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主题管理员:W兄]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88488 回帖:1435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看新娘”.............

      潮俗婚后第二年,新娘在夫家过第一个元宵节时,不论是否怀孕,都要按结婚当天的衣饰打扮如初,请宾客再上门看一回“新娘”。    
      有些乡村,则举行“新娘落祠堂”的传统风俗:凡是乡中当年新婚的新娘,是晚要到宗祠里观灯。新娘事前抹粉打扮,身穿红色大衣,下围长裙,头戴凤冠,珠薕垂面。普通人则戴“文明帽”(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半月形),再用二丈多长,中间扎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于“文明帽”,红绸带从两鬓下垂至脚,身穿红色花长衫,窈窕多姿,宛若仙姬。然后新娘由伴娘陪护来到祠堂观灯。宗祠里面,灯烛辉煌,人们熙熙攘攘,争挤观灯看新娘。新娘来到祠堂,先由伴娘点燃三炷香,让新娘顶香跪拜祖宗,祈求早得贵子。之后,伴娘偕新娘绕堂一周,逐屏观看挂于祠堂内的花灯。接着新娘步出祠堂,站在祠阶看祠堂广场上的皮影戏,实则让人观赏。这时青年男子你推我挤,争先走近一饱眼福。如果新娘长得漂亮,拥挤争观场面更为热闹,这时新娘身边的伴娘就要全神贯注,紧紧监护着新娘,严防个别人动手动脚,进行骚扰。如果有人当众调戏新娘,伴娘即行干予,重者扭送乡中父老处理。新娘看戏仅是一种形式,时间一般很短,旋即由伴娘护送回家。    
    有些乡村,则将村里的所有新娘都集中列队于村头井边让村民观看。有的山村,村里的小伙子还结伴敲锣打鼓到新婚者家中“胡闹”,即便这样,新婚夫妇也笑脸相迎,热情招待。这是婚礼的一种追忆仪式,目的是让夫妻重温新婚蜜月,从小加珍惜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另外,有些地方要将新娘第一夜垫在床上的“花园巾”高高挂于厅堂或放在花篮里让人抬着游全乡,好让人们知道新娘是守贞节的红花闺女;有些地方婚后第二天娘家要给新娘送木耳猪心汤,以期望新娘不要忘了娘家的亲人;有些地方婚后第三天新娘要举行祭祀主宰功名利禄的司命帝君,举行“舂米头”、“搅泔缸”等仪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州婚俗 ............. 绣球抛给吕蒙正
   “绣球抛给吕蒙正”,是一句反映潮州妇女婚恋的俗语。在潮汕大地,以吕蒙正为题材的潮剧有不少:如全套的《彩楼记》、《吕蒙正》,折子戏的《大逼宫》(又名《赴彩楼》),传统开台吉祥戏《五福连》第四折《京城会》,该折演的是吕蒙正得中状元,接发妻刘翠屏到京城团聚,共享荣华,此折也称《报三元》,寓意于“禄”。潮州民间说唱艺术潮州歌册,也有不少以吕蒙正为题材的,通过潮剧、潮州歌册等媒体的传播,吕蒙正的故事在潮汕大地可谓家喻户晓。吕蒙正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相国之女刘翠屏抛绣球选婿,选中了吕蒙正这个寒酸书生,并且不顾家人(特别是她的父亲老相国)的反对,和吕蒙正相濡以沫,最终吕蒙正金榜题名,苦尽甘来。
   刘小姐选婿的眼光和标准深受潮汕妇女的钦佩,后来“绣球抛给吕蒙正”成了她们选婿时一句常用的俗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选择丈夫不能只看身家财产,最重要的还是人品和才学。
   讨香包
   讨香包是潮汕地区一种婚嫁习俗。潮州香包是一种精致的民间工艺晶,用绸缎金丝银线绣成,内包香料,香气袭人,是姑娘表示爱情的信物。潮州香包※※悠久。南宋时,端午节已出现模仿粽子形状制作的扎绒棕球。明代以来,潮州就有向新娘讨香包的习俗。姑娘出嫁前都要绣制一批香包,有的送给新郎,有的用以布置新房,有的留待新婚之夜,派送给亲朋好友来看新娘的小孩。孩子们向新娘索取香包之举称为“讨香包”。
   香包具有浓烈的民族风味和地方色彩。在艺术处理上巧妙地运用夸张、概括的造型手段,既写实又变形,动物都被表现得雅拙可爱;在装饰纹样上,常用散花散叶点缀,繁简适当,主次分明;用料主要有绸、缎、布、绒、纱、金银线、棉絮、镜片、珠子、纸等。制作一件成品主要要经过刺绣、剪样、贴底、盘金、缝合、塞棉絮和香料、穿珠等十多道工序。潮州香包制作程序十分繁琐,同时也由于其他原因,同潮州其他传统民间工艺一样,将面临濒危的时刻。现在,能制作潮州香包的人已经很少,为出嫁而制作香包的姑娘更少。但“讨香包”的习俗仍保留下来。在潮州城区一带,姑娘出嫁时,会备一些玩具和文具来代替香包,在新婚之夜派送给来看新娘的亲朋好友的孩子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人饮茶礼俗 ..............  潮汕工夫茶,已成为当前研究潮汕文化项目之一。饮工夫茶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交际礼尚,因而产生了许多礼俗。
  “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因为酒是冷的,客人接手不会被烫,而茶是热的,满了接手时茶杯很热,这就会让客人之手被烫,有时还会因受烫致茶杯掉下地打破了,给客人造成难堪。
   “先尊后卑,先老后少”到人家跟前说声“请喝茶”,对方回以“莫拘礼”、“莫客气”、“谢谢”。如果是较多人的场合,杯不便收回,放在各人面前桌上。在第一次斟茶时,要先尊老后卑幼,第二遍时就可按序斟上去。对方在接受斟茶时,要有回敬反应,喝茶是长辈的,用中指在桌上轻弹两下,表示感谢;小辈平辈的用食、中指在桌面轻弹二次表示感谢。“先客后主,司炉最末”。在敬茶时除了论资排辈,按步就方之外,还得先敬客人来宾然后自家人。在场的人全都喝过茶之后,这个司炉的,俗称“柜长”(煮茶冲茶者)才可以饮喝,否则就对客人不敬,叫“蛮主欺客”、“待人不恭”。 “强宾压主,响杯檫盘”客人喝茶提盅时不能任意把盅脚在茶盘沿上檫,茶喝完放盅要轻手,不能让盅发出声响,否则是“强宾压主”或“有意挑衅”。
  “喝茶皱眉,表示弃嫌”客人喝茶时不能皱眉,这是对主人示警动作,主人发现客人皱眉,就会认为人家嫌弃自己茶不好,不合口味。
  “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主人冲茶时,头冲必须冲后倒掉不可喝。因为里面有杂质不宜喝饮,本地有“头冲脚惜(音同),二冲茶叶”之称,要是让客人喝头冲茶就是欺侮人家。
  “新客换茶”宾主喝茶时,中间有新客到来,主人要表示欢迎,立即换茶,否则被认为“慢客”,“待之不恭”。换茶叶之后的二冲茶要新客先饮,如新客一再推卸叫“却之不恭”。
  “暗下逐客令”本地群众热情好客,每以浓茶待人,但有时因自己工作关系饮茶时间长会误工作或是客人的话不投机,客人夜访影响睡眠,主人故意不换茶叶,客人就要察觉到主人是“暗下逐客令”,抽身告辞,否则会惹主人没趣。
  “无茶色”主人待茶,茶水从浓到淡,数冲之后便要更换茶叶,如不更换茶叶会被人认为“无茶色”。“无茶色”其意有二,一是茶已无色还在冲,是对客人冷淡,不尽地主之谊;二是由于上一点引申对人不恭,办事不认真,效果不显著,欲有“某人无茶色”。
  “茶三酒四秃桃二”本地人习惯于在茶盘上放三个杯,是由于俗语“茶三酒四秃桃二”而来,总认为茶必三人同喝,酒必须四人为伍,便于猜拳行酒令;可是外出看风景游玩就以二人为宜,二人便于统一意见,满足游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对换婚.................. 穷苦人家因付不起聘金或因儿女有些缺陷而找不到媳妇,家中又有女儿可出嫁;便找相对人家,以女互为媳妇,俗称“粜米换豆”。对换婚礼俗简单,择日于天亮前过门,一出一入,勿相互撞见。此现象,当代仍偶有所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赐杖成服 ...........赐杖成服是族长或法师给丧家男女子孙赐授麻衣、麻帽、芒鞋、孝杖,在丧期使用。杖每支一尺六寸。有些地方分长短,长子长孙授长杖,余依次略短;男死用竹杖,女死用榕或桐:杖头用麻布、镪纸包扎。有些地方授孙辈的杖头包红纸或白布,以示区别。孝服用麻衣或布衣均配有麻绳腰带,带结有一子孙袋,内装稻种;麻帽笋壳形,有的前沿和两侧各有两个垂团;据说前沿两个垂团是障眼,两侧两个是闭耳,寓意尽孝期间,两眼不视世上之物,两耳不闻世上之事。授杖之意,据说是用以支撑孝子哀伤之躯。授杖服时,授杖者依长幼逐个授杖,口念吉祥语,如“头戴尖缨,富贵财丁”、“身穿龙袍,元兴利贞”、“腰垂玉带,子孙荣华”、“脚踏乌靴、步步高升”、“赐孝杖,子孙百岁康健;赐孝服,子孙※※厚禄”等等。赐杖成服,民间统称“带孝”。有子孙在外长及奔丧者,长子背包袱雨伞示代。余如第三代孙穿麻衣戴白巾、第四代穿麻衣戴蓝巾等不同色泽标志,以示子孙昌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挂孝帘、发讣音 ............. 人死了,丧家用白布围在门框门楣上,垂下门帘,称“挂孝帘”。同时挂上白灯笼和用蓝纸书白字的对联。同时挂上白灯笼和用蓝纸书白字的对联。同时“发讣音”,简者口头通报亲友,隆重者子孙具名依讣告帖式在白纸或黄纸上写上死者讳称,逝世月日时辰,吊唁出殡时间等内容,派人发送亲友。报丧者不得进入受报人屋内,要在屋外传呼。受报人在门口看讣告后焚化,给报丧人“脚皮钱”,准备纸仪,依时参加丧礼。※※以来,城市多有将讣音刊于报上者,称为讣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沐浴更衣 .............

    人死了,儿媳要为父母沐浴,用瑞草香末煮水,为死者洗脸擦身,理发、更换寿衣,称为“着仙衣”。寿衣多是事先准备好的,视身份不同而有别,有功名者长袍马褂、官衣,平民一般长衫、平装,数量多少不论,但男双数,女单数(有些地方则相反)。更衣毕,遵古礼“废床寝于地”,铺席于地,移尸席上,遮盖白布,点灯盏于脚尾,称“脚尾灯”,也有点灯于头后,称“点头灯”,皆寓黄泉路暗,为死者上路照明之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报地头、买水 ...........

    死者子孙穿孝服后,由族中长辈或法师持白灯笼带领死者男性子孙到村中地头神庙报死,俗称“报地头”。死者长子手扶木盘,盘中放着死者年庚帖、乌糖、麻丝、香火等物。※※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对着神像说:“生从地头来,死从地头去,时辰念给老爷知。”接着念出死者生辰,享寿多少岁。庙祝依所报年岁敲钟:一岁一响,称为报钟(终);每敲一响,长子抽出麻丝一条,凑成一束,缚于神座。事毕,※※将死者年庚帖焚化,领死者子孙绕道回门。
    报地头之后,※※又带男性子孙持水罐到河边“买水”。在河边跪拜河神,烧了纸镪,明示一生不欠水府钱。打水另路回门。女眷在家门口接水后,用瑞草醮水洒在死者脸上,余者泼在四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设灵堂、饲生、赐种.............丧家有私厅公厅者,为举行入殓、吊唁、超度等仪式,多有灵堂之设,无公厅和私厅者,也有临时搭棚的,称为“设厂”。灵堂周围用蓝布装饰,挂挽轴挽联,陈放纸扎金童、玉女、衣物米柜、床褥用品以及象征福禄长寿的白鹤花鹿等物。当代还有人按现代家俱陈设而用纸扎成弹力沙发、小轿车、大哥大以及天国冥币等物,它反映迷信观念的现代化。
    布设灵堂后,长子率兄※※侄扶父母尸体扶卧冥椅上,移置灵堂正中,头朝里,脚朝外,前设香案,陈放遗像,三牲粿品,插白烛,之后行“饲生礼”。“饲生”和恋亲视尸是在死者入殓前子孙向死者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象征性地表示感恩尽孝。“饲生”后,由法师或长老用纸镪遮盖死者脸孔,法师持幡在前引路,子孙按长幼次序均拈香跟随其后绕尸而走,以最后环视亲人。死者是男走圆形,死者是女走方形。俗谓父是天,母是地,天圆地方。
    有些地方,在饲生后,子孙持小布袋,绕死者走一圈,拉死者衫袖,象征请死者赐种,以示再得祖宗的福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接棺、入殓 .............潮俗棺木称“大厝”;男棺红色,女棺黑色。有钱人家均先造就。棺木从外运来,眷属齐集门外举哀跪接,进入灵堂,架在条凳上。长媳持牛肩鞍从棺木前部向后曳过,再持扫把扫棺木三遍。据称曳牛肩鞍表示父母终生劳累,从此可以息肩;扫棺木是为翁姑再扫一次“大厝”。
    接棺是大殓之开始。殓分小殓大殓:接棺之前阶段称小殓;接棺后至入土为安称大殓。殓前,仵作将棺盖移开,先铺镪纸,安下枕头。入殓时闲人回避,长子扶头,仵作用麻皮分胸、腰、脚三部位打紧吊下棺中,尸身周围再垫镪纸、草纸、茶叶包以及其他随葬品,将四周塞得密密实实,然后盖棺。子孙到齐,即行打钉。安钉时每钉都说吉祥话。安钉毕,儿媳用纸枚醮花生油点火烧钉头。口念:“烧钉头,子孙富又贤”等吉祥语。之后,准备出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出殡、安葬 ..........即送葬,一般在第三天。夏天,居丧时间不能长;冬天,有延至五天、七天者。出殡时,富贵人家魂幡挽轴,响锣乐队,浩浩荡荡。一般人家出殡,一※※持香火篮,内有纸镪,※※在前,一路撕放纸镪,称为“买路”。亲眷送葬,孝子长孙扶柩,其余按亲疏内外,具孝服皂衣,依次随后,哭丧上路。男性子孙送至坟山,其余亲戚在交叉路口拜别折回。
    潮汕葬俗,除僧尼火葬、疍家水葬外,历代多为土葬。自60代起,城镇提倡火葬。土葬的坟场大都是出殡前择好地点或造好基础,棺位四周用三合土夯成圹,棺木入穴孝子先掩土,筑墓成型后,绕坟场撒五谷种子和酒饼,表示将来丰收发达。又用青草坯压纸镪于坟头,称为压坟。孝杖斜挂在坟身两侧,祭拜后,孝子收香灰带回,进入灵堂,准备守灵,接受吊唁和超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吊唁 ...........

    除官贵外,一般民间不单独举行吊唁,出殡时送葬便是尽礼。官贵人家吊唁礼很隆重,灵堂庄严肃穆。按礼仪程序,有礼生接引客人上灵堂吊唁,孝子贤孙齐跪两拜致谢。吊客多时,午宴不能同时开席,轮番吃饭,称为食走马席。孝子一般不陪酒席,均请主事亲朋长辈代作主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守灵、超度...........

    汕头各地多有守灵、超度之俗。有在出殡之前,也有出殡回灵后。灵堂上立着神牌,守灵者早晚上香。时间有三日、五日、七日、十日、四十九日、百日,个别有至三年者。总之,超度未结束,就得守灵,不能脱孝。
    超度,俗又叫亡斋、做斋、做功德、做佛事、做旬、做七等。佛门超度厂场相似佛堂,后壁中间挂释迦佛及文殊、普贤菩萨或观音大士像,堂中摆香案,死者画像以及祭品,佛道两家都通过诵经宣扬孝道和轮回报应思想。佛家的节目有过桥、礼血盆(女)、撒花、走贡、走五方、沐浴、追荐等。佛堂僧尼超度,用正宗※※佛曲,民间组合的功德班除学唱一宗※※外,唱诵大量有佛教内容的民歌,如《二十四孝歌》、《十月怀胎歌》、《目莲救母歌》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脱孝、分手尾 ..............

    治丧屋内外的布设以及孝衣孝服都属带孝的标志,完全卸弃这些标志,就是脱孝。一般在超度之后,就可完全卸弃。卸去白灯笼,换上红灯笼,称为“换好头彩”。脱孝之时,常将一些可留遗物分给子孙作纪念,称为“分手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点主、升龛 .............汕头民俗一般在设灵过三旬或百日,便将套红套的神主牌(俗称家神牌)请下,记上生卒年、月、日,由族长或有地位的人在神“王”的“王”字上加一点成为神主,称为点主。然后捧神主牌升龛就位,丧事至此圆满结束。以后就是正常的生辰忌日祭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俗“哭婚”................姑娘出阁的哭婚风俗,并非※※西南少数民族或台湾高山族才有,古代汉族都如此,文献中多有记载,潮州地区也不例外。
   婚嫁日,新娘上轿前,将迈出门坎,需进行一个小仪式,就是手抓住一扇大门,掩于门后嘤声哭泣。姑娘出阁,因何如此呢?旧中国女子婚事,都由父母主宰包办。特别在那父纲夫权、宗法森严的封建家庭中,作媳妇应小心奉侍长辈,相夫教子,含辛茹苦,才符合“妇道”。所以,姑娘嫁前,翁姑是否刁钻,夫婿性情、容貌、身体如何,都是一个谜。再则,长期生活在父母身边倍受呵护,今将离去,又生眷恋。千愁万绪,一时涌上心头,抑制不住,故现哭泣情景。
   女儿大喜之日,突发亲人所意想未到行为,教送嫁迎亲者愕然。机敏善解的青娘母,即调侃地唱出四句歌来:“姑娘出阁哭啼啼,三把泪水二鼻涕,非是今日不欢喜,特留爹娘买田地”。这四句歌,立即扭转了尴尬场面,让大家高兴万分。
   传说某乡后生兄与一姑娘相好,在向姑娘提亲时,无奈女方嫌其家贫不允。后生兄一气之下,决心外出赚钱,定娶姑娘为妻。姑娘也誓非后生兄不嫁,多年后,后生兄在外终于赚了一笔银子,回乡重礼再度提亲,姑娘家无话可说,只得许诺。
   出嫁之日,姑娘几经周折,苦尽甘来,正高兴万分,上轿前总是流不出泪水。迷信谓出阁不哭是不能上轿的,不然娘家财气尽被带去。姑娘父亲在束手无策之下,突操竹杠,不分皂白地将她当头一棒。女儿挨打,疼痛难忍,就大哭大喊:“我父啊!我父啊!”这一哭父,姑娘家人惊恐地大嚷:“衰死!”原因是新娘出门哭婚,只能哭,不许喊什么。只有家中父亲去世,才能哭父。
   这则笑话,只是对哭婚的揶揄。而今文明婚礼兴行之后,姑娘嫁前能知夫家概况,婚后也能随意省亲。这哭婚环节,自然慢慢消失。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潮州民俗之家族形式 .............. 一、宗 族

    祖祠及宗亲会、父母会。潮汕乡民多聚族而居,而且特别注重宗祖,“......其营建家室也,必先建祠堂”(《普宁县志略.风俗》)。祠堂是本乡一些头领活动之处所,也是合族祭祖宗的场所。

    宗亲会是各乡同姓者互相派人联宗而缔结的同宗组织。成立了宗亲会之后,就必须编族谱,排辈序。每年在宗祠共祭祖宗,各乡村同宗出钱派员参加,演戏祭祖,十分热闹。这一种宗亲会,在国外更是盛行。

    父母会是旧时乡人平素相亲相善者,为了将来父母去世时丧事互相关照料理而成立的群众互助团体,参会者多为平民百姓。凡加入父母会者,其间一人父母亡故,所有的成员户都要出钱并帮助料理丧事。

    二、分 家

    分家,俗话说:“树大分杈,仔大分家。”每一个家庭发展到一定时期,兄弟就要分家,通常情况下是在姐妹大部分出嫁,兄弟大部分完婚的时候进行。分家前父母首先把兄弟召集在一起商议,并按弟兄人数把家产分成若干份。家产包括房屋、田地、财物,分得的房屋只准居住,不得转让或卖给别人,它的产权属父母所有。分房子时,往往是长子分大房子,小儿子只得一些小房子,故有“尾仔弟,企厝耳”之说。财物则先分成若干份,然后兄弟从大到小依次挑选。财物当中,应该有一些家产分给最大的孙子。故此,又有“大孙当尾仔”之说。如果小儿子还没有结婚,那么分家时则要留出为他娶老婆的费用或等同价值的财产,或向已婚的兄弟摊派现金,俗称“老婆本”。做父母的,也会自己保留一部分家产。

    家产是由父母主持分配的,但分配家产那天,务必请来舅父、伯父、叔父当监督人,防止父母偏心或兄弟间因为小问题而吵架。

    分好财产后,就要选择吉日“分灶”。有的地方在这一天,父母要从原来合伙的灶里取出燃旺的木炭或柴禾分给各兄弟当作火种,点旺各人的新灶。并用它做第一顿饭,象征着虽分了小家,但大家庭的火种不灭。分火种时,父母还边分边即兴作些预祝孩子吉祥、发达的诗句。有的父母在这一天要煮一锅饭分赠各人。分家后,父母及未成年弟妹有的是轮流到各家吃饭,称为“食伙头”,有的是自己另起炉灶,各家逐月派钱给父母作为生活费。至于家中尚未出嫁的姐妹,除了特殊情况外,没有财产分配权。但等到出嫁时,兄弟们便分赠钱物,为其备办嫁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红红火火成年礼 大潮汕民俗风情:“出花园” ...

    正月里走亲访友,听说正月初四日是个好日子,有几家孩子已是十五岁年纪的家里都选这天给孩子“出花园”。俺是穷人家的娃,十五岁那年俺爹妈没能给俺出个花园玩玩,也就没教俺啥叫“出花园”,只是每当经过古城区西马路时总觉着天天在过节似的,因为这条狭长的街道不知啥时候起成了婚嫁用品、“出花园”用物的专卖街了。红通通的一条街道,啥时经过都是一片红灿灿,明晃晃,看着心里也觉亮堂,实在有趣。直到现在有啥弄不明白的玩意都能上个网摆渡摆渡,俺才明白这个“出花园”原来是咱们潮汕大地的人民给自家孩子办的一个成人礼。

    漫话“出花园”

    昔年潮州民俗,孩子(有些地方仅限于男孩)满十五岁时,要举行“出花园”仪式拜别公婆神,表示告别童年已经成人。

    由于※※幅员广大,寒暖有差别,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风俗迥异,在视成年的年限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是以男子二十岁(戴冠)、女子十五岁(插笄)为成年。在云南省宁菠县的摩梭人则皆在十三岁(穿裤子、穿裙子)时举行成年礼。

    ※※民间奉祀公婆神(有的地方叫“公婆母”),南方盛于北方,且由来已久。宋杨循吉《除夜杂咏》说:“买糖迎灶帝,酌水祀床公”。公婆神即花公花母,因把香炉安放在眠床脚旁,也称作“床脚婆”又因只把至孩子十五岁,故又称为“十五岁神”。诞生孩子的家庭多要奉把公婆,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公婆生日,要办礼物供奉。
    潮俗为孩子祀公婆及举行“出花园”仪式,有二层意思:把公婆是为子女平安成长的一种祈求;出花园则是孩子成人的一种表示。父母为求得子女平安,把孩子托给花公花母保护,因此又称孩子为“花仔”,这是“出花园”一词的由来。
    出花园的仪式,据《潮州的习俗》记载:

    在出花园那一天,要办菜五碗(计鸭一只,蟹一碗,猪肝一碗,龙箭鱼一碗,蛋一碗)和香烛银纸食品等,安放在睡床里拜公婆。那出花园的儿童,要穿一套蓝色的新衣裳和一双新的红皮展,去拜公婆,拜后家里就办了许多食物,其中必定要特别做一样猪肝炒葱的菜(葱谐音聪,表示吃了才聪明。笔者注),叫他或她坐在一张坐北朝南的桌子前吃,吃的时候,做母亲的要跑到他或她的身旁念诀道:“阿奴是坐北朝南,阿奴已经成人”。

    不过,出花园的仪式在潮属各地的做法也不尽相同。如月份有的选在五月,物品有以三牲果品的,菜碗则六碗、十二碗不等,形式也不尽相同。

    至于所祀公婆的原型是何许人?各地所说不一。潮汕地方一般认为是唐朝汾阳郡主郭于仪(有兄弟九人及八子八女)夫妇。如饶平县三饶城隍庙前院的西配殿(公婆厅)内,所塑花公花母及一群孩子,相传便是郭氏夫妇。

    据《全像中国三百神•床神》所载,公婆则是周文王夫妇。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正院的西配殿(广嗣殿)里,所祀的九天监生明素真君和九天卫房圣母元君即是。公婆原型的文王夫妇说,是取其多于, 也是源于《封神演义》第十四回所载,谓姬昌本有九十九个儿子,后又在燕山收养了雷震子,凑成百子之数。但就《封神》一书的出现时间言,可知此说是出自明代之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面桶水桶脚桶屎桶旗桶--潮汕的“五桶” .......从前,潮汕人嫁女,有钱的十箱八囊,嫁金嫁银嫁奴囝(随嫁婢仆),嫁田嫁房嫁寿板(六片油上红漆的棺材板)。总之,什么都可以陪嫁,不嫌其多,越多越风光。当然,贫穷人家日子难度,只有几件自身纺织剪裁的粗布衣服,但有些东西却是必备的,这就是面桶、水桶、脚桶、屎桶、旗桶。这是女儿一进夫家便急切要用之物。这“五桶”,反映了过去潮汕人的一套生活方式。

    面桶即洗脸盆。那时没有塑料搪瓷制品,洗脸和洗碗一样,各用一只矮木桶。有钱人用的是铜面盆。其余几样桶呢 说起来有点可笑。潮汕人天天要洗澡,也人人要上厕,可是,老式房屋从来没有浴室厕所。不管你住的是“四点金”,还是“下山虎”,是“双背剑”还是“四马拖车”,一律在屋后放个屎缸,或再加个尿缸。屎桶即北方人的马桶,放在房间阴暗角落,供方便之用。大清早把屎尿倒进缸里,隔几天便有人从后门挑走。汕头的老市区,从前没有屎缸也没有坐厕,公厕也少,女人上厕也有不便。因而倒马桶可谓汕头一景。入夜,遥听铃声已响,家家的女人们都提着马桶在门前恭侯,有红有黑,还有白胚只上桐油,形态也各异。倒粪的农民兄弟一走,娘们都在门前冲刷马桶,有些人不愿立即把马桶提回屋里,还要放在门外晾干,让臭气挥发掉,顺便也拉拉家常。路人此时只好掩鼻疾走。

    南方没有澡堂,潮汕人那时洗澡都在房间里,用水桶提水倒在脚桶里。脚桶有两个,男人洗澡的兼洗男衣及童衣,女人洗澡的洗女衣,界限分明,不可移用。旗桶也称腰桶,为一高度和直径各50厘米的木桶,桶底隔在桶墙的黄金分割处,上浅下深,倒转过来也可用,此为女人专用物,“上层洗裤,下层洗布”。裤者,女人之裤;布者,从缠脚布、产妇蓐布到马布等物都是,人们视为秽物,故置之最下层。当代人大多不识旗桶为何物,男女平等了,男衫女裤放进洗衣机一起洗,马布也进化为卫生巾了。名曰“旗桶”,不知是否与旗袍一样,传自旗人。

    马桶的功能其实是一样的,不管贫富尊卑,但有钱人总要挖空心思把它做成一件艺术品,缕金错玉,像要放在公众场合让大家瞻仰似的。

    潮州歌册《英台行嫁》写祝英台的妆奁多不胜数,其中有一个锡尿壶,偏与锡酒瓶放在一起。这种尿壶球体而有把,是男人的溲器。不过潮人普通用陶制的。

    由于洗澡大小便更衣等一应事务都在房间进行,为避免被人窥见,旧式建筑讲究“光厅暗房”,厅要光亮,房要幽暗。今人参观某些古老建筑,常会诧异于房里为何不开窗。

    过去常用的桶不止这些,比如饭桶,便不要女方陪嫁,以免被人笑话靠媳妇家吃饭。说白一点,可以嫁一百亩田,却不要嫁一只饭桶,这是潮汕人很看重的面子。还有眠床被席,潮汕人称为“花棚”。这是传宗接代、瓜瓞连绵之所在,男方也一定要自备,以示清净。今人出嫁,已不用那么多桶了,只保留一只搪瓷脸盆,里面放些面巾、洗涤及化妆用品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结缘 ............. 重阳节习俗。潮汕民间重阳不登高,却有“结缘”之俗。就是在亲朋之间互赠油麻丸(丸与缘在潮语古音中同),以此来增进朋友之间的情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牛狮爷诞 .............民间诞会。揭阳南陇乡人祀奉牛狮爷,相传每年正月初五是牛生日,这一天乡民要游神,中秋节前一天做纸影戏酬神。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中秋节的前一天,当地一个小孩在东边油甘山下放牛,突然跳下一只老虎,扑向小孩,老牛为了保护小主人,与老虎展开了生死博斗,结果老牛的角把老虎肚皮刺穿了,老虎死后,老牛见小主人昏倒在地,便用牛角勾着他的腰带走回家。回到家中,主人和邻居以为是牛把孩子撞死的,一怒之下把牛打死了。这时孩子醒了过来,哭着把刚才的事说出来,大家马上去油甘山下察看,果然见到一只死虎,这才知道错怪了老牛。大家都说这是一只狮牛,所以能战胜老虎,于是把它埋在油甘山下,筑了一个小神庙,称为牛狮爷庙。后来,乡人为求放牛娃上山平安,每逢初一、十五都来祭拜,并把它配祀在三山国王庙,年年中秋前一天酬神,正月初五游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天地生 .............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初九,普宁等地有拜“天公”风俗,谓“天地生”。家家户户清早点灯笼在门前,备办粿品拜天公。传说此俗起于清初,明崇祯临终题字宫壁谓清帝云:“朕为尔留仓库,尔为朕留百姓;朕为尔留宫殿,尔为朕留太庙。”且自谓“万方有罪,罪起朕躬;勿杀百姓,杀孤一人可也。”因此人民怀念明君。正月初九为崇祯生日,各地遗民摆香案礼拜,为防清廷查询,假托此日为天地生,自此相传。这一天城乡均不宰牲畜,不除秽物,感念天地好生之德。早上的洗脸水要倒在尿桶、尿缸、厕所等不露天的地方,不可倒在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小孩不可在露天场所大小便。妇人不准在室外晾裤。不可到池塘洗便桶。不能在这一天挑粪、担肥。总之,一切脏东西都不能拿出室外见阳光,否则玷污了天神、日爷。
    农历三月十九还有一个“太阳公生”,传说这天是崇祯煤山上吊自杀的日子,明亡以后,民众借托太阳公生,悼念亡君。该日要在太阳底下摆方桌,供粿品、面条,焚香拜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天公生 ...............节日习俗。天公就是玉皇※※。农历正月初九是天公的生日。在这天,家家产户都要设祭庆祝天公生日。天公生的祭典十分隆重;凌晨,每家每户就在正厅摆开大方桌,供奉三牲,然后烧纸钱,放爆竹。在祭祀前一天,一定要斋戒沐浴,而且在当天有很多禁忌:早晨起来洗过脸的洗脸水不可以倒入污沟、地上,恐污了天公的脸,会遭天谴,要将洗脸水倒于尿桶、尿缸、厕所(不露天的地方)。是日,凡露天的场所不扫地,屋内扫地垃圾也要待第二天才倒到外面。小孩不可在露天场所小便,否则是对天公不恭,会遭到天公的责备。妇人的内外裤不能晾于室外,否则阴阳相冲有辱天公。大小便桶当天不可到池塘洗涤。农民不能挑粪、担肥,以防撒在地上玷污了天神、日爷。20世纪90年代,天公生的祭祀仪式就很简单了,祭品就用面条、龙眼干,意为顺顺利利、团团圆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伯公生 ................. 潮汕民间神诞。伯公是潮汕人对土地神的称呼,农历三月廿九是伯公生日。众神之中数这位土地爷爷最为随和,田头地边,随处安家,住不嫌宫庙低窄,食不嫌无太牢。伯公生日,也是随便吃点肉丝面条。三月的韭菜最鲜美,韭菜炒面是伯公最常吃的便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出花园”与“圆锁” .............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民间的“乞巧节”和我们潮汕人独有的“出花园”、“走仔节”和“公婆母生”,其中“出花园”其实就是潮汕人的成人礼。
  成人礼作为※※的一种传统习俗,自古至今一直在民间流传。古代中原人的成人礼对于男孩子称“冠礼”,对于女孩子称“笄礼”,分别在二十岁和十五岁时举行。《礼记·曲礼上》和《礼记·冠义》对男孩子的成人礼分别是这样记述的:“二十曰弱,冠”,“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冠”指行冠礼,“字”指取表字;而《礼记·内则》和《仪礼·士昏礼》对女孩子的成人礼则是这样记载的:“(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经学家郑玄对这两种成人礼有这样的注解:“笄女之礼,犹冠男也”。由此可知,古代界定男女青年是否成人的年龄层次虽然不同,但是在行成人礼的同时也为其起“名”以及行成礼之后便可谈婚论嫁等方面是相同的。
  潮汕人的“出花园”是否源自古代的这种“冠礼”和“笄礼”似乎还无从考究,但是从与“出花园”相关的一些传说可知,潮汕人的成人礼也是自古有之。首先,孩子在“出花园”时有拜“公婆母”的仪式,传说这一仪式是从宋朝的仁宗皇帝封“公婆母”为孩子的保护神之后才有的,宋仁宗于公元1023—1031年在位,那么这一传说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其次,孩子出花园时“穿红屐”和“咬鸡头”的习俗,传说起源于潮汕的文状元林大钦于明嘉靖四年(1525)出花园的故事,这一传说至今也有近五百年的※※。尽管这些都是民间传说,但也反映了“出花园”这一潮汕风俗流传年代的久远。
  尽管“出花园”是潮汕人所共有的,但各地所举行的仪式礼节却不尽相同,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同乡不同俗”。特别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人们对传统文化、民间风俗的轻视和淡薄,不少人对潮汕人的这种成人礼已经不那么重视,因而一些“礼节”、“仪式”已经不广为人知或失传了。比如过去出花园的孩子在七月初六晚上洗完红花水澡(在洗澡水中放置石榴花,仙草)换上新衣服后,必须等到次日即七月初七早晨拜完“公婆母”、吃过“花园桌”后才能走出自家家门,现在几乎都没有这种讲究了。当然,在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主张“取其精华,舍其糟粕”而不应该照搬照学。像古代青少年在举行成人礼之后便意味着可以谈婚论嫁,这在现在※※的《婚姻法》是不允许的。
  除了潮汕本土现在保留着“出花园”这种成人礼之外,还有一种与这片土地有着一定※※渊源但不在本土流传的成人礼——圆锁。
  也许现在还有很多人不知道,揭阳的先贤、现在有史可查的首任县令史定,因有功于朝廷,被汉武帝赐姓“揭”,赐名“猛”,成了海内外揭氏※※的始祖,“圆锁”就是这个族群的成人礼。据了解,揭氏族人在他们的孩子出生后都要为孩子挂上一把铜质或银质的锁状饰物(相当于潮汕人的“壶桶”〈公2〉银项链),用来驱邪纳吉,保护孩子平安健康,到了孩子十二周岁生日那一天便要为孩子“圆锁”,也就是为孩子解下饰物,意味着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与潮汕人的“出花园”仪式相同的是,“圆锁”时孩子的外婆同样要给外孙送来一只雄鸡,若干对鸡蛋,一套新衣服,两双鞋子,两双袜子等礼物,亲朋戚友也要前往祝贺,主人一方要摆设宴席招待亲友,以示庆贺感谢。笔者向我省的湛江、福建的连城、江西的南昌、湖南的岳阳等地揭氏乡亲进行咨询时了解到,目前湛江、连城等地的揭氏族人现在基本上都保留有这种成人礼,其他地方有的解放后就没有流传,有的现在已经淡化。另外,揭氏族人在“圆锁”时为其孩子起名字的时候,大多还保留有用他们的辈序作字眼的传统,因而到现在,揭氏族人见面时互通名字之后,基本上便可知道谁长谁幼,这是难能可贵的。
    潮汕人的“出花园”和揭氏的“圆锁”这两种成人礼既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不同的地方,它们相互之间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和传承关系,这些都有待专家进一步考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关爷生 ................ 民间诞会。20世纪40年代前,普宁里湖镇一带盛行在农历五月十三关爷生日这天演戏酬神。酬神的具体事项由里湖墟各行会商户轮日举办。各行会商户为了图个生意兴隆,况竞相请大戏班演出。里湖是揭西、揭阳、陆丰等地土特产的集散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形成各种专业市场,如米街、布街、鱼行、食街等,大小商户几百家。关爷生日一到,各行各业便开始请来“老三正”、“老源正”、“老正顺”、“老赛宝”等名戏班,行业大的负责三五夜,行业小的负责一两夜。一演就是一个多月,中午演日戏,夜里演通宵。酬神戏中,唯独不准理发行业请戏班演出。传说以往每到剃头行请戏时,同行业人互相理发整容,精神焕发,令别的大户商贾相形逊色,于是,大户商会和头人便开会定出规矩,不许下贱的剃头仔请戏。1949年以后,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行会解体,关爷生演大戏被迫停止,然而到了五月十三这天,商贾农夫仍在家中设祭拜关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五谷神诞 .............民间神诞。五谷神又称“五谷爷”,也有称“五谷母”、“五谷娘”的,相传即神农氏。有些庙中神像赤膊,腰围树叶,顶椎两髻,手执谷穗,跣足端坐。每年农历六月十六和十月十五早、晚造收割之后,即行祭祀。乡民早晨起来,要用米筒盛满白米安排在香案上,米上插着五条稻穗,案上摆五杯酒、五杯茶、五碗饭、五只柑。这天米业行商休业演戏酬神。揭阳一带传五谷娘乃姊妹五人,且以神像赤膊,附会五女皆赤身无衣,祀时须于天色未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财神诞 ............... 民间神涎。潮汕商户,无论生意大小,都在农历六月廿四拜财神。这天老板和头家,都要大办三牲礼品,虔诚跪拜,祷告许愿。奉拜时人们常常用一截大木炭来插香,因潮语“炭”、“赚”谐音。人们还把这截曾经被当香使用的木炭加上一条红绸,长期摆在老板的床上。
    拜财神爷这天,也是店员工友大饱口福的一天。老板在这天拜神完毕后大开筵席,宴请店员工友及部分亲朋好友。宴席越丰盛,来的人越多,今后的生意会越发达。此乃迷信习俗,但反映人们的致富愿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72.772
主题: 8
帖子: 5289
注册: 2006年6月
潮人礼仪习俗.................... 土地神生日 ............. 民间神诞。农历六月廿六,是土地神圣诞,潮汕民间称“土地爷生”。从该节日的祭礼对象和祭祀方式来看,应是古代社日在潮汕地区的变异。社神即土地神,相传的社神有两个:一是句龙,一是禹。20世纪90年代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经十分简单,在田头插上香烛,便可祈请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户,都设有“地主神位”,每逢初一、十五(也有初二、十六的),都以饭菜或瓜果祭拜,形式虽然简单但被人们长期保留了下来。即使乔迁,地主神位也是首先迁入的对象。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当源于潮汕人们自古以来对土地的依赖和认同。有部分地区把农历三月廿九当“伯公生日”,其实也是祀土地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潮汕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介绍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