关注不参与不负责不保护各网友的“知识产权”。如有顾虑,请三思而行。

如有不爽,请包涵。如无法容忍,请自便。

祝各位愉快。2016年2月24日



本帖最后由 jdai 于 2016-2-24 14:08 编辑

相关标签: 视角 背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第四期)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