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我只是文字的搬运工 —— 看过云漫大师的一篇文章,受益良多,此文正好有对佳能新5D4的新CMOS宽容度探究的,所以在此转贴出来,原文的网址是云漫个人网站的这个:
http://www_majestic-nature_com/Reviews/5D4Review.php,原文都有RAW文件可下载。
佳能5D Mark IV 简短评测
严格地说,这篇短文不能算是“评测”,因为这次没有严格的测试程序, 没有不同机型在同场景的对比。 在下面我会讲述,本来我也没有想做任何评测。用“实拍体会和感受”来做标题也许更加合适。
本月初(2016.10)我突然收到邀请去挪威北部考察旅游资源并拍摄北极光。 我们在挪威的行程(参观游览了挪威北部的几个城市)完全由北欧旅游局和挪威旅游局安排。 此行的目的是向中国读者推荐介绍挪威北部的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观看北极光。除了我们自带的机身镜头外, 佳能公司也为此行提供了最新的5D Mark IV (5D4) 机身和一些镜头如EF 16-35 f/2.8 III供试用。 我们一行受邀请的18人里除了16名中国各大摄影媒体的记者或编辑等媒体人士外, 还有刘展耕老师和我两位摄影届人士。
我因为很早以前就安排好了要在美国波士顿作一个风光摄影讲座,讲完后才能直接飞挪威和大
※※会合,所以和其他人相比我晚到了两天。 不过我依然有近6天的拍摄机会。 和我平时熟悉的在同一个地方住几天等待最佳光线的风光摄影出行方式不同,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 行程满满的异国城市旅游之行。短短六天我们去了4个城市,还在峡湾游轮上睡了一夜。我们乘了飞机、大型游轮、小游船、冲锋艇、 大巴,并乘观光火车穿越举世闻名的Flam高山铁路。我们看了北极光、城市、博物馆、自然风光、并出海看了鲸鱼。 这6天里我主要用5D Mark IV拍摄,我自己带去的5DSR只是在刚开始用了有限的几次,后来我发现我几乎只用5D Mark IV了, 因此对这台机器有了比较深的体会和感受。由于我此行的目的主要是拍摄和线路考察,当时基本没有考虑评测的事。但回来后, 很多持币待购的摄友看到我在微信朋友圈的发图后,纷纷要求我做一个评测总结。 我这才从我拍摄的图库里找出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做了一个事后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点评。
如同我以前在测试别的机身时所说的那样,专业实验室在可控条件下严格地、科学地测试,更为定量、精准、可靠 (只要不是DxOMark那样莫名其妙,毫无任何参考价值的,用一个数字给整个复杂系统打分的所谓指标) 。喜欢看那样测试结果的, 请移步专业测试网站。但我是以一个经验丰富的风光摄影师身份,按我常用的工作流程,拍摄实景而不是分辨率标板或报纸。 我知道哪些指标在实际拍摄中更重要。我相信作为对专业测试网站数据的补充,我的这些测试结果和心得对很多用户会有参考意义。
说起DxOMark,就不能不提lensrental的Roger Cicala的这篇嬉笑怒骂的文章里的妙喻。 Roger Cicala是纽约的一名前外科医生摇身变成的摄影器材出租店老板。 他的博客是全世界键盘器材党的约会搞基圣地。想一想啊,那么多器材,别人有机会把每一种镜头或机身拿来测试一下就足以让键盘器材党垂涎三尺了, 而Roger这个土豪常常任性地一次拿几十个同样的镜头来测试它们之间的区别! Roger每发表一篇博文,键盘器材党的快乐心情, 大概可以和宅男们听说仓老师又出了新作时的心情相比。Roger这次贴了一张三年级男孩的照片,然后他开始恶舌各家评测网站的看到这张照片后的评测方式。 当谈到DxO时,Roger说DXO看到这照片后的评测一定是:
“Third graders rate 82.4 on our child rating scale.” (三年级学生们在我们的儿童成长指标上的得分是82.4)。
Roger,都是同行,无冤无仇的, 你这一巴掌扇那么狠干吗啊?
本测试仅仅只对用RAW拍片的摄影师有意义。如果您追求机身直出,请参阅别处的有关评测。这里所有照片都用RAW格式拍摄。在后期处理时, 我把照片全部导入Lightroom CC。不管前期的白平衡是什么值, 在Lightroom里的白平衡全部设为阳光,。打开了去紫边功能(大部分照片还打开了镜头校正功能)。 除非另有说明,所有其它选项包括锐化和降噪都用缺省参数(关闭降噪,锐化极为轻微)。色彩设定(Profile)选择Adobe 标准 (这是一种比实景更清淡的色彩设定。要得到更浓厚的色彩非常容易,只要稍微增加点对比度,或者把色彩设定改为风光就可以了)。
欠曝宽容度比较
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和宽容度(Exposure Latitude)是大家经常听到的两个概念。虽然在胶片时代这两个名词有比较严格的定义,但在数码时代,它们的含义有点混乱。 不同机构和作者在谈及这些名词的时候,常常在说不同的东西。这里我们不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严格的定义,但大致说来, 本文里的动态范围是指相机传感器能够记录下来的最亮和最暗的光线的亮度比值。宽容度这个概念同样混乱。在有些作者的定义里,宽容度和动态范围是一个意思。 不过大部分人认为的宽容度,是指当我们前期曝光偏离理想值(不管是错误还是有意而为之)的时候,通过后期操作能够恢复和还原原始场景的能力。 宽容度和动态范围密切相关,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比如彩色反转片的动态范围一般在3-5档,但曝光差了0.5档一般照片就不可用(除非迫冲), 所以它的宽容度一般只有0.3档作用。 数码RAW文件和胶片负片不是直接成像,而是要通过后期成像。我们可以在后期控制整体和局部反差来弥补前期曝光的偏差, 因此它们的宽容度一般会比直接成像的介值如反转片或JPEG格式数码文件高很多 (JPEG文件有点类似反转片,和RAW文件相比,JPEG的后期宽容度十分有限)。 在数码时代,大部分传感器的这两个参数都和暗部噪点直接相关,因此一般来说,动态范围低的传感器,其宽容度尤其是欠曝宽容度几乎肯定也低。
为了充分发挥数码系统的潜力,风光摄影师常常有意在前期让画面欠曝或过曝,然后在后期软件内通过改变曝光值来让照片恢复到原先需要的曝光值。 有意过曝的例子包括通过“向右曝光”来降低噪点。有意欠曝的例子包括利用稍后要展示的用单张RAW文件拍摄高光比画面的技巧。 作为一个摄影师,我们需要知道手中相机的欠曝宽容度和过曝宽容度--- 比如欠曝几级可以拉回来而不损伤画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器材的画质潜力。
最近几年,佳能相机最被人诟病的一点,是它的动态范围和欠曝宽容度远远低于采用索尼传感器的相机(基本包括了目前绝大多数主流品牌相机)。在拍摄的时候, 除非我们用曝光合成技术或渐变灰滤镜控制光比, 否则在大光比环境下,如果为了保证高光部分不过曝,我们常常需要前期减曝光,然后在后期中大幅度提亮暗部。 5D Mark III最多只能勉强提亮两档,否则暗部躁点会惨不忍睹。 5DSR虽然有所改进,也依然远远落后于同时代的使用索尼传感器的相机(样片请参见我以前的评测 《顶级单反相机系统分辨率再次大PK (2015年7月版)》)
那么5D Mark IV是否有改进呢?
低ISO,短曝光时间下的宽容度比较
图一是我在一个旅馆房间里用三脚架拍摄的相片。为了尽量保留门窗外景物的细节 (窗外景色中只有天空有一些轻微过曝光), 这张照片的室内曝光欠曝约四档。 这类照片是展示动态范围问题的最佳例子。因为我们不可能用渐变灰滤镜去在前期控制和压暗门窗外的高光。 如果想要同时兼顾室内室外细节(假设我们不能使用给室内补光等其它困难的多的技术手段),我们只有两个办法: 如果明暗光比超过了传感器的动态范围, 我们必须做曝光合成。如果光比在动态范围之内,我们可以一次拍下,然后通过后期找回明暗细节。
注意这张照片并没有用画质最佳的ISO 100,而是用了ISO 160。我想原因是我现在老花眼原来越严重,看不清LCD上的显示了吧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在Lightroom把曝光度增加4档曝光后,同时把高光补偿拉到最低(-100),并稍微加一点对比度。 我们在保留窗外景物大部分细节的同时,让室内景物亮度变得和人眼看到的基本一致: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从小图上看,这样大幅度处理后的画质非常令人满意了。那么放大到100%后效果会怎样呢? 下图是没有任何降噪处理过的100%局部, 可以看到图中只有在比较平滑的暗部才有比较明显的噪点: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当我们稍微降噪并锐化后,噪点基本可以消除,同时锐度依然令人满意: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我们和另外一张对室内“正常曝光”,不需要大幅度提亮的照片的100%细节做比较。显然细节和上一张比较稍好(但相当接近),可地面已经过曝: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而且这种室内“正常曝光”的照片,门窗外必然彻底过曝: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