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前驱后驱性能对比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05
主题: 1616
帖子: 68339
注册: 2000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答疑解惑-前驱后驱性能对比
http://www_che168_com   2007-07-13 17:56:40   作者:CBR1000RR   

http://www_che168_com/article/html/200707/20070713/20070713_163903_1.html

相关品牌 北京奔驰  一汽奥迪   
相关车系 E级  A4   

查看详细报价,参数,实拍图片,用户手册,全景内饰等更多内容请点击相应车系名称
    前驱还是后驱?在很多人心中,后驱是豪华高性能的代表。有些车定位不低,却往往因为前驱而被人嗤之以鼻。真的是这样的吗?是因为后驱的技术含量更高吗,那为何早期的汽车都是采用后轮驱动的,雪铁龙刚刚开发出前驱技术的时候,又为何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被广泛采纳?作为车辆的驱动方式,前驱和后驱各有利弊,那么前驱和后驱到底各有哪些优劣,又分别适合哪些车型呢?以下内容将逐一解析。

    我们先来看看前驱车优于后驱车的地方。

    前驱车的传动效率比后驱车要高。所有的前驱车在设计的时候,不管发动机横置还是纵置,它的重心都偏于前轴,也就是在车头侧,与驱动轮的位置很近,传动距离短。其中又以前横置发动机效率最高,这也是大多数前驱车所采用的布置方式。由于发动机的输出轴与汽车前轴平行,变速箱与驱动桥是做成一体的固定在发动机旁,动力可以直接通过斜齿轮传递到差速器上,再经变速箱、驱动桥,减速增扭后传递给两根半轴最后驱动车的前轮旋转,显然这种距离最短,且没有经过任何转换的传动效率是最高的。

    大多数民用的后驱车,采用的是前置或者前中置发动机后轮驱动的布置方式,那么动力从发动机经过变速箱出来以后,必须通过一根长长的传动轴,经万向节传递到后差速器,然后才能从后差速器再分出两根半轴分别驱动两个后轮。这种过长的传动距离是会损失动力的。我们知道,传动轴都是由金属制成的,虽然它的刚度非常大,但仍然存在扭曲的弹性,只不过这种扭曲用肉眼看不出来罢了。当车辆在急加速的时候,发动机的扭力非常大,巨大的扭力通过传动轴传递到后轴的时候,传动轴会发生扭曲形变,这种形变实际上是一种能量的损耗,它转换成热能浪费掉了。因此后驱车的这种结构会导致功率损失增加,燃油消耗也会增加。另外对于传动系统来说,作为运动部件的重量是会影响响应性的,过重的传动部件会导致轮端扭力响应的速度下降。后驱车这种长长的传动轴必须要求传动轴和万向节有很强的韧性和刚性,来克服高速旋转时产生的巨大扭力,那么传动轴等机构的重量就不得不增加,这个重量与前驱车相比,是要大很多的。因此后驱车会影响轮端扭矩的响应性,很多赛车采用昂贵的碳纤维制造传动轴,就是为了降低传动轴的重量提高响应性,可见这一部件的重要性了。

    那么这样就非常好理解为何国内外的大部分车辆都采用前置前驱设计了,普通的民用车,特别是中小排量的家用车型,发动机的功率本来就有限,如果在传动系统中再损失一些一部分动力,那么它的实际加速性会明显降低,这显然是厂家和用户都不希望看到的。

    车内空间拓展方面,前驱车要好于后驱车。从实车的角度,很多人都能感受到这一点,作为C级车的皇冠,其车内空间甚至不如B级车的凯美瑞,无论是前排还是后排。而宝马3系,则甚至有人把它当作A级车来看待,尽管他的轴距已经达到了2.76米,但它的车内空间甚至不如A0级平台开发出来的骐达。难道是因为追求运动吗?大家可以去观察一下,可以说所有的后驱车的车内空间,都要比同级别的前驱车小,这种小不仅仅是后排多了一个突起的传动轴,而是前后排都是如此。其实这是由于后驱车的特性决定的,而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二者驱动方式不同导致的操纵性差别,使得后驱车必须保证合理的前后配重。

    对于车辆来说,重心的分配比是很重要,车辆的重心一般以50:50为最佳配重比,但是这种追求更多的是体现在后驱车上,这并不是因为后驱车讲求运动,而是因为后驱车如果不这样设计,会带来很大的问题。我们在这里拿棒球棒来打个比喻,我们都知道,棒球棒是头部比较大,质量比较重,而手握的尾端则比较细,质量也相对轻了很多,那现在我们就把头部作为重心集中的部位,来看前驱车与后驱车的区别。我们把棒球棒比较粗的一段看作是车头,前驱车是前轮驱动,也就是在棒球棒粗的那一端驱动。此时相当于拉动这个棒球棒,我们可以想象,棒球棒将很顺利的按照既定路线运动,不会发生偏转。而且此时就算车轮打滑,前轮失去附着力,只要不是在弯道(比如在上坡的时候打滑),车辆并不会失控,只不过失去前进的动力而已,因此所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大。如果换成后驱车,相当于我们用力推棒球棒的较细的一端使得棒球棒向前走,这个时候,前部重量太大,后部重量过小,车就无法按照即定的轨迹行驶,会出现偏离轨道或者尾部摆动的现象。因此绝大部分后驱车的前后配重都是接近50:50的,如何实现这一点呢?

    那就是后驱车身上的一切部件都要尽可能的往后布置,以满足后部的驱动要求。那么,发动机的位置就不能太靠前了,只能一再往后延伸。后驱车没有采用前横置布置的,这与传动方式有关,这样一来变速箱就是在纵置发动机的后部,往后延伸以后,会使得变速箱延伸至驾驶舱内。这样一来,前排的空间就会被动力总成的一部分占据。特别是庞大的变速箱,直径非常粗大,需要占用很大的横向空间。这样中控台的宽度,以及前排※※地台的宽度和高度都会增加,而这占用的正好是前排的腿部空间,特别是横向腿部空间。再者,由于是前纵置后轮驱动,车身底部还需要一跟传动轴贯穿始终,一直从动力总成延伸至后轮的半轴。后排“鼓包”让人很是头疼。

    那么前驱车呢?前驱车由于其车身是被前轮拖着走的,车头重一些并不会影响到行驶稳定性,那么设计师可以相对自由的拓展乘员舱的空间。这样一来,前驱车在发动机布置的时候就可以将发动机尽量靠前,动力总成不至于像后驱车一样退避三舍,所以前驱车的动力总成,包括变速箱都是不会占用乘员舱空间的,这样空间拓展就比较理想。

    这样一来我们就不奇怪为何绝大部分中小型轿车都采用前轮驱动方式了,因为在这些车型上本来车身尺寸就非常有限,如果再用后驱技术,乘员空间就非常狭小。当然了,这里所指的小型车只是针对市面上比较多见的量产体积小的经济型家用轿车,而不包括高性能大功率的跑车。由于后驱车的前后配重更加均匀合理,所以操控相对来说也比较灵敏,这个后文会提到。而对于大型豪华车而言,由于其车身体型足够大,为了实现后驱的那些优点。

    车辆的操纵稳定性,前驱比后驱好。我们试想一下,车辆正常行驶保持车轮足够附着力的时候,这都没有问题,而一旦车轮因为驱动力过大而打滑,则横向的附着力将失去。此时前驱车没有问题,除了前进的加速度减低以外,并不会出现失控的状态。而后驱车则不同,由于车辆是被推着走的,后轮一旦打滑,没有足够的横向附着力,车辆就会发生甩尾。尤其是雨雪天气驾驶时这种感觉更为明显,对于大多数民用车,特别是中小排量的家用轿车而言,易于操纵是非常重要的,毕竟这种定位的车不能对于驾驶员提出过高的要求,因此这个级别的车基本上会采用前驱。而高级别的车,则通过增加电子辅助设备,缓解这一问题。而对于那种追求性能的超级跑车,本身就是一匹烈马,它要求车主有较高的驾驶技术,因此采用后驱在操纵性方面也不会出现问题。

前驱的优点讲完了,下面说说二者不相伯仲的地方,那就是两种方式的机动性。笔者提出了这样的一个概念,实际上,汽车的机动性最主要的表现为最小转弯直径这个参数。

    前面提到了采用后驱布置的车型往往要考虑车内空间的弱势而人为的提升车辆外观尺寸,而无形中尺寸的增加会导致整车转弯操控半径的加大。从这个角度来看,后驱车的机动性要差一些。因为按理说,加长轴距后车辆的最小转弯半径也会相应的增加,造成车辆的机动性变差,但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细心的车友或许会发现,同轴距的后驱车比前驱车的转弯半径要小得多。先从数据上来看,宝马330i的轴距达到2.76米,最小转弯直径为11米,而轴距比它短得多的速腾(轴距2.58米)最小转弯半径仅比它小了0.2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想想便不难发现问题的原因,前驱车的两个前轮不但承担着转向的任务而且还要作为驱动轮输出动力,这样一来半轴与车轮和差速器连接的万向节强度和制造工艺都需要很高。由于前驱车的前轮负担过大,万向节的强度是有一定极限的,如果转向角度过大,万向节将无法承担这样的强度而发生损坏,因此前驱车的前轮转向角度是受到这个条件限制的。而后驱车是由两个后轮驱动车辆行驶,两个前轮仅仅起转向作用,由于前置后驱这样的传动方式使整车的动力总成分配的较为分散,车辆的前部放置有发动机离合器以及变速箱,有关动力的部分则被放置在车辆的后部,比如主减速器差速器以及半轴,被分成两部分的动力总成由传动轴和万向节进行连接。由于前轮只负责转向并不承担驱动的工作,这样对万向节的强度要求就不怎么高,那么相同强度的情况下,万向节可以满足更大角度的车轮偏转,因此后驱车的转向角度要比前驱车大得多。

    从上面的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前驱车虽然前轮得摆动角度受限但由于轴距短,可以实现较小的转弯半径,而后驱车虽然轴距长但可以由前轮转向角度较大来弥补这个不足,来实现车辆较小的转弯半径。两相抵消,前后驱车可以获得相当机动性。

    看到这里,恐怕大家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前驱车好啊,在这么多方面都超越了后驱车。那为何还有那么多的车型还是坚持后驱技术呢?别急,下面就要说说前驱不如后驱的部分,而这些不足是某些车型所不能容忍的。

    在有效牵引力方面,前驱车不如后驱车。相对于前驱车,后驱车能够提供更大的有效牵引力。注意这里的有效牵引力不是前面说到的传动效率,而是是指发动机输出的动力中,真正用于牵引汽车运动的那部分力。我们知道汽车的牵引力是发动机提供的,在车轮没有打滑的情况下,这种力量反应在对于车辆的加速上,是与驱动轮与地面产生的静摩擦力相等的。如果不好理解的话,我们可以举一个冰面起步的例子。车辆在冰面上起步加速产生的加速度肯定要比在干燥路面上的小得多,而此时发动机的动力是没有改变的。而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区别,是因为轮胎与冰面的静摩擦力要远远小于轮胎与干燥路面的静摩擦力。

    当汽车在加速时,重心后移,此时前轮承担的重量将减小,而后轮承担的重量将加大,也就是说车身前部的正压力就会减小,而车身后部的正压力会增大。根据前面所说的正压力与摩擦力的关系,前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小,而后轮与地面的摩擦力增大了。显然如果此时后轮是驱动轮的话,打滑的几率会小得多,有效牵引力自然就更大些。所以,如果要求汽车有好的加速性能,理论上就应该采用后驱设计,而不是前驱。

    在重心分配方面,前驱车显然不如后驱车,这会令车辆在过弯时的性能有很大的差别。车辆在过弯时,是要克服车辆直行的惯性。而如果重心分配做到50:50的话,过弯的时候车辆突破极限的可能将会更低,此时重心在车辆的轴心部位,前轮和后轮都没有过大的负担(不考虑后轮在提供驱动力的情况下,实际上后驱车的后轮仍然是更容易突破极限的,特别弯道加速时,这个后面会分析),可以保持较高的抓地力。在前面关于空间拓展的部分已经说到,由于前驱车操纵性较好,不需要过分强调前后配重,那么设计师会从为了更好的空间拓展的角度,往往将重心分配都很靠前。因此前驱车几乎没有做到前后配重50:50的,这样一来它在弯道的时候就容易出现转向不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推头现象。而后驱车由于其操纵性方面的问题,不得不将重心分配按照接近50:50来设计,虽然损失了车内空间,但是对于弯道性能方面,就合理多了。

    除了重心分配方面的差距,在其他方面,前驱车的过弯极限也要弱于后驱车。前驱车的一个优势就是传动效率高,而要实现这点只有将发动机横置才能体现。但这样一来,发动机和变速箱会占用很大的横向空间,前悬类型的选择也就会有局限性。在中小型的前驱车上,由于没有足够的空间,一般都采用简单的麦弗逊式前悬,虽然普通家用车用麦弗逊式的就够用了,但相比使用多连杆、双叉臂的悬挂形式,操控肯定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而在B级车型里,类似雅阁这样的,因为车型较大,设计了双叉臂的前悬,但是这种前悬与奔驰或者奥迪的多连杆前悬相比,性能还是有所差异的。或许有人会说:等等,奥迪好像是前驱的哦?没错,奥迪是前驱的,但奥迪在这个方面与后驱相比没有劣势,因为它采用了不多见的前纵置前驱设计。还有一点影响发动机的高度,我们知道驱动轮是要连接半轴的,而前驱车不仅在发动机下要安装变速箱,变速箱以下还要连接半轴,这样就进一步制约了发动机的安放高度,使得发动机位置较高,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车辆前部的重心偏高。

    因此在过弯极限上,后驱比前驱有着明显优势。下面我们就从这些技术特性看看在极限转弯时,两种驱动方式都将如何表现。在高速过弯的时候,前轮的横向抓地力更为重要,因为前轮是负责转弯的,一旦它失去了抓地,转向也无从谈起。前驱车的前轮既要负责驱动,又要负责转向,也就是说在高速过弯的时候,前轮既要提供让车辆前进的纵向力,又要提供车辆保持转弯轨迹的横向力,显然它的负担是非常重的。而后驱车则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传动半轴在后轮,由后轮来提供纵向力,前轮只负责转向,提供横向力即可。这样即使在重心相同的情况下,后驱车的前轮能获得更多的横向抓地力。因此前驱车的极限值要比后驱车低很多。

    我们再来看看前驱车和后驱车在高速过弯时,如果急加速的表现差异。如果从操控特性上来说,前驱车容易出现推头,这是因为前驱车的重心靠前,在过弯时车头较重,受离心力的影响更严重,一旦这种力量达到轮胎抓地的极限,就会出现转向不足。如果此时我们在弯道大力加速呢?这样情况会更糟,转向不足会进一步加剧。由于车辆提速时重心会向后转移,这种对于前驱车来说是灾难性的,因为这会导致下压力骤减,如果大力加速很容易让驱动轮发生打滑,此时轮胎的接地面由从静摩擦转变为滑动摩擦,这样一来会使轮胎附着力显著减小,横向抓地力会进一步降低。最终车辆会沿着弯道的外切线以更大的圆弧飞出去……

    后驱车因为重心分配接近50:50,发动机纵置利于安装更好的悬架系统,后轮驱动能有利于提高驱动轮的抓地力。当进入极限过弯的时候,如果不急加速,后驱车的过弯极限速度是要远高于前驱车的。但是前置后驱车也有个毛病,那就是操纵稳定性不好,在过弯急加速的时候容易出现转向过度。其实这很好理解,极限过弯的时候,后驱车的前后配重接近50:50,也就是前轮和后轮的横向抓地力相当。此时如果急加速,特别是对于大排量车或者路面附着力偏低的时候,后轮会出现驱动打滑。基于前面前驱加速打滑的原理,后轮的抓地力会迅速下降,从而后轮没有足够的横向抓地力来是车尾保持预定轨迹行驶,车的尾部沿着圆弧的外切线发生滑移,这就形成了转向过度。

    总结:

    前驱后驱无所谓谁更好谁更差,它们各有优劣,各自适合自己对应的车型。因此根据车型的定位采用合适的布置方式,才是最重要的。估计没有人会觉得一台polo采用FR是合适的吧,但如果有人把法拉利430改为前驱则肯定被看作是疯子。而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车型呢,比如锐志和凯美瑞,价格相近,排量差别也不大,却是一个后驱一个前驱,这就要看您的需求了,知道了上面这些特性的需求,哪台更适合您,已经不存在疑问了。
相关标签: 尺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3244 回帖:98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86
主题: 76
帖子: 6284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realsea 发表

RL国内67万便宜吗?
也许内在确实丰富...

看跟谁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6.565
主题: 30
帖子: 5420
注册: 2002年1月
原文由 波娜娜 发表

俺手头正有辆RL
便宜量又足


RL国内67万便宜吗?
也许内在确实丰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05
主题: 1616
帖子: 68339
注册: 2000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波娜娜 发表

便宜,省油,毛病少


NND,我再来强调一下,FIT的毛病真不少,27个月里都坏了三个灯泡啦!

补充:油耗有时高达13。国内同级车里,几乎是最贵!

[Zippo 编辑于 2007-07-26 16:3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58
主题: 78
帖子: 7599
注册: 2007年3月
原文由 JoJoBowBow 发表

给个理由先?

便宜,省油,毛病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979
主题: 141
帖子: 14323
注册: 2004年12月
原文由 波娜娜 发表

多好的车都过过手
目前最想买还是FIT1.5CVT


给个理由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58
主题: 78
帖子: 7599
注册: 2007年3月
原文由 波娜娜 发表

多好的车都过过手
目前最想买还是FIT1.5CVT
俺还年轻,家里车多用不着俺的,这个就可以了
polo那个顶配也不错
等俺老了没准买明锐1.8t


补充:现阶段俺肯定不会考虑买大于20w的车
不过M-B s350真好看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58
主题: 78
帖子: 7599
注册: 2007年3月
原文由 Zippo 发表

据说以前是最想买FIT1.5CVT,现在是便宜量又足的RL了

多好的车都过过手
目前最想买还是FIT1.5CVT
俺还年轻,家里车多用不着俺的,这个就可以了
polo那个顶配也不错
等俺老了没准买明锐1.8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6.575
主题: 37
帖子: 10595
注册: 2003年3月
原文由 Zippo 发表

假,S2000只有2L,怎么可能跑得快


2L是2L,不过人家W转,奈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9.757
主题: 46
帖子: 3652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制式装备 发表
PREVIA是MR的,有两升多的M5配置

MB100是FF的,也有两升多的M5配置

论重心绝对是MB100高,论驱动力也是MB100差,操控就更别提了

除了大冬天下雪天除外,MB100完败

不过那时候,PREVIA可以在最后一排座椅那里放点行李增加后轮附着力的

PREVIA的缺点:维修困难,发动机舱狭小没办法装大功率发动机


那个MB100是MB的马甲、双龙的肉身。哦,也就是上汽的产品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多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979
主题: 141
帖子: 14323
注册: 2004年12月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979
主题: 141
帖子: 14323
注册: 2004年12月
预算暴增6倍。要到国家审计署去举报举报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05
主题: 1616
帖子: 68339
注册: 2000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JoJoBowBow 发表

那个卖到半百万以上的车还叫便宜?

娜娜,你过手那么多车,自己掏钱买,最想买哪个?
宏大的Fit?1.3MT?1.5 CVT?


据说以前是最想买FIT1.5CVT,现在是便宜量又足的RL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v6bmw 发表

http://www_toyota_com_au/toyota/vehicle/Specification/0,4668,2797_902,00.html


这个看到了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979
主题: 141
帖子: 14323
注册: 2004年12月
原文由 波娜娜 发表

俺手头正有辆RL
便宜量又足


那个卖到半百万以上的车还叫便宜?

娜娜,你过手那么多车,自己掏钱买,最想买哪个?
宏大的Fit?1.3MT?1.5 CV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220
注册: 2007年6月
原文由 制式装备 发表


这样哈

老猫看不到维基

丢人了吧

http://www_toyota_com_au/toyota/vehicle/Specification/0,4668,2797_902,00.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220
注册: 2007年6月
原文由 制式装备 发表


这样哈

老猫看不到维基

丢人了吧


Your continued donations keep ※※※※※※※※※ running!
Toyota Previa
From ※※※※※※※※※,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Toyota Previa
1st-gen Previa
Manufacturer Toyota
Also called Toyota Estima (Japan)
Toyota Tarago (Australia)
Production 1990-present
1991-1997 (North America)
Assembly Kariya, Japan
Predecessor Toyota Van
Successor Toyota Sienna (North America only)
Class Multi-purpose vehicle
Body style(s) 3-door minivan
4-door minivan

The Toyota Previa, also known as the Toyota Estima (エスティマ) in Japan and the Toyota Tarago in Australia, is an MPV or multi-purpose vehicle (known as a minivan in North America) produced by Toyota Motor Corporation since 1990.
Contents
[hide]

    * 1 First generation
          o 1.1 United States
          o 1.2 The Netherlands
          o 1.3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o 1.4 Additional notes
    * 2 Second generation
    * 3 Third generation
    * 4 See also
    * 5 External links
          o 5.1 Reviews

[edit] First generation
First generation
US-market Toyota Previa
Production 1990–2000
Engine(s) 2.4 L 2TZ-FE I4
2.4 L 2TZ-FZE I4 supercharged
Transmission(s) 4-speed automatic
5-speed manual
Wheelbase 2860 mm (112.8 in)
Length 4750 mm (187 in)
Width 1800 mm (70.8 in)
Height 1790 mm (70.5 in)

The first generation, introduced in 1990, had only one sliding side door for the rear passengers. It featured a unique mid-engined platform, where the in-line 4-cylinder gasoline-powered engine was installed almost flat, beneath the front seats. All supplementary mechanisms, such as the alternator and cooling system, are accessible from the front hood. This allows for even front/rear weight distribution, with benefits for ride quality and car handling. However, it also prevents the installation of a larger engine, while the cost could not be relayed by sharing the platform with other vehicles.

The first generation Previa was 4750 mm long and 1803 mm wide. In Japan, two smaller versions, the Toyota Estima Lucida and Toyota Estima Emina, were produced, which were approximately 110 mm narrower and 70 mm shorter than the standard model. The reason fo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maller Emina and Lucida models is the vehicle tax system in Japan, which is based on the product of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car. The smaller variants fall in to a lower tax band. The Estima Emina and Estima Lucida were also available with a 2.2 litre diesel engine (3C-T and 3C-TE) which can be run on vegetable oil although there are questions over whether vegetable oil causes injector pump leaks.

The first generation Previa was available in both rear- and all-wheel drive versions (called All-Trac) and powered by a 135 hp JIS (99 kW) 4-cylinder 2.4-litre fuel injection engine. Available with a 4-speed automatic or 5-speed manual gearbox, this Previa also seated seven or eight people, with three seating configurations offered. All configurations have a driver and front passenger seat forward, and a three-seat bench seat at the rear that splits and folds flat against the sides of the cabin. The 8-seat configuration contains a 2/1 split swiveling bench seat in the middle row, while the 7-seat configurations contain either two independently swiveling "captain" chairs in the middle row or a two seat bench offset towards the driver's side. The third row is also better upholstered in the 7-seat version. It was available with either 4-wheel disc brakes or traditional front disc/rear drum brake setup, with Anti-Lock Brakes (ABS) as an option.

[edit] United Stat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revia was sold from 1991 until 1997. It was imported from Japan to compete with Chrysler's successful Dodge Caravan minivan, and its twins Chrysler Town and Country and Plymouth Voyager. The Previa quickly became a common vehicle in the US, despite its relatively high price, poor fuel economy, and single sliding door. The mid-engine design proved to have a special weakness - the inability to increase engine size, which proved a significant problem as American drivers were used to having more power; the Chrysler models were sold with available V6 engines. Starting in 1994, Toyota solved this problem by adding a supercharger, bringing the engine power up to a competitive 160 hp (119 kW). The United States version of the Previa was discontinued after the 1997 model year, replaced by the more traditionally designed Camry-based Sienna. A few Americans have obtained the newer Previa model, but the U.S. restrictions against grey import vehicles are very strong.

[edit] The Netherlands

In The Netherlands, the Previa was marketed there between 1991 and 1998. The only engine available was a 2.4-litre 4-cylinder engine. Trim levels were base (later renamed to i denoting an injection engine), GL, GLi and GXi. A 2.2-litre diesel version was also a popular grey import with the Dutch.

[edit]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The range available in Australia were the GLi, GLX and GLS: these had the 2.4-litre 4-cylinder engine only. The Previas sold in Australia were available in either a 2WD or 4WD drivetrain. New Zealand got the GLi, GLX and GLS, as per Australia: however a 2.2-litre turbodiesel version of the GLS sold in Eurasia, was a popular grey import.

[edit] Additional notes

    * The last of the 5 Speed Manual Previas (North American models) were made in 1990 to 1993, none of which have superchargers. The supercharged engine is different from the non-supercharged engine due to differences in compression ratio.
    * Some Previas featured dual sunroofs: A power horizontal-sliding only sunroof existed over the middle row of passengers, and a pop-up sunroof over the front seats.
    * Previas were also the first van to pass all US safety standards as pertaining to front impact, driver air bag, center-mounted brake light, ABS, daylights, etc.
    * Gas mileage is below average (11-13L/100 km city, 10-11L/100 km hwy); the small 4-cyl engine needs to work a bit harder due to the power:weight ratio of the vehicle, compared to today's 6-cyl engines. The addition of the supercharger slightly improves power at the expense of heavy gas consumption.
    * The Previa gives a practically omniscient view, excluding the pillars behind the front doors. This also turns the van into a greenhouse, accumulating extreme heat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 In the United States, Previas are humorously called "eggvans" because of their egg shape.
    * In the United States, first generation Previa model variations, in order of lowest to highest price/option features, are: DX, DX All-Trac, LE, LE All-Trac, LE S/C, LE S/C All-Trac (where S/C = Supercharged and AllTrac = 4WD)
    * The front passenger seat must be removed to check the front two spark plugs because there is not enough room to remove plug wires.

[edit] Second generation
Second generation
2000 Toyota Previa
Production 2000–2005
Engine(s) 2.0 L 1CD-FTV I4 diesel
2.4 L 2AZ-FE I4
Wheelbase 2900 mm
Length 4750 mm
Width 1790 mm
Height 1770 mm

The first generation was still sold outside the United States until 2000, when a new dynamically designed model replaced it which was never sold in Canada. The second generation Previa had a slightly longer wheelbase (2900 mm) and was both narrower (1790 mm) and shorter (1770 mm) than the first one; it switched to FF layout and was based on Camry platform. It was produced with passenger doors on both sides and offered space for up to six, seven or eight passengers and, as with the first generation, was sold as the Estima in Japan and as the Tarago in Australia. The range available in Australia was the GLi, GLX and Ultima. The Ultima version was targeted as a competitor of the Chrysler Voyager.

Models sold on the European markets were available with both gasoline and diesel-powered 4-cylinder engines. The diesel engine was a 2.0 L 1CD-FTV with 116 hp (85 kW) and the gasoline-powered one a 2.4 L 2AZ-FE with 156 hp (115 kW). Both models featured a 5-speed manual transmission as the part of standard equipment, while a 4-speed automatic was available as an option on gasoline-powered model. A Hybrid Synergy Drive version of the Estima is available in Japan. The first generation Estima Hybrid, sold only in Japan, used a single electric motor and a mechanical CVT in its transmission.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PREVIA是MR的,有两升多的M5配置

MB100是FF的,也有两升多的M5配置

论重心绝对是MB100高,论驱动力也是MB100差,操控就更别提了

除了大冬天下雪天除外,MB100完败

不过那时候,PREVIA可以在最后一排座椅那里放点行李增加后轮附着力的

PREVIA的缺点:维修困难,发动机舱狭小没办法装大功率发动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这样哈

老猫看不到维基

丢人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220
注册: 2007年6月
原文由 制式装备 发表

咳,咱么说的是PREVIA,你咋找来个Estima?


Estima = PREVIA
http://en.※※※※※※※※※.org/wiki/Toyota_Previ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v6bmw 发表

http://en.※※※※※※※※※.org/wiki/Toyota_Estima


咳,咱么说的是PREVIA,你咋找来个Estim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58
主题: 78
帖子: 7599
注册: 2007年3月
原文由 Zippo 发表

有RL?你小子过瘾回来说说

屁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37.005
主题: 1616
帖子: 68339
注册: 2000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波娜娜 发表

俺手头正有辆RL
便宜量又足


有RL?你小子过瘾回来说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220
注册: 2007年6月
原文由 制式装备 发表

大霸王么有后代了

MS有过一次小改款,之后就叫“赛乃”还是什么了

http://en.※※※※※※※※※.org/wiki/Toyota_Estim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v6bmw 发表

大霸王一代还是二代?


大霸王么有后代了

MS有过一次小改款,之后就叫“赛乃”还是什么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8
主题: 154
帖子: 2591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xa579 发表
貌似保有量很大的微型面包有很多都是FR


是MR好不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72.829
主题: 254
帖子: 19321
注册: 2000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上帝的仁慈 发表
我说的是不经过训练的人,开同马力的前驱车和后驱车,肯定是前驱车能开得更快一点。


这话说的

到底是人的区别,还是车的区别

这里要讨论的是,哪种车跑得更快

而不是谁开可以跑得更快

我以前的问题你从来没有回答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220
注册: 2007年6月
原文由 制式装备 发表
别的不说了

说实话

FF的货车因为缺欠太多已经被彻底淘汰了

同时有FF和MR而且其他方面布局比较类似的只有面包车了

你去看看奔驰的MB100和丰田的大霸王

看看孰优孰劣就知道了

大霸王一代还是二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58
主题: 78
帖子: 7599
注册: 2007年3月
原文由 realsea 发表
国内能买到的70万以下的四驱轿车除了subaru和奥迪还有啥呢.
有没有手动切换选择四驱/两驱的轿车?

俺手头正有辆RL
便宜量又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前驱后驱性能对比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