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ZT蒙古铁骑袭来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643
主题: 651
帖子: 1119
注册: 2001年7月
一段※※

臣服蒙古或讨好偷生的国家遍及两大洲,惟有日本是征伐的处女地。元世祖忽必烈野心勃勃,对于日本独立于蒙古帝国势力之外的状况,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蒙古人对日本的最后动武起因于日本的不肯臣服。史载忽必烈六次派使者赴日要求日本称臣纳贡,已经被蒙古人征服的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使者每次都被欺骗玩弄,或被囚于一地,或被拒之国门以外,拦到一个小岛上,没吃没喝,或长达半年没有反应——弄得忽必烈以为国书没有送到。

  日本人认为,蒙古的国书有辱尊严。其实蒙古人已经很高看日本了。一位作家写道:“忽必烈在国书的开头,用‘奉日本国王’字样,以区别日本与藩国高丽的政治地位,表示君临欧亚两洲的帝国皇帝对尚未臣服的日本国的关系是平等的。续而以高丽臣服作为通好的注解,最后以不通好将招致用兵的威吓语言作结束。忽必烈满怀信心的认为,地处海岛的日本,对于兵踏欧亚君临四海的※※国的国书,是会奉若神明的。国书一到,日本可随之前来通好,‘四海一家’的愿望即将实现。可是,忽必烈并不知道当时日本的政柄不在※※朝廷,而在镰仓幕府,而幕府实权尽在北条时宗手中。北条氏以武士掌权,藐视公卿大臣,趾高气扬,不可一世,根本未把元※※统治者放在眼里,甚至当时蒙古帝国强大到什么程度,也是狭隘的岛民们所无法想象的。”

  ※※※※回信,以不闻蒙古之国名为借口,拒绝通好。忽必烈震怒,于是武装攻日不可避免。

  忽必烈执意要进攻日本,除了发泄怒气外,还有一些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已占有半个世界,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长于劫掠,短于生产,蒙古帝国的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著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

  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

  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也是高质量绢丝的出口国,也是世界上品质最高的玛瑙的出口国……这个神秘的、外人很少踏进的海中仙岛在以攻杀俘获为生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同时进攻南宋的蒙古军在襄阳一带受阻,吴越间尚有岳家军的余脉,而四川军民抗元更是骁勇猛烈。忽必烈想征服日本后,从海路包抄南宋,以便最终统一中国,建立蒙、朝、日、汉、越(百越)藏为一体的“大东亚共荣圈”。

  1274年的蒙古人踌躇满志,他们踩着辽金的废墟,雄霸整个中国北方大地。他们以为日本就像他们西进途中遇到的随便一个小国一样,一冲就垮,而且他们更重视与南宋的战争,集结重兵,准备强渡长江,所以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总共才有两万五千人。但是训练严格,战力极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真人和少量※※。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忻都,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刘复亨。

  这年夏秋之间,征日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这是世界上最骁勇的两类武士的第一次碰撞,见惯杀戮血火的蒙古骑兵还是被日本人不怕死的精神震撼。登陆壹歧岛时,当地地头(保长之类的小官)竟率仅有的八十余骑向蒙古大军冲击,包括他儿子和养子等,一直全部战死,无一后退。以后,蒙古大军每登进这样一个前沿小岛,都会遇到这种全家全族的拼死抵抗和自尽,甚为壮烈——与几百年后,美军进攻赛班岛和冲绳岛的一步一血战的惨烈景象很相似——不知何时,以死殉国的悲壮情怀嵌在每个日本士卒百姓的心脑中。

  蒙古大军分三处在九州登陆攻入内陆。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一开始,日本人战术较为原始,像被※※※骂为“蠢猪式的宋襄公”那样,不是趁敌不稳,进行突袭,而是待敌人布好阵后,再叫阵开战。比如一部元军从博多湾西部百道源一带登陆,已在此等待了一夜的日本骑兵,并没有趁机攻击,而是在元军登陆整顿好队型后,才按日本当时会战的惯例,由主攻※※放“鸣镝”表示进攻开始。日军由一名武士单骑冲阵,大队骑兵随后冲杀。蒙古人什么阵型没见过?看着日本人的幼稚,心中暗喜。他们按兵不动,待日军接近,突然杀声震天,硬弓短矢,火炮弹丸,迎面扫来。日本武士随即被打倒一大片。

  日军极不适应这种大陆的狡诈,死伤严重,百道源战场日军“伏尸如麻”,元军很快向内陆推进。

  但是蒙古人高兴得有点早,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很快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大将刘复亨在激战中被一箭射下马,一时群龙无首。元军没料到会遇到如此凶悍的反击,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箭和给养也即将用尽,天云乌黑翻滚,蒙古人越看越心颤,决定放弃滩头阵地,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一半军兵,堕海而亡。

  第二天,日本人不见元军来袭,一看海面,空阔平静,哪有元军舰队的影子,于是大喜若狂,举国祭拜,感谢“神风”。此后“神风”精神陪伴了日本人六、七百年,直到美国的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

  ※※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折。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炮”也为蒙古人挽回了一些面子,这种在中亚和欧洲战场上获得的、一次能发数十枚铁丸的新式武器第一次在东亚露面,击倒一片片紧追不舍的日本武士。《太平记》一书对此有过描述:“击鼓之后,兵刀相接,抛射出球形铁炮,沿山坡而下,形如车轮,声震如霹雳,光闪似闪电,一次可发射两三个弹丸,日本兵被烧害者多人,城上仓库着火,本应扑灭,但无暇顾及。”

  这些曾经放马匈牙利和俄罗斯大平原的蒙古战士,若论吃苦耐劳,当时是无人可比的,必要时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的机动性世界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因此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得有不怕死的武士做前题。

  有人说,称雄世界的蒙古骑兵的下坡路也源自这一仗。这里得说一下成吉思汗和他骄傲的骑兵。铁木真(成吉思汗)的骑兵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厉害的。被世界上所有史书描述为凶悍迅猛,势不可挡。早年的铁木真依靠他有如天马般的黑骏马,即钢嘎哈拉,躲过了塔塔尔人、泰赤乌人和王汗等十几个部族的追杀,最后统一了蒙古,被无数草原部族尊为“成吉思汉”,王中之王的意思。这时,这个大汗有一个梦想:西进,去看黄种人从未看过的西部大海(大西洋)。大西洋就是成吉思汗给起的名字。他根据自己梦中所见在羊皮上画了一张西亚和欧洲的地图,用了三年时间准备自己的梦想之旅。

  1212年夏,大汗的军队在也儿的石河畔誓师,“从各地来的精锐骑兵与马队云集在河边,在大地上展开的旗帜成片地漂浮在人类上空”,一支支马队绵延数百里地跨越阿尔泰山,经过贝加尔湖,翻越葱岭,突然出现在被西方人称为西突厥的强大的花刺子模人的视野里,这些信奉※※※教的中亚人听到来自大蒙古王的昭示:“凡是挡在朕前的城池,开门迎接的可以免去所有人的死,凡是把朕关在城外,向朕射箭,向朕的军队反抗的人,一律死去……”果然,抵抗者灭亡,投降的生存,花刺子模消亡了,西方史书把这次进军比作汉尼拔进军意大利。

  随后,成吉思汉的铁流,每位骑兵拥有数匹马的轮换骑乘,不要一切辎重,席地而卧,刺马血而饮,翻越高加索山,神速攻入伏尔加河流域,大败俄罗斯大公的联军,直抵匈牙利边境。这是相隔一千多年的重逢,与被汉武帝和他的儿子孙子们赶至此的先人──北匈奴人的后裔相见在此。可惜先人已经欧罗巴化──沉浸在宗教和艺术中的西欧对来自亚洲的“黄祸”怕得要死,千方百计地说服英勇善战的匈牙利人抵住可汗的军队,“不要破坏繁荣灿烂的威尼斯”。于是,同一血统的两支凶猛军队──蒙古铁骑与匈牙利骑兵僵持在东欧平原上。

  大汗的后方不断传来西夏人降而复叛的消息,成吉思汉不得不回师中国,暂停大西洋梦。

  西夏人是成吉思汗所遇到的最顽强的敌人(当然以后还会遇到更顽强的日本人)整整23年,抵住了潮水般攻城的蒙古骑兵,成吉思汗也中箭受重伤。成吉思汗死了,西夏民族也灭亡了,蒙古骑兵根据成吉思汗遗命,把依次从大夏城中出来投降的西夏皇帝和他的臣民一个个杀死,斩草除根。西夏文化从此消失,只剩一个供人凭吊的西夏王陵……蒙古的黑色骑兵从那又向南宋呼啸而去。

  西夏人使成吉思汗饮马大西洋的美梦破灭,使东亚黄种人的势力仅到里海和黑海为止。整个欧洲文明或许都应该感谢他们从未见过的中原王朝西边的西夏人,但谁应埋怨蒙古人呢?埋怨忽必烈和他的草上民族没有东征日本成功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336 回帖:1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643
主题: 651
帖子: 1119
注册: 2001年7月
不牵扯两国比较,看完就算了.

蒙元何不入日本

  第一次侵日战争结束后,忽必烈认为日本人已领教了蒙古人的威力,遂派※※使者去日本要求臣服,但日本人很干脆地将使者斩首。几年后,日本人又斩
了两个元使者——谁当去日本的使者谁倒霉,日本人学了那么多儒家义理,就是不遵照“两国交锋,不斩来使”的古训——忽必烈还从未受过如此窝囊气,自然不会善罢甘休。此时南宋已灭,中国已大一统,他开始着手准备第二次入侵日本。他成立征日大本营“征服日本中书省”,军队由中国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国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有史书载:沿岸舰船,如星海繁密,齐鲁工匠,悉数应招。

  日本人的暗探早已散布在高丽和中国东部沿海,严密窥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日本政局稳定,架空※※的大枭雄的后人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幕府表面上归顺※※,实际是武人掌握,桀骜不逊,※※对他们战战兢兢)和日本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日本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日本人在元军最可能登陆的靠近朝鲜的博多湾一带的海滩上构筑了一道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公元1281年,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浙江宁波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十六万,其中蒙古人四万,高丽人二万多,※※约十万,其中※※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高丽人和※※对他们唯唯诺诺,言听计从。

  忽必烈集全国之力,大有一战定江山的决心。

  当年五月底,神经紧绷的日本人果然在他们料定蒙古来袭的地方看到如云的舰帆从西方飘来。这是以蒙古人为主的北方舰队。这支舰队并没有着急登陆,而是先扫荡了沿海的小岛屿,然后在那等待从南方来的中国人的舰队。

  六月上旬,南宋降将范文虎率领的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开始向日本本土发起冲击。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日本军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声势浩大的反击。伊豫国武士组织的“百人决死队”突入元军深处,东突西杀,与蒙古人和高丽人近战肉搏。他们手持日本长刀,头裹白布,硬甲遮半胸,胸毛半露,血糊满脸,嘶嚎着追杀着蒙古人和高丽人……显得比漠北马上生涯的蒙古人更加粗蛮豪野。

  在日本决死队的数十次疯狂冲击下,高丽军主力支撑不住,突然崩溃。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踏在马下遭杀斩,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被突进阵前的日本敢死队杀死,一般士兵尽量远离日本决死队,用弓箭进行防卫……几个民族空前激烈的搏杀使天光黯淡,而且过程漫长,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此时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日本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体面败退而告终。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数天,蒙元帝国的战舰像玩具一样被撕裂抛起,水兵在残船水浪中奔突……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乘残船逃离战场返回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范文虎眼看回天无术,临阵逃脱,将十万元军,其中大部分是自己带来的南宋子弟遗弃在海滩上,逃上一艘惟一残存的战舰,连跟随他的几千亲兵也遗下不顾,“独帆走高丽”。“江东子弟”,泪泣呼号,这些人无食无水,少箭石,失去了退路,又无力突破日军的防线。众人推举张姓百户长为帅,组织伐木为舟,伺机回国。但时间来不及了,日本人开始屠杀,南宋子弟只得在这陌生的异国海滩上等死。

  忽必烈用错了人。在舰队被风毁时,有人建议干脆学项羽破釜沉舟,把残余的船只也毁掉,十几万大军没有退路,当奋勇向前杀倭,胜算应不小。而统率忻都否定了这个建议,决定乘船逃离,结果刚一上船,风暴骤至。

  而南方舰队统率范文虎则完全是个奸妄小人,他是南宋大奸臣贾似道的女婿,靠裙带关系当上了南宋的大将,实际是个庸碌之辈,当蒙军攻打南宋最关键的屏障襄阳时,他曾先后两次率领南宋军援襄,均遭惨败;咸淳八年(1272年)春,范文虎为保存实力,坐视南宋另一主力陷入苦战而不救,致使“二张”(张顺、张贵)全军覆灭。南宋也就此奄奄一息。蒙古军杀到,范文虎马上弃皇帝提拔之恩和南宋社稷于不顾,屈膝投降,被命为攻宋先锋。这时他摇身一变,对自己原来的同胞变得异常凶残,在攻占南宋国都临安(今浙江杭州)之战时,他率先攻占盐官县(今浙江海宁市),切断同胞的逃跑之路,为元朝立下大功。

  这次他又丢弃十万江南子弟于不顾,单身逃跑,读到这些史料,不由得令人对这个无情小人恨得牙痒。只恨为什么中华千年对敌史中净生些这种畏敌如虎,奸滑狡诈的东西,而独不闻日本有怕死小人。

  数天后,越聚越多的东瀛武士开始一个岛一个岛地搜索屠杀,最后他们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肆意攻击杀戮。中国人、蒙古人、高丽人自相踏践,状况极为悲惨。日本人毫不留情,大部分元军死在倭刀之下,只留下两万多的俘虏。

  日本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那些他们认为桀骜不逊、难以驯化的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突厥人和※※※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全部被处死,而四等的唐人(南方※※)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今天的博多湾还有一座名为“元冠冢”的小山,据说是当年元军将士的集体墓地——不知可否有中国游人前去凭吊?我们何时能有日本人去神社祭奠英烈的壮烈情怀……这些元人,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已在异国海滩困眠八百年了,不得回故土!

  在这次惨败中,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抢得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国。忽必烈通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奸人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处罚。

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的学习极为迅捷,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日本人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日本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要是换了有些民族,停战阶段,该贪污贪污、该邀功邀功,该行贿行贿,就是没人真正过问关系重大的、却不会给个人带来好处的体制和器物的改良。这样的民族能不受欺负,百姓能不受苦难?)

  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

  

  日本人非常重视装备制作精良,在中古时代,一把锋利和坚韧的长刀恐怕在战场上要起决定性作用。

  日本人制作器物时的认真和一丝不苟早在那时就显现出来。比如《郂余丛考》记载:明永乐年间,高丽作为贡品献给明帝的日本扇,其实是高丽的仿造品,但高丽仿制的工艺、绘画等均不及日本扇,所以其售价据说仅及日本扇的十分之一。

  蒙古人的粗刀可说吃尽了日本精刀的亏,一碰就折的状况不知损了多少蒙古和中国士兵的命。当时日本的冶炼和刀具制作技术世界一流,据※※学家记载,日本战刀的性能只有北印度和西亚出产的大马士革钢刀可以媲美:“古代最优良的钢按性能排列依次为大马士革钢(铸造花纹钢),日本钢(暗光花纹钢),马来钢(焊接花纹钢)。中国最好的钢(镔铁)其实也是一种焊接花纹钢,不过性能没有马来钢那样出色,中国最好的刀剑一般由进口的马来钢制造。大马士革钢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造技术已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钢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最顶级的大马士革钢刀为乌兹钢刀,产于印度,其次为斯切尔弯刀,产于波斯。斯切尔弯刀的做工和装饰极尽精致奢华,是蒙古贵族的爱物。相比之下,日本钢其实并无太大特色,日本战刀的优良性能主要来自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大马士革钢刀性能固然卓越,但日本刀制造成本低廉,日本的普通兵民都可拥有一把好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ZT蒙古铁骑袭来的※※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