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YouTai与高盛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YOUTAI与高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578 回帖:12
第 1 页 / 共 1 页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从传统上说,在投资银行领域,大大小小的投资银行实际上为各自不同的客户服务。比如摩根财团长期致力于为《财富》500强企业服务;高盛※※上则因其犹太背景而擅长为犹太人企业服务。投资银行家的价值在于你手中是否有稳定的能长期提供服务机会的客户。比如,作者所推崇的高盛※※上的※※西德尼·温伯格,他关注的是为谁服务,而不太在乎能赚多少钱。然而,时过境迁,尼先生发现,这种曾被视为圭臬的以长期客户关系为核心的投资银行文化已逐步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交易驱动型的投资银行模式———不把客户的选择以及和客户的长期关系放在首位,而注重于单项交易项目的获得、完成以及赢利。

  作者指出,造成这一转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竞争,二是金融产品的创新。经过多年努力,商业银行终于在2000年闯入投资银行的传统禁地,与投资银行分享“蛋糕”。投资银行在长期客户失去昔日的忠诚度时不得不放弃“绅士”风度,有一单做一单,追求短期收入。此外,巨大的竞争压力促使投资银行不断地通过创新产品来寻找新的赢利空间。令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应运而生,其中已经造成惊人破坏力的就是将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形成一种新的衍生产品,然后打包给各种投资机构。平心而论,这类衍生产品原本具有降低金融风险的功能,但是,通过证券化打包起来的风险,在转移到投资者的过程中,出现了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平时被人们视为最“公允的”信用评级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短期利益的贪婪追逐,导致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各种中介机构失去了自制力。

  无怪乎作者如此总结:投资银行在※※上是具有正直品格的为企业家所信赖的顾问,而当今投资银行日益唯利是图的态度破坏了金融市场的信心和效率。曾经占主流的追求卓越的公司文化和为客户服务的精神成为时代的牺牲品,取而代之的是喧闹作秀的明星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系统性标准降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法国《世界报》评论道,美国最关键的错误在于给人以“无条件支持以色列”的感觉。这种“错误”与美国犹太人过高的政治地位有关,他们左右着※※对待以色列的态度。

  幕后“遥控”政客及舆论

  美国犹太裔人口总数在600万左右,只占人口比例的3%。然而,据统计,最近几届※※中,犹太人在参议院一般会有10至15个席位,众议院中也有10%左右的席位。可见,犹太人在政坛有着与其人口数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力。美国※※的要职上常见到犹太人的身影,如前国务卿基辛格、奥尔布赖特,以及布什父子※※中著名的※※人物、有着“伊战教父”之称的沃尔福维茨,奥巴马的新一任白宫办公厅主任伊曼纽尔也是犹太人。

  犹太人拥有稳固的政治根基与他们强大的经济背景密切相关。前※※罗斯福曾感叹:“影响美国经济的只有二百多家企业,而操纵这些企业的只有六七个犹太人”。

  在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富豪榜上,前40位中有16人是犹太人。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中也有半数是犹太人,众所周之,“股神”巴菲特、“金融大鳄”索罗斯,高盛、雷曼兄弟、GOOGLE、英特尔等公司的创建人也都是犹太人。

  这些富豪并不直接参与美国政治,而是通过捐款“遥控”。美国有超过80个专门协调捐款的犹太“政治行动委员会”。此外还有上百个犹太人组织,较知名的是“美以公共事务委员会”(AIPAC)、“美国主要犹太人组织主席会议”(JCPA),他们的中心政治意图就是游说美国维护以色列的利益。在历次※※选举中,他们都积极参与,尤其在这次奥巴马的竞选中,AIPAC表现得格外活跃。

  “与之相比,更让人关注的是犹太人对好莱坞娱乐业和媒体的控制,他们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美国普通民众对犹太人的看法。”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钱立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在好莱坞,犹太老板掌控之下的时代华纳、梦工厂、米高梅等公司,不断出品反思二战、追忆犹太人※※的作品。另一个犹太人默多克控制着主流新闻媒体。而《※※※※》、《华尔街日报》以及美国三大电视网中很多记者都是犹太裔,他们直接操控着美国的新闻舆论,不允许出现对犹太人不利的报道。

  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米尔斯海默报告”事件。2007年,芝加哥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米尔斯海默和哈佛大学的沃尔特教授合作撰写了《以色列游说集团与美国外交政策》的报告,指出美国外交因为受到犹太集团的控制,常常有损自身利益。美国主流期刊拒绝刊登,他们不得不寻求海外出版。报告传到美国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犹太组织的大规模※※,而媒体也对两位作者口诛笔伐。

  奥巴马拉拢的“香饽饽”

  一方面犹太人通过钞票和选票影响美国※※,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巨大影响力,在历次美国大选中,犹太人都是两党竞相讨好的“香饽饽”。

  这次美国大选中,78%的犹太人都投票给了奥巴马,作为黑人参选的奥巴马,能得到犹太社团的强大支持,可以说※※罕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余万里教授对《国际先驱导报》介绍说:“小布什的政策促进了全球※※※世界的反犹高潮,外交政策的失败同任用沃尔福维茨为代表的一小批犹太裔的‘新保守主义’分子有一定关系,而犹太人中占大多数的自由派团体对新保守主义极为不满,因而转向支持奥巴马。”在公开支持奥巴马的犹太自由派中,尤以斯皮尔伯格、卡森博格、索罗斯等好莱坞和华尔街的精英为甚。

  不过,奥巴马与※※※的“旧情”也曾经让犹太裔对他产生过怀疑。为了讨好犹太人,奥巴马急欲摆脱与※※※纠缠不清的关系。竞选期间其助手在一次※※上要求两位戴头巾的※※※支持者不要在奥巴马背后出现,以免被记者拍照。在去年的中东之旅时,奥巴马亲自登上了以军的军用飞机,前往经常被巴勒斯坦激进分子袭击的以色列小镇视察。奥巴马的这些举动获得了犹太人的好感。

  当然,奥巴马对犹太集团的安抚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在他当选后的人事安排上。他的第一项人事任命就是选择犹太人伊曼纽尔出任“大内主管”——白宫办公厅主任的职位。有媒体评论道,伊曼纽尔在竞选资金募集上的出色表现为他赢得了这个职位,并且暗示他背后的犹太“金主”为奥巴马捐助了大量的资金。此外,奥巴马任命的另一关键职位——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萨默斯也是犹太人。

  美国利益永远排在第一位

  那么,无处不在的犹太人的影子,究竟会如何影响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呢。

  余万里认为,“在分析美国巴以政策时,我们不应把种族因素看得过高,虽然犹太势力很大,但大部分美国犹太政客还是更注重维护美国在中东的利益。”在克林顿时期,出于巴以和谈的需要,犹太裔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就与巴勒斯坦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奥巴马对待中东问题肯定会一改小布什放任的态度。”钱立伟对《国际先驱导报》说,“奥巴马很可能会主张回到克林顿后期的政策,恢复巴以和谈的局面。”事实上,伊曼纽尔对中东和平进程贡献颇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签署的《奥斯陆和平协议》就是他一手策划的。

  钱立伟也认为:“美国对于以色列的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是出于中东制衡考虑的,美国犹太政客虽然会起到一定作用,但无论如何,他们首先是美国人,其次才是犹太人,美国在中东整体的战略利益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只有大约10家投行能够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并购顾问的服务,客户没有其他可以替代他们的选择,科汉说,“客户就是人质,这些公司了解这一点。华尔街是一个垄断企业集团,就像任何其他的垄断企业集团一样,他们能够控制产品的通道。”

  而在另外的一些采访中,科汉甚至暗示,眼前的经济危机部分是来自银行家们的鼓噪。

  《最后的大佬》由此成了一部矛盾的作品,始终对一个重要的点——华尔街银行家们对美国的实际作用,顾左右而言他。而脱离了这个点,《最后的大佬》就成了一本微观的“起义史”,细致地勾勒了一群“打工”的银行家如何革掉老板的“命”。

  不过一旦你了解帕斯卡·萨兰的观点,你就明白《最后的大佬》的重要性。

  法国经济学家帕斯卡·萨兰(Pascal Salin)去年11月接受盖瑞·施拉宝(Gary Schlarbaum) 自由终身成就奖谈及金融危机,“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金融机构已如此短视而无法预测未来?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无知……但还有另一个原 因,即存在着一个真正资本家的短缺,即资本的业主。”

  谈论资本家时,帕斯卡几乎完全聚焦于银行。他认为,19世纪的银行是属于真正的资本家的,银行股权资本约占资产负债表的60%-80%,“那时的银行家借贷或投资的是他们自己的钱,所以他们有责任而且不会接受过度的风险。”

  而现在的所谓“大银行”已经沦为僚机构,决策权不在无数的股东身上,而是由管理层控制着。帕斯卡说:“管理人员是工资收入者,不算是资本家。而工资收入者与资本家不同,他们是短视的,他们合理地竭力使自己的收入在短期内最大化。如果他们的银行失败了,他们并不会失去任何资本。他们可能会暂时失去他们的工作,但他们本身的人力资本毫发无损。”

  由此,帕斯卡找到了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有限资本主义的世界,各※※银行和银行的决策权在经理人而不是资本家手中。与法国※※尼古拉·萨科齐(Nicolas Sarkozy),连同许多治家、记者或学者的声称正相反,没有必要对资本主义加以管制,也没有必要对资本主义的道德加以改善。相反,有必要复兴资本主义。”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而在银行的变革中,“后浪”夺权成功,“前浪”套现全身而退,死在沙滩上的全是路人。

  如果你相信本轮危机来自于真正的资本家失去了自己的堡垒,那么你就很有必要翻翻《最后的大佬》,好好地端详资本家的最后一个堡垒是如何失去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美国※※奥巴马宣布,凡是接受※※援助的华尔街公司,其高管工资封顶为50万美元。自由派媒体对此举纷纷表示赞扬,不少共和党议员则表示反对。一些银行为了保证继续给高管发高薪,则考虑把援助还给※※

  据《※※※※》网站4日报道,奥巴马要求那些接受“问题资产救助计划”资金的公司,其高管年薪不能超过50万美元。所有银行还将面临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规定,银行在航空服务、办公室装修、娱乐和假日聚会、会议和活动以及高管离任时薪酬等方面的支出都将受到限制。周二,富国银行由于为高管免费提供奢侈的拉斯维加斯之旅而成为众矢之的,不得不仓促取消。

  有人指责奥巴马※※的限薪政策是“官员的报复”,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拿过那么高的薪水。美国※※的年薪是40万美元,而据华尔街内部的统计显示,华尔街金融企业一般中层管理人员的年薪在80万到150万美元之间,级别更高一些的业务主管的年薪都在百万美元之上,公司高管年薪在1000万美元之上十分常见。路透社说,“美国大型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们以前就没有见识过低薪”。《洛杉矶时报》说,2007年美国大公司高管的平均薪酬为1100万美元,是普通工人的344倍。奥巴马※※的新规定出台后,普通老百姓和自由派人士拍手称快,而华尔街上空则愁云密布。《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纽马克说,这是因为没人愿意给※※打工。高盛集团和富国银行甚至开始考虑把接受的援助还给※※,因为他们根本不是“自愿”接受※※资助的。如果不是美国※※施压,两家银行并没打算申请※※救助。

  法新社援引独立分析师麦克因泰尔的话说,“公司的盈利是靠前5%或10%的高管来实现的,一旦规定施行,他们可能离岗寻找新出路”,许多需要※※注资拯救的大公司的老总们很可能将转向没有薪酬设限的小公司。他还指出,此举可能让有意寻求※※资助的银行却步,从而延长经济衰退。但康奈尔大学高管薪资专家亚尼夫•格林施泰因说,“在目前的市况下,很可能其他地方的机会也不如往昔,因此限薪造成的打击可能也没那么大。”以前,如果这些高层在完成一笔大交易后不能获得七位数的奖金,他们很可能会跳槽。但银行业已经裁员数万人,那些仍然在职的人可能会为自己还保有饭碗感到庆幸。

  还有一些人对于※※干预私人企业的举措感到担忧,他们认为※※在提供救助的同时过多地对企业进行了干预,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证券公司摩根•基根的分析师威尔逊表示,奥巴马此举是理所当然的,“你不可能新请了一名合伙人,却不让他在公司业务上发言。”

  《华尔街日报》说,美国政界的反应比较复杂。保守派评论员汉尼提指责奥巴马的新措施是“摆脱资本主义,滑向社会主义”。而共和党在众议院的少数派※※贝尼尔表示给高管限薪是“恰当”的。另一篇评论分析了华尔街高额奖金背后的文化,指出华尔街16.8万上班族中大多数人和你我没有大的区别,连续拿百万年薪的毕竟是少数。但侵蚀华尔街的不是一个或一群人,而是极端强烈的“先考虑自我”文化,“不幸的是,如今我们美国到处都弥漫着这种文化。”而BBC商业事务编辑罗伯特•培斯顿说,奥巴马的这一举措无疑将增加英国※※的压力,迫使其也为接受※※资助的银行设定类似的规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资本最想要自由

“资本没有祖国”,而犹太人,也就一直在流浪。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作为一个线索,能够穿起一些※※事件。

在阳光卫视上,看英国※※传记片中的学者分析说,当年的耶酥因为批评犹太教贵族把持了在寺院里的市场上宰羊的垄断权,虽得到了普通百姓的拥护尊为※※,却形成了对贵族宗教解释权与商业利益的直接冲击,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并引起了后来的※※※与犹太教的长期冲突。后来的犹太人※※※用《资本论》指出:阶级利益斗争是实质。

※※※有名,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也很有名。如果莎士比亚说的属实,那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人中的犹太人形象,应该也是※※事实,其被抨击,也是因为“资本没有祖国”的追求下想吃人肉而引起后来的英国人莎士比亚的愤怒了吧?

小商品经济时代的商业资本经营能力,不知是否与犹太人早期放羊卖羊的职业有关?而后来的工业商品经济时代,工业资本家的工厂无法自由流动自由迁徙自由搬迁,因此需要祖国,这与此时期犹太人的金融自由的追求,有了直接的冲突,不知这是否与一战二战有关?
今天,金融资本之集大成者,是美国,而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也挺大。一个现象再次发生:代表工业资本的中国制造业的生存,再次出现了与金融资本追求的人民币汇率上下随他们之便波动之间的紧张。
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下,代表价值的货币占有者,以金融资本的样子,控制着代表使用价值的工业资本的命运。这是连锁商压榨制造商的原因,也是当前人们不愿做实业都去炒股炒房子的压力所在,而美国的金融资本家压迫作为制造工厂的中国的人民币升值,也是如此。
写到这里,想,当※※与自由不可得兼,或许,※※是普通人想要的,自由是“强者”与“精英”们的追求吧?一个运动员,突然就不运动了,说是病了,本无可厚非,却持续这么多天不断以此说事儿,力挺的人就多是什么新“自由主义”,“要求”别人宽容---不宽容的就是没素质,看来这不是伤病的问题,是个自由主义者日思夜想的“自由”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3.005
主题: 109
帖子: 13711
注册: 2005年3月
股票交易信息化之后
带来的问题是巨头的空前失控,小散成了砧板上的鱼肉
首先发现问题的米粒监金融高管和寡头乘机黑心大赚
而后来者一如潮涌
演出了一幕金融马太效应现实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这次危机暴露了那么多资本大鳄的搁浅,例如有史以来最大的庞氏骗局高达500亿美金。那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3000亿以上的人民币。(其他暴露出来的金融欺诈上数十亿美金的案例也越来越多。佛罗里达州两个,因蒂安纳州1 个等等)
  
这个数字(3000亿人民币!),足够中国南方最富足的几个省份, 所有中层以上官员--从县级局长这个层次开始直到最※※员省长※※, 每个人都大肆贪污所能想得到的数字全部加起来还要令人发小巫见大巫的感叹。
  
这个骗局如此明显,而且有金融界人士最迟五年前就开始不断向联邦监管机构书面揭发(这已经得到证实并且直接导致撤换监管最高层),还为了逃避追杀而想方设法躲藏逃避。而且这骗局的头目,竟然是前纳斯达克主席。
  
  两房的贪污和造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他们的高层管理直接雇佣政治说客公司向※※官员和国会议员游说,使得这样大的显然的骗局竟然得到每年的国会监管的通过。
  
 
  美国有他好的一面。但是许多时候--他那些美丽的面具之下,掩藏得更深的不过依然是资本主义本质上的虚伪和血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美国前纳斯达克交易所主席马多夫经营层压式骗案,骗了全球投资者。有“新末日博士”之称的着名纽约大学经济学家鲁比尼在《福布斯》杂志撰文,指出美国上上下下制造了次按危机,卷起金融海啸,美国更成为“层压骗局之国”,下一代或要沦为受害者,在“债仔监狱”还钱。
  
    鲁比尼指出美国人在过去10多年都活在偷来的层压式骗局泡沫经济之中,马多夫是美国经济的写照,也是借贷过度的各个参与者的写照,美国家庭、金融公司和企业不断透过杠杆筑起泡沫经济,现在崩溃成一堆烂摊子。
  
    全国杠杆操作 以小博大
  
    首先,业主零首期置业,没有资产杠杆率理论上就是无限大,等于参与层压式骗局。第二,银行愿意向没有收入、工作和资产的“三无人士”批出按揭,无需首期,最初只需对方付利息,本金作负摊销,再以优惠息口招徕,同为参与层压式骗局。
  
    第三,私募基金在过去数年内,做了1万亿美元(约7.75万亿港元)杠杆式收购,债盈率逾10,是参与层压式骗局的公司。第四,华府发行数以万亿美元计的新债,以应付严峻的经济衰退,又将私人亏损国有化,如果中期来说未能自负盈亏,都有机会成为骗局※※
  
    财赤连年 美国债务称霸
  
    最后,一个国家25年来都入不敷出,财赤连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债务国,最终可能会在外债上赖帐,则会沦为层压式骗局之国。
  
    鲁比尼指出,家庭负积蓄,※※财赤,企业和金融机构亏损连年,国家经常帐见红,如果消费长期超出收入,等如参与层压式骗局,套用经济学术语,这等同未能满足远期跨时间预算线。事主要借贷来偿还之前借贷的利息,最终都会无力还债。
  
    “国王没穿衣 潮退下裸泳”
  
    经济学理论指出,家庭、企业和银行如需借更多钱,以偿还前一笔借贷的本金和利息,就是层压式骗局参与者。鲁比尼引用数据,指出美国家庭的债务对收入比率15年前仅为65%,今日已升至135%,参与了层压式骗局,而经济的债务对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已是350%,是偷来的层压式骗局经济。
  
    楼市、证券和对冲基金等泡沫爆破,利用房屋作“提款机”继续层压式消费已失效,派对已经结束。鲁比尼写道:“泡沫爆破后,美国人都是没穿衣的国王,大部分美国人和银行都是在潮退下裸泳。”他最后叫美国人在镜中望清楚自己:“马多夫就是我们,骗徒就是我们!”
  
  (原文转自新加坡《联合早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1)美国※※是美国人※※举出来的,伊朗※※也是由伊朗人※※举出来的。
(2)美国有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不是全体美国人※※举出来的,伊朗也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职位不是全体伊朗人※※举出来的。
(3)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是由它的股东们(大银行家)选举出来的,其主席象征性地由※※任命一下;伊朗※※※宗教※※是由※※※教的高级专家们选举出来的。
(4)宗教※※掌握着伊朗的实权,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美联储掌握了美国的铸币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几乎就掌握了美国的经济大权,任何想改变美联储体制的人,只有一个下场─死,当然死法可以有多种,如被刺杀或者遭遇车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中时电子报译自法新社报道,“反诽谤联盟”全国负责人福斯曼说:“多年来关于犹太人和金钱的谬传一直在暗地里流转。”  

  他说:“如我们在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后所见,每当经济或全球性事件出现动荡或不确定,犹太人都会成为代罪羔羊,丑恶的反犹太主义谬论也会死灰复燃。”  

  “反诽谤联盟”说,他们在线上讨论区见到反犹太主义言论“急剧增加”,网路服务提供者正努力的删除这些留言。  
  该联盟表示,专谈阴谋论的部落格和白人至上主义者以及新纳粹主义网站,都希望利用华尔街的事件和次级房贷危机来支持他们的主张。  

  据“反诽谤联盟”说,白人优越主义网站“风暴前线”张贴的文章中谈到华尔街银行雷曼兄弟倒闭:“我可以想像,联邦准备理事会等机关在讨论对雷曼兄弟纾困的可能性时,大部份是取决于犹太人拥有的股份多少而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随着高盛从此次金融危机的打击中走出来,且依旧领先群雄傲然耸立,华尔街看到了某些更加阴暗无聊的东西:真实存在的高盛阴谋!“许多人认为,由于一些不公平的先天因素,那些倒闭的公司陷入这种惨境乃势所必然”,对冲基金经理人比尔·弗莱肯斯坦说,“没有任何人想到,有人在背后竭尽全力地打击它们。”(翻翻高盛公司前成员名单以及他们在最近几个月的市场混乱中扮演的角色)
信奉阴谋说的人指出了高盛银行家们与最近的金融事件之间的关联。布什※※的财政部长保尔森是高盛前总裁,如今取代他在财政部位置的蒂姆·盖特纳,是前高盛员工训教出来的;为欧盟领导着危机应对事务的马里奥·德拉吉,是高盛的前副总裁;投资银行美林的总裁约翰·塞恩曾经是高盛的总裁;美联银行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斯蒂尔是高盛的副总裁;保险业巨头美国国际集团(AIG)的首席执行官爱德华·李迪是高盛的副总裁;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是高盛的常务董事;即便被委派前去监管7000亿美元不良资产救助计划的卡什卡里,也曾经作为副总裁在高盛任职。他们这伙人正在密谋接管世界?谁知道呢。确定无疑,他们是一个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团体,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潜在的冲突。
当我就人们指称的阴谋论询问这些参与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一些人并不赞赏这样的玩笑。高盛回应说,这样的说法是滑稽可笑的。高盛公司的发言人称,公司实际上处于不利境地,因为它的前员工故意避免表现出对高盛的偏爱。盖特纳、保尔森和其他人都驳斥了流传的阴谋理论。

然而,对那些相信背后存在黑箱交易和秘密勾连的人来说,下面就是这些阴谋理论的鼓噪者正在津津乐道的,听听在华尔街上到处流传的“惯常疑犯”消息吧:

1 贝尔斯登

新闻:2008年3月,贝尔斯登的股票垂直跳水,股东们质疑公司的生存能力。摩根大通在美国※※的帮助下,同意以10美元/股的价格买下贝尔斯登。
事实:新闻媒体中出现谣言说,高盛伦敦分部的交易员曾努力砸沉贝尔斯登的股价。
阴谋理论:自1998年贝尔斯登拒绝参加针对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36亿美元的救援行动以来,高盛和华尔街其他公司就一直起而反对贝尔斯登。高盛公司通过散布对贝尔斯登的恐慌情绪,将一些财大气粗的贝尔斯登新股东给拉走了。(高盛的回应:“我们那时候曾不遗余力地支持贝尔斯登。”)

2 美林的贱卖

新闻:在美国※※听任雷曼兄弟倒闭的那个周末,首席执行官约翰·塞恩领导下的美林,为一点点保险费就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数天后,英国的巴克莱银行同意以极其低廉的价格购买雷曼的核心资产,将雷曼的股东们洗劫得一干二净。
事实:塞恩是蒂姆·盖特纳(他当时是纽约联储的行长)的经常性顾问,塞恩还曾在保尔森掌管高盛时在这里担任过高管。

阴谋理论:为了保护塞恩的清誉,盖特纳和保尔森敦促他立马找到一个买家。如果他找不到,美林将会追随雷曼兄弟银行的步伐烟消云散。

3 AIG救援行动

新闻:※※官员同意给美国国际集团提供850亿美元(后来提高到1230亿美元),以防止它倒闭。在讨论这件交易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上,高盛的首席执行官劳埃德·布兰克费恩是唯一参加会议的投行总裁。

事实:保尔森推荐老友、高盛的副总裁爱德华·李迪担任美国国际集团的首席执行官。

阴谋理论:假如这家保险巨头倒闭,高盛将损失巨大。据说高盛在美国国际集团拥有200亿美元的股市投资比率,李迪被安插进来就是为了保护高盛的利益。当问及为什么是美国国际集团得到救援而不是雷曼时,雷曼的首席执行官迪克·富尔德告诉国会说,他对此永远都感到迷惑不解。
4 救银行的数千亿美元

新闻:作为※※计划的一部分,※※给美国各银行注入2500亿美元。

事实:在倒闭前,雷曼兄弟在寻求约60亿美元的资金注入。由于未能筹到这笔钱,雷曼公司申请破产。美国※※※※计划(其中包括给予高盛的100亿美元)2008年10月出台,此时距雷曼被准许倒闭仅3周时间。

阴谋理论:※※听任雷曼倒闭,以除去高盛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尽管相较于竞争对手,高盛的账面价值优势甚小,但在救援行动中※※给了它100亿美元,以保持其优势。

5 股票卖空禁令

新闻:2008年9月19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委员克里斯托弗·考克斯针对799家金融公司宣布了为期一个月的股票卖空禁令。

事实:就股市交易员不负责任地做空它们的股票、导致投资者恐慌的问题,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的主管人员长期以来一直向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监管人员投诉。但是,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股票卖空禁令是在这两家公司倒闭和高盛的股票在3天里急跌20%后实施的。

阴谋理论:在高盛的竞争对手感受到沽空的压力之时,监管人员行动迟缓。一旦沽空者将他们的注意力转向高盛,这家公司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政权交易委员会通过卖空禁令。

6 银行控股公司

新闻:2008年9月,高盛申请成为银行控股公司。美联储迅速批准了此项行动(而摩根士丹利当时也申请了变更)。

事实:整个夏季,雷曼首席执行官富尔德都在考虑将雷曼转变为银行控股公司。在与美联储商讨之后,雷曼没有申请作这项变更。

阴谋理论:高盛在※※里的诸多朋友扔给它一根救命索。雷曼一名前交易员说:“他们在※※里的朋友比富尔德多,最终牺牲掉雷曼。”

7 救援花旗集团

新闻:2008年11月,在花旗集团股票一周急泻超过60%时,※※对其注资200亿美元。

事实:花旗集团顾问、高盛前员工鲁宾是盖特纳的良师益友,并且是保尔森在高盛时的同侪之一。

阴谋理论:盖特纳和保尔森前来救援他们的朋友。救援行动保全了鲁宾的巨大收益———从2004年到2007年,他赚了6200万美元。

8 奥巴马※※任期

新闻:奥巴马当选为美国※※

事实:作为一个集团,高盛员工是奥巴马竞选运动中最大捐助者,捐款超过88.4万美元。高盛前员工,包括鲁宾和新泽西州长科尔齐纳,据说都是奥巴马财政部长的候选人,但最终盖特纳入选。

阴谋理论:奥巴马的胜利和盖特纳的任命,是高盛精心策划的欲变为超级强权计划完成的标志。高盛公司如今拥有了将自己意志加于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的权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43
帖子: 2118
注册: 2008年9月
資本主義的地標在紐約華爾街,在紐約300萬的猶太人,主導了現今全球經濟的發展。的投資銀行高盛證券(Goldman Sachs),就是典型的猶太經濟勢力。

務實而偏執的猶太人

高盛創立於1869年,在其上百年的悠久歷史中,大部份是由相互通婚的高德曼(Goldman)家族和沙克斯(Sachs)家族,以及後來加入的溫柏戈(Weinberg)家族主持經營。高盛家族企業歷代的成就,不是以每季甚至一、兩年的獲利論高下,而是能夠留給繼任者,比從前人手中繼承時更大、更發達的事業版圖。
高盛百年來經營的理念只有一個:要貪,但要貪長期利益。80年代主持高盛業務的溫柏戈(John Weinberg)從沒忘記這樣的經營理念,即使短期挫敗也不變。1987年高盛參與一個銀行團,共同負責英國國營英國石油(British Petroleum)32%官股股份釋出案,但10月全球股市崩盤,美國股市在一天內暴跌22%,若繼續承銷,高盛將虧損至少1億美元(等於當時全年營收的1/5),銀行團內的其他承銷商開始緊張,紛紛指示法務部門研究合約條款,尋找合法方式退出承銷。但高盛溫柏戈卻毫不考慮,並強力勸進其他承銷商:「如果這時打退堂鼓,將來連小案子都沾不上邊。要想在這行立足,信用最重要。」
因為高盛的務實,獲得承銷客戶高度信任,使得80年代業績大放異彩,並打下90年代成為世界最大投資銀行雄厚的基礎。1980年高盛營業額僅2億美元,但在6年內增加到10億美元,這段期間投資報酬率高達80%,是當時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8倍,高盛頭號對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也不過34%。
高盛現在的董事長暨執行長鮑森(Henry Paulson)也是猶太人「務實」、「偏執」的典型。1999年擔任執行長前,鮑森就是主持高盛業務的資深合夥人,他任內最大的成就,就是將高盛從「資深合夥人」制度轉為「上市公司」,讓高盛由私人企業變成華爾街藍籌股。為此,他親自與高盛全球超過400位資深合夥人一一面談,並進行說服,使高盛能繼續保持優勢。
90年代,鮑森帶領高盛進入鼎盛時期,1996年在美國前八大投資銀行中,高盛的營收是全體平均的2倍以上,投資報酬率高達51%,高於全體平均的36%,參與了包括總額130億美元的德國電信民營案、380億美元的戴姆勒賓士與克萊斯勒合併案、40億美元的南韓公債案(亞洲金額最大的公債)、1997年30億美元身價的朗訊IPO承銷(有史以來最大IPO,一直到1999年才被UBS打破)等多項重大金融案。90年代高盛在全球購併及IPO業務市佔率分別為24%及15%,均排名全球第一。

金融界的猶太勢力

除了高盛之外,猶太人在金融界的知名人物還包括金融控股集團花旗(Citigroup)執行長魏爾(Sandy Weill),1998年花旗銀行與保險公司旅行家(Traveler)合併,魏爾從旅行家執行長進入花旗經營團隊。魏爾1998年時在金融界留下一句名言:5年內要讓花旗Double。這意味著花旗必須保持每年成長15%以上。
魏爾的企圖,再度看出猶太人的「務實」與「偏執」。由於旗下主要的消費銀行花旗銀行及保險公司旅行家,客戶皆是全球各地的個人消費者,生意好壞與各國地域文化高度相關。因此魏爾風塵僕僕地走遍世界各分公司,與各國總經理不斷當面討論業務,仔細聆聽簡報。《財星》雜誌(Fortune)形容:在全球上百個國家擁有分公司的美國企業中,魏爾是極少數能記得每一個分區總經理名字的執行長。2000年花旗獲利135億美元,僅次於艾克森石油(Exxon Mobil)的177億美元,在「全球500大企業中」排名第2,過去幾年來,魏爾讓股東權益報酬平均為40.8%。
其他如投資銀行李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執行長富爾德(Richard Fuld),花旗旗下投資銀行所羅門美邦(Salomon Smith Barney),以及「網路女王」──摩根士丹利知名分析師密克女士(Mary Meeker),和911事件後率先呼籲投資人加碼股市,素有「多頭總司令」的高盛證券頭號分析師科恩女士(Abby Cohen),都是金融界知名的猶太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YouTai与高盛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