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放毒还需解毒,转贴一片contax的好文 [主题管理员:zhenzhen127]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德国的CARL ZEISS公司于1890年成了专门设计照相机镜头的光学部门,1896年诞生了著名的PLANNAR结构,1902年设计出了称雄半个世纪的TESSAR结构,1926年的SONNAR结构后来让※※※的36年柏林奥运会增色不少,1951年另外一个经典的结构比奥冈诞生了,这是东西德分开后,西CZ独立设计的第一个著名的结构,50年代是德国相机镜头确立世界王者地位的黄金年代,当时人们都认为这一切在将来都不可能更改了.  
可进入60年代,日本相机厂商的崛起,使得CZ感到了全面的压力,即便是1963年设计出了广角的DISTAGON的结构,71年出了超广角几乎毫无畸变的HOLOGAN结构,在1972年CZ财团下的子公司ZEISS IKON仍然宣布了CONTAX相机的停产消息.  
这对全世界的CZ爱好者来说,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天比一天强烈的要求恢复生产的呼声,其实对于CZ来说,宣布停产之前,他们就有要让CONTAX重新复活的打算,但要仔细谋划考虑到市场.  
70年代的YASHIKA是个充满活力的日本相机光学厂商,当它们得知CZ居然要和他们合作生产CONTAX相机的时候,几乎欣喜若狂,在愉快的气氛中,只开了一次董事会在不到一个小时里他们就作出了回印.  
这是个庞大的复活计划,牵扯各个方面的合作,首先是机身,这主要由YASHIKA担当,但造型IMAGE的部分CZ提出聘请著名的保时捷家族来设计,在机身的设计上,保守的德国CZ和YASHIKA居然惊人的一致,既然这是重新复活的CONTAX,那么就要有不同,这是CONTAX相机全面的电子化的基础.  
与机身的创新不同,光学方面CZ依然十分谨慎,在几乎全面考察了日本的照相机光学工业后,在YASHIKA的建议下,选择了富冈光学作为CZ镜头的加工厂,这对富冈来说即是荣耀也是痛苦的压力,看看那时负责装配的植田君的说法,"当时开始的时候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达到CZ的要求,要知道当时我们还为很多日本照相机厂商生产装配镜头,我们也有丰富的经验,可对比CZ提供的样品,我们却难以达到,一次次的改进,培训我们的员工,最后终于达到了(CZ的要求),当时我们感到非常的骄傲".  
富冈为生产CZ的镜头付出的努力相当的巨大,原来的镜片生产线几乎全部不用,而采用CZ提供的,而最为关键的检验部门,在开始的时候和德国的交流相当频繁,CZ也长期派驻了人员在工厂里.  
玻璃的原材料都来源于德国CZ旗下的肖特厂,富冈只负责加工和装配,直到今天富冈依然定期受到德国发来的装着玻璃原胚的有着铅封和火漆字样的木箱.  
由于日本人的效率管理,CZ的镜头保证了过去的品质,成本却奇迹般的下降,品质管理部的人说-->"不同于日本镜头的生产,我们每一只(CZ)镜头都检测,不管它的档次高低,比如光轴准确度检查至少要做3次,MTF都是实际产品的实测值....".  
这些都在CONTAX RTS,1975年上市之后得到了回报,当时的各大照相机刊物都争相测试新推出的"MADE IN JAPAN"的CZ镜头,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先期的35/2.8,50/1.4都达到了惊人的数值.  
(累了,下回继续分解).  

对于RTS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REAL TIME SYSTEM",以为这只是快门的时滞问题,其实CZ有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大口径的镜头,只有大口径的镜头才可以用更高的快门速度,才能更好抓住瞬间,才可以适应各种不同光线下的拍摄,这才是RTS的精髓所在.  
RTS是一架真正的电子相机,可并不是第一架采用石英震荡来分频的相机,这一点很多人搞错,推出的时候RTS的定价十分昂贵,超过10万日元,几乎相当于现在3,40万日元的价格.  
可同时推出的35/2.8,50/1.4,135/2.8却并不昂贵,基本和同款的日头相当.  
35/2.8绝对是只难忘的镜头,现在大家可能不屑于它的口径和焦距段,可在60,70年代生产一只优秀的广角头很难,大的光角一般都在旁轴的相机上实现,但由于结构的差别,固然畸变良好,可暗角都很严重,在单反上35/2.8几乎是绝对的广角,关于35/2.8有没有德制的问题,很简单CONTAX的没有,但ROLLEI SL 35系列有,这完全是一型两款,一个是T*,一个HFT(不过早期不是).  
这是一只优秀廉价的CZ头,最高分辨率和50/1.4一样是最高水平,在ASAHI测试中就是著名的"224线对/毫米",这是个难以逾越的数值,畸变,边角失光,各光圈的焦点漂移都很优秀,ASAHI的实际测试的MTF值甚至比CZ的还要好一点(以后补图).  
实测:  
焦距的实测值是35.5毫米,光圈非常准确F2.80,球面收差从图来看(后补)中间鼓起的部分(最大球差)仅仅0.06毫米,镜头周边稍稍有点过补正,从全体看来球差非常的小,所以在F5.6的时候,焦点的偏移量仅为0.03毫米,非点收差方面,从放射和同心两部分来看,作为广角镜头是少见的好值,两像面的平均弯曲极小,可以想象会有高的摄影解像力。  
畸变在半画角22.5度时-1.0,31度时-2.0,相当良好的数值。  
解像力测试图(以后上)。  

它的结构也很有意思,6片6组,没有胶合镜片,12个空气面,但眩光很小,前组玻璃不大,但比较突出.  
如果不考虑其他的因素,单纯从实拍和德味上来说,这是CZ的经典表现,色彩浓郁厚实,但不浑浊,层次丰富凝重又不乏活泼,兼之小口径的锐利,的确很好,目前的价位在CZ中倒数第四.  
唯一缺点最近对焦距离远了点(0.4M),但考虑到这头多用与快拍,应该不是问题.  
<50/1.4的理性数值>  
实测焦距为51.6毫米,光圈F1.43,球差中间隆起部分0.09毫米(在光圈F2处),F5.6以后可视为0,画面周边为正常补正,F5.6时的焦点偏移量为0.02毫米,是很好的数值。  
像面弯曲,少许有些内弯曲,程度上仅仅而已。  
畸变,有-2.0的桶形畸变,接近50毫米镜头容许值,实拍的结果稍许可以看出。  
暗角,画面对角线90%的位置处(为中心的)40%,对于F1.4的镜头来说也是良好的数值,但是用KODAKChrome实际拍摄晴天的天空,画面四角多少有些(可视)暗角。  
MTF值在全开状态下,和(ASAHI CAMERA)测试过的同级别的日制标头比是最高值(1976年2月以前)。  
德国镜头的设计方针和日本不同,日本的镜头即使开放光圈都有比较高的解像力,但反差很低,要收小一档光圈才有比较好的表现,与此相对,这次测试的普兰那和苏密克隆,即使在最大光圈处牺牲解像力也要保持好的反差,这就使得全开光圈并不只是用来取景而是可以实拍的。(ASAHI CAMERA 评论)  

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关注CONTAX CZ的人来说,我都强烈建议50/1.4,对我个人来说,我甚至希望再拥有一只MM版的,对没有好好用过50/1.4的人来说,他对CZ的认识都是残缺的,CZ也明言这是"帝王的逸品",这并非过言,这只价格倒数第三的镜头的品质却是一流,全开1.4极为明亮的光圈,可它的精华在F2.8到F5.6之间,这一段里所有表现都达到了极为优美的平衡,被誉为超越人类视觉的表现力.  
对比50/1.7侧重点,线的刻画,50/1.4更侧重层和面的描写,但这不是说50/1.4对点,线的刻画不行,而是更为均衡.  
50/1.4最早是AE版(废话!),88年左右过度到MM版,其间有些小的变化,一是光圈叶片的形状,AE在F2的时候"典型"的德式锯齿状,MM版弥合了这一点,成为连续的多边状.  
二是镀膜,早期的膜层玫瑰色反光居多,看上去不很剔透,后期有绿色反光的成分在里面,内部消光很好,可以清楚的看见内部结构.  
三是AE版的一部分,内部镜片的外缘是明晃晃的没有涂黑的玻璃毛边,后期都涂了黑看不到了,70年代末的LEICA镜头也有这个问题.  
我的一只就是AE的,是中了小虾的毒买的,不过它的成像的确让我满意,色彩有一点老,不是十分锐利,全开有少量眩光,不容易控制,收小一到两挡,立即改观,我实在挑不出什么毛病.  
用全开光圈拍摄,对焦是个问题,取景器里看得好好的,结果片子糊了,另外它的模糊感在取景器也看不大概,一切要到出了片子才行.  
雨云的那只MM版的色彩干净利落,色彩比较中性,全开光圈眩光很小,总的来说AE,MM基本差不多,都不背离CZ的风格.  
现在要购买还是MM好一点,AE的有倾向性,玩起来很有意思.  
我用50/1.4,很少用到F8,对我来说,1500RMB(2手)买的是世界上最优秀的3挡光圈.  

CZ的镜头黑屁股居多,不过早期也有白屁股(镜头卡口是不锈钢的原色)的,也有黑白屁股的(以黑色为主有白色的金属环).  

135/2.8的前身是CZ 135/4 TELE-TESSAR(不过CONTAX没有这只镜头),推出RTS时同时推出了这只"较大口径"的中焦,这只镜头也没有德国制造的CONTAX版本,在很多职业或是老派的CONTAX用家那里,这只镜头的评价相当的好,最近一期的CONTAX发烧杂志,里面甚至登出了A4的黑白的135/2.8 SONNAR VS P67的片子.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就是135/2.8加近摄接圈的水平相当好,其实这和SONNAR的结构有关,多数的SONNAR镜头加了接圈后的近摄场曲都比PLANNAR好(当然排除专为近摄设计的MARCO PLANNAR镜头).  
SONNAR的口径都不大,标头段可以做到1:1.5,通常都是2.8左右,SONNAR的色彩明显浓艳于同规格的PLANNAR,85系列的3只CZ头就是很好的例子,口径越小的色彩越浓艳.  
作为便宜的CZ中焦,这头也很超值.  

说点题外的话,我曾经还借用过雨云的ROLLEI SL 35用的CZ 35/2.8,50/1.4等几只镜头,这几只镜头都是"MADE IN WESTGERMANY",滤镜口径都是49毫米,整个镜头通体没有一点非金属的成分(除了玻璃),50/1.4是HFT的镀膜,但依然有CARL ZEISS的字样,这说明次镜头依然是CZ生产的,不是后期ROLLEI取得认正自己搞的,实际拍摄的结果T*和HFT还是有区别的,HFT的色彩中性,T*要张扬一些,35/2.8那只镀膜的颜色偏黄,有点像70年代CANNDA生产的LEICA镜头的镀膜颜色.  
拍出的片子,色彩也和CONTAX T*不一样.  

有段时间TESSAR结构是我最爱,其实就是觉得好玩,搞了一堆TESSAR结构的镜头借来或买来玩,1983年前后,CZ推出了新设计的TESSAR 45/2.8,一时间引起了CONTAX迷的兴趣,不过新设计归新设计,TESSAR还是TESSAR,这只镜头生产一阵子后突然停产了,这下子一来中古市场上新同品居然被炒到了5万日元,这次KYOCERA看了又做了策划,希望CZ恢复生产,果然后来又生产了.  
<实测>  
焦距 46.2毫米,光圈F2.82,球差最大处0.16毫米,F5.6处0.14毫米。  
像面弯曲和非点收差惊人的优秀,畸变为-0.9%桶形,实际拍摄难以觉察。  
暗角 全开光圈对角线90%处的开口效率为55%,非常优秀的数值。  

对测试着来说,这支镜头全开光圈的像值非常令人满意。  

这只镜头的MTF和分辨率看起来都不错,可是实际拍摄会有一些问题,这只镜头的球差很大,在5.6光圈是焦点漂移量达到了0.14毫米,这意味着如果您在全开光圈下对准了3米远的物体,可光圈收到5.6时,实际焦点在3.8米.  
为此CZ的说法是此镜头多是用来SNAP拍摄,这个问题不严重,不过F8的时候,焦点的漂移量减小到基本正常.  
为少麻烦,所以有人干脆不是用F2.8就是用F8来拍摄.  
TESSAR的特点就是明暗反差大,成像锐利,这头的色彩也相当饱和,如果吃饱了有闲钱也不妨搞一个.  
价格排CZ的倒数第二.  

CZ的毒大小分为六种,下面一一道来,有破解方法的也给出.  
1.色彩.  
有种说法叫"色彩的CZ,味道的来卡",不过亦有种说法说"来卡是色彩的皇帝".  
坛子反德一派认为胶片决定因素要大过镜头,对于这种说法,我持70%的赞成,我在我们这里的临海公园拍片,不只一次的和一同拍片的鬼子交谈,看我用CZ,都忘不了问一句,是不是用FUJI反转?我说是,于是大家都有些会心的微笑,不知从哪里开始流传一种说法,FUJICHROME和CZ的镜头的亲合性很好,KODAKCHROME和来卡镜头的亲和性很好,实际使用中也可以感到,RDP(RVP太过了)往往可以对CZ镜头的某些特性做不少强化而不失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色彩.  
同样100VS对来卡镜头的色彩强化也极大,以至于来卡镜头可以表现出华丽的色彩表现,由于来卡有更加细腻的表现,顶级的金色表现,来卡更有皇家的气派.  
如果用各自亲合的胶片去拍鸟语山林,飞瀑流水等自然景色,个人认为CZ会更加出色,但如果表现故宫,欧洲皇家,无疑来卡更为贴切.  
不过CZ的色彩的确不凡,所以...  
2.空气感.  
对CZ的空气感一说,我认为依然归功于CZ的色彩表现,T*的镀膜因素很大,对比早期的ROLLEI 双眼用的CZ镜头,虽然也有所谓空气感,可那和现在T*的感受不一样,后来HFT的CZ和135的施耐德包括来卡都少有明显的空气感.  
T*的CZ镜头对色彩的表现过于敏感了,对于阴影处它会强化一种蓝调(其实这是电影中的老手法的了,这在视觉上感受很好),CZ的蓝色在它的"镜头特效"中几乎无所不在.(这个地方阐述不透,以后再补).  
3.透明感.  
CZ的证明它的镜头有透明感的传统做法就是拍摄天空,或是以天空为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选个空气清冽的清晨或是完美一天的落幕时间来拍摄,如此这般,连空气感也进去了.  
其实还是个蓝色,对CZ的特效感觉就只有蓝.  
4.立体感  
这个不如来卡,CZ在轮廓的转折处不如NIKON干净利落,估计也对立体感有好处.  
另外这个东西95%取决于构图.  
5.层次.  
这个问题固然和镜头自身有关,不过曝光对"视觉上层次"的影响也的确巨大,较早期的CONTAX机身都有比较明显曝光不足的倾向,后期好一点,但基本也都偏不足,对比较好的镜头来说,反转曝光不足可以出很浓郁有德味的片子.  
要想德味足,一般要画面中排斥过多的高光,倾向中低光为主,高光部分要不很少,要不干脆模糊掉,做背景.  
另外很多早期的德头由于眩光的原因,降低了反差也显得层次丰富.  
其实我的50/1.4AE就比MM"层次丰富".  
6.模糊.  
这是CZ的毒中最毒的,无药可解.  

此外还有逆光的表现,这个就不说了,最好不要让光线直接冲的镜头里,CZ也不例外.  

言归正传,话说CZ的名镜(这个级别谁不是名镜)85/1.4登场的时候,世面上这里级别东西寥寥可数,口径比它大的只有CANON的FD 85/1.2L,NIKON的AIS 85/1.4口径和它平手.  
<理性数值待贴.>  
这头坛子里说得太多了,相同的就不说的了,起先这东西只有德国的AE,其实这也是一型两款,还有一款是为ROLLEI SL 35系列做的,结构一样,就是镀膜不同,ROLLEI的那只没啥花样,雨云败它进来,用了半年又败出去了.  
CZ 85/1.4生产没多久,赶上CONTAX 过50周年,CZ推出了一个加强版的85/1.2,推出这头的时候不知是那时鬼子还没赶上泡沫经济,比较穷的缘故,还是时间隔太久的缘故,这头基本就没人提起了,时光转移到了90年代,日本经济蓬勃发展,日本人钱包涨得鼓鼓,属于暴发户的通病都恨不得把整个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买下来,在这种形式下,CONTAX想不过60大寿都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日本人,于是再生产了85/1.2在内的几只纪念镜头,为了师出有名,CZ透过媒体不明不白的说这几只头采用了新改进的T*镀膜,色彩眩光控制更好云云...  
也确实85/1.2改进了85/1.4全开光圈不够锐利的毛病,著力改善了大光圈处的反差,一改CZ的传统风格,本来CZ的迷们最是死硬,任何缺乏欧洲风味改动都是祖坟动土的大事,可这一次CZ改得他们哑口无言,即便85/1.2的风格已经不干欧洲的事,但由于出身正统,CZ迷在呆了呆后居然叫好声迭起,"透明感"成了前所未有的卖点.  
距资料统计,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经销商包销了7成的CZ纪念版,现在鬼子有些清醒了,再次评测的时候,理性多了,真不如买MINOLTA.  

前面的内容有待补充,今天说说几只不太常用的CZ头,先说HOLOGON.  
HOLOGAN这个东西是打死日厂也不会生产的东西,HOLOGON仿佛是CZ的专利,最早是为LEICA的M系列所制造的,这头都是固定光圈,也都是F8,为LEICA制造的那只是3片3组,焦距是15毫米,视角是110度,镜头类型上也算是对称结构的一种,随着G1的推出HOLOGON也重新复活了,这次是5片3组的结构,视角是106度,价格是28万日元,实际买22万左右,中古市场大约在13,14万日元左右.  
这头的设计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就是超广角下的畸变为0,从理论上CZ在设计中证明了这一点,可在实际的制造中,工艺却相当的难,HOLOGON结构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最前面的那块半球型的透镜,而制造这么一块透镜,精度要求非常之高,可以说CZ的某些精华也体现在HOLOGON的设计制造上,从各项测试和用户的使用来看,这只镜头的畸变的确被纠正到了完美---->0.  
可针无两头尖,这头的暗角比较严重,随镜头厂家也付送了一枚中间渐变灰镜,用以平衡※※和周边的光量,但好像很多用家并不在意这点,实际拍摄中不用这片ND的很多.  
从HOLOGON拍的彩色片来看,它的色彩非常的漂亮,浓艳而透明,不同于其他的G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极品.  
我看过很多用这只镜头拍的欧洲建筑的片子,作者都巧妙运用了构图,让暗角的部分都自然的隐没在黑暗中,而106度的视角,加之几乎没有暇僻的发色,让人惊叹不已.  
对于G系列而言,最吸引我的就是G35和它了,不过有时候想想,在日本这个破地方,要106度的视角干啥?  
如果说LEICA的价格和昂贵的话,那么CZ的有些镜头就是超天价了,DISTAGON的15/3.5就是这样一只镜头,它的定价达到了70余万日元之巨,新品一般都要定货,实际到手,你要付出近60万日元,中古市场上这头很少,偶尔有,价格相对不贵,大约30万日元上下.  
看过它的片子,的确很好,色彩优美,线条锐利,大光比表现一绝,另外这头的眩极为小.  
对我来说只有吃得很饱很饱,还要考虑考虑才会来一只...中古的.  

如果说15/3.5的定价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D16/2.8对角鱼眼的价格就很抢钱了,定价要40万朝上,实卖30万过一些,中古市场很难见到,价格不得而知.  
日本的资深CONTAX摄影师筑地先生对次头的评价就是不像鱼眼,成像质量是超广角镜头的水准,锐利发色浓厚.  
D18/4,我最早知晓这只镜头是在中国摄影报上,当时有篇测试报告,具体内容我还记得,说这头色彩偏黄,画面某一部分成像不好,最后一句结尾语是有愧于CZ的声誉.  
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比较忽略它的存在,也就半年以前偶尔看到一个经常到这里海边拍摄的鬼子用这头,攀谈起来,鬼子对这头赞不绝口,说他10多年前就买了,还是一德版的,色彩很美(鬼子形容词太少,就是反复きれい),让他展示片片让我看看也果然了得,当时感觉就是所有的镜头测试都是扯淡(我受过不少这种刺激),回去立马关注这头,渐渐才知道这头在日本CZ迷中的声誉很好,有个有名CONTAX用家甚至推荐为"严选的6只名玉(镜头)"中的一只,这头全开光圈就有锐利的影像,色彩偏暖调,拍摄落日下的风景非常合适,另外由于有点偏暖的缘故,在阴天或是阳光下的阴影里,它可以不用滤镜就达到很好的色平衡.  
这头的价格不贵,只有21/2.8的2/3,中古市场德国制品也就7万上下,喜欢德国风味CZ迷,这只镜头是强力推荐.  

最近看了点资料,拍了点片片,以前我就知道25/2.8是个有名的zeiss头,可远没有想到许多日本玩蔡斯的名家对其如此的推崇,并且从他们的装备来看几乎是必备的。  
有人问赤诚耕一,最值得推荐的菜头时,他给出了25/2.8,35/1.4,85/1.4的答案。  
从片子来看,25的色彩非常出众,
相关标签: 50/1.4 135/2.8 85/1.2 Rollei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2578 回帖:3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174
主题: 8
帖子: 1880
注册: 2004年12月
学习!
好强的文章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87.871
主题: 59
帖子: 96261
注册: 2004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OpticFilm 8200i
NIKON Z 7_2
★ GFX 50R
先记号
有空再慢慢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5.738
主题: 120
帖子: 8720
注册: 2001年11月
我有时候做幻灯片演示,如果用Canon拍的片子和ZEISS的放在一起,我会注意,是否有必要用太大的屏幕。因为Canon的镜头怎麽说和ZEISS的定焦头是有差距的,放的过大后,人们可能会发生对光学表现过分挑剔而不注意图片本身内容的倾向。

Canon哦,始终是Canon.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79
主题: 4
帖子: 942
注册: 2007年5月
这篇文章就出自于无忌
想不到转了半天现在又转回来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19
主题: 5
帖子: 1110
注册: 2003年10月
好贴,顶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64
主题: 5
帖子: 354
注册: 2003年4月
goo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967
主题: 15
帖子: 5787
注册: 2006年11月
呵呵,应该整理一下,有点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967
主题: 15
帖子: 5787
注册: 2006年11月
一些文章要整理一下,要不看着太乱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99
注册: 2007年4月
学习了 顺便帮兄弟顶 嘿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蔡司的便携PS相机

Sonnar T* 38mm F2.8 (Contax T2)



1990 年作为高档AF傻瓜机的鼻祖横空出世,定价12万日元,在 其发布的十年间曾经创下了20万台的佳绩。再往前追溯到1984年 Contax T,那更是由保时捷的工程师为其良身定做,即便是现在仍然人气依旧!两者都共用同一只S38/2.8镜头,不同的是T1手动对焦,T2改进为AF。T2的 巨大成功,在日本市场上掀起了一股高档PS机的狂潮。之后日本的各大厂家推出的各自的PS机,比如美能达的TC-1,理光的GR系列等。这些机型都以T2 为假想目标,在外观上也或多或少与T2有些相似之处。T2除了一般的钛版以外还有黑钛,镀金,60周年纪念,白金等变化版本。随着T3的推出那么是不是 T2就退出※※舞台了呢?好像并不是这样。T2镜头 的浓郁的色彩,反差,把玩性都和T3差别巨大。对我来讲T3不是T2的升级版,他们代表蔡司两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不同的设计理念,二者是不可替代的。




Sonnar T* 35mm F2.8 (Contax T3)

2001 年,T3是作为高档AF傻瓜相机T2的后续改良机登场。改良的第一点,由原来的Sonnar 38mmF2.8换成现在的Sonnar 35mm F2.8;第二,最短摄影距离由原来的70cm到现在的35cm;第三,最高快门速度由原来的1/500到1/1200。T3于T2相比,除了体积明显减 小更加便于携带以外,是拍摄的自由度增加不少,战时能出,出即能胜。在镜头的成像方面,加入了3块超 低分散镜片,在F2.8的时候的成像即相当于T2在F5.6的效果。与T2的浓郁与厚重相比,T3呈现更加通透和明亮的现代色彩。T3在设计上考虑更多的 是负片的使用,因此有略微过曝的倾向,因此我在装入反转片的时候都预先减曝0.3以上。T3常常作为备用机别在腰带上,其实有独当一面的功力。记得去年冬 天在尼亚加拉瀑布的时候,气温零下10度左右,就非常为我争气。T3身躯娇小,在人群中不引人注目,快速强攻当然不在话下,即便是在一般的摄影范围内也足 以令大型SLR咂舌。




蔡司的旁轴

Sonnar T* 90mm F2.8

Sonnar 命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取名于蔡司依康在德国南部的生产地,又说取名于德语太阳的发音(Sonne),具体是哪一个不得而知。最早的Sonnar由Ludwig Bertere设计于1930年代,以鲜锐的成像而风靡一世。Sonnar 90mm F2.8是一支G头,“G头无弱旅”这句话在这支镜头上又一次得到了体验!美国的P.P.摄影杂志把这支头评为135里的最佳中焦。个人感觉这支头介于 SLR 镜头Planar和Sonnar之间,兼顾两者的特色与长处,在色彩,锐度,立体感上都无可挑剔。好多人抱怨S90/2.8不好用,其实都是错怪了它。问 题都在机身上。G2虽然G1的对角 快,准了不少,但是根本性的缺点是没有办法确认对焦点的位置。广角好办,用景深覆盖就可以了,但是长焦就不好办了,搞得我至今不敢用S90拍人像。因为实 在是不知道焦点到底是在眼睛上还是在鼻子上。因为S90的成像实在太好,有不少玩家把它改成L39口,再接回M42的单反机身。因为S90的像场大,更有 甚者把它接到contax 645上当微距!





Planar T* 45mm F2

这是一支G系列的标头。由于从法兰距的束缚解脱出来,这支廉价(定价倒数第二)的标头一跃成为蔡司的 顶级。典型的一分钱三分货!被人称为“在野的天才”。 在野,是因为它虽然是Planar的直系但是却非SLR镜头,说它是天才,是因为它不凡的成像,即便是莱卡的招牌镜头苏米克隆50mmF2,除了在变形控 制方面略与不足外,其它方面均不遑多让。所有的赞美之词,空气感,立体感等等都可以用来描述这支镜头。光圈收到F4,即便是100年纪念镜 P55mmF1.2也会自愧不如!据日本“朝日相机”的MTF测试,在40pl/m的时候仍然有超过0.8的超高解像力。 在135的镜头里,macroswiter,kinoptik等超高价的电影镜头除外,还有能有更好的吗?他的成像和contax 645的P80mmF2的风格极其相近。说到遗憾,因该说最大光圈才到F2,在散景能力方面有些欠缺。




Biogon T* 28mm F2.8

还有比他更好的28mm吗?小小的Biogon 28/2.8足以和价钱高于他2—3倍镜头一比高下的实力,四两拨千斤一举跨入顶级28mm的行列,有着超越135的性能。从C/P的角度来讲它和 P45mmF2在contax镜头群中都属最高的。镜头本身的畸变几乎被完美的矫正,在蔡司的28mm镜头群里 面没有人能够望其项背,像场的平整度也是首屈一指!它的成像风格明快且锋利。风景,建筑,人文物所 不能,无所不精。snap摄 影有它和P45/2两颗足矣!试想一下, 把它装在G1上,手动对焦调到1.5米,接上快门线,快门线的另一端揣在口袋里用手捏着。这样的no-finder盲拍,简直是杀人于无形!Biogon 28/2.8本身即可独当一面,同时又是Biogon 21/2.8的最佳替代品。B28/2.8在老蔡手上是不幸的,因为那个B21/2.8总是赖在G2上不走,搞得英雄无用武之地!



Biogon T* 21mm F2.8



Biogon取名于Bio(生命)和Gonio(角度)的合成语。把Biogon解释为“生命之镜”应该更为贴切一些。Biogon以光圈为中心,前后对称,也就是广角版的Planar。由于法兰距离短,不能被用到SLR系统上。

还没有购进G系统之前,已经有了一套很完整的Y/C单反系统。当时非常的眼馋Distagon 21mm F2.8。这支被广泛称为Apo-Distagon的超广角对我来讲有着无限的魅力。可是由于Contax的停产,Distagon21mmF2.8的价 格也象坐火箭一般直线上升。二手从停产前8-9万日元一直飙升到近30万日元!完全超出了预算!有一阵子,正是毒瘾大发的时候,每天都有座立不安的感觉。 翻来覆去,想到contax的G系里还有一颗Biogon 21mm F2.8。同样是顶顶大名。放狗在网上找了一把,二手价格才6万日元出头,加G2机身也才Distagon 21/2.8的1/3价格。犹豫两天以后购入。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择完全正确。有余旁轴镜头在设计上不受如单反反光镜限制,在设计上有很大的空间, Biogon 21/2.8()在变形控制方面就比有Apo构造的Distagon 21/2.8还要优秀,实际拍摄中如果不用直尺来测量的0.5%话,根本觉察不出来。

Biogon 21的前身为为contarex设计的Biogon 21/4.5。G口的B21/2.8和先代相比,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口径大了2倍,但是在其他方面并没有做任何妥协!完美的设计!在描写能力方面,不管是在 解像度,反差,诸项收差方面都堪称完美。从光圈全开开始就是Top gear!另外,在抗逆光方面也比Distagon 21/2.8要高出一筹。自然,鲜烈,现代的描写,是她把我带入蔡司的G镜头世界!

  

Hologon T* 16/8



神之眼!

看着这轻盈小巧,散发着蓝色幽光的半球体,产生的第一联想就是“眼睛”,带有德国纯正血统的眼睛!她晶莹透亮,好似弱不禁风,但是她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只 因为她是神的眼睛。106度的超超广角,几乎为零的畸变,这个世界上除了Hologon,再也没有任何一支镜头配得上这样惊世骇俗的参数。

摄影家折戸是这样描述Hologon的:

ホロゴンで撮れる写真はホロゴン以外で撮れることはない---用Hologon拍出来的照片,其它镜头都无法完成!

個性的どころか、個性しかない---个性?它除了个性还是个性

ホロゴンの写真でもしも直線に歪みを発見したなら、それは被写体の方が歪んでいる---如果在Hologon拍摄的照片上发现直线弯曲了,那么一定是被摄体原来就是弯的!

その瞳に魅入られた人間が抜け出すのは容易ではない---但凡被Hologon的瞳孔捕获的人,要想再逃出它的诱惑势比登天!

神の目ならぬ悪魔の目かもしれない---或许它不是神的眼睛,而是恶魔的眼睛!

Hologon 镜头,G镜中唯一德国制造,5枚3组,与空气的接触面只有6面,从而决定了它超强的抗逆光性。用它拍出来的照片,色彩通透且浓郁。好像世上的万物都用清油刷过一遍。通常所说的 “油润”,在这个神之眼的作品里可以找到最佳答案!固定光圈F8,看上去好像不利于暗光下手持拍摄。但是结果却非常令人吃惊。即便是在1/4,1/8这样 的速度下,Hologon仍然能保持非常高的锐度。不知道还有Hologon存在的人是幸福的,认识到Hologon以后便如恶魔附体一般念念不忘,因为 Hologon并不是轻易就能到手的。小的不能再小的一枚镜头官方定价28万(G口),莱卡口的Hologo 15/8要到100万日元,还有价无市!兄弟也是挣扎再三,记得Hologon到家的那天晚上,把玩再三无法入睡。睡觉前,也是把它贡在床头柜上,为的就 是一睁眼就能看到它。我想我一定在梦里梦到他了,Hologon hologon holo gon, gon gon on……

P.S. 最早的Hologon由3枚高精度研削镜头构成,并且和机身一体化,价格非常的昂贵!80年代这支神镜从蔡司的产品线上消失。96年随着G1的推出,菜司 同时复活了这支Hologon.镜头的构成也由原来的3枚改成现在的5枚,并且有两处胶合。改进的结果就是在不损失画质的情况下,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当然也不便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Planar T* 100mm F2

如果说P85/1.4是当红偶像的话,那么P100/2就是具有超凡实力的实干家。P100/2一度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上有 MP100/2.8打压,下有P85/1.4的围堵,显得默默无闻,以至于一度被迫停产。如果你觉得P85/1.4很难驾驭的话,那么这支P100/2就 是为你设计的。手头这支P100/2,深紫色的镀膜,比P135/2的颜色还要令人陶醉,握在手里沉甸甸的。实际拍摄来看,F2的时候就非常锐利,一扫 P85/1.4那样软嗒嗒的感觉,色彩也比P85要清丽透明一些。在《蔡斯神话的传说》中把P100和法国神镜Kinoptik Apo100F2做了一番比较。 两者锐度相当,而且P100/2在焦外上没有令人头晕目眩的漩涡散景,更容易创造出主体突出且富于立体感的作品。相对于Kinoptik Apo 100的3万人民币的售价,P100/2仅有其1/3的价格,不得不再次为蔡司而欢呼。P100/2比较容易吃光,利用这个特点,在逆光下,再稍加控制又可以拍出锐中有柔的作品,也算一头两用的一例。




Makro Planar T* 100mm F2.8

上文已经讲到P100/2之所以被打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支MP100/2.8!这是一支以微距摄影为主要目的的镜头,微距摄影的本行就不用多表了,一般 认为不太适合人像领域,居然能够把人像镜头的优等生打的满地找牙,足以证明这支镜头的实力。论实力这支头似乎还在S-planar 60/2.8之上,从微距到人物再到风光,拍什么都一级棒!生硬不是他的本色,柔中带锐才是他的真颜。柔中的透明感,柔中的立体感,柔中的空气感,柔软中 的致密描写,这是我对 这支头的评价。经常会有人把MP100和莱卡的APO Elmarit100/2.8一同相提并论。其实MP100和Apo Elmarit 100的风格迥异,MP100给人的感觉是写意,而Apo Elmarit 100的感觉是纪实。后出的Apo Elmarit100似乎是以MP100为假想敌而专门设计的,单纯比较数据而言,较为早期的MP100要稍微吃一些亏。这支镜头也有德日之分,而且镀膜 的色彩也相差甚多。本以为他们两者的成像会像D35mmF1.4的德日之差一样,可是比较的结果两者却非常 的接近。MP100/2.8光圈全开的时候就有足够的锐度,但是要想领略微距的小宇宙,收小光圈还是基本中的基本。



Planar T* 135mm F2

硕大的镜身,比Planar 100mmF2又要大出一号,而且口径达到72mm,同时也是焦距最长的Planar,蔡司的镜头群里属于比较另类的。加上5号金属遮光罩并与 RTSIII相配的话,刚勇威猛无比,足 以吸引MM的眼球,在车展等场合下相信能够赢得麻豆们更多的青睐。但是两者相加近两公斤的重量,在享受摄影乐趣的同时,亦可连成铁臂膀的独门功夫(蔡司的设 计者有没有站在使用者的立场上考虑过?!)。谈到他的成像特点,堪称Planar中的Planar。和Planar 85/1.4相似,但是最大光圈比P85/1.4要容易掌握的多,由于焦距较长,背景的整理更加容易一些。虽然随着光圈的增加解像度不断增高,但是成像依 然柔美,绝无生硬之感(F5.6以后稍有 些偏硬的嫌疑)。另外由于镜片数量 少而带来的通透感无与伦比,弱光下既有超高的表现,独特讨好的色调更是他独门武器。对红,兰,绿等原色就不用多讲了,这支头对浅色的再现简直就是绝品!在《蔡司 神话的传说》里,中焦入围的仅有P85mm F1.2和这支P135mm F2。蔡司的设计能力太强,仅仅用5枚镜片就造就了P135/2!镜片越少对装配的精度要求也就越高,5枚镜片的结构,不仅表明了蔡司设计上的大胆,也显示出蔡司对镜片的装配精度极大的自信。反观佳能在他的 EF135L里镜片的数量就 多出一倍,仅这一点就令人叹为观止。和Distagon 28/2一样Planar 135/2过早的从Contax的产品线上消失,实在令人扼腕。不过作为Contax的60周年纪念再版也足见蔡司对这支头的青睐。要充分发挥 P135/2的特性一支较好的遮光罩是必不可少的。

  

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

拥有这支VS变焦的人可谓凤毛麟角,此头生产于1979-1989间,鏡組12群15枚,重量为1145g。口径67mm。和VS40-80mm F3.5同时推出,在高光和暗部的表现上都可圈可点。成 像风格无限接近定焦的梦幻变焦,以著名的"3D effect"而著称!其 秉承老蔡头的特点,成像醇厚,结实饱满,极富立体感,当时主要针对专业及高级发烧友市场。此镜推拉式变焦,与一般有所不同的是,向外推焦距变短,往回拉 焦距变长。而且拽住镜身的两个小耳朵往回拉到微距模式既可实现70-210mm全程微距(1:2)。20年以上的老头,现在已经是芳踪难觅,品相好的更是少得可怜。 记得厂家好像推荐3号遮光罩,可是老镜比较容易吃光,我一直都用5号,至今还没有发现有不妥之处。

  
Vario-Sonnar T* 100-300mm F4.5-5.6

这是一支设计比较新的望远变焦,内含3枚高折射镜片来改善色差,在以设计取胜的蔡司的镜头群里面算是比较少见。同Distagon 21/2.8一样蔡司很吝惜地没有给他戴上Apo的头衔。这支头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浓郁且锐利,从F4.5开始就引擎全开,由以100mm端更为突出!本 人非常喜欢这支头,只要曝光 准确,没有失焦或抖动,那么就是一幅好作品,要好过不少定焦。虽然焦距达到300mm,但是全长比VS70-210要短不少,放在小包里也绰绰有余。 900多克的重量比 VS70-210的1100多克来得亲切的多,对焦和变焦都比VS70-210要轻快一些,但保持着丝一般的柔顺。放大倍率1:4,不算太差,接上 extension tube后有超过1:1的放大功力。因为工作距离长,简直比MP100还要好用:一来不容易打草惊蛇,二来布光也要容易的多。有人抱怨没有配三角架接环, 但是我宁愿把三角架架在机身上,因为更容易抑制快门的震动。

  

Mirotar T* 500mm F8

要想获得500mm以上的焦距要么VS100-300(或TT300mm)+Mutar*2,要么就是Mirotar 500/8。要讲究小巧轻盈的话就数M500/8了。在contax的※※上还出现过3只Mirotar型的镜头。分别为M500/4.5, M1000/5.6和N-Mirotar 200。M500,M1000都是巨无霸,光重量就10几公斤,集蔡司望远镜技术之大成,超超高的成像质量和超超高的价格令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N- Mirotar 更是特殊用途,内含光电倍曾管放大,在月光下400度的底片快门速度达1/500秒,相当于0.03的光圈!M500/8在减少进光量的同时廋身成功,造 价也来了一个大跳水。配合高速底片手持即可拍摄,这是折返镜头最大的魅力。由于是折返镜头,从结构上来讲完全地无色差,这是他的优点;无法安装光圈调节 光量和donut形的散景是他的缺点也是特色。如果能够包容这两项不足的话,那么M500/8一定是蔡司用家超长焦的不二之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我最喜欢的蔡司主义,就是中了它的毒才入蔡司的,当然还有167GG的功劳 呵呵

蔡司,这个创造了无数传说的光学巨人,在制作了一大批具有极高水准的高端产品的同时,对其低端产品仍然保持一丝不苟的态度。有蔡司以后,享受超高成像质量不再是富人俱乐部的专利。一支P50/1.7足以让你一窥摄影的精彩世界,仅仅千余元的P45/2足以和价格几倍于它的镜头抗衡!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生产厂商,一分钱一份货本无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钱三分货。一下是本人对蔡司的不负责任的狂想,取名蔡司主义。喜欢的色友不妨进来多看两眼,不喜的朋友尽可以嗤之以鼻,嘟囔一句烧糊了的发烧友

Y/C口单反镜头

Distagon T* 25mm F2.8

Distagon 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由于SLR的特有的反光镜结构,所以不得不增加法兰距离,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时也是Hologon的设计者)设计。在Distagon的家族里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这支Distagon 25/2.8 被称为“素人好きなレンズ”,行家里手的最爱!那谁谁,大师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吗!D25/2.8,早 在Contarex时代就存在的老设计,80度的视角,仅 仅比26mm稍微大一点点。奇了怪了,视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还要锐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贵出近一倍的价钱?如果 评论一张作品仅仅限于锐度的话,那么就说明你还处于初级阶段:P一幅油画,凑到跟前看,仅仅是一笔一笔的油彩而已,后退几步以后它才是艺术。D25在光圈 圈开时画面※※超过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边解像度渐次下降。利用这个特性可以创造出它特有的立体感,适合人文题材的拍 摄。实际上蔡司的D18,D25,D28都存在[像场面弯曲]的情况,但是在蔡司的神来之笔下,却创造出它独特的魅力,不得不佩服这位光学巨人才华! D25的光圈收到F8的时候,周边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风景的好头。此头暗部层次丰富,不死白不死黑,动态范围大,用于黑白摄影时,随着光圈大小不同,成像的立体感迥 异,令 人玩味。摄影家築地 仁在谈到D25/2.8的时候曾经说过,如果蔡司只让他选三支的话,那么这支D25/2.8一定是三套马车中的一套!




Distagon T* 28mm F2

这 是一支很老的镜头,那在手上你有可能会误认为它是一支中长焦。最短摄影距离24cm,和Distagon 35/1.4一样,有专门为近摄校正用的浮动镜片。被摄影家折戸收入他的专著《蔡司神话的传说》中。有着欧洲油画般的色彩,在蔡司的三支28mm镜头 (Biogon 28/2.8,Distagon 28/2.8)里面它的色彩应该是首屈一指!与此同时它的动态范围也是最广的,具有超高的细节成像。黎明前的天空,昏暗的街角都是展示它功力的绝好战场。论实力说不定还在Distagon 35/1.4之上。 如果说 Planar是温文尔雅的妙龄女子的话,那么Distagon 28/2就应该是力猛刀沉的征西大将军!


Distagon T* 28mm F2.8

人们常说28mm是广角的起点,又是终点。比如21mm, 16mm等轻而易举地就能表现出超广角的冲击力。而28mm就不一样,更加接近人眼的视角,玩它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技巧。D28/2.8成像比较接近它的同 门 兄弟Biogon 28mmF2.8,在像场※※的解像度甚至还要略高一些,另外25cm的最短对焦距离也是B28/2.8无法比拟的。在折戸的《zeiss神话的继承》里有几幅D28/2.8的样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京都清水寺 拍的夜景。从价格上来讲绝对算不上顶级的D28/2.8,却能把黑暗中木纹刻画的清清楚楚!不得不令人赞叹:zeiss无弱旅!Zeiss头经常产产停 停,但是对 D28/2复出的声音却并不是不是那么响亮,或许是D28/2.8的表现过于出色吧。

Distagon T* 35mm F1.4

D35/1.4是文武全才的完美主义者!

作为35mm,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非球面镜片,为当时对非球面镜片效果还疑神疑鬼的工业设计界打了一针强心针。1.4 的光圈,1:5的放大倍率,在焦内和焦外做到完美平衡的Distagon。F1.4既是实用光圈,微光下既有超高表现,人常说放大出来的作品有中幅的风 格。一镜走天涯几乎就是用来专门形容这支头的。F1.4拍出来的散景让你仿佛是中焦所为,收小光圈又能获得超广角的效。用一句定性的话来讲,它是一支具有 空间切取功能的广角。明明是广角,拍出来的成像却有Planar的柔风,对于喜爱35mm视角的朋友来讲这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铭镜,对于还不太适应35mm 视角的朋友来讲,我说这是一支超越35mm的怪物。在摄影爱好者当中专门为这支35mm而更换门庭的大有人在。


PC Distagon T* 35mm F2.8

Contax 唯一的一支移轴镜头,一直都由德国生产,定价也高达40万日元!这支镜头的MTF和Distagon 35/1.4极为相似,但是由于要保证移轴以后的成像质量,像场却要大很多!一般镜头的MTF范围只到22.5mm,而PC Distagon却大到30mm以上!在18mm处D35/1.4的MTF即表现出下降的趋势,而PC-D35/2.8却仍然保持平直,表现在画质上的 话,就是边边角角都无比锐利!充分满足了建筑摄影的需要!PC-D35提供了365度,各方向可移轴1cm。加上相应的机位移动的话,还可以玩有趣的拼 接,以35mm镜头的超高加工精度,在加上拼接以后的画幅,一举超过中画幅相机的成像,满足巨幅放大的要求!



Planar T* 50mm F1.7

蔡司镜中最廉价的一支,成像的风格和P55mmF1.2有些相似,是蔡司镜中的优等生之一。和他的兄长P50/1.4相比,除了在光圈小半档,最短对焦距离 略长以外,几乎找不出任何缺点(做工可能塑料一些)。但是他绝对不是为了填补产品线而生产的“狗头”。因为对焦比P50/1.4容易而被广泛的好评。在色 彩方面比他的兄长略微素雅一些。对于初心者来讲是最值得推荐的。毕竟“味道”这个东西是很难品位的。



Planar T* 50mm F1.4

1896年,由天才数学家Paul Rudolph设计, 双高斯结构,取名Planar,为平坦之意,是现在所有标准镜头的鼻祖。而这支Planar 50mm F1.4,是蔡 司镜头里水最深的一支,Planar的代表作,被称为“标准镜头的帝王”,超过人的眼睛,“黑中有黑,白中有白”......无数的赞美之辞,但是完好他 需要足够的技量--毕竟是帝王,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驾驭的。说道他水深,应为他的成像虽批次 号的不同变化实在太多。正式成品镜头里面就有6个版本,再加上以57*****开头的试做版(光圈叶片有8枚,比现在的MMJ的叶片形状还要好看),林林 总总令人眼花缭乱。总的来讲,58*****,59*****,60*****这几个批次的镜头中的一部分,(传说镜片都是由德国运到日本的,而且是 非环保玻璃,含有大量的过渡金属)在成像上焦内锐利,焦外柔美和新的MM镜相比对背景的“溶解度”是不一样的(对不起在这里用上溶解度这个词)。这种迷人 的“溶解度”对喜欢玩散景的人可是说是无法抗拒 的。 于是就有了买了,卖;卖了,买这样反反复复的过程。从表现上来讲582****到583****之间的镜头表现尤其突出。最近一段时间日本yahoo auction上这个批次的镜头价格持续走高,应该和这个不无关系。但是也有不法之徒老瓶灌新酒,用老的镜身套上新的镜头出售,所以这支镜头是最难玩的。 相反如果不追求最大光圈的表现的话,那么那个批号的镜头都一般无二。另外想玩好这个镜头还有一个瓶颈。那就是对焦。contax的机身对焦屏做的出色的只 有RTSII,其他的(包括RTSIII)都很难发挥蔡司大光圈头的实力。但是RTSII的配件已经全部告罄,无法做维护,现在下手RTSII风险相当 大。目前的最佳选择是为RTSIII另配talberg对焦,如果能够在取景器上配以倍率放大用的MagP就%^#@!





S-Planar T* 60mm F2.8

S 代表的是Special Purpose,也就是特殊用途的意思。S-planar一共有两只,一支是S-Planar 100mm F4,只能接皮腔使用;另外一支就是S-planar 60mm F2.8。S-planar 自90年代开始改名为Makro-planar ,放大倍率均为1:1,之后还演化出“c”版,镜头结构不变,放大倍率变为1:2,镜头缩小一圈,便于携带。S-planar 60mm F2.8于1978-1989年之间生产,其间又细分为3代。第一代的镜桶结构里有一个消光作用的金属桶,在后期的S-planar里面这一结构都被省略 掉了。S-planar 60/2.8曾被作为工业用镜头使用,在玩家的眼里,他被誉为2米内的王者,在这个范围内没有哪支镜头可以与之争锋。他的表现尤以1:10的时候为佳,解 像度最高,变形几乎为零。其实S-planar 60/2.8在无限远的表现仍然可圈可点。在无忌上我曾经转载过用这支头拍摄的星空图案,对彗星收差的补正近乎完美,在所有Y/C口蔡司镜头里完全可以算 到4个手指里面!他的成像锐利,致密且带暖调,超越人的视觉,镜头中的魔鬼。




Planar T* 85mm F1.4

蔡司的铭镜,最前端的镜片几乎占据了整个镜桶,感觉能给一下子把人给吸进去!单就她的外表就足以激起你购买的欲望。但是同时她又是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有 不少色友被她玩的团团转。于是买进,卖出,市场保有量相当大。整体来讲相同光圈下planar的景深要比sumilux来得浅,造成的结果就是在F1.4 时对焦超级不准。再加上Contax机身的对焦屏做的不尽人意,于是对付这匹烈马成了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是她的F1.4光圈是如此的迷人,于是乎好多人 都想斗胆一试。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是:头天晚上早早的就寝,先把身体竞技状况调整到最佳。然后抱着万劫不复的心情参加战斗,在回家路上顺便进药店购入跌打损 伤,肌肉酸痛的良药,已被第二天之需。这样的话,很可能在20张中挑出一张,嗯,还看得过去的pp。这当然是笑谈,不过也足以证明玩Planar的 F1.4不是开玩笑的。由于Planar 85/1.4在光圈全开时光渗现象严重(1-2m范围比较突出),导致主体就像蒙上了一层薄纱一般。个人认为,这时接一个外闪,增加一些反差,看起来会比 较锐利一些。P85mmF1.4收到F2.8后,风格突变(其实也是景深在作怪),成像犀利且极富立体感(注意散景的二线性)。P85mmF1.4典型的 一镜两用,脸部有小缺 陷的可以用大光圈,省了一片柔光景。皮肤完美的,可以收小光圈,保证皮肤的质感一等一的好。再加上P85mmF1.4的暖色调,保证MM的皮肤健康水嫩。 由于变形极小,同时又是拍摄建筑题材的一把好手。P85/1.4的成像和P50/1.4一样,讲究序列号。P85/1.4也有光圈全开时就非常锐利的个 体,能不能寻觅的到就要看下的工夫如何了。比如580****的镜头,成像堪比P85/1.2的50周年纪念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967
主题: 15
帖子: 5787
注册: 2006年11月
这贴子不错,可以让新人学到很多东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1996 年雅西卡和卡尔蔡司

1996 年雅西卡和卡尔蔡司推出了第一部自动对焦的康泰克斯单反相机 Contax AX ,令人意外的是, Contax Ax 使用机器背对焦技术进行对焦,在让用户享受自动对焦技术的同时又不用再额外花费去购买新型的自动对焦镜头,机背对焦技术的 AX 使得原有大量优质蔡司镜头可以直接使用。 Contax AX 的基本参数如下,范围百分之九十五的可更换取景器,中心重点式测光和点测两种测光模式,自动对焦采用 CCD 感应式 TTL 镜后检测系统。其快门为纵走焦平面金属快门最高快门速度为 1/6000-32 秒和 B 门,最高闪光同步为 1/200 秒,最高卷片速度为每秒五张。虽说康泰克斯的 AX 的各项性能都非常的优秀,不过其机背对焦技术并没有被市场看好,所以导致 AX 在销售上并没有取得很好在成绩,不过这也加速了康泰克斯自动对焦研发的速度。

1998 年,雅西卡和康太克斯向世界展示了拥有 135 单反相机性能的 120 单反 Contax 645 。高达 1/4OOO 秒的快门速度 , 同时配有六支( T* Distagon 35mm f3.5 、 T* Distagon 45mm f2.8 、 T* Planar 80mm f2 、 T* Sonnar 140mm f2.8 、 T* Sonnar 210mm f4he T* Apo-Makro Planar 120mm f4(ED)(IF)(MF) )超声波马达蔡司镜头。

2000 年又诞生了各种指标

2000 年又诞生了各种指标都与业界的 135 顶级机不分上下的 Contax N1 , 2002 年 Contax 命名的数码单反 N Digital 也正式上市。从此 Contax 这一品牌也走上了与时俱进的道路结合自己的特色不断制造出令人向往的相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康泰克斯在 1994 年

康泰克斯在 1994 年,全新推出了一款可换镜头的自动对焦旁轴相机 G1 ,他的上市引起了极大地关注和赞扬。 G1 的做工处处体现康泰克斯的高贵与专业,其质量几乎无可跳踢,机身采用了镀钛的合金材料,镜头也使用金属材料制作。配套推出的 4 支镜头则使用了德国卡尔蔡司公司特别设计的 T 星镀膜镜头。虽然说除了 16mm 是德国原产以外,其他皆为日本制造,但是经过各种权威测试表明该镜头成像名副其实的达到了德国蔡司标准,同时 G1 还可以使用转接环使用康泰克斯 T 系列的单反蔡司镜头。

G1 虽然是一部小型的旁轴相机,功能上虽比不上单反相机但是丝毫不马虎,除了有着 4 支( 16mm / F8 ; 28mm / F2.8 ; 45mm / F2 以及 90mm / F2 . 8 )高质量专用的 AF 镜头外,快门速度也达到了 1 / 2000 秒,提供 TTL 闪光测光, 1 / 3 曝光补偿,以及一系列现代单反相机该有的电子功能, G1 为了采用旁轴取景所带来的像差以及固定取景器所带来的一些问题。

G1 采用了开普勒型实像变焦式取景器,通过特殊的装置显示 28mm 、 45mm 、 90mm 镜头的取景范围,并可自动补偿视差。不过 G1 并非没有缺点,上市后受到用户取景器偏小, AF 速度过慢等责备。康泰克斯为了满足广大用户需求在两年后推出了 G1 的升级版本拥有六千分之一秒高速快门的旁轴相机 G2 。同时也推出了 T* Planar 35mm f2 和 T* Biogon 21mm 两款新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1974 年蔡司在 Photokina 展上

1974 年蔡司在 Photokina 展上展示了其与日本雅西卡的合作产品 Contax RTS , ContaxRTS 在当时是一款非常先进的电子化照相机, Contax RTS 具有光圈优先以及曝光补偿功能,第一次使用了最高速度达 1/2000 秒的无级电子快门,同时还提供了 5 张以及 2 张连拍的卷片供选择。

1979 年,卡尔蔡司和雅西卡又推出了小巧的 Contax 139Q 他使用石英晶体进行对快门速度控制,同时还具备 TTL 闪光测光,为了配合 Contax 139Q 的小巧体积,雅西卡还同时推出了一款 45mm f2.8 Tessar 镜头。1980年,雅西卡推出了世界上最小的内置马达的相机,Contax 137MD

1982 年 Contax RTS 的后续机型

1982 年 Contax RTS 的后续机型 RTS II 正式推出, RTSII 虽然外观和原有的 RTS 差别不大,但是其内部组件是经过全新设计的,他在原有的 RTS 基础上新增加了 TTL 闪光控制,石英快门以及取景目镜档板和钛金属叶片快门。

RTS II

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年间,康太克斯先后有 Contax 159MM,Contax 167MT,Contax S2 等机型推出,由于他们基本上是原有相机的改进版本故在这里就不在详细说明了。

1990 年令人属目的专业单反机 Contax RTSIII 正式推出, Contax RTSIII 首次在使用了真空后背的陶瓷压板,彻底解决了以往胶卷不平整的问题,号称第一次将卡尔蔡司镜头的全部实力展示在胶片上。 RTS III 同时内置专业的内置闪光测光表,可以进行闪光测光同时提供相应的读数。 RTIII 最高快门速度为八千分之一秒,闪光同步速度为 1/250 一秒,同时内置每秒连拍五张的卷片马达,这些使得他成为一款不折不扣的顶级专业单反机。

RTS III

进入九十年代后,日本各家厂商纷纷推出了有自动对焦功能的 AF 相机,不过由于卡尔蔡司拒绝在镜头内使用自动聚焦所需要的塑料等非金属材料,故 Contax 当时没有进行自动对焦相机的生产。不过在 1993 年雅西卡推出了一款具有对焦提示的 Contax RX 相机,能够在取景器内显示出对焦指示和对焦偏差。不过对焦时仍然需要用户手动调节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历经战争洗礼的西德蔡司

历经战争洗礼的西德蔡司经过数年的努力,逐渐开始恢复生产原有的 contax 旁轴相机 , 并推出了改进版本 contax IIa ,同时也陆陆续续为 contax IIa 专门推出 16 支镀膜镜头他们分别为 Biogon 21mm f4.5 、 Topogon 25mm f4.0 、 Biogon 35mm f2.8 、 Biometar 35mm f2.8 、 Planar 35mm f3.5 、 Sonnar 50mm fl.5 、 Sonnar 50mm f2.0 、 Tessar 50mm f3.5 、 Biotar 75mm fl.5 、 Sonnar 85mm f2.0 、 Triotar 85mm f4.0 、 Tessar 115mm f3.5* 、 Sonnar 135mm f4.0 、 Sonnar 180mm f2.8 、 Sonnar 300mm f4.0 、 500mm f8.0 。 1951 年。 1951 年,西德蔡司改进了ContaxIII 的测光系统,增加了测光表的测光范围以及灵敏度 并将其命名为 contax IIIa ,在 1953 年,西德的卡尔蔡司推出了自己的单反相机―― Contaflex ,使用叶片快门,装载了镜后测光表。可惜的是这一部相机并在没有取得市场成功。在随后几年内, Zeiss Ikon 又推出了 Contarex Special , Contarex Professional, Contarex se 等几款单反相机, Contarex SE 是 Carl Zeiss 最后一款单反作品,他使用横走式布帘快门,附带电子测光,还装有电子马达卷片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1936 年其后续产品 Contax II

1936 年其后续产品 Contax II 机型开始生产, Contax II 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测距取景器的相机,可以更佳方便的进行对焦。同时最高快门速度也提高到了 1/1250 秒,同样在 1936 年蔡司还在 Contax II 的基础上推出了内置测光表的 Contax III 型相机。这两款相机一直生至了 1948 年。

CONTAX III+50mm f1.5

从 1936 年开始,蔡司开始研制使用 35 毫米胶卷的单反相机,并且使用五棱镜作为放光材料,不过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单反相机的开发一度停止,加上后期的盟军的轰炸,大部分相机不幸丢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条约蔡司的耶拿和德累斯顿全部被苏军占领,好在在美国的帮助下,蔡司的一百多名技术员工和管理人员被安全的从东德转移了出来,建立了西德蔡司。

随着战争的结束,西德蔡司开始致力旁轴相机的现代化建设,而被苏联占领的东蔡司则继续研发生产未完成的单反光相机。在 1949 莱比锡展览上,东德的 Carl Zeiss Dresden 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内置五棱镜取景的 35 毫米单反机 Contax S ,又在 1952 年展示了 Contax S 的改进版本 Contax D ,后期为了能更简单与西德 contax 区分,东德的 contax 相机逐渐改名为 Pentacon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康太克斯(CONTAX)诞生于1932年

康太克斯(CONTAX)诞生于1932年,是Zeiss Ikon全线产品中最优质的机种之一, 他在整个照相机工业发展※※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过对于国内新一代青年朋友们来说 , 他们对康泰克斯并不了解,在购买相机时除了知道到佳能,尼康等专业品牌外很少会想到康太克斯。当然在国内除了少数发烧友以外也很少发现有人去注意康太克斯的产品。但是康太克斯至今在整个国际摄影界中仍旧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虽然其产品种类可能没有佳能,尼康那么丰富,但是康太克斯还是有着自己完整的产品线已经镜头的支持。目前正在销售的的康泰克斯相机包括使用蓝宝石快门的 T 系列,能进能退的旁轴 G 系列,和佳能 1V 尼康 F5 平起平坐的顶级 135 单反 N1 ,自动对焦的 120 单反康太克斯 645 ,已及当今流行数码单反N digite。虽然康泰克斯有着自己丰富的产品以及※※。但是在国内由于价格以及市场的原因,还有许多人对康泰克斯不够了解。所以我认为有必要再次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康太克斯这一品牌,和其历代一些经典的相机。

1932 年 Zeiss Ikon 公司推出了第一台康泰克斯品牌相机,其名字就为 Contax ,是当时 Zeiss Ikon 所有产品中最漂亮的相机之一,第一台 Contax 相机除了电子部件外和当今主流的旁轴相机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他采用由 11 片金属片组成的纵走式焦平面快门,最高快门速度为一千分之一秒,据传说有黑白两种机身,采用最长达 100MM 的测距基线。机器采用特有的卡口设计,可以更换不同的蔡司镜头使用,其中光圈最大的镜头为 F1.5 。康泰克斯第一代相机 contax 总共生产了六年,在六年中蔡司为其开发生产了从 28mm 至 500mm 的数十枚镜头,其中部分镜头还运用由蔡司公司新发明的镀膜技术,使得镜头有更好的成像以及透光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本文转贴G2老师的七武器,供zeiss fans学习,希望G2DX不要介意!!
G2:七种武器系列: 之一 Contax G2
Contax G2
引子:关于旁轴系统和旁轴取景

作为一部自动对焦的旁轴相机Contax G2是相当独特的.甚至可以说它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部相机.

旁轴相机使用的是一种和单反相机截然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操作方式。旁轴机看不见象单反机那样浅的景深,被摄体在取景器里永远是清晰的.这样旁轴机主对什麽样的景深,背景虚化中太具体,太微妙的变化是不那么容易预计的。就我而言,用旁轴机之后,我不得不更多的对所摄东西的几何构成,线条,光暗对比,事件发生的高潮之类的更重视。反过来,这也训练了我对这些因素的敏感。

当然,因为单反相机的自动光圈光圈结构以及和景深的关系,我们在单反相机里看到的与最后拍出来的照片常常只是具有相同的边框,而不是相同的效果。同时,由于结构的原因,旁轴机快门的延迟也要远远短于单反机,所以对于拍摄事件来讲,可以说旁轴机能够完全复制出摄影者的摄影意图.我甚至常常觉得,旁轴机看到的(气氛,情节,效果)和拍到的结果倒更趋接近。所以我认为旁轴机是可以表达我真实感觉的武器。

旁轴相机最大的优点首先就是它的轻,小.自己带着方便,也不刺激别人.尤其我这样原来在民族地区工作,现在也主要以拍摄一般日常生活为主的人,旁轴机的这一优点是无可比拟的.

旁轴机取景另外一个主要的优点是它没有反光镜升起瞬间的那一黑。我不知道别人是怎麽看这个问题的,我是非常不喜欢单反机这一点。对于像我这样为兴趣而摄影的人来说,不仅拍出的照片能让人喜悦,而且拍照本身就是一种愉快的欣赏(除拍摄社会丑陋面)被摄物体或事件的过程。而单反机反光板那一抬,一下就割断了美好景象或故事的连续性。

我知道大多数操相机朋友的目地都是好片子。而我认为得"先摄影", 然后才能"出片子"。是不是太玄了,好,不再说它了,来点实际的。 谈谈G2的机身.

G2的机身

大家都知道G2的机身很小,特别是其中包括了足够的功能:4张/秒的高速过片,1/6000秒快门,1/200秒的闪光同步,若干种曝光模式,曝光补偿,包围曝光,多次曝光,单次、追踪AF,TTL自动闪光等.几乎所有我认为应该有的功能都有。

旁轴机身一个最为所知的优点是拍摄时宁静,震动小。的确,由于没有反光镜和光圈机构不同,旁轴机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巨大优势。

拍摄时的宁静无疑是极为有用的,特别是很多人对摄影还有一种抗拒心理,你可以在被摄者以为没有拍的时候已经有十几张到手了。这种优势尤其对喜欢抓拍并喜欢自然的摄影者有用。(也许是已经用惯了M6特别是柯尼卡HEXAR,我倒不觉得G2的噪音已经降到最小了,当然比单反小的多,但它 还是有可能在改型中继续控制其快门声。)

至于有人说旁轴机震动极小,可以在非常低快门速度下手持拍摄之说我从不敢苟同。似乎旁轴机和单反机在低速手持时也有那麽一两档的区别,但也多是个别案例,根本够不成规律.可见用高档机的人中也有一帮阿Q.大家心里都不平衡。慢门下拍清晰的照片更多的和主体的运动,以及支撑什麽的有关,只讨论一个机身意义不大。更何况我坚持认为低速时要尽可能的利用支撑而避免手持.

不过有一点是真的,由于旁轴机的取景方式的特点--没有反光镜,它在 用慢门拍摄运动物体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与方便,很容易拍出更有趣和清晰的照片。

从以上原因,我也很推崇Canon的Eos-1NRS,显然EOS-1N已然极出色了,但NRS更趋完美。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还会在<七种武器>系列讲柯尼卡HEXAR(巧思)和 EOS1N的部分详述,这里只提一句。

另外要说的一点是Contax相机的耐用性。虽然不再做专职摄影了,但是我依然觉得相机的坚固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再贵重的东西只要带在身上就免不了磕碰. 根据京磁公司的说法, G2的外壳是钛金属的. 我使用Contax旁轴机(和单反机)有一段时间了,曾经由于工作的艰苦,我发现自己实际上一直处在有意无意的挑战其钛金属外壳结实程度的状态下,但它的确经受住了一系列艰苦条件下的反复考验,甚至包括海拔七千米以上的严寒和若干次高原无人区的 风沙,使得我可以信任它的坚固程度, 虽然不可避免的它的外壳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划痕.我索性用胶布把它的表面贴上了----当然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提 高它的封闭性.

但应该强调的是,虽然相信其具有足够耐用性,我并不推荐把G2作为野外像机用。一方面是因为旁轴机的局限性;再说,ZEISS镜头多贵啊,毁了可惜.

(以后在<七种武器>讨论三角架的部分我会再细谈野外摄影的问题。)

至于G2操作的便利性,我觉得实在没什么可说的,保时捷和ZEISS的设计几乎已经使G2的操作性达到了非常完美的境界.总之,G2是这样一部相机,它只有那些你最需要的功能,把它们最大限度的方便化,并且摒弃掉其它那些花哨的东西.因为操作性是很主观的东西,需要自己体验,这里就不多说了.

G2的测光和曝光

G2的测光系统主要依赖于※※重点平均测光(另一种方式是适用于16mm 超广角的,这里先跳过去)。值的一提的是G2的测光系统是对涂在快门帘幕上的一条18%灰进行重点测光,其中基本屏弃了上下两条,左右也以中间为重。这一点和M6的局部测光有点像,用M6的朋友一定注意到M6的测光非常准,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准。甚至超过很多单反机更复杂的测光方式。我发现假如取景里有一个非常亮的光点,那麽它通过反射后对测光的影响要比直接射进测光表小的多,这也是G2测光准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自己使用的感觉 来讲,有些相机上的多区域测光是种挺有趣的东西,因为你不知道它是怎麽算出来的,以致于有这样的情况:同一个情景,两台机器却给出不同的测光值,一般拍一拍也就罢了,但是我实在不清楚拍反转在用优先或程序曝光时应该补偿几档,所以常常简单的测光方法是很实用的。

当然点测没有是很可惜的,柯尼卡HEXAR的点测是我认为它近于完美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也是我觉得G2仅有的两个不足之一。希望G2的后继型可以改进。 也是这个原因,我认为G2实在不是适合推广给大家用。如果不恰当的选 择了它,可能一边抱怨,一边很快失去了对摄影的兴趣。

谈完测光就该是曝光了。G2的曝光方式是手动和光圈优先,正负2档曝光补偿,1/3档调节,够用,操作又便捷,没什麽说的了。

我发现严谨的曝光和所用机器及胶片有很大关系。学摄影时我用了几乎一年时间在曝光上痛下苦功,而且我是一开始摄影就用的反转片,后来刚工作时常用负片,几乎有点乱来,再后来用反转片给单位拍画册,严谨了些;很不幸不久又迷上了莱卡M和柯达Tri-X。弄的我整个一个大退步。等改回了G2加 Velvia之后才觉得自己的曝光又上了路。

现在看师弟们的曝光,我觉得最大的问题还是用不好Ansel Adamas所讲 的:Visualize(想象)。曝光中,visualize的运用是起码的。然后就是对所用胶片的了解.你要知道用怎样的曝光是你想要的基本效果,加1/3档后会怎麽样?再加1/3档又怎麽样(当然,是对于反转片)。特别对于一些情绪强烈的景色,曝光改变一点点所表现的感受差别是巨大的。如果能明白这一点,你的曝光就算入门了。然后你就会明白为什麽风景是弹性的。你就可以和你的景色玩一种类似朋友之间玩的官兵与强盗的游戏,那是很有趣的,如果仍不明 白这个道理,说明你的曝光还处在较低层次上,不要忙着换什麽相机,还是再重新学学曝光吧.

说到曝光就免不了要谈谈包围曝光(ABC)

我觉得随着反转片使用的增加,ABC的使用似乎是必须的。国内的朋友不知道是不是舍不得胶卷,总是在批评ABC浪费,其实用ABC 是非常经济的,你想一张好片子你拷贝一张要多少钱,当时多拍一张是多少钱。另外,我原来做过一段旅游摄影,经常要满处跑,加之是学财务出身,深谙一个道理:比之昂贵的路费,时间,身体的消耗,胶片是最便宜的。大量的场景和瞬间你一生中可能只见到一次,为什麽不让它更保险并尽善尽美些呢?

少不了再说两句曝光,我觉得曝光好大概有这麽几个问题。

第一, 要考虑Ansel讲的什麽是visualize,怎麽做到比较"正确"的曝光, 即展现眼前的景物又能和胶片配。

第二, 如果增加或减少不同数量级的曝光,图片表现视觉出的气氛和情绪有什麽不同(这种差异有时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 这些不同的气氛和情绪与图片的主题相加会产生什麽样的效果。哪种是你想要的? 第四...... 第五......

这麽多的问题,别说人脑,就是电脑也算不过来。有人说:我有直觉。我相信。但直觉一生能有几次,是时时能保证吗?全靠直觉用那麽高级的相机干吗?不就为了尽善尽美吗?

所以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用包围曝光,回来再挑片。

现在我所有的反转片基本一概是一按三张(我用的G2和EOS-IN,ABC都很方便).我的观点是如果觉得这个镜头不值得用ABC,那它也就不值得我去拍.

G2的自动对焦

G2的对焦大概没什麽好说的。

有关G2单点AF,连续AF及手动对焦的各种资料性东西,大家可以在网上和其它杂志上方便的查到,就不罗嗦了,只谈一点体会。

由于对焦基线要远远长于单反机,所以用旁轴机作对焦从理论上要比单反机更容易更准确。所以G2这麽小的机器能达到如此快捷的对焦速度以及如此高的对焦准确性就不奇怪了。只要你不是企图拿它来拍赛车之类的还是够用的.

关于G2的自动对焦最有趣的是它机背上的焦点锁定钮,用起来太方便了,是我用过的所有的机器里最方便的对焦利器。这点使用后才能体会。

另外,我非常欣赏G2的手动对焦。我觉得手动对焦的存在和方便性是衡量一部专业机最重要的指标之一,虽然AF很方便,但MF的使用率对于有些摄影师实在太高了。G2的手动对焦自成一体,手动对焦不是通过镜头,而是通过机身前面的一个对焦盘,在取景器里是用液晶条显示,和Nikon F70的曝光显示有 点象,开始要稍稍适应一下,但用了会发现非常好用,好象也没听见多少批评声,而且其手动对焦结合着个人风格设定的使用有一些特殊的优点.特别是习惯了之后,其实还是比较方便的。

G2的AF是采取主动对焦和被动对焦的混合方式,这样即便是在很暗(甚至在完全黑暗)的情况下它也可以通过发出一束不可见的红外线的方法来对焦, 这也是G2独特的优点之一.

G2的镜头系统

G2所配的标准套装镜头是28mm,45mm和90mm,而我选择的是21mm,35mm, 90mm这三只头。为什麽不买标准套装呢?

说到这里,我想先谈一下有关50mm标头的问题。

一直有一种说法:50mm标头最符合人看东西的比例,是最真实的镜头。因此标头常常被推荐为初学者的首选镜头,从标头开始入门。我的判断则不太一样。

首先,符合人眼看东西的比例和看东西的效果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而拍照片视觉效果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用人眼看东西看的是效果,包括:它(或他,她)是什麽?在哪儿?周围有什麽?等等。标头虽然在透视比 例上和人眼很接近(从我用的实际情况看75或90的头倒更接近些),但它所拍片子的效果和人眼所见效果有较大的差距。广角镜头更容易表现远近比例,更容易透过环境表达出气氛,而且放大后的效果也更接近人看东西无边际这一视觉效果。当然,有一定限制是必须的,如果你觉得24和28的镜头有些夸张和变形,那麽我可以做出妥协----35 mm的镜头实际上更接近人眼所见效果,也是最真实的一种镜头。

象布勒松那样强调精确几何构图的人自然很强调透视,但对于我们来讲这会不会是个误区呢?更何况布勒松成名初期广角镜还是稀罕货呢.

另外,35mm或50mm镜头的选择区别也与使用人的视觉习惯有关。有人看东西的习惯是局部性的,而有人看东西是散开的。前一种人大概习惯用50mm 头,后一种人用35mm会更顺手。而且我个人喜欢在一张照片中放进比较多的视觉元素,尽可能一张片子 交代清楚,所以50头就不太适合我.

同时由于50mm头正好在广角和中焦之间,它实际上是很难用的。对于许多视线比较开的人来讲,拿50 mm头拍东西很难。因为视觉方式是28mm或35mm 式的,用50mm标头时他会觉得有局限,而且有些视觉压缩效果,但又不是很明显。从实用角度考虑,75mm或90mm的头可能更好用些。说到这儿,有没有看东西既全面照顾又能重点观察的人呢?估计28mm- 200mm变焦头的用家们多属于这种(哈哈,瞎掰的).

再说两句标准镜头,标准镜头的确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镜头,特别是在人像上,所以我把它放在120上使用,更有用.(当然应该在广告上更有用,可惜很久不弄那个了)

如上所述,从实用角度我对35mm的镜头的喜爱大于45mm,而且都是2.0光圈,所以不存在犹豫。用90mm头的原因更简单。因为家里有领导,而且我们家领导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一美人。我对于挖掘出她的各种美极有兴趣。

其实我最喜欢莱卡M系的75/1.5头。也习惯那个焦距了。但Contax没有,好在适应起来不难。

至于买21mm还是买28mm确实曾令我犹豫。这两只头都是我原来惯用的焦距。这两只头成像都很好。我看中G2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其轻,小,所以我不会同时买这两只头来增加我哪怕一点点的负担。

从某种角度来讲28mm的用途更多。我当时考虑28mm的技术比较成熟,利用率又高,还是在我的120上使用较好。而对于135来讲,G2的21mm镜头的Bio-gan的对称光学结构(只能用于旁轴)要远远好于用反望远结构的单反机超广角头。从实拍角度讲,这种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所以21mm最后胜出。

从设计讲,旁轴相机的广角,超广角镜头的成像是要好于单反相机。比如说同是21超广角,G2用设计的是Biogan,而CONTAX单反机的21头是Distagon. 它们结构之间差别也是很大的.单反机的镜组要足够的前移以避开反光镜,而G系的后镜组可以尽可能的接近焦平面,使得超广角容易发生的歧变和像差得到最大的校正.G系的21头镜片也比单反的少不少(一个是7片6组,一个是15片13组.)这样G系的镜头眩光少,色彩还原似乎也更胜一筹,片子显得更纯净,透亮.就更不说旁轴的分辨率,像差什么的本来就校的比单反强了.而实际上,使用旁轴相机的广角,超广角镜头(包括Leica)也确实在成像和操作性上超过单反机。所以这样就会形成旁轴机主越来越喜欢旁轴机和广角这种循环。

关于G2镜头的焦距有必要多谈两句。

由于旁轴机取景和结构方面的限制,G2最长的镜头只有90mm。这一点也 是一些摄影者不选择它的原因。毕竟大家(包括我)都对大炮怀有浓厚的兴趣。虽然我偶尔也使用Eos-IN和300mm以上的长头替公司和朋友拍些东西。但我本人这几年已极少使用超过100mm的镜头了(我想这和个人拍摄题材关系 最大).长头经常太麻烦了.

另外Leica M系的机器有一只135mm的头,但Contax G系却只到90mm,我个人觉得这里面没什麽差别。用过M6的朋友应该知道,由于M6取景框的特殊设计,135mm和35mm在同一组线框里,无论是取景还是对焦都有些困难。

Contax G系里有一款16mm的超广角,我个人认为从理论上讲这只镜头应该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完美的一只民用超广角镜头,国外的使用报告和信息反馈来也证实了这一点。可惜由于过分昂贵(德国原产),用的人很少。我觉得如果你习惯用16mm,就冲这头你也应该买G2。

CONTAX镜头的封闭性

还记得最早决定用Contax的原因就是镜头的封闭性问题.原来我用的135单反是尼康,在※※工作的几年,每次出野外镜头里都跟开了杂货铺似的.有人说镜头里进点灰没关系,那纯粹是瞎掰,自己骗自己玩的.50/1.4那只头是最常用的,所以我几乎每年得买出一只旧的,买进一只新头.但反正是单位的机器, 好歹我都得凑合用. 当时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自己的哈苏的那几只镜头的封闭性.甚至有一次我的PLANAR坠入长江(哈哈,邪乎吧,在各拉丹冬,长江源头那儿,水只能没脚脖子.),迅速捞出来,甩甩,在太阳底下一晒,没事了.从此以后就觉得这德国人的东西是禁造.等我自己再买135机器的时候自然也就选了CONTAX.的确,这几年CONTAX的镜头也从没在封闭性上让我担过心.

G2镜头的光学质量

说到Contax似乎不可避免要谈一谈 Zeiss的光学质量。因为不管有其他任何理由,光学质量的优异无疑是众用家选择Contax的最重要原因。

很多尼康和佳能的使用者总是跟德国镜头叫板.其实没有必要. 在一些摄影领域中德国镜头的完美的成像质量是日本镜头无法替代的, 同时在另一些摄影领域中日本机身的实用程度也是德国机身无法替代的.

对于zeiss镜头一直有德产和日产之争.前两天在四通利方论坛上看到

Felix-tian的一篇帖子,把设计,产品,品牌,产地等问题分析的极为透彻。特摘录在这里: "关于德头日头这一阵有不少兄弟在讨论,其实这是个不可能有结果的 论题,各花入各眼,只要自个儿觉得好就行了。...... ZEISS和日本京磁合作的细节是:CONTAX的品牌归ZEISS所有,设计及质检由ZEISS负责,生产和MARKETING由京磁负责,换句话说,ZEISS的 光学鬼才的设计图纸是否要压箱底全看小日本儿高不高兴。ZEISS在德国还保留少量生产线,主要生产特殊镜头。在日本,京磁的生产大楼和 ZEISS的质检大楼相距不远,镜头出厂前要送给ZEISS验收,如不合格就退给生产大楼。因此G2无论如何不能算是日本货,正如您不能把中国产的耐克鞋和WILSON网球拍说成是国货一样,产地不等于品牌。....."

所以,我觉得大家对于Contax的ZEISS镜头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即:Zeiss镜头的光学质量无疑是最出色的,而它产在德国或日本则不是我们应该过分关心的。(这个问题我知道如果让Contax十年以上的用户来谈更有资格。当然他们的看法可能与我不同。) 不过,我估计即便我拿ZEISS镜头来和其他镜头比,比如说Sonar90mm头强 过某某牌的中焦"人像王"也没人会信,所以就省了.

客观的说,我觉得对Leica和Contax最主要的发难其实在于他们太贵了,以至人们讨论它是不是值这麽多钱;而同时由于它的昂贵,用的人很少,就更难对它做一个正确评价。我一直认为对Leica 和Contax的镜头做负评价的 多是没怎么用过它的人。Leica和Zeiss有几只看家头的光学表现不仅是里程 碑式的,也是难以超越的。

我个人对G2的几只头还是非常满意的,在成像,手感,封闭等方面都达到了几乎最高的水准.我对于镜头品质好坏的鉴别非常简单,就是制成1米以上的展板或打成2米以上的幻灯,那时候优劣自辨.这时候你会发现你对ZEISS的投资是多么的明智.同时,我想如果不是在这个层次上,拿两张10寸的片子谈高档镜头的成像,清晰度,反差,色彩还原什么的都意义不大.

其实我认为对于G2机身和镜头的了解我可能一辈子也赶不上一些真正的,精于钻研的相机爱好者。我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来丰富我的摄影实践,而我在他们那里也看到了一些具有惊人质量的图象展示。我觉得如果大家对光学的至高表现有特别兴趣的话,那麽应该多听听他们的看法。这也是我为什么乐于听听有关器材的争论,特别是第一手资料。如果能争论明白是最好.

同时,我认为用135的人实在不必过分追求"光学表现"。否则,至少要体验一下Zeiss配哈苏120的那只Planar标头才够入门,然后才有资格谈论某只头怎麽好与坏;如果你坚持追求所谓"最高光学表现"并坚持用135,好,Contax 和Leica就是唯一的选择。

举个实际例子,我有时候做幻灯片演示,如果用Canon拍的片子和ZEISS的放在一起,我会注意,是否有必要用太大的屏幕。因为Canon的镜头怎麽说和ZEISS的定焦头是有差距的,放的过大后,人们可能会发生对光学表现过分挑剔而不注意图片本身内容的倾向。

实事求是的说,大多数135用家对各只镜头的反复思忖都是不必要的。觉得最有用的一句话是那句"镜头要买最好的",一点不错。

CONTAX G2和Leica M6

再谈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G2和M6的比较. 我听说在很多地方LEICA和CONTAX的拥护者们打得不可开交 ,可惜我从没机会看到他们的争论,我只谈谈自己的看法.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我觉得这回LEICA是真的危险了,G2和M6相比,实在几乎是占尽了上风:就镜头而言,ZEISS是公认世界最好的,或者至少是最好之一,莱卡虽然总在强调莱卡镜头特殊的莱卡味,但怎么说ZEISS都毫不逊色;G2的机身在功能和方便性上已远远超过M6.和G2比,M6已经更象一个摄影玩具而不是摄影工具.

现在如果楞说M6比G2强,恐怕只有4点:

1. M6具有更好的操作手感;

2. M6比G2声音更轻;

3. M6的镜头群现在(仅仅是现在)比G2大;

4. 于结构比较简单M6可能比G2的可靠性更强. 我们分析一下:

在镜头群上的劣势ZEISS实际很容易追上;G2这样的电子相机的可靠性是不是一定比M6差呢?看样子是不一定,佳能的EOS-1N就是很好的例子,何况好象还没听说什么G2机身的故障.M6的轻盈的快门一部分是靠仅仅千分之一秒的低速布帘快门实现的,是有相当局限的,而且G2的快门也不重 ----都是旁轴机,能差到哪去? 那么莱卡到底还有多少优势可言呢? 看样子在技术上不求进取是不行了,否则尼康也不会被佳能抢走这么市场.

尾声:

谈到某一款机器时,不知你想没想到你整体器材的配合问题。我想这对我来讲不太是问题,因为135里我现在基本只用G2--我是个携带器材至少主义者。但据我所知很多人习惯带很多机器。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 即两个差别很大的摄影体系之间会互相干扰。(当然我指的体系是指一种摄影方式,绝不是尼康和佳能那点区别。)你可能会在不同器材之间犹豫--而这种犹豫会随着你对器材了解的增加而增加--听起来有点儿不象真的,但的确是。我在一次旅途中最多用过4套不同的器材,时间一紧,立刻就乱。

G2绝对是这其中可能会给你添乱的。因为它太独特了。 所以我觉得少带器材好。考虑器材太多,考虑摄影本身就少了。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打算,那看这段一点儿用都没有,毕竟用两种体系的人是极少数。

而如果你钟情于旁轴机,而又不想在135上作重复投资,那么Mamiya M7应 该是更好的选择,我准备在<七种武器>的第二部里谈这个问题.

综上所述,从我的使用经验讲我对Contax G2几乎打满分。但对有的人而言G2则是一种应用面相当窄的照相机。(虽然它各项技术指标都非常先进)。主要差异就是它的旁轴。如果推荐大家使用,这是个带让步的正评价。毕竟, 它不适用于所有的摄影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受限泡菜
泡网分: -0.002
主题: 2
帖子: 63
注册: 2005年8月
学习一下这个陌生的东西!

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好贴当然要顶起来啊!想玩zeiss的人建议先学此文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967
主题: 15
帖子: 5787
注册: 2006年11月
原文由 寒清 发表
Zeiss光学史 作者:梅亭過(林士強,發表本文時為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前言】
記得好幾年前,當我開始研讀光學工程系統時,很意外地 發現Zeiss 竟然有這麼多經典的光學設計在教科書中被廣泛 的討論,於是我開始很好奇地想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樣的集團 ,什麼樣的經營理念,以至於成就她 ......


建议进行备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967
主题: 15
帖子: 5787
注册: 2006年11月
Zeiss光学史 作者:梅亭過(林士強,發表本文時為交通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前言】
記得好幾年前,當我開始研讀光學工程系統時,很意外地 發現Zeiss 竟然有這麼多經典的光學設計在教科書中被廣泛 的討論,於是我開始很好奇地想知道他到底是什麼樣的集團 ,什麼樣的經營理念,以至於成就她對近代光學如此深遠的 影響。本文是我這幾年所收集之資料的一些心得,不是什麼 學術性的文章,只是一般性報導,希望能與各位讀者分享。

Zeiss 今天也許已經沒有如同過去般地輝煌,也許已經不在那麼熱衷商業性的鏡頭(成本的考量),但在最頂尖的光 學領 域,她仍然是一枝獨秀。 翻開這近百年來的光學設計史,彷彿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蔡司史,幾位大師級的科學家,如 E. Abbe, P. Rudolph, Otto Schott, H. Harting, C.P.Goerz, L.J.Bertele..等等都是光學設計史上的關鍵人物。 十九世紀末Robert Koch 博士利用蔡司顯微鏡發現桿菌是導致結核病的原因。1911年挪威探險家Roald Amundsen首開 人類 踏上南極大陸,他用蔡司望遠鏡看南極大陸。大到人造衛星的空照鏡頭,小至眼鏡玻璃,Zeiss 對各種光學玻璃的 製作乃 至光學設計上的突破,都在在的顯示她對人類科學的 貢獻,成就非凡。

【蔡司光學史 & 年表】

時至今日,世界上優良的光學系統很多,並非全然Zeiss 設計的系統就是最好,但所有經典的作品中Zeiss 所佔的比例最重 卻也是個公認的事實。以下僅例舉幾項最經典,也最被廣為討論的光學設計。 光學設計始於英國,但在E.Abbe之前幾乎沒有什麼很嚴格的理論基礎,完全是嘗試錯誤與經驗的累積,而製造者多半是 機械工匠與玻璃師傅。

1868 E.Abbe建立全新的設計理論,如 Sine relation;定義各種Distortion及Abberation, 並確立光學計算的方法。同年並製 造出史上第一支,經由理論計算的顯微鏡。

1881 E.Abbe與Otto Schott 合作,開始有系統地研究並開發各種光學級的玻璃。

1886 Schott公司出版史上第一本光學玻璃目錄,生產44種不同特性的光學玻璃,並為往後的新光學設計打下基礎。

1890 Rudolph與Abbo 研發出史上第一支消散光像差的設計,Anastigmat,這項驚人的成就敲開了近代光學設計的大門,其 功勞不亞於貝爾發明電話。數年後推出商業化鏡頭,Zeiss Protar及Zeiss Planar。

1902 Rudolph 改良 Anastigmat 而推出最著名的商業化鏡頭 Zeiss Tessar f6.3 1911 Zeiss Biotar f1.8,設計者為M.V.Rohr

1919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23 Zeiss APO-Tessar

1929 Zeiss Biotar f1.0及f0.85 註: 在沒有電腦輔助設計以前,大光圈的高速鏡頭設計是項很繁瑣的工作,其「追跡」所計算的數學資料有時候必須要 好幾千張才能完成。

1932 Sonnar f1.5及f2.0,設計者為L.Bertele這是當時世界上結像品質最佳的高速鏡頭。

1936 Sonnar 180mm f2.8這是史上第一支高速望遠鏡頭。 Smakula 首開先例,在鏡片上利用真空鍍膜技術鍍上一層低折射率的抗反射膜 Antireflection Coat-ings)T Coating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948 西德蔡司成立 1952 R.Richter設計出18×18cm,90°視角之pleogon這是有史以來結像品質最佳的空照 鏡。

1954 L.Bertele設計出 90°視角,沒有形變的超廣角鏡,這支Biogon真可算是光學設計 史上的藝術極品。 Biogon 21mm f4.5 for 35mm 片幅 Biogon 38mm f4.5 for 6×6 片幅 Biogon 53mm f4.5 for 6×9 片幅 Biogon 75mm f4.5 for 9×12片幅 1954 G.Lange 設計出全新5 片組的Planar 80mm f2.8(R-olleiflex)Planar 可算是中距離 鏡頭,大光圈光學設計的希望,時至今日有很多知名廠牌的 50mm f1.4或是 50mm f2 都是採用類似planar Double Gauss 的光學設計。

1960 Planar 55mm f1.4 for Contarex

1961 Zeiss 數學家E.Glatzel 發表全新電腦輔助光學設計方法。

1964 Distagon 40mm f4 (哈蘇6×6) 1966 Hologon 15mm f8 (35mm SLR) Planar 50mm f0.7(35mm SLR) Distagon 18mm f4 (35mm SLR)

1972 Distagon 35mm f1.4(Contax)非球面 Planar 85mm f1.4(Contax) Planar 50mm f1.4(Contax) Distagon 15mm f3.5(Contax) 1974 電影機 35mm 用的Distagon 35mm f1.2 及Distagon25mm f1.2

1976 再推出35mm電影機用的超廣角超大光圈鏡頭Distagon18mm f1.2,你能想像它是 什麼可怕的模樣嗎? Planar 110mm f2(哈蘇)

1982 浮動元件設計的Distagon 40mm f4(哈蘇)

1984 第二階(Secondary Spectrum)完全消色差的Tele-Apotessar 300mm f2.8

(資料只到1984年,1984年後的光學設計不作補充說明)

【蔡司的沿革與戰後的發展】

Zeiss 成立於1848年是由Carl Zeiss所創立,後來陸續加入了E.Abbe及Otto Schott,.Abbe 是物理學家,專攻光學設計,而 Otto Schott 則是化學家,專攻光學玻璃的製作。 談到Zeiss 一定得從產玻璃的義拿鎮(Jena)談起。

Jena是位於前東德Thuringia 省的一個中型城鎮,人口約十萬。 早在十九世紀北普魯士帝國時期,光學的種子便在此地萌芽。當時的光學工業仍看不到遠景,E.Abbe受普魯士※※贊 助,從事研究,事隔一百多年,敝人對當時俾斯麥的高瞻遠見以致成就後來的德國精密光學工業感到由衷欽佩。

1944年,英美聯軍由西歐向德國挺進,而蘇聯紅軍則東面夾擊德國,大戰末期,Jena鎮幾乎被聯軍轟成平地,1945年 初,一支美國陸軍先遣部隊,首先奉命開入Jena,美國將領明白Thuringia省正被紅軍包圍,Jena 不久也將為蘇聯當局所控 制,因此決定協助 127名 Zeiss的科學家與工程師迅速機密撤往『德西美國佔領區』(U.S.Zone),不久紅軍抵達Jena後果 然立刻將Zeiss 廠所有機器查封為戰爭補償物資,並將一部份留下來的科學家用飛機運回俄國為俄國光學工業效命數年之 久,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今天俄國的光學在世界上也算是挺強的,我想這批人或許就是關鍵吧!

1948年在美國的協助下,Zeiss 在西德司圖加市(Stutt-gart)東側的小鎮Oberkochen成立西德蔡司公司,成立初期仍無法利生產光學玻璃,完全必須仰賴東德進口;但隨著Schott公司在西德的復廠,旋即獨立生產,時間大約是1950上下。 隨著國際局勢的對立,東西德這兩家公司也曾為 『Zeiss 』這個老字號在市場上的獨佔使用權而訴訟多年。冷戰結束柏林 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這兩家公司也終於同意合併。

【Jena鎮的前途】

前東德蔡司公司(Kombinat of People's plants of Ca-rl Zeiss,Jean,以下簡稱Carl Zeiss Jean)是東德少數壟斷事業中,其產品 足以外銷到西方及東歐國家的優良公司,並曾經為東柏林政權免於通貨膨脹貢獻不少心力。 ZeissJean年收入30億美元, 前蘇聯及華沙集團佔該公司70%的市場,而其中一半的訂單是來自※※車的射擊標定系統,因此冷戰的結束也使Zeiss Jean蒙上一層陰影。

為了走向自由市場經濟,1991年Zeiss Jean被迫將6萬9千名員工裁成2萬6千人,而其中全天上班的員工僅 1萬人。其餘由 ※※補貼半天工作或留在家中。反觀西德公司,Zeiss Oberkochen 在歷經四十年的苦心經營,已看到了成果,O-berkochen 鎮,全鎮人口約8千人,75%在Zeiss 公司工作,是個很典型的 Company Town (公司城鎮);年收入14億美元。 統一合併的道路正如同德國的經濟,並非非常樂觀。雖然雙方都同意再將公司的總部遷回Jean,並重新改造整建Jean廠, 但西德公司實在沒有義務去背負東德廠合併前高達8億7千萬美元的貸款,退休金及契約金。

為了挽救這家德國的民族工業,東德※※決定成立一家獨立的信託公司來完全承擔前Jean廠的所有債務,以便使其在邁 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上,更具競爭力而不至於拖垮營運尚可的西德蔡司公司。 但無論如何,西德公司所提出合併的條件僅願意保留Jean廠最精華的部份,並且營運權必須完全掌控在西德公司手裡。 Jean鎮人口十萬,有很多家庭已經為Zeiss 公司工作了好幾代,但如今面對如此不樂觀的前景,他們也感到非常茫然。

【重返國際市場】

1981年西德最大的攝影器材零售商Porst Chain買下了Ro-llei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股份,以期能重整旗鼓一舉打敗對手日本, 重新奪回德製高品質相機的市場佔有率,並擺脫Ro-llei公司高達 3億美元的財務危機。十年過去了,對手依然屹立,甚至 於主導下一波的產業革新。 回顧這一百年來,德國光學工業由三○年代的百家爭鳴至九○年代的只剩四、五家,幾乎是在倒閉及合併的聲浪中度過 了最近這二十年,而現今生存下來的相機廠,或多或少也都有與日本廠商合作及共同開發的經驗。

【歐洲矽谷】

Zeiss Jena曾是蘇聯帝國最強而有力的技術集團,其所生產的產品除了光學設備外,尚包括雷射及間諜衛星所用的電子零 件....等等。

Jena鎮人口十萬,有二所大學及一個獨立的研究中心,自普魯士帝國時期開始便是德國的科技重鎮,工業及 科學基礎非常雄厚。 為了解決大量的失業人口,德國※※花了24億美元以期能把Jena鎮規劃成一個具有十五個高科技研究中心的新科學園 區,無疑的,正具有百年歷史的蔡司公司將是其中最大也最顯著的投資計畫。

現今,東西德蔡司合併,西德蔡司(Zeiss Oberkochen)擁有東德蔡司(Zeiss Jena)51%股份,並將Jena廠員工裁成只剩 3000人,產品園區首先成立Jenoptik公司,員工1700人,擁有Zeiss Jena廠49%股份。Jenoptik公司的產品則鎖定在微機 械,半導體設備及周邊相關系統。除了要面臨美、日的外國競爭對手,更要對抗國內的競爭伙伴,如西門子公司及 Daimler-Benz公司。半導體技術除了轉移自Carl Zeiss Jena外,94年也與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商談合作事宜。

此外投資Jenoptik的外商尚包括
1.Dasa投資51%資金在太空科學部門。
2.軍火商Rheimetall公司投資51%資金在光學精密測量部門
3.瑞士化學公司Sandoz AG 投資50%資金在環境控制系統部門(Enviromental Control System)。
4.Lambda Physik 投資數百萬美元發展工業用雷射。

Jenoptik公司的遠景尚不可知,但最近該公司已經有一組科學家成功地開發出一套精密雷射系統,可以很顯著改善印刷電 路板製作及速率,而第一份百萬美元的訂單來自 MRS Technology公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90.105
主题: 67
帖子: 11605
注册: 2005年3月
优质内容勋章
原文由 labelfree 发表
这不是小菜写的吗?
怎么又转回来了?


转得好,那个小蔡的ID不再复活,就以此为基础重新YY!

如果说15/3.5的定价还有些道理的话,那么D16/2.8对角鱼眼的价格就很抢钱了,定价要40万朝上,实卖30万过一些,中古市场很难见到,价格不得而知.
日本的资深CONTAX摄影师筑地先生对次头的评价就是不像鱼眼,成像质量是超广角镜头的水准,锐利发色浓厚.

的确如此!用过才知道,除了边缘的变形,简直就是D21+D28/2的混合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479
主题: 4
帖子: 942
注册: 2007年5月
学习了
有这几个头的DX配上没PS的图片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405
主题: 9
帖子: 339
注册: 2005年10月
寒版说的对!我将继续收集contax的美文贡献给大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967
主题: 15
帖子: 5787
注册: 2006年11月
辛苦了,LZ辛苦了,你为CONTAX的事业做出了贡献了

楼下的话说的对,如果把小蔡的文章补齐,也是一道风景,可以让更多的弟兄认识、了解并正确地去面对蔡司和蔡司的镜头。

希望你继续努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2
帖子: 69
注册: 2006年4月
zhenzhen127,你若是能把几年前小菜的文章补齐,重开这个帖子就有意义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放毒还需解毒,转贴一片contax的好文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