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为啥中国的马车都是两轮的?而西方的马车都是四轮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6531 回帖:666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23
主题: 504
帖子: 10340
注册: 2006年8月
skyshenrui 发表于 2018-10-18 16:47
即便现在,这样的路也不少。。


就北京来说,这样的土路已经很少了。农村或工地上或许还能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23
主题: 504
帖子: 10340
注册: 2006年8月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8 16:40
但这是帝国的首都啊,和当时日本的道路比,差远了


皇帝出行,也就是黄土垫道。那时候好像很少有公共建设。
南方乡村街道可能还有石头铺地,因为雨水太多,土路就没有出门的时候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1
主题: 31
帖子: 1721
注册: 2016年4月
被引用内容作者已注销

因为没有发明转向架和差速器的缘故。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897
主题: 5
帖子: 3808
注册: 2012年11月
八大行星 发表于 2018-10-18 16:17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路在中国城乡仍然很常见。


即便现在,这样的路也不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ljj 发表于 2018-10-18 08:08
老话讲:千年的马路挖成河。

说的就是土路下雨后,被车把式清泥,时间长了,能清一人深,变成一条河。...

即便今天的道路,基层进水后,路面被破坏,最后形成大坑。

看来修路的技术含量一点也不低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八大行星 发表于 2018-10-18 08:17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路在中国城乡仍然很常见。...

但这是帝国的首都啊,和当时日本的道路比,差远了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23
主题: 504
帖子: 10340
注册: 2006年8月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8 14:49
过去说国家一穷二白,这些照片可以说明,差到什么状况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样的路在中国城乡仍然很常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ljj
泡菜
泡网分: 28.21
主题: 205
帖子: 4801
注册: 2004年7月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8 14:49
过去说国家一穷二白,这些照片可以说明,差到什么状况了。


老话讲:千年的马路挖成河。

说的就是土路下雨后,被车把式清泥,时间长了,能清一人深,变成一条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887
主题: 53
帖子: 3531
注册: 2013年12月
吨位足 发表于 2015-01-23 23:38
一句话,搞死所有技术创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所以,中国为什么除了四大发明能拿得出手外,老搞倒退
还有就是,手工业者和制造业者长...

小时候还见木匠用很长的据子开圆木呢。还有墨斗,打孔的绳钻等。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0.879
主题: 36
帖子: 7026
注册: 2004年8月
iihs25 发表于 2015-1-23 21:24
在研究中西方差距的时候,我发现一个有趣现象:
中国古代的马车都是两轮的,而西方古代的马车都是四轮的。
有知道的么?这是为啥?

个人以为:有能力(钱)和资格(权)享受的人,都去坐轿了,车的需求,缺乏“市场”推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597
主题: 62
帖子: 7970
注册: 2004年1月
忍不住插一句话:礼仪典范的帝制时代的中华※※,车驾有礼制规范.几轮几驾和大小材质及装饰,用途,都有具体规范.史料不难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sqz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2.622
主题: 19
帖子: 1255
注册: 2002年3月
是三角架和打字机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ljj 发表于 2018-10-18 10:51
从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四轮马车从制造,维护到使用条件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可以,技术自然就有了。


过去说国家一穷二白,这些照片可以说明,差到什么状况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duoduobear 发表于 2018-10-18 07:55
石头矮墙修的不赖,做什么的呢?

这是有钱人家海景别墅的围墙。
几年后,这个工程完工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ljj
泡菜
泡网分: 28.21
主题: 205
帖子: 4801
注册: 2004年7月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6 19:14
天子脚下的道路情况


从这张照片就可以看出,四轮马车从制造,维护到使用条件都是不可能的。

如果可以,技术自然就有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742
主题: 11
帖子: 14959
注册: 2008年11月
radius 发表于 2018-10-17 07:55
八十年代,我初中毕业,暑假没作业,就到建筑工地上打工,工作就是用独轮车推砖头,会掌握平衡的话推起来很稳,和自行车一个原理,往哪边倒就...
主要是重心,要在轴之后稍微一点,不然也要累死。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子版版主
泡网分: 94.587
主题: 1040
帖子: 26251
注册: 2003年10月
内容贡献勋章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6 19:17
挑篮子的,可以肯定附近有集市,可是这个道路状况不容乐观


石头矮墙修的不赖,做什么的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ido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826
主题: 84
帖子: 2076
注册: 2002年1月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6 15:41
从照片上看,应该是堆垛的时候平衡搞得非常好,我仔细看了,的确是独轮车

这才是高超啊,想不通起步和停车时怎样平衡的?!!
本帖由 色影无忌论坛小程序 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换个角度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美国的大篷车,转向机构看起来好像是木头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落地成盒 发表于 2018-10-17 16:32
即使看了图片依然很难相信,自行车的话,我们一般用身体和车把去平衡,就象楼上说,推砖的独轮车,象自行车那样控制平衡,想想也能想通,但这个那么大,载重量也那么重,前面也就牛和马,无法想象不会倒下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图片,感觉真的好惊奇。


没有照片,确实很难相信当时的人会这么运输,感觉上很困难。
在看照片的过程中,还发现双轮车的一个优势,就是装卸长、大、重货很方便,但要装今天快递那样的轻散货就有点麻烦了。

这是纸做的马车,转向机构模仿得很完整,说明仿制出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的。只是车身这么高,用来载货不实用。
目前我们看到的西方四轮马车,也以载人的为主,载货的车型很少见到,说明东西方对两轮四轮车的特点还是很清楚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95
主题: 43
帖子: 2585
注册: 2018年7月
zjccom 发表于 2018-10-16 15:41
从照片上看,应该是堆垛的时候平衡搞得非常好,我仔细看了,的确是独轮车


即使看了图片依然很难相信,自行车的话,我们一般用身体和车把去平衡,就象楼上说,推砖的独轮车,象自行车那样控制平衡,想想也能想通,但这个那么大,载重量也那么重,前面也就牛和马,无法想象不会倒下来,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图片,感觉真的好惊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054
主题: 139
帖子: 11753
注册: 2003年9月
落地成盒 发表于 2018-10-16 11:32
哈,能说出电梯配重的说明对电梯非常的了解,刚好我也有T1、T2证电梯的配重这个容易理解,但独轮车怎么看都和电梯配重没什么关系,想想,下面就一个车轮,没有任何的其它支撑,稳定性从哪来,左右倒还得花大力气扶正吧,在这基础上还要拉着跑,反人类的设计,至少两个轮,起码放着不会倒。


八十年代,我初中毕业,暑假没作业,就到建筑工地上打工,工作就是用独轮车推砖头,会掌握平衡的话推起来很稳,和自行车一个原理,往哪边倒就向哪边转弯,跑起来很轻松。不能靠两胳膊硬掰去维持平衡,那会累死。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35
主题: 24
帖子: 1290
注册: 2015年4月
西红柿唱红歌 发表于 2018-10-16 19:51
不见得,西方四轮两轮都有。这是俄亥俄州Amish人驾的马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2轮最典型是罗马战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45
主题: 1
帖子: 4723
注册: 2004年11月
如果说过去是各种原因造成了四轮的不普及,那么进入※※之后,为什么四轮还是没有普及?
下面这张图说出了原因。

这张图提示了这么几种可能性:
1、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特性,造成民间没有大规模的物料运输需求,所以没有重载需求。
2、由于没有足够的钢铁,依靠木头的强度无法运载庞大承重的货物,所以没有重载的材料。
3、道路条件限制了四轮车辆的行驶。
4、使用两轮和独轮车,可以运输重物,损害后修复成本以及维护成本远低于四轮车辆,造成可以满足要求的四轮车辆没有普及。

得到一个推测,并不是中国的马车是两轮的,西方的是四轮的,而是道路条件制约了四轮车辆的发展。我们看到的西方四轮车辆普及,是拿破仑大搞基础建设之后的结果,这是带有偏见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4.343
主题: 663
帖子: 13961
注册: 2007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Canon EOS R7
★ Canon EOS R6m2
四轮的成本高啊

本帖由 google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24
主题: 6
帖子: 142
注册: 2017年9月
这里有个图可以一目了然的看明白四轮马车的转向机构是如何工作的,
其实和自行车的转向几乎是一样的道理,跟什么差速器什么金属冶炼制造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绝对是纯木头就可以造出来,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24
主题: 6
帖子: 142
注册: 2017年9月
等待 发表于 2018-10-16 18:29
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

约翰内斯·古登堡(又译作“谷登堡”、“古腾堡”、“古滕贝格”)1397年出生于德国美因茨,1468年2月3日逝世于美因茨,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

就算中国的活字印刷术发明得早,利玛窦也不可能说出上面这样的话来。古登堡印刷术最开始就是拿来印圣经的。利玛窦作为西方培养的传教士,没理由不知道圣经出版技术的变革。

另外中国自己没普及活字印刷术也是事实。我一直认为汉字就不适合活字印刷。


以下是出处,准确的来说,不是指活字印刷,是说雕版印刷,
我也是凭印象说的,重点是想表明:四轮马车的转向机构,类似雕版印刷术,都是极为简单,一看就明白的东西。
谈不上什么神秘的技艺,但是没发明就是没发明,这没什么不好承认的。


以下文字出自《利玛窦中国札记》第21-23页
    中国使用印刷水的日期比人们规定的欧洲印则术开始的日期,即大约1405年,要略早一些。可以十分肯定中国人至少在五个世纪以前就愤懂得印刷术了,有些人断言他们在※※纪元开始之前,大约公元前50年,就懂得印刷了。他们的印 刷方法与欧洲所采用的大不相同,而我们的方法是他们无法使用的,这是因为中国的字和符号数量极大的缘故。目前他们把字 反过来以简化的形式刻在很小的木版上,多用桃木和苹果木制作,虽然有时枣木也用于这项用途。

他们印书的方法十分巧妙。书的正文用很细的毛制成的 笔沾墨写在纸上,然后反过来贴在一块木版上。纸丁透之后, 熟练迅速地把丧而刮去,在木版上只留下一层带有字迹的薄薄的棉纸。然后工匠用一把钢刻刀按照字形把木版表面刻掉,最后只剩下字象薄浮雕似地凸起。用这样的木版,熟练的印刷工人可以以惊人的速度印出复本,一天可以印出一千五百份之多。中国印刷工人刻这类木版的技术非常熟练,制作 一个所花的时间并不比我们一个印刷工人排版和做出必要校 正所需的时间吏多。这种刻制木版的办法极适合屮国字既大 又复杂的特点,我不认为它能适和我们欧洲的字型、我们 的字型太 小很难刻在木头上。
他们的印刷方法用一个明显的优点,即一制成了木版, 就可以保存起來并可以用用随时随意改动正文。也可以增 删,因 为木版很容易修孙,而用这种方法、印刷者和文章作者都无需此时此地地一版印出极大量书,而能够视当时的需要决定印刷量的多少。我们从这种中文印刷方法中得益非浅,因为我们自己家中的设备印出了我们从各种原来书写的文字文字翻译成中文的有关宗教和科学的题材的书籍。老实说,整个方法非常简单,只要看过一次这种印刷的过程,人们都想会亲自 试试。正是中文印刷的简便,就说明了为什么这里发行那么大量的书籍,而售价又是那么出去的低廉。没有亲身目睹的人是很难相信这类事实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3
主题: 2
帖子: 2620
注册: 2011年3月
等待 发表于 2018-10-16 20:45
印一页排一版?也不是不可以啊,但代价就是对管理的要求更高了。而且关键是,汉字那么多,要提高效率的话,三千常用字准备一万个字模,那总是...

我认为阻碍中国活字印刷普及的不是方块字,虽然它确实要比西方字母在活字印刷时要麻烦点
而是识字率和民权的衰落,活字印刷比雕版印刷最大优势在灵活,印书没有优势 印报 杂志等时效性更強 重复利用更多的印刷物才有优势
而古中国百姓几乎完全闭锁 绝对的被统治 几乎没有参政权 时政性強的报业没有生存空间
而古登堡的发明正在工业革命前夜,西方市民阶层政治权力相当活跃 有对政治 经济新闻有获知的需求 所以活字印刷在西方能快速普及
发明是顺应时代的
本帖由IOS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0.278
主题: 138
帖子: 3503
注册: 2002年4月
鸳鸳相爆何时了 发表于 2018-10-16 20:37
你前面说的是打字机,不是活字印刷。你后面说的这个问题,几百万字的小说需要几百万个字模?你认真想过这个事儿吗?


印一页排一版?也不是不可以啊,但代价就是对管理的要求更高了。而且关键是,汉字那么多,要提高效率的话,三千常用字准备一万个字模,那总是要的。一页里面总有几个反复出现的字,这个没什么可争的吧?你想想是管理一万个汉字模容易,还是管理一百种英文字模,总数量大概一千个的容易?

最终汉语出版物选择雕版印刷而不是活字,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古人也不傻。以那时候的客观条件,活字印刷就是四个字:奇技淫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为啥中国的马车都是两轮的?而西方的马车都是四轮的?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