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强人:山东亿万富豪梁希森自掏一个亿给村民盖别墅!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禁言中
泡网分: 0.336
主题: 351
帖子: 6207
注册: 2003年4月
昨天看了央视的新闻调查,采访的是山东亿万富豪梁希森,他在现实和乌托邦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为改造农村,自己掏钱为村民盖别墅,用自己的工厂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好人、强人!

改造村庄:一位农民的“乌托邦”试验
是慈善行为还是另有所图?请看企业家介入三农问题的典型个案

    梁锥村,山东省乐陵市西北部的一个非常特别的村子,花园,池塘,梧桐树,宽阔的马路,加上136套每套280平米的欧式联排别墅,这一切几乎都是山东省希森集团免费建造的。里面住的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与梁锥新村仅一路之隔的是一个投资近4亿元的鲁西牛业公司,每个村民都是这个企业的股东,村民天天在鲁西牛业上班,月月发工资。

    人们不禁要问,天底下真有这样的好事?

    希森集团为什么要给农民盖别墅?

    这仅仅是一次慈善行为吗?

    他们真实的目的又是什么?

    ▲黄夹镇梁锥村的肉牛生产基地。现在,按点上下班成为梁锥村人们的生活主要方式。

新华社记者 吴增祥 摄

一个“正牌农民”的大手笔

    2005年元月5号,山东省乐陵市黄夹镇梁锥村的村民潘振萍在自己承包的牛圈前这样讲述自己三年来的生活变化:“我丈夫前年的六月份去世的,我带着三个孩子生活特别困难,自从老板成立鲁西牛业以后,两个孩子上班了,我在鲁西牛业养牛,收入两家一年十来多万,现在我们房子是住楼,现在生活条件可好了。”

    潘振萍2004年的收入有五万元左右,两个儿子一年下来各自都有7000元左右的工资,在梁锥村这户普通人家所发生的一切都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梁希森。2001年,梁希森自己掏出4200万,给老家梁锥村盖起了联排别墅,送给全村136户村民居住,随之而来的各种议论一直延续至今。

    梁希森是山东希森集团董事长,面对议论,他告诉记者:“这个中国的事太复杂,绝对复杂,复杂什么呢?我们实实在在地给老百姓办点事现在还有怀疑的,你怀疑什么,我个人的钱拿出去了。”

    记者:“怀疑你的动机。”

    梁希森:“你看他不理解我,我还不理解他,为什么那么做了,你还怀疑我干什么?”

    记者:“怀疑你有更大的企图。”

    梁希森:“更大有什么企图啊,我领着大家干点事,叫老百姓过富了,但是到现在人们怀疑我,我还怀疑他,我说你这个人思想太不正确了。”

    境界不同是梁希森最后找到的唯一答案,境界不同的人自然行为上也会体现出不同,回到梁锥村的梁希森喜欢骑着那辆老旧的28自行车在梁锥村和2004年建起来的鲁西牛业公司的场区转悠,还喜欢媒体给他的“牛倌”的称谓。

    记者:“我对你的一些背景感兴趣,小时候基本上没念过书。”

    梁希森:“没念书。”

    记者:“还要过饭。”

    梁希森:“对。”

    记者:“但是现在的个人资产,大概已经是十六七个亿了。”

    梁希森:“对,十六七个亿之多了。”

    记者:“有这么一个丰富的经历的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梁希森:“正牌!还是个正牌农民,我不认为我个人是个老板,绝对不认为。”

我知道他们都管我叫傻瓜

    自称是正牌农民的梁希森,只认识200个汉字。他10岁要饭,13岁当学徒,17岁打铁,23岁闯关东。改革开放以后,梁希森在当地办起了毛巾厂,建材厂,很快生意越做越大。2001年,因为成功地改造了昔日“全国最烂”的别墅项目“北京玫瑰园”,而快速地赚取了10多亿的财富。但是挣钱之后,他的第一笔重大投资却是用来改造自己的老家梁锥村,这个投资计划在希森集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山东希森集团执行总裁胡波耿告诉记者“当时管理层内部真正提出反对的没有,但是像我这样心里有些疑虑的,我觉得可能是基本上或者大部分吧。”

    那亲朋好友是否理解呢?梁希森说:“都管我叫傻瓜,但是他管我叫傻瓜我知道,我个人自觉得我比他聪明。”

    大家怀疑一个聪明人干的事是再正常不过的了,在村民搬进别墅村后,梁希森在梁锥村的旧址上建起了一个现代化的养牛场,并成立鲁西牛业公司,让全村的人都成为这公司的工人。加上建新村的钱总投资超过了4个亿。

    梁希森:“这个人穷了人人看不起,为什么发达国家那么富裕老百姓能富裕,中国就不行吗?不管有多少人不理解这个事,我就想领着老百姓全过富了,就叫他多挣钱。”

    记者:“这实在跟商人的本性不相符啊,商人讲究在商言商,讲究的是无利不起早。”

    梁希森:“但是我这个人不一样,绝对不一样,不是我们一家人都不理解。”

    记者问胡波耿:“如果这个企业的所有者是你,或者说你对这个拥有所有权的话,你是否会像梁希森一样,这样的做法。”

    胡波耿:“我想可能不会。”

第二个改造计划搁浅

    就在梁锥新村建好后不久,梁希森宣布了一个更加庞大的计划,希森集团要在乐陵继续改造黄夹镇的109个村子,也就是说,要把109个村都盖成和梁锥新村一模一样的别墅村。总投资要超过10个亿。

    记者:“你曾经说过,最讨厌别人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干,你不觉得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家有这样的疑问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

    梁希森:“现在都那么认为我也不认为这个事稀奇了。”

    记者:“所以我今天还是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

    梁希森:“还是那个话,谁都不会理解。”

    与梁锥村仅一墙之隔的台张村成为梁希森的第二个改造对象,它和原来梁锥村的条件差不多,但自从梁锥村的人住进了别墅,两个村子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2004年4月的一天,几百名施工工人开进台张村工地,开始为台张村建别墅,但是,工程刚一开始就出事了。

    台张村村民告诉记者:“梁希森说的他那里盖什么样我们这边就盖什么样,他那边院墙垒个三八的墙,俺这边垒了个二四的墙,我们这边就一块砖那么宽,咱们就不干,就这样黄了。”

    记者:“就为这么一个小事就不干了?”

    台张村村民:“对,就为这么一个事,有楼的人家不乐意。他村那么样,一竖一横,咱们的村就这个样。那么窄。”

    施工人员向记者解释:“国家标准说这个院墙都是二四的墙,没有必要,太浪费。垒了400多米了,那个老头来说一刮风不倒了吗!我们跟老板一汇报,老板说推倒了算了,撤回来吧,不给盖了。”

    其实,台张村人担心的远不止那堵刚刚建起来的墙,既然院墙可以修得比梁锥村薄,那么房子的墙呢?以此推彼台张村的一些人开始怀疑梁希森的动机,对院墙的不满成为这种怀疑的表达方式。

    “那地他白要我们的那我们能干吗?咱们不干,他光给建那个屋,那地他白要,咱们的地基值多少钱,你说是吧?他说盖得好又给盖得弱,咱们就不让他盖了。”

    “有地板砖我也不习惯,上楼下楼我也不习惯,住别墅?我不知道什么叫别墅。”

    “你说不能做买卖的也能吃碗饭,最起码有地种,这农村都是这个想法,如果你都盖上楼了。你喂这个猪牛羊鸡,就不能喂了,都是这个想法。”

    “冒尖户不同意,特贫困的不同意,再就是有两户在村里种的地多,我们村在外头做买卖的多,他那个地不闲着吗,闲着他就买回来了,他觉得不如种地,就有那么五六个人,实际上不同意就五六个人。”

    台张村村民说法并不一致。虽然还不断有村民去找梁希森要求重建台张村,但是那堵推倒的墙再也没有在台张村立起来。

    梁希森说有的人太笨,“有的什么也不知道,你看乐陵那么近,有的这一生都没到过乐陵,你说他看到什么?这个事挺难,挺难!”

    没过多久,梁希森的施工队又在离台张村不远的许家村出现,许家村成为梁希森真正改造的第二个村。这里的院墙还是二四的墙,和那堵推倒的墙一样厚。

    记者赶到许家村:“听了台张村的人不愿意改造,你们村人怎么议论。”

    许家村村主任张文会说:“那么好的事叫他们都破坏了,办不成了,这不傻到家了!”

    台张村的改造计划被梁希森放到十年之后,从春天到冬天,拒绝了改造的台张村除了树木枯黄几乎看不到什么变化,可梁锥村的人每次从台张村经过都是一种回忆,过去的梁锥村就是台张现在的样子。

“我开奔驰,他们可以开宝马”

    记者:“这么多的村很可能还会遇到像台张村这样的问题,你觉得你的这个计划……”

    梁希森:“再没有了。”

    记者:“没有吗?”

    梁希森:“没有了,就是我不给他建这个村的意思也有我的想法,不同意我就不建你。”

    记者:“还是有个惩罚的意思?”

    梁希森:“叫他个人遗憾,别的村都好工作了。”

    2005年元月6号,装着50辆奥托车的集装箱从台张村经过,运抵梁锥新村。它是梁希森用来奖励屠宰场的工人们的。

    梁希森说:“我的概念这几年我开奔驰,他们可以开宝马,大伙儿努力!”

    我们再次探访台张村,见到了台张村※※张俊山,他的本意也希望台张村能改造成梁锥村那个样子。

    记者问张俊山:“不愿意的那些村民,现在他们怎么想?”

    张俊山说:不同意的依然固执的坚持着。

    虽然台张村失去了一次改变的机会,但是村民的担心也不无道理,梁希森的改造计划究竟有多少合理的地方,土地的使用又有多少合法性,这难道仅仅是一次不图回报的慈善行为吗?很多问题都需要答案。

    但梁希森有自己的考虑:“厂子给你建在那个角上,为什么给你上毛巾厂和织机呢?你这个村的老挡车工太多了,各家都能织

“十五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

    梁希森说:“我们村子改造我们不是憋了一年两年了,十五年前我就有这个想法。”

    十五年前,梁希森已经拥有几千万的资产,无论是出于商人的本性,还是为了自己改造农村的理想梁希森都不满足,山东省乐陵市的地域因素已经制约了梁希森企业的发展。

    梁希森说:“就是把这个乐陵市深挖三尺,要把我改变农村这个事办好,挣这个钱也不行,这个地方挣钱相当难,我们真正想挣钱,我们就上大城市。我们考察了真正挣钱一个是北京,一个是上海,一个是深圳。”

    最后梁希森选择了到北京发展,因为他觉得北京的钱好挣,可是一个外地的没有多少名气的企业想在北京找到自己的空间谈何容易。

    梁希森:“我们有建筑公司、装修公司想进京。但是我们进六年进不去,建筑资质没有,装修资质没有,办个资质相当困难。最后确定,找个最破的烂尾工程,我给你垫资施工。”

    在八个烂尾工程中梁希森最终挑选了当时的玫瑰园,理由很简单,玫瑰园面积大,而且管理上有问题,当然这其中也隐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如梁希森所料,玫瑰园工程难以为继。

    梁希森:“因为这样,我就拿出最超前的办法申请玫瑰园破产,申请破产拍卖还债。当时拍卖会上呢,我又竞标成功了,这样一来,我的开发资质也有了,建筑资质也有了,装修资质也有了。”

    在拿到玫瑰园工程之后,梁希森并没有急于开发玫瑰园的剩余项目,而是用两年的时间对原有工程进行改造。

    记者:“我知道的最重要的一个举动是把已经建成的房子炸掉。”

    梁希森:“对!这是我的主意。”

    记者:“当初有人提出反对了吗。”

    梁希森:“有!我的副总都反对,我吵架吵到办公室去,说你们什么别管,拆完了你们就知道了,但最后拆完了,他们说拆还是对的。”

“你要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的意识?”

“对!”

    梁希森自认为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而显得特别,同时他也拥有与常人不同的运气,2001年因为北京申奥不再批建新的别墅项目,玫瑰园升值了。同时也使得梁希森的个人资产迅速超过17个亿人民币。在此之后,梁希森开始将大笔的资金投入到老家梁锥村的改造之中。

    梁希森在对梁锥村进行改造时遇到的问题与之后台张村改造过程遇到的问题一样,为了做通老乡的工作,梁希森将村民组织起来到北京参观,目的是让他们开阔眼界。

    记者:“让老百姓让村民按照原来的那种生活方式生活有什么不好的呢?”

    梁希森:“你看原先那个破烂村就是把企业弄起来,这个企业早晚得干趴了。”

    记者:“你要通过改变环境来改变人的意识?”

    梁希森:“对!”

    记者:“环境对一个人的意识有这么重要吗?”

    梁希森:“那当然重要,我们想把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

    2001年,梁锥村的村民们搬进了梁希森为他们建造的新居,搬迁是以旧换新的方式进行的,差额部分以每平方米100元的价格结算搬迁费用,多退少补。平均每户村民只拿出了不到3000元。而改造后的梁锥村腾出了350亩宅基地。

    房子建好以后具体分配怎么个分法?

    山东省乐陵市梁锥村村主任梁全清说:“顶四十岁以上的到七十岁分的都是小别墅,二十岁到三十五六岁,这种户都住(单元房)。”

    记者:“你们的小别墅谁住哪一排,这又怎么定?”

    梁全清:“抓阄,谁抓在哪儿就住哪儿。”

村民以宅基地入股,亏了可保底

    2004年,在腾出来的350亩宅基地上梁希森建起了一个山东省最大的肉牛育肥和屠宰基地,村里的村民都进了这个企业,成为工人,以前的耕地虽然还在,种地却成为村民们的副业。

    记者:“我们眼瞅着已经被推倒旧房的那些土地上养了六千多头牛,这不是你获得的利益吗?”

    梁希森:“我这个企业是股份制,你说老百姓他以什么入股,我叫他拿钱入股,他没有。就以他的宅基地每家每户入股,我给他们出钱叫他们发财去。”

    记者:“但是至少到现在你的这些解释、这些说法,打消不了人们的疑虑。”

    梁希森:“这没问题,我跟老百姓都有合同。”

    在梁锥村村支书梁广路那里我们找到了梁希森所说的那份合同,这份合同一式三份,村委会、村民和鲁西牛业公司各持一份。

    梁广路解释:“土地不能白占用,占用老百姓地了,你得给老百姓想法吃饭,这不是协商了吗,一亩地500块钱。”

    记者:“那如果梁希森干这个企业他赔了怎么办,他不挣钱还能给你们钱吗?”

    梁广路:“不挣钱这个钱也得给,收入大多分股,收入小少分股,如果赔了以后,这个底线的钱就给你了。”

    记者:“有个保底的钱?”

    梁广路:“对!保底的钱。”

    这样一来,梁锥村改造的实质其实是完成了一次土地的置换,把看似没有的土地从村民的宅基地中置换出来,同时,村民的身份也有两次置换,那就是从村民到股东,从农民变成工人。

    2001年之后,一个传统的梁锥村就这样消失了。

    刚刚搬进新居的村民多少还会缅怀过去的日子,而对新生活显得不习惯。他们发现,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耕作、辛苦但是逍遥的日子,再也没有了。不过自从梁锥村的人住上小别墅之后羡慕他们的人越来越多,2005年元旦后王皮村的王雪就是带着羡慕的眼神嫁到梁锥村的。

    王雪告诉记者:“我嫁到这个村里来我们村里的人特别羡慕我,这里的条件挺好的,有自己的企业,我们以后都有机会当工人,生活会越来越好。”

    村民们对过去生活的缅怀显得既真实,又脆弱。现在,按点上下班成为梁锥村人们的生活主要方式。

“你看重领导对你的评价?”

“对!”

    只要回到梁锥村梁希森就喜欢到村民家里去聊聊天,说的自然是自己致富的思路,他把这种聊天方式叫做开会。

    在梁锥村的试验让梁希森认为他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办法,让农村城市化、农民工人化和产业链的开发就是正确的思路。但是,也有说用他的做法和想法来解决“三农”只是梁希森个人的梦想。

    记者突然有个问题想问梁希森:钱对于他意味着什么?

    梁希森这样回答:“我这几句话你分析,人没钱不行,绝对的不行。钱多了没用,阎王爷要人不要钱。”

    农业部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丁力曾于2004年5月专程去梁锥村考察,梁希森留给他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不土,而且手很大、很厚。

    丁力这样评价梁希森:“他可贵之处是企业家出面干这件事情而不是※※出面干这件事情。所以引起的现在的一些议论,说到底是企业家在干这件事情。所以出来了各种各样的疑难、责难等等怀疑等一系列的问题。”

    “其实从现在的有关规定来看宅基地的这样的置换还是合理合法的,也是符合有关方面规定的。最重要的是这片地是村子里面农民自己的,应该是由他们自己支配的,他们自己只要觉得这事好就应该是好,这是最重要的。我们执政为民,老百姓的愿望就是最大的真理。”

    丁力说:“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的反映,它基本上就是农民作为社会最底层,然后上面就是※※管他,没有新的因素,所以几千年就是这样一种传统结构下,农民总处在一种落后的状态。要想把这样的一种双层社会一种传统的治理结构转变过来,关键的问题是出现一种新的生产力,就是企业家。”

    在梁锥村有这样的橱窗,上面是梁希森生平事迹。梁希森说这是老百姓自发搞的。

    记者问他:“你看了以后心里怎么想?”梁希森说:“我不认识字,我也看不出来。”

    有块墙还空着,记者问梁希森为什么?

    梁希森:“我的想法是让我满意的领导往上写,干事的领导就行。”

    记者:“你看重领导对你的评价?”

    梁希森:“对!”

    鲁西牛业的存在客观上也带动了周围农民的就业,台张村的张昭俊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一年,他的收入一年有七千块钱,比他种地的收入要好很多。

    可是这样一种产业模式的存在,除了土地的分红,提供相当数量的就业机会,还能给当地农民带来什么直接的好处呢?

    2004年8月,乐陵市邸家村的周玉梅就与鲁西牛业签订了一份母牛的养殖合同。

    周玉梅告诉记者:“它说是它的牛咱给它养着,牛降了小雌牛咱们可以随便卖,降了小公牛你给它养成肥牛它再回收,比市场价格一公斤高出两毛钱。”

    记者:“村里像你们这样养牛的多吗?”

    周玉梅:“这样的方式养牛的这样的方式还不少,我们村里有几个了吧,有几个,周围村里很多。”

    在此期间,鲁西牛业提供兽医、防疫等方面的服务,而周玉梅家的投入仅仅养牛的饲料,而这些饲料的来源又是农田里的秸秆等副产品。

    那么,公司从中能得到什么呢?

    鲁西牛业公司的苑国民告诉记者:“公司搞这个主要目的一个是鼓励农户养牛,再一个控制牛源。”

    梁希森自我评价:“实际我领他们干我的企业也有好处,老百姓有实惠,双赢。”

    双赢,这也许更符合一个商人的性格,何况他还是一个曾经用最烂的房地产项目赚取巨额利润的人。目前,鲁西牛业每个月的利润在200多万左右,以这样的盈利速度收回梁锥村4200万的改造资金用不了多长时间。

    这样看来,梁希森给农民建别墅并非简单的慈善之举,他是利用给农民建别墅从宅基地中置换出土地建工厂,然后用工厂的效益来收回投资,同时,兼顾改造农村。

    胡波耿向记者坦言:“站在我们企业经理人的角度,如果我这个企业是有轱辘的话,我可能会把它推走,不放在梁锥村这个地方。”

    “改造一个人比改造一个企业还困难,我想这个过程可能拉得会比较长,但是肯定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记者:“你觉得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

    胡波耿:“我觉得一代人可能完不成。”

    鲁西牛业在梁锥村其实花了两笔钱,一笔是4200万为村民盖新村的支出,另一笔钱就是鲁西牛业的设备和基建投资3?98亿元,这样的投资规模仅靠牛肉的销售收入收回投资远远不够,这就要求鲁西牛业必须具备其他企业不具备的盈利能力,否则就无法收回投资。

    “一头牛卖出五头牛的价钱”是梁希森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除去牛粪养蚯蚓可挣一头牛钱)包括牛血这一块还能出一头牛钱,包括胆汁和软骨这两项,还能出一头牛钱,牛皮深加工我们暂时还做不到,分割完了以后,还能做一头牛钱,本身的牛肉就卖一头牛钱,五头牛是百分之百。”

    无论是有慈善的目的还是从商业目的考虑,要挣钱和会挣钱也许就是企业家介入“三农”问题最大的不同。

    

后记

    对于梁希森的这次试验,我们用了半年的时间进行跟踪调查,在我们的印象中梁希森不仅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更是一个极富个性的人,他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却有常人不具备的悟性,他一心想改变家乡的面貌,可在一些做法上有时又显得生硬。但是以他对农村现状的了解和极具个性的做法确实是在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做着有益的探索。
相关标签: 背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149 回帖:17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0.458
主题: 52
帖子: 5664
注册: 2001年1月
据说梁认字不多,不过眼光独到,看采访真是一个十分有商业头脑的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2.144
主题: 28
帖子: 2429
注册: 2002年10月
我觉得最后这块地的用途就变房地产了。梁当初进军“玫瑰园”也是声称是去解救对方的,说这话已经说得习惯成自然了。现在什么最值钱?是地。低价拿到这块地,还不用给※※款,到时候他再独资成立一家新公司,牛企业把地低价转让给新公司,固定资产没了,村民在牛企业的股份还值几个钱?到时候发达的是新公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4
主题: 3
帖子: 39
注册: 2004年8月
原文由 安静觉得 发表

就业环境也不是这么创造的啊!一个富翁能改变多少就业环境?这样赔本的生意还有人参与吗?最终富翁钱花完了,农民又回到以前的状态。要想真正改变当地的就业环境,就要找到一条能赚钱的路。能赚钱,才能聚集资本,当地就业环境才能改善。修一两家慈善工厂没用。

但还是那句话:希望我是错的,希望最后富翁能赚钱,这 ......


呵呵,只能说他的计划是想双赢,没有陪本这个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178
主题: 28
帖子: 740
注册: 2003年3月
我们没法要求人做好事绝对毫不利己,那是理想主义。看事情还是不论动机的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777
主题: 242
帖子: 3748
注册: 2002年4月
原文由 现代蓝牙 发表

教育也不能完成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到一个环镜去熏陶,改变观念比得到更多知识更重要。
如果把钱都给他们,那当然是死路一条。
如果空讲教育,没有就业环境,救的也就是一个村的几个潜质强人。
靠ZF是解决不了这么多就业问题的。


就业环境也不是这么创造的啊!一个富翁能改变多少就业环境?这样赔本的生意还有人参与吗?最终富翁钱花完了,农民又回到以前的状态。要想真正改变当地的就业环境,就要找到一条能赚钱的路。能赚钱,才能聚集资本,当地就业环境才能改善。修一两家慈善工厂没用。

但还是那句话:希望我是错的,希望最后富翁能赚钱,这样才有更多人参与进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777
主题: 242
帖子: 3748
注册: 2002年4月
原文由 liaoch 发表

对几十岁的农民来说,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农民们读了书,一样找不到工作,当地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让农民读了书都到北京、上海等外地打工,肯定也不是中国农村的出路。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问题,不是光教育能解决的了的,就象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工作难一样。

其实是富豪在当地的企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 ......


教育不是单纯的指国家的小学中学大学吧!主要是意识上的教育。这事一句两句说不清楚。改变一群人只靠教育不行,但最有效的还是教育。
不过空谈无意义,不管怎么样,这位富翁还是在做,虽然我认为不乐观,但确实富翁的行为还是有尝试的意义的。谁知道将来谁对谁错呢?
还是希望农民兄弟富起来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336
主题: 351
帖子: 6207
注册: 2003年4月
原文由 安静觉得 发表
感觉不会有什么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像国家捐助老区一样,靠输血就不活得。

有钱办教育吧!


对几十岁的农民来说,教育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农民们读了书,一样找不到工作,当地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让农民读了书都到北京、上海等外地打工,肯定也不是中国农村的出路。这涉及到产业结构的问题,不是光教育能解决的了的,就象现在这么多大学生找工作难一样。

其实是富豪在当地的企业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4
主题: 3
帖子: 39
注册: 2004年8月
原文由 安静觉得 发表
感觉不会有什么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像国家捐助老区一样,靠输血就不活得。

有钱办教育吧!


教育也不能完成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到一个环镜去熏陶,改变观念比得到更多知识更重要。
如果把钱都给他们,那当然是死路一条。
如果空讲教育,没有就业环境,救的也就是一个村的几个潜质强人。
靠ZF是解决不了这么多就业问题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4.472
主题: 210
帖子: 4637
注册: 2005年8月
原文由 安静觉得 发表
感觉不会有什么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像国家捐助老区一样,靠输血就不活得。

有钱办教育吧!


同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777
主题: 242
帖子: 3748
注册: 2002年4月
感觉不会有什么效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像国家捐助老区一样,靠输血就不活得。

有钱办教育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1
主题: 61
帖子: 252
注册: 2005年10月
以房子股份换地,换劳动力,这个算盘打得不差,聪明人.
比强迫※※好多了.
农村工业化的一条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4
主题: 3
帖子: 39
注册: 2004年8月
原文由 肥P 发表
可惜啊,都是草莽英雄。最后终归会消失的。

也就是中国特色不会保护这种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4
主题: 3
帖子: 39
注册: 2004年8月
此人很聪明的,暴富了,最关心的是什么问题?当然是安全.
花大钱投资改建村,其实就是解决自己的安全问题,
受了恩的,总不会想着去劫他吧?而且会为他做保护。
另外,人富不过三代,强时为自己所以的地方做贡献,当地经济上去了,
以后子孙再差,受当地经济水平影响也能混得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2.367
主题: 100
帖子: 7977
注册: 2000年9月
可惜啊,都是草莽英雄。最后终归会消失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336
主题: 351
帖子: 6207
注册: 2003年4月
原文由 干炒牛河 发表
又能逃税洗钱,又可扬名贴金。何乐而不为呀!
赖昌星就是那么干的!


不要想的这么阴暗!
在国外做慈善事业是可以减免税赋的,在中国即使你交了税,这钱也不会落到村民的手里,而是让某些公仆吃喝玩乐了。另外赖昌星走私成品油的那几年,最大的贡献是打破了垄断,除了中石油、中石化叫苦以外,全国人民都高兴,不象现在大家拿油价没办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172
主题: 12
帖子: 281
注册: 2006年7月
又能逃税洗钱,又可扬名贴金。何乐而不为呀!
赖昌星就是那么干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603
主题: 251
帖子: 11089
注册: 2004年3月
沙发!
坐着慢慢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强人:山东亿万富豪梁希森自掏一个亿给村民盖别墅!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