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看看唐师曾是怎样制造“莱卡神话”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3816 回帖:183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0.025
主题: 573
帖子: 1353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EOS会员标识
M6的过片手柄没有像李江树说的那么顺滑,可能顺滑程度不见得比FM2的好。不少人说R6.2中留着XD7的血,俺曾经面对面比较过,此言不虚。

不知道R8是与哪家合作的?但是它的外型设计相当不错,就像US的大众摄影说的,体积大,但给你的感觉是结实而不是沉重。俺喜欢R系列快门转盘上面的刻字,能与之相比的是P LX。

一个家伙定了支70-180/2.8,商家到货时通知俺去看了,该镜头的做工实在是美不可言,那种丝丝入扣的做工+品牌,是要那么多钱的。

俺个人感觉,LEICA R和M系,不管它是否在德国本土生产,它的品质控制是一致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44
主题: 5
帖子: 1895
注册: 2000年5月
底下1/10000毫米的误差不应该是光学中心的误差,而是镜头表面研
磨的误差,通常以波长的几分之几来表示。据说来卡的SPEC是1/4波
长,日本公司是1/2波长,等等。如果用氦-氖激光或钠光来检验,
1/4波长大概是0。15微米,即1。5/10000毫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9.477
主题: 55
帖子: 1775
注册: 2000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我把M6上面的镜头卸下来,过片按快门,觉得它虽然没有反光镜的往
返动作,但还是明显的听到快门的声音,装上镜头以后,可能是相机
的接口处的吻合性较好,声音果然小了许多!但轻柔的程度肯定比不
上我用过的OLMPUS XA小相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0.31
主题: 74
帖子: 3090
注册: 2000年8月
优质内容勋章
FM2我用过很久啦。
可我拿起M3的时候最直接是什么感觉?沉!
真TM沉!

如果不是那个M3太旧,可能当时就拿下了——只要连头9000。

那个是两次过卷的,那个感觉是真好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072
主题: 99
帖子: 1883
注册: 2000年11月
优质内容勋章
莱卡的神话莱卡公司最清楚它的含义:
相机能摄取人的灵魂,这对莱卡而言仍是真的... ...

如果从唯物主义和纯技术角度去分析,您尽可一笑了之.
如果认为LEICA这几个字母不仅仅是指相机,您尽可去信仰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154
主题: 69
帖子: 6220
注册: 2000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信念 ?= 信仰 ?= 宗教 ?= 宗教里的神话?
技术这东西没那么“神”,经过努力是可以掌握的,就象一张窗户纸,捅不破就觉得云里雾里,捅破了就没有什么神秘感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0.31
主题: 74
帖子: 3090
注册: 2000年8月
优质内容勋章
LEICA决不是神话。

LEICA是一种信念。

我昨天刚按了M3的快门。吃完早饭,在回家的路上闲逛,就看到了一台M3。
那个快门,是:“刷拉!”,一小下。

我以前说过:BALDA是瓷拉一下,ROLLEI 35 是”P”的一下,但赶不上M3的这么“刷拉”的一下。

就是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154
主题: 69
帖子: 6220
注册: 2000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俺发起这个论题的目的是:
1,批唐师曾由于缺乏工程技术背景,抓住一些素材胡侃。
2,唐师曾是以讹传讹的一个典型,“神话”的树立与这些用家是分不开的。
3,申明,俺没有否认莱卡的贡献和技术成就,但时到如今,旁轴机俺还是选择可尼卡RF,放弃M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xy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329
主题: 35
帖子: 931
注册: 2000年4月
Xi老啊。
“作为玩照相机的,到后面总要玩玩LEICA吧?起码它作为一个品牌,买它一台也不算过分。问题是它的价格高,所以购置计划就要安排好,无形中变成了排在最后的,也无形中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了。”
这句话说到俺心坎上了。等俺把那些该有的东东弄齐了,肯定也会弄台M7、M8来传给下一代的。
看来这“莱卡教”还是要入的。西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0.025
主题: 573
帖子: 1353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EOS会员标识
PNP1:嘘!

Cheji:这倒不一定,钱多钱少是相对的,等哪天俺中了福利奖后,没准弄它个回来拆了在K它一通。 其实俺花费的钱可以买N台M6了,只是乱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0.025
主题: 573
帖子: 1353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EOS会员标识
这个讨论真累啊! 搞得俺还有OCR一大篇文章,看来前面的话没说清楚,搞得Sdnk和林大夫以为俺是LEICA神话的迷信者。

贴出这篇老文章的原因是:俺估计唐老鸭和李江树(手感的作者)都是看过这篇文章,或者从其他转载中看到过的,然后就根据这些内容和LEICA的广告词里写出一堆演绎加推理的内容来,所以大伙就反感了,要打倒LEICA神话,同样也对关于LEICA的一些表示质疑。

这篇文章的意思比较明确,LEICA所面向的对象是什么样的一些人,它的东西也就是像名表一样,不要讲计时精度,好象许多名牌机械表的精度达1/10秒就可以大吹特吹了吧?

作为玩照相机的,到后面总要玩玩LEICA吧?起码它作为一个品牌,买它一台也不算过分。问题是它的价格高,所以购置计划就要安排好,无形中变成了排在最后的,也无形中就变成了至高无上的了。

LEICA镜头神不神,由于没有系统地用过,俺也不清楚,在没有彻底了解LEICA镜头素质前,对不熟悉的东西抱着一种敬畏的态度没啥坏处。但是LEICA M系和R系的机器,特别是镜头的做工,的确是比东洋货要好些的,前段时间有一些在国外的网友提出要破除LEICA神话,俺也知道他们拥有LEICA或曾经拥有过的,是有过亲身体会的。俺前面帖子所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对某种东西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才有能力来批评它,如果连那东西都没有亲手动过,批评是无力的。

日本照相机和镜头神话还有很多,,,,。。。这些神话都是要有根有据地破才行,由于这些东西的价位都不高,比较好破。

这个主题的意思好象是这样的:
唐老鸭家里的母鸡下了一个鸡蛋;
。。。。。
(传到后面):唐老鸭下了一个鸡蛋。

最后那句是要批判的,但是前面那句就不好批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0.025
主题: 573
帖子: 1353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EOS会员标识
这是一篇老文章。OCR于香港《摄影杂志》1996年10月期

特许采访:徕卡神话诞生的地方

徕卡的名声远扬世界,但老家却是在法兰克福北面几十公里外的幽静古缜威兹勒Wetzlar。

别小看这古色古香,只有二、三万人的小城,却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风靡全球的徕卡测距观景相机就是八十年前在这镇上的 Ernst Leitz光学公司的屋项下呱呱坠地的。

跨过地勒河的石桥了,对面河岸上古塔参差.老式风格的屋顶参差密布在绿色的小山丘之间,城里青一色的狭窄旧巷,两旁色彩和木架构成优美如画的桁木结构建筑,悠然一派童话渡假地的感觉。就在这小城周围,上世纪未曾经云集了德国制造业的精锐人马,光学和精密机械业巨头徕兹公司(Leitz)和蔡司( Zeiss)等老派企业都在这河谷地里扎下营盘。

到现在,由徕兹公司而来的徕卡集团还是本地大雇主,几乎镇上每家人都多少跟相机业有关。旧日徕卡厂房顶上的徕卡标志仍在小镇上空闪耀,虽然徕卡属下的相机企业已搬到离城数公里的Solms。但在城里还有以公司创始人Leitz家族和全球135相机的始祖贝纳克先生命名的街道和广场。

当年奥斯卡.贝纳克(Oskar. Barnack)以他发明的相机在镇上拍下的旧巷,今天还原封不动在那,他和Ernst Leitz父子苦心孤旨,破天荒采用35mm胶卷的徕卡相机却在这几十年里征服了整个摄影世界,彻底改变了摄影的方式和审美习惯,也使德国相机成为优良品质的象征。

徕卡的神话,起源其实是1913年的一个似乎偶然的机会。

那时的相机大都有笨重的木壳机身, 8×13cm的底片装在玻璃片盒里,固定镜头,拍照是绝对小圈子的事。Leitz光学公司的首席技师奥斯卡.贝纳克先生不光爱拍照,也喜欢用摄影机拍摄短片,所以熟悉电影里用的35mm胶卷。为了便於在外景中测试曝光,他按人眼视角设计了24×36mm底片幅度的小型相机,这是电影机18× 24cm片幅的两居,可提供质素和颗粒部可以接受的快速照片,作为摄影机控制曝光的试样。

这台相机拍的照片放大效果出色,其轻便的特点更使奥斯卡.贝纳克爱不释手,并开始考虑,研究便于携带带外出的新一代相机。这台采用42mm定焦镜头,1/40秒决门速度.可以拍摄40张底片的“测光机”,开一代先河,成为世上第一台带测距取景器135相机,以後有名的徕卡M相机的特性都来自这台功能简单,但准确可靠的“徕卡始祖”(Ur-Leica)。

在当时贝纳克要让使用13×18cm以上大幅底片的摄影师接受小幅相机并不容易,那时很少有人做放大,照片都是按原底大小直按印出来的。等到十年以後,Leitz公司才在莱比锡博览会上推出30台徕卡I相机,Leica相机的牌名则是来自Leitz Camera前面字母的缩写。

从那次以後、徕卡相机成为大摄影师拍摄现场报导必不可少的工具,配套的定焦镜头可涵盖从28mm到600mm的焦距范围。後来,另一光学巨子蔡司公司也推出了“Contax”相机,又有柯达公司的廉价大众产品“Retina”以及Agfa,Voigtlander加入战团。135相机终成摄影业的主流。

等到六十年代日本公司崛起,更是一派龙争虎斗的局面,数十年厮杀下来,欧美相机公司里只有徕卡和Contax还屹立不倒。可以跟执当代小型相机业牛耳的日本公司分庭抗礼;又互有合作,以手动对焦的传统,全金属机身和顶级质量的镜头.应战高技术电子对焦自动相机,保持自己独特的高质和高价的品牌形像。

「当时日本人席卷全球市场,先进技术,大规模流水生产.价钱上没有欧洲厂家可以相敌。我们的唯一武器就是传统技艺和经久可靠的质量。但市场都以层出不穷的电子功能为导向,是塑料相机的时代.很少有顾客还在考虑买一台相机用一辈子。」一位徕卡经理对八十年代还记忆犹新。

1988年,徕卡相机公司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离开总公司集团的母体.在离Wetzlar不远的Solms,创建新的生产基地,组成徕卡相机集团公司.大力投资,要在这场风浪险恶的全球性“相机大战”里激流永进。

1993年,在徕卡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姆勒先生和负责生产的伯克哈特.吉斯勒,还有财务部豪夫曼三人,在盛传母公司要将“徕卡相机”出手的情形下,毅然前住总部,要求由他们提出改组方案.自己来掌握徕卡发展的命运。

「三个月,总部只给我们这点时间来进行筹划。」也是三巨头之一的吉斯勒先生回忆当时:「但我们有信心.都是在这里摸爬滚打多年的“徕卡人”,最了解这个企业,总比外来神仙强。三个月後,在法兰克福的饭店里见了总裁.他赞赏方案.但提出要我们三人参股。出钱当徕卡相机公司的股东。那真是背水一战.姆勒先生把他的存款簿拿出来,我的存款还不够.连房子也押上了。虽然只是公司百分之一股,但我的全部家当都在上面了,只能往前,没有退路了。」

「你太太当时说甚麽:」

「她反对的话没说,完全支持,当时都很清楚,只能跟徕卡共进退,才有前途。」这位负责徕卡相机集团全部生产和开发业务的副总裁,想起这步“险棋”.还相当感慨。

置之“死地”而後生,总公司的分拆意向.反而促成了徕卡相机公司一次脱胎换骨的“改组”。「我们把内部管理完全打通,每个大的问题部由经理,专家和老技工组成的一个八人小组来决定」。同时拓展国际化路线,除加强葡萄牙的装配分厂外,更扩大与日本厂家合作,利用其生产规模,合作单镜反光R系相机的一些部件,特别是Leica mini,Leicaminilux等袖珍相机,来扩大徕卡在新一代年轻人中的声誉。「当然质量还是严格按照徕卡尺度,增加成本也在所不惜,毕竟买徕卡牌子的人有这个期待,也有这种心里准备。」

而在Solms的主基地则集中力量,发展徕卡的旗舰产品,——高档次的M和R相机,特别是光学质量享有国际声誉的镜头系列。吉斯勒先生说:「镜头将是徕卡的核心,很极端的超远焦距,超广角,以及绝对有定焦镜质量的变焦镜头等。在光学方面我们有很强传统;说到底,所有照片毕竟最後是用镜头拍出来的。」

今天徕卡的主厂房,坐落在绿色环抱的Solms——一座占地12000平方米白色工业建筑物里。走进大门,主道上纵深排列的三条180米长的走廊,将办公、研究、设计和生产区座为一体,空间隔墙上半部分都是玻璃窗,企业各部门员工都可以互相看见在做甚麽,使人感觉到一种融洽、协力的团体气氛。经理、设计师办公室和生产车间都在一条长廊上,经过一道门就可以来往。如果看到脚下的地板颜色从浅灰变成了米黄,就知道已经进入生产厂区了。

此地没有电子操纵的工业机槭人,或者大规模流水线。在Solms基地有六百员工的徕卡不是“大工厂”,而是一向以小而精出名的传统企业。车间面积不大,所用机械也很小巧精致。「我们会为一个部件加工发展出一套设备,徕卡设计都是长期的,一个镐头会生产几十年。好在Wetzlar附近

有一些老牌的夥伴企业,他们都是各自领域里的尖子。」在徕卡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哲杜维兹先生这样说。

「在磨制镜头的车间里,我看到一个例子:为了准确检测打磨後的镜片中心点,在每台磨镜机旁都有可测定至1/10000毫米偏差的专用仪器。」别的镜头厂大都把宽容度定在 3.5.10000毫米左右。可使用标准设备,在徕卡车间超过 1/10000就算废品,决不能再进入下一道工序了。「这样当然成本高昂,所以客人觉得徕卡比较贵,其实和对产品质量的坚持政策有关,这方面不能打半点折扣!」

徕卡三分之一的员工都在这里干了二十五年。坐在车间一角带水池的工作台前.正用手精细磨光镜片的海伯特.马丁先生在徕卡磨了四十年镜片,经过他手的镜头不知成千上万,今天还依旧腰板挺直地坐在那,戴著老花镜,一丝不苟地用特制的泥液洗磨镜片:「因为这工作,全靠手指上感觉,没有满意的机器可以代替」。当笔者打开自己的Canon相机想为他拍照时,他最激动的是我居然不用徕卡相机。

超过五十年徕卡工龄的卡贝罗先生,十六岁时来这当学徒,目的就为了有一台徕卡,还要父亲出面签下了借约,买相机的钱用以後工资的一部分偿还,如今他是厂里技术权威,没他的点头认可,整装完毕的徕卡镜头就不能出厂。

在徕卡的镜头总装车间里,支撑这大半天空的都是有长年经验和技术的“女性行家”。她们嘻嘻哈哈看上去跟善良富态的德国家庭主妇没甚麽两样,只要一坐到装配台上,拿起工具,个个利落老练,看她们装配像腕表内脏大小的镜头部件,或者眯起眼睛在灯光下挑剔镜头金属环的质量,就会意识到你面对的其实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徕卡专家”。

在徕卡二十四年的W夫人,忍不住开心地告诉我.「下个礼拜就是我的纪念日了,整整二十五年,公司会正式有庆祝,还会发通告。」从她兴奋的眼睛里看得出这个纪念日不寻常的意义。

徕卡的名字就是靠著这样一群“徕卡人”而魅力无穷,用徕卡相机的人十有八九都是它的“崇拜者”,就像德国新潮派摄影师拜亚半开玩笑半认真所说的:「只要徕卡推出一个新产品,不管要甚麽价格,在全世界都会有一万到几万个人花钱去买.他们相信徕卡就像相信摄影界的一个神!」

正是有这些铁杆客人支持,徕卡这两年才能推出质量挑战顶峰的新镜头。但是有钱客人一般倾向保守,用得起徕卡设备的多为有点年纪的富裕影友,或是有身价的摄影师。而其观念会否影响厂家?

比如在普遍使用电子对焦镜头的时代,徕卡还继续坚持手动对焦,且镜头材料只用金属,绝不碰塑胶材料。工程师克尔勒士:「因为徕卡镜头精确标准高,今天电子对焦技术还不能达到如此水平,我们要有就要有最好的。」以笔者实地采访的印象,徕卡内部不少人也把电子对焦视为一个方向,只是此顼技术最领先的是日本人,徕卡要像他们买,只能拿到二手货。若自己开发,相对每年徕卡R和M系列的产量、从经济角度看不太有可能。

克尔勒士现在的目标是:「要扩大系统.生产出全新意念的镜头,例加可以一直达到800mm焦距的套装式中长焦距组合镜头,摄影师便可按照所需焦距,自己组合,配成不同需要的镜头。」(注:该组合镜头已经生产出来了,并已经投放了市场。)

在 Wetzlar的郊外,保留著徕卡现有的最老厂房.更有整个徕卡最值钱的家庭——全部徕卡产品的原装模具仓库。

在摆满铁架的高大库房里。守库房三十多年的威利.随根先生如数家珍:「这里共有一千多件模具,每件都价值数千马克,全库值几千万。还不算钱,徕卡相机八十年的技术秘密和工艺都在这个屋顶下面,实在价值不少哇!」

就在仓库後面的房间里,一个老技工正在老式磨沙机旁,调配用来打磨金属机身外壳的砂石浆,这也是徕卡机密,用什么石子和多少水的比例配浆,可以达到独特的表面感觉,是不会向外人透露的!

这两年席卷西方发达社会的怀旧情绪,对传统工艺和产品的再度重视,让像徕卡这样的经典名牌大受其益。特别是亚洲,已是德国以外最大市场,可能明年就会超过本土市场了。

日本人的电子相机虽然横扫世界,但日本人自己却视徕卡为相机之王,趋之若骛。香港近年市场活跃.连在中国大陆内地,经过几十年风波,徕卡魅力却没有消失,开一个收藏品比赛,许多人带来精品,第一名一人有十台徕卡古董机,其中好几台价值超过大陆的一幢楼。
不知道是不是好消息,目前徕卡相机集团正准备在法兰克福股票市场上市,要把以前三位经理参与的“股份制”推广到全社会.这样虽然资源广泛.但外界压力也会大大增加。不过至少有一点,今后喜欢这个牌子的世界各地徕卡迷,也可以自己成为徕卡的股东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8.139
主题: 296
帖子: 1950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嘿嘿,来卡倒是用过,没见怎么神。

Xi老说的本来没有错,但是想想哪有花了大价钱买莱卡之后反批他的道理,那不正说明自己花钱花在屁股上了嘛。哈哈啊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9
帖子: 58
注册: 2000年7月
小蔡兄,恭喜恭喜!!!赶快试用,谈谈体会^_^。为什么挑R6,是巧合,还是另有说道?我也正琢磨信个“来卡教”呢。另外你的蔡思用的是什么身?感觉如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9.077
主题: 5
帖子: 205
注册: 2000年11月
嘿嘿,看来真得弄一套莱卡玩玩,试试到底好多少。
不过不管是小蔡说的1/1000毫米还是1/10000毫米,精密机器加工的精度绝对比手工的高,但确实有些东西手工做出来的更有味道。我想莱卡镜头的优势应该在镜片组的排列,镜筒的设计和材料,镜片的材料和镀膜上,而不应该是在镜片本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22.151
主题: 570
帖子: 20241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内容贡献勋章
"哪位看过某牌的畅销机底盖里面的东西?那玩意可是比2K高不少,但那个布线好象半导体收音机一样。 "

嘿嘿,老哥俺知道你说的是谁。

尸体还在吗?拿数码拍一个mail来,俺也长长见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942
主题: 563
帖子: 12337
注册: 2000年7月
优质内容勋章
    小弟口是心非,今天正式加入"来卡教".
    一个小时前,小弟在银座购入来卡R6,中古白身一架,并付德国美兹300闪光灯一个,都有原包装,价格是69000日元(含税).
    这架机子的唯一问题是测光不准,无论怎么调节显示都是暴光过度,TNND难道德日的电子差距这么大?
    配的镜头是前些日子买的50/2,加拿大制的粟米柯龙,买加拿大的东西也是中了别人下的"毒",说加拿大的这支镜头的层次要好过现在的德制?!
    另外再说一千遍,来卡是1/1000毫米的误差允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6.889
主题: 1
帖子: 211
注册: 2000年4月
比如“世界所有镜片研磨的中心偏差率都是3.5/10000毫米,只有莱卡是1/10000毫米”就是一句拿来唬人的话,糖就被糊弄住了,以为别人达不到来卡的加工水准。

我们只消在这句话里边加上几个字,使它变成“世界所有镜片研磨的*可允许*中心偏差率都是3.5/10000毫米,只有莱卡是1/10000毫米”,是不是看上去就不那么有“神”的味道了?

本大夫相信这个3.5/10000和1/10000事实上也就是说的是质检验收标准。前半句话说“世界所有镜片研磨的中心偏差率都是3.5/10000毫米”,而这个3.5/10000毫米与1/10000毫米处于同一精度量级,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世界所有镜片研磨”都能够达到来卡的加工精度。

显然在“研磨中心偏差”这个指标上“世界所有镜片”与来卡的差距就只能存在于成品标准上了。就是说,来卡靠的是比别人狭窄的成品质检窗口换取比别人高的整体成品品质,但代价是低得多的成品率和大得多的资源浪费。当然,这些自会有人买单,咱们细铁壳不就正打算替来卡掏一大堆玻璃疙瘩保温的电钱。嘿嘿!

此外,“世界所有镜片研磨的中心偏差率都是3.5/10000毫米,只有莱卡是1/10000毫米”这句话与“虽然世界所有镜片研磨的中心偏差率都是3.5/10000毫米,但产品中会有占一定比例的镜片其实际偏差在1/10000以内”并不矛盾,所以,它的意思也并不是“1/10000毫米是来卡的一招仙”。

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模糊表达自然有其妙处。

其他的什么“人工研磨”纯属扯淡,不是说1/10000毫米吗?给我1/10000毫米好了,我管你是人工还是驴工!驴子还可以先骟了再让他推磨,以免私心杂念作怪;人就难办了,几十纳米级的活啊!饶是老师傅几十年的经验,难免上班途中看见青工小姑娘乳波臀浪递个飞眼春心萌动,成品率一泻千里。

本大夫没使过来卡,自然不知其妙在何处。但我想这个并不妨碍我批一批糖老鸦狗皮膏药式的吹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538
主题: 9
帖子: 119
注册: 2000年5月
如果买个LEICA M镜头,到进出口商品商检局,技术质量监督局鉴定一下,如果有的镜片不是萤石材料,应该可以得到2倍索赔。
当然不能看广告,要是LEICA包装盒的质保书、说明书也敢写“片片都是天然萤石材料”。
已逝光学专家蒋筑英就同日本照相机厂商打过索赔官司,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473
主题: 1
帖子: 175
注册: 2001年1月
说几句
虽然学材料时没有学过玻璃,但是金属材料和玻璃应该是殊途同归的

热处理中有保温的工序是不奇怪的,但是按原文的提法:

》为避免冶炼过程产生气泡,严格控制每小时温度变化不超过1摄氏
》度。。。。。。这使制造一片镜片需要1年时间才能完成。

8000多度!不要说玻璃早没了,地球上根本就没有能装8000°的容器,人类除了核爆炸外还得不到这么高的温度。
如果理想的光学玻璃是非晶体的话(不懂,瞎猜的),很快冷却会使玻璃出现晶体化(钢化玻璃)。

》世界所有镜片研磨的中心偏差率都是3.5/10000毫米,只有莱卡是
》1/10000毫米。

哦!提前进入纳米时代,肯定是用隧道扫描显微镜加工的

》也车不出这么精密的一刀螺纹。

怎么都以为螺纹是车出来的呢?又快又准确的螺纹搓板为啥不用呢?从工艺上考虑肯定是先有了螺纹再印的字。要对端标志太简单不过了。但是要增加一些工序,很不化算的哦。

》生命禁区的一场大雪让我的三台尼康同时失灵。首先是20毫米广角漏油,

中国第一次登上珠峰不晓得是用的啥相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0.025
主题: 573
帖子: 1353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EOS会员标识
俺曾看过一篇文章,说的是ZEISS镜头的制作过程,现在原文都不知道在哪里,但肯定还在俺家里。大意是这样的:

玻璃的熔炼大约在1800~2300度左右,倒浇在模具里。大约是1小时1度,但不是持续地下降,比如花200个小时从2000度降到1800度,然后维持1800度达数日,然后有开始下降温度,如此循环,直至得到常温下的玻璃固体,但是这时的固体还不能马上拿来用,还要在常温下保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按照这个办法,花上52周不足为奇。

说实话,出于篇幅或其他的原因,LEICA的广告词里不可能将它的内容说得很详细的,如果以这个材料为准来批判LEICA,恐怕不好玩了。LEICA过于神话,这是许多人不满意它的原因之一,现代人的反叛精神比较足,但最好要在了解其实情时再反叛也不迟。

介绍ZEISS的那篇文章还说到,ZEISS玻璃的第一道检验工的资质要求不高,他们的检验工具是一把小锤子。他/她的责任就是将常温下模具里的玻璃拿起来看,如果有肉眼看到的气泡,就用锤子将这块玻璃砸碎,再拿出去回炉。

俺的理解是:假如模具的直径是10cm,如果气泡在边缘2cm处,那么研磨时可以将这块磨成6cm的嘛,为啥要砸碎呢?或者将玻璃研磨成数块小的,只要避开这个气泡就算了。恐怕这就是ZEISS镜头比日本镜头有名的区别吧?

北方的朋友可能都清楚,如果将面粉现和现包饺子,恐怕这面没啥嚼头,如果早上一起床就将面和上,到了晚上再擀面包饺子,这面的味道是不同的,好象这叫“醒面”吧?

关于机械加工和研磨技术,有人说难道机械加工不比手工精度高?没错,这是一般的理解。但是是否考虑过这些高精度的加工机械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比如车床,第一台车床的精度肯定是不高的(俺现在这些知识已经全部忘记了,所以后面的说法也许不专业,请懂行的朋友见谅!但道理是一样的。)

打个比方:第一台车床是靠技术高超的钳工等靠手工锉、锯、刮、削、锤等手法弄出来的,它的精度是花1;显然这个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就要制造精度更高的花2、花3车床来,那么这台高精度的车床是靠技术高超的钳工等利用其技术和第一台车床来制造的,依次循环,最终结论是:高精度的东西最早是靠低精度的东西生产出来的,能获得成功的因素是参与制造或研制的人员中有技术高超的能工巧将!而不是靠并不存在的更高精度的什么玩意。

那么回过头来看看LEICA的情形。LEICA所在的镇子里几乎所有的家庭都与LEITZ公司有关系,许多人”一辈子“都在LEITZ里打工,他们中有许多老人从当学徒开始就一直在研磨玻璃镜片,一磨下来就是几十年,对于这么专业的人来说,要磨个精度高的镜片是不成问题的,就像技术高超的钳工,他们用锉刀就能锉出个花几来(大致相当于中等价格机械磨床弄出来的)。

日本鬼子有股奇怪的霸气,德国鬼子则是有股奇怪的倔气。用过它的东西就会发现他们的产品是比较奇特的,与日本的东西不太一样,比较严谨,不太懂得偷懒。比如LEICA P150幻灯机,可能有些网友拥有它,虽然是葡萄牙产的,不妨打开底盖看看它里面的布线,简直是迂腐!所有的线路都不能多余,要沿着边上布,隔一小段就固定一下,最后布下来,电线的长度正合适。如果按俺的看法,固定件至少可以少掉2/3。这玩意还不到2K。哪位看过某牌的畅销机底盖里面的东西?那玩意可是比2K高不少,但那个布线好象半导体收音机一样。

LEICA的东西的确贵,而且贵得让人不能忍受,因为在这个探子混久点的泡菜都知道,品质提高10%,用户掏出的费用恐怕是100%,就好象80-200/2.8与70-210/4这样的镜头相比一样,虽然前者是后者价格的翻倍,但像质倒不一定就翻倍。这道理用在日本的东西都明白,为啥用在LEICA的身上就犯糊涂了?

LEICA神话不是一两天造就的,是日积月累给弄出来的,不单是俺们这些写方块字里有人信,那些写拼音文字的也有人信。如果光凭俺们这些连LEICA都没有的人来推翻这个神话,恐怕是很很不合适的,推翻LEICA神话的重任是由有LEICA的人来承担的。俺也觉得很有必要推翻这个神话,但前提是俺要先买到LEICA再说,所以现在的目标是LEICA、LEICA、LEICA!具体就是M6+35/1.4,如果在俺拿到LEICA时,神话还没有被推翻,到时俺也出来嚷嚷,成不成就不管了。

(打了不少字了,先洗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1.582
主题: 83
帖子: 1084
注册: 2000年5月
圈内人普遍认为唐本人文化修养不是很高,他的文字和识见与他的勇气和精神成反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9.81
主题: 51
帖子: 603
注册: 2000年12月
优质内容勋章
唐多少有为来卡作秀之嫌,文中的数据也不用科学的态度去审视它,但我认为他在巴格达的工作作风还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271
主题: 27
帖子: 754
注册: 2000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广告词是搞市场的人写的,夸张一点也没有什么。俺一般只是看看参数而已,如果在技术数据方面也夸夸奇谈,那只能让人感觉被欺骗和愚弄。俺比较喜欢看日本杂志上的那些对开发人员的采访录,那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124
帖子: 2856
注册: 2000年4月
优质内容勋章
不管是怎么漫不经心的拧上去,都在斜下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UV
资深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0
帖子: 331
注册: 2000年12月
不知道徕卡或其他欧洲相机厂家在欧美地区的
宣传广告内容是否与中国代理所言一致。尤其
是有关数字和材料等硬性指标上?

对于其广告中所提的"玻璃制造过程.....每小时降
温1度,历时52周的冷却等待", 我曾看过一本
七几年出版的日文书"科学写真便览"中讲过,
光学玻璃的熔炼是在1800度左右,冷却10天
左右。冷却过快,玻璃易碎,不易得到大块材料,
冷却过慢,则玻璃易形成某种结晶,损失透明度。
也许现在的方法和材料都不同了,但不该差那么
大吧?  
每小时一度,52周是多少度? 8千多度!!
炼的是什么东西??

此书中另提到一个耗时最长的步骤,是在上述操作
炼成型材之后,叫anneal 的步骤,将大块材料
加温至五六百度以上,使其保持不溶解,但内部
分子具有流动性的状态,纠正某种偏斜 (此处我
没能理解,不是学理工的)。然后尽量缓慢接近
无级地降温。根据材料不同,可数天到数月,
一般用50天左右。
如果此广告说的52周等待是指这个过程,
那么每小时至少要控制在 0.1 度以内!

俺只是道听途说,请内行的DX们多聊聊镜片工艺。
一代名机,没人否认其机械加工精致,造型典雅等....
可拥泵们也掏出了足够对得起它的银子了。
总不该大把收钱再转身"骗你没商量"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798
主题: 13
帖子: 288
注册: 2001年1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135F2DC ,谢谢你的回复,我在贴子里看到了135mm的评说。
xitek和135F2DC 说得对,我在家能的网上看到关于镜头的介绍,只有三款微距头的评价是“极清晰明锐”,下来是“十分清晰明锐”,接着是“维持清晰明锐”......,用词是比较谨慎、客观的。 相反,在各中、英文网站、杂志的各类用家评价中,带的感情色彩就比较多,那也难免。但是,那篇文章是过分了一点,毕竟是在《中国摄影报》这种影响力很大的报纸上正式发表观点,必须认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89.084
主题: 213
帖子: 868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不过俺对这些广告词里的数字还是比较相信的(只要它不印错)。

呵呵.有意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100.025
主题: 573
帖子: 1353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EOS会员标识
135F2DC:所以俺一直坚持说是唐老鸭抄书没抄好。这些中文材料比较恐怖,也许就是故意针对俺们好大喜空、啥事都喜欢一句话说到底的特性。其实不要说在在日本的日文广告,就是国内能找到的英文广告页,也都是比较实际的,一些影友就是喜欢这些比较刺激比较能压住人的广告词。不过俺对这些广告词里的数字还是比较相信的(只要它不印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89.084
主题: 213
帖子: 8686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看了西老贴的"中文"尼康,佳能,来卡的广告.说两句.

首先, 看看尼康,佳能在日本自己本土的广告吧. 据我所了解的和
看到的"日文"广告. 尼康和加能的广告都是比较实事求是的.没有
出现像西老用红笔画的那样"刺眼"的用语.

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中文就那么"刺眼", 令人脸红?
是不是那一些代理还是原厂知道俺们使用汉字的人好大喜空?
不那么用词就不那么解恨?

在楼下关于来卡的中文广告有明显的矛盾:,,,采用萤石矿产精制,
以获得高折射角.,,,,
搞镜片制造的都知道, 萤石能消色散, 可是能消色散的材料天生
就折射角很低很低(获得高折射角只能用别的玻璃). 即消色散和
获得高折射角在同一片镜片里是个矛盾, 不可能一起解决.

所以, 说这种话的人肯定不是搞镜片出身的. 这样太脸红.
这种话是谁说的就很清楚了.

F3hp说的镀膜的均匀性用仪器很容易测量出来. 在专用仪器
上测量100个点, 5分钟就解决. 但是不知道来卡真的是否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看看唐师曾是怎样制造“莱卡神话”的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