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书法中的瑰宝--王羲之《丧乱帖》回国“省亲” [主题管理员:Dominick]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98125 回帖:76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美不胜收的汉字世界

——我编“看懂中国字·读懂中国心”丛书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世界上富有美感的文字。从甲骨文算起,汉字迄今已有3000多年※※。虽然苏美尔文与埃及圣书文字的※※较汉字更为久远,但只有汉字使用至今。因此,尽管汉字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却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字。令人略感遗憾的是,虽然汉字今天仍广为使用,但即使是文化素养很高的知识分子,也都往往视文字学为“绝学”,没有真正了解汉字的发生※※、构成原理及每一个汉字的造字来历。我以为,有一件美好的东西,日日与您为伴,日日为您服务,您却常常忽视了它的美——内在的美与外在的美,这就是汉字。正是为了让这个普及汉字的梦得以实现,我开始策划编写一套以散文形式介绍汉字的丛书。几年的努力之后,8卷本以“汉字中的ⅩⅩ之美”命名的书,已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这些书分别为王元鹿的《汉字中的符号之美》、俞水生的《汉字中的人文之美》与《汉字中的礼仪之美》、刘悦的《汉字中的生活之美》、黄思贤与魏明扬的《汉字中的自然之美》、胡文华的《汉字中的思维之美》、蒋德平的《汉字中的历法之美》及古敬恒的《汉字中的建筑之美》。作者多为从事汉字文化教学与研究的高校教师,丛书的每一本都由近40篇散文构成,每篇散文重点讲述一个汉字的故事。综观全套丛书,确如作者们所期望的——读者看到了一个美不胜收的汉字世界。虽然每一本书作者的知识结构不尽相同,文章风格也有差异,但每本书都力求达到统一的目的。

  其一,通过对汉字形体的说解,揭示各个汉字的结构方式及造字缘由。如《汉字中的生活之美》中有这样的说法:“‘鲁’,无论甲骨文字形多么繁简,上部均为鱼,下部皆为口,‘鲁’的本义是吃鱼。金文的鲁字,上部仍作鱼,下部口中多了一横,表示尝到的美味,本应写成‘甘’字,但后来讹变为‘日’字了。”读了这段对“鲁”字的造字与形体变化的讲解,读者就会知晓“鲁”字最初的含义。

  其二,通过对汉字造字理据的分析,介绍各个汉字背后的文化积淀与发展※※。《汉字中的人文之美》一书,力图把文字置于社会背景下阐述。在说“丝”字时,作者说明了丝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丝绸与※※的礼仪制度、科学技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丝绸的兴盛开创了中华民族丝绸服饰文明的新时代。与此相应,丝绸对中国汉字的巨大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作者还告诉读者,“丝”是汉字一个重要的部首,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收录“糸”旁字就有267个。又如此书中论述“和”字内涵的《“和”为贵》篇,先说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乐器“龢”,在说明“龢”与“和”两个词的同源关系后,进而指出:“此字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在先秦时代,‘和’已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特殊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的统一,因而有别于另一汉字‘同’。”

其三,书中不乏作者们的新鲜文字学或※※学的见解,也不乏为以前文字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佐证之处。如《汉字中的符号之美》中对于由三个相同的字构成表达“多数”的阐释,运用了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一书中对澳大利亚原始人的计数方法为佐证:“许多原始民族数名只到‘二’或‘三’为止,超过‘二’或‘三’他们就说‘许多,很多,太多’。”又如此书的《牛有多“牛”》篇中,作者运用东巴文字用“牛”的字形借作“财产”,证明了古代纳西族人曾经经历过一个“牛崇拜”的时代。再如此书《“千”字的故事》篇中,提出了“为什么在典籍与古诗词中,‘千’比其他大数字如‘十’‘百’‘万’使用频率更高”这一问题,指出了在表示大数的汉字中,“千”是个平声字,其余多是仄声字,因此“千”字读来响亮高亢,为古人尤其是诗人所喜用。《汉字中的思维之美》一书中,《快“慢”之间》篇分析古人造字取象重直观的特点。作者指出:“对于‘曼’,许慎解释为‘引也’,古字形像人头上戴着一顶帽子,手将帽檐往下拉之形,本义为‘拉长’。‘曼’后来就有‘长’的意思,‘拉长’帽子,必定要覆盖头部的一片面积,因此,由‘曼’组成的字都有‘延展’之义。”进一步分析“慢”字中蕴含的思维之美时,作者强调从直观现象到逻辑之间的关系。书中说:“‘慢’本义表示‘态度傲慢’‘态度冷淡’……‘态度傲慢’‘态度冷淡’会流露于人的行为举止之中,而人的行为举止又映射出人的内心活动,‘慢’这个字就是这样。”

  其四,各书涉及的领域十分宽广,不仅包含语言、※※、文化、人类学的知识,数理化及天文地理的现象乃至原理也不时出现在各篇文章中。《汉字中的历法之美》从岁历、节气、月相等方面选取了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历法文化的一些字,分别讲解了这些字的文字学内涵及其所承载的历法知识,使读者在学习※※和文字知识的同时,还能了解到与这些字密切相关的历法知识,可收一举两得之效。《汉字中的思维之美》一书不仅从造字取象到表意、记音,把汉字中的思维之美贯穿其中,而且在描述文字的思维之美时,不忘关注东西方人的共同思维特性,取材广泛,旁征博引。如对“德”字的说解就充分体现了上古社会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又如在《平常却不平凡“鸡”》篇中,作者把“鸡”置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叙述,告诉读者:“它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家禽之一。”“在计时器尚未发明的古代,早晨鸡鸣一声,向人们报告新一天的开始。因此,鸡不仅是庄户人家的时钟,而且是公共生活的时钟。”随之,作者逐渐把文章的论述主旨升华。“中国鸡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赏识,他们常以雄鸡作为诗、画创作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再点出“鸡”与“吉”的语音联系:“由于‘鸡’与‘吉’两个字读音相近,因此‘鸡’经常谐音用来表示吉祥的‘吉’。”阅读了这些文字,“鸡”的※※与文化史知识必能使读者了然于胸。

  其五,上述目标,都是以散文化的体裁与散文化的语言得以实现的,丛书并力求为每篇文章配上两张插图。光看丛书中各书的篇名,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苦心。如《汉字中的符号之美》的篇名“‘上’是一粒芝麻”“‘土’真的很土吗?”,《汉字中的生活之美》的篇名“开‘门’闹市,闭‘门’深山”“一字‘弄’红尘”“‘席’卷天下”,《汉字中的建筑之美》的篇名“华‘屋’重翠帏”“皓月掩兰‘室’”……仅看这些题目就可知作者出手不凡,全无传统学术论文的面孔,而将引出的必是篇篇动人心弦的文章。由于每篇文章的体裁全部是散文,因此读者在领略文字科学的同时,也时时能徜徉于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民间故事的天地之中。如《汉字中的建筑之美》中《秦“砖”汉瓦》篇,写到唐朝赵嘏为常建补诗的故事,既让读者欣赏到唐诗的精妙,又告诉读者“抛砖引玉”这一成语的来历。《“猪”——生肖中的副班长》一篇详细探讨了猪在上古文化与经济中的地位,而这些探讨都是基于猪的许多神话传说的讲述得以开展。此文解决的问题往往是以往学者有所关注但未加深入探讨的:猪为什么在十二生肖中排行末位,上古有没有猪崇拜,猪与象两种动物有什么联系,上古对猪的豢养起于什么时代,等等。

  细想起来,这套丛书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根本原因,恰是来自汉字自身的美。这种美是3000多年中华先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跌宕起伏的※※进程中砥砺出来的光辉。把汉字的美真正读懂后,再使用这些文字,我们会有甘之若饴、沐之如春风的感觉,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说:“汉字,我今天才真正读懂了你!你的内涵如此浩大深刻。但是当揭开你的神秘面纱时,你离我又是那么近,你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光辉※※、灿烂文化及心路历程!”

  (王元鹿,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研究员)

  “看懂中国字·读懂中国心”丛书

  王元鹿主编 文汇出版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天天多美 发表于 2015-10-28 08:05
没留一个字。。。名气最大。


《宝晋斋法帖》于1268年(宋咸淳四年)由无为(安徽省巢湖市无为县)通判曹之格所摹勒。
《宝晋斋法帖》共十卷。第一至第五卷,除谢安《八月五日帖》(又名《告渊朗帖》)外,余均为王羲之书;第六、七两卷,为王献之书;第八卷为王凝之、王徽之、王操之、王涣之书;第九、十两卷为米芾书。
《宝晋斋法帖》收录有《乐毅论》、《黄庭经》、《曹娥碑》、《羲之临钟繇帖》、《褚遂良临本兰亭序》、《得示帖》、《快雪时晴帖》、《十七帖》、《破羌帖》(又名《王略帖》)等名帖。

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宋拓全本《宝晋斋法帖》,曾为元赵孟頫、明顾从义及吴廷收藏。有冯梦祯、吴时宰、许志古及清王澍题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665
主题: 17
帖子: 538
注册: 2010年11月
Dominick 发表于 2015-10-28 17:33
摹本来了。

上海图书馆藏国内唯一宋拓全本、国家一级文物《宝晋斋法帖》原帖9月28日在上海图书馆首次展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这一国宝孤本※※精印而成的《宝晋斋法帖》同时在昨天孔子2566年诞辰日举行新书首发,再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

《宝晋斋法帖》由南宋曹之格摹刻,其来历颇为曲折。1101年,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得到了宰相蔡京所藏东晋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及谢安《八月五日帖》墨迹,欣喜不已,将书房命名为“宝晋斋”。后米芾将这三帖墨迹刻石。后因兵火,石刻残损,南宋葛祐之根据拓本复刻。1269年,曹之格历时十五年,将此三帖与其家藏晋帖及米芾帖多种,集为十卷,题名为《宝晋斋法帖》。

《宝晋斋法帖》共十卷一部,不仅有上述三帖,还有《快雪时晴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乐毅论》、王羲之楷书代表作《黄庭经》(王羲之楷书代表作)、《得示帖》、《羲之临钟繇帖》、《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等传世名帖。千百年来,因其他古刻多已散佚,《宝晋斋法帖》中绝大多数名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

《宝晋斋法帖》自问世以来,即为历代名家所重,元代著名学者陈绎曾生活的年代距南宋仅六七十年,已经认为当时“佳帖难得”,而《宝晋斋法帖》使 ...


就是清宫三希堂的乾隆珍藏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现在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也是唐代摹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姑苏一梦 发表于 2015-10-28 05:07
王羲之的真迹,据我所知这世界上只存摹本了……

摹本来了。

上海图书馆藏国内唯一宋拓全本、国家一级文物《宝晋斋法帖》原帖9月28日在上海图书馆首次展出,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根据这一国宝孤本※※精印而成的《宝晋斋法帖》同时在昨天孔子2566年诞辰日举行新书首发,再现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

《宝晋斋法帖》由南宋曹之格摹刻,其来历颇为曲折。1101年,北宋大书法家米芾得到了宰相蔡京所藏东晋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及谢安《八月五日帖》墨迹,欣喜不已,将书房命名为“宝晋斋”。后米芾将这三帖墨迹刻石。后因兵火,石刻残损,南宋葛祐之根据拓本复刻。1269年,曹之格历时十五年,将此三帖与其家藏晋帖及米芾帖多种,集为十卷,题名为《宝晋斋法帖》。

《宝晋斋法帖》共十卷一部,不仅有上述三帖,还有《快雪时晴帖》、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十七帖》、《乐毅论》、王羲之楷书代表作《黄庭经》(王羲之楷书代表作)、《得示帖》、《羲之临钟繇帖》、《褚遂良临本兰亭序》等传世名帖。千百年来,因其他古刻多已散佚,《宝晋斋法帖》中绝大多数名帖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刻本。

《宝晋斋法帖》自问世以来,即为历代名家所重,元代著名学者陈绎曾生活的年代距南宋仅六七十年,已经认为当时“佳帖难得”,而《宝晋斋法帖》使“学者赖此得见晋唐人仿佛耳”。此贴在元代为著名书法家赵孟頫收藏,并作第三卷篆书题首。明代经顾从义、吴廷收藏,并有明冯梦祯、吴时宰、许志古及清人王澍、穆杨阿等名家观款及题记,可谓流传有绪。此帖现藏于上海图书馆,系唯一宋拓全本、国家一级文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54
主题: 84
帖子: 4697
注册: 2009年10月
姑苏一梦 发表于 2015-10-28 05:07
王羲之的真迹,据我所知这世界上只存摹本了……

没留一个字。。。名气最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665
主题: 17
帖子: 538
注册: 2010年11月
王羲之的真迹,据我所知这世界上只存摹本了……
本帖由 iPhone 5 (GSM CDMA)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此片摄于无锡惠山。
      
苏东坡与无锡有缘,在宋代文人开始从容追求“花间趣味”和“文仕趣味”之际,东坡悠游揽胜于无锡的惠泉山下,从而为无锡后世文人播下了山泉风雅的种子,而有意思的是,这个种子是被一缕茶风吹到无锡的。
      北宋治平年间,与苏东坡同在汴京任职的端明殿大学士蔡襄,是唐代陆羽之后又一位重要的茶学专家,苏轼知道蔡襄不久前完成专著《茶录》,便生讨教之心,遂约蔡襄斗茶切磋,结果席间蔡襄以惠山二泉水取胜,佩服对方学识之余,从此苏东坡对二泉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神宗熙宁七年(1074)八月,苏东坡任杭州通判,在赴镇江途中,苏东坡迫不及待地带着御赐贡茶“龙凤团茶”特意到无锡惠山来试二泉,试过后,对泉水称赞有加,他兴奋之余,登临惠山,远眺太湖,作《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诗:

“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迴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风万壑传。”

名句千古,为惠泉增辉。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10-20 21:4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10-20 21:2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摄于某博物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颜真卿《刘中使帖》约书于大历十年(775年)。墨迹。行书,信札。28.5×43.1厘米。凡8行,计41 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帖又称《瀛州帖》,著录首见宋《宣和书谱》,无书写年月。《刘中使帖》是颜行草书中字体最大的。文曰:“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

   是帖流传有绪。据《清河书画舫》:“颜真卿大字《瀛州帖》,为宋宣和御府 故物,元初藏张可与家。”又据帖后王芝题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王芝曾从张啸江处以陆柬之《兰亭诗》、欧阳询《卜商帖》易得。明嘉靖间归项元汴“天籁 阁”,后辗转落入厂肆。民初归李石曾。帖内钤有“三槐”、“悦生”二半印,“ 绍兴”、“张晏私印”、“王芝”、“项元汴印”等鉴藏印。后有元王英孙、鲜于 枢、张彦清、白湛渊、田师孟及明文衡山、董思白等题识。明《戏鸿堂》帖亦有刻入。

    刘中使,名刘清潭。大历十年(公元七九四)投降朝廷的前安禄山、史思明部将田承嗣又发动叛乱,占据瀛州等地,又派卢子期围瀛州,朝廷派兵攻击,吴希光投降,卢子期被擒押解京师,于十一月处死。当时颜真卿年已六十七岁,时在湖州任上,听到唐军两次军事胜利消息传来,情绪激昂,书写了此手札。手札中未提卢子期处死,故应是是年十一月前写的。  

    这件作品,历来为书家们所重。元代鲜于枢评论说:“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张宴也称赞说:“观其运笔点画,端有闻捷慷慨效忠之态”。 明代文徵明认为在颜书存世墨迹中“此帖为最”。全帖气势磅礴, 笔力纵横矫健,呈现出一股英气豪爽之风度,运笔强劲秀拔,字与字之间的转笔处,时有牵丝实连,时有笔断意不断,运笔流畅,一气呵成。“耳”字末笔拖长竟占一行,其欣慰之情,借此线条一抒为快。且情无尽,意未完,故其下半篇之字比上半篇更大,如心之舒,而线条更加遒逸联绵。第五行二字相联,六行三字相联,七行四字相联,又似情激不已。董其昌称其“郁屈瑰奇,于二王法外别有异趣”。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7-6 16:0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片纸千金的《刘中使帖》
(来源:陈振濂 著《历代书法欣赏》)

    据宋代《宦和书谱》所载,颜真卿的墨迹在宣和内府藏有二十八种,这当然是个十分罕见的数字。几个传世的著名法帖如《争座位》、《蔡明远》、《竹山堂诗》、《刘太冲》、《祭侄帖》、《刘中使》、《湖州帖》等,尽皆囊括入内。而对这些作品作一梳理之后,我对《刘中使帖》在颜真卿短简尺牍中的突出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以为:除去象《祭侄》这样的长篇巨制之外,除去颜真卿的碑书之外,《刘中使帖》鹤立鸡群,不但在颜书中首屈一指,即使在古今诸名家法书中亦是不可多得的神品。

    说它是神品,首先即是有感于它竟是如此恰到好处地体现出颜书的强筋特点。事实上,颜筋柳骨分别是指他们的楷书呵言,行草未必包括在内。但以一人书风特征的协调性,在楷与行草中本来应该有些许共同之处。柳公权对“骨”的理解,无论就楷书《神策军碑》或行草《蒙诏帖》,均有表现,属于协调者;颜真卿的楷书如《颜勤礼》,《颜家庙》等碑与行草《争座位帖》、《祭侄帖》相比,楷书强“筋”感觉强烈而行草则点画锐利、冲击力很大,却是两种不同的基调。在唐代诸公中,欧阳询近柳而虞世南近颜,欧协调而虞不协调,这只要把《梦奠帖》与《汝南公主墓志》分别与欧虞的楷书作时比即可明了。

    《刘中使帖》却让我们重温颜书强筋的特征。所谓“点如坠石,画如复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四句,足以当之。特别是屈金发弩之比,用以揭示此帖中的线条弹性之美可谓一语中的。在颜书宽博的结构共同制约下,我们更多地可从此帖中窥出线条运动时的丰润感与弹性之美,我以为这是《刘中使帖》中透射出的最强度的审美信息。此外,线条在环绕连带时所呈现出的顿挫分明、肯定果断的笔势,也使我们在品其丰润之外不得不同时顾及到此帖的刚健一面。如“耳”字的长笔直下,其势迅疾,其意遒劲,而线条则颇如颜真卿对张旭所叙述的写书心得:“锥划沙”。

    “近闻刘中使至瀛州,吴希光已降。足慰海隅之心耳。又闻磁州为卢子期所围,舍利将军擒获之。吁!足慰也。”在唐室叛乱四起的多事之秋,颜真卿忠心国事的拳拳之心,岂必只《祭侄帖》有之?《刘中使帖》的文辞,再加上它那遒劲的线条形象,不也同样使我们一窥忠贯日月的耿耿之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刘中使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此帖书自作七绝一首,运笔如刷,笔力雄健,使转灵动,结字端妍,结态造势宽展肥美,精神饱满,无款印。当为米芾中年书法之精品。此帖流传有绪,历代著录于《墨缘汇观》、《石渠宝笈续编》,刻入《三希堂法帖》。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幅钤有清代安岐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方。收入清宫旧藏《米芾诗牍册》。

释文:
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米芾--淡墨秋山诗帖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6-27 16:31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ZT-------当代书法缺了些文化

  陈传席

  我觉得现在的书法界缺了些文化,这是个最大的问题。

  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过一本《※※书法》,那里面所有书法写得好的都不是专业书法家。专业书法家都有个思想包袱,我是个书法家一定要写出自己的面貌和风格,这样就会做作,写得不自然。还有只想争名夺利,就肯定写不好字。书法是小道,小技巧,但是需要多方面的支撑,没有相当的气质学不好书法。

  书法界的主要毛病就是不做学问,书法家首先应该是有学问的人。光练技巧,想着赶紧把字写好,结果还就是写不好。书法既不能不讲技法,又不能光讲技法,老是在技巧上下功夫,就会走向歪门邪道。书法的技巧如果不故弄玄虚的话,一天就讲完了,但练起来却是一辈子的事情。技巧占5%,学问要占95%。没有文化,书法基础只能越来越差。现在有些人二三十岁时就把字写得很好了,但却越写越不如原来了。这是因为年轻时字写得很好,再加上有朝气,自然不错。但等到年龄大了,朝气没有了,要搞自己的特色了,如果没有学问,写的字反而没有以前好了,体现出混气和老气。文化是中国书画的基础,像于右任、林散之的书法,都是有内涵、有修养的体现。古人在文化上下功夫,做学问是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丰富自己,做事就会工稳,书法自然也会好起来,读书可以使笔下更有内涵。现在人读书、写文章主要是为别人,而不是为了涵养自己。读了许多书的人写字未必有书卷气,但是没有读书的人写字肯定不会有书卷气。

  现在许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胸无点墨,就琢磨着争名夺利,笔下流露出来的境界自然不高。有些年轻人技巧已经够了,缺少的是把传统认真读过,然后融化到自己的性情当中。中国是一个有特色的国家,这个特色就是继承,书法就是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书法,不要动不动就搞创新。有人说书法低迷是因为硬笔出现了,我看不是这样,唐代书法不如魏晋,宋代不如唐,元明又不如宋代,那时也没有硬笔,还是一代不如一代。拿来外国的东西搞创新,人云亦云,往往怪模怪样的东西就产生了,结果把书法家引向了歧途。书法本身就是一个继承的问题。书法要搞好,不要搞那些怪的东西,只要把传统搞好就行了。

  关于艺术批评,现在没有一个大学专门教授这个专业,即使搞艺术批评的人,也没有进行专业的训练。艺术批评更要有文化基础,创作是直接状态,艺术批评是哲学状态,以哲学为基础。如果不懂书画的真谛,就批评不出名堂来。再加上现在的经济大潮,书画家主要卖钱为主,需要别人来吹捧,所以批评家都成了“表扬家”,讲一些麻木不仁的话,这好、那也好,也不知道好在哪里。

  书法从古至今都没有现在这样热过,从来没有像当今一样有这样多的人从事书法与绘画,现在一些专业的书法家水平超不过以前业余的书法家,恐怕也是※※上最薄弱的时代。这种看法一段时间都没法改变。大需要才能有大成就,古代人字写得不好就当不了官,都通过读圣贤书来立身成就大事业。过去的人读7年书就够使了,而现在读17年书也不够用,不学英语考不上职称,不学物理、化学考不上大学,这样读国学的时间太少了,造成这种状况,对中国传统的书画界影响太大了。

  所以,不管是不是书法家,都要多读书、多提高自己的修养就可以改变表面过热、实则务虚的现象。

  (作者为美术评论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米芾墨迹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4-29 01:40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ZT-----中国书法之谜

    中国书法从半坡瓦陶上的图案,到甲骨文,到大篆小篆,到魏碑汉隶,乃至到王羲之的行书,到唐楷,到宋元明清行草书……无不流淌着迷人的魅力。中国书法之美,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毫不为过。古人说它是“众美中至美”,今人则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建构。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一种文字能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又如此受到中国文人的追捧和爱戴,以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中国文化的奇观

  美学家刘旦宅称,东海日出、古希腊雕塑、中国书法并为世界“三大奇观”。初听似乎觉得有些夸张,细想之后,又觉得恰当无比。被称为20世纪四大草书家之一的卫俊秀先生去世时,用手指不停地在空中比画,称中国书法为“美神”。
《宣和书谱》记载:“欧阳询见靖碑,初过而不问,徐视乃得之,卧碑下不忍去。”《法书苑》亦云:“初唾之而去,后复观玩无已,于是铺毡卧于其下,三日方去。”傅山弥留时也说,一切皆可释去,惟独对于笔砚之情难以割舍。清李方膺临死时说的话,更是绝唱,他摇着自己的右手说:“万事皆不足惜,只可惜了这只手。”
  唐太宗李世民算是一代明君了,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什么事情都见过了,但在临死前,美妻、侍妾不想了,金银钱财不想了,唯王羲之的《兰亭序》不能割舍,想一起下葬。他把儿子李治叫到榻前,说:“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耶?汝意如何?”(何延之《兰亭记》)
  那个时代,从皇帝到平民,对书法可以说痴迷到狂热的地步。中国书法缘何如此登峰造极?其间有什么奥秘,一时半会儿自然难以说清,仿佛是越古老越遥远越好:隶比楷好,篆比隶好,甲骨文则更好。有一年篆刻家李滋暄从广州来,在“荞麦园”写了一幅甲骨文,细细的线,淡淡的气息,骨气洞达,清雅卓绝。
  与刘旦宅“奇观说”共鸣的还有明朝李日华的“性灵说”。李日华认为,书法可表现人的性灵,而尤宜表现士大夫潇散简淡的襟抱。他在《紫桃轩杂缀》卷四中表达了此种看法:“门人黄章甫索书,余因戏为评古次第云:晋唐墨迹第一,五代唐前宋图画第二,隋、唐、宋古帖第三,苏、黄、蔡、米手迹第四,元人画第五,鲜于、虞、赵手迹第六,南宋马、夏绘事第七,国朝沈、文诸妙绘第八,祝京兆行草书第九,他名公杂札第十,汉秦以前彝鼎丹翠焕发者第十一,古玉珣璏之属第十二……”
  我们从李日华这段话里即可看出,书法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甚至超过了画与其他一切古器,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至尊。弘一是我们大家所知道的一位高僧,出家前,懂音乐、绘画,诗写得也极好,自己有诗形容“二十文章惊海内”。但出家后,诸艺皆废,唯书法伴随终身,圆寂前的绝笔“悲欣交集”,被称为20世纪之“兰亭”。
      米芾也是众所熟知的一位书法家,他于书法的酷爱以至延及到砚石和怪石,经常面对石头而长拜称“兄”,甚至遇到心爱的石头可以“拥眠三日”。北宋大臣蔡攸曾得一幅东晋王衍的书法,高兴之余邀米芾一起上船欣赏。米芾看了后,喜爱得不得了,就抱着字帖往河里跳。蔡攸吓得够呛,问道:“你这是干吗?”米芾哀叹道:“我平生收藏那么多,就是没有这幅字帖,我宁可死了算了!”
  虞世南的书法好,这是历代书论家的共识。他博学能文又敢于直谏,因此深得唐太宗器重。《宣和书谱》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这样一位官做得极其顺畅的重臣,却也在书法中寻找“心灵抚慰”。一位学者说,中国过去的文人,过着两种生活,一是为公的生活,也就是通过科举,取得一官半职,谋取朝廷的俸禄。二是为私的生活,在公余之闲,或寄情风月,或把玩书画。中国古代的水墨画和文人诗词,大多数是在士大夫私生活中滋长起来的。
  有人研究,中国书法表现出来的冲和淡远的味道,对于过度紧张而引出的精神疾患,会有很好的慰藉作用。这种以“和”为贵的艺术,无论是创作者还是鉴赏者,都会在其美妙的过程中得到享受与补偿。元朝的赵孟頫,青少年时即酷爱书法,后来官场屡得升迁,多有宠用,但他始终无法忘情于书法。在其“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时所写的诗中,就流露出对书法艺术的深深眷恋:“齿豁头童六十三,一生事事总堪惭。唯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当代草书大家林散之70岁时,洗澡掉进开水池,被人捞出后浑身烫伤,尤其是右手——五指粘连在了一起。林散之看到后很伤心,对大夫说,我是个写字的,这五个手指连在一起怎么写?给我分开吧!大夫便给他做了手术,但最后两个手指头因粘连严重而无法分开,他便用剩下的三个手指头继续写。为此他还专门作了一首诗:“伏案惊心六十秋,未能名世竟残休。情犹不死手中笔,三指悬钩尚苦求。”
     女书法家萧娴,一生育有4个孩子,繁杂的家务之余勤奋习书,笔力千钧。90多岁了,体弱多病,然而一旦抓起毛笔,两眼便炯炯放光,口中念念有词,写脸盆那么大的字,左右腾挪,横扫竖勒,生涩古拙,苍劲奇崛。晚年有对联“心中有我,眼底无他”。你若看她作字时的气势,还真是惊心动魄。
  祝允明为“明代草书第一人”,写字时“情肠百结,顺管奔流”,遂致奇崛纵横,神鬼莫测。当他入世汲汲求功名的希望破灭后,在游戏人生的同时也在游戏书法,两者似乎颇有契合处。晚年的祝允明自云“万事遗来剩得狂”。“狂”指什么?书法!
  何绍基在《张黑女》帖后的跋语中写道:“余自得此帖后,旋观海于登州,既而旋楚,次年丙戌入都,丁亥游汴,复入都,旋楚。戊子冬复入都。往返二万余里,是本无日不在箧中也。船窗行店,寂坐欣赏,所获多矣。”一个人行走江湖两万余里,竟然只有一本字帖相伴,说起来也真是不可思议。
  众相万殊的书法风格,呈现一派姚黄魏紫的动人景象,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摧爪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赵壹《非草书》)

书法之美重在内涵

  一种艺术,能让平民百姓和皇帝老儿痴迷发狂,能让一个人“※※如皂,唇齿常黑”“见鳃出血,犹不休辍”……那么,其中究竟有什么奇奥呢?我习书大半辈子,忽发异想,在历代书论著作中埋头盘桓,聆听高见,企图探囊取物,破译深奥。
  纵观世界上的文字,似乎只有汉字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是唯一可以派生出艺术的文字。“即它脱离了具体的事物图景(体积、面积、质量、形状、面貌等等),但它之脱离开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却又恰恰是为了再现(表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恰恰是为了再现‘道’,而与普遍性的情感形式相吻合相同构。”(宗白华《意境》)
  这段话很有名,但它只说对了一半。这种“再现(表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的文字,变成书法艺术后,就复杂多了,就需要一个支点,即表现它的独特工具。如果没有这个“表现”工具,那么它仍将一事无成(指艺术方面)。汉蔡邕在《九势》中说“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则奇怪生焉”就是讲工具的作用。因为“软”则八面生风,因为“软”则使作者的才情有了无穷无尽发挥的可能。大学者辜鸿铭也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顾盼的美,跌宕的美,纵横的美,锋铦的美,牵丝的美,连带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序跋的美,残缺的美,模糊的美,漫漶的美,沧桑的美,力量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导演何志铭说:“我做过电影美工,往往要将一些字画做旧,因为要追求那种色泽。然而做旧的颜色与真实的古色毕竟差了许多。天成的旧色纳日月之精华,受天地之蚀磨,其精气神更加毕现,沧桑而古气,独特而不可再造。”
      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书法之美重在内涵,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书法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的变化,行使自己的意旨,使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物质化。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可见,书法之高下,最终是学养的较量。“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艺概》)杨子云:“字为心画。”(姚孟起《字学忆参》)苏东坡亦云:“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因此我们看书法,主要是看内涵,看其中镕铸的作者的学养。当然这是对欣赏者所言,欣赏者“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是沉溺于其中的神采和内涵,而书写者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书写者沉迷于书法,“展指画地”“指摧爪折”仅仅是为了美不胜收吗?人世间美的东西实在是恒河沙数,难以尽览,何以中国文人独独沉溺于黑白两色之书法呢?

肢体与灵魂的共有记忆

  根据《淮南子•本经训》记述:“昔日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穷天之变,仰望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鱼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雕塑家罗丹说:“一个规定的线(纹)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如果他们在这线里面运行着,而自觉着自由自在,那是不会产生出任何丑陋的东西来的。希腊人因此深入地研究了自然,他们的完美是从这里来的,不是从一个抽象的‘理念’来的。人的身体是一座庙宇,具有神样的诸形式。”“表现在一胸像造型里的要务,是寻找那特征的线纹。低能的艺术家很少具有这胆量单独地强调出那要紧的线,这需要一种决断力,像仅有少数人才能具有的那样。”(海伦•萝斯蒂兹著《罗丹在谈话和书信中》)张彦远在谈到书法的用笔时,也特别强调这“一笔而成,气脉通贯”,和罗丹所指出的通贯宇宙的“一线”不谋而合。可见从仓颉到罗丹,都承认艺术是“天人合一”之结晶。仓颉造字取自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中国书法在书写时也正是遵循这一规律,将情感寄予笔画,由笔画表现自然。
  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丰繁复杂的痕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自然之美(万象之美)。书法艺术是审美领域内“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的直接统一。它源于手指,却作用于人的整个身体和心灵,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身心,久而久之,便血肉交融不可分离。
  中国文人与书法,就是四肢与身体之关系,肉体与灵魂之关系。世界上没有一种艺术,在人与艺术之间能如此牢固地架起一座链接的桥梁。文学有才情即可,如王勃20多岁便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而书法则不然,它需假以时日,孙过庭的“人书俱老”即此而来。书法是最能表现“艺无止境”的艺术。一年一个样,一阶段一个样,七十岁与八十岁不同,一百岁又与九十岁不同。它是叠加的美,累积的美,综合的美……
      摊开宣纸,写上几幅字,就能“心手双畅”“忘情于物外”,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艺术?难道真有神契?其实说穿了是十分简单的,奥妙仅仅是源于它的书写工具。因为毛笔而连带出握毛笔的手,因为手有五个指头又连接到精神。俗话讲“十指连心”,而中国文化的所谓“心”,其实就是精神。手通过十指、脉络将快乐反馈到精神,而精神又在反作用于脉络和四肢。启功讲“书协”要归“体委”管。为啥?因为它是一种具有强度的活动(写上几小时就累得站不住了)。有好事者竟用仪器证明,写毛笔的五指能牵动经络,能使人精神兴奋和安定。甚至提倡“如果烦躁就写字”。可见“天人合一”的汉字,是与人的肉体和精神连在一起的,就像我们的五体与大自然联系在一起似的。
  无数的事实证明书法是一种肢体与灵魂共有记忆的艺术。毛笔将脉胳与灵魂连在一起。中国文人从小训练书法而留下的记忆,像母亲的饭让人难以忘怀。“手动则笔动,笔动则字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我们便能明白这种进入灵魂记忆的书法,为什么能让几千年来的文人魂牵梦绕、难舍难分!乃至将它比作日月,比作江河……终生笔耕不辍、孜孜不倦,“丹青不知老将至”!
  可惜这种艺术太难了!难在它的成功不仅仅在技巧。它是一门学养的艺术,需要在字外多下功夫;是一门意志的艺术,没有“把铁杵磨成针”的精神不行;是一门胸襟的艺术,不行万里路,开阔眼界,扩展胸怀,也不行;更是一门淡泊名利的艺术,热爱第一,名利第二。像陶博吾,百年孤独,打成“※※”后一辈子居住农村,却对书法不离不弃;像林散之,70岁始成名却不知北京还有个“书协”。钱钟书说:“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朝市之显学必成俗学。”王安石也说:“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关于汉字的改革,大家争论了很久。其实都是为了方便,而中国文人早已作了这方面的探索,草书就是文化人的心灵之间的符号。古人也发现了中国字难写难认,但他们没有彻底推翻原有符号,而是在原有符号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快速书写的符号(草书)。古人发现,中国汉字是一种充满信息的符号,和大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一种有生命的符号,不能推翻它,只能“减肥”“理发”。而草书正是这样一种“减肥”“理发”的符号,看到草书就能看到繁体字的全部信息。而我们的汉字改革却矫枉过正了,动了筋骨,伤了六腑。再过若干年,我们的孩子看汉字,也会像看英文一样,它原有的丰富信息所剩无几,只剩下了一个空壳!
  文字具象化的失去与书法的衰落,将是我们的一个悲哀,也是中华文化之殇。看似“似曾相识”,实则“落花流水”!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热爱书法,习练书法。书法是雅趣,百利而无一害。如果能在写的同时再学学繁体字,则更好,也算是一种补课与回归吧!

  (马治权 作者为作家、书法家,出版长篇报告文学《涡漩中的西影》及《马治权书法作品集》等。)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4-29 01:3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401
主题: 20
帖子: 4505
注册: 2005年8月
Dominick 发表于 2015-2-23 01:46
新年快乐


赏心悦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新年快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马公愚墨迹3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2-23 01:36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马公愚墨迹2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马公愚墨迹
本帖最后由 Dominick 于 2015-2-7 01:23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马公愚先生诞辰纪念展开幕

由上海市文联、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文史馆、温州市人民※※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纪念马公愚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2月5日在上海图书馆开幕。

  展览共展出马公愚先生书法、篆刻、绘画作品一百余件以及有关文献史料、图片等。其中有不少资料为首次公开面世。开幕式结束后,马公愚纪念展研讨会随即举行,与会者围绕马公愚先生的生平、交游、教学、艺术成果和对中国书法事业的贡献等方面展开了讨论。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引领全国书坛风气之先,对全国书法的现当代格局及美学趣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全国各地诸多有成就、有声望的书画家云集上海,其中引领艺坛一代风骚者不乏其人,马公愚即是其中引人瞩目的一位。

  马公愚侄孙马亦钊向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捐赠马公愚有关大夏大学史料。《马公愚书法作品集》《马公愚书法展史料特辑》《马孟容马公愚昆仲年谱》六集纪录片《书画传家三百年》同时发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zt----笔墨纸砚琉璃厂

名家情系荣宝斋

    “在画家的圈子里,一提画就会提到琉璃厂,而提到琉璃厂自然绕不开荣宝斋。”琉璃厂西街一座碧瓦飞檐的建筑里,画家杨彦侃侃而谈。对于荣宝斋,杨彦有一段难忘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他的第一幅画就是被荣宝斋买走的,荣宝斋以40元一幅的价格收走了他的10幅画。

    荣宝斋作为书画艺术的“聚宝盆”,一直不乏“大牌”艺术家的作品和故事。从室内所挂吴昌硕的字、徐悲鸿画的马、齐白石绘的虾和张大千的《华山云海图》,就可见一斑。当年,54岁的齐老只身来京,由于画风冷逸,外加木匠出身受人歧视,他的作品起先并未得到重视。荣宝斋却独具慧眼,将其画作挂于最显眼的位置并大加推崇,齐老的画才逐渐为世人所认识和接受。徐悲鸿还曾在这里挂过一副《水牛》,上题“牛饮”。老舍看到了,一本正经地说:“这张画应该挂到酒铺儿去。”引得哄堂大笑 。

    荣宝斋前身是“松竹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尽管历经※※战争、清朝覆亡、※※纷争、八年抗战、※※※※乃至“※※”,荣宝斋却能一直屹立不倒,光昌流丽,其三百多年的跌宕故事为琉璃厂抹上了浓重的一笔。文人雅士携大作汇集于此,使得荣宝斋成为民间书画艺术的殿堂,与万里长城、北京烤鸭并称“京城三绝”。

方寸镌刻萃文阁

    琉璃厂东街,一座古香古色的小楼叫萃文阁,以篆刻而闻名。它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现已成为著名的“北京老字号”。※※※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主席手书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和※※※总理题字的碑文,就是萃文阁创始人魏长青先生参与并主持篆刻的。

    ※※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印玺文化有了区分:皇帝所用的玉石雕刻为“玺”,官员所用为“印”和“章”。由此,印玺作为信用凭借和权力的象征沿用至今。

    段京良——萃文阁篆刻技艺的继承人,国家高级书法篆刻师。一双满是皱纹和伤痕的手,讲述着学习篆刻的艰难和辛酸。四十多年前,他就坐在简陋的房间里,左手拿着石头,右手拿着刻刀,开始了他的治印人生。“篆刻打通了中国传统的书法和雕刻艺术,从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流传至今,最能体现中国文化。”段京良说。

    印章是书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了印章就不能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历来书画家都非常重视用印,甚至自己刻印,使书、印有机地结合起来,产生更美更强的艺术感染力。小小的印章,在方寸间刻画了时间、空间的轮转,蕴含着无穷的韵味。

水墨馨香一得阁

    一得阁,同样是琉璃厂不可或缺的标识。当我们走进一得阁时,公司技术副总经理王泽民正在五楼的办公室里辨别真假一得阁墨水。他仔细观察墨水后,将墨汁凑近鼻尖,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你们闻闻,假墨水有恶臭味,真墨水有馨香。”因为“一得”墨水太受欢迎,近些年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假冒品。

    王泽民刚刚检验过的墨汁叫“云头艳”,所用墨灰产自福建,粒子细,亲和力强,黑度浓重,光泽好,是书画用品的珍宝。2003年,“一得阁”技术人员根据史料,将一片片瓦靠墙而垒,在最底层点上油灯,让油烟逐渐升腾,沉淀在每一片瓦上,取顶层瓦片上积聚的最薄最细的烟炭来制墨。“云头”就是“顶层”的意思,“云头艳”比喻瓦片顶层上的烟炭。

    其实,取烟炭和墨灰只是制墨汁的第一步。“一得阁”创始人谢崧岱曾写《论墨绝句诗》,将制墨工艺总结为八法:取烟、研烟、和胶、去渣、收饼、入盒、入麝、成条。取烟后,制墨者要把骨胶和纯碱放在桶里,用蒸气加热,直到溶成液体。“液体要经过浓度试验,这要与我们特有的数据值相匹配。”王泽民解释道。之后,制墨者将烟炭和墨灰倒进桶内液体中,不断搅拌,使其黏稠,再放在三辊研磨机内去轧磨。王泽民听老工人讲,“过去没有机器,就用磨豆腐的石磨来轧磨”,一直轧到粒度均匀为止,然后兑水,加防腐剂,用绢罗过滤,墨汁就制作好了。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还要多次检验。原料要检验,成品还要滴在试纸上,“看滴出的水印,鉴别质量的高下”。

    “制法精良,任意挥毫,落纸如云烟”——这就是中国墨。

http://www_guoxue_com/?p=2564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朱东润(1896-1988),传记文学家、文艺批评家、文学史家、教育家、书法家。

上一帖文章原载于2013-3-9《东方早报》,并附“朱老篆书一幅”。后作者发现那份墨迹非朱先生真迹,遂作出更正,并给出了朱先生真迹如下。

2014年3月9日《上海书评》刊出我整理的朱东润师遗文《说历代篆书》,附图有题为“朱东润篆书”的书法一幅,内容为录唐钱起《逢侠者》诗:“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后题款:“中极兄属书,八十三翁东润拟何子贞。”可能为编辑在网上搜寻所得。检1996年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朱东润先生书法作品选》,正有这幅篆书作品(见附图)。两相比对,可知前附书作有误。朱师说篆书,尤重安排妥帖,沉着端重,笔力雄肆,结构平正,前附书作显然不合这一要求。中极为吴中极,后改名吴中杰,复旦中文系退休教授,以研究鲁迅及现代文学、文艺学著名。朱师给他的书作,应该是1978年所书。1996年为纪念先生诞生一百周年,向各位藏家征集,摄影后退回。网上的那幅字,应该是他人所书,与朱师无关。前附图可能引起读者对朱师所述历代篆书评价与己作不合的误解,特请予以订正,并刊发原作图片,以资比较。谨此致谢。

陈尚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ZT----

唐玄宗舅舅神道碑修复完成

现存1357字碑文有185字被凿毁

  西安12月18日专电

      唐玄宗李隆基舅舅——窦希瓘墓前神道上的一尊石碑(又称神道碑)近日完成修复工作,专家研究发现,其碑文为唐代著名书法评论家、书法家窦臮(音:jì)书写,这是窦臮目前存世的唯一作品,其碑额篆书更是窦臮目前存世的唯一篆书手迹,对研究唐代※※和中国古代书法史价值弥足珍贵。专家发现,现存的1357字中,有185字被人为凿毁。

  该石碑是五年前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工地上发现的,当时碑身已经断裂,考古专家发掘后运回实验室进行拼接修复。根据碑文记载,石碑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立于唐玄宗李隆基舅舅窦希瓘墓的南侧神道上,书写者为窦臮,出资人则是唐玄宗的女儿昌乐长公主。

  该神道碑为青石质,经过修复拼接后通高3.66米,宽1米余。碑额上用篆书写着“大唐赠司徒毕国公扶风窦府君神道碑”,碑文30行,满行60字,据推算约有碑文1590字,现存的1357字中,有185个被凿损。其碑文缺失,一方面与石碑折断有关,此外系人为破坏所致。专家研究发现,被凿损的185字大多位于碑的下半部,伸手可及。神道碑第26列的高度,达到1.77米略高于普通人身高的平视高度。根据凿损字迹多在下半部的高度来看,神道碑在直立时曾经多次拓印。在唐代,中国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高峰期,拓片成为热门商品,许多商家为让自己的拓片成为独家,就对原碑拓后故意凿损。根据凿损字数来看,当时存世的拓本当以百计,但因时间久远,无一传世。

  研究发现,该神道碑的碑主窦希瓘,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生母昭成皇后之弟,也就是唐玄宗的亲舅舅,官至太子少师、毕国公,赠司徒,身份显贵。该石碑的发现,对研究唐代※※具有重要意义。

  据碑文和史※※载,唐玄宗的生母窦氏早亡,全赖姨母抚养成人,因此玄宗即位后尤其厚待外公家人。窦希瓘和两个兄弟窦希瑊、窦希球仗势欺人名声极差,其中尤以窦希瓘最为跋扈,但仍受玄宗青睐三人都曾被封爵国公,获得丰厚的赏赐。玄宗女儿昌乐公主就下嫁了窦希瓘的儿子,窦希瓘墓前的这块神道碑就是昌乐公主出资树立的。

  据史料记载,三人死后皆葬于窦氏家族墓地,其神道碑皆为名家撰写。专家介绍,窦希瓘的两个兄弟窦希瑊和窦希球的神道碑不知去向,但有拓片流出被收录在宋人编写的金石资料中。窦希瓘这块的拓片却未有流出和记载,专家推断北宋以前就已遗失了。这块石碑从北宋开始就已经埋入地下,此次意外发现,让这块石碑在千年之后重见天日。

  据悉,碑在唐代发展达到顶峰。唐碑的碑主多系名人,且大多文、书、刻俱佳,为后世碑刻所无法企及,因此历来为世所珍重。

(驻陕记者韩宏)
http://whb_news365_com_cn/gnsc/201412/t20141219_1530553.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书法是中国美学的基础

  ■林语堂

  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所以,要弄懂中国的艺术,我们必须从中国人的韵律和艺术灵感的来源谈起。

  我们承认韵律是普遍存在的,并非中国人的专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索一个不同的侧重点。在讨论理想的中国妇女时,笔者已经指出,西方艺术总是到女性人体那里寻求最理想、最完美的韵律,把女性当作灵感的来源。而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则通常满足于高兴地赏玩一只蜻蜓、一只青蛙或一块嶙峋的怪石。由此看来,西方艺术的精神较为耽于声色,较为热情,较为充满艺术家的自我;而中国艺术的精神则较为高雅,较为含蓄,较为和谐于自然。

  很奇怪,这种对韵律理想的崇拜首先是在中国书法艺术中发展起来的。

  一幅寥寥几笔画出的顽石图,挂在墙上,供人日夜观赏。人们面对它沉思冥想,并得到一种奇异的快感。西方人士要想懂得此种快感,就非懂得中国书法艺术的原则不可。学习书法艺术,实则学习形式与韵律的理论,由此可见书法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我们甚至可以说,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中国人民就是通过书法才学会线条和形体的基本概念的。因此,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比方说,中国的建筑,不管是牌楼、亭子还是庙宇,没有任何一种建筑的和谐感与形式美,不是导源于某种中国书法的风格。

  中国书法在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十分独特的。毛笔使用起来比钢笔更为精妙,更为敏感。由于毛笔的使用,书法便获得了与绘画平起平坐的真正的艺术地位。中国人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把绘画和书法视为姐妹艺术,合称为“书画”,几乎构成一个单独的概念,总是被人们相提并论。假如要问二者之中哪一个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回答毫无疑问是书法。于是,书法成了一门艺术。人们对之投以的满腔热忱和献身精神,以及它丰富的传统,人们对它的尊崇,这些都丝毫不亚于绘画。

  在我看来,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它与绘画的关系,恰如纯数学与工程学或天文学的关系。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这就使得书法家不得不去设法解决那些千变万化的结构问题。于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

  由于这门艺术具有近2000年的※※,且每位书法家都力图用一种不同的韵律和结构来标新立异,这样,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迅捷稳重的一笔之所以是完美的,是因为它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能摹仿,不能更改,因为任何更改都会带来不和谐。这也就是为什么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非常难学的原因。

  它最为明显的特征,不是努力抚慰我们的心灵,而是竭力刺激我们的感官,由于这一原因,对中国书法及其万物有灵原则的研究,归根结底也就是在万物有灵或韵律活力的原则指导下,对自然界韵律所进行的再研究,它会为现代艺术开辟广阔的前景。直线、平面和锥体的相互交错和反复运用,可以使我们激动不已,却不具备生动活泼的美。正是这些平面、锥体、直线和曲线,看来已经使现代艺术家的才智衰竭了。何不回归自然,向自然求救呢?看来有待于一些西方艺术家不畏艰险,开始用毛笔练习写英语。练上10年之后,如果他天资聪慧,真正弄懂万物有灵原则的话,他将可以用真正称得上一门艺术的线条和形式在泰晤士广场上书写招牌和广告牌。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美学的基础,其中的全部含义将在研究中国绘画和建筑时进一步看到。在中国绘画的线条和构图上,在中国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上,我们将可以分辨出那些从中国书法发展起来的原则。正是这些韵律、形态、范围等基本概念给予了中国艺术的各种门类,比如诗歌、绘画、建筑、瓷器和房屋修饰,以基本的精神体系。

  (收录于1934年出版的《吾国吾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ZT---教师应学点硬笔“标准草书”

  延风

  学点标准草书,不是为了当书法家。学点草书,也不只是书法家的事,是教师就应当学点“标准草书”。

  何谓标准草书?“我们所说的标准草书,是指作汉字草书时草书的标准化、规范化,它和书法家草书各自形成的或雄浑或婉丽等等风格与流派,是两码事,就像提倡写文章要讲求语法,而文章风格可以不相同一样,二者并无相悖之处。”(胡公石《标准草书字汇》)

  草书,古已有之。最初的草书,源于商朝。其为生活记事,粗记简写。就像今天,许多人图省图快,“写得不谨,便成草书”(刘延涛)。草书原本就是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旧时民间百姓写得多了,贵族赏识了,皇帝提倡了,有人整理了,就成了一个样式化,草书书体就形成了。

  草书名称许多。近代归纳为比较统一的章草、今草和狂草三大类。“一曰‘章草’,解放隶体粗书之者也。二曰‘今草’,继章草而改进者也。三曰‘狂草’,草书中之美术品也。”(于右任《标准草书》)章草太谨,狂草述狂。今草为“草圣”张芝所创,脱离于章草,向楷、行体发展,向更加自由便略草化而又不述狂化的一种书体。

  ※※上延续今草的书家很多,有王羲之、孙过庭、林散之、于右任、胡公石等。上世纪20年代,于右任首提标准草书,创建标准草书社,并推出了《标准草书》一书。1984年,标准草书学社正式成立,胡公石又出版了《标准草书字汇》,进一步完善了标准草书的体系。笔者希望时下同仁学者学习的草书即是此种。

  教师学点标准草书是教师职业的特殊需要。汉字书体,简而言之可分为:古文字、楷书、行书和草书。根据笔者调查:教师在备课、板书、批文中,78%使用行书;17%使用楷书,使用古文字和草书不足10%,且只出于教学需要。

  究其原因,行书书写简便,速度快,省时省事,又适合情境表达,故多为之。而行书又常分有行楷书和行草书。椐教师提供的书写材料归类统计:68%是行草书,其中含有29%书写的是草书文字。而且教师的教案中草书出现得多;中职院校里的教师草书写得多。

  进一步分析还发现,其中的草书大都是常见的、易识的:如“事情”“等到”一类。但是,材料里有很多的草书文字却是笔画不流畅,结构不规范,甚至错写,暴露了许多问题。在调研中,有的老师透露出不敢写草书,只好慢慢写行楷书的情况。

  种种情况表明:时下教师因教学或工作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行草书或草书。不敢写或不写,皆源于对草书的认知不足,甚至可以说对硬笔标准草书没有了解。如果掌握了,则对教学工作有百益而无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学校的教师草书标准了,同事间易沟通理解;对学生也会有极大影响,学生模仿了,写出来草书也标准。千百个学校教师草书标准了,其社会功德无量。

  (作者为书法专任教师、高级讲师、中国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会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604
主题: 39
帖子: 3024
注册: 2005年8月
集两岸三地之力 《于右任书法全集》历时13年出版

中新社北京11月5日电 (记者 高凯)※※革命先驱、书法家于右任辞世50周年,为展现其书法艺术成就,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钟明善率海峡两岸于右任研究专家历时13年编纂而成的《于右任书法全集》正式出版。5日上午,该书发布会在全国政协礼堂举行。

钟明善介绍,该书搜集到于右任5000多件作品,400余幅活动照片,最终将2600余件作品收录其中,总计6600余页。在目前已出版的关于于右任的上百种著作中,这部书堪称最全。

该书出版方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周成表示,于右任的魏体、行楷、草书成就均属公认,对书法艺术影响深远,而《于右任书法全集》编校工作实属浩瀚艰辛,“我们组织专业的编辑队伍负责全书编校和印刷的具体工作,前后修正四轮。尽管出版时间紧张,仍然保证三审三校的程序。”

为了与于右任的书法气质符合,这套《于右任书法全集》没有选择铜版纸,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的宣纸印刷,使用大六开的页面。

于右任第三子于中令当日出席发布会,他表示,“我非常感动。众多专家前辈为这样一部有纪念意义的书忙碌许久。这部集子收录两千多幅字画,可以作为基本材料供研究、学习于右任书法的爱好者们参考。”

苏士澍透露,11月10日,于右任辞世50周年的日子,本书出版方将前往台湾于右任墓地,“将此书献给于右任先生。”

http://money.163.com/14/1105/19/AAAG0RRQ00254TI5.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中国书法中的瑰宝--王羲之《丧乱帖》回国“省亲”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