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九月三号观看※※※阅兵记录 [主题管理员:农庄里的渔民]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67
主题: 69
帖子: 11267
注册: 2008年12月
月赛优胜标识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1. 早七点从广场南端准备入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2149 回帖:182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914
主题: 248
帖子: 8296
注册: 2001年1月
wszheng 发表于 2015-9-9 15:31
那是因为你通过电视看到的国内※※,基本上不是在阅兵,就是在展示。
如果有机会,去看看训练场上的※※,就知道了。

CCTV-7 中的※※也是满身的泥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899
主题: 36
帖子: 7044
注册: 2004年8月
unsc 发表于 2015-9-7 21:31
外军的※※风尘仆仆,有一种上战场的感觉,国内的※※干干净净,像是刚出厂的产品。

那是因为你通过电视看到的国内※※,基本上不是在阅兵,就是在展示。
如果有机会,去看看训练场上的※※,就知道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31
主题: 2
帖子: 941
注册: 2011年4月
m1a2 发表于 2015-9-8 13:59
在同时代,苏式※※总比西方同级※※主炮口径大,为啥?是来莱茵金属公司造炮技术不如毛子?非也,是因为毛子的弹药技术不如西方,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比如现在,西方主流都是120口径,毛子是125口径,这就是说,西方认为,自己这个口径就可以对抗125毫米炮了,还可以增加主炮弹药基数。这是我在某期《兵器知识》杂志上看的,就不贴图了。事实也是如此,看看从历次中东战争到近些年的多次局部战争,单看※※※※的镜头,几乎全是苏式※※吃亏。事实上,苏式※※在三大性能(火力,防护,机动性)上是全面落后的。你说到我们的※※口径大,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如果火炮口径小一些威力却足够,谁不愿意多带几发炮弹呢?说白了还是对自己的120口径对抗西方装甲没有信心。西方之所以还在使用120口径,同样是认为目前这个口径已经可以击穿对方正面主装甲,如果对手的装甲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就会立刻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也许通过新的弹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穿透力,或许通过增加其他战场手段对敌方※※的打击能力,都可以起到抵消敌方※※防护提高的作用。
       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造出125毫米和140毫米口径的※※炮,美国造不出来,真的。如果真这样自豪的认为,会 ...


转帖,有些长,一读解惑

※※就作战目的来说有两个:进攻和防御。不是进攻就是防御,这个比较容易理解。
※※最初出现的时候就是为了在进攻当中实现突破,至于防御则是连带的附加效果,因此,※※的履带和装甲往往比主炮更有说服力!虽然它早在一战时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它真正大放异彩却是在二战当中。
※※自出现之日起就在具体的使用上始终处于矛盾的官司当中,是集中使用还是分散配置到步兵※※使用,集中使用※※毫无疑问的具有高效率的突破能力但是却存在对军队的机械化程度和战斗保障要求非常高的特点;分散使用※※容易使※※失去突破能力,但是很显然这会给步兵※※提供优良的火力支持。这个官司过去打,现在打,以后还会打。

从马斯河开始。
阿登突破以后古德里安面对着马斯河,突破马斯河防线意味着德军已经彻底打穿了法军防线,德军右翼的法英联军有被合围的致命一击的危险,马斯河突破之后出现了敦刻尔克!法兰西战役就这样被几辆打穿法军防线的破※※决定了。但是这还没有完,巴巴罗萨之时的情况与法兰西战役很类似,那就是古德里安的强渡第聂伯河,正像强渡马斯河一样强渡第聂伯河使得在通向莫斯科的道路上最后一道天堑被突破,莫斯科的大门已经向德国装甲兵敞开了!这是两个经典的影响战争进程的装甲兵渡河作战。
当法兰西战役开始的时候德军装甲兵所向无敌,即使遇到强有力的抵抗也会被在短时间内被粉碎,而苏德战争开始以后,德军遇到了KV※※和t-34,至今也不能断定KV※※对虎式的诞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苏德战争开始以后创造过辉煌战绩的KV※※逐渐的退出了战争,之后,接替KV※※重任的不是t-34也不是IS-2,而是虎式!虎式※※出现以后完全可以被称为移动的堡垒,火力强大并且厚重的装甲使其坚不可摧。但是,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赋予了它如此的力量?答案是:重量。正是极高的重量赋予它具有惊人的优势。但是事情往往是利与弊共同存在的,虎式的重量使它具有某种优势的时候也影响了它通过桥梁的能力同时也说明它造价高,上天有的时候允许在某一些方面得零分的情况发生。虎式※※的战绩是惊人的,那么惊人的战绩是怎么取得的那?一方面虎式※※面对的都是比自己重量轻的对手,比如说:t-34,IS2,谢尔曼,克伦威尔,丘吉尔,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88mm※※炮。88mm※※炮是从88mm高射炮改进而来的,88mm高射炮由于是大口径高射炮,弹道平直,大仰角可以对空,水平方向可以用来反※※,经过改进用于※※上以后,火炮俯仰角出现了变化,仰角变小了,通过炮塔转动可以实现360°旋转。虎式和虎王使用的同为88mm※※炮,虎式使用56倍口径的,虎王使用71倍口径的,虽然它们同用88mm※※炮可毫无疑问71倍口径的88mm※※炮威力要大大优于56倍口径的。为什么?因为71倍口径的炮管比56倍口径炮管要长这样射击精度会更好,炮弹在炮管里会被火药气体更好的加速,炮口初速会更高会产生惊人的穿甲效果。这应该是一门非常好的※※炮,但是先别忙还是分析一下,两种※※炮同口径不同长度,为了提高炮弹的穿甲能力就必须加长炮管加大装药量,而冶炼加工技术如果达不到一定水平的话,为了避免炮管解体需要减少装药。精度只是线膛炮固有的优势,而长身管导致精度的提升是纯粹的附加的连带效果。那么这也就是说,同口径长身管的火炮就相对的比短身管加工更加复杂更不容易形成规模化生产。有没有别的办法克服这个问题?既要易于生产又要保持或者接近原来的※※炮的各项指标那?办法是有的,那就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加大口径会提高※※炮的威力,同时,加大口径会迅速的降低冶炼和加工工艺方面的难度,很显然,这更适合大批量生产。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在同等技术条件下的胜利,大口径※※炮相对的更能适应战争所带来的大规模消耗。大口径※※炮和小口径※※炮的背后掩藏的是工业能力与战略思想的不同,而战争则是大自然的选择和淘汰的过程!
        大自然选择和淘汰的过程还包括※※的心脏:发动机和传动系统。※※在二战以后逐渐开始使用柴油发动机,后来又出现了※※用燃气轮机。为什么柴油机活的更长?因为柴油机相对于汽油机来说功率大并且可靠性高续航能力强,想一想那个几十吨的庞然大物吧。使用于t-34※※上的柴油发动机是世界上第一台※※用发动机,它为t-34※※提供了在当时来说无与伦比的动力。为什么是动力而不是机动性那?那是因为动力需要传动系统来传递给※※的履带,就像今天有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一样,※※也存在前轮驱动和后轮驱动,二战以后,※※的前轮驱动慢慢的消失了,直到梅卡瓦出现,梅卡瓦的发动机前置并且选择了前轮驱动,当然它也可以选择后轮驱动,这只不过是愿意不愿意使系统更复杂的问题。说到复杂,上面说到了※※炮也提到了※※发动机,它们相对来说一点也不复杂,只要稍加思考这都是很容易分析的清楚的问题,但是复杂的传动系统来了。说传动系统复杂其实并不确切,传动系统其实和电路的串联与并联一样就两种,单功率流传动和双功率流传动,挺简单的吧?接下来就复杂了,单功率流传动就是动力从发动机出来,经过变速箱到两侧的转向机构再到驱动轮;双功率流传动就复杂了,动力从发动机出来不是直接到变速箱而是先分流成两股功率流,然后这两股功率流分别到转向机构和变速箱,其中转向机构又分出两股功率流分别输出到两侧的汇流行星排在这里与来自变速箱的功率流汇流,然后再到驱动轮。这就是单功率流传动和双功率流传动。然后在这两种传动的基础之上由机械传动引入液体的参与就变成了一个个复杂的名字,其实不管怎么变东西吗还是那些东西。现在的※※越来越多的使用双功率流传动!那么出现了一个疑问,是不是单功率流传动就不好那?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单功率流传动和双功率流传动哪一个更好,也许用一句永不过时的话来回答更合适也更引人思考: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

※※装甲技术从来都是绝密,所以别瞎琢磨了。
t-34的出现永远的改变了※※的设计,这不仅仅是指柴油发动机是从t-34开始的,还在于它的倾斜装甲设计,倾斜装甲设计很神奇吗?也许过去它很神奇但是现在一点都不神奇了,因为它已经成为了装甲布置的标准。那就没有垂直装甲了吗?谁说的?谁说没有垂直装甲的,豹2a6的炮塔主装甲(注意是炮塔)就是垂直装甲。豹2a6的炮塔装甲不是楔形装甲吗?那个楔形装甲准确的说叫附加装甲,附加在※※主装甲上起到提高防护能力的作用,现代的附加装甲是主动设计的旨在提高※※装甲防护能力的装甲,所以,这显然是将※※外挂履带和在车体前部堆沙袋发扬光大了。当※※的装甲还完全是固体金属的时代,它面对过一个极其强悍的对手:破甲弹。破甲弹使用空心装药以炸药爆炸聚能的方式形成高速高温高压的聚能流冲击装甲,在装药空腔内安装金属药罩那么药罩就会在剧烈爆炸所产生的高温下融化变成金属射流冲击装甲,而且在穿透装甲之后会产生二次效果,这对于使用单一材质的固体金属装甲的※※来说,完全是噩梦。“※※无用论”出现了!值得指出的是,这次的“※※无用论”是建立在甲弹之争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之前和之后的和平日子过久了的原因之上。由于破甲弹对于单一材质固体金属装甲的巨大的穿透能力和二次效果,可现实的原因使得单纯依靠增加装甲厚度的办法完全不在考虑之列,那么就只能另外想办法了。以破甲弹的工作原理来分析,就像凸透镜将阳光聚焦到一点一样当剧烈的爆炸发生时聚能流或者金属射流也需要集聚到一点才能形成强大的破甲威力,从爆炸发生开始到这个形成最佳破坏力的聚能点的距离叫炸高,之后金属射流以最强的工作状态开始穿透装甲。你可能已经想到了,通过提前引爆可以达到影响破甲弹的破甲效果,是的,你想得没错,通过附加装甲就可以实现在到达主装甲之前提前使破甲弹工作从而实现削弱破甲弹破甲的效果。这个时期还没有爆炸反应式装甲,这种装甲得等到黎巴嫩战争的时候由以色列来完成,爆炸应式装甲不但可以提前使破甲弹工作,更是可以依靠内部原件产生类似于剪断或者干扰金属射流的作用,作用于穿甲弹原理一样。再有就是通过对装甲倾角的趋近于水平化方向的设计追求来达到破甲弹根本无法激发引信的滑弹效果。后来,一种新型的装甲应运而生,它是利用在两块钢装甲之间填充高硬度并且耐高温的材料来对抗破甲弹,这种装甲就是复合装甲。复合装甲出现以后局势出现了改观,※※根本不用加装附加装甲就可以顶住破甲弹的直接攻击了,也就是说不需要提前使破甲弹工作了。t-64很荣幸的成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复合装甲的※※,t系※※再一次成为传奇。※※装甲不再是单纯追求单一材质的固态金属装甲厚度了,而是利用设计的新思路和引入新型材料为※※装甲设计打开了另外一扇大门,“※※无用论”就此烟消云散。从此,※※装甲的防护开始使用这样的文字来说明了:相当于xxxmm均质钢装甲的防护能力!注意:是说“相当于”,不是说装甲真的有那么厚。复合装甲的出现直接将碎甲弹踢出反※※家族,使破甲弹的风光不再(不过那也是暂时现象破甲弹它还会回来的),但是这引来了装甲的老对手:动能穿甲弹。到现在为止,动能穿甲弹里应用最广泛的非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莫属了,这种高硬度长杆形状使用尾翼稳定的次口径动能穿甲弹,依靠的是以极高的速度冲击※※装甲来达到穿透和破坏的目的。※※装甲刚刚赶走一只老虎转头就发现了一头张开了嘴的狮子正慢慢的走过来!不过黎巴嫩战争起到了为狮子拔牙的效果,不单起到了为狮子拔牙的效果,还起到了制服破甲弹反扑的效果。以色列在黎巴嫩战争期间使用了爆炸反应式装甲作为※※的附加装甲,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后来将爆炸反应式装甲发扬光大的是前苏联,前苏联不光是将爆炸反应装甲用来防御破甲弹,它的剪切效果还成功的用来抵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当然爆炸反应式装甲是放置于支架上的与主装甲有一定的间隙,面对破甲弹反扑的类似于地雷战当中子母雷似的串联战斗部,实际上还是采用提前激发引信的方式,使它在相对于主装甲非最佳工作的高度开始工作,从而弱化它的破甲效果。爆炸反应式装甲由于使用的是钝感装药,所以又叫:钝式装甲。钝式装甲就是利用炸药爆炸反应的极高的爆速,迫使内部元件对金属射流或者弹芯进行干扰或者剪切,使之不能理想的穿甲甚至于丧失穿甲能力来达到防护的目的。
        还记得56倍口径的88mm炮和71倍口径的88mm炮吗?就是虎式和虎王装备的※※炮,它们装备身管那么长的※※炮就是为了加速弹丸以使弹丸获得极高的动能来达到穿透装甲的目的。正当有人在线膛炮身管倍径上展现智慧的时候,有人打开了旁边的门发现了不一的风景,更好的加速弹丸更高的炮口初速在t-62的115mm滑膛※※炮上得到了实现,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随t-62一起出现了。滑膛炮膛压高没有膛线膛内阻力小,这可以使弹丸在膛内获得最大程度的加速,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极高速度就是滑膛炮提供的,线膛炮也能使用这种次口径穿甲弹,不过速度会有一些损失。滑膛※※炮因为没有膛线不存在磨损膛线的问题所以身管寿命更长,同时存在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维护保养方便适合规模化生产这些特点,综合起来以后,滑膛※※炮就像一场席卷世界的台风一样迅速的开始同化世界※※炮的设计思想。在t-62以前的※※使用的都是线膛※※炮,那为什么到了t-62就换成了滑膛※※炮那?而且引致全世界的※※炮滑膛化?难道真的只是因为滑膛※※炮成本低寿命长更适合规模化生产?能赋予弹丸更高的速度?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也并不复杂甚至是相当容易,但是由于它过于简单了容易使人对答案产生误解,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得先回到那战火纷飞的二战战场。阿登突破,色当突破,强渡马斯河,这是德军的※※※※击穿法军防线的全过程,在古德里安突破马斯河以后的整条法英联军防线有被战略迂回包抄的现实危险,所以后来执行《发电机计划》的时候,法国北部的英法联军已经在敦刻尔克被合围了。突击明斯克,强渡第聂伯河,建立叶利尼亚突出部,以及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铁钳合围。这些胜利怎么取得的?这些胜利完全是依靠※※的高速突破能力取得的。所以,在二战当中※※突破得到了极为迅速的发展,战争所带来的最现实的情况是没有或者缺少反※※力量的时候遭到※※突破是致命的。这致使反※※武器大量涌现,单兵反※※武器射程太短,在复杂地形有很强的※※※※,但是在开阔地域的※※※※是不能让人满意的,那么,还有反※※炮,随着战场上※※装甲厚度的增加需要更为强力的反※※武器,牵引式反※※炮口径与重量越来越大,机动能力越来越不适应与※※的高速突破进行作战,因此,※※歼击车或者自行反※※炮以及※※本身开始更多的承担反装甲任务,但是,众多的反装甲类型和相互重叠的作战目的并不会提高反装甲的效率,而是必然导致后勤供应承受巨大的压力以及更加巨大的资源浪费。所以,二战以后一种新的思想出现了:用※※对付※※。为此,※※拥有强大的火力还不够,还得有足够的防护力来确保火力能够高质量的连续的输出,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开始对以往的火力,防护,机动性以及后勤供应能力作为一个整体来追求,中型与重型※※资源在进行一系列高效整合之后新型※※出现了。这种新型※※今天被称之为:主战※※!主战※※除了集中了以往的中型与重型※※突破和防御等作用于一身,还主要担负起反※※的任务,滑膛※※炮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所以,滑膛※※炮席卷全世界正是主战※※发展的结果。

        主战※※将中型※※与重型※※以及反※※炮和※※的能力整合到一起以后,※※的生产与设计大大的简化的同时减轻了整个工业体系的压力,在战略思想不变的情况下这无疑是极大的增强了国家的战争潜力,当然,在战略思想不同的情况下不同的国家设计装备的主战※※有很大的不同,这一点从外观上就能极容易的进行分辨,球形铸造炮塔与焊接炮塔不会有区分不清的情况,车体的设计和武器装备也欺骗不了人的眼睛。那么,※※的战略要求与外形有什么关系那?从车重开始,※※的车重是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决定了一辆※※的包括通过能力与机动能力等等的综合能力。机动能力不是由动力系统决定的吗?60吨的※※和45吨的※※通过桥梁和松软地面的能力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为了获得良好的通过能力与机动能力一些※※会严格限制车重。※※的车宽一般变动的幅度会比较小,加大车宽意味着运输困难意味着需要专用运输车辆意味着战场投送能力差,并且※※宽度大也会增大中弹面积,所以※※车宽在满足设计需求方面变动的幅度比较小。车体长度的变动幅度会很大会影响车重,因为随着车体长度的增加而来的是需要更大的重量所带来的装甲防护,所以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还是车体长度能短一些就短一些,这样会尽量减少车体侧面的中弹面积从而减少中弹几率,减少中弹几率比挨一颗炮弹更容易让设计者接受。※※的正面防护装甲是最强的,保证正面装甲之后才是顶部,底部与左右侧面和尾部装甲,重量一定会影响车高,压缩整体车高会使重量更有效的分配给装甲以使※※防护得到全面的加强,中弹面积小了,装甲防护效果好了,并且打不中永远比挨一下要好。不想压缩车高也没有关系,没有多余的重量分配给装甲会降低※※的整体防护性。即使是大重量※※也不追求更高,更宽,只是高度会略有增加,但是,大重量※※的车体肯定会被设计的更长以实现大空间。所以稍加分析就可以得出结论:※※的低矮外形设计完全是由于战略思想对车重控制的结果,大重量※※也不是追求高和宽而是追求防护和车体长度增加所带来的大空间。那么,如果有人说※※的低矮设计仅仅是为了降低中弹概率,对这种观点如果你能了解一些重量与外形和防护之间的关系一定不会被迷惑。

       
        好武器也要有好的射击精度,超远距离依然拥有高射击精度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在人们津津乐道于对比那些※※上面的冰冷的数字的时候,恐怕很少会有人观注一个※※上面的极其重要的材料:玻璃!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一定会发现目前世界上那些能够生产优秀的主战※※的国家都是玻璃产业实力雄厚的国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光学玻璃产业实力雄厚的国家。不要小看光学玻璃,光学玻璃能够提供极高的透光率和折射率。高透光率和折射率的特点使光学玻璃的技术壁垒相当的高,而且由于光学玻璃在国防上的重要作用,光学玻璃始终属于重要的战备物资,及至今天能够掌握生产高质量光学玻璃技术的国家也很少,一只手数不过来的话两只手足够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能够生产高质量光学玻璃的企业都有可能获得一个众所周知的固定的大用户。那些赫赫有名的光学厂家的产品不是有可能出现在战场上,而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系统性的为军队提供优秀的观瞄设备。※※的光学观瞄系统正是由这些厂家生产的高质量的光学玻璃组成的。为什么说光学系统而不是说镜片那?玻璃不就是用来做成方的或者圆的镜片的吗?用※※的潜望镜来说,※※的潜望镜不是用玻璃镜子制作的,当然原理一样,但不是玻璃镜子制作的而是用光学玻璃组成的棱镜系统,在棱镜需要反光的位置也是像镜子一样镀上反光材料。是不是很简单?光学玻璃也不过如此吗。用两块玻璃镜子能做到的事情非要用棱镜来做,真是浪费。也许你是对的!但是你看到过彩虹吗?雨过之后的彩虹如此的美丽,那是由于阳光的色散现象形成的,这很好的说明了阳光是由多种不同折射率的光组成的。光在不同的传播媒介当中的折射率是不一样的,所以由于色散现象的存在,在透镜系统当中就会出现类似于彩虹那样的现象,现在之所以看不到这种现象是因为现代的光学系统已经将这种被称为色差的现象纠正过来了,方法就是使用不同折射率的光学玻璃制作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组成透镜组。而这些透镜系统的清晰影像又是通过光学工业实力来实现的!体现在※※上面就是:射击精度!

        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在静止状态下开炮才有准确性可言,所以在那些时候除非已经近到不需要瞄准了否则为了准确率一律得停车开炮。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火炮双向稳定系统,双稳系统是在二战之后开始规模性装备的。首先装备的是一辆很奇怪的※※,说它奇怪其实也不准确,只是它的名字比较多比较乱所以显得比较奇怪。这辆※※就是《眼泪山谷之战》的奇迹的创造者:逊邱伦※※。同时它也可以被称为:百夫长※※,百人队长※※,经过以色列改装以后又成了肖特卡尔※※。英文直译是百夫长或者百人队长,音译为逊邱伦。应该说译名还不错。说到翻译,翻译真的是一些在你可能不擅长的领域里展露才华的人。比如说:麦当劳,雪茄,新西兰,企业号航母。tea for two,两杯茶?没错,但是:鸳鸯茶!更响亮。双稳系统在※※行进间可以保持※※炮具有水平和垂直稳定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下可以行进间开炮了,至于命中率吗当然没有停车开炮命中率高,不过行进间开炮依然有相当高的命中率这显然有利于保存自己消灭目标,因为这有利于提高火力反应时间并且处于不规则的行进中也可以减少自己被击中的几率。火力反应时间应该不是一个陌生词,从发现目标到开火这段时间就是火力反应时间,炮兵阵地的火力反应时间是以分钟来计算的,曾几何时中外炮兵的火力反应时间就单纯的差距来说即使用分钟来计算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如今那已如东流之水成过去了。但是这个时间作用于※※上是以秒计算的,6秒与7秒差别只有短短一秒,毫不夸张地说在直瞄范围内这就是生与死的差别。现代※※的火控系统就是尽量的缩短这段时间,哪怕是仅仅缩短一秒钟或者半秒钟的时间。《八月八日》当中对※※火力反应时间的诠释充满了个性的理解,感兴趣的可以观注一下。

        温泉关和克雷西对后代的教训是对于一个狭窄正面而且又有足够能量的设防阵地进行正面冲击和自杀没有什么区别,尤其是在没有有效突破和打击手段的时候。在这两个经典战役之后无数个人犯过类似的错误而不知悔改。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的两次世界大战自不必说,二战后就发生过两次这样的大规模的军事力量的对决。一个是《上甘岭战役》,这场战役直接将15军由二流※※打成王牌※※中的王牌※※,但是这场战役和※※的关系不太大。另一个就是《眼泪山谷之战》,以色列第7装甲旅的※※防御经典。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正是对这两个大规模军事力量对决的最好描述!而与这两个战例完全相反的是《施里芬计划》和《曼施坦因计划》,相比来说是规模更大。甚至于可以将这两个计划比作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翻版,其实它们更像是《罗斯巴赫战役》的斜线战术。当确定无误※※之间具有互相摧毁的力量之后一切将会变得极其的简单,※※只需要一个突破口,一旦※※冲出这个突破口之后如果没有遇到足够的反※※力量的威胁它就很难再被对手阻止住,事实上在战线的后方※※很难遇到真正的威胁,所以战线后方的人麻烦大了。当然也可以不用炮弹来阻止※※进入突破口之后的高速挺进,一颗炮弹都不用,一条足够宽和深的河流沟渠或者一座难于承受※※自重的桥梁,都能够挡住※※或者至少是挡住※※一段时间。可这是一种让人绝望的情况。一组又一组没有生命的数字横向对比组成人们对※※的唯一认识的时候,往往会成为助长忽略或者不愿意承认人的智慧在残酷的战争当中所闪现的光辉的帮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212
主题: 137
帖子: 3329
注册: 2012年12月
农庄里的渔民 发表于 2015-9-4 19:02
20. 仪仗队女兵


谢谢LZ   终于看到女兵的三军仪仗队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67
主题: 69
帖子: 11267
注册: 2008年12月
月赛优胜标识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木头自行车 发表于 2015-9-8 23:04
漂亮
谢版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6.845
主题: 28
帖子: 15229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农庄里的渔民 发表于 2015-9-4 17:15
16.  飞过.........


漂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6.845
主题: 28
帖子: 15229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墨林 发表于 2015-9-5 21:27
刚才街道办一大妈来电话:“这个拍照片的同志下次就不要再当什么志愿者咧!

跟新华社图片部门的领导说咧,找合适的位置,拍照片去吧!”

可以参赛并获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6.845
主题: 28
帖子: 15229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unsc 发表于 2015-9-7 21:31
外军的※※风尘仆仆,有一种上战场的感觉,国内的※※干干净净,像是刚出厂的产品。

训练场上都是脏的,之前99大改训练照片,驾驶室观察窗堆满了沙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6.845
主题: 28
帖子: 15229
注册: 2008年11月
内容贡献勋章
gumpd 发表于 2015-9-8 15:15
好像是看过军情解码,老美晃点说和日尔曼合研※※,结果把不设防的日尔曼人给坑了,弄回去搞出M1。
借鉴和抄袭本来也没啥,只要你弄出来比他的好就成,关键是抄来抄去,最后发展了自己的技术,好事一件嘛。况且老美抄的东西不少了,连原子弹也是一堆欧洲犹太人在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635
主题: 24
帖子: 2985
注册: 2004年9月
农庄里的渔民 发表于 2015-9-5 21:49
观礼须知、请柬、身份识别卡、雨衣、帽子、扇子

倒是准备得挺细心。

不过有一个细节,注意一下更好了。

那个仁丹换成六神丸,会不会更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003
主题: 7
帖子: 535
注册: 2005年10月
拿鸟※※ 发表于 2015-9-8 09:30
M1系列,最大公路速度不超过73公里/小时,火炮口径120mm,无主动防护系统。
99A2,最大公路速度80公里/小时,火炮口径125mm(也可选装140mm主炮),有主动防护系统(有毫米波雷达和防护弹)。
光好看就能打仗?还说坚不可摧。。。。。。


不赞成完全从表面参数比高低得结论,这就像是说100个人的※※一定能战胜80个人的※※一样。况且米格21还有击落F-4的战绩,F-4的参数可比米格21好看多了。

关于是否从125升级到140的主炮,我记得很多年前兵器上曾有过有关文章,当时结论是125mm的装药性能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或者说相当差),所以不迫切;如果以那样的弹药水平升级到140意义不大,弊大于利。希望现在弹药水平有较大提升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003
主题: 7
帖子: 535
注册: 2005年10月
m1a2 发表于 2015-9-8 13:59
在同时代,苏式※※总比西方同级※※主炮口径大,为啥?是来莱茵金属公司造炮技术不如毛子?非也,是因为毛子的弹药技术不如西方,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比如现在,西方主流都是120口径,毛子是125口径,这就是说,西方认为,自己这个口径就可以对抗125毫米炮了,还可以增加主炮弹药基数。这是我在某期《兵器知识》杂志上看的,就不贴图了。事实也是如此,看看从历次中东战争到近些年的多次局部战争,单看※※※※的镜头,几乎全是苏式※※吃亏。事实上,苏式※※在三大性能(火力,防护,机动性)上是全面落后的。你说到我们的※※口径大,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如果火炮口径小一些威力却足够,谁不愿意多带几发炮弹呢?说白了还是对自己的120口径对抗西方装甲没有信心。西方之所以还在使用120口径,同样是认为目前这个口径已经可以击穿对方正面主装甲,如果对手的装甲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就会立刻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也许通过新的弹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穿透力,或许通过增加其他战场手段对敌方※※的打击能力,都可以起到抵消敌方※※防护提高的作用。


同意你说的其他内容,但以过往几场局部冲突中的表现认为苏联※※全面落后美国※※有失偏颇,原因无外乎:

苏联出口的都是猴版,和自用的有不小差距;
操作人员素质;
体系对抗能力。

美国人驾驶其※※会压倒苏联人驾驶其自家※※,或中国人驾驶其自家※※,这结论恐怕无法服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177
主题: 71
帖子: 3224
注册: 2006年5月
拿鸟※※ 发表于 2015-9-8 14:13
是哦,如果美国人也认为125mm和140mm主炮是只发射炮弹的,那就太蠢了。一个连主战※※都要抄袭德国技术的国家,也好意思跟中国比陆战装备??你先查一下中美两国※※※※※的火力配备吧。不要以为美国人打一些小逼国家挺漂亮的,就天下无敌了。美国主战※※、远程※※※、大口径自行火炮性能全面落后于中国。

1.我在前面已经表达过,我们的※※可以发射炮射※※,(美国在更早时也研制过,但是152mm的两用炮成本太高,且不实用,所以早早放弃了)。我不知你的第一句是啥 意思?不就是还能发射炮射※※吗,莫非还能作为人间大炮发射时代战士克赛?炮射※※,非主流就是非主流,没有成为主流是有原因的。
2.你说“一个连主战※※都要抄袭德国技术的国家”,我不知你是具体指M1系※※还是指宽泛的※※技术。
    如果是后者,那么按你的逻辑,世界上所有的※※都是“水柜”的精子,※※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还是战后经典T-55的精子。如果 是说M1※※是抄袭豹2※※的,这个嘛,和我对M1系列的认知有很大不同。我从小在※※长大,恰好是※※※※(那年代所在※※※※全是老59式),所以从小对武器尤其是※※很感兴趣,这几十年来一直是武器中的最爱,《※※装甲车辆》大概1990年以前就开始买了,陆续还有《兵器知识》《世界军事》《现代兵器》《舰船知识》《航空知识》《兵工科技》《轻兵器》等等,还有一些专辑或增刊。后来工作了,很多书都看不完,没时间啊,呵呵。就看到哪期着重介绍某些我感兴趣的武器才买下,可做资料(我不会买那些类似环球时报类的书籍报刊来看,这个小报经常是配图和文字不符,比如说的是歼八2,配图却是F16,动不动就是“横扫天下”“震撼世界”“西方惊呆”,我不喜欢他的这种风格,因为西方整天在找某国※※※的证据)。我条件不好,没出过国,更没有机会到国外去拍航展,防务展,所以我的认知几乎都来自这些书籍,虽有些八股,可是这些书都是※※官方主办的,比如,《※※装甲车辆》的主管单位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专业情报网“,再比如,《现代兵器》的主管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主办是“中国兵器集团公司第210研究所”,可以说,我买的书不会是那类上火车临时买来消遣的街头小报,我认为,其可信度权威性还是很大的。所以我印象中没有抄袭这一说啊?更没有M1是抄豹2的这一说法啊?相反,对M1系列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如果你要从※※起源角度来说,那岂不是全世界都是抄英国的?如果你非要说别国是抄袭,※※是借鉴,那我也没办法了。
  3.爱好军事是我从小至今的习惯,只是现在很忙(但挣不下钱哦),没时间好好看了,摄影是上班以后和军事平行的爱好,现在同样也没时间玩啦。我很高兴在这里碰到你,能和我仔细的讨论一个问题,哪怕是分歧,也是快乐的。我刚才还拍下来一些M1研制背景的杂志内页,想以照片的形式发上来你看看,不过,我要去接媳妇下班了,来不及发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177
主题: 71
帖子: 3224
注册: 2006年5月
拿鸟※※ 发表于 2015-9-8 14:13
是哦,如果美国人也认为125mm和140mm主炮是只发射炮弹的,那就太蠢了。一个连主战※※都要抄袭德国技术的国家,也好意思跟中国比陆战装备??你先查一下中美两国※※※※※的火力配备吧。不要以为美国人打一些小逼国家挺漂亮的,就天下无敌了。美国主战※※、远程※※※、大口径自行火炮性能全面落后于中国。

好吧,我改口了。我军宇宙第一。我们的农夫站在田里用AK47就能击落阿帕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976
主题: 29
帖子: 5219
注册: 2009年7月
焦外看见前尘往事 发表于 2015-9-8 14:58
不是军迷,纯粹瞎掰和啊

你说的这三项,远程※※※确实中国领先。155加榴,瑞典公司也有,卖给过印度

现在谁还跟你玩※※对攻?库尔斯克时代早过去了。应该是反※※车直接杀上去,※※招呼,或者直升机。※※应该是掩护和地面突击用吧,所以主炮口径不是没有意义
美国最新改进型M109自行火炮的射程不过37公里。中国的PLZ-05自行火炮的射程是40公里。同样的口径,射程却不如中国,可见美国的火炮弹药技术目前的窘境。科威特招标155mm自行火炮时,为了测试中美两国的产品性能而举行实单射击试验,美国观察员退出35公里后就拒绝再后退,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出口型M109火炮最多只能打30公里,中国的产品肯定比美国的更差。结果测试场地的科威特军人只能强制这些美国人退到40公里以外,当中国的火炮发射后,弹着点稳稳的落在37公里处,美国人事后一身的汗,为自己的鲁莽行为向科威特道歉。结果是中国火炮中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976
主题: 29
帖子: 5219
注册: 2009年7月
gumpd 发表于 2015-9-8 15:15
好像是看过军情解码,老美晃点说和日尔曼合研※※,结果把不设防的日尔曼人给坑了,弄回去搞出M1。
借鉴和抄袭本来也没啥,只要你弄出来比他的好就成,关键是抄来抄去,最后发展了自己的技术,好事一件嘛。况且老美抄的东西不少了,连原子弹也是一堆欧洲犹太人在干。
对了,这才是正常的思维。你有本事抄得比原来更出色,也是本事,更何况各国尖端军事技术都是不可转让的,你没有自己的技术根基,根本连抄都抄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8.219
主题: 160
帖子: 4751
注册: 2002年3月
EOS会员标识
拿鸟※※ 发表于 2015-9-8 09:01
不懂装懂。你去查查,美国M1系列是抄袭谁家的?!去问问德国人吧。你美国爹干的事可真是不光彩。

好像是看过军情解码,老美晃点说和日尔曼合研※※,结果把不设防的日尔曼人给坑了,弄回去搞出M1。
借鉴和抄袭本来也没啥,只要你弄出来比他的好就成,关键是抄来抄去,最后发展了自己的技术,好事一件嘛。况且老美抄的东西不少了,连原子弹也是一堆欧洲犹太人在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273
主题: 3
帖子: 2414
注册: 2008年10月
拿鸟※※ 发表于 2015-9-8 14:13
是哦,如果美国人也认为125mm和140mm主炮是只发射炮弹的,那就太蠢了。一个连主战※※都要抄袭德国技术的国家,也好意思跟中国比陆战装备??你先查一下中美两国※※※※※的火力配备吧。不要以为美国人打一些小逼国家挺漂亮的,就天下无敌了。美国主战※※、远程※※※、大口径自行火炮性能全面落后于中国。

不是军迷,纯粹瞎掰和啊

你说的这三项,远程※※※确实中国领先。155加榴,瑞典公司也有,卖给过印度

现在谁还跟你玩※※对攻?库尔斯克时代早过去了。应该是反※※车直接杀上去,※※招呼,或者直升机。※※应该是掩护和地面突击用吧,所以主炮口径不是没有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67
主题: 69
帖子: 11267
注册: 2008年12月
月赛优胜标识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焦外看见前尘往事 发表于 2015-9-8 14:34
没见过的视角,好!

车应该标各兵种标记,为什么用※※标记WJ?败笔
是“无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273
主题: 3
帖子: 2414
注册: 2008年10月
农庄里的渔民 发表于 2015-9-5 16:52
40. 装备方队来了.  各军领队.   中国悍马——猛士

没见过的视角,好!

车应该标各兵种标记,为什么用※※标记WJ?败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976
主题: 29
帖子: 5219
注册: 2009年7月
m1a2 发表于 2015-9-8 13:59
在同时代,苏式※※总比西方同级※※主炮口径大,为啥?是来莱茵金属公司造炮技术不如毛子?非也,是因为毛子的弹药技术不如西方,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比如现在,西方主流都是120口径,毛子是125口径,这就是说,西方认为,自己这个口径就可以对抗125毫米炮了,还可以增加主炮弹药基数。这是我在某期《兵器知识》杂志上看的,就不贴图了。事实也是如此,看看从历次中东战争到近些年的多次局部战争,单看※※※※的镜头,几乎全是苏式※※吃亏。事实上,苏式※※在三大性能(火力,防护,机动性)上是全面落后的。你说到我们的※※口径大,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如果火炮口径小一些威力却足够,谁不愿意多带几发炮弹呢?说白了还是对自己的120口径对抗西方装甲没有信心。西方之所以还在使用120口径,同样是认为目前这个口径已经可以击穿对方正面主装甲,如果对手的装甲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就会立刻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也许通过新的弹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穿透力,或许通过增加其他战场手段对敌方※※的打击能力,都可以起到抵消敌方※※防护提高的作用。
       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造出125毫米和140毫米口径的※※炮,美国造不出来,真的。如果真这样自豪的认为,会 ...
是哦,如果美国人也认为125mm和140mm主炮是只发射炮弹的,那就太蠢了。一个连主战※※都要抄袭德国技术的国家,也好意思跟中国比陆战装备??你先查一下中美两国※※※※※的火力配备吧。不要以为美国人打一些小逼国家挺漂亮的,就天下无敌了。美国主战※※、远程※※※、大口径自行火炮性能全面落后于中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3.167
主题: 69
帖子: 11267
注册: 2008年12月
月赛优胜标识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一路风霜 发表于 2015-9-8 14:00
真正打大仗的国军士兵没有???!!!
咱只能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699
主题: 360
帖子: 24725
注册: 2004年1月
农庄里的渔民 发表于 2015-9-4 18:20
18. 敞篷车队上有老※※、支前模范、及英烈子女........


真正打大仗的国军士兵没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177
主题: 71
帖子: 3224
注册: 2006年5月
拿鸟※※ 发表于 2015-9-8 09:30
M1系列,最大公路速度不超过73公里/小时,火炮口径120mm,无主动防护系统。
99A2,最大公路速度80公里/小时,火炮口径125mm(也可选装140mm主炮),有主动防护系统(有毫米波雷达和防护弹)。
光好看就能打仗?还说坚不可摧。。。。。。

在同时代,苏式※※总比西方同级※※主炮口径大,为啥?是来莱茵金属公司造炮技术不如毛子?非也,是因为毛子的弹药技术不如西方,不得已采取的一种补救方法。比如现在,西方主流都是120口径,毛子是125口径,这就是说,西方认为,自己这个口径就可以对抗125毫米炮了,还可以增加主炮弹药基数。这是我在某期《兵器知识》杂志上看的,就不贴图了。事实也是如此,看看从历次中东战争到近些年的多次局部战争,单看※※※※的镜头,几乎全是苏式※※吃亏。事实上,苏式※※在三大性能(火力,防护,机动性)上是全面落后的。你说到我们的※※口径大,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内部空间寸土寸金,如果火炮口径小一些威力却足够,谁不愿意多带几发炮弹呢?说白了还是对自己的120口径对抗西方装甲没有信心。西方之所以还在使用120口径,同样是认为目前这个口径已经可以击穿对方正面主装甲,如果对手的装甲防护能力进一步提高,就会立刻换装更大口径的火炮,也许通过新的弹药技术还可以进一步提高穿透力,或许通过增加其他战场手段对敌方※※的打击能力,都可以起到抵消敌方※※防护提高的作用。
       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造出125毫米和140毫米口径的※※炮,美国造不出来,真的。如果真这样自豪的认为,会被国际笑话的。或许还有人会说,我们还有炮射※※,还能打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嗯,这个嘛,我只能说,人家早玩过了,不实用,早就淘汰了。
       还有,就是,武器不是民品,不能简单对比数据就得结论,可靠性甚至比指标还重要,你的,明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976
主题: 29
帖子: 5219
注册: 2009年7月
m1a2 发表于 2015-9-7 10:19
就是就是,不管是怎样,怎么看起来就是没有人家的看着结实,尤其是挑战者和M1系列,看起就是坚不可摧的感觉。再贴一张M1A1.

M1系列,最大公路速度不超过73公里/小时,火炮口径120mm,无主动防护系统。
99A2,最大公路速度80公里/小时,火炮口径125mm(也可选装140mm主炮),有主动防护系统(有毫米波雷达和防护弹)。
光好看就能打仗?还说坚不可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32
主题: 40
帖子: 1180
注册: 2014年4月
blackmambakobe 发表于 2015-9-6 16:53
确实,国产的质感不好,不如外军看着瓷实
抹上尘土,质感马上就出来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976
主题: 29
帖子: 5219
注册: 2009年7月
尼康黄 发表于 2015-9-7 13:13
99不过是个山寨T-72而已,把它和M1系列比都是对后者的一种侮辱
不懂装懂。你去查查,美国M1系列是抄袭谁家的?!去问问德国人吧。你美国爹干的事可真是不光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124
主题: 17
帖子: 3082
注册: 2012年7月
农庄里的渔民 发表于 2015-9-8 08:25
自动对焦!

嗯,还是点测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九月三号观看※※※阅兵记录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