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对摄影概念的理解与重塑-高岩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0.174
主题: 3
帖子: 142
注册: 2019年12月


最近和一位颇有志向的朋友聊天,天南海北!但我佩服这位仁兄的组织能力,说到做到雷厉风行!经过他的再三邀请,准备让我主讲,搞一个系列摄影讲座,我排了一下课单,大约十讲,内容涉及摄影基础知识和后期制作,当然还有现场游学活动。

仁兄利用他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经验立即安排了场地约定,广告宣传和具体事宜,看似是仁兄的一次出色组织,倒不如说是一个团队合作精神的具体体现,因为他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我自然就是各尽其职的份子一员了,啥也不用管,备好课就是了!

随着讲课日期的临近让我压力山大,心里承受力越来越重,依照我个人的经验积累:没有压力就没有成果!所以自己给自己加油吧💪!

过去在国内我也在小范围讲过摄影讲座,但那都是一两次课就结束,而且颇有沙龙活动的意思,所以轻松很多,况且自己曾在高校给研究生授课十年有余,不会怯场;而这次不同,面对的是广大社会群众,要知道高手都在民间,尤其是在海外,更有大把大把怀揣个人梦想的精英阶层不远万里云集卡城。我的心有点不安定了,我虽有抛砖引玉之心,但毕竟成了众矢之的的靶心,于是立即开始了压力锅炖牛腱子肉般的工作节奏。

虽说第一堂课是一次科普性质的讲座,但是一开始备课,我便被一个概念迷惑不解,耗费了我很长时间去思考,那就是什么是【摄影】?

在国内,我听过很多说法,譬如:“摄影艺术展”,“摄影作品展”,“摄影技术”,“摄影美学”,“风光摄影”,等等概念,我茫然不知所措,到底摄影是一个怎样东西?

其实我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就一直被这个摄影概念困惑不得其解,这次有了一个机会正好把过去的笔记拿出来捋一捋,看看能否给捋顺溜了!

我一辈子都是埋头搞科研项目的理工男,调研是项目不可缺少的环节之重,记得我在哈工大攻读硕士学位课程时最后一门课程就是【文献检索】,而且是必修课!实践证明这门课的份量在以后的科研中起到重要作用,因为科学具有继承性,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少走弯路不悔人生。

好了,回到正题!在众多的概念中,我必须捋顺这样几个问题:
1、什么是美,艺术美?
2、摄影是一门艺术吗?
3、什么是自然环境与审美?
4、摄影家的摄影观?

因为我多年来的摄影爱好主要集中在风光摄影范围,对人物摄影没有太多的发言权!所以我的课程计划也框限在风光摄影领域。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提到【自然审美】的概念。

有了【自然审美】这个关键词,我翻阅并拜读了罗纳德.赫平关于【当代美学与自然美】,艾伦.卡尔森关于【自然环境与欣赏】,阿诺德.伯林关于【艺术与自然审美】,卡罗尔论【被自然感动】,斯坦.格德洛维奇【唯美主义和自然美学】,百合木.西都【自然欣赏】等论文,除了这些文献,我还翻阅了一些摄影大师的摄影作品和他们的摄影观,从中企图找到一把开启解惑神秘摄影概念之门的钥匙。

一、艺术与作品
谈到艺术必然离不开美学。按照我的理解,美是事物内在的外部表现,它存于事物的本质而表于事物。当你审美时,无疑被它的外部表现吸引而回味其内涵,无穷无尽。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届考入大学的在校生,考入大学那年年仅15岁,那时的校园生活比较淳朴,学习氛围很浓,课外活动很高雅,我记得学校有个学生乐队,把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卞祖善先生请到学校指导演出,大礼堂人山人海,通过科普音乐知识的讲解,几乎影响了我一生的世界观,那个时期也是我知识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除了对音乐的了解外,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也有过一些了解,看过一些书籍,至今为止还回味着宝贵的学生时光,在那个年代,每个怀揣梦想的莘莘学子都希望能早日报效祖国,学习风气正直向上,我每天早上坚持跑步锻炼,但几乎放弃了一切个人娱乐活动,像春游活动等,却集中精力刻苦学习。

说到欧洲的文艺复兴艺术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一下【文艺复兴】,它其实是中世纪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次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是新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体制宗教神学束缚的一次革命,大约是在14世纪到16世纪,发源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之后米兰和威尼斯,意大利的思想文化革新主要是艺术理念的突破和艺术作品的创新风格,这些艺术作品强调人权,人治和人性,替代封建制度下神权,神治和神性!其风格主要分两种,一种是佛罗伦萨派以【圣经】为题材,一种是威尼斯派以古希腊神话故事为题材,这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把神变成世俗的人,把神话故事人性化!很多作品都是汇入了工匠的智慧,才智和思想。

发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迅速扩展到德国,不过德国的文艺复兴主要表现为农※※动和宗教改革运动,艺术作品以人物感情为主的绘画,雕塑和工艺品。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说过: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感情就是一切。以推翻旧的神权奴役的封建体制运动以后蔓延到北欧各国,形成了势不可挡的文艺复兴运动,成为欧洲※※上重要的里程碑。

这里不能详细叙述文艺复兴的※※过程,而是了解【艺术与作品】。不论是佛罗伦萨的以线条为特点的绘画雕塑作品,还是威尼斯以丰润色彩为主的作品,他们都是浸注了作者对圣经和神话的理解或对现实的抽象和夸张!从这个意义讲艺术作品具有鲜明的特色就是抽象性!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脱离现实的虚幻再塑造,它体现了作者的设计理念,智慧和灵魂。

这样看来,艺术是属于一种抽象范畴,艺术作品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一部音乐或小说,他都体现了一种精神寄托和灵魂浸注,是对现实世界反应但又是脱离现实物质的一种有机的独立抽象体。它不容欣赏者加以延伸,而与艺术作品相互独立,通过感官与之产生共鸣和思想沟通。

二、摄影与自然
那么“摄影”和“自然风光”又是什么归属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联呢?我终于在罗纳德.赫本的论文中找到一丝线索,他叙述到:翻开一本十七十八世纪关于自然美学的著作,大部分都是用高尚的笔法对风景如诗画般的描述,而艺术美的描述是次要地位的或是派生,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

是的!当文艺复兴艺术达到鼎盛时期后,人们开始将目光聚焦到大自然的航海时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所以自然美与欣赏开始被人们所重视。

远的不说,就说说苏州园林,我查了一下资料,记载※※的园林艺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扯的有点远,不过是某些帝王将相的宅园布局而已,真正的园林艺术应是16-18世纪时期。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我曾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去过苏杭一带,那时我借做硕士论文调研机会参加过当地旅游团,参观了苏州园林公园,通过导游的介绍,苏州园林特点给我的印象深刻。我还做了一首诗,不过不太押韵,但基本是一个个人总结纪念:

苏州园林特点:?
开门见山流水声,假山背后有池沼;?
廊子龙墙藤萝攀,高低任曲随自然;?
花木映衬美如画,层次景深绿荫林;?
亭台轩榭不对称,工匠心裁画诗意。
也就说开门有假山,假山后面有流水和鱼池,望远看,龙墙蜿蜒,长廊曲折,花木罗腾,景色翠绿,亭台楼阁傲然独立!

这是一种自然环境的重塑,可以说是人们对大自然美的向往,是一个自然环境的“艺术抽象”和“模型设计”,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它可以称为“景观模型”,因为园林设计是一种充满人的意识和对大自然的追求,而并非真正的大自然恩赐。

哲学家鲍.齐夫(Paul . Ziff)这样说:艺术作品在创作时就把审美的理念体现其中。?从苏州园林的自然塑造就可以看出花匠和园丁的智慧和他们对自然风景美的理解,从中还可以看出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底蕴。像蜿蜒的曲线象征着龙的传人等。这些景观园林应该属于人文景观,像寺庙,建筑等等,它们不能属于大自然的恩赐,是能工巧匠的智慧结晶。因为它已融入自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我想应该把它称为园林艺术吧。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艾伦.卡尔森(Allen . Carlson) 说:当对艺术作品审美时,我们有一种直觉,那就是似乎已经知道了什么,并知道如何审美。我们甚至可以用属性来排斥其他部分。 例如:当你欣赏一部交响曲时不会被一声咳嗽而打断。一幅美丽的画圈不论它是否挂在卢浮宫里。?

以后,我来过很多次江南,当年我在导游的介绍下潜移默化地盖棺定论地植入到我的脑海,每去欣赏苏州园林艺术时,千篇一律个有所长。这些先验知识让我对苏州园林有了更高层次的欣赏水平。

所以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水平与先验知识有密切关联,如果你了解了一件工艺品,一尊雕塑,一幅画卷,一部音乐,一本文学作品,或者一幕电影的过去背景,当你欣赏时就有了比较,有了感悟上升到理性和情感交汇和共鸣,进而就有了一定的鉴赏水平,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欣赏目的。

这里的关键词是【共鸣】,共鸣如同共振,物理范畴的共振是指物体的固有频率与外部施加的频率接近或一致时产生的振动现象,当共振发生时对物体具有破坏性影响。那么共鸣也一样,不过这属于生物科学范畴,当人的情感与欣赏作品达到心灵相通时产生的一致性反思或反射。

这里我顺便提一下信息论的熵的概念,在大学时期,【信息论】这门课是选修课,我选了,收获颇深。熵是衡量信息量大小的单位,熵越大获取的信息就越大。熵与先验知识成反比,也就是说当你对某一事物已经了如指掌,那么面对这一事物时你获取的信息量近乎为零;相反,你对某一事物一点都不清楚,当这一事物突然出现,你会喊出一声:哇塞!这时你获取的信息量就非常大!我出去旅行一般很少做功课,这和人的性格有关,因为我想获取更大更多的信息量,这样才能“永恒”记忆。如果你为了保守,对旅行已经很了解,那么你还去旅行吗?没意义了!我曾经自驾去过北极,前三天花三千加元买了一辆二手车,没有做功课,希望一路平安就是了!结果一路精彩连连,至今难以忘怀!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是要有一定层次,它的内涵很深,不但浸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智慧外,还和时代背景有关。只有对内涵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对它的外在表现产生共鸣!那么也就是说虽然你可能获取的熵很少,但是你获取的共鸣很大!共鸣是要有一定的基础,如同共振,需要慢慢接近物体的固有频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人说美就是信仰。我们不能把自己固有美学观念强加于他人。因为这样既不道德也不科学。审美具有一定的层次基础,审美观与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教育水品和社会地位相关联。 有人把欣赏人群按水平高低分为四当,金字塔结构!最底一层具有“艳俗”型,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位于金字塔底部,属于第一类。例如农村的大红大绿修饰,简单明了。第二类为“含蓄”型,作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一般人很难看懂。第三类叫“矫情”型,其作品你根本就看不懂,内涵很深具有专业知识水品。 第四类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称之为“病态”型:作品呈病态,作品的吸引点不按常理出牌,根本不在常人的思维模式中,但一旦发作却具有广范的影响力。?

例如康斯坦丁.布朗库西(Constantin.Brancusi),罗马尼亚人,20世纪现代雕塑的先驱和本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之一。他的《空中之鸟》是件青铜雕塑,看起来象飞向空中之鸟的翅膀,上端尖、下端有一柔和曲度,比例和谐,线条优美。虽然把飞鸟简化到几乎难辨的程度,但却能引发人们对空中飞鸟的联想,这件作品同时也反映了布朗库西对金属材料表现力的把握。布朗库西开辟了现代雕塑的道路,后继者或多或少都受到他的影响。

这种金字塔结构的划分有一定道理,但对“自然环境与欣赏”我不敢苟同。那么我们如何看自然环境与审美呢?为此我也翻阅了自然美学学者的论文。

三、自然审美
地质学家团.逸夫这样描述自然审美: 如果你要成为一个自然审美者,你必须参与大自然活动中,学会像孩子一样享受大自然。 脱掉你的西装革履,换上旧装,像孩子一样舒舒服服地躺在小溪边的干草上,沐浴着阳光,感受泥土般的温暖,体会坚硬与柔软的轮廓,微风的暖流把干草和马粪的气味吹过你的鼻孔,感觉到蚂蚁从小腿肚子上爬动的痒痒,脸上略过树叶的影子漂移的过程,耳边听到溪流拍打鹅暖石的声音,还有树上的蝉声,甚至还有远方车辆的笛声。 这样的自然环境体验打破了传统艺术美学的形式,用自然界的杂乱替代都市的节奏和秩序。这就是自然审美的过程。?

自然审美的参与者是用自己的感官体会自然环境,甘草与马粪的气味,蚂蚁的感觉,以及潺潺溪流声都和参与者经历了一个“情感融合”,才能体会自然环境的美与丑。

我记得201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的冬奥会,当时主要举办地是惠斯勒滑雪场,新闻媒体就“过度地修饰场景”给出了两个词,让我深受启发。

他们把那种滑雪场过度人为装饰的景观称作:Too beautiful!相对So beautiful来说这是一个具有讽刺意义的贬义词,中文就是:也太漂亮了吧!So beautiful 是自然欣赏者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敬畏赞叹,对大自然的一种情感交融。

百合木.西都(Yuriko.Saito)说:
对于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把他的幻想和意志强加给另一个人,愿意承认他人存在的现实,其中也包括自然界的物质(树,岩石),所以一个人能够站起来倾听和欣赏是一个道德问题而不是智商问题。?

这种过度的人为装饰已经构成了不和谐的一面,是一种丑陋的自然现象。

也许这就是自然审美的世界观,既然成为自然界的成份之一,你必须尊重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存在的客观事实。这样才能用我们的感官感受自然,感官无疑是我们自然审美不可获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初步看到了端倪,原来对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与艺术作品的审美欣赏具有本质的区别,自然审美要求审美者自觉纳入和参与自然活动并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体会到自然之美。那些美丽的词藻,像鬼斧神工,湖光山色,碧水蓝天,都是大自然固有的特性,是大自然的恩赐。

如果说艺术作品审美是一个抽象的以静态形式存在的欣赏,那么,自然审美就是一个动态有机的审美过程。 它表现在自然界中的物体是自然环境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它需要欣赏者用感官去体会自然环境,感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的存在,并参与其中。 罗纳德.赫平说:在自然环境中,纯粹的感觉,像颜色,形状,声音,触觉和气味,都不能独立存在。欣赏自然是和人的修养有关的,比如宗教信仰,知识文化等。

百合木.西都在【自然自赏】中说:感官无疑是自然审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图形审美歪曲了自然审美的价值,首先图画欣赏忽略了大自然向我们传递的各种感官讯息,那种山谷中飘来的百合花的芬芳扑鼻,初春云雀轻柔的歌声和清凉的溪流可以说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天赐。西都又认为,对自然审美必须包含一种对自然的一种道德的尊重,承认并尊重自然,并融入其中。

我们已经慢慢地剥离了艺术与自然这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那我们再来看看摄影的概念。

四、什么是摄影
摄影的原意是用光作影,自然理解就是无光就无影,所以绘画是用笔作画,摄影是用光作画。摄影活动实际上就是一个自然审美的参与活动,摄影爱好者自然也是一个自然审美的直接参与和审美家。

我曾经在【我的2017摄影十大作品】(目前阅读量1.7万次)中讲过一个故事,其中提到一位摄影师麦克.山下(Michael . Yamashita),他有一个结论 “中国摄影师作品太假。” 他说:“我在中国观察很久,发现中国摄影师拍的东西是假的,过度技巧性的东西太多,大多是摆拍和设计的场景,而作为一个国际摄影师是不能预置场景的,一定要把真实的东西给大家”。他又说:“我为【国家地理】杂志工作都要提前承诺,所拍摄的照片都是真实场景”。

著名英国摄影大师乔.科尼什说: “风光摄影师的主要目标应该是做一个大自然的忠实见证者 ”。这与许多著名摄影师的摄影观完全相同。

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借了朋友的一部单反相机外拍,一位山地自行车爱好者爬坡的那种奋进精神进入我的镜头,我反复看仔细瞧,那个场面让我至今难忘,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摄影兴趣,从此以后我便自己买了第一部业余单反相机,佳能450D,开始了自己的风光摄影之路。

是什么缘由激发我的摄影激情?我想应该是影像定格瞬间的画面,它真实地反映了被拍对象的那种常人眼神无法做到记忆与回味。

亨瑞.刘是我崇拜的摄影大师,在他大量的落基山脉的风光摄影作品中透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欲望,我多么想亲自拍摄这些场面,于是我的风光摄影技术就从临摹他的摄影风格开始了,我记得他的摄影设备就是佳能5D,那时无敌兔刚刚推出,他用的主力镜头就是佳能EF17-40,我理解就是一机一头走天下。紧接着我就买的佳能无敌兔和同样的镜头,另外模仿他又买了Lee的全套渐变灰滤镜,通过对他的技术参数研究,附加设备运用,到后期处理技术,一步一步,一次一次的外拍让我得到了提高和质的飞跃。

摄影如同科研,当你对一个项目开始研究前你必须走的第一步就是资料检索,或叫“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目的就是在前人基础上创新发展。假如你闭门造车,等你费了人力物力搞出点名堂却被告知是剽窃他人知识产权,因为这个东西早就有人做出来了,你说你冤不冤。

摄影过程似乎不存在剽窃问题,即使是同一地点同一时辰,只要是你自己拍的场景,因为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你的作品永远是唯一的。

摄影实际上是用光设计场面的布局。乔.科尼什说:任何元素中光线第一,因为光线是摄影的原材料,也是摄影的工作语言,正如诗人用词作诗,而摄影师用光作画。

场景是无法预先设置的,自然景观也不允许你来设置,我们只能做的就是构图。那么什么是构图呢?科尼什说:除了光,一幅图像边框内的各种元素,像线条、景深、形状、空间和焦点构成画面的构图。可以说构图最能体验一个摄影师的独一无二的特征,风光摄影中,一个摄影师都会用心灵来构图,用抽象的眼光来审视图像。

他的概括如此精辟,让我想起了很多学院派,他们拿着在课堂上学来的教科书样本的布局方法,用“科班”或刻板的理论进行取景。我带过不少摄影团队,可笑滴看到很多人故意拿来树枝,石块摆在镜头前作前景,这些弄巧成拙的手法是没有大自然的感染力照片。

其实对构图的设计就如同科研过程的项目设计,创新是第一位的!摄影构图不必千篇一律,一个场景就是一个项目,如何设计呢?

西都在谈到艺术作品创作时说:艺术的确来源于人类在感情和情绪方面的需求。但事实上,一个艺术家如果在视觉,行为和感情上被禁锢在大师们的艺术规则中,他就失去了成为大师的可能性。艺术上的伟大不在于精神上的分歧,而在于艺术风格上的分歧。

这就是意味着自我创新,敢于尝试才是艺术的生存根本。我曾经在冬季的气泡湖上观察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活动,大致分这样几类,一类就是留影拍照,一部分就是寻找气泡串,对着气泡聚焦,还有一部分人环顾周围的景色摄影,几乎没有人思考这样的课题,就是如何设计给出能够反映气泡湖特点的场景进行摄影。

这就意味着真正的摄影大师真的很孤独,在摄影初期,人头传动人挤人,走到最后孤独求生了。摄影大师利用光线的变化汇入摄影家的灵感和感悟,给出大自然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摄影作品。他的夸张手段就是摄影参数的调节和如何利用手中的附加设备真实反映大自然。我相信有一天,像全息影像这样的或许超越三维的立体作品也会腾空出世的!

好了!我想该总结一下我对摄影概念的理解了!让我们看看摄影与艺术的区别 :首先,艺术具有主观性,是对事物的抽象和夸张,是完美主义者;但摄影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应,其大自然的形态不允许扭曲。 其次,艺术过程是“相对静态” 的,而摄影是一个“动态”的自然审美过程。 第三,艺术作品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不允许审美者有任何延伸,而摄影者是自然环境的参与者,其摄影作品必须真实反映大自然。 所以我应该把摄影与美学挂钩,称之为摄影美学,而不是摄影艺术。?

莱涅克·迪克斯特拉(Rineke Dijkstra)是当代著名的荷兰摄影/影像艺术家,以拍摄人物肖像而出名。Rineke 的镜头是坦诚细腻的,她镜头前面表现出的人物具有坦诚和真实的表现,人物具有自信、惆怅、又有自我怀疑,让观者对人物表现出的不同程度的尴尬与脆弱感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尽管都是摆拍,但照片真实揭露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心理表露。

尽管是人物摄影,但是我们也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因为它是真实的,不是夸张和抽象的!

当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被欣赏的作品是实体的感性设计和抽象表现,它是一个自足的审美单元,不需要欣赏者超越自我,只能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产生共鸣关系。想想康斯坦丁.布兰库西的太空之鸟(Bird in space),它与现实事物毫无关联,是一件独立的金铜雕塑,但是它却有着重要的美学品质,闪烁着的光芒,平衡与优雅地表达着自由飞翔的体态。

既然摄影属于美的范畴,那么追求美就是无止境的!我家的阳台直接面对远方的落基山脉,每当日出日落,那种漫天菲云映照在每个山头都让我惊讶但又感到遗憾,因为我又错过了亲临大自然的机会。这就是美的诱惑!

总之,美是事物内在的发自内涵的外在表现,对美的欣赏是相对的,与文化修养,宗教信仰,社会环境和个体心态相关联。

艺术是事物的抽象思维过程,艺术作品具有主观性,浸入了作家灵感和智慧,其表现为一种美学观念的独立体,具有时代背景色彩。

摄影是对光的一种设计,其过程是一个参与自然环境审美的活动,利用摄影家对光的理解和灵感,以及创造性思维构图完成其摄影作品,摄影作品具有真实性和大自然的感召力。

正如乔.科尼什所说:“光线是一条河,是摄影技术的浮沉标,是摄影技术的依赖基础。”

“光线又是头顶上的天空,是我们作品中的感情和精神所在,它向外界传达的基调,氛围和内涵。”

记住:风光摄影师的主要目标是做一个大自然的忠实见证者!
-完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相关标签: 佳能 联想 国家地理 构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241 回帖:2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174
主题: 3
帖子: 142
注册: 2019年12月
guyan1956 发表于 2020-2-1 08:30
文字论坛最高端的文字


互相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743
主题: 25
帖子: 9413
注册: 2015年2月
年内主力装备
★ KODAK DX6440 ZOOM DIGITAL CAMERA
★ KODAK DC280 ZOOM DIGITAL CAMERA
文字论坛最高端的文字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我对摄影概念的理解与重塑-高岩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