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转个老帖子:英国音响之现状 很多英国品牌已死,被港人收购、大陆代工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5959 回帖:28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0.139
主题: 2
帖子: 137
注册: 2013年7月
okj 发表于 2013-7-19 12:00
没有人下功夫做基础研究,没有培养品牌耐力.
国内大企业有技术实力但工艺落后,细节做的很差.我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国产单元的组合,想一探究竟,先说明,我不是为商业开发或是今后涉足其间才做,只是实现自己一开始时的梦想.只对我自己有用,不要求认同.
测试数据提供不全,实际上每个大厂都有国外个别名厂无法比拟的硬件和技术力量,但就是做不好.可是代工品都能做好,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在发烧友中有的品牌几乎都靠代工维持生存.新起的几个都是这些大企业出去的人搞起来,大多数单元都是贴牌外销.

我记得日本的世界上有名的TAD一位技术员说过的一句话,名字也许记的不对,至今还忘不了.
他们的很多单元被欧美大牌采用,在国外市场上可能是亚洲地区唯一被认可的单元.
当问到好声的原因时,他说我们只是按照工艺要求严格不走样的生产而已.

国内的消费观念,如果我生产出一款纯国产单元的音质和国外品牌一致的你会买吗?不会.心理因素会阻碍你.
例如德颂的功放几年前就进入日本市场,日本专业音响杂志上好评如潮,国内你听到过这个牌子吗?看了这消息,我在网络上查到上海这家公司,买了一台V8I,听了有4年了,确实非常好,还打算再买2台,完成电分的统一.这样配下来也就2.5万左右.为何我会拿日本市场做例子?我一直相信 ...


社会太浮躁。。 国产的很多东西, 主要零部件大家用的都一样, 就是在一些边角小料的细节上不肯下成本, 要走捷径, 要降低成本, 自认为是领先水平了,  性价比高了,  结果出来的东西就是……%*%…………¥%    很多很多都是这样。。。  失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yygzs_52 发表于 2013-7-23 20:47
我们这小地方好象一直推崇丹麦的尊宝,咱没玩过,不知道这个牌子咋样,不会也山寨了吧!


尊宝历来山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779
主题: 41
帖子: 615
注册: 2001年2月
一个好品牌卖给大陆基本就完蛋了。假冒伪劣不可避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33.373
主题: 142
帖子: 7791
注册: 2002年8月
我们这小地方好象一直推崇丹麦的尊宝,咱没玩过,不知道这个牌子咋样,不会也山寨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23
主题: 22
帖子: 2491
注册: 2009年7月
俺的B&W呀,得为你庆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okj
版主
泡网分: 88.18
主题: 231
帖子: 11238
注册: 2001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suixz 发表于 2013-7-23 19:15
----------------------------------------
我觉得也不是这么绝对。首先,你的东西声音和国外一样好,但你必须比人家便宜一点。为什么?人家有品牌价值,你没有。

第二,国内的声音可能做得还行,但外观实在是.......外观很重要。

第三,听说,我只是听说国产的质量稳定性差点。


你只是选择性的看,好像从来不看完整。我第一条就说细节很差了,也提到了培养品牌文化的耐心,但你引用的只是我的假设。稳定性还行,就是你说的外观,品牌文化,实际这些观点我们一样。南京当年多牛,现在呢?都是稀里哗啦。当年一个惠威打的他们都找不到北,别说国外的大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3.465
主题: 212
帖子: 23281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okj 发表于 2013-7-19 12:00
国内的消费观念,如果我生产出一款纯国产单元的音质和国外品牌一致的你会买吗?不会.心理因素会阻碍你.

----------------------------------------
我觉得也不是这么绝对。首先,你的东西声音和国外一样好,但你必须比人家便宜一点。为什么?人家有品牌价值,你没有。

第二,国内的声音可能做得还行,但外观实在是.......外观很重要。

第三,听说,我只是听说国产的质量稳定性差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ngp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528
主题: 10
帖子: 2116
注册: 2005年3月


B&W,与时俱进 本帖最后由 ngp 于 2013-7-23 19:0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342
主题: 264
帖子: 4894
注册: 2006年8月
玩过一对Celestion SL6铜模版,老关文里的“稳重派”,难推得要命,声音如同昏黄的油画,先得受得了清淡,才能品出味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okj
版主
泡网分: 88.18
主题: 231
帖子: 11238
注册: 2001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雨斩 发表于 2013-7-19 11:24
为什么现在我们就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能做到让烧友去烧的???
相机、音响、汽车等等。  
天朝这么多高手,为什么就不行?


没有人下功夫做基础研究,没有培养品牌耐力.
国内大企业有技术实力但工艺落后,细节做的很差.我这几年一直在探索国产单元的组合,想一探究竟,先说明,我不是为商业开发或是今后涉足其间才做,只是实现自己一开始时的梦想.只对我自己有用,不要求认同.
测试数据提供不全,实际上每个大厂都有国外个别名厂无法比拟的硬件和技术力量,但就是做不好.可是代工品都能做好,为什么?改革开放前在发烧友中有的品牌几乎都靠代工维持生存.新起的几个都是这些大企业出去的人搞起来,大多数单元都是贴牌外销.

我记得日本的世界上有名的TAD一位技术员说过的一句话,名字也许记的不对,至今还忘不了.
他们的很多单元被欧美大牌采用,在国外市场上可能是亚洲地区唯一被认可的单元.
当问到好声的原因时,他说我们只是按照工艺要求严格不走样的生产而已.

国内的消费观念,如果我生产出一款纯国产单元的音质和国外品牌一致的你会买吗?不会.心理因素会阻碍你.
例如德颂的功放几年前就进入日本市场,日本专业音响杂志上好评如潮,国内你听到过这个牌子吗?看了这消息,我在网络上查到上海这家公司,买了一台V8I,听了有4年了,确实非常好,还打算再买2台,完成电分的统一.这样配下来也就2.5万左右.为何我会拿日本市场做例子?我一直相信日本市场对产品的认可,还有今年4月我去日本出差时,在NHK上看到有德国的厂家在东京开新产品发布会,当记者问他新产品发布会为何选择日本?德国人回答说,只要日本市场上成功,其他国家就没有问题了,因为日本的客户非常挑剔,各种市场准入也非常严格.他对自己产品有信心,因此首选日本.

让你投入10万20万,你不会选择国产品牌.

基于上述和还没有说出来的理由,国产的不可能有明天.
说的有点多,希望没有得罪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39
主题: 2
帖子: 137
注册: 2013年7月
马六夹 发表于 2012-10-9 21:32
在音响论坛,估计这个帖子的火星指数,是 次于水电、火电、风电、核电对于音质影响那篇。

而且,国外的音响,也不只是英国的,美国、德国、丹麦、芬兰的,他们也存在这类现象不?

被港人收购,被大陆代工,对我们的影响几何?

。。。。。

最近这里热点少,复制过来欢迎闲聊。


为什么现在我们就没有一个自己的品牌能做到让烧友去烧的???
相机、音响、汽车等等。  
天朝这么多高手,为什么就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755
主题: 7
帖子: 1247
注册: 2004年8月
让我想起了雅骏的阿花系列,鼓吹双功放,遥想当年也是火爆的紧呀,还有那个君子行星CD机……估计现在都死翘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转帖中的最后一部分:



这里列举了许多发烧圈中大家熟悉、常用的书架型音箱。为方便表达我的意思、省略了其他不少优秀的喇叭,只用英国书架箱中有代表性的三种: Tablette、3/5A、 SL6为核心,编了这个谱系。每一位发烧友,尽可按照这个格式,将自己的心水喇叭,编入谱中。这个谱系中,上、下各表示器材的价位,当然了,一分钱一分货,也就基本上说明了声音的水准,这容易明白。不多说明。请注意,从我的中性标准——Rogers LS 3/5A (新型bi-wire玫瑰木),向左为ProAcTablette,向右为 Celestion SL6。向左为“活跃”,向右为“稳重”。

     这三对喇叭仔,我听得都很久(现在手边同时有3/5A和Tablette II),它们的声音水准其实在同一水平,价格也相近,又都有十年以上悠久※※,是血统高贵的长青树,它们共同代表了“英国声”。其实,如果推荐给读者,任选一对也不会错。但如果有选择余地的话,请发烧友们,在同时、同地、同一套系统、软件,认真地比较一下三对喇叭,必然会对自己的发烧经验,大有裨益。具体说,像我自己,主要听3/5A,系统也是和3/5A最匹配。一换上 Tablette,立刻变得“活跃”了,就是说,中高频的量感增加,细节多,音场大,弹性感增加,整体来说,声音显得“快”和“活”。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完全是口味问题。 熟悉了这三种喇叭仔,“Hi-Fi大学”的文凭你便拿到手了!从此,举一反三,选择书架箱再不是难题,有朝一日发达了,在大屋玩大喇叭,道理也是一样。


作者说的对不对,我就不管了。over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Tannoy:《天朗》是早年间港台发烧圈中赫赫有名老牌名厂,在日本尤为有名,在高级发烧友中,用《金嗓子》或精品胆机推《西敏寺》,绝对是身份之象征,往往数十年不想换机,甚至终生相守。可惜的是,近年来Tannoy竟然也追起时尚来了,大量出产中和低价音箱,搞新科技,铺天盖地在中国大陆推广,甚至许多中小城市的音响店用些真假难辨的“六角箱”播放粤语时代曲,唱卡拉OK……令人不忍卒听。难道这就是传奇的“天朗之声”吗?近年来hi- end界聆听口味已变,代表五十年代科技(与美国JBL同时代)的老贵族Tannoy,痛感美人迟暮,转向暴富一族抛媚眼,令人扼腕。其实平心而论, Tannoy自有不可磨灭的辉煌,它代表着与BBC专家学者路线人同的,它是英国传统贵族化(非专业化)音响设计的最高成就。Tannoy的基础设计是大型迷宫式背负号角音箱,大型同轴一体化高/低音全频带单元。Tannoy在五十年代,能设计制造出这样完美的产品,绝对是一代惊世之作,称得上名器这两个字的最确切含意。最近,我在北京发烧圈中对于Tannoy深有认识的友人老范家中,用关氏只有3W输出的直垫三极管2A3单端胆机Natural Diamond来推Tannoy专业监听箱LGM。听Borodin String Quartet演奏老柴《如歌的行板》,琴音深情凄婉,沧桑悱恻,真实无比,不少※※乐团的专家听过也惊为绝唱,比之于一代名器Marantz2推 Sonus Faber Guarneri,竟然犹胜一筹!此一刻,我们才觉得真正听Tannoy的声音:高度灵敏的号角/硬边纸盆单元,配合小功率和音色绝美的胆机,以中小音量来听古典弦乐。这正是五十至六十年代古典音乐黄金时代的遗音!我们终于理解了日本资深发烧友抱着老Tannoy巨大的箱体为的是达到高效率和敏感轻柔,并不是用来与JBL比爆棚、与ATC比动态好!真要感谢老范,只有像他那样,喜新不厌旧,才提供了我们理解这一层道理的客观条件。也许我太顽固,也许我太浪漫。总之,我不接受Tannoy近年来的新设计:从那批灰色“防火板”系列音箱之后,Tannoy就尽失往日的光彩,六角箱就更加不足言。可笑的是,在大陆发烧圈中,竟然还有不少人为之鼓吹,把它捧为新星……在我看来,Tannoy只有经典系列“木箱”才是宝藏,值得好好珍藏,发掘它的潜力。在这个“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木箱”还会存留多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Spender:这就是 BBC当年的主任设计师Spencer hughes创立的厂牌,也是唯一夫妻和父子相传的冢庭化英国音箱厂,其保守的传统风格可以想见。Spendor至今坚持著 3/5A的生产,而且保持着务实的价位,只不过偶然接受市场的要求,生产少量名贵木皮的特殊版本而已。同样是3/5A,发烧友不免将之与 Harbeth; KEF和 Rogers相比。一般口碑认为 Rogers早期15Ω产品的音色松灵,弦乐韵味最佳,后期11Ω产品渐失韵致,动态却有改善,Harbeth高音通透,低频深沉韵味在Rogers早期与后期之间,近日的黑檀特别版在音色高贵感上是当今最佳,唯韵味尚须煲炼才可定论;KEF手工精美,低频厚重,声音密度高,中高音韵味稍欠,与传统 3/5A声音有别; Spendor最具正统BBC专业味。声音朴实。染色小,传真度高,宽厚耐听。这里顺便谈一下3/5A悚的问题。一般认为3/5A须要一至两年才算开声,主要是3/5A单元、分音器以及箱体须要协调和老化。其中分音器复杂,须时煲炼颇久。至于箱体,Harbeth Spendor和KEF一直采用12mm MDF板。一旦煲炼成熟后,不再容易变化。早期Rogers用12mm桦木多层板,它是一种甚为敏感和不稳定的材料,每每变化很大,受气候影响。即使煲就后,也还会变,是好是坏,就看主人如何照顾了。现今Rogers还用层板,唯漆层完全不同,它是一种强度很高的新型材料。虽然耐久,声音却变了。说回 Spendor的旗舰,除了3/5A和一系列传统风格的两路书架箱外,有一种三路分音大型书架箱S-100极为有名,它是Sepndor的淳厚典雅,又动静相宜,据说可以爆到七彩,面不改色,它是Sepndor为专业监听泡制的器材,产量小,价格甚高。据用过的人说,S-100的难推程度亦不在 B&W 801以下,要动用最hi-end的晶体巨无霸才可弄好云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Rogers:这是英国老牌音晌厂家,早年也曾会生产扩音机,成名却因为七十年代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 BBC承制鉴听箱。随若3/5A和 5/9在发烧圈声名鹊起,Rogers几乎成了英国书架箱的代名词。 Rogers 3/5A的※※沿革已成了发烧圈的一门考据学,在此不多叙,可参见前文。3/5A几家公司都生产, Rogers独得之秘是 5/9和 5/8这两对BBC录音室鉴听箱。当然,这两对名器是BBC设计的。Rogers的贡献一是自家为此度身订造的重型聚丙烯透明盆单元,二是薄身的多层胶合木板音箱。现今的发烧友多知道Rogers箱「有箱声」,觉得它的分析力不高,声底慢。其实,Rogers的「箱声」大有学问,巧妙地利用箱声染色,正是 3/5A, 5/9和5/8这些 BBC箱声底浓郁温馨和沉醉动人的秘密。如果Rogers没有了箱声,它的独特韵味也就荡然无存了。正如名贵的意大利小提琴,天时、地利以及人和造就了空前绝后的一代名器; Rogers的箱板每每不同,再经过多年不同位主人的垠悚,结果竟然对对不同声。在总的Rogers声之下,往往有时能有意外发现。在资身发烧圈内,每一对「老Rogers」都有传奇※※,故事多多。遗憾的是,Rogers虽然是BBC音箱的承造者,自身设计音箱的水准却大有不逮。早期沿袭BBC风格的产品,尚且不错,后来搞起三路分音,内置低音的P-24,里论多多,奈何听感不是那回事。近期为 3/5A特配低音,少人问津。再有那对企图停产 3/5A取而代之的 Studio3,受到发烧友的普遍冷落,遭遇远不及Harbeth的P3。 Rogers现在已被港资和记集团收购,在大陆的广告攻势强劲,上海街头上常见Rogers的字样。如果没把 BBC的真髓继承下来,仅仅靠低价普及型产品扩大市场,最後只会走JBL和AR的老路,在发烧圈徒然留下一段光荣的回忆而已。 叫主其事者,慎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Proac:独树一帜的英国个性化厂牌。主持人Stewart Tyler以其不朽的Tablette而论,绝对是天才设计大师无疑。Tablette其实与3/5A和SL6前後不久,都是七十年代末诞生的。其时正是英国音箱设计天才辈出,群雄并起之时,“BBC声”在正统高级音晌界已居主流,深入人心。如何突破BBC的传统,又能慑服众论自成一家,实在是一门富有挑战性的艺术。此时,Tyler标出“音场重现”为目标,突出音色和质感的BBC声之外,另辟蹊径,打开一片新天地。Tablette的设计确实称得上“别具只眼,自我作古”,绝无因袭别人,特别显示出天才二字。首先, Tablette采用的单元非常特别,中低单元竟是仅有四寸的Seas纸盆单元,尺寸之小至今保持着吉尼斯世界纪录!高音单元是 Scan的 D2010,这是一双分析力高和性格峻烈的单元,很难驯服;一旦搭配适当,音色的清丽和音场的深阔可称无敌——据我看,名贵至极的Ensemble Reference高音单元也是一只摩过的 D2010 ! Tyler首创将此两只单元搭配,为Tablette奠定了爽劲和淋漓痛快的声底。在音箱结构上, ProAc又倡导缩窄面板,加深测板的窄长形结构,在当年流行宽身箱体的年代。Tyler的设计最早有意识地提出了追求音场重视的目标。Tablette 的倒相管内充蜂巢状细管,壁板上贴不同形状的阻尼材料;分音器的设计也显然与箱体和单元作过微妙的调校。 Tablette一出世,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和高价精品的形象引起了高级音晌圈的普遍重视,尤其是美国天书《TAS 》竟然给它五颗星的荣誉,这是英国设计征服美国人的罕有例子,Tablette也由此风靡音晌圈,成为书架箱经典之作。成名之後,ProAc仍然保持著追烈的个人发烧色彩, Stewart Tyler继续无穷无尽地追求音响之极致,推出了不计工本的Response系列,保持Tablette的优点的同时,在音色的高贵和通透润泽上,更上层楼。 ProAc近来喜用 Scan的透明胶盆单元,效率高,分析力强,音场深阔,层次细致,配含重新流行的300B单端甲类胆机,非常合宜。我曾在北京科艺廊五百平方尺的大试音室,听过用Cary 300 sei合并机。推一对Response3.5,十瓦八瓦的功率竟然推得3.5气象万千。听爆棚交晌乐和流行乐,如 Dire Straits小组都毫无问题,而且音色、音场和定位都靓得惊人。 ProAc音箱的声底清劲、荡洒和明艳(清而不淡,与Celestion不同)。由於强调分析力和强调音场刻划,如果用晶体机推,容易薄声;如果扩音机质素稍差,更会暴露出租硬的毛病总之要玩ProAc音箱,扩音机功率不用大。质素要高。最好用声音厚润有弹力的胆机。 Stewart Tyler自己就是胆机的拥趸,信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KEF:英国产业化的大厂代表着公众口味的“英国声”。既为BBC代制3/5A专用的Bll0/T27单元,自己却迟迟不加入3/5A的生产;既搞过像105那样的前卫产品(比B&W 801还早、最先采用分体结构中/高单元,线性相位排列),却也搞了许多平庸的民用音箱;以成品音箱占据本国和海外大量市场,却也曾大量出售单元、套件,…?。如果说那几家“BBC小厂”代表了个人化和艺术化的英国厂牌,以坚守自己信念为宗旨;KEF可以说代表了集团化和主流的英国厂牌,以“服务公众”为原则。“中产阶级专用hi-fi的正统选择”可以概括KEF的特点。近年来KEF归属金山集团,重新整顿产品系列,停止单元外销(引发了3/5A停产风波), 自身投产3/5A加入发烧市场,刷新100采列,新创New Ref。系列向豪华家用市场进军,Coda系列针对普罗发烧大众,AV系列走THX极品路线;…??总之全面发展。当然,普通人的消费总是大头,“公众永远正确的”,但作为发烧友的一员,我衷心祈望KEF的高层领导开恩,永远保留生产三种KEF的不朽之作:Bll0中低单元、T27高音单元和B139超低音单元,幸甚幸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harberth:终于谈到著名的“BBC音箱”了。Harbeth正是一间典型的BBC小厂。它的创始人正是当年3/5A的设计者之一Dudley Harwood。这里简略地讲一下“BBC音箱”和这几家BBC厂的渊源,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七十年代初全面更换语言和音乐监听用的音箱,设计这一代音箱的任务由Spencer Hughes和Dudley Harwood负责,设计要求实际上是突出语音还原的真切,兼顾古典音乐;在频宽和动态范围上没有刻意要求,甚至在实际应用时不考虑立体声播出,经常用单只音箱!各位不要忘记,这是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FM广播正在推广的时期,尚且不知什么数码录音呢!为达成这个似乎技术要求不高,但现今看来人文内涵丰富的设计要求,设计者以敏锐的耳音为准,再加上英国传统的保守、务实作风,选择了简单的两路分音方案。同时在单元、分音器、箱体尺寸和结构上千锤百炼,再三斟酌,取舍分明:不惜降低音箱的灵敏度,不惜缩窄频宽,不惜牺牲动态范围和最大声压。这种分明的取舍,有失必有得。以尺寸最小,为流动采访监听设计的 3/5A为例,由于采用小型密闭箱,低灵敏度的单元,复杂的分音器,灵敏度低至空前的82dB/W/M,音量小了,但失真极低,全频衔接天衣无缝,中高音润泽雅典,语言人声固佳,歌唱、弦乐、钢琴……均得其益。转为立体声用,配上脚架和给予高级扩音机驱动之后,其音尝层次、定位之佳,使当年的人们惊为空前的奇迹,似乎“无心插柳”,但现在看来,并不奇怪。而FM广播频宽高端只到14000Hz,使设计者在设计中型监听箱5/9、大型监听箱5/8时,敢于使用中音质感极佳、高音延伸不足的Audax大口径绢膜球顶单元(用中高音单元代替正统高音单元),求得质感无敌的中音。这一办法也正是后来ATC音箱的招数。至于低音单元,则采用当时诞生不久的透明厚质聚丙烯胶盆单元。这种单元失真低,效率也低,阻尼特性与纸盆单元大不相同,音色偏慢、偏暗,带“粘性”。要将之驯服,扬长避短,要在分音器,箱体上进行细致的校声,量体度身,非常考功力。事实上,5/9、5/8之后,两位老大师功成身退,BBC的后继者再无用此单元的佳作,真所谓“将军一去,大树飘零”,音箱设计之难,由此可见!当时与BBC这一计划有关的,还有承制Rogers音箱5/9和5/8的透明盆低音单元。而KEF则承制3/5A专用的B110低音、T27高音单元。此后Hughes和Harwood退休,为了不埋没一生的功夫,“发挥余热”,各自开了一间小公司,在家继续研制音箱。 Harwood老先生开办的就是Harbeth。此时“BBC音箱”已由音响界推介,在发烧圈中成为一个传奇,慕名而来的各国音响代理不少,尤以日本和香港的发烧圈,最为推崇Harwood的声音品味,香港代理称其为雨后初晴,非常传神。作为BBC箱的原设计者Harwood在校声时,自然会保持其迷人的中频,同时Harwood又深知现今的发烧友,对高频空气感、分析力的要求与往日不同,适度地增加了高频延伸,低频则推崇松厚自然,速度感与古典音乐最合拍。以一生的功力修养作基础,老师傅亲手调校,Harbeth的声音赢得了众多的有品味的知音,但老先生年事已高,不善经营管理,Harbeth只是个家庭作坊,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86年,年轻的Alan Shaw出现,Harwood老先生放手将公司移交给他主理, Harbeth在保持着原有BBC传统的同时,走上了正规发展的道路。Alan Shaw管理经营有方,市场观念正确。首先他向BBC申请牌照,恢复了在港方最为畅销的3/5A的制造,同时又推出了Compact作为中型书架箱的精品,再就是把Harwood留下的最后设计MK-V完成投产,即现今的HL5。这样形成了Harbeth从小到大一套两路分音BBC血统的音箱,在发烧圈中建立了“BBC声正统继承人”的形象。

此后,Alan Shaw又出于适应AV要求和3/5A万一停产的后备选择,设计了P3。P3难能可贵地在发烧友中建立了声誉,被视为“3/5A的合法接班人”。九十年代初,BBC公布了自家的最后一个音箱设计,用Dyna单元的5/12。Harbeth不失时机,第一时间获得生产许可,进一步巩固了“BBC正统”的形象。

此后,在一片家庭影院热潮中,Harbeth特立独行,不为所动,仍然坚守小规模正统音箱的生产,对推出新产品极为谨慎(只出现过一种接替Compact的Compact7)。时至今日,代表BBC伟大传统的英国音箱厂牌,Harbeth是最为淳正者,殆无疑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Collection:这是英国最古老的音箱厂牌之一,※※超过60年。Celestion在英国算大厂,除生产家用hi-fi箱外,还生产舞台专业箱,称为百变龙系列。Celestion早年生产三路分音的Dittion系列,音色柔美,是七十年代英国家用箱的代表之一。八十年代初,设计出著名的两路分音书架箱SL6,成为英国音响界的一件大事,也是Celestion※※上里程碑。SL6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专门匹配设计的高质素聚丙烯盆中低音单元和铜振膜球顶高音单元,单元面板与音箱前障板匹配成型压铸,有内加强支撑的MDF板中型书架箱体。SL6的设计追求是一方面继承“BBC音箱”的平衡度“音乐时”,另一方面减少乃至消除箱体共振染色,改善音尝定位、扩大动态范围,以迎接“数码时代”的到来。SL6的成功在海内外影响很大,音响界的许多人由此改变了对“书架箱”的传统认识,领略了精品级书架箱在动态、气势、低频质感、音场营造力、定位、层次……方面,凌驾于传统多路分音落地箱之上的潜力。“不以尺寸论音箱”,这个观念是由SL6带起来的。由于SL6太成功,此后 Celestion基本上放弃了落地式精品音箱(除了那次采用铝带高音单元的Celestion 7000的不成功尝试之外),十余年来一直坚持发展两路书架箱。在SL6基础上,改用航空上的蜂窝铝结构(所谓“飞机地板”)整体音箱,诞生了一代名器 SL600。八十年代,SL600价格和质素皆鹤立鸡群,被公认为两路书架箱的皇者。SL600的音质在6仔的基础上更上层楼,声音极为开扬自然,几乎毫无染色,音像完全脱离箱体,真实感惊人,“淡而有致”是对SL600的确评。此后,昂贵难造的铜膜高音单元存货消耗殆尽,SL6改用同样结构的铝膜单元,甚至新出的SL700,虽然是SL600的后继产品,也只好用铝膜单元,剩余的铜膜高音全用来制造了最后一批专供香港的SL600。由于改用铝膜高音, SL6Si、SL700的韵味已逊于600仔,这是无可奈何之事实,但Celestion利用搞6系列时积累下的经验,以低廉的价格推出3号仔。这是低价英国音箱中的异数,平衡度颇佳,音色淳正朴实,效率高易推动,是发烧初哥入门佳选,我曾经推荐无数朋友采用,都甚满意。Celestion的最佳制作我认为仍系SL600。近年来在强手如林的英国喇叭厂的竞争下,Celestion渐失方寸,100号,300号都反应平平,倾尽全力的新旗舰 Kingston,又在箱体上下功夫,想重夺回至尊地位。不过今非昔比,物是人非,重温旧梦恐不易矣。现今Celestion归属香港金山集团,大规模运作下,新一代产品转向经济级家庭影院,且与同属金山的KEF渐渐靠拢。我只希望厂方不要将※※名器6仔系列断产,让新一代发烧友们可以领略到它的不朽。或者铜膜高音也有复产的一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B&W:“新英国声”或曰“英国/国际声”的代表。与英国传统的保守宗旨相反,B&W观念新潮,在音箱结构上创新到令人目瞪口呆;但由于其品味甚高,给人留下的是倜傥潇洒而不是矜奇弄怪的印象。现今大喇叭旗舰是“鹦鹉螺”,书架箱旗舰为“银签名”,都是创意非凡的杰作。不过正如超级跑车 Jaguar220,岂是凡人敢做梦想者。B&W极端重视声音的开扬通透,音场的准确重现,它是“线性相位单元排列”、“矩阵箱体支撑”的倡导者,其代表作是著名的801。801曾经在很长时间,成为hi-end英国音箱的象征,也是宝丽金等世界各大公司录制数码古典音乐的监听箱。从这个意义上说,数码录音的功过荣辱,B&W 801都有一份。      B&W基本的声底是开扬细致,松灵潇洒,与ATC正相反,与“BBC声”也甚为不同。我感觉B&W适应了现今雅皮一族的音乐口味,其商业成功实属必然。B&W现今已是大厂,产品档次范围极广,除了前述极品系列外,800系列属发烧系列,其中805是代表B&W的书架箱。 P系列、600系列则系普及型产品。作为发烧友,总要买8字头箱才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ATC:另一间发源于专业录音室,而今名满天下的英国极品监听箱。设计者Billy Woodman的基本设计哲学凝聚在那只世上最好最贵的中音单元上:即是说,ATC喇叭以“单只中音单元涵盖完整中音区,表现人声、弦乐器基音,上接高音单元补泛音,下接低音单元亲底”为其基础设计。这只中音单元乃B. Woodman毕生得意之作,结构复杂。从实物剖面看,不仅磁钢硕大无朋,而且音圈同样巨大。强磁力利于高灵敏度,快瞬变,大音圈可承受巨大功率,实现大动态。更为特殊的是,在音圈与周边支架间,采用了上下两层弹性支撑片,我推测是为了改善大动态时的线性。为了坚持要生产这只不符合经济原则的中音单元,当年B. Woodman竟与老板闹翻,辞去Goodmans公司总工程师的职位,出来自己单干,以承接订造录音室监听喇叭系统为生,由此可见Woodman对自己理想的执着。时至今日,ATC为高级专业界订造监听喇叭,还是该厂的正业。Woodman敢在强手如林的英国专业界独闯天下,靠得是针对“BBC箱”动态弱、速度慢、箱声染色大等固有弱点进行的彻底改善。以高质素中音单元为核心,三路有源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单元 ,厚重坚实的音箱箱体,当然最重要的还是B. Woodman金耳校声,英国现代监听箱的新准则-----ATC于焉面世。ATC中音质感、实体感天下无敌,音色准绳纯净无染,低频快而准,动态线性毫无压缩,强劲的程度休说英国音箱无人可比,便是美国音箱中的佼佼者,也罕其匹。现今发烧友爱用ATC听爆棚古典,其实它最大的长处,是可以重播“杀死人” 般嘈吵的重金属音乐、硬摇滚而照样气定神闲!英国流行音乐成就之高,举世公认,那些精奇古怪之作,录音工作又非常考究,除了ATC,哪种喇叭可以承担? ATC迈向民用市场,倒反而是香港发烧界尤其是杂志和代理的功绩,其中《发烧音响》陈老编厥功至伟。为面向家用,ATC先是将它的100和50施以包装,改贴精致木皮。然后又打破惯例,设计两路书架箱20、20T、10。当然,ATC重视中音浓密的传统不变,B. Woodman特为设计了独家泡制的重型中低音单元,硕大的盆罩恰似中音球顶的再现。发烧友在家中用ATC箱,须要明了它的特点,方能将其发挥至最佳: 1.ATC是专业监听箱,设计目标是音色、质感忠实无比,动态比例毫无压缩(声音小就真小,大就真大,没有像“BBC箱”式的暗中渲染来补偿)。在录音工作中,“忠实还原”是至高无上的原则,但移在家用,却使听惯BBC箱的发烧友,感到ATC“小音量不过瘾,没精神,开大声才好,才过瘾”的感觉。要准确还是要好听,用家自己要先想明白。2.ATC箱效率甚低,难推。这是因为它原是按电子分音多路功放直驱设计的,在录音室里天天用大音量摧残,“效率低”不是缺点,反倒对减少失真,增加耐受功率大有好处,但这个传统带到它的两路分音家用喇叭上来,便使发烧友又爱又恨,十分头痛-----ATC传真度高染色极少,扩音机略有瑕疵便暴露无遗:ATC效率低难推,又要扩音机功率大,力量雄厚。又要靓声,又要大力的扩音机,价格必定天文数字!这是想玩ATC的发烧友无法回避的问题,须要有思想准备,量力而行。否则,“娶”到家中,“养不起”,岂不尴尬。3.与当今其他名器相比, ATC确实不甚重视高频延伸。它用Audax(现在也由Vifa代制)大口径高音单元(与5/9、5/8所用相似),强调和中音的衔接而牺牲超高,结果形成ATC质感强而空气感弱的特点。这对专业用途毫无妨碍(FM立体声高只到14000Hz),但在家用hi-end范围里,面对讲究的发烧友,比较之下对 ATC的音场和空间感便有所挑剔了。为其配一对极品超高音如Elac的“蘑菇头”,不失为一个办法。最后,ATC音箱的型号自成一派,按容积定名,如20 就是20升,100就是100升。一般居室条件,20和20T最实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AE:此乃英国音箱中之异数,声底非常特别。创业之作是AE-1。在英国音箱中,首创采用金属音盆中低音单元。动态强劲,瞬变快如闪电,冲击力惊人。听流行曲,听摇滚乐、New Age、电影音乐……,小小的箱体音场广阔无边,鼓声、钹声真实无比。若有人怀疑英国音箱的爆棚能力,让他听一回AE,定会哑口无言。然而,听古典音乐就只算不过不失,弦乐、人声略带金属味,不像正统“英国声”。AE-1不算难推,配胆机可以中和一些缺点,增加些感性色彩。原本箱体喷涂处理,很专业化。后出过玫瑰木版本,对音色的温暖度有一定改善。其原配脚架质素极佳,为重型铸造结构,价虽昂,但必不可少。后来出过加大尺寸双低音的AE-2,三路分音的 AE-3,不流行。近年设计者Phil Jones走去美国创立Platinum再闯天下,AE则渐走平价路线,例如AE-100。




本帖最后由 马六夹 于 2013-7-19 00:5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说实话,无忌音响版块,至少是这几年,不太热闹。特别是前阵子整个版面都是有兄弟强买强卖推销自己的录音作品,更是乏味。不过这阵子还不错,部分主题围绕着线、钉、有源无源等,争论的好不热闹。很可惜,一直没见到传说中的“胆石之争”在这里重现,也许,回过头来重温N年前的那些话题,多少会增加一些客观或者宽容。

这两天隔壁8-10万的音响咨询帖,回复很热烈。再对比一下那些一两万预算的咨询主题,回帖了了,甚至收到“弄个漫步者得了”之类的答复,搞得人家好不伤心。这也说明目前的行情,两三万预算稍显紧张,8-10万投资,才能凑起一套说的过去的设备,当然,有胆上二手设备,投入还能少点,但对于新手来讲要过心理关,同时也要有点知识储备。

由此很怀念过去的经典铭器,万数块钱甚至更少,就很容易买到一对好箱子。正好刚刚看到一人转发的内容,看样子,是多年前写的,这里很多朋友可能也见过。转贴过来,供烧友唏嘘感慨!当然啦,里面提到的一些厂家,也是被港资收购,其产品已经湮没在家电商场常见的影音产品之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68
主题: 42
帖子: 1499
注册: 2012年10月
jdai 发表于 2012-12-24 15:17
何必泛酸。人家农民工,毕竟也享受好音响。你精神贵族,只能成天意淫。


资深真是一言中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三腿好人 发表于 2012-12-27 00:02
一百几十蚊,

好享受?

※※没见过钱!

温馨提示:

这点文字水平,

还是去幼稚园进修一下好.

阁下胃酸返流?


虽说无忌的帖子不吵不热闹,但是与主题无关的内容还是不要太延伸,谢谢啊。
以下内容由 马六夹 于 2012-12-27 00:47 补充
还是 有一搭无一搭说说过去的也好、现代的也好,英国的也好、美国的也好、随便哪国的也好 等等的品牌和型号就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5
主题: 16
帖子: 100
注册: 2012年7月
jdai 发表于 2012-12-24 15:17
何必泛酸。人家农民工,毕竟也享受好音响。你精神贵族,只能成天意淫。


一百几十蚊,

好享受?

※※没见过钱!

温馨提示:

这点文字水平,

还是去幼稚园进修一下好.

阁下胃酸返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142
主题: 2
帖子: 63
注册: 2003年9月
马六夹 发表于 2012-12-26 11:15
十八子的博物馆过去在网上看到过照片,器材不少,但是相对器材,空间还是略小,如果每样都可以有适用的空间,能发声,而且还有专业人员提供讲解,观者一定如云。当然,如果仅仅是供自己收藏,搞博物馆的意义就小了。

另外你说到箱子蒙,是不是都这样咱不管,我理解是分析力差,现代音箱在这方面有了进步。但是还有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去的样子。正好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相对于蒙和不蒙,还有一对相对的概念,即模拟味和非模拟味道,这个在比如茗(naim)的用家中就经常见有提到,比如之前的型号模拟味足,现在就不行了。因为接触老器材少,没有直观印象,那么这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怎样,而区别的实质原因又是什么?

想听听诸方家的意见。


蒙和模拟味是两个概念。但比较蒙的声音容易讨好人。就像女人带了面纱,丑的也显得不那么丑了。

解析又高、模拟味(音乐味)又足的器材也有,但都是天价了。例如好的黑胶系统和某些顶级cd机。以前我也认为cd机的格式低,细节少,数码味重,sacd会好很多。直到我换了一台cd机才发现,原来cd碟片的信息量是那么的大,而正版cd尤其是头版cd的音乐味是那么的足,丝毫不感觉细节不够。本来已有黑胶系统,还打算上一套专业级的pchifi做音源的,现在坚定的玩cd了。

我之前玩naim的cd机,老的旗舰s1的声音很厚、暖、蒙,其实远不如晚期的中档cd机X2甚至是5x+升级电源的声音。解析低,细微的情感表达就逊色很多,听起来不过瘾。就像看蓝光、和dvd的区别。但如果后端的器材档次跟不上,就像还是用21寸的显像管电视机,全高清的蓝光和576的dvd到也的确差别不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gzhwlihui 发表于 2012-12-23 23:31
好文。英国箱子比较蒙,落后于时代了,衰退是正常的。金弛代表的新英国声好像还不错。
中国最大的发烧友是阳江十八子的老板,投巨资搞了个音响博物馆,还藏有几十万张黑胶,还是做了件好事。


十八子的博物馆过去在网上看到过照片,器材不少,但是相对器材,空间还是略小,如果每样都可以有适用的空间,能发声,而且还有专业人员提供讲解,观者一定如云。当然,如果仅仅是供自己收藏,搞博物馆的意义就小了。

另外你说到箱子蒙,是不是都这样咱不管,我理解是分析力差,现代音箱在这方面有了进步。但是还有很多人还是喜欢过去的样子。正好我有一个疑问,就是相对于蒙和不蒙,还有一对相对的概念,即模拟味和非模拟味道,这个在比如茗(naim)的用家中就经常见有提到,比如之前的型号模拟味足,现在就不行了。因为接触老器材少,没有直观印象,那么这两种情况的具体表现是怎样,而区别的实质原因又是什么?

想听听诸方家的意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67
主题: 18
帖子: 915
注册: 2012年2月
Partagas 发表于 2012-12-24 18:45
贵族50


在网上见过有用更贵的有源音箱接电脑,用贵族箱子还是第一次见,看到你过去玩805的,现在改回到这个,怎么考虑的,功放用的啥?一般英国小功率合并机应该基本就能胜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转个老帖子:英国音响之现状 很多英国品牌已死,被港人收购、大陆代工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