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一个法国哲学家笔下的哲学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993 回帖:3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045
主题: 5
帖子: 654
注册: 2003年2月
喜欢, 贴出来吧. PP和哲学本质一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13
帖子: 167
注册: 2000年10月
《哲学小引》前   言
  
                              哲学:关于智慧(不单单是科学) 的学问和训练。
                                                          ——康德

    哲学,就是自己进行思考,但没有谁能够不借助他人特别是从前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进行有效的思考。哲学不仅是一种历险,它也是一种工作,不付出努力,不通过阅读,不借助工具就无法进行。最初的尝试往往不甚顺利,从而使很多人望而却步。这就是促使我近些年出版《哲学丛书》的原因。这个丛书讲些什么?它是一种哲学启蒙丛书,共十二本小册子,每册选刊四十篇左右短小文章,卷首冠以一篇几页篇幅的小引。在小引中,我试图就某个概念阐明我认为是最根本的问题……
这十二篇小引经过修改和较大的补充,结集为本书。但我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它仍然是一种启蒙,也可以说是进入哲学的一个门径,是众多可能的门径之一。但在读者掩卷之后,他仍须自己去选择进一步学习的著作,因为,如果他愿意,他迟早要编选出自己的哲学选本……哲学已历经二十五个世纪,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如果这本小书能使这个或那个人产生走近这个宝库的愿望,能帮助他在那里找到快乐和光明,那么本书的写作就不是徒劳的了。
至于丛书的读者对象,我首先想到的是青少年,但后来,特别是通过我收到的书信,我发现远不止这一范围。不过现在仍可能看出我最初立意的痕迹:某些例证的选择、某种角度、某种口吻、有时对某些方面的强调,等等。这也可以说明,在书中我为什么对读者以“你”相称,这对我是不得已的事,因为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自己尚未成年的儿女们,而不是我的学生;对学生们,我从来都是以“您”相称……这些特征,我认为在结集时没有修改的必要。从事哲学并没有年龄的限制,但青少年比成年人更需要他人的陪伴。
那么哲学是什么呢?我已经多次进行说明,特别是在这十二篇小引中的最后一篇。哲学不是一门科学,也不是一种知识;它也不是一门学问:它是对已掌握的知识的思考。因此,康德说我们无法学习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如何从事哲学。怎么从事哲学呢?从事哲学,就是对自己的思想,对他人的思想,对世界,对社会,对经验告知我们的东西、对经验告知我们不知道的东西等等,进行诘问。在这个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这个或那个职业哲学家的著作,这是必需的。我们将思考得更好、更有力,更深刻。我们会走得更远,更快。但康德说,这位著作家“不应被视为判断的标准,而只是一个使自己对他进行判断,甚至进行反驳的契机”。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我们从事哲学。哲学领域有专家、有专业人士、有教师,这理所当然。但哲学并非首先是一门专业、一门技艺、一个大学里的学科:它是构成人类存在的一个维度。自从我们具有了生命和理性,就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两者相互对话的难题。诚然,不从事哲学也同样可以进行理想思考(比如在科学当中),不从事哲学也同样生活(比如生活中愚昧或狂热当中)。但是,不从事哲学,则既不能思考生命,也不能体验思想,因为这本身就是哲学。
生物学并不告诉生物学家应该怎样生活,也不告诉他是否需要生物学,甚至也不告诉他是否应该从事生物学。各门人文科学也从来不说明人类有什么价值,这些学科有什么价值。这就是要从事哲学的原因:因为必须对我们所知道、所经历、所欲求的东西进行思考,因为任何一门学问都不足以完成这种思考,或避免这种思考。艺术,宗教,政治。这些都是重大的课题,但它们本身也需要被诘问。不过,一旦人们开始诘问它们,或就它们更深入地诘问自己,那么他就已经从中走了出来,向哲学迈了一步。当回过头来轮到哲学本身被诘问时,任何哲学家都不会提出异议。但诘问哲学,并不是从哲学中走出,而是进入。
通过什么途径呢?在这里我所遵循的是我真正了解的途径,即西方哲学。这并不是说并不存在其他哲学。从事哲学,就是理性地生活,而理性是普遍的。那么何以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哲学呢?没有人否认,存在着许多其它思辩和精神传统,特别是在东方。但我们无法面面俱到,对我来讲,声称自己介绍大部分只从二手材料获得的东方思想,多少有些可笑。说哲学只是希腊的和西方的,我也不敢苟同。然而在西方,从希腊以降,确有一个深厚的哲学传统,这就是我们的传统,对此我跟其他人一样深信不疑。我希望引导我的读者走向这个传统,走进这个传统。以如此简短的小引实现这样的野心,已经非常不自量力了。这自然是“小引”题中应有之意,其不足之处也可从中找到遁词了。
我前面说过“理性地生活”。这种说法指出一个方向,即哲学的方向,但它不能穷尽其全部内容。哲学是一种彻底的追问,是对普遍和终极真理的探求(而不是象科学那样针对个别的真理),是创造和运用概念(虽然其它学科也这样做),是反思(从精神或理性回归自身,即对思考进行思考),是对自身※※和人类※※的沉思,是寻求最大可能的和谐、最大可能的合理(也可以说是理性的艺术,但它导致一种生活的艺术),不断地提出假设、论据、理论,有时还要建构体系。但哲学同时也是,而且可能首先是,对虚妄、偏见、空想的批判。所有的哲学都是战斗。它的武器就是理性。它的敌人,就是愚昧、宿命论、蒙昧主义——或者说是其它人的哲学。它的同盟军是科学。它的对象,是包括人在其中的一切,或者是处在一切当中的人。它的目的是智慧,即幸福,但这是在真理当中的幸福。人们说,搁板上有面包;那太好了,哲学家的胃口大着呢!
实际上,哲学的对象有无数个。一切人类的或一切真的东西都逃不出它的范畴。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康德在他的《逻辑学》中有一段著名的话,把哲学概括为四大问题:我能知道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人是什么?他又指出:“前三个问题与第四个问题有关。”但我想补充一句,所有这四个问题都归结为第五个问题:如何生活?从哲学和人道的角度,这无疑是主要的问题。只要是试图认真地回答这个问题,便是在从事哲学。既然我们不能避免提出这个问题,那么就可以从中得出结论:逃离哲学的唯一途径只有愚昧和蒙昧主义。
必须从事哲学吗?一旦提出这个问题,总之,一旦试图严肃认真地回答这一问题,就已经是在从事哲学了。这并不是说,哲学变成了对自身的诘问,更不是说哲学便是自圆其说。因为我们在(以一种既合乎理性又严肃彻底的方式)就世界、社会、人类、幸福、正义、自由、死亡、上帝、知识等等诘问自己时,同样是在从事哲学,只不过有多寡之别,优劣之分。谁又能摒弃这些东西呢?人是从事哲学的动物:只有舍弃了一部分人性,才能摒弃哲学。
所以必须从事哲学:能想多远就想多远,远得超出我们所知的范围。为了什么目的呢?为了生活得更人道、更清醒、更有尊严、更有理性、更幸福、更自由……这就是我们传统上称为智慧的东西,是一种没有虚妄,没有谎言的幸福。我们能达到它吗?无疑是永远不可能完全达到的。但它并不妨碍我们走向它,接近它。康德说:“哲学对人来说是一种寻求智慧的努力,这种努力是永远不会完成的。”所以更应该立即投身其中。无非是更好地思考,以便更好地生活。哲学是劳作,智慧是安身之所。
哲学是什么?恐怕有多少位哲学家,就有多少种回答。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些答案相互交叉或聚汇到一个根本点上。就我个人来讲,从上学的时候起,我就对伊壁鸠鲁的答案有所偏爱:“哲学是一种活动,它通过阐述和推理,为我们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这是就哲学的最大成功(智慧、愚昧)而言,但即使从未获得圆满的成功,也远胜于甘心失败。幸福是目的地,哲学便是道路。祝各位旅途愉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13
帖子: 167
注册: 2000年10月
法国有一位名叫André Comte-Sponville的年轻哲学家。最初知道他,是因为在国内曾买过一本吴岳添先生译的《小爱大德》(原题Petits traités des grandes vertus, 直译成英文似应是Small treaties of the great virtues, 译成汉语“大德小识”岂不更好?)。当时只是随便翻了翻,也没有细看。2000年底,在巴黎的书店里看到他新出的小册子,题为《哲学小引》(Présentations de la Philosophie),因其浅显,就买了一本,并一口气看完。他算不上是什么大哲学家,但他讲的东西看起来非常亲切。他不讲什么唯物与唯心两条路线斗争,与我们从中学到大学所学的“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也大相径庭。看完之后,竟有一种不可遏制的翻译冲动,于是就顺手把它敲了出来。
说是“顺手敲出来”,其实是故做轻松状。虽然打字对我来说并非难事(一小时三千字),但要把外文真正落实到象点样的中文上,也还是要费一番斟酌。
当时手里只有一台公家扔掉的老得掉了牙的386笔记本,显屏与机身绞接处被压坏,显屏没有信号。于是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土法上马,给它动了一个小手术,居然把造成短路的金属片取了出来,手术成功了!但显屏从此无法自立,必须要拿几本书在后面撑着才行。操作系统是英文瘟31+中文之星+WORD6,每操作一步,那机器都要吱吱咯咯地咀嚼消化半天。反正处理简单的文档是够用了,闲时还可以挖挖地雷——这是俺唯一喜欢的电脑游戏。
前后花了半年多时间,期间屡次中断,甚至几次都是连续好几个星期把它凉在一边。其时正值冬天,塞纳河畔漫长的冬夜里,室内一灯如豆,屋外冷雨敲窗,那情境,虽无红袖添香,亦颇堪入诗入画。
译完了,也没有心思再仔细推敲,个别存疑的字词和专名也懒得再去查字典,翻资料——本来也无意、更没有信心拿去出版——就这么放在那里,已经一年有余,连自己都有些忘了。
昨晚上网,心里突然一动,于是又把它找了出来,翻了翻。如果是按高标准要求,应该说外文的理解既不得于心,汉语的表达复不应于手,以“臆”为译之处当不在少数;但自认为以个人的水准衡量,还勉强说得过去,于是就想拿出来与网友分享,作为“内部资料,供批判用”。也算是“敝帚之享,野芹之献”吧。全书除《前言》外,共12章,约7、8万字(实际字数)。今天贴《前言》和第一章《道德》。如果还有人愿意看,以后再陆续贴。
原本是为了玩才动手翻译,所以也没跟人家作者打招呼。这样贴到网上,不知道是否涉及版权。各位可不要告诉他哟。另外,网友如在别处使用,请注明出处。这里的网管如觉不妥,请按规矩办。
闲言少叙,演出开始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一个法国哲学家笔下的哲学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