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忘言•鼓浪屿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0.016
主题: 6
帖子: 365
注册: 2006年5月
  (一)
     
  鼓浪屿的故事就从厦门轮渡码头说起吧。当然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轮渡码头,但是对于入岛的旅游者而言这却是一个特殊的地方。陆路交通工具在这里止步了,唯有改变惯有的旅游思路,把车子停到地下停车场,这倒有点类似于参拜前的斋戒,现代的世俗的东西是不可以带进去的,只有舍得放下才能到达彼岸。面对迷濛雨雾中绿树成荫的小岛,心中多少有些疑惑,鼓浪屿,你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就连接近你的方式都这么特别?

  渡轮晃晃悠悠起航,位置并没有坐满人,乘客大多站在船弦边上,有些人是因为第一次乘船心情激动吧,有些人是注视对面的小岛心驰神往吧……静静地坐着的,应该是本地人了。我们的心还未从波浪的起伏中平定下来时,渡轮已经靠岸。随人群神情恍惚地走上码头,回首看时才发现,哦,那就是传说中的钢琴码头啊,鼓浪屿,我们竟是以这样一种不经意的姿态来到你的怀抱。
  行前在一个家庭旅店订了房间,店里的小弟到码头迎接,带着我们从开阔地域向不知名的小巷子行去。刚刚还穿行在热闹的小集市里慌张默记着拐弯的建筑形状或摊位特征,攸地就拐到了一条上坡路,我不禁担心起来了:这样曲折的路程,离开时没有人带路如何出得来啊。这应该是典型的鼓浪屿的小巷了吧,不,小巷大概是江南小镇的专用,在这里应该要用更准确的称谓——小路。
  
    上坡的小路是洁净的,让人不敢大步行走,生怕走得太用力了鞋底刚从闹市中带来的泥土会弄脏了这小雨中的净地;上坡的小路是悠静的,路两边欧式的旧宅静诉原主人显赫的身份却因风雨侵蚀难掩迟暮的辉煌,而暗色的玻璃窗里面竟然隐约地透出了淡雅的灯光,让人惊讶这处处老宅原来是大隐于市的修身之所。
  陌生的路程总是给人特别漫长的错觉,这已是冬天最冷的几天了,鼓浪屿小路上飘着的小雨却让人一点也感觉不到凉意,反倒因为拖个行李箱走路微微有些出汗了,上坡的行人大概也都会像我一样心中生出些许不满了吧。心中的烦躁也令路边的风景变得无味了,带路的小弟啊住处为何如此难寻,这上坡路何时是个尽头哇?突然,小弟一声“到了”,我们恍然抬头,住处近在眼前,感受山腰的凉风扑面而来,心中杂念瞬间遁形,呵,这上坡的小路竟又是心灵涤荡之路。

  这是一处修建一新的欧式建筑,在半山腰上静静地沐浴在小雨中,唯一的嘲杂就是树间觅食的各种小鸟。高高的防潮层、粗大的立柱、浪费空间到极至了的回廊都在向人们诉说它过去的故事。主人把音像室、咖啡吧、餐厅和前台都设置在一楼的防潮层;二楼回廊保持原样,中间隔成若干小小的房间供客人入住。我们的房间就在回廊边上,打开门就可以看到外面的桌椅干净地准备着客人的就坐,真庆幸空山新雨下这份宁静竟是我等独享之物。我起身参观回廊,走过第一个拐角时才发现回廊名符其实,走一圈是可以回到原地的。我不禁惊讶每一面建筑的相同,又赞叹每一面风景的变幻,心思量步未止,流连恍惚之际竟已迂回起点之处。哈,“回”字多哲理,我辈难参透。
  闲坐回廊小椅,主人送我们一壶鸡蛋花茶,以玻璃壶泡,下生小火,温暖顿时从饱满的花茶间绽放出来,主人说这花茶就采自回廊外的一株大树上,去火温肺味甘香醇。长长的回廊下,我们懒散地坐着,外面小雨连绵,桌上花茶温热,彼情彼景,已做足了铺垫,开始吧,倒一小蛊,呷一小口,沁香在齿间回旋……看看书、聊聊天、品品茶,雨细路湿不如回廊小坐,在鼓浪屿找一个宁静处所置身其中尽享避世之美,不亦快哉!
  时间无形,随雨气消散,于茶温溶去,不觉已入夜。我们在山脚小饭店餐毕携手而返,因为初来鼓浪屿路线不熟走的仍是白天走过的那个上坡路,可与白天相比又是另一番景色。小路冷冷清清的,游人已不多见,偶尔会有到邻家串门的阿婆从身旁慢行而去消失在一处灯光昏暗的门墙下。
  吸一口清爽湿气,重复着白天的上坡路,却发现这路程突然变短了似的,轻易的我们就到了山腰。夜色下回廊灯火通明,在林木掩荫下向暗夜的小路照映着令人迷醉的色彩,在院子里站一会,环顾四周,将目光从远方看不穿的黑暗处收回至眼前的美景,顿时,从头到脚都是宁静的。这个季节客人并不多,主人也到院里与我们闲聊,向我们介绍住处的※※,这儿是当年※※※在鼓浪屿的伦敦差会姑娘楼,从英国来的女牧师居住在这里,据说那时回廊吊着秋千,年轻的女牧师在回廊里荡着秋千嬉笑打闹……夜了,再看一眼卧室外白天消磨了我们无数时光的欧式桌椅灯具,无比留恋地将美丽的回廊夜色关在门外,我们开始期待明天的行程了。
  (二)

  早期的鼓浪屿,富人多在山腰或僻静处建各式豪宅,平民穷困则在码头一带聚集;后发展旅游,码头一带成了闹市,而山上豪宅或经几代日渐败落或因主人远在海外旧居只留仆人世代看管,显得愈发泠清了。这一闹一静、一穷一富的转变之间,竟又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无常世态。到鼓浪屿,有两种玩法,一是随众在闹市和景点购物留影,二是在人迹罕至处随意走走。我们选择了后者,随意地徜徉在纵横交错的小路上,寻觅着久违了的清净与悠闲。
  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小岛,早期的宗教传播者慧眼独具地选中这个原来荒芜的地方,带来西方的宗教、文化和建筑,※※※是岛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信仰,教堂经过历年发展规模气度恢弘,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了,逐渐形成鼓浪屿独有人文特色。当然,偶尔也能在旧宅墙外见到关二爷凛然屹立,只是手中青龙偃月刀不知何去何从。
  带着地图边走边看,竟也会短暂迷路,因为有些路实在是太小了,有时两个围墙间的间隔也在地图上被写上了路名,而且一个路名不是一条路专有的,有时通往同一个方向的好几条岔路也是用同一个名称的,因为最终我们发现它们又汇合成了一条路。此时,迷路也成了一种难得的幸福,既不用担心深山老林里性命成忧的迷途,又可以体会城市中因定位导航后久未体会的迷路,我们收了地图,像两个不认路的孩童,在小路与旧宅之间欢乐地行走。
  有的旧宅已经颓废败落,庭院里长满了杂草已尽失旧日风度,有的大宅被分成好多个小房间人们在里面拥挤地居住着,有的原来显赫的大门口摆上了小摊子,有的里面装修过开成了茶室食坊。在鼓浪屿行走,不要深研每座旧宅的建筑※※与建筑风格,我们只凭着外行的眼光,评论着这属于自己的风景。
 饿了就到街口找个小店垫垫肚子吧,随便找个特色小吃店进去,看哪样喜欢就尝试一下。小店也不是单单赚游人的钱,本地的老头老太或者母亲带着小孩子都会进来点份什么东西打包或堂食,我们坐在角落里听他们用我们听不懂的话语交流着,不知不觉已经吃撑了。
 
  当然也有咖啡厅和西式小点铺,店里的摆设和吃的东西一样精致,店员悠闲着应着客人的要求准备点心或饮料。悠闲是这里所有店主的共同特点吧,他们只有随意的心态,有生意就做没生意歇着,没有过多的热情,有时候真是冷淡得让我们这些外来的游人有些难以接受。悠闲的另一个特征就是,连店门口都可以养只老猫招呼客人,这大概也是鼓浪屿独有的吧。
  不光闹市有店铺,僻静的小路里也能凑巧碰到一间咖啡吧。主人把旧宅的堂屋隔成几个房间,放五六张桌子,一个人打点打点便开张了。那是一个很有氛围的地方,吧台上、桌上到处都是主人看过的书,你只管坐那里看整个下午也无妨,只是不要催促主人上咖啡的速度,因为她只有一个人,在慢悠悠地做着好几桌客人需要的东西,对她来说这也许是悠闲过日子的一种方式吧。
  鼓浪屿是个美丽的小岛,也是一个文明的小岛。在音乐厅对门的一家小店里买了一瓶矿泉水,接过找零后我点头称谢,没想到年长的店主竟客气地将我们送到店门口,亲切地说了一声:慢走。在闹市的菜市场买了一袋扇贝,女主竟然逐个轻轻地敲过,证明没有一个扇贝是空壳的。在一处僻静的路口,我们小心向着陌生的路口张望的样子,引来了一个帅气的中年男子堆着一张比推销员还黠媚的笑脸轻声问我们:“你们找什么地方啊?”我们本能地带着防范口气冷冷地回答:“我们是随便走走的。”他连忙解释以为我们迷路了,问一下而已。心存愧疚的同时我们真挚地躬身致谢,感谢这一方净土净化了我们的身心……鼓浪屿的居民没有因为开发旅游而忘却自已纯朴的本质,他们拥有平静的心,与世无争地自在生活着,这也是去过第一次还会让人想去第二次的原因之一吧。
  

   (三)

  鼓浪屿真的是一个去过第一次让人还想去第二次的地方,她的宁静无法用言语表达,身临其境才能切身体会。在厦门轮渡码头地下停车场存车时,我们还心存疑惑:鼓浪屿的居民是用什么当交通工具的。进岛才发现鼓浪屿并不是一个无车岛,确切地说是一个限车的岛。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一般十字路口会有禁行标志牌,禁的是自行车和一切非专用的车辆。自行车应该算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交通工具,在这里也被禁用了,可能因为过量的自行车并不适合这个小岛的生活吧。我们只能在博物馆的墙角才能见到破旧自行车不起眼的身影,以前的居民也一度用过这个东西吧。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居民出岛一般会带个小型的两轮手推折叠小车上渡轮,很不起眼的小东西,轻巧地拖在身后,返航下船时却能带回不少东西,够几日家用。小推车也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他们三五成群边走边聊,我们这样的局外人只有望着他们惬意的身影心生感慨。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在一些商铺附近的路上,常会有种再大些的手推车出现,它们的装载量更胜一筹,小批货物的运送都能用这种推车来完成。偶尔见到一位老者在一个不知名的宅门口小憩,吐一口浓浓的烟圈似乎要把刚刚拉车的疲劳也一起赶出身外,看他的神情这种大些的手推车有些是用来揽活的。
  板车也是岛内准用的一种车型,岛内多坡路,拉板车的通常二人一组,前面一个人拉后面的一个人推,拉更重的东西也会有两个人在后面推。他们加起速来便不愿停顿下来,一路吆喝着从游人身旁呼啸而过。据说原来岛内大兴土木时,建材都是靠这种板车一车一车拉进来,又把建筑垃圾一车车拉走,这是一笔令人咋舌十分可观的费用。这种营生延续至今,现在建房板车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不得不赞叹鼓浪屿人的心思独到,他们把板车漆成蓝色,板车一般是拉粗重活的,车子磨损很快,就算这样它们也被上漆上牌照,使得干粗活的工具也变成了风景。有的板车钉着“自用”的牌子,有的只有一个牌照号,大概是自备车和营运车的区别吧。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环卫工人用的是一种特制推车,形状类似板车,材质却是铝或铁皮。车子干净得让人不敢称之为垃圾车,环卫工人拉着它在小路里走走停停,扫着零零散散的落叶,好像总没有装满的时候。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电瓶车的数量相对少很多,码头有一批白色的电瓶车,驾驶员都是清一色的白衣女子,带小孩子的家庭或看景点的游客会坐着这种车直奔景区吧。岛内有些酒店也能搞到这种车的准用证,大概也是酒店实力的一种标志吧。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路过医院门口会惊奇地发现救护车竟也是电瓶车,鼓浪屿居民大概要笑话我们的大惊小怪了,不过外人看来确实也是挺有趣的事情。它小巧可爱地趴在院里,不时引得游人侧目。也会在弯弯的小路上看到酷酷的军车从身边“嗤嗤”声地扬长而去,呵,黑字白底牌照的军车见多了,这样的电瓶军车还是第一次见呢。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鼓浪屿以人力车为主以少量电力车为辅的车辆准用模式成就了小岛长期未变的宁静,尝喟叹古人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无处寻觅,今日在鼓浪屿得偿所愿。[/url]
  
  
  
  
  (四)

  资产阶级的精华被完美得嫁接在鼓浪屿这个茁壮的砧木上,西洋乐在鼓浪屿长出茂盛的枝叶,鼓浪屿人在音乐的浸润中一代代成长,音乐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未能在小巷深处邂逅叮咚的琴声,更无缘参加令人神往的家庭音乐会,只有随着游人的脚步去找寻传说中的音乐厅。初次去的人只要跟居民打听一次音乐厅的方位就可以很容易找到,快接近音乐厅的时候小路上会有不同的音符点缀在地面上,循着音符的引领就能见到音乐厅了。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这里每天有演出,以音乐会为主,我们正好赶上一个音乐培训班的汇报演出会。舞台上有黄发老者也有垂髫小儿,“音乐成为生活”一说由此可见一斑。但见老者闭目抚琴怡然自得,脚尖一起一落节奏分明,气慨可比“老夫聊发少年狂”的豪迈;小儿独舞、群舞、独奏、合奏均落落大方,偶尔出点差错也能应付自如。邻座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贴切地评价着舞台上的表演,身旁的母亲满目赞许地点着头。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菽庄花园是我们去的唯一一个景点,因为那里有个钢琴博物馆。先有林尔嘉先生的菽庄花园,后有胡友义先的钢琴博物馆,两位先生都是豪迈之人吧,一个圈海成园建别墅,一个千金散尽集古琴。读林尔嘉先生菽庄碑记,睹胡友义先生私人钢琴,我们在菽庄花园留连往返。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摹画者仅摹影印名作,收效甚微;摹名家真迹,方可日新月异,窃以为学琴亦如是。鼓浪屿这个琴岛,如“名家真迹”般的氛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音乐家,留下一架架有故事的钢琴供我们观瞻。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对于钢琴我们是门外汉,无法用言语细述诸多妙处,只观其形不得其神,走马观花权当是熏陶了一番。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墙边一架古琴寂静独立,惊涛拍岸声拒于玻璃墙外,意境非凡美不胜收,此时若有人能弹奏一曲岂不美哉。参观快结束的时候,一名工作人员果真在一架古琴边坐下,十指曼舞,奏一首“鼓浪屿之波”以飨众人,众人皆醉,嘘,此时无声胜有声。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五)

  鼓浪屿多名人,有时候随意走进去的一座年久失修的旧宅院,也是有不少故事可讲的。说话间已拐进了一条僻静狭小的巷子里,一面斑驳的砖墙因常年潮湿布满青苔,数根杂草从砖缝中生出,许是主人没落了无力重新修葺。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我们从楼侧绕进了过去,眼前豁然开朗,刚才看到旧墙的正面是座稍具规模的建筑,走廊挂满床单、衣裤,充满了生活气息。有个青年正铺开大纸画这旧房子正面的模样,我们站在画者身后,对比着类似泼墨技法的画作与实物的差别,良久才发现门框上的木匾写着三个字:立人斋,是了,我们是不小心闯进了林语堂先生的宅院了。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右侧的应该就是林语堂先生的新娘房了,高高的台阶仰首方能望到门廊,隐约可见当年的奢华。一楼仍住着人,门前晒着毛巾、衣物,门里一对老夫妇管自看着电视。林语堂先生的旧居败落到如此地步是我们未曾想到的,他的新娘房和书斋并没有像某些“大家”的故居那样开发出来供人参观,幸甚,也正是因为没有开发使得他的旧居仍保持着原貌,他的后人也因此多少得到了他的一些阴翳,守着这处虽然破旧但可遮风避雨的老宅子过着清静的日子。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面对新娘房我们最终没有压住心中的好奇想走到台阶的尽头看个究竟,台阶与二楼平台之间已经断裂,台阶边上草木胡乱地生长着,其中某盆是否林语堂先生亲手种下?依稀可辨新娘房也是回廊的建筑风格,只是后人为了增加居住面积将回廊立柱间直接做上了窗户,木门已朽,房顶的柳条散落开来,噫,怎一派颓败景象。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url]

  林语堂先生是孤傲的,他孤傲的代价就是没有被命名为所谓的“大家”,以至于他的旧居也不受待见;林语堂先生是世界的,他放眼世界的胸襟使他成为了真正的大家,以至于旧居也偶有知音造访,作画、拍照、追思、遐想……那个风清气朗的午后我们在林语堂新娘房前的大树底下闲坐,享受宁静的时光,相视无语,欲辨忘言。鼓浪屿的故事就用这样的情景作为收尾吧……
[泥坑之蛙 编辑于 2008-08-16 22:0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忘言•鼓浪屿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