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跟着大师拍黑白,我的模仿作业(4)——青椒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0.681
主题: 49
帖子: 543
注册: 2022年5月
        梅雨季开始了,不出门照样好拍摄,这次的作业是一个青椒
模仿的大师是摄影家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摄友对他的名字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这张照片大家应该都见过。
这位大师有摄影界的毕加索之称,而他拍摄以蔬菜为题材的黑白照片很出名,为什么要拍蔬菜呢,还是我前一贴里说的那个原因,画蔬菜跟鸡蛋都是西方绘画基础素描的必修课。通过画蔬菜可以很好地学习物体表面明暗反差的变化规律,从而加强对黑白影调变化的理解并加以控制。
        
        为了拍这个青椒,我超市菜场跑了好几次,结果出人意料,就是找不到跟大师这个类似的青椒,市面上的青椒基本就两种,一种是灯笼椒,大大饱满像个灯笼,吃口是甜的,又叫甜椒;一种是细细长长类似尖辣椒的椒,吃口微辣,褶皱较多,形状不规则,这种椒椒韦斯顿也拍过,但韦斯顿这种介于圆形和长条形之间的椒,我们这里还真没有,没想到又出现第一集鸡蛋篇的尴尬——找不到原料啊,最后在蔬菜批发市场才找到一种本地产的小青椒,造型上还有些许变化,就只能将就用了。
先说说器材:
1、相机:还是那台老ARCA的单轨机,单轨机就是比双轨机用着舒服,这台机器前后组内框居然是塑料的,其实非常轻便,没比双轨外拍机大多少
2、镜头:还是那个施耐德150mm/F9 G-Claron翻拍镜头
3、数码后背:哈苏的CFV50II CMOS后背
4、胶片后背:拆掉联动齿轮,改了哈苏口的基辅88后背
5、黑白胶片:伊尔福FP4+(ISO125)120胶卷
6、底片扫描仪:PlusTeck的OpticFilm 120底扫
7、背景布:起先找了块暗室用的黑窗帘,后发现反光还是太重,改成一个黑尼龙面布的文件包了
8、灯光,起先以为这张片子好像难度不大,就用室内的照明灯光加窗外的自然光(后来发现完全不行),需要人工柔光照明。

第一次拍摄——差劲,首先是机位选的不好,基本俯拍,青椒造型缺乏立体感,乍一看不知道拍的是个什么,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光线太硬,且亮度不足,青椒面上光影的明暗过渡生硬,缺乏层次感,背景布的质地也不行,见下图
胶片拍摄的也是一样的结果,胶片采用的是柯达XTOL抗坏血酸微粒显影剂,原液显影8分钟。这是我第一次用柯达的XTOL显影液,主要是看重其微粒且无毒的特性。
    
        看样子必须上柔性灯光了,家里没有太好的设备,反正凑合着用,看我这个现场布置图:
1、左前侧设了一个主光源,100块钱买了个小型柔光箱和灯架,带有E27螺口灯头的那种
2、右前侧是一个咸鱼上淘的保荣的反光伞加灯架,带两个E27灯头
3、咸鱼上100块钱淘了3个45指的E27螺口伞灯

        这次机位也作了调整,基本位于青椒的前靠上45度位置,单轨机前组稍稍做了一点向下转动,使画面的焦平面兼顾青椒顶面的光斑和前侧面的光斑,背景布换成了一个黑色尼龙布的文件包,因为这个尼龙布在灯光下比较有质感。

先用哈苏后背按照标准曝光、减一档、减二档拍了3张彩色的,光圈时F16、F22、F32
然后用Lightroom软件把三张片子进行了HDR合成,目的是尽量增加暗部过渡的层次,这是合成后的片子
这是经过剪裁修图转成黑白的效果
然后用胶片后背也拍摄了一组,为了使得青椒的影调更加柔和,这次胶片冲洗,XTOL显影液不用Stock原液配方,而是采用1:3稀释配方,冲洗时间为12分45秒。冲洗出来的片子,光圈F16和光圈F22曝光的都不错,F22的片子略薄,比较适合扫描,F16的片子厚薄正好,比较适合暗室放大。
    
        下图是暗室放大的照片平板扫描的,放大没什么难度,也就是右上角局部遮挡稍微加了点曝光,做黑掉,暗室相纸放大,颗粒完全看不见了,但是胶片上的瑕疵也不太好修了,所以这次,数码片胜过相纸了
下面这张是底片扫描后剪裁修正后的片子,影调比前一次从上面拍下来要好,青椒的形状也较正气,这张应该是这次的正式作业完成版。
现在再谈两个小小的比较结果
1、关于柯达XTOL抗坏血酸显影液的冲洗效果,这个显影液我还是挺满意的,第一次因为对这个药液的特性不熟悉,选择了原液配方冲洗,结果片子颗粒粗,反差大。第二次接受了教训,采用1:3稀释配方冲洗,调子变柔了,颗粒改善也非常明显
数码与胶片扫描图片的差异看下图
可以看出,胶片扫描的有颗粒,数码的没有,这点数码完胜,但是但是但是,正是因为没有颗粒,右边的数码青椒看上去就是缺乏质感,即数码图片的质感常常被人说有“塑料味”的现象;其次,数码黑白的灰度过渡比胶片的还是差一点,总得来说哈苏的这个后背还是不错的,HDR合成我觉得是必须的,可惜这个坛子彩色转黑白的摄友,很多不在意这个步骤,数字彩色转的黑白图片,一碰到低调阴影,就一团黑。
最后总结一下这次的作业
1、因为青椒的问题,画面造型跟大师的差异较大,最大的问题是我这个青椒造型缺乏曲线和曲面变化,从而使得整个青椒明暗变化层次感和画面的动态造型不如大师的那个,“太规矩”了,影调上缺乏明暗过渡灰,我只好把整个影调做暗,以免出现“死灰”的中间调
2、那几个光斑的层次过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达到我预想的效果,这才是黑白的魅力,而胶片的层次过渡还是略胜数码。
3、关于颗粒,底片扫描与数码相比,确实有颗粒,但是暗室银盐放大后,底片颗粒在相纸上会被化学反应“掩盖掉”。而数字文件,照片打印得越大,颗粒也随之放大得越明显,这一点,打印及喷绘与银盐相纸放大再化学显影,有很大差异,银盐照片放得再打,也不会有马赛克,颗粒变粗但不会按放大比例同步放大。这也应该是数字影像不得不一直在追求高像素的原因吧。
4、背景的影调也很重要,最好不要死灰或者死黑,这就要掌握亮度曝光值跟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关系,并能够正确应用到实际中去,我的经验就是,想要背景灰度有层次,灯光一定要贴得近,背景平面不能正对着灯光。
5、有个小小的不足,那就是数码后背拍的青椒偏大了,四周留白不够,原因是4433后背比6X6画幅小的关系,我应该按照4433的边框构图,留足空余,现在数码版的片子青椒偏大,构图上整体有点“呆”,照片放得越大,“呆”得越明显。
6、大师就是大师,差距是很明显的,坛子里有朋友质疑我这种模仿,说是太简单了,没创意,不屑去拍,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啊,自己实践一下才会知道难度和差距,我觉得很多摄友之所以拍出来的东西总不满意,就是不了解自己跟大师到底差距在哪里,总觉得问题出在器材上机会把握上。
      
      下雨天与其坐在家里看手机,不如把那些成千上万的器材拿出来比划比划,找点身边的题材拍拍,与其被动地等着出门去“撞”经典画面,不如自己有目地的“创造”些场景,可能真就整出个经典之作呢。
相关标签: 柯达 哈苏 颗粒 胶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浏览:14603 回帖:8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681
主题: 49
帖子: 543
注册: 2022年5月
george747 发表于 2023-07-06 20:45
主要在数码大潮下用胶片的人越来越少,能进暗房作银盐放大的更少,能称合格暗房师的更是少之又少。
时代不断进步,新生的技术总会替代一些旧的技术。
数码已代替了大部分银盐能做的,而且越来越好。
当前,民用,爱好者基夲上是由数码占领,商业上大概率是很少会有客...
      中学开始玩摄影,刚开始参加学校的摄影兴趣小组,自己连照相机都没有,几个人合用一台学校的海鸥4B,只取景不拍摄,一礼拜一次兴趣小组活动,大概只能轮到拍一张,放学后举个相机练到天黑再回家,胶卷珍贵啊,学校资金有限,有这个兴趣班就算是校长大力支持了,后来我们这帮小孩子也争气,去参加区里的摄影比赛,包揽了一二三等奖,我得了个二等奖,照相机还是问同学借的,现在想想这个同学家长真的是不错,那时候借个相机给别人,相当于现在借车了。

      年轻的时候,听说摄影家背个大画幅上黄山,也就带20个片盒个40张片子(现在40张RDPIII反转页片也要超过3000块了),还要请挑夫,那时候觉得大画幅真的不是普通人玩的,现在我自己拍张作业也要两三个周末,外拍基本上都要事先踩点,但这种过程真的是很享受。

      数码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其太过方便了,以至于拍摄的过程反而“不好玩了”,这个“短板”将伴随技术的进步一直存在下去。随着年龄的增大,技术的长处我会利用,但不会被其左右了。像这张青椒,其实测光是个头疼的事情,即使有点测光表,搞什么区域曝光,但是微距摄影,皮腔伸长,这个曝光补偿是个非常麻烦的事,测光表也帮不上忙,理论计算公式我见过,看得一头雾水,据说镜头结构不同,皮腔伸长的曝光公式还不一样。但是有个数码后背就方便了,数码拍出来满意了,再用胶卷,稍微调整一下就可以了。所以我是不拒绝数码的,不像有些人,固守银盐,那跟现实脱节太远了。

      这个坛子,大多数黑白照是彩色数码转的,我觉得有人还在关注黑白就是好事,遗憾的并不是数码彩色转黑白这个事,而是这些作者在转的时候,没有好好P一下片子的影调,几乎90%的数码黑白片的暗部层次因为后期不到位曲线没调好而被掩盖掉了,不是没有,是掩盖掉了,一般的显示器根本显不出来,大几万的徕卡黑白数码机,直出的黑白文件并不意味着可以直接作为最终成品片子,连这个都搞不清的,那钱真的是白瞎了。
      
      数码时代,花几万块买器材的算发烧友,肯花800块买个Lightroom正版年费账号的,也算是这个时代的发烧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15
帖子: 9649
注册: 2011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Scan 9000F
★ Canon EOS 5D Mark III
weixiad 发表于 2023-06-30 22:00
谢谢分享,后期胶片冲洗和放大还有很多技巧要学,可惜这个网站最有价值的归档主题打不开了,很多老人也不露面了,只能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现在这个坛子交流的气氛太淡,都是自顾自贴图,感觉缺乏带头人
主要在数码大潮下用胶片的人越来越少,能进暗房作银盐放大的更少,能称合格暗房师的更是少之又少。
时代不断进步,新生的技术总会替代一些旧的技术。
数码已代替了大部分银盐能做的,而且越来越好。
当前,民用,爱好者基夲上是由数码占领,商业上大概率是很少会有客户会指定要用胶卷了。
Ps方便啊,以前暗房中一些特技,Ps中小白也是小事一件.又有多少人再愿自寻烦恼?
就自巳来说,拍胶片只是一件情怀,也就是玩玩,最终电脑上看看,自己享受而已.
暗室,空关廿多年啦,留着几台放大机,偶而进去抚摸摸.
您说,"感觉缺乏带头人"?呵呵,这坛孑中枪打出头乌之事并不少见,玩玩而已,何必自寻烦恼.
george747 编辑于 2023-07-06 20:4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澳大利亚
泡菜
泡网分: 0.681
主题: 49
帖子: 543
注册: 2022年5月
george747 发表于 2023-06-30 21:19
个人感觉DDX冲卷颗粒很细,但总觉过度影调间缺少些微反差,太细的颗粒有些向数码靠拢.
我是1000毫升DDX中加入D76 (或ID11),100到200毫升,冲卷时间比正常减10%,具体看自巳偏好.
我现在只是根据爱好而玩玩,沒有正规的测试,供兄参考...

谢谢分享,后期胶片冲洗和放大还有很多技巧要学,可惜这个网站最有价值的归档主题打不开了,很多老人也不露面了,只能自己一点一点摸索,现在这个坛子交流的气氛太淡,都是自顾自贴图,感觉缺乏带头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15
帖子: 9649
注册: 2011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Scan 9000F
★ Canon EOS 5D Mark III
weixiad 发表于 2023-06-28 21:15
请问DDX+D76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个人感觉DDX冲卷颗粒很细,但总觉过度影调间缺少些微反差,太细的颗粒有些向数码靠拢.
我是1000毫升DDX中加入D76 (或ID11),100到200毫升,冲卷时间比正常减10%,具体看自巳偏好.
我现在只是根据爱好而玩玩,沒有正规的测试,供兄参考吧.
期待看您的第5次作业.
george747 编辑于 2023-06-30 21:2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澳大利亚
泡菜
泡网分: 0.681
主题: 49
帖子: 543
注册: 2022年5月
george747 发表于 2023-06-28 19:36
旧片,老镜头拍鸡蛋---  KodakTri-X400  DDX+D76冲洗

请问DDX+D76具体是怎么操作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上海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15
帖子: 9649
注册: 2011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Scan 9000F
★ Canon EOS 5D Mark III
旧片,老镜头拍鸡蛋---  KodakTri-X400  DDX+D76冲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george747 编辑于 2023-06-28 19:4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澳大利亚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15
帖子: 9649
注册: 2011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Scan 9000F
★ Canon EOS 5D Mark III
老镜头拍拍我的玩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
george747 编辑于 2023-06-28 12:5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澳大利亚
泡菜
泡网分: 20.59
主题: 15
帖子: 9649
注册: 2011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 CanoScan 9000F
★ Canon EOS 5D Mark III
就从您最后一张谈谈个人看法:
我觉得在影调过渡还可改进,拍摄这类传统黑白照尤其注重影调转换之间那种柔和的,轻轻的,细微的过渡,在高光光斑中更有那种极其细微的微过渡才使高光不剌目。
我也不知我的文字描述是否正确,但仔细品味您贴的二张大师的作品,及您第一作业贴中的素描图,应该能体会出黑白摄影中影调和过度的真谛。
如果是我,我不会选择制版镜头,而会选择那些老镜头。层次过度会更柔和,丰富。
当然,每个人对影调看法,理解不一,应以作者的意图为主,俺乱说说供兄参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澳大利亚
回复主题: 跟着大师拍黑白,我的模仿作业(4)——青椒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