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菜鸟冒泡:胶片与数码的异同! [主题管理员:阿西]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60282 回帖:66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27
主题: 49
帖子: 1613
注册: 2007年5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用不用低能滤镜现在不同的厂家有不同的想法,不过降噪技术可是大量的应用。。。。昨天还在想一个问题,降噪把美女面部的痣去了,要是把伟人面部的痣也去了。。。。。?前者叫细腻,后者。。。。。

真实的臆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老沙的胶片解像力的换算有意思,5400万个像点儿(而且是马赛克排列),竟然还要×4倍,hahaa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bob9696 发表
这些数据应该是有资料可查的,去掉最大和最小颗粒,只考虑粒径分布最大区域0.1-4μm
按此推算,单从成像单元看数码达到或超越胶片还是有可能的(不计时间、成本和科技手段的瓶颈因素)

没你这么算的!单板面阵感应器实际解像度并不等于图像解析度,
胶片上的颗粒是随机分布,颗粒大小是一个平均值,即有大的也有小的,各有作用,都参与最终的成像,而且是多层立体分布。。。不是摊煎饼似的平铺着。。所以不能用佳能家的单板CMOS来推理。。。那个总像素并不代表实际的分辨率。。。。。。另外像素单元不可能做得很小,否则影响成像的品质。。。。也不可能总依赖信号放大与降噪,我看到一些厂家的宣传资料,声称相机采用了最高品质的低通滤镜,还运用了多重降噪技术,因此可以得到更加细腻、逼真的图像效果。。。仔细想了一下,倒也发现人家不是在吹牛,得到的是显得更加细腻、逼真的影像效果,人家可没有说图像细腻逼真。。。。。用不用低能滤镜现在不同的厂家有不同的想法,不过降噪技术可是大量的应用。。。。昨天还在想一个问题,降噪把美女面部的痣去了,要是把伟人面部的痣也去了。。。。。?前者叫细腻,后者。。。。。对于数码相机我们还有许多东西要了解。。。。。胶片的影像品质也是目前不同厂家所追求的。。。其实我认为分辨率不一定越高越好,只要具备相当的记录能力就行了。。。影像品质才是关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27
主题: 49
帖子: 1613
注册: 2007年5月
胶片真正的“瓶颈”是自身的颗粒,底片放大到一定的倍数就会产生肉眼能看见的颗粒,即使未经镜头直接用色光曝光的单色胶片放大还是产生颗粒的。胶片的颗粒越细分辩率也就越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485
主题: 62
帖子: 5056
注册: 2002年5月
原文由 bob9696 发表

全当是没事闲着,取乐吧


呵呵,你的估算很保守哦!
看这个,就知道要赶上135普通乐凯100彩卷,数码像素升级的路程还长着呢!

俺就不明白,为什么不采用最大发挥胶卷潜力的办法输出图片来比较,偏偏喜欢弄这些糊里糊涂的所谓理论数字来推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8.54
主题: 16
帖子: 5465
注册: 2006年5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卤化银颗粒覆满胶片,感光层中卤化银颗粒大小不均,最大的在20-50μm,最小的直径仅有50nm,大部分颗粒在0.1-4μm之间,卤化银颗粒越小胶片的分辨率和质感也就越好

这些数据应该是有资料可查的,去掉最大和最小颗粒,只考虑粒径分布最大区域0.1-4μm

按此推算,单从成像单元看数码达到或超越胶片还是有可能的(不计时间、成本和科技手段的瓶颈因素)

感光单元(微米)、、对应像素(万)、、、 参考机型(Canon)、、投产时间

11、、、、、、、、、、420、、、、、、、、、1D、、、、、、、、、2001  
------------------------------------------------------  
9、、、、、、、、、、1100、、、、、、、、、1Ds、、、、、、、、2002
------------------------------------------------------
8、、、、、、、、、、1350                      
--------------------------------------------------------
7、、、、、、、、、、1760、、、、、、、、、1Ds mark2、、、、、2004
--------------------------------------------------------
6、、、、、、、、、、2400、、、、、、、、、1Ds mark3、、、、、2007
--------------------------------------------------------  
5、、、、、、、、、、3450、、、、、、、、、、、?                  
--------------------------------------------------------
4、、、、、、、、、、5400、、、、、、、、、、、?                  
--------------------------------------------------------
3、、、、、、、、、、9600、、、、、、、、、、、?
--------------------------------------------------------
2、、、、、、、、、、21600、、、、、、、、、、、?
--------------------------------------------------------
1、、、、、、、、、、86400、、、、、、、、、、、?  

照此看,起码目前玩胶片应该相当于9600-21600像素吧  ,那是 mark?

全当是没事闲着,取乐吧

[bob9696 编辑于 2008-02-16 02:0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caishen 发表
“听说、臆想、可能。。。”
DX随口“口岩”(说)当秘笈?

不是DX,是菜鸟,也没有什么秘笈,只是小菜鸟我冒个泡。由于上贴的一些观点语无出处,言无溯源,所以为了少挨点砖,另外为了表示我的胆虚,以及向一些以治学严谨为宗旨在这里发言的DX的敬仰,我还是多写一点“听说、臆想、可能。。。”
有些事情,暂时没有定论,但不应该妨碍大家在一起探讨,如果可能的话,还是少加结论,多做讨论
本人只是菜鸟,没有开班写书挣银子的能力更没有那种想法,开篇就已经声明了。。。。。。。。还请您从头看贴。。。。了解一下此贴的来历。。。。。
只谈异同,不谈优劣!是有一些人硬要往优劣高低上套。。。。还请DX明鉴!
今后还是要向您这样的DX多学习,话不多,字字珠矶,言虽少,但DX风范不减!
小的确实没有您这种指点江山的本领,实在不想抬高自己,如果您感觉我“听说、臆想、可能。。。”写得多了一点,我会注意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27
主题: 49
帖子: 1613
注册: 2007年5月
再驳驴马之论:摄影是为眼睛服务的,数码千万像素中的一个像素即使有错误,有谁能看出?这比起胶片由于物理变形而产生的影像失误不知少多少倍?不论胶片还是胶卷拍摄和扫描或放大的时候并不是十分平直的,必然导致两次的影像失误,情况不严重时,肉眼看不出来,也就忽略不计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485
主题: 62
帖子: 5056
注册: 2002年5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我的意思是:数码相机使用特定的镜头,能够将2米5处拍摄得很清楚,不代表在25米处,和250米处就能拍摄得清楚。。。。。。电子影像感应器的特性是离得越近,效果越好,这是角分辨率在起作用。。。。。。。。或者说是覆盖率在起作用。。。。。
呵呵 是我没写明白?或者是你又想歪了。。。。?


无论眼睛、还是照相机镜头,在保证能合焦的最小对焦距离之外,物距越短,成像越大,成像大了当然就越容易分辨细节。胶卷相机难道不是这样?

所以说,做分辨率测试要固定分辨率标板到照相机的距离这个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要不这个可以近一点,那个远一点,还有什么好比的?具体测试方法去搜索各国各地区和各标准化组织的有关标准吧。

如果觉得数码相机对远处分辨率不行,请帖一张标板放在50米处或更远处的数码/胶片分辨率测试对比图上来。(相同幅面,相同镜头,相同标靶距离,相同光照条件)

[老辣 编辑于 2008-02-15 19:3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587
主题: 1
帖子: 1092
注册: 2006年2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嘿嘿 不好意思让老兄见笑了,确实我的眼眼也有这样的特征。是我写的不全,也可能老兄是半途看贴。在这个讨论贴里面,是有前提的,在同样的拍摄距离下,单板面阵感应器与胶片在拍摄距离方面是有区别的。呵呵 我听说在测试中,数码相机距离其试板更近,而胶片的测试距离则会稍远,我只是提出了一点点疑问。。。。。。。
......


“听说、臆想、可能。。。”
DX随口“口岩”(说)当秘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caishen 发表

阁下的眼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

[caishen 编辑于 2008-02-15 12:17]

嘿嘿 不好意思让老兄见笑了,确实我的眼眼也有这样的特征。是我写的不全,也可能老兄是半途看贴。在这个讨论贴里面,是有前提的,在同样的拍摄距离下,单板面阵感应器与胶片在拍摄距离方面是有区别的。呵呵 我听说在测试中,数码相机距离其试板更近,而胶片的测试距离则会稍远,我只是提出了一点点疑问。。。。。。。
另外单板面阵感应器有其特点,就是距离近,角分辨率大,出彩效果好。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目前拍摄人像特写的用数码机较多,而拍摄风光为什么有一些人坚持使用胶片的原因吧!
还请多兄多指教!看您的ID感觉似乎感觉似曾相识!本贴没有胶片好与数码好的之争,只是想通过讨论,找出彼此的不足,有针对性的选择使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587
主题: 1
帖子: 1092
注册: 2006年2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我的意思是:数码相机使用特定的镜头,能够将2米5处拍摄得很清楚,不代表在25米处,和250米处就能拍摄得清楚。。。。。。电子影像感应器的特性是离得越近,效果越好,这是角分辨率在起作用。。。。。。。。或者说是覆盖率在起作用。。。。。
呵呵 是我没写明白?或者是你又想歪了。。。。?


阁下的眼睛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征?

[caishen 编辑于 2008-02-15 12:1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阿西LZ、我在被封的帖中提到的早川广行关于解像度的全面解说、我觉得很系统。这里上图受限制。抽时间我翻译一下寄另给你参考。
想必老兄一定知道、早川的文中提到的3次曝光数码相机为专业影棚用的设备。RGB滤镜为旋转式、旋转RGB分别进行3次曝光、从RGB中分别获得解像度。缺点是只能拍静物、现主要代替单轨45拍商品广告。但价格昂贵、我等恐怕没有使用的机会。
现主流3次曝光数码相机的CCD只有600万像素、但影像的分辨率极高。100%图我没见过、据说接近4X5底片扫出来的水平。所以我在那个帖中提到单板(1次曝光)1000万像素CCD所获得的解像度理论上为50%、并非耸人听闻、是个常识性的问题。没听说过不代表事实不存在。只是DSLR各家算法不同、不一定正好为50%、一些DX不理解理论值的含意。最近听说P、C改了进算法、从RB中计算出部分解像度信息、还有待证实。不过算出的信息和获得的信号是两码事。我平常在作预测工作时对此有感受。
有信息我会与你交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老辣 发表

分辨率测试是有标准可循的,各国的标准都是规定:分辨率标板距相机的距离为30倍或50倍镜头焦距。
比如50毫米镜头,标板放在1500毫米或2500毫米处。

我就不知道同一焦距镜头在2米5处分辨不清的,到25米处,250米处就能分辨清楚是什么逻辑?


我的意思是:数码相机使用特定的镜头,能够将2米5处拍摄得很清楚,不代表在25米处,和250米处就能拍摄得清楚。。。。。。电子影像感应器的特性是离得越近,效果越好,这是角分辨率在起作用。。。。。。。。或者说是覆盖率在起作用。。。。。
呵呵 是我没写明白?或者是你又想歪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看待胶片与数码相机,还要更客观与慎重,关键还要看影像品质。而电子影像感应器的发展还会受到光学镜头的制约,那是一个系统工程,胶片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是一个各方面妥协的结果,电子影像感应器也会如此。。。。。而离开影像的品质,来谈胶片好还是数码好是没有意义的。。。。


我想我跟阿西老兄一样,说了一大堆不足还是对数码感兴趣,自己花银子买的,怎么褒贬也不为过,不关他人一根毫毛,褒贬是买主嘛。哈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原文由 老辣 发表

我就不知道同一焦距镜头在2米5处分辨不清的,到25米处,250米处就能分辨清楚是什么逻辑?


逻辑应该是相反吧。不用多说,分辨率测试条件是受严格条件制约的,也不等于镜头的全部表现。一般镜头是在无限远处的表现反应真正的实力设计上。也是这么要求的(除近摄镜)。而CCD像素覆盖率问题使拍远景时容易出破绽。分辨率超过镜头之说就要打括弧了。这当然没什么不可之处,该买还是要买,我也一样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485
主题: 62
帖子: 5056
注册: 2002年5月
原文由 断鸿零燕 发表

  有道理。怪不得镜头的好坏要在拍远景时才能明显分出来。


分辨率测试是有标准可循的,各国的标准都是规定:分辨率标板距相机的距离为30倍或50倍镜头焦距。
比如50毫米镜头,标板放在1500毫米或2500毫米处。

我就不知道同一焦距镜头在2米5处分辨不清的,到25米处,250米处就能分辨清楚是什么逻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拍摄人物特写,一般都用较近的拍摄距离,获取的影像对于数码相机成像单元(像素)的覆盖率较高,也就是角分辨率大,因此成像表现自然就好!为什么300dpi的平板扫描仪能够扫描出很清晰的照片而我们使用相机反拍拍摄同样的东西物体就较差呢?角分辨率在起作用。镜头的自身分辨率是一定的,在测试时影响测试结果的就是拍摄距离,也就是说角分辨率对最终成像的影响更大,故此进行镜头分辨率测试时,是有特定拍摄距离的约定


  有道理。怪不得镜头的好坏要在拍远景时才能明显分出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485
主题: 62
帖子: 5056
注册: 2002年5月
原文由 阿西 发表

没有人否定它,只是认为它还有改进的余地,就算它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了,也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完美。
人轻自然言微,我们国家确实在技术方面是没有多少贡献,但我们贡献的银子却不少,花钱的人连提问的权力都没有,问一下就是弱智,您愿意当那个大头我没有意见,我是不愿意当这个愚民的!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厂家声称数码完胜 ......


1,俺何曾说过CCD/CMOS发展已经到顶了?俺一直认为数码相机是划在IT行业的产品,会符合IT业的发展规律,即产品性能逐年提高而价格逐年下降。只有你自己说过800-1000万像素是顶,再提高像素画质就会劣化等等。

2,佳能中国公司称2007年在中国完成的销售额是10亿美元,但佳能2006年全球的销售额是349亿美元(见2006年Canon年报),推测2007年的全球销售额是380亿美元。(因2007年年报还要过1个月出来)。10:380 = 2.6%,中国市场只贡献了2.6%的销售额。看看这个数据你就明白谁在当“冤大头”?欧美才是真正的“冤大头”!欧洲110亿美元,美洲107亿美元,日本78亿美元,其它地区52亿美元。
http://www_canon_com/ir/annual/2006/report2006.pdf

3,早就同你说过,中国消费者不象你说的那么傻,是很智慧的,会根据自己的条件,等到最恰当的时机购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老辣 发表
Bayer模式的CCD/CMOS问世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都多少年了,如果仅凭一个对半导体产业没有多少贡献国家的一个业余爱好者几句话就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否定的了的话,那世界人民也太弱智了吧?

没有人否定它,只是认为它还有改进的余地,就算它已经应用了很多年了,也不像你想像的那样完美。
人轻自然言微,我们国家确实在技术方面是没有多少贡献,但我们贡献的银子却不少,花钱的人连提问的权力都没有,问一下就是弱智,您愿意当那个大头我没有意见,我是不愿意当这个愚民的!目前我还没有看到有厂家声称数码完胜胶片!私下的对比,也只是说在某些方面达到胶片的水平。。。。
另外现在还存在胶片与数码之争,也说明一条:电子影像感应器还没有达到完胜的程度,尽管我们都期待那一天,但不能当驼鸟 自欺欺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脑动对焦 发表
关于驴马论,像素是不能再细分的单位,是非常微小的,一个像素是容不下半头驴和半头马的,事实上,影像中一根驴毛或一根马毛是由许许多多的像素组成的,担心半头驴和半头马错落在一个像素内是杞人忧天。

请你看清了A和2A的问题再回复!那不是驴毛和马毛的问题。是A和2A大小的物体的细节记录问题。把同样的一个东西拆分成R、G、B不同的信号,再组装起来。。。。
没有人担心半头驴和半头马落落在一个像素内,而是同一组东西,落在不同的像素单元内,有的被记录成了驴信号,有的记录成了马信号,还有的被记录成了骡信号,而与像素单元同样大小的物体,卡在两个像素之间,我问的是这产生的半头驴和半头马的问题。。。。您不看清我的问题是不是有些指鹿为马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27
主题: 49
帖子: 1613
注册: 2007年5月
关于驴马论,像素是不能再细分的单位,是非常微小的,一个像素是容不下半头驴和半头马的,事实上,影像中一根驴毛或一根马毛是由许许多多的像素组成的,担心半头驴和半头马错落在一个像素内是杞人忧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借阿西兄的贴谈点题外话。与我被封的贴有关,必须澄清的重大谬误。

有网友回贴如下:

你的那个链接只有几句话题到相关问题,并没有详细论述。现在,理论上看看你首贴的图,图很好,亮度转换示范很准确。但是你为什么没有考虑这个转换所遵循的亮度方程?:
Y = 0.30R + 0.59G + 0.11B
同样强度的R、G、B信号,它们对亮度的贡献将会分别是30%、59%、11%。G的贡献是59%,-如果把R和B对亮度的 30%+11%=41% 的贡献忽略为0%合理吗?所以,
1。理论上....

这位网友从理论的角度讨论的态度我很佩服。不过必须指出这个公式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这个公式全部写出来如下:

Y = 0.299R + 0.587G + 0.114B
C1= R-Y=0.701R-0.587G-0.114B
C2= B-Y=-0.299R-0.587G-0.886B

读过色彩学的朋友一看就知道这时YCC色彩空间换算式。由CIE(国际照明委员会)制定的彩色电视机与黑白电视机信号互换的标准公式。由RGB换算成YCC,相反也一样。每个不同的色彩空间都有自己独特的算法。YCC色彩空间的G可以由下式换算。

G=Y-0.299C1+0.114C2/0.587

这与讨论的问题风马牛不相及。

关于色彩空间问题我不想多赘言。只是封贴后无法澄清这个问题,权当我没事找事。人来疯兄,得罪啦。

[2008-02-14 09:10 补充如下]

更正: G=Y-(0.299C1+0.114C2)/0.587

[2008-02-14 09:14 补充如下]

更正: C2= B-Y=-0.299R-0.587G+0.886B
写得匆忙、弄反了。特此更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069
主题: 17
帖子: 381
注册: 2006年11月
原文由 断鸿零燕 发表
关于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503571帖被封一事我来说两句。我想大多数人(包括封帖的值班管理员在内)可能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冲击力是可以想像的、感情上接受不了自己的引以为荣的1000万像素DSLR缩水的事实。这种心情、情绪的波动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我发帖的本意也不在这 ......


是啊,无忌里都是小白,真理在您一个人嘴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关于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503571帖被封一事我来说两句。我想大多数人(包括封帖的值班管理员在内)可能没听说过这种说法、冲击力是可以想像的、感情上接受不了自己的引以为荣的1000万像素DSLR缩水的事实。这种心情、情绪的波动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什么问题、我发帖的本意也不在这里。对国外权威可以不信邪、可以挑战、但权威之所以成为权威是有道理的、要挑战也得有本钱。就凭那么两句话? 两个比喻? 两个色彩教课书上的公式? 真可谓无知者无畏、哈哈。
不过我还是喜欢讨论问题、讨论透。允许不够准确、不够严谨、很自然、学习是要过程的。没有讨论就没有进步。只知道批判别人、只知道砸砖不是我的风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3
主题: 49
帖子: 604
注册: 2004年3月
说来说去真乱,也懒的看了.银子是自己用血汗挣的,同样一个东西绝对不多套一分钱.花这么多钱,费这么大力气,仍然没有放弃胶片,为什么?那些用数码的人不要以为自己是上帝正在解救无知的胶片用者.大家都不是傻子,如果数码和胶片真的没有分别了那自然就没人用了.这个东西就像坚定骨董一样,每个人的眼力不一样,你看不出来,有懂行的人能看出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9.485
主题: 62
帖子: 5056
注册: 2002年5月
http://www_kodak_com/global/en/professional/support/techPubs/f4017/f4017.pdf
http://www_kodak_com/global/en/professional/support/techPubs/e4040/e4040.pdf
http://www_kodak_com/global/en/professional/support/techPubs/e4024/e4024.pdf
黑白负片、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各取一个代表,Tri-X,Portra160,E100G
虽然这些胶片资料的链接俺早就放在这个帖子里了,但估计楼主没有认真去看。

俺一直劝楼主不要去扯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论,拿实在一点的数据说话不就结了吗?

咱们把照相机(无论胶片还是数码)比作一个黑箱子好了,里面发生了什么不要去管它,咱们只管:镜头前什么景物,出来后得到影像又如何,这么一比不就一目了然了?你看看上述3个胶片文档的内容,无非还是:ISO、分辨率、宽容度、颗粒度、色彩还原、倒易率、色温补偿这些个看得见的指标。把这些指标,在公平合理的条件下一比较,答案不就出来了?过多过深的过程和理论,自己都糊里糊涂,扯多了又有何用?小心又是有明显误导作用/有基本原理性错误

Bayer模式的CCD/CMOS问世到大规模工业化应用都多少年了,如果仅凭一个对半导体产业没有多少贡献国家的一个业余爱好者几句话就能从理论和实践上否定的了的话,那世界人民也太弱智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503571
贴子已经被封,其实这种讨论是有益的,在国外这种质疑是很正常的,我在此也说一句既与断鸿零燕发贴有关,也与本贴有关的一个问题:采用MSK原理的面阵影像感应器是如何处理  “半头驴和半头马的”?
在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503571贴中,有反方发上来的那几张大美女纤毫毕现的图,我个人感觉似乎不能代表面阵数码相机的解像能力!
主要理由如下:
1、人像面部的特写,不需要较多的细节描述能力,有600万像素就足够了,这也是影楼大量使用数码相机的原因,但是如果拍摄全身,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再拍摄人物的全身外景,1000万像素都有点费劲了,相机厂家以前最喜欢的就是用数码相机放大一张大美女图来突出其影像的清晰度了。。。那么为什么不用全身呢?呵呵 一个是放不大,另外一个就是细节记录不足了。。。。。
2、拍摄人物特写,一般都用较近的拍摄距离,获取的影像对于数码相机成像单元(像素)的覆盖率较高,也就是角分辨率大,因此成像表现自然就好!为什么300dpi的平板扫描仪能够扫描出很清晰的照片而我们使用相机反拍拍摄同样的东西物体就较差呢?角分辨率在起作用。镜头的自身分辨率是一定的,在测试时影响测试结果的就是拍摄距离,也就是说角分辨率对最终成像的影响更大,故此进行镜头分辨率测试时,是有特定拍摄距离的约定。。。。。。我听说在测试数码相机时,其拍摄距离貌似比胶片相机要近
3、我们在讨论面阵影像感应器的解像能力的时候,应该全面的进行比较,靠面部特写来说明数码相机的成像水平高是有待商榷的,这一招厂家都用了10年了。。。。但它说明了一点,也就是说电子影像感应器在中近焦镜头的特定范围内,已经可以满足我们的拍摄要求,而在空间信息量较大,比如广角端时,或者空间信息量不够明确时,如远摄端,受其成像原理的影响,在细节方面我所说的“二选一、一为零”的现象就会表现得相对突出。。。。。当然了如果拍摄者不需要记录这样的空间信息,那么也可以说数码相机的解像度就足够了
关于“半头驴和半头马的”问题,也就是我以前说的“二得一,一为零”现象:
如果影像感应器的像素大小为a,那么其只能记录2a大小的细节,除非此2a大小的影像恰好被两颗a大小的像素完全接收,只要有一点错位,那么最终由于MSK技术的应用,就会有两个不相同的半个被切除,当然了也有可能是一头驴再加上半头马或者加上半只骡,最终。。。。。。。。。。
如果影像细节的大小正好是a,正好投影在两个像素上,就成了半只驴和半只马,(X3影像感应器则不同),那么最终会生成什么呢?如果是一组这样的大小的细节,肯定是有一些会成像,有一些不成像,反正厂家的算法挺绝,能够把半只驴和半只马组合成一头完整的骡子,然后以边缘平滑技术+边缘增强技术+。。。。(呵呵,里面加了什么我们也搞不清了,厂家有接骨技术,也有降噪的切割技术)在这样的原理之下,我认为采用MSK原理的影像感应器在忠实记录空间信息方面是有待提高的。。。X3技术不存在这个问题,因为其周边像素是相同的,电子影像感应器的未来,肯定不是采用MSK技术的CMOS,只不过它目前是相对成熟的,层叠的影像感应器具有更大的潜力,而采用有机物基层的穿透式或者渗透式的电子影像感应器也并非不可能出现。。。。。因此我个人认为看待胶片与数码相机,还要更客观与慎重,关键还要看影像品质。而电子影像感应器的发展还会受到光学镜头的制约,那是一个系统工程,胶片经过多年的发展,也是一个各方面妥协的结果,电子影像感应器也会如此。。。。。而离开影像的品质,来谈胶片好还是数码好是没有意义的。。。。而采用MSK原理的电子影像感应器确实不能忠实记录空间影像信息,您也可以说胶片也是如此,确实只有相对的忠实记录,没有绝对的忠实记录,但把半只驴和半只马组合成一头完整的骡子,通过这样的拆分与组合得到的数字影像,我认为并不是完美的 

[阿西 编辑于 2008-02-13 13:4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老辣 发表

落实到底片、相纸上评价画质的,不就是如ISO、分辨率、宽容度、颗粒度、色彩还原……这些实实在在指标吗?实在不知楼主所谓的“记录空间信息”是个什么东东,楼主也一直不出面解释。

4年不算长也不算短,俺倒是见到原来专攻135相机的厂家在这4年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年前:CN都有从入门到专业全系列135胶片 ......

要比较就是全面的比较才是,我首贴里面也提到像素与幅面的问题,关于什么是忠实记录空间影像信息的问题,我已经解释了,请你仔细看我的回贴。
你看到的相机厂家的变化,其驱动力是商业利益问题。。。呵呵 数码单反相机搞得您三年必须一换,套用《大腕》里面的台词:不用数码单反,你一点面子也没有。像素低了一点,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什么叫时尚的摄影成功人士?没有最好,只有最新,三五年里面你不换两三趟数码单反,肯定没玩到家!我们的口号是:不求最好,只求最贵!
呵呵 小的我挣银子有限,成不了成功人士,还是先玩我的富士S3和胶片相机吧!

[阿西 编辑于 2008-02-13 13:2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3
主题: 49
帖子: 604
注册: 2004年3月
这个贴子我是第一次看到,我是比较同意阿西的观点的。

上面讲的东西的确很专业,想必没有几年摄龄或从开始就使用数码相机的人是很难理解的。每个人对胶片的认同度并不一样,这取决于经历。我几年前开始学摄影的时候是在日本学的,那时候只用反转片,几乎没用过负片。日本对于胶片来讲是非常方便的(相对中国而言)。而且都能有高品质的服务。所以在那个时候起,我真正的感觉到了胶片的力量。

有些时候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不是是个人就有眼力能判断出那个好于差的。就连自己也一样,刚学摄影的时候很无知,那时候日本的数码相机刚刚开始进入家庭,像素也就在200万左右,但那个时候我真的分不清楚相质和反转有多大区别,而且我连定焦头和变焦头的相质也分不大清楚。但随着多看,多学,不知不觉中自己的眼力开始发生了变化。

网上很多人喜欢把数码和扫描后的胶片发上来比较,其实这根本就是个错误的比较。数码传送到电脑,可以说是100/100的质量,而胶片不一样,扫描会失真很多,这取决于你用什么扫描。如果你用很次的扫描来扫的话,我可以负责的说,我的手机已经超过4x5了。

从理论上讲,我相信数码有一天一定会超过胶片,但还不是今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菜鸟冒泡:胶片与数码的异同!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