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主题管理员:kenny_yuan]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0.004
主题: 12
帖子: 349
注册: 2002年9月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五句题外话

0、为什么起这个题目——原来题目叫做《人眼与相机》,一位朋友看了,说,还是改个名字吧,要不没人看。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不过,本来就是写“眼球”的文章,用题目来吸引一下“眼球”,也不算过分吧?

1、为什么摄影者需要研究人眼——这个就不解释了,如果您认为人眼睛与摄影无关,可以不看此文,大家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2、为什么发在数码相机论坛里——没别的,就是因为数码相机和人眼的确是非常地像,下面有论证,不信您瞧瞧儿?

3、本贴不欢迎无关的争论,不欢迎“为了反驳而反驳”的发言。

4、因为我个人知识层面的局限性,首贴内容仅起抛砖引玉作用,欢迎批评指正。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20mm定焦镜头,自动对焦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快门速度固定,自动调节光圈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黑白/彩色可以切换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可以自动提高或者降低感光度(ISO值)的相机。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使用Mosaic方式获取图像和算法得到图像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使用专家系统来校正像场变形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从相机的角度来评估人眼,人眼的指标应该是这样的:

焦距:大约20mm左右。人的眼睛的直径20mm。前后大约25mm,以此推算,焦距应该在大约20mm。
光圈:瞳孔直径2mm - 8mm,相当于四档光圈,可无级缩放
镜头结构:1组X1片,有1片非球面镜
镜片:折光率:1.36
彩色感光器件:700万个(像素),可独立感受光线(一个视锥细胞接到一条视神经上),有效像素700万。
黑白感光器件:13000个(像素),不可独立感受光线,每几十个并联,成为一个可感受光线的单位(每几十个视杆细胞接到同一条视神经上)。有效像素300-600万。
色彩模式:明亮环境下可以感受彩色,黑暗环境下只能感受黑白图像
彩色模式感光度:可变,范围较小
黑白模式感光度:可变,范围极大

图1:眼球的构造
图1的说明:

眼球的前极稍突出,前后直径约25mm,横向直径约20mm,眼球包括屈光系统与感光系统两部分,如图1所示,在眼球的后极偏向内侧有神经与大脑连接。眼球与视觉天成紧密相关的部分是眼球壁、屈光装置、视网膜。

眼球壁的外层是纤维膜,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角膜和巩膜。角膜约占外层膜前部的1/6,无色透明,其折射率为1.336,角膜厚约0.8-1.1mm,具有屈光功能,光线经角膜发生屈折进入眼内。巩膜约占外层膜后部的5/6,厚度约0.4-1.1mm,是一层坚固的白色不透明膜体,起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球壁的中层是血管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它又分为三部分

1)脉络膜。它的范围最广,紧贴在巩膜的内表面,厚约0.4mm,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呈现黑色。它能吸收外来的杂散光,消除光线在眼球内的温反射。

2)睫状体,在巩膜和角膜交界处的后方,由脉络膜增厚形成,内含平滑肌,称为睫状肌(平滑肌不受人的意识的直接控制,受人的意识的直接控制的是骨骼肌)。它的作用是支持晶状体的位置,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虹膜:是睫状体向※※伸展形成的环形膜,它将角膜与晶大辩论体之间的空隙分隔成两部分,即眼前房和眼后房。虹膜的内缘形成瞳孔。虹膜的收缩和伸展,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

眼球壁的内层是视网膜,它贴在脉络膜的内表面。位于眼球的最里层,是眼球的感光部分,为一透明薄膜,其厚度约0.1-0.5mm。其中有视觉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眼球后极的※※部分,视网膜上有一细胞特别密集的区域,其颜色为黄色,称黄斑,直径约2-3mm。黄斑※※有一小凹坑,叫做※※凹,该处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黄斑跟鼻侧约4mm处,有一圆盘状物为视神经乳头,由于它没有感光细胞,也没有感光能力,称为盲点。

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的拆射,聚焦成像于人眼感光器件——视网膜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眼相当于单镜片镜头,那么,视网膜上的像应该是倒立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其实这又是人有大脑“搞的鬼”。某些书藉中介绍过有这类的试验,将志愿者或心理学家自己的一只眼睛遮挡起来,另一只眼睛前面固定一个镜筒,镜筒中有两片短焦距凸透镜,通过透镜的帮助,使视网膜上成的像变成正像,但此时,试验者看上去的一切东西都是反的和倒的,肢体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经过了一周多的训练后,就慢慢适应了。不过,等到再摘下这个镜筒时,又会变得不适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出视网膜上的倒像的原因——经过训练的大脑适应了这种倒像。

视网膜主要由三层细胞构成。

最外层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是构成视觉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

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层,可分为三种:侏儒型、杆状型和扁平型双极细胞层,双极细胞的两极突起,一极与视细胞相连接,而另一极与神经细胞相连接。在中间层还有少数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

最内层靠近玻璃体的细胞为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分为两种,即侏儒型和弥散型,它们是视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穿过眼球后壁进入大脑。

图2: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的大小与其在视网膜上的位置有关系,在※※凹处,直径约为2微米,在视网膜周围则为4.5-7微米,平均长度为35微米左右。两个视锥细胞间的平均距离为6微米。

视锥细胞的数目约为700万个,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心区和黄斑区。每个视锥细胞最终一对一地连接到视神经上

视杆细胞一般长约为60-80微米,直径约为1.8-2微米。

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含有三种对光敏感的色素物质:感红、感蓝和感绿色素。

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含有对光敏感的色素。主要分布在视锥细胞外的更广范围中。

视杆细胞的数目大约为13000万个。大约几十个视杆细胞共同连接到同一条视神经上,按50个计算,那么,视杆细胞的产生的有效像素数目为260万个(黑白像素)。

无论是神锥细胞还是视杆细胞,单独某一种都不能型成彩色视觉。

根据人眼色彩重现的三色学说,外来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后,三种视锥细胞上传入的单色信号组合起来,经过大脑的计算,就还原成了彩色的图像。(此三色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解剖实验所证明,但此处略去阶段说和四色说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泡菜可以去查阅资料)

图3:三种视锥细胞的色觉感应曲线
图3的说明:
三种视锥细胞对可见光的全部范围都有响应,并不是90度角截止的那种。因为峰值的不同,所以,不同颜色在三种视锥细胞上产生的电流就不一样,通过高级视神经和人脑的“计算”,就可以从三种单色信息中还原出彩色的图像。这种算法,从原理上讲,和相机内置的将Mosaic的CCD上的电平值转换成图像值的算法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眼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其实应该说数码相机是人眼的最好模仿)

为什么不比喻成胶片相机呢?因为人眼的成像过程是多次的,是一个物理变化。而胶片的成像过程是一次性的,是化学变化。而且,从Mosaic和人脑对像素的后期处理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更为接近。

只有在外界光线明亮的情况下,视锥细胞才能工作,人脑感受到的色彩与图像皆来自视锥细胞的信息。此时,视杆细胞处于饱和状态(和CCD/CMOS的“饱合”是一回事,都是光电反应),对成像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视觉方式称为“明视觉”

当外界光线的强度减小到一定程度之时,视锥细胞就不再起作用。而此时视杆细胞则开始退出饱合状态,在视网膜上会慢慢形成一种叫作“视紫红”的物质,视紫红能提高感光度。这种视觉方式称为“暗视觉”。

从明视觉向暗视觉的转变其过程一开始很快,然后渐渐放慢,达到完全的暗视觉需要30-45分钟。从暗视觉向明视觉的转变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在暗视觉下,人眼相当于一台几百万像素的高感光度黑白相机,视紫红的形成过程,就是感光度的提高过程。

介绍两个关于眼睛的指标:视角和视力。

视角是指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大小对眼睛形成的张角,如图中的a。同一物体,离人越近,视角越大,离人越远,视角越小。参见下图。
由tan(a/2) = A/D,得出a = A/D

如果一个高度为1米的物体,距离人10米,则视角为: a = 1/4 = 0.25弧度

(1度=1.044弧度)

不同物理在跟人眼相同距离时,物体越大,则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大。

视力又称视觉敏锐度,其值等于视角的倒数。

V=1/a

平时我们说的视力1.0,就是说,在规定的距离下,人的眼睛能够分辩角度为1/60度(1')的物体的细节。因为人眼的视锥细胞间的距离为6微米,所以,我们的眼睛的分辩能力并不怎样强的。这一点和主观感觉上有不小差异。

上面谈了许多有关人眼睛的基础知识,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眼睛的弱点:

颜色适应与颜色记忆
无论在白炽灯下,和荧光灯下,或者在太阳光下,我们都感觉到白纸是白色的,但是,如果我们使用标准的发光体来比较(比如5000K恒定的观片器),那么,就会发现,有时纸是偏黄的,有时纸是偏蓝的。再比如,多数人的显示器设置成了9300K的色温,如果这时使用标准的6500K的D65光源给他看,他会认为这光源偏红或者偏黄。但坚持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去看9300K色温下的显示器,就会觉得那是偏蓝的了。

说点题外话,许多显示器的出厂设置是9300K,并且有偏高的趋势,不少显示器的色温常常比标定值高800-1000K(个人经验,Eye-One Display测试)。这样的显示器并不适于照片的处理与显示,建议大家把显示器调整到6500K色温以接近标准的D65光源。

这种光源的刺激值未发生变化,但视觉上改变的现象称之为“颜色适应”。这与人们对颜色的主观印象还有关系,比如我们一般认为纸是白的,花是红的,树是绿的,正午的天空是蓝的……最常见的一些物体的颜色给了人的大脑很深的记忆,在产生视觉的时候,就会主动地通过记忆中的颜色去分析和适应。这种现象叫做“颜色记忆”。所以,人眼的主观视觉不能做为颜色评判标准,准确地测量颜色,需要使用色度计和光度计等仪器。

闪光盲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受到强光刺激后暂时失明的现象。用摄影中的名词来讲,叫“严重过曝”

色盲和色弱
这个不多说了。不过对色盲类型的研究可以推翻传统的三色学说,比如红绿色盲还能感受到白色,这与传统的三色学说的理论是矛盾的。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后来的三色-四色阶段学说,才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颜色对比

有两种颜色对比能产生错觉,下图表现了第一种的颜色对比错觉。

图4: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1
左面的灰色看起来比较深,右面的灰色看起来比较浅。实际上,它们都是同样的灰色:RGB(80H,80H,80H)。

红花绿草也有此种对比错觉,会让人觉得红花更红,绿草更绿。

长时间地看一种颜色后,再迅速地改看另一种颜色,就会产生错觉。

比如看很长时间的纯绿色后,再改成看白色,这时看到的白色会有浅红色的感觉。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看绿色时,绿色的视锥细胞长时间兴奋导致了疲劳,而另外的两种视锥细胞则仍然工作在常态下,所以,当转为看其它需要三种细胞“同时工作”才能得到正确颜色的物体的时候,如果仍然按照感绿视锥细胞正常工作时的算法去还原,则会产生与其补色相近的颜色。

要重现这种颜色错觉,可以将较长时间观察下面的绿色图,然后迅速滚动到白色图上面,此时在眼前会有一瞬间的粉红色感觉(很短,视眼睛的不同有些差异,建立不要反复做这项测试)

图5: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2-1
图5: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2-2
颜色错觉

图4:明视觉与暗视觉
未完待续

[kenny_yuan 编辑于 2005-01-14 22:06]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感光度 视角 光圈 色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9301 回帖:11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773
主题: 135
帖子: 10073
注册: 2003年7月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pipedream 发表
再强调一下我回帖中的内容:人眼的有效象素绝对没有700万,最多50万。但是人厉害的是后面的处理器和扫描式的工作方式。


支持!

人眼有时不如DC:景深很浅,也不能同时记录太多的灰度级。

这个帖子好,普及知识,支持。

BTW:

据说,人脑不能记忆色彩。任何人回想过去,头脑中的影像是黑白的,这也许是人们偏爱黑白照片的生理根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773
主题: 135
帖子: 10073
注册: 2003年7月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beaver 发表
人眼不是相机,是摄像机。


不对,不能回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773
主题: 135
帖子: 10073
注册: 2003年7月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miaoer 发表
远视的怎么算呢?


佳能制造。跑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7.049
主题: 40
帖子: 3021
注册: 2002年12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750
NIKON D850
X100V
远视的怎么算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581
主题: 26
帖子: 5991
注册: 2005年8月
佩服楼主的论证!
俺也这么认为,人眼是一架高级照相机(如果加上大脑的话,作为处理器)。
如果数码相机的CMOS或CCD能够做得象视网膜那么小巧精致,那么全幅相机可能达到5000万像素,俺瞎猜一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835
主题: 24
帖子: 4123
注册: 2004年9月
很有意思的帖子,楼主也是个专家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096
主题: 13
帖子: 496
注册: 2005年5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也不能说“人眼比相机厉害多吧”?人类还不是要借助摄影设备去观察人眼无法看到的东西,比如微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89
主题: 63
帖子: 3167
注册: 2002年7月
原文由 丁丁当 发表
就是,人眼睛比相机厉害的多,那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就做了个实验:
人眼睛可以集中到无穷远处风景的一点,而相机却做不到,比如:相机根本做不到能拍这样的场景:在不加任何滤镜的情况下,只拍清楚无穷远处宝塔上的一个塔尖,而其余部分给模糊掉!

这个特点大概就是上面的朋友说的吧


我认为 人眼在不加任何大脑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到无穷远处风景的一点,比相机不加任何滤镜的情况下,只拍清楚无穷远处宝塔上的一个塔尖,要难上许多许多

另 滤镜也比人脑便宜许多 而且容易更换和维护 而且容易买到

[johnnyliu 编辑于 2006-02-11 04:4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8
帖子: 681
注册: 2002年8月
别的我不懂。
如果楼主的眼睛能分辨600万CCD上面的每个象素,我就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877
主题: 6
帖子: 16206
注册: 2004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如果是独眼龙呢,那怎么折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7.129
主题: 209
帖子: 4353
注册: 2001年7月
人眼不是相机,是摄像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308
主题: 6
帖子: 440
注册: 2005年11月
YY:
以后终极相机镜头就是生物镜头
人眼还是差点
从视觉范围到色彩都不如动物
鹰眼最好
能看清一公里外草丛里的老鼠(好像)
还能看清近在咫尺的幼鹰
本身有黄色镀膜可以有效滤除太阳杂光
晚上就用猫头鹰的眼睛
全部自动对焦
迅速无声
体积小巧...
优点太多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3.432
主题: 68
帖子: 5422
注册: 2004年4月
原文由 ngzxm 发表

说得好!
说到数码相机,不能不讲到图象处理器,说到人眼视觉,不能脱离大脑。
只可惜目前我们对大脑的研究相当肤浅。
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眼绝不是相当于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因为人眼的明视范围相当有限,而在这个有限范围里有太多的未知我们不了解。
就是,人眼睛比相机厉害的多,那天我在上班的路上就做了个实验:
人眼睛可以集中到无穷远处风景的一点,而相机却做不到,比如:相机根本做不到能拍这样的场景:在不加任何滤镜的情况下,只拍清楚无穷远处宝塔上的一个塔尖,而其余部分给模糊掉!

这个特点大概就是上面的朋友说的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06
主题: 39
帖子: 3737
注册: 2004年9月
原文由 陆客 发表
我认为人眼于照相机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人眼是“主观传感器”。由于有并且必须依赖大脑的后期处理,所以,人眼能而且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而我们人类对这个结果欣然接受。

照相机是“客观传感器”。由于采用工业化标准生产,所以,必须对其结果进行可量化的评测。而这种量化,必须脱离人脑的主观感受控制。这也就是无论何种照相机,也不可能达到“人眼一样”的效果的本质原因。


说得好!
说到数码相机,不能不讲到图象处理器,说到人眼视觉,不能脱离大脑。
只可惜目前我们对大脑的研究相当肤浅。
有一点可以肯定,人眼绝不是相当于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因为人眼的明视范围相当有限,而在这个有限范围里有太多的未知我们不了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3.311
主题: 144
帖子: 8328
注册: 2004年5月
镜头结构怎么算也不是1组1片。。。。

把人眼比成700万像素其实相当不准确,因为人眼感光器件的密度是严重不均匀的,整个视场上不同区域参与成像的权重也有巨大差距。真正清晰的成像是在※※凹,比如你说的(约)1/60度,就是指※※凹一带的分辨能力,这一点非常非常容易验证  

※※凹一带,视锥细胞密度大约为15w/平方毫米

copy paste 一下lymex DX的文章,我觉得他整理得很好,没有那么多貌似专业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细枝末节,而对人眼的视觉特性做了深入浅出的说明:

一、导言
    人眼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非常完善、精巧和不可思议,是生命长期进化到高级形式的必然产物。在人感觉的外界信息中,有90%以上是通过眼睛获得的。我们天天在用自己的眼睛,很多与视觉有关的事情习以为常,往往对其特性反而不了解,或者自认为很简单的知识或问题,但实际上存在误解。在天文观测中,了解自己的眼睛,尤其是了解人眼的暗光特性,会更好的进行观测。
    人眼的特性主要取决于人眼的构造,包括光线如何会聚、如何检测和视觉信号如何传导。另外,神经系统的特性尤其是人脑对视觉信息的处理过程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多次用到亮度的概念,这在上一期《夜空亮度》一文中有详细的定义和描述,这里再简单介绍一下。亮度是光度学概念,是描述物体表面明暗程度的。亮度概念与照度、发光强度、光通亮是分别不同的光度学概念,单位也不同。亮度的单位是尼特。这个概念就像能量、功率和重力都是不同的概念一样。一个40W的日光灯,照射在距离其下面2米远的白纸上,白纸的亮度大约为25尼特。猎户座大星云M42的中心部分,大约是0.02尼特。满月表面是3000尼特,木星表面是800尼特。满月照射下的白纸为0.05尼特。

    二、人眼的构造
    人眼的构造相当于一架摄像机或照相机。前面,是由角膜、晶状体、前房后房、玻璃体所共同组成的具备镜头功能的组合,把物体发出的光线聚焦到后面的相当与胶卷的用于检测光线的视网膜上。
    角膜,为一直径11mm的透明膜,镶嵌于巩膜前面圆孔内,其※※部的曲率半径为8mm,周边部比较平坦。角膜的屈光指数为1.376,为眼球的主要曲光媒质。
    晶状体,为一形似双凸透镜的透明组织,由小带纤维悬挂于瞳孔后面,睫状肌收缩时小带松弛,晶状体依靠其本身的弹性而变厚,前后表面的曲度增加,整体屈光度增加,利于看清近处物体,称为调节。在角膜和水晶体之间为虹膜,中间开有一个可以自动控制大小的孔,让适当的光线进来,称为瞳孔。
    前房、后房。前房为角膜后面、虹膜和晶状体前面的空隙,充满着房水。后房为位于虹膜后面、睫状体、晶状体周边部之间的空隙,也充满着房水。房水的主要功能是维持眼内压,并维持晶状体的代谢。
玻璃体,为一透明胶样组织,充填于视网膜内的空间。占眼球4/5的容积。具有保护视网膜、缓冲震动的功能。
    视网膜是接近黑的深红色,反光很弱,其上面布满感光细胞。正对眼球中心有一个直径约2mm的黄色区域(折合6度视角),称为黄斑。黄斑中心有一小凹,称为※※凹,面积约1平方毫米。
    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一种叫做视锥细胞,另一种叫做视杆细胞,均以它们外表的形状命名。一只眼睛里面大约分别有7百万视锥细胞和1亿两千万视杆细胞。视锥细胞是像一个玉米的锥形,尖向外,只对较强的光敏感,至少有分别感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视锥细胞存在,因此能够感知颜色;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因此没有颜色感觉,但灵敏度非常高,可以看到非常暗的物体。视锥细胞在黄斑里面非常集中,尤其是在※※凹里面最为密集,是产生最清晰视觉的地方。视杆细胞恰好在黄斑里面最少,除此之外分布的比较均匀,距离中心10~20度的范围内相对集中些。
    人眼前面等效与一个比较理想的镜头,其焦距为17mm(物方)和23mm(像方),相对光圈为f/2.1~f/8.4(对应2mm~8mm的瞳孔大小)。眼球前后直径与像方焦距相同,为23mm,也相当于+43D曲光度。

    三、人眼的特性
    1、衡量人眼分辨力的参数:视力
    与望远镜的分辨力类似,视力表明人眼能够分辨两个距离很近物体的能力。通常采用兰道尔环,如图所示,在5m远处观察直径为7.5mm、环粗和开口均为1.5mm的环,此时该开口形成1角分的角度,如果刚好能够分辨,则视力为1.0。若刚好能够识别比这大一倍的环,则视力为0.5。
    2、分辨本领
    通常我们所说的人眼的视力,是指在明亮环境下,注视点的视力,也叫中心视力。注视点对应人眼的黄斑,是人眼视觉细胞最密集的地方,因此也是视力最好的地方。偏离中心2度的角度,则视力下降为1/2,偏离中心10度,则下降为1/10。这是因为,对于明亮物体,主要是视锥细胞在起作用,而视锥细胞主要集中在大约半径为3度的黄斑里面,外边分布比较稀少,因此分辨本领不佳,在偏离中心20度的角度时,视力不还到0.1。右图表明视力是如何随角度而变化的,是在亮度为5尼特时的标准特性。尽管周边视力不佳,但对于运动物体和闪动非常敏感。例如,直接观察日光灯管的一端,不会看到50Hz的 闪动,而用余光观察,一般可以看到闪动。
    在比较黑暗的地点,例如在亮度为0.01尼特的情况下,视锥细胞就不再起作用,只能是分布广而相对稀疏的视杆细胞起作用,因此人眼的分辨能力大为下降,中心黄斑部分视力下降到0.05,反而不如黄斑以外(因为中心黄斑几乎没有视杆细胞),非黄斑区域视力基本不变,最好视力在黄斑边缘附近,大约偏离中心15度左右,为0.1。这时的视力,称为暗视觉。但由于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因此是分辨不出物体颜色的,因此我们观察星云时(其表面亮度大多在0.01尼特以下),看不出颜色。有关视力与亮度之间的关系,是逐渐变化的,见本文章的第四部分。
    人眼的这个视觉曲线,是与感觉细胞的密度直接相关的,换句话说,视力曲线上的某一点与视网膜上相应的感觉细胞的密度有换算关系。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由于在5尼特的亮度情况下人的瞳孔直径约为2.5mm,因此,根据瑞利判据,其理论分辨力为140/2.5=56角秒,这与人眼中心的最佳视力是非常匹配的。但是,若光线变暗,瞳孔直径会变大,尽管理论分辨能力也会提高,但人眼光学系统不是理想系统,像差会随光圈的增大而加大,不过恰巧人眼的后部感觉细胞在这个时候分辨能力也随之下降,因此感觉不到这样的像差。这一巧妙的配合,是眼睛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适应的。
    3、视觉角度
    人的眼同时可以看到前方物体的角度,称为视角。从小到大排列,共有5小类:
    A、单眼视角。一只眼睛,看正前方,眼球不可转动,头向前方不可动。则(以右眼为例)上面可见50度,下面70度,左边60度,右边100度。
    B、同上,但头可以动。这样,可以比较完整的表现眼球的视觉范围而把眼框、鼻子的遮挡去掉。其结果是,上面可见55度,下面75度,左边60度,右边100度。奇怪的是,左右角度没有变化。
    C、同A但为双眼视角。则上下角度一样(共120度),左右分别为100度(共200度)。
    D、同B但为双眼视角。则上下角度一样(共130度),左右分别为100度(共200度)。
    E、单眼视角,眼球可以转动,但头不可动。则(以右眼为例)上面可见70度,下面80度,左边65度,右边115度。
    F、双眼视角。同上但为双眼,则上下一样(共150度),左右分别为115度(共230度)。
    G、注视视角。双眼,头不可动,眼球可以转动,视觉中心可以到达的范围。上面40度,下面50度,左右各55度
    在这些视角中,C代表不经意可以见到的最大范围,用于作为动物本能的“防范”;F代表头不动时可以察觉到的最大范围,用于动物本能的“进攻”。

    4、视觉曲线
    人眼的视觉曲线是指对于不同波长(不同颜色)的光,主观亮度的相对值曲线。如右图,右边的曲线称为明视觉曲线,是在明亮的环境下(5尼特)的光谱响应。可以看出,人眼最灵敏的点是在555毫微米的黄绿色光。对于475毫微米的蓝色光和650毫微米的橙红色光,需要10倍的强度才能引起与这黄绿色光相同的亮度感觉,而对于685毫微米的红色光,灵敏度就更下降到1%了。左边的曲线,被称为暗视觉曲线,是在0.001尼特以下的亮度下测定的。可以看出,峰值已经转移到510毫微米的绿色光,相应10%灵敏度的点分别为420毫微米和585毫微米。这是杆状细胞在起作用。

   5、绝对灵敏度
    指眼睛能够感觉到的最小的光能量。根据Hecht等的测试,在510nm的最佳感觉波长,大约相当于100个光子。然而,这种灵敏度表示方法尽管精密,但很难应用或换算。因此,现实中一般用亮度指标来表示人眼的最低灵敏度。用反差法(见下),人眼识别相临的全黑与于最小亮度的感觉下限,为30微尼特。以上的结果,均为人眼在暗处充分适应以后(约需半小时后)得到的。这一数值说明,人眼是非常灵敏的。要知道,在无光害的情况下,夜空的平均亮度为252微尼特。同时也应注意,这个感觉下限是个平均值,对于不同的人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6、调节与矫正
    正常人眼在自然松弛状态下,像方焦距为23mm,正好可以把无穷远处的物体聚焦。为了能够看清楚近处物体,必须调节水晶体,使得焦距变短。当聚焦到250mm的明视距离时,像方焦距变为21mm。儿童的调节能力很强,可以把物体方在眼前10cm处而仍能看清楚,而老年人的调节能力很有限,就需要距离物体远一些才能看清楚,这就是老花眼的原因。眼睛肌肉完全放松和最紧张时能清楚看到的点,分别称为其调焦范围的远点和近点。近视眼的眼球突出,前方曲面半径小,造成远点过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就需要佩带近视镜(凹透镜)来纠正。相反,如果近点太远,则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则需要佩带花镜(凸透镜)来纠正。眼镜的纠正视力能力是以曲光度D来衡量的,单位为米的倒数,D=1表明焦距为1米的凸透镜,而D=-4表明焦距为-0.25米的凹透镜。日常中用度数来表示,1D=100度,因此上述两个眼镜的度数分别为100度(花镜)和400度(近视镜)。配花镜时,一般以佩带后可以看清250mm的物体为准,因此,一个原来视力正常的老年人,一般需要佩带400度的老花镜。正常人也可以带上400度的花镜(相当与2倍放大镜),这样,可以松弛肌肉而看清楚250mm距离的物体。佩带近视镜子时,一般是以刚好能看清楚无穷远处的物体为准的。
    双筒望远镜在设计的时候,一般会适应3D到-5D的曲光度范围,也就是说,可以对于无穷远的物体适合近视500度的人眼。如果近视程度大于500度(因镜而异),可能调节到头也看不清无穷远,这只能带上近视镜来观察了。因此,如果你的近视程度比较高,买双筒望远镜的时候,一定要试验一下,是否摘下眼镜也可以看清楚无穷远。对于天文望远镜,由于一般调焦筒的调节范围很大,因此可以适合非常高度近视的人眼。另外,双筒望远镜都有一个最近可观测距离,这个距离对于近视眼而不带眼镜的人来讲,是变小的。
另外,人眼普遍存在散光现象,是由于纵向和横向的焦距不一致而引起的。当你看一个十字,横线和纵线不能同时看清楚的时候,就是有散光了。一般小于50度的散光不必矫正,过大的散光一般是伴随高度近视或某些眼病而产生的,矫正时的眼镜片要引入柱面形状因素。

    备注:编写本文,本人查阅引用了大量资料。但并非简单的照搬或综合,而是大多数经过验证。另外,文中一些数据是自己测量的结果(比如视角、颜色与亮度)。

    欢迎引用,但应注明作者(lymex)和出处(牧夫天文论坛)。

原文由 kenny_yuan 发表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五句题外话
                    
0、为什么起这个题目——原来题目叫做《人眼与相机》,一位朋友看了,说,还是改个名字吧,要不没人看。于是,就有了这么一个吸引眼球的题目——不过,本来就是写“眼球”的文章,用题目来吸引一下“眼球”,也不算过分吧?
                    
1、为什么摄影者需要研究人眼——这个就不解释了,如果您认为人眼睛与摄影无关,可以不看此文,大家都不要浪费彼此的时间。
                    
2、为什么发在数码相机论坛里——没别的,就是因为数码相机和人眼的确是非常地像,下面有论证,不信您瞧瞧儿?
                    
3、本贴不欢迎无关的争论,不欢迎“为了反驳而反驳”的发言。
                    
4、因为我个人知识层面的局限性,首贴内容仅起抛砖引玉作用,欢迎批评指正。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20mm定焦镜头,自动对焦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快门速度固定,自动调节光圈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黑白/彩色可以切换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可以自动提高或者降低感光度(ISO值)的相机。
……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使用Mosaic方式获取图像和算法得到图像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使用专家系统来校正像场变形的相机。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从相机的角度来评估人眼,人眼的指标应该是这样的:
                    
焦距:大约20mm左右。人的眼睛的直径20mm。前后大约25mm,以此推算,焦距应该在大约20mm。
光圈:瞳孔直径2mm - 8mm,相当于四档光圈,可无级缩放
镜头结构:1组X1片,有1片非球面镜
镜片:折光率:1.36
彩色感光器件:700万个(像素),可独立感受光线(一个视锥细胞接到一条视神经上),有效像素700万。
黑白感光器件:13000个(像素),不可独立感受光线,每几十个并联,成为一个可感受光线的单位(每几十个视杆细胞接到同一条视神经上)。有效像素300-600万。
色彩模式:明亮环境下可以感受彩色,黑暗环境下只能感受黑白图像
彩色模式感光度:可变,范围较小
黑白模式感光度:可变,范围极大
                    
图1:眼球的构造
                    
图1的说明:
                    
眼球的前极稍突出,前后直径约25mm,横向直径约20mm,眼球包括屈光系统与感光系统两部分,如图1所示,在眼球的后极偏向内侧有神经与大脑连接。眼球与视觉天成紧密相关的部分是眼球壁、屈光装置、视网膜。
                    
眼球壁的外层是纤维膜,由前后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角膜和巩膜。角膜约占外层膜前部的1/6,无色透明,其折射率为1.336,角膜厚约0.8-1.1mm,具有屈光功能,光线经角膜发生屈折进入眼内。巩膜约占外层膜后部的5/6,厚度约0.4-1.1mm,是一层坚固的白色不透明膜体,起保护眼球的作用。
                    
眼球壁的中层是血管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色素细胞。它又分为三部分
                    
1)脉络膜。它的范围最广,紧贴在巩膜的内表面,厚约0.4mm,含有丰富的色素细胞,呈现黑色。它能吸收外来的杂散光,消除光线在眼球内的温反射。
                    
2)睫状体,在巩膜和角膜交界处的后方,由脉络膜增厚形成,内含平滑肌,称为睫状肌(平滑肌不受人的意识的直接控制,受人的意识的直接控制的是骨骼肌)。它的作用是支持晶状体的位置,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虹膜:是睫状体向※※伸展形成的环形膜,它将角膜与晶大辩论体之间的空隙分隔成两部分,即眼前房和眼后房。虹膜的内缘形成瞳孔。虹膜的收缩和伸展,可以改变瞳孔的大小。
                    
眼球壁的内层是视网膜,它贴在脉络膜的内表面。位于眼球的最里层,是眼球的感光部分,为一透明薄膜,其厚度约0.1-0.5mm。其中有视觉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在眼球后极的※※部分,视网膜上有一细胞特别密集的区域,其颜色为黄色,称黄斑,直径约2-3mm。黄斑※※有一小凹坑,叫做※※凹,该处是视觉最敏锐的地方。黄斑跟鼻侧约4mm处,有一圆盘状物为视神经乳头,由于它没有感光细胞,也没有感光能力,称为盲点。
                    
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角膜、房水、晶状体及玻璃体的拆射,聚焦成像于人眼感光器件——视网膜上。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眼相当于单镜片镜头,那么,视网膜上的像应该是倒立的,但是我们并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呢?其实这又是人有大脑“搞的鬼”。某些书藉中介绍过有这类的试验,将志愿者或心理学家自己的一只眼睛遮挡起来,另一只眼睛前面固定一个镜筒,镜筒中有两片短焦距凸透镜,通过透镜的帮助,使视网膜上成的像变成正像,但此时,试验者看上去的一切东西都是反的和倒的,肢体很难做出正确的反应。经过了一周多的训练后,就慢慢适应了。不过,等到再摘下这个镜筒时,又会变得不适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这种现象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出视网膜上的倒像的原因——经过训练的大脑适应了这种倒像。
                    
视网膜主要由三层细胞构成。
                    
最外层是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它们是构成视觉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
                    
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层,可分为三种:侏儒型、杆状型和扁平型双极细胞层,双极细胞的两极突起,一极与视细胞相连接,而另一极与神经细胞相连接。在中间层还有少数水平细胞和无足细胞。
                    
最内层靠近玻璃体的细胞为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分为两种,即侏儒型和弥散型,它们是视觉通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神经节细胞的轴突组成视神经,穿过眼球后壁进入大脑。
                    
图2: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的大小与其在视网膜上的位置有关系,在※※凹处,直径约为2微米,在视网膜周围则为4.5-7微米,平均长度为35微米左右。两个视锥细胞间的平均距离为6微米。
                    
视锥细胞的数目约为700万个,主要分布在视网膜中心区和黄斑区。每个视锥细胞最终一对一地连接到视神经上
                    
视杆细胞一般长约为60-80微米,直径约为1.8-2微米。
                    
视锥细胞有三种,分别含有三种对光敏感的色素物质:感红、感蓝和感绿色素。
                    
视杆细胞只有一种,含有对光敏感的色素。主要分布在视锥细胞外的更广范围中。
                    
视杆细胞的数目大约为13000万个。大约几十个视杆细胞共同连接到同一条视神经上,按50个计算,那么,视杆细胞的产生的有效像素数目为260万个(黑白像素)。
                    
无论是神锥细胞还是视杆细胞,单独某一种都不能型成彩色视觉。
                    
根据人眼色彩重现的三色学说,外来光线在视网膜上成像后,三种视锥细胞上传入的单色信号组合起来,经过大脑的计算,就还原成了彩色的图像。(此三色学说已被现代医学解剖实验所证明,但此处略去阶段说和四色说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泡菜可以去查阅资料)
                    
图3:三种视锥细胞的色觉感应曲线
                    
图3的说明:
三种视锥细胞对可见光的全部范围都有响应,并不是90度角截止的那种。因为峰值的不同,所以,不同颜色在三种视锥细胞上产生的电流就不一样,通过高级视神经和人脑的“计算”,就可以从三种单色信息中还原出彩色的图像。这种算法,从原理上讲,和相机内置的将Mosaic的CCD上的电平值转换成图像值的算法是一样的。所以说,人眼从本质上看,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其实应该说数码相机是人眼的最好模仿)
                    
为什么不比喻成胶片相机呢?因为人眼的成像过程是多次的,是一个物理变化。而胶片的成像过程是一次性的,是化学变化。而且,从Mosaic和人脑对像素的后期处理这个角度上来说,也和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更为接近。
                    
只有在外界光线明亮的情况下,视锥细胞才能工作,人脑感受到的色彩与图像皆来自视锥细胞的信息。此时,视杆细胞处于饱和状态(和CCD/CMOS的“饱合”是一回事,都是光电反应),对成像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视觉方式称为“明视觉”
                    
当外界光线的强度减小到一定程度之时,视锥细胞就不再起作用。而此时视杆细胞则开始退出饱合状态,在视网膜上会慢慢形成一种叫作“视紫红”的物质,视紫红能提高感光度。这种视觉方式称为“暗视觉”。
                    
从明视觉向暗视觉的转变其过程一开始很快,然后渐渐放慢,达到完全的暗视觉需要30-45分钟。从暗视觉向明视觉的转变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
                    
在暗视觉下,人眼相当于一台几百万像素的高感光度黑白相机,视紫红的形成过程,就是感光度的提高过程。
                    
介绍两个关于眼睛的指标:视角和视力。
                    
视角是指人眼在观察物体时,物体的大小对眼睛形成的张角,如图中的a。同一物体,离人越近,视角越大,离人越远,视角越小。参见下图。
                    
由tan(a/2) = A/D,得出a = A/D
                    
如果一个高度为1米的物体,距离人10米,则视角为: a = 1/4 = 0.25弧度
                    
(1度=1.044弧度)
                    
不同物理在跟人眼相同距离时,物体越大,则视角越大,物体在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大。
                    
视力又称视觉敏锐度,其值等于视角的倒数。
                    
V=1/a
                    
平时我们说的视力1.0,就是说,在规定的距离下,人的眼睛能够分辩角度为1/60度(1')的物体的细节。因为人眼的视锥细胞间的距离为6微米,所以,我们的眼睛的分辩能力并不怎样强的。这一点和主观感觉上有不小差异。
                    
上面谈了许多有关人眼睛的基础知识,那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眼睛的弱点:
                    
颜色适应与颜色记忆
无论在白炽灯下,和荧光灯下,或者在太阳光下,我们都感觉到白纸是白色的,但是,如果我们使用标准的发光体来比较(比如5000K恒定的观片器),那么,就会发现,有时纸是偏黄的,有时纸是偏蓝的。再比如,多数人的显示器设置成了9300K的色温,如果这时使用标准的6500K的D65光源给他看,他会认为这光源偏红或者偏黄。但坚持适应一段时间后,再去看9300K色温下的显示器,就会觉得那是偏蓝的了。
                    
说点题外话,许多显示器的出厂设置是9300K,并且有偏高的趋势,不少显示器的色温常常比标定值高800-1000K(个人经验,Eye-One Display测试)。这样的显示器并不适于照片的处理与显示,建议大家把显示器调整到6500K色温以接近标准的D65光源。
                    
这种光源的刺激值未发生变化,但视觉上改变的现象称之为“颜色适应”。这与人们对颜色的主观印象还有关系,比如我们一般认为纸是白的,花是红的,树是绿的,正午的天空是蓝的……最常见的一些物体的颜色给了人的大脑很深的记忆,在产生视觉的时候,就会主动地通过记忆中的颜色去分析和适应。这种现象叫做“颜色记忆”。所以,人眼的主观视觉不能做为颜色评判标准,准确地测量颜色,需要使用色度计和光度计等仪器。
                    
闪光盲
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在受到强光刺激后暂时失明的现象。用摄影中的名词来讲,叫“严重过曝”
                    
色盲和色弱
这个不多说了。不过对色盲类型的研究可以推翻传统的三色学说,比如红绿色盲还能感受到白色,这与传统的三色学说的理论是矛盾的。经过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后来的三色-四色阶段学说,才很好地解释了这种现象。
                    
颜色对比
                    
有两种颜色对比能产生错觉,下图表现了第一种的颜色对比错觉。
                    
图4: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1
                    
左面的灰色看起来比较深,右面的灰色看起来比较浅。实际上,它们都是同样的灰色:RGB(80H,80H,80H)。
                    
红花绿草也有此种对比错觉,会让人觉得红花更红,绿草更绿。
                    
长时间地看一种颜色后,再迅速地改看另一种颜色,就会产生错觉。
                    
比如看很长时间的纯绿色后,再改成看白色,这时看到的白色会有浅红色的感觉。这是因为,在长时间看绿色时,绿色的视锥细胞长时间兴奋导致了疲劳,而另外的两种视锥细胞则仍然工作在常态下,所以,当转为看其它需要三种细胞“同时工作”才能得到正确颜色的物体的时候,如果仍然按照感绿视锥细胞正常工作时的算法去还原,则会产生与其补色相近的颜色。
                    
要重现这种颜色错觉,可以将较长时间观察下面的绿色图,然后迅速滚动到白色图上面,此时在眼前会有一瞬间的粉红色感觉(很短,视眼睛的不同有些差异,建立不要反复做这项测试)
                    
图5: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2-1
                    
图5:人眼的颜色对比错觉2-2
                    
颜色错觉
                    
                    
图4:明视觉与暗视觉
                    
                    
未完待续
                    
[kenny_yuan 编辑于 2005-01-14 22:0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247
主题: 22
帖子: 815
注册: 2004年11月
那近视眼是不是也是个微距头??放大率比正常的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9
主题: 9
帖子: 371
注册: 2005年3月
好帖,顶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18
主题: 49
帖子: 1579
注册: 2004年11月
原文由 亚力山大 发表
近视眼也是700万像素吗?老光眼呢?


根据我的理解,都是。只是没有正确对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403
主题: 28
帖子: 326
注册: 2005年12月
近视眼也是700万像素吗?老光眼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4.953
主题: 10
帖子: 1086
注册: 2004年5月
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1.735
主题: 19
帖子: 1539
注册: 2003年10月
我认为人眼于照相机之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
人眼是“主观传感器”。由于有并且必须依赖大脑的后期处理,所以,人眼能而且只能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而我们人类对这个结果欣然接受。

照相机是“客观传感器”。由于采用工业化标准生产,所以,必须对其结果进行可量化的评测。而这种量化,必须脱离人脑的主观感受控制。这也就是无论何种照相机,也不可能达到“人眼一样”的效果的本质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3.523
主题: 9
帖子: 1981
注册: 2004年10月
单个人眼的视觉和照相机的最主要区别有二:
1)即使看固定范围的静态对象,人眼的肌肉也在不断快速微调焦点,人真正看到的是经过大脑合成的多幅图像。
2)大脑会对分辨率比数码相机低得多的视觉信息自动执行一个边缘强化算法,使人首先注意到物体的轮廓。
当然,人有两只眼睛,所以还有第三个重大区别:人有立体视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118
主题: 11
帖子: 597
注册: 2004年12月
其实争论到底人眼相当于相机还是摄像机没有太大意义。 摄像机也属于照相机的一种, 长时间连拍。 电视试摄像机拍的,基本原理上都是照相机, 最基本的工作模式都是由每个感光单元感光、一幅一幅地照相。

具体说到人眼相当于700万像素数码相机, 从结构上可以这么说, 没错。 但大家比较的时候概念有些乱。

1。人眼不是定焦是变焦。 但那是17mm~20mm左右, 别跟28mm~300mm十倍变焦镜头比!

2。人眼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曲率半径来变焦从而对焦成像的。 人的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不会前后伸缩。也不是镜头的内对焦,晶状体不会在眼里来回前后移动。

3。比的时候不能把人眼扫视一圈得到的图像信息量与700万像素数码相机的一张照片比, 要和数码相机照一圈后所有的照片拼接在一起的大图片比较才对等。相机能变焦, 人眼加望远镜也变焦,所以这么比没意义了。

4。似乎应该比单幅图像。700万左右像素数码相机的照片什么样儿大家都有概念。 人眼的单幅图像呢?平时我们看到的世界大得很,现在把目光停在显示屏中间的一个字上, 眼球别动, 盯住它, 然后用余光看看上下左右, 还能辨别出几个字?人眼的边缘成像大概是我们见到的最烂的镜头。从单幅图像来说,没法儿比。可眼睛能迅速转动真是太好了, 要不我们看东西太费劲了。

5。换一种说法儿, 人的每只眼睛相当于有17~20mm左右镜头的、并有像素距离为6微米的CCD/CMOS的数码相机/摄像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629
主题: 14
帖子: 2556
注册: 2003年11月
楼主这个帖子花了不少时间,强!

补充一下,
飞利浦去年发明了一种液体镜头,原理就是模仿人眼实现对焦,镜头内部是液体,外面是一层膜。当然,还只是实验室的产品,离商业化还需要一段时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9
帖子: 234
注册: 2003年4月
ruin:  相信,因为都是灰度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9
帖子: 234
注册: 2003年4月
纯属想象,娱乐一下。

人眼是一架含大脑神经结构,具无声、高速自动对焦的人类最高级的可变焦距“双筒”摄影镜头,[双筒的概念就是一只眼可作预视、筛选,一只眼作摄影,并且双筒拥有备用镜,当其中一只镜头出现故障(视力下降或外力损伤)时替代摄影],焦距大约在广角涵盖f20MM,远摄因人的视力而定,约f200MM。最大光圈系数级F1.0以下,最小光圈系数F64以上,无级自动变化。 “双筒”还具有全息摄影功能,并可作“聚焦”、“散焦”等景深变化。

人脑是一架带有人眼摄影镜头的超潜能的具备存贮记忆、渲染处理之2D、3D图形的高像素感官摄影机(绝对远超越700万像素,具体多少待人们去考证)记录连续或定格图像。自动感光度调整,自动白平衡,无任何燥点。虽然人的大脑是超潜能的记忆工具,但目前利用不足万分之一。经“拍摄”的图片也只有“拍摄者”心知肚明,不能输出介质让世人观赏,最终处理效果也因人而已,受过领域内专业学习的与未经学习的差异极大,摄影机成像的优劣、是否高级、专业是由拍摄者在影像方面的认知决定的,是由人的观察力决定的。

因此,要展示出人眼所摄的图片还应借助具有科技含量的极端工具得以实现。试想,未来人类的图片制作无需借助什么电脑,也无需让什么CPU的运行速度,主板的稳定,内存的大小整得闹心,高度潜能的人脑放着不用岂不浪费。人们只需戴着一种特殊的眼镜,将人眼拍摄到的图像经大脑编辑处理后经神经系统隐射暂存在这种特殊的眼镜中(这种眼镜还能拓宽人眼焦距外的空间,比如近可在广角端延伸至鱼眼,远可在长焦端增加到500MM甚至1000MM,红外摄影显微摄影更不在话下,什么炮弹出膛,飞鸟,昆虫,细菌统统搞定。并且还能拓宽人眼及脑的极限,比如一千分之一秒以上的速度观察高速运动的物体及超低光亮环境的可视能力甚至类似太阳亮度的可视能力),然后利用人体感应触摸图片输出设备(该设备比激光更先进,无任何污染,输出效果更理想。大型企业用可输出整幢楼高般大的巨型机,一般商业用输出一二米的中幅机,家庭个人用能输二十寸以下的小型机),想多好就有多好,想多大就能有多大(只受设备限制),真正实现“所见之所得”,让玩拍照变得轻而易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7
帖子: 790
注册: 2003年7月
不同意是mosaic...

mosaic可是光栅结构的,人眼基本上是各向同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14
主题: 65
帖子: 1167
注册: 2004年11月
呵呵,补充一点,而且可以购买各种滤镜。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3.855
主题: 298
帖子: 11464
注册: 2001年4月
呵呵,没问题,有错误请指出,大家一起讨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如果人眼是台相机,那么它就是一台7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