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勃朗尼卡SQ-Ai俱乐部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希望勃朗尼卡SQ-Ai用家在此交流器材使用心得和体会,以片会友、以机交友。
相关标签: 勃朗尼卡 SQ-Ai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3480 回帖:28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版主
泡网分: 13.883
主题: 0
帖子: 43027
注册: 2005年9月
此主题由于以下原因被关闭:转贴文章不注明(转贴)或出处不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471
主题: 0
帖子: 272
注册: 2005年9月
勃朗尼卡确实是非常不错的相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世界上的著名照相机公司
照相机的发展带动了镜头的发展,也带动了世界光学工业的发展。20世纪前后,一些世界著名的光学公司纷纷开始研制照相机镜头,并转而成为专业生产照相机的公司。
在世界※※上各照相机公司和光学公司之中,最著名的当属德国的卡尔·蔡司(Carl Zeiss)公司。19世纪中叶,德国人卡尔·蔡司在耶那建立了一个镜头公司,并资助欧内斯特·阿贝和奥托·绍特研制新型光学玻璃,这种玻璃后来对镜头的设计和生产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卡尔·蔡司去世后,阿贝成为公司的董事长。当时蔡司公司的首席设计师是保罗·鲁道夫,正是他后来设计出了举世闻名的天塞(Tessar)镜头和普拉纳(Planar)镜头.这两种镜头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蔡司公司不仅生产照相机镜头,也生产显微镜、望远镜和其它各种大型的军事领域和科研领域应用的光学仪器。1926年蔡司公司和康特萨—内特尔、伊卡、格茨和埃纳等公司合并,成立了蔡司伊康·公司。20世纪30年代,蔡司·伊康公司生产的三种牌号相机深受用户欢迎,它们是伊科弗莱克斯、康太弗莱克斯和康太克斯。
二次大战后,东西德分裂,联邦德国在科亨建立了卡尔·蔡司公司。而※※德国则在耶那恢复建立了卡尔·蔡司耶那公司。两德合并后,公司也随即合并,仍名为卡尔·蔡司公司。现在卡尔·蔡司公司生产的各种型号的135、120相机镜头和座机镜头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名牌镜头。目前蔡司公司的135相机名牌——康太克斯相机已由日本京磁公司设计生产,而由蔡司公司提供玻璃原料和设计要求。康太克斯目前已有120相机问世。
在光学镜头的制作水平上能够排名世界第二的是德国的徕兹(Leitz)公司.在1870年至1880年的10年间,德国人厄恩斯特·徕兹(Ernst Leitz)在德国的韦茨拉尔(Wetzlar)将一个小小的光学商店改建为世界上最有名的光学仪器造厂之一。在当时的欧洲乃至全世界,徕兹公司是仅次于蔡司公司的第二大光学公司。1924年徕兹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35 mm相机,从那时起,135相机至今风靡世界70多年不衰。徕兹公司把这种135相机命名为“徕卡”(Leica)。 徕卡是徕兹(Leitz)和照相机(Camera)两个英文单词字头的缩写组合。著名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gli Kadiai Bulesong)就非常喜欢用徕卡相机拍照。
瑞士的阿尔帕(Alpa)公司的前身是1918年靠近瑞士瓦洛布(Valcrbe)附近的一家钟表维修公司,1933年生产第一台摄影机。1996年,阿尔帕公司被瑞士的两个银行家柯伯尔(Capaul)和韦伯(Weber)购买,专门生产专业级别豪华120相机。
瑞典的哈色勃莱德(Hasselblad)公司成立于1948年,它的创始人维克多·哈色勃莱德(Victor Hasselblad)是一位鸟类学者和鸟类生态摄影家。他对于当时市场上的所有照相机都十分熟悉,并决心制造出一台自己的,使用120胶卷的,可以更换镜头的照相机。经过他与工程师的五年合作,1948年世界上第一部120单反相机诞生了。至今哈色勃莱德相机(简称哈苏相机),仍是世界上最好的120单镜头反光相机。1999年哈苏公司推出了第一部135相机。
在欧洲享誉世界的照相机还有瑞士的仙娜(Sinar)和德国的林豪夫(Linhof)专业大片幅座机和罗莱弗莱克斯(Rolleiflex简称禄莱)专业120相杨。
二次大战以后,日本的照相机工业很快发展起来,其中在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的两大公司即为尼康公司和佳能公司。
尼康公司的前身是日本光学公司(Nippon Kogaku K.K.),于1917年成立,由当时日本的三家最大的光学公司合并而成。1932年日本光学公司开始以尼柯尔(Nikkor)的牌子生产镜头,很快风行一时。直到1948年该以司才第一次以尼康(Nikon)的牌子生产相机,并一举成名。尼康公司也以此时作为正式命名。至今尼康公司生产的F5专业单反相机已是世界顶级相机之一。
佳能公司的两个创始人是日本的吉田五郎和内田三郎,他们看到当时的徕卡和康太克斯相机如此精良,下决心生产出日本自己的更加优良的相机。他们于1933年创办了“精机光学研究所”,1934年开始研制生产第一部相机,1937年这台命名为“观音”(Kwanon)的相机诞生了,这是一部完全仿徕卡的相机,这就是佳能相机的前身。1935年精机光学研究所正式以佳能(Canon)为商标,佳能公司亦由此时诞生。现在佳能相机和尼康相机一样,都是世界著名品牌相机。尤其是佳能的EOS系列相机,更以其精密的电动对焦系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日本的照相机除了佳能和尼康两大牌号以外还有很多著名品牌,例如宾得(Pentax以前译为“潘太克斯”)、美能达(Minolta,以前译为“米诺尔塔”)和奥林巴斯(Olympus,以前译为“欧林帕斯”)都是照相机的著名品牌。此外还有亚西卡(Yashica)、柯尼卡(Konica)、富士(Fuji)、理光(Ricoh)、玛米亚(Mamiya)、勃朗尼卡(Bronica,香港译为“碧浪之家”)和骑士(Horseman也有的译为“豪斯曼”)等。目前日本的京磁公司与德国的蔡司公司合作生产原德国的品牌康太时(Cantax以前译为“康太克斯”)相机。玛米亚相机和勃朗尼卡相机,都是120专业相机的世界名牌。而骑士相机是大型专业座机的世界著名品牌之一。目前勃朗尼卡公司与日本的腾龙公司合并。
俄罗斯的也是一个照相机大国。二战胜利以后前苏联把德国蔡司公司和徕兹公司的很多生产设备连同技术人员一起带到了国内,以至于在20世纪的40~60年代,前苏联相机一度成为仅次于德国甚至可以与德国并驾齐驱的世界名牌照相机。当时的佐尔基、基辅和菲特尔是苏联照相机的三大著名品牌。但是随意日本照相机工业的迅速崛起和前苏联计划经济下管理体制的日益落后,日本相机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超过前苏联相机。前苏联解体后照相机工业更加落后,而日本相机则始终在大踏步地前进,成为世界上产品质量仅次于德国,甚至在某些方面(如电子化、自动化方面)远远超过德国的照相机生产大国,尤其在产品种类和生产数量上更是大大超过了德国,成为世界照相机生产第一大国。这使得历来趾高气扬的德国照相机著名生产厂家,如徕兹公司和蔡司公司也不得不放下架子开始与日本合作,生产某些普及型自动化相机。而目前被统称为“俄罗斯”相机(有些不是在俄罗斯本土生产)的前苏联的一些相机品牌,如基辅和泽尼特(前佐尔基)相机,与日本相机和德国相机的差距则日益拉大。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太慢,产品品种单一是俄罗斯相机的通病。然而俄罗斯相机又毕竟有前德国相机的技术和传统,所以在光学方面和机械方面,仍有某些优势存在。俄罗斯相机笨重、结实、成像质量好、价格便宜,很适合※※工薪阶层摄像爱好者的需求。
除了日本、俄罗斯以外亚洲的韩国三星公司也生产相机,但是以小型自动化袖珍相机即傻瓜相机为主。目前三星公司与德国的禄莱公司合作生产禄莱小型相机。而亚洲的其它一些国产,如新家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则以照相机加工业为主。
在欧洲,除了德国、瑞典、瑞士生产几种高档豪华相机以外,英国、法国、意大利、捷克、也都有自己的照相机工业,但都没有世界范围的影响。
世界上除了照相机厂家以外,还有一些著名的专业镜头生产厂家,如法国的安琴(Angenieux)、德国的蔡司(Zeiss各种相机用镜头)、徕兹(Leitz徕卡相机专用)、潘太康(Pentacon)、罗敦司得(Rodenstock)、施耐德(Schneider)、日本的骑士(Horseman大型相机用)、塞柯(Sekor马米亚用)、吉野(Zenzanon勃朗尼卡用)、兹伊柯(Zuiko 奥林巴斯用)、赫泽侬(Hexanon柯尼卡用)、尼柯尔(Nikkor尼康和其它大型相机、放大机用)、富士侬(Fujinon富士和其它大型相机、摄象机用)、考西侬(Cosinon确善能用)、理开侬(Rikenon理光用)、启侬(Chinon企诺用)、腾龙(Tomron)、适马(Sigma)、图丽(Tokioza)和美国的威达(Vivitar)、英国的柯克(Cooke)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细说120相机的发展 点评各品牌经典名机相机之家   

日期: 2007-9-25   类型: 转载  作者: 孔立航
--------------------------------------------------------------------------------

    160多年前的相机,其体积大得惊人,20世纪问世的徕卡135相机,实实令人可爱。如果你对135相机的成像素质仍不满意,使用大片幅相机又嫌它繁琐笨重,那选择120中片幅相机是最合适的。

    回忆几十年前在国际文化交流工作中,多国与※※合作出版的文物,考古名胜等巨型画册,所提供的感光片均是120及4×5以上的片幅,大片幅底片确有它的优越性。事实上※※的许多出版社,从事广告制作、婚纱摄影、工艺美术、文物考古、园林建筑、科研成果、展览图片以及对成像素质要求较高的业余摄影者,也都在使用着120相机。数码相机问世后,近年在专业120、大片幅相机上也配备了数码后背,一机可以两用,显然是件好事,但是仅此一数码后背的售价就要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恐怕在摄影专业单位中也难以普及吧。所以传统相机与数码相机在一定的※※时期内,只能是相互并存着,什么在五年内要淘汰传统相机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图1 蔡司·依康

    早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就出现了三种形式的120相机,一是旁轴取景式的,二是双镜头反光式的,三是单镜头反光式的。图1是德国的蔡司依康Zeiss Ikon,配置105/6.3无膜镜头,快门时间有B门,1/25、1/50、1/125秒,旋转镜头估计距离调焦,由红窗观看过片的张数。德国禄来Rolleiflex双反相机,上方镜头取景调焦,下方镜头与上方镜头同步移动进行拍摄,这台相机在※※建国初期,直到60年代,在新闻摄影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大多数※※照片都是出自禄来,它可拍6×6cm方形片幅12张,镜头不能更换,虽然它也生产了一只单管的远摄镜,装在上面取景调焦,然后再移到下面进行拍摄,但操作上极为不便,日本玛米亚公司仿造了一台C330相机,对镜头作了改进,镜头双双更换,可用广角、远摄镜头,雅西卡124G是模仿罗莱更相似的,但制造工艺的精细令人叹服,机身上可以电子测光,这比罗莱又略胜一筹,中国上海也仿制了4型、4A、4B、4C双反相机,工艺制造略为粗糙,镜头为1组3片,开大到F5.6以上,边缘上清晰度较差。当时的出口型为3组4片天塞型。

图2:格来弗来克司

    日本的双反相机早已停产,禄来把它当做经典相机极少量的还在供应,总之,日落西山的双反相机是该进博物馆了。早在1925年美国就推出了格来弗来克司GRAFLEX(图2)单反相机,体积过大,操作不便,没有多久就偃旗息鼓了,但是它能去掉一个取景镜头的单反形式,经过几十年设计师的不断改进,单反已成了今天最时髦的相机。

图3 玛米亚 RB67

    今天在国内最受欢迎、销量也占第一位的120单反相机,应该是日本的玛米亚(Mamiya)RB67,已停产的第一代PRO型,第二代PRO-S型和正在供应的PRO-SD型,人们都在使用着,它可以拍摄6×7、6×4.5cm画面。这几种片幅深受人们的欢迎,它可以随时更换卷片盒,配有由37mm~500mm(包括鱼眼、移轴、微距、人像)的多种镜头,推出SD第三代产品的同时,又有几款APO更高级的镜头供应市场。此相机属于机械相机,坚固耐用,镜头卡座上附有皮腔装置,能够最大限度的向前延长,以利近景的拍摄,延长到任何位置均有标尺显示,并标有倍数的增加量,皮腔因数的标明,使摄影者可以迅速的增减曝光量,以求获得准确的曝光,这一独特的设计,加重了它专业标准的份量。附有PD眼平测光取景器,更方便了用家,售价在同等相机中又是偏低的,这一切都是它备受用户欢迎的原因。为了横、竖幅更换的方便(片盒转动即可)机身只能大于7×7cm,看上去是偏大些,重量也显得偏重,这恐怕是它的不足吧。

    同时出现的还有RZ67电子相机,除了上弦过片可一次性完成外,其它功能与RB67大同小异,售价比RB67多了3000元左右,所以使用者就少多了。

图4:玛米亚 AF645

    图4是近几年推出的AF645电子相机,它等于是放大了的135AF相机,熟悉了135AF相机的影友,用不着细说也就了解了它的功能等,除了可拍摄比135画面大2.7倍的645画面外,电子功能基本上是由135相机上移过来的,在AF之前它有超级645、1000S等645手动相机,AF645问世后并没有引起什么特别反响,潘太克斯645N比它提前问世,二者区别是玛米亚可以更换片盒,其它功能也是大同小异,摆弄两台相机,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细说之处,轻便小巧真是一个特点,背上它在爬山涉水时可以减轻一些负担,但是在售价上都提高了不少,日本产品在电子方面大做文章,看来是大势所趋,想躲是躲不过的。

图5 玛米亚7

    单反相机风靡今天的时代,玛米亚前些年又推出了别出心裁的旁轴取景120相机,随后2000年勃朗尼卡(Bronica)也推出了RF 645,傻瓜相机为了小巧轻便几乎全部是旁轴取景的,120相机也走这条道路,莫非也向轻便方向发展,玛米亚M7型机身加上专用的43、50、65、80、150、210mm六只镜头,快门时间有B门、8秒~1/500秒。还附有自拍、光圈优先功能,看上去是很实用的。试拍几卷后,留下深刻印象的它的镜头成像,感到它的成像素质决不比哈苏的蔡司镜头逊色。于是找出了国际上对两种镜头的测试评分,其中50、80、150mm与哈苏的50、80、150mm相比,M7的三只镜头平均得分为3.8,而哈苏的三款镜头的平均得分为3.74,这使笔者颇为吃惊,一贯认为蔡司、施耐德、罗敦司德德国的三大名牌镜头是无与伦比的,今天却让玛米亚M7的几只镜头给比上了,这说明了日本在光学上也在穷追猛赶,在机身上德国对日本应该俯首称臣,在光学上德国似乎仍有骄傲之处,看来这一观念是不能一成不变的,就普遍意义而言,德国光学镜头仍然占有一定优势,但是从售价上比较,那德国镜头的优势就差之甚远了。

    旁轴取景最难的是取景范围的变化,多年前的康泰克斯G1、G2,近年的M7和勃朗尼卡RF 645都可以根据焦距的长短,自动变换取景范围,这应该说是相机革新方面的新成就,但是它还有它的局限性,不能像单反相机那样更为自由。M7还设计了135附件,也可拍摄135胶卷,画面是24×65mm,相当于窄幅的120画面,装卸120、135胶片前,更换镜头前必须先关上遮光帘布,用以防止漏光。M7与RF 645的区别是6×7cm片幅和6×4.5cm片幅,RF645目前只有45mm f/4、65mm f/4和135mm f/4.5三只镜头,其中45mm f/4的分辨率,使用最佳光圈F8时※※为80线对/mm,边缘为54线对/mm;65mm f/4的分辨率,※※为80线对/mm,边缘为45线对/mm,这在120相机上已是相当优越了,对日本镜头应该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说到潘太克斯当然也就想到宾得和碧浪之家,这些翻译都来自香港,如果你用潘太克斯和勃朗尼卡的发音到世界各地相机店,相信店员不会给你拿错相机的,如果用宾得和碧浪之家发音,那对方听得懂才怪呢,翻译也要考虑到它的通用性,何必非要闭门造车呢?潘太克斯67也等于是放大了的135单反相机,机身镜头较重,在眼平位置上取景,再用一只手调焦,加上反光镜板弹起的震动,能否稳住相机倒是一个问题,它拍摄6×7cm的画面,除了配备了太空马Takumar多层镀膜SMC高级镜头,成像不错外,其它特点就没有什么了,潘太克斯120相机没有可换片盒的,这也是个美中不足之处。645N是自动调焦相机,加进了电子功能,想了想也没有什么值得细谈了。

    勃朗尼卡是日本专门制作120相机的公司,早期相机配用过尼康镜头,现在改由腾龙光学公司经营,相机有GS-1(6×7cm片幅),SQ-A(6×6cm片幅)和ETR-Si(6×4.5cm片幅),2000年推出了RF645破天荒第一次生产了旁轴取景相机,它的相机在中国市场上反应平平,远远竞争不过玛米亚、哈苏,三种相机也都备有多款镜头,但在锐度上,反差上不及玛米亚镜头,所以它的用户并不普及,售价上也不比玛米亚低,在竞争上显得贫乏无力,也只能把它当作平平的专业相机吧。

    说起富士(Fuji)相机,先说说它的首台富士卡(Fujica)G690,早在1968年即已问世,可更换67、100、180三只镜头,快门时间有B门,1~1/500秒,当时还设计过带测光装置的,镜头采用EBC多层镀膜工艺,6×9cm画面极适宜拍摄风光,团体人像,商业广告等,当时影响很大,被业内人士称之为巨型“徕卡”。后来为了提高其可靠性,就将可更换镜头的设计改为固定式的镜头,成为一头一身了。称为690,它比135的片幅要大6倍多,再加上富士龙(Fujinon)成像极佳的镜头,所以成了具有独到之处的一台专业相机,它陆续又生产了680Ⅲ型6×8cm,另有一台680GX属于单反相机,体积较大,前面可以调节镜头上下、俯仰、摇摆功能,用以调整被摄物体的变形,身大体重,使用并不方便,而价格高昂,所以问津者极少,人们也不了解它的存在了。近几年又在645上下功夫,GA645、60/4;GA645、45/4;GA645、55~90/4.5全成了自动调焦的电子相机倒也小巧轻便,怎么欣赏也像是台高级玩具,也可能就是为给旅游者设计的吧,市场销售价格尚能接受,但它的一头一身,实在令人别扭,这就是富士相机的个色,笔者试拍成像很好,但作为专业工具是不会选购它的。

    禄来6008Integral是由6000系列发展过来的,它已成了电子相机中的典范,集众多功能于一身,而不需要大量的附件,机身内置TTL测光系统,可识别不同的ISO值,也设置了※※偏重点测光,也可重点或多点式测光,加入了光圈优先、快门优先自动曝光,也有手动、自动包围、多重曝光及曝光补偿等功能,最高闪光同步可由1/500秒到1/1000秒,这倒是世界之冠了,马达可连续卷片,每秒两幅,可更换6×6或645片盒,使用镍镉电池,充电后可作500次曝光操作,用蔡司30~1000mm的多款镜头,也有由施耐德(Schneider)为它设计的大光圈镜头,移轴和变焦镜头等,实际上它已是一台全电子化的专业相机了。

    哈苏除传统的500CM、503CW外,它的2000FC也是电子相机,它与罗莱使用的镜头都是蔡司提供的,也可拍6×6和645片幅,功能大致相同,这里就不必再重复了。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在120相机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相机,如德国林哈夫(Linhof),日本骑士(Horseman)612相机片幅为6×12cm,相当于4×5页片,它们都附有专用的取景器,拍摄前镜头上必须附加圆心渐变中灰镜,否则就中心画面偏亮,四角偏暗,因不是常用相机,也就一说而过了。另一种是摇摄相机,德国有诺宝(Noblex),中国的凤凰也仿制了一台,摇摄约140度,可拍团体合影、风光等,瑞士还出了一台赛兹120、360度全景相机。

    以上众多相机中有没有笔者偏爱的呢?如果依笔者从片幅、镜头、片盒、操作和售价几个方面平衡后加以选择,毫无疑问的首选相机是玛米亚RB 67SD系列和玛米亚M7Ⅱ,选购相机因个人的需要不同,是应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Bronica中幅俱乐部QQ群:6844786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勃朗尼卡S

我们今天见到的几种勃朗尼卡中画幅照相机,几乎全部都是可以进行自动曝光拍摄的电子控制形式的产品,但是在1972年以前制造的勃朗尼卡照相机,则皆为机械控制的机型。1958年,吉野-勃朗尼卡公司生产出D型中画幅相机,在当时曾是一种装饰豪华、功能齐全的专业型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由于D型相机不菲的价格,限制了使用者的范围,因而在两年之后的1961年,勃朗尼卡公司又推出了价格仅为D型相机三分之二的S型中画幅单反相机。这种新型相机保留了D型相机的诸多实用功能,摈弃了D型相机不必要的装饰,降低了相机的制造成本,一时间勃朗尼卡相机用户的数量大增,S型相机随之成为奠定勃朗尼卡基础的著名机型。

如D型相机一样,勃朗尼卡S型相机的金属外露部分仍采用不锈钢材料制造,这种材料的型号称作18-8。使用18-8不锈钢装饰机身表面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了1965年出品的勃朗尼卡S2。机身的设计与纤细优雅的D型相机相比,更显得坚固且具有安全感。这种设计后来由S2型相机继承下来,成为勃朗尼卡早期型号相机的基本设计。

由于是设置在机身的帘幕快门,所以快门的调速机构也只能装在机身之上。勃朗尼卡S型相机的快门速度调节旋钮与胶卷卷片转轮作成一体化设计,位于卷片轮(摇柄)的里侧,使得右手的操作极为方便,采用如此设计的同类相机还有后来出现的禄莱SL66。

作为机械控制的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相机,勃朗尼卡在六十年代初就将S型相机设计成反光镜快速复位结构。但与大多数同类型相机所不同的是:勃朗尼卡S型相机的反光镜在胶片曝光前向下滑落,而非通常所见的上翻设计。普通向上方翻动的反光镜,在上翻至终极位置时,会自然地阻挡来自取景器的光线进入反光镜箱;而下降式的反光镜快速复位装置,则由于反光镜的反射面朝向上方,且不能遮盖取景屏,将使得取景屏外的光线和来自镜头的反射光线影响胶片正常曝光,所以必须设计一同时能够覆盖反光镜和取景屏的遮光幕。尽管它的结构复杂,但经过当时技术开发人员的努力而终于得以实现。这种巧妙设计的工作程序大致如下:1、按动快门按钮;2、反光镜下降,防止内反射用遮光板覆盖反光镜,同时另一遮光屏覆盖取景器;3、帘幕快门开始工作;4、遮光板倒回,反光镜上升复位。

勃朗尼卡S型相机的胶卷后背也是从D型照相机继承下来的传统装置。可以更换后背,对于人像摄影师可能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东西。何况S型相机的这种胶片后背还设计了防止重拍和防上空卷的机构,以及可使胶片加强平整度的自动拉紧装置。◆

勃朗尼卡S型相机主要规格:
类型:机械控制中画幅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画幅尺寸:6×6cm
标准镜头:75mm1:2.8尼克尔镜头
快门:机械控制纵走式帘幕快门,T、B、1-1/1000秒最高闪光同步1/50秒
体积:100×100×140(mm)
重量:1000克(机身、后背及标准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有出PS150/4镜头的请告知,先谢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勃朗尼卡s200/4镜头有用过的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经典画幅66得对决,布朗尼卡SQ-Ai vs 哈苏503cxi。

转自中国网络摄影,作者:建筑。

  这几天坛子里面突然对中画幅的东西大感兴趣,那边645的贴子已经很长了,前几天顾老问道布朗尼卡的机器,仓促间来不及仔细说说,拖久了干脆就来个彻底点的清算,顺便也说说对2手机的一些看法和个人经验。
  经典的66画幅是摄影界一个比较保守的领地,正方形的构图很容易就限于死板,但是由于它的四平八稳,画面也有种稳重的气势,在现代,66的画幅的机器不算多,更新换代也不快,按照厂家的节奏一般要7-10年才会有一次小改,15-20年才有新机出来换代,这无疑是非常缓慢的,在这一领域里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无疑是享名已久的哈苏了,它的※※悠久,工艺精湛,他是把66的画幅引入单反的领先者和这一市场的长期占有者,虽然我们大多数人对日本鬼子有着深刻的仇恨,但是日本人在近现代摄影器材上的成就我们还是不得不服气,他们在66这个经典市场只有布浪尼卡推出了一系列单反相机,其他的都碍于哈苏的积威,都自行开辟645和67的新市场,避开最强劲的竞争者。抛开市场的因素,国内的市场,受典型的东方思想的主导,在中庸和稳重的主旋律下,加上对哈苏的品牌近乎深化的推崇,66的哈苏在120单反相机方面几乎占有了绝对优势,唯一例外的是婚纱影楼受市场和港台的影响,大量的使用rb67,除这2者以外,别的画幅和品牌在中国大陆的销售和推广(有没有还很难说)都可以说是很不成功的。布朗尼卡在中国的拥有数量和以前封闭年代的一些政治因素有关,当年中国进口了一批尼康和布朗尼卡etrs分配到各个新闻和科研单位使用,这是这样的行动却只制造出了尼康的神话,而布朗尼卡却死得一塌糊涂,以至于现在的人甚至认为俄罗斯的毛子头也比他们好的感觉,但是很奇怪的是同样使用nikkor镜头的135的尼康和120的布朗尼卡645,
  怎么会有这么截然不同的遭遇和下场呢?在135的领域,nikkor镜头的成像为人至今称道不已,120中却有布朗尼卡的镜头是最差的一说,这是以讹传讹还是真的是事实呢?...........奇怪,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到奇怪,对于镜头方面,差别真的那么大麽?
  我在谢这个贴子的时候一边写,一边在想,这个对绝应该以什么为主?以我们摄友的传统观点,应该是以镜头的光学水平来做天平的砝码,但是我们真的是只需要光学麽?东德蔡斯的镜头成像那么为人称道,为什么没有什么大的正规的市场呢?我想,镜头确实是一方面,但是,功能上满足需要才是我们对器材的态度,买器材不是简简单单的拿一样回来就可以了,他是购买的一个系统,尤其是在120这种纯粹为了专业和严肃摄影者设计的东西中,他的系统性更加强大。
好了,闲话不说了,我们还是来看看相机把,相信大家对哈苏的※※一定非常熟悉了,我也不用在班门弄斧,反正这又不是在投稿,码的字数越多,稿酬就越高,我只简单介绍一下布朗尼卡的发展经历,当然限于题目,那就只对66的产品而言吧!
  布朗尼卡的全名是吉野.布朗尼卡,相机上的英文标示ZENZA BRONICA香港叫做碧浪之家,赫赫,我觉得比内地叫的有诗意多了,他是由日本吉野.布朗尼卡公司生产,布朗尼卡公司所有的产品都是120的,他的鼎盛时期是在70-80年代中期,后来由于很多市场原因,宣布破产,被腾龙公司并购,成为腾龙公司的子公司。吉野的标示是指的这加工厂的创始人吉野善三郎,他是一个严肃的摄影爱好者,就是因为在使用德国的产品中发现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才开始自己设计生产相机的。
  66得相机,布朗尼卡最开始的型号应该的S,他是一种不同于哈苏的机器,他采用了电子焦平面快门,为一直以来的纯机械式的66画幅注入了新鲜血液,由于布朗尼卡公司是家小型企业,没有能力自行设计和生产光学镜头,于是他效仿哈苏,把所有的光学产品都委托当时日本最好的光学企业尼康公司设计生产,当时的尼康公司在135上大获成功,作为日本最优秀和最有前途的光学企业,还同时为很多家照相机生产配套镜头。因为使用焦平面快门,镜头的设计相对简单,当时的哈苏,故意高悬焦平面快门的型号,全力发展镜间快门的500系列,而这时的布朗尼卡借尼康在市场上新近取得名气,和性能可与哈苏最高档的2000系列相比,而售价大大低于哈苏最便宜的型号,使得很快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随后精心改进的S2成为布朗尼卡在市场上最成功的一款相机,

  1965年的他显得是鹤立鸡群般的先进,他吸纳了哈苏的可换镜头,可换后背的优点,使用了免维护电子快门,加上设计了当时看来非常先进的内测光,使得购买他更加经济合算。随后1972年的改进型EC出现了,不过很快就变成了EC-TL,加入了当时在135都显得很先进的TTL测光。

  不过70年代末的经济萧条使得布朗尼卡也开始有了新的想法,1978年出现的ETRS是一个信号,它标志着布朗尼卡开始抛弃焦平面快门,全面进入镜间快门的时代。很快。1980年,布朗尼卡就推出了完全不同于以往的SQ,他以精工的镜间快门替代了以前的焦平面快门,以前批评焦平面快门震动大的弊端彻底被抛弃了,可是事有不如意,以减小快门震动的机型身上居然没有反光镜锁,这在严肃的风景和室内静物的拍摄中几乎是不可容忍的,谁都知道反光镜的震动远大于快门的震动,没有这个镜间快门的优势很难得到发挥,厂家迅速的觉察到这一点,1981年,SQ-A正式的出现了,他只是加入了反光镜锁的功能,可以看作是SQ的修正,而不是升级,这一个型号的设计相对要显得完善很多在路来还没有推出划时代的电子化6XXX系列的时候,它的设计是非常先进和完善的,它的功能设置更加合理,电子镜间快门的精确度比以前的机械式的设计要高出很多,完整的附件和配件可以极大的提高相机的各种性能,甚至比哈苏的配件还要完善,功能扩展还要宽广。此后的发展相对小很多了,除了因为厂家经济原因外,还有本身的设计已经很好了,后面的设计也只是在原机体上进行某些增强而已。
现行的机型是SQ-Ai,和他相对印得是哈苏503cxi,一方面两者出

来的时间差不多,另外一方面是在503cxi之前,哈苏一直依赖1968年发布的500c/m,而这期间布朗尼卡进行了很多次更新换代,比起来有些不公正,也不好类比,现在新出的503cw其实应该是500el/m得替换者,要拿他相比也没什么不可以,只是时间出现太晚,有些地方的设计就要新一些。
  既然是对比,那就一项一项的来!
  一 身材。
哈苏503cxi和布朗尼卡SQ-Ai的基本结构大致相同,这不奇怪,布朗尼卡本来就是哈苏的模仿者,SQ-Ai得长度为179MM,哈苏503CXi为180MM,宽度SQ-Ai为92MM,503CXi为107mm,高度SQ-Ai为109mm,503CXi为114mm,重量SQ-Ai为1515G,503CXi为1510G。
  从这个对比看得出来,这两者在体型上的差别很小,布朗尼卡略微苗条一些,重量上倒是相差无几,从外观上看,布朗尼卡是电子化的相机,机身上的电子化特点明显,虽然布局相同,但是看上去哈苏显得更有味道些,这和日本的设计更注意功能方面有些关系,加上哈苏的做工看上去也比较明显的好于布朗尼卡,120的相机大多都是黑色的,这两台也不例外,只是哈苏上有些装饰的镀铬线条,显得棱角分金属感十足,其实两者金属塑料应用差不多,但外观上的效果却使人感觉哈苏更结识更耐用。
  二 功能
  哈苏的功能应该很容易尽酢酢酢貊来,它比较简单,很长的时间里,他在这方面的坚持多过改动,哈苏的机身实际上很简单,他的很多功能都在镜头上,他是全机械式快门的设计,拥有b,t,1s,1/2s,1/4s到1/500,哈苏的取景器大多是标准配置,折叠的腰平取景器,取景器内有一个弹出式的5x放大镜,用于精细调节焦点。从使用的角度来说,哈苏的对焦屏是暗淡的,现在的新式的501cm和503cw是从美能达定制的新的对焦屏,在这以前,哈苏的对焦屏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虽然在视觉上的显示很精细,不过由于镜间快门的光圈都比较小,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小光圈镜头就显得比较费劲了,特别是在观察景深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不够方便,而120上察看景深是很频繁操作,就算是新的机器上配用的光亮对焦屏也只能是说合格而已,和现在新出的645得对焦屏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不过还是可以弥补的,哈苏另外有特制的光亮对焦屏但对出售,不过价格可是不便宜,而且这一款还没有裂象,不过根据哈苏的新出的目录,有一款有九宫格的中间有裂象的光亮型对焦屏,据说亮度比标准的高出30%,相信换上一块还是很有帮助的,老款的500cm,500el等等,他们的对焦平和现在的是通用的,这些早年的机型受当年的技术水平和使用多年的老化和积尘,很多是相当暗淡的,换上一块试试看看,说不定有种脱胎换骨感觉哦!
  在取景器方面,哈素有很多款各式各样的以备各种不同的特殊要求,在我看来,66的相机使用腰平取景器其实就非常满意了,这种取景器有种特别的审视效果,基本上相当于最终相片的预示,他的视觉感觉和平视的取景器完全不同,我觉得相当便于思考和观察,这也是我唯一喜欢66画幅的理由。平视取景器方面哈苏有pm90,pm45等等这里面带个e的就标示有内测光,不带的就标示没有,对于哈苏的使用者来说,有没有内测光其实都没什么多大的区别,因为对于哈苏用家关于使用和依赖的手持式测光表来说,内测光就象初生婴儿般弱智和不堪使用,有时候取景器的显示反而打扰对画面的注意力。
很多人都在45度和90度取景器间摇摆不定,按照135的习惯来看似乎90度的更加合适,不过就使用的感觉而言,45度的在除了人像以外的拍摄方面都比90度的来的舒服和方便,这大概和哈苏的机身设计有关,只有在拍摄大量的人像的时候90度的可以用另外一只眼睛作粗略的观察,而且在眼睛离开取景器观察然后回到取景器这个反复的过程中,视线的转移很小,眼睛也不那么容易累,而45度的总是有个俯视的动作,容易使机位偏低和眼睛和脖子疲劳。除了使用哈苏的,前苏联制造的哈苏斯基----基辅88的平视取景器也能够直接上在哈苏上使用,这种方法看上去有些不伦不类,但是对于很多象我这样的只是偶尔使用一下眼平取景器的人来说,花上6000-9000的银子去购买原厂的东西是不现实的,而且在取景的效果的差距上远远小于两者的价差,不过话说到明处,便宜货还是会买死人的,基辅88的眼平取景器只在单边设计了一个卡笋装置,而哈苏的确是一边一个,基辅的取景器在哈苏上实际上是基本不能锁死的,但是大多数安装上去还算稳固,松松垮垮的也不少,虽然也不会脱开,麻烦一般在与那个锁不紧的取景器却是整个相机最好下手的地方,张开五指抓下去小有九阴白骨爪的味道,很多时候这样抓是可以稳稳的把相机提起来招摇过市的,不过这种几率并不稳定,很容易发生九阴白骨爪只把最不值钱的部分牢牢抓住,却看着精细昂贵的部分在地上声音洪亮的翻滚,以实际行动考验着你坚信金属机身可以砸核桃的信念。当然如果注意到了这一点,这种心碎的考验是根本没有可能发生的。嘿嘿,越扯越远了!
  哈苏的后背种类很少,主要是66的,也有645的,以前500cm使用的后背完全可以在现在的新机器上使用,不过不同的是新设计的a12和a16后背拥有了一个档光片(豆腐刀)的收藏处,不会再象以前的后背常常会发生豆腐刀不翼而飞的悲剧,致使可换后背的优点瞬间就荡然无存。另外的歪门邪道还是使用※※子的东西,基辅88的66和645后背都可以在哈苏上使用,卷片和计数都一样的连动,老款的后背并不能直接上到哈苏上,因为接口尺寸略有不同,修正的方法也很简单,用锉子挫几下,能用就行了,不过也不是马上就可以用,还有漏光的问题,这个要靠自己发现了,解决也很简单用黑绒布贴上一小圈就可以了,听说新出的可以不用任何改造就可以直接在哈苏上用,不只是不是这样,至于用过这种偏方的朋友出来现身说法了。
  503cxi本来是个完美的机械产物,但是它上面有个奇怪的电子电路,TTL闪光OTF控制,我个人的认为这是个狗尾续貂的愚蠢设计,不知道拥有这个机型的上万的摄影者有没有1%的人使用过这个功能,它的实用型机乎为零,如果作为503和501的区别,这个无用的功能到底有多大的区分意义和价值,或者仅仅是哪几千块的售价上的区别。
哈苏的曝光过程的声音其实并不好听,并不像人们想的,哈苏的声音和震动很小,其实他的曝光动作繁琐而漫长,反光镜的声音和震动出乎意料的明显,快门的呻吟听上去也很清楚,当然,实际上一般很难真正听见快门的声音的,那个明显的咔嗒一声其实只是机身上的遮光板收起的动静,镜间快门的声音细小,很容易淹没在其他响亮的声音中,在使用了反光镜锁之后,镜间快门近乎没有震动的优势才得以发挥,还好我喜欢风景,反光镜锁不太影响构图,不知道那些拍MM的DX会不会使用这个功能!
  从使用上来说,哈苏真的是一个返朴归真的东西,他不适合初学者使用,他只是为那些基本技术熟练的摄影者准备的,有时候平心而论,哈苏上还真没有缺什么其他我真正需要的功能,赫赫,说到这,我还是有上火得地方,哈苏也容易漏光,TMD,可以说几乎每个哈苏的用户都遇到过漏光的麻烦,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是看着重金请回来的“神”也犯病,心中还真不是滋味,还有个麻烦,多次曝光的问题,这个功能实现起来并不难,不过哈苏好像不打算理睬这个要求,排张多次曝光的东西要靠下后背单独对快门上弦,烦,那个机为很容易在装卸的时候移动。也不知道为什么,在135上我几乎就没怎么用到多次曝光,上了120就发现多次曝光使用的还是挺多的,真是奇怪!还有从操作上,哈苏并不比基辅相机的顾忌少,当然这种设计也有很大的优点,但是他很容易让一个不熟悉相机的人在不自觉中就使其损坏,特别是不上铉就装卸镜头,或者是不插挡光豆腐刀就拆卸后背。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不过哈苏的操作也确实过于繁琐了。还有个不怎么为人注意的毛病,哈苏的滤镜接口是特殊的,这种滤镜很难买,原厂的滤镜也不过是从蔡斯oem的,但是价格贵的惊人,哈苏虽然是贵族相机,但是在这些小东西方面还是缺乏大度。

  在来看看布朗尼卡,在国外,布朗尼卡并不是一台便宜的相机,它的机身和镜头的价格其实挺贵的,很多的时候比马米亚的要贵些,※※的人们认为他便宜只不过是没有怎么见过他的新货而已,在2手市场布朗尼卡和马米亚645一样是120中最为便宜的。
  全新的布朗尼卡SQ-Ai的售价很接近哈苏的501,他和哈苏不同的是他选择的路线是电子化的快门,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开高精度镜间快门的加工难度和成本,加上可以较为精细的控制快门的速度,实现更精确的曝光控制。另外一个比较隐蔽的有利条件是电子化的镜间快门结构比较简单,体积也比较小,在镜头的设计上所获得的自由度也高的多,布朗尼卡和哈苏不同,他把快门的调节装置设置在机身上,这样镜头上的空间就全部留给光圈环和对焦环这样就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哈苏的几乎所有功能都挤在镜头上,标头以下的镜头操作手感很差的弊病。对比相同焦距的布朗尼卡镜头和哈苏的卡尔蔡斯镜头,你会发现布朗尼卡的镜头的都要轻些,小些,短些,而且布朗尼卡的镜头设计很多的镜片都深深凹入镜头内部,前方事实上形成了一个遮光罩的结构,从这一点看来,他的光学结构上的设计的余度比起哈苏要宽松的多,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电子化以后的路来身上。布朗尼卡早期的套装是没有内测光的,这比较令人奇怪,用电的机器居然没有什么电器性能,他的内测光还是通过更换取景器这种外部构件来实现的,功能最多的是AE-S型棱镜平视取景器,他的测光源监视较敏感的蓝硅元件,测光范围为EV4-EV17,这个数值很一般,但还算中用,测光显示在取景器内,由16个发光2级管构成,其中13个显示快门速度的,8s-1/30s的时候是黄灯,提醒手持相机的震动,1/60s--1/500s为绿灯显示,〉和〈分别显示曝光过度和不足,还有一个长方形的红灯显示电量和快门关闭信号,在测光方面有两个蓝硅元件作画面平均测光,这种方式显得很原始,不过在应用手背测光法的时候还是比较准确的,AE-S取景器上的有功能选择开关,AUTO档下相机进入光圈优先的模式,这个模式是我认为相机上最为使用的功能,但是他的前提条件是测光系统要很好,最少也应该有重点测光的功能,用平均测光使用光圈优先,除非用灰板测光,不然获得准确的曝光的反转片将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这种功能虽然具备一定的实用性,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或者严肃的态度来说,都是不足可取的。
其他的取景器都不能实现光圈优先了,最多只能测光,在显示上也没有AE-S那么完善了,标准配置的S型俯视取景器没有测光功能它的放大倍率为1:1.15,比原图像略大,这样边缘有些遮挡,显示范围为94%,总体来说,布朗尼卡的取景器更能上比哈苏更丰富,取景的时候对焦屏也比较明亮,亮度接近现在最新款的哈苏相机,这在80年以来的接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居于领先的地位,这一点其实比有没有什么光圈优先来的更重要,布朗尼卡的取景器的倍率比哈苏略大,对焦和观察都比较容易,眼平的AE-S取景器只有92%,除了取景器,布朗尼卡SQA的取景平也象哈苏一样有很多可以互换的,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殊需要来选择,对焦屏的款式有7款之多,比哈苏的六款要丰富一点。有一种对焦屏,我不知道是不是标准的,我在朋友那里看到的,它上面有清晰的645,24*56,24*36的格线,只有裂象,没有常见的微棱环,我觉得非常实用,不过我在哪一台上看见过以后就再也没有见到了。
  布朗尼卡最为理想的特点是拥有超出想象的丰富的后背可供挑选,他一共有7种片盒,比较常用的是66的SQ120,645的SQ-J120,24*36的SQ135N,还有最让人感兴趣的24*56的SQ135W后背。尤其是最后一种,他可以使相机很轻松的完成昂贵的哈苏XPAN才能完成的功能,而且镜头使用还要更加丰富,从某些观点上看,就这一个功能也足以成为购买的理由。我就是为了这个一再在考虑,最后定下了淘GS1,不过这是后话了。
  在其他的功能上,布朗你卡考虑的也比哈苏周到,他有一个单独的多次曝光拨杆,比哈苏的操作方法要简单和实用的多。一些不为人注意的优点,布朗你卡的反光镜比哈苏的大,因此使用微距镜头或者长焦镜头的时候不会象哈苏的那样出现遮挡和取景偏移,有较大的误差。反光镜有减震设计,运作的声音和哈苏差不多,它的档光片是一片,而不是哈苏的对开式的两片,反光镜的设计比哈苏现在最新型的还要好,它的上翻过程是向后退的,即便反光镜比哈苏的大,它的法蓝焦距还是比哈苏略短,有些大屁股的镜头虽然进入机身很深,也不会被运动的反光镜打中。
  布朗你卡作为针对哈苏500系列设计的产品,在功能上确实超过了哈苏,显得更加完善,在使用方面,他还是有些缺点。
  布朗你卡的缺陷最大的是在它的镜见快门,我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抱怨它的曝光不准,有时候它的误差达到1/2ev,由于快门在每只镜头上,这种规律颇为混乱,不容易避免,虽然这种问题哈苏也有,但是误差很小,而且也比较统一,这也看得出来工艺水准的差距。另外,布朗你卡的反光镜锁友三种模式,分别为正常N,单格S,连续C这三种,当从C拨向N的时候,快门会打开一次,这样有可能会漏光或者额外曝光。最好要盖上镜头盖,或者插上挡光板,另外它的耗电量不算小,它的供电是一节6v的水银电池,在低温的情况下使用限制较大,建议使用e型遥控电池盒,还要注意电池盒的保温。而镜头的机械是快门只有1/500S和T门这两种,1/500在无电的时候只能对较亮的东西曝光,再加上120的镜头本身最大口径较小,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而T门的设计在镜头底下操作很不顺手,容易使相机位移。

  三 操作。
  每一种相机都有自己的操作模式和习惯,尤其对于全机械式的哈苏来说,正确的良好的操作下,这台机器的使用寿命和坚固程度让人吃惊,据说市场维修的哈苏绝大多数是因为操作的问题损坏的。那么线来看看哈苏的禁忌吧!
  1.当按下曝光于是钮以后,又没有再次按动快门进行曝光,那么不能对相机进行上弦动作,极易损坏!
  2.由于哈苏的相机的设计,操作的时候一般由左手控制快门,右手上弦,在上弦过程中千万不可误触快门按钮,要不很容易高的相机既上不了弦,也不能卸下镜头,同时取景气馁还是黑乎乎的一片。
  3.如果拍摄的时候左右按着快门钮不放的时候或者还来不及放的时候也不可进行上弦操作。
  4.进行上弦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转到终止的位置,如果没有把弦上满就按快门,也很容易死的很难看。
  5.使用了自拍或者t门,在t门锁钮没有复位前,不能上弦。
  6.装卸镜头必须在上弦以后,卸下的时候要先按下镜头锁钮不松开,直到镜头卸下后才可放手。上镜头的时候一定要上到位,不然有可能会快门上了弦也卸不下镜头。
  7.在使用自拍时如果t门钮没有拨至t门,自拍时是不会曝光的。
  8.使用慢快门的时候,比如象1/2s,不要在快门关闭前松开快门按钮,这样容易使快门提前关上,使曝光不足。
  9.卸下的镜头如果很久都不会使用,应该放弦,上了弦的镜头如果再次上弦是很危险的.
  10.装胶卷要小心仔细,特别是要对整齐,免得卡片,国产胶卷有时会显得比较紧。
  11.有时候按不下快门的时候看看档光片拔了没有,胶卷到头了没有,嘿嘿,我上过好几次这种当了。
............
  看了这么多反面的忌讳,大家对哈苏的印象怎么样,会不会感觉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大了吧,其实哈苏的功能设计和现在的af相机相比可以用极为弱智来形容,他只是具备了一些很基本很实用的功能,不管它的镜头多么出色,拿着他其实并不能拍到比135更好的片子,现在我觉得很多人上120有个很大的误区,觉得上了拍出来的片子一定会好,结果怎么样我就不用说了,买了哈苏的还不好抱怨器材,因为........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麻烦问一下:150/3.5的最近对焦距离是多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邓伟摄影作品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邓伟摄影作品选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邓伟摄影作品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原文由 levinson 发表
可惜我不习惯66
只有ETRSi+75+100+125-250
和RF645+65


6*6不用考虑横片竖片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原文由 元顺儿 发表
看来兄台已经拿下了,小生最早也是此机器50,80,250三头,
后来换了路来,那就等看片了


正在学习中,你能帮我找到使用说明书吗?先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70.803
主题: 54
帖子: 87330
注册: 2004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OpticFilm 8200i
NIKON Z 7_2
★ M9 Digital Camera
EZ Controller
可惜我不习惯66
只有ETRSi+75+100+125-250
和RF645+6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7.307
主题: 29
帖子: 11138
注册: 2003年2月
优质内容勋章
看来兄台已经拿下了,小生最早也是此机器50,80,250三头,
后来换了路来,那就等看片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勃朗尼卡:过去似乎是廉价120相机的代表,镜头素质一般。自从被腾龙公司(昵称)收购以后,借腾龙生产镜头的优势,决心一改廉价相机的形象。其6×4.5画幅的ETR Si相机,是同画幅单反相机中最轻巧的。配套的PE系列镜头据说像质可与哈苏媲美。为6×6画幅的SQ-Ai相机配套的PS镜头也有非凡的光学素质。该品牌的顶级机型是GS—1,6×7画幅。此外,腾龙公司还推出了一款6×4.5画幅的手动聚焦旁轴取景相机RF645,该相机基本功能与玛米亚 7 II差不多,但是其三款配套镜头的分辨率非常高。与宾得公司(昵称)相反,腾龙公司似乎看到中国摄影人崇尚名牌机镜的心理,决心把勃朗尼卡变成高品质,高价位的象征。ETR Si相机配上眼平测光取景器和短、标、中三只镜头,价格要接近3万元(超过宾得自动聚焦相机645N同样配置的价格)。RF645带一支65mm标准镜头要16800元,也远远超过了玛米亚7 II(当然其机身的制造工艺和材质都优于玛米亚7 II),让人看了有爱不释手的感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邓伟坦白八年异国摄影路 他让张艺谋也感动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邓伟说自己因吃巧克力太多变胖了,那双眼却还执着如旧。
  他与张艺谋、顾长卫、张铁林等当今的影视大腕儿是电影学院同班同学。
  如果说张艺谋们的鲜花盛开于梦幻般的虚构,那被西方称为“0.45米邓”的摄影家邓伟的掌声则滋长于现实的根须,他的镜头魔法般让杨振宁、李光耀、基辛格、卡扎菲等蜚声世界的名人概念,通过菲林和显影液定型为生动的画面。

  三卷本《邓伟日记——八年》最近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在书的序中,张艺谋写了一件小事:1988年老同学肖风在新疆拍一部电影,他从镜头里发现数公里外的雪山上有一个人影在走动。雪山上空气稀薄,积雪很深,那人走得很慢。他用镜头推上去,想看看是谁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那儿溜达,他惊讶地发现那个人是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邓伟。同学们问起邓伟究竟那天在那做什么时,他说,“我在磨炼我的意志。”人们哄堂大笑。张艺谋说,“我也跟大家一起笑,但我的心里忽然多了份深深的感动。”

  在国外的日子对他来说就是一连串的想不到:在他幼年与李可染学画时,他没想到有一天会有人在他脸上涂鸦,并被唾上一脸口水;在他聆听钱钟书、茅盾等大师谈笑风生时,他没想到有一天为了挣到几个糊口的英镑而低声下气求越南老板给自己点烫衣服的活儿干;在他站在电影学院为学生答疑解惑时,他没想到有一天要节约到只能徒步上班,途中对着那些为小鸟提供的面包而羡慕不已……他的工钱被老板列入最低档,与剪线头的黑人妇女相同,且时常被各种理由克扣掉。当张艺谋携葛优、巩俐在戛纳的灯红酒绿中等待评委宣判的时候,邓伟,正默默地在一家公司干着贴标签的“美差”——至少不用烫衣服扫厕所了,至少他能边用指甲快速地剔下旧标签边扫一眼录像带中的电视画面了,为当年那部很叫座的电影《青春祭》当摄影,那似乎是上世纪的事了,与他完全无关。

  在新街口一带的一片四合院中,邓伟说之所以把采访地点约在已无人居住的老宅,是因为那是他从小生活的地方,“一切都没变样。”他说。只是那屋里父母的笑容与温暖不再,拍完中国文化名人肖像,父亲去世;拍完世界名人肖像,母亲也走了。

  摄影——自费拍名人卖掉了所有家当

  记者:1990年出国是以什么名义出去的?拍名人有赞助吗?

  邓伟:当时英国艺术画廊邀请我出去。无论是拍国内还是国外名人,我从未拉过赞助,所有的拍摄我都是自费的。

  记者:费用来源于哪儿呢?

  邓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电影学院留校教书,有固定的工资收入,同时我在上大学时就开始给《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中国青年报》、《大众摄影》等报刊投稿,或是文字或是图片,多则挣十块二十块少则五块,用来支付拍摄费用?另外我父母还支持我一点钱。最后当我出《中国文化人影录》的时候,我把自己用的桌椅板凳都卖了。

  记者:有人怀疑你所付出的价值?为了近距离接触名人,一个大学教授去从事纯体力劳动,是否有些不值?

  邓伟:以前我从事的职业是电影,而电影人物都是带有假定性的,没能让我真正接触社会。出国后我发现人类生活的美好,虽然我的生活很苦,但最大收获是开始研究各种人,我真正从内心喜欢上摄影是我走出国门甚至是走上打工之路后,《中国文化人影录》尽管完成了,但出去后我才知道名人肖像摄影是摄影的一个分类,是一个学术研究与实践的重要科目,这在我学校当老师时都并不知道的。

  另外以前也没接触这么多底层人物和故事,他们本身就给我许多勇气。

  日记——习惯来自《※※日记》

  记者:三本书近七十万字,且都是日记体,你有写日记的习惯?

  邓伟:从小也写过,一是受我父亲影响,二来与读过《※※日记》有关。1978年上电影学院时,利用课余时间为钱钟书、曹禺、茅盾、萧乾、俞平伯等人拍肖像,当时他们讲了许多趣事是镜头记录不了的,我就记下来。

  但真正写日记是在我1990年出国后,到国外发现一切事物都那么新鲜,使我有了连贯记录的欲望。从1990年5月31日飞机起飞那一刻开始,已经有14个年头了,一天也没间断过。不管是遇上天灾还是人祸,包括生病住院,我都没停过,因为有太多感动我的事和人刺激着我,根本就停不下来。

  记者:为什么要把这14个年头中的8年展示给大家呢?

  邓伟:1990至1997年实际上是我拍摄的一个段落,是用相机进行的静态拍摄。自1997年后我使用了许多影视的手段为名人拍摄,制作了《邓伟看世界》等节目。

  早在1999年我刚回国,江西美术出版社出过名为《邓伟日记》的书,发行量超过了十二万册。当时从我拍摄的一百多位世界名人中选取了五十多位,文字部分选用了我拍摄这些人时当天的日记。

  现在这三卷本与当时完全不同,比如卷一全是写我打工的生活日记,甚至原来我想叫那卷为《从教授到打工仔》,我就是想把这个反差写出来。后来为了连贯性,出版社把这个过程统一为三卷本,详细叙述了我的拍摄过程。

  辟谣——成功不是沾了名人光

  记者:你怎么评价这本书,书出来后听到的反响怎样?

  邓伟:这本书其实是我八年拍摄生活大揭秘。

  许多人都说虽看过一些记录海外打工生活的书,但没见过这么一个完整描写从底层到成功的过程的,我从一个烫衣工到进入皇宫拍照,这种理想的实现过程和反差让他们惊讶。因为尽管打工的苦是我在国内没想到的,但我画面中都是快乐向上的。

  记者:什么人会喜欢读它们?

  邓伟:分几类吧,一是在国外工作的白领,与我有类似经历;二是儿女正在海外留学的父母,他们想让子女看了受鼓舞?三是一些工作生活不如意的人,从我的艰辛打工生涯中看到向上的动力。

  记者:有人说你成名是沾了拍名人的光,你承认吗?

  邓伟:我不承认是沾名人的光。在出国前我已是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拍过电影《青春祭》,拍电影也可以有很好的出路;我的《中国文化人影录》也在香港三联书店出版了,甚至有人找我拍明星挂历,其实无论走哪条路我都能挣到很多钱。也就是说在当时的生活条件根本不成问题,我没必要靠拍名人赚钱。

  事实上我也不只是拍名人,只要是能激发起我内心感触的人和事我都拍。在英国有一次我去街上买便宜菜,在街口看到一部老式劳斯莱斯汽车,发动机一览无余,却被擦拭得极干净,车上有一张广告画,是卡扎菲、曼德拉,撒切尔夫人、戈尔巴乔夫的特写,他们与汽车轮子一样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我一下来了灵感掏出小相机拍了下来,放到作品集中了。另外我也拍摄了许多反映中国民间文化的照片,比如门框胡同等。

  记者:拍世界名人时选取人物的标准是什么?

  邓伟:我首先要拍的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其次是在人类※※进程中做出过贡献或有影响的人,包括促进世界和平等,再就是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如杨振宁、陈省身等。

  辛酸——做家教得到一脸口水与硬币

  记者:打工生活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

  邓伟:我挣钱就是想为拍摄做准备,目标非常直接。我做过很多工作,包括给人家做佣人。我本来在一对银行家夫妇家负责搞卫生,甚至要烫他们的短裤袜子。他们让两个五六岁的孩子跟我学书法。为增加孩子的兴趣,我教他们画中国脸谱,后来他们就往我脸上画,画完后俩小孩看着那些夸张的色彩很兴奋,就往我脸上吐口水,为了生存我都忍住了。

  最可气的是银行家夫人。尽管他们家地上铺着镶金钱的波斯地毯,可给我发工资时却给我一堆碎便士,我去银行存点就得像卖报的人一样手拿一大堆零钱。虽然没少给我一分钱,但我感到了她从骨子里的歧视。

  改变来源于那次BBC播放中国影片《青春祭》,当时除了摄影,我还扮演了一个小角色。第二天我正在他家打扫卫生,小孩说“昨天的中国电影里有一个人好像是他演的”,母亲马上不屑地说,“那怎么可能是他这种人呢?”我告诉她,说那个人不但是我演的,这片子的摄影还是我。她吃了一惊,从此再也不敢给我零钱了。

  记者:如果英语好些可能少吃些苦头吧?

  邓伟:是的,出国最初的两三年是我最累的一段。英国中英文化学会也想帮我介绍工作,但我英语不好没去成。以前朱光潜先生曾说,“等你到了国外英语自然就会了”,可到现在我英文还是不好,购物、看病等简单会话能听懂,摄影专业术语还行,其他包括采访名家都得请翻译。比如我拍基辛格,我请人当翻译,拍完刚出来人家立马就跟我要钱,我得付费呀。

  还有一次我给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格尔丁拍照,本来请了一位马来西亚人做翻译,可他临时有事没去,我白给他买了一张火车票,花了好几十英镑,他的失约为我造成了很大损失。首先英文不行与人家没办法进行专业交流,其次我打工一两天的钱都挣不出这张火车票。

  遗憾——邂逅戈尔巴乔夫与霍金,未带相机

  记者:最遗憾没拍到的人物是谁?

  邓伟:其中一个是戈尔巴乔夫。我通过中间人联系拍照的事,他身边的人给我一箱威士忌,因为海关有规定不能超过两瓶过关,我拒绝了,后来又要钱,张口就是五位数以上的英镑,我就没拍成。

  巧的是有一天我经过英国唐宁街,一辆小轿车驶过来,我的直觉告诉我是戈尔巴乔夫在里面,车停下来了,我跟他说HELLO,他摇下玻璃冲我招手,那个距离正是0.45米,可遗憾的是我身上没带相机,只好与他擦身而过。

  另一个是霍金,我通过剑桥的朋友与他联系过,前后更是写过不止八封信。后来工作人员说要拿钱,且要以分钟计,尽管我相信那不是霍金本意,他不是用放大镜看钱币上女王头像的人,但因为渠道不畅通,只得继续等待。

  一次英国国家美术馆举办展览,我去看,一个奇迹出现了,霍金正坐在推车里由他夫人推着过电动门,我马上用英文叫他的名字,他停下来,我说我想拍他,但我今天没带相机,能否弥补遗憾,由我推他进去,他用手动车上的按板,他夫人理解了他的意思,答应了我的要求。我小心地推着他上坡,我想起了在农村劳动时推粪和在工厂推重物时师傅告诉我的,要抓住了别松手,我甚至想如果失去平衡我就赶紧抱住他。

  记者:现在您的作品有的已经卖到了上万英镑,也在英国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公司,你怎么看待自己的成功?

  邓伟:我不能说自己成功,我只是很幸运,自己可以做想做的事。我下一步还是延续现在的生活工作状况,来往于英国与祖国之间,一句话,继续做我喜欢的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转贴:

邓伟和他的摄影艺术

    我认识邓伟,源自中国美术馆。那年,他刚上初中,他的志向是学美术。后来,他师从李可染先生学习绘画。
    1978年邓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开始系统地学习摄影艺术并实践。早在读大一时,刚会使用相机,他就有计划地在父亲的指导下,节假日里为茅盾、巴金、冰心、钱钟书、俞伯平、朱光潜、李可染等百多位中国文化老人拍摄肖像。10年浩劫过去,这批中国当代文化※※上的名人相继过世,邓伟的孤版作品,引起了中国文化界、学术界、艺术界的巨大共鸣和反响。邓伟的精神、邓伟的艺术,感动、激励、影响了不少青年矢志重建国家文化事业。邓伟开创了新时期文化名人肖像艺术摄影的先河。但很少有人知道,当时他手上的相机设备不足敷用,曾多次陷入将学生证、户口本抵押租用器材的窘境。邓伟在历经了不少的磨难后完成的这项文化工程,为当代中国的影像※※文化宝库,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90年,邓伟卖掉了书柜、写字台,放弃了大学教师的优厚待遇和拍摄电影名利双收的美好前景,开始了自费实施为世界名人拍摄的计划。他从1991年开始叩响拍摄世界名人肖像之门,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环球拍摄世界名人的摄影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他当过烫衣工、饭馆杂工、旅店清洁工、装修的小工和搬运工,先后干过十多种杂役。在被媒体称为新西游记的创作旅程中,他遇到过特大暴风雪及城市停水、停电、大地震,还险些被定时炸弹夺走性命;他经受了医院手术的皮肉之苦;经历了马拉松式的等待名人拍摄允许的精神折磨??他都挺过来了。在邓伟的顽强努力下,以自我方式创造了20世纪风云※※的当代世界著名政治家罗纳德?里根、乔治?布什、李光耀、伊扎克?拉宾、德斯蒙德?图图、佩尔韦兹?穆沙拉夫;诺贝尔奖得主科学家杨振宁、费雷德里克?桑格、乔治?夏帕克等;文学奖得主威廉?戈尔丁等;人类首位征服珠峰的英雄埃德蒙特?帕西瓦尔?希拉里;人类第一位徒步行走到南极点的女探险家丽维?阿纳森;行为艺术的先驱让?克洛德?克里斯托等,他们纷纷神奇般地成为了邓伟镜头中的主人公。邓伟通过他的镜头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代人类文明的智慧与理想。
    “看看邓伟拍的这些照片吧,一个普通人怎么能让这么多叱咤风云的名人上他的镜头呢?我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和困难,这决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们都不能做到。”(张艺谋《邓伟日记》1999年江西美术出版社)
    邓伟用简约而凝重的光影造型,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呼之欲出、生动传神的形象个体,定格了一个又一个的立体瞬间和永恒的人物表情。邓伟的作品是他与对象最直接、最坦诚、最成功的艺术对话,因而它传递出沉甸甸的艺术质感和深厚而宽泛的文化内涵。
    拍摄名人肖像不是邓伟的首创,曼?雷、尤斯福?卡什、菲力浦?哈尔斯曼、阿诺德?纽曼和伊文?佩雷等国际肖像摄影大家都有不少佳作传世。邓伟是率先走进世界肖像摄影艺术殿堂的中国摄影家,他运用精湛的艺术手法与先进的影像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中外媒体、专家的高度评价。邓伟是当代中国摄影界的代表人物,更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肖像摄影家。他的环球名人摄影创作被中外摄影界评价为“世界摄影史上的创举”。
    在艺术上,邓伟的肖像作品讲究立意,并善于通过画面的构图形式渲染意境,烘托主题。他对人物造型的影像设计,具有一种典雅、凝重、洗炼的雕塑感。他常常采用低调的控制和局部照明来突出刻画人物面部,捕捉带有神韵的精彩瞬间,达到挖掘和传递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魅力。
    邓伟拍摄的《女雕塑家伊丽莎白?弗林克》,其单纯而丰富的暗调使作品有着雕塑般的质感。邓伟在用光上是一个极少主义者。他拍的《亨利?A?基辛格》简约而有力的目光,刻画出了主人公的智慧、狐疑、深谋远虑的性格。邓伟常用以少胜多的造型方法,如《杨振宁》、《尤斯福?卡什》、《汤姆?斯托帕特》等名人肖像,能够把欣赏者引入画面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邓伟的作品讲究形式,《贝聿铭》站在几何图形的背景前,将人脸搁置在画面左上部,通过呈倾斜弧线形态的肢体,营造出向上冲出画面的动感。
    邓伟的作品是要用心品读的,这些富于个性的人物影像从钱钟书到威廉?戈尔丁,需要细心阅读和感悟。他的摄影作品像一支歌、一首诗、一本书。“邓伟用他的心灵和眼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世界、一部※※、一种瞬间的永恒。”(吴子牛《我们眼中的邓伟》2001年中国摄影出版社)
    邓伟的艺术虽以名人肖像著称,但他也同时拍摄了许多百姓肖像的佳作。《老牛倌》、《塞浦路斯的母亲》、《陌生人》、《学徒工》、《三人行》等以不同的场景和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精神风采,为世界摄影艺术长廊增添了许多艺术佳作。“如果说邓伟的人像摄影总以那耐人寻味的视觉瞬间打动人心,那么,照片背后则凝聚着邓伟多年的文化积累??而拥有一颗平常心,也使他的平民视野更接近于普通人的视觉感受,这也是邓伟拍摄的人像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陈攻《中国摄影》2004年第二期)
    邓伟的艺术涉猎的题材是多方面的,包括他即兴拍摄的小品。他在完成世界名人肖像创作这一浩大文化工程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关注对普通百姓的表现和关注日常生活的点滴。他的小品创作正是来源于他对生活的这种关注和感悟。邓伟的名人、百姓肖像作品的成功,体现了他驾驭严肃题材的能力,而他的小品则因其拍摄时的放松心态,从中流露出其富于本色的率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御林军》巧妙、新奇的构图和丰富的联想力;《河边》的惬意;《河水涨了》的幽默;《柿子椒》的不泛热情??邓伟的小品又是风趣睿智的,不然,《发动机》怎么把海报上的政坛风云人物与老式汽车上的发动机联系在一起对比?邓伟的小品更是多彩的,借助他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广袤和精彩。
    自2001年起“邓伟摄影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获得成功后,相继在国际展览中心、何香凝美术馆、纽约联合国总部和卡特中心等地举行,受到广泛的赞誉,影响深远。
    邓伟从事摄影创作28年来,创作完成了不少值得珍藏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始终洋溢着清新的朝气,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更为重要的是邓伟为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使他无愧于享誉中外的摄影艺术大家的称誉。
    2005年初秋,在我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期间,我与邓伟再次在中国美术馆相遇。我向他表达了馆藏其作品的愿望,他痛快地表态支持和配合,愿从他的作品中筛选出一部分精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作永久收藏。中国美术馆一次收藏一位摄影家的100幅作品还是第一次,这说明了摄影艺术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国艺术殿堂中的应有地位和分量,这批作品的※※和艺术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彰显。中国美术馆期待着今后收藏更多的中外摄影家的佳作,以丰富馆藏,并且与欣赏者、研究者共同分享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和艺术财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929
主题: 74
帖子: 5762
注册: 2005年5月
呵呵,很喜欢邓伟的照片。来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加拿大人像摄影家 尤素福·卡什                                   邓伟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美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                                           邓伟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                                邓伟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两任赞比亚总理、□□□□师迈因扎·乔纳                              邓伟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倾听一下邓伟的心声,兴许你我都能有所收获:

(1991年)做成功的人,要先做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人。
(1992年)成功不是便宜货。
(1993年)人要活得精神,才能活得精彩。
(1994年)有目标的等待,也是成功必不可少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
(1995年)我不是用眼睛拍照,而是用心拍照。
(1996年)成功,常常是在反反复复中得到的。
(1997年)对于一个成功的艺术家而言,需要一生的积累。

   邓伟其人其事

  大脑袋,四方脸,永远带着一副认真相。卷曲的头发理得短短的,浓眉下面衬着一双特具好奇心的圆而又圆的眼睛,显得与已过不惑的年龄大不相符。一米八二的个头儿,厚实的身板,随意的穿着;谈话间,积聚在身体里的生命能量会时不时地涌出斯文儒雅的外表,满面红光中透射出精神的充盈与意志的坚毅,这就是我认识的邓伟。

  邓伟出身于一个十足的书香门第。优秀的家庭环境造就了邓伟一个优秀品格。

  1978年,邓伟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成为光荣的78班中的一员,21岁的邓伟成了班上名副其实的小弟弟。尽管读中学时,父亲曾教会他拍照,但论拍摄经验则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张艺谋、顾长卫他们相提并论。一年以后,下乡锻炼,体验生活,在北京郊外的十渡,邓伟与放牛的刘大爷成了忘年交。邓伟发现在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细节中,大爷那些最最朴实的关爱,竟也无处不浸润着人格的力量与人性的光辉。实习结束,邓伟一时间竟有难舍难分之感,后来他决定回家取相机,特意给大爷拍了张照片作留念。不料,这张照片竟然受到了张益福老师的大加赞赏,并随即推荐发表。这可以说是邓伟在学业上的一次飞跃,为其所将要从事的肖像摄影打开了一扇窗,那时他向着窗外已隐约看到了自己光明的前途。

  1982年,邓伟从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时,已学有所成,发表的文章与获奖的作品已足以令同学们羡慕。其实,自1980年起邓伟与父亲就开始策划一项宏大的工程——自费拍摄一部中国文化名人肖像集。他花费了整整六年时间,直到1985年才告完工。毕业后的邓伟一直留校任教。1990年应邀赴英国讲学,同年开始了他的环球摄影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拍摄世界名人肖像乃是80年代拍摄中国文化名人工作的一种思路上的延续与拓宽。自从在乡下察觉到牛大爷身上所发散着的人性光辉的那一刻起,年轻的邓伟便领悟到了肖像艺术的真谛,这也就注定了邓伟将走很远很远的路去进一步发掘人的魅力。

  邓伟的成就是努力争取来的,当然,我们可以说世间所有的种种成就都是争取来的,但是,邓伟确实争的太不容易了。同窗好友张艺谋在新近版的《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作序中说:“看看邓伟拍的这些照片吧,一个普通人怎么能让这么多叱咤风云的名人上他的镜头呢?我不知道这里边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和困难。这决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们都不能做到。”但是,邓伟的的确确做到了,而且做的是那样的精彩。如果说“以心换心”是邓伟获得拍摄者信任与彼此进一步加深了解直至达到真诚合作目标的工作方法的话,那么邓伟则完完全全是凭借着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打动那些名人的。其实,照着眼下世人的标准,邓伟压根儿也算不上是一个善于交际的人,他书生得可以,老实得可以。“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跟大姑娘说话还脸红。”那时,张益福教授经常这么说他。可见,邓伟在世人视线之外所付出的努力又该是如何艰辛与沉重了。

  交流也好,沟通也罢,与不同国籍不同种族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名人打交道,这一关,邓伟闯过来了。拍摄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的著名人物,并不是邓伟的创举,曼- 雷、尤素福-卡什、菲力普-哈尔斯曼、阿诺德-纽曼和伊文-佩恩等摄影家都曾以拍摄名人而著称,但邓伟是这一领域中唯一的一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而且是一位在经济上完全靠自助的方式来完成这一宏伟目标的中国人,这恐怕在世界上也绝无仅有。在这个计划实施之前和拍摄过程之中,邓伟没有申请过任何形式的援助,完全靠打工挣来的钱维持,就是在他出了成果之后,别人要给予支助,他也谢绝了。生活在异国他乡,生活得再苦再累,都不要紧,因为在他心中有一个永不言败的坚定信念。

  “和平、友谊、进步”是邓伟所要表现的世界性主题,意在通过对在世界范围内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进行采访和拍摄,以期出版一本包括图片、日记和名人见解的书,拍摄名人肖像是这个工程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英国伦敦南丁格尔路的一间小屋里,他苦苦地等待着总是难以回收的佳音,一封封携带着诚挚愿望的信件发出去了,如泥牛入海。伦敦的午夜,密密的细雨中,在洗衣店熨了十几个小时衣服的邓伟疲惫地走在回寓所的路上,有几次他索性站住了,任凭雨水在他的额上脸上流淌。

  只要是真火山,迟早会有喷发的那一天。“1990年来到伦敦,已一年有余,依然与名人咫尺天涯。情急之下,便想到了要以东方的方式,先叩开东方名人之门。”于是,邓伟首先叩开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府第的大门。“拿信上门邀大人物拍照”,邓伟做成了。这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开端”。随后,邓伟的世界名人摄影事业才开始真正走上了顺利的道路。

  邓伟的世界名人摄影作品与日记、采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三部分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是迄今为止的一大创举,之前还没有哪一个人象邓伟那样做得如此完备如此到位。显然,邓伟的所作早已超出了摄影的范畴。然而,单就摄影而言,邓伟做得就已非常完美。加拿大著名摄影家尤素福-卡什在评价邓伟拍摄的以色列总理拉宾的照片时说:“你拍的拉宾,从道具橄榄枝上的和平鸽到人物的眼神、手势,都在显示着你的感觉、想象力和控制力。”

  当然,邓伟的摄影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

  邓伟的摄影,从发表的情况看,大多以人物为主。他本人也明确表示,兴趣在人。他的拍摄对象大多为有人性深度的、有性格内涵的人,尤其是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人物造型一律为精心设计的静态造型,庄重凝炼,情绪饱满,富有一种典雅的雕塑感,于宁静中散发出内在生命的律动。邓伟拍摄的女雕塑家伊丽莎白-弗林克,雨天凝重的光效调子更加重了雕塑的“量感”,而邓伟在造型上显然则是有意识地让雕塑家成为邓伟照片中的另外一尊雕像。其实,在拍摄每一位名人之前,邓伟都已对该人物作了详细的研究,他总是在大量搜集有关被摄人员的文字、图片与音像资料,以便能保证在那极短的时间内,对人物真实个性作出判断与选择。可以说,邓伟的现场洞察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的精心准备。在拍摄建筑大师贝聿铭时,邓伟事先已掌握了大量资料。本来邓伟想让他坐着拍摄,但老人坚持说自己还年轻,于是邓伟突发奇想,让老人双手搭在椅背上眼望着窗外的建筑群。显然,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姿势,而且在画面的处理上也更富于建筑艺术所特有的感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个点睛之笔的小道具——一支建筑师常用的红铅笔,则是贝老的构思,它胜过了许许多多的设计图,邓伟欣然采纳了老人的建议。一般情况下,邓伟还是比较尊重拍摄者自己的意愿,并尽可能记录下人物自然流露出来的姿态与神情。但有时,邓伟也主动去影响他的被摄者,设法调动被摄人物的情绪。在拍摄拉宾时,除光线、背景和道具被精心组织以外,邓伟发现拉宾实在太疲惫了,他想法子让拉宾振作起来,于是便大吼一声:“你昔日驰骋疆场的军人风采哪里去了?”这下十分奏效,“拉宾被我横飞出来的吼声刺激得亢奋起来,脸上的肌肉忽然收紧,血冲向眼睛,凝视着窗外,脸色更加酡红。我很快拍完了12张彩色片,容不得换位置、找角度,又拍完了一卷黑白片。拉宾挺直身板,站在原处一动未动。”与所有的肖像艺术家一样,邓伟非常注重被摄人物眼睛里所流露出来的东西。在“古堡酒店”拍摄尤素福-卡什,他们一见如故,卡什动情地说:“你象我的儿子,你给我带来了太阳。”他“两手合掌,两拇指、食指合拢作一个‘八’字”。邓伟本能地转到他的侧面,近距离拍下了那眼睛里的“无边慈爱、智慧和自信”

  邓伟在拍摄用光上,是个不折不扣的极少主义者,而且他从不携带任何先进的灯具,如电子频闪灯、便携式钨丝灯等,他只带一种辅助性的用具,那就是最最传统的反光板。主光主要来自天空光和射进窗户的阳光,偶尔也采用室内的灯光(如拍摄乔治-夏帕克)作主光。邓伟早年从国画大师李可染那儿学到了对画面暗部处理的敏感能力,又从王朝闻先生那儿得到了对画面作雕塑感处理的启示,“照片虽然是个平面,但要拍出有厚有薄的感觉来”,因此,他的主光运用得极为节省。相反,在辅助光的运用上,他却不厌其烦精雕细刻大肆铺张,一面反光板不行,用两面,两面不行,用三面,简直是精得不能再精。的确,暗部层次与细节的再现是对摄影师拍摄技术的一大严峻考验。邓伟的这种独特的就地取材随机应变的用光技巧充分反映了他厚实的素描基本功和在摄影上驾驭光线的能力。

  邓伟所常使用的照相机组合为:一台日产勃朗尼卡SQA120单镜头反光相机和三架尼康FM2相机,平常拍摄均采用标准镜头。在国外,由于有过用最大光圈近距离拍摄李光耀的经历,“圈内人”戏称他为“0.45m邓”。邓伟在拍摄时的景别控制,则完全依靠调节现场的拍摄距离来完成。所用胶片大多为负片,彩色黑白均有。

  邓伟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神人”。凡是见过他的人都知道,他就是他,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抱定目标不放松走到底的好人。在如今浮躁成风的年代里,尤其是年轻人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沉稳、踏实和认真的素质,邓伟为我们做了个表率。

  在邓伟所拍摄的名人中,有一位是第一个征服珠峰的新西兰登山家,名叫埃德蒙-珀西瓦尔-希拉里,他说的话,用在本文的结尾也同样非常贴切:

  “我是一位具有一般能力的人,但是我当时很强壮,有足够的决心和动力。我在珠峰的成功说明成功的人不一定总是个英雄式的运动员。如果有充分的决心的话,大部分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顶峰’。”

  我想,这同样也是邓伟给我们的启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283
主题: 113
帖子: 7290
注册: 2003年8月
“从1990年起,邓伟用了近十年时间,足迹遍布五大洲,为百名对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杰出贡献的政治家、艺术家、※※学家和经济学家等进行了肖像摄影,他们包括我们所熟悉的里根、基辛格、李光耀等世界名人,媒体称邓伟的这一行为创造了“世界摄影史上的奇迹”。为了走近这些世界名人,邓伟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也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为了拍摄到以色列前总理拉宾,邓伟连续写了四年的信,为了获得给美国前※※里根的拍摄机会,邓伟等待了十年时间。而一旦走近这些世界名人,为了获得理想的拍摄效果,邓伟会和他们发生许多故事。在拍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时,基辛格了解到邓伟的拍摄以采用自然光为主,却故意把邓伟领到了一个四壁没有窗户的房间,面对此景,邓伟不仅急中生智为房间选了个“太阳”,还因说出一句基辛格曾在一个很小范围内讲出的话,而令基辛格顿时刮目相看,在拍摄以色列总理拉宾时,面对一脸倦容的拉宾,邓伟大声说:“你沙漠中作战的军人风采哪儿去了?”,拉宾闻听此言,顿时肌肉紧缩,面色亢奋,用手猛地一拍窗台,邓伟於是有了理想的拍摄瞬间……”以上是一家电视媒体对邓伟的评价。
1982年,邓伟毕业于电影学院摄影系,后留校任教。1990年应邀赴英国讲学,同年开始了他的环球摄影计划。从某种意义上说,拍摄世界名人肖像也是邓伟80年代拍摄中国文化名人工作的一种延续与拓宽。邓伟的成就是他努力争取来的,同窗好友张艺谋为《我眼中的世界名人--邓伟日记》作序说:“看看邓伟拍的这些照片吧,一个普通人怎么能让这么多叱咤风云的名人上他的镜头呢?我不知道这里边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和困难。这决不是常人能做到的,我们都不能做到。”但是邓伟的确是做到了。透过邓伟的世界名人摄影作品、日记和采访,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邓伟的摄影世界。
从他作品发表的情况看,大多以人物为主,他本人也曾明确表示,兴趣在人。他的拍摄对象大多是对人类作出过杰出贡献的社会各界知名人士,人物造型一律为精心设计的静态造型,庄重凝炼,情绪安然,具有一种新古典主义的风格。邓伟拍摄的女雕塑家伊丽莎白-弗林克,雨天凝重的光效调子加重了雕塑的“量感”,而邓伟在造型上也有意识地让雕塑家成为其照片中的另一尊雕像。在拍摄每一位名人之前,邓伟都会对该人物作详细的研究,他总是大量搜集有关拍摄对象的文字、图片与音像资料,以便能保证哪怕在极短的时间内,对人物的真实个性作出判断与选择。邓伟的现场洞察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期的精心准备。在拍摄建筑大师贝聿铭时,本来邓伟想让他坐着拍摄,但老人坚持说自己还年轻,于是邓伟突发奇想,让老人双手搭在椅背上眼望着窗外的建筑群。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姿势,而且在画面的处理上也更富于建筑艺术所特有的感觉。尤值得注意的是,那个点睛之笔的小道具--一支建筑师常用的红铅笔,则是贝老的构思,它胜过了许许多多的设计图,邓伟欣然采纳了老人的建议。一般情况下,邓伟还是比较尊重拍摄对象的意愿,并尽可能记录下人物自然流露出来的姿态与神情。但有时邓伟也主动去影响、设法调动拍摄对象的情绪。如在“古堡酒店”拍摄尤素福·卡什时,他们一见如故,卡什动情地说:“你象我的儿子,你给我带来了太阳。”他两手合掌,两个拇指和食指合拢作一个‘八’字”,于是邓伟本能地转到他的侧面,近距离拍下了他眼中的“无边慈爱、智慧和自信”。
邓伟常使用的照相机组合为一台日产勃朗尼卡SQA120单镜头反光相机和三架尼康FM2相机,平常拍摄均采用标准镜头。在国外,由于有用过最大光圈近距离拍摄李光耀的经历,“圈内人”戏称他为“0.45m邓”。邓伟在拍摄用光上,只带一种辅助性的用具--最传统的反光板。主光来自射进窗户的阳光,偶尔也采用室内的灯光(如拍摄乔治·夏帕克)作主光。邓伟早年从国画大师李可染那儿学到了对画面暗部处理的能力,又从王朝闻先生那儿得到了对画面作雕塑感处理的启示,“照片虽然是个平面,但要拍出有厚有薄的感觉来”,因此,他的主光运用得极为节省。相反,在辅助光的运用上,他却不厌其烦精雕细刻大肆铺张,而暗部层次与细节的再现是对摄影师拍摄技术的一大严峻考验。邓伟以他就地取材随机应变的用光技巧充分反映了他厚实的绘画功力和在摄影上驾驭光线的能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勃朗尼卡SQ-Ai俱乐部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