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顶级”器材的配置及评价(转)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2237 回帖:8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3.311
主题: 144
帖子: 8328
注册: 2004年5月
原文由 长乐 发表
原版咕咚

字儿真多。。。。

看了后半部分发现,作者严重不喜欢高分辨率、高明锐度的镜头,反正对他来说镜头越肉越好,当然肉还要肉得牌子响亮,呵呵。。。。

颇多存疑的地方。。。


没用过LEICA的这样说我还能理解,原版咕咚,你也是LEICA的老用家了,也要这样说,实在不理解?


。。。。作者在leica 那一段,明显是和新头有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144
主题: 14
帖子: 2011
注册: 2004年9月
原版咕咚

字儿真多。。。。

看了后半部分发现,作者严重不喜欢高分辨率、高明锐度的镜头,反正对他来说镜头越肉越好,当然肉还要肉得牌子响亮,呵呵。。。。

颇多存疑的地方。。。


没用过LEICA的这样说我还能理解,原版咕咚,你也是LEICA的老用家了,也要这样说,实在不理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321
主题: 8
帖子: 2009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坐不改姓徐 发表
我曾为了买另外的器材而卖出徕卡一机三头,后手头稍松,重新逐步购回,一去一回,更深地体会到了徕卡的无可替代性。

我说这句咋那么熟呢~~电分的深圳帖子里看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3.311
主题: 144
帖子: 8328
注册: 2004年5月
字儿真多。。。。

看了后半部分发现,作者严重不喜欢高分辨率、高明锐度的镜头,反正对他来说镜头越肉越好,当然肉还要肉得牌子响亮,呵呵。。。。

颇多存疑的地方。。。

原文由 坐不改姓徐 发表
关于“顶级”器材的配置及评价
重点谈谈Linhof、Alpa、Cantax645、Leica、Canon
                              
                              
近期,有几位影友建议我写一篇关于“顶级”器材的长文,对此提议,我徘徊了良久。摄影界藏龙卧虎,若要班门弄斧,未免贻笑大方。本人用过一些好器材,朋友中也不乏器材高烧友,常约我把玩,令我大开眼界,其中一位仁兄发烧仅一年,居然马不停蹄地购进了近50万元的各式顶级器材,其烧之高,令人汉颜。考虑到许多影友也许接触不了那么多器材,而今世界又“托儿”横行,害人不浅,本着交流的目的,壮胆写这篇文章,与影友探讨。
                              
对于器材,有些人喜欢听别人谈论,而有些人则对谈论(好)器材者反感。实际上,选择器材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人的拍摄题材不同,能承受或愿意的开支不同,还有能承受器材所带来不便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选择上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我常想,如果能有那么一机一头,可以风光、建筑、人文、人像、微距、打鸟等通杀,同时重量不超过1000克,那该多好!这样就不用考虑器材的问题了,但...没有这样的器材!因此,喜欢几种拍摄题材的影友不得不需要几套器材,随之带来的体积和重量很烦人,而如何选择这几套器材更烦人。多听听不同使用者的意见很有帮助,但最终还是要自己去认真使用后才会知道该器材是否够好及是否适合自己。发烧之路,必须在广泛听取意见后亲步走,每迈出一步,都应是值得迈出的才好。
                              
“广泛听取意见”要讲究科学,不能轻易相信摄影杂志上的测评文章,那些都是器材商付钱请人讲好话的。应该多分析一些对摄影真正迷恋的人的意见。
                              
一、郑重声明:
本文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不一定正确,但我已经尽力做到客观。我不是任何一个厂商的“托”,我不会为任何厂商说话,我只针对器材说话。目的只有一个:提供较全面真实的参考,能令一部分人少走弯路。
                              
另外,每个人都对自己选择的器材很有感情,都会象自己的孩子般来爱护,包括保护器材不受破坏及不容他人对自己器材的批评。很遗憾,在谈论器材的时候,我不得不指出它们的优缺点,有些影友可能会接受不了,如发生这种情况,请原谅我的观点,并请相信,我没有针对人,只针对器材。
                              
二、彩色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就彩色风光摄影而言,选择Linhof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具体选择Linhof4X5,还是Linhof617或Linhof612,可按需要及个人习惯而定,都能获得顶级的效果。吉尔德变幅617则是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提供了宽幅、变幅及移轴功能。哈苏、禄来、康太时、宾德等120系统不大不小,勉强可用。135系统就别用来拍风光了,那怕徕卡都不行。
                              
(一)在数码时代还有必要购买大幅或宽幅相机吗?
                              
许多人质疑这问题,我也曾认真考虑过。
                              
我并不抵触数码,早在1998年我就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毕竟数码太方便了,目前还偶而使用,但从不用于重要的拍摄。象我这样对照片质量吹毛求疵者,用什么器材或附件能取得最好的效果,我就会去用,不管数码还是胶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期内数码还无法达到反转片的质量,反转片通过电分可得到高质量的数码文件,反过来却无法办到,更何况还少了直接看底片或幻灯的震撼。因此,我仍会继续使用反转片,直到数码的效果能追上反转片为止。
                              
无论数码或胶片都与大、中幅器材无关。因为大、中幅器材大部份使用后背,能很方便地实现数码化而无需任何代价。大幅相机的功能及质量是永远不可能被超越的,大幅相机的最大功能不是大底片,而是移轴,移轴能修正影像变形,能改变清晰平面,能充分发挥摄影人的创意。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后出现4X5、612、617甚至5X7、8X10面积的数码后背也只是迟早的事情,到时,人们会对这个世纪初大家都在争论要不要购买全幅135数码相机感到好笑。
                              
目前的612、617相机大部份还不是后背独立结构,不必担心,很快会向这个方向发展的,吉尔德相机及骑士新推出的617相机已经是这一结构,而ALPA12系列更是高瞻远瞩,从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数码及胶片的通用。大幅相机全部是后背独立结构,向数码转换的代价为零。
                              
(二)大幅、宽幅相机是否操作繁琐、缓慢?
                              
大幅相机确实操作繁琐,也相对缓慢,但可以通过熟练使用器材来克服。拍一张片子一般需要10分钟,但如果要抢时机,1分钟也可以拍一张,我2004年的最满意照片就是这样拍下的,当时时机紧迫,我一边支架子一边考虑用哪个镜头及曝光组合,然后飞快地安装机器及镜头,按常用的方式移轴(少量倾斜镜头),用放大镜确认主要部位的清晰度后,关闭快门、设光圈速度、上弦、插入片盒、拉出挡板、曝光,整个过程在1分多钟之内完成。
                              
宽幅没这个问题,可拍得比哈苏更快,因对焦是预设的,直接取景拍摄即可。
                              
(三)选择Linhof真的意味着器材选择、置换的终结?
                              
确实是这样,Linhof拥有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4X5双轨机及617、612宽幅相机,但要意识这一点并不容易。彩色风光是最多人喜欢的摄影题材,但恐怕没有那一位影友买的第一部相机就是Linhof的,一来初级烧友对大幅知之甚少,二来哪怕他相信Linhof是最好的,他也不相信自己会需要那么高级的器材,三来大幅器材的操作难度令许多人望而观止。只有那些对影象质量非常在意,不在乎为此多付出金钱及繁琐的人,才会最终选择Linhof,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大都会对以前为何买进了那么多“没用”的中小幅器材而后悔。
                              
为何Linhof是最好、最实用、最可靠的?我在这不想罗列它的功能数据,它的好处,需要与其它器材比较后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我首先购买的大幅机是Linhof2000,一段长时间内,我都嫌它笨重,并不了解它比其它牌子高级在那里,直到后来有机会接触其它相机,通过亲手比较,才知道Linhof的笨重、精密甚至它的种种不便,都是为了获得最高质量的照片而设置的。Linhof612、617在使用上比较方便,与其它牌子的同类产品相比,也是重的“过份”,无法,Linhof就是这样,不可能为了减轻重量而牺牲稳定及精密。如果你对彩色风光照片质量非常在意,那么,只有选择Linhof。
                              
Linhof相机也并非没有缺陷,我所使用的2000型4X5相机,存在润滑油不够耐低温的缺点,2005年初我曾用它到坝上拍摄,早晚零下30多度,机器几乎被冻住,轨道紧得难于推动,要将400毫米镜头推到位置,费尽了力气,手指头受尽折磨!上移摇把也由于低温而打滑,功能作废,当中午气温上升至零下20度时,机器则完全操作自如。
                              
Linhof2000型相机的个别小零件易损坏,如饰皮脱落、折合对焦器破损、后背勾断裂等,虽不影响使用,但作为世界顶级品牌,在这些小问题上做不到尽善尽美,确实令人遗憾。
                              
还有,施耐德著名的72头、90头、400头由于个头太大,在Linhof2000上使用还不算方便,需要去适应。
                              
(四)吉尔德变幅617是另一个很好的选择。
                              
这款机器全球年产量仅五台左右,由德国吉尔德老先生手工打造,大部份人可能都没见过实物,我较幸运,有一位影友买了一机三头(47、80、180头),令我有幸把玩使用几次。其做工达到甚至超过了林哈夫水准,属于综合型的顶级器材,有取景器及机背两种取景方式,提供了宽幅、变幅(66、69、612、614、617)及移轴功能(前组的上下、左右、倾斜,后组不能移轴),其移轴功能当然不如大幅相机强大,但对于风光摄影来说,也基本够用。
                              
功能强大的吉尔德相机,重量自然也不轻,不过比起林哈夫4X5加上617来,还是要轻一些,只是不能拍4X5片,另外移轴功能稍欠。
                              
(五)选择哈苏、禄来则意味着在质量与繁琐中作出妥协。

在职业风光摄影师(包括风光大师)中,哈苏的使用者最多,因为哈苏相对轻巧,出片快,素质也过得去,用于印刷12寸的画册能满足客户要求。职业风光摄影师并不追求顶级的质量,而很在乎拍片的效率,在这个前提下,哈苏是最好的选择。我认识一位国家级风光大师,早期他追求艺术,坚持用Linhof拍摄,后来功成名就,改用哈苏了,我很迷惑,特意向他请教,答曰:“用Linhof拍片费用太高,拍摄量少,这样赚不了钱,不如哈苏出片快,成本低,拍起来也不辛苦。”
                              
许多发烧友不明个中原委,看到职业风光摄影师(或风光大师)用哈苏就跟着去买哈苏,这样就不一定正确了,他们中有一小部分狂热发烧友最终还是会步入大幅或宽幅的行列。
                              
职业风光摄影师中几乎没有使用禄来的,烧友中则有相当一部分。哈苏的成像是有利于宽广风光的,禄来则对中近景色及人像的表现较佳,另外,禄来的重量及需充电这一因素令许多向往禄来的人却步。
                              
(六)关于画幅,是Linhof4X5,还是宽幅Linhof617(或612)?
                              
这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把它们都买下当然最好,但毕竟太贵也太重了。建议选择一个为主,另一为辅。如Linhof4X5配3个头(58、150、400),Linhof617配90头;或Linhof4X5配2个头(150、400),Linhof617配2头(72、180)。只考虑Linhof4X5的话,就配4个头(72、120、180、400)。
                              
645、66、67、69片幅都不推荐。如果特喜欢看幻灯而对顶级质量没有过高的追求,那么66或645是不错的选择。
                              
8X10是目前能订到货的最大反转片,但订货渠道非常有限,不一定能按时交货,另外,国内能冲8X10反转片的图片社太少了,似乎北京才有。
                              
(七)大幅4X5的机身、镜头及附件该如何配置?
                              
1、机身:
Linhof 2000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有2000型及经典型,其中2000稍方正易携带、能用47以上的广角、没有联动对焦机构;经典型则体积稍大、可联动对焦、广角头使用不方便。风光摄影中联动对焦没有用处,而广角头的使用则相当重要。
                              
2、镜头品牌:
施耐德镜头是不二之选。目前在产的镜头中,施耐德镜头成像真实、层次丰富、色彩丽而不艳,是最好的大幅彩色风光镜头。同样德产的罗顿斯德镜头主要用于建筑及产品,成像稍硬朗,锐度更高,中间层次稍欠,色彩稍闷。日产的尼柯尔、富士龙镜头则不必考虑。
                              
3、镜头焦距与型号:
这是最令人困惑的,初入门者往往满头雾水。在经过几年的使用体会后,我推荐72、120、180、400的组合,分别相当于135系统的20、32、50、115焦段。 当然各人的焦距喜好不同,也可改成58、120、210、400等其他组合。大幅镜头中的标准镜及广角镜是其优势,而长焦是其弱项,另外,拍4X5的人多数喜欢拍宽广的大场面风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镜头应侧重广角及标头,长焦选一个400头即可。太广的镜头也不建议采用,比如38、47这两个头,取景、对焦都太困难了,一早一晚几乎无法使用。
                              
1)施耐德Super Angulon 72/5.6xl。在施耐德所有系列的镜头中,Super Angulon xl系列的色彩最美,能用在4X5上的有47、58、72、90四个焦距,而其中的72/5.6xl焦距够广又不过广,像圈覆盖5X7,移轴量不大时可不用中心灰。
                              
2)施耐德Apo symmar L 120/5.6。这是4X5的小广角镜头,出镜率最高,仅200克,52口径,0号快门,够轻够小,但成像质量令人过目难忘,也够便宜,全新价5K多,实在超值。许多人选择了Super symmar xl 110/5.6,我不主张,效果不如Apo symmar L 120/5.6,而且贵达12K。Super symmar xl系列,因是不完全对称结构,并采用ASPH非球面镜片,导致成像过于鲜艳,显得锐利生硬,中间层次欠缺,属日头风格,更适合建筑摄影而不适合风光摄影。不过,其中深受好评的110xl、80xl的超大像圈及较小的体积重量很吸引人。
                              
Apo symmar L是完全对称设计,其前后组的口径是相同的,可说是奠定施耐德镜头在风光摄影中霸主地位的产品,能用在4X5上的有120、150、180、210、240五个焦距,其中240头不建议采用,又大又重,3好快门,在Linhof上都不好用。
                              
3)施耐德Apo symmar L 180 /5.6。这是4X5的标准镜头,也较常用到,结构与120L完全一样,成像风格与质量也完全相同,全新价约7K,重400克,72口径,1号快门。
                              
4)施耐德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Tele Xenar 系列用在4X5上的有250、400两个焦距,都比较重,其中400头重达900多克,82口径,3号快门,无限远对焦时皮腔长度280MM,最近对焦距离达到1.8M,可拍荷花、人像等特写。在坝上、新疆、西藏等广阔之地,结合612后背,Apo Tele Xenar 400/5.6 Compact将大展身手,在其他地方拍摄时,为减轻重量我一般不带它出门。因是望远型非对称设计,成像质量不如Apo symmar L系列,但仍处于非常高的水平,不认真比较难于察觉。
                              
4、林哈夫特选镜头值得多掏钱去购买吗?
                              
※※上的林选镜头都赫赫有名,代表着最高的质量。
                              
目前施耐德出产的镜头中,凡适合在4X5上使用的,Linhof都按更高的标准进行挑选后,加打Linhof的标记出售,价格要贵50%左右。我曾购买过林选的150头,镜片异常完美,镜头中一粒尘都没有,而我当时的另一个镜头中发现在密封的镜片之间有一粒较大的尘无法去除。至于林选与非林选的成像差异,可说是很小,需要认真比较才能区别。为了获得获得最高的品质,建议还是多付出50%吧。当然,不要要求回报会达到150%。
                              
5、Linhof4X5的附件:
                              
1)片盒及后背。
                              
费得里提片盒,有两个型号,要选择Linhof指定的那种,价格400元左右。建议买7个,5个是不够的,没得周转,10个又太多了。 5个片盒刚好装一合10张片,一般来说,拍风光一天拍不了10张,可能拍了6、7张,这时,因还有2个空片盒,可再装上10张片,第二天开始就有13、14张片子可用,完全够用了。我一开始就买了10个片盒,结果有3个一直没用过。
                              
Linhof原厂612后背。如果不购买Linhof617(或612),那么原厂的Linhof612后背是必须品,一定要购买,万万少不得,宽幅的构图与4X5不同,可令构图多样化,并可放手去拍,相应减少4X5胶片的使用量。67后背用不着,因其构图与4X5是一样的,不如直接拍4X5了,67的像质与哈苏禄来的66相比也没有优势。69后背也用不着,可从612中裁剪得到(多带一个后背太重,不如多带几卷胶片)或干脆拍4X5算了。
                              
2)脚架及云台。
                              
关于脚架,捷信是不二之选,但我买到第三个才基本满意,第一个是捷信1228,第二个捷信1410,第三个捷信1325。1228是碳素的,很轻巧,在无风时效果不错,但有风时就不行了。因此我将之出手买回重达4000克的1410,效果绝对好,纹丝不动,不过重量累人,加上云台重达10斤以上了,提着它连续走不了一公里,更别说爬山了,连我这样不怕麻烦的人对它也是又爱又恨。无法,再将之出手,买回1325碳素,轻多了,2000克重,可吊起我70公斤的体重,提供了很高的“性重比”,这才基本满意。
                              
关于云台,一定要双螺口的三向云台才行,我的选择是捷信云台1570。无论多高档的球台不适合大幅相机使用,高档球台虽可牢固锁紧,但无法精密调节,反而会浪费宝贵的时机。捷信1570结实耐摔打,耐零下40度低温,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非常高的稳定性及操作的便利性,其唯一不足是体积较大。令人奇怪的是,捷信球台的质量却不行,不但锁不紧,手感也很差。
                              
3)其它附件。
                              
测光表可选择世光608,功能强大,就是体积大了些,不好携带。
B+W偏振镜及李牌玻璃渐变灰。
快门线,每个镜头各装上一条,以把握拍摄时机。
骑士6倍对焦放大镜,够细够长,最好用。
防静电、不掉毛的暗袋。
                              
(八)宽幅617、612的机身、镜头及附件该如何配置?
                              
1、617的风光片是震撼的,尽管构图不易。Linhof617共有72、90、180、250四个镜头,没有必要都买进,一来Linhof617镜头太贵了,二来镜头焦距太接近了。买两个就够了,推荐72+180,当然90+180或90+250甚至72+250也行。
                              
吉尔德617建议配置72xl、180L、400C三个头,只是重量有点过分,如前往不需要400头的地方,把它留在家中为好。
                              
2、612的风光片是耐看的,而且构图容易,手持性能优良,可兼顾人文题材,不喜欢ALPA69片幅的最好选择这个。Linhof612也不便宜,与Linhof617几乎一样的价格,因此大部分人都冲着617而去了。Linhof612共有两个镜头:65、135,都买下就是了,两个镜头都很常用,缺一不可。Linhof612还有垂直移轴功能,对修正变形有用。
                              
3、Linhof617、612都不能拍摄中途换镜头(非要换头则要使用暗袋),因此买两个以上镜头的人不得不考虑是否需要多上一台机身。
                              
4、附件。                    
脚架:捷信1227。                    
云台:雅佳B2或冈仁波齐NB2-A。          
                              
(九)哈苏、禄来等中幅器材配置建议。          
                              
如果确实不想大、宽幅,又喜欢风光摄影,那么建议广角哈苏903/905,标头禄来双反或哈苏100/3.5,长焦哈苏250SA+1.4X,应该够用了,还想再长的头就加一个350SA。
                              
三、黑白风光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目前我还没发烧黑白风光摄影,因此无法展开谈论。两年前我欣赏过一张11X14的黑白照片,一眼就被镇住了,那种质感及层次无法形容,我暗想用林哈夫4X5也拍不出这样效果。我询问是用什么相机拍的,被告之是11X14相机,原底片直接印像。之后的几天晚上我一直睡不好,脑海里老浮现出那张黑白照片。
                              
黑白风光摄影对片幅要求是越大越好,对于顶级发烧友来说,基本都是直接印像,他们对于影调要求非常之高,不可能接受哪怕是一倍的放大,从11X14起步至20X24均可,但便携性就非常差了。镜头只能在二手里面找老头了,目前生产的镜头中都没有那么大的成像圈。
                              
8X10勉强可用,因为放大的成本太高而质量又不够顶级,直接印像又太小,玩起来不过瘾。8X10的机器及镜头都有全新的可买,但拍黑白的效果并不比老镜头好。
                              
四、人文摄影顶级器材配置及点评:
                              
从leica M起步,ROLLEI双反适中,如能克服使用上的困难,ALPA最好,片幅够大,色彩纯正,成像结实,但弱光下确实不行,另成像润味不如徕卡、色彩不如蔡丝。
                              
(一)关于徕卡M。
                              
徕卡的重要性,没必要多说,网上能搜到一大批。要强调的是,在弱光下其效果确实无可比拟。我曾为了买另外的器材而卖出徕卡一机三头,后手头稍松,重新逐步购回,一去一回,更深地体会到了徕卡的无可替代性。徕卡机身,如此精致、耐用及优美;徕卡镜头,每一焦距的每一版本都有一堆故事,令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没有其他器材在可玩性上能与徕卡相比,同时,徕卡也是最适合拍摄人文的器材之一。拍人文照片需要隐蔽,徕卡小巧,低调,快门声音极轻,不容易引起拍摄对象的注意,如果装上广角头,一边与之交谈,一边放在腰间盲拍,会记录下非常精彩的瞬间。
                              
徕卡有多神,并不需要人去证明的,在它擅长的领域,无人能敌。徕卡最牛的地方,是弱光下近距离时的效果,准确说,F4以上大光圈,并在4米以内。强光时,徕卡仍然明显胜出,但与其它135镜头的差距在缩小。
                              
徕卡的快门时滞极短,举起相机后,只要能看到,就能拍到,那怕是飞得极快的蜜蜂。如果用单反,就来不及了,只能连拍、瞎拍后再挑选了。
                              
但徕卡也非万能,比如拍风光,效果确实不够好。但这并不是它的错,所有135镜头拍风光都不够好,风光是大幅及宽幅机的天下,连120机都只是一种妥协的做法,马7、宾67、康645、哈苏、禄来等甚至包括ALPA,拍风光的效果只能说还过得去。中幅用家可能对我这段话很有意见,但没法子,事实如此。
                              
1、徕卡机身的选择。                    
                              
这里有三个问题,第一,选择哪个型号,第二,需要几台机身,第三,需要什么倍率。
                              
1)选择哪个型号?M3、M6、M7还是MP?
                              
选择徕卡机身自然要讲究做工,※※上做工最好的是M3,同时也是最美观的(最难看的是M5,一看就不象是徕卡,倒象是不成功的模仿品),50年前的M3目前仍可使用,在二手中仍可买到。不过我倒不建议选择M3,原因有二,其一,M3没有35、28毫米框线,对于使用广角镜头不便(带眼睛的镜头既不美观,在包里又不好放),其二,M3没有测光,毕竟不太方便。如果对测光估计得非常准确并喜欢使用标头或90头,那么M3是很好的选择,。
                              
M6也不建议选用。M6在质量上还不够尽善尽美,将之与MP比较,会发现做工仍有不足,漆面较差,前脸的红标及商标太显眼,光秃秃的机顶也显简陋,过片扳手塑料感强,取景器不够明亮,斜向的倒片轮谈不上美观,特别是大盘(速度盘)的M6,明显不够斯文。目前也只有二手的了。
                              
M7也不建议选用。M7应该是一个对市场妥协的产品,它主要面对那些已经习惯自动曝光相机的用户。自动曝光虽然方便,但要考虑曝光补偿,反而令使用者要多考虑一件事,而且不如自己判断曝光来得可靠。M7无电时只有60及125两档快门可用,在弱光下就没法用了。与M6一样,M7的前脸、机顶、倒片轮及过片扳手不美观、不经典。不过,M7取景器较M6明亮。徕卡机身还是选择纯机械的MP为好。
                              
MP是不二之选。MP与M3接近的外型,是对M3的深度回归。MP处处体现出经典及完美做工,取景器明亮,前脸无商标及标记,机顶有漂亮的手写体刻字,全金属的过片扳手很秀美,取景器异常明亮。拿在手里,很难相信量产的机器能有这样的做工,使用与把玩俱佳。
                              
2)需要几台机身?白的还是黑的?
                              
如不用75、90头,那么一台机身就够了,如果又喜欢广角(28或35),又喜欢长头,那可能两台机身方便些。只是两台机身挂在身上很招摇,对拍人文照片不利。
                              
机身颜色许多人喜欢黑的,认为黑机身显得低调、专业,有些人还特喜欢黑机身使用后露铜的效果。我个人喜欢白机身,黑机身给人专业相机的感觉,反而不低调,相反,白机身更象个玩意,哑白色不刺眼,还很耐磨,黑白镜头装在白机身都很美观。有些老头如“八枚玉”只有白色,装在黑机身上会很怪,不好看。
                              
3)需要什么倍率?
                              
如果只买一台机身,0.72倍率最好用,兼顾了35及50头,但28头用起来不太舒服,特喜欢28头的人只能选0.58了,不过50头用起来又不舒服了。
                              
买两台机身,那就0.58+0.85,长短镜头都好用。
                              
买三台机身,那就0.58+0.72+0.85,但是否有必要?不如多买镜头好用些。
                              
2、徕卡镜头的选择。

任何一只徕卡M系列镜头,从没有其他品牌能超过它。本来一机一头就够用的,但徕卡毒人的地方,在于每一只镜头(包括同一焦距镜头的不同版本)都各有润味,令人不试不快。没用心去用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
                              
徕卡镜头不可能只买一个就收住手的,虽拍摄时一机一头即可,但不摸透徕卡最著名的几个头,没有“多头”的经验,又怎能用好一机一头?
                              
1)买新头还是老头?
                              
徕卡90年代以后设计的镜头大量采用ASPH结构,清晰度、色度、锐度比老头进一步提高,光学指标大为提高,所拍出的照片如青春美少女般明亮动人,但很难说就是好的结果。“新鲜”的徕卡迷一般会买全新的ASPH镜头,我当时也一样,买的第一个镜头是M35/1.4ASPH,它轻易地击败了我当时手中的佳能L头,令我兴奋不已。后来又买了M75/1.4,一只不新不老的头(1980设计),远没有35A锐利及鲜艳,但其层次无比丰富,色彩很雅,总之很耐看。还与影友的90/2AA(最鲜艳锐利的头)比较,就更喜欢老一点的镜头了,从此对新头不感兴趣。
                              
如果说“新头”是青春美少女令人兴奋,那么“老头”则是高雅丽人令人迷恋,耐人寻味,久看不厌。
                              
2)先买一头的选择:“八枚玉”或“七枚玉”。
                              
先买一头不得不考虑人文题材的通用性,虽然任一焦距都可用来拍人文,但最通用的无疑是35毫米。但问题又来了,35毫米有近10个版本,各版本都能获得极高的质量,而风格又各异,该选哪个?F1.4还是F2.0?哪该买哪一代的?
                              
F1.4还是F2.0?这得看是否常用到F1.4光圈,手持徕卡相机在四分之一秒以上都可获得清晰的片子,因此,1.4光圈基本只在晚上灯光环境下才能大显身手,除非你特别迷恋F1.4的散景。35/2有更小巧的体积,也就更方便携带也更低调。我推荐35/2的镜头。
                              
该买哪一代的?M35/1.4就在二手中找非ASPH的,体积小巧,价格也合适。M35/2版本较复杂,其中第一代“八枚玉”无疑是拍黑白的最佳选择,这是一颗层次非常丰富、立体感非常强的M型镜头,是徕卡全盛时期的倾力之作,被称之为“黑白王”,拍彩色也不错,风格淡雅,喜欢与否看各人口味,分眼睛版和非眼睛版,分别适合M3及其他M型机身,拍摄效果基本相同。如只拍彩色,那么Pre-Asph版(“七枚玉”)是最佳选择,被称之为“散景王”,因年份较近,成色好的容易找。
                              
3)第二个镜头该买哪个?建议M50/1.0
                              
在日间包括早晨及傍晚,35/2都够用了,但晚上弱光下怎办,总不能用闪光灯破坏现场气氛吧,这时,你会需要F1.0的镜头,目前只有一颗M50/1.0。这头最有个性,其分辨力并不高,但弱光下的层次特别丰富,散景也是梦幻般迷人。用好它需要一个过程,一旦掌握了它的脾性,它就会完全听命于你,绝不会令你失望。
                              
“八枚玉”或“七枚玉”还可以用其它镜头替代,而50/1是一只无法用其它镜头替代的镜头,一定要掌握它。
                              
35头与50头视角感觉差得挺远,相互不重复,各有用途。而28与35的视角很接近,选择一个即可。
                              
4)第三个镜头该买哪个?建议SA21/3.4
                              
已有35、50两头之后,第三个镜头肯定要选择广角,从焦距上来说,21或24都很好用,不习惯超广角的选择28也行(只是与35太接近了,最后保留一个即可)。实际选择起来有些困难。徕卡在35及50这两个焦距名镜辈出,28、90焦段也很出色,但超广角非其传统优势,早期不得不委托施耐德代工21/4、21/3.4镜头及委托蔡丝代工15/8镜头。
                              
建议选择施耐德代工的Super Angulon 21/3.4,成像称雄21MM,而且小巧。这个头后组太长,装在机身上太靠近焦平面,无法准确测光,使用中稍不方便。这头已停产二十多年,需要在二手中耐心寻找。
                              
不习惯超广角的建议选择M28/2.8,徕味很浓,层次、反差及清晰度都非常好,虽光圈稍小,但视角合适,配合M50/1几乎可通杀所有人文题材。
                              
如果喜欢极广角的,有一个好选择,那就是菜丝新出品的德产ZM15/2.8,做工异常精良,调焦环、光圈环手感特好,配套的取景器明亮得令人吃惊(只是稍有点偏蓝调)。这头虽是菜丝出品,成像却十足的徕卡风格,其110度的视角可拍出令人过目难忘的照片。只是这个头太大太重了,与50/1差不多的体积和重量。
                              
目前在产的21/2.8asph、24/2.8asph、28/2asph是非球面设计,过于锐利和生硬,都不建议考虑。
                              
5)第四个镜头该买哪个?M75/1.4或M90/2(大头九)
                              
作为构建一个完整的M系统,第四个头应该选择中焦了,中焦在人文摄影中使用得很少,主要是用于肖像,如果不携带645系统出门,那么,M系的中焦还是带上为好。
                              
目前在产的M90/2AA、M75/2A镜头从最大光圈到最小光圈都锐利鲜艳无比,并不适合肖像摄影,用来拍男人都还显得生硬,不建议采用。
                              
推荐M75/1.4。如果觉得与M50/1太接近,那就M90/2(大头九),散景稍没那么美,取景框更小些不太方便使用,而90焦距用于人像却更合适。M135在旁轴上太长了,对焦取景都困难,不建议采用。
                              
M75/1.4成像柔美,随光圈缩小而渐锐利,整体画风及焦外迷人,拍肖像、花卉俱佳,立体感十足,能分辨肤色及花瓣的过渡。大光圈时的暗角很漂亮,明显而柔和、过度自然,暗角里还包含着丰富的层次。
                              
佳能用户很关心EF85/1.2L与M75/1.4的区别,这两头都是人像头,顺便在这里谈谈。
                              
从成像质量来说,两头各有特色。EF85/1.2L锐利,感觉很清晰(或过于清晰,脸上缺陷太明显,需事后磨皮才行),M75/1.4的立体感及层次非常丰富,整个画面显得很柔美(一般不用磨皮),四周柔和的暗角突出了主体,并增强了现场的气氛(插一句,我不喜欢完全没有暗角的照片,那种照片的边缘显得很突兀)。M75/1.4虽没EF85/1.2L的锐利,但也有足够多的细节及清晰度,M75/1.4的清晰度是靠丰富的层次来表达的,不是通过边缘的强反差来体现的。另外,M75/1.4的暗部比EF85/1.2L丰富。
                              
大光圈及焦外表现。EF85/1.2L的最大光圈成像偏软,我一般收到F2来用,M75/1.4的1.4已经很好了,完全可放心使用。焦外表现两头虽味道不同,但都很精彩。
                              
从用途上来说,M75/1.4比EF85/1.2L多了一个用途,那就是拍花卉等小品,拍出来的比EF85/1.2L的好看多了,说明M75/1.4的近拍能力比EF85/1.2L强。
                              
可靠性。M75/1.4是纯机械的,自然更可靠,用50年以上是没问题的。至于重量、体积等方面差异,就不用说了,明摆在那里。
                              
EF85/1.2L也算是非常好的头,在焦距上比M75更适合人像一些,如果有佳能机身,这头值得拥有。
                              
6)直接一步到位该如何选择?
                              
在买进徕卡头方面,我并不推荐直接一步到位。那些一口气卖下三机十头的人固然令人羡慕,但同时也少了许多琢磨的乐趣。徕卡头可以分批多买几个,使用后不喜欢的就出掉,即使全新购入二手卖出也不会亏多少钱,二手进二手出就更不可能亏了,或许还可小赚一笔。大部分影友可能不喜欢这般折腾,那么,可考虑如下方案:
                              
一镜:35/2(黑白“八枚玉”,彩色“七枚玉”)
二镜:28/2.8+50/1
三镜:21/3.4+35/2+50/1(或75/1.4 ),也可以28/2.8+50/1+90/2
四镜?从使用的角度来说,似乎太多了,起了要拥有四个徕卡镜头的念头,那就等于走上“照单全收”之路,早晚会每个焦段都配齐,然后每个焦段的每一版本也配齐......。
                              
(待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9
帖子: 909
注册: 2005年8月
封了吧,等正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144
主题: 14
帖子: 2011
注册: 2004年9月
在封贴前向大家通报一些情况:

实在感谢电分在百忙之中完成这份很有难度和挑战性的邀请,写出这样精彩的文章,今天在交流活动中见到了电分兄,询问此文的后半部分进展情况,电分说因为太忙,所以后半部分一直没有完成,但是基本框架已经写好,再经过修饰润色就可以成文了,相信不久大家就可以看到电分兄的全文了。
再次感谢电分的辛勤工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177
主题: 3
帖子: 326
注册: 2003年12月
太深奥了。看着离我的生活太远。像是22世纪天籁之音。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3.045
主题: 19
帖子: 3386
注册: 2005年5月
做个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698
主题: 43
帖子: 12262
注册: 2004年11月
  原来是电分兄的好贴,LZ已经注明转贴,说明其本意并不是想抄袭,只是应该把出处和作者注明清楚。
  期待电分兄的下文,真是好贴,我在无忌上看过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贴子,并不是我一定要买,而算是一种学习吧,当然要增强免疫能力才行。很多的贴子让你看了越来越迷茫,而兄这篇是我看过的指导性最强,最实际的好贴。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118
主题: 19
帖子: 10401
注册: 2002年4月
年内主力装备
Canon EOS R7
电分DX,挑个小刺,李的中灰渐变好象是树脂的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84
注册: 2006年1月
原文由 香港乌龙 发表
通篇胡扯的个人主观臆想, 待老夫有时间的时候一一驳斥, 为大家解毒


希望到时还未毒发,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646
主题: 0
帖子: 6
注册: 2005年11月
看了文章后,非常过瘾,可是最后一看是转贴,而且好像故意不注明author,实在是很别扭,谢谢原作者,贡献这么好的文章,其他的,批判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gcb
泡菜
泡网分: 23.787
主题: 18
帖子: 452
注册: 2004年8月
再配上图就更完美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09.471
主题: 52
帖子: 126224
注册: 2003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好文章 最好有人民币的价格 我看着就解毒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1.106
主题: 29
帖子: 5328
注册: 2003年9月
不管怎么样,还是好文,留下慢慢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643
主题: 0
帖子: 22
注册: 2005年2月
我没有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0.192
主题: 61
帖子: 3204
注册: 2002年6月
转贴辛苦,希望要注明出处。
虽说网文没有稿费,但不要掠人之美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877
主题: 4
帖子: 999
注册: 2004年7月
有点乱,有空再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879
主题: 0
帖子: 69
注册: 2004年8月
看不大懂,保存下来慢慢学习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144
主题: 14
帖子: 2011
注册: 2004年9月
我在屋脊发表长篇器材综合点评---重点介绍禄来2.8FX的选购和使用体会文章后,有些朋友让我继续写跨越CANON,LEICA,ALPA,LINHOF的不同品牌,不同画幅的横向比较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我写不出来,要找到可以写出来的人也很难。
但是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坚持,没有放弃。
这个人不光要使用过这些器材,而且要有极好的文笔,因为横向的比较不是一般人可以驾御的,终于我遇到了电分兄,在交流过一些观点后,我知道真正可以胜任的高手就在我眼前,电分兄谈吐儒雅,为人随和,并且看过我的文章,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可以使大家在器材的选择上少走很多弯路,在我的一再央求下,电分答应了我的请求,准备写这样一篇文章,这是2005年11月份的事情,地点在深圳东湖公园里的菊花园中,之后我就一直在盼望,希望尽快地看到成文。
此后在我的(长篇器材综合点评---重点介绍禄来2.8FX的选购和使用体会)文章后面的讨论帖子中提到了即将有一篇重磅器材文章问世,出于对电分兄低调为人的尊重,我没有写出电分的名字,有兴趣的可以查阅https://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329892
现在终于盼到了这篇文章,看到题目就怀疑是电分写的,果然是,看的真过瘾,盼下文。

LZ这样转贴不好,在此批判,希望编辑封贴,并删除此帖,以对作者的尊重。

[长乐 编辑于 2006-03-04 17:46]

[2006-03-05 00:34 补充如下]

通常转贴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作者写明不准转贴,应该尊重作者的原意.即使转,也要著名出处和作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501
主题: 134
帖子: 5505
注册: 2004年2月
留记号,20年后有钱了再细研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5.891
主题: 28
帖子: 846
注册: 2004年4月
先收藏下文章,以后玩林哈夫再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8.096
主题: 7
帖子: 1244
注册: 2003年8月
没有被封杀之前先留个记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6.34
主题: 14
帖子: 9652
注册: 2004年5月
抄袭别人的,不大好,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41
主题: 7
帖子: 279
注册: 2004年11月
电分好像在原贴中说,“未经我允许,请不要转贴”。楼主转贴这么长的帖子,没有注明出处及作者,确实不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9.81
主题: 15
帖子: 2191
注册: 2004年11月
现在这些介绍器材的文章基本上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看的我现在都有免疫力了。
弄点新的出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2.737
主题: 65
帖子: 29706
注册: 2004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GFX100S
DC-S9
★ Canon EOS R5m2
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106
主题: 18
帖子: 2454
注册: 2005年4月
谢谢楼主转贴。

不过,转贴最好注明出处及作者:
http://www_canonfans_com/showthread.php?threadid=206281

这篇文章是我写的,尚未完工,我原计划写完后再在无忌发表。

谢谢各位支持!

如果可以,建议路过的编辑关闭此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8.777
主题: 30
帖子: 8047
注册: 2005年8月
看花眼了,继续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2
主题: 3
帖子: 246
注册: 2004年4月
别待续了,继续呀。。。。急死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顶级”器材的配置及评价(转)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