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古旧相机T形台大展狂图!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11785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来个歪的,向各位大侠讨教它的来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Kievuser 发表

LZ比我勤快多了.图文并貌,看来是个认真的人.古董相机的价格近年来屡创新高.有些被博物馆收藏,作为当代艺术品.国外很早就有人对老爷车,古董相机感兴趣.国内感兴趣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又上班了,各位早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Kievuser 发表

LZ比我勤快多了.图文并貌,看来是个认真的人.古董相机的价格近年来屡创新高.有些被博物馆收藏,作为当代艺术品.国外很早就有人对老爷车,古董相机感兴趣.国内感兴趣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064
主题: 10
帖子: 6125
注册: 2003年8月
原文由 熊看 发表

对不住各位兄台,我家里是七十年代的老房区至今拉不上网线,诂计最快也要年底才通,目前只能在公司玩一会儿所以老是白天上网,回复不及还请见谅.


LZ比我勤快多了.图文并貌,看来是个认真的人.古董相机的价格近年来屡创新高.有些被博物馆收藏,作为当代艺术品.国外很早就有人对老爷车,古董相机感兴趣.国内感兴趣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Kievuser 发表

LZ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有不少珍品哪.很有趣.塑料,电子的玩了几台,觉得还是这些老古董有意思啊.所以开了个"全金属..."的贴.


对不住各位兄台,我家里是七十年代的老房区至今拉不上网线,诂计最快也要年底才通,目前只能在公司玩一会儿所以老是白天上网,回复不及还请见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064
主题: 10
帖子: 6125
注册: 2003年8月
原文由 熊看 发表

多谢捧场,不过K兄的机器太新了,新得我咬牙切齿!


LZ的东西让我大开眼界.有不少珍品哪.很有趣.塑料,电子的玩了几台,觉得还是这些老古董有意思啊.所以开了个"全金属..."的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Kievuser 发表
先来张摇头机.


多谢捧场,不过K兄的机器太新了,新得我咬牙切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064
主题: 10
帖子: 6125
注册: 2003年8月
先来张摇头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127的老机很少收,因为不能玩。

这是127“禄莱宝贝”和他的127雅西卡影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Kievuser 发表
支持此贴.我收了点国产,苏联,东欧的古董器材.


感谢支持!

欢迎贴图!!

我先来几个小零碎儿!!!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064
主题: 10
帖子: 6125
注册: 2003年8月
支持此贴.我收了点国产,苏联,东欧的古董器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小议FOCA                                           FOCA(弗卡)是大家早有所闻的法国相机品牌,它是1923年成立于巴黎郊区勒瓦罗斯(Levallois)的老厂,原先为军方生产炮兵测距仪等光学设备,并且早在1938年就研发了FOCA旁轴相机但因二战被搁置。1945年FOCA相机开始连续、大规模地推向市场,从旁轴可换镜头的PF系列、旁轴固定镜头的SPORT系列、普及型单反的REFLEX系列、直到最后一款顶级专业旁轴的UNIVERSEC系列,FOCA相继研发了20多年、40多个型号,国内偶然见到的刻着1星、2星、3星的FOCA相机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二战造成的生产停滞使FOCA众多的定型产品蓄势待发,当战后FOCA相机终于上市时也就不再循序渐进地跟进发行,而是将不同系列、不同型号、不同档次、不断小改小动的机型混杂在一起“喷涌而出”,为战后恢复经济、争取外汇贡献极大,当时的德国、苏联、日本等国都走过这条捷径。眼下能查到机型和年代的(性能、产量略)FOCA产品主要有以下这些: FOCA PF系列——包括PF1(1946~1947年;4款)、PF2(1945~1946年;7款)、PF2B(1947~1957年;12款)、PF2 bis(1947年;1款)及PF3(1947~1953年;7款)、PF3C、PF3D、PF3L(1957~1959年;5款)等。 FOCA 1、 FOCA 2、 FOCA 3系列——1948~1962年;10款。 FOCA sport serie 1系列——包括sport(1955年、目测调焦)、sportⅠ(1956年;2款、目测调焦)、ⅠC(1957年;测距器+测光表)、Ⅱ(1957年;2款)、ⅠL(1958年;2款)、ⅠB(1959年;带测距器)、ⅠD(1959年;测距器+测光表)等。 FOCA sport serie 2系列——包括FOCA sport C、CF、F、ⅡF(1962年;AE)、ⅡCF(1962年;AE)、ⅡC(1963年;AE)等。 FOCA sport serie 3系列——包括FOCA sport S、SC、SF(1963年)等。 FOCA REFLEX 单反系列——包括FOCA FLEXⅠ型(1959年;2款),单反固定镜头,全手控曝光;FOCA FLEX Automatique(1960年;1款),单反固定镜头,硒光电池测光,全手控曝光;FOCA FLEXⅡ型(1961年;1款),全手控曝光,单反可换镜头(35mm/4、50mm/2.8、90mm/4、150mm/4)。 FOCA MATIC(1961年)AE普及型——包括Ⅰ、ⅠB、ⅠL等。 FOCA MARIY(1966年)简易型——127胶卷4x4画幅,机顶带折叠反光碗,用一次性闪光泡。     1954年FOCA曾推出了一款GRAPHIE型12x18mm画幅的少见半幅相机,它在成像框的四边都补加了挡片,由PF1改装,应该是数量不多的试验型。随后有一款量产的、由FOCA 1改型的STANDARD(旗舰)型,用35mm当标头,因没见过实物和详实的资料,所以不知道是不是半幅机。     中国人认识FOCA就是从FOCA机身上的“星星”开始的(图1,二星级),其实机身上标了“星星”的并不是某个机型的专用标记,也不是某个系列的特有符号,而是依据不同系列中性能相似的机型划分的等级标志,就像酒店业评比星级饭店一样FOCA也评星级相机。FOCA评比星级相机的标准是以测距方式和快门范围为主要参数而其他功能则参差不齐,所以同样刻着几个“星星”的相机放在一起时其各自的系列、性能、档次却大相径庭,下面是评比3个星级系列的简单参数,请注意它们的杂乱机型和基本性能:     一星级——含PF1系列、FOCA 1、STANDARD等。目测调焦;横走式帘幕快门,快门时间B、1/25~1/500秒,1/25秒闪光同步(个别无闪光功能);OPLAR 50mm/3.5标头,配套镜头28mm/4.5、35mm/3.5、90mm/3.5、135mm/4.5;5眼外接取景器等。     二星级——含PF2系列、FOCA 2等。双影重叠调焦;横走式帘幕快门,快门时间B、1/25~1/1000秒,1/25秒闪光同步(个别无闪光功能);10秒延时自拍(个别无自拍功能);OPLAR 50mm/2.8标头(有例外),配套镜头同上。     三星级——含PF3系列、FOCA 3等。双影重叠调焦;横走式帘幕快门,两组快门时间T、1~1/25秒,B、1/50~1/1000秒,1/40秒闪光同步;10秒延时自拍(个别无自拍功能);配套镜头50mm/2.8、50mm/1.9、28mm/4.5、35mm/3.5、90mm/3.5、135mm/4.5;5眼外接取景器等。     在这些星级相机中还有一些改进机型查不到资料,传说中的4星级、5星级也查不到实物和资料。      1948年(有说1949年)OPC FOCA UNIVERSEC(宇宙)型系列机型开始面市,简称U系列。U系列机身上没有“星”标记,共有U(9款)、UR(4款)、URC(2款)三个型号,其中U型(图2)的外观及性能与星级中的PF3L相似;UR的外观、性能改动都很大;URC则是完全改头换面的另一款机型了。     1955年(有说1957年)UR上市,它把机身前脸右上方的退卷扳把改到了机身背面右上方的位置;旋钮卷片改成了扳把;快门选择钮单独分了出去使机顶更像徕卡;最关键的是镜头卡口改成了徕卡的M口,FOCA终于可以使用徕卡镜头了。      1961年(有说1962年)FOCA推出了最后一款、也是最顶级的URC型专业旁轴相机(图3)。URC完全脱离了UR以前的风格,精细的工艺、全新的外观、专业的性能和完善的附件都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提升,反映了法国旁轴小相机的尖端水平。URC的数据简介如下:     独特的内反射长基线测距系统(外观不足3cm),充分发挥了反射头+炮队镜的技术优势。横走式帘幕快门,两组快门时间B、T、1~1/40秒,1/50~1/1000秒,1/40秒闪光同步。     镜头有OPLEX 50mm/2.8(4片3组天塞型);OPLEXⅡ50mm/1.9(6片4组双高斯型);OPLEX系列28mm/4.5、35mm/3.5、90mm/3.5镜头;TELEOPLAR系列135mm/4.5、200mm/6.3长焦头(镜头筒上带折叠框式取景器)及5眼外接取景器;另有MIROPLAR系列500mm/6.3反射式望远镜头(另配仿照徕卡旁轴长焦头的单反取景器)等。     URC还有丰富的配件群,比如:1x ~ 10x的近摄接圈组;稳固的四脚近摄架;30x40mm、28x40mm、24x36mm、24x24mm、18x24mm多片幅专用放大机(50mm/4.5放大头);35-50-90-135外接框式取景器;28-35-50-90-135外接5眼光学取景器;35mm专用光学取景器;50mm特型光学取景器;20多片滤光镜和遮光罩组成的套箱;用一次性闪光泡的专用闪光灯(也能用万次闪光灯);专配200mm、500mm长焦头的单反取景器;反射投影观片器等等专业配件。URC是FOCA品牌的巅峰,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相机。     FOCA除了众多型号的系列相机外,可交换镜头群也非常庞大,包括:     OPLAR系列——50mm/2.8、50mm/3.5、28mm/4.5(2款)、28mm/6.3(1款)、35mm/3.5(4款)、90mm/3.5(4款)。     OPLEX系列——50mm/1.5、50mm/1.9、50mm/2.8、28mm/4.5(2款)、35mm/3.5(1款)、90mm/3.5(1款)。     TELEOPLAR系列——135mm/4.5(4款)、200mm/6.3(2款)。     OUVERTURE系列——135mm/3.5(1款)。     MIROPLAR系列(反射头)——500mm/4.5(1款)、500mm/6.3(1款)。     FOCA旁轴相机的星级机可以说是国内仅见的几款FOCA相机,在国内要想将3个等级的星级机各凑一架也不容易,那么传说中的FOCA“星星”们究竟如何哪?我们细看一下二星级的FOCA PF2(见图1)。     二星级的数据在前边已经介绍了,其中PF2只比PF1多了测距系统和1/1000秒快门属于性能较差的机型,所以投产一年多就停产了,结果使用价值不大的PF2借其较少的数量获得了相对较高的收藏价值,在北京被炒到3000多元。     都说FOCA是仿徕卡的,细看PF2最像徕卡的部分就是它的伸缩镜头和调焦系统,但是PF2根本不能使用徕卡的螺口头,因为FOCA采用自己的OPL thread(细螺口)系统,换头时更换的只是细小的镜头筒而不是整个系统,测距器的结构也相去甚远。直到后来的UR型,FOCA可换头的旁轴系列才直接改用了徕卡M口,同时其外观、工艺、性能也更像徕卡。     PF2的卷片系统仍是老式的旋钮过片兼上快门,快门挡位也用同一个旋钮,提起旋钮外圈设定好快门再放下;注意空机上快门时一定要一次卷到位,否则半路松手旋钮会弹回来,装上胶卷后就能正常卷片了。PF2镜头座左下方的那个“大耳坠儿”是景深表;计数器是手动归零;PF2无自拍也不能用闪光灯,再加上没有慢门只能是入门级的“阳光照相机”。     要说PF2最精彩的地方应该是机身内的结构,该机八牙齿轮加上设计独特的整块压片板使八牙齿轮同时肩负了过片、上快门、推送胶卷的多重任务,卷片很顺畅(图4),旁边可以拿掉的卷片轴其实只是收片轴;装胶卷时向上掀开压片板、装卷后再盖好就行了,这种设计并不多见而且工艺也不错。PF2的退卷扳把在机身前脸右上方,“A”是前卷、“R”是倒卷,“R”状态时快门按钮、卷片旋钮都被锁死。     本人分别把玩儿过3个星级的4架相机,费了牛劲才免强分清谁是谁,其中只有PF3L够得上档次。纵观FOCA星级相机,首先它们的整体造形就不出众,给人感觉是想模仿又怕侵权因而放不开手脚,缺棱、缺角、缺力度,不过也有人称赞为“浪漫的法兰西风格”。另外星级相机的材质也很节省,当我拧下PF2的镜头筒时禁不住捏了捏“马口铁”似的镜头薄壁——没捏动,细看原来是铜质合金只是薄得让人担心,整机也是轻飘飘的非常单薄。如果拿FOCA星级机与徕卡的仿制品对比,星级机在总体工艺、材质、性能等方面远远赶不上费特、卓尔基等仿徕卡的名机,更比不了上海58Ⅱ的价值,只有后来的FOCA U系列才能相提并论。如今人们把FOCA星系列不加细分地弄回国内卖到3000多元实在是“鱼目混珠”,因此从国外买进或在国内选购FOCA“星星”时一定要细看性能、细分机型、别让“星星”晃了眼,其实哪位要是得到了URC那才真叫经典!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巅峰之作——“独眼龙”                             
    135单反相机的发展史上曾有一款独一无二的极品相机——Contarex Bullseye 即康泰瑞克斯“牛眼”(图1),它是 ZEISS IKON 公司向世界证明自己在相机、镜头制造业中占绝对领导地位的代表作。康泰瑞克斯“牛眼”1958年面世,由于它“脑门”中间那只巨大的硒光电池测光表使它获得“牛眼”的雅号,后来又被赋予了“独眼龙”的大名。  
    图1这架“独眼龙”机身安装了Carl Zeiss Planar 50mm/F2 标准镜头,该机镜头卡口是非常复杂的三刀式卡座,这部分结构通常都装在机身上而“独眼龙”却把它设计在镜头上,其机身却是简单的三刀式插头(图2),为什么这样做?请细细看它的镜头有光圈环吗——原来“独眼龙”是机身调光圈!     
    “独眼龙”测光表头的上部有一个光圈显示窗口(图3),光圈范围1.4~22;当拨动镜头座右上方的光圈拨轮时测光表头内部也有一组光圈与镜头光圈同步收放(图4),通过观察机顶棱镜左侧小窗口内和取景器内的追针测光;测光表头的下方有一个光圈拨叉,安装不同口径的镜头时测光表头会自动设定相应的最大光圈并始终与镜头光圈保持同步;“独眼龙”的反光板可以自动复位但光圈不行,快门释放后光圈停在收缩位置使取景器内变暗,上快门后光圈再开到最大。     
    “独眼龙”的测光表头、光圈拨轮、镜头光圈、感光度转盘、快门转盘是联动一体的(图5),感光度的设定直接限制快门的设定,即:当使用低感光度胶片时,光圈、快门组合超出正常测光范围就不能随意调快门,必须提起快门转盘才能强行改变曝光组合,而正常情况下是可以平推选择快门的;测光时可先设定快门再调光圈或反之都可获得理想的曝光组合。     
    “独眼龙”采用横走式帘幕快门,闪光同步时间1/60秒并用黄字标示,其它快门数字用黑色或红色,快门转盘再往上就是卷片扳把、计数器和快门按钮,计数器是倒计数手动归零,卷片时计数器先进位,按快门时计数器数字盘与快门按钮同步上下运动。自拍器扳把位于镜头座右侧,仍是传统的上好快门、一扳到底、按下快门、12秒延时。     “独眼龙”没有倒片按钮,退卷时先将有R 标记的一侧开后盖钮旋开(图6),这时机内会有顶片顶起藏在后盖内的倒片钮,倒完胶卷后再旋开另一侧后盖钮取出胶卷,这一设计虽然新颖但却十分危险。“独眼龙”的开后盖方式与康泰克斯旁轴系列一样都是大揭盖儿,连后盖锁钮的造型都一样;胶片仓内十分简洁,卷片轴还是可以摘掉的那种不好用又爱丢的老设计,这些方面都使用了现成技术。
    总的来说“独眼龙”的机身调光圈设计得非常独特也非常精密,其他部分则过于繁琐也并不十分先进.当年ZEISS IKON 公司集中了最高智慧和最尖端的技术手段,打造出这架最大、最重、最精密、最昂贵的用最优质材料、最大允许误差仅0.001mm、由1100个零部件组成、重910克的极品135单反机身,如此不惜血本的巅峰之作使“独眼龙”的辉煌无人能够超越。     
    “独眼龙”并非一枝独秀,它是整个Contarex 系列的龙头,该系列先后生产了Contarex Bullseye(牛眼)、Contarex Special(特别)、Contarex Professional(专业)、Contarex Super(超级)、Contarex Electronic(电子)、Contarex Hologon Ultrawide(超级全景)、Contarex Microscope Camera(显微)等几款各具特色的专业机身和专用套件,具备可换后背、可换取景器、电动卷片器等等专业特色。     
    另外,Contarex 系列还陆续出品了15mm/F3.5、16mm/F2.8、18mm/F4、21mm/F4.5、25mm/F2.8、35mm/F2、35mm/F4、35mm/F4 PA(移轴)、50mm/F2、50mm/F2.8、50mm/F4、55mm/F1.4、85mm/F1.4、85mm/F2、115mm/F3.5、135mm/F2.8、135mm/F4、180mm/F2.8、250mm/F4、400mm/F5.6、500mm/F4.5(反射)、1000mm/F5.6(反射)、40~120mm/F2.8、85~250mm/F4 以及众多的微距镜头等等配套镜头。
    直到1972年ZEISS IKON 公司宣布Contarex 系列停产,前后十多年间Contarex 一直是135单反相机的极端产品。然而,众所周知的原因使※※的辉煌都已散去,今天回首这架Contarex Bullseye 极品135单反相机仅仅是品味“龙”的精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回眸胶卷                                  
  
    照相术发明后祖师爷们先是在银板、铜板、玻璃板上涂抹沥青、鸡蛋清、火绵胶等各种东西,还用氧化银、硝酸银、碘化银、碘化钾、香草精、熏衣草油、苏打、甚至剧毒的※※钾等等各种能找到的化学物质发明感光材料和固定影像的办法。从达盖尔到卡罗,从玻璃湿板、玻璃干板再到方便使用的散页胶片和胶卷用了半个世纪的演变时间,真正实用的胶卷是乔治•伊斯曼公司于1884年发明的纸基胶卷,并于1888年8月随着THE KODAK相机推向市场。THE KODAK相机是第一种使用胶卷的照相机,它能拍100张直径6cm的圆形照片但照片上有明显的纸纹,第二年(1889年)伊斯曼公司制造出赛璐珞片基的胶卷取代了有纸纹的纸基胶卷。     
    起初的胶卷相机不能在明室装卸胶卷,照完后都要寄回伊斯曼公司去卸卷、冲洗、再装卷,然后将洗好的照片连同相机一起寄还给用户。直到1891年,伊斯曼公司购买了美国人透纳发明的可计数的胶卷背纸工艺及照相机红窗计数技术,并很快生产出了能在明室装卸的胶卷后胶卷的应用才真正大众化。我们熟悉的柯达公司是乔治•伊斯曼公司于1892年5月根据销售大获成功的“KODAK”照相机的名字重新更名成立的,全称是伊斯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 CO.)。     
    说到伊斯曼•柯达公司自然要提到乔治•伊斯曼本人,当柯达公司如日中天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感光材料厂商时,年逾九旬的乔治•伊斯曼为了不使晚辈们总是看着自己的脸色行事进而影响公司的发展,他老人家竟用※※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此境界几人能当!
    胶卷发明后其生产基本都被柯达公司垄断,为了便于胶卷的销售,柯达公司于1895年给不同规格的胶卷重新编排了序号。胶卷序号从101排起,如:110、116、120、127、135、220、240、620、828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在胶卷包装盒上还标出了感光度、曝光参考表和拍摄张数;后来又发明了彩色负片和彩色反转片以及红外线胶片等等各种胶卷,胶卷盒上的数据也越来越复杂。今天的胶卷盒上除了胶卷序号外还有品牌、产地、规格、感光度、拍摄张数、冲洗工艺、放大倍率、注意事项、曝光参考表、黑白、彩色、正片、负片、反转片、 灯光型(灯光A型、灯光B型)、日光型、红外线、专业卷、业余卷等等众多信息,要想弄懂这些内容还真要多看几本专业书。     
    不过,胶卷序号与胶卷尺寸并不是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比如120胶卷宽6cm、长80cm,620胶卷也是宽6cm、长80cm但是胶卷的轴细了一些、轴的长度也短了0.1cm,结果120和620规格的照相机就不能通用胶卷;再看127胶卷的幅宽是4cm,135胶卷幅宽2.4cm,116胶卷幅宽则是6.5cm而110胶卷幅宽只有1.3cm,总之规格很乱。    
    1900年,柯达公司为了大力推销胶卷和胶卷相机,上市了一种仅售一美元的KODAK BROWNIE(小仙童)廉价方箱相机(图4),当年就销售了十万架并使胶卷和胶卷相机迅速风行起来。后来柯达公司为庆祝公司成立五十周年,特向每位12周岁的美国儿童赠送一架方箱相机(图5),居然一下送出去五十万架、同时也种下了五十万颗消费的种子,这种近乎疯狂的促销手段和远见卓识使柯达公司飞速壮大起来。发明了不同规格的胶卷又发明了使用不同胶卷的相机,不同规格的相机适合了不同人群的口味又促成了胶卷的畅销,胶卷和胶卷相机的成功销售也就成全了肥壮的柯达公司。     
    胶卷推广后生产厂家也由美国柯达公司一家垄断发展到德国爱克发、英国依尔福、日本富士、柯尼卡(樱花)以及前苏联的黑白和彩色胶卷等多家争霸。新中国也先后生产出代代红、长城、幸福、乐凯、申光、公元、厦门等等品牌的黑白、彩色、反转、红外线胶片、军用胶片和各种相纸、套药等等,现在市面上的柯达、富士业余135负片也是国内生产的。
    常见的胶卷还有MINOX微型相机使用的MINOX专用胶卷(它与110胶卷不是一回事);使用MIDGEY胶卷的日本MYCRO小相机,它有数十个同类兄弟,当年为日本恢复战后经济从占领军手里挣到了大量外汇;还有110、16mm、APS胶卷等等。
    然而数码相机的崛起使胶卷的生产迅速萎缩并转向专业化、单一化,今后不会再有形形色色的胶卷供人们赏玩儿了,现在一个柯达116老废胶卷已经卖到70多元,如果您能系统地收藏一些老胶卷,那么后人一定会感激您而且肯定升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哪位藏了古怪微型相机的也来秀秀?
    
    我这里先亮出几架当引子.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人造太阳——闪光灯                                         
    
    摄影离不开光,玩儿摄影就是玩儿光。摄影术普及后拍照片的人多了、拍摄内容也杂了,用三脚架支上大相机慢慢数秒的拍法早已不能满足需求,于是人们发明了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在有效距离内发光亮度比太阳还亮的人造小太阳——闪光灯。     
    闪光材料早在1887年就由德国人发明了,最初的老古董是1890年的火绳式镁粉灯,它是连续燃烧发光的光源所以还不能叫闪光灯。真正的镁粉闪光灯出现在1906年的美国,当时的闪光灯可没现在这么轻巧、便利,它是在一块L形金属板上装好电极、倒上镁粉、架稳相机、打开快门、手工“点火”、引燃镁粉并在一股浓烟和爆响中闪亮被摄对象同时吓对方一大跳,这种闪光灯的实物在国内、国外都已很难见到了。     
    这个时期闪光灯用的镁粉又叫镁光粉(modeling flash powder),由镁粉和少量混合物组成用电火花引燃;电源部分早期是用人工电火花引燃镁粉而且不能和快门同步,闪光拍摄只能用B门、T门或较长的快门时间再加手工“点火”;“现代化”后使用类似大手电筒的电池手柄,闪光拍摄时改用手控“电子点火”但仍然不能和快门同步。镁粉闪光灯的亮度由镁粉的多少来决定,镁粉用量、拍摄距离、镜头光圈、胶片感光度等等诸多因素都要在按快门之前计算好,闪光成功的唯一保障就是靠经验。      
    闪光灯的发明给照相机安上了“火眼金睛”,一夜之间摄影术成了万能之术几乎是人能到达的地方灯就能拍到,然而镁粉闪光灯的携带和使用毕竟太麻烦、太专业、又太吓人,于是就象发明简易照相机一样,人们又发明了简易、方便、安全的一次性闪光泡.
    闪光泡(flash bulb)是德国人于1929年发明的,1930年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购买了该专利并开始大规模生产一次性闪光泡,同时使用一次性闪光泡的闪光泡灯也就诞生了。早期的闪光泡灯要通过快门外的附加引燃器与快门同步闪光,在镜头上、机身上安装联闪座是后来的事了。一次性闪光泡的闪光材料也是镁粉但其形态被加工成镁箔或镁丝,后来又发展出锆、铝、锰等合金材料;充填在灯泡内的镁箔、镁丝又有厚、薄、粗、细、多、少之分用来制造不同照度的闪光泡,泡内同时充填了氧气和强氧化剂等助燃材料;灯泡外观则根据需要被加工成不同用途、不同外形和不同体积的一次性闪光泡,形形色色的闪光泡在世界各地闪烁了四十多年。     
    图中的闪光泡有的充填了厚镁箔、有的充填了细镁丝、有的则充填了厚镁箔和细镁丝两种材料;有大小不一、卡口不同的单体闪光泡,有1965年柯达公司发明的四联装一次性闪光泡,该灯因其小巧、实惠在小型相机中得到大力推广;还有比较少见的双面、十联装一次性闪光泡,三十多年前在几款波拉(Polaroid)一次成像相机上出现,每按一下快门逐个闪亮一个不会同时爆燃。     
    形态各异的闪光泡是为稀奇古怪的闪光泡灯配置的,众多的一次性闪光泡和闪光泡灯之间谁为谁而生已无法细究,它们在使用上大都按大泡大灯大相机、中泡中灯中相机、小泡小灯小相机来搭配,当然也有小相机配大泡灯的。反光碗是闪光灯的“脸”,因设计需要它们的外形更是千奇百怪,灯碗与灯体的结合通常可分为组合式、固定式、折叠式、灯碗一体式等等多种。     
    在许多老相机和现代相机的机身上常能看到M、F、FP、X等标记,其中M是使用中速闪光泡的专用挡;F是使用快速闪光泡的专用挡;FP是使用焦平面闪光泡的专用挡;X则是使用现代万次闪光灯的专用挡,用错了挡位胶片不能正常曝光。     
    一次性闪光泡大都用无色透明玻璃,后来又有了用蓝色玻璃的闪光泡和在反光碗前加蓝色罩的闪光泡灯,这是因为彩色胶片没出现时色温只有3800 K的常规闪光泡用于黑白胶片没问题,但是随着日光型彩色胶片的出现闪光泡也就有了色温达到6000 K的新型蓝玻璃闪光泡,而在反光碗前加蓝色罩的办法则是又灵活、又省钱、也不费事的好招儿。
    闪光泡的发光强度非常高,最高峰值时小闪泡也有50万流明而大闪泡能达到600万流明,用现在习惯的“闪光指数”标称就是能达到GN100以上,今天看来这么大的GN值似乎有些浪费,但是在胶片感光度很低的年代却是必不可少的。通常闪光泡的发光强度用※※※数字和英文字母组合表示,如:1、1B ... ... 5、5B ... ...等等, 数字越大发光强度越高其体积也越大。
    闪光泡的发明解决了镁粉闪光灯的诸多不便,各类照相机都能借助闪光灯“为所欲为”地拍照片,但是一次性闪光泡也有许多局限性:首先就是外出采访时必须携带大量灯泡而且用过之后还不能满地乱扔,闪一下废一个的一次性闪光泡太占空间、太麻烦、也太昂贵;还有就是难以防犯的炸泡事故,挤压、磕碰、品质不良、骤冷骤热等原因常会使闪光泡在闪亮的瞬间发生意外爆炸。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广场阅兵式上,有位资深记者的闪光泡因为天气太冷而发生炸泡事故,由于爆炸就发生在最高※※身边,这位不幸的“老记”被公安机关理所当然地“关照”了好些年,幸好后来“解放”了。
    从原始的镁粉火绳到镁粉闪光灯、一次性闪光泡、万次闪光灯、自动万次闪光灯、全功能自动变焦闪光灯等等,如今的闪光灯早就不是简单的灯具了,精美的外观和高度的智能化使现代闪光灯从皮儿到瓤儿都成了高雅的工艺品,欣赏它、使用它、享受它们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徕卡的老乡“来多福”                                    

    “来多福”是徕卡相机同时代的Leidolf公司的音译名,本人只当“爱称”符号※※※※※。    
     来多福公司从1950年开始生产小型胶卷相机到1965年停止仅维持了十几年,就象威兹拉(Wetzlar)镇上的其它相机厂家那样,虽然都曾与徕卡为邻也都开发135小相机,可是能撑到今天的仅剩下本事奇大、运气奇佳的老徕卡了。
    来多福“产子”的年头儿不长但却是多福多子,从第一架使用127胶卷的Leidox、Lordox系列127旁轴相机到使用135胶卷的Lordette、Lordox、Lordomat 、Lordomatic等系列的135旁轴相机共有26款之多,其中最经典的就是这款Lordomat C35型(1956年)和这款与其性能相近、技术更先进、工艺更细腻、外形也更秀气的Lordomat SLE(1960年),Lordomat直译就是“罗锅”的意思。     
    Lordomat C35是来多福135系列中体形最大、性能也最全面的机型,它采用PRONTOR -- SVS镜后中心式快门并可更换镜头。装卸镜头很简单,拧开镜头根部的螺扣环就能取下镜头,安装时将镜头定位钉对准机身座缺口拧紧螺扣环就行了;Lordomat SLE的快门、镜头、测距系统也一样,它们镜头座上突出来的“弯鼻子”里是联动测距拨杆,这就是“罗锅”的来历。     
    来多福135系列仅开发了4个焦距段的几款镜头,如:Triplon 50mm/F3.5、Triplon 50mm/F2.8、  Lordonar 50mm/F1.9、Lordonar 50mm/F2.8、Schacht Travenar 35mm/F3.5、Spezial Travenar 35mm/F3.5、Spezial Travenar 90mm/F4、Spezial Travenar 135mm/F4 等等,这些个头儿不大的镜头其工艺非常精美而且都能通用.
    由于镜头焦距范围少,取景器的设计也就省了好多事儿,比如Lordomat C35就在机顶上固定了一套35mm/90mm/135mm的组合式亮框取景器(无测距功能),加上下面联动测距的标头取景器,4个焦距段的镜头都可以随意更换不用外接取景器,在取景器的顶部还设置了视差调节钮。再看图2中的Lordomat SLE则采用了35mm/50mm/90mm组合式亮框测距取景器,外形更紧凑、更实用,另外它也能外接独立的135mm长焦取景器。     
    Lordomat C35的机顶上不仅另安了取景器,它还固定了一只通常都是外接的、可直接判读曝光组合的硒光电池测光表,这只表的测光范围从1/300秒~60秒,令人惊奇的是50年过去了该表仍然非常准确。另一架Lordomat SLE的测光范围能从1/300秒~120秒,这在胶片感光度很低的半个世纪前还是挺实用的,而且它把测光表和取景器都缩进了机身里边使外观更简洁,机身前脸儿硒光电池板中间的小圆孔是测距窗。     
    Lordomat C35和Lordomat SLE的组合取景器以及测光表都有明显的徕卡M3的痕迹,它们的卷片系统也分别代表了新、老两个时代的特色:Lordomat C35是从前向后扳2个180度的小扳把,由于扳把太短、行程太长、方向也太别扭所以手感很费力,当然也可以分3~4次完成卷片,不过这种过卷方式无法实现快速抓拍;Lordomat C35的退卷方式还没进化到摇把仍然采用旋钮,倒片按钮与计数器旋钮是一体的外观也很老套。Lordomat SLE的卷片扳把从后向前一下就能完成过卷,倒L形的设计很好用,它的退卷方式已经使用摇把,倒片按钮也改到了底盖儿下。这两款机型胶片仓内的零部件都是金属材料,也都是大揭盖儿的后背装卷很方便。     
    Lordomat C35的计数器就在测光表旁边,那个大旋钮就是计数器手动归零用的,按下旋钮不松手就成了倒片按钮;Lordomat SLE的计数器已经是标准的现代自动计数器,位置也在测光表旁边。Lordomat C35和Lordomat SLE的快门按钮、快门线接座、自拍钮、带锁的闪光灯选择钮(M/X)等等都在镜头座右上侧,集中使用很方便。
    Lordomat C35和Lordomat SLE的外形特有“夫妻相”:一个象粗旷的爷们儿、另一个则秀气柔顺,摆在一起很有特点。目前二手相机市场上它们的标头套机都在1500元以上,但其它配套镜头基本没有,近几年只看到一只Schacht Travenar 35mm/F3.5广角头,附件等等也一概没见过。    
    由于来多福在国内的知名度太低,即使卖家把它和徕卡绑在一起吆喝仍然没人认帐,这可能也是商家不进货的原因,但是这种相机的国际市场价格并不便宜,加上工艺精美、产量也不高还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美国“水星”Ⅱ型135半幅相机
                                  
   “水星”(MERCURY)是美国纽约宇宙相机公司出品的135半幅相机,画幅24x18mm。“水星”Ⅰ型产于1938年,图1是它的正面和机顶图;图2是产于1940年的“水星”Ⅱ型的正面和机顶,两者体积、性能相似但外观略有差异,主要是计数器、倒片锁、倒片旋钮、附件座、吊带环等处有改动。改进后的“水星”Ⅱ设计更完善使用也更方便,但是它把机顶“脑门”两侧的吊带环取消了,外出携带只好用皮套。Ⅱ型的机顶从左到右分别是倒片旋钮、附件座、专用闪灯热靴座(这在当时很先进)、快门按钮、快门线孔,后侧中间是“大脑门”。
    “水星”的外观是135半幅相机中最怪异的,机身铸铝合金又大又重,半圆形的“脑门”两面都是景深表而里面则藏着转盘式金属焦平面快门,快门由两片带窗口的金属转盘组成,释放快门时两个转盘的旋转速度不变而由窗口的夹角调节曝光时间。“水星”Ⅱ的快门时间共有T、B、1/20、1/30、1/40、1/60、1/100、1/200、1/300、1/1000秒10挡,1/1000秒的快门在当时是不多见的。该机闪光灯的同步时间是1/20秒,因为闪光热靴触点的位置偏后,普通闪光灯不能同步而且机身也没有同步线插座所以只能用原厂灯。
    机身正面镜头左上角的旋钮是快门时间选择钮,调快门时间必须先过卷、上快门后再向机身内按下该旋钮调节,对准标记松手后该钮会自动弹出否则就是没对准,释放快门时该钮会飞快地顺时针旋转到快门停止。镜头右上角挨着计数器的旋钮具有卷片、计数、上快门的多重功能,该钮的卷片阻力非常之大,拍完一卷手指头都要脱皮了。
      “水星”Ⅱ的计数器是手动定位,顺时针旋转,如果逆时针也能转动但是对不准位置。Ⅱ型的计数器上只标出65张的刻度,实拍时按标准装卷程序共拍出68张,实际画面是25x19mm,片幅间隔1mm。
      有关“水星”的书上曾介绍“水星”Ⅱ使用“特殊的阔幅35mm胶卷作垂直拍摄”,我实际使用的仍是标准的135胶卷作竖幅拍摄,只是现行的135胶卷装进“水星”机内时暗盒的长轴端短了2mm,只要垫一枚2005年发行的1角硬币就万事大吉了。
      “水星”Ⅱ退卷时要先将镜头右下方的倒片锁顺时针旋转180度,然后就可以用倒片旋钮退卷了此时快门也被锁死,老徕卡、卓尔基等老相机为了便于退卷可以先拔出倒片钮再退卷但“水星”Ⅱ不能这么做,退完胶卷后要将倒片锁转回去否则快门按不下去,因此发现快门不能工作时要先看看倒片锁是否已经转回去。开后盖按钮在机身底部左侧,按钮陷入底盖内好用又保险。
    “水星”Ⅱ的压片板很实用,八牙齿轮的定位弹簧片虽然简单但是很可靠而且压片板也省工省料了。这里还要提到未经打磨的后盖内沿有像刀刃一样锋利的毛边,装卸胶卷时一定要小心最好先用细锉打磨一下再用。后盖的外面算是当时设计最复杂的曝光参考表了,它共有三层计算盘其中光圈F2-4之间就细分成F2、2.2、2.7、3.5、4等好几挡,其它各级光圈也都有半挡数值小项目更是细得眼花缭乱实在玩儿不转它。
     “水星”的镜头结构类似徕卡也是将调焦系统与镜头组分离,焦平面的转盘式快门为更换镜头提供了保障,实拍中摘掉镜头让阳光直射到机身内没有漏光现象,该机镜头的后螺纹外径只有24mm与机身相比很是秀气。本机标头为35mm/F2.7,还见过35mm/F3.5的标头,实拍画面相当于标准画幅的55mm头,取景器取景范围约73%。
    “水星”Ⅱ是目测手动调焦,调焦环很厚实由于年代太久调焦时非常吃力,调焦环上除了距离标尺外还有许多花里胡哨的产地等“身份证明”。用英尺标示的距离刻度从1’-6″、1’-9″、2、2’-6″……25、50、∞ 竟然分了14级旋转225°倒是有利于精确调焦。
“水星”Ⅱ的体积、重量都很大,表面积也很大,但是镜头组、上快门钮、调快门钮等主要操作部件都象※※褶似的攒到前脸中间,转动各旋钮时还要调整手的角度小心操作,否则不仅不顺手还会卡破手大老爷们儿得像捏针似地捻着它们转,美国佬细的真是地方。不过要说细这架相机还真细:景深表、附件座、调焦环、压片板、旋钮、镜头、饰皮、曝光参考表等等工艺非常细腻,诸多精美的零件集中到一副“钢筋铁骨”上,六十多年过去了还是正当英年的棒小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经典“左撇子”---爱克山泰
    
    爱克山泰是Exakta的中文译名,又叫爱克赛太、爱克塔。爱克山泰一直被认为是135单反相机的始祖,它的原型机由德国IHAGEE公司出品于1936年并于1937年改进后定型,二战后划属东德又于1950年推出了能换取景器的Varex型,这是世界上第一款能换取景器的135单反相机,工艺也更趋完善。该公司生产了几十年各种型号的民用和军用相机使世界各地都有它的影子,但是前几年经考证1935年由前苏联出品的斯波尔特才是135单反相机的真正始祖,可是斯波尔特没有走向世界而且其工艺、性能也远不如爱克山泰,虽然有过几次细微的改进但最终还是被人遗忘了,它的收藏价值与老爱克山泰相当。    
    图中这架爱克山泰VarexⅡa型是1958年出品的最后一型老款机身,传说还有Ⅱb等型号但没见过实物,以后的机型进化成了现代风格的单反相机而VarexⅡa型之前的老型号才是真正意义的原味爱克山泰。
    这种老机身是用金属板材冲压的顶盖、底盖和机身;面板是用很薄的板材模压出的字体,用手前后弯一下就能调节俯视取景器顶盖的开合角度;品牌字中间的小钮向下推就能向上提出取景器,它的俯视取景器内是厚达3cm的整块光学玻璃其底面是磨砂调焦屏,取出取景器就能看到反光板;爱克山泰的反光板不能自动复位,过卷、上快门后才能回位。爱克山泰的最大特色是位于机身左侧的卷片扳把,该机是左手卷片左手快门,卷片角度达到300°快绕拇指一周了,就是“左撇子”用着也很费劲儿;扳把前面带箭头的小拨轮是手动设定计数器用的,扳把座上就是计数窗口,旁边的小立柱是倒片按钮。
    爱克山泰的快门设定装置也在机身左侧,有B、T、1/25、1/50、1/100、1/250、1/500、1/1000等几挡,1/1000秒的快门时间在当时并不多见。快门拨盘上的箭头不影响调快门,调快门时提起拨盘随便转是否上快门也无所谓,对准小黑点后落进槽里就行。您别以为该机没慢门,其机身右侧的大转盘就是长达12秒的慢门挡(黑字),共有1/5、1/2、1、2、3、4、5、6、8、10、12秒等十一挡,使用时必须先过卷、上快门(否则发条挂不上)再将快门设在B门或T门,然后顺时针用大转盘上紧发条,这时提起转盘定时、落槽、按快门即开始计时曝光。在12秒黑字后面还有1/5、1、2、3、4、5、6(秒)共七个红字,这是自拍定时器和自拍定时B门;一般自拍也是先过卷、上快门再上发条设定时间然后按快门释放,不管定在哪挡红字都是延时12秒;如果将快门设在B门或T门,红字则是延时12秒自拍开始后B门的开启时间,比如1/5秒或4秒,爱克山泰的这一设计十分罕见,而且五十年过去了机械计时器仍然准确。大转盘下层只能逆时针旋转的拨盘上刻有黑C、红C、红NC、黑NC、6--400感光度备忘录等。大转盘最右侧有一个小圆孔,内有一个放射形排布的“一”字小转盘,过卷时花纹向前转而倒卷时则向回转,能提示机内是否有胶卷及胶卷是否倒完。
    爱克山泰的镜头也是三刀式卡口,镜头座正上方是标记,顺时针50°挂住镜头,为什么说“挂住”而不是卡住?请看镜头座上的挂钩这是名符其实的挂钩而不是现代的卡锁,简单、可靠使用多年没掉过镜头,镜头座左上角的快门按钮旁有一个可掀起的金属罩这是防止误拍的快门锁。我为该机配了一只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F2全金属原色标准镜头,F2--16有半挡定位,调光圈时压下光圈环对准标记后松手弹出。由于老爱克山泰的机身没有自动收放光圈的功能,预收小光圈不便调焦,所以这只镜头的下面设计了一个横向划动的全开光圈的扳把,调好光圈后将此扳把推到头即可全开并锁定光圈;实拍时按下镜头左上方独特的镜头快门按钮,该钮先释放(收缩)预定的光圈再按下机身快门,收缩光圈时有轻微震动,爱克山泰独到的镜头快门按钮是最令人欣赏的经典设计。
    这只老镜头的调焦环刻度很细,米和英尺对应的刻度从0.5m到0.55、0.6、0.65、0.7、0.8、0.9、1.0、1.1、1.3、1.5、1.7、2、2.5、3、4、5、8、15、∞共达20级(英尺不记了)、旋转300°(又是一个300°),但是4m以外的中远距离旋转角度不大并不影响快拍。
    爱克山泰的镜头座两边有X、F、M三种闪光灯连线座,X闪光同步时间1/50秒,这在当时可不慢了,机身没有附件座需用手柄连接闪光灯。
机身底部中间是三脚架螺口座,它与左、右两侧的开后盖拉钮和退胶卷旋钮形成三角布局支撑奇异的三角形机身;紧挨倒片钮的小螺帽就是肚里藏刀的刀柄;曲折、亮丽的电镀“筋条”加上机身前脸、两侧、后盖的“筋条”亮线共同组成了爱克山泰独有的美丽装饰。
打开后盖左侧是可以拿掉的金属卷片轴,卷片时胶卷药膜面向内正卷;呈像框右侧那根上下通体的电镀杆就是肚里藏刀的刀杆和钩刀,拧开底盖下的小螺帽向下一拉就能切断拍了半截的胶卷,这是为那些急脾气冲胶卷的人设计的;后盖内侧的工艺水平比较今天的高档相机也是只好不差而且更精美,这款VarexⅡa的制作工艺可以说是当年老款爱克山泰135单反机的极品之作。
    这架老相机买来后没有配到满意的系列镜头,倒是找到一套三十年代生产的祖宗级的原厂镀镍近摄接圈,前后接口加接圈共5节能将半个05年的1角硬币拍满画面,于是我就拿这架老爱克山泰专拍微距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615
主题: 1
帖子: 106
注册: 2005年8月
熊兄继续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原文由 断鸿零燕 发表
老熊太牛啦。那几台百岁老机是国外拍来的吗?


哥们儿,对不起,我家里还上不了网只能在公司对付一下,回答晚了抱歉、抱歉!

这些老机器都是在WKS凤歧老板那买的,他那古怪东西多有空去看看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567
主题: 15
帖子: 1023
注册: 2006年6月
老熊太牛啦。那几台百岁老机是国外拍来的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这几盏灯咋样?

本熊藏机的原则是花哨、好玩儿、不贵,还有几十个测光表和使用一次性闪光泡的老闪灯慢慢展来。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小示几架半老不老的旁轴相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理光500豪华型军用135快拍相机

    理光500 Deluxe(豪华型)快拍相机上市于1957~1959年。当时机械发条、电动马达等自动卷片器还不多见,许多相机厂家纷纷研发或仿制了具备快速过片功能的快拍相机,比如徕卡MP(外接配件)、费特专业运动相机、德鲁格快拍机等等,它们都采用扳机式的快速过片器。理光500 Deluxe在它们的基础上将横拉式的扳机改成旋转式的扳把,并在调焦环上(镜头根部)设计了一对铁翅膀似的调焦把手,使用时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勾住扳把卷片(90度),扳把回位后即刻用拇指、食指“摸到”调焦把手、眼睛不离取景器便能快速调焦,使得抓拍运动物体或者突然出现的目标非常快捷,这是没有“翅膀”的常规调焦环无法比拟的。
    图中这架是军用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大F的数码搭挡___D70S及共用镜头群.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大F的兄弟尼康玛特FT和几只镜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我的现役135胶卷相机---尼康大F(阿波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勃尔塞C型135双反相机
BOLSEY  MODEL  C  35mm TLR
机身号:102138
镜头号:
美国,1950-1954年间。
设计:勃尔斯基(瑞士)。
沃伦塞克(WOLLENSAK)消色散镜头,44mm/F3.2-22,取景、摄影两头相同。
沃伦塞克快门:T、B、1/200、1/100、1/50、1/25、1/10秒,闪光灯。
调焦:2英尺—无限远。
毛玻璃调焦腰平取景器,裂像测距平视取景器;世界唯一的带测距器的双反相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4.424
主题: 39
帖子: 10828
注册: 2007年8月
取景方式。测距方式有焦平面调焦、距离标尺和测距基线达到70mm的KALART SYNCHRONIZED RANGE FINDER测距系统,即“外包金属保护层的(焦平面)同步双影重皇冠格拉菲克取景方式包括框式快速取景器、外接可调视差取景器和调焦屏叠测距器”。
    该机镜头板的支架可使镜头板上提30mm也可以上翻30mm,但是不能左右横移或旋转,调整视差的能力十分有限。另外,这架皇冠格拉菲克的胶片背是固定式的,既不能旋转也不能更换必须使用4x5英寸的散页片,变换横竖幅画面时也只能来回转机身,属于最“专一”的新闻相机。
这架皇冠格拉菲克原配经典的埃克塔(Kodak Ektar)127mm/F4.7标准镜头,对于崇拜胶片摄影的“老顽固”们来说,这支镜头的魅力只能“心领神会”地去品味。格拉菲克系列相机早在1973年就停产了,但有人将其仿制并延续下来,这就是格拉菲克停产几年后面世的“TOYO” 4x5英寸照相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古旧相机T形台大展狂图!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