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The Art of Watching——“看”的艺术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看”的艺术

最近着了魔似的,自己给自己下任务似的,要求自己翻译一本书。也并没有出版社的约稿或者是等到开始的时候,才感觉到此番工程浩大,随着对原著了解和理解的深入,更有诸多无从下手的头绪和千丝万缕的线索。我想,这种感觉和我们对人、对生活的了解相若。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总是有一个第一印象,这个印象十分强烈,自己的好恶往往会成为影响他人审美的开始。如果继续和该人交往,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第一印象是会被推翻的——如果诸君都足够仁善,不会事后诸葛亮,马后摆个炮的话。

这个帖子的标题就来源于这本给我近期生活带来不少痛苦和愉快的书——这是一本电影理论和电影美学专业的教材——The Art of Watching Films——看电影的艺术。电影是一种影院的艺术,是一种视听艺术。那么我在想,把用于分析电影的理论方法中那些讨论声音、讨论电影的文学性、讨论镜头剪辑和场面调度、讨论视觉特效的篇幅剔除,剩下来的有关影像本体的部分的美学方法是不是适用于摄影?

安德烈•巴赞在他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著作《电影是什么?》的开篇就讨论了摄影的本体论——当然他的讨论和几乎所有的有关影像的问题一样——从绘画开始,以技术发展作为过渡,最后到心理学的结论。可是,我个人认为这篇《摄影影像的本体论》最有价值的地方在最后一句话:“当然,电影还是一种语言”。按照现代语言学之父,瑞士人索绪尔的看法,这些“成为语言系统”的东西,都是有结构或者是有演变的——是可以分析的,是有一一对应的关联的。遵循此种信仰,一代一代的语言学家们开始了对电影的研究。不幸的是,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尝试,所幸的是,在克里斯蒂安•梅茨那里,这次尝试有了终止——这是一次科学证伪的过程。在※※上,证伪和证明是一个事物的两面,证明包含着证伪的过程;而证伪的反面,就是证明。

--------------

小弟前段时间辞了水族馆潜水员的工作,这段时间呆在家里卖文为生,同时有了相当多的时间胡思乱想。开这个帖子的目的,是想借无忌上诸多资深的智慧一用,请你们帮我,或者说我们一起来想一想“摄影是什么?” 当然,这样的元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不过就像《电影是什么?》一书的编者前言中所写的“这一书名并不意味着许诺给读者现成的答案,它只是作者给自己的设问”。不过我这样做,和批评写作上的两大主流相悖:一是意识形态的批评——这种批评把乱七八糟的劳什子不恰当地引入到批评之中;二是感官式的评论,这种评论的写作随心所欲,以自己的感官的感性认识为准,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我并没有要批评这两种写作方式,不过,既然我想认真地讨论一些问题,严肃是最好的态度。

我向电影美学的巨擘巴赞学习——理论和实践并重——我自己也很拙劣地拿起相机,按图索骥地模仿无忌上、画册上的片子来学习拍摄。我想,对于我而言,通过这种实践,能提高的不仅仅是快门次数,我更想以此来提升对摄影对电影,甚至是对生命的认识。

---------------

小弟的器材:
机身: 美能达505si  索尼a700
镜头 35G  50f1.4  24-105D  70-210f4

AOW 08/11/26

1Vs4? 1Vs1?

[2008-11-28 23:35 补充如下]

一、关于投射和凝视的一点点想法

我所接触过的器材有两种,一是最常见的,无忌上拥有人数最多的单反;一是已经被莱卡神话的旁轴。

由于机械设计和取景模式的不同,这两种相机有根本的区别。单反靠反光板和五棱镜折射光线,光线通过镜头达到反光板,从反光板反射后,达到五棱镜,再从五棱镜里兜过几圈,达到我们的眼睛。按下快门时,反光板抬起,取景器里暂时一片黑暗,快门打开,在胶片或者是CCD、CMOS上成像。这么做,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人物、景色、事件)和最终的成像结果是一样的;不过可惜的是,我们在使用单反时,对世界的观察、对事件的注视、对人生的凝视是分裂的、是隔断的,是有暂停和黑暗的。而旁轴则不是如此,旁轴相机通过一个独立于镜头的取景,所以取景时会存在一定的视察。也就是说,用旁轴拍照,“所见并非所得”。不过在按下快门的时候,因为没有反光板,因为是独立的取景装置,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景象、看到的世界——看到的时间是连续的,没有间断、没有停顿、没有黑暗。

由于这样的区别,那么就造成了“看”世界的两种方式。尽管这样的差别不是我们造成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出片、经济和拍摄习惯或是摄友交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其中一种“看”的方式。那么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拉康提出的著名的“凝视”和视觉驱动(scopic drive)美学体系。

当我们到达一处美景,碰到一位欣然同意我们拍摄的美女时,我们总是先要考量,先要看,然后琢磨,调动自己所有的拍摄经验和看片积累来思考这个场景应该怎么拍,最后,才是按下快门,完成一张照片的拍摄。抑或是当我们得到一张好照片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对着它端详许久,从种种细节上品读出不同的,其他的,包含在图片图像之下的意义和内容——有的时候,这种硬被看出来、硬被推测出来的细节是绝对主观的产物,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在这些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看”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而“思”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那么,按照无忌的说法,如何才能拍出不是“明信片”而是“名片”的作品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在拍摄中表达自己呢?

我们都希望能拍出来“名片”似的作品,可是,到底什么是名片般的作品,名片般的作品长的是什么样子?我想,这样的照片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在1950年代的欧洲,是语言学转向的年代,其中有一个理论体系叫做“卡希尔—朗格学派”。这是一个文化符号学的理论体系。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苏珊•朗格把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称为“投射”,这里的情感是一种概念化的情愫或者情绪,是普遍的,是具有通用价值和意义的。而并非个人的非典型的,无法共鸣的情感。这种投射,指的是个人的一种不自觉地心理过程,把自己的状态、情绪、愿望投射于镜头对面的世界。那么所拍出来的照片,则是一种“非推论性”的产物。在我们按快门的时候,除了技术上的变焦、变光圈、设置白平衡……之外,我们将自身的情感加诸于被摄者身上的时候,是没有“因为所以”的,是不能推断或是再现的。艺术的创作,艺术的发展,全都围绕着四个字在展开——再现,表现。当然,在一部分美学家那里,艺术从来就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再现的东西全是没有意义的。我不想这么极端,因为我觉得,再现是表现的基础;没有再现,表现就成了空周楼阁。小时候学写毛笔字的时候,先要写正楷,这是基础,在正楷写了几年之后,才可以学学行隶篆,至于行草,那是最后的事情。不要忘记,抽象派、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素描,画的像照片一样精准。

艺术要表现情感,摄影当然也是如此,可是表现的是什么?哀伤、欢快、愤懑还是无知?当然,在符号学上,艺术形式的表现情感,表现的是情感的“品质”,即表现情感的本色和原味。这样说有点玄乎,那么用辛弃疾的一首词来做一个小小的批注:“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在剔除干净所有的虚晃和花招之后,最后的那一点,才是情感的“品质”。一张照片,如果是一个符号,那么在书写这个符号的时候,肯定要经历一个感性和理性综合的过程。所以说艺术形式是一种“感性—理性结构”。而艺术的功能,则在于它可以使受众在审美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前面说的是“思”,是潜意识里的心里活动。那么用感官完成的“看”呢?

[2008-12-11 23:26 补充如下]

二、关于投射和凝视的一点点想法(2)

好几天没有更新,一直在拖约稿的稿件,很多情况下都是编辑问“什么时候能写好?”我这边回答“马上给你”,那边打开word,从零开始。

----

用感官完成的“看”是一个“驱动”过程。很多学电影理论的朋友曾经问过我,“驱动”是什么意思。我想,“驱动”应该就是一个从外界转变为内里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认知过程。拉康的美学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拉康所有美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理论,拉康所构建起来的语言学和结构学就无从谈起。拉康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哲学家,因为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并且提倡对弗洛伊德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他自己将其称之为“回归弗洛伊德”。而且,他开启了法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康的理论被广泛使用于电影评论中——学院派的评论——和我们一般在报纸和网站上看到评论不同。

所谓镜像理论,指的是一个小孩子15月大的时候,突发的一种“视觉突变”。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生物发生学的突变,不过缺乏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小弟我就是学生物的)。不过,这里的突变,更多的则是指认知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的突变。一个婴儿,会对一个来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产生一种原始的认同——这个自身反映即是母亲抱着孩子照镜子的时候,孩子在镜中看到自己的映像。从孩子和一般的动物喜欢照镜子可以看出来(一般动物的智力水平也就相当于孩子),他能将镜中的“我”和自己作为整体(gestalt)认知。不过,这个“完整自我”的想法缺乏生物性的基础。事实上,孩子当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是有限的,他所形成的自我影像(imago)只是以理想本体(ideal—I)的情形出现。依据拉康的理论,这个年龄左右的孩子,开始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只是真实的自己的一个镜像。这时,孩子在视觉上有能力将镜像,被母亲抱着的小孩以及母亲的身体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才能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分开的,不是一体;镜中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换而言之,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对自己的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这种独立和孩子在刚刚生下来与母体合一的情况比较,是一种巨大的创伤,也是最原始的痛苦。(说一句题外话,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会走路,但是任然喜欢被妈妈抱,这是一个心理因素。要真正的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需要很多年。现在有个词叫“心理断奶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这个阶段还是孩子获得语言和掌握语言的阶段。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慢慢得到学习。镜像理论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探讨的语言的发生。如同胚胎发育过程是生物史的快速演替一样。孩子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掌握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快速演替。所以,镜像理论的另一个功用是系统语言发生学。

依据这些理论,拉康阐释了“镜像”的衍生意义。
•镜像期表示的是初生的痛苦。这种痛苦和分娩时,婴儿离开母体时的痛苦相似。这是人生所有痛苦的基本结构。这个痛苦是无可选择的,不过同时也在积极地提供推动力,使个体得以成长。我认为,拉康说的“世界上所有的故事只有一个,那就是俄狄浦斯故事”,来源于此。
•镜像期先于语言期存在,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境界。拉康后期发展的三种心理境界的论断和镜像理论是互为注脚的。由于镜像期先于语言期存在,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转变是无法被解说或者理解。
•三种心理境界,其基本主题是相对于完整的“我”而言的,这也是后来“回归弗洛伊德”的中心思想。如果考虑的主题是分裂的我,那么对应其主体、异体、自我等个体,将形成拉康理论的分裂、不统一的特性。

----

拉康的理论我在后面的帖子中会用到,我在最前面先介绍一下,我觉得这样比较好。那么,小弟后面的所有文章,将紧扣一个主题——The Art of Watching——看的艺术。这前面的两篇呓语,作为一个开场白吧。

多谢各位的捧场。

AOW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相关标签: 索尼 美能达 通用 快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1533 回帖:3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本组结束,谢谢浏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13p

不用再写标题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12p

战果累累,没有销路-2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11p

战果累累,没有销路-1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10p

-这事很严峻啊,我要好好考虑考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9p

讨价还价
-便宜点……
-不行啊,大叔,2块钱一个收音机还贵么
-你看你,没电池,没耳机……
-那我不卖了,自己留着好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8p

-学长,这是你的东西么?你看我今天穿的这么卡哇伊兼塞克西,就送给我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7p

一条成功混入学生内部的XX走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6p

四个mm,各怀心事
有独自想心事的,有笑在此意在彼得,还有个皱眉闻化妆品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5p

同吃同劳,饭后继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原文由 perdition 在2010-05-10 23:37发表
n久前看过这贴,欢迎楼主回归


多谢兄台捧场
开这个帖子的时候刚刚辞职
赋闲在家,天天※※,临帖自娱
后来做了一份外人觉得很闲,实际上很忙的工作
就把这个楼荒废了

美学的东西,我会继续写的。毕竟这个和我现在做的工作关联很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556
主题: 13
帖子: 357
注册: 2010年4月
n久前看过这贴,欢迎楼主回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4p

-这上面是我写的笔记。
-全么?
-全的,我是专业前几名。考题就在笔记里,答案也在笔记里。你买了这个,笔记都不需要了,多合算啊~~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3p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同学,你要什么,我来给你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2p

一定要精挑细选,把买二手当成一手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1p
摩拳擦掌,准备上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看到a口的某个帖子改成了“又到一年毕业时”
不禁想到了自己08年本科毕业时候拍的一组片子
贴在下面

=====

每每到大四学生离校之际,变卖家产便成了这些人的保留曲目。
其实,学生是没什么可卖的,无非就是不用的课本,看过的杂志,不想带走的“垃圾”和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已。
这时节,无论是有前途还是没前途的,有出息还是没出息的,有理想的也罢,混日子的也罢,都会从宿舍走出来接接地气。
出来摆地摊和说笑似乎是这时候没话找话的唯一理由。

=====

器材
505si 24105D
自卷黑白卷 自冲 店扫
当时已经用大学挣的稿费买了a700,但是这时候,还是拿上了胶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俗事缠身
这个小楼荒废的厉害了
当时开这个帖子也有点自不量力
还是把他改成自己的小楼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1.292
主题: 122
帖子: 52551
注册: 2006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好帖子。。。可是悲哀的发现我已经耐不下心学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1.95
主题: 18
帖子: 2632
注册: 2009年10月
`

你还看我,我还看你。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11.95
主题: 18
帖子: 2632
注册: 2009年10月
`

“看”的艺术就是:你看我,我看你。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5.418
主题: 63
帖子: 1954
注册: 2009年5月
来帮顶的~学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二、关于投射和凝视的一点点想法(2)

好几天没有更新,一直在拖约稿的稿件,很多情况下都是编辑问“什么时候能写好?”我这边回答“马上给你”,那边打开word,从零开始。

----

用感官完成的“看”是一个“驱动”过程。很多学电影理论的朋友曾经问过我,“驱动”是什么意思。我想,“驱动”应该就是一个从外界转变为内里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认知过程。拉康的美学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拉康所有美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理论,拉康所构建起来的语言学和结构学就无从谈起。拉康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哲学家,因为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并且提倡对弗洛伊德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他自己将其称之为“回归弗洛伊德”。而且,他开启了法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康的理论被广泛使用于电影评论中——学院派的评论——和我们一般在报纸和网站上看到评论不同。

所谓镜像理论,指的是一个小孩子15月大的时候,突发的一种“视觉突变”。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生物发生学的突变,不过缺乏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小弟我就是学生物的)。不过,这里的突变,更多的则是指认知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的突变。一个婴儿,会对一个来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产生一种原始的认同——这个自身反映即是母亲抱着孩子照镜子的时候,孩子在镜中看到自己的映像。从孩子和一般的动物喜欢照镜子可以看出来(一般动物的智力水平也就相当于孩子),他能将镜中的“我”和自己作为整体(gestalt)认知。不过,这个“完整自我”的想法缺乏生物性的基础。事实上,孩子当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是有限的,他所形成的自我影像(imago)只是以理想本体(ideal—I)的情形出现。依据拉康的理论,这个年龄左右的孩子,开始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只是真实的自己的一个镜像。这时,孩子在视觉上有能力将镜像,被母亲抱着的小孩以及母亲的身体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才能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分开的,不是一体;镜中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换而言之,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对自己的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这种独立和孩子在刚刚生下来与母体合一的情况比较,是一种巨大的创伤,也是最原始的痛苦。(说一句题外话,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会走路,但是任然喜欢被妈妈抱,这是一个心理因素。要真正的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需要很多年。现在有个词叫“心理断奶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这个阶段还是孩子获得语言和掌握语言的阶段。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慢慢得到学习。镜像理论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探讨的语言的发生。如同胚胎发育过程是生物史的快速演替一样。孩子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掌握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快速演替。所以,镜像理论的另一个功用是系统语言发生学。

依据这些理论,拉康阐释了“镜像”的衍生意义。
•镜像期表示的是初生的痛苦。这种痛苦和分娩时,婴儿离开母体时的痛苦相似。这是人生所有痛苦的基本结构。这个痛苦是无可选择的,不过同时也在积极地提供推动力,使个体得以成长。我认为,拉康说的“世界上所有的故事只有一个,那就是俄狄浦斯故事”,来源于此。
•镜像期先于语言期存在,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境界。拉康后期发展的三种心理境界的论断和镜像理论是互为注脚的。由于镜像期先于语言期存在,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转变是无法被解说或者理解。
•三种心理境界,其基本主题是相对于完整的“我”而言的,这也是后来“回归弗洛伊德”的中心思想。如果考虑的主题是分裂的我,那么对应其主体、异体、自我等个体,将形成拉康理论的分裂、不统一的特性。

----

拉康的理论我在后面的帖子中会用到,我在最前面先介绍一下,我觉得这样比较好。那么,小弟后面的所有文章,将紧扣一个主题——The Art of Watching——看的艺术。这前面的两篇呓语,作为一个开场白吧。

多谢各位的捧场。

AOW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你看我 我看你
彼此相对沉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一、关于投射和凝视的一点点想法(1)

我所接触过的器材有两种,一是最常见的,无忌上拥有人数最多的单反;一是已经被莱卡神话的旁轴。

由于机械设计和取景模式的不同,这两种相机有根本的区别。单反靠反光板和五棱镜折射光线,光线通过镜头达到反光板,从反光板反射后,达到五棱镜,再从五棱镜里兜过几圈,达到我们的眼睛。按下快门时,反光板抬起,取景器里暂时一片黑暗,快门打开,在胶片或者是CCD、CMOS上成像。这么做,最终的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人物、景色、事件)和最终的成像结果是一样的;不过可惜的是,我们在使用单反时,对世界的观察、对事件的注视、对人生的凝视是分裂的、是隔断的,是有暂停和黑暗的。而旁轴则不是如此,旁轴相机通过一个独立于镜头的取景,所以取景时会存在一定的视察。也就是说,用旁轴拍照,“所见并非所得”。不过在按下快门的时候,因为没有反光板,因为是独立的取景装置,所以,很自然的,我们在取景器里看到的景象、看到的世界——看到的时间是连续的,没有间断、没有停顿、没有黑暗。

由于这样的区别,那么就造成了“看”世界的两种方式。尽管这样的差别不是我们造成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出片、经济和拍摄习惯或是摄友交流的原因)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其中一种“看”的方式。那么这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拉康提出的著名的“凝视”和视觉驱动(scopic drive)美学体系。

当我们到达一处美景,碰到一位欣然同意我们拍摄的美女时,我们总是先要考量,先要看,然后琢磨,调动自己所有的拍摄经验和看片积累来思考这个场景应该怎么拍,最后,才是按下快门,完成一张照片的拍摄。抑或是当我们得到一张好照片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对着它端详许久,从种种细节上品读出不同的,其他的,包含在图片图像之下的意义和内容——有的时候,这种硬被看出来、硬被推测出来的细节是绝对主观的产物,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在这些审美活动的过程中,“看”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而“思”则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那么,按照无忌的说法,如何才能拍出不是“明信片”而是“名片”的作品呢?也就是说,我们如何在拍摄中表达自己呢?

(小弟下面不是要班门弄斧地教大家拍照片,而是想谈谈美学上的投射和凝视问题)

我们都希望能拍出来“名片”似的作品,可是,到底什么是名片般的作品,名片般的作品长的是什么样子?我想,这样的照片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在1950年代的欧洲,是语言学转向的年代,其中有一个理论体系叫做“卡希尔—朗格学派”。这是一个文化符号学的理论体系。这个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苏珊•朗格把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称为“投射”,这里的情感是一种概念化的情愫或者情绪,是普遍的,是具有通用价值和意义的。而并非个人的非典型的,无法共鸣的情感。这种投射,指的是个人的一种不自觉地心理过程,把自己的状态、情绪、愿望投射于镜头对面的世界。那么所拍出来的照片,则是一种“非推论性”的产物。在我们按快门的时候,除了技术上的变焦、变光圈、设置白平衡……之外,我们将自身的情感加诸于被摄者身上的时候,是没有“因为所以”的,是不能推断或是再现的。艺术的创作,艺术的发展,全都围绕着四个字在展开——再现,表现。当然,在一部分美学家那里,艺术从来就是表现,而不是再现,再现的东西全是没有意义的。我不想这么极端,因为我觉得,再现是表现的基础;没有再现,表现就成了空周楼阁。小时候学写毛笔字的时候,先要写正楷,这是基础,在正楷写了几年之后,才可以学学行隶篆,至于行草,那是最后的事情。不要忘记,抽象派、立体派的毕加索的素描,画的像照片一样精准。

艺术要表现情感,摄影当然也是如此,可是表现的是什么?哀伤、欢快、愤懑还是无知?当然,在符号学上,艺术形式的表现情感,表现的是情感的“品质”,即表现情感的本色和原味。这样说有点玄乎,那么用辛弃疾的一首词来做一个小小的批注:“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新凉好个秋。”在剔除干净所有的虚晃和花招之后,最后的那一点,才是情感的“品质”。一张照片,如果是一个符号,那么在书写这个符号的时候,肯定要经历一个感性和理性综合的过程。所以说艺术形式是一种“感性—理性结构”。而艺术的功能,则在于它可以使受众在审美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前面说的是“思”,是潜意识里的心里活动。那么用感官完成的“看”呢?

(下文继续)

[2008-12-11 23:31 补充如下]

二、关于投射和凝视的一点点想法(2)

好几天没有更新,一直在拖约稿的稿件,很多情况下都是编辑问“什么时候能写好?”我这边回答“马上给你”,那边打开word,从零开始。

----

用感官完成的“看”是一个“驱动”过程。很多学电影理论的朋友曾经问过我,“驱动”是什么意思。我想,“驱动”应该就是一个从外界转变为内里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认知过程。拉康的美学体系中有一个著名的理论——镜像理论。

镜像理论是拉康所有美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理论,拉康所构建起来的语言学和结构学就无从谈起。拉康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哲学家,因为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他继承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方法,并且提倡对弗洛伊德的作品进行文本细读,他自己将其称之为“回归弗洛伊德”。而且,他开启了法国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的时代。拉康的理论被广泛使用于电影评论中——学院派的评论——和我们一般在报纸和网站上看到评论不同。

所谓镜像理论,指的是一个小孩子15月大的时候,突发的一种“视觉突变”。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生物发生学的突变,不过缺乏最直接的理论依据(小弟我就是学生物的)。不过,这里的突变,更多的则是指认知能力和情感理解能力的突变。一个婴儿,会对一个来自外在世界的“自身反映”产生一种原始的认同——这个自身反映即是母亲抱着孩子照镜子的时候,孩子在镜中看到自己的映像。从孩子和一般的动物喜欢照镜子可以看出来(一般动物的智力水平也就相当于孩子),他能将镜中的“我”和自己作为整体(gestalt)认知。不过,这个“完整自我”的想法缺乏生物性的基础。事实上,孩子当时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都是有限的,他所形成的自我影像(imago)只是以理想本体(ideal—I)的情形出现。依据拉康的理论,这个年龄左右的孩子,开始辨认出镜子中的“自己”只是真实的自己的一个镜像。这时,孩子在视觉上有能力将镜像,被母亲抱着的小孩以及母亲的身体区分开来。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才能意识到自己和母亲是分开的,不是一体;镜中的自己也不是真实的自己——换而言之,这个时候,他开始有了对自己的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这种独立和孩子在刚刚生下来与母体合一的情况比较,是一种巨大的创伤,也是最原始的痛苦。(说一句题外话,这个年龄的孩子虽然会走路,但是任然喜欢被妈妈抱,这是一个心理因素。要真正的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需要很多年。现在有个词叫“心理断奶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此外,这个阶段还是孩子获得语言和掌握语言的阶段。语言这种符号系统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在这个年龄的孩子身上慢慢得到学习。镜像理论的另一个伟大之处在于他探讨的语言的发生。如同胚胎发育过程是生物史的快速演替一样。孩子学习语言、获得语言、掌握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快速演替。所以,镜像理论的另一个功用是系统语言发生学。

依据这些理论,拉康阐释了“镜像”的衍生意义。
•镜像期表示的是初生的痛苦。这种痛苦和分娩时,婴儿离开母体时的痛苦相似。这是人生所有痛苦的基本结构。这个痛苦是无可选择的,不过同时也在积极地提供推动力,使个体得以成长。我认为,拉康说的“世界上所有的故事只有一个,那就是俄狄浦斯故事”,来源于此。
•镜像期先于语言期存在,是心理发展的一个境界。拉康后期发展的三种心理境界的论断和镜像理论是互为注脚的。由于镜像期先于语言期存在,所以这个时期的心理转变是无法被解说或者理解。
•三种心理境界,其基本主题是相对于完整的“我”而言的,这也是后来“回归弗洛伊德”的中心思想。如果考虑的主题是分裂的我,那么对应其主体、异体、自我等个体,将形成拉康理论的分裂、不统一的特性。

----

拉康的理论我在后面的帖子中会用到,我在最前面先介绍一下,我觉得这样比较好。那么,小弟后面的所有文章,将紧扣一个主题——The Art of Watching——看的艺术。这前面的两篇呓语,作为一个开场白吧。

多谢各位的捧场。

AOW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OW
泡菜
泡网分: 10.764
主题: 4
帖子: 480
注册: 2008年11月
原文由 阳光下的小树 发表
支持一下!
LZ在影评界也算是新锐的资深了,如今在无忌上开帖,得庆祝一下!
同时也期待更多以电影中看的学问来解读的摄的片子。


多谢小树兄支持,只是这个什么“新锐的资深”实在是愧不敢当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6.408
主题: 19
帖子: 637
注册: 2003年12月
有兴趣,留个印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923
主题: 15
帖子: 4656
注册: 2007年3月
支持一下!
LZ在影评界也算是新锐的资深了,如今在无忌上开帖,得庆祝一下!
同时也期待更多以电影中看的学问来解读的摄的片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3.923
主题: 15
帖子: 4656
注册: 2007年3月
板凳坐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The Art of Watching——“看”的艺术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