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光圈衍射极限问题之——月亮代表我的心 [主题管理员:美家湾]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1688 回帖:17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1.787
主题: 9
帖子: 10498
注册: 2010年1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GFX100S
印第安的老麻雀 发表于 2015-10-21 22:33
衍射与光孔大小有关,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光圈值大小,而首先看镜头焦距长短。同样是标准焦距,135相机是50mm,8X10大幅机就是360mm,以光圈8为例,50mm标头的光孔直径为50/8=6.25mm,而360mm镜头的8光圈直径为45mm,显然衍射是不同的。所以,短焦广角镜头的小光圈都象针孔了,衍射才会很严重。
      无论传感器如何不同,都不关光学衍射的事,但像素密度高的传感器,会更加明显的显示出衍射的后果而已。

+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1.787
主题: 9
帖子: 10498
注册: 2010年11月
年内主力装备
★ GFX100S
阿标大大 发表于 2018-2-26 12:17
衍射极限这个问题我也很早就看到了,也一直很疑惑它对成像的影响。
我也很喜欢深究一些东西。在此提出我的质疑。
依据您说的“光线衍射现象本身同感光器没关系”,我以1/2.3传感器与APS-C进行比较。
1、 按您提供的“几种机型的衍射极限光圈”推算尼康B700长焦机的极限光圈为1.63,而B700长焦端最大光圈为6.5,相当于极限光圈缩小4档光圈。这个光圈无论从设计还是实际使用都是没问题的,如果距离不是很远,成像也还是可以说锐利。而且这种长焦机的F8都是可用的。
2、 A77的极限光圈是5.29,缩小4档光圈是21.1,接近22。您提供的A77的不同光圈截图,F16时已经惨不忍睹,在缩小半档肯定是不能用的了。
3、 极端一点的例子,D700,极限光圈是11.22,缩小4档光圈是44.9,已经小于尼康镜头的最小可用光圈了,肯定也是不能用的。
4、 更极端的例子,尼康的D1只有200万像素,所用的镜头最小光圈也就是32左右,可能按公式计算还没到极限光圈。为什么不做更小的光圈?
以上对比初步得出结论,极限光圈缩4档光圈在1/2.3小传感器上没任何问题,在APS-C及全画幅上完全不能用。

进一步得出结论:
1、 极限光圈对成像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缩小4-5档绝对是可用的。否则要么是推出小底长焦机的厂 ...

+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SONY近期发布的Fe200-600G/f5.6-6.3在讨论加1.4x镜和2.0x镜是否有更好的分辨率,Tony Northrup出了个插值比增倍镜更好的说法:
美家湾 发表于 2019-7-17 16:47
这个问题与感光器的像素密度有关,A7R3是42M像素,衍射极限光圈大约在f6.3附近,260G在600端的最大光圈就是这个感光器的衍射极限光圈,就是说比这个密度再高的感光器已经感知不到更多的目标内容了,更高密度的感光器没有得到更多的目标细节,但是图像的像素数还是增加了。A9的感光器是24M像素,衍射极限光圈大约在f8附近,260G在600端的光圈是f6.3,还有余量,用A9+260G+1.4x应该还是有益处的

前述A7R3直出+差值和A7R3+1.4x镜的图像主观评价问题:图像差值有许多算法,使用不当,效果会不理想,往好处说图像更硬朗,望坏里说就是马赛克;增倍镜成像会有更平滑的过度,往好处说成像更自然,望坏里说就是图像不够锐利,反差不够。需要强调的是这个比对一定要在100%像素做,否则根本看不出差别的!!!

扩展一下:A7R3用600mm/f4加1.4x镜应该是非常有效的,一定能够得到更多细节的目标图,这点充分说明十分钱,二分货

光圈衍射极限可以粗浅形象地说:一定通光口径,对应了一定的可通过最细光束数,每一根光束都有一定直径尺度,口径越大,能够通过更多的最细光束数,也就有了更多的目标图像细节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2
主题: 0
帖子: 2
注册: 2018年2月
衍射极限这个问题我也很早就看到了,也一直很疑惑它对成像的影响。
我也很喜欢深究一些东西。在此提出我的质疑。
依据您说的“光线衍射现象本身同感光器没关系”,我以1/2.3传感器与APS-C进行比较。
1、 按您提供的“几种机型的衍射极限光圈”推算尼康B700长焦机的极限光圈为1.63,而B700长焦端最大光圈为6.5,相当于极限光圈缩小4档光圈。这个光圈无论从设计还是实际使用都是没问题的,如果距离不是很远,成像也还是可以说锐利。而且这种长焦机的F8都是可用的。
2、 A77的极限光圈是5.29,缩小4档光圈是21.1,接近22。您提供的A77的不同光圈截图,F16时已经惨不忍睹,在缩小半档肯定是不能用的了。
3、 极端一点的例子,D700,极限光圈是11.22,缩小4档光圈是44.9,已经小于尼康镜头的最小可用光圈了,肯定也是不能用的。
4、 更极端的例子,尼康的D1只有200万像素,所用的镜头最小光圈也就是32左右,可能按公式计算还没到极限光圈。为什么不做更小的光圈?
以上对比初步得出结论,极限光圈缩4档光圈在1/2.3小传感器上没任何问题,在APS-C及全画幅上完全不能用。

进一步得出结论:
1、 极限光圈对成像的影响并不是特别大,缩小4-5档绝对是可用的。否则要么是推出小底长焦机的厂家是傻瓜,要么是他拿消费者当傻瓜。
2、 大传感器数码在低像素年代以及以前的胶片,所用的镜头最小光圈也就是32左右,可能按公式计算还没到极限光圈。不做更小光圈的主要原因不是极限衍射问题,而是其他问题。我猜想是主要是镜片的研磨精度限制,最小光圈时某个或某些镜片只用到了很小的一部分(光圈原理不懂,只是猜测),这个或关键镜片的质量限制了分辨率。
3、 镜头的研磨精度是限制大底相机小光圈时分辨率提升的最关键环节,至于大底相机的像素,则是多多益善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南方胖子 发表于 2016-6-6 19:22
作为基础知识中的基础,再看到这篇帖子依然不觉厌烦。

......


衍射现象是诸多影响拍摄结果的因素之一,了解现象和规律,综合考虑,灵活运用就是了。能分辨得出来的,自然会注意,分辨不出来就不是问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8.48
主题: 19
帖子: 14381
注册: 2008年4月
后期下勉强有提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497
主题: 4
帖子: 3760
注册: 2011年3月
lonelyorchid 发表于 2014-05-18 02:40
既然你已经承认衍射现象的发现实在发明数码感光器之前。也就是说,衍射现象是独立于数码感光器而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有否数码感光器,衍射现象...
您的解释非常靠谱。即便不懂得基础光学知识,单从逻辑上就能老明白。高人。真懂行的才能把事情说简单。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497
主题: 4
帖子: 3760
注册: 2011年3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5-10-21 09:22
嗨,懒得再讨论这个问题,明摆着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非要。。。
确实从许多镜头分辨率vs光圈图上早就可以看出端倪,但注意:早期镜头...
作为基础知识中的基础,再看到这篇帖子依然不觉厌烦。

到了衍射极限光圈,镜头就越发喂不饱传感器了。不过个人依旧偏爱高像素去低通机型。
因为过高的像素点实际等于细颗粒的胶片。虽然综合到信噪比,暗电流杂波干扰等因素存在造成每个像素的采样质量下降,但采样数据量是实实在在提高了。所以图片上能记录到的细节可能增长缓慢但却选没到停滞或者负增长的地步。
所以个人在明白这些基础规律后依旧选择高像素机型。
其实话说回来,即便常规相机,比如APS-C机型的1220万像素级别;全幅上2000万像素级别。一方面衍射始终存在,另一方面调焦误差,机振和镜头上其他像差综合影响,事实上在应用层面中没有哪个牛头可以随时喂饱相机传感器。
那作为终端的使用者而言,咱们没啥好担忧或者纠结的,认识现象,掌握规律,安心拍片即可。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4.484
主题: 44
帖子: 3046
注册: 2001年11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5-10-21 17:22
嗨,懒得再讨论这个问题,明摆着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非要。。。
确实从许多镜头分辨率vs光圈图上早就可以看出端倪,但注意:早期镜头+早期机身=光圈衍射极限现象不明显
……
如果不100%放大看图,出图又不大于1920边长,就看不出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求不高,也不用太在意了。真正有高要求的用错光圈一次,看图就能明白,不用别人说什么

把这陈年贴顶起来,没想到回复那么快呀?有很多话说?算了吧……偶是数据控,数据自然会说明一切,是我赞这贴的原因。
所以我对争论言语不太兴趣,现场各人自己按数据平衡处理,不必似而非的总结了。
“用错光圈”,《景深的设计——详解摄影光圈的选择》真有人关心并实践?当然不否认人家可能其他方面拍得确实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52
主题: 15
帖子: 2963
注册: 2004年10月
衍射与光孔大小有关,并不仅仅是字面上的光圈值大小,而首先看镜头焦距长短。同样是标准焦距,135相机是50mm,8X10大幅机就是360mm,以光圈8为例,50mm标头的光孔直径为50/8=6.25mm,而360mm镜头的8光圈直径为45mm,显然衍射是不同的。所以,短焦广角镜头的小光圈都象针孔了,衍射才会很严重。
      无论传感器如何不同,都不关光学衍射的事,但像素密度高的传感器,会更加明显的显示出衍射的后果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602
主题: 13
帖子: 631
注册: 2014年8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5-10-21 17:22
嗨,懒得再讨论这个问题,明摆着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非要。。。
确实从许多镜头分辨率vs光圈图上早就可以看出端倪,但注意:早期镜头+早期机身=光圈衍射极限现象不明显

这里只强调:光圈衍射极限现象是个物理现象,在成像阶段无法逾越,后期可以有限度弥补。当光圈小于光圈衍射极限值后,牛头也会变狗头,什么蔡司、莱卡照样狗,千万不能有:我用牛头,光圈极限与我无关的概念。实际拍摄中会有许多具体情况,比如蓝色调画面会有更小的光圈衍射极限值,红色调画面会更敏感些,因为红色的波长更长,它们的极限光圈能差出近一倍

现在还能看到有不少影友用A7R2或A6000这样像素密度的机器拍风光片时用f16,甚至f22,无语了。不是不能用小光圈,比如慢门摄影;比如有些镜头因边角问题,不得不收到较小的光圈,才能匹配好中心与边角的成像质量;比如为了星芒。如果不是“不得不”,还是建议控制使用小光圈。景深问题可以尽量用超焦距,实在不行也可以用多个对焦位置的多张片合成。这种经验在许多风光摄影师中更有体会

如果不100%放大看图,出图又不大于1920边长,就看不出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求不高,也不用太在意了。真正有高要求的用错光圈一次,看图就能明白,不用别人说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PC老头子 发表于 2015-10-21 10:01
画张数据图是比较清晰,少得误解和口水。
不过,感觉没有数据仍不靠谱,特别图中虚线的更加不好说了。干脆直接做实验出数据不是更好吗?
看这个,不用管它的结论目的,看数据就很清晰了:
http://dcdv.zol.com.cn/338/3389191_all.html


嗨,懒得再讨论这个问题,明摆着的事实,有人就是不信,非要。。。
确实从许多镜头分辨率vs光圈图上早就可以看出端倪,但注意:早期镜头+早期机身=光圈衍射极限现象不明显

这里只强调:光圈衍射极限现象是个物理现象,在成像阶段无法逾越,后期可以有限度弥补。当光圈小于光圈衍射极限值后,牛头也会变狗头,什么蔡司、莱卡照样狗,千万不能有:我用牛头,光圈极限与我无关的概念。实际拍摄中会有许多具体情况,比如蓝色调画面会有更小的光圈衍射极限值,红色调画面会更敏感些,因为红色的波长更长,它们的极限光圈能差出近一倍

现在还能看到有不少影友用A7R2或A6000这样像素密度的机器拍风光片时用f16,甚至f22,无语了。不是不能用小光圈,比如慢门摄影;比如有些镜头因边角问题,不得不收到较小的光圈,才能匹配好中心与边角的成像质量;比如为了星芒。如果不是“不得不”,还是建议控制使用小光圈。景深问题可以尽量用超焦距,实在不行也可以用多个对焦位置的多张片合成。这种经验在许多风光摄影师中更有体会

如果不100%放大看图,出图又不大于1920边长,就看不出差别。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求不高,也不用太在意了。真正有高要求的用错光圈一次,看图就能明白,不用别人说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这种技术贴,收藏了再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3
主题: 43
帖子: 1304
注册: 2008年12月
现在一般都不太用f8以下的光圈了,这个问题应该是普遍存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4.484
主题: 44
帖子: 3046
注册: 2001年11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4-5-17 09:15
在powernail兄的提示下,我整了这么个图,试说明镜头分辨率-光圈-感光器-衍射效应的影响示意图,请各位大侠指正
图中描述光圈收缩过程中镜头分辨率的变化过程:
光圈从全开收缩分辨率上升 -> 感光器分辨率平台 -> 衍射效应起作用后分辨率下降

画张数据图是比较清晰,少得误解和口水。
不过,感觉没有数据仍不靠谱,特别图中虚线的更加不好说了。干脆直接做实验出数据不是更好吗?
看这个,不用管它的结论目的,看数据就很清晰了:
http://dcdv.zol.com.cn/338/3389191_all.html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428
主题: 15
帖子: 1292
注册: 2005年6月
既然你已经承认衍射现象的发现实在发明数码感光器之前。也就是说,衍射现象是独立于数码感光器而存在的现象。也就是说,无论有否数码感光器,衍射现象都会按照其自己应有的规律出现、变化。

那么请您注意一下您在第58帖说的:
“和CMOS像素密度有关系的,同样画幅下像素越多、密度越高、衍射越早出现。
衍射与放大倍率也有关系,放大倍率越大,衍射越早出现。”


那您这不是有些自相矛盾么?

当然,您说了,牛顿犯过错,但是也不能全盘否认牛顿。就像您也会犯错,但也不能全盘否认您。随着光圈由大变小,画质会先上升再下降,画质上升的原因是因为透镜成像的各种相差随光圈下降而下降导致。而画质继续上升则是因为随着同光孔径的下降,通过光栅边缘,从而发生衍射的光线占成像光线的比例逐渐增加导致。换句话说,您所说的现象,我认可。但是您的解释却有问题。衍射现象的出现与否,与cmos等其他设备均无关系,甚至与单缝都没有关系,这是波的一个固有属性。惠更斯-菲涅尔原理对于波的衍射现象做了很好的解释。

rallyho 发表于 2014-5-18 08:25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衍射与像素密度有关系,前面已经提供了证据,既然你反对,请你提供除你自己臆想之外的客观证据,而不是用嘴来否认别人的理论,否则人人都是大师,牛顿也犯过错,难道牛顿的理论全错了?
衍射现象的发现在数码感光器之前,与讨论的衍射与像素密度的关系无关,不能证明你的臆想,还是那句话,既然你有理,老外犯错了,赶紧就衍射现象与像素密度无关发表论文,不要发在这里,发公开权威杂志,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干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0.783
主题: 14
帖子: 3277
注册: 2007年1月
powernail 发表于 2014-5-16 21:35
举个例子。给你一个镜头,两台相机。像素密度一高一低。高密度的机器在F4.5开始看到分辨率劣化,低密度的F11开始看到劣化。 那么实际上低密度的机器在F11之前都限制了镜头的分辨率。高密度的机器虽然从F4.5就开始劣化了,但实际上它获得的分辨率在整个F11之前都比低密度的机器高。就好比两个人,一个人站在平地,一个人站在半山腰。半山腰那个人不断往下走,他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在他到达地面之前,他始终比地面那个人站得高。直到F11以及之后,两台机器的分辨率相同。这就是高密度的价值所在。除非高密度的机器分辨率达到镜头所能达到的最佳分辨率,否则在此之前的像素密度提升都是更好地解放了镜头。
颇为支持这一观点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51
主题: 14
帖子: 1027
注册: 2004年3月
lonelyorchid 发表于 2014-5-17 11:05
衍射现象是能用发明这个词的么?你初中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么?
不过是一个外国网站,你觉得中文网站就是全对的么?如果中文网站上有人犯傻,为啥就不能允许外国网站有人犯傻呢?网络,谁都能随便发东西,谁又能证明网络的可靠性?
另外,我确实在国外发过东西呀,我的毕业论文发表在hhs的毕业生论文集中。老外怎么了,老外也是人,是人就也会犯错。凡事逃不开一个理。懂了么?

另外,我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衍射现象的发现和数码感光器发明,那个在前那个在后?请正面回答,不然我可是当你心虚了呦~


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了衍射与像素密度有关系,前面已经提供了证据,既然你反对,请你提供除你自己臆想之外的客观证据,而不是用嘴来否认别人的理论,否则人人都是大师,牛顿也犯过错,难道牛顿的理论全错了?
衍射现象的发现在数码感光器之前,与讨论的衍射与像素密度的关系无关,不能证明你的臆想,还是那句话,既然你有理,老外犯错了,赶紧就衍射现象与像素密度无关发表论文,不要发在这里,发公开权威杂志,在这里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干什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428
主题: 15
帖子: 1292
注册: 2005年6月
衍射现象是能用发明这个词的么?你初中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么?
不过是一个外国网站,你觉得中文网站就是全对的么?如果中文网站上有人犯傻,为啥就不能允许外国网站有人犯傻呢?网络,谁都能随便发东西,谁又能证明网络的可靠性?
另外,我确实在国外发过东西呀,我的毕业论文发表在hhs的毕业生论文集中。老外怎么了,老外也是人,是人就也会犯错。凡事逃不开一个理。懂了么?

另外,我的问题你还是没有回答,衍射现象的发现和数码感光器发明,那个在前那个在后?请正面回答,不然我可是当你心虚了呦~

rallyho 发表于 2014-5-17 08:52
难道衍射现象和数码感光器是你发明的? 你比老外牛为什么不发表论文到国外杂志证明老外错误、笑话百出?没准能得个诺贝尔奖为国争光,还在这里争论什么?
引用你的话还给你:“如果你心虚,大可不必正面回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powernail 发表于 2014-5-16 15:54
图没了


在powernail兄的提示下,我整了这么个图,试说明镜头分辨率-光圈-感光器-衍射效应的影响示意图,请各位大侠指正

图中描述光圈收缩过程中镜头分辨率的变化过程:

光圈从全开收缩分辨率上升 -> 感光器分辨率平台 -> 衍射效应起作用后分辨率下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51
主题: 14
帖子: 1027
注册: 2004年3月
lonelyorchid 发表于 2014-5-16 23:02
现在的人还都真么崇洋媚外么?找一篇洋文网页怎么了?对于老外来说,无忌上也都是“洋文”,还不是笑话百出。另外,我自始至终说过高像素密度的好于不好么?不要自己认为怎样就安在别人身上。。。

我就问你一句话,如果你心虚,大可不必正面回答:衍射现象是在发明数码感光器之前发现的,还是之后?


难道衍射现象和数码感光器是你发明的? 你比老外牛为什么不发表论文到国外杂志证明老外错误、笑话百出?没准能得个诺贝尔奖为国争光,还在这里争论什么?
引用你的话还给你:“如果你心虚,大可不必正面回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1.428
主题: 15
帖子: 1292
注册: 2005年6月
现在的人还都真么崇洋媚外么?找一篇洋文网页怎么了?对于老外来说,无忌上也都是“洋文”,还不是笑话百出。另外,我自始至终说过高像素密度的好于不好么?不要自己认为怎样就安在别人身上。。。

我就问你一句话,如果你心虚,大可不必正面回答:衍射现象是在发明数码感光器之前发现的,还是之后?

rallyho 发表于 2014-5-16 11:57
你还是先把自己写的读几遍吧,再看看别人写的:
http://www_cambridgeincolour_com/tutorials/diffraction-photography-2.htm
像素密度越高衍射越早出现,并不等于像素密度高不好,你能理解吗?
本帖最后由 lonelyorchid 于 2014-5-16 23:0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powernail 发表于 2014-5-16 21:35
举个例子。给你一个镜头,两台相机。像素密度一高一低。高密度的机器在F4.5开始看到分辨率劣化,低密度的F11开始看到劣化。 那么实际上低密度的机器在F11之前都限制了镜头的分辨率。高密度的机器虽然从F4.5就开始劣化了,但实际上它获得的分辨率在整个F11之前都比低密度的机器高。就好比两个人,一个人站在平地,一个人站在半山腰。半山腰那个人不断往下走,他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在他到达地面之前,他始终比地面那个人站得高。直到F11以及之后,两台机器的分辨率相同。这就是高密度的价值所在。除非高密度的机器分辨率达到镜头所能达到的最佳分辨率,否则在此之前的像素密度提升都是更好地解放了镜头。


没错,高像素至少在衍射光圈之前是有效的,如果高像素没有代价,可以,尽管高把,但是高像素会有高感的负面影响,尽管高感一直在进步。这个就需要权衡了,看个人需求取向了。

APS-C的2400万,全幅就是5000多万,不知SONY何时出5000万的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475
主题: 9
帖子: 469
注册: 2006年9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4-05-16 21:05
下午确实没仔细看,现在我理解您的意思,谢谢这么耐心,写了这么长文。您

描述了更细的中间那一段,认同。又提到了感光器密度离到达光...


举个例子。给你一个镜头,两台相机。像素密度一高一低。高密度的机器在F4.5开始看到分辨率劣化,低密度的F11开始看到劣化。 那么实际上低密度的机器在F11之前都限制了镜头的分辨率。高密度的机器虽然从F4.5就开始劣化了,但实际上它获得的分辨率在整个F11之前都比低密度的机器高。就好比两个人,一个人站在平地,一个人站在半山腰。半山腰那个人不断往下走,他虽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在他到达地面之前,他始终比地面那个人站得高。直到F11以及之后,两台机器的分辨率相同。这就是高密度的价值所在。除非高密度的机器分辨率达到镜头所能达到的最佳分辨率,否则在此之前的像素密度提升都是更好地解放了镜头。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powernail 发表于 2014-5-16 17:59
建议认真看下我的长帖。


下午确实没仔细看,现在我理解您的意思,谢谢这么耐心,写了这么长文。您

更细地描述了中间那一段,认同。又提到了感光器密度离到达光学极限还有距离,这个也认同,当然那时的镜头可能要在很大的光圈就要达到最大分辨率,这是个比较理想化的状态,非要纯种牛头才行。

我认为随着感光器密度进一步提高,如果要发挥感光器的分辨能力(这个分辨力一定是更高了),我们可运用的光圈范围越来越窄,以至于许多情况下,如用到的f5.6-f8时,已经无法充分发挥感光器的分辨能力了,这时的高像素就已经不太有意义了,这时我宁愿用分辨率换取密度更低的高感。

全幅机,感光器达到7000万级别,衍射光圈约f4.5,光圈用到f5.6就已经影响发挥感光器的分辨能力了,那时最大光圈f5.6的头都不好意思拿出来,会有一堆二代(如果已被淘汰的是一代)镜头被淘汰,当然这是不错的商机。

本帖最后由 美家湾 于 2014-5-16 21:2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299
主题: 6
帖子: 1374
注册: 2007年2月
capss 发表于 2014-5-15 16:50
膠片時代不少鏡頭分辨率200lpmm
少數極品甚至達到數百線
究竟是誰落後誰呢?

反而是現代因為傳感器分辨率有限
一些新鏡就設計成滿足同期機身就好

看来跟D700同时代的尼康镜都不能要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475
主题: 9
帖子: 469
注册: 2006年9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4-05-16 16:49
等等jie2sunny计算的艾里斑尺寸再说吧


建议认真看下我的长帖。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1
主题: 0
帖子: 21
注册: 2014年4月
美家湾 发表于 2014-5-16 16:47
如果光圈在衍射光圈之前,比如f5.6之前,显然3600万的A7R好,但是当光圈细于f8,两个图像有效细节就趋同了,只是A7R的图像尺寸大些。


明白了,多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powernail 发表于 2014-5-16 15:50
在“反过来说”之前都没问题。之后就有点理解偏差了。

       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清楚,我还特意画了个图。首先要明确一点:光学系统的衍射极限和感光器没有关系。就是说,像素密度不会对衍射现象存在任何影响。我们能观察到的所有分辨率下降现象,都归因于光学系统本身的特性。

        看我的示意图吧。横轴是光圈,从原点开始往右光圈逐渐缩小,纵轴是分辨率。抛物线是镜头分辨率。从最大光圈分辨率较差,往右到最佳光圈分辨率最高,再往右到衍射效应开始显现,分辨率下降。直线是感光器的空间分辨率,它是一个固定值,不随光圈变化而变化。感光器的像素密度提高,直线向上平移,反之,直线下移。

     从最佳光圈开始,此时镜头分辨率小于感光器空间分辨率。于是缩光圈我们能观测到分辨率的提升。然后到了左边两条线的第一个交点。从这个点开始到a点之间这一段,感光器分辨率不及镜头系统的分辨率。在这一段,镜头分辨率还在变化,但我们已经很难明显地观测到。然后到了a点。镜头分辨率再次下降到等于感光器空间分辨率,从这之后,我们开又能够观测到分辨率的劣化。

     其实,不管那条直线在哪里,或者是否存在。镜头分辨率那条曲线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物理规律。但是,直线的位置会影响 ...


等等jie2sunny计算的艾里斑尺寸再说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75
主题: 24
帖子: 4232
注册: 2003年2月
纯粹的光影 发表于 2014-5-16 12:20
楼主很有学问,说的专业而且高深,有点儿听不懂。我想问问,同样用FE 55/1.8, A7R拍出的照片是不是比A7的好?从理论上推导,是不是传感器像素数增加到7200万像素或者1亿像素后,拍的照片就比A7R差了?


如果光圈在衍射光圈之前,比如f5.6之前,显然3600万的A7R好,但是当光圈细于f8,两个图像有效细节就趋同了,只是A7R的图像尺寸大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光圈衍射极限问题之——月亮代表我的心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