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Cooke OPIC 鏡頭百年紀念 及回顧百年來各家名鏡 [主题管理员:Xenotar]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0359 回帖:28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GdF3 发表于 2021-4-12 22:40
但从效果而言,全球面三组七片(或再加一片)sonnar做大光圈,在五十年代即逐渐式微,六十年代中后期,性能更逼近萤石的材料出现,也未见Sonnar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从这个角度来说,含氟玻璃能提升多少?相比于它的制造难度和全球面下的解析力水平,有些不值得。


确实大光圈Sonnar的输出硬指标受到先天结构限制,在特定※※条件下有其优势,但五十年代随着镧系玻璃的广泛应用和镀膜技术的发展,解像力更好的双高斯结构就独霸天下了。现在玩Sonnar也更多是玩特色,尤其是人像焦段个人比较喜欢Sonnar的味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12 12:20
早期四片多鏡片膠合的時代,就已經有色散互補相消設計,這不是Bertele首創,他只是將這套和Triplet搭配使用。

日本玻璃可能消費產品次些,Simlar是軍用設計其中有1.658 Crown玻璃,材料指標不輸蔡司Biotar。


即使不是首创,我还是倾向认为这样的三片组合是Sonnar式大光圈的设计思路和特点之一。在这点上我们大概要求同存异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11 16:45
023夜

Tokyo Optical Simlar f/1.5

前面談了快20年雙高斯發展,英法德都是歐洲國家,終於輪到亞洲出場。日本雖然是亞洲最早開始工業化,光學設備一直依靠進口,直到一次大戰造成歐洲產品缺貨,1918年才出現日本第一家光學廠。又經過十多年,日本帝國陸軍邀請服部鐘錶 (即手錶廠SEIKO)  投入生產光學器件,1932年由SEIKO設立東京光學(Tokyo Optical),入行比蔡司晚80多年

資歷和蔡司不能比,但是東京光學有※※支持,1938年和蔡司同年推出f/1.5,亞洲第一款大光圈鏡"志村"Simlar f/1.5。鏡頭主體是七片雙高斯型,但是前半部採用三合鏡片,常被誤認為是混合Sonnar設計。雖然都有三合鏡片,但是Sonnar膠合鏡中心是低折射玻璃,目的是替代空氣降低反光;Simlar膠合鏡中心卻是高色散玻璃。Simlar用盡日本最高最低色散玻璃搭配,三合鏡片是類似庫克Ultra的消色差高分辨率取向。

Simlar在※※支持下後續又有更大光圈鏡,直到二戰戰敗後,1950年才轉生產民用產品。民用Simlar 50/1.5生產約三千支,後期可能覺得"志村鏡"名號太土氣,鏡頭改名Topcor,材料上也節省一些,又生產約一千支。總產量大約四千支。 ...

X兄好,Simlar的专利我有一份,但是只有一页纸,有结构没有玻璃材料的参数,不知道您手上有没有玻璃的参数?
我只看图和对比刀梅的专利,感觉应该还是和Sonnar前面三片胶合一样的(刀梅的是一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9th 发表于 2021-4-9 22:40
复刻的主意不错。但100/1.4太夸张了吧。我估计哪怕把现代的50/1.4球面设计直接扩大到100/1.4,收光面积要增加到4倍,球差大增,效果都不怎么样。
蔡司1928年的专利应该只是给小像场低于50mm的焦段设计的,到70/1.4肯定有调整。不过据X大说亲测早期版本没有尾镜加厚(一枚都难见到,他居然亲测多枚,简直赤裸裸的炫耀) ,所以推测在30年代初又进行过改版,引入了加厚设计。

蔡司修改设计一直有这样的传统,很正常。当年不说别的,就说Sonnar的专利,战前战后一共最少有十几二十个,每个时期的Sonnar 50/1.5都有细微的区别。
我是有了Biotar的25,50,58和75,不考虑中画幅的f2.0系列,就差一共大光圈的Biotar 100mm,所以早两年才想着折腾100mm。可惜专利数据惨不忍睹,用电脑优化了以后,确实能有一个MTF很不错的结构出来,但是玻璃用料用的是现在的新玻璃,虽然还是6片4组,但是变化已经太大了,感觉完全就是一个现代头,彻彻底底的没有Biotar的味道了。
既然9兄有兴趣,我把之前还保留的一些资料放上来看个乐子吧。

图一是用蔡司专利第一个设计的模拟结果(后镜片胶合),可以看出蔡司当年是真正把功夫做在这个7片4组结构里面的,在当年30年代这个f1.4头的MTF表现可以说是很牛不错了,可惜最后镜片成本较高估计没有实际投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图二就是用蔡司专利第二个设计的模拟结果,惨不忍睹,明显看到蔡司就是为了占坑用的,二不是真的就这样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图三是用电脑优化以后的效果,用的现在的玻璃,MTF看效果能接受(像场平整度和平衡程度都不错),但是完完全全没有Biotar的味道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图四是玻璃用料的改变,虽然还是6片4组,但是变化已经太大了,现在能用的镧冕、镧火石,重镧火石都怼上了,效果还行,就是色散估计会不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2
主题: 4
帖子: 1294
注册: 2012年9月
9th 发表于 2021-4-12 01:12
关于Sonnar的三片胶合,个人认为用超低色散材料填充空气镜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片正透镜形成的色散欠纠正,与第二第三片形成的色散过纠正相组合也是很重要的特点。这种组合方式是Bertele在1924年ErnostarF1.8的专利中就提了出来的,超级发烧友Marco Cavina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到蔡司后含氟玻璃的加持让这个组合更加有效并同时减少了空气面。而Ultra则更像是把双高斯原本两片胶合镜中的凹镜拆成两片,对高折射低色散玻璃依赖比较大。日本早期既没有超低色散玻璃,又缺乏高折射Crown玻璃,要做大光圈镜,只能借助打过折扣的三片组合。

但从效果而言,全球面三组七片(或再加一片)sonnar做大光圈,在五十年代即逐渐式微,六十年代中后期,性能更逼近萤石的材料出现,也未见Sonnar有继续发展的势头。从这个角度来说,含氟玻璃能提升多少?相比于它的制造难度和全球面下的解析力水平,有些不值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2
主题: 4
帖子: 1294
注册: 2012年9月
9th 发表于 2021-4-12 01:17
另外期待您对刀妹Septec进行辟谣,总感觉借用Simlar设计这传言不太靠谱

确实是相似设计,且后来者septec没有明显的优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9th 发表于 2021-4-12 01:12
关于Sonnar的三片胶合,个人认为用超低色散材料填充空气镜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片正透镜形成的色散欠纠正,与第二第三片形成的色散过纠正相组合也是很重要的特点。这种组合方式是Bertele在1924年ErnostarF1.8的专利中就提了出来的,超级发烧友Marco Cavina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

早期四片多鏡片膠合的時代,就已經有色散互補相消設計,這不是Bertele首創,他只是將這套和Triplet搭配使用。

9th 发表于 2021-4-12 01:12
日本早期既没有超低色散玻璃,又缺乏高折射Crown玻璃,要做大光圈镜,只能借助打过折扣的三片组合。


日本玻璃可能消費產品次些,Simlar是軍用設計其中有1.658 Crown玻璃,材料指標不輸蔡司Biotar。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11 16:45
023夜

Tokyo Optical Simlar f/1.5

前面談了快20年雙高斯發展,英法德都是歐洲國家,終於輪到亞洲出場。日本雖然是亞洲最早開始工業化,光學設備一直依靠進口,直到一次大戰造成歐洲產品缺貨,1918年才出現日本第一家光學廠。又經過十多年,日本帝國陸軍邀請服部鐘錶 (即手錶廠SEIKO)  投入生產光學器件,1932年由SEIKO設立東京光學(Tokyo Optical),入行比蔡司晚80多年

資歷和蔡司不能比,但是東京光學有※※支持,1938年和蔡司同年推出f/1.5,亞洲第一款大光圈鏡"志村"Simlar f/1.5。鏡頭主體是七片雙高斯型,但是前半部採用三合鏡片,常被誤認為是混合Sonnar設計。雖然都有三合鏡片,但是Sonnar膠合鏡中心是低折射玻璃,目的是替代空氣降低反光;Simlar膠合鏡中心卻是高色散玻璃。Simlar用盡日本最高最低色散玻璃搭配,三合鏡片是類似庫克Ultra的消色差高分辨率取向。

Simlar在※※支持下後續又有更大光圈鏡,直到二戰戰敗後,1950年才轉生產民用產品。民用Simlar 50/1.5生產約三千支,後期可能覺得"志村鏡"名號太土氣,鏡頭改名Topcor,材料上也節省一些,又生產約一千支。總產量大約四千支。 ...


另外期待您对刀妹Septec进行辟谣,总感觉借用Simlar设计这传言不太靠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11 16:45
023夜

Tokyo Optical Simlar f/1.5

前面談了快20年雙高斯發展,英法德都是歐洲國家,終於輪到亞洲出場。日本雖然是亞洲最早開始工業化,光學設備一直依靠進口,直到一次大戰造成歐洲產品缺貨,1918年才出現日本第一家光學廠。又經過十多年,日本帝國陸軍邀請服部鐘錶 (即手錶廠SEIKO)  投入生產光學器件,1932年由SEIKO設立東京光學(Tokyo Optical),入行比蔡司晚80多年

資歷和蔡司不能比,但是東京光學有※※支持,1938年和蔡司同年推出f/1.5,亞洲第一款大光圈鏡"志村"Simlar f/1.5。鏡頭主體是七片雙高斯型,但是前半部採用三合鏡片,常被誤認為是混合Sonnar設計。雖然都有三合鏡片,但是Sonnar膠合鏡中心是低折射玻璃,目的是替代空氣降低反光;Simlar膠合鏡中心卻是高色散玻璃。Simlar用盡日本最高最低色散玻璃搭配,三合鏡片是類似庫克Ultra的消色差高分辨率取向。

Simlar在※※支持下後續又有更大光圈鏡,直到二戰戰敗後,1950年才轉生產民用產品。民用Simlar 50/1.5生產約三千支,後期可能覺得"志村鏡"名號太土氣,鏡頭改名Topcor,材料上也節省一些,又生產約一千支。總產量大約四千支。 ...


关于Sonnar的三片胶合,个人认为用超低色散材料填充空气镜固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第一第二片正透镜形成的色散欠纠正,与第二第三片形成的色散过纠正相组合也是很重要的特点。这种组合方式是Bertele在1924年ErnostarF1.8的专利中就提了出来的,超级发烧友Marco Cavina对此有很详尽的论述。到蔡司后含氟玻璃的加持让这个组合更加有效并同时减少了空气面。而Ultra则更像是把双高斯原本两片胶合镜中的凹镜拆成两片,对高折射低色散玻璃依赖比较大。日本早期既没有超低色散玻璃,又缺乏高折射Crown玻璃,要做大光圈镜,只能借助打过折扣的三片组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023夜

Tokyo Optical Simlar f/1.5

前面談了快20年雙高斯發展,英法德都是歐洲國家,終於輪到亞洲出場。日本雖然是亞洲最早開始工業化,光學設備一直依靠進口,直到一次大戰造成歐洲產品缺貨,1918年才出現日本第一家光學廠。又經過十多年,日本帝國陸軍邀請服部鐘錶 (即手錶廠SEIKO)  投入生產光學器件,1932年由SEIKO設立東京光學(Tokyo Optical),入行比蔡司晚80多年

資歷和蔡司不能比,但是東京光學有※※支持,1938年和蔡司同年推出f/1.5,亞洲第一款大光圈鏡"志村"Simlar f/1.5。鏡頭主體是七片雙高斯型,但是前半部採用三合鏡片,常被誤認為是混合Sonnar設計。雖然都有三合鏡片,但是Sonnar膠合鏡中心是低折射玻璃,目的是替代空氣降低反光;Simlar膠合鏡中心卻是高色散玻璃。Simlar用盡日本最高最低色散玻璃搭配,三合鏡片是類似庫克Ultra的消色差高分辨率取向。

Simlar在※※支持下後續又有更大光圈鏡,直到二戰戰敗後,1950年才轉生產民用產品。民用Simlar 50/1.5生產約三千支,後期可能覺得"志村鏡"名號太土氣,鏡頭改名Topcor,材料上也節省一些,又生產約一千支。總產量大約四千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10 00:01
這本目錄前幾頁有提到很新的鏡頭Sonnar f/1.4,年代應該是1936,比SOM略晚。
amzn.to/3t766AS


这个册子我这边有两个版本,一个33年,一个36年,内容都差不多。如果您感兴趣,等私信功能恢复了可以发过去一起参详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9 12:59
电影头市场当年已经被Cooke(THH)和B&H垄断了,蔡司再好也打不进美英法联盟的市场,Biotar下放到相机市场感觉也是蔡司无奈之举,Biotar 75/1.5当年在相机市场已经算是天价头了。

電影鏡被Cooke壟斷、德國蔡司被打壓這事似乎不存在,因為同樣是德國的梅耶就混得很好。蔡司電影鏡賣不好應該是本身太貴,原版Biotar 50/1.4 $152,70/1.4 $256,這是30年代初經濟大蕭條的售價 蔡司賣比兩大廠更貴,成像卻沒有勝過,電影市場自然大光圈用梅耶Kino Plasmat,高分辨率用庫克Speed Panchro。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9th 发表于 2021-4-9 02:59
蔡司1933年的镜头目录上就是最后一片加厚。猜测30年代初做过一次改版。

這本目錄前幾頁有提到很新的鏡頭Sonnar f/1.4,年代應該是1936,比SOM略晚。
amzn.to/3t766AS
本帖最后由 Xenotar 于 2021-4-10 00:1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9 12:40
两、三年前想过让朋友帮忙复刻个Biotar 100/1.4出来,特意用蔡司早期28年的专利参数(当年的专利都比较实在,应该没有专利陷阱)做过模拟,MTF出来全开表现惨不忍睹(f8的表现都是可以),和后期Biotar 全开的表现完全不同,可以肯定的是蔡司在Biotar专利后面很快就做出了和专利变化比较大的调整,28年的专利更多是为了在非对称双高斯这条路上面占一个能以后发展的坑,而不让Cooke的专利堵死。其实蔡司专利第一个7片4组的方案表现应该不比第二6片4组的差,就是最后镜片的加工成本高了很多,加大了比较多的成本,获得较少的提高,确实不值得。
连张之前做的模拟全开MTF的图,真的太惨不忍睹了。
(后镜片组比较薄)


复刻的主意不错。但100/1.4太夸张了吧。我估计哪怕把现代的50/1.4球面设计直接扩大到100/1.4,收光面积要增加到4倍,球差大增,效果都不怎么样。
蔡司1928年的专利应该只是给小像场低于50mm的焦段设计的,到70/1.4肯定有调整。不过据X大说亲测早期版本没有尾镜加厚(一枚都难见到,他居然亲测多枚,简直赤裸裸的炫耀) ,所以推测在30年代初又进行过改版,引入了加厚设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9 00:08
整體設計大概保持之下,玻璃加厚不太可能換比原本高折射高色散。

另一方面,原版Biotar定價貴到嚇人。後續版為了節省成本有一些修改,Biotar 75/1.5雖然也不便宜,以當時價值大約原版70/1.4半價。價錢砍半,不能期待材料比原版先進又大量使用

电影头市场当年已经被Cooke(THH)和B&H垄断了,蔡司再好也打不进美英法联盟的市场,Biotar下放到相机市场感觉也是蔡司无奈之举,Biotar 75/1.5当年在相机市场已经算是天价头了。Biotar 75的玻璃,等我看到资料的时候再补发上来,这东西要找的时候就找不到,不找的时候估计就冒出来了,就像之前的Sonnar战前空气面设计一样,之前想找找不到,前两天看电脑里面保存的资料居然就看到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9th 发表于 2021-4-9 02:59
蔡司1933年的镜头目录上就是最后一片加厚。猜测30年代初做过一次改版。

两、三年前想过让朋友帮忙复刻个Biotar 100/1.4出来,特意用蔡司早期28年的专利参数(当年的专利都比较实在,应该没有专利陷阱)做过模拟,MTF出来全开表现惨不忍睹(f8的表现都是可以),和后期Biotar 全开的表现完全不同,可以肯定的是蔡司在Biotar专利后面很快就做出了和专利变化比较大的调整,28年的专利更多是为了在非对称双高斯这条路上面占一个能以后发展的坑,而不让Cooke的专利堵死。其实蔡司专利第一个7片4组的方案表现应该不比第二6片4组的差,就是最后镜片的加工成本高了很多,加大了比较多的成本,获得较少的提高,确实不值得。
连张之前做的模拟全开MTF的图,真的太惨不忍睹了。
(后镜片组比较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GdF3 发表于 2021-4-8 22:13
BASF系列有好几种都可以达到这个量级,最常见的是BASF7啦。

后面是一大堆类似参数的玻璃,但是在30、40年代,这个1.7的玻璃和蔡司的含氟玻璃一样,只有蔡司一家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9th 发表于 2021-4-7 02:38
一直以为早期的1.4电影头就用了尾镜加厚设计。好像之前看到蔡司在30年代初的宣传册上给的biotar结构图就这么画?


蔡司1933年的镜头目录上就是最后一片加厚。猜测30年代初做过一次改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8 14:11
Biotar 75/1.5用了1.7和40阿贝数玻璃这个我应该没有记错,因为我之前一直错以为是镧系玻璃才会有那么高的折射率(在当年算高了)。早期用48阿贝数的玻璃的折射率是1.65,后期用1.7的新材料,玻璃曲率和厚度变化了我觉得也是正常。

整體設計大概保持之下,玻璃加厚不太可能換比原本高折射高色散。

另一方面,原版Biotar定價貴到嚇人。後續版為了節省成本有一些修改,Biotar 75/1.5雖然也不便宜,以當時價值大約原版70/1.4半價。價錢砍半,不能期待材料比原版先進又大量使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2
主题: 4
帖子: 1294
注册: 2012年9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8 14:11
Biotar 75/1.5用了1.7和40阿贝数玻璃这个我应该没有记错,因为我之前一直错以为是镧系玻璃才会有那么高的折射率(在当年算高了)。早期用48阿贝数的玻璃的折射率是1.65,后期用1.7的新材料,玻璃曲率和厚度变化了我觉得也是正常。

BASF系列有好几种都可以达到这个量级,最常见的是BASF7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04-08 13:41
真巧,1939年6月27日Bertele的空氣面設計。

第19夜提到Leica-Schneider共同設計的分離式Sonnar是...

这个就真的有点意思了,不过在哪个年代,蔡司应该是看不上有空气面前组的设计Sonnar。哪个年代的相机50mm f1.5大光圈,全开反差比Sonnar好的应该是没有了,感觉直到50年代福伦达的Nokton 50/1.5出来才被接近。可乐的双高斯50/1.5全开分辨率其实整体不比Sonnar差,就是反差方面差的远一点。
发布自 色影无忌小程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04-08 13:40
第8夜談Biotar時借過幾顆早期版Biotar測試,雖然也是六片鏡但是尾鏡片很薄。相對於原版,Biotar 75/1.5尾鏡片加厚一倍...

Biotar 75/1.5用了1.7和40阿贝数玻璃这个我应该没有记错,因为我之前一直错以为是镧系玻璃才会有那么高的折射率(在当年算高了)。早期用48阿贝数的玻璃的折射率是1.65,后期用1.7的新材料,玻璃曲率和厚度变化了我觉得也是正常。
发布自 色影无忌小程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7 12:15
Bertele的Sonnar专利太多了,战后也很多有空气面的Sonnar的设计,我找到最早的空气面设计是1939年的,当时Bertele还是在蔡司。

真巧,1939年6月27日Bertele的空氣面設計。

第19夜提到Leica-Schneider共同設計的分離式Sonnar是1936年申請,1939年6月27日專利通過。在對手專利通過同一天做出和對手相同設計,這似乎只是仿造對手產品作為研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31
主题: 12
帖子: 1402
注册: 2003年11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7 15:08
我个人觉得Biotar和Som Berthiot的1.5没有太多关系,早在1928年的专利上面的第二款就已经开始在Biotar70/1.4上面使用6片4组的结构了。而到了30年代,蔡司专用的硼冕玻璃(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镧系玻璃)能做到1.7折射率,阿贝数在40以上。在镧系玻璃没有大量被使用以前,在当年可以说是一家独秀了,后期的Biotar就是大量的使用了这个玻璃。后期Biotar 1.4和1.5的头(2开头7位数的编号)已经和早期1.4的电影头(6位数的编号)风格差异不小了。至于光圈是1.5我更觉得是因为单反的长法兰原因而做出的让步。可惜Biotar 75的玻璃参数资料一下子找不到了,找到了再补充吧。

第8夜談Biotar時借過幾顆早期版Biotar測試,雖然也是六片鏡但是尾鏡片很薄。相對於原版,Biotar 75/1.5尾鏡片加厚一倍以上,算是非常特殊的改動。

折射率1.7的玻璃應該是BASF7,確實蔡司二戰前就有這種玻璃,但是阿貝數還欠了點,你貼的原設計都已經用48以上,Biotar大量使用40出頭色散會非常大。後面預計第25夜談蔡司f/1.0,即使如此超大光圈也只用一片BASF7,沒有大量使用。 本帖最后由 Xenotar 于 2021-4-8 13:4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GdF3 发表于 2021-04-07 18:42
重钡火石吧,只用硅硼到不了1.7 。

您这么一说好像是的,玻璃的牌号我应该是记错了,就大概记得折射率和阿贝数。太久以前看的资料,现在想找也一下子找不到。
当年这个玻璃在镧系玻璃出来以前也算是玻璃的黑科技了。
发布自 色影无忌小程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12
主题: 4
帖子: 1294
注册: 2012年9月
雪随风 发表于 2021-4-7 15:08
我个人觉得Biotar和Som Berthiot的1.5没有太多关系,早在1928年的专利上面的第二款就已经开始在Biotar70/1.4上面使用6片4组的结构了。而到了30年代,蔡司专用的硼冕玻璃(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镧系玻璃)能做到1.7折射率,阿贝数在40以上。在镧系玻璃没有大量被使用以前,在当年可以说是一家独秀了,后期的Biotar就是大量的使用了这个玻璃。后期Biotar 1.4和1.5的头(2开头7位数的编号)已经和早期1.4的电影头(6位数的编号)风格差异不小了。至于光圈是1.5我更觉得是因为单反的长法兰原因而做出的让步。可惜Biotar 75的玻璃参数资料一下子找不到了,找到了再补充吧。

重钡火石吧,只用硅硼到不了1.7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5 11:01
022夜
Zeiss Biotar 7.5cm f/1.5

蔡司Biotar f/1.4是世界最早雙高斯f/1.4鏡頭之一。但原版Biotar生產不多,後續大量生產的鏡頭,其實是不同設計只保留相同名號,和這系列談的七片式雙高斯有點關聯

就在法國SOM Flor f/1.5稍晚數年,1938年蔡司Biotar 75/1.5上市,但兩者最大光圈相同,尾組也都採用超厚鏡片,不得不承認Biotar 75設計上隱含有SOM Flor影子。這是一種省錢的經濟化設計,厚鏡片搭配較低價玻璃可以達成昂貴高折射薄鏡片相同球差修正,缺點是對離軸像差不利。因此Biotar 75/1.5在中心部位極為銳利,然而離開中心的小圈圈,外圍成像就快速劣化,這項缺陷也形成Biotar獨有的特色。

Biotar 75/1.5產量不算少,通常分為三種版本。

1.戰前版:序號開頭25~27,18片光圈收至f/16,原本無鍍膜,自26885--開始標示T鍍膜。
2.戰後版:序號開頭31~33,18片光圈收至f/22,皆有標T鍍膜。
3.戰後新版:序號頭37之後,10片光圈收至f/16,3百萬號有"1Q T"雙重標示,4百萬號後只標1Q。
...

我个人觉得Biotar和Som Berthiot的1.5没有太多关系,早在1928年的专利上面的第二款就已经开始在Biotar70/1.4上面使用6片4组的结构了。而到了30年代,蔡司专用的硼冕玻璃(之前我一直以为是镧系玻璃)能做到1.7折射率,阿贝数在40以上。在镧系玻璃没有大量被使用以前,在当年可以说是一家独秀了,后期的Biotar就是大量的使用了这个玻璃。后期Biotar 1.4和1.5的头(2开头7位数的编号)已经和早期1.4的电影头(6位数的编号)风格差异不小了。至于光圈是1.5我更觉得是因为单反的长法兰原因而做出的让步。可惜Biotar 75的玻璃参数资料一下子找不到了,找到了再补充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2.959
主题: 41
帖子: 10387
注册: 2006年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2-10 15:33
那應該已經和蔡司無關,是戰後Bertele的獨立設計。

Bertele的Sonnar专利太多了,战后也很多有空气面的Sonnar的设计,我找到最早的空气面设计是1939年的,当时Bertele还是在蔡司。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9th
泡菜
泡网分: 0.288
主题: 4
帖子: 299
注册: 2006年2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1-4-5 11:01
022夜
Zeiss Biotar 7.5cm f/1.5

蔡司Biotar f/1.4是世界最早雙高斯f/1.4鏡頭之一。但原版Biotar生產不多,後續大量生產的鏡頭,其實是不同設計只保留相同名號,和這系列談的七片式雙高斯有點關聯


一直以为早期的1.4电影头就用了尾镜加厚设计。好像之前看到蔡司在30年代初的宣传册上给的biotar结构图就这么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2
主题: 8
帖子: 786
注册: 2019年11月
Xenotar 发表于 2020-11-8 12:01
007夜
Hugo Meyer Kino Plasmat

前面提過幾位被一次大戰拖累的受害者,還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司資深設計師Paul Rudolph。一戰末期時Rudolph已經60歲,再過幾年就能退休頤養天年,但是戰爭帶來的經濟影響,迫使他老人家轉換到Hugo Meyer公司繼續工作,也因此才有Kino Plasmat誕生。

Kino Plasmat有人歸在Petzval結構,也有人認為屬於雙高斯結構,畢竟發明人Rudolph是六片四群雙高斯的創始者,Kino Plasmat也是六片四群、也是"正負負正"四群排列,怎麼看都像是雙高斯的兄弟。但是Petzval和雙高斯兩種結構都有個特色,就是前後鏡組和光圈稍有些距離,這和今夜要談的新鏡頭不吻合。

嚴格說來Kino Plasmat屬於Cooke Triplet柯克三片鏡的變化型。三片鏡原本也是對稱設計,只是因為以中組鏡片為對稱基準,光圈不得不歪到一邊形成不對稱。於是三片鏡有種變化型,將中組鏡片切成兩片,讓光圈插在兩片鏡中間形成完美對稱,這種變化就是Cooke Aviar。中組切成兩片插入光圈,這不變成四群結構?如同雙高斯的正負負正?差別在Aviar的光圈前後的負鏡原本是同一片鏡片,因此中組鏡片會緊貼光圈,而雙高斯結構的中組有留大一些的間隔。
...
请教楼主,aviar的素质如何?好像有早期白头和后期镀膜之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Cooke OPIC 鏡頭百年紀念 及回顧百年來各家名鏡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