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移动CMOS对焦试验的几张照片说明这种对焦方式比镜片组对焦更轻、更快、行程更短。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禁言中
泡网分: 43.217
主题: 187
帖子: 20523
注册: 2008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我的另外一个帖《我摄影,我快乐,用微单,享轻松》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03625-1-1-1.html

《移动CMOS对焦试验的几张照片说明这种对焦方式比镜片组对焦更轻、更快、行程更短。》
http://dcbbs.zol.com.cn/90/167_891298.html

方法是晚上使用NEX-5N和康泰时35G镜头,拆下镜头手持改变法兰距的距离。
具体是:只保留镜头前方光强(减少侧面进光对曝光的影响),把镜头拧下来,手持前后移动镜头改变CMOS和镜头后镜片的距离,再利用索尼峰值辅助对焦的提示完成合焦拍摄。
1、试验过程感到移动的距离很小,几个毫米就可以在微距到远距离合焦拍摄。
2、非微距镜头可以拍摄微距。
3、微距法兰距最大,无限远法兰距最小(镜头要陷入法兰盘里面才可以合焦)。
4、CMOS比镜片组轻,CMOS对焦移动距离很小,那么利用CMOS对焦除了能获得任意镜头都可以自动对焦外,还可以大大提高对焦的速度(因为移动CMOS轻、距离短)。
5、手持意外发现可以实现CMOS移轴对焦(因为没有保证光轴垂直CMOS得到的意外结果)。
6、所有感觉那家首先生产这样的机身,数码影像的未来就是那个公司滴!

下面是拆下镜头并手持改变法兰距和利用峰值辅助对焦拍摄的原始照片,一张原始小样张,一张原始100%的截图。

样张一、器材:索尼 NEX-5N [索尼数码相机]  镜头:T-Mount or Other Lens or no lens
时间:2013-09-02 22:06:11  快门:1/30  感光度:6400  闪光灯:Off, Did not fire  白平衡:Auto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索尼 NEX-5N 康泰时 感光度 白平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3668 回帖:7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0.51
主题: 10
帖子: 3569
注册: 2006年1月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RM5
很有意思的实验!如果索尼使用机身防抖相似的结构移动COMS,对焦速度应该会很快。不过这个实验并不能说明什么。因为对焦方式也会影响对焦速度。这就是为什么NEX对焦还赶不上传统单反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很多镜头都不是整体移动对焦,而是只移动镜头中的一组较小的镜组对焦。E口AF镜头就是这样设计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makexh5 发表于 2013-9-5 09:21
“螺纹变密”——不是在同一个螺杆螺纹密度不同,同一螺杆不同密度,当然转不动了。而是两根螺纹密度不同的螺杆,在不同的情况下切换了。

您直接说增加一组螺纹用于精确对焦不就得了。
这样的确爽,不过估计价格就不会爽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5 09:21
我说的是利用空间,而非节省空间...不是一个概念

为了良好的手感和操控,相机做得太小不一定好,所以即使取消了反光板,索尼仍然推出了单反造型的a3000,而较大的机身就会有较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对于单反是用来放放光板的,而对于无反,则值得好好利用,移动cmos对焦就是很棒的利用方案。

您前面说的反光板/膜的空间不利用是浪费
我理解成反光板浪费空间了
可能您意思是a3000的机身,里面空间够大,可以利用这空间可以给cmos对焦用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5 11:30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3 13:01
不管是移动整组镜片对焦还是移动感光器件对焦,移动的行程是一样的。

stylecheng的原话你听不懂吗?显然就是指理论上是一样的,而非针对LZ这个试验

如果真听不懂,回炉念小学语文去...

至于微距,你可以看看本坛的帖子,有多少人在谈论靠此技术把普通镜头变成微距镜头

老是拍微距的人确实不多,但偶尔拍微距的人可是无数,谁不偶尔拍一下花朵或小虫子?

你可以继续发扬抬杠精神,把杠铃抬过太平洋去...q

我发那帖子的时候确实没考虑镜头前移对行程的影响。
后面我也增加了自己的对镜头前移影响对焦行程的看法。
我还是坚持认为微距的时候行程小了精度差了是得不尝失的。
普通情况下的差别可以忽略。
讨论问题激烈点就激烈点吧。
没必要拿人说事。
超出了讨论范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茄子奶酪泡菜 发表于 2013-9-5 11:17
讨论问题不用扯什么做人。
本来就是从lz的帖子引出来的,自己看标题。
我只想支持下stylecheng的说法,
以lz的用法,是不可能感觉得到行程的差别的。懂不?
正常镜头优化,对焦按50倍焦距算好了。你也有点底线
另,别老说什么微距,特例谁不会举啊,谁没事老用延长管拍微距啊。
老拍微距的谁不用微距头啊,用微距头靠移动cmos就能对上焦?
浮动单元怎么办?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3 13:01
不管是移动整组镜片对焦还是移动感光器件对焦,移动的行程是一样的。

stylecheng的原话你听不懂吗?显然就是指理论上是一样的,而非针对LZ这个试验

如果真听不懂,回炉念小学语文去...

至于微距,你可以看看本坛的帖子,有多少人在谈论靠此技术把普通镜头变成微距镜头

老是拍微距的人确实不多,但偶尔拍微距的人可是无数,谁不偶尔拍一下花朵或小虫子?

你可以继续发扬抬杠精神,把杠铃抬过太平洋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651
主题: 38
帖子: 678
注册: 2005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5 11:13
“很多镜头对焦,镜片之间的距离也是变化的。”

没错,那正是镜头对焦惹得祸。

如果靠移动cmos对焦,镜片间不需要改变距离,镜组的设计完全可以大大简化。


是简化还是限制,很难说,
复杂的镜头,不是套用你那个理想公式就行的。
按你的说法,任何镜头都等效成一个镜片的,
调整v对焦就行了,可以简化设计。
我不懂镜头设计,但是我觉得这个说法不靠谱
也许调整镜片间距离可以简化设计,提高画质也说不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651
主题: 38
帖子: 678
注册: 2005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5 11:08
50cm时,差距就可以造成对焦失准了

何况很多人要用这个玩微距呢,微距时有多大差别?你肯定会算的吧?需要我教你吗?

手悬空对焦,那是LZ的试验,真机会悬空吗?

手抖一说就更荒谬了,镜组和cmos间是连接在一起的,抖也是一起抖,会影响像距吗?

做人要有底线,你再怎么爱抬杠也得有点底线...


讨论问题不用扯什么做人。
本来就是从lz的帖子引出来的,自己看标题。
我只想支持下stylecheng的说法,
以lz的用法,是不可能感觉得到行程的差别的。懂不?
正常镜头优化,对焦按50倍焦距算好了。你也有点底线
另,别老说什么微距,特例谁不会举啊,谁没事老用延长管拍微距啊。
老拍微距的谁不用微距头啊,用微距头靠移动cmos就能对上焦?
浮动单元怎么办?
本帖最后由 茄子奶酪泡菜 于 2013-9-5 11:2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茄子奶酪泡菜 发表于 2013-9-5 11:02
你所谓的微距,相当于普通镜头加延长管吧。
那个uvf的公式只是理想薄透镜的,
复杂的镜头不能简单等效。
很多镜头对焦,镜片之间的距离也是变化的。
靠移动cmos对焦,可能会对不上或者影响画质


“很多镜头对焦,镜片之间的距离也是变化的。”

没错,那正是镜头对焦惹得祸。

如果靠移动cmos对焦,镜片间不需要改变距离,镜组的设计完全可以大大简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茄子奶酪泡菜 发表于 2013-9-5 10:53
50cm也行啊,你自己算算能差多少,你确定你能“感觉”出来吗?
比如万分之一的差别,在数学上就是不相等,
但是在机械加工精度上就可能没啥差别了。
更别说用手悬空拿着对焦,
手抖动的程度都远超过你所谓的“稍大”了。
这个也是理科和工科差别的一种体现。


50cm时,差距就可以造成对焦失准了

何况很多人要用这个玩微距呢,微距时有多大差别?你肯定会算的吧?需要我教你吗?

手悬空对焦,那是LZ的试验,真机会悬空吗?

手抖一说就更荒谬了,镜组和cmos间是连接在一起的,抖也是一起抖,会影响像距吗?

做人要有底线,你再怎么爱抬杠也得有点底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651
主题: 38
帖子: 678
注册: 2005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4 18:37
所以我说稍大——指的就是你所谓的正常情况

如果是微距,那就不是稍大了,而可能是无穷大,即不管如何移动镜组都无法合焦,只有移动cmos才行


你所谓的微距,相当于普通镜头加延长管吧。
那个uvf的公式只是理想薄透镜的,
复杂的镜头不能简单等效。
很多镜头对焦,镜片之间的距离也是变化的。
靠移动cmos对焦,可能会对不上或者影响画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651
主题: 38
帖子: 678
注册: 2005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5 10:35
你干吗不试试对焦距离50cm的时候呢?

难道你只拍5米以上的东西?

何况,那几位说一样的人,意思明摆着就是说一模一样,是“等于”而非“约等于”


50cm也行啊,你自己算算能差多少,你确定你能“感觉”出来吗?
比如万分之一的差别,在数学上就是不相等,
但是在机械加工精度上就可能没啥差别了。
更别说用手悬空拿着对焦,
手抖动的程度都远超过你所谓的“稍大”了。
这个也是理科和工科差别的一种体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茄子奶酪泡菜 发表于 2013-9-5 10:11
书读得多,不如读得活,
你可以把35mm镜头,对焦距离5米
代入到公式里算算,到底差多少。
所谓的“不一样”是人肉能感觉出来的吗?


你干吗不试试对焦距离50cm的时候呢?

难道你只拍5米以上的东西?

何况,那几位说一样的人,意思明摆着就是说一模一样,是“等于”而非“约等于”
本帖最后由 雨崩 于 2013-9-5 10:4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651
主题: 38
帖子: 678
注册: 2005年5月

书读得多,不如读得活,
你可以把35mm镜头,对焦距离5米
代入到公式里算算,到底差多少。
所谓的“不一样”是人肉能感觉出来的吗?

makexh5 发表于 2013-9-4 13:12
行程是不一样的。这是由成像公式决定的1/u+1/v=1/f。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439
主题: 32
帖子: 861
注册: 2007年2月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4 23:48
“螺纹密度,也就跟着变密”——亏您想得出来,螺距不一样根本就转不动。。。
“远景和微距对焦精度”——这个简单,一起加高精度就好了。cmos比镜头轻多了。移动cmos要提高精度的话比移动镜头提高精度简单多了(相同的对焦速度为前提)
“螺纹变密”——不是在同一个螺杆螺纹密度不同,同一螺杆不同密度,当然转不动了。而是两根螺纹密度不同的螺杆,在不同的情况下切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5 00:59
一样的道理啊,
这个空间是镜头法兰距决定的
不管这个空间是被反光板/膜占用还是被cmos对焦占用(如果这个空间给cmos对焦用的话还要改小镜头法兰距才不会增加机身厚度)
都没有节省机身体积
如果您是说微单比单反/电节省了空间的话,那就是我理解错了。
玩sony确实体会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


我说的是利用空间,而非节省空间...不是一个概念

为了良好的手感和操控,相机做得太小不一定好,所以即使取消了反光板,索尼仍然推出了单反造型的a3000,而较大的机身就会有较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对于单反是用来放放光板的,而对于无反,则值得好好利用,移动cmos对焦就是很棒的利用方案。

本帖最后由 雨崩 于 2013-9-5 09:2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421
主题: 38
帖子: 9604
注册: 2006年9月
karayang 发表于 2013-9-4 11:00
我也是这样想的,其实对老镜头的兼容才不是索尼的本意。

真正开发出所有镜片全固定的“真-定焦镜头”,才是光学的极致了。


这点真是很诱人哦!引人无限遐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5 00:48
我说的是单反/单电去掉反光板后多出的空间(原来被反光板占用)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一样的道理啊,
这个空间是镜头法兰距决定的
不管这个空间是被反光板/膜占用还是被cmos对焦占用(如果这个空间给cmos对焦用的话还要改小镜头法兰距才不会增加机身厚度)
都没有节省机身体积
如果您是说微单比单反/电节省了空间的话,那就是我理解错了。
玩sony确实体会到了日新月异的科技。

本帖最后由 stylecheng 于 2013-9-5 01:1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5 00:17
移动cmos对焦,这个空间依旧没法利用,还会浪费更多的空间。。。
比如E口镜头18mm的法兰距
镜头锁定到无穷远的位置
cmos在卡口后18mm的位置无穷远合焦
拍近处物体时候要对焦cmos就要往后移动啊。。。
cmos前面的18mm空间依然是“浪费”了。
后面还要多出空间来给cmos在近摄时用
而镜头对焦近摄时是镜组向前伸
不拍的时候我还可以缩回去
所以镜组结构一样的前提下
cmos对焦只会比镜头对焦浪费更多的空间


我说的是单反/单电去掉反光板后多出的空间(原来被反光板占用)可以得到充分利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4 12:36
嗯,之前一直有很多人在说这个空间无法利用浪费了

玩索尼,才能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异...

移动cmos对焦,这个空间依旧没法利用,还会浪费更多的空间。。。
比如E口镜头18mm的法兰距
镜头锁定到无穷远的位置
cmos在卡口后18mm的位置无穷远合焦
拍近处物体时候要对焦cmos就要往后移动啊。。。
cmos前面的18mm空间依然是“浪费”了。
后面还要多出空间来给cmos在近摄时用
而镜头对焦近摄时是镜组向前伸
不拍的时候我还可以缩回去
所以镜组结构一样的前提下
cmos对焦只会比镜头对焦浪费更多的空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tianvchenko 发表于 2013-9-4 13:01
这样连移轴镜头都不需要了,直接旋转coms就ok,果然是颠覆性的

移轴镜头肯定不能被替代
旋转cmos,cmos不在镜头的焦平面了但仍然在镜头光轴上,只能产生微缩景观搬的效果。
除非你机身做得足够大。让cmos还可以上下左右移动。不然拍建筑的时候依然需要使用移轴镜头校正形变。
如果sony真的做了cmos可以转动和移动机身,那么价格可能也是颠覆性的。

还有,大哥cmos你打错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38
主题: 166
帖子: 4423
注册: 2010年4月
我买了花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makexh5 发表于 2013-9-4 21:51
对焦行程短,可以用螺纹加密给以放大,就像螺旋测微器一样。

螺纹密度加大了,对焦环行程不变的情况下对焦范围要打折扣的!
螺旋测微器是多了个微调。镜头也要增加个微调对焦???那估计镜头的价格要涨很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makexh5 发表于 2013-9-4 21:47
因此,微距镜头摄影时,镜头移动的旋转螺纹密度,也就跟着变密,以此来为摄影者提供方便。不知哪一位先生能推测,感光晶片的运动是采取何种方式?又是如何克服拍摄远景和微距对焦精度不同而引起的问题?会不会未来在采取晶片移动对焦时,仍旧保留镜头对焦?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其他。

“螺纹密度,也就跟着变密”——亏您想得出来,螺距不一样根本就转不动。。。
“远景和微距对焦精度”——这个简单,一起加高精度就好了。cmos比镜头轻多了。移动cmos要提高精度的话比移动镜头提高精度简单多了(相同的对焦速度为前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439
主题: 32
帖子: 861
注册: 2007年2月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4 18:51
呃。。。刚刚您回复我的时候我正在编辑帖子,加入了我在拍微距时候对对焦行程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微距时候景深很浅了,对焦行程大点会比较精确。
对焦行程短,可以用螺纹加密给以放大,就像螺旋测微器一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439
主题: 32
帖子: 861
注册: 2007年2月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4 18:27
正常情况下物距和镜头焦距的比值已经够大了,移动镜组对焦对物距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行程的影响只有在微距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但是微距的时候对焦行程变短了反而不是好处,因为行程短了对焦精度也就差了。反正我拍微距的时候是觉得对焦行程不够长,因为拍微距时景深太浅了。好处我也说了,就像大画幅拍微距经常是移动后背对焦一样。这样方式拍摄到景物的范围不会变化,对焦后无需重新构图。
因此,微距镜头摄影时,镜头移动的旋转螺纹密度,也就跟着变密,以此来为摄影者提供方便。不知哪一位先生能推测,感光晶片的运动是采取何种方式?又是如何克服拍摄远景和微距对焦精度不同而引起的问题?会不会未来在采取晶片移动对焦时,仍旧保留镜头对焦?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方式。或者其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904
主题: 229
帖子: 4223
注册: 2011年8月
来碗炸酱面 发表于 2013-09-04 08:32
移动CMOS可以解决很多跑焦的问题吧。哦,对了,微单本来就不跑焦。

...


如果还是传统相位对焦蔡捉急,装配精度更慢保证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202
主题: 63
帖子: 2910
注册: 2011年4月
原来是花冠大哥呀,这个要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0
帖子: 71
注册: 2008年5月
雨崩 发表于 2013-9-4 18:37
所以我说稍大——指的就是你所谓的正常情况

如果是微距,那就不是稍大了,而可能是无穷大,即不管如何移动镜组都无法合焦,只有移动cmos才行

呃。。。刚刚您回复我的时候我正在编辑帖子,加入了我在拍微距时候对对焦行程的看法。我个人觉得微距时候景深很浅了,对焦行程大点会比较精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69
主题: 258
帖子: 11288
注册: 2004年5月
stylecheng 发表于 2013-9-4 18:27
正常情况下物距和镜头焦距的比值已经够大了,移动镜组对物距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只有在微距的时候才会体现出来。


所以我说稍大——指的就是你所谓的正常情况

如果是微距,那就不是稍大了,而可能是无穷大,即不管如何移动镜组都无法合焦,只有移动cmos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移动CMOS对焦试验的几张照片说明这种对焦方式比镜片组对焦更轻、更快、行程更短。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