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主题管理员:W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88906 回帖:143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贺荣归 ...............

    旧社会科举高中或当官任职,回乡省亲或退任回来,均称荣归。亲邻戚友,常备礼致贺。对高中者贺礼必有公鸡、鲤鱼,寓意一鸣惊人,鲤跃龙门;当官的回乡,贺礼常有红包,类同巴结。主人常以在外带来的物品回敬。若以钱币回赠,称为赏面。若显贵者回归,亲朋设酒宴接风洗尘,主人也设宴回谢。有请戏演出者,皆为光宗耀祖,张扬门风,显示势力。今有人大学毕业或留学归来,或在外面当上一官半职而回乡者,也有人依旧俗往贺,其中纯亲情友谊者固有,张扬门面,打小算盘者也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贺开业 ...........旧俗凡新办厂家、商行、店铺开业之日,必拜招财爷神,燃放鞭炮,贴利市大吉匾额对联。亲朋及友好商号必备镜屏、家私用具致贺。也有送招财爷神像及木炭的,寓意发财大赚。主人家收下礼物,宴请宾客并回赠糖果。今公私厂店开业,也多有馈赠,或联名登报祝贺,或赠送花篮,或参加剪彩,或接受宴请,既是祝贺,也是捧场,皆为扩大影响,广告味甚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睦邻告喜 .............. 民间除大喜事互赠礼品外,凡养猪出宰,必留猪血、猪肠、猪肉分赠邻右;远道归来或贵客来访,必以带来之物分赠亲友;青果丰收或捕鱼盈网,也取些分赠相好。此俗十分普遍,一是报喜,二为睦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送顺风 ...........  潮人过洋谋生者众,旧俗称“过番”。出洋时,亲友多有赠银钱礼物,称为送顺风,也有人称为送上马,客家人称为送凉水费。至于父母则赠以香灰符咒、“顺治”铜钱;妻子赠以榴花木梳,甜棵鸡蛋。皆寓顺风到达,得利回归,合家团圆之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演顺风戏 .............华侨得利回乡建房置业,有演戏以贺并酬乡土的,俗称演顺风戏或演番客戏。澄海县华侨较多的乡村,每年旧历八月有演顺风戏之举,由华侨集资聘潮剧、外江、纸影戏到来演出酬神,形成风俗。解放后已不兴此举,有些华侨改为赞助乡里办业余剧团、文化室或乐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结义礼节 ..............                      
  结拜也叫认契,是颇普遍的风俗。有结拜为义兄弟姐妹的,有结拜为干爹干妈的。青年男女结拜,多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是各有所求,此类皆自愿自为,无固定仪式,或仅口头言合,或有文字誓言。也有征得父母同意,称爹喊妈者,也有向外保密,你知我知者。
  再有一些儿童,由父母作主,拜他人为义父母者,多因其父母迷信八字命格,需找“命大”的人为座山,以保大吉;也有为报人之恩,或为求拜人为师者,或为巴结有钱有势者,此类多需举行一定仪式,即经双方同意后,由双方父母持认契帖式,择日携带金银礼物上门认拜。拜认之日,义父母赠给一套新衣或赐给一个名号,并宴请亲朋。自此,以父子母女相称。以后逢义父母寿辰,义子也应前往祝寿;义子女婚嫁生育,义父母也行祝贺礼。
  除上述民间结拜外,尚有官场结拜、黑帮结拜、匪盗结拜。难兄难弟、贼兄贼弟,另有一番仪式气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生老习俗 ...............              
    祈求得子的习俗与灯关系密切。“灯”,在潮语中与“丁”音。因此, 关于“灯”,人们从中不知寄托了多少希望,因为这是一家香火能否承继 的问题。一个姑娘出嫁时,嫁妆少没有人非议,但是,一盏崭新的油灯却是少不了。这盏 灯带到婆家之后要放在床头,意思是为婆家带来了男丁。       

    生了男孩的人家,会在元宵夜举行热闹非凡的“上灯”活动。在潮州,人们往往将灯挂到凤栖路路口的凤栖庙门口,然后,每晚抱着孩子到庙中,一方面往自己的灯笼里添点红蜡烛,一方面接受四邻的祝贺。还要在庙前悬八屏大“花灯”,后宫里还挂着一只彩凤,并在供桌上摆了“花碗”。其实,以“灯”谐“丁”以祈求子的习俗,不仅是潮汕地区有,在其他地区也很多。                
    每年三月二十三,每逢妈祖圣诞这一天,潮汕乡民都要到天妃庙去抬 天妃出游。这时,那些结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因为能为妈祖抬轿, 都意在求妈祖赠福赐子。而那些无能力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旁, 等妈祖圣驾经过时,摸一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光。

    在民间的习俗活动中,还有不少是将这一种期待得子的心理寄寓于民 俗活动方式中。像新娘出嫁时,除了备一盏油灯外,还得备些龙眼干。龙 眼干,潮汕人称之为“桂圆”,除含有富贵圆满的意义外,也含着早生贵 子的愿望。那些在这一年结婚的人家,搓完了汤圆后,总会 将汤圆数一数,如果汤圆是单数,那么意味着生男孩;如果是双数,则意 味生女孩。                  
保胎

    妇女有了身孕,便有了许多禁忌,如忌动砖瓦土石、修葺房屋、拆窗、 砌灶等,唯恐触动了胎神; 生产 妇女临产时,必须请来接生婆。丈夫不能留在产房里服侍妻子,要和全 家的男人一样离开产房。有些人为了分娩顺利,还会到庙字里去祭拜“催 生娘娘”,保佑顺产。

    产妇产下婴儿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 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于是,产妇的娘家就必须准备鸡蛋送到产妇家,为其补养。

坐腊、开荤

    产妇在产后一个星期内,产房不能透风,这段日子叫做“坐腊”。到了 第七天(有的地方是第九天或十二天),举行“开荤”仪式,产妇开始吃 肉、吃鱼来滋养身体。同时,还要备办礼物送给邻里亲朋,生男孩的送甜 面条,生女孩的送用薯粉制的圆子,称为“圆仔”。到了满月,则必须备办丰盛的酒菜宴请亲朋好友,叫做喝“满月酒”。

    为使婴儿顺利长大,又有一系列民俗活动。有的人会购买耳环、脚镯 给小孩子佩戴,据说这样就可使小孩长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普宁一带分家风俗 ...............    俗话说:“树大分杈,子大分家。”由此可见,在以前漫长的时代里,“分家”是常见的现象。
    潮汕民间兄弟的“分家”风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下面三点:
    一、分家的主持人“中人”(或叫“公亲”)。
    “分家”须有主持人,按旧规主持人应由分家兄弟们的母舅充当。这叫做“母舅看外甥,个个一样亲”。如遇特殊情况,主持人无法由母舅充当,就要从母方“家后”(母亲的娘家)另选一个人来代替。这主持人的身份,说明潮汕民俗具有昔年的母系血缘观念遗风。
    “中人”也就是公证人。这一般由分家方面家族中的有威望的“老大”(长辈)充当。
    二、“分家”的财产分配问题。
    “中人”负责把原大家庭的家产、财务情况调查登记清楚后,就把所有财产分成若干等份,原则上一个儿子占一份。不过有二种情况要做特殊处理。第一、如果分家的儿子中尚有人未婚娶,这就要先从原总家产中除出一份“(女么)本”(婚娶时的费用)给他,再把余下家产均分。第二,分家的儿子中谁先生了男孩,可多分一份财产。旧社会土地私有制时要为这位分一份“子孙田”。这便是潮汕俗话中所说的“ (长孙相当于小儿子)。
     三、分家后父母及其他原家庭成员的赡养、依附问题。
    各儿子成家后,父母的生活依附情况一般有三种:
    一种情况是“食伙头”,即父母轮流到各儿子家中吃饭,享受他们的赡养。如果父母皆健在,他们是一起还是分开去“食伙头”,由他们自己选择。
    一种情况是父母寄附在某个儿子家中生活。父母可一起寄附同一个儿子,也可以分开各去寄附一个儿子。这也由父母选择。
    一种情况是父母独立生活,由各儿子定期定量供给生活费用。费用的多少没有具体标准,一般看儿子们的经济实力而定,起码要保证父母温饱。
    也有三种情况结合起来,成为混合型方式的。
    分家后,祖父、祖母尚在的,其赡养依附情况与父母大致相同。
    如果分家时,尚有女儿未嫁,那么一般由她们自选寄附一个兄弟生活。她们没有同父母“食伙头”的权利。
    其他身份的家庭成员,其依附情况由主持人及儿子和“中人”协商安排。
    可以预见,随着“一孩化”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潮汕分家风俗将渐渐成为一个古老的话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汕婚俗“六礼”..........  古时潮俗婚礼的“六礼”是指:一,纳采。俗称作“定亲”,由媒人为男女两家通言,女家已许,男家才纳采(取)女之礼;二,问名。俗称“合八字”,即问女之名及她的生辰八字;三,纳吉。合“八字”得吉后,由媒人复告女家;四,纳征。俗称“压定”或“下财礼”,即纳聘金;五,请期。男家择定结婚吉日,以告于女家之礼;六,亲迎。吉期至,婿亲往女家迎新妇。如上是婚礼,与俗礼略有不同,俗礼也有因地而异。
  六礼中的“亲迎”,是指婿亲自至女家迎回新妇,在古代具有一定的含义和礼节。《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礼,所以必亲迎者,所以示男先女也”。《白虎通·嫁娶》:“必亲迎授绥者何,以阳下阴也,欲得其欢心,示亲之心也”。“绥”是上车时挽手所用的绳索。在礼节上,还有骑马前往、御轮三周及至妇家的诸多繁文缛节。
  潮俗六礼中的前五礼,与古礼基本相同,唯第六项的“亲迎”却一变而为“迎亲”,即婿不亲往迎娶,而是请有名望有福气的妇女坐轿前往女家迎亲。《潮州的习俗》载:“迎亲的手续,是由男家备了一乘花轿,花轿前有两人提着一对大灯笼并几个吹唢呐和打鼓的,花轿后跟着一两乘轿子,轿子里坐着男家请往迎亲的人(请往迎亲的人,要有名望而且有福气的),到女家去迎娶新娘”。当然,其中的仪注配备,有因官民、贫富以及因地而异。
  这种由婿“亲迎”到请人前去“迎亲”婚俗的嬗变,是由繁到简的一种革新。
   今天的潮俗,既保存有“迎亲”之俗(已不坐花轿),也有“亲迎”之举,即由婿亲自至女家和新娘一起双双步行到男家,或由婿用自行车、摩托车以至汽车载回,故俗有“脚车尾拗(读欧2)了就行”之语。这便是删繁就简、婚事从俭的新俗,是一种新风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z1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505
主题: 30
帖子: 1774
注册: 2008年5月
见汕不见潮,见潮不见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俗语·婚姻与邻里观念 ........

    潮汕俗语是潮人日常口头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潮人对生活经历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归纳,蕴涵着潮人的生活哲理和处事原则,是探索潮人文化与精神的一个窗口。近日笔者翻阅了几本关于潮人熟语、谚语的书籍,发现其中关于潮人婚姻和邻里观念的表述十分特别、有趣,并由此萌发了自己的一点思考。
    潮人重视婚姻和邻里。在婚姻观念中,重视对妻子(潮语中称“老婆”)的选择“钱银易赚,老婆恶找”。充分肯定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家无管家婆,作久终须无”。重视夫妇团结“夫妇唔同心,无钱买灯芯”。并把“老婆”对家庭的重要性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生理做输只一时,老婆娶错误一世”。表述邻里关系方面的潮汕熟语也有许多。如表现邻里重要的有“千金买厝,万金买邻”、“千金难买好厝边”、“厝角尖哩哩,倚起着有好厝边”、“行爱好伴,倚着好邻”。表现邻里相互帮助的有“亲帮亲,邻帮邻,土地帮家神”等。
    笔者认为潮人在婚姻观念中特别强调“老婆”对家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十分注重选择和处理好邻里的关系,这是与潮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密切相关的。潮汕人多地少,单靠种田是不能保温饱、家用的,所以※※上潮汕人长期外出捕鱼、经商、坐红头船到海外打工。潮人这种向外迁徙,向外发展的趋势至今没有改变。只不过过去是受生活所迫,现在是为了追求更大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罢了。潮人这种向外迁徙的传统习惯和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决定了外出发展的男子渴望一个稳定让他放心的后方,而这个后方就是由妻子和与家庭日常生活交流密切的邻里所组成的。妻子在丈夫外出时能否尊老教子,勤俭持家;能否在丈夫长期外出时守住妇道;家庭邻里能否和睦共处,遇事互相帮助等等,与丈夫能否安心在外发展,在外发展最后立业兴家的愿望是否能得以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因此,潮汕男子十分重视选择好妻子与邻里,特别是前面所说的把“老婆”的作用提高到“娶错误一世”的地位,这在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国度中,是较为罕见的。
    潮人重视婚姻和邻里的观念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从某个角度讲社会就是各个家庭通过邻里关系结成的一个系统,家庭稳定邻里和睦,即社会稳定,关系和谐。因此潮人重视婚姻与邻里关系在当今社会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过去这种婚姻稳定的需求是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基础上,在当今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与男性一样具备外出创业的能力和机遇。婚姻家庭的稳定和邻里的和睦必然成为夫妻双方共同的需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伴嫁的提油舅 .............揭阳城乡旧俗女儿出嫁当天,要有兄弟带五件礼品随姐妹前往男家,这就是“提油舅”。五件礼品:一是公鸡母鸡一对,装在小巧玲珑的小鸡笼里,俗称“带路鸡”,意为繁衍传代快,并期望新娘不忘了回娘家的路;二是猪肉咸包12个,豆沙甜包120个,送与男方家人,愿新娘人人合意;三是一副三牲,赠与新娘拜司命公;四是“槟榔”12粒,“大吉”一对,装在叫槟榔鼓的锡盒里,取如意吉祥之意;五是带一小罐化妆油,赠与新娘化妆。提油舅一进新郎家,受到最热烈的欢迎,中午设宴招待坐首席。
    对提油舅送来的礼品,收下“带路鸡”和化妆油,其余部分回赠娘家。新郎赠给提油舅一个红包,俗称“栽须钱”。提油舅如果是新娘的兄长,新郎则送以皮鞋红包,祝愿大舅升官发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筑生居 ...............潮人信“风水”,死前便多选择风水宝地来“筑生居”。所谓“生居”就是为未死的人修的墓。为什么人没有死,就要修筑坟墓呢?人们普遍认为:一块墓地风水的好坏,会关系到一家子孙的福灾,此所谓“富贵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寿延促,亦由坟垄所招”。故此,人们选择“风水”时总是十分慎重,务必请来“风水先生”。风水宝地选定后,即可开工修筑“生居”。“生居”修筑完毕,便可树墓碑。一般人死后碑文上的字要涂绿色油漆,而生居的碑文上要涂上红色,以示人尚未死亡。二、预购棺木、寿衣
    除了预先选择墓地外,有的还提前准备棺木、寿衣。棺材通常选用梓木、樟木、柏木等细密坚固的优质木材。棺材的形制多呈长方匣状,由棺盖和棺身两部分构成,尺寸大小视死者的躯体而定,以适中为度。民间丧葬用棺视其家资而定,富者置棺不惜千金,精雕细作,髹漆结彩,极尽奢华;穷者薄板白棺,简易粗糙。寿衣的制作要择日选时,制成后要单独收藏,不能被其它衣物所压。每年六月初六这一天,应该拿出来晒晒太阳,以除去霉气。
    有人认为,提前制作棺材、寿衣,有所不祥。其实,人之垂老,死在旦夕,谁也无法预料。如果及早将这些东西准备妥当,老人一旦撒手归西,就不会仓皇失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汕的“阿舅” ...............潮汕的“阿舅”,包括新婚的“小舅子”(新娘的弟弟)、母舅(母亲的兄弟)、“老舅”(祖母的兄弟)几种类型。当然,如果※※母的兄弟(祖舅)也健在,同样是受欢迎的人物。他们在潮州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首先是“掼油舅”,即新娘的兄弟。没胞兄弟,则由堂兄弟代替。掼油舅手提油瓶一个,随迎亲队伍到新郎家。在中午的婚宴中,掼油舅坐首席,成了第一主角,其他人,包括新郎的父亲、祖父母、新郎新娘,都成了陪席。潮州童谣说:“舅仔舅滴丢,十二碗菜任你泅”,形容小舅子威风十足。尽管掼油舅有这样的地位,父亲在事前还是再三叮咛,教他注意礼仪,稳重大方,不可失检点,他日被当作笑谈。毕竟,他是女方的代表。

    关于“掼油舅”,澄海人的说法是:阿舅掼油来添灯(添丁),这是大吉利市的事,因而受欢迎。揭阳习俗是姐出嫁三日,阿舅才“掼油”去。阿舅带来一瓶油给新娘化妆,还有一对“带路鸡”。鸡是繁育后代最快的生物,俗谓“易过生个卵”,故此,也是好彩头,要坐上位。

    海陆丰人除了油瓶舅之外,还有一名布袋舅,布袋里装着新娘的首饰衣物。新娘的表兄弟也可充当布袋舅。他是仅次于油瓶舅的角色。还有新娘上轿之时,由大兄背着出门,脚不着地,直接上轿。此风俗来自畲族。这些都显示阿舅在嫁娶时扮演了重要角色。

    近代以来,婚姻习俗已有不少改革,其中,迎亲队伍已没有“掼油舅”,但是,“阿舅”的影响仍隐约存在。有不少农村,宴席中有“老舅位”,即由老舅坐上位。两家联婚的喜席,“阿舅”的地位也很突出。这都是※※的印记。

    其次,潮汕不少地方,兄弟分家,父母做主还不算,要请“阿舅”来仲裁,避免父母偏袒。

    另方面,妇女死亡,不管是正常死亡还是非正常死亡,一定要等“外家头”阿舅来察看之后,方可收殓。否则,外家有理由可以大闹,甚至告上公堂,完全不像世俗所说的“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生死由之,母家无权过问。

    “阿舅”,不管妻舅母舅或老舅,都属于异姓。然而,正是这类外姓人,在婚姻、财产分配及死亡这几大问题上,可以和父族抗衡。这是母族势力的反映。至于什么“掼油添灯”,只不过是表象而已。

    生活中,潮州人也喜欢强调舅甥的亲密关系,什么“外甥多似舅”,什么“外甥食母舅,从无食到有”。另有一句“姑惜侄同姓”,侄儿又恰好是阿姑母家的男子,归根结底,仍然和母族有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新妇 ...........“新妇”是潮人对儿媳的称谓。其实,“新妇”并不“新”,它悠久的※※足令你吃惊,至少在东汉年间,新妇这个词汇就开始出现了。

  从语法结构上分析,新妇可说是一个编正词组,即“新的妇”的意 ,在古汉语里,妇是对为人妻者的称呼。如“二十为君妇”,就是二十岁时做了你的妻子意思。凡是为人妻者都称为妇,这样,一个家庭就有几辈不同身份的“妇”,如父之妇,儿之妇,孙之妇等,如果一律都称为妇,就会产生混淆,有时会造成指代不清的后果。语言词汇是富于发展性的,当社会需要时,新的词汇就会从人民大众中产生出来, 这样,当人们认为有必要区分不同辈分的妇时,新妇这个词汇就应运而生了。“妇初到者曰新妇”,这是新妇的原始意义。到了汉代,逐渐用新妇来称呼儿媳。如《世说新语》中王浑妻仲氏云:“若使新妇得参军,王儿也不啻如比。”又北宋民谣云:“寄书与妇母,好看新妇子”(妇母即是母亲)。这两句的意思是儿子要求母亲不要对儿媳不好。这样的例子很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妇变成老妇,虽然如此,但人们已惯称其为新妇了。这时的新字已失去原来的意义,久而久之,新妇就逐渐成了儿媳的呼谓了,并一直在潮汕话中保存到今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奇趣的畲族婚俗 ........... 畲族的婚姻制度,历来都是一夫一妻制,纳妾现象极少。妻子与丈夫一起参加劳动,男女平等。也有个别地区的畲族妇女外出劳动,男人在家带小孩做家务。由于畲族妇女一贯参加生产劳动,故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受到家人的尊重,婆婆虐待媳妇的现象极少。若丈夫死了,妇女改嫁或离婚,都有一定的自※※
    畲族一般不同外族尤其是汉族通婚,男子可以娶汉族女子为妻。畲族女子若嫁给※※,则会受到家人与同族人的非议。但在一定的仪式下,允许汉族男子入赘。入赘的※※,必须改为畲族姓氏,学会畲语后,族里才与其平等相待。据说,姓钟的畲人,原是畲家的汉族女婿。如今随着畲民与※※的交往增多,畲汉通婚已越来越多,婚娶界限也逐步打破。
    畲族原有盘、雷、蓝、钟四姓。传说盘姓是老大,因家庭人丁不旺,没有跟祖太婆的三公主往北迁徙,而留居在潮州凤凰山。畲族姓氏少,人丁也少,所以同姓远房的男女通婚很多。
    畲族婚姻,可由父母托媒联婚,也允男女双方用山歌寻求知音。畲族婚姻介绍人一般由男人充当,由媒人公带男青年到女方求亲。姑娘假如中意,就走出房间晤面;假如不中意,则不露脸。俗话说:“成不成,三趟行。”因为女方若同意说亲,还会说:“媒人公呀,你叫他家(男家)等几日吧,我会同家女来‘太拉’(看住房)的。”    
    定婚协议一经达成,女方父母便会开一张彩单给男家去准备。上面列明姑娘出嫁时穿的少量衣服、鞋袜以及一些装饰品等。结婚前三个月,男家要送“日子”给女方,这事由媒人公去办(自由恋爱的也要找一个现成的媒人公),媒人公提上一只红漆小竹丝篮子,内放两包橘饼(约两市斤),两包白糖,二斤索面,上面放一张红纸,到女方家后,把写有男女青年的生辰八字及结婚日期的红帖,郑重地呈交女方的父亲。
    娶亲的前三天,男家请来8至10个赤郎仔(即畲家迎亲的人),挑着小篾箩货担,唱着(赤郎担酒寮下来)的山歌,来到女方家乡的村口,他们肩的担子会被姑娘家的大嫂们“抢”去。她们挑着担子,向相反的路上跑去,那些赤郎仔一边讲着“好话”,一边抓住担子的一头,你推我搡,嬉耍了一番。赤郎仔好不容易讨回担子。到姑娘家门口,但见大门关得牢牢固固的。此时,亲家开门鸣放鞭炮,姑娘屋内的人便出歌,赤郎仔若能一一对答,便可以进屋。否则,肩膀给担子压得疼痛难忍,也不得进屋的。
    嫁女最热闹的要数盘歌之夜,畲人称为“啦歌”。盘歌在姑娘离开娘家的最后一夜进行。双方选出男女歌手各二名,晚宴上席,对歌开始。宴毕,至少要唱三五百首左右。内容丰富多彩,场面活跃,气氛热烈。接下来是迎新娘。堂上唱着《扮新娘》歌,房内便忙着给新娘梳妆打扮,一边打扮一边唱歌:“梳成狮子凤凰头,戴好冠纬插银花。”“穿了红衫着新裙,腰束挂带花成行。”扮毕,由多位近亲妇女把新娘抱出房间,新娘高高地站在堂※※的凳子上,兄弟姐妹在地上围着新娘转圈。然后吃“姐妹饭”,边吃边说道:“口含米饭分大小,爹娘从今托兄嫂,弟妹年少不会作食,拉(屋)里拉外寄辛劳。”接着,新娘把碗筷传给兄弟姐妹,每人吃一口,名曰“交碗筷”。新娘由大哥抱上轿,在一片热热闹闹的山歌声、劝嫁声、祝福声和炮仗声中,把哭哭啼啼的新娘子抬走了。    ,
    花轿抬至夫家大门口,由两个未出嫁的姑娘扶新娘下轿,踏着铺在地上的一个接一个的蓝布袋,走到堂中,这种做法称为“传代”。
    当晚便进行“嬉新娘”、“嬉大舅”等有趣的活动。小伙子用俏皮的山歌挑逗新娘,新娘如果答不出或不回唱,就要受罚。新娘务须给每人端茶、点烟、分瓜籽花生等。还有悄悄偷走新娘花鞋及床上的花被、枕头的。直闹至深夜以至凌晨马困人疲方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揭西人相亲要带“眼镜”和看“三斗” ..........   揭西县40年代以前男家头看新娘,即看对象,要带上“眼镜”,这“眼镜”指有经验的男人,一般是长辈、阿舅、老叔等。旧时,男女授受不亲,见面易启口难,有许多繁琐礼节,需由“眼镜”做军师,指挥其行动,在尴尬时打圆场,以免失礼处于窘境。怎么看法,讲些什么话,一切唯“眼镜”是听,比如与女方一起食卵菇甜圆时,要留个卵压在碗里不完全吃完,喝汤勿使闻声等小节也包括在内。
    看新娘(物色对象)要看“三斗”。“三斗”者:乳斗(□□□□)、后斗(臀部)、嘴斗。嘴斗难看到。前二者可以看到。乳斗大生孩子多乳,“后斗”大会养“大猪”。说“三斗”好是健康的表现。比如“后斗”大,即盆骨大,易生孩子,不会难产。这些不可明言,则以“会养大猪”作托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新娘坐米斗、烧虾须 .......... 揭西农村青年新婚之夜很热闹,先由村中长辈提灯笼来看新娘,说“四句”(有韵律的祝词)。新娘新郎“接灯”(灯与丁谐音,表示得新丁。丁指男孩,女孩不算丁)。继而男青年闹房,女青年只看、笑、帮腔。闹房毕,新婚夫妻不能立即上床睡觉。由伴娘安排坐在床边的米斗上,米斗里放有剪、尺、针线、木梳、小镜、粉盒、毛夹之类要凑够八件。此俗据说始于周朝,文王婚夜,妖狐作祟,姜太公拿来聚宝盆,盆里放八件宝贝,即葫芦、书册、葵扇、双金线、玉萧、花篮、宝剑、拐杖等八仙之物。妖狐至,八宝金光射目,新娘新郎安度良宵。
    再接着是“烧虾须”。执行者也是由老祖母或村中多子多孙的好命婆担任。老太太左手拿着“虾工笼”(即捕虾之鱼具,竹蔑制的,园筒形,小碗口大小,长一尺二寸,一头有盖,可开可关,一端及中间笼内有笼须二层,也是竹蔑的,成圆锥形,尖站蔑靠拢,虾入笼不能自入处出,只有开盖从另一头倒出),右手持火,来到新郎新娘床前,把活伸入笼中,象征烧去虾须,虾公可以自由进出。并暗祝曰:新娘新郎今晚同床,明年生贵子,贵子状元郎。烧虾须完毕,大家离开洞房,祝新婚夫妻在花烛之夜一切顺当,幸福美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饶平带走娘家“钱米”的新娘 .........   饶平县海山镇,女儿出嫁那天要与兄弟分钱米。由母亲或姑母,在簸箕或竹筛上放上钱和米,用力摇簸,边摇边念:“簸圆圆,簸后儿孙大有钱;簸匀匀,晚年抱个男外孙。”然后把钱和米按兄弟人数和女儿各分一份,女儿拿上这份钱米,装入为出嫁特制的肚兜里,到夫家的第三天,将钱米放入夫家的米瓮。
    花轿临行前女儿要先向父母行礼叩揖拜别,并咽咽啜泣,叫哭点目汁留给兄弟做“家伙”(家财),古谓之“韵兴”。
    起轿吉时将至,媒人手提灯笼入房催新娘上轿,要催三次。上轿时,新娘要用红绸帕(农村多用家母外衣)盖上头面,由拥妇背上轿。新娘出门后,母亲连忙用米谷或红花水撒放或喷洒,边喷边念:“红花水、喷上轿,“春仔”(女儿)变为夫人阿奶样;红花水喷上天,“春仔”(女儿)合内合外会厝边。“客家地区则由其母在撒完米谷后立即将门闩上,并念:“打开大门女出堂,闩还大门把家当。”新娘上轿后,即径直抬往夫家,半路上不能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提油舅” ...........揭阳城乡,哪家女儿出嫁了,在新娘出嫁的当天,娘家要派一个小舅子备好礼品前往男家,作为联结两家亲戚关系的第一个使者,这就是潮俗的“提油舅”。
    小舅子带去的礼品共有五件:一是一对公鸡母鸡,装在小巧玲珑的小鸡笼里,俗称“带路鸡”。意为繁养传代快,并期望新娘不忘回娘家的路。二是猪肉咸包12个、豆沙甜包12个,送与男方家人,愿新娘人人合意。三是一副三牲,赠与新娘拜司命公。四是槟榔12粒、大吉一对,装在名叫槟榔鼓的器皿里,取如意吉祥之意。五是带一瓶化妆油,赠与新娘化妆。小舅子是娘家的全权大使,一进男家门,即以亲戚相称,受到最热烈的欢迎,互相道贺,共叙两家亲谊,中午设宴招待小舅子坐首席。
    提油舅要回家时,新娘新郎和公婆隆重相送。对小舅子所带礼品,收下“带路鸡”和化妆油,其余部分回赠娘家。新郎赠给小舅子一个小红包。俗称“栽须钱”,祝愿小舅快快长大成人。提油舅如果是新娘的兄长,新郎则送以皮鞋和红包,祝愿大舅升官发财,提油舅要感谢新郎一家对自己的热情招待,聘请新娘三天后回娘家“头返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饶平婚俗撷趣 ............. 聚居在闽粤交界的饶平人,昔时的婚姻虽然逃不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在繁文缛节的婚俗中,倒也包含着青年男女喜结良缘、繁衍子嗣、睦邻悦亲的美好的祝愿。
    待嫁的少女渴望能择配一位称心如意的丈夫,元宵节夜,她们便向父母发出呼吁,她们跑到菜园里,做在嫩生生的芥菜上,虔诚地祷告:“坐大菜,将来嫁着好儿婿。”
    若做父母焦急儿女的婚配,那得向农家索求一条缚烟叶的草绳,被求者自会慷慨“解索相赠”。父母得绳后,抵达家门口时,须念念有词:“阿奴个婚星浮了”。
    倘若女儿的婚事屡议不果,做母亲的就得将一根扫帚草偷偷编入女儿的辫子里。当然也要暗暗伫诵:“编扫帚草,出门人抢走。”
    “相亲”原是颇关键的环节,但男女主角却不一定出场,多半是由父母或亲朋代为目测。如果双方满意,男方可择日送聘金、聘礼。女方回赠的礼物中,有一样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一大片不即不离的猪肉,即在猪肉※※划上一刀,但勿使断开,美其名为“鸳鸯肉”,以示“血肉相连”。
    新娘子临近婚期,要择日沐浴更衣。这时也有一番讲究。浴盆中放入石榴花等十二种象征祥瑞的花叶。浴毕,新娘子坐在盆中吃下两个熟鸡蛋,以祈婚后产育顺遂。新娘离开娘家时,身上所穿的衣服,里里外外都不能缝上底子,意在不将父母家的“幸运”装走,今后全赖自己到夫家开创新局面。
    新娘子临上轿时,须大哭一场,以表达对父母和兄弟姐妹难舍难分的骨肉深情。如果新娘乐而忘“哭”,伴娘就会偷偷拧她一下,新娘就得到暗示,当然就照哭如仪了。
    逢上成婚日是所谓“白虎日”,就要在花轿的门帘前挂一块猪肉,“白虎”得到贿赂,就不来捣乱了。有趣的是代表“白虎”享用这一赂物的,不过是抬轿子的苦力罢了。
    新娘上轿后,要喷几滴红花末草水,以驱除邪气。到达夫家下轿后,要跨过一束冒烟的稻草,一边由伴娘祝诵:“新娘跨火烟,明年生男孩!”新娘、新郎在拜堂后,由有福气的长辈陪伴,第一次共进晚餐,由陪宴中的有福者给新郎、新娘喂食,喂至一半时,交换余下的饭菜,让新娘、新郎吃下。入洞房后,新婚夫妻坐在床的两端吃“合房丸”(糯米丸甜汤)喂法如前。如此“相儒以沫,真可谓古典的浪漫主义。
    新房的床上要放置一对油上漆的枕头,暗喻夫妻感情“如胶似漆”。如果事先了解到,新婚对于“漆”皮肤过敏,则可改用竹枕,以喻“同心同德”。有的还在纱橱上放一条竹扁担,表示夫妻共同承担生活担子。
    新娘的妆奁,除衣服、首饰之外,有一件也是不可缺少的。就是两只木屐,想必是取夫妻“亦步亦趋”形影不离的意思。
    新婚三天内,新娘子与公婆要回避。第三天一早,新娘要到新居附近的公用井汲水。汲水前,先拿一小撮红糖和从娘家带来的泥土投入井中。饮用此水之后,新娘就不会不服水土,而邻里也会甜津津地夸奖新娘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汕男女同心“结房圆” ........... 过去,潮汕一带农村婚嫁,送聘之日,女家在收到男家的聘礼之后,具帖复聘,并回复一定的礼物,复礼要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香草头象征草头结发;腰袋表示千秋万代;猪肝猪心表示肝胆同心;雌雄鸡各一只,象征鸳鸯比翼。还有桂圆肉、甜茶、龙凤礼饼等,都各有含义。复聘前,女方父母还要了解男家老人的情况,如男方祖母在堂,须送老妈糕;祖父在堂,须送老公饼。特别要注意的是,送猪心前要切出一片,与出嫁的女儿同吃,其余送到男家,给新郎及其家人共餐,取义“男女同心”、“肝胆相照”。这些风俗,反映了人们尊老敬老的美德,夫妻和睦的愿望,故今天农村还在流行。
    在迎娶新娘时,新人一进洞房,倩娘就要拿出一碗糯米汤圆或桂圆肉煮的糖水给她吃,叫做吃“结房圆”。一边吃,倩娘一边“做四句”:“夫妻同饮福圆汤,同心同腹同肝肠;夫妻食到二百岁,双双偕老坐琴堂。”新郎新娘各吃两粒之后互换盅盏,再各吃两粒,俗称“交杯换盏”,以示亲密无间。这时倩娘再“做四句”:“交杯换盏团团圆,夫妻恩爱乐相随;老君送来麒麟子,明年生得状元儿。”这些吉礼之物和喜庆之言,反映了人们对婚后美好生活的愿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汕“新娘落祠堂” ..........   元宵夜,潮汕各地有“新娘落祠堂”的传统习俗。凡是乡中去年完婚的新娘,翌年正月十五夜要到宗祠堂内观灯,富有人家的新娘事前要抹粉装扮,身着红色大衣、下围长裙、头带凤冠、珠廉垂面;普通人家的新娘,头戴“文明帽”(一种用羽绒包扎铅线制成花环珠翠,围于额头上,用二丈多长的红粉色绸缎,中间扎成大花,缚于头鬓而成)、身着红色旗袍,红粉绸带从两鬓下垂至脚,窈窕伉俪、宛若仙姬。然后新娘由伴娘(一至二人)陪护到祠堂观灯。
    祠堂里面,灯烛辉煌,人们熙熙攘攘,争挤观灯看新娘。新娘来到祠堂十,先由伴娘点燃三柱香,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乞求明年得子。拜完祖宗,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逐屏观灯。尔后,新娘步出祠堂,婷立于祠阶看戏,实则让人观赏。这时,宗祠内外,人们蜂拥围观,青年男子尤为雀跃,你推我挤,巴不得挤到新娘面前,独饱眼福。若新娘长得标致,争挤争观的场面更为热闹,是时新娘身边的伴娘就要全神贯注,紧紧监护着新娘,严防个别人小脚小手,若有人当众侮辱新娘,伴娘即行干预,重者扭送乡中父老处理。新娘看戏仅是一种形式,时间一般不是很长,旋即由伴娘护送归家。这一传统习俗,潮汕人习惯上称之为:“新娘落祠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州的“走贼日” .............“走贼日”也称“鹰婆叼鸡仔”。
    结婚是大喜的日子,这一天,最忌说不吉祥的话,做不吉祥的事。碰到人家办丧事更是要退避三舍,撞上了就认为是不祥之兆。但有一种婚事,偏偏要与家里的丧事同时举行。
    原来已经订了亲的男方家里,倘若死了父母、祖父祖母等亲人,结婚的日子就要推迟到对年或三年以后。为了不耽误婚期,体现死者儿孙业已成家、有福气、无后顾之忧,在死人未进山之前,就要把尚未过门的新妇提前娶过来,但不称“新娘”而称作孝妇。
    娶的时间得在午时之后,由新郎一个人到女方家里接新娘。把嫁妆装进纯盛,上面点上一盏灯,出门时新郎挑春盛在前,新娘不能浓妆艳抹,不能披红挂绿,只能穿便服,悄悄跟在后面。路人看见,都远远避开,时进黄昏,太阳西坠,乌鸦盘顶,不时传来凄厉的几声惨叫,那种情景与喜气洋洋的迎新娘,形成了鲜明对比,委实叫人心酸。这种不事张扬突如其来的迎娶行同做贼,又恰似老鹰叼小鸡,作被称作“走贼日”、“鹰婆叼鸡仔”。
    新娘抵家,必需举行两种仪式。首先是“探生”。到门前时,不能立即进入,先要在门外,探问死者是否“安康”,以示对死者的关切。这时,就得右家里的一位亲人站在门内,代死者回答“平安”,以“安慰”新娘。
    进门之后,不是进洞房,而要到大厅。亲人将预先在死者遗体前垂下的纱帐撂开,让新娘瞻仰遗体,叩首,痛苦,这叫“见刺次”。“见刺次”之后,新娘马上就要按媳妇或孙媳妇的身份披麻带孝、守灵。当晚自然也就省去了请客、闹洞房等仪礼。在丧事中带办婚事,花钱少,所以“走贼日”最为穷人所接受。富裕人家,也有在丧失办毕之后,追补设宴请客、闹洞房等事宜,而再热闹一番的习俗。
    娘家碰上这种情况,认为做新娘是女儿一生的头等大事,不能办得急促、马虎,据此而反对者也有之,但多遭舆论的谴责。不过,娘家的人表示接受者居多。即使开始不悦或不同意,经过亲戚朋友的劝说,最后还是让“鹰婆”把“鸡仔”叼走了。也有新娘“临阵”逃跑的,那是由于从前多早婚女孩年龄小,婚前上婆家机会少,对婆家的人还缺乏感情,一进门就要披麻带孝、守灵、搀扶死人下棺,有一种恐惧感,而逃回了娘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州娶接枝 ........... 潮州人死了旗子,再次结婚称作续弦,俗称“娶接枝”。新娘被称为“接枝”。
    结婚那天,新娘进门要到丈夫亡妻灵位之前喊一声“88姐,我来了”或“先氏姐,我来了”,并叩首祭奠,以示尊敬。
    新婚第一夜,床底下要多添一双女绣花鞋,床上要在夫妻的枕头中间,再加一个枕头。临睡前,丈夫和新娘要喊亡妻的名字,“请”她上床入睡。有的地方,这一夜不能有夫妻生活,意思是新娘的初夜权让与丈夫的亡妻。
    妻子“头返厝”时,要先回“先氏姐”的娘家,拜见她的双亲,并认作父母,然后方可回自己的娘家。生了孩子,孩子要称“先氏姐”为“先氏妈”,称她的双亲为外公外婆。而亡妻的娘家,今后更要以自己的亲生女儿、外孙相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普宁寡妇再嫁俗.............. 旧时寡妇再婚一般没有新婚那种礼仪。出婚日不能在娘家或婆家,须到另一地方侯行;到达男方家里应先在村边竹林下梳头(取“竹”与“德”谐音,意即“修德”。),然后在男方家巷边用谷苫围成一圈,在里边独住一宿(寄意新家庭圆满和顺),第二天始入家与新夫同房。也有的寡妇招男人到原夫家里生活的,属招赘形式。如今寡妇再嫁受到国家法律保护,也得到社会的尊重支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州交换婚 ................在潮州地方,旧社会富人可以有三妻四妾,穷人穷得做一辈子鳏夫。边远地区,大山里就住着一户人家,为了不致绝户,兄弟只得合资共娶一个老婆。这当然是个别现象,较为普遍一点的婚姻形式的“粜米换豆”即交换婚。这是一种变形的买卖婚姻,也是古代以人易人,对等交换的族外婚的延伸。
    穷困农村,由于聘礼、聘金漫天要价,导致许多人娶不起老婆,尤其是那些弟妹众多的家庭,哥哥娶不起,妹妹嫁不出。如果甲、乙两家都有这种情况,就可用交换办法娶得媳妇。既甲家以妹妹嫁与乙家的哥哥,换取乙家的妹妹嫁与甲家的哥哥。这样一来两家就可以少付或不付聘金聘礼。这是一换一。更有甚者的是甲、乙两家或朋友或亲戚,他们联合起来与丙、丁两家进行交换,形成了车轮式的交换婚。
    双方或多方经过若干次协商妥帖之后就可以举行婚礼。这种婚礼与一般婚礼大体相同。不过迎接新娘时,不能走同一条路线,要互相回避。还有一条,就是无论有多少,都要在预先统一好的同一日子、同一时辰接走新娘,举行婚礼,不得一方临时借故擅自拖延婚期。若一方确有特殊原因不能如期举行婚礼时,就得事先通知各方,再另行选择日期,这是怕其中一方赖婚,引起连锁反映的缘故。
    “粜米换豆”时常酿成恶果。
    一般双方家长在协商对换时,总是先急着为儿子完婚,少有为女儿着想。结果可怜的妹妹往往要作出牺牲。有的是原来早已有了心上人;有的到了婆家之后,因为丈夫年龄太大、长相丑陋、品行欠佳、身体残废等原因,加上原来又缺乏了解,有的丈夫及家人,总把她看成是等价交换得来的而加以歧视、虐待。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忍气吞声过一辈子没有爱情的家庭生活,严重的导致离婚、出走、寻短见。
    这种现象又往往产生连锁反应。甲家出现什么情况,乙家、丙家、丁家也会相应出现什么情况。一家逃婚,各家就会拒绝迎娶;一家闹离婚,各家就会立即响应,即使一方妹妹婚后生活很满意,不愿离婚,哥哥和家人也会施加压力,逼使妹妹也只好采取同步行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州地区的“转房婚” ................“转房婚”,是指姐姐死后由妹妹续弦“接枝”的婚姻形式。但潮汕地区的“转房婚”是因为姐姐不明不白的猝死而引起的亲家之间的纠纷所闹出来的另一种婚姻形式。作为男方,但媳妇不明原因死亡了,报知她娘家,让娘家的人验过尸并认可之后,方能收殓入棺。要是“不明死”那就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娘家的人势必有一场大闹。闹法有两种,一种是真闹,一种是假闹。真闹可以是吵架、动武※※、砸家具炉灶,以至捅烂屋顶。媳妇遭婆家虐待致死,或因其他原因而未能取得娘家的谅解时一般是真闹。
    假闹其实是一种仪礼。通报娘家后,娘家便派岳母、妻舅、妻姨前来。这时,女婿就要奉茶跪下迎接。岳母作不悦状,接过茶,将茶泼掉,茶盅狠狠摔地。女婿小心翼翼报告妻子死亡的经过及原因,岳母随即改颜表示对女婿的谅解和安慰,一面口念吉祥语“顺顺”或“兴兴”,一面搀扶女婿起身。女婿给妻舅敬茶时,妻舅不单拒饮并把茶盘打翻在地,还必须杂碎家中的筷筒,随口念吉祥语“发家”。妻姨则默不作声,径自入房开橱翻箱,将事先包好的亡姐或亡妹的衣服包袱背上肩,并带走外甥。
    倘若娘家来人时,还未出嫁的妻姨没有同来,这是婆家的人至为关切的事。这表明岳母、妻舅之来只是探明情况,究竟是要动武挑起一场大灾难,还是将化干戈为玉帛,尚举棋未定。一切取决于隔天妻姨前来的情况。所以迎接妻姨都得由父母亲自出面。先在红柳盘上放一对金耳钩(耳环),一对金戒指,奉至妻姨面前双双跪下;妻姨捡起什么,这将是举足轻重而令两位长辈提心吊胆的事。妻姨捡起的若是金耳钩,便是按时妻姨被钩住,愿给姐夫续弦作“接枝”,于是干戈顷刻化为玉帛,乌云也散尽而变成蓝天丽日!这种仪礼要以媳妇的死因取得娘家的谅解为前提。姐死妹续,这实际是转房婚的一种,转房婚学术上又称逆缘婚。
    旧社会妇女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是低微的,尤其是媳妇在家庭中常被歧视、遭虐待,唯有致死,人命关天时方能显示一下她做人的尊严。至于妻姨捡起金耳钩,则说明为了后代,娘家是通情达理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汕的招婿与招继夫 .............过去,潮汕地方女子一般都是嫁出去的,所以潮汕人称女儿为“走仔”。嫁出的女子为男家宗族的成员,与母亲却成为亲戚关系,对父母的遗产没有继承权。但有的人只生女儿,为了继承“香丁”,可以招女婿,潮语称为“招仔婿”。招入的女婿,可享受与男儿同样的待遇,有继承岳父母遗产的权利,也有奉养岳父母是责任。但他必须与招入户同姓,生下的儿女也是这一宗族的姓。
    有的年轻妇女,丈夫死了,公公婆婆怕她改嫁,也可以允许她招继夫。这在潮语称为“畅坪篱”,即踏着胸肋骨的意思。具体的解释是:风俗中认为原配夫妻睡正位,丈夫虽死了,他的灵魂还是与原配同睡在正位的,继夫是横睡在床尾,胸部就被原配夫妻的足架到胸部上,踢着胸肋骨了。旧俗,招继夫的床上要放三个枕头,一个是空着的,表示让亡夫的灵魂睡。继夫要行房事,还要向亡夫的灵魂说几句好话,意思是征得其同意。宗族习俗中,对招入婚婿与继夫的看待稍有不同,前者是一女配一夫,丈夫虽不是本族后代,但招夫的女子是本族儿女,而女婿招入本族之后也成为本族的继承人;而后者,招入的继夫不是本族人,而原丧夫的妇女也不是本宗族儿女,关系上比前者疏了一层,虽也在与其亡夫同样有父母遗产继承权和奉养亡夫父母的责任,但人民还是认为他是亡夫的“代代”(代替亡夫一代的意思),谈话中对这样的继夫常说为“某某代代”或“代代某某”(某某即亡夫原名),被招入为继夫的人的姓也必须改为亡夫的姓。招女婿的婚礼可为嫁女娶新娘同样隆重,而招继夫的婚礼则是很简单,不讲排场,认为这是不大光彩的事。
    建国后,有了《婚姻法》,招女婿与招继夫比前多,但已不受姓氏的限制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潮汕“入赘”的几种名称 .......... 潮汕人称“入赘”为“入舍”,意即进入女家屋舍,成为女家的人,字义上并没有歧视的意思。由于“入舍”的方式不同,故也有不同的叫法。
    潮汕西南部一带大概就有三种:
    一种叫“添偏肋”  
    偏肋,就是指胸部两侧的肋骨,它是人体的重要部件,既保护内脏又支撑整个躯干。因此,“偏肋”就被当地人用来比喻家庭的骨干力量,一般是指家中的壮男。在这里,没有男人的家庭也就可以说没有或少了“偏肋”,故其家女孩招夫婿,也就等于给家庭中“添”了“偏肋”。后来就有“舔偏肋”一词指被女方招为夫婿的男人。
    另一种叫“冲滚水”  
    民间相传,某地有一屠夫死后,其妻即招一光棍汉为夫,接替丈夫的工作。但因新夫对屠宰牲口还很陌生,妻只得叫他冲滚水(烧开水)冲烫屠具及冲刷屠场内外之污血杂物。“冲滚水”的叫法即由此而来。另一说“冲滚水”即趁热再婚之意。但不管怎样,“冲滚水”是指被新寡的妇人招为夫的男子。
    再一种叫“叠墙尾”  
    指被有子女的寡妇招为夫的人。“叠墙尾”是借用民间建筑的名称,即“封顶”的意思。潮汕人认为,一个家庭,好比一座房子,男人在家中好比是房屋的顶端。因此,一个有儿有女而失去丈夫的家庭,就好象一座墙尾未叠(尚未封顶)的房屋,故被有子女的寡妇招为夫的人,潮汕人称之为“叠墙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