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菜鸟冒泡:胶片与数码的异同! [主题管理员:阿西]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60268 回帖:66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dual 在2011-10-18 04:25发表
写得很不错,但事实是,135甚至120上究竟能找出多少动态范围超过12Ev的胶片来,我说的还仅限于黑白。
那么同样是135,根据DxO的数据显示D3X的cmos传感器具备至少13Ev,就算是APS-C幅的廉价机NEX5,其CMOS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也超过12Ev。
同样根据事实,文中也解释得比较清楚了,胶片的宽容度肯定要小于其动态范围,而数 ......

  问题提得非常到位。不过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与曝光宽容度并不是一回事。而二者在摄影拍摄方面的作用也不相同。理论上我就不讲了,现在网上有很多这方面的东西,都是坐而论道,就虚谈虚。
  我就从实际作用方面来谈一谈动态密度值,大家都知道数值越大影像记录能力越强。实际上为什么很多动态密度值不高的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片子,我们会感觉到很明快锐利好看呢?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数码卡片机出来的片子要比我们数码单反出来的片子感觉到更爽呢?(网上许多人找出了N多理由,那是不成立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并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需要大动态密度值来进行摄影创作。在小光比的场合,感应器动态密度值小,那么片子就会明快艳丽(当然从摄影创作层面上来讲,也有故意反着应用的时候,这个我就不讲了,留着大家去思考。这样的场景也太多了,只不过很多人一直得不到答案,并为此对数码相机的成像深恶痛绝)。而在大光比的场合,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就应该相应增加,以扩展从高光到暗部的记录能力。单纯地追求大,在技术上是对的,在摄影的创作方面不一定适合。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动态密度值大的电子影像感应器,且此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可调整。
  至于曝光宽容度来讲,从实际应用上看:在胶片时代我们一直追求一种胶卷,就算我们曝光有所失误,也不会对我们的实际拍摄效果产生明显影响,所以胶片就了一个曝光宽容度的指标。在传统胶片时代,摄影在技术层面上,追求的是:在相对模糊控制的情况下,得到相对准确的控制结果。在数码相机时代,追求的是定性定量的影像记录。
  很多人往往以数码相机直线区内的某一点,来说明数码相机是存在曝光宽容度的,这实在是一个误解,数码相机如果有曝光宽容度的话,我们还要它做什么?我们要考虑的是在整个人眼可见的曝光范围内。没有曝光宽容度恰恰是数码相机的优点,我们可以做到1/3EV级差的控制,这是胶片所难以实现的。
  有曝光宽容度恰恰是胶片的优点,在模糊控制之下,我们也可以接近原点。尽管胶片较难进行细小的曝光级差控制,但是胶片有较大的整体曝光级数(胶片的优势表现在亮部,数码相机的感应器表现在暗部)。
  也就是说:论整段分,胶片块数略微占优,如果切成有差别的细片,数码片出来的数量更多。我们不能以曝光时,胶片有差别的粗块数量多少,以及数码相机有差别的细片多少,来不加区别的谈优略。索尼公司的资料里面说了:数码相机不能与胶片这么对比。
  另外不要忘记一点:胶片也是数码影像的来源。我在前面已经把十年前柯达公司的胶片资料发上来了: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具有优异的扫描特性”,当初最好的数字影像并不是数码相机(在那个时候,数码相机还在这突破5百万像素而努力)拍摄出来的,而是胶片扫描出来的。由此可见:影像数字化并非是影像拍摄数码相机化。物尽其用,用尽其长。数码影像技术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如今更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胶片,数码相机的成像也会得益于此,离开了影像文化的传承,把胶片与数码相机对立成落后的与先进的,那么数码相机的发展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于影像数字化时代有害无益。相反如果数码相机能够借鉴与传承胶片的影像风格,那么摄影的技术性与创作性就会更紧密的结合起来,当摄影沦为后期制作的附庸时,摄影已经离灭亡不远了。幸好我们还能从传统的摄影理论中汲取营养,这也就是我常讲的:学习好传统摄影理论,用好数码相机进行摄影创作的主要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64
主题: 8
帖子: 223
注册: 2010年9月
这个帖子值得认真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227
主题: 58
帖子: 6974
注册: 2010年1月
原文由 dual 在2011-10-19 21:01发表
TIFF最多只能实现LZW压缩,大多数软件不支持zip压缩的tif,而RAW又不全是标量数据,这一里一外差多少了。


不止奥,那只是 WINDOWS世界的TIF
去看UNIX世界得TIF吧,都有 Defleat压缩了,这类文件,win下我还不知到用啥软件揭开
至于扫描优势也是有的,但是还是那句话,数字输出系统本身就是限制数字系统优势的东西

顺便说句,动态范围这个硬件指标,单元厂家没有虚标

[crossa 编辑于 2011-10-19 21:5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98
主题: 16
帖子: 4494
注册: 2011年8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原文由 doublefirely 在2011-10-19 21:04发表
感觉是传统绘画和电脑效果图的区别。胶片的化学反应放大很像油画啊水彩画啊之类的感觉。其实很像水彩画看看过去光放的彩色片子你会觉得这不是照片更像是画。而这种感觉电脑是很难做出来的。也就是说数码拍的时候很方便但后期花的时间和精力会更长而且需要更专业的电脑和美学知识。而胶片前期花很多精力扫描后很多时间是花在 ......


您的感觉是对的。

某种程度上讲,绘画作品的细节和色彩丰富程度(当然你说几个颜色混混可以混出无数种,那也对)都远远低于我们看到的真实影像。如果说胶片像画,那其实正是胶片在动态范围和色域上都较为不足的体现。人眼可以接受多少明度差异了?瞳孔可以调节啊,不是一个量级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98
主题: 16
帖子: 4494
注册: 2011年8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原文由 crossa 在2011-10-19 20:21发表

动态范围指标并不是下降,所谓下降,只是某些场合下,所谓下降,只是传感器记录“连续信息”的能力下降,那些信息依然落在那个动态范围里,"动态范围"标称得极大值,本设不会下降得


您的意见很好,希望DxO能看到,改进一下评测流程和标准,当然最重要的是结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136
主题: 5
帖子: 429
注册: 2008年6月
感觉是传统绘画和电脑效果图的区别。胶片的化学反应放大很像油画啊水彩画啊之类的感觉。其实很像水彩画看看过去光放的彩色片子你会觉得这不是照片更像是画。而这种感觉电脑是很难做出来的。也就是说数码拍的时候很方便但后期花的时间和精力会更长而且需要更专业的电脑和美学知识。而胶片前期花很多精力扫描后很多时间是花在去胶片上的灰尘上其他的调整的很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98
主题: 16
帖子: 4494
注册: 2011年8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TIFF最多只能实现LZW压缩,大多数软件不支持zip压缩的tif,而RAW又不全是标量数据,这一里一外差多少了。

随便用个渲染器比如cameraRaw输出个RAW到16bpc的TIFF试试,看看有多大。扫描仪动不动就用16bpc,最大密度值扫描,出来的文件当然大,但这些信息中大多数都是前插的,说白了就是处理器强行加进去的。普通平板或底扫的色彩响应范围受元件工作温度影响极大,其实色域是非常窄的,这也是为什么要用电分的原因,分辨率其实不是主要考量的因素。

最后,还是没能回答出动态范围内的感光能力为什么受限和为什么要受限的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227
主题: 58
帖子: 6974
注册: 2010年1月
原文由 dual 在2011-10-19 18:00发表

1.动态范围,注意看“动态”这俩字,很说明问题,去翻一下动态范围得定义,就能明白,说的很清楚,动态范围所给得值,是传感器能采样到得数据得界限。比如 谋传感器动态范围  -2 到 +10,并不表示拍摄是,他能记录下-2到+10每一档(连续记录),  厂家给得"动态"范围,都是"最大"范围。但是宽容度指标却不是,宽容度定义的就是一个不超出允许记录范围的连续记录得能力(不要和曝光宽容读混淆,那是两码事。)

所以宽容度 不用去 VS 动态范围得,因为厂家根本也没有实质性得描述 记录连续性的指标

2.动态范围指标并不是下降,所谓下降,只是某些场合下,所谓下降,只是传感器记录“连续信息”的能力下降,那些信息依然落在那个动态范围里,"动态范围"标称得极大值,本设不会下降得,因为这是传感器硬指标比如您老买个宝马,厂家告诉你能开到200的时速,但是你开得时候堵车,原地不懂,这个和厂家告诉你得不矛盾,因为厂家告诉你得是最大世俗,堵车了,到不了,不表示不堵车开不到

3.限制传感器连续记录能力得归根结底得原因是 电器期件得离散性+数字系统中独有得数据溢出得特性,不能光说传感器,而是整个系统有局限。举例字 某二极管导通后,压降0.7V,但是并不表示,0.71V的电压就一定能让管子导通。

5.虽然采样底层是模拟实现,但是输出成可以读取得图片数据时候受位深限制。并且,本身采样受制于输出系统原理限制,利用调频来解决颜色(用频差得玩法,相近频率得颜色会有干扰的,),利用调幅(电压)来解决亮度,再综合第三第四点,有些信息自然是采样不到,或者采样到的不是原本得玩意。

6.溢出不是传感器得事,而是整个还原程序的事,是这个数学和物理模型里面的事,也就是所谓得溢出只是超出程序处理范围的数据,就好比人眼看不见得不可见光,具体动态范围咋出来的,得问厂家,不排除虚标得嫌疑

7.RAW也不是什么原始数据,依然是还原后得数据,格式参考tif。

8.抛弃ISO,这不太可能得,以上已经说了当下传感器技术得局限性,这就是没法抛弃ISO的原因,X3倒是够有意思,但是依然受制于输出原理,色彩关系搞不到完全正确。

9.RAW不算大。底片扫描件,最差劲的扫描,按135规格彩色照片算,一个文件200MB左右,如果是高级些得设备,至少1G一张了。JPEG,那种有损压缩除了网上发片,一般不用得,至于反转片,只是自己看得话,没有扫描必要,有人说打1米宽就有颗粒,说着个的话,就要检查冲洗质量了。数字观片起码是TIF,并且需要一个带有矫正过色彩管理的输出系统。

10.其实比来比去,放电脑里比,很多人只是数码相机+PS VS 扫描仪+PS,完全没把输出设备(屏幕,投影仪),以及软件(操作系统,看图软件,色彩管理)等因素考虑进去,屏幕得像素密度低得很,虽说300多DPI不影响观感,但是这个也只说对一般,对于人眼来说,屏幕输出更细腻,更多一些,人就能看到得更多,看不到得那些东西根本也无所谓。

所以要想充分享受数码或者胶片,一定要先锻炼自己的眼睛,锻炼自己的辨识力,其次知道数码和胶片的优缺点后,做个平衡。

数码可以HDR那么玩(避开宽容度瓶颈),胶片么可以直接反转+幻灯(避开数字系统输出瓶颈)

[crossa 编辑于 2011-10-19 20:2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98
主题: 16
帖子: 4494
注册: 2011年8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原文由 crossa 在2011-10-19 13:39发表

毁就毁在这个“动态范围”上了
这概念只是定义了上下限,
CMOS/CCD为传感器的系统 记录连续的信息 的能力,却故意被厂商避开不提

举例子,假设设定22档的信息(白到黑)
假设某感光材料可以连续记录其中8档,不管你选取那一档作为中间档,这个记录都是以你选取的档位作中间档,记录连续的8档。这就是宽容度。只要这 ......


好,那您认为是什么因素限制了您所说的感光元件记录信息的“连续性”而令它无法完整记录全动态范围内的信息而导致其“宽容度”小于其动态范围?是物理限制还是算法原因?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动态范围只是感光元件的最大照度量程,那么请问为什么在高ISO(此时传感器处于高电平状态)时动态范围指标会下降?按照您的理论不管情况如何变化动态范围都应该是个固定值才对啊。D3X在ISO 12800的时候动态范围会下降到8Ev,这是因为什么?

Ev和电子系统没有关系,不是想怎么划分区间就怎么划分的。你用数码背还是胶片背根本不影响Ev本身,当然,绝大多数数码传感器的ISO都存在少许偏差,这可能导致曝光结果有差异,但这基本还是线性的。

根本问题还是,到底是什么在限制感光元件在其特定电平下对应的动态范围内记录信息的能力,能把这个解释清楚才行。

不能捕捉到极少量的光子?这个确实是个下限,但是这个特性会被ISO下限直接制约,令整个系统没法下潜到极低照度水平,因为传感器不可能不加电。

换一个思路。就算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得到了下限,那么假设在ISO50下传感器达到了其最大动态范围,这其中还有什么因素将影响它捕捉它此刻动态范围之内的照度信息?如果硬要说,此刻传感器能捕捉的最大照度(不产生溢出)一定小于其动态范围上限,那么请问这个动态范围本身到底是怎么测量出来的?

再抛开形式本身不谈,光学和机械系统固定的情况下,如何才能令传感器在同一电平基准下实现“想捕捉暗的就捕捉暗的,想捕捉亮的就捕捉亮的”这种功能?且不论这时ISO数值存在的意义,最奇怪的是,为何要实现这样的功能? 当然,CPU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是毫无疑问的,人为压缩输出范围就是了(JPEG也不得不这样做),但“一定要这样做”意义到底何在?我们毕竟有RAW,而且不怕它体积大。

可能需要搞先清楚的是传感器的工作原理,虽然说是数码相机,但光电转换是个模拟过程,不会受到位深或采样率的限制。在这之后,才是向数码记录转换的过程,而RAW也不是简单的标量记录。即便在最终输出格式上确实存在限制,那么在动态范围压缩过程中也是根据具体情况分布座标,不可能去采用直接裁剪的方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227
主题: 58
帖子: 6974
注册: 2010年1月
原文由 dual 在2011-10-19 13:25发表

毁就毁在这个“动态范围”上了
这概念只是定义了上下限,
CMOS/CCD为传感器的系统 记录连续的信息 的能力,却故意被厂商避开不提

举例子,假设设定22档的信息(白到黑)
假设某感光材料可以连续记录其中8档,不管你选取那一档作为中间档,这个记录都是以你选取的档位作中间档,记录连续的8档。这就是宽容度。只要这些档位在 原先设定的那22档内,就没啥问题

但是忽然冒出来一个新型感光材料,并且有厂家宣称,这个材料最高能,最低能记录到的档位是第2档,最高可以记录到 第19档,但是你问起厂家,这个材料能连续记录多少时,厂家却强调这个材料最高能,最低能记录到的档位是第2档,最高可以记录到 第19档,始终不肯正视能连续记录多少档的问题。这就是动态范围。

用来拍天空,找星星,那只要关注动态范围就够了.

您说的那些定义,早就有了。对数字系统同样适用,但是我说的可不是啥静态,我说的是记录的连续性

[crossa 编辑于 2011-10-19 13:4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98
主题: 16
帖子: 4494
注册: 2011年8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原文由 crossa 在2011-10-19 10:43发表

我也说句,动态范围和宽容度两码事,动态范围本就是个坑爹的指标
“动态”范围,说白了是极值,只是表示传感器,能记录到的范围,不表示能记录到的连续的记录范围,因为这个“动态”范围其实只是传感器的记录能力的上下限,就好比你买个车,厂商告诉你最高时速200,但是这个最高时速不是随时能达到的,路上堵车,能开到 ......


动态范围的动态是什么意思? 你说的概念是静态的....胶片和数码理论上都是接近于无限,无法测量也没有意义。最简单的一个解释,没有下限,如何定义上限?你明度的最大量程永远只是格式限定的最高明度,有何意义?我拿着CMOS直接对着太阳(比如这可以认为是无穷大Ev)就没法记录太阳的光线了?有什么规则能认定我得到的信号是过曝的?反过来黑位也一样,当然几乎完全吸收光子的物体,在物理上可以认为有极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227
主题: 58
帖子: 6974
注册: 2010年1月
原文由 dual 在2011-10-18 04:25发表
写得很不错,但事实是,135甚至120上究竟能找出多少动态范围超过12Ev的胶片来,


我也说句,动态范围和宽容度两码事,动态范围本就是个坑爹的指标
“动态”范围,说白了是极值,只是表示传感器,能记录到的范围,不表示能记录到的连续的记录范围,因为这个“动态”范围其实只是传感器的记录能力的上下限,就好比你买个车,厂商告诉你最高时速200,但是这个最高时速不是随时能达到的,路上堵车,能开到那么快么?这就是动态范围的本质,并不是连续记录的能力,能连续记录多少档,不是光动态范围就能知道的,但是胶卷的宽容度这个指标,本身就是代表“连续记录”,数码厂家内部估计还在用宽容度这个指标的。

12EV?数码那个12EV估计是靠HDR合成才能实现的吧,这样的话,胶片更容易合成了,用曝光包围来合成甚至一张底片就能做到数码所谓的高动态了(数码化时,加减曝光),三张的话,已经不是普通数字系统能轻松处理的了。

如果按动态范围这种 记录能力的上下限的方法来度量宽容度的话,恐怕胶卷数字化的方式更牛B一些吧,“动态范围”远远不止12EV,数码能这么合成,胶片数码化后难道不可以?
答案当然是,同样可以,而且何止12EV!不过没意思,屏幕只有8BIT色阶奥

[crossa 编辑于 2011-10-19 10:53]

[2011-10-19 10:54 补充如下]

这12EV能在屏幕上输出多少还是个问题,至于印刷系统上是咋回事,又得另当别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ProSalvo 在2011-10-17 12:39发表
没看明白这句话。
柯达几年前就在网站上标明哪个型号好扫了。

柯达考虑到影像数字化的要求,因此在胶片的研发方面有所考虑,以提升胶卷的扫描特性,实际上就是通过更新颗粒类型,让胶卷有更高的分辨率。下面的资料内容是十年前的了,只是许多胶片用家没有使用底扫,因此忽视了这个问题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jefferylcl 在2011-10-17 10:54发表
楼主说反了,反转片是“宁欠勿过”,数码应该是“宁过勿欠”,数码如果曝光不足,噪点就会找上门了。

    胶片的成像特性决定了应该根据拍摄的画质预期,进行正确地曝光,如果拿不准的情况下,可以略微向右曝光,但是在以往那个年代,反转片主要在幻灯机下观看,确实是需要“宁欠勿过”,不然投影就不好看了。在底片扫描仪之下,不是这么一回事。因此胶片才有向右曝光的※※,有化学成像反应总比没有强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绝大多数数码相机来讲,既不能“宁过勿欠”,也不能“宁欠勿过”,应该是高光与暗部同时正常曝光才对,只不过目前绝大多数数码相机的感应器,其成像动态密度值较低,因此无法做到这一点,才有“宁欠勿过”的说法。这也是不客观全面的,面对不同的数码相机,其影像感应器的动态密度值不同,因此也有要不同的曝光控制方法,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目前的使用经验告诉我们,幻灯片在曝光控制拿不准的情况下,要向右曝光(在影像数字化时代,幻灯机这种工具已经淘汰了),已经形成了胶片要向右曝光的共识。而数码相机随着降噪技术的发展,在大光比的场景之下,“宁欠勿过”也是一种经验。不能一概而论。
    上一张数码片直拍的数码片,没有做任何后期,增加了曝光补偿,也就是向右曝光了,以求得暗部与亮部的综合表现。车轮下的蒸汽层次是曝光的控制关键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798
主题: 16
帖子: 4494
注册: 2011年8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写得很不错,但事实是,135甚至120上究竟能找出多少动态范围超过12Ev的胶片来,我说的还仅限于黑白。

那么同样是135,根据DxO的数据显示D3X的cmos传感器具备至少13Ev,就算是APS-C幅的廉价机NEX5,其CMOS传感器的动态范围也超过12Ev。

同样根据事实,文中也解释得比较清楚了,胶片的宽容度肯定要小于其动态范围,而数码传感器在动态范围内感光性能几乎是线性的,应该可以认为它具备其动态范围内全程的宽容度。

我想问的是,在这些数据面前,如何证明胶片的宽容度能够超过当今的CMOS传感器,如何证明高中低档胶片的动态范围分别能超过高中低档的COMS传感器。这是避免去拿黑白胶片和卡片机甚至手机的传感器比宽容度,那就没意思了。

同样是以sony制造的CMOS为例,根据DxO的数据表明其可以轻松获得高于20bit色深的响应能力,我想问银盐在其动态范围内究竟能响应多少色彩?无数种?或者换个角度提问,14位色深(因为在常规可用的最大ISO上响应能力会降低)够不够用?

空间密度、扫描特性和分辨率的问题我不想提问,目前的理论基础上肯定还是电分胶片得到的结果占优。但ISO100胶片生成的的银盐颗粒的直径有多大,画幅有多大,采样原理的公式只是小学算术,大家心里应该一本清帐。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有时候确实没必要用电分来安慰自己。

我也是个胶片爱好者,我觉得胶片玩的应该是一种心情,一种态度,但还是要提出上述疑问,请各位批评指正。

各位都是老师,但还是要提醒一下,避免以下误区,因为有些言论确实是在误导:

1.数码只有256级灰度。8bpp只是传统JPEG的限制,有太多的高级格式可以轻松超过这个灰阶范围,而RAW基本是忠实记录传感器信号的。一般渲染后会以16bpp prophotoRGB规格记录,至于接下来要干什么,和它没关系。

2.数码传感器的感光能力低。这个理论要加上很多限制才能成立,应该主要是指长时间曝光或者过高的ISO设定下传感器单元因为温度等各种原因产生的高电平杂讯太多,而胶片确实没有这个问题。但通常使用的情况下传感器可以实现的ISO肯定远远高过胶片,当然这时其他各方面性能都会损失,但也不是线性的。

3.胶片有浮雕感。微观上这个也成立,由于表面凹凸不平,光子在银盐之间碰撞反弹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角度关系而影响呈色,但我不觉得这个现象的尺度可以被人类直接察觉,或许有人真的可以盯着正片看出点头绪,但是要说在网上的图片中也能察觉,那就很有意思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7
主题: 0
帖子: 70
注册: 2011年7月
原文由 阿西 在2011-03-07 20:45发表
也就是说厂家也意识到传统的直放对于负片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了幻灯片本身就有良好的扫描特性!只不过以前有电分等等设备可以扫描,而绝大多负片在受制于传统直放的手段,无法有良好的表现


没看明白这句话。

柯达几年前就在网站上标明哪个型号好扫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291
主题: 22
帖子: 356
注册: 2007年11月
楼主说反了,反转片是“宁欠勿过”,数码应该是“宁过勿欠”,数码如果曝光不足,噪点就会找上门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最近又翻阅了这个老贴,又有了新的体会:
   其实胶片与数码相机都是数字化影像的来源,数字化影像的优点并不代表数码相机就天然具有高品质的画质,因此数码相机与胶片实际上并不是对手,而是伙伴。
    当数码相机的画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我们的胶片就可以灭亡了。因为在那个时候,数码相机传承了百年的摄影文化,而目前的数码相机还承载不了这样的重任,尽管数码相机的技术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其发展依然是任重道远。。。。。。。
    胶片与数码相机都是影像文化发展特定阶段的代表,离开了影像文化的传承,摄影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胶片必死,也可死,只不过不是现在,但胶片承载的百年影像文化会永生。。。。。看开了,就没有所谓的数码与胶片的PK了

[阿西 编辑于 2011-10-17 10:4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74
主题: 70
帖子: 3654
注册: 2004年12月
原文由 zhubaobao2010 在2011-03-01 22:02发表

就是塑料娃娃,这个比喻很恰当。
日本人搞出来的数码机真的是垃圾中的垃圾,但是就是有n多国人喜欢玩,没办法的事情,刚刚脱贫嘛。希望下一代国人能有点长进吧。


胶片时代一般多长时间换一次机身?数码时代多长时间换一次机身?数码的流行几大机身厂商功不可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32.498
主题: 25
帖子: 22474
注册: 2004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月赛优胜标识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阿西 在2011-03-07 20:45发表

    确实如此!底扫之下的胶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胶片的成像特性,另外135胶片电分的效果我个人感觉不如专业级的底扫,主要是从画质方面来讲的,当然不是说电分不好,而是专业软件外加专业级底扫,扫描出来的画质才更有胶片味道!电分的最大问题在于很难扫描出小画幅底片的细节,电分不需要开动去划痕功能(当然了也不可能有 ......


支持此观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227
主题: 58
帖子: 6974
注册: 2010年1月
原文由 newyang 在2011-03-11 22:39发表

你说的是普通的玻璃?还是那些所谓的防牛顿环玻璃?


普通玻璃足以,120的底片大,压的比较近,不容易出那些环

135的麻烦些
如果要提高锐利度,那么更简单,找两个黑胶带,把盖不到底片的地方贴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1.28
主题: 27
帖子: 1892
注册: 2005年2月
原文由 阿西 在2011-03-07 20:45发表
电分不需要开动去划痕功能(当然了也不可能有这种功能),就能够让满是划痕的底片扫描得那么干净,大家不感觉到有些问题吗?


这个和上油有关系,电分稿上油后划痕被油添满,反差降低难以扫出来。相当于被“除掉”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736
主题: 17
帖子: 3042
注册: 2007年1月
原文由 crossa 在2011-03-02 14:20发表

方法很简单,5元钱的玻璃一块!扫的时候,玻璃盖在底片上。
两个作用:

1.等于让镜头凑近些,广角变中焦距
2.底片平了,就无所谓虚拟滚筒了


你说的是普通的玻璃?还是那些所谓的防牛顿环玻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4.43
主题: 49
帖子: 5022
注册: 2000年5月
原文由 冰山上的黑客 在2011-03-07 15:26发表
我最近一直纠葛于把底片送电分还是买扫描仪自己扫,因而一直在关注紫光的底扫,也一直在关注楼主的帖子。从阿西老师的许多发言中,似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扫135底片时,如果扫得好,紫光的底扫不输电分,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对于电分还有优势,是这样子吗?[冰山上的黑客 编辑于 2011-03-07 15:30]

    确实如此!底扫之下的胶片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胶片的成像特性,另外135胶片电分的效果我个人感觉不如专业级的底扫,主要是从画质方面来讲的,当然不是说电分不好,而是专业软件外加专业级底扫,扫描出来的画质才更有胶片味道!电分的最大问题在于很难扫描出小画幅底片的细节,电分不需要开动去划痕功能(当然了也不可能有这种功能),就能够让满是划痕的底片扫描得那么干净,大家不感觉到有些问题吗?尽管它有强化锐度的效果
    而负片的一些特性在底扫之下会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而电分扫描负片那是让人无法接受的,主要还是在于其生产年代的局限性,物尽其长,物尽其用。不代表电分不好,而是不适合个人扫描底片之用
    实际上在进入数字影像时代以来,厂家一直在提醒大家,要关注胶片的可扫描特性。在2000年前后,柯达已经在其专业负片的彩页上明确提醒大家大家:胶片除了优异的扩印特性,还有扫描特性。也就是说厂家也意识到传统的直放对于负片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然了幻灯片本身就有良好的扫描特性!只不过以前有电分等等设备可以扫描,而绝大多负片在受制于传统直放的手段,无法有良好的表现

[阿西 编辑于 2011-03-07 20:53]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0.234
主题: 34
帖子: 4614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开心辣椒 在2011-03-06 15:21发表
在老师这里多句嘴,从实际效果看,数码拍夜景比胶片清晰好看。也许是没见过好的胶片夜景图片。

也谈不上,看负片还是正片了。其实决定性的还是冲洗工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35
主题: 10
帖子: 843
注册: 2004年11月
我最近一直纠葛于把底片送电分还是买扫描仪自己扫,因而一直在关注紫光的底扫,也一直在关注楼主的帖子。从阿西老师的许多发言中,似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扫135底片时,如果扫得好,紫光的底扫不输电分,甚至在某些方面相对于电分还有优势,是这样子吗?

[冰山上的黑客 编辑于 2011-03-07 15:3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35
主题: 10
帖子: 843
注册: 2004年11月
原文由 云漫 在2011-03-06 22:39发表
RVP之类由于会偏色,反而有种奇妙的效果,很多人喜欢。超高ISO拍星空则 ......

也许吧,像我们市广场上一种色温很低的灯,在数码上是一种土黄土黄的颜色,用RVP则变成了一种金黄色,似乎更讨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35
主题: 10
帖子: 843
注册: 2004年11月
原文由 阿西 在2011-03-06 19:51发表

  你说的是事实!数码相机在黑部的表现就是比胶片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暗部提升的算法,第二个是数码相机曝光的级差比较小,而胶片由于曝光宽容度的问题,尽管在整体亮部到暗部的表现范围比较大,但是更倾向于在亮部的表现更大一些。因此不必说胶片的画质表现都好,这一点是不对的,另外在数字影像时代,胶片 ......

其实我的困惑在于,在这种灰蒙蒙的情况下,不同色温灯光之间过渡的那种微妙的变化,我用数码很难表现出来(当然不排除我自身操作的问题,但我确实拍了好多次总找不到感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2.134
主题: 16
帖子: 11597
注册: 2005年9月
优质内容勋章
各有优缺点。

凌晨和日落不久的时候数码胶片都很漂亮,数码由于暗部表现好,比较容易控制,效果一般更理想。 不过如果场景偏暗而灯光又偏亮,数码由于没有肩部会局部过曝的比较难看,当然这时候包围然后合成也就是举手之劳,所以不是什么大问题。

RVP之类由于会偏色,反而有种奇妙的效果,很多人喜欢。超高ISO拍星空则完全是数码的天下。

可是,几个小时的夜间超长曝光虽然数码也能对付,但不管是从电池寿命还是燥点控制都远比不上胶片。

原文由 阿西 在2011-03-06 19:51发表

  你说的是事实!数码相机在黑部的表现就是比胶片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暗部提升的算法,第二个是数码相机曝光的级差比较小,而胶片由于曝光宽容度的问题,尽管在整体亮部到暗部的表现范围比较大,但是更倾向于在亮部的表现更大一些。因此不必说胶片的画质表现都好,这一点是不对的,另外在数字影像时代,胶片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4.441
主题: 69
帖子: 2822
注册: 2002年5月
原文由 冰山上的黑客 在2011-03-05 16:05发表
俺隔一两天就要看一下这个帖子,向阿西老师学了不少东西,谢了。
本人数码和胶片都在用,都不是什么好机子(数码索尼A350,16—80头,胶片Fm2/FM3a,福伦达R2)。每年春节期间,俺都会拍一次我们城市的夜景(那时候城市灯光最漂亮,但偏偏又是一年中天空灰尘最多的时候,天空很不通透),用胶片尚能拍出不错的效果,用数码只 ......


原文由 阿西 在2011-03-06 19:51发表

  你说的是事实!数码相机在黑部的表现就是比胶片强。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暗部提升的算法,第二个是数码相机曝光的级差比较小,而胶片由于曝光宽容度的问题,尽管在整体亮部到暗部的表现范围比较大,但是更倾向于在亮部的表现更大一些。因此不必说胶片的画质表现都好,这一点是不对的,另外在数字影像时代,胶片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菜鸟冒泡:胶片与数码的异同!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