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不可复制! 中国车企切勿幻想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223
主题: 169
帖子: 6128
注册: 2007年1月
12月19日,随着瑞典汽车公司CE0 穆勒将一纸萨博破产申请提交瑞典法院,萨博汽车以及两家相关零部件公司——萨博汽车模具公司和萨博动力总成公司正式走进了破产程序。这意味着,萨博汽车的正式死亡与终结(经历了9个月跌宕起伏的拉锯战,对不起萨博已经配不起寿终正寝)。同时也意味着双庞收购萨博计划的闹剧最终失败,这一次海外几乎可以认定参与其中的中国企业人傻钱多。比起腾中收购悍马以小博大的炒作效应,庞大和青年在萨博案中可是真金白银的大损失。
  
  
  
   尽管双庞面对这个乌龙的结局可以草草收场,但作为汽车媒体人面对萨博这个案子,我们还是要全面回顾和总结此事件的意义和教训(尽管汽车媒体人到了今天面对萨博案件可能都已经累),因为它不仅仅只是庞大和青年的失败,还关系到中国车企面对诱惑该如何hold住?中国车企弯道超越是否靠谱?中国车企该如何和媒体沟通?中国车企发展是否有捷径可走的等一些大问题。
  
  自3月萨博爆发危机,到5月华泰入局出局、而从5月中旬庞大入局、6月青年入局,短短几天的复产,又陷入资金告急停产乃至破产危机,此后是不断的打款与破产威胁双簧,10月穆勒宣布解除与之前庞大和青年的协议,10月28日在生死关头达成青年庞大100%萨博方案,此后规定期限也在拖后,方案屡屡被通用否决,包括银行入局、鄂尔多斯地方※※资金入局等新闻,这场闹剧跌宕起伏,旷日持久!
  
  
  
  庞大和青年的损失本是完全可以避免
  
  庞大和青年在萨博案上闹到今天这种乌龙颜面尽失的地步,实际上完全是自找的(当然它们自身也有自己的困局,后续文章会提出青年汽车困境的解决之道,本文暂不探讨)。因为在此之前所有迹象多表明萨博不可能存活。庞大和青年的失败缘于它们完全不顾国内媒体的一致反对,一心想□□一把,庞大希望复制斯巴鲁模式甚至获得入主车企的机会,改变经销商和企业不平等的关系;青年汽车乘用车项目难有起色,也寄希望此车收购让自己跻身主流。说白了双庞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面对企业发展的困局使得它们都患有严重的赌徒心理。而之所以让他们走上不归路的还有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给他们带来错觉。
  
  萨博案教训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不可复制,中国车企切勿幻想
  
  先说吉利收购沃尔沃案吧,沃尔沃汽车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高档豪华车竞争中,沃尔沃销量曾经连续7年超越宝马、奥迪,仅次于奔驰,年销量达到近60万辆。其在豪华汽车领域有过真正辉煌的※※。而且沃尔沃车型众多,车企研发实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远非萨博可比。就经营情况来看,自1999年福特入主沃尔沃汽车,实际上沃尔沃也曾大面积盈利,只是出售之时正处于低谷而已。而且沃尔沃并没有拆分优质资产,这本身就给了其自我恢复的能力。而且从国内外媒体报道来看,并没有一致唱衰沃尔沃,只是提出要注意各种困难的多,有风险的多,这本身从商业的角度上来看就值得一搏,但萨博的状况完全不一样,根本无生还可能!
  
  
  
  萨博曾未有过真正的辉煌,其※※最高的销量不过13万辆,自从萨博由起家的飞机制造涉足汽车制造业64年以来,总共只推出了12款全新车型——其中还有4款都或多或少都有改款自其他车型的嫌疑。这些数据表明这家企业自身的研发车型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极差,而且从1990年代通用入主萨博开始绝大多数时间一直到2009年通用破产为止,萨博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这说明这家企业实际上已经病入膏肓!而且2009年通用萨博出售的时候还对其进行了拆分,核心的自有资产被卖给了北汽,剩下的壳则卖给了世爵汽车。在一家企业病入膏肓的时候还进行如此拆分,等于已经宣布萨博进入植物人状态,而且这个植物人每天供养的成本极高,在庞大和青年入主前,他实际上已经负债高达几亿欧元。无论是国内媒体还是海外媒体都一致唱空萨博。
  
  笔者在萨博案上,前前后后写了《车坛急诊室——SAAB萨博还有救吗?》(3月28日) 《华泰入股萨博还请反思上汽双龙案》(5月3日) 《萨博病入膏肓,中国车企慎勿入局》(5月12日) 《可能破产 出手萨博请了解罗孚案》(5月24日) 《谁制造了萨博濒死边缘却越卖越贵的神话?》(6月15日) 《萨博破产成定局 庞大、青年骑虎难下,不如归去》(6月30日) 《 萨博已死,闹剧害人害己,该收收吧!》(10月26日)《萨博案追踪,破产再出手才是上策》(10月29日) 8篇文章,包括对萨博产品、债务分析、生产能力分析;包括南汽和上汽收购罗孚案时罗孚中途破产启示;包括上汽入主双龙后,双龙出现支付不起工资类似案例解析;包括对穆勒个人信誉的质疑,国内车企如何hold住诱惑,不要盲目出价等问题;几乎每篇文章都告诫中国车企勿碰萨博,萨博不可能活,即便假设收购成功也是后患无穷,死无葬身之地。并被车企的盲目追逐行为刺痛,一步一步提出萨博会破产、庞大和青年不如归去,萨博已死,如果一定要出手就等破产后吧,其中体现了媒体人的无奈与悲凉!
  
  萨博案教训二:即使不甚入局,也应适可而止,拿得起,放得下,不可一错再错
  
  为什么这一次我如此执着坚决的反对中国车企入局萨博呢,除了吉利收购沃尔沃成功不可复制外,双龙破产案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008年11月,当双龙汽车发不出工资,威胁要破产时,我曾经撰文《双龙成鸡肋——上汽当务之急是止损撤资》指出双龙的产品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双龙无法自救,上汽也无能力盘活,面对之前投下的30多亿人民币,不要心疼了,最好的方法是止损撤资,能收回多少是多少,可是那时候国内车企面对这种局面还是难以放下,最后上汽还是向双龙注入了约4500万美元,但双龙发完工资后,立马在2009年1月初,宣布因公司财务状况恶化,致使无法正常营运,向韩国法院提出进入“回生”程序申请。这等于前面的钱不但打了水漂,后面的那4500万美元也是白白丢掉。
  
  在双龙破产案中,上汽2008年末最后打给双龙的4500万美元本可以避免,当然当时情况极为复杂,国内没有先例,中国车企走出去已经投入了大量资金,面对如此压力,就是明知死路也得投钱了,如果不投最后一批钱,舆论的声音完全可能会指向上汽,认为其如果投资可能避免破产,这个损失和责任推到上汽身上,甚至会被很多人错误的认为成立,所以上汽选择投入4500万美元,最后双龙还是破产了,也就堵上了国内外舆论将双龙失败归结于上汽的嘴,避免了更多的指责。其实也是在钱与责任谁小谁大之间的抉择。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上汽可能没得选择。但有此案例,此后大可避免损失。
  
  
  
  如果说庞大一时情迷,误判萨博情况,那么庞大在5月下旬打款3000万欧元,复产了几日,又无力支付供应商货款停产后,其实应该已经可以明白和体会到萨博情况的严重性,就应该感觉到危险,而且笔者在5月24日列举《可能破产 出手萨博请了解罗孚案》就已经明确提醒庞大,萨博的状况已经到了随时破产的边缘,只是此后经过多轮破产威胁,庞大和青年屡屡让步妥协,以至于庞大投入到达4500万元,青年汽车经过多次紧急输血,实际打款也近3000万欧元。退一步将如果双庞能够在6月30日听从笔者建议《萨博破产成定局 庞大、青年骑虎难下,不如归去》那么庞大损3000万欧元,青年损失1300万欧元,至少也可以避免后续3000多万欧元的损失。萨博案的经验再次提醒中国车企,如果发展思路错了,也应适可而止,拿得起,放得下,不可一错再错 。
  
  萨博案教训三:中国车企发展无捷径可走,弯道超越不靠谱
  
  青年汽车为什么要执意收购萨博,是一个比较深层次的问题,首先青年汽车在乘用车方面发展艰难,一直游离在主流之外,青年汽车本身也没有强大的技术和资金实力能够使其短期内做出出色的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营销推广。青年汽车希望无疑希望通过萨博汽车走一条发展捷径,完成弯道超越的想法,在国内这不仅仅只是青年汽车一家心存的幻想,恐怕好多车企都存在这样的心态。可事实上萨博自通用拆分萨博变卖后,其就成了植物人,青年不仅学不到东西,可能还得搭上身家性命去医治萨博。
  
  通用将萨博卖给世爵实际上萨博已经成为一家隐形的改装厂了,与真正的制造商有较大区别。比如在售车型技术都由通用授权,实际上等于通用成了供应商,萨博成为改装厂,将通用授予其欧宝的车型技术改装为相应的萨博车型,而萨博的可用资源被死死掐住在技术和知识产权供货商通用手上,这其实和国内的合资车企有点类似。退一万步想,假设供货商通用不反对,青年收购萨博成功,它所得到的也不过是一家改装厂罢了,就相当于一个卖鱼食的烹饪饭店,并无捕鱼技巧,收购后萨博的存活还得看别人给不给它鱼,因为根据协议,通用只能授权萨博使用其技术和知识产权几年时间,也就意味着,几年后,萨博将无车可改,无产品可卖!而其又难以在几年内自己打造新车。
  
  
  
  所以还请国内车企通过萨博案认识到,所谓海外车企并非个个都是优质资产,大都数国际车企都没有兴趣接盘的车企一定是有深层次的困境的。而且通用否决双庞收购萨博,它自己也不敢经验萨博,本身就说明此企业无明显存活价值。其阻挠无非是担心技术趋同的产品对其其它品牌车型造成冲击而已,实际与萨博车企的价值无关,他只是不希望在销售市场多都一个经销商品牌竞争而已。实际上双庞收购萨博案结合此前上汽入主双龙、国内提出的新能源汽车弯道超越但实际差距依然巨大,可以看出中国车企发展无捷径可走,弯道超越不靠谱,而且幻想弯道超越甚至会损失惨重,比如上汽投资双龙的失败,比如这次青年收购萨博的乌龙与损失。某种程度上讲虽然上汽投资双龙失败曾使国内企业对海外收购心存惶恐,但此后吉利蛇吞象的成功,则让很多车企开始跃跃欲试,冒险赌一把的心态膨胀,幻想走捷径。而今年的萨博案则给那些幻想的车企们敲响了警钟,也算点现实意义吧!
  
  萨博案教训四:中国车企面对诱惑该如何hold住:兼听者明,偏听则暗
  
  萨博案实际中国车企卷入其中丢人的包括华泰、庞大和青年,从实际上来看,三者在乘用车制造领域都极度缺乏经验,这导致他们容易被诱惑。中国车企尤其是一些非主流的车企以及经销商面对海外诱惑还请听听业内的专业建议吧,不要在像庞大集团董事长庞庆华那样,动不动说国内媒体不配合,帮倒忙,回过头来,不知道庞总会如何看待自己的过失和媒体的言论。我相信中国的汽车媒体还没傻到打自己人,所以与中国汽车媒体人合理的沟通也是中国车企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兼听者明,偏听则暗,多听听汽车媒体不同的声音才能更好的成长。(贺球辉/文)
相关标签: 通用 层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不可复制! 中国车企切勿幻想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