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年度钜献!——长篇相机故事连载 《美能达X档案》 [主题管理员:photoman]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11390 回帖:962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717
主题: 4
帖子: 2819
注册: 2006年9月
后到 发表于 2014-7-10 15:35
好贴留名。我家第一台相机。
毒,德,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717
主题: 4
帖子: 2819
注册: 2006年9月
前排战略性占座收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汪大壮 发表于 2014-7-10 11:43
要出门了,留个记号。回来接着拜读。


汪老多年不见,近来可好?

小弟已经很久不来无忌玩了,给您问个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755
主题: 16
帖子: 2672
注册: 2011年1月
好贴留名。我家第一台相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044
主题: 34
帖子: 8564
注册: 2004年1月
赞啊!顶后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34
主题: 0
帖子: 2087
注册: 2008年10月
大大的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207
主题: 4
帖子: 290
注册: 2007年1月
好文!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49
主题: 4
帖子: 243
注册: 2013年3月
太好了 果断收藏 希望在无忌不要太监 能够贴出来全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29
主题: 8
帖子: 746
注册: 2012年11月
太棒
先MRAK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5.93
主题: 92
帖子: 14708
注册: 2000年7月
内容贡献勋章
要出门了,留个记号。回来接着拜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21
主题: 1
帖子: 163
注册: 2010年4月
楼主好文,长知识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1
主题: 0
帖子: 11
注册: 2014年5月
好文顶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avnet 发表于 2014-07-10 04:22
顶顶楼主,同为美家出身


谢谢支持!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713
主题: 7
帖子: 298
注册: 2000年10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技术型好帖,拜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3
主题: 10
帖子: 520
注册: 2013年12月
好文章!感谢楼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799
主题: 7
帖子: 793
注册: 2010年8月
好帖前排留名,学习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771
主题: 5
帖子: 2323
注册: 2009年12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674
主题: 6
帖子: 2623
注册: 2005年5月
顶楼主!怀念一下美能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80.691
主题: 14
帖子: 7567
注册: 2005年6月
顶顶楼主,同为美家出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图片说明:各种版本的XD7系列相机

MINOLTA XD7系列

      在相机进化史中最早出现的自动曝光模式是1960年代出现在旁轴相机上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其原理是用游动的测光表指针控制光圈收放,从而实现事先设定快门速度,然后由测光系统配合自动设定光圈大小完成自动曝光。但是此类相机的快门部分是依然是全机械结构,由于受测光元件反应速度、测光精度、以及光圈控制精度的共同影响,实际曝光准确度仍不够高,比如Canon QL17就是比较典型的代表,它属于彻头彻尾的全机械相机。时间进入1970年代后半期,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尤其是电子工业进步神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规模集成电路乃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的发展为相机工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实现高度自动化操作成为科技研发的主流方向,同时也是实现单反相机平民化、降低使用难度的现实需求。1976年佳能的第一款完全电子控制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相机CANON AE-1面世引起巨大反响,它开创了135单反相机电脑化的先河,是一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相机。但是AE-1的问世曾引起摄影界的广泛争论,争论焦点在于究竟是以佳能和柯尼卡为代表的快门先决自动曝光好用还是以尼康、宾得、美能达为代表的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更有优势。第二年,一款新型相机的面世很快终结了曝光方式优劣的争论,这就是同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MINOLTA XD7。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XEb

       MINOLTA XE-5在海外市场的热销促使美能达考虑在日本国内销售XE-7简化版本的可能性,在进行市场调研之后美能达认为日本国内同样存在跟海外相同的市场需求,于是在昭和51年,也就是XE-5上市以后的第二年、1976年在日本国内出售功能精简版本MINOLTA XEb。

      从外观上看,日本国内销售的XEb与只在海外出售的XE-5并没有区别,几乎是一摸一样的“熊猫机”,但是这两台相机并不完全相同,两者的区别在于海外销售的XE-5取消了多次曝光功能,而只在日本出售的XEb相机上这一功能却得到了保留。

      相对于XE-5来说,XEb多出了多次曝光功能,而相对于XE-7来说,XEb仅仅减少取景器信息显示部分,因此从型号设置来看美能达将其命名为XEb,凸显出它是在日本出售的XE相机的B版本,而与XE-5刻意保持了距离。

       XEb机身上市价格为6万日元,与XE拉开了不小的差距,因而具有极高的性价比,但是XEb实际的销售效果却并不理想,与市场调研结果大相径庭,是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典型。究其原因,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是日本经济的黄金时代,当时日本国民的消费观念跟今天的天朝国民颇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只买贵的不买对的”,当时的日本消费者极其推崇德国品牌,比如德国的保时捷汽车、徕卡相机和蔡司镜头,几乎到了痴狂的程度,而XEb这类追求性价比的产品自然遭到了冷落,绝大多数的相机用户宁愿多花一万日元去购买XE拥有的、而实际上无关紧要的信息显示功能。

       XEb是一台被不正确认知所遗忘的优秀产品,因为销量少所以存世数量同样稀少,但它的确是一颗曾经镶嵌在王冠上的宝石。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图片说明:MINOLTA XE-5

XE-5

       MINOLTA XE-7的杰出设计为美能达赢得了声誉,成为1970年代中期最优秀的日本产A档高级单反相机,但是与此同时,在美能达最为看重的北美市场上却传来另一种呼声:XE-7太贵了。

       的确,在讲求实际而并不喜欢虚浮的美国人看来,XE-7实在是贵,以1974年日本国内版MINOLTA XE在日本国内上市的价格来看也确实如此,XE银色机身上市价格7万日元,黑色机身售价则为7.3万日元,而7.3万日元在当年的实际购买能力大致相当于今天花费2万元人民币购买一台NIKON D800E机身,这种花费在距今40年前来说实在是过于“高大上”了。

      应对这种市场反馈,美能达在1975年首先在北美推出了XE-7的性能精简版—MINOLTA XE-5。与XE-7相比,XE-5的绝大多数性能与XE-7保持高度一致,比如完全相同的金属机身、完全相同的测光及控制部件、完全相同的自动曝光性能和快门性能等等。从外观上看,XE-5与XE-7的不同之处仅仅在于机顶棱镜的大小有所区别。XE-5完全继承XE-7机顶的三段独立式设计,左右两端与XE-7相同,仅中间棱镜顶部分有所缩小,这是因为XE-5的取景器显示系统进行了精简。XE-5取景器省略了光圈直读窗和快门速度显示窗,只保留指针指示快门速度标尺。之前XE-7拥有的两个直读窗都有各自独立的光路设计,这些复杂的设计占用了不小的机顶空间,而省略掉这些复杂的部分自然可以减小“脑袋”的体积。XE-5的棱镜顶依然采用模铸工程塑料制造,厚度很大的工程塑料相当结实,可为五棱镜提供足够的安全保护,并且由于采用黑色塑料制造棱镜顶,银色电镀机身XE-5呈现出对比强烈的黑白双色,视觉效果相当可爱,于是MINOLTA XE-5被很多美能达玩家亲切地称为“熊猫机”。

       与XE-7相比,功能方面XE-5还减去了多次曝光功能,从相机的性能方面讲,这是最大的功能缩水,不过对于普通摄影爱好者来说,这并不算大的问题,也并不影响XE-5的总体性能,因为很多普通摄影爱好者似乎从不使用这一功能。除此之外,XE-5和XE-7没有差异。而从制造角度看,因为机身部分设计高度一致,两者仅仅只是部件多少的差别,所以XE-5与XE-7可以共线生产,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和人员培训成本,几乎将规模效益发挥到极致。

       XE-5以较低的价格在北美上市后非常受欢迎,而美能达将同型号相机引入欧洲市场后同样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如果说把XE当作一个相机系列看待的的话,可以说XE-7和XE-5成功占据了细分市场的两端,这是美能达非常成功的市场策略。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MINOLTA XE 系列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能达将当时非常前卫的电子控制程序式自动曝光方式引入相机制造,设计出非常新潮的一部著名旁轴相机MINOLTA HI-MATIC,这部不平凡的自动曝光旁轴相机于1962年2月搭乘宇宙飞船“友谊7号”飞上太空,美国宇航员约翰•格伦(John Glenn)使用它拍下了美丽的蓝色地球影像,它也成为美能达HI-MATIC系列旁轴相机的开山鼻祖,为了纪念“友谊7号”的伟大成就,美能达在北美销售的一系列相机开始以“7”作为型号命名,著名的Hi-Matic旁轴相机系列更是其中的典范,如Hi-Matic 7、Hi-Matic 7s、直到1970年代后期的Hi-Matic7sII等等,这些制作精巧、功能合理、光学性能出色的相机为美能达带来了极佳的声誉,也令美能达成为固定镜头旁轴相机领域的领军性厂家。

      在单反相机领域,美能达SRT系列中级单反机虽然也是市场上的畅销产品,但是美能达认为全机械手控单反相机发展前途有限,而SRT系列面对各种需求只需进行小幅度更改设计就可基本满足需要,而单反相机的未来发展方向则应该是完全电子化和高度自动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更多的曝光方式和控制方式,也才能更多地解放摄影师的双手和思维,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摄影创作中去。因此1973年推出的AA档系统相机MINOLTA X-1就是完全电子化的单反相机,顺应这个思路,美能达在1974年上市了定位低于X-1的A档高级单反机——MINOLTA XE-7,这部相机也是美能达开始传奇的“7”字单反相机的第一台。
图片说明:MINOLTA XE-7日本国内版:MINOLTA XE

XE-7

       XE-7可以看做MINOLTA X-1的简化版本,因为二者的相似之处非常多,除去棱镜部分,从相机上方从上往下看,XE-7和X-1的外观轮廓非常接近,并且卷片扳手、自拍机扳手等部件也非常近似,这显示出这两款相机设计上的关联关系。性能方面,XE-7继承美能达自成一家的CLC平衡反差测光方式,内建Cds测光表,测光联动范围:EV1—17,感光度设定范围:ISO12—3200,提供+/-2级曝光补偿,采用电子控制CLE纵走金属幕帘快门,光圈先决自动 + 全手动两种曝光方式,快门速度范围:4—1/1000秒,另有B、X两档全机械快门可无电操作,X闪光同步速度1/90秒,两款可更换对焦屏。另设有景深预览、多重曝光、电力检测、取景器遮光幕帘等功能、自拍机提供6秒和10秒两档延时可供选择。并且,在XE-7上首次出现了美能达的专利设计“装片安全指示针”

       XE-7的机顶设计非常独特,它采用顶级AA档单反相机常用的三段式设计,整个机顶分成三部分,左右两端各用两块铜合金压制顶盖,而棱镜顶则单独使用工程塑料模铸,这也是美能达首次将塑料材质引入单反相机制造。虽然不能更换取景器,但是XE-7的这一模块化设计却为将来的性能拓展进行了恰当的预留。XE-7取景器内部资料显示足够齐全,由取景视场顶部由两个透光窗口分别显示各种拍摄信息,左侧光圈直读窗显示镜头光圈设定档位,右侧窗口红色A字表示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方式,由指针式测光表指示实际快门速度,手动曝光方式则由右侧窗口显示快门速度盘实际档位,只需根据测光指针指示曝光读数调整快门速度盘或光圈环使两者一致即可,整个操作过程均可眼睛不离开取景器,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另外,取景器还设有遮光幕帘,自拍时放下遮光幕帘可防止光线进入取景目镜,干扰测光精度。

      从操作性能及实际使用来看,MINOLTA XE-7都已是完全现代化的单反相机,各种控制拨盘、感光度设定及曝光补偿拨盘都设计在常规位置非常易用,即便是四十年后的今天操作起来也不会有任何生疏之感,比如多次曝光拨杆就位于卷片扳手底座,熟悉胶片相机的的玩家几乎一眼就可看出它的用途。打开卷片扳手下方的电源开关兼快门锁即可开始拍摄,将快门速度拨盘上的红色“A”对准刻度基线极为光圈先决自动曝光模式,此时调整光圈相机自动设定适当快门速度,快门由内置测光电路控制无级变速。将快门速度盘调整至数字为全手动曝光,按照取景器内测光显示调整光圈快门组合即可实现准确曝光。卷片扳手130度卷片角行程适中,合适的力矩和顺滑手感都令人愉悦,虽然采用老式Cds硫化镉测光,但其曝光精度却相当令人满意,稍微校准即可拍摄对测光精度有严格要求的反转胶片。不夸张地说,MINOLTA XE-7是1970年代早期设计制造最杰出的A档高级相机之一。就做工造型而言,XE-7模铸精美、用料考究,各种拨杆、按钮等零件不论是加工工艺还是装配精度都非常精湛,整体做工几乎无可挑剔,完全堪称同期单反相机典范。如果说一定要给XE-7挑毛病或者挑不足,那也仅仅只是不具备卷片马达或自动卷片器性能而已,而缺少马达卷片能力对于风光、建筑、小型广告等摄影领域来说并不算是缺点。因此,XE-7上市以后极为畅销,更加巩固了美能达传统的中级到高级相机市场的占有率。

      1970年代初期,德国相机在日本厂家的竞争面前纷纷陷入危机。由于德国产品本身的设计制造过于精密复杂,反而导致相机可靠性成倍下降,而过度精密的设计制造本身又必然导致价格高昂,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德国相机老厂纷纷破产倒闭,比如西德蔡司将CONTAX品牌出售给了雅西卡,而徕卡也找到美能达寻求合作,试图降低生产成本和产品售价以维持公司生存。面对昔日的对手,美能达伸出了慷慨援手,不但在1972年帮助徕卡设计制造了相对廉价的可换镜头旁轴相机LEICA CL(日本国内版本为LEITZ MINOLTA CL),并且将美能达单反相机的技术也转给了徕卡,其中包括本文介绍的MINOLTA XE-7。以XE-7为基础模板,美能达协助徕卡设计了LEICA R3单反相机,其主要部件由美能达制造,装配则由徕卡在葡萄牙自行完成,配用的徕卡R卡口镜头则多数在加拿大制造。

       MINOLTA X-1和XE-7都延续1960年代问世的MINOLTA MC卡口,而MINOLTA MC ROKKOR镜头也在1960年代末期到1970年代代初期发展到了第一个巅峰,此时出现了很多至今脍炙人口的著名镜头,比如MC ROKKOR 24mm F2.8“天星”、MC ROKKOR 35mm F1.8“漫步者”、MC ROKKOR 58mm F1.2“鹰眼”、MC ROKKOR 100mm F2等等,为配合在北美销售的新一代X系列相机,北美销售的美能达罗柯尔镜头除了在前口压圈上使用醒目的橙黄涂色ROKKOR字样外,并在后面单独标注一个黄色X字母,写作“ROKKOR-X”。有人据此以为北美版镜头性能高于日本版或者欧洲版,其实不然,美版镜头光学性能并无任何特别之处,黄色特别涂装仅仅只是美能达出于市场区分的销售策略而已。

       MINOLTA XE-7是用于北美销售的型号,只提供一种黑色烤漆版本,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同款相机型号则为MINOLTA XE,而在欧洲市场销售时则叫做MINOLTA XE-1,日本版和欧洲版都提供黑漆和银色电镀两种机身颜色。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图片说明:MINOLTA X-1

MINOLTA X-1 / X-1 MOTOR

      顶级单反相机也被称为“系统相机”,是单反相机的最高层级,属于AA级别的单反相机。以往的单反相机级别划分习惯是:提供职业摄影师、新闻记者使用的顶级单反为AA级、稍低的A级相机用户群则涵盖摄影家和高级发烧友、一般摄影爱好者常用相机类型则为B级、家庭用户或入门级单反相机为C级。AA级单反相机之所以又称为“系统相机”是因为这类相机往往具有庞大的附件系统支持,可以根据不同的拍摄任务需求搭配组合不同的摄影附件,以便能更好完成拍摄任务。这些附件主要包括卷片马达、多种可更换取景器、多种对焦屏、大容量胶片后背、资料记录后背、翻拍系统、近摄系统等等。并且,顶级单反对相机本身有很高的性能要求,比如坚固结实的外壳和机身、精确的测光系统、可靠耐用的机械及快门装置、既能承受高强度拍摄任务还能对恶劣环境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等等。当然,顶级单反机的另一个特征是价格昂贵,通常能达到A级相机价格的两到三倍,更是普通B、C级别相机价格的十倍甚至数十倍,同时期欧洲制造的ALPA、LEICA、CONTAX虽然不具备前述可换取景器及附件系统性能,但由于做工豪华,光学极致,价格超级昂贵,同样也被划分到AA级别。1959年问世的日本光学第一台35mm单反相机NIKON F就是一台坚固耐用的顶级单反,它在越南战争以及其它其它恶劣环境中的卓越表现为尼康赢得了声誉,在1960年代中迅速令NIKON成为专业相机的代名词。NIKON F起点很高,具有可换取景器以及卷片马达等附件性能,再加上日本光学传统的光学优势,由此确立专业系统相机的技术规范。因此,能否达到或者赶超NIKON F相机的性能水平成为单反相机专业与否的衡量标准。

      进入1970年代,NIKON F已经问世十年,面临更新换代,而佳能也同样摩拳擦掌准备进入AA级高级单反相机市场,于是两家公司分别在1971年发布了新一代顶级单反机,NIKON F2和CANON F-1,尼康的策略比较保守,新出的NIKON F2实质上是1959年NIKON F的改进和性能升级,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采用新的钛合金横走幕帘快门,将快门速度从1/1000秒提升到1/2000秒。而佳能的第一代顶级单反F-1经过五年的研发也在1971年上市,F-1使用新型FD卡口,总体性能与NIKON F2基本相当,同样具备1/2000秒钛合金幕帘快门,以及高达10万次快门寿命。NIKON F2初期版本不带测光系统,后期才陆陆续续发表各种测光棱镜版本,能够以增加附件方式实现快门先决自动曝光,而CANON F-1同样需要加装附件才能以快门先决自动曝光方式工作。因此,从本质上说,这两台相机都是全机械手控相机。美能达在进入顶级单反相机领域之前长期在中级单反相机市场砺练,积累了足够丰富的全机械手控相机经验,并且美能达多年来在固定镜头旁轴相机市场有极高建树,很早就在这一领域引入新兴电子科技,并因此创造了一系列标杆机型。早在1960年代美能达就研发了高达1/1000秒的电子控制镜间快门,以及与这种新型快门相得益彰的自动曝光方式。因此,如何将美能达的电子技术优势与全机械手控单反相机的制造经验相结合并将其引入顶级单反相机制造成为美能达的研发方向,这也是美能达与尼康、佳能的最大不同。1973年,美能达的第一台AA档35mm单反相机MINOLTA X-1石破天惊地问世,这引起相机领域的极大轰动,因为它是史上第一※※全电子控制、以自动曝光为主要工作方式的顶级单反,这是顶级单反相机的一场革命。

       X-1外观健硕,使用铜合金制造上下外壳、铸铝制作机身,相机做工精密,工艺水平高超,尤其是像船头一般尖锐前凸的棱镜顶令人难忘。机身表面处理采用黑色烤漆工艺,机身、棱镜等处贴有饰皮,机身左侧是倒片摇把兼附件热靴插座安装位置,右侧则是高耸的快门速度拨盘,相机标配AE型五棱镜取景器,感光度设定位于棱镜顶部。AE型取景器以光圈先决自动曝光为主要工作方式,配合CLC反差光补偿测光,测光联动范围:EV1-17;快门速度范围:16秒—1/2000秒;感光度设定范围:ISO12-6400;由AE取景器控制机身钛合金横走幕帘快门,自动曝光时无极调速,手动设定慢速快门时可以3秒、6秒等半档快门工作,两档机械快门“X”、“B”可无电操作、闪光同步速度1/100秒;X/FP闪光光源选择;电力检测系统;机械式自拍机提供6秒、8秒、10秒三档不同延时;倒片按钮兼做多次曝光按钮;带有景深预览、反光镜锁;标配AE棱镜取景器,并有其它6款可换取景器、11款可换对焦屏提供选择,全视场取景范围98%。为提高测光精确度,根据各款对焦屏不同的透光系数、避免由于透光系数不同造成测光误差,AE型测光取景器甚至可以针对各款焦屏进行单独的测光补偿。进入1970年代,曝光补偿装置已在很多自动曝光单反相机上出现,X-1标配的AE取景器提供的曝光补偿操作方式特别,由右手拇指拨动补偿拨盘,同时在取景器内观看测管表指针同步变化,并可随意将指针停留在+/-两档内的任意位置,进行整档、半档补偿、也可1/3、2/3档补偿。另外,深刻影响美能达后世几乎所有单反相机的一项伟大装置也出现在了MINOLTA X-1上,这是美能达引以为荣的感应式开关。X-1机身侧面右手手持位置上手柄一样的竖条是首次出现的测光表轻触感应开关,持握相机时,右手中指到小指都可自然按压感应开关,这是相机领域最早出现的人体工程装置之一,它也是后来美能达感应式快门钮和美能达AF单反机感应式电源开关的共同始祖。

       配合X-1相机的专业摄影需要,美能达MC卡口镜头已经具备16mm—1600mm一共24款镜头,从鱼眼超广角无缝衔接1600mm超望远,不夸张地说,X-1机身的专业性能和强悍的自动化操控就当时来说在AA档系统相机领域完全是科幻性和颠覆性的,仅就机身性能而言完全超越NIKON F2和CANON F-1,评论界更是好评如潮,但是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极致相机却未始终未能撼动NIKON F2的专业地位,究其原因无外乎三个:

      一是作为AA档系统相机的主力用户群体——新闻摄影师和报道摄影师对全电子相机的不信任。不信任来自两个方面,既有对电子相机可靠性的不信任,也有对相机无电不可工作的担忧。毕竟、X-1的设计在当时太过超前,而当时的职业摄影师们因为职业素养的原因并不需要依赖自动曝光工作方式,在他们看来依据实际经验进行全手动曝光更加稳妥可靠。并且,就当时世界各地的拍摄环境及经济状况来说,太多的拍摄地点都处境险恶经济落后,比如各种纷乱的战场和蛮荒贫瘠的非洲、南美、沙漠、戈壁,甚至南北极,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电子相机是否能够经受严苛环境考验是谁都无法回答的严肃问题,更何况电子相机需要消耗电池,而电池供应能否在任何拍摄地点都得到满足也是不能不考虑的客观现实。
      第二个失败原因,是MINOLTA X-1设计开始于1960年代后期,在设计过程中不知由于设计上存在困难还是无意中疏忽,美能达竟然忽略了系统相机非常关键的组成部件——卷片马达。X-1上市以后用户惊讶地发现,这台在当时无疑最先进的135顶级单反相机竟然不提供自动卷片性能,而报道摄影师和新闻摄影师显然无法接受一台高级相机无法进行马达自动卷片连续拍摄的事实。
      第三,美能达虽然提供24款不同焦段配套齐全的镜头,其中甚至包含MC ROKKOR 100-500mm F8这样令人兴奋的高性能变焦镜头,但是就整体镜头群而言,美能达ROKKOR的数量品种无法与NIKON、PENTAX这类光学工厂出身的相机厂相提并论,何况最重要的、也是最昂贵的长焦镜头并不是以往美能达罗柯尔镜头的长项,而对那些需要自费购买器材的外国报道摄影师而言,放弃使用娴熟的整套尼康或者其它品牌摄影系统重新购置新的相机和镜头,实在是一笔不菲的开支,X-1相机上千美元的高昂售价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接受,要知道当年在美国一辆中级轿车也仅仅只需几千美元。
图片说明:MINOLTA X-1 MOTOR

     1976年,美能达根据用户的反馈和MINOLTX X-1实际使用中暴露出的各种不足和问题,重新推出了MINOLTA X-1 MOTOR,其中MOTOR的含义是马达,而这台相机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加连体卷片马达,马达提供两种卷片速度,最大过片速度3.5幅/秒,不论胶卷长度多少均可拍完后自动停止,不会拉断胶片,并且提供电动倒片功能,拍摄结束后扳动倒片拨杆,可在9秒内倒回一卷36张装胶片。另一个变化是,将X-1的AE取景器升级为AES取景器,用测光性能更加优异的SPD硅光敏管取代Cds硫化镉,避免由于Cds对光线反应速度慢,影响连拍时的曝光精度问题。另外,AES取景器还用LED发光二级管取代了AE取景器的指针式测光显示。

      总的来说,1976年的MINOLTA X-1 MOTOR,加上250张装大容量片背、近摄系统和翻拍系统,性能已经非常强劲,即使比起1980年代三大专业单反机NIKON F3、CANON NEW F-1、PENTAX LX也没有多少逊色之处,所以X-1 MOTOR 1976年上市后虽然产量不大,但却持续生产到1985年才终止。只可惜由于前身X-1设计上的过于前卫以及自身性能上的某些不足导致未能更多进入并占领专业市场,实在是命运给美能达开的一个玩笑,只不过MINOLTA X-1/X-1 MOTOR的确是必须致敬的相机,因为它开创了※※,并且启迪着未来。

       MINOLTA X-1是日本国内型号,在北美,该机型号是MINOLTA XK,而在欧洲,相机被命名为MINOLTA XM,而1976年上市的马达版本都是在原型号后面增加MOTOR字样。
图片说明:MINOLTA X-1 MOTOR 北美版:MINOLTA XK MOTOR

(未完待续) 本帖最后由 photoman 于 2014-7-10 03:4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X档案:


      整个1960年代,日本产单反相机在全世界单反相机市场上演出了一场三国志,主要的三家大厂是日本光学(NIPPON Kogaku)、旭光学(Asahi Kogaku)和美能达,日本光学的NIKON相机占据高端专业市场,而旭光宾得和美能达则是中低端单反的主力军,牢牢把握着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摄影对单反相机的需求。60年代初期,日本的另一相机巨头佳能虽然领衔高级旁轴相机,但在单反市场上却并不如意,其推出的一系列单反产品并不受到追捧,直到60年代后期才慢慢找到感觉,开始从高端市场向尼康相机发起挑战。与此同时,传统的光学和相机大国德国的相机产业已是日薄西山,根本无力和日本相机竞争,大批曾经很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相机厂家破产倒闭,比如福伦达、柯达,就算是康泰时、徕卡这样的大牌也同样是风雨飘摇。在生产数量最大的中档单反市场上,美能达是当之无愧的大佬级厂家。美能达早已对日本光学占据了10年之久的顶级单反市场觊觎已久,经过十多年的市场砺练和技术积累,美能达终于第一次向顶级单反相机发起了冲锋。这次冲锋,开启了一个新的相机时代,这是美能达的X时代。

(未完待续) 本帖最后由 photoman 于 2014-7-10 03:3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图片说明:MINOLTA SRT101、102、201、202

难舍SRT

       时间来到1966年,这一年美能达发表了第一台现代化意义的单反相机——MINOLTA SRT-101。SRT-101的问世可以说开创了单反相机的新世代,对后世的影响相当深远,SRT系列从1960年代中期问世开始,各种改型和升级一直延续到1980年代,其生命力和吸引力之强由此可见一斑。MINOLTA SRT-101的主要特点是:全机械手控单反相机,横走布帘快门、1-1/1000秒+B共12档快门速度、1/60秒闪光同步,内置TTL测光表提供CLC测光方式测光并以追针方式显示(反差光线补偿,Contrast Light Compensation 缩写简称CLC),MC镜头卡口,固定式附件插座(不带触点的闪灯插座),反光镜锁等等。这些特点中CLC测光和MC卡口是最重要的特点,而SRT名称中的T就是为了强调它所拥有的TTL测光能力。

      CLC(反差光补偿)测光方式简单说就是相机五棱镜附近设置两组Cds测光元件,在全开光圈条件下分别测量对焦屏亮部和暗部光值,再加以综合评估,根据相机通过镜头光圈拨杆得到的光圈设置信息,最终计算出测量结果。这一综合计算评估方式有效弥补了早期相机的全画面平均测光方式的不足,对反差较大的画面有很好的测光准确度。实际上,这种测光方式也是现代数码单反相机多分区测光方式的早期雏形。伴随MINOLTA SRT-101上市首次出现的MINOLTA MC镜头,其MC含义并不是多层镀膜,而是Meter-Coupling,即“耦合测光表”之意,因为此时的MINOLTA MC ROKKOR镜头已具有与机身进行光圈联动性能,通过耦合拨杆,镜头的光圈信息可传递至机身,而不管光圈处于任何档位,都可准确传递光圈信息。这一全自动光圈性能领先当时绝大多数单反相机,同时期的NIKON相机测光系统只具有半自动光圈性能。也是在1966年,当时的西德蔡司推出了一台价格高昂的CONTAREX Professional 35mm单反相机,其昂贵的价格令人咋舌,但是这台康泰时相机却竟然没有配置测光表。

       很多人以为,单反相机的反光镜锁(就是反光镜预升功能)是为减小反光镜翻起落下引发的震动。其实这个认识并不准确,单反相机反光镜锁最早的作用是方便使用超广角镜头。在反摄远型广角镜头(也有人称为“逆望远”,与长焦望远镜头光学结构相反)问世以前,单反相机使用的广角镜头是源自旁轴相机的对称结构广角镜头,这种镜头卡口以后的部分长度很大,使用时需插入机身内部,这必将导致镜头后部和反光镜发生严重干涉,使用时必须将反光镜升起并锁死,单独使用外置取景器取景和构图。所以说,减少震动其实只是升起反光镜之后的一个副作用。MINOLTA SRT-101带有反光镜锁,可以继续使用1950年代问世的著名超广角镜头,如MINOLTA W.ROKKOR-PI 21mm F4.5。

(注:题外话,反光镜干涉就是今天用数码单反使用改口镜头常常碰到的所谓“打板”现象。)

      MINOLTA SRT-101源自1950年代的SR系列,但是机身外观经过重新塑造,变得精致细腻,并加入了独特的TTL测光系统,虽说早在1966年就已问世,可MINOLTA SRT-101却是一台彻头彻尾的现代相机,现今的摄影爱照者操作起来不会有丝毫陌生感,比如说明亮的对焦屏、取景器内丰富的测光显示信息等等,还有简约美观的造型以及坚固如※※的全金属外壳,这都是SRT-101的杰出成就。也因此MINOLTA SRT-101成为绕不过去的美能达传奇机型,从1966年上市一直销售到1975年才退市,前后10年。

      很多人对SRT系列纷繁的型号和改款感到困惑,其实辨别并不困难。以时间轴向来看,SRT系列以1975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分别对应SRT-1XX和SRT-2XX两个系列。以北美市场为例,第一阶段首先推出次高级型号SRT-101,以此为基础的顶配型号为SRT-102,减配型号则是SRT-100,另有一个单独存在的专为职业摄影师设计不带测光系统但是带有连体马达的SR-M,一共四种款型。第二阶段自1975年开始,先出现的次高级型号为SRT-201,在此基础上的增强型顶配为SRT-202,而减配型号则是SRT-200。其中,在第二阶段中的1977到1978年之间,第二阶段的三种型号又经过一次中期改款,功能设置进行了微调,由此区分出早期版和后期版,所以第二阶段一共有6种款型。另外,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提供两种不在摄影器材店销售而是只在百货公司投放的※※版本,它们是SRT-MC和SRT-SC、SRT-MCII和SRT-SCII一共四种,分别只在西尔斯百货和凯马特商场零售,两个阶段的全部型号加在一起在北美一共出现过14款SRT系列相机。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第一阶段的顶配SRT-102和第二阶段的顶配SRT-202之间的联系和区别,SRT-102是在SRT-101的基础上增加带触点的闪灯热靴性能(SRT-101闪灯插座是不带触点的“冷靴”),进一步完善取景器,第一次出现菲涅尔透镜、环带微棱、裂像楔镜的三合一对焦屏、取景器提供光圈直读窗、快门速度显示等功能,并且相机还增设了多次曝光性能,这些完善强大的性能令SRT-102赢得很多高级职业摄影师欢迎。1975年发售的第二阶段顶配型号SRT-202则是SRT-102的后续机型,除了基本保持前代的绝大部分性能之外,一个重大变化是取消反光镜锁。因为美能达认为同期的反摄远型超广角镜头已经相当成熟,反光镜锁已经无保留必要,且SRT系列相机本身就带有反光镜缓冲减震机构。另外,SRT-202新增加了美能达专利的“安全装片指示针”功能,只要胶卷安装正确,机背指示窗口会出现跟随胶卷同步运动的红色指针。

      从STR-102开始,美能达的型号设置出现了以销售地区不同而加以区别的销售策略,这一策略一直延续到21世纪,例如高级型号SRT-102在日本国内销售的型号是SRT-Super,而在欧洲则被称为SRT-303,而第二阶段中的顶配机型SRT-202在日本国内的对应型号是SR505,欧洲版本则叫做SRT-303b;而次高级机SRT-201的日本型号是SR101,在欧洲这一机型则被称为SRT-101b(注意,第二阶段的日本版命名为SR,省去了字母T)。另外,美能达的另外一个销售习惯也开始形成,那就是低端型号不在日本国内发售,比如SRT系列中第一阶段的SRT-100和第二阶段中的SRT-200就只供应海外市场。

(未完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SR-3的外置Cds测光表

进化简史:

      1957年千代田光学曾经设计过一款高级旁轴取景相机,这款相机以当时刚刚问世的LEICA M3为赶超对手,很多技术指标都超越LEICA M3,但是这台相机并未定型投产,因为千代田光学的决策层敏感地意识到,MINOLTA的高级旁轴相机前景并不乐观,而新兴的单反相机才是未来相机发展的正确方向。因为单反机拥有很多旁轴相机无法比拟的优势:理论上旁轴相机无法支持135mm以上的长焦镜头精确调焦,而新闻与体育摄影、自然与风光摄影对长焦距镜头的需要又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旁轴相机使用超广角镜头时只能使用外接取景器并只能估焦方式调焦。并且,旁轴相机无法支持微距摄影。最重要的一点是单反相机透过镜头取景的方式可以完全避免旁轴取景的视差现象。从相机市场的生态环境来说,“朝日光学”(Asahi Kogaku,即旭光学,早期的宾得)推出的35mm单反相机Asahiflex(中文一般称为“旭光弗莱克斯”)已经另辟蹊径取得初步成功,关键的是1954年问世的Asahiflex IIB型单反相机出现了反光镜即时复位功能,也就是说曾经困扰摄影者的早期单反相机固有的、快门释放后因为反光镜翻起不能及时下落复位而造成取景视野一片漆黑的重大缺陷已经得到完全解决。所以,是时候出手推出MINOLTA牌的单反相机了。

      1958年,千代田的第一台单反相机MINOLTA SR-2登上※※舞台,这是一台五棱镜单反机,它拥有精细的由菲涅尔透镜对焦屏构建的明亮取景器,快速复位反光镜和齐全的快门速度范围,并且一开始就采用快速方便的卡口方式连接镜头,这种一般称为SR的相机卡口机械结构和外观尺寸一直沿用到80年代的MD卡口时期,期间只是进行了两次功能升级。SR-2相机不论做工精细的外观还是舒适的操作手感都相当令人赞赏,其卷片扳手和快门钮同轴的设计样式更是令许多徕卡旁轴相机用户倍感亲切,这成为很多旁轴相机用户转用单反相机的开端。为配合第一台单反相机问世,千代田光学将自己研发的消色差镀膜技术应用于配套的ROKKOR 55mm F1.8标准镜头,这是一种两层不同厚度的氟化镁积淀式镀膜,用于减少眩光和耀斑,千代田称之为多层镀膜技术,这比朝日光学的多层镀膜技术应用更早。而这只ROKKOR 55mm F1.8就算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属于高级镜头,多达8枚的光圈叶片令焦外成像非常迷人。1960年代,上海照相机厂仿制了SR-2,也就是后来的国产“海鸥DF”单反相机。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ROKKOR 55mm F1.8标准镜头

      1959年,简化版的MINOLTA SR-1问世,它在保持SR-2精良做工和优异品质的同时减去一档不常用的1/1000秒快门速度,从而拉低了售价,吸引更广泛的摄影人群加入单反相机用户行列。SR-1推出当年就获得加州国家博览会大奖,这也是MINOLTA相机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励。并且,SR-1前后经历很多改款和性能升级,比如增加外置测光表、将快门速度提升至1/1000秒规格等等,这使它成为美能达的第一款长寿相机,持续生产到1971年才停产。
图片说明:MINOLTA SR-1

       MINOLTA SR-3于1960年发布,用于取代之前的SR-2,最大的变化是拥有外置可拆卸测光表。SR-3前机身增加一个测光表装卸滑轨,可快速安装拆卸专用的Cds(硫化镉光敏电阻)测光表,测光表可通过卡榫机构与相机快门速度盘实现外部联动,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SR-3拥有的外置测光表性能已经相当先进,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

      SR-3的外置测光表虽然好用,但是毕竟额外增加的体积和重量都让人感觉不便,不论是从视觉造型还是现实的操作需要来说都需要进一步缩减体积,SR-7的诞生就是顺应这种需要。MINOLTA SR-7通过将测光表内置于机身内,体积重量得到大大优化,虽说SR-7的电眼测光方式并不是TTL(透过镜头测光)测光,测光精度也有相当的局限,但是就当时而言,对摄影师来说一台带有测光系统的单反相机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因为它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性以及完成拍摄任务的可能性。MINOLTA SR-7问世于1962年,持续生产到1971年才结束,期间还经历过一次改版,缩减了体积重塑了外型,改版机称为SR-7s。

      1962年除了发表MINOLTA SR-7单反机之外还发生过美能达※※上的另一件大事,那就是公司名从千代田光学正式更名为“美能达相机株式会社”,英文名称“MINOLTA Camera Co,Ltd”。
图片说明:MINOLTA SR-7

(未完待续) 本帖最后由 photoman 于 2014-7-10 03:1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美能达 之 X档案》 之前传

文/图:Photoman

前传:


      1928年春天,一位名叫田岛一雄(Kazuo Tashima)的日本青年在法国巴黎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一家光学仪器工厂,他去法国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推销家乡的丝织品等土特产,而这次光学工厂的参观却让他萌发了在日本制造光学仪器的最初想法。回到日本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田岛一雄认识了两位德国人, 他们是Willy Heilem Ann以及Bill Neumann,其中的Bill Neumann正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光学工程师。两位德国人很希望在日本开展照相机业务并能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和协作,而田岛一雄制造光学仪器的想法与德国人可谓一拍即合,于是在1928年11月11日,三人的合资公司“日德写真机店”开业了。“日德写真机店”初期的业务是经销德国摄影器材,第二年使用从德国进口的镜头和快门制造出了第一台自有品牌相机“Nifcalette”,而当时全日本以制造销售相机为业务的相机店只有两家,一个是“日德写真机店”,另一家就是※※更为悠久的KONICA前身——“小西六本店合资会社”。

       第一台以MINOLTA为商标的相机问世于1933年,是一台折叠皮腔的120相机,之所以使用这个商标,是因为公司的名称改为“田岛光学机器”。“MINOLTA”正是来自于公司的英文名称字头(Machinery and Instruments Optical by Tashima)。1934年是重要的年份,这一年Minolta Vest相机诞生,这台相机创造性地使用酚醛塑料(俗称“电木”)制造机身,同样用塑料取代羊皮制作折叠皮腔,其低廉的售价和良好的性能使得这台相机大获成功,此后的整个1930年代中,MINOLTA牌相机品种之多,技术水平之高,迅速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日本相机巨头。1937年“田岛光学仪器”再次改名,新的公司名字是“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Chiyoda Kogaku Seiko)。二次大战中,千代田光学被日本军方指定为军用相机供应商,直到战后才重新生产民用相机。

       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经济百废待兴。田岛一雄认为要迅速走出战后的经济萧条唯一出路是研发试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因此千代田光学把徕卡定位为赶超目标和竞争对手。事实上千代田光学进入35mm相机领域的时间比较晚,1948年问世的MINOLTA 35是美能达第一台幕帘快门旁轴相机,这也是美能达的第一台35mm相机,而此前美能达的相机产品都是中画幅的120或127规格。二战以前CANON的前身“精机光学”(Seiki Kogaku)就已开始生产LEICA相机的仿制品,二战中日本军方更是要求“精机光学”、“昭和光学精机”(Leotax,50年代破产倒闭)、“光学精机”(Nicca相机社,1958年被YASHICA兼并)直接无视专利权,完全拷贝复制LEICA相机。1948年才问世的MINOLTA 35并不是LEICA的简单仿制,虽然它沿用了LEICA的M39螺口镜头标准,但是却对LEICA III相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重大改进,比如将测距窗和取景窗合二为一,增加自拍机、增加附件插座,为方便换装胶卷将底盖开启改为后盖开启、改进快门机构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千代田光学不凡的技术实力。要知道,晚至1954年问世的LEICA M3才做到将旁轴测距窗与取景窗合二为一。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图片说明:MINOLTA 16II 和 MINOLTA 16 MG-S 两款16mm相机

      1950年初,一家研制微型相机的日本公司“KONAN”(一般翻译为甲南研究所)因为财政困难而倒闭,千代田收购了KONAN,并继承了KONAN的16mm微型相机事业,1955年千代田光学继续KONAN之前的研究成果,推出了一部名为KONAN 16 Automat的微型袖珍相机,这台使用16mm胶片的微型相机工艺精湛,设计一流,成为当时著名的微型相机。两年后的1957年,在KONAN 16微型相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继续缩小体积,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的MINOLTA 16微型相机诞生,并且由此开启了使用微型相机拍照的时代潮流。MINOLTA 16以及后来上市的各种衍生后续型号的美能达16mm微型相机在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非常畅销,成为相机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佳话。另外,千代田出品的6X6规格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也在海外市场非常畅销,MINOLTA Autocord是著名的双反相机品牌。虽然是源自于德国的禄来双反,但是Autocord并不是照搬照抄,千代田在相机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很多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多头螺纹调焦、独特的胶卷输送方式等等,可以说是风格自成一派。Autocord相机做工精良质量稳定,再加上成熟优秀的光学设计和极好的成像效果,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双反相机市场的畅销品,其间经历好几次改型和升级,生产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整个120双反相机式微为止。直到今天,MINOLTA Autocord系列仍是很多胶片爱好者非常喜欢的TLR相机(TLR,双镜头反光相机英文缩写)。

      从1950年代开始,千代田光学的相机完成全线布局,产品涵盖16mm、35mm、6X6cm,从微型相机到120中画幅相机。环顾整个5、60年代中,只有三家日本相机厂家有如此齐全的产品线,另两家分别是玛米亚光机株式会社(MAMIYA)和八洲精机株式会社(YASHICA)。
图片说明:MINOLTA Autocord双反相机

(未完待续) 本帖最后由 photoman 于 2014-7-10 03:1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9.483
主题: 8
帖子: 1128
注册: 2000年5月
《父辈的旗帜》 第一季 《美能达 之 X档案》

                       
                                                              文/图:Photoman

缘起篇:

      六、七年前,当我写完回顾70年代杰出的日本旁轴相机系列《七剑》以及《穷人的徕卡》之后,曾经有朋友问我,何时再写单反相机的尘封往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原本我就计划讲一个我心中五大名厂的故事, 2009年曾经在大理洱海边短暂地写过一个开头,可是由于生计的关系,这个谋划一不小心就被搁置了几年。最近的两年,接触到一班仍旧在从事胶片摄影的朋友,他们对胶片的热情令人感动,但是很多年轻的朋友对胶片单反的※※典故知之甚少,乃至影响到他们对于相机性能的选择和正确地操控,尽管互联网络上的信息虽多,奈何错谬同样多多,想起当年未完成的计划,于是继续写完这一部《父辈的旗帜》。

      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间,是手动对焦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和颠峰十年,这一时期的35毫米单反相机已经相当成熟可靠,内置性能更加优异的测光元件,且TTL测光表已发展出多种测光方式,自动曝光成为主流拍摄方式。1976年CANON AE-1相机的问世标志着单反相机电脑化时代的来临,而1977年MINOLTA XD7相机的问世终结了自动曝光方式优劣的争论,从而使多模式自动曝光成为相机发展方向,而1978年发售的OLYMPUS OM-2N解决了相机精确控制曝光的最后一个难题,实现由相机控制闪光灯的TTL自动闪光摄影。当相机工业发展到1980年代初期,科技创新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高速的快门:在NIKON FM2相机上首次出现高达1/4000秒的高速幕帘快门,这个成就完全超越当时所有的顶级相机。为了应对实际拍摄需要,大量中高级135单反相机已经拥有多模式自动曝光性能,TTL自动闪光功能、可更换多种对焦屏、接驳马达或卷片器连拍,甚至连大容量胶片后背、资料后背或多功能控制后背等等以往仅仅出现在顶级专业相机上才具有的强悍性能也已经向下延伸。并且,科技的发展也已经为将要到来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时代作出了某些解读并进行了技术上的准备,比如早在1981年就已经诞生了※※上第一台前瞻性、实验性的35mm TTL自动对焦单反相机——PENTAX ME-F。

      从制造工艺上说,这一时期的35毫米单反相机精密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超越以往机型,由于大量采用当时的先进科技,相机的制造材料开始从全金属向金属+合成材料过渡。人体工程学开始在相机造型上得到应用,精致和小巧成为外观造型的努力方向。塑料作为主要的机身外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时单反相机使用的工程塑料结实耐用,模铸和切割都相当精美,外表面通常采用电镀金属工艺处理,其坚固耐用程度并不亚于全金属材质,远非后来90年代低档或入门级单反相机大量使用的一次注塑成型普通黑色塑料所能比拟。

      光学方面,镜头的设计制造比以往取得长足进步,多层镀膜技术、研磨非球面镜片、镧系玻璃、低色散玻璃、人造萤石、复消色差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于是更多优秀光学素质的大口径镜头纷纷亮相,甚至涌现出CANON FD 85mm F1.2L、OLYMPUS OM 250mm F2这样的超大口径镜头,变焦镜头制造更加成熟,光学性能进一步提升,比如NIKON在此期间首先研发出NIKKOR Ai-S 80-200mm F2.8大口径专业级恒定光圈变焦镜,而佳能在其此间出品的CANON FD 20-35mm F3.5L超广角变焦镜迄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一代佳作,这些都属于摄影镜头制造史上的里程碑式成就。对于那一时期的每个相机厂家来说,几乎每家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独特镜头品种,光学表现上更是各具特色个性强烈,不像新世纪以后的现代数码镜头都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各家产品同质化严重,只片面追求分辨率之类的可量化指标,而在“个性”和“味道”的表现上却大不如从前。那一时期的NIKON Ai-S 28mm F2“酒吧之眼”、MINOLTA MD 35mm F1.8“漫步者”、CANON FD 50mm F1.2L、OLYMPUS OM 90mm F2 Macro“孔雀翎”、PENTAX SMC A☆ 85mm F1.4“星85”等等都堪称史上经典的极致镜头,并且70、80年代的光学工业如同早上※※点钟的太阳,因为正是那一时期的创造和成就为后来的胶片相机巅峰时代,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的研发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本书讲述的对象是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第一台取得商业化成功的自动对焦单反机MINOLTA AF 7000问世之前十余年间,日产手动对焦单反相机的前尘往事,试图还原那些过往靓机魅影的细节点滴,因为它们才是父辈摄影玩家的心中旗帜、手中利刃。80年代的相机评论界曾经把当时的相机划分为AA、A、B、C等等级别,本书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区分相机档次,并且本书只讲述五大名厂相机故事,因为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90年代初期市面上的进口相机几乎只有日产品牌,欧洲制造的ALPA、LEICA、Rollei由于价格过于昂贵远远脱离普通民众消费水准,因此基本没有销售,个别凤毛麟角的的玩家拥有和流转的德系器材基本都不属于常规商业渠道进入国内。同样,CONTAX虽然已是日本制造的相机,但由于配套的卡尔?蔡司镜头同属德系范畴自然价格不菲,几乎是同档次NIKON、CANON产品的2—3倍,同样由于消费能力的原因,1990年代中期以前也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80年代其它的常见日系135单反机,如FUJICA(富士卡)、KONICA(柯尼卡)、MAMIYA(玛米亚)、YASHICA (雅西卡)、RICOH(理光)、CHINON(企侬)、CIMKO(摄美)等等由于机型较少,配套镜头不丰富,并且相机本身的耐久性差,至今还能正常工作的已经很难寻觅,因此同样不在本书讨论范畴。

注:原书稿名为《父辈的旗帜》,《美能达之X档案》为第一季。
《美能达 之 X档案》
                       
                                                                          文/图:Photoman

前传:

      1928年春天,一位名叫田岛一雄(Kazuo Tashima)的日本青年在法国巴黎饶有兴致地参观了一家光学仪器工厂,他去法国的目的原本是为了推销家乡的丝织品等土特产,而这次光学工厂的参观却让他萌发了在日本制造光学仪器的最初想法。回到日本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田岛一雄认识了两位德国人, 他们是Willy Heilem Ann以及Bill Neumann,其中的Bill Neumann正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光学工程师。两位德国人很希望在日本开展照相机业务并能得到当地人的支持和协作,而田岛一雄制造光学仪器的想法与德国人可谓一拍即合,于是在1928年11月11日,三人的合资公司“日德写真机店”开业了。“日德写真机店”初期的业务是经销德国摄影器材,第二年使用从德国进口的镜头和快门制造出了第一台自有品牌相机“Nifcalette”,而当时全日本以制造销售相机为业务的相机店只有两家,一个是“日德写真机店”,另一家就是※※更为悠久的KONICA前身——“小西六本店合资会社”。
图片说明:美能达创始人田岛一雄以及美能达※※上第一台相机 Nifcalette

       第一台以MINOLTA为商标的相机问世于1933年,是一台折叠皮腔的120相机,之所以使用这个商标,是因为公司的名称改为“田岛光学机器”。“MINOLTA”正是来自于公司的英文名称字头(Machinery and Instruments Optical by Tashima)。1934年是重要的年份,这一年Minolta Vest相机诞生,这台相机创造性地使用酚醛树脂(俗称“电木”)制造机身,同样用塑料取代羊皮制作折叠皮腔,其低廉的售价和良好的性能使得这台相机大获成功,此后的整个1930年代中,MINOLTA牌相机品种之多,技术水平之高,迅速成为当时数一数二的日本相机巨头。1937年“田岛光学仪器”再次改名,新的公司名字是“千代田光学精工株式会社”,(Chiyoda Kogaku Seiko)。二次大战中,千代田光学被日本军方指定为军用相机供应商,直到战后才重新生产民用相机。

       战后的日本一片废墟,经济百废待兴。田岛一雄认为要迅速走出战后的经济萧条唯一出路是研发试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因此千代田光学把徕卡定位为赶超目标和竞争对手。事实上千代田光学进入35mm相机领域的时间比较晚,1948年问世的MINOLTA 35是美能达第一台幕帘快门旁轴相机,这也是美能达的第一台35mm相机,而此前美能达的相机产品都是中画幅的120或127规格。二战以前CANON的前身“精机光学”(Seiki Kogaku)就已开始生产LEICA相机的仿制品,二战中日本军方更是要求“精机光学”、“昭和光学精机”(Leotax,50年代破产倒闭)、“光学精机”(Nicca相机社,1958年被YASHICA兼并)直接无视专利权,完全拷贝复制LEICA相机。1948年才问世的MINOLTA 35并不是LEICA的简单仿制,虽然它沿用了LEICA的M39螺口镜头标准,但是却对LEICA III相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重大改进,比如将测距窗和取景窗合二为一,增加自拍机、增加附件插座,为方便换装胶卷将底盖开启改为后盖开启、改进快门机构等等,这些都显示出千代田光学不凡的技术实力。要知道,晚至1954年问世的LEICA M3才做到将旁轴测距窗与取景窗合二为一。
图片说明:MINOLTA 16II 和 MINOLTA 16 MG-S 两款16mm相机

      1950年初,一家研制微型相机的日本公司“KONAN”(一般翻译为甲南研究所)因为财政困难而倒闭,千代田收购了KONAN,并继承了KONAN的16mm微型相机事业,1955年千代田光学继续KONAN之前的研究成果,推出了一部名为KONAN 16 Automat的微型袖珍相机,这台使用16mm胶片的微型相机工艺精湛,设计一流,成为当时著名的微型相机。两年后的1957年,在KONAN 16微型相机基础上改进设计,继续缩小体积,更加富有传奇色彩的MINOLTA 16微型相机诞生,并且由此开启了使用微型相机拍照的时代潮流。MINOLTA 16以及后来上市的各种衍生后续型号的美能达16mm微型相机在美国为主的海外市场非常畅销,成为相机史上不可磨灭的一段佳话。另外,千代田出品的6X6规格120双镜头反光相机也在海外市场非常畅销,MINOLTA Autocord是著名的双反相机品牌。虽然是源自于德国的禄来双反,但是Autocord并不是照搬照抄,千代田在相机设计中加入了自己很多独特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多头螺纹调焦、独特的胶卷输送方式等等,可以说是风格自成一派。Autocord相机做工精良质量稳定,再加上成熟优秀的光学设计和极好的成像效果,所以自问世以来一直都是双反相机市场的畅销品,其间经历好几次改型和升级,生产一直延续到1960年代整个120双反相机式微为止。直到今天,MINOLTA Autocord系列仍是很多胶片爱好者非常喜欢的TLR相机(TLR,双镜头反光相机英文缩写)。

      从1950年代开始,千代田光学的相机完成全线布局,产品涵盖16mm、35mm、6X6cm,从微型相机到120中画幅相机。环顾整个5、60年代中,只有三家日本相机厂家有如此齐全的产品线,另两家分别是玛米亚光机株式会社(MAMIYA)和八洲精机株式会社(YASHICA)。
图片说明:MINOLTA Autocord双反相机

(未完待续)

本帖最后由 photoman 于 2020-5-14 18:12 编辑
相关标签: Nikon 美能达 Minolta Yashica
(2)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年度钜献!——长篇相机故事连载 《美能达X档案》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