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Foveon X3杂谈 - 4:1:1到底有多糟糕?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4406 回帖:13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22
帖子: 1025
注册: 2014年7月
不管怎么看,qurattro都是技术上妥协的产物。不过dp0q如果出了我还是会入,等这个视角好久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编辑于:2015-02-17 07:19:5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22
帖子: 1025
注册: 2014年7月
418588326 发表于 2015-02-16 15:24
说了不用洗地。这是个数学问题 Q对细节的还原没法和M比 自己回去仔细想想吧 如果你读过初中

...
谁都有表达观点的权利,但你这样没有教养,上什么论坛,也别玩摄影了。虽然我也支持merrill。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编辑于:2015-02-17 07:13:2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85
主题: 83
帖子: 3392
注册: 2007年12月
柯纳 发表于 2015-2-16 19:35
老规矩,先圈地再慢慢上传资料。

自从Sigma推出DP Quattro后引起不少争议,机身造型不说,关键的传感器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1:1:1(蓝、绿、红)变成4:1:1,连我都认为适马不纯洁放弃了真正的三层分色传感器结构。

尤其是一些早期DP2Q测试样片出来后暴露了一些丢色和伪色现象,更加让人对这个4:1:1取样方式有疑问。

这多少也怪Foveon和Sigma的市场宣传资料,在介绍X3结构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把原理过于简化。

这是X3一直以来的宣传资料,让人觉得总共有三层光电二极管,分别对蓝、绿、红光线进行转换。
到了Quattro,Sigma的宣传资料里面比较含糊地说顶层也对亮度的位置信息进行采样,而下面的绿色和红色虽然只有四分之一的像素但与顶层的位置信息进行计算后会推算出相应的位置信息。
以我对数据采样的理解,丢失掉或者没有采集到的信息是不可还原的。

Imaging Resource的DP2Q测试样张中有一张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Quattro失败了,红色的细节几乎没有,而红色恰恰是最底层部分。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418588326 发表于 2015-2-16 23:24
说了不用洗地。这是个数学问题 Q对细节的还原没法和M比 自己回去仔细想想吧 如果你读过初中
这样说话是缺少修养的,很显然您读过初中,不过理解这样的问题只读过初中是不够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652
主题: 8
帖子: 453
注册: 2005年6月
佣书自雄 发表于 2015-2-16 23:53
适马到Q终于明白了该加强什么,该减弱什么。
我一直坚持认为Q的芯片是人类至今为止设计最完美的芯片,远比原来的科学得多。

夸张了,等曲面ccd加持,才和完美沾边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074
主题: 32
帖子: 2791
注册: 2003年12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柯纳 发表于 2015-2-16 20:13
Imaging Resource没有提供测试样片的X3F文件,所以我们无法自己用不同版本SPP进行对比。

我手头有一张号称用SPP 6.2转换的相同场景照片,简单看不出与SPP 6.0.6有明显差别。

今晚洗地到处为止。


适马到Q终于明白了该加强什么,该减弱什么。
我一直坚持认为Q的芯片是人类至今为止设计最完美的芯片,远比原来的科学得多。

本帖最后由 佣书自雄 于 2015-2-16 23:5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91
主题: 31
帖子: 5206
注册: 2010年12月
真实彩色分辨率对色彩纯度,色彩过渡和成像结实的作用日益明了,奥巴的抖像素和宾得超解像平面x3技术也都验证了全色信息的重要,小山木还要搞sdq,这sdq要是不能达到基本打鸟机的操控水平,就没啥可盼的了。 本帖最后由 X3er 于 2015-2-16 20:5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652
主题: 8
帖子: 453
注册: 2005年6月
前排学习
jpg直出就不用比了,没意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Imaging Resource没有提供测试样片的X3F文件,所以我们无法自己用不同版本SPP进行对比。

我手头有一张号称用SPP 6.2转换的相同场景照片,简单看不出与SPP 6.0.6有明显差别。

今晚洗地到处为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DP2Q SPP 6.0.6对比DP1M Jpeg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当理解到X3不是单纯地把顶层、中间层、底层信号直接当成蓝、绿、红色信息以后,Sigma关于Quattro顶层有亮度位置信息的说法就容易理解了。

毫无疑问Quattro的算法还是有色彩误差,尤其是底层红色部分。在最极端情形比如顶部四个像素只有一个位置有红色时,底部的红色像素没有红色的位置会因为整个像素有1/4位置有红色信息而与顶部像素合成时导致误差,但这个误差最多只有1/4。

今天我好奇去Imaging Resource翻DP2Q测试样片时发现他们居然有用SPP 6.0.6转换的图片,拿来和DP2Q直出的片子一对比,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然而根据DPReview论坛里面一些讨论我找到了Quattro的一些专利文件,看到这张图我忽然发现Foveon和Sigma之前的市场宣传资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其实三层的光电二极管并不是独立对三原色进行转换。

这个示意图告诉我们X3的基本原理基于光线在进入硅表面后不同光谱的渗透能力,很显然波长最短的蓝光进入表面1um后衰减得最快,中波长的绿色到2um还有25%,而波长最长的红色一直到3um还有40%。

X3的专利文件透露最底层的光电二极管离表面有2um,也就是说每层光电二极管大约的厚度为0.6um左右。

也就是说最顶上的光电二极管其实获取到蓝、绿和红色信息!

如果简单地把三层光电二极管的信号导出后分别当成蓝、绿、红色的话,组合后的图片一定不准。正确的算法应该把底层的信号当成红色,中间层信号要根据这个光谱衰减曲线计算后减去红色部分,而最顶层的信号要把红色、绿色再减去后才是真正的蓝色信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2.36
主题: 57
帖子: 11762
注册: 2006年10月
有人说jpg直出就完美画质了,其实同一场景拍个远景就能看到无论raw还是jpg直出,如同msk一样的模糊远景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563
主题: 28
帖子: 2447
注册: 2007年1月
怀念DP1初代的感觉,那时候看到大家拍的照片就有入手的冲动。后来M和Q都没让我有那种冲动……希望社长下一代DP加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以我对数据采样的理解,丢失掉或者没有采集到的信息是不可还原的。

Imaging Resource的DP2Q测试样张中有一张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Quattro失败了,红色的细节几乎没有,而红色恰恰是最底层部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到了Quattro,Sigma的宣传资料里面比较含糊地说顶层也对亮度的位置信息进行采样,而下面的绿色和红色虽然只有四分之一的像素但与顶层的位置信息进行计算后会推算出相应的位置信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这是X3一直以来的宣传资料,让人觉得总共有三层光电二极管,分别对蓝、绿、红光线进行转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51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老规矩,先圈地再慢慢上传资料。

自从Sigma推出DP Quattro后引起不少争议,机身造型不说,关键的传感器结构发生了变化,从原来1:1:1(蓝、绿、红)变成4:1:1,连我都认为适马不纯洁放弃了真正的三层分色传感器结构。

尤其是一些早期DP2Q测试样片出来后暴露了一些丢色和伪色现象,更加让人对这个4:1:1取样方式有疑问。

这多少也怪Foveon和Sigma的市场宣传资料,在介绍X3结构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把原理过于简化。

这是X3一直以来的宣传资料,让人觉得总共有三层光电二极管,分别对蓝、绿、红光线进行转换。
到了Quattro,Sigma的宣传资料里面比较含糊地说顶层也对亮度的位置信息进行采样,而下面的绿色和红色虽然只有四分之一的像素但与顶层的位置信息进行计算后会推算出相应的位置信息。
以我对数据采样的理解,丢失掉或者没有采集到的信息是不可还原的。

Imaging Resource的DP2Q测试样张中有一张让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认为Quattro失败了,红色的细节几乎没有,而红色恰恰是最底层部分。
然而根据DPReview论坛里面一些讨论我找到了Quattro的一些专利文件,看到这张图我忽然发现Foveon和Sigma之前的市场宣传资料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其实三层的光电二极管并不是独立对三原色进行转换。

这个示意图告诉我们X3的基本原理基于光线在进入硅表面后不同光谱的渗透能力,很显然波长最短的蓝光进入表面1um后衰减得最快,中波长的绿色到2um还有25%,而波长最长的红色一直到3um还有40%。

X3的专利文件透露最底层的光电二极管离表面有2um,也就是说每层光电二极管大约的厚度为0.6um左右。

也就是说最顶上的光电二极管其实获取到蓝、绿和红色信息!

如果简单地把三层光电二极管的信号导出后分别当成蓝、绿、红色的话,组合后的图片一定不准。正确的算法应该把底层的信号当成红色,中间层信号要根据这个光谱衰减曲线计算后减去红色部分,而最顶层的信号要把红色、绿色再减去后才是真正的蓝色信号。
当理解到X3不是单纯地把顶层、中间层、底层信号直接当成蓝、绿、红色信息以后,Sigma关于Quattro顶层有亮度位置信息的说法就容易理解了。

毫无疑问Quattro的算法还是有色彩误差,尤其是底层红色部分。在最极端情形比如顶部四个像素只有一个位置有红色时,底部的红色像素没有红色的位置会因为整个像素有1/4位置有红色信息而与顶部像素合成时导致误差,但这个误差最多只有1/4。

今天我好奇去Imaging Resource翻DP2Q测试样片时发现他们居然有用SPP 6.0.6转换的图片,拿来和DP2Q直出的片子一对比,哈!
DP2Q SPP 6.0.6对比DP1M Jpeg
相关标签: 适马 Sigm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Foveon X3杂谈 - 4:1:1到底有多糟糕?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