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自学园地:杂文译馆 [主题管理员:foxpix]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6487 回帖:9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结构
如图所示,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是9片7组的结构。

当时在变焦镜领域的顶级权威HIGUCHI, Takashi设计了这只镜头。是他一手促成了第一支尼康变焦镜头的研发,同时也参与了85-250mm f/4-4.5和200-600mm f/9.5-10.5的设计,甚至还有一致没有大规模生产的35-80mm f/2.8-4镜头。

43-86mm这只镜头最早是想用于被广泛使用的Nikkorex Zoom 35镜间快门单反的。所以镜片数目就被尽可能得精简了。

如图所示,这只镜头的变焦部分是由三个镜组组成的。第一组镜片起得是凸面镜的作用,第二组是凹透镜,第三组是凸透镜。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三组校正型变焦镜头。
第二组镜片是固定不动的,第一和第三组镜片在变焦中独立移动。
这一三组的独立运动是通过使用一种“凸轮”来实现的。也就是通过在一根轴上的特殊弯曲的齿轮,来把旋转运动转化为前后移动。
在当时的条件下生产这样精密的结构真的是很不平常的。
第二组镜片之所以不动,目的就是简化镜头机制并尽可能的降低成本和镜头体积。
现在来说,这种三组型的变焦镜头已经很常见了,不过不同的是,现在这三组一般都是可以移动的。
设计者们应该说是出色的完成了设计。要知道当时根本没有现代的高速计算机和其他工具来辅助设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四章:日本第一支实用型的轻型廉价标准变焦——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

在我们的第二章里关注的是AI Nikkor 50mm f/2这个标头。这章里,我们来看看现代标准变焦的先行者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这只镜头在日本被亲切得叫做“四三八六”。

1、第一支本土(日本)生产的标准变焦

这只于1963年上市的镜头是日光公司继Auto NIKKOR Telephoto-Zoom 85-250mm f/4-4.5,和Auto NIKKOR Telephoto-Zoom 200-600mm f/9.5-10.5之后生产的第三只变焦镜头。同时也是第一支日本产的标准变焦镜头。

为什么我使劲强调本土生产呢?知识丰富的读者都知道德国相机厂家福伦达已经为他的Bessamatic镜间快门单反相机生产了一只名为Voigtlander-Zoomar 1:2.8 f=36mm-82mm的变焦镜头。

这只Voigtlander-Zoomar的35毫米广角端以及恒定不变的最大2.8光圈这样惊人的指标都使它显得笨拙沉重。
同时,很难说这只变焦的表现有足够的实用价值。
其实也不奇怪,在当时的1959年,当尼康大F上市时,单反相机的定焦广角镜头都很难设计制造。
这只世界上第一支的变焦镜头很大程度上是个异类。

虽然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的指标不如Voigtlander-Zoomar,但另一方面,它却具有了Zoomar没有的轻小体积。事实上,它几乎不比NIKKOR-P Auto 105mm f/2.5大多少。

就算尼康的这只变焦镜头晚了Voigtlander-Zoomar整整四年,但作为世界上第一支轻便实用型的标准变焦,依然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foxpix 编辑于 2008-11-30 10:4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xp9527 发表
翻译很辛苦,应该表示一下敬佩。

可是一千零一夜已经有多个中文译版,应该都搜得到,这个工作有点重复。不如花点心思整理一点自己的东西,不一定要多好多全,我想要有意义得多。


是吗,我还真是当时没发现什么,不过也没关系了,我一边翻译一边也就学到了不少东西,不然单看英文的原文和中文的翻译,可能都不会这么认真。
自己的东西,实在是才疏学浅,写过的乱七八糟,而且很多也是网上的资料东拼西凑弄的,很多※※和技术都不懂的,也希望这么学习学习有提高吧。

[foxpix 编辑于 2008-11-30 05:4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41
注册: 2008年11月
翻译很辛苦,应该表示一下敬佩。

可是一千零一夜已经有多个中文译版,应该都搜得到,这个工作有点重复。不如花点心思整理一点自己的东西,不一定要多好多全,我想要有意义得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W-NIKKOR 3.5cm f/1.8的表现

下面的很多平价都很主观,或许很难真正表述W-NIKKOR 3.5cm f/1.8的表现。读者就把这些个人观点当做个参考好了。
上面提到了这个镜头是对称结构的,这种模式下,镜头的畸变很小。
它同样具有很小的横向色差,这正是高清晰度的关键保证。
从中心到边缘,图像是如此平整,象散更是几乎没有。
在全开的时候因为慧差眩影,对比度有所降低。但就算如此,清晰度仍然是非常出色的。线条也是非常清晰。
象差平衡控制是几十年前镜头的典型特点。
当然了,对称结构广角容易有暗角的通病这个镜头也有。尤其是使用正片时,可能会造成一些问题。
这个镜头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会造成对于光线的不自然弯曲。即使是霓虹灯下,我也从来没发现过照片的不自然。
全开时焦外的表现非常柔和舒服。

接下来,我通过样片,讲讲这个镜头在不同光圈的表现。

从全开到f/2的清晰度都是非常好的,不过会有点对比偏低,带来一种柔和如纱的感觉。
除了在非常边缘的地方,光斑都很协调一致,对比始终,层次丰富。
低象散最小化了边缘的"溢出"效果,同时因为边缘的暗角,在黑白摄影中,和少出现什么问题。
此图就是这个头在f/2到2.8时很有代表性的样片。

清晰度和对比度在f/2到4之间都有提高。特别的,中心锐度非常高。但是,柔和的调子依然在。暗角在这时也已经不是问题了。
上图的焦点在画面中心的人的腿和地板上(快门速度低的可能手抖和人物的移动造成了一定的画面模糊,不好意思)。焦外的表现分厂出色,同时点光源也没有奇怪的变型。
从f/2.8到4都是非常适合室内、夜景和人像照的。

在f/5.6到8之间,锐度和清晰度还有提高。整个画面的分辨率都非常高。
此时的层次和清晰度的平衡,并不是能够通过简单的提高对比度来实现的。
我个人认为,这段光圈最适合室外和风景照。

同样的倾向延续到了f/11到22.这时可以得到很高对比的画面。但即使用第三级的相纸和直接冲洗,我都没印象有天空死白的现象。
这个图是在f/11时拍的,虽然是直接冲洗的,但可以看到皱纹状的墙面依然层次丰富。
我也从来没发现过鬼影。和其他大口径广角镜头相比,这个镜头因为具有更少的镜片,和更多的设计余量,鬼影就被最小化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493
主题: 8
帖子: 592
注册: 2007年2月
翻译很辛苦哦!致敬!

另外,搬个凳子过来学习!扩展一下知识!

顶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1、W-NIKKOR 3.5cm f/1.8镜头的结构和特点

这部分的文字可能会比较难懂(写的不好),希望大家坚持看完。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镜头的结构图。
很明显,这是一种对称式的结构。
从左开始是一片凸透镜,一组胶合的凸/凹镜,光圈叶片,一个凹面镜,一个凸面镜,最后又是一组胶合的凸/凹镜。
虽然外观上,这只镜头比其他使用Xenotar结构的镜头要小。但因为使用了新型的镧系玻璃材料来校正球差和场曲,这只镜头在锐度和图像平整上都有很大提高。
这只镜头的关键之处在于最后的胶合镜组。

这组胶合镜片能够改善在大光圈镜头中常见的球面象差和慧差。
它还能对横向色差起到很好的校正作用。
离胶片最近(镜头最后)的拿片凹面镜起到了平整像场的作用。
简单的高斯结构镜头很难在视角大于62度的广角镜头上有很好的表现。
当时,这样一个大口径的广角镜头是令人震惊的。即使和后来的很多设计相比,此镜头的高超设计依然独树一帜,那些其他的设计大多都是基于高斯结构的。
把两个或三个镜片胶合在一起用于消除镜头表面带来的象差。这样的方法非常有效得降低了制造难度和镜头体积。

这种新的结构形式成为了后来一些列镜头的基准。
但当时正值主流相机系统由旁轴转向单反,AZUMA先生的很多设计都被遗忘了。
有心的读者会发现,最近又有基于这种设计的新镜头出现了。最新的镜头设计似乎正是基于这个概念的。这再一次证明了此设计的优越性。
我相信AZUMA有知,也会为自己的发明能够影响业界40年而骄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三章:对称结构的高速广角镜头——W-NIKKOR 3.5cm f/1.8

第三章我们来讲讲旁轴S/L口的可换镜头W-NIKKOR 3.5cm f/1.8。
这只最早发布于1956年的镜头(曾经)是世界上最明亮的广角镜头。和它同时出现的相机是尼康S2,不过接后两年分别出现了SP和S3,这只镜头同样适用于它们。

镜头的光学设计由高级主管AZUMA, Hideo负责,于1955年完成了设计。AZUMA, Hideo是在第一章里提到的胁本善司的老师之一,具有丰富的尼康S/L口的镜头设计经验。他为尼康镜头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为象差平衡奠定了重要基础。
Ludwig BERTELE博士活跃在德国的同时,他也活跃在日本的光学设计领域。
虽然他可能并不为业界之外所知,但他的众多贡献都可以从它那无以计数的报告和专利中得到验证。
他在1956年递交了被普遍认为是新型镜头的大口径广角镜头的专利申请,并于1959年在美国获得专利。
那时,大部分35毫米镜头的最大光圈都是在f/3.5到2.5之间的,这只镜头是世界上第一只光圈达到或大于f/2的镜头。
而1到5年之后,其他的厂家诸如徕卡才生产出了类似的镜头。
要知道当时的计算工具还是算盘,计算的工作量可能无法想象。
当时的设计师需要具有巨大的毅力和热情。

[foxpix 编辑于 2008-11-29 21:5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846
主题: 5
帖子: 137
注册: 2007年10月
受益匪浅,学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真像 发表
WAKIMOTO, Zenji---应该翻译为:胁本善司


感谢兄弟的帮助,我对日本人名实在是不会翻译,对本来可能应该比较被认所知的这些相关人物也知之甚少,实在是惭愧,希望兄弟多来指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43
注册: 2008年11月
WAKIMOTO, Zenji---应该翻译为:胁本善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3、AI Nikkor 50mm f/2的成像特点

好了,我们来看看这个镜头所能得到的实际效果吧。
我将就我自己的简单经历来描述下这只镜头的能力。不过既然我们讨论的是成像特点,这些个人经历很可能最终只是代表个人观点。

这只镜头从与众不同的全开到通透搞对比的f/4或5.6,表现出了非常大的成像特点差异。
如果你有这只镜头,我建议你在比如夜景且容易出现耀斑眩光的环境里从最大光圈开始,逐次缩小光圈拍一组照片。

当光圈全开时,光线都被虚化成了光斑布满整个画面,带来了一幅好似蒙这纱似的的梦幻影像。
除了边缘外(光斑形状有变形),所有的焦外光斑都很一致,而且光斑的内核非常小且干净。
这些都和这个镜头全开的独特成像特点有关。
当收光圈到2.8时,画面中心的耀斑就减少了。但边缘的光斑还是很多。
再缩小到4或者5.6,这些耀斑眩影就都被消除了。成像也从中心到边缘都很锐利。

一般光圈都是用来控制曝光、柔焦效果和景深的。但想一想通过改变光圈得到不同的成像特点,拿是多么有意思啊。你可以试试找到你自己喜欢的光圈效果。

我个人喜欢用这个镜头的最大光圈,或者收到4或5.6来用。
但是,全开时的背景虚化可能会比较杂乱和有二线性。所以要注意控制背景。
这幅照片是在最近对焦距离上全开拍的山茶花。
山茶花的叶子是有光泽的,同时叶子边缘是锯齿状的,这些都会带来不不舒服的虚化效果。不过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拿奶油的背景虚化就很吸引人。

对于一个AI镜头来说,这只镜头有点特点,它具有6片光圈叶片。
这样收小光圈,就会使背景的虚化有六边形的光斑。在夜景时,可能会在光点的边缘有6条星线。
后来尼康镜头都开始使用奇数的光圈叶片数目来消除这种会降低解像力的现象。但在某些时候,这种效果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上图就是这种效果的一个例子。或许从小图上看不明显。但是每个光点都有6个放射状的光线,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彩灯的效果。

好像几乎每本宣传册上都会说50毫米镜头是通用型镜头,既可以当广角也可以当长焦。
但或许人们也会发现,如果真把它当一镜天下的镜头,却又会两头落空。把标头用好其实也是相当困难的。
现在一个接一个的标准变焦镜头的出现,或许事实上50毫米镜头的已经不再似AUTO时代的辉煌了。

但是标头可以带来优良的画质和大光圈,这是标变无法比拟的。
或许我们经常会听说,有只使用过变焦镜头的认,第一次使用标头时,会被标头带来的明亮清晰的取景器观感,图像锐度,以及大光圈带来的景深效果所震撼,并惊讶于自己的摄影作品可以有这么大的提高。
当然这些大光圈镜头非常适合弱光拍摄,但同样的,在需要浅景深的抓拍和人像摄影中一样可以发挥很好的效果

我经常认为50毫米镜头是个短距离中焦头。
虽然标头或许很难用好,但如果把它放到整个的可换镜头序列里,那么可选择性其实就很高了。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你回想起一些标头的出色品质,拿我就非常欣慰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49
主题: 14
帖子: 478
注册: 2002年4月
尼康得分最高的标头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AI Nikkor 50mm f/2镜头的表现

下面我们来看看AI Nikkor 50mm f/2镜头的设计能力和表现水平。

正如上面说到的,这只镜头是传统的6片4组的高斯结构。
从前面AUTO-H的结构图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高斯结构是在光圈两侧各有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同时凹面都朝向光圈叶片。这种设计被广泛应用于大光圈标头和中焦镜头上。

这种高斯结构的作用就在于可以有效消除大光圈镜头容易出现的色散和球面象差。这只AI Nikkor 50mm f/2正式具备了非常优秀的色差控制能力。

这只镜头同时还使用了高折射率和低色散的玻璃材质,所以能够得到比NIKKOR-S镜头更真实的影像。
不得不说的是,这只镜头不但在比以往更近的最近对焦距离上表现不错,而且即使使用了微距皮控或微距延伸筒进行真正的微距拍摄也毫不含糊。
因为最大光圈是非常适中的f/2,这只镜头的慧差校正非常出色。对于一般大光圈镜头容易出现的径向慧差也比较轻微。
收两档光圈后,这只镜头就可以得到从中心到边缘都具有很高对比的影像了。

但是,球差相对于后来AI Nikkor 50mm f/1.8S就显得有点大了,但同时AIS版全开时的对比度也有降低。AIS版是从AI版上进一步发展来的。
这就是AI Nikkor 50mm f/2镜头的一个特点,不应该被单独认为是镜头的严重缺陷。
事实上,这只镜头具有非常巧妙的球差和边缘残余慧差的平衡。这于非常出色的图像平整能力一起使得出片效果从最大光圈开始就具有了非常出色的一致性。
如果我们只考虑画面一致性,那么在众多表现出色的镜头中,它还是最好的产品。

如此,这只具有惊人表现的镜头依然完全可以和后来的很多设计分庭抗礼。如果我们必须找出点不足,拿可能是它有点轻微的桶形畸变。
当然了这在一般工作中并不容易被发现,但在诸如建筑摄影和微距摄影中都可能会出现。
和它之前的NIKKOR-S以及后来的AI 50/1.8所具有的几乎为0的集合畸变相比,AI版的50/2标头在这方面确实有点令人失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普普通通,但却力量中坚——AI Nikkor 50mm f/2

近年标准变焦镜头带来的便利已经有些让50毫米的镜头淡出人们的视线了。但是最后我们仍然会发现,50毫米焦距的镜头才是135系统真正的标准镜头。
这章里,我们来看一看AI Nikkor 50mm f/2这么个并不奇特普普通通,却又是真正的中坚力量的标准镜头。

1、50mm f/2镜头结构的演变

喜欢尼康的老镜头的人们都知道,最早为尼康大F配备的标准镜头是NIKKOR-S Auto 5cm f/2。那么首先,我们从尼康大F上市时开始追溯下50mm f/2镜头结构的演变过程。

* NIKKOR-S Auto 5cm f/2(于1959年6月发售)
这只为尼康大F配备的第一支标准镜头,是在6片4组的高斯结构前面加了一片微凹的透镜,形成了一种可以看做反望远式的7片结构。

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单反镜头的后焦距必须有足够的长度来保证后组镜片不会影响反光板的动作。于是单反镜头的光圈越大、焦距越短,其设计难度也就越大。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时的单反标准镜头都会采用稍微长一点的焦距,比如55毫米或者58毫米。
所以当时为了制造出50毫米焦距的单反镜头,对于设计师是有点勉为其难的,他们不得不增加了镜片数目来实现这个目的。

* NIKKOR-H Auto 50mm f/2(于1964年1月上市)
这只具有很传统的6片4组高斯结构的标准镜头在NIKKOR-S Auto 5cm f/2上市5年后才进入市场。
因为设计技术的进步,高斯式的标头设计已经可以满足单反镜头所需要的较长后焦距了。

* NIKKOR-HC Auto 50mm f/2(于1972年12月上市)
光学结构同前,但使用了多层镀膜技术。

* Nikkor 50mm f/2(K型)(于1974年11月上市)
这是新系列的尼克尔镜头(国内成为K型),主要改变就是外观又原来的银黑相间变为了全黑色镜身。
外观设计改变的同时,这只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也由原来得0.6米缩短到了0.45米。提高镜头的近摄能力也是光学设计的一方面。

* AI Nikkor 50mm f/2(于1977年3月上市)
AI版的50mm f/2的光学结构没有改变,它随着尼康F2 Photomic A、尼康EL2和尼康FT3这些应用了AI技术的相机一起上市。

AI Nikkor 50mm f/1.8
一年以后,光圈稍大一点的AI Nikkor 50mm f/1.8上市了。而AI Nikkor 50mm f/2作为平价标头的使命也随着1979年的停产而结束。

AI Nikkor 50mm F1.8S
对了,一个偏饼干风格的AI Nikkor 50mm f/1.8(在日本称为AI Nikkor 50mm F1.8S)又在一年后(1980)随着尼康EM在日本一起上市了。

自此,我们可以把尼康的50mm f/2镜头分为最早的Nikkor-S的7片5组结构,和后来的那些6片4组结构镜头两类。而AI Nikkor 50mm f/2是这种6片4组结构镜头的最后一代。

[foxpix 编辑于 2008-11-28 21:0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南海有石头 发表

初夜终于来了,学习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6.582
主题: 13
帖子: 2193
注册: 2005年5月
支持,帮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7.566
主题: 18
帖子: 30967
注册: 2007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foxpix 发表
第一章:传承至今的对称结构广角镜头——NIKKOR-O 2.1cm f/4

初夜终于来了,学习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jinrui2784 发表
老兄又开坛※※了?^_^
我是不是坐在沙发的位置上了?
过来顶~~~


欢迎兄弟,不是啥讲坛,就是翻译下,另外向原文和大家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真像 发表
实测NIKKOR-O 2.1cm f/4成像明显不如zeiss Biogon 21/4.5 for contax旁轴。


这个没比较过,不清楚,后面的译文也说了有缺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5.339
主题: 0
帖子: 2241
注册: 2005年10月
老兄又开坛※※了?^_^
我是不是坐在沙发的位置上了?
过来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2、镜头表现和成像特点

那么NIKKOR-O 2.1cm f/4到底成像如何呢?
如果真的讨论成像质量这个话题,那就需要太多的篇幅,读者也需要有很多基础知识才好。所以这里就不会进行那样得深入探讨了,基本都是提要和一般性的总结。但是同样会针对成像质量的根本。

前面已经提到,2.1cm f/4的镜头结构包含几乎对称的分列于光圈两侧前后镜组。具体说,针对非单反相机的广角镜头,通常的做法都是在一个凹凸凹的结构中在前后镜片使用凹面镜。实际的镜头结构是凹-凸-光圈-凸-凹。

前面提到,对称结构镜头的重要特点就是畸变小渐晕大。这些特点NIKKOR-O 2.1cm f/4都具有,但它同时还具有第三个特点:低横向色散。横向色散是一种给画面边缘带来色彩偏移的象差。通过收小光圈是不能得到改善的。低横向色散是高解像力镜头的重要指标。
但,同样要看到,这个镜头设计于计算能力有限的年代,有一定的内向慧差残留,轻微的低反差和边缘分辨率的少量损失。

下面我们看看不同光圈下这个镜头的特点:
-全开时,解像力较高,但边缘对比度稍低,整体图像偏软;有一定的暗角,可能对幻灯片效果有影响;不过因为场曲和象散都很轻微,画面并没有明显缺陷;因为对比并不高,可以得到很好的灰度表现,拍摄黑白照片不需要特殊处理。
-光圈5.6到8时就没有明显暗角问题了;对比也得到提高;中心分辨率进一步提高;但对比并不会过高,可以得到比较完美的照片。
-当光圈缩小到11到22时,暗角就被完全消除了,同时对比度和解像力都很令人满意。

个人认为,这个镜头在f/11到f/16时可以得到最好的表现。就算在最小光圈f/22时,画面依然不会显得对比过度,这和现在的镜头很不同。不过同样不得不提到这个镜头的不足就是残余象差比较高。当你明白这个镜头的特点后,它能给你带来很好的结果。
镜头是单层镀膜的,但我没经历过严重的鬼影问题。色彩有点偏黄,但也可能是我这个镜头的个体问题。不过镜头内的树脂胶会随着年头久远而变黄。我只把这只镜头用来拍黑白作品。如果是彩色反转片,可能现代点的AI或AF尼克尔镜头更受欢迎。

除了大画幅的Nikkor-SW镜头系列。其他使用了这种对称结构的尼克尔镜头有Nikkor 35mm f/2.8,用于 Nikon 35Ti Quartz Date (1993);和被用于 Nikon 28Ti Quartz Date(1994)的Nikkor 28mm f/2.8。

WAKIMOTO先生的发明对尼康镜头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现在,单反镜头因为非球面镜片的应用,可以得到体积更小,指标更高的镜头,以及出现了超广角变焦镜头。虽然现在的图像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都不同于以前了,但尼克尔镜头的创新、培养和发展景深仍然不变。

[foxpix 编辑于 2008-11-27 16:5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
主题: 0
帖子: 143
注册: 2008年11月
实测NIKKOR-O 2.1cm f/4成像明显不如zeiss Biogon 21/4.5 for contax旁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一章:传承至今的对称结构广角镜头——NIKKOR-O 2.1cm f/4

1、NIKKOR-O 2.1cm f/4:结构和功能

这枚在二手市场上广受关注的超广角镜头最早是1959年为尼康S系列旁轴相机开发的旁轴镜头。后来,同年,也发布了针对尼康F卡口单反相机的版本。

装在NIKON大F上的NIKKOR-O 2.1cm f/4
NIKKOR-O 2.1cm f/4和专用取景器
从图上可以看出,这个镜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镜身延伸进卡口很长距离。事实上,这个镜头的后镜片到胶片的距离只有7毫米。于是,它只能被用于有反光镜锁定功能的相机上,比如尼康大F、F2等。取景时需要把专用外置取景器安到大F或F2的热靴处,通过镜头距离刻度估焦。

如图1所示,镜头的光学结构相对比较复杂,是一种对称式的“凹凸凹”系统。这和现在主流的具有很长的后焦距的反远摄广角单反镜头很不相同。
图1. Nikkor-O 2.1cm f/4结构图:
这种对称式的凹凸凹结构基本上最初是出自著名的标刚结构镜头(如图2)。但是在Nikkor-O 2.1cm f/4上使用的这种对称结构却是由日光公司的杰出设计师WAKIMOTO, Zenji先生发明的。
图2. Biogon 2.1cm f/4.5结构图:
WAKIMOTO先生是尼康S和F系列镜头的设计者之一,是尼康微距镜头的创始人。他因研制用于生产继承电路的超微距尼康镜头而获得了皇家勋章。

回到主题。Nikkor-O 2.1cm的创造性就在于在它的8片4组的结构种,中间围绕光圈环两侧的两个分别包含三个镜片的镜组。这里,标刚结构是按照凹凸凹的顺序胶合在一起的,而尼康的这只2.1cm是按照凸凹凸的顺序。如果你精于此道,你就会发现这样的设计对于制造大光圈镜头很有好处。

可能并不好马上看出来,但这样的一个三片镜组其实起到了一个凸透镜的作用。虽然整体也是凸透镜的作用,但标刚结构里的凹凸凹顺序,就会因为有两个凹面镜,而要求中间得凸镜必须有很强的作用。就可能会造成很臃肿的镜头,同时增加象差。

反过来看尼康的这个凸凹凸的镜片顺序,因为主体是凸镜,就可以减少镜片表面带来的象差。另外,因为这样的镜组非常靠近光圈,它对进光的影响很大。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时中画幅的Biogon 38mm镜头和35毫米胶片的Biogon 2.1cm镜头的最大光圈都只有4.5,而尼康的2.1cm镜头就可以做到f/4。

事实上,这种设计原则到现在还在被尼康和其他设计者使用。虽然镜头设计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个设计还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尼康现在的产品线里,很多大画幅镜头依然使用着这样的设计。如图3所示,尼康顶级的大画幅广角镜头Nikkor-SW 65mm f/4的结构就能很明显得看出这个设计的影子。同样的还有Nikkor-SW 75mm f/4.5和Nikkor-SW 90mm f/4.5。好的发明往往不会随岁月老去,尼克尔2.1cm f/4里的设计理念就再过去20多年中一直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为后来的很多设计者提供了巨大帮助。

图3. Nikkor-SW 65mm f/4(S)的结构图:
对称结构的广角镜头具有一下两个特点:
(1)畸变小
(2)容易出现渐晕
渐晕可以通过收小光圈来改善,或者可以在洗印过程中修正。但畸变的有无就对最终成像有很大影响了,而且很难校正。比如如果一个风光摄影师使用畸变小的镜头拍摄在照片上没有很明显纵深对比的大山或海面时,景物将显得非常自然,以至于你会忽略镜头的角度。不过另一方面,如果拍摄具有很强纵深对比的的照片,比如人群内部或特写镜头,一定的畸变反而会增加照片的真实感。但畸变小的广角镜头可能会带来更强的透视效果冲击。
现在对于畸变的测量已经很容易了,如果你在意镜头这方面的素质,就可以把这枚镜头的表现作为标准来针对特定物体来选择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118
主题: 3
帖子: 1905
注册: 2008年4月
支持,期待第一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Xenotar式镜头 Xenotar-type lens

最早的Xenotar式镜头是由施耐德发布的用于中画幅相机的中等光圈标准镜头“Xenotar 80mm f/2.8”。
这是一种改良高斯式镜头。镜头后组的胶合镜头只由一片凹面镜组成。这样的设计在中等光圈中等视角的镜头上表现良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渐晕/边角失光 Vignetting

摄影镜头的镜筒一般都是圆柱形的,于是在光轴外面的光线就会被镜头筒或者镜片边缘部分或完全的阻挡掉。这就形成了渐晕。如果你从前方看镜头里面,再倾斜镜头,就能很清楚得看到镜筒内的障碍。
除了反望远镜头和负透镜镜头(包括变焦头),所有的镜头都能看到多边形的光圈。
反望远镜头种,光圈看起来会随着镜头的倾斜而变宽(边缘图像也相对明亮)。
除了会引起图像边角失光,渐晕还和焦外图像有很大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球面象差 Spherical Aberration

大多数镜头使用球面镜片(相对于非球面镜片),于是平行于光轴的光线(基本成像于画面中心)在胶片上并不只聚焦于一点。这就是球面象差。表现为晕影、模糊或锐度降低。大光圈时这个效果会更明显。可以通过收小光圈来改善。也可以通过凹凸境片的结合使用来改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松纳结构镜头 Sonnar-type lens

松纳结构由蔡司的著名设计师Ludwig BERTELE博士发明。松纳设计被认为基本是ERNOSTAR和天塞设计的结合。因为松纳设计可以得到很大的口径而不用多少空气面,这在镀膜技术发展之前是很多光学研究的目标。
松纳设计因为是望远结构,可以实现很短的镜筒,并且可以实现比高斯结构更少的慧差眩影,一般被用于标准的高速(大口径)望远镜头的制作。
但是由于对象差校正的设计方法很复杂,制造难度较大,同时,近距离象差变动很大。
这个设计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的105到135左右焦距的35毫米单反镜头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赛德尔五种象差 SEIDEL's five aberrations

1856年赛德尔在德国发表的五种单色光象差:
1、球面象差
2、慧型象差
3、象散
4、像场弯曲
5、畸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自学园地:杂文译馆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