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小公主的初夜——13年前的铭镜能否喂饱3600万无低通全画幅 [主题管理员:cheji]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56513 回帖:45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6.67
主题: 82
帖子: 9410
注册: 2009年2月
月赛优胜标识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9 17:45
看图片,这只镜头的后组镜片貌似更靠近传感器,不可能没有优化,且成像还不如DA*55:

是的,这支镜后组镜片非常贴近CMOS,需要微透镜纠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6.67
主题: 82
帖子: 9410
注册: 2009年2月
月赛优胜标识
快乐一家人123 发表于 2014-6-19 22:41
小公主还是拍MM好

色调有点偏青,后期调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305
主题: 6
帖子: 4016
注册: 2008年10月
小公主还是拍MM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305
主题: 6
帖子: 4016
注册: 2008年10月
小公主还是拍MM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305
主题: 6
帖子: 4016
注册: 2008年10月
小公主还是拍MM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574
主题: 9
帖子: 3256
注册: 2009年4月
imTT 发表于 2014-06-17 16:31
一句话说得我心痒不已!默念一百遍,我现在不需要再添玩意……
我用小公主拍植物图鉴特写,放大后效果直逼百微
本帖由 V2.5.0 iPad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oldPfans 发表于 2014-6-19 15:22
我的FE55是水货,不知是否个案,机身JPEG直出看起来确实FE55锐利,但不喜欢那种涂抹感。用RAW转出,就是之前的感觉,这时才是镜头的真实表现。有空借支行货FE55再仔细对比测测,看看是否镜头问题。

看图片,这只镜头的后组镜片貌似更靠近传感器,不可能没有优化,且成像还不如DA*55: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生旦净末丑 发表于 2014-6-19 14:59
索尼的这个官方解释我看糊涂了。为什么说是“很好的收集从锐利角度入射的光线”呢?入射角的定义应该是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夹角吧?那么锐利角度射进来的光线,传统CCD/CMOS应该都能收集的不错吧(锐角都靠近垂直入射光了)。我觉得这里要改成能收集从钝角入射的光线,我倒是明白的。索尼是不是说反了??

可能表达有些问题,你看看图片上的边缘微透镜的倾斜度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6.67
主题: 82
帖子: 9410
注册: 2009年2月
月赛优胜标识
cheji 发表于 2014-6-19 00:28
FE55比不过DA*55,若果不是您一家之言

或许是您那只FE55出了点故障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9 14:00
“原厂FE55镜头比不过转接的DA*55,100%看边缘也不如DA*55结实”————你说的这个情况是个案呢,还是普遍现象呢?!


我的FE55是水货,不知是否个案,机身JPEG直出看起来确实FE55锐利,但不喜欢那种涂抹感。用RAW转出,就是之前的感觉,这时才是镜头的真实表现。有空借支行货FE55再仔细对比测测,看看是否镜头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33
主题: 31
帖子: 494
注册: 2011年3月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7 14:40
索尼论坛果然盛产白痴!索尼官网上介绍得非常清楚,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也好意思托索尼?!


索尼的这个官方解释我看糊涂了。为什么说是“很好的收集从锐利角度入射的光线”呢?入射角的定义应该是入射光线和法线之间的夹角吧?那么锐利角度射进来的光线,传统CCD/CMOS应该都能收集的不错吧(锐角都靠近垂直入射光了)。我觉得这里要改成能收集从钝角入射的光线,我倒是明白的。索尼是不是说反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oldPfans 发表于 2014-6-18 22:28
从光学原理上说,中长焦的后组折射镜片只为缩短法兰距的焦平面聚焦而为,这时的光通路仍然窄长,A7的微透镜正常角度已能满足需要,原厂的说法只为限制转接说辞而已,根本无需特别设计。起作用的只是广角,特别是超广角。

不过从我的A7R转接效果看,无论超广还是中长焦仍然刚刚的。在中心分辨率测试中(皆用LR解raw,直出jpeg对原厂镜有优化,看似锐利,实际100%看涂抹感重,细节缺失),原厂FE55镜头比不过转接的DA*55,100%看边缘也不如DA*55结实,从而佐证这些微透镜技术作用有限。


“原厂FE55镜头比不过转接的DA*55,100%看边缘也不如DA*55结实”————你说的这个情况是个案呢,还是普遍现象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8.143
主题: 296
帖子: 19510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oldPfans 发表于 2014-6-18 22:28
从光学原理上说,中长焦的后组折射镜片只为缩短法兰距的焦平面聚焦而为,这时的光通路仍然窄长,A7的微透镜正常角度已能满足需要,原厂的说法只为限制转接说辞而已,根本无需特别设计。起作用的只是广角,特别是超广角。

不过从我的A7R转接效果看,无论超广还是中长焦仍然刚刚的。在中心分辨率测试中(皆用LR解raw,直出jpeg对原厂镜有优化,看似锐利,实际100%看涂抹感重,细节缺失),原厂FE55镜头比不过转接的DA*55,100%看边缘也不如DA*55结实,从而佐证这些微透镜技术作用有限。


FE55比不过DA*55,若果不是您一家之言

或许是您那只FE55出了点故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6.67
主题: 82
帖子: 9410
注册: 2009年2月
月赛优胜标识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8 21:46
当然有区别啊!因为原厂匹配的短法兰距的中长焦镜头可以在镜头后组增加专门的折射镜片来适应传感器上的微透镜,转接其他厂家就不可能有,富士XF系列的镜头就是这么干的。还可以通过机内软件算法来解决,徕卡就是这么干的。

从光学原理上说,中长焦的后组折射镜片只为缩短法兰距的焦平面聚焦而为,这时的光通路仍然窄长,A7的微透镜正常角度已能满足需要,原厂的说法只为限制转接说辞而已,根本无需特别设计。起作用的只是广角,特别是超广角。

不过从我的A7R转接效果看,无论超广还是中长焦仍然刚刚的。在中心分辨率测试中(皆用LR解raw,直出jpeg对原厂镜有优化,看似锐利,实际100%看涂抹感重,细节缺失),原厂FE55镜头比不过转接的DA*55,100%看边缘也不如DA*55结实,从而佐证这些微透镜技术作用有限。 本帖最后由 oldPfans 于 2014-6-18 22:3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oldPfans 发表于 2014-6-18 21:00
所谓短法兰距长焦镜头只不过光通道稍微缩短,但光的入射角仍然是窄角度的长焦效果,亦即根本不需要微透镜调整倾角适应,说白了7系列的微透镜设计是广适应光入射角的。其后镜组内置相当于有一段镜腔空白,这跟转接环有何区别。

再不明白分别画一个长焦在正常法兰距及7系列的光路图就很清楚,这时两者无多少区别。

当然有区别啊!因为原厂匹配的短法兰距的中长焦镜头可以在镜头后组增加专门的折射镜片来适应传感器上的微透镜,转接其他厂家就不可能有,富士XF系列的镜头就是这么干的。还可以通过机内软件算法来解决,徕卡就是这么干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6.67
主题: 82
帖子: 9410
注册: 2009年2月
月赛优胜标识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8 20:29
靠,哪跟哪啊?sony在A7系列上使用原厂匹配的中长焦镜头,仍然是短法兰距的中长焦镜头,使用原厂匹配的中长焦镜头并不等于加大了法兰距。长焦后镜组设计离卡口都有一段距离也不等于是加长了法兰距啊!

所谓短法兰距长焦镜头只不过光通道稍微缩短,但光的入射角仍然是窄角度的长焦效果,亦即根本不需要微透镜调整倾角适应,说白了7系列的微透镜设计是广适应光入射角的。其后镜组内置相当于有一段镜腔空白,这跟转接环有何区别。

再不明白分别画一个长焦在正常法兰距及7系列的光路图就很清楚,这时两者无多少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oldPfans 发表于 2014-6-18 20:05
学艺不精。

所谓的短法兰距微透镜技术其实只是对FE卡口广角端优化,适度加大倾角适应性以加强对广倾角光的接收,降低像素间干扰,但不等于忽视直射光的瞬响反应能力。众所周知中长焦特别是长焦后镜组设计离卡口都有一段距离,实际相当于加长法兰距转接镜头的效果。

所以加大法兰距画质变差毫无根据,除非sony不打算在A7系列上使用中长焦镜头,但看Sony近期的动作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

靠,哪跟哪啊?sony在A7系列上使用原厂匹配的中长焦镜头,仍然是短法兰距的中长焦镜头,使用原厂匹配的中长焦镜头并不等于加大了法兰距。长焦后镜组设计离卡口都有一段距离也不等于是加长了法兰距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6.67
主题: 82
帖子: 9410
注册: 2009年2月
月赛优胜标识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7 17:19
怎么不动脑子想想啊?边角的微透镜倾向角度是按照短法兰距设计的,加了转接环之后,法兰距变长了,入射光的角度就不可能与短法兰距时的一样了(自己画张图就明白了),即边缘的斜射光不可能与原短法兰距设计的微透镜倾斜度相吻合,所以转接的镜头边缘画质不可能比原厂匹配的短法兰距镜头好。

学艺不精。

所谓的短法兰距微透镜技术其实只是对FE卡口广角端优化,适度加大倾角适应性以加强对广倾角光的接收,降低像素间干扰,但不等于忽视直射光的瞬响反应能力。众所周知中长焦特别是长焦后镜组设计离卡口都有一段距离,实际相当于加长法兰距转接镜头的效果。

所以加大法兰距画质变差毫无根据,除非sony不打算在A7系列上使用中长焦镜头,但看Sony近期的动作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

本帖最后由 oldPfans 于 2014-6-18 20:2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3
主题: 72
帖子: 8188
注册: 2012年9月
imTT 发表于 2014-6-18 19:54
兄弟说得对“出来也是为固定镜头准备的”
就现在的曲面技术来看还是和微透一样处在第一步——不可控的阶段
硬性曲面,不可调节,针对一个镜头优化
不过既然能弯曲了,那就说明CMOS的材料是有很大弹性余量的
这个对下一步调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调节的方法很多,唯一的问题应该就是驱动的小型化
这个相信在曲面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开始讨论,
现在曲面成型至少也是在研发的中后期了

和微透镜相比,弯曲是更容易实现可控性的
可控就意味着可以针对镜头的入射角来改变曲面
所以这个不是镜头适应传感器,而是传感器适应镜头
不会有兄弟说的“加大了镜头的设计难度”的问题
相反地会让镜头的设计变得简单一些——至少最小入射角是可以保证的

这个技术的开发对于现在的转接党而言是喜忧参半的
喜的是如果驱动控制技术短期内不成熟
Sony就会出定曲面相机
这个就和现在的透镜技术一样

SONY在研究中的 的确有可变曲率的CMOS
但是目前貌似展出的实物是为固定镜头相机准备的固定曲率的CMO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7
主题: 5
帖子: 2189
注册: 2012年7月
RX10 发表于 2014-6-18 18:56
曲面就算出来也是为固定镜头准备的
应用于可换镜头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以目前的光学水平  如果贸然弄成可换镜头的  搞不好反而加大了镜头的设计难度


兄弟说得对“出来也是为固定镜头准备的”
就现在的曲面技术来看还是和微透一样处在第一步——不可控的阶段
硬性曲面,不可调节,针对一个镜头优化
不过既然能弯曲了,那就说明CMOS的材料是有很大弹性余量的
这个对下一步调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调节的方法很多,唯一的问题应该就是驱动的小型化
这个相信在曲面开始设计的时候就开始讨论,
现在曲面成型至少也是在研发的中后期了

和微透镜相比,弯曲是更容易实现可控性的
可控就意味着可以针对镜头的入射角来改变曲面
所以这个不是镜头适应传感器,而是传感器适应镜头
不会有兄弟说的“加大了镜头的设计难度”的问题
相反地会让镜头的设计变得简单一些——至少最小入射角是可以保证的

这个技术的开发对于现在的转接党而言是喜忧参半的
喜的是如果驱动控制技术短期内不成熟
Sony就会出定曲面相机
这个就和现在的透镜技术一样
对所有镜头都有加分

忧的是,如果Sony黑科技
现在驱动技术小型化已经成熟(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
那Sony就会针对自家镜头进行优化弯曲
这个最后转接党完全享受不到福利还要为这个技术买单
更有甚者,sony可以定义在无法识别的情况下进行反向弯曲
那转接就完全不再有意义

BTW. 有爱聊天打屁的兄弟们咱就聊天打屁,
要是能说点技术层面的东西大家都长姿势
对于高智商的天才,我实在智商水平有限就不参与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3
主题: 72
帖子: 8188
注册: 2012年9月
imTT 发表于 2014-6-18 17:49
http://info.xitek.com/news/201406/13-154497.html

刚看到的新闻,这个就是后一种的方案
不过用了更简单的方法——曲面处理

这个对老头就是封杀了,sony这一招比较绝

曲面就算出来也是为固定镜头准备的
应用于可换镜头的可能性不大  
而且以目前的光学水平  如果贸然弄成可换镜头的  搞不好反而加大了镜头的设计难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073
主题: 72
帖子: 8188
注册: 2012年9月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8 17:57
说这个是只针对原厂镜头,这个是用户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没有厂家任何的说明”————你是眼睛有毛病?还是脑子有病?索尼官网上说的很清楚,是“减少大尺寸影像传感器对E口较短法兰距的影响”,这是官方的说法,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是用户一厢情愿的想法”呢?!

糊涂虫啊
开始人参公鸡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imTT 发表于 2014-6-18 15:53
优化的确有,
根据索尼和莱卡现在公布的技术和业界里的技术来看
说这个是只针对原厂镜头,这个是用户一厢情愿的想法
根本没有厂家任何的说明

所谓优化就是解决边缘传感器光照入射角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两种

比较简单是
全局优化,为所有镜头服务
就是在传感器边缘加上固定的透镜
任何镜头街上后他都会使光线达到传感器之前做一次折射
这样可以缓解机身边角成像问题
但是这样的优化是不能随着镜头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
换句话说就是所有镜头来他都是起作用的
说到底,还是镜头起决定作用
这个就相当于一个班级考试结束以后每人加20分
那这个班级的及格率肯定是比隔壁班要多的

原厂在这里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可以在后期改变


说这个是只针对原厂镜头,这个是用户一厢情愿的想法,根本没有厂家任何的说明”————你是眼睛有毛病?还是脑子有病?索尼官网上说的很清楚,是“减少大尺寸影像传感器对E口较短法兰距的影响”,这是官方的说法,怎么到你嘴里就成了“是用户一厢情愿的想法”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7
主题: 5
帖子: 2189
注册: 2012年7月
RX200 发表于 2014-6-18 03:05
说反了,徕卡和索尼都有边缘微透镜优化,但是都是优先为原厂头服务的,因为这两家原厂头都不多,可以一一调配作到最佳优化,至于副厂头,有没有优化效果就难说了


http://info.xitek.com/news/201406/13-154497.html

刚看到的新闻,这个就是后一种的方案
不过用了更简单的方法——曲面处理

这个对老头就是封杀了,sony这一招比较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07
主题: 5
帖子: 2189
注册: 2012年7月
RX200 发表于 2014-6-18 03:05
说反了,徕卡和索尼都有边缘微透镜优化,但是都是优先为原厂头服务的,因为这两家原厂头都不多,可以一一调配作到最佳优化,至于副厂头,有没有优化效果就难说了


优化的确有,
根据索尼和莱卡现在公布的技术和业界里的技术来看
说这个是只针对原厂镜头,这个是用户一厢情愿的想法
根本没有厂家任何的说明

所谓优化就是解决边缘传感器光照入射角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有两种

比较简单是
全局优化,为所有镜头服务
就是在传感器边缘加上固定的透镜
任何镜头街上后他都会使光线达到传感器之前做一次折射
这样可以缓解机身边角成像问题
但是这样的优化是不能随着镜头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的
换句话说就是所有镜头来他都是起作用的
说到底,还是镜头起决定作用
这个就相当于一个班级考试结束以后每人加20分
那这个班级的及格率肯定是比隔壁班要多的

原厂在这里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可以在后期改变
形变,色散,色彩,这是可以建立数据库的
所以这个是集体加分+后期软处理
但是RAW就没有戏了,

(莱卡牛B的地方就是把后面的软处理做得很好)

比较复杂或者理想化的是
个体优化,为原厂镜头服务
一样是在传感器上加上透镜
但是透镜的角度是可调控的
镜头接上以后机身会做一次识别
识别完成以后改变透镜角度
从而达到一个镜头一个角度
这个就要求是原厂镜头,必须要有数据库支持
这个时候出来的片子即使是RAW也是光学修正过的

这个就像一个班级里考试
只给不及格的人加分,加到及格为止
这个大大提升及格率

关于这个技术的个人的看法是
传感器透镜微控这个技术还是有些难度的
短期看,这个东西的发展不会比传感器自身边角提升空间大

其实现在完全可以把透镜的角度再拉大一些
这样旁轴广角的成像质量会大大提升
Sony没有那么做原因是他自己还没有大入射角的镜头
他自家的市场还没有需要
现在做就是给别人做嫁衣,毁自家孩子前程

等35 50销量达到索尼的预期
自家镜头开始铺开以后
Sony自然会出24 20这个焦段的镜头
他下一代传感器就肯定会拉大透镜角度
到时候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各家的旁轴广角都会跟着得福利
原厂镜头最多就是多一个机身软处理

Sony现在不急于那么做
先在50以上的镜头上下功夫
广角,超广,广变等自家孩子大了再琢磨不迟
因为a7系列市场上根本没有对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RX200 发表于 2014-6-18 03:03
嗯,富士坛盛产你这样的※※

你连索尼的短法兰距传感器的特点都不知道,还在这里胡侃,还有比你更2B的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47
主题: 53
帖子: 5550
注册: 2012年12月
imTT 发表于 2014-06-17 16:42
这个是可以举个例子的
比如用Distango 35/2.8和Sonnar 35/2.8
前者长法兰距转接口,后者短法兰距原生口 ...

说反了,徕卡和索尼都有边缘微透镜优化,但是都是优先为原厂头服务的,因为这两家原厂头都不多,可以一一调配作到最佳优化,至于副厂头,有没有优化效果就难说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647
主题: 53
帖子: 5550
注册: 2012年12月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06-17 14:40
索尼论坛果然盛产白痴!索尼官网上介绍得非常清楚,你连这个都不知道?也好意思托索尼?!

...

嗯,富士坛盛产你这样的※※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307
主题: 3
帖子: 463
注册: 2013年2月
糊涂终结者 发表于 2014-6-17 17:19
怎么不动脑子想想啊?边角的微透镜倾向角度是按照短法兰距设计的,加了转接环之后,法兰距变长了,入射光的角度就不可能与短法兰距时的一样了(自己画张图就明白了),即边缘的斜射光不可能与原短法兰距设计的微透镜倾斜度相吻合,所以转接的镜头边缘画质不可能比原厂匹配的短法兰距镜头好。


不排除原厂匹配的镜头太烂

路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813
主题: 4
帖子: 7853
注册: 2008年2月
跟俺感觉一样,只要不是全开,要多清楚有多清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78.07
主题: 37
帖子: 28238
注册: 2007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imTT 发表于 2014-6-17 16:42
这个技术是针对边角入射光的大入色角的问题吧
现在对不同的镜头只有软匹配,Leica,Sony,O记,Panasonic都是
没有实际的针对每个镜头的硬件调整

这个技术只能说让这个机器比其他机器在大入射角的问题上有所改善
这个不是针对自家镜头,而是针对所有的镜头
所以还是入射角越小的镜头,成像越好
这个是统一优化,不是个体调整

入射角小的镜头应该还是有优势
所以下面关于法兰距的结论是不成立的

这个是可以举个例子的
比如用Distango 35/2.8和Sonnar 35/2.8
前者长法兰距转接口,后者短法兰距原生口
在a7r上,出RAW,还是前者的边角质量会好一些

现阶段在CMOS没有大的变革以前

怎么不动脑子想想啊?边角的微透镜倾向角度是按照短法兰距设计的,加了转接环之后,法兰距变长了,入射光的角度就不可能与短法兰距时的一样了(自己画张图就明白了),即边缘的斜射光不可能与原短法兰距设计的微透镜倾斜度相吻合,所以转接的镜头边缘画质不可能比原厂匹配的短法兰距镜头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小公主的初夜——13年前的铭镜能否喂饱3600万无低通全画幅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