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有人喜欢《走向共和》吗?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31.453
主题: 11
帖子: 454
注册: 2003年4月
觉得看完了对李中堂、老佛爷、袁大人的感觉如何?
这部电视剧原作共60集,现在是59集。剧作的策划力量搭配十分合理,计有前出版商,现电视商刘文武,长沙电视台副台长罗浩(这是宋祖英的丈夫,列位有不信的权利,但我劝列位相信),※※台编导吴兆龙,还有电影摄影出身的导演张黎。刘擅长瞄市场,罗擅长组织和把握政策,而吴是武大中文的高材生,擅剧情故事的演绎。若诸位有心,会发现,组织创作《雍正王朝》的也是这三个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898 回帖:3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6.578
主题: 154
帖子: 8366
注册: 2001年8月
优质内容勋章 内容贡献勋章 月赛优胜标识
刚刚看完最后一集《走向共和》,感觉剧到高潮时哑然而止!不是留下许多回味,而是断尾巴蜻蜓?虎头蛇尾!
我不明白,该剧是原先就是59集呢?还是被砍成这样?

[tantan 编辑于 2003-05-18 23:0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842
主题: 18
帖子: 1941
注册: 2003年1月
1、这部电视剧是一件商品,它的终极目的是投资回报的最大化;

2、在中国,娱乐产品往往被赋与教育功能预期,所以有一个存续力很强的群体习惯了以此功能衡量其价值,这是中国娱乐产业(文化产业、创意经济)迟滞发展的原因之一;

3、将其作为※※教科书或者参考书来观赏的任何行为都是无意义的;

4、作品产生的时代特性永远比其所反映的时代特性更值得关注;

5、※※事实固然是恒定不可更改的,但是其恒定的状态细节往往是不可知的,尤其是一些关节点;

6、立夏寒生,清末的腐败没落是早就决定了的,不应墙倒众人推;

7、反对任何借事生事、逆潮流而动的人和行为。

-

[附庸风雅 编辑于 2003-05-15 15:0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677
主题: 30
帖子: 4938
注册: 2003年2月
孝敬大人们的银票、好处费远远大于他们的收入,否则他们就不贪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5
帖子: 1198
注册: 2001年11月
各位,有一事想问。这里面的孝敬大人的银票都是xxx万两。俺就在想,这好处费和大人的年收入相比,是什么个差价呀。再问,这中堂、都督等的官奉是多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2.144
主题: 28
帖子: 2429
注册: 2002年10月
这是我在隔壁的发言:

EOS120
泡菜
帖数:575-101
图数:0/2-0
字数:60K-9K
注册:2002年10月
大家就不要再谈《走向共和》了,我慕名看了几集,被里面错漏百出的虚假情节气走了。里面孙中山居然在一成立同盟会的时候就被同志称为“总理”了,在没有电报电话的情况下北京早上发出的文件中午就到了广东。赴外国考察的五大臣被炸伤一节更是漏洞百出,壮烈赴死的同盟会杀手看起来萎琐鬼祟,以遇事冷静著称的西太后犹如气急败坏的母鸡,在严格的礼法约束下总是小心谨慎的一二品大员的夫人们居然敢在太后面前撒泼,陌生人进出戒备森严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比去现在的大学图书馆看书还容易。


如果鸡蛋是臭的,吃了一口就可以吐了,大家不要继续吃下去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6.971
主题: 116
帖子: 4498
注册: 2001年7月
特别是提到西方国家议会就是清流的观点,实在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点委实不能苟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8
帖子: 72
注册: 2003年3月
走向共和果然使人耳目一新,甚至瞠目结舌,细细想来,倒也合乎情理。

先说雍正王朝吧,该剧给人的明显感觉就是-翻案,不错,雍正的确作了很多清朝皇帝没有做到的事情,比如:摊丁入亩,打击朝臣结党。这些事迹,剧本都明显夸大了,但是雍正的一些错事,比如:用人不当,房事太乱,在电视剧中却一带而过。所以该剧还是不客观的,有其主观的动机,而且好像始终在暗示什么。

到了《走向共和》,暗示的意味就更强烈了,比如在光绪被软禁后,慈禧眺望瀛台,体现了母子情深的剧情都加入其中,事实上,这些情节根本无法考证,显然是编剧杜撰所为,其主观的意图可见其一。

《共和》还大力诋毁康梁,比如:康在变法前的狂妄,变法后出逃的狼狈(躲在货箱中),奉衣袋诏在日本敛财;梁窜改谭嗣同诗篇(此情节恐也不可考),被康打手心(此情节恐也不可考),等等。

不可否认的是,戊戌变法尽管是君主立宪,但却是※※走向共和的一个重要的过渡环节,起到了重要的思想革命的作用。但是编剧却在主观上如此贬低戊戌变法,实在费解。

确实,学术界关于是非的争论,有其客观性,但总体观之,还是有个风向标;但是对于大众舆论,出现重大的导向变更,若没有高层的首肯,几无实现之可能。

从“雍”“走”2剧观之,体现了一个指导思想的变化,也无怪乎罗浩(这是宋祖英的丈夫)亲自操刀,嘿嘿,这其中是什么暗示,无须多言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17
主题: 24
帖子: 763
注册: 2002年8月
原来这早有一贴,怪不得我的没人看,联上来吧: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5301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787
主题: 24
帖子: 445
注册: 2002年1月
看了十来集,孙中山演得好象不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1.777
主题: 211
帖子: 2184
注册: 2001年3月
年内主力装备
LEICA CL
GFX50S II
LEICA SL (Typ 601)
远景: 呵呵,刚刚我在给OKJ讲《走向共和》里面一个被删掉的镜头,这边就开始讨论了。
------------------------------------------------------------------------------
删了什末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1.453
主题: 11
帖子: 454
注册: 2003年4月
后浪兄所说不错,转贴一点※※※当刺客的事。
※※※1905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任评议部评议长。《民报
》创刊后,曾主编《民报》,在革命与保皇的问题上,对保皇派进行猛烈抨击,发
表了不少文章,声誉鹊起。1907至1909年问,革命党人多次起义失败,汪
甚感失望,1909年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以欺骗舆论,维护皇权。于是汪“谋
一击清廷重臣,以事实表现党人之决心。”同年11月上旬,汪与黄复生、喻培伦
等人从香港来到北京。他们暗杀的对象是摄政王载沣。载洋是宣统皇帝博仪的父亲
,因博仪当时年幼,摄政王实际上主持一切政务。
    摄政王府座落在地安门外后海鸦儿胡同附近。江与喻、黄等埋置炸药地点原拟
在鼓楼大街,又改在烟袋斜街,皆因故作罢。最后确定在银锭桥。1910年3月
的一个深夜,汪与喻培伦、黄复生在桥下掘土,因犬吠声四起,不能继续工作。次
日晚喻、黄两人刚刚将炸药埋好,就被桥上行人发现,事遂败露。接着※※※等人
被捕人狱。
    他在狱中供词长达数千言,痛斥清廷侈谈立宪的极端虚伪,指出“其宗旨在于
巩固君权”
当汪被捕后,自料必死,吟诗言志,在狱中成《被逮口占》四首,其中一首是: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但这种豪言壮语,并未能持续多久。在清廷对他实行软化政策后,民政部尚书
肃亲王善耆找汪多次密谈,又改善他在狱中的物质条件,配置单间住房。这一切使
※※※对善耆由衷地感恩戴德。
    政治上的不坚定,反映在汪的这段狱中生活尤其明显。他“终日披卷吟咏,颇
觉安逸”,诗词风格也由高亢激昂一变为低沉消极。
    他在一首《述怀》长诗中写下这样的句子:
   平生慕慷慨,养气殊非学。
   哀乐过剧烈,精气潜摧剥。
   这是自我仟悔、自我否定的言词。但是※※※并没有就此止步。1911年1
0月武昌起义后,他作为政治犯被释放出狱。(转自《大唐中文》)
从这点看,汪不是个怕死的人,所以后来的变节,一般是认为政治野心不遂,导致与蒋分裂。汪起家于刺客,却长得面如美妇(不是我的评价,写※※小说的人都这么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963
主题: 181
帖子: 4862
注册: 2001年4月
yltongtong
泡菜
帖数:37-3
图数:0/0-0
字数:1K-0K
注册:2002年12月  非常好看,非常※※。但是感觉到戏里面把革命党人和※※※※一样,老是暗杀,放炸弹。


这才是展现※※那, 革命党不是维新派。※※※也亲身干过这个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614
主题: 70
帖子: 567
注册: 2002年12月
非常好看,非常※※。但是感觉到戏里面把革命党人和※※※※一样,老是暗杀,放炸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5.909
主题: 72
帖子: 5635
注册: 2001年8月
呵呵,刚刚我在给OKJ讲《走向共和》里面一个被删掉的镜头,这边就开始讨论了。
   
    两言以蔽之:
    1、文戏“接近※※真实”;
    2、武戏(战争场面)“一塌糊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876
主题: 21
帖子: 844
注册: 2002年9月
很好的一部片子,也是很有深度的片子,至于其他方面差一点也可以理解.

※※上的东西有着太多的相似性,也就象一种轮回,周而复始.

看样子是要多读点※※,有时候发现我们这一代对近代史真的了解很少.前一段,没事看了看东欧近代史,才发现※※真的有这么相似.不过,这方面的资料少也是一个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ESD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285
主题: 1041
帖子: 7801
注册: 2002年12月
《走向共和》观众有“三高” (ZT)

59集大型※※剧《走向共和》播出已过半。
据央视一项收视调查显示,虽然这部剧收视率不算高,
但其观众群体大多呈现三“高”,
观众学历高、收入高、年龄层偏高,
为近年央视播出电视剧所少见。
大型※※剧《走向共和》 4月 12日起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开播,
之前央视专门委托权威收视率调查公司进行市场研究,
这是继《 DA师》后,
央视第二次就某部电视剧在播出前进行市场调查,
足见重视程度之高。
昨日,记者从央视获悉,
《走向共和》开播时全国收视率为 3.1%,之后略有增长。
成都地区收视率为 2.3%,排在同期播出的电视剧
《男才女貌》、《倚天屠龙记》、《乾隆王朝》等电视剧之后。

央视有关负责人表示,荧屏上近年来“戏说”※※成风,
观众已经形成收视习惯,
因此“正说”的《走向共和》收视率不高并不奇怪。
不过,这部剧的观众群体素质非常高,
呈现“三高”———高学历,
78%的观众学历在大学以上;
高收入观众多、平均月收入在 2500元以上;
中年男性观众多,主要在 30至 49岁之间。
这是央视近年来观众群体素质最高的一次。
这些观众普遍认为,《走向共和》对※※的阐释有突破,
场面宏大,制作精致,人物形象鲜明。

观众中有近
90%认为李鸿章演得好,
73.4%的观众认为孙中山演得好,
68%的观众认为※※※演得好。
与《雍正王朝》、《孙中山》等类似题材的※※剧相比,
52%的观众认为《走向共和》与它们的吸引力相当,
42%的观众认为比以前看过的同类题材电视剧更好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6.578
主题: 154
帖子: 8366
注册: 2001年8月
优质内容勋章 内容贡献勋章 月赛优胜标识
片子不错,但现在宋祖英唱的片尾曲实在不敢恭维,歌词好像与剧情没什么联系,还软绵绵的,真不如原先徐佩东唱的“走向共和”有气魄!
片尾的仿旧电影胶片的手法也很新颖,但不知为什么,非要插点广告?缺这点钱?

[tantan 编辑于 2003-05-13 10:2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56
主题: 30
帖子: 2098
注册: 2001年11月
从摄影角度来看,拍得不错,一反国产剧照到哪里哪里亮,摄影用光非常好,色彩凝重,大胆的光比,无论人物或场景,层次丰富,好象是胶片拍的。
唯一的不足,战争场面烟火最差,又不是燃烧弹爆炸,又不是在晚上爆炸,唉!国产电视电影的通病,就是对战争场面烟火表现最差劲最不逼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838
主题: 25
帖子: 1778
注册: 2001年6月
(ZT)慈禧太后给影视圈的一封感谢信
    影视圈各位大牌大腕们:
  
    你们辛苦了!你们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一次次再现了我天朝大国的泱泱风度,我谨代表大清王朝列祖列宗、孝子贤孙及拖辫子的子民们向你们致敬!
  
    各位都是文化精英,想必对某些动机不纯的小文人强加给我朝的一些诬蔑不实之词烂熟于心,例如“文字狱扼杀思想”,那不是文人给逼出来的吗?若非这些鼠辈在歪诗小文里夹枪弄棒,我们又何苦像鸡蛋里挑骨头似地劳神费事呢?再说哪,思想思想,做臣民的怎能胡“思”乱“想”?圣人有言,“思不出其位”嘛。感谢你们通过某剧写出了所谓文字狱真实的一面,剧中雍正帝一面为国事累得吐血,一面还要和那个闹事的腐儒曾静苦婆心地讲道理辨是非,多么富有人情
  味啊!这样千古难遇的明君圣主,居然有人给他扣上“暴戾”“残忍”的屎盆子,其心何居?又有人说我朝是中国专制制度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朝代,我不知道这是骂呢还是夸呢。就算是骂吧,专制也有好坏之分。在我天朝大国,当专制“专”得好的时候,外无洋鬼子觊觎,内无※※造反,百姓男耕女织安居乐业,民风淳厚可以坐享天伦,天子圣明,官员清廉,一副太平盛世图景。只有专制“专”得
  不够的时候,才会内忧外患,相煎相逼。人人称颂康乾盛世,但几人知道“盛世 ”与“专制”的关系?
  
  看过你们的电影电视剧,我顿时生出一种知遇之感。 
  
  我朝十几个天子,你们几乎拍遍了,而且每部都是场景宏伟、耗资巨大、阵 容豪华的大制作。你们对清朝如此关爱,我甚感欣慰。你们运用无与伦比的艺术 天才塑造了十几个血肉丰满、性格各异的清朝皇帝形象,如沉稳刚毅、爱民如子 的康熙,鞠躬尽卒、不怕诽谤的雍正,风流倜傥文武全才的乾隆。你们还没忘在 圣明天子正确领导下的那些清官良吏如刘罗锅、田文镜、于成龙等等,这些人物 群实在是你们为宏扬我中华传统文化所作出的一大贡献。
  
  又听说大清王朝所有能上台面的人物中,唯独我叶赫那拉氏未蒙各位青睐, 即使上了屏幕,也是一副尖酸刻薄相。这没关系,我不就是招抚※※※引来了八 国联军,杀了戊戌七君子逼走了康梁,挪用购买军舰的银子修了个颐和园招致中 日海战大败吗?这只是一种说法,换个观察角度也许会有不同的说法呢!要是我 不挪用购买军舰的银子,安知那些军舰不会同样葬身黄海,尔等现在又哪有一座
  名园可赏可玩?当然,我这仅仅是举个例子提示一下罢了。我坚定地相信,随着 时间的推移,观念的更新,你们必将重新认识重新评价我叶赫那拉氏的。 
  
   目睹屏幕上铺天盖地的辫子、小脚、八股,耳闻威严婉转的“朕”、“皇阿 玛”、“皇额娘”,我倍感亲切,仿佛回到了大清盛世。我有一点预感:通过你 们艺术的巨大感染力,“皇阿玛”、“皇额娘”等等称谓,说不定会成为另类青 少年新的时尚用语。也就是说,他们很可能不再叫自己的父母为土里土气的“爹 ”、“妈”、“大”或者洋鬼子气十足的“爹地”、“妈咪”,而代之以古今中 外独一无二的“皇阿玛”、“皇额娘”。 
  
   预言其实已经不成其为预言了。近日读报得知,某大城市的一位小女孩突发奇 想,竟叫父母为“奴才”,而要求父母毕恭毕敬地称她作“主子”。瞧,我的预 言正以惊人的速度变成现实。毫无疑问,这也有各位大牌大腕的教化之功! 
   
  紧紧握你们的手!
  
  叶赫那拉氏
  公元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
  
  ===========================================================================
  
  
  影视圈给慈禧太后的回函
  
  
  太后老佛爷:
  
  不意竟收到老佛爷您的御笔,实是万万万万万万没想到的。今个儿早上太阳 从东边出来,始信是真不是梦。
  
  想奴才只是拍了几部皇阿玛的戏,与老佛爷您日理万机比,那是萤光比之浩 月。何得何能,竟得天恩,几欲致奴才于万劫不复之地。
  
  奴才感激涕零,诚惶诚恐,叩首叩首再叩首。
  
  奴才拍皇阿玛的戏,实是按了私心(罪该万死),想捞几个钱的用用。前几 年折腾了几部现代戏,可是又是汽车又是飞机的,耗资太大,没捞几个钱的不说, 还惹上了一两件官司。一次偶尔拍了个清宫戏,没想竟红遍大江南北。让奴才大 大的赚了一把铜钿,一洗几年的晦气。奴才想这戏好拍,投资不大,又死无对证
  (又万死)。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又折腾了几位皇阿玛(扰了您们清静,又又 万死)。
  
  太后责奴才没把您搬上银屏(又又又万死)。万望老佛爷体谅下情,奴才实 有不得已之苦衷:一是几部戏走进千家万户后,尽管迷倒了不少少公子小姐们, 也大大地赚了一笔,可社会反应很不佳,引起了众怒,说奴才瞎编乱造张冠李戴 等等,歪曲了※※,口诛笔伐的不绝(前两天教育在线还有一个叫康生的还在抱 怨说他五岁的孩子看了奴才拍的戏后要老爸老妈叫她陛下什么的)。奴才被骂怕
  了,不敢再冒天下只大不韪。只好忍痛割爱割钱。二是太后老佛爷虽然遥控国事 ,可深居后宫(恕奴才愚笨,不能领会老佛爷不效法武老前辈的良苦用心),抛 头路面太少。实难与风流才子们牵强附会。所以才委屈了老佛爷您(又又又又万死)。
  
  老佛爷如今责备的是,奴才是良心让狗的吃了去。士为知己者死,奴才这两天已弄了几个作秀文人在编本子,赶明儿就开镜。尽快让老佛爷您与盼您等您的观众见面。有老佛爷您撑腰,奴才是什么都不怕的了。
  
  奴才顺便请示老佛爷您:您是喜欢与李鸿章搭配呢?还是与曾国藩捉对?咸 丰爷英年早逝,仅靠奕忻一个人难吊公子小姐们的胃口(又又又又又万死)。
  
  敢不紧握老佛爷您的手?
  
  您永远的奴才夏卞岛
  大清灭亡九十周年忌日
  
  (又附:奉上第一集《曾国藩舞文弄墨沐天恩 洪秀全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样本请 老佛爷您过目,望斧正为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4
帖子: 71
注册: 2003年5月
只看了两集,※※※借刀杀人,好恐怖!

但感觉这片子拍得不错,尤其对李鸿章的形象改造。

只可惜再也没看下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486
主题: 101
帖子: 6790
注册: 2001年6月
人云亦云又怎么了?:)我们又不是做※※研究的,对※※哪能有自己独到特出的看法。也只是对各种现有的观点(有些是※※学家的,有些是文人政客的)做个选择,选最符合自己喜欢,最让自己的内心存温良敬意的观点而已,或者再把这些杂糅一下,但也总脱不了“人云亦云”吧。
如果只是想跟中学※※课本上的※※观点决裂,也没必要这样矫枉过正。看看钱穆的《※※大纲》,或者看看房老的文章吧,那才比较的有※※真实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4.874
主题: 18
帖子: 4285
注册: 2002年11月
《走向共和》中有不少道具年代错了:

1。八国联军用机枪杀※※※。机枪是一次大战中期、约1916年才有的,1900年八国联军那里来的机枪。

2。※※※带领‘警察’到天津接管‘防务’,记者们用的相机是1940年代出的,而当时
应该使用的是洋人给“老佛爷”照象用的‘大木头盒子’相机。

3。“老佛爷”到※※※屯乒的小站视察,乘座的汽车应是现保存在颐和园内的、貌象马车的《奔驰》。

4。火车头象是咱们国家解放后大批量生产的‘前进牌’机车。

明显、严重地整错了不少道具,实在是不应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7.407
主题: 32
帖子: 559
注册: 2002年1月
喜欢,当作上※※课天天看,发现以前对那段※※的了解是那么的单薄,特别是对※※人物的理解,从学校的教科书中得到的是很片面的概念。

感触很深的是在延续了千年封建帝制的中国,对于那些抱有共和或立宪理想,并为之献身的志士,的确令人敬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ESD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285
主题: 1041
帖子: 7801
注册: 2002年12月
※※大戏(ZT)
  随着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热播,洋务运动、※※水师、李鸿章、慈禧太后、※※※……也引起了人们的重新关注。如何评价上述※※事件或者人物,也成为人们争议的焦点。在近代中国从封建专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中的一些※※人物自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部电视剧在不少方面明显汲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对某些※※人物作了不同以往的诠释,这种新诠释或许会引起观众的争论;同时,这部电视剧对某些※※人物则作了与史实相差极大、甚至完全相反的演绎,则极可能误导观众。

  这部作品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进而把洋务重臣李鸿章放在近代非常复杂的※※脉络中进行※※的阐释,而不是简单作道德的、充满义愤且带有脸谱化的评判。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追求近代化的运动,虽然它只是引进西方大机器生产,但他遇到的阻力超出现代人的想象。如要不要修铁路、造轮船、架电线、用大机器生产、办新式学校、学习数理化、派留学生等等,都遇到顽固派和社会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使洋务运动进行得很不顺利。从19世纪50年代参与※※太平天国、而后兴办洋务,到1901年去世,李鸿章成为晚清重臣40余年。可以说,晚清的种种矛盾,如变革与守旧、中外关系、面对一次次列强侵略是战是和的艰难选择、朝廷与外臣的关系、朝廷内部帝后两党的争斗、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全都集于李氏一身。在这千头万绪之中,他认识到中国面临的是“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遇到了“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作为中国近代化纲领,识见超出当时一般官僚。或许,人们会认为李鸿章最大的污点是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确,这两个条约确实是丧权辱国,但问题是签订这两个条约并不是李鸿章的个人行为,而是代表当时中国※※※※行为,最后的批准权实际在朝廷。但在皇权至上的中国,舆情汹汹,却不敢指谪朝廷,而是将※※行为变成谈判、签约者的个人行为,对签约者可尽情痛斥。其实,此正合朝廷之意,因为朝廷要藉此维持自己的尊严。例如,在李鸿章签订经朝廷批准的《马关条约》后,光绪皇帝就严责他“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而与光绪相对的后党也急于和他“划清界限”,要员荣禄也指责他“误国”“甘为小人”,他的直隶总督、※※大臣的职务都被免去,无奈地京师投闲。

  其实,学术界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对洋务运动、洋务重臣李鸿章等人的重新研究和评定,虽然仍有种种不同看法,但二十多年来这种观点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至今已觉不新鲜”。不过,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在学界早已蔚为“大观”的观点却一直局限在学术领域,对非学术领域的影响甚微。这次《走向共和》有意识汲取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标志着新的学术观点在二十年之后终于对学术圈外产生影响,可说是艰难的突破。记得二十年前这种新的学术观点刚刚产生时,学术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曾为之激烈争论。

  但必须指出的是,或许是这部电视剧的容量有限,在对洋务运动、李鸿章等洋务人物作了新诠释的同时,却又有“矫枉过正”、过于简单化之嫌。洋务运动是一场“官办”的办实业之路,因此有着天生的※※※※的缺欠。一些兴办洋务的人员在冲破重重阻力创办各种近代化企业时,也捞了不少私利,许多人就此成为中国的巨富。如盛宣怀为人干练,是李鸿章的得力助手,创办洋务企业可谓功勋卓著,但个人的贪渎也是出名的,所以他曾被认为是中国的“首富”。而且,洋务各派系间的明争暗斗非常激烈,李鸿章与张之洞的矛盾就很深,这点在这部电视剧中完全没有反映出来。其实,如实地表现这些,更能使人感到※※的复杂与丰富。进步事业、进步人物,往往也会有很浓重的阴影,也会有严重的缺欠,对此大可不必修饰,掩盖。这种粉饰的结果,是把复杂的※※简单化了,变成一种黑白分明的类型片,陷入了另一种“脸谱化”,即使从艺术的观点来看,也减弱了艺术感染力。

  在这一段时间内,慈禧太后掌权长达48年之久。大体而言,她精通统治之术,关心的主要是自己的权力。对洋务派,她容忍,特别是对李鸿章更加重用。但同时,她又严防任何个人、政治派别的势力过大。可以说她又是反对洋务运动的顽固派的后台,支持他们对洋务运动进行严重的掣肘。精于治术而昧于世界大势,必然给中国带来一系列灾难。或许是为了摆脱“负面人物”的脸谱化,《走向共和》力图对慈禧进行某种修饰,但总使人感到过于牵强。

  在“走向共和”的历程中,维新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阶段、环节。使人难以理解的是,这部电视剧在肯定了洋务、主张共和的革命党,却丑化、矮化维新派和支持维新的人物。如光绪皇帝的师傅、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几乎是全力支持康有为,可以说,如果没有翁同龢的鼎力推荐,光绪皇帝是很难那样器重康有为的。然而这部电剧却把翁塑造成一个“两面派”,表面上支持康,背后却封了维新派的强学会。实际上,翁同龢一直都支持康有为,而封强学会的恰恰是李鸿章的亲家、后党官僚杨崇伊。而正是在翁同龢的努力之下,才在北京强学会的旧址设立官书局,翻译外国新书和报刊,继续宣传维新事业。《走向共和》“杨冠翁戴”,不知是出于何种考虑。由于在主张维新的人中翁同龢权力最大,所以慈禧才要在新政实行的第四天一天之内发三道打击光绪皇帝和维新派的谕旨,其中第一道就是免去翁同龢的职务,驱逐回籍。对此,光绪帝万分悲痛却又没有办法。但此剧中却表现光绪对翁的人品有所认识而将其免职。康有为是最重要的维新派人物,也是中国近代思上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此剧对康的个性张扬和爱财等等作了漫画式的表现,但对他许多精彩之处却故意回避。光绪皇帝早就想见康有为,但因为康的官品太低而只能让翁同龢、李鸿章、荣禄等代为“召见”。他们问了许多尖锐的军国大事,康都有独特的见解,可说是“舌战群儒”。此事不需任何艺术加工,本身即是非常出彩的一段戏,但剧本创作人员却故意视而不见,惟恐康太“出色”。相反此剧着意表现康要杀一二个※※的简单激烈和在朝廷上力争“变服制”这类小事,使人感到康等维新派的可笑。梁启超是近代中国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那一枝“笔锋常带感情”的如椽巨笔使全国舆情为之一变,甚至影响了从鲁迅、胡适直到※※※等一代人物。在此剧中梁氏的光芒和英姿全无,相反一直好像是个唯唯诺诺的“小学生”,完全被“矮化”,甚至在孙中山面前仍如小学生一般。其实,如果正面表现改良与革命的思想争论,将使该剧更有思想深度。对维新派的丑化和矮化严重违背史实,表明作者对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缺乏应有的了解。可以说,这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的败笔,至为遗憾。

  ※※※是这部电视剧塑造得最为成功、精彩的人物。既没有脸谱化,却又把他的权谋数术、狡猾奸诈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清末新政中※※※确实成绩出色,所以才能博得较高的声誉。对此,该剧也没有因为他是一个※※的负面人物而无视。可以说,该剧对袁氏的※※定位相当准确。

  在※※剧中如何表现※※人物的确不易,关键在于对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要※※人物的“※※定位”要有大体符合史实的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艺术家当然有种种艺术创造、想象的自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963
主题: 181
帖子: 4862
注册: 2001年4月
softgwall
不喜欢,连看都不想看,那个时候共和过吗?
现在这些所谓的“满清翻案风”是不是有点符合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这样也就很容易为现状开脱了。:)

我觉得房德龄的两篇文章挺不错的:
http://cul.sina.com.cn/s/2003-05-11/33651.html
http://cul.sina.com.cn/s/2003-05-07/33325.html
特别是提到西方国家议会就是清流的观点,实在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中国※※上历来都有的清流误国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吧。


呵呵,的确是没看过,并不加思索才会说出的话。
开始我也是没兴趣,等看了两集,越看越有味。

关于翻案风的说法,我很不同意,认为那才是一种人云亦云。再说了,撇开真实性不谈(我认为比以往的脸谱都真实),至少那还是一种新视角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486
主题: 101
帖子: 6790
注册: 2001年6月
不喜欢,连看都不想看,那个时候共和过吗?岂不是“为赋共和强说清”啊。联想到“雍正”一剧,好像是“为赋明政强说清”。呵呵。
现在这些所谓的“满清翻案风”是不是有点符合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这样也就很容易为现状开脱了。:)

我觉得房德龄的两篇文章挺不错的:
http://cul.sina.com.cn/s/2003-05-11/33651.html
http://cul.sina.com.cn/s/2003-05-07/33325.html
特别是提到西方国家议会就是清流的观点,实在是有点豁然开朗的感觉。中国※※上历来都有的清流误国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吧。

[softgwall 编辑于 2003-05-13 09:3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0
帖子: 289
注册: 2002年10月
近期难得有的一部喜欢看的片子,撇开艺术手法,人物的描述比较中肯。

引用:我还很喜欢原来的那首结尾的那首歌!!!!!!!!很好听也很有深意
可惜现在换了一首,唱的不知所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3.858
主题: 298
帖子: 11467
注册: 2001年4月
很疑惑网上总有人说这个电视剧在给这个人翻案,给那个人翻案。其实很准确啊,至少没有出格的东西。这个电视剧绝对没有把慈禧塑造成正面或是中间人物,只是个中间面孔的反面。昨晚看的两集,看她对立宪的态度,对臣子的态度,还有光绪皇帝的死,我觉得,眼前的就是慈禧应该表现的样子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有人喜欢《走向共和》吗?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