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祖国的大地上(五)驾车南北行(3)鲁-苏-沪-浙-闽正上图南京 [主题管理员:hym1941]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60902 回帖:247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63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精准与华美——南京博物院藏钟表精品展(特展馆 13展厅)
        中国计时器的使用有着悠久的※※。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使用圭表、日晷和漏壶等计时器。明末清初,随着欧洲传教士的到来,由欧洲人发明的现代机械钟表被带到了中国。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向明神宗万历皇帝进献了两座自鸣钟,在当时的宫廷内引起了轰动。至十七世纪,清康熙帝倾慕欧洲的科学技术,收集了许多西洋的科学仪器和各类时钟。当时,来华的欧洲传教士都把西洋钟表当作礼物献给中国皇帝或王公大臣以求得支持,西洋钟表在当时已经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媒介。受此影响,清※※设置了做钟处,广州、苏州等地亦纷纷模仿西洋钟或创新制造机械钟表。
        此次展出的五十件中外机械钟表具有很高的※※、科技和艺术价值。制作年代从十八世纪至二十世纪初,其中既有英国、法国、德国、瑞士等名家之作,也有清宫做钟处和广州的精品,还有一些中西合璧的产物。
        古代钟表展示,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最,此处只作简单介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铜镀金仙鹤时乐钟”
        清乾隆
        南京博物院藏
        启动机械设备后,仙鹤挥动翅膀,小鸟嬉戏,以西洋钟表技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简直鬼斧神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花瓶式三套弦时乐钟”
        清
        广东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白石座铜镀金自动交换时刻钟”
        清
        广东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铜镀金鹿驮钟
        清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铜镀金亭子人物敲钟”
        清
        英国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铜镀金嵌彩料石人敲时乐钟”
        清乾隆
        英国造
        此钟底座四周饰镂空花纹和彩色料石,内为乐箱,一敲钟人神情自若,手持钟锤跪于箱中上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62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清代
“乾隆御题碧玉兽面卧蚕纹璧”
“御制《圭瑁说》青玉圭”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圭为六瑞之一,是古时重要礼器,本器为乾隆时期仿古器。正面镌刻乾隆帝御制《圭瑁说》全文计四百余宇,文中乾隆据文献对圭和瑁做了形制和功能的考据。
        瑁,古代帝王所执的玉器,用以覆诸侯的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hym1941 发表于 2024-03-15 12:51
南京—061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清代
“关天培朝服像”
        清
        孔昭新绘
        南京博物院藏
        
    ...

        广东水S提督关天培,1839年,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出动水S收缴英美※※,奋力反击英J。1841年2月26日在广东虎门的靖远炮台督J抗敌,壮烈牺牲。
        
        后因受和珅案,毕尚被嘉庆D抄末,其一生绝大部分书画收藏被嘉庆D收入宫中,并编入《秘殿珠林·石渠宝笈》三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61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清代
“关天培朝服像”
        清
        孔昭新绘
        南京博物院藏
        
        画像描摹生动,朝服顶戴和挂朝珠绘制细腻,是研究清代G员服饰的重要资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水晶顶吉服夏帽”
        清
        南京博物院藏
        清朝制定了九品十八级的G场品级制度,与十八级G员等级配套的还有对应的G员服饰用以直接区分。
        清代G服分为朝服、吉服、行服、常服等,最常用的有吉服与朝服两种。朝服属于礼服,是上朝面君及重大礼仪场合穿戴的服饰,应用的场合比较少。而吉服才是G员们品日办公理事时的日常穿戴。
        这水晶顶吉服夏帽是五品G员佩戴的。
“各类翎管”
        清
        南京博物院藏
        花翎,顶珠下有一只约长两寸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用以安插尾部的翎羽。花翎通常只有满族QG及侍卫等才能佩戴,汉臣则只有功绩突出者才能得赐。
“各类帽顶”
        清
        南京博物馆藏
        不同级别G员顶戴顶珠的材质、颜色都有不同的规定。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翡翠朝珠”
        清
        1970年江苏苏州灵岩山毕沅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
        朝珠只有文G五品、WG四品上的G员及科道、侍卫等职穿着朝服时才可以佩戴,用料、颜色亦有相应规定。
        毕沅,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乾隆五十年(1785)累G至河南巡抚,第二年擢湖广总督,坐衔B部尚书,是朝廷一品重臣,时人称之“毕尚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如意”
        清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百宝嵌条屏”
        清乾隆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石梅花铜镀金珐琅盆景”
        清
        南京博物院藏
        像生盆景的盆多为堑胎或镶玉珐琅,呈菱花、方口或仿古花插形。盆景利用不同载体,经过组合搭配构建而成,材料包括各色玉片、碧玺、芙蓉石、绿松石、青金石、虎睛石、象牙、珊瑚、珑珀、玳瑁以及琉璃等。全景意态生动,花繁校茂。盆景工艺精巧,镀金灿烂,整体风格富丽堂皇,是清宫中常见的玉器类联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石菊桂花镀金珐琅琮形盆景”
        清
        南京博物院藏清宫旧藏。
        鎏金铜胎掐丝珐琅四方琮式瓶,配木漆底座。通体施浅蓝色珐琅釉为地,腹部开光内绘花卉纹饰,四周环绕变形回纹。瓶中上植花簇,下植红白蓝色菊花,错落有致。一般两两对称摆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痕都斯坦青玉嵌宝石长颈盖瓶”
        莫卧儿17—18世纪
        故宫博物院藏
        痕都斯坦是指建立于1526—1858年的莫卧儿。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东部,亦有“温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译名。后来乾隆皇帝按照藏语及回语发音,亲自考证,确定译作“痕都斯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翡翠松鼠葡萄”
        清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15 16:5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60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清代
        清代玉器玉质精美、碾琢精细,品种涵盖古今、包罗万象,包括仿古玉器、陈设玉器、实用玉器、装饰玉器、文房玉器等,堪称空前绝后。清乾隆嘉庆年间,是集历代玉雕成就之大成达到最鼎盛时期,后人更以“乾隆工”来盛赞乾隆朝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等的琢玉工艺。
“青玉交龙钮“太上皇帝之宝””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纪绩嘉诚》玉册”
        清乾隆
        南京博物院藏
        内容记述平定少数民族“叛乱”事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乾隆款碧玉仿古雷纹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意
        玉瓶体形硕大,以天然碧玉质地模仿古铜器色泽,恰到好处,足内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乾隆时期,因皇帝喜好,仿古之风盛行,加之优质和田玉材供应增加,仿古玉器的制作在数量和工艺水平方面均达到高峰,宫廷中有大量的仿古玉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乾隆御题白五仿汉带盖方壶”
        清乾隆
        故宫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仿古碧玉炉、香盒”
        清乾隆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仿古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清
        南京博物院藏
        通高17厘米,口径14.9厘米
        此盖炉为粉红色,通体布满长短不一、大小相同的天然纹理,造型古拙敦厚,雕琢精细。腹部雕饰对称两组蟠螭和铺首衔环耳,盖顶也雕饰四条小蟠螭。
        芙蓉石是粉晶(蔷薇水晶)的称号,粉晶的质地易脆,因内含有微量的钛元素而形成粉红色,晶莹剔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御题诗仿古龙凤玉磬”
        清乾隆
        南京博物院藏
       器物表面处理成赭黄色沁,为人工着色。器物两面各雕龙凤图案,寓意龙凤呈祥。中部内孔壁用楷书微雕乾隆御制诗《夔(kui)磬》。字体工整,字口填金。
        乾隆好玉。乾隆时期宫廷治玉上万件,作为一位高产的诗人,乾隆更将其 800 多首御制诗都留在玉器上。面经燃理成替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白玉熏
        清
        南京博物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9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徐渭像”
        明
        南京博物院藏
        徐渭(1521年3月12日-1593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字文长,明代中期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
        徐渭年二十时为诸生,但屡次参加乡试,均不得中。曾担任浙直总督胡宗宪幕僚。后因杀继妻被下狱论死,被囚七年后得救免。晚年时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徐渭抱愤而终,享年七十三岁。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有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的称誉,所著《南词叙录》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
        图中徐消被描绘为典型的明代文士形象,刻画细腻入微,形神兼备。画中徐渭头戴黑色巾帽,上以玉饰。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这种缝缀在巾帽上的片状玉饰也叫玉帽镇,是古代文人比德于玉、风雅的象征。
“玉帽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䯼髻”
镶玉梵文金桃心
嵌宝石金花簪首
嵌宝满冠
镶玉佛金簪
嵌宝全啄针        明
        江苏省无锡市大墙门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冠饰、头面、耳饰是古代女性装饰的主要首饰类型。䯼髻是一种用头发或银丝,或者是金丝编结成的网帽。明代已婚妇女必须用冠或这样的发网,把头发包罩起来。
        由于鬏髻的出现,明代金银头饰的组合关系逐渐稳固。一副头面,便是指插戴在䯼髻上、装饰主题相同的各式簪钗。在重要场合,䯼髻上还可插载分心、挑心等成套首饰,形成完整的妆发。明《世事通考·首饰类》中列出的主要有颗髻、金丝髻、挑心、掩鬓等。从墓葬出土的各种金银头饰来看,其造型设计、装饰题材和工艺技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8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仿古玉觚”
       明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子刚”款白玉凤螭万寿纹合卺杯”
        明
        故宫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金蝉玉叶
        明
        江苏苏州五峰山博士坞张安晚家族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这应是明朝一大臣画像,当初以为从上面的文字可查出是哪位,没有看说明,结果失望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炉瓶三事
        南京博物院藏
        
        玉炉造型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簋,镂空木盖配镂雕玉炉顶,雍容规整,工艺精熟,古意盎热。玉流在贯耳及腹部浅浮雕卧爬状螭虎,可插放拔火用的金属制香匙与香著。玉盒及盖为子母口,盖上用浅浮雕加阴刻线方法雕琢纹饰,团寿纹居中,美龙坡环统周围,纹饰古朴典雅。盒四周光素,打磨精致,可用来贮存香料、印泥等,存放印泥的亦称印台、印色池、印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7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巧思
明—清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繁荣的商品经济,激发了明清玉器的勃勃生机。从选料、造型到琢制,文人对玉的“美”和“韵”有了更加卓越的追求。玉,因此蕴含了更多的温情和雅致。
        在苏州、扬州的街巷、市井里,匠人以巧思创作出清雅的玉器;在紫禁城内的殿字楼阁中,因帝王亲自参与、要求而制作的玉器,其样式品味、巧思匠艺,都引领着时代的新风尚。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明代
        明代玉器渐趋脱离五代两宋玉器形神兼备的艺术传统,形成了追求装饰美的艺术风格。明代的皇家用玉都由御用监监制,而民间观玉、赏玉之风盛行,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开有玉肆,最著名的碾玉中心是苏州。
“嵌宝石乌纱翼善冠”
        明中期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冠体用细竹丝编成六角形网格为胎,后山前面嵌二龙戏珠,龙身为金累丝编结制成,每条龙上嵌有宝石和珍珠,中有金火焰一个。明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下诏重新规定了服饰制度,至永乐三年(1405),确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称“翼善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嵌宝碧玉龙带钩”
        明中期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嵌宝金托玉爵”
        明中期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金花丝云龙纹盒并云龙玉盂”
        明中期
        1958年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定陵万历皇帝棺内出土
        明十三陵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6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元代
“山林高士玉图画”
        宋—金
        南京博物院藏
        镂雕高士和童子游逸于山林树石的场景。玉的皮色为整个画面增添了静谧悠远的意境,好似在人间独辟一片仙境,供高士沉思凝望,使其与天地合一,超然物外。玉图画的整体构图颇有宋代山水画中山林高士图的神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春水图玉钩、绦环”(一组2件)
        元
        1960年江苏省无锡市峰嶂山至治元年(1321)钱裕墓出土
        无锡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5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元代
        辽金元时期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时代,一方面统治者接受高度文明的中原文化,引进高超的制玉工艺;另一方面,对※※和本民族人实行“因俗而治”,保留本族文字与文化;与此同时还受到中亚文明的影响。
“嵌宝石金座玉帽顶”(一组2件)
        元
        2001年湖北省钟祥市正统六年(1441)梁庄王墓出土
        湖北省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飞天玉耳饰”(一组2件)
        辽
        1979年辽宁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白塔子北岭1号墓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镶玉嵌宝石鎏金银漆盒”
        辽
        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妆奁盒,盒内黑色漆胎,外以鎏金嵌宝石錾花银箔包镶。整体略呈曲角四方体,与内置铜镜造型相合。外表以镶嵌的玉、玛瑙、松石以及金银器錾花、锤揲等技术组成各式精美、华丽的图案纹饰。盖表图案寓意铜镜的镜钮、钮座以及镜面纹饰,构思精巧,装饰繁复。盒盖内镶有一层银箔,其上鎏金錾刻“庭院赏乐图”,描绘墓主人生前场景。盒内放置飞凤纹四曲铜镜一枚,镜面分别阳铸“李家”“供奉”铭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金鏈竹節形玉盒
        辽
        1967年辽宁省阜新市塔营子辽塔地宫出土
        辽宁省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左侧自上而下
“琥珀金鱼盒子”
“交额玉鸿雁”
        右侧自上而下
“带把玻璃杯”
“花结形玉佩”
        辽
        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
        开泰七年(1018)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自公元8世纪以来,伊朗是世界丝绸玻璃生产的中心。借助草原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大量玻璃器通过贸易和友好往来涌入东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4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唐代
        唐朝开拓西域,畅通丝绸之路,和田玉料源源内输,玉器制作在秦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玉文化发展的最高峰。玉器渗透着一种青春活力,不论器物大小均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并出现新型饰件和表示官阶高下的玉带饰物等。玉器图案大量采用缠枝花卉、瓜果鸟兽、人物飞天、虫鱼为主要题材。
“珍珠金宝钿带”(一组2件)
        唐
        1983年江苏省扬州市三元路西首建设银行工地唐代水井出土
        扬州博物院藏(上一帖上此图有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珍珠宝石金耳坠”(一组2件)
        唐
        1983年江苏省扬州市三元路西首建设银行工地唐代水井出土
        扬州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嵌宝石螺钿平脱八出镜”
        唐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宋代
        宋代玉器器形多样化、实用化,图案装饰丰富,以人物、花鸟和野兽为素材。宋代的玉器从神圣的殿堂向民俗化和世俗化过渡,揭开了玉器进化的新篇章,为下一个明清时代的世俗化发展和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騎鵝持荷玉童子”
        宋
        天津博物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孔雀园林玉图画”
        宋—金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3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三部分“玉美神州”
        以三国至明清玉器发展为主线,全面展示玉器演变历程,从玉料、工艺、人文内涵等多个方面,呈现出中华玉文明的发展巅峰。本单元展示了多家文博机构的代表性藏品,包括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安徽博物院、明十三陵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等。其中一些亮点如唐代玉梁金宝钿带、宋代贯耳玉壶、明代万历皇帝御用玉器等,展示了玉器在不同※※时期的独特艺术风采。
        中华民族对玉的称许和推崇,并不在其“黄金有价玉无价”的高昂,更在其“九德早扬馨”的祈盼。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完善人格、高尚境界、清平世道的探寻求索。玉,凝聚了华夏广土巨族的共识,勾勒出中华民族美美与共的精神图景。
        玉,上,可以是“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的※※大事件载体;下,可以是寻常妇孺、百姓人家的日常用品。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玉,就这样走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中,散发出温润而近人、缤纷又雅洁的光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琼华
三国两晋—宋元
        南渡衣冠留存文化血脉,北漠胡风带来异域风尚。多元一统却始终是中华大地的主旋律,玉文明的内涵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奔放的纹样、多彩的宝玉石,沿着丝绸之路面来,愈发衬出的温润多姿。宋代,在玉器世俗化的过程中,人们推崇复古而制,此时的玉器制作因此频出新意,此外,在多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中华美玉也展现了崭新韵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组佩(一套2组)
        北周
        2017年陕西省西咸新区朱家寨建德六年(577)北周袍罕公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梁金宝钿带
        北朝—唐早期
        1991年陕西省长安区南里王村贞观元年(627)窦暾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钿(diàn):把金属宝石等镶嵌在器物上作装饰:宝钿。螺钿。金钿。翠钿。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12 21:1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2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二部分“玉成中国”
比德
东周-秦汉
汉代
“玉容器一组”
        战国晚期—西汉早期
        1994—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徐州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西王母神瑞叠胜形玉座屏
        东汉
        1969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州市北陵头村43号汉墓
        定州博物馆藏
        透雕神仙故事玉座屏却是全国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玉质屏风式样的随葬品。它是定州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它的前世主人是汉代中山国第十六代中山王刘畅。
        刘畅于公元141年继位,公元174年退位,在位34年,在位时间仅次于祖上刘胜、刘焉。不过他可没有像自己的祖辈那样躬逢其盛。靖王刘胜时期正值文景之治,简王刘焉时期正当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汉朝国力鼎盛。中山国位居20个诸侯国中第三位,那么,中山国的雄厚实力也就可见一斑。而穆王刘畅时期接近东汉末年,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朝政日益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落,世人生活困顿,精神空虚,只能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多寄托在宗教信仰、自然崇拜上。玉座屏上镂刻线雕的纹饰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反映。
        玉座屏的材质为新疆和田黄玉,玉屏的主体为上下两块透雕的半月形玉片,座屏两侧支架为连璧形。只见上层玉片西王母坐于云端,朱雀、羽人环侍左右,玉兔、九尾狐依偎近旁,祥云之下的两只三足乌振翅欲飞。下片雕刻的人、物有东王公、羽人、熊和龟蛇合一的玄武等,两侧玉片则雕刻青龙、白虎形象。
        此屏高16.9厘米,长15.6厘米。这样狭小的玉片竟雕刻着如此繁复的内容,它究竟寄托着刘畅怎样的心愿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神仙故事的主人公是西王母和东王公。西王母即王母娘娘,西周时期,被尊奉为农神和生命神,掌管节气变化、农业生产和人口生育。到东汉末年,道教兴起,西王母又被赋予执掌人类长生不老之神能,广为百姓祭拜。东王公的形象,是周穆王的化身。据传西周时期,周穆王乘坐八匹骏马拉的车周游天下,在昆仑山遇见西王母,二人一见钟情,同游瑶池,相谈甚欢。之后依依惜别,彼此念念不忘。东汉时期,人们受道教阴阳学说的影响,把东王公和西王母尊为“男仙之主、女仙之宗”合祀在一起,祈求家庭和睦,幸福美满,人丁兴旺,儿孙满堂。
        据传说,西王母身边的九尾狐机警灵敏,负责采集仙药,玉兔捣药,青鸟则将仙药洒向人间,佑人长生不老。这一故事恰巧迎合了当时人们追求长生不老之愿,因此,西王母以及她身边的随从皆被神化,雕刻在玉片上,定格到了人们的心里。
        那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暗含了怎样的寓意呢?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在古代被叫做四象,天之四灵,属于远古星宿崇拜的产物。中国古代把天空里的恒星划分成为“三垣”和“四象”七大星区。“三垣”环绕着北极星呈三角状排列。在“三垣”外围分布着“四象”——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后来,“四象”因被道教吸收而成为东西南北四方守护神。此外,玉座屏里的三足乌代表太阳,玉兔代表月亮。这所有的一切,皆显示的是自然,是宇宙。这分明讲述的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和谐故事。(道法自然就是主张天、地、人三者之间自然共生,共同遵循“自然”法则的天人和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鼎、耳杯、钫、扁壶、深腹杯、盘、滑石容器及壁”
        西议中期
        20世纪20、30年代湖南省长沙市周边出土、部分商承祚收集
        南京博物院藏
        西汉时期墓葬中流行以滑石仿制器皿、兵器、玺印等随葬,到东汉时期逐渐消失。湖南常德西汉墓曾出土有滑石铺、钫一组,器表用朱书写有“玉锺”、“玉钫”,可见当时白色滑石器也可视为玉器的丧葬替代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琉璃编磬”(复制品)
        西汉早期
        江苏省吁岭县大云山江都王墓园1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编馨由编磬架、琉璃编磬两部分组成。共计20枚,表面均光素无纹怖。琉璃编磬有贝壳状缺口,未风化处呈半透明状,淡黄略偏青色,琉璃器与同时期的玉器星现的色泽高度一致,这组编磬是琉璃模仿玉料的例证。中国人认为,世间最美好的声响,莫过于用料美质坚的玉制成乐器奏出的音乐。在秦汉时期的完备礼制中,编磬与编钟是盛个乐队组合里最核心的两组乐器。若说铜编钟给听众们带来的是“金声”,那么琉璃编馨带来的便是“玉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12 20:5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1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比德
东周-秦汉
汉代
        汉代是华夏传统文化确立的时期,汉代玉器造型古拙厚重,线条刚劲有力,风格上着重形式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反映了汉代世俗社会思想及宗教的变化。
“鎏金镶玉带头玛瑙贝带”
        西汉早期
        2010年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墓园1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贝带的纹饰蕴涵浓郁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贝带是西汉早期高级贵族的专享,也是西汉早期上层贵族仰慕胡风的实物呈现。另加上玉具剑、组玉佩悬于腰间,组合在一起,自然会金玉合鸣、光彩熠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彩绘带“中郎”陶俑
        西汉早期
        江苏省徐州市北洞山楚王墓墓道壁龛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镶玉带头玛瑙贝带”
        西汉早期
        2010年江苏省盱眙县大云山江都王墓园1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噬尾玉龙佩
        西汉晚期一新莽
        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城庙塘4号新莽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西汉玉组佩”
        西汉早期
        江苏省徐州市骆驼山43号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玉组佩经过商周时期的发展,不断改变组合模式和佩戴方式,直到西汉早期出现了璜、觥、玉舞人等新型构件,这类玉组佩有着自身组合搭配的原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50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11、12展厅)
比德
东周-秦汉

“玉卮”
       战国晚期
        1997年安徽省巢湖市北山头1号墓出土
        巢湖市博物馆藏
        卮(zhī)是周秦汉晋之际广泛使用的一种饮器,约产生于战国后期,一直到汉代都颇为流行。玉制的卮杯,是战汉时期皇室贵族专用的酒器,当属卮类器皿中的“顶级奢品”。
        此玉卮体由一整块原料琢制,设计至美,工艺至精,从考古、艺术价值来说,也堪称无价之宝。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壁(环)”
        战国晚期一西汉早期
        1994—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云气双龙玉饰”
        战国晚期一西汉早期
        1994—1995年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徐州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12 13:2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9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11、12展厅)

比德
东周-秦汉
        诸侯争霸带来的社会大动荡使得“礼崩乐坏”,玉器的使用范围不再局限于名门贵族,而扩大到普通百姓;另一方面,“君子比德于玉”,以玉比德,将玉道德化,提倡佩玉制度化,出现了一系列礼仪用玉。对天地神灵的敬畏让位于对人之本性的追崇。士人阶层提倡参照玉的特性提升自身德行,这样的行为给玉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一些装饰性玉器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时代的“宠儿”。
        两汉时期,儒士们类比玉的坚硬与温润,提炼出君子的五种品行准则:仁、义、智、勇、洁。在践行这些品行准则的过程中,儒土们相信,玉能延年益寿、使人羽化成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龙(一组2件)”
        战国中晚期
        1951年安徽省寿县老赵家孤堆集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纪王崮玉组佩一龙首觿(一组2件)”
       春秋中晚期
        2012年山东省沂水县纪王崮1号墓出土
        沂水县博物馆藏
        觿,佩玉,成人佩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龙虎纹绞丝环”
        战国晚期
        1992年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商王村1号墓出土
        淄博市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舞人”
        战国晚期
        2015年江西省南昌市郭敦山海昏侯墓出土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双身兽面纹璧
        战国晚期
        陕西省西安市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中圈主体为四组双身兽面纹,上下左右互相对称,双身兽面纹左右两侧各附凤鸟纹,内圈为饱满的谷纹装饰。璧侧面镌刻篆书“六百六十一”五字,字迹细如发丝,应该是带有集种意义的编号。该壁也是目前考古发现所见体量量大的一件战汉玉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水晶组佩”
       春秋晚期-战国早期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大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该组佩为腰佩,由最大的水晶环作为擎领,悬挂4列由白色水晶和紫色水晶的珠管穿成的珠串,形制有水晶环、多面体水晶珠、长方形水晶管、圆形紫水晶管,圆形紫水晶珠等,穿缀形式简洁,整体光气硬朗,是齐国水晶组佩的代表作品。
        齐人佩戴的水晶组佩是一种全新的装饰形式,这些佩件在齐人那里取代了西周玉璜的地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8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11、12展厅)
第二部分“玉成中国”
       “系尔介圭,以作尔宝。”出自先秦诗经大雅·荡之什·崧高》,周王赏赐申伯玉圭。
        周人克商后,对同姓和异姓贵族进行大规模分封,周代用玉制度主要体现在大量使用玉圭、玉壁的仪轨中。在西周墓葬中,这些册命之玉多出土于棺椁之间的盖板上或墓主胸腹部,是代表墓主人身份、国别的信物,更是代表周王赏给国君彰显其身份的礼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龙纹壁
        西周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周代,神玉功能开始减弱,德深入国人的理念。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玉成了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除了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礼器之外,各种佩饰器大量出现,纹样设计华丽流畅之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龙凤纹圭(戈)”
        商代玉戈,西周改制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休盘”
        西周中期
        潘祖荫旧藏
        南京博物院藏
        盘为大敞口,浅盘腹,盘底※※,盘心处铸铭文,共 8 行 89 字。休,姓氏。盘为承水器,按周人礼仪行为之前均需行沃盥,即沐手。上有盛水器匜倾水而下,下以盘相承,故两者多相配使用。
        这件西周休盘虽然仅是一件用以盛水的“貌不惊人”的器物,却有其独到的史料价值。此器被认为作于周恭王20年(公元前903年),盘心内底铸铭文为西周中晚期常见的册命金文,收册命赏赐者走马休。此盘及铭文是罕见的“王年、月份、月相、干支”四要素齐全的青铜器,直接影响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结论”中恭王年份的判断,当然的青铜器珍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龙”
        西周晚期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周代
        周代,神玉功能开始减弱,德深入国人的理念。因为周公制礼作乐,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玉成了礼制和最高伦理的载体。除了象征神取与王权的礼器之外,各种佩饰器大量出现,纹样设计华丽流畅之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五璜联佩”
        西周晚期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一组390件(颗)。由一件人龙合纹佩、五件形态各异的璜、368颗红色或橘江色玛瑙珠和16颗菱形料珠相间串系而成。
        《周礼》等文献中朋确记载了贵族器具的使用等级,如天予九鼎八簋、公卿七鼎六簋等。从考古发现看,芮、虢国君为公爵,墓葬有“七璜联佩”:晋君为候爵,墓葬有“五璜联佩”、由此看来、出土实物中璜的组合数量与周礼的爵位等级紧密相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项饰”
       西周晚期
       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12号墓(虢季夫人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项饰
       西周
        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芮桓公墓)出土
        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腕饰”
       西周
        陕西省韩城市梁带村芮国墓地27号墓(芮桓公墓)出土
        韩城市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7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
卷(11、12展厅)
第二部分“玉成中国”
        展出夏商周三代及秦汉时期的玉器,强调玉与“礼”“德”之间的关联。揭示了玉礼器在石器时代的出现,并随着※※发展成为礼制和伦理的重要表达方式,尤其在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后的发展。
        围绕以玉礼器参与国家形成、族群精神建立、玉成为社会准则、以玉比德的发展历程,凸显玉在国家制度、个体精神层面的意义。
        玉文化从8000年前开始,最早的玉器出现在赤峰地区的兴隆洼文化。随后逐渐传播到各地。到距今四千年时,※※除西部高原以外基本上被玉礼器覆盖。明显的是,文明国家还没开始,汉字还没出现,这些崇拜玉的文化已遍布全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呈礼
夏—商—西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牙璋”
        二里头文化
        1975年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遗址七区7号墓出土
        洛阳博物馆藏
“牙璋”由作为兵器的石刀演变而来,是王权指挥的代表兵权的兵符。
二里头文化
        1959年夏,考古学家徐旭生在河南洛阳偃师调查传说中的夏墟时,在二里头村发现了一种晚于龙山文化但早于商文化的大型遗址,这就是后来被称为探索夏文化关键的“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在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以牙璋、璧戚为代表的玉礼器,成为二里头文化礼制、文化的象征。
        商代是早期广域王国的奠定时期,玉器除具主要有宗教色彩玉器,也有制作仪仗(或兵器)、工具类、生活用品、实用器具、陈设和装饰品几大类。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璧戚”
        二里头文化—商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璧戚”特征是器身近圆形、有大孔,两侧有扉齿,仍是玉钺的一种,也是象征权力与威仪的玉礼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戈”
        商中期改制
        山西省侯马市北赵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两侧阑部各有四齿,结合玉料、另面无脊等情况判断,当为牙璋改制。内部有一道纵向片切割痕迹,两穿孔为后钻。戈内端商代晚期加刻“邑凡伯弓”四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蝉纹玉柄形器(瓒柄)”
        商晚期(殷墟时期)
        江西省博物馆藏
        玉瓒(柄形器)是夏至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重要的玉礼器之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蛇”
        商晚期(殷墟时期)
        1990年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地2009号墓(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6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一部分 玉生华夏
星辉
新石器晚期
“刻符璧
        良渚文化晚期
        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36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在极少数良渚晚期的大型壁、琮和镯上,会刻有图像符号。它们常以高台状(上或站立一鸟)、飞鸟、山峦及杆状等形态出现,壁的侧边刻云状纹。研究者认为,它们可能是文字的雏形,也可能与良渚先民的信仰有关。良渚文化刻符,对研究史前文化交流、文明早期国家社会形态、信仰与祭祀有着重要意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璧”
“复式节(六节)琮”
        良渚文化晚期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草鞋山遗址198号墓出土南京博物院藏
        圆形的玉璧,暗示着先民观察天象,试图解读太阳星辰围绕中心“天极”运转的规律;琮有外方四壁,以示大地四方,直通上下的圆孔仿佛连接天地的通道,象征先民与上天沟通的迫切愿望。琮和璧是最早蕴含“天圆地方”观念的礼器。两者结合,呈现了华夏先民朴素的宇宙观,以及对天地的崇敬。
        1973年苏州草鞋山198号良渚晚期墓葬出土的璧、琮组合,第一次从考古发掘角度确凿地证明它们是史前良渚文化的玉礼器,意义重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刻符复式节(十五节)琮”
        良渚文化晚期
        首都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琮”
        齐家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2、“璧”
        齐家文化
        吴大激旧藏
        上海博物馆藏
3、“琮”
        齐家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该琮体现了齐家文化玉器玉材上乘、器形美观、制作精致、大气凝重的特色。该琮原为北平古物陈列所收藏的清宫文物,沁色部分应是清宫收藏时染色,清人并为之加铜胆,作为瓶类器使用。1933年国立※※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前身)接收内政部所属古物陈列所文物作为基本藏品时入藏。
4、“环”
        齐家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5、“环”
        齐家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6、“三璜联璧”
        齐家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璜每端有褐色糖色,从叠加拼合情况来看,做法应为先用一块小玉料做成璜状,片切割为三片,连缀成一璧。其为典型的齐家文化“小料大作”三璜联璧。
       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在1923年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
        齐家文化的分布是甘肃省兰州一带为中心,东至陕西的渭水上游、西至青海 湟水流域,北至宁夏和内蒙古,遗址有三百多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钺
        仰韶文化
        南京博物院藏
        这三件玉钺除顶部不做修整、保留制作痕迹外,通体磨制抛光十分精细,刃部圆弧,无锋口,无使用痕迹,上端部有对钻圆孔。钺(yuè),古代兵器,像斧,比斧大,圆刃可砍劈。但制作精细的玉饿已失去原有的实用功能,变成身份的象征。
        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 ,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项饰
        大汶口文化
        江苏省新沂市花厅遗址北区墓地60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由出土时位于墓主颈项一周,大璜置于胸前,左右由大到小,轴对称式依次环绕环、璜、玉饰等,整体组合错落有致。其中的璜具有长江流域良渚文化玉器的典型风格,大小环以及多边形浅浮雕佩饰具有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色,玉料和制作工艺也表现出大汶口文化的玉器特征。无论从考古学或是艺术学来看,这组玉项饰都堪称史前玉器的杰作。
        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大汶口遗址而得名。分布地区东至黄海之滨、西至鲁西平原东部、北达渤海北岸、南到江苏淮北一带。大汶口文化年代距今约6500—4500年,延续时间约2000年左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10 22:1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5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
(11、12展厅)
第一部分 玉生华夏
星辉
新石器晚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龙”
        红山文化
        故宫博物院藏
        C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王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最符合人们心中龙的形象。但对其选型来源却有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其祖型与猪首有关;也有人认为,此龙的祖型为马首,长鬣近似于马;还有人认为它是多种动物的生合体。但无论如何,大家均不约面同地将其定名为龙。它简约、神秘,是史前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
        红山文化,发源于东北地区西南部。起始于新石器晚期五六千年前,分布范围在东北西部的热河地区,北起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南至河北北部,东达辽宁西部,辽河流域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游。
      玉出红山,礼行天下”。红山文化被称为“东方文明的新曙光”,是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期分布在西辽河流域的发达文明,在发展中同中原仰韶文化相交汇产生的多元文化。从此开始,玉文明就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一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猪龙”
        红山文化
        1984年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家4号墓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凤”
        红山文化
        2002年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第十六地点4号墓出土
        辽宁考古博物馆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由上至下
“玉冠状器”
“璜、玉管串饰”
“璜、玉圆牌饰”
“臂环”
        良渚文化中期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反山墓地22号墓出土
        浙江者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璜”指半壁形的玉,它的出现略晚于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流行,一直沿用到汉代以后。
        良渚文化是距今5300—4000年前后环钱塘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浙江良渚,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命名为“良渚文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玉冠状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反映神权的琮、代表王权的玉钺和豪华权杖、发展为财富观念的璧……至良渚时期,玉器已从最初的“石之美者”概念,转化成为一种社会化、礼仪化和宗教化的产品。良渚文化的玉器造型复杂多样,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神人兽面纹琮”
        良渚文化
        1982年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出土
        南京博物院藏
        此玉器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琢玉工艺的代表作品。系透闪石软玉制成,呈乳白色隐现翠绿、赭红斑纹。造型为矮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孔为两面对钻而成,琢磨光滑。上节是人面纹,下节是兽面纹,这是一组表示神人骑在神兽上的象征性图案,为良渚文化宗教信仰的核心。玉琮神人兽面纹图案的线条采用了琢、刻两种方法,琢纹宽0.2~0.9毫米,刻纹宽0.1~0.2毫米。
        玉器中的刻纹是玉工徒手直接雕刻。在放大镜下观察,这些细如发丝的阴线往往由若干条刻痕连接而成,这也是鉴定良渚文化玉器的主要依据之一。而在四五千年以前,在没有青铜、更没有钢铁等金属工具的条件下,面对硬度超过金属的玉料,原始先民究竟是如何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品类众多、纹饰繁细的精美玉器的,至今仍然是未解之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10 14:2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4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11、12展厅)
        “玉润中华——中国玉器的万年史诗图卷”是南京博物院90年院庆系列之一的重磅大展。本次展览,联合国内40多家考古、文博单位,汇集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出土、传世馆藏顶级玉器艺术品,约600余件(组),打造一场极致的玉器盛宴。展览以最宽广的视角展示万年中华玉文明的灿烂※※,以最深刻内涵的阐释讲述玉如何成为中华文明最崇高的精神内涵。
        厚德载物,共融共生。悠悠玉文明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见证,展现着今天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和深厚底蕴。源远流长的中华玉文明,历经数千年的沉淀与洗礼,更是促进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汇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壮大的华夏玉器文化,无疑是最能契合与诠释五大突出特性的物质精华。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践行使命,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史,推动文化繁荣。本次展览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做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呼应。
        展览主体分为玉生华夏、玉成中国、玉美神州三个章节,以最宽广的视角展示万年中华玉文明的灿烂※※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第一部分 玉生华夏
        围绕史前玉文化面貌,讲述玉器如何融汇并推动中※※前文明化进程。
        聚焦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展示新石器时代小南山、红山、良渚和龙山文化的玉器。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器,2015年至201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小南山遗址进行多次深入发掘,累计出土了120余件玉器,器型包括玉玦、玉管、玉璧、玉环、玉珠、匕形玉佩、觿形玉佩(弯条形器)、玉锛和玉斧等。小南山遗址是距今约9200-8600年,这些玉器将中国使用玉器的传统提前了近1000年,小南山遗址也成为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系统性用玉遗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万年
新时期早期
        遥远的洪荒时代,自然的力量巨大而神秘。因此,华夏先民笃信万物皆有灵。在生存探索中,他们发现坚韧而温润的玉不仅可以作为工具,更可用于与天地对话。
        在东北乌苏里江畔的小南山,中华民族成熟用玉的传统出现了。由此,玉器承载起中华儿女对美的追求、对信仰的寄托,这些追求和寄托构成了中华民族万年用玉的文明内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小南山文化
        2020年,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山遗址1号墓出土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玦(jué),其本意为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
小南山文化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被称为“中华玉文化的摇篮”百米小山,藏着改写中华文明发展史的“秘密”。玉器是饶河小南山遗址的突出特征。2015年以来出土环、玦、管、珠、璧、斧等各类玉器140余件。古老的玦,呈环形、有缺口的它成为关键线索,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器类型之一,成为中华民族万年用玉的文明曙光。根据文化特征和碳十四测年数据判断这批玉器的年代为九千多年前。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玉器组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3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走近佛前
(10展厅
“鎏金白马头金刚佛铜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无量寿佛铜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金立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莲花手观音铜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铜佛塔”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2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走近佛前(10展厅)
        清代帝王和皇室崇信藏传佛教,皇宫和皇家苑囿中都设置佛堂,供奉着各种各样的佛龛、佛塔、佛阁、佛像、七珍八宝等佛教供器,尤以佛像为多。佛像有泥、石、木、金铜等多种材质,其中金铜佛像形制规整,比例精确,制作精工,堪称艺术珍品。
        清宫旧藏金铜佛造像,除元、明皇室留存和西藏、蒙古等地进贡外,大多是宫廷造办处应敕令而制。据文献记载,康熙、乾隆二帝十分重视藏传佛教及佛造像,有时还亲自参与佛像图样设计、制作过程的监督,从而确保了造像的质量与水准。造像师除内地工匠外,还有来自西藏、尼泊尔的善巧者。他们结合汉藏两地的造像技艺,因此所造佛像汇聚了各地藏传佛像精华,显示出不同地区的造型特点与艺术风格。
        本展览展出的佛像就是清宫铸造金铜佛像。这些金铜佛像,造型规范、结构匀称、用材讲究,表层加工光滑,镀金灿亮,充分显示出雍容华贵的皇家气派,蕴含着丰富的※※、宗教、民族和艺术价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嵌绿松石铜佛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绿度母佛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镀金观音菩萨坐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鎏金铜佛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1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镇院之宝
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
(9展厅)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金兽”——镇护之宝
        20世纪80年代,在江苏省盱眙地区南窑庄的一处窖藏中偶然发现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件金兽盖在铜壶上,造型生动,工艺精湛。金兽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 厘米,最晚可追溯至西汉。整体造型屈腰团身,神态警觉,空腹厚壁,浇铸成形,通体锤饰圆形斑纹。腹内部刻有“黄六”二字。金兽含金量99%,重9100克,是目前※※出土古代黄金铸器中最重的一件,被称为“镇护之宝”。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郢爯”
        盱眙地区南窑庄出土
        郢爯是由纯黄金制作的楚国货币,呈版状,上用印凿打钤印文。楚国之所以能在中国最早利用黄金作货币,是因为楚地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郢爯面上所打钤的“爯”字是称量的意思,“爯”前一字为地名。类似的货币楚还有“陈爯”、“鄟爯”等。郢爯是中国最早的黄金铸币,支付时切割成小块,称量使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40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万水千山——南京博物院藏历代山水画迎春特展(8展厅)
        在中国画中,凡以自然风物为描绘对象的画科,统称山水画,主要有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水墨等形式。山水画,在魏晋南北朝时逐渐从人物画中分离而独立成科,隋、唐间渐起发展,五代、北宋时日臻成热,元代时达至高峰,明、清时续有发展,亦出新貌,渐呈程式化。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巨大变迁,山水画的文化渗透力虽有削弱,但为其提供并不断滋养着后来人的价值和形式渊薮,仍以其既作用于现实艺术情境,又作用于主体认知结构的双重效应,深深锲入当今时代。
        在农历壬寅新年来临之际,南京博物院特别奉献院藏历代山水画特展,呈现千里江山之致,抒发林泉丘壑之心。山光水色,抒情达意,恭祝人们吉祥如意!

“北宋赵佶 鸜鹆图轴”
        88.2×52 厘米
        本幅画三只鸜鹆,两只正在激烈相斗,一只在一旁观战。居于上方的那只鸜鹆似暂获优势,但下面那只不甘示弱,正回过头来用嘴狠啄对方向它伸来的利爪,真实地表现了它们之间钩矩相搏、毛血飞洒的激斗情景。鸟的毛羽蘸墨丝毛,淡墨渲染,表现出鸜鹆毛羽的浓黑深厚感。松树的鳞皮用干笔圈出,略施以淡墨。攒聚的松针,是由尖细的笔一根一根地画出,显露出松针的颖锐好芒。
        赵佶——北宋皇帝宋徽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黄公望 水阁清幽图轴”
        104.7厘米×67厘米
        元1349年
        纸本  墨笔
黄公望(1269—1354),本姓陆,名坚,江苏常熟人。后过继浙江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名,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中年当过中台察院掾史,后皈依“全真教”,在江浙一带卖卜。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修李成法,得赵孟頫指授。所作水墨画笔力老道,简淡深厚。又于水墨之上略施淡赭,世称“浅绛山水”。晚年以草籀笔意入画,气韵雄秀苍茫,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擅书能诗,撰有《写山水诀》,为山水画经验创作之谈。    本幅描绘深山隐居之景,景物以云气间隔,可分为远近两部分。近景描绘一山间溪流从远处密林中涓涓而来,溪流两岸,坡石层叠,树木成林,茂盛葱郁,山谷之间,云气弥漫;远景中一主峰耸立,两旁低峰回护,前伸的山顶平台,使远近之景相互呼应。其笔法与黄公望其他典型作品有所不同,除山石轮廓及房屋树木多以勾点法之外,山石纹理则多用拖擦的笔法,从而给画面增添了一种舒旷洒落的气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文徵明 中庭步月图轴”
        149.6厘米×50.5厘米
        明1532年
        纸本 墨笔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停云、衡山居士,私谥“贞献先生”,江苏苏州人。贡至京师,授翰林待诏。少拙于书,刻意临学,亦规模宋元,既悟笔意,遂悉弃去,专法晋唐,小楷温纯精绝,行草深得智永笔法,大书仿黄庭坚者尤佳。山水师沈周,天真烂漫,不减古人;又善写兰、竹。所刻印章,雅而不俗,清而有神,苍茫古朴。著《莆田集》。
        本幅表现文人雅集夜游的题材,画法介乎“粗”“细”之间,用笔工写兼有,用墨则清淡雅逸,人物刻画古拙有趣,图中树木描绘的并不多,因烘染得宜,反觉林深树密,且清旷明澈,足见文氏墨法高妙,是文氏精品得意之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于非闇 张大千 幽兰竹石图轴”
        89.8×57.4厘米
于非闇(1889-1959),原名奎照,改名照,字非庵,号非闇,山东蓬莱人。清末贡生,自幼得书画家传,曾任教员、记者。1949年后,曾任北京中国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画院副院长等。初学写意花鸟和山水,46岁后转攻工笔花鸟,取法陈洪绶,上溯唐宋,从勾勒入手,兼取缂丝、刺绣之长,形象刻画细腻精致,色彩艳丽浓厚,极富于装饰性。书工瘦金体。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权,改作爰,号大千,四川内江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及染织,后拜曾熙、李瑞清为师。1931年赴日本展览,归国后定居苏州网师园潜心绘事,1933年曾任教※※大学教育学院艺术系,不久辞职专事创作,1949年后移居海外。早年遍临古人名迹,精于摹古,举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或工笔、或写意,无所不能,风格雍容大气。晚年受西方现代绘画的启发,以泼彩泼墨大写意独创画风,墨彩飞扬,光怪陆离。
        本幅乃合作,于非闇绘幽兰、张大千画竹石,兰叶舒展,竹子劲健,穿插有致,生意盎然,运笔如行云流水,用墨浓淡得宜,变化有致,虽为雅集小品之类,然可称佳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徐悲鸿 立马图轴”
        92.8×28 厘米
        纸本 墨笔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hym1941 编辑于 2024-03-08 21:0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39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特展馆2楼8号展厅)
第三单元:继往开来——一座中国※※艺术综合性博物馆的久久为功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宏伟的蓝图凝结了几代人的热望和心血。新时期、新征程,以科学研究和公众服务为两极,南京博物院坚持考古发掘、民族调查学术传统,开拓文物保护、古建保护、艺术研究能力,提升陈列展览、公众服务、对外交流水平,事业焕发勃勃生机。
        1980年以来,通过考古发掘、文物征集、社会捐赠等,南京博物院的文物收藏更具地域性、特色性和综合性,形成一座拥有四十余万件珍品的中华文化艺术宝库。春发其华,秋收其实。九十年的接续奋斗奠定了一座中国※※艺术综合性博物馆的发展基础。继往开来,成就远大的事业仍需久久为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青铜犀牛灯”
        西汉
        汉文明是江苏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造型的青铜灯是其物质文明的重要体现。错银铜牛灯、鎏金鹿灯、雁足灯等是南京博物院汉代灯具收藏中的精品。为丰富藏品类别征集的这件西汉青铜犀牛灯设计精巧,牛背部上翻为灯盘,灯盘尾部有流口,灯油可倾入腹腔内,牛尾作环钮,起固定作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2011盱胎大云山江都王陵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南京博物院和盱胎县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江苏盱胎大云山汉墓区进行了全面勘探和抢救性发掘。揭示出一处比较完整的西汉江都王陵,证实一号墓墓主为西汉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出土的漆器、玉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尤其是编钟、编磬、玉棺、金缕玉衣等极为罕见,学术意义重大。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获评201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鎏金镂空云龙铜插座”
“错金铜虎

        西汉
        2011年出土于盱眙大云山江都王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沈寿 耶稣像
        现代
        1986年近代江苏籍实业家张謇后裔捐赠沈寿(1874—1921),字雪君,号雪宦,江苏吴县人,中国近代刺绣大师,有“绣圣”“神针”之美誉。她独创的“仿真绣”将西洋油画的光影和明暗色彩理念与中国传统刺绣的针法和色线用法相结合,推进中国刺绣技艺达到新高峰。这件《耶稣像》是沈寿“仿真绣”的代表作。1913至1914年间,她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琪特的《耶稣像》油画为蓝本,运用虚实针、旋针等技法和100多种丝线,绣出画作的肌理、明暗和光泽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1915年,《耶稣像》获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等奖。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38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特展馆2楼8号展厅)
第二单元:薪火相传——一座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博物馆的远景规划
1949-1979
秉承学术传统、发挥学术优势,在新起点上拼搏新未来。十二年远景规划中,“南京博物院的主要任务是搜集保存有关东南地区考古学、民族学实物资料和文献资料,在这基础上做出东南地区物质文化史陈列,同时,辅导全国、特别是东南五省※※性博物馆建设”。
        1950年,国立※※博物院筹备处更名国立南京博物院。以曾昭燔等为代表的一代学人在国家基本建设中勇担重任,保护文化遗产、支援地方建设、培养文博力量、践行文化担当,以江苏为中心辐射华东,化们以“时不我待”的于劲让南京博物院事业在东南大地上生根发芽。
        南京博物院在新的※※起点上翻开新的一页。他们以考古发掘和民族调查为重点上下求索,不辱使命。这一时期,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入南京博物院,三家成“苏”。一座中国的、江苏的文化艺术宝库初具规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
        1957年出土于江苏江宁东善桥响龙山
        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造型优美,纹饰精致,胎质坚硬釉质滋润。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
        松、竹、梅“岁寒三友”纹饰象征高洁,是现存唯一一件完整的明洪武官窑釉里红带盖梅瓶。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新烧成的瓷器品种,也是明代洪武朝瓷器的代表品种为皇家御用瓷。
        这件梅瓶系永乐帝女安成公主之陪葬品,出土于明初驸马都尉宋琥和夫人安成公主的墓中,是明洪武以红为贵礼制的印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红木双面刻十二扇挂屏”
        清晚期
        这组双面刻挂屏,一面刻清代康雍年间女画家陈书(1660-1736,号南楼老人)落款的绘画;一面刻明清时期杨廷麟、倪元璐、史可法、卢象异、罗洪先、黄淳耀、黄道周、铁铉、杨继盛、金声、唐顺之、于慎行等十二位官宦、学者、书画家落款的诗词。挂屏十二扇成组,雕刻精善,内涵丰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展厅展示的明清家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庆祝三八妇女节!
愿天下的妇女们生活充满美好和希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37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特展馆2楼8号展厅)
第一单元:筚路蓝缕——一座规模宏大现代化之博物馆的宏伟蓝图
复员东归 一水相隔
        “今定于本月十日左右乘长天轮复员东下。”1946年10月,筹备处辞别李庄,返回南京。在筹划复建停工十余年院舍建筑的同时,接收了包括后母戊鼎、毛公鼎等多批珍贵文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
        明永乐
        清宫旧藏
        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明代永乐年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体形硕大,发色浓艳。寿山福海纹又称海水江崖纹,主体纹饰为山石立于汹涌的波涛中,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香炉为仿青铜鼎式,有定鼎天下之意,寓意一统江山、永葆社稷,期盼江山安定。青花寿山福海纹香炉传世仅两件,此为其中之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茶叶末釉绶带耳葫芦瓶”
        清乾隆
        茶叶末釉,始烧于唐代,是世界上最早的结晶釉,偏黄底釉中散布褐色班点;绶带耳,连接葫芦瓶上下圆腹, 因形似飘拂的绶带而得名,又因一端为如意头,名如意耳;葫芦瓶圈足内印“大清乾隆年制”纂书印章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亭台人物纹端砚”
        明
        端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以石质及致密坚实、温润如玉而闻名。这件端砚色黑微紫,除磨墨处外,正面及四周刻亭台、树木、人物纹等,背面内凹,刻晋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中国Z区日本投降签字会场用钟”
        现代
        1945年9月9日,中国Z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时间定格在9时,“三九良辰”,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长长久久和平的心愿。这一刻,将被永远铭记。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胜利之笔”
        现代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这支派克金笔即为尼米兹签字用笔,是旅美华侨胡筠庄所赠。仪式后,尼米兹将笔还赠胡筠庄。笔杆一侧刻尼米兹名"ADMIRAL CHESTER W NIMTZ”,一侧刻“VICTORY PEN中文意为“胜利之笔”。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2.043
主题: 39
帖子: 38412
注册: 2009年1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ILCE-7M3
南京—036

南京博物院
特展馆
九十年春华秋实——南京博物院的珍藏
(特展馆2楼8号展厅)
第一单元:筚路蓝缕——一座规模宏大现代化之博物馆的宏伟蓝图
1933-1949
筑梦1933
        救国图存,20世纪初中国最响亮的呐喊。学界渴望建立一座“规模宏大之现代博物院”以开启民智。1933年,国立※※博物院应时而生,4月,国立※※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院前身)在南京成立。一群具有科学思想、求真精神的学者,满怀学术报国的热忱激情创业。他们以“不输欧美”的眼界和格局运筹帷幄,兴建第一流的馆舍、征购第一流的藏品、开展第一流的研究。战火纷飞中,他们以“人在文物在”的决心,辗转万里保护西迁国宝,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堪称奇迹的“文物※※”。
划拨宫廷文物
“清康熙青花“万寿”纹大尊”
        清康熙(1662-1722年)
        清宫旧藏
        此尊口微撇,方唇,唇外近直,颈较短,丰肩以下向内斜收,足部圆鼓凸起一圈,砂底,器身有二道接痕,胎体厚重,器外施釉到底,器内施满釉,它周身上下用青花釉色写满一万个不重复的纂体“寿”字。此类大尊是景德镇御窑厂专为庆贺康熙皇帝六十大寿而烧造,寓意万寿无疆。瓷尊胎厚体硕,寿字疏密有致,烧造工艺精湛,是康熙朝青花瓷中的名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掐丝珐琅双龙戏珠纹盘”
        明
        时北平古物陈列所
        盘折沿平坦,浅腹,大圈足。内底饰珐琅龙纹,作双龙戏珠状,寓意“祈求吉祥、平安长寿”。盘古朴庄重、色泽鲜艳,掐丝工艺精湛,富有庄重古朴的韵味。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铜胎掐丝珐琅海棠式盆天竹衬菊花盆景”
        清
        时北平古物陈列所
        工艺盆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用料珍贵、造型别致、寓意吉祥,是清官重要的陈设品。工艺盆景包括写景式盆景和谐音式盆景两类,其中,谐音式盆景用花材、花器名称的谐音表现吉祥寓意。
        这是一件谐音式盆景,用山石衬菊花寓意“寿比南山”,用天竹花配菊花寓意“天祝福寿”,海棠式花盆寓意“福寿满堂”,谐音借意,表达了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漆屏风”
        清光绪
        清宫旧藏
        屏风由四扇组成,正面为嵌骨花鸟图,背面为漆绘花卉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接收国有文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征购名家私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广东省
回复主题: 祖国的大地上(五)驾车南北行(3)鲁-苏-沪-浙-闽正上图南京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